• 沒有找到結果。

手足與朋友關係的內涵與弁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手足與朋友關係的內涵與弁"

Copied!
25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手足與朋友關係的內涵與功能

李美枝 國立政治大學 中文摘要 本文先從黑猩猩族群的日常生活紀錄片中,廓勒人類手足與朋友 關係的可能原始基型。親職資源的分配問題與親屬選擇的基因傳承 論,頒定了手足間又合作又衝突的原始藍圖。朋友間同夥共伴關係則 以互饋成友為基礎。透過量表測量與訪談觀察資料的分析,一方面展 現了與靈長類共有的前述關係特性,另方面則顯露中國文化加諸於手 足與朋友關係的倫理教化;長惠幼順,兄友弟恭的身份角色仍為本研 究的大學生與社會人士受試所肯定。分擔孝養父母的倫理責任會因手 足旅居海外,及男女子嗣繼承家產的不平等而使手足關係有超越單純 資源分配與親屬偏袒的複雜性。然而血緣之親使得手足衝突有撕而不 破、分而不離的自然連鍵。受試者以「愛、情份」標示手足關係而以 「交情、義氣、欣賞」標示朋友關係,也反映了家人情感性關係與外 人混和性關係的不同。親子、手足與朋友關係雖有內涵與功能的不 同,卻共有緣份遇合的偶然性。 關鍵辭:手足關係,朋友關係,親職資源投資,親屬偏袒,孝,社會生物學,情 感性關係,混合性關係

(2)

Contents and Functions of Sibling and Friend Relationships

Mei-Chih Li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The prototype of sibling and friend relationship was first inferred from the video record of the daily life of a “chimpanzee tribe”. The distribution problem of parental investment and kin-selection for gene transmission lay out the original blue print of cooperation and conflict between siblings. The companion relationship between friends was based on the general process of interpersonal attraction. The result of this study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quantitative and qualitative data from human subjects revealed the shared properties of sibling and friend relationship as the species of chimpanzee on one hand, and the cultivation of Chinese culture on the other hand. Both college students and adults in society confirmed the Confucius norm in which the elder siblings be kind and altrusic to the younger siblings while the later ones be respect and submissive to the former one. The culture norm of shared filial duty to the parents between sibling rivalry for parental investment in Chinese society. However, the common lineage between siblings functions as a natural healing hond to retrive back the source conflict or separated siblings that is almost impossible for friends. The subjects labeled the sibling relationship with “love and affection” while using the terms of “exchanged benefit, exchanged affection and appreciation” for friends. Though the content, and functions of parent-child, sibling and friend relationship are different, they shared a common element: the predetermined chance of being together, termed as “young” in Chinese language.

Key words: sibling relationship, friendship, parental investment, Kin-selection bias, filial duty, social???, affection vs. mixed relationship.

(3)

手足與朋友關係的內涵與功能

本研究者曾以「中國人重要人際關係的內涵與功能」(1996)為題,依據許正 聖(1994)所調查的四種重要人際關係-親子、配偶(愛侶)、手足、朋友,請大學 生受試進行四種對象在多元關係特性上的比較。經仔細審閱量化統計分析結果及 個案訪談的質化資料後,發現有如下二點待思考的問題:(1)比起父與母,其他關 係對象的指涉不是很明確。例如,配偶(愛侶)關係,有的受試是針對實際的親 密異性朋友來回應,大部份則是針對想像中的配偶來回應。兄弟姊妹多於一個以 上的受試,在回答問卷時,有的是擇一比較親近者來回答,有的是游離於幾個手 足之間。對於朋友這個關係對象也有相同的情形。(2)親子關係與手足關係、愛侶 關係、朋友關係,雖然可在相同的關係特性上做量的比較,但後三者有其異於親 子的質性差異。如愛侶之間,無血緣之親,權力差距不若親子間之強弱分明,而 性愛為其他關係所無;手足雖有與父母同等的血緣之親卻另有資源競爭及社會比 較的成分;朋友之間有自由選擇之權,不若手足,父母之命定,因此透過知惜相 知的交流歷程所衍生的親近感有時候可能更甚於手足,因此覺得與其將目前所得 的這些人際關係資料,附加於親子為主體的論文做為點綴陪襯,不如針對這幾種 質性不盡相同的人際關係,擴大研究之更有價值。乃於完成親子關係的內涵與功 能之後,深入探究手足與朋友的內涵與功能。

一、文獻分析

自從行為學派喪失它在心理學領域的霸主地位之後,社會心理學的內涵產生 兩大視野的改變,一個是文化觀的介入,另一個是演化觀的復甦。要在現代人類 身上以探討因果關係的方法,來追究人類現行行為的演化基礎,是不可能的事。 追本溯源的可能方式是,參照現存靈長類的行為模式,推斷演化歷程在人類行為 中可能製造了什麼樣的基本藍圖,再進一步觀測思索不同社會的文化,在這基本 藍圖上,做了什麼樣的型塑加工(Smith,1987)。 (一)社會生物學中的手足與朋友關係 著名的英國人類學家珍古德(Jame Goodall),在非洲坦尚尼亞與一靈長類「部 落」共居了三十多年,以下是名攝影家 Hugo Van Lawick 在珍古德的指導下,為 該「部落」拍攝的日常生活影片。(Discovery, 1993)。

(4)

為中心,形成一個母子相依、手足相聚的家庭。這些家庭尚未演化到能夠建造遮風 避雨的固定住所。白日閒蕩於叢林中,或吃食、或玩耍,或相互梳毛,或無所事事, 懶洋洋地躺、坐在地上,翻翻嘴唇,做做鬼臉,夜晚則各盤據於較粗大的樹枝上, 做個簡單的床睡覺。三不五時,會來個族內的權力鬥爭— 打混架。在一陣嘶嚎追打 扭滾的較勁歷程中,族內的個體權力階層來一次重新洗牌。當塵埃落定之後,又恢 復嬉玩閒蕩的平靜生活。三不五時,也會來個群際戰爭,黑猩猩與狒狒共居於叢林 中,免不了會有侵佔地盤或誤蹈對方領域的時候。在族內的權力鬥爭中,費費的大 哥費班與二哥費根,兄弟二人協力合作,共保自家人的權力;在抵禦外敵時則與族 內其他個體合作。但是當沒有共同的敵人時,兄弟競爭則是平常事。費根老是要找 哥哥玩或挑戰,費班憑著老大身較強、力較大的優勢,並不把它當一回事,他對同 儕公猩猩的友誼興趣,更甚於自家兄弟,不過當他得了小兒麻痺症,一手癱瘓後, 就幫助弟弟取得族群老大的地位。 這些情景都看在費費的眼裡,她像個沈靜的淑女,不喜歡野性的遊戲,別人在 鬥爭時,她避到一邊去,她最感興趣的是媽媽費洛懷中生下來才五星期的小弟弟費 特林,她想親他、抱他,做個小媽媽。 合作與衝突是家庭成員間的普遍層面(Smith,1987)。根據新演化理論

(Dawkins,1989;Ridley & Dawkins,1981),成功的演化者是能夠把基因傳承到下一 代的個體。透過自我生育下一代是一主要的途徑;透過協助血緣相關的親屬得以 生育下一代是另一途徑,後者稱為「親屬選擇」(kin-selection) (Hamilton, 1964)。 Nissen & Crawford (1936)將兩隻飢餓的猩猩隔鄰而關,給其中一隻食物,不給另 外一隻,不管另外一隻有沒有伸手去要,得到食物的那一隻,都會分一些給隔鄰 的飢餓同胞。更有趣的是,分給「熟人」的量,比分給陌生者的還來得多。「熟 人」應該包括親屬與朋友。親屬之間的利他與合作行為,建立在 kin-selection 的 基礎上,朋友之間的互動行為,則建立在相互回饋的歷程上。

依照生物學家 Trivers (1972)的最少親職投資理論(Theory of minimum parental investment),親代資源在子代之間的分配限制,是造成手足競爭(sibling rivalry)的 根源。費費的母親生下費特林之後,費費失去了被抱於懷的專寵,比起兩個年紀 大的哥哥,費費常緊跟在母親與費特林的旁邊,母親對她的照顧僅表現偶而伸出 空下來的手耙梳她身上的毛。若以此猩猩族群來看,手足之間的關係型態似有明 顯的性別差異;兩個哥哥表現較多嬉玩與體能較勁的競爭,費費對活動力高的遊 戲似乎興趣不大,當老二沒有其他男伴嬉玩時,轉而挑弄妹妹,她多半一副意興 闌珊的樣子,她總是耐性地等著母親願意讓她抱抱小費特林。當費特林長到有像 哥哥們的野樣子時,她的滋養性(nurturant)行為消失了,直到她生養了自己的孩 子,才再明顯的母性復現。 除了母子、手足之間合作利他又有衝突的親屬行為之外,本紀錄片也展現了 非血緣關係之間的喜惡人際關係,黑猩猩群的友誼關係主要表現在相互梳毛及戲

(5)

