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日治初期桃園台地族群於埤塘及相關土地利用之比較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日治初期桃園台地族群於埤塘及相關土地利用之比較"

Copied!
136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地理學系第四十五屆碩士論文. 日治初期桃園台地族群於埤塘及相關土 地利用之比較. 指導教授:許嘉恩 研 究 生:呂唯鈺. 中華民國一○五年六月.

(2) 摘要 桃園台地長久以「千埤之鄉」聞名。關於埤塘這樣的文化景觀,不僅呈現自 然環境的特性,更是先民發揮社會組織的力量以運用自然資源的成果。又,以往 桃園台地上的客家方言群移民,由於「原鄉生活」與「先來後到」等因素,往往 被認為擅長利用山區、丘陵這類水資源缺乏的環境。然而,以上這些因素,是否 確實造成桃園台地福佬及客家方言群移民在埤塘與相關土地利用上的差異? 本文擬從桃園台地的埤塘並非均質之角度出發,嘗試檢視過往福佬及客家方 言群所塑造的埤塘特性。本文在研究方法上偏向歷史地理與人地關係,並嘗試結 合地理資訊系統(GIS) 。首先,透過地理資訊系統,以日治時期的臺灣堡圖做為 桃園台地福佬及客家方言群土地利用的基本依據;接著,再利用日治時期的收穫 調查書等史料相互比對;最後,進行實地訪談,進而與數據、史料交叉印證。 整體而言,就桃園台地全區來看,客家方言群移民的埤塘主要分布在較高海 拔。但若透過環境更均質的分區與小區比對,便可發現在類似的受限制環境中, 福佬及客家方言群皆會依環境條件去挖築埤塘,而所形塑的埤塘特性則是類似的。 透過實地訪查,亦可發現當地居民大體認知到:無論哪個方言群,埤塘皆因灌溉 需求而設置。然而,若再進一步就土地生產力來看,除了先天自然環境因素之外, 大地主、土地買賣、追逐利潤等人文因素,亦影響桃園台地的埤塘及相關土地利 用。 綜言之,本研究認為桃園台地上的福佬及客家方言群移民在埤塘特性及土地 利用上之差異並不顯著,蓋因方言群移民間的交流頻繁、貿易盛行等因素,使得 彼此的生活方式、埤塘挖築技術漸趨一致;雖然各方言群或多或少保留著自己的 特性,但原生的生活方式或是地方性卻是漸趨模糊。. 關鍵詞:桃園台地、埤塘、福佬及客家方言群、地理資訊系統(GIS) 、人地關係. I.

(3) Abstract The difference of landuse on Taoyuan Plateau between Holo and Hakka dialect groups in the early Period of Japanese Colonial Rule- focus on the features of irrigation ponds The research is about the difference of landuse on Taoyuan Plateau between Holo and Hakka dialect groups in the early Period of Japanese Colonial Rule, and especially focus on the features of irrigation ponds. Due to the viewpoint of “discourse about time of Quan, Zhang and Hakka people come to Taiwan” (先來後到)and “discourse about lifestyle of Quan, Zhang and Hakka people in original country”(原鄉生活論),the Hakka dialect groups is ofthen regards as the people who is mostly living near mountain and hill area and is good at solving the problem of irrigation. In order to realize the defference of irrigation ponds and related landuse between Holo and Hakka dialect groups in the early Period of Japanese Colonial Rule , this research is based on the research methods of Historical Geography and Man-land Relationship. Besides, this reasearch used GIS to collect and analyzethe basic data of Taiwan Map(1898~1904)and harvest information for observing the defference between Holo and Hakka dialect groups for their irrigation ponds and related landuse. By the results of this research we found that within the place of Taoyuan Plateau the irrigation ponds of hakka dialect groups mostly located at high elevation. However, when within the partition of Taoyuan Plateau, the distribution of Holo and Hakka dialect groups’ irrigation ponds isn’t consistent with the viewpoint of “discourse about time of Quan, Zhang and Hakka people come to Taiwan”. And according to the conditions of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the irrigation ponds built by Holo and Hakka dialect groups have similar features. To sum up, the reason why the irrigation ponds of the dialect groups have similar features are following: at first, the irrigation ponds were built for meeting the needs of irrigation which is the same between Holo and Hakka dialect groups. And the skill of building irrigation ponds became more similar for the interaction and trade of people. As a result,the difference of lifestyle between Holo and Hakka dialect groups became increasingly similar. keywords:Taoyuan Plateau,Irrigation ponds,Holo and Hakka dialect groups, GIS,Man-land Relationship II.

(4) 目錄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文獻回顧................................................................................................ 3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對象.................................................................................. 16 第四節 研究方法及架構.................................................................................. 20 第二章 研究區概況.................................................................................................. 27 第一節 自然環境概況...................................................................................... 27 第二節 聚落發展概況...................................................................................... 34 第三章 桃園台地福佬及客家方言群移民於埤塘與聚落特性之分析.................. 37 第一節 桃園台地全區福佬及客家方言群移民於埤塘及聚落特性比較...... 41 第二節. 中壢面分區與小區福佬及客家方言群移民於埤塘及聚落特性比較. .............................................................................................................................. 44 第三節 楊梅面分區與小區福佬及客家方言群移民於埤塘及聚落特性比較 .............................................................................................................................. 50 第四章 桃園台地福佬及客家方言群移民於埤塘多個特性關係探討.................. 61 第一節 福佬及客家方言群移民之埤塘海拔高度與坡度的關係.................. 61 第二節 福佬及客家方言群移民之埤塘海拔高度及坡度與面積的關係...... 66 第三節. 福佬及客家方言群移民之埤塘海拔高度及坡度與形狀指數的關係. .............................................................................................................................. 70 第五章 桃園台地福佬及客家方言群移民的埤塘與土地生產的關係.................. 75 第一節 全區的福佬及客家方言群移民於埤塘特性與作物生產的關係...... 76 第二節 中壢面分區與小區福佬及客家方言群移民於埤塘特性與作物生產 的關係.................................................................................................................. 79 第三節 楊梅面分區與小區福佬及客家方言群移民於埤塘特性與作物生產 的關係.................................................................................................................. 98 第六章 結論............................................................................................................ 115 參考文獻.................................................................................................................... 119 附錄............................................................................................................................ 125 附錄一:林平侯父子於宋屋庄的田產轉換契約資料.................................... 125 附錄二:受訪者一覽表.................................................................................... 129. III.

(5) 圖目錄 圖 1-1. 桃園台地福佬及客家方言群各優佔比例之街庄分布圖 ........... 19. 圖 1-2. 本研究的研究架構圖 ................................................................... 26. 圖 2-1. 桃園台地地勢及堡圖上埤塘之分布 ........................................... 29. 圖 2-2. 依據桃園台地各台地面所劃分的研究分區 ............................... 30. 圖 2-3. 各台地面分區之福佬及客家方言群移民優佔街庄分布圖 ....... 31. 圖 2-4. 中壢面小區與楊梅面小區分布範圍 ........................................... 32. 圖 5-1. 中壢面小區福佬及客家方言群街庄分布及河流示意圖 ........... 86. 圖 5-2. 中壢面小區福佬及客家方言群街庄的作物分布圖 ................... 88. 圖 5-3. 楊梅面小區福佬及客家方言群街庄分布及河流示意圖 ......... 104. 圖 5-4. 楊梅面小區福佬及客家方言群街庄的作物分布圖 ................. 106. IV.

(6) 表目錄 表 1-1 表 1-2 表 1-3 表 3-1 表 3-2 表 3-3 表 3-4 表 3-5 表 3-6. 埤的定義 ......................................................................................... 3 陳芳惠(1978)以族群方言進行水利組織比較表 ................... 11 1911 年日治時期公共埤圳登記資料之埤圳統計 ...................... 17 全區埤塘特性間的相關矩陣 ....................................................... 38 客家方言群移民之埤塘特性的相關矩陣 ................................... 40 福佬方言群移民之埤塘特性的相關矩陣 ................................... 40 全區福佬及客家方言群移民於埤塘特性之比較 ....................... 42 全區福佬及客家方言群移民於街庄中埤塘與聚落比較 ........... 43 中壢面分區福佬及客家方言群移民於埤塘特性之比較 ........... 45. 表 3-7 表 3-8 表 3-9. 中壢面分區福佬及客家方言群移民於街庄中埤塘與聚落比較46 中壢面小區福佬及客家方言群移民於埤塘特性之比較 ........... 47 中壢面小區福佬及客家方言群移民於街庄中埤塘與聚落比較49. 表 3-10 表 3-11. 楊梅面分區福佬及客家方言群移民於埤塘特性之比較 ......... 51 楊梅面分區福佬及客家方言群移民於街庄中埤塘與聚落比較. .............................................................................................................. 53 表 3-12 楊梅面小區福佬及客家方言群移民於埤塘特性之比較 ......... 54 表 3-13 楊梅面小區福佬及客家方言群移民於街庄中埤塘與聚落比較 .............................................................................................................. 56 表 3-14 於不同分區範圍福佬及客家方言群移民之埤塘特性分析 ..... 57 表 4-1 福佬及客家方言群移民的埤塘分布的海拔及坡度特性 ........... 63 表 4-2 福佬及客家方言群移民於埤塘的海拔高度及坡度與埤塘面積之 關係...................................................................................................... 67 表 4-3 福佬及客家方言群移民的埤塘在海拔與坡度及形狀指數間的關 係.......................................................................................................... 71 表 5-1 全區福佬及客家方言群移民的街庄於農業生產力之比較 ....... 77 表 5-2 中壢面分區福佬及客家方言群移民的街庄於農業生產力之比較 .............................................................................................................. 80 表 5-3 中壢面小區福佬及客家方言群移民的街庄於農業生產力之比較 .............................................................................................................. 84 表 5-4 中壢面小區街庄作物與埤塘佔街庄密度及面積比 ................... 87 表 5-5. 楊梅面分區福佬及客家方言群移民的街庄於農業生產力之比較. .............................................................................................................. 99 表 5-6 楊梅面小區福佬及客家方言群移民的街庄於農業生產力之比較 ............................................................................................................ 102 表 5-7 楊梅面小區街庄作物與埤塘佔街庄密度及面積比 ................. 105. V.

(7)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一、研究動機 在桃園台地上,埤塘一直是不可或缺的景觀元素。陳正祥(1961)曾對 1959 年桃園台地土地利用進行研究,發現埤塘佔已利用土地之比例達到 8.6 %1,甚至 超過了建築用地的比例。而目前多數的相關研究主要是關注於埤塘的水利、生態、 觀光、和變遷等議題,絕少提及埤塘本身可能存在差異的現象。 本研究擬聚焦於桃園台地上方言群移民土地利用的差異性──以埤塘為探 討核心。桃園台地乃水資源相對較為缺乏的地理環境,要如何獲得足夠的水來發 展農業或滿足生活需求,對於在此生活的不同方言群移民而言便是攸關生死之事。 因此,作為生存關鍵的埤塘挖築技術,極可能會在彼此間流傳,進而使桃園台地 曾一度發展出了近萬口的埤塘灌溉系統,更因此有了「千埤之鄉」的稱號。然而 因 1928 年桃園大圳完工及 1964 年石門大圳與石門水庫完工後,導致埤塘灌溉的 功能大減,現今更因土地開發而使埤塘大量消失。 埤塘作為人類與環境互動後所形塑的人文景觀,如陳芳惠(1979)提及水利 灌溉是人類農業史上的文化結晶之一,不僅有科技成就的一面,同時也是人群發 揮社會組織的力量以運用自然資源的成就。所以,水利灌溉的開發活動,便是一 地區人群社會為了滿足生存需要與文化傳統所不斷累積的成果。許多研究將埤塘 的文化景觀視為均質、一致性的,但文化現象本質是複雜的,其是由區域的人口 與技術、社會組織和自然環境所組成的相互關係所形塑(Spencer & Thomas,1973) 2. ,而以往對於社會組織的研究,多是對水利會組織進行研究;但在早期,更小. 1. 陳正祥(1961) : 《台灣地誌(下) 》 ,臺北市:敷明產業地理研究所研究報告第 94 號,頁 1111。 當時的水田面積約占 57.4%、旱田約佔 15%、埤塘約佔 8.6%、建築用地約佔 3.5%、灌溉渠用地 約佔 0.6%。 2 Spencer F.E.,Thomas W.L.,1973,Introducing Cultural Geography John Wiley and Sons.p21,參考自 陳芳惠(1979) :〈桃園台地的水利開發與空間組織的變遷〉 ,《師大地理學研究報告》,5,P50。 1.

(8) 尺度的社會組織應是當時以小型血緣性或地緣性關係進行埤塘開挖的人群。楊淑 玲(1994)在論述桃園埤塘的水利之社會與空間組織的演化時,曾試圖以桃園台 地上方言群移民在空間分布差異上對既有的水利空間組織或社會空間網絡的影 響進行研究,但其主要是著墨於租佃關係對社會網絡發展的影響,而未關注於這 樣的方言群移民文化差異性對形塑埤塘景觀樣貌的影響。 而針對方言群移民差異與埤塘景觀樣貌的影響的部分,陳芳惠(1978)曾以 桃園台地上不同祖籍的自然村配合日治時期埤圳的登記資料進行分析,再以方言 群移民先來後到的想法解釋方言群移民間埤圳數量差異的原因,陳氏之研究給予 本研究十分有力的立論基礎,因此本研究將試圖以其研究為基礎,進一步從桃園 台地埤塘並非均質的角度,嘗試去檢視不同方言群移民所塑造的埤塘特性如埤塘 面積、海拔高度、坡度、周長等是否會有所差異。 雖然現今桃園台地的土地利用,在都市化的背景下或以利益為本位的利用原 則下,埤塘已快速的消失──就如同 Manuel Castells(1996[2000])所提及的:雖 然我們極力希望可以將這些人文景觀保存下來,但似乎仍抵不過在流動空間中所 組織的社會功能與權力,而這些景觀與地方之間的關聯,就如其所言的,漸趨為 網絡化、非歷史性的流動空間。因此,本研究則希望透過對埤塘地景更深入的詮 釋,找出埤塘曾在歷史上所扮演的角色以及過去與聚落之間的相互關係。. 二、研究目的 承上述,本文希望能透過這樣的研究以探索方言群與埤塘之間的關係,以了 解在桃園諸多埤塘背後更細緻的文化差異性,進一步呈現埤塘與不同方言群之聚 落間的特色,並藉此提倡埤塘保留的重要性。本文研究目的如下: 1、探究研究區中福佬及客家方言群移民於埤塘的特性及差異。 2、探究研究區中福佬及客家方言群移民於相關土地利用的特性及差異。 3、利用環境比較以及訪談的方式去探究目的一和目的二形成的可能原因。. 2.

(9) 第二節. 文獻回顧. 桃園台地上出現埤塘,主要是因為居民有其需求,而埤塘的出現也更與一地 的開發、聚落的形成有所關聯,此外,不同方言群移民的聚落及其開發土地的特 性,也將可能會使埤塘出現不一樣的樣貌,但是目前針對方言群移民與埤塘特性 的部分,尚未有大量明確的研究出現,因此以下將就較為相關的部分進行文獻回 顧及探討。. 一、關於埤塘的定義與樣貌 以埤塘的定義而言,早期的水利設施有兩種形式,分別是「埤」與「圳」。 而關於埤的定義可見楊淑玲(1994 年)之整理3,如表 1-1:. 表 1-1. 出處 諸羅縣志頁 34. 淡水廳志頁 80 台灣文化志頁 337 台灣之水利問題頁 3. 埤的定義 埤(陂、坡) (1) 築堤瀦水灌田;或決山泉或導溪流 (2) 湖(潭) :地形深奧,原泉四出,任以桔槔4,用 資灌溉,旱而不憂其涸者。5 涸死陂:就地勢之卑下,築堤以積雨水謂之,小 旱亦資其利,久則涸矣。 在高處鑿窪瀦蓄雨水,寬狹無定,留以備旱,此旱 田之利也 或從天然或依人工瀦水之坡塘 貯積雨水。利用天然窪地,加上築土堤蓄水以備乾 燥其之用者. 註:資料引自楊淑玲(1994). 由表 1-1 可知,埤塘多是指人工挖掘、或築堤而成的人工水池。郭大玄(2005) 也指出「埤」是指低下潮濕的地方,「塘」是水池,埤塘就是人工開鑿的池塘, 在台灣很多的埤塘是早期農業社會先民為了實際的需求挖掘出來的,通常就位於 3. 本表節錄楊淑玲(1994) : 《桃園台地之水利社會空間組織的演化》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碩士 論文,頁 44 之表格中「埤」的部分。 4 據漢語大辭典電子版繁體 2.0,桔槔之義為井上汲水的工具。 5 本表格引自楊淑玲(1994) : 《桃園台地之水利社會空間組織的演化》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碩 士論文,但范佐東(1997): 《桃園台地埤塘型態分布與運作機制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 理碩士論文,其文中也有這個表格但卻少了「任以桔槔」四字。 3.

(10) 人類聚落的附近。6因此,在人為力量的形塑下,或許因不同的人或方言群移民 的挖築方式,便可能使得埤塘出現不同形態。 而將埤塘被視為人地互動後的文化景觀,並以文化觀點對埤塘切入探討,則 有相關前人成果如下:廖振順(1989)以社會組織、開發與使用埤塘的技術、政 策的觀點,再配合航照圖和實察,以了解龍潭鄉埤塘與各環境因子間的關係;楊 淑玲(1994)以地理學空間研究角度探究水利社會組織的空間結構與社會網絡演 化;而范佐東(1997)則認為埤塘是一個動態過程,是由自然和人文要素相互作 用形成的物質構造物,並在不同時期有不同的空間表現。以上研究多認為埤塘乃 文化景觀,但並未由當時主要挖築埤塘的居民與其挖築技術的角度去詮釋方言群 間可能有的差異性。 綜而言之,可以發現埤塘是人類與自然環境互動後所產生的文化景觀,而本 研究則希望能藉由諸多研究之基礎,更進一步探索埤塘背後不同方言群移民本身 對於土地利用的特性、聚落的發展,或埤塘對不同方言群移民的意義等社經文化 因素去進行探究,因此接下來,將會分別由方言群移民的聚落發展特性、水利技 術特性等部分去回顧相關的前人研究。. 二、關於族群與聚落 在人地互動的部份,誠如范佐東(1997)所言:「雖然無法一一準確考察埤 塘的挖掘時間,但隨著人群的開墾加上對於灌溉的需求,埤塘也逐漸於開墾聚落 形成的過程中完成。」而對於聚落的形成,富田芳郎(1943)認為台灣北部的聚 落分布多為散村的型態,並將形成原因歸納為: (1)必需的水源、 (2)原始景象、 (3)先民村落與移民村落的關係、(4)開墾組織、(5)農業經營與村落的居住 形式。值得注意的是,吳育臻(2010)在《臺灣全志(卷二) .土地志.聚落篇》 中將施添福以竹塹地區之研究與富田芳郎進行比較,指出施添福更進一步認為富. 6. 郭大玄(2005) :《台灣地理:自然.社會與空間的圖像》 ,臺北市:五南,頁 58。 4.

(11) 田芳郎所謂「必需的水源」應是與一地的「地形、氣候、水文」等自然因素有關, 而施氏又以「維生方式」取代富田氏的「農村經營」,如此才能較全面的討論廣 泛農村型態。故以下將以施添福的想法為基礎,檢視與桃園聚落相關之文獻;而 關於桃園台地的自然環境等要素的詳細介紹,則置於研究區概要的部分進行介紹 與討論。. 1、自然環境對於聚落的影響 陳芳惠(1984)在《村落地理學》一書中,說明桃園台地因為地形相對較高, 所以容易因為土壤生產力低或不易獲取水資源而使得發展水田有其困難性,此外, 也因為桃園台地上的河川多屬短小,所以桃園台地幾個早期的聚落形成多近河, 陳氏因而更進一步認為台地面上較好的土地都被先來的居民所佔據,較晚來到的 客家方言群移民則是分布在較乾旱的土地上,而其後的聚落發展也與水利技術的 改善多有相關。 近年則有日本學者長野真紀、齊木崇人(2010)以明治 39 年(1906)的台 灣堡圖,利用堡圖上的地名發音,去分析全台的街庄名稱辨別其為客家話或是福 佬語,因此發現在台灣西北部的桃園、新竹、苗栗有較大規模的客家語街庄。而 他們將地名發音分類再配合地形分類,便可發現客家聚落多位在丘陵地的平原或 是沿著丘陵地旁的河川居住,福佬人則是以居住在沿海的平原為主,尤其是在桃 園與新竹以西的一帶;土地利用主要是水田為主,另外更進一步分析客家人的聚 落型態,其發現客家聚落多是位在丘陵地上且多會沿著河流呈散