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可洪音義》所出〈《出曜經.念 品》音義〉之校勘*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可洪音義》所出〈《出曜經.念 品》音義〉之校勘*"

Copied!
84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品》音義〉之校勘

佛光大學佛教學系博士班四年級 釋知如

摘要

本文立足於衣川賢次、萬金川二位前輩的理念與方法,

選擇一部與《法句經》關係密切的譬喻經典——《出曜經》為 題材,以《聖語藏》寫本和中原系、南方系刻本皆存之〈念 品〉為範圍,校勘可洪《新集藏經音義隨函錄》對該品所出 之詞條,同時也以可洪所出之詞條或語段來校勘寫本與刻本 藏經,對於校出的異文不僅僅「校其異同」,更嘗試「定其 是非」,期能藉由彼此互校,相得益彰。

文中首先說明《出曜經》經題之義涵與其在經錄中記載 之情形,接著考察本經於寫本和刻本藏經中保存的現況,並 略述學界對於《出曜經》的研究概況,進而展開洪書〈念品〉

詞條之校勘,最後透過校勘所得進行異文類型分析,嘗試對 呂澂所推斷之《開寶藏》在不同時期可能有不同內容的印本,

2020/6/30 收稿,2020/7/30 通過審稿。

感謝拙作能獲得悲廣文教基金會之獎助。本文是在導師萬金川教授於107-2 開設「佛典目錄版本學」之期末報告的基礎上修改而成。承蒙老師後續又用 了整整一學期(108-1)的時間,於每週四晚上義務開設 2 小時的讀書會,

耐煩檢討、指正文章之失誤,在此致上十二萬分的謝意。凡有所得,皆為老 師的教導;如有不當,應由作者自負文責。

(2)

且很可能是中原、北方、南方三系藏經共同祖本之觀點與以 檢核,作為判斷三系源流之間關係的依據。

【關鍵詞】

可洪音義、出曜經、校勘、異文類型、藏經版本源流

目次

一、出曜之義涵及經錄中的記載

二、《出曜經》於現存寫本及刻本中保存的情況 三、學界對於《出曜經》的研究概況

四、《出曜經.念品》校勘 五、總結(異文類型分析)

參考文獻

附錄一 《出曜經》諸刻本各品與《大藏經綱目指要錄》對 照

(3)

凡例

一、 本文引用之《新集藏經音義隨函錄》為孤本,僅存於再 雕本《高麗藏》。

二、 《出曜經.念品》是以再雕《高麗藏》(韓國高麗大藏 經研究所)為底本,以《聖語藏》天平十二年御願經1、 初雕《高麗藏》(南禪寺本)、《中華大藏經》所收之

《金藏》2、《毗盧藏》(日本宮內廳藏本)3、《思溪藏》

(湖州思溪法寶資福禪寺)4、《磧砂藏》(上海印經會,

《出曜經.卷六》頁 61 上-62 上以《普寧藏》配補)5對 校。

三、 本 文 具 體 操 作 的 方 式 包 含 「 校 」 與 「 勘 」 。 「 校 」 為

「 校 其 異 同 」 , 校 出 脫 、 衍 、 訛 、 倒 、 改 ; 「 勘 」 為

「定其是非」,對於校出的內容作判斷和說明。方法包 含:

1「第三類天平十二年御願經」No.327,第 49 號,《出曜經》卷 6。

2《中華藏》冊50,頁 600。

3《毗盧大藏經》第 4576 帖,福州開元禪寺。見宮内庁書陵部収蔵漢籍集 http://db.sido.keio.ac.jp/kanseki/T_bib_frame.php?id=007075-4576。

4《思溪藏》,湖州思溪法寶資福禪寺,SX4494。

5《影印宋磧砂藏經》冊425,上海印經會,頁 61 上-68 上。

(4)

本校:檢索《新集藏經音義隨函錄》中其他相同的詞條 或音切作為內證;

他校:以玄應、慧琳音義中相同的詞條或音切作為他校 的參照;

理校:試依前後文義進行更精確的判斷。

四、 校勘記中各本用簡稱,【聖】:日本正倉院藏聖語藏天 平寫經;【初】:初雕本高麗藏;【廣】:中華藏所收 之金藏廣勝寺本;【再】:再雕本高麗藏;【毗】:日 本宮內廳藏毗盧藏;【宮】:日本宮內廳藏崇寧藏與毗 盧 藏 之 合 藏 ; 【 思 】 : 思 溪 藏 ; 【 磧 】 : 磧 砂 藏 ;

【宋】、【元】、【明】、【石】等他本:引自《大正 藏》底欄校勘記;《玄應音義》:玄應《 一 切 經 音 義 》 ;

《慧琳音義》:慧琳《一切經音義》;洪書:可洪《新 集藏經音義隨函錄》;KVD:《高麗藏異體字字典》;

HNG:漢字字体規範史データベース(Hanzi Normative Glyphs)。

五、 校勘條目依洪書所列詞條排序,詞條後方的()為詞條 的經文出處。為了便於讀者核查,凡引用之條目詞、經 文皆於後方標註出處,標註方式為:K=高麗藏(K 經號.

卷數.張數.行數);T=大正藏(T 經號.卷數.張數.行數)。

六、 別本或引文有異文者,凡古今字、異體字、正俗字、通 假字皆直接改為今字或常用字,不出校。

(5)

一、出曜之義涵及經錄中的記載

1、出曜之義涵

《出曜經》者,婆須密舅法救菩薩之所撰也,集比一 千章,立為三十三品,名曰法句,錄其本起,繫而為 釋,名曰出曜。出曜之言,舊名譬喻,即十二部經第 六部也。6

「出曜」為譬喻之義,譬喻的梵語 avadāna 一詞有英勇行 為或光輝業績的意思。7《出曜經》卷6〈放逸品第五之初〉云:

「所謂出曜者,從〈無常〉至〈梵志〉,採眾經之要藏,演 說布現,以訓將來,故名出曜。」8。黃寶生從「採眾經之要 藏」一句推測,「出曜」應該是「出要」,「曜」是「要」

的同音通假字。9

6 僧 叡 〈 出 曜 經 序 〉 , T04, no. 212, p. 609b27-c1。 《 高 麗 藏 》 中 無 收 錄

〈出曜經序〉。

7 「十二分教中的譬喻,音譯為阿波陀那(avadāna),義譯為『出曜』或

『日出』;譬 喻是偉大的光 輝事跡。無論 是佛的,佛弟 子的,一般出 家 在家的,凡有 崇高的德行, 都閃耀著生命 的光輝,為佛 弟子所景仰。」

印順《印度佛教思想史》,頁203。

8 K0982.6.24.11-14/T04, no. 212, p. 643c2-4。

9 黃寶生《巴漢對勘《法句經》》,上海:中西書局,2015,頁 5。然而,

此二字於《廣 韻》中的音切 ,要為於笑切 ,曜為弋照切 ,筆者查無同 音 通假關係。

(6)

2、經錄中的記載

現存最早之經錄《出三藏記集》與大抵為歷代刻本藏經所 依的《開元釋教錄》記載如下:

(1)《出三藏記集》卷 2「新集撰出經律論錄第一」:

「《出曜經》十九卷⋯⋯右六部,凡五十卷。晉孝武帝時,涼 州沙門竺佛念,以苻堅時,於關中譯出。」10

(2)《開元釋教錄》卷 20:「《出曜經》二十卷(亦云

《出曜論》,或十九卷),四百八十四紙。姚秦竺佛念譯。

《賢愚經》十三卷(或云十五卷,或十六卷,或十七卷。亦

10 《中國佛教典籍選刊.出三藏記集》,北京:中華書局,1995,頁 48。

然而,《出曜 經》譯出的年 代在《出三藏 記集》中實有 兩處不一致的 記 載。另一紀年為卷 15〈佛念法師傳第五〉中云:「至姚興弘始之初,經 學甚盛,念續 出《菩薩瓔珞 》、《十住斷 結》及《出曜 》、《胎經》 、

《 中 陰 經 》 , 於 苻 、 姚 二 代 , 為 譯 人 之 宗 。 」 前 揭 書 , 頁 573 。 Jan Nattier ‘Re-Evaluating Zhu-Fonian’s Shizhu duanjie jing(T309):

Translation or Forgery?’(〈翻譯還是偽作:重估竺佛念的《十住斷結經》

T309)〉)一文業已指出《出三藏記集》中的經錄和傳記兩部分載錄 不一致,並對 經錄的可信度 提出質疑,認 為應從傳記來 瞭解竺佛念的 譯 經生涯。文見『創価大学・国際仏教学高等研究所・年報』卷 13,2010,

231-235。中譯見那體慧著,紀贇譯《漢文佛教文獻研究》,桂林:廣 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8,頁 117-123。又,傳記中竺佛念譯此經的紀年

(姚興弘始(399-415)之初)與〈《出曜經.序》〉的譯經紀年(後秦 皇初六年(399)春訖)吻合,如此更可肯定此經應譯於後秦時期。

(7)

云《賢愚因緣經》,二百八十三紙)。元魏沙門惠覺等譯。

上 二 集 , 三 十 三 卷 , 四 帙 。 ( 上 三 帙 各 八 卷 , 第 四 帙 九 卷)。」11(K1062.20.21.3-5/T55, no. 2154, p. 696a26-b1)

《出曜經》在寫本時代流傳的是十九卷或二十卷本。

二、《出曜經》於現存寫本及刻本中保存的情 況

《出曜經》共計三十三品(或三十四品),中原系藏經 為三十卷本,南方系藏經為二十卷本。現存之寫本有敦煌本12

《聖語藏》(二十卷本,僅存卷 1 和卷 6〈念品〉( 首 殘 )、〈戒 品〉)13及日本金剛寺本;而現存之刻本中,雖中原系之初雕、

金藏、再雕《高麗藏》(以下簡稱再雕)與南方系《毘盧》、

《思溪》、《磧砂》皆有本經,然唯獨〈念品〉、〈戒品〉、

11 《 中 國 佛 教 典 籍 選 刊 . 開 元 釋 教 錄 》 , 北 京 : 中 華 書 局 , 2018 , 頁 1435-1436。

12 敦 煌 本 保 存 的 相 當 不 完 整 , 北 京 國 家 圖 書 館 藏 有 卷 2( 北 敦 15952、

15960、15961、15965)和卷 19(二十卷本,北敦 7035);上海博物館 藏有卷 10(上博 33(37494));大英博物館藏有卷 1(斯 4325)和第 13、14、15 章(斯 4651),以及卷 29(斯 2769)。由於目前無法取得,

僅能從釋禪叡編著《敦煌寶藏遺書索引》(頁 93)和敦煌文獻數字圖書 館見此存目:http://dunhuang.hanjilibrary.com/resourcemain.aspx。

13 《日本現存八種一切經對照目錄》中記載存卷 1 和卷 6。東京:国際仏 教学大学院大学,2006,頁 312。然《聖語藏》目錄僅於《第三類天平十 二年御願經》見《出曜經》卷6(No.327,第 49 號),未見卷 1。

(8)

〈學品〉和〈誹謗品〉四品完整的保存於上列諸版藏經裡,

其餘則不完整。

此外,洪書《出曜經》的千字文號與刻本藏經之記載不 同 , 刻 本 皆 從 宮 字 號 開 始 , 唯 洪 書 從 殿 字 號 開 始 : 「 殿 ,

《出曜經》一部二十卷,第一帙九卷。」(K1257.21.1)而千 字文號有此差異,主要與寫本、刻本藏經之經典的排序、分 卷和所依之入藏錄等的不同而造成的。14

14 洪書冊一,卷首有云:「依《開元目錄》見入藏大、小乘、經、律、論、

傳七目,總一 千七十六部, 五千四十八卷 ,四百八十帙 所撰諸經音義 , 共 一十 五 冊 。 」(K1257.1.7.4-7)亦 即 洪 書 之音 義 是 以 《 開元 錄 . 入 藏 錄》為基礎而 撰。方廣錩於 《中國寫本大 藏經研究》中 的〈《開元錄 . 入 藏 錄 》 復 原 擬 目 〉 , 便 將 洪 書 作 為 參 用 資 料 之 一 , 復 原 之 載 記 為 :

「《出曜經》20 卷,484 紙,姚秦涼州沙門竺佛念於符秦代譯。《賢愚 經》13 卷,283 紙,元魏涼州沙門慧覺等在高昌郡譯。上 2 集,33 卷,4 帙,殿~樓。」(見氏著,頁631)而洪書中之《出曜經》為二十卷,雖 與《開元.入 藏錄》載記相 同,但卻不同 於以《開寶藏 》為底本的《 高 麗藏》等中原 系刻本為三十 卷本,不只與 洪書不同,也 和歷代經錄記 載 不同,僅惟白 《大藏經綱目 指要錄》中記 為三十卷,千 字文號宮、殿 、 盤各十卷,和王古《大藏聖教法寶標目》卷 8 同樣記載為三十卷(參見 附錄二)。又,敦煌文獻存有《出曜經》卷29(斯 2769,參見注 12),

可知敦煌曾流 傳三十卷本。 究竟中原系的 三十卷本從何 而來?關於《 開 寶藏》所依的 經錄,按學界 一般的看法, 認為是依《開 元.入藏錄》 而 刻,之後再補入《貞元錄》續入諸經(呂澂 1955;李富華、何梅 2003;

方廣錩 2006),如此《出曜經》的卷數應該不受影響。再者,如呂澂指

(9)

以下將敦煌本及《日本現存八種一切経対照目録》15中現 存寫本保存的情況整理如下表:

表一:《出曜經》寫本之現存概況16

編號17/ 卷

敦 煌 本

聖 語 藏

金 剛 寺

七 寺

石 山 寺

興 聖 寺

西 方 寺

新 宮 寺 1102/01 ✓ ◯ △ △ ◯

1102/02 ✓ △ ◯ ◯ ◯ 1102/03 ✕ ◯ ◯ ◯ △ 1102/04 △ ◯ ◯ △ 1102/05 △ ◯ ◯ △ △ 1102/06 ◯ △ ◯ △ ◯ 1102/07 ◯ △ ◯ △ 1102/08 △ △ ◯ ◯

出,惟白及王古所見者,皆為咸平年間刊印的《開寶藏》(呂澂 1943),

但他們所見的 卷數也不同於 《開元錄》。 由此來看,《 開寶藏》最初 所 依 的 入 藏 錄 , 很 可 能 不 完 全 是 《 開 元 錄 》 , 又 或 者 《 開 寶 藏 》 所 收 的

《出曜經》可能另有傳承。

15 此 目 錄 中 , 於 標 題 依 次 記 載 《 貞 元 新 定 釋 教 目 錄 》 ( 以 下 簡 稱 《 貞 元 錄》)號碼、 經名、卷數, 並依釋禪叡編 著的《敦煌寶 藏遺書索引》 , 以◯、✕表示敦煌本的存缺,最後以表格呈現各卷存缺的狀況。

16 依《日本現存八種一切経対照目録》而製,頁 312。

17 《貞元新定釋教目錄》中之編號。

(10)

編號17/ 卷

敦 煌 本

聖 語 藏

金 剛 寺

七 寺

石 山 寺

興 聖 寺

西 方 寺

新 宮 寺 1102/09 △ ◯

1102/10 ✓ △ ◯ ◯ ◯ 1102/11 △ △ ◯ ◯ 1102/12 ◯ △ ◯ ◯ ◯ 1102/13 △ ◯ ◯ ◯ ◯ ◯ 1102/14 ◯ ◯

1102/15 ◯ ◯ ◯ △ 1102/16 ✕ ◯ ◯

1102/17 △ ◯ ◯ ◯ 1102/18 △ ◯ ◯ 1102/19 ✓ △ ◯ ◯

1102/20 ◯ ◯ ◯ △ -- /29 ✓

註:◯表示狀態良好的寫本。✕無法開卷的寫本。△表示有破 損的寫本。✓表存本,但狀態不明。空欄表缺本。黃標表示已 取得。

又,《「金剛寺一切経の総合的研究と金剛寺聖教の基 礎的研究」研究成果報告書》中,記載了該寺所存之《出曜

(11)

經》各卷品目18,逐一與中原系和南方系各藏經之品目對照情 況整理如下表:

表二:《出曜經》寫本與刻本品目對照表19

日本

寫本 中原系刻本 南方系刻本

金剛寺 二十卷

初雕 K98220

金藏 三十卷

再雕 K982 三十卷

毗盧藏 二十卷

思溪藏 二十卷

磧砂藏 二十卷

(殘)

宮-盤

(殘)

(0425)-

(0427)

宮一-殿

宮一-殿

宮一-殿

1 無常品 第一

【毗】

【毗】

無常品 第一

【毗】

無常品 第一之

【毗】

無常品 第一

【毗】

無常品 第一

【毗】

無常品 第一

2 無常品

無常品 之二

(首 殘)

無常品

之二 無常品 無常品 之餘

無常品 之餘

3 欲品第

無常品

無常品

欲品第 愛品第

欲品第 愛品第

欲品第 愛品第

4

無放逸 第四

欲品第

欲品第

無放逸 第四

無放逸 第四

無放逸 第四 5 無放逸

品下五

無放逸

愛品第

愛品第

無放逸 品下

放逸品

放逸品 之餘

18 落合俊典《「金剛寺一切経の総合的研究と金剛寺聖教の基礎的研究」

研究成果報告 書》(第二分 冊),東京: 国際仏教学大 学院大学,2007,

372-374。

19由筆者比對圖版製表。

20 初雕本之《出曜經》僅存卷 2、4、5、6、7、8。

(12)

日本

寫本 中原系刻本 南方系刻本

金剛寺 二十卷

初雕 K98220

金藏 三十卷

再雕 K982 三十卷

毗盧藏 二十卷

思溪藏 二十卷

磧砂藏 二十卷

(殘)

宮-盤

(殘)

(0425)-

(0427)

宮一-殿

宮一-殿

宮一-殿

第四

(殘)

無放逸 第四

無放逸 第四

無「第 五」

6

念品第

*【聖】

為念 品、戒 品第六

無放逸 第四

(殘)

放逸品 第五

無放逸 第四

無放逸 第四

念品第 戒品第

念品第 戒品第

念品第 戒品第

7 學品第

放逸品

之二

放逸品 之二 無「第 五」

學品第 誹謗品

第九

學品第 誹謗品

第九

學品第 口品第

8 行品第

念品第

念品第

念品第

行品第 信品第

十一

行品第 信品第

十一

行品第 信品第

9 戒品第

戒品第

戒品第

沙門品 第十二 道品第

十三

沙門品 第十二 道品第

十三

沙門品 第十一 道品第

十二

10 利養品 第十三

學品第 誹謗品

第九

學品第 誹謗品

第八

學品第 誹謗品

第九

利養品 第十四

利養品 第十四

利養品 第十三

11 忿怒品 第十四

【殿】

誹謗品 第八之 行品第

【殿】

誹謗品 第八之 行品第

【殿】

忿怒品 第十五 惟念品 第十六

【殿】

忿怒品 第十五 惟念品 第十六

【殿】

忿怒品 第十四 惟念品 第十五

(13)

日本

寫本 中原系刻本 南方系刻本

金剛寺 二十卷

初雕 K98220

金藏 三十卷

再雕 K982 三十卷

毗盧藏 二十卷

思溪藏 二十卷

磧砂藏 二十卷

(殘)

宮-盤

(殘)

(0425)-

(0427)

宮一-殿

宮一-殿

宮一-殿

12 雜品

第十六 信品第

十一

雜品第 十七 水品第

十八

雜品第 十七 水品第 十八

雜品第 十六 水品第

十七

13

[ ]喻 第十九

沙門品 第十一 道品第

十二

沙門品 第十二 道品第

十三

華香品 第十九 馬喻品 第二十 恚品 第二十

華香品 第十九 馬喻品 第二十 恚品 第二十

華香品 第十八 馬喻品 第十九 恚品 第二十

14

道品之 利養品 第十三

道品之 利養品 第十四

如來品 第二十

聞品 第二十

我品 第二十

如來品 第二十

聞品 第二十 我品 第二十

如來品 第二十

聞品 第二十

我品 第二十

15

廣演品 第二十

利養品

利養品

廣演品 第二十

親品 第二十

廣演品 第二十

親品 第二十

廣演品 第二十

親品 第二十

16

泥洹品 第二十

忿怒品 第十四

忿怒品 第十五

泥洹品 第二十

泥洹品 第二十

泥洹品 第二十

17 觀品 第二十

惟念品 第十六 雜品 第十七

觀品 第二十

惡行品

觀品 第二十 惡行品

觀品 第二十

惡行品

(14)

日本

寫本 中原系刻本 南方系刻本

金剛寺 二十卷

初雕 K98220

金藏 三十卷

再雕 K982 三十卷

毗盧藏 二十卷

思溪藏 二十卷

磧砂藏 二十卷

(殘)

宮-盤

(殘)

(0425)-

(0427)

宮一-殿

宮一-殿

宮一-殿

第二十

第二十

第二十

18

雙要品 第二十

雜品之 水品 第十八

雙要品 第三十 樂品 第三十

雙要品 第三十 樂品 第三十

雙要品 第二十

樂品 第三十

19

心意品 第三十

華品第 十九 馬喻品 第二十

心意品 第三十

沙門品 第三十

心意品 第三十

沙門品 第三十

心意品 第三十

沙門品 第三十

20

梵志品 第三十

恚品 第二十 如來品 第二十

恚品 第二十 如來品 第二十

梵志品 第三十

梵志品 第三十

梵志品 第三十

21

【盤】

如來品 之二 聞品 第二十

我品 第二十

【盤】

如來品 之二 聞品 第二十 我品 第二十

22

廣演品 第二十

親品

廣演品 第二十

親品

(15)

日本

寫本 中原系刻本 南方系刻本

金剛寺 二十卷

初雕 K98220

金藏 三十卷

再雕 K982 三十卷

毗盧藏 二十卷

思溪藏 二十卷

磧砂藏 二十卷

(殘)

宮-盤

(殘)

(0425)-

(0427)

宮一-殿

宮一-殿

宮一-殿

第二十

第二十

23

泥洹品 第二十

泥洹品 第二十

24

觀品 第二十

25

惡行品 第二十

惡行品 第二十

26

雙要品 第二十

雙要品 第三十

27

樂品 第三十

28

心意品 第三十

心意品 第三十

29

沙門品 第三十

梵志品 第三十

沙門品 第三十

梵志品 第三十

30 梵志品

之二

梵志品 之二

由上表可知,金剛寺寫本為二十卷本,其品目和分卷大 抵與南方系相同,且與《磧砂藏》近乎一致;而《聖語藏》

(16)

卷六也和南方系相同,雖然卷首殘缺,但從內容比對可看出 前半為〈念品〉,後半為〈戒品〉。中原系一致為三十卷,

千字文號從宮至盤字號。初雕僅存第2、5 及第 6 至 10 卷,其 中全卷完整的只有第 7 至 10 卷;《金藏》則缺第 2、7、12、

17 至 19、24 及 27 卷;再雕完整保存。南方系則一致為二十卷 本,千字文號從宮至殿字號,各藏各卷皆完整保存,且品名 排序也全部相同。如此可見,中原系與南方系明顯是各自依 著兩個不同系統而傳承,且現存的寫本由南方系所承續。

不過,各系品名後的數字略有差異。中原系的初雕和再 雕一致,《金藏》有部分與前二者相差一號;南方系的《毗 盧》和《思溪》幾乎相同,《磧砂》則從〈念品〉開始與前 二者相差一號。而《聖語藏》的〈戒品〉與《磧砂》同樣為

「第六」。21

三、學界對於《出曜經》的研究概況

當前《出曜經》的研究有三個進路:譬喻的來源、經文 翻譯形式和校勘與譯注。然而,到目前為止,學界對於本經 的研究不算多,以下略述概況。

21 印順法師曾指出:「〈出曜經序〉說:『集比一千章,立為三十三品』。

一千章,當然是大數。明說「三十三品」,而現存經本作三四品。與同類 譯本《法集要頌經》相對比,可見是將(四)〈不放逸品〉,誤分為「不 放逸」、「放逸」二品了。這應是一品,才符合三三品的舊說。」印順

《原始佛教聖典之集成》,台北:正聞出版社,1971,頁 814。

(17)

1、探討《出曜經》的譬喻來源

印順法師《印度佛教思想史》〈第六章第二節 譬喻、分 別說、正量、大眾部〉一文,依循部派的傳承脈絡而闡述,

指出「大乘佛法」時代(西元前一世紀中起)的「部派佛教」

中,在北方取得正統地位的說一切有部譬喻師中,有持經譬 喻師法救所撰集的《法句經》,由竺佛念漢譯的名為《出曜 經》,長行是譬喻(出曜)解釋。22亦即《出曜經》的譬喻是 法救解釋《法句經》而產生的,出自有部的譬喻師。

平岡聡〈『出曜経』の成立に関する問題〉一文有了更 仔細的考察。藉由追溯《出曜經》敘事內容的來源,探討該 經典成立的問題。作者採用文獻比對的方式,判斷該經非歸 屬於單一部派的文獻,既有說一切有部,也含有其他部派的 敘事,然而其很可能在漢譯的階段受到增廣,為編纂文獻的 可能性相當高。故偈頌和因緣敘事雖帶有印度的起源,但推 定由兩者組合成的《出曜經》並無印度原典的存在。田邊和 子亦指出,《出曜經》有若干敘事是從《法句譬喻經》借用

22 印順《印度佛教思想史》,頁 207。此說出自《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

1:「猶如一切鄔陀南頌皆是佛說,謂佛世尊於處處方邑,為種種有情 隨宜宣說。佛 去世後,大德 法救展轉得聞 ,隨順纂集, 制立品名,謂 集 無 常 頌 立 為 〈 無 常 品 〉 , 乃 至 集 梵 志 頌 立 為 〈 梵 志 品 〉 。 」

(K952.1.7.14-19/T27, no. 1545, p. 1b16-20)。印順法師對此問題的說明,

最早的是 1952 年〈法句序〉,收於《華雨香雲》211-220 頁,(《妙雲集》

下編之十),(1982),正聞出版社,台北市,台灣。。

(18)

而來的,認為二者皆是在中國編纂的經典。平岡氏暫且認為,

即使撰者法救的梵文本存在,也僅限於偈頌的部分而已。23 菊地良一〈経典の譬喩から説話形成への過程 : 『出曜 経 』 『 賢 愚 経 』 の 譬 喩 話 か ら 『 経 律 異 相 』 『 法 苑 珠 林 』

『今昔物語集』の説話を中心にして 〉。24因目前無法取得全 文,無法得知該文內容。

2、經文翻譯形式研究

從〈出曜經序〉之「錄其本起,繫而為釋」和「採眾經 之 要 藏 」 可 知 , 本 經 明 顯 有 撰 集 的 痕 跡 , 此 即 為 船 山 徹 在

〈佛典漢譯史要略〉中所指出的,有些漢譯經典會援引既有 的經典文句,也有些並非純粹譯出文本,而可能是由中國人 以某種形式潤飾而成。針對後者,船山徹歸納出七種形式,

「譬喻經典」為其中之一,大多是抄集多部經典或者「撰集」

的形式編成。25然而,除了印順法師、呂澂和黃寶生略有論及

23 文見《印度學佛教學研究》第 55 卷第 2 號,2007 年,頁 181-187。

24收 於 《 東 洋 文 化 》 ,1979 , 頁 1-27 。 僅 見 篇 目 , 未 提 供 全 文 。 參 見 https://ci.nii.ac.jp/naid/110004645950。

25 編輯經典的七種形式為:(1)抄經(2)異譯合本(3)法數、佛名相 關經典(4)譬喻經典(5)戒律儀禮、冥想法等實踐指南(6)傳記(7)

其他。船山徹 〈佛典漢譯史 要略〉,文見 《佛教的東傳 與中國化》, 法 鼓文化,2016,頁 271-283。

(19)

之外,26專門的研究成果僅有蘇錦坤〈《出曜經》研究〉一文。

該文主要探討《出曜經》是否純粹出自「依據梵本」翻譯,

26 印 順 《 原 始 佛 教 聖 典 之 集 成 》 〈 第 二 章 研 究 的 資 料 與 參 考 書 第 四 節 小部——雜藏〉中指出:「Dhammapada,譯為《法句》。漢譯的現存四 部:1.吳天竺沙門維祇難等所譯的,名《法句經》,二卷。2.西晉法炬、

法立等譯的, 名《法句譬喻 經》,四卷。3.姚秦僧伽跋澄(Saṃghabhūti)

執 梵 本 , 竺 佛 念 譯 出 的 , 名 《 出 曜 經 》 , 三卷 。4.趙宋天息災譯出的,

名《法集要頌經》,四卷。後二部,是說一切有部(Sarvāstivāda)的誦 本。2 與 3——二部,都是附有譬喻解說的。」頁 100-101。〈第十一章 第二節 法句、義品、波羅延那、經集(法句——優陀那)〉言及《法句》

33 品本,從〈無常品〉到〈梵志品〉,漢譯有二本:《出曜經》和

《法集要頌經》。頁814。《說一切有部為主的論書與論師之研究》〈第 十一章 經部譬喻師的流行〉中談到鳩摩羅陀(Kumārarāta)據傳為經部 的 祖 師 , 「 介 紹 鳩 摩 羅 陀 來 中 國 的 , 以 鳩 摩 羅 什 (Kumārajīva)為第 一 人。然僧伽跋澄(Saṃghabhūti)所譯——西元三八三年傳來,三九八年 譯 出 的 《 出 曜 經 》 , 引 有 童 子 辯 的 偈 頌⋯⋯。童子辯,應為鳩摩羅陀的 義 譯 。 《 出 曜 經 》 ( 譬 喻 ) 所 引 的 偈 頌 , 除 馬 聲 ( 馬 鳴 Aśvaghoṣa),

達 磨 尸 利 ( 法 勝 Dharmaśreṣṭhin)外,就是童子辯。」頁 535。呂澂在

《印度佛學源 流略講》中, 也提及譬喻經 典出現後,譬 喻師起初是重 點 的 採 用 《 法 句 經 》 為 樞 紐 來 組 織 學 說⋯⋯。而他們最喜用的《法句經》

是 法 救 的 改 訂 本 , 題 名 《 憂 陀 那 聚 》 (udānavanga)。就憂陀那語源分 析 , 可 以 作 日 出 解 ( 以 憂 陀 為 出 , 陀 那 為 日 , 所 以 漢 譯 《 法 句 經 》 作

《出曜經》) ,所以信奉《 法句經》的學 人也稱為日出 論者。如此譬 喻 者 、 論 經 師 、 日 出 論 者 都 屬 一 類 , 都 是 經 部 的 前 驅 。 呂 澂 〈 略 述 經 部 學〉,文見《印度佛學源流略講》,頁 280-281。原載《現代佛學》第十 二 期 ,1955 年 。 此 外 , 呂 澂 〈 《 四 十 二 章 經 》 抄 出 的 年 代 〉 一 文 , 將

(20)

或是編輯自「譯講同施」的講說紀錄,還是另有其他「增刪 內容」的現象。蘇氏首先逐一分析《出曜經》的品名、攝頌、

卷數、翻譯年代和偈頌數量等議題;進而列舉其對文本的校 勘 , 以 《 磧 砂 藏 》 為 底 本 , 《 高 麗 藏 》 、 《 趙 城 金 藏 》 、

《大正藏》、《中華大藏經》為校本,其中較重要的校勘註 記 是 基 於 和 T210《 法 句經 》、T213《 法 集要 頌經 》、巴 利

《法句經》對應偈頌的比較結果,指出了經文的脫、衍、訛、

倒 、 偈 頌 與 釋 文 不 一 致 等 情 況 , 並 且 藉 由 與 不 同 語 言 版 本

《法句經》的交互校勘,闡釋《出曜經》所具有的重要價值,

最後對於《出曜經》的譯文提出一些疑點,論述有關該經的 翻譯問題。27此文從品目到內容都有詳盡的考察,也運用不同 的文本進行對勘,可謂是對《出曜經》有相當全面的探究,

《法句經》與 各種漢譯本對 照,考察出《 四十二章經》 有三分之二同 於

《法句》。文見《中國佛學源流略講》,頁 276-277。黃寶生於《巴漢對 勘 《 法 句 經 》 . 導 言 》 裡 闡 述 了 從 《 法 句 經 》 擴 編 出 來 的 《 法 句 譬 喻 經》、《初曜 經》、《法集 要頌經》和《 四十二章經》 之產生概況。 頁 4-8。

27 文見《新加坡佛學研究學刊》卷 2,2015,頁 65-175。蘇氏該文亦附上

〈《出曜經》 的校勘與標點 〉網址連結, 「前言」裡表 示僅提供一般 讀 者閱讀的簡易 並具有新式標 點的讀本,未 遵守學術規範 ,且註明了選 用 的 底 本 與 校 本 。 見 http://yifertw212.blogspot.com 。 此 外 有

Correspondence Tables of Chinese Verses among T210, T212 and T213

( 《 法 句 經 》 、 《 出 曜 經 》 與 《 法 集 要 頌 經 》 偈 頌 對 照 表 〉 ) , 見 http://yifertwtw.blogspot.com。

(21)

然因文中所用到的漢譯經文悉引自 CBETA,從校勘的立場而 言,其引文的正確率多高,乃至基於此番引述所作的闡釋是 否可靠,則不得不讓人帶有幾分懷疑。

3、校勘與譯注

採用校勘的方法進行研究者,多為作漢語史的學者,如 下:

(1)朱惠仙〈《大正藏》斷句首創與致誤條陳--以《出 曜經》為例〉。28

朱氏認為《大正藏》首創斷句之例,有便於研讀,但斷 句時有失誤,該文選了作者認為此問題較典型、語言研究價 值 較 高 的 《 出 曜 經 》 為 例 , 列 出 其 中 有 代 表 性 的 條 目 , 按

「不明詞義」、「不明語法關係」、「不明句式」等致誤原 因分類條陳。然而,朱氏此觀點顯然是對於《大正藏》編纂 過程相當不瞭解。李富華、何梅於〈日本國漢文佛教大藏經 的編刊〉中業已指出,參加《大正藏》編校大多數的人員是 日本各佛教院校的師生,由於他們不熟悉漢語及佛教知識,

使《大正藏》中經文斷句的不當和排印的差錯比比皆是。29因 此,若真要探究此問題,恐怕不是一篇文章就能說盡。

28 文見《江西社會科學》,2005,頁 215-220。

29 李富華、何梅〈日本國漢文佛教大藏經的編刊〉,文見《漢文佛教大藏 經研究》,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3,頁 626。

(22)

(2)朱惠仙〈《出曜經》校勘札記〉。30

該文是對於《大正藏》所收的《出曜經》進行校勘,試 圖以本校、他校、理校等方法,校勘經文中「形近而誤」、

「 誤 衍 」 、 「 誤 倒 」 之 錯 誤 , 目 的 是 希 望 學 界 能 重 視 對 於

《大正藏》校勘整理工作。然而作者並未運用更接近一手資 料的《高麗藏》及其他刻本藏經為參校本,唯旁引《說文》、

《廣雅》等文獻作解釋,且未使用佛教的音義書文獻。

(3 ) 丁 慶 剛 〈 《 出 曜 經 》 詞 語 考 釋 〉31和 (4 ) 花 菊

〈《出曜經》詞語考釋〉32兩篇文章皆是基於辭典的編纂與漢 語詞彙史的研究目的而作的考釋,但因缺乏佛經版本及佛經 翻譯的知識,所引用的文獻無法給與合理的解釋。

由上可見,當前這類的研究者共同的問題是所使用的底 本皆未經校勘,並且大多缺乏佛經版本與佛典校勘的知識,

導致所選擇的原始材料毫不可靠,且有誤解之虞。

而目前對《出曜經》作過完整的校勘的,只有《佛光大 藏經.本緣藏》。其中《出曜經》是以清《乾隆大藏經》為 底本,再對勘《磧砂藏》、《高麗藏》,並參考《法集要頌

30 文見《浙江學刊》,2006,頁 105-107。

31 文見《天中學刊》第 29 卷第 1 期,河南:黃淮學院,2014 年 2 月,頁 103-105。

32 文見《青春歲月雜誌》第 22 期,河北:共青團,2018,頁 50-51。

(23)

經》,異同並比,互補遺闕。33而《佛光藏》基於編纂一部現 代人人能讀、易解、易行之佛教聖典之宗旨,對全文進行了 分段、新式標點,且附上題解。該本可謂是當前最新的校勘 本與標點本,是具有校勘意識和時代意義的印本。

在 譯 注 方 面 , 有 日 本 《 國 譯 一 切 經 . 本 緣 部 》 , 其 中

《出曜經》是由江田俊雄譯,杉本卓洲校訂。底本為《大正 藏》,註腳也大多承襲《大正藏》,並參酌《大日本校訂大 藏經》(《縮刷藏》)雜部藏帙第五冊及第六冊的本文和眉 批。而關於音譯詞與意譯詞的原語,主要參考《大正藏索引》

卷二〈本緣部〉。34

總之,日本學者傾向編輯批評的進路,關心經文後製作 的問題,中國學者則多從漢語的校勘下手,但可惜缺乏佛經 版本、校勘的專業知識。

四、《出曜經.念品》校勘

◎可洪《出曜經.念品》音義(K1257.21.44.a2-b3)

33 《佛光大藏經.本緣藏.出曜經凡例》,佛光山宗務委員會,2016,頁 1。

34 《國譯一切經印度撰述部.本緣部十.出曜經校訂凡例》,大東出版社,

1999,頁 4。

(24)

1. 【儼頭】

上 五 感 反 , 搖 頭 也 , 不 肯 之 意 也 。 正 作 35 鎻 。

(K1257.21.44.a2)

(彼梵志聞佛所說,亦不然可,即從坐起,顉頭而去。)

聖 初 金 再 毗 思 磧36

[隨函音 義]

顉 頭 : 五 感 反 , 低 頭也。

[隨卷音 義]

顉 頭 : 五 感 反 , 低 頭也。

[隨卷音 義]

顉 頭 : 上 五 感 反 , 滛頭也。

1:鎻為鎖之異體字,亦見於 KVD【鎖 6465】之用例。《說 文解字.金部》:「鎻,鐵鎖門鍵也,從金 聲。」與 搖頭之義毫無關聯。

2:《說文解字.人部》:「儼,昂頭也。」【毗】經文作

「儼頭 」,其隨函 音義作「顉 頭」,此後 之【思】 、

35 韓 小 荊 的 研 究 中 指 出 , 可 洪 注 釋 中 所 謂 「 正 作 」 可 歸 納 為 五 種 類 型 :

1)正作字是規範正字;(2)正作字是俗字異體;(3)正作字是通用 借字;(4)正作字是譯音借字;(5)正作字是別本異文。氏著《可洪 音義研究》頁43-45。以下將依此進行判斷。

36 頁 61 上,以《普寧藏》配補。

(25)

【磧】經文皆作「顉頭」。又,【毗】、【思】之音義 解釋為「低頭」,而【磧】則改為「滛頭」。

3:檢洪書中有二例「儼頭」中引《玄應音義》以「顉」替 之:

(1) 洪書冊 21《佛本行讚》卷 5 有「儼頭」條:「上魚撿反。

敬 也 。 又 《 經 音 義 》 以 顉 字 替 之 。 五 感 反 , 搖 也 。 」

(K1257.21.26.3a6-7)見《玄應音義》卷 20,《佛本行 讚》卷 5 音義「顉頭」條:「五感反。《廣雅》:『搖 頭 也 。 』 經 文 作 儼 , 魚 儉 反 。 敬 也 。 儼 , 非 此 義 。 」

(K1063.20.21.1.8-9)前 揭 詞 條 出 自 【 再 】 《 佛 本 行 經 》 卷 5:「時弊惡調達,心甚懷恚怒;挼手索其掌,顉頭 而 還 去 。 」(K979.5.17.16-17/T04.94a29-b1)依 上 文 脈 , 此處「顉頭」有憤而轉頭之義。

(2) 洪書冊 12 之《增一阿含經》卷 14 音義「儼頭」條:

「上魚掩反,敬也。《經音義》以顉字替之,五感反。」

(K1257.12.78.3b5)見《玄應音義》卷 11《增一阿含經》

卷14 音義「顉頭」條:「五感反。《說文》:『搖其頭 也。』經文作儼,非也。」(K1063.11.27.21-22)前揭 詞條出自【再】《增一阿含經》卷 14:「時,彼梵志歎 吒 , 儼 頭 37 叉 手 , 彈 指 含 笑 , 引 道 而 去 。 」

37 《大正藏》底欄校記【聖】作 (第二個字印刷不完整),SAT 大 蔵 経 テ キ ス ト デ ー タ ベ ー ス 研 究 会 作 「 吒 銷 」 , 見 http://21dzk.l.u-

(26)

(K649.14.16.20-21/T02.618c16-17) 依 上 文 脈 , 此 處 可 洪認為玄應以「顉」替換「儼」是正確的,為搖頭之義。

4: 檢洪書 中「五感反 」,有「儼 頭」、「仱 頭」、「 仾 頭」、「顉頭」、「作頜」、「頷頭」六種條目,皆云

「正作『顉』」,且並未出現過「鎻」字。

(1) 洪書冊 6《太子慕魄經》音義「仱頭」條:「上五感反

— , 頭也,正作顉也。《經律異相》作 ,音頷。」

(K1257.6.108.3a3 )前 揭 詞 條 出 自 【 再 】 《 太 子 慕 魄 經》:「王心雖慈,事不獲 ,顉(【明】作頷)頭 可之。」(K212.1.6.8/T03.409b22-23)亦出《經律異相》

卷 32:「王心雖慈,事不獲 , (案:【宋】【元】

【 明 】 【 宮 】 作 顉 ) 頭 即 可 。 」(K1050.32.29.19- 20/T53.176b12-13)依 上文脈,此處「顉頭」為點頭、

首肯之義。

(2) 洪書冊 12《增一阿含經》卷 26 音義「儼頭」條:「上 五感反,搖頭也,正作顉。」(K1257.12.84.3a3-4)前 揭詞條出自【再】《增一阿含經》卷 26:「爾時,世尊 儼 ( 【 宋 】 【 元 】 【 明 】 作 顉 ) 頭 可 之 。 」

tokyo.ac.jp/SAT2018/master30.php。核查【聖】為《增壹阿含經》卷 13,

實作 。(天平十二年御願經 no.448,頁 13)。而「鎮」與「顉」形 近,可能是出於書手之誤。此處可洪所見的寫本與【聖】不同。

(27)

(K649.26.37.21-22/T02.698b16-17)依 上 文 脈 , 此 處

「顉頭」為點頭、首肯之義。

(3) 洪書冊 18《大比丘三千威儀經》上卷音義「仾頭」條:

「 上 丁 兮 反 , 俯 首 也 。 《 經 音 義 》 作 顉 , 五 感 反 。 顉

,搖頭貌也。川音作 。厚大師38以 字替之,音 含,非義也。又或作 、儼二同,魚奄反,謂不得點頭 應 人 也 。 諸 經 律 云 : 『 儼 頭 可 之 。 』 是 也 。 」

(K1257.18.30.3b2-4)前揭詞條出自【再】《大比丘三 千威儀》卷 1:「與人共語不得頷(【宋】【元】【明】

作 顉 , 【 宮 】 作 , 【 毗 】 頷 = 顉 。 ) 頭 。 」

(K940.1.14.20/T24.916a13)依 上 文 脈 , 可 洪 認 為 作

「儼頭」。

(4) 洪書冊 21《佛所行讚》卷 1 音義「顉頭」:「上五感 反 。 」(K1257.21.3.1a4)前 揭 詞 條 出 自 【 再 】 《 佛 所 行 讚 》 卷 1: 「 震 怖 長 噓 息 , 繫 心 於 老 苦 , 頷 頭 而 瞪 矚。」(K980.1.14.4-5/T04.6a14-15)依上文脈應作「顉 頭」,為搖頭、表示無奈之義。

38 黃仁瑄《唐五代佛典音義研究》指出為西川厚大師經音。可洪稱西川音、

西川、西川厚 大師、厚大師 、厚大師音、 厚大師經音、 西川厚大師經 音 和西川經音。 見氏著《唐五 代佛典音義研 究》,北京: 中華書局,2011,

66-67。

(28)

(5) 洪書冊 25 之《玄應音義》卷 20 音義「作頜」條:「五 感 反 。 見 藏 作 『 顉 頭 』 。 又 , 依 字 音 閤 , 誤 。 」

(K1257.25.120.2a1)前 揭 詞 條 出 自 【 再 】 《 玄 應 音 義》

卷 20《佛所行讚》卷 1 音義:「顉頭,吾感反。《說 文 》 : 『 頭 也 。 』 經 文 作 鴿 , 非 也 。 」

(K1063.20.22.17-18/C057.58a17-18)玄應此條目作「鴿」

顯然文意不通,而其與可洪所見之「頜」形近,故可推 斷為寫手或刻工所造成的錯誤。又,玄應該詞條同樣出 自【再】《佛所行讚》卷 1:「震怖長噓息,繫心於老 苦,頷頭而瞪矚。」(K980.1.14.4-5/T04.6a14-15)依上 文脈應作「顉頭」。

(6) 洪書冊 28《續高僧傳》卷 25 音義「頷頭」條:「前作 撼頭,或作 (顄,《龍龕手鏡》作 )。同胡感反,

動也,頭可之也。又,川音作顉,五感反。搖頭也。」

(K1257.28.10.2b2-3)前揭詞條出自【再】《續高僧傳》

卷 25:「又問誦何經?照云:『誦《法華》。』神僧頷 頭曰:「大好精進業。」(K1075.25.17-19/T50.647b14- 15)依上文脈,此處「頷頭」為點頭讚許之義。

(7) 洪書冊 28《續高僧傳》卷 27「顉頭」條:「上五感反。」

(K1257.28.19.2a4-5)前揭詞條出自【再】《續高僧傳》

卷 27:「又為四眾說法、誦經。或及諸切詞要義,則頷

( 【 宋 】 【 元 】 【 明 】 【 宮 】 作 顉 ) 頭 微 笑 。 」

(29)

(K1075.27.5.2-4/T50.679a6-7)依 上文脈,此處「顉頭 」 應為點頭之義。

由上述可知,「顉頭」既可意指點頭,亦可指搖頭。據 其音切與文義判斷,此條目正確應將「儼」替換為「顉」。

而「顉」與「鎻」形近,故可推測該條目之「鎻」為「顉」

之形訛,而此錯字應是寫手或刻工之誤所造成的。

4:此段經文:「彼梵志聞佛所說,亦不然可,即從坐起,

儼頭而去。」【初】、【再】、【毗】三本作「儼頭而 去」,【廣】、【思】、【磧】三本作「顉頭而去」。

可洪指出,在此語境下,要表達的是搖頭、不肯之意,

正確作「顉」。回到原文的脈絡來看,即梵志聽聞佛陀 所說後,並不認同,遂搖頭離去。此一解釋可謂與經意 相符。

2. 【倮形】

上戶瓦反,淨也。(K1257.21.44.a2)

(彼梵志心懷苦惱,馳走城市,裸形露跣。)

聖 初 金 再 毗 思 磧39

39 頁 62 上,以《普寧藏》配補。

(30)

1:「倮」為「裸」之異體字。段注本《說文解字.衣部》:

「 ,但也,從衣、 聲。 , ,或從果。」是 知「裸」為「 」之異體,今則以「裸」為正字。而

「倮」,於《玉篇.衣部》云:「 ,力果切,袒也,

亦作倮、躶。裸,同上。」《集韻.上聲.果韻》以

「 、裸、躶、倮、儽」並列,云:「魯果切,《說 文》:『袒也。』或從果、從身、從人、從纍。」而 KVD【裸 5623】無收錄此字。

2: 檢 索 音 切 「 戶 瓦 反 」 只 出 現 於 洪 書 中 , 為 「 踝 」 、

「裸」、「倮」、「躶」等字的切音,以下分別列舉洪 書中有加以解釋的條目:

(1)洪書卷 1《大般若經初會.序》音義「四踝」條:「戶 瓦反。」(K1257.1.10.a4-5)前揭詞條出自【再】《大 般 若 經 初 會 . 序 》 卷 一 : 「 兩 跟 、 四 踝 、 兩 脛 。 」

(K001.1.10.10/T05.2a14)

(2)洪書卷 4《大方廣佛華嚴經》卷 15 音義「倮形」條:

「上戶瓦反。淨——無衣。」(K1257.4.7.a4)前揭詞條 出自【再】《大方廣佛華嚴經》卷 15:「又放光明名嚴 具,令裸形者得上服。」(K80.15.6.10/T10.77a5)

(3)洪書卷7《不空羂索神變真言經》卷 12 音義「倮露」條:

「上戶瓦反,全躰無衣。」(K1257.7.41.b1-2)前揭詞 條出自【再】《不空羂索神變真言經》卷 12:「受種種

(31)

刑 戮 , 怖 畏 獄 縛 , 禁 閉 窮 顇 , 倮 露 飢 羸 、 慞 惶 。 」

(K287.12.26.12-13/T20.291a2-3)

(4)洪書卷 9《蘇婆呼童子經》上卷音義「躶形」條:「上 戶瓦反。淨也,無衣也,正作裸也。又郎果反。《說文》

云:『赤躰,躶、裸也。』南方謂𢙣口也,非此呼。」

(K1257.9.72-72.b7-a1)前 揭 詞 條 出 自 【 再 】 《 蘇 婆 呼 童子經》上卷:「或時夢見躶形禿髮黑體之人,或夢見 躶形外道。」(K428.1.27.2-4/T18.724c5-6)

(5)洪書卷 10《優婆塞戒經》卷 4 音義「赤躶」條:「戶瓦 反,全身無衣也。正作裸也。又,郎果反,俗謂陰,形 為躶也,非用也。」(K1257.10.23.a6-7)前揭詞條出自

【再】《優婆塞戒經》卷 4:「極貧之人,誰有赤躶無 衣服者?」(K526.4.17.5-6/T24.1056a14-15)

(6)洪書卷 18《阿毗曇毗婆沙》卷 22「棵皮」條:「上戶 瓦 反 , 正 作 樺 也 。 又 ( 欬 ? ) 、 緩 二 音 非)

(K1257.18.77.b1)前 揭 詞 條出 自【 再 】《 阿毘 曇 毘婆 沙論》卷 19:「此習氣不牢固,如燒樺皮;使習氣牢固,

如燒佉陀羅木。」(K951.19.4.3-4/T28.136b5-6)

(7)洪書卷 25《新華嚴經音義》上卷音義「躶露」條:「上 郎果反,隱處也。俗為𢙣口也。又按:躶,是身之少分 也,今冝作裸,戶瓦反。」(K1257.25.156.b1-2)前揭

(32)

詞 條 出 自 【 再 】 《 新 譯 大 方 廣 佛 華 嚴 經 音 義 》 卷 上 :

「貧窮孤露,孤焭、祼露,故云孤露。」(K1064.42.1)

《廣韻.果韻》「裸」作郎果切(來母)。裸為諧聲字,

從 「果 」(為 複輔 音聲母 [kl],有二讀:古火切,見母[

k];又作魯果切,來母[l]),「果」又通「裸」、「臝」

(《周禮.春官.龜人》:「東龜曰果屬。」鄭玄注:「杜 子春讀果為臝。」賈公疏:「此龜前甲長,後甲短,露出邊 為臝露,得為一義」)。於中古時期,聲母分化為[k]、[l]

兩系,故從「果」之偏旁有二讀,聲母從[k]者讀為胡瓦、

戶瓦反(匣母),作「踝」;聲母從[l]者讀為郎果反(來 母),作「裸」(或倮、躶、臝)。此外,從日語「倮」之 音讀來看,有ら、か、げ三讀,可見在日語中也有來母、匣 母二讀。而慧琳的解釋亦有此二讀。

由此可推知,洪書注「戶瓦反」之切音為正確。

3:《慧琳音義》對於此字有不同的解釋,試舉如下:

(1)《慧琳音義》卷19《大集大虛空藏經》卷 4 音義「倮形」

條:「華瓦反,借音字也。顧野王云:『倮,脫衣露袒 也 。 』 本 音 盧 果 反 , 今 不 取 也 。 」

(K1498.19.12.b4/T54.424a3-4)前 揭 詞 條 出 自 【 再 】

《大集大虛空藏菩薩所問經》卷 4:「復有裸形及諸餓 鬼 , 露 體 饑 渴 , 被 髮 覆 身 。 」 ( K1339.4.7.10- 11/T13.628a25-26)

(33)

(2)《慧琳音義》卷 33《腹中女聽經》音義「倮形」條:

「華瓦反,借音字也,本音盧果反。顧野王云:『倮,

脫衣露袒也。』《說文》倮亦脫衣露體也,從人果聲,

或作裸,又作躶,或亦作臝。字體稍多,今依《說文》,

從 人 , 作 倮 , 餘 皆 不 用 也 。 」(K1498.33.31.b4- 32.a1/T54.530b8-10)前揭詞條出自【再】《佛說腹中女 聽經》:「忉利天王釋持天衣,從虛空中來,下與女言:

「裸形可取此衣著之。」(K232.1.1.21-22/T14.914b29- c2)

(3) 《慧琳音義》卷35《蘇悉地羯囉經》卷上音義「倮形」

條:「華瓦反,借音用以避俗諱,本音螺果反。倮,赤 體露形也。或從身,作躶,或從衣,作裸,並露體無衣 也 。 形 聲 字 也 。 」(K1498.35.26.a2-3/T54.542c13)前 揭詞條於刻本藏經皆查無經文出處。

(4) 《慧琳音義》卷54《佛說婆羅門子命終愛念不離經》音 義:「倮形」條:「華卦反。顧野王云:『脫衣露袒40 也 。 』 古 今 正 字 , 或 為 裸 , 或 作 躶 , 從 人 果 聲 。 」

(K1498.54.17.2-3/T54.666a23-24)前 揭 詞 條 出 自 【 再 】

《婆羅門子命終愛念不離經》:「彼母命終意狂亂,躶 形不著衣,隨彼遊行。」(K703.1.3.19-20/T01.915b28- 29)

40 《大正藏》誤作脫衣露「祖」。

(34)

(5) 《慧琳音義》卷 12《大寶積經》卷 11 音義「裸形」條:

「盧果反。《說文》:『肉袒也。壇嬾反,露形體也。』

《爾雅》:『襢,徒旱反。裼,音錫,肉袒也。』郭璞 云:『脫衣而見體也。』今俗音胡卦反,或作倮、躶,

用 同 。 」(K1498.12.2.a4-5/T54.376a16-17)前 揭 詞 條 出自【再】《大寶積經》卷11:「或現赭衣、或現裸形 所共遊居。」 (K22.11.8.3/T11.61a21-22)

(6) 《慧琳音義》卷 14《大寶積經》卷 72 音義「裸形」條:

「盧果反,俗字也,正體作臝。從羸,省中,從果韻。

詮云:「赤體也。」或從衣作 ,或從人作倮,或從 身 作 躶 , 皆 赤 體 袒 衣 也 。 時 俗 音 為 華 寡 反 。 」

(K1498.14.27.a4-5/T54.392c24-393a1)前 揭 詞 條 出 自

【再】《大寶積經》卷72:「常憘空嗅,憘樂裸形。」

(K22.72.7.6-7/T11.411b16)

慧琳指出,「倮」讀為「華瓦反」時為借音字(以避俗 諱),本音是「盧果反」,正字為「倮」,有兩例為「裸」,

俗音讀作「胡卦反」、「華寡反」。

綜上所述,慧琳和可洪主要以「倮」為正字。中原系藏 經作「倮」,而南方系皆作「躶」。又,依慧琳的解釋,可 洪所注的「戶瓦反」為方言的讀音,本音作「盧果反」。

3. 【露跣】

先典反。(K1257.21.44.a3)

(35)

(彼梵志心懷苦惱,馳走城市,裸形露跣。)

聖 初 金 再 毗 思 磧41

[隨函音 義]

露跣:

先典 反,赤 足也。

[隨卷音 義]

露 跣 : 先 典 反 , 赤 足也。

[隨卷音 義]

露 跣 : 下 先 典 反 , 赤 足也。

1:南方藏經之音義與洪書同作「先典反」,為赤足之義。

2:大徐本《說文.足部》:「 ,足親地也。从足,先聲。

穌 典切。」《 尚書.說命 》:「若跣 弗視地,厥 足 用 傷。」跣為赤腳之義。《國譯一切經》:「倮形露跣は はだかはだし(倮形露跣為赤裸、赤腳)。」42

3:洪書卷 12《中阿含經》卷 28 音義「塗跣」條:「先典 反—足,赤脚也。」(K1257.12.56.2a4)前揭詞條出自

【再】《中阿含經》卷 28:「瞿曇彌大愛塗跣汙足,

塵 土 坋 體 , 疲 極 悲 泣 , 住 立 門 外 。 」(K648.28.13.9- 11/T01.605b18-19)中原系及南方系皆作「露跣」。

41 頁 62 上,以《普寧藏》配補。

42 《國譯一切經》本緣部 11,《出曜經卷 8.念品第六》,頁 155。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8 The most pertinent information about the transmission of the texts that extoll the three pilgrims who traveled to India in search of the dharma and translat- ed sacred

了⼀一個方案,用以尋找滿足 Calabi 方程的空 間,這些空間現在通稱為 Calabi-Yau 空間。.

Al atoms are larger than N atoms because as you trace the path between N and Al on the periodic table, you move down a column (atomic size increases) and then to the left across

Robinson Crusoe is an Englishman from the 1) t_______ of York in the seventeenth century, the youngest son of a merchant of German origin. This trip is financially successful,

fostering independent application of reading strategies Strategy 7: Provide opportunities for students to track, reflect on, and share their learning progress (destination). •

volume suppressed mass: (TeV) 2 /M P ∼ 10 −4 eV → mm range can be experimentally tested for any number of extra dimensions - Light U(1) gauge bosons: no derivative couplings. =>

• Formation of massive primordial stars as origin of objects in the early universe. • Supernova explosions might be visible to the most

Main sub-titles: Introduction, the founding of Zhaiming Monastery, the tradition of Putuo Shan, the lineage of Long-hua Zhai-jiao, the dharma lineage of Gushan Caodong Se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