玩的行為。在人是「話不投機三句多」,「道不同不相為謀」,沒有語言的黑猩 猩則以行為的可親不可親來決定友誼的形成。吉卡是個可愛活潑的黑猩猩小女 孩,沈靜的費費理應可與她建立同性間的友誼,但吉卡孤僻的馬臉媽媽總是在吉 卡與朋友玩時掉頭而去,迫使吉卡不得不丟下朋友,跟著媽媽離去。在這部落中, 吉卡的母親,既不合群,也不為其他猩猩所喜歡。 (二)文化對社會生物學原型的加工 演化的歷史根源為人類的人際關係訂下了親屬偏袒(nepotism),手足競爭,友 誼互餽,及排斥陌生者的原始基礎(Crawfords, Smith & Kress; 1987)。在這原始基 礎上,不同的文化價值觀及生活哲學,在不同的社會間進行多樣化及複雜化的修 飾與強調。費費的母親費洛於 58 歲時死於心臟病,已經長大自立門戶的孩子, 並沒有照顧老病母親的行為,尚未成年的老四費特林,在母親的身邊守屍三週而 死。親子之間有自然的感情也有現實的疏遠,費家四個孩子對母親的表現頗符合 基因傳承的理論觀點;能夠傳承自己基因的是自己的下一代而非上一代,成年並 已生育的子代滋養自己的子代,冷淡自己的親代,是演化律令的自然傾向,費特 林在母親身邊守屍三週而死,與其說是孝行,毋寧說是基因傳承失敗的個例;老 蚌生珠,珠不成形。成功的養育是把孩子養到他能夠交配而傳子。中國文化創造 了舉世無雙的孝道倫理,使得親子與手足之間有條強於西方的聯繫管道。對於親 代的資源,手足之間有可言喻及不可言喻的競爭成份在內,到了子代獨立成家, 對年老體弱的親代,中國文化規約手足們有分擔「孝責」的義務。父系社會男性 傳家的傳統,使得女性子代與男性子代對原生父母之孝又有不盡相同的內涵。 費家老二費根,自小一方面喜歡找哥哥玩,另方面則常向哥哥挑戰。手足之 間,除了競爭父母的資源外,也包含了較勁的社會比較(social comparison)歷程。 中國傳統文化對兄弟之義,強調兄良弟悌,長惠幼順《禮記,禮運篇》的相互關 係,社會生物學原型的手足競爭與較勁是被壓制的。然而手足競爭與較勁終究是 人類潛伏的原始性,後天的兄友弟恭教養並不足以全然抹殺它。因此手足之間亦 友亦敵的現象難免交錯展現。對無血緣關係的外人,他們是一體的,對父母資源 的爭取,他們則成為對立的個體。歷史上不少為爭帝位而兄弟互殘的事蹟,現代 社會,富豪之家,手足爭產的新聞也時有所見。如一台諺所說:「夫妻相愛軟似 綿,兄弟分家硬過鐵。」 西方研究人際關係的社會心理學者,對友誼的研究多於對親子與手足的研 究。在實證主義追求普遍理論的導引下,以一般的人際吸引理論,來概論人際關

(6)

的互饋原則是:(1)對任何人,首先均以誠待之;(2)是否繼續以誠待之,端看對 方是否以誠相應,以誠相應者就與他形成誠-誠互饋的良性循環;以不誠相應者, 則斷絕誠的對待。誠的流露,一在利友行為的表現,一在心事的分享。親密感與 相互自我揭露的深度與廣度成正比(Altman & Taylor, 1973)。中國傳統倫理強調勤 學篤志,視嬉玩遊戲為怠惰喪志之舉。然而社會生物學的原型包括了不務正業的 遊戲在內。珍古德的黑猩猩族群就花很多時間在遊戲上。手足之間固有娛樂的成 分在內,但因年齡不同所造成的體能與認知差距,使得手足並非最佳的玩伴。老 二費根老想找哥哥玩,但費班寧可找體能旗鼓相當的其他公猩猩,在人類中似乎 也有相同的情形。 依照黃光國(1998)的人際關係模型,兄弟之於朋友是情感性關係之於混合性 關係。中國有非常重視人際分際的文化傳統,再加上文明的進展,社會的複雜化, 手足關係與朋友關係的內涵與功能,不可能像黑猩猩族群那樣的單純,但原始的 雛形,在繁複的形貌下,應該仍然隱約可見。本文試從多種管道取得的資料來展 露另類重要人際關係— 手足與朋友— 的多元面貌。

二、研究方法

本文一方面使用測量人際關係特性的量表施測於大學生與社會人士以取得 量化資料,另方面則採訪談及隨機觀察記錄的方法收集質化資料。接著對量化與 質化資料分別進行統計分析與概念抽取。 (一)量化資料的收集 受試者:以方便取樣的方式。有 479 位某一大學含五個學系之男女大學生及任職 於二個公家機構、一家私人機構的 209 位社會人士填答以下幾種問卷與量表的一 部份。每一種問卷與量表所施予的受試者人數將於統計圖表中註明。 測量工具: 1. 角色規範問卷(大學生 105 人,男生 42 人、女生 63 人;社會人士 98 人,男 84、 女 14) 此問卷為莊耀嘉、楊國樞(1998)用於施測三十多種角色關係應有的十二項 行為,包括:尊重、關懷、照顧、幫助、聽從服從、尊敬敬重、教導對方、與對 方常相聚聯絡、常與對方交談溝通、向對方請教學習。針對兄弟姊妹的配對組合 再加上朋友對朋友共九種角色對待關係,請受試評定表現各項行為的應該程度, 從 0 分到 5 分。 2. 人際關係關係用辭適用度問卷(大學生 159 人,男生 55、女生 86,18 人性別不 詳) 本問卷列示情份、緣份、人情、義氣、功利、愛、欣賞、交情等日常生活中 常用來形容人際關係的字辭,以 7 點量尺,請受試者評定,每一字辭用來形容父

(7)

子(女)、母子(女)、兄弟姊妹、普通朋友、知己朋友、師生、夫妻、戀人、 同事、陌生人等關係的適合度。 3. 角色實質關係問卷(大學生 135 人,男生 58 人、女生 72 人,性別不詳者 5 人; 社會人士 111 人,男 59 人、女 48 人,不詳者 4 人) 此問卷也是借用自莊耀嘉、楊國樞(1998)的 28 種角色關係研究。以兄弟、兄 妹、姊弟、姊妹與朋友關係為對象,在 7 點量尺的 12 項關係特性上,根據個人 的經驗或觀察他人的經驗評定每一關係的一般情形。 4. 以選擇題方式,詢問 80 位大學生(男 35,女 45)受試者,一些人際關係的事項 比較會發生在朋友身上或手足身上。統計量數是簡單的百分比。

三、量化資料分析結果與討論

(一)角色規範 中國傳統古訓對手足互動的規範要求是「長幼有序」、「兄良、弟悌」、「長 惠幼順」,這裡面含有上下尊卑之差,形之於下對上的聽從、尊重、敬重與學習, 而下對上的卑順應建立在上對下的良與惠,其具體行為應是形之於關懷、照顧、 幫助與教導。這些「長兄」行為意謂著手足之間年齡差距所造成的能力差距。表 1 陳示 105 位大學生受試者認為九種同儕人際配對關係中,前者對後者應有的行 為,強調的是應然面的認知,故稱之為規範性角色行為(莊耀嘉、楊國樞,1998)。 表 1 根據長幼與同性-異性之別將手足分成八種組合配對,再加上朋友關係。每 一個角色行為的判斷均達顯著差異,但數值繁多,宜根據較有意義的理論概念做 簡化的分析。表 2 則去除性別組合的考慮,單純比較「長對幼」,「幼對長」對 應之行為。由表 2 可以清楚地看出「幼對長」的應有行為比較是屬於「下對上」 性質的行為,而尊重、敬重於心的認定大於外在的聽令行為。「長對幼」的應有 行為則比較是「強對弱」的正向利他行為。溝通是維繫人際關係的重要因素,這 些大學生們認定較年長的手足更應該扮演主動的角色。 表 3 與表 4 是社會人士的分析結果,其「下尊上」與「長助幼」的型態與大 學生相同,表示華人社會中,「長幼有別」、「兄友弟恭」的傳統觀念,不因生 命階段的改變而有所不同。社會人士與大學生唯一不同的是,「聯絡」與「交談」 沒有顯著的長幼差別。

(8)

表 1. 大學生對手足與朋友相互關係之角色行為的認知 (N=105) 聽從 尊重 敬重 學習 關懷 照顧 幫助 教導 聯絡 交談 對待方式 關係 M SD M SD M SD M SD M SD M SD M SD M SD M SD M SD 兄對弟 1.18 .64 2.75 .96 2.26 1.06 2.02 .99 3.17 .83 2.85 .92 3.23 .79 3.04 .76 2.54 .99 2.66 .92 兄對妹 1.29 .67 2.77 .96 2.41 1.07 2.04 1.00 3.29 .76 2.90 .90 3.30 .73 3.08 .75 2.71 .94 2.65 1.00 姊對弟 1.22 .70 2.69 1.00 2.29 1.07 2.10 .95 3.28 .77 2.89 .90 3.24 .77 3.07 .75 2.68 .93 2.74 .92 姊對妹 1.20 .60 2.73 .97 2.37 1.08 2.11 .95 3.23 .75 2.91 .89 3.24 .77 3.01 .78 2.71 .96 2.93 .86 弟對兄 2.00 .85 3.01 .79 2.43 1.05 2.72 .93 3.00 .89 2.32 1.00 2.83 .97 2.30 1.01 2.52 1.01 2.48 1.04 弟對姊 1.94 .90 2.98 .78 2.50 .99 2.75 .81 3.00 .93 2.38 .98 2.81 .98 2.34 .94 2.54 .99 2.42 .99 妹對兄 1.84 .83 2.99 .79 2.48 .99 2.76 .83 3.06 .86 2.42 .97 2.77 .99 2.30 .96 2.60 .98 2.44 1.02 妹對姊 1.87 .80 3.03 .79 2.50 .98 2.85 .80 3.05 .84 2.48 .98 2.83 .96 2.35 .97 2.62 .96 2.75 .99 朋友之間 1.34 .72 3.10 .87 2.52 .99 2.74 .80 2.99 .75 2.24 .99 2.93 .87 2.60 .90 2.35 .88 2.82 .87 F 值 57.76 14.22 4.98 44.83 8.06 35.28 28.90 48.84 8.00 11.67 p 值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註:分數範圍 0 5 表 2. 大學生對手足長幼角色行為的認知 (N=105) 聽從 尊重 敬重 學習 關懷 照顧 幫助 教導 聯絡 交談 對待方式 關係 M SD M SD M SD M SD M SD M SD M SD M SD M SD M SD 長對幼 1.22 .58 2.73 .94 2.33 1.04 2.07 .92 3.24 .74 2.89 .86 3.25 .74 3.06 .71 2.66 .92 2.75 .85 幼對長 1.93 .77 3.00 .76 2.47 .95 2.77 .77 3.03 .84 2.40 .96 2.81 .96 2.33 .94 2.57 .96 2.52 .95 t 值 -11.20 -4.93 -3.37 -9.46 4.40 7.37 7.37 8.81 3.13 -3.37 p 值 .000 .000 .001 .000 .000 .000 .000 .000 .002 .001 表 3. 社會人士對手足與朋友相互關係之角色行為的認知 (N=98) 聽從 尊重 敬重 學習 關懷 照顧 幫助 教導 聯絡 交談 對待方式 關係 M SD M SD M SD M SD M SD M SD M SD M SD M SD M SD 兄對弟 1.75 .89 2.58 .91 2.63 1.01 2.70 .98 3.21 .80 3.17 .82 3.13 .87 3.09 .88 2.89 .95 2.81 .91 兄對妹 1.78 .93 2.58 .88 2.71 .94 2.72 .96 3.27 .75 3.19 .78 3.16 .81 3.16 .83 2.93 .90 2.95 .86 姊對弟 1.77 .91 2.54 .89 2.73 .96 2.83 .88 3.20 .79 3.18 .85 3.16 .81 3.15 .86 2.91 .92 2.91 .86 姊對妹 1.80 .90 2.59 .93 2.68 .99 2.72 .96 3.23 .81 3.18 .80 3.18 .79 3.15 .82 2.93 .92 2.97 .81 弟對兄 2.34 .96 2.87 .80 2.77 .97 2.96 .88 3.05 .88 2.98 .85 3.02 .90 2.73 .95 2.88 .91 2.85 .86 弟對姊 2.26 .98 2.93 .79 2.79 1.01 2.90 .94 3.12 .81 2.98 .82 3.05 .89 2.79 .94 2.83 .93 2.86 .91 妹對兄 2.28 1.02 2.97 .80 2.73 1.03 2.93 .92 3.11 .83 2.98 .83 3.02 .88 2.74 .94 2.85 .90 2.80 .89 妹對姊 2.22 .96 2.94 .81 2.76 1.01 3.02 .87 3.13 .79 2.99 .82 3.06 .85 2.72 .95 2.87 .91 2.89 .89 朋友之間 1.54 .82 2.46 .99 2.49 1.02 2.59 .96 2.54 1.07 2.38 1.00 2.47 1.06 2.44 1.02 2.34 1.04 2.39 1.00 F 值 22.60 14.02 6.18 7.41 21.41 32.84 26.01 19.54 23.82 14.90 p 值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表 4. 社會人士對手足長幼角色行為的認知 (N=98)

(9)

聽從 尊重 敬重 學習 關懷 照顧 幫助 教導 聯絡 交談 對待方式 關係 M SD M SD M SD M SD M SD M SD M SD M SD M SD M SD 長對幼 1.75 .86 2.59 .87 2.70 .97 2.74 .90 3.24 .76 3.19 .77 3.17 .79 3.14 .81 2.93 .91 2.91 .81 幼對長 2.27 .94 2.93 .76 2.78 1.00 2.98 .85 3.12 .78 2.99 .82 3.06 .86 2.76 .92 2.86 .90 2.86 .86 t 值 -5.32 -5.30 -2.34 -3.28 2.68 4.07 2.35 4.47 1.84 1.73 p 值 .000** .000** .021* .002* .009* .000** .021* .000** .069 .088 中國傳統對手足之道強調的是「長幼有序」,對異性手足之間的相處,並沒 有性別考慮的規範,本研究仍就長幼與性別做交叉比較,其中達到顯著差異的, 只少數幾項,如表 5 所示,大學生中,哥哥對妹妹的關懷與聯絡高於弟弟,做哥 哥的與做姊姊的對妹妹的敬重高於對弟弟(問卷上對敬重的說明是〝如不隨便開 對方的玩笑〞),弟弟照顧姊姊多於弟弟照顧哥哥。姊妹之間的溝通交談多於與 弟弟或哥哥。然而到了社會人士,幾乎沒有一項達到顯著差異。 表 5. 大學生對手足相互角色行為之認知的長幼、性別交叉比較 (N=105) 聽從 尊重 敬重 學習 關懷 照顧 幫助 教導 聯絡 交談 對待方式 關係 M SD M SD M SD M SD M SD M SD M SD M SD M SD M SD 兄對弟 1.17 .634 2.75 .959 2.26 1.06 2.02 .995 3.16 .826 2.85 .918 3.23 .795 3.04 .757 2.54 .988 2.66 .918 兄對妹 1.29 .668 2.77 .964 2.41 1.07 2.04 1.00 3.29 .759 2.90 .904 3.30 .725 3.08 .754 2.71 .935 2.65 1.00 t 值 -2.03 -.42 -2.93 -.39 -3.10 -1.42 -1.83 -.94 -3.76 .15 p 值 .045* .672 .004* .697 .002* .158 .071 .348 .000** .880 姊對弟 1.22 .698 2.69 .997 2.29 1.07 2.10 .949 3.28 .769 2.89 .902 3.24 .773 3.07 .752 2.68 .931 2.74 .920 姊對妹 1.20 .598 2.72 .971 2.37 1.08 2.11 .953 3.23 .753 2.91 .889 3.24 .773 .303 .754 2.71 .956 2.93 .858 t 值 .45 -1.14 -2.56 -.17 1.22 -.73 .00 1.00 -.90 -3.31 p 值 .657 .259 .012* .863 .227 .469 1.000 .320 .368 .001** 弟對兄 1.99 .847 3.01 .790 2.43 1.05 2.72 .927 3.00 .888 2.32 .995 2.84 .971 2.30 1.01 2.52 1.01 2.48 1.04 弟對姊 1.96 .887 2.98 .783 2.50 .992 2.75 .814 3.00 .930 2.38 .984 2.81 .981 2.34 .939 2.54 .988 2.42 .988 t 值 .58 1.00 -1.30 -.60 .00 -2.16 .77 -1.00 -.71 1.23 p 值 .566 .320 .195 .549 1.000 .033* .441 .320 .482 .222 妹對兄 1.84 .829 2.99 .790 2.48 .991 2.76 .835 3.06 .864 2.42 .969 2.77 .992 2.30 .963 2.60 .984 2.44 1.02 妹對姊 1.87 .804 3.03 .789 2.50 .982 2.85 .801 3.05 .836 2.48 .982 2.84 .961 2.35 .971 2.62 .961 2.75 .988 t 值 -.52 -1.00 -.45 -1.90 .23 -1.75 -2.39 -1.22 -.63 -4.53 p 值 .604 .320 .657 .060 .820 .083 .019* .227 .530 .000**

(10)

表 6. 社會人士對手足相互角色行為之認知的長幼、性別交叉分析 (n=98) 聽從 尊重 敬重 學習 關懷 照顧 幫助 教導 聯絡 交談 對待方式 關係 M SD M SD M SD M SD M SD M SD M SD M SD M SD M SD 兄對弟 1.74 .90 2.58 .92 2.64 1.02 2.70 .98 3.23 .80 3.18 .82 3.15 .87 3.10 .89 2.90 .95 2.82 .92 兄對妹 1.78 .92 2.58 .88 2.71 .94 2.72 .96 3.27 .76 3.19 .78 3.17 .80 3.16 .83 2.93 .90 2.95 .86 t 值 -.65 .00 -1.93 -.23 -1.42 -.33 -.58 -1.22 -1.00 -1.83 p 值 .516 1.00 .057 .82 .158 .741 .567 .227 .320 .07 姊對弟 1.77 .93 2.55 .89 2.73 .97 2.84 .88 3.23 .78 3.21 .81 3.16 .81 3.14 .86 2.95 .91 2.93 .85 姊對妹 1.78 .90 2.59 .93 2.69 .99 2.72 .96 3.23 .81 3.18 .80 3.18 .79 3.15 .82 2.93 .92 2.97 .81 t 值 -.24 -.77 1.16 2.00 .00 .69 -1.42 -.3 1.42 -1.00 p 值 .81 .442 .250 .049* 1.00 .494 .158 .765 .159 .320 弟對兄 2.33 .97 2.89 .78 2.77 .97 2.97 .88 3.07 .89 2.98 .85 3.02 .90 2.74 .96 2.87 .91 2.87 .87 弟對姊 2.25 1.00 2.94 .80 2.78 1.01 2.90 .94 3.12 .81 2.98 .83 3.03 .89 2.77 .94 2.84 .94 2.86 .92 t 值 1.47 -1.09 -.45 1.23 -.96 .00 -.38 -.83 .90 .33 p 值 .145 .278 .657 .223 .339 1.00 .708 .409 .369 .741 妹對兄 2.29 1.02 2.97 .80 2.76 1.03 2.98 .90 3.12 .83 2.99 .82 3.05 .88 2.75 .94 2.87 .90 2.81 .89 妹對姊 2.22 .96 2.95 .81 2.76 1.02 3.02 .87 3.13 .79 2.99 .82 3.06 .85 2.72 .95 2.87 .91 2.89 .89 t 值 1.00 .30 .00 -1.16 -.28 .00 -.58 1.42 .00 -1.72 p 值 .320 .765 1.00 .251 .783 1.00 .567 .158 1.00 .09 (二)一般人際關係概念的認知 情份、緣份、人情、義氣、功利、愛與交情等字眼,是一般日常生活中會被 用來標示人際關係的概念用辭。表 7 陳示了 159 位大學生對親子關係、手足關係 與朋友關係適用這些概念用辭的判斷;親子關係最適用的三種概念是愛、情份與 緣份(評分≧6.00),明顯不適用的概念(評分≦4.00)依序為欣賞、人情、交 情、義氣與功利。針對每一配對關係,採取最大概似抽取法,並做斜交轉軸,進 行因素分析。在親子關係的因素分析中,愛、情份與緣份均不納入抽取到的二個 因素中(見表 8)。 手足關係的最適用概念為情份(5.97)、緣份(5.96)、愛(5.79),最不適用的 概念是功利。朋友關係可分成知己朋友與普通朋友;頗適用於知己朋友的概念有 交情(6.36)、緣份(6.22)、義氣(6.16)、欣賞(5.84),人情(5.00)與愛(4.87)次之,功利 則偏低(2.20)。在五種關係中,只有對普通朋友的愛低於中間分數(3.16)。在朋友 的因素分析結構中,「交情、欣賞、義氣、人情」聚集成一因素,「情份與愛」 另成一因素。在這些因素項目上,普通朋友的得分均低於知己朋友,而功利項目 則相反(普通朋友, 3.79; 知己朋友, 2.20);在朋友關係中,功利自成一因素。在 手足關係的因素結構中,「義氣、交情、人情、與欣賞」也是聚集成一因素,但 功利項目以負值與愛、情份成為同一因素。

(11)

表 7. 大學生(N=159)對五種人際關係適用概念的判斷 情份 緣份 人情 義氣 功利 愛 欣賞 交情 父子(女) M SD 6.10 1.32 5.97 1.49 3.44 2.18 2.86 2.03 1.39 0.82 6.53 0.91 3.92 1.71 3.18 2.02 母子(女) M SD 6.27 1.23 6.04 1.41 3.47 2.18 2.64 2.01 1.30 0.73 6.72 0.70 3.99 1.70 3.33 2.10 兄弟姊妹 M SD 5.97 1.25 5.96 1.40 3.75 2.03 4.26 1.94 1.86 1.13 5.79 1.19 4.23 1.54 4.04 1.94 知己朋友 M SD 5.79 1.06 6.22 0.91 5.00 1.59 6.16 0.85 2.20 1.32 4.87 1.35 5.84 0.97 6.36 0.77 普通朋友 M SD 4.10 1.25 4.94 1.34 4.62 1.34 4.26 1.40 3.79 1.60 3.16 1.27 4.39 1.31 4.77 1.43 註:分數範圍 0 7 表 8. 親子關係、手足關係與朋友關係之關係概念的因素分析 親子關係 因素 1 因素 2 變異量百分比 人情 緣份 交情 欣賞 義氣 情份 功利 愛 .92842 .21466 .11145 -.19188 .18965 .13421 .75249 .72223 .63025 .28839 .20008 因素 1,22.1% 因素 2,13.2% 手足關係 因素 1 因素 2 變異量百分比 義氣 交情 人情 欣賞 緣份 愛 情份 功利 .80492 .75428 .63124 .56150 .15620 .23833 .24383 -.17379 .11045 -.23809 .33800 .57366 .48321 -.33151 因素 1,25.9% 因素 2,11.1%

(12)

朋友關係 因素 1 因素 2 因素 3 變異量百分比 功利 交情 欣賞 義氣 緣份 人情 情份 愛 .99889 .11002 .20323 .11583 -.12385 .92098 .61029 .58101 .41193 .40398 -.26468 .17876 .14539 .40790 .21289 .70479 .46791 因素 1,13.8% 因素 2,30.2% 因素 3,8.7% 註:沒有數字的項目表示該項目與因素的加權值< .1 在八項描述人際關係的概念用辭中,意義最概括的,是緣份了。在五種關係 中,都進入前三名的排序。「有緣千里來相會,無緣相遇不相識」,既然成了親 子、手足、與朋友等關係,總是緣份的牽連罷?! 「愛與情份」在家人關係中(親子與手足)佔最高比重,而在朋友關係中佔 最高比重的則是「交情、義氣與欣賞」。這樣的結果符合了黃光國(1998)對人際 關係的理論解析;家人的關係是情感性的關係,朋友是混合性關係,「交情與義 氣」就隱含著社會交易的歷程,但非功利的社會交易,應是一種如後面將談到的, 屬知性相長、互惠互利與玩樂相融的關係。 (三)角色實質關係判斷 表 9 和表 10 是請大學生及社會人士,根據個人經驗與觀察他人的經驗評定 五種關係的兩極屬性。分數範圍從 1 到 7。4 分以上表示具有右項的屬性,4 分 以下表示傾向左項的屬性。朋友關係與其他四種手足關係可以說有「外人」與「自 家人」之別。,表 10 乃就手足與朋友在這些關係感受上做比較。就整體受試來 看,手足顯著地高於朋友的關係感受包括「較親近」、「較堅固」、「較合作」、 「較真誠相待」、「較禍福同享」;反過來,朋友顯著地高於手足的關係感受包 括:「較權力相等」、「較平等對待」、「較彈性靈活」、「較不相互依賴」、 「角色行為較相同」。二者之間沒有顯著差異的則是:「互惠互利」、「關係和 諧」、「不必互報恩惠」、「輕鬆愉快」。但是對照大學生樣本與社會人士樣本, 可推斷有生命階段歷程的變遷情形。本研究大學生樣本的平均年齡是 20.38,年 齡範圍 18 25,均為未婚;社會人士的平均年齡為 36.09,年齡範圍 18 66;將近 一個世代的差距。社會人士 74.7%都已成家立業,手足與朋友關係感受的改變不 足為奇。是怎麼樣的改變呢?在大學階段,手足與朋友間的親近、合作、真誠相 待接近相等,手足間的嫉妒感受還高於朋友,但是到了壯中年階段,手足間的所 有正向關係都超越了朋友。國外 Bedford(1989,a.b)有雷同的研究發現,手足親情 在個人的一生中會發生明顯的變化,歷經幼、童年時期的競爭關係,青少年、青 壯年的疏遠,中年的重新親近聯繫以至老年時的相互扶持。

(13)

表 9. 大學生對五種關係的實質經驗感受 (N=135) 關係 關係的感受 兄弟 兄妹 姊妹 姊弟 朋友 關係 關係 關係 關係 關係 F-test 疏遠的 vs 親密的 M SD 4.20 3.96 5.12 4.18 4.21 1.31 1.43 0.97 1.40 0.98 F=18.14 P=.000** 脆弱的 vs 堅固的 M SD 5.23 5.18 5.57 5.15 4.73 1.36 1.38 1.34 1.37 1.27 F=6.44 P=.000** 競爭的 vs 合作的 M SD 3.66 4.25 4.25 4.05 3.79 1.42 1.22 1.39 1.29 1.30 F=5.03 P=.001** 權力懸殊的 vs 權力相等的 M SD 4.29 3.96 4.78 4.11 5.66 1.53 1.59 1.54 1.59 1.31 F=25.86 P=.000** 單方得利的 vs 互惠互利的 M SD 4.09 3.95 4.41 3.89 4.45 1.31 1.49 1.32 1.43 1.29 F=5.60 P=.000** 尊卑上下的 vs 平等對待的 M SD 4.89 4.19 4.89 4.25 6.11 1.52 1.69 1.60 1.54 1.09 F=44.69 P=.000** 虛偽應對的 vs 真誠相待的 M SD 4.58 4.59 4.82 4.47 4.52 1.37 1.32 1.23 1.17 1.37 F=2.17 P=.072 自私自利的 vs 禍福同享的 M SD 5.33 5.11 5.40 5.21 4.79 1.10 1.26 1.23 1.12 1.35 F=4.31 P=.002* 衝突不斷的 vs 非常和諧的 M SD 3.59 3.99 4.16 3.95 4.20 1.44 1.42 1.55 1.41 1.17 F=4.40 P=.002* 相互依賴的 vs 各自獨立的 M SD 3.68 3.50 2.46 3.47 3.79 1.48 1.65 1.64 1.59 1.69 F=18.62 P=.000** 不必互報恩惠 vs 有義務互報恩惠 M SD 3.61 3.50 3.79 3.47 3.68 1.62 1.71 1.68 1.52 1.62 F=1.72 P=.146 緊張不安的 vs 輕鬆愉快的 M SD 4.60 4.41 4.65 4.32 4.63 1.14 1.21 1.18 1.23 1.05 F=3.29 P=.011* 刻板形式化的 vs 彈性靈活的 M SD 4.46 4.33 4.69 4.27 4.71 1.22 1.21 1.18 1.31 1.06 F=5.16 P=.000** 兩者角色行為完全 不同 vs 完全相同 M SD 2.64 1.66 3.46 1.70 3.31 1.40 1.23 1.47 1.21 1.69 F=47.96 P=.000** M 3.72 3.94 3.90 3.81 4.16F=1.79

(14)

關係 關係的感受 兄弟 兄妹 姊妹 姊弟 朋友 關係 關係 關係 關係 關係 F-test 疏遠的 vs 親密的 M SD 4.62 4.70 5.14 4.91 4.21 1.53 1.33 1.24 1.13 1.14 F=8.62 P=.000** 脆弱的 vs 堅固的 M SD 5.75 5.33 5.78 5.72 4.69 1.46 1.61 1.58 1.28 1.56 F=15.37 P=.000** 競爭的 vs 合作的 M SD 4.51 4.61 4.86 4.62 3.97 1.53 1.36 1.50 1.36 1.36 F=10.22 P=.000** 權力懸殊的 vs 權力相等的 M SD 5.42 5.13 5.45 5.35 5.04 1.59 1.69 1.48 1.60 1.60 F=1.13 P=.344 單方得利的 vs 互惠互利的 M SD 4.34 4.58 4.54 4.51 4.10 1.67 1.30 1.51 1.42 1.43 F=3.24 P=.013* 尊卑上下的 vs 平等對待的 M SD 5.44 5.22 5.62 5.20 5.65 1.73 1.96 1.65 1.78 1.60 F=2.85 P=.024* 虛偽應對的 vs 真誠相待的 M SD 4.97 4.87 4.93 4.89 4.65 1.28 1.43 1.41 1.26 1.40 F=1.97 P=.099 自私自利的 vs 禍福同享的 M SD 5.57 5.55 5.78 5.72 5.06 1.46 1.49 1.30 1.29 1.38 F=6.39 P=.000** 衝突不斷的 vs 非常和諧的 M SD 4.69 4.79 4.92 4.76 4.51 1.41 1.40 1.31 1.35 1.29 F=2.69 P=.031* 相互依賴的 vs 各自獨立的 M SD 3.66 3.57 2.92 3.70 3.88 1.97 2.11 2.19 2.07 1.93 F=6.41 P=.000** 不必互報恩惠 vs 有義務互報恩惠 M SD 3.84 3.82 3.86 3.67 3.79 1.99 2.03 1.96 2.09 1.77 F=.38 P=.821 緊張不安的 vs 輕鬆愉快的 M SD 4.96 4.98 4.98 5.04 4.79 1.22 1.24 1.31 1.16 1.36 F=1.17 P=.324 刻板形式化的 vs 彈性靈活的 M SD 4.64 4.75 4.79 4.84 4.74 1.55 1.35 1.42 1.28 1.15 F=.32 P=.865 兩者角色行為完全 不同 vs 完全相同 M SD 3.42 3.30 3.84 3.24 3.50 1.71 1.92 1.75 1.82 1.80 F=3.44 P=.009* 相互嫉妒的 vs 相互欣賞的 M SD 4.22 4.29 4.41 4.34 4.15 1.41 1.37 1.51 1.32 1.54 F=.43 P=.791 註:分數範圍 0 7,大於 4 的分數表示偏向右邊的感受 手足與朋友都是同輩的關係,兩者的關係感受在不同生命階段有些消長的情 形。Connidis,(1989);Connidis & Davis,(1990)認為,手足可以如同知己密友,朋友 像是同伴共夥的關係;本研究者認為手足與朋友之分必須強調血緣之別。血緣成

(15)

份的共有,像是一條無形無影卻實際存在的鍵,將手足聯繫在一起,空間的距離, 生活型態的差異,個性的不同,甚至爭產衝突,有可能讓分居後的手足變得很疏 遠,但一旦發生家庭相關的事件,那條鍵又會把彼此再拉聚在一起。像影片《親 親壞姊妹》中的姊妹,就因上述的因素,二人將近二十年沒見面,但當獲知一直 未婚的姊姊得了血癌,唯一可寄望的救援是有血緣關係的妹妹及她的孩子,叛逃 離家多年的妹妹帶著孩子回到她原早已置之腦後的娘家,這種情形幾乎不可能出 現在任何朋友關係中,可是在一個人的生命階段中,確很可能有過朋友比手足更 能交心的時候。

表 11. 手足與朋友在關係感受上的比較

大學生

社會人士

所有樣本

樣本群

關係的感受 M SD T-test M SD T-test M SD T-test 疏遠的 vs 親近的 手足 朋友 4.3526 .924 4.2842 .942 t=0.51 p=.614 4.8807 1.030 4.2727 1.132 t=4.34 p=.000** 4.6066 1.009 4.2787 1.035 t=3.31 p=.001** 脆弱的 vs 堅固的 手足 朋友 5.2660 .895 4.7021 1.294 t=4.09 p=.000** 5.6364 1.235 4.6023 1.587 t=5.55 p=.000** 5.4451 1.086 4.6538 1.440 t=6.83 p=.000** 競爭的 vs 合作的 手足 朋友 4.0579 .913 3.8000 1.260 t=1.94 p=.055 4.7202 1.132 3.9286 1.369 t=5.06 p=.000** 4.3687 1.071 3.8603 1.310 t=4.91 p=.000** 權力懸殊的 vs 權力相 等的 手足 朋友 4.3005 1.094 5.6915 1.312 t=-8.49 p=.000** 5.4006 1.237 5.1591 1.611 t=1.30 p=.199 4.8324 1.286 5.4341 1.484 t=-4.38 p=.000** 單方得利的 vs 互惠互 利的 手足 朋友 4.0691 1.039 4.4362 1.241 t=-2.49 p=.015* 4.5116 1.240 4.0698 1.478 t=2.60 p=.011* 4.2806 1.157 4.2611 1.367 t=0.17 p=.867 尊卑上下的 vs 平等對 待的 手足 朋友 4.5289 1.170 6.1789 1.101 t=-10.79 p=.000** 5.3904 1.496 5.7191 1.581 t=-1.84 p=.069 4.9457 1.402 5.9565 1.370 t=-8.00 p=.000** 虛偽應對的 vs 真誠相 待的 手足 朋友 4.5763 1.050 4.4526 1.435 t=0.85 p=.398 4.9460 1.156 4.6364 1.440 t=2.04 p=.044* 4.7541 1.115 4.5410 1.436 t=2.03 p=.044* 自私自利的 vs 禍福同 享的 手足 朋友 5.2234 .939 4.8085 1.322 t=2.69 p=.008* 5.6770 1.234 5.0899 1.370 t=3.31 p=.001** 5.4440 1.113 4.9454 1.350 t=4.26 p=.000** 衝突不斷的 vs 非常和 諧的 手足 朋友 3.8605 1.102 4.1263 1.160 t=-1.91 p=.059 4.8409 1.190 4.5455 1.249 t=-2.16 p=.033* 4.3320 1.243 4.3279 1.219 t=0.04 p=.967 相互依賴的 vs 各自獨 立的 手足 朋友 3.2132 1.129 3.7579 1.668 t=-3.65 p=.000** 3.2699 1.758 3.8068 1.923 t=-2.84 p=.006* 3.2404 1.462 3.7814 1.790 t=-4.54 p=.000** 不必互報恩惠 vs 有義 務互報恩惠 手足 朋友 3.5239 1.433 3.7766 1.574 t=-1.36 p=.176 3.7759 1.845 3.8506 1.722 t=-.36 p=.723 3.6450 1.644 3.8122 1.643 t=-1.20 p=.232 緊張不安的 vs 輕鬆愉 快的 手足 朋友 4.4632 .927 4.6316 1.072 t=-1.46 p=.148 4.9944 1.038 4.7865 1.402 t=1.75 p=.083 4.7201 1.015 4.7065 1.242 t=0.16 p=.871 刻板形式化的 vs 彈性 靈活的 手足 朋友 4.4316 .990 4.7684 1.026 t=-2.61 p=.010* 4.7669 1.223 4.7753 1.156 t=-.09 p=.932 4.5937 1.124 4.7717 1.087 t=-2.15 p=.033* 兩者角色行為完全不 同 vs 完全相同 手足 朋友 2.3831 .859 3.3936 1.749 t=-5.72 p=.000** 3.5201 1.513 3.5977 1.742 t=-.38 p=.706 2.9282 1.342 3.4917 1.744 t=-4.06 p=.000** 相互嫉妒的 vs 相互欣 賞的 手足 朋友 3.8138 1.003 4.0806 1.427 t=-2.02 p=.047* 4.3276 1.237 4.2299 1.538 t=0.62 p=.538 4.0608 1.147 4.1547 1.479 t=-0.9 p=.367

(16)

比。 表 12. 大學生與手足、朋友發生日常生活事件的百分比(N=80) 生活事項 手足 朋友 1.在休閒娛樂方面比較喜歡找誰 6.1% 93.9% 2.哪一個對自己的進德修業比較有影響 18.8% 81.3% 3.比較喜歡向誰傾訴心事 13.6% 86.7% 4.誰比較了解你 42.2% 57.8% 5.朋友有錯,你會指正他 92.2% 6.手足有錯,你會指正他 96.1% 7.曾與朋友吵過架 81.1% 8.曾與手足吵過架 98.1% 9.曾與朋友打過架 17.0% 10.曾與手足打過架 54.7% 11.與朋友衝突會破壞情感 60.0% 12.與手足衝突會破壞情感 3.8% 13.被指正錯誤,那個比較傷害你 24.2% 75.8% 在珍古德的黑猩猩族群錄影帶中,可以清楚看到非血緣關係之同夥共樂的行 為;除了共敵外侮外,日常都表現在嬉戲遊樂上。具有語言與知識能力的大學生, 除了保留嬉樂的原始生物性樂趣外,也有分享心事與追求成長的需求,顯然朋友 比手足更能滿足這三方面的需求。

四、概念主題的抽取

以下綜合部份量化的統計分析結果與個案訪談及觀察的質性資料做主題抽 取的說明。被訪談及觀察的個案總共有 30 個,其中大學生 23 個,社會人士 7 個。 大學生的訪談在研究者的研究至進行,社會人士則以登府拜訪的方式進行。大學 生部份有錄音訪談,社會人士沒告以訪談與研究關係,僅在「話家常」的聊天中, 插入問及親子與手足關係的話題。隨後記錄關鍵資料。資料被引用者,除編號外, 另以 F.、M.代表男、女性別。 (一)同夥共樂的友誼關係發展歷程 兩個毫無血緣關係的個體,要成為生命歷程中的親近朋友,必然始於一個因 緣機會的接觸情境。在有長達九年以上之教育體制的社會中,同班同學是很多人 建立友誼關係的第一道關卡,此為人際吸引理論所說的「近水樓台」的空間距離 因素。但同學並不必然等於朋友,諸多同學中,要靠能否「同玩共樂」、「相知」、 「相惜」的篩選關卡才能昇級。

(17)

No1F:「剛開始是同學嘛;她很愛打籃球,我也蠻喜歡運動的,我也跑去打籃球。 --剛開始並不是只有跟她在一起嘛!那後來跟她又有接觸,又比較好,發現說兩個 人好像比較合得來。跟別的朋友比較起來,我覺得兩個人好像談話的時候,那種內 容都比較差不多,層次也比較一樣。」 No2F:「那時候為了參加大專聯考,我們都留在學校 K 書中心唸書夜讀,到晚上差 不多十點。我們都同一桌,然後一起吃飯,吃完飯一起散步,一起聊聊天,講自己 的想法。」 「大家一起考聯考一起看書,一起生活那種感情都蠻深的。… .好朋友我覺得可以 掏心掏肺。」 「那時候我們流行那種老公老婆的,她很爽朗,蠻會照顧人,而我是那種白痴,很 需要人照顧的。… .她坐在我旁邊,說妳當我老婆好了,我以後會好好照顧妳。因 為她很爽朗,其他人叫她小哥小哥,自然我就被叫小嫂了。… .她家裡人也都知道 小嫂這個人。」 「(她考上南部一所大學)我打電話到宿舍找她,我不用留名字,她的室友都知道 我是誰。她叫× ×,我說請問× × 在不在,她的室友說不在,就說回來會跟她說小 嫂找她。第一次聽她這麼說,我就問妳怎麼知道我是誰,她說× × 常常開口閉口說 小嫂怎麼樣,這樣我好感動喔!」 「她一學期才回× ×(兩人共同的家鄉)兩次,只要她有回去,我都會回去。」 透過「自我揭露」深化友誼關係,有性別差異的情形。訪談的男性個案中, 看不出有「知心」的男性朋友,所謂的較要好朋友就是常常一齊打球,一起活動, 在宿舍可以一起瞎聊開玩笑的同學。在國外也有這種女性好「知友」,男性好「幫 友」的情況(Aukett, et al , 1988; Reisman, 1990)。 (二)手足與朋友孰親? 對社會人士樣本來說,手足是比朋友來得親,但對大學生來說,二者的親近 感並沒有顯著差異(見表 11)。表 12 顯示,「休閒共樂」、「進德修業影響」、 「心事傾訴」的對象,選朋友的百分比遠高於選手足,這與黑猩猩費家老大寧願 找同儕玩,而不甩老纏著他的小老二的情形雷同。但手足還是親的,其親的內涵 如何?根據個案資料,那比較是「需求法則」(黃光國, 1988)與「責任法則」 (楊國樞, 1992)之親,二者背後的共同基礎是共有的血緣與共有的家庭歷史。 No1F:「我覺得心裡面的話,要跟別人說,我會找朋友說,不會找父母,也不會找 兄弟姊妹。」

(18)

可是我現在家教,我家教小孩子比他還笨,可是我就不會生氣,好奇怪喔!我覺得 我教別人的小孩子都比較有耐心,而且會有一種感覺,教不會就算了。可是我自己 的弟弟就是『怎麼教不會,這麼簡單怎麼不會?以後怎麼生存?』… … ..」 「我看到(弟弟)他們一團人在那邊講話,還在抽煙,我就叫他們進來:『在房子 裡面抽,不要出去抽給別人看。』我就覺得他們在那地方抽,那別人一定會說,怎 麼這麼小就開始抽煙,別人就會鄙視我弟弟,我不希望他們這樣。」 No2F:「… .我不會跟弟弟他們談心事,說實在的,我不太了解我弟弟他們在想什 麼… .」 「我大弟不是那種會讓人擔心的孩子,小弟個性很衝,… .蠻會惹事的,… .那我就 會蠻擔心的。」 「我覺得不是所有的人可以像家人接受他這樣的個性。我們不能永遠保護他,他還 是要走出社會… … 」 (R:「在你的朋友裡面,如果有人有相同的行為模式或性格,會讓你擔心嗎?」) 「不會!說不好聽的,他是他,我是我,妳不要妨礙到我就好了。」 「… .高興的事情或是不好的事情,我都希望講給朋友聽,… .(可是不會跟弟弟說) 因為我們一直沒有建立那種溝通管道,可是我知道當我遇到麻煩的時候,我很確定 弟弟一定會幫忙。」 「國小時,有一次中午我落單了,一個人跑到花園去,然後就一群女生把我圍在中 間在那邊罵來罵去,就說老師疼你又怎樣,我常上台演講,我弟他們班上的同學都 認得我。有人看到了就告訴我大弟,我大弟就帶他們班上二十幾個男生全部出動, 在路上遇到我小弟,我小弟說哥你要去哪?他就說姊姊被欺負了,就又一群人,變 成四十幾個小男生就過來,那些女生看到四十幾個小男生,就會覺得很恐怖,然後 我就是一句話都沒說,看我弟在幫我出頭。」 手足間需求的相互照顧可以不待言求而形之於自願,而且不期平等的回報。 手足與朋友在親近感的差別,一是血緣之親,一是同歡共樂及知識、工作上的同 夥共伴之親。學生時代對手足與朋友親近之感之所以沒有社會人士的顯著差別, 或可歸因於學生時代,朋友之間有較充裕時間時間共享娛樂與知、惜之活動之 故,而進入社會後,由於創業、立業的生涯發展目標,利害關係的朋友變得多於 感性與知性的朋友。 No3M(55 歲):「你要說我交的都是酒肉朋友也可以。你以為我愛喝酒、愛應酬? 其實不得已,像我們這裡上千人的垃圾問題,如果不跟鄉長拉拉關係,怎麼解決; 我們需要的救護車,也靠我的關係,請朋友捐獻。」 (三)手足資源與孝責之爭,撕而不破 西方有關手足的研究,多著重幼、童時期的競爭(Zukow,1989),競爭什麼? Trivers(1972)的親職投資理論(Theory of parental investment)論說手足對親長所能提

(19)

供資源之爭,社會比較理論(Tesser,1980)則論說維護自我尊嚴之爭。童年時期的 手足之爭,似乎都為芝麻小物或芝麻小事而爭,如爭玩具、爭電視轉台,比禮物 的大小,壓歲錢的多少,父母的偏心等等。大學生樣本中,有 98.1%與手足吵過 架,與朋友吵過架的百分比也很高(81.1%),與手足打過架的有 54.7%(朋友為 17%)。有時衝突的激烈,會到驚心動魄的地步。 No3F:「我們(妹與大一歲的兄)國小期間都一定打,到國中也打,只是次數慢慢 減少。大二上的時候,還打過一次,蠻嚴重的。」 「不是什麼事啦!就是為了看電視,我要看這台,他要看另外一台,… .他拿著遙 控器,我就按住電視台本身的控制扭,按來按去的過程中,就發生肢體衝突。我搶 到遙控器就往自己的房間跑,他就追過來,追過來時,我已經把它藏起來,他就開 始翻我抽屜,… ..我很生氣,也跑去他房間拉他抽屜,… ..他衝回來,然後我就趕快 衝回我的房間,把自己反鎖在裡面,… ..他就從窗戶要爬進來打我,我就拼命要去 關窗戶,大概是夾到他的手罷!他整個拳頭往我頭上『碰』的揍過來。」 No2F 與弟弟的關係是很親的,也曾為了電視問題,有過一段動利器的經驗。 「那一次我很生氣,就把整個剪刀往我弟方向丟,那把剪刀就刺進我弟弟後面的木 板上。… 我自己嚇一跳,整個人就愣在那邊,然後他就走掉了。… … .」 小時候手足之爭雖然都是芝麻小事,隨著年齡的增長,人格的趨於成熟,競 爭與衝突會減少。如果再爆發親長資源之爭,那就是手足分家產的時候了。有二 個以上的孩子,做家長的要將動產不動產做到完全符合當事人的主觀公平知覺, 並不容易。一個 65 歲的寡婦哀傷地說著:「當年老伴過世後,是他(老么)自 己要求分現金的,現在卻怪我說,我分給老大的房子比較值錢,說我偏心。」富 豪之家易發生手足分配家產資源之爭,一般家庭則較易發生照顧病老父母責任不 公的事件。 孝的傳統規範,要求成年孩子對無經濟能力的父母盡反哺孝養之責,對年邁 病弱父母盡醫療照顧之責。但兩種中國社會的變遷事實,使承擔孝責的事件變得 更複雜,一是部份子女因留學就業而滯留海外,盡孝的方式是寄一些錢,加上偶 而的回國探親;而留在國內的孩子,則完全承擔實質的照顧之責。「久病無孝子」, 長期照顧老病父母是身心均相當勞累的工作,久而久之,對置身海外的手足難免 產生怨懟。一位照顧公婆十幾年的 54 歲媳婦說著:

(20)

嫁出去的女兒只有嫁妝,沒有家產之分,倒可成為擺脫不盡孝責的自解罪惡 感的理由。七十二歲的× 老太太因中風,頸部以下全部癱瘓,家境窮困的她被安 置在養老院,四個子女原講好平均分擔費用,並輪流到院陪母親並為她翻身、清 洗。半年下來,老二(女兒)開始「怠孝」,老三(也是女兒)忍無可忍大罵姊 姊不孝,她的回答是:「當年爸爸賣房子的時候,我們又沒分到錢,這種事應該 是哥哥跟弟弟的事。」 如果年老父母能夠相當程度的自我照顧,子女的經濟資源足夠,孝養的分擔 多半依循「各盡所能,不必計較」的原則,並不至於引起手足之間的明爭暗鬥。 如七十九歲的× 老太太雖然身有慢性腿疾,是醫院的常客,但是獨立性很強,老 三有兩棟房子,讓老太太一個人住在其中較小的一棟,老大提供一棟房子的租 金,做為母親固定的生活費,其他三個孩子,則以給零用錢的方式孝敬母親。 手足的衝突,一生中多所難免,小時候是明爭,大的時候多半是暗怨,背後 發牢騷,即使化暗為明,大吵一頓,手足的感情仍是堅固的,撕而不破的。如表 12 所示,認為與手足衝突會破壞感情的只有 3.8%。再大的衝突,那無形的血緣 連鍵,會藉著一些家族事件,將之癒合。朋友之間的衝突,因缺乏自然的感情療 劑,一旦衝突化暗為明,也就到撕破臉的結果了。 No2F 與弟弟發生丟剪刀事件後, R:「你有向他道歉嗎?」 No2F:「沒有,我覺得沒有必要。」 「事情過了就過了。我們都是這樣,吵架就吵得好死。氣消了,我就說弟弟要不要 吃什麼東西,我出去買,他們就說好,我就去買。… .不會再提了,也不會有道歉, 好像完全沒有發生過的那種感覺。」 中國人自家人化解衝突的方式是不用開說:「I’m sorry」的,只要一方主動 訴諸回歸日常生活的常軌,另外一方有所回應就可。如吵架過後的夫妻,妻子照 常做飯,透過孩子:「叫你爸來吃飯。」做丈夫的回答:「喔!等一下就來。」 衝突有如船過水無痕。 (四)手足比較— 自尊提昇抑或自尊傷害? 「你為什麼不學你哥哥… … 」 「你看你妹妹,都不用我操心,你這個成績怎麼上高中… … 」 做父母的比「子女」的長短,手足之間互比長短也是常見的事。名影星寇世 勳的弟弟寇世斌是台灣資訊學術界與產業界的傑出人才,擁有兩個大學的博士學 位。但是小時候的他,卻在哥哥耀眼的比較之下,過了一段陰暗的生活。 「我天生氣喘,長得又黑又瘦,功課不好,… .父親過世後,大哥念軍校,二哥寇 世勳成為一家之主,他又高又帥,又是籃球校隊,老師同學沒有不拿我們來比的。… .

(21)

我對他的感情是又愛又恨,既崇拜又有點嫉妒。… ..直到高二時他到台北唸書,我 唸書也開竅了,個子也長得和他一樣高,才脫離那段灰色的歲月。」(中國時報, 1997) 手足的比較常始於第三者無心的客觀之言,二人的優劣看在第三者的眼裡, 立見分明,直話直說,卻無意中傷了劣者的自尊心。而年齡與排序相近的手足更 常有被比較的顯著性。手足優於自己的表現,對個人產生是與有榮焉之感抑或是 威脅傷害之感,決定於比較向度對個人的重要性(Tesser,1980),如果功課的好壞 是個人維持尊嚴的重要向度,功課老被比下去的手足難免會有嫉妒之感。反之, 個人另有所長,而此長處也受到重要關係人的肯定,則會為手足在他方面的優秀 表現而感覺與有榮焉,這是共同尊嚴(collective esteem)的提昇。 No1F 也曾是小一歲弟弟嫉妒的對象。 「只有小弟才會叫我姊,大弟從來不會叫我姊。… .他的功課很差,… ..我成績都很 好,考到雄女的時候,大家的重心都放在我身上,我就發現他很不甘心,… .後來 我的成績變差了,我弟弟就說:『妳看,妳還不是一樣』,我就反罵他:『奇怪, 我念什麼學校,你念的又是什麼學校?』」 No2F 與弟弟在不同的成就向度上各有優秀的表現,且都受到父母的肯定,因此並 沒有嫉妒之事,反而都有以對方為榮的感覺。 「我弟弟不是很愛讀書的人,可是他是機械天才,而我剛好是機械白癡,他會組一 些機械出來玩,… ..我好佩服他,真是個天才。我爸有計劃地訓練他。他國小五年 級就會站著開怪手,會開貨車。他國中畢業就開始跟爸爸工作了。我有跟他學過, 他覺得我就是去唸書的料,不適合做這些事。在機械方面,我服他們(小弟走相同 的路子),可是在唸書方面,遇到一般的問題,他們問我的話,我就什麼什麼了(學 術方面),他們就服我了。」 朋友之間,社會比較與嫉妒的關係,推測有相同的情形,但可能不視朋友為 自我一部份而較無光榮與共的感覺。 (五)手足間滋養性行為的性別差異 黑猩猩費費與她二個哥哥很大的不同手足行為是,她對母親懷中的小弟弟興 趣特別濃厚,老是黏在他們身邊,等著母親願意讓她抱抱小弟弟的機會。在訪談 的大學生中,有與手足年齡差距很大的女性受訪者,她們對小弟弟的滋養性行為 非常明顯,或許有人會辯稱那是母親對女孩子進行這種社會化歷程的緣故,的

(22)

尿布,然後幫我弟弟洗澡。坐月子的時候,我奶奶還在,做完月子她就回台北了, 然後我就會開始照顧我弟弟了,後來我就發現我弟弟都是我在帶(媽媽做跑單幫的 生意,常常到香港批貨)。… ..假日的時候,人家找我出去玩,可是我必須在家裡 帶小孩,剛開始會覺得很討厭,後來我就帶著小孩子跑了(笑)… ..我去便利商店 買東西的時候,人家就問我說:『嘿,這是妳兒子喔?』… .有時候我也騙人家說 『這是我兒子』,喊我弟『叫媽』,他就叫『媽』。」 No4F也有小她十三歲的弟弟,她說:「我比較可以像我媽那樣照顧他,可 以幫他洗澡什麼的,他不會要我大弟幫他洗澡。」 哥哥與弟弟的行為,就像黑 猩猩費班與費根的情形一樣,比較是體能方面的。No5M 有一身讓女同學欣賞的 球技和體魄,就是從小被愛好運動的哥哥帶出來的。No6M 也非常喜歡運動,擅 長多種球類運動,他就對不喜歡運動,不會運動,又想黏他的唯一妹妹感到不耐 煩。他沒有哥哥,球技是被爸爸帶出來的。女孩子之好談心,男孩子之較好體能 運動,使得姊妹關係似乎更親密於兄弟或兄妹或姊弟。

五、結論

繼親子篇之後,本文針對大學生與社會人士反映在量表及言談的資料,進行 手足與朋友的關係分析,從家庭心理學(利翠珊,1998)與社會生物學的角度來看, 手足與親子是不可分割的機動整體,雖一個人的生命歷程始於親子之間的依附關 係。多於一個的子代,自然衍生親代資源的手足競爭。小時候為芝麻小事而爭, 年長為分家產而爭,其價值之差距雖相當懸殊,卻同具最少親職投資理論(Triver, 1972)的意涵。然而社會生物學所論之「親屬選擇」的演化基礎也定下了手足遵 行需求法則(黃光國,1988)的情感性利他關係,有親有鬥是手足關係的內涵體 質。從親子依附關係逐漸脫離的分離歷程(Blatt & Blass, 1990),使得個體發展了 以社會交易/互饋為主要基礎的家庭外朋友關係。相對於手足之血緣之親,朋友 多為同夥共伴之親:在學生時代,經過取樣選擇後,同夥共伴之親在於能夠同遊 共樂,知性相長,及心事分享;進入社會後,則可能由於追求事業成就的生涯目 標,朋友之交傾向具有工具性的社交。 手足間的衝突與合作,互動型態的性別差異,朋友間的嬉玩同伴共夥,均與 靈長類黑猩猩群落所呈現的行為模式有雷同之處,但長惠幼順,兄友弟恭,孝責 分擔的倫理行為,則為猩猩族群所無;顯示後天文化型塑的歷程。在應然的認知 層面,長幼之別,形之於幼對長的尊重、敬重、學習與聽從,及長對幼的關懷、 照顧、幫助與教導。在實然的感受上,朋友關係比手足關係較平等、不相依賴、 角色行為較相同,而不若手足關係的親近、堅固、合作、真誠與禍福同享。手足 的衝突與疏遠有瘉合的可能,朋友的衝突與疏遠則有走上陌路的可能,其關鍵因 素在於共有血緣與共同家庭歷史的有無。

(23)

家人之情感性關係也反映在受試者以「愛、情份」標示親子關係與手足關係, 而以「交情、義氣與欣賞」標示非家人的朋友關係。中國人好用「緣份」來標示 人際關係之偶然性,人世間千千萬萬的人,若無緣份,何來「你親我子」、「你 兄我弟」、「你朋我友」的關係。

(24)

參考文獻

中國時報 (1997) 〈寇世斌對寇世勳又愛又恨〉。10 月 13 日,21 版。 利翠珊 (1998) 家庭心理學的系統觀點與研究。『家庭心理學:系統思維觀點的 探討與應用』研討會,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李美枝 (1996) 《中國人重要人際關係的內涵與功能--親子篇》會專題研究成果 報告。 許正聖 (1994) 《中國人的內團體偏私行為--從「關係」角度探討社會認同理論》 政大心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光國 (1988) 〈人情與面子:中國人的權力遊戲〉。見楊國樞(主編):《中國 人的心理》。台北:桂冠圖書公司。 莊耀嘉、楊國樞 (1998) 《本土心理學研究》7 期, 楊國樞 (1992) 〈中國人的社會取向:社會互動的觀點〉。見楊國樞、黃光國(主 編):《中國人•中國心--人格社會篇》,頁 93-138。

Altman, I. & Taylor, D. A. (1973). Social penetration: The development of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New York: Holt, Rinehart and Wimston. Aukett, R.,Ritchie, J. & Mill, K. (1988). Gender differences in friendship patterns. Sex Roles, 19, 57-66.

Blatt, S. J. & Blass, R. B. (1990). Attachment and separateness: A dialectic model of the products and process of development throughout the life cycle. Psychoanalytic Study of the Child. 45, 107-127.

Discovery. (1993). People of the foreist.(紀錄片,90 分鐘), Discovery Channel. Dawkins, R. (1989). The selfish gene(2nd Ed.).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Krebs, D.(1987). The challenge of altruism in biology and psychology. C. Crawford;

M. Smith & D. Krebs(Eds.) Sociobiology and psychology: Ideas, Issues and applications. N.J.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pp. 81-118.

Levinger, G. (1980).Toward the analysis of close relationships.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 16, 510-544.

Levinger, G. (1983). Development and change. In H.H. Kelley, E.Berscheid, A. Christensen, J. H. Harvey, T. L. Huston, G. Levinger, E. McClintosk, L. A. Peplau, & d.R. Peterson (Eds.), Close relationships. New York: Freeman. Nissen, H. W. & Crawford, M. P.(1936). A preliminary study of food-sharing

behavior in young chimpangees. Journal of Comparative Psychology, 22, 419.

Reisman, J. M. (1990). Intimacy in same-sex friendships. Sex Roles, 23, 65-82. Ridley, M., & Dawkins, R.(1981). The natural selection of altruism. In J. P. Rushton & R. M. Sorrentino(Eds.), Altruism and helping behavior: Social, personality and developmental perspectives. Hillsdale, N. J. : Erlbaum.

(25)

of human development. In C. Crawford; M. Smith & D. Krebs(Eds.)

Sociobiology and psychology: Ideas, Issues and applications. N.J.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pp. 225-247.

Tesser, A. (1980). Self-esteem maintenance in family dynamic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39, 77-91.

Trivers, R. (1972). Parental investment and sexual selection. In B. Campbell(Ed.), Sexual selection and descent of man, 136-179. Chicago: Aldine-Atherton. Zukow, P. G. (1989). Sibling interaction across cultures: Theoretical and

數據

表 1. 大學生對手足與朋友相互關係之角色行為的認知 (N=105) 聽從 尊重 敬重 學習 關懷 照顧 幫助 教導 聯絡 交談 對待方式 關係 M SD M SD M SD M SD M SD M SD M SD M SD M SD M SD 兄對弟 1.18 .64 2.75 .96 2.26 1.06 2.02 .99 3.17 .83 2.85 .92 3.23 .79 3.04 .76 2.54 .99 2.66 .92 兄對妹 1.29 .67 2.77 .96 2.41 1.07 2.04 1
表 6.   社會人士對手足相互角色行為之認知的長幼、性別交叉分析 (n=98) 聽從 尊重 敬重 學習 關懷 照顧 幫助 教導 聯絡 交談 對待方式 關係 M SD M SD M SD M SD M SD M SD M SD M SD M SD M SD 兄對弟 1.74 .90 2.58 .92 2.64 1.02 2.70 .98 3.23 .80 3.18 .82 3.15 .87 3.10 .89 2.90 .95 2.82 .92 兄對妹 1.78 .92 2.58 .88 2.71 .94 2
表 7.   大學生(N=159)對五種人際關係適用概念的判斷 情份 緣份 人情 義氣 功利 愛 欣賞 交情 父子(女) M SD 6.101.32 5.971.49 3.442.18 2.862.03 1.390.82 6.530.91 3.921.71 3.182.02 母子(女) M SD 6.271.23 6.041.41 3.472.18 2.642.01 1.300.73 6.720.70 3.991.70 3.332.10 兄弟姊妹 M SD 5.971.25 5.961.40 3.752.0
表 9.   大學生對五種關係的實質經驗感受 (N=135)                            關係           關係的感受    兄弟          兄妹        姊妹          姊弟        朋友   關係         關係       關係         關係       關係 F-test 疏遠的 vs 親密的 M SD     4.20            3.96          5.12          4.18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Teachers may consider the school’s aims and conditions or even the language environment to select the most appropriate approach according to students’ need and ability; or develop

vs Functional grammar (i.e. organising grammar items according to the communicative functions) at the discourse level2. “…a bridge between

Writing texts to convey simple information, ideas, personal experiences and opinions on familiar topics with some elaboration. Writing texts to convey information, ideas,

If care was not taken to distinguish between the categories of texts, there would be a danger of describing Chinese mathematical thought solely in terms of ‘Chinese didactic

Establishing the connection between the exact master equation and the non -equilibrium Green functions provides a general approach to explore the non-Markovian

However, it is worthwhile to point out that they can not inherit all relations between matrix convex and matrix monotone functions, since the class of contin- uous

Nicolas Standaert, &#34;Methodology in View of Contact Between Cultures: The China Case in the 17th Century &#34;, Centre for the Study of Religion and Chinese Society Chung

The closing inventory value calculated under the Absorption Costing method is higher than Marginal Costing, as fixed production costs are treated as product and costs will be carri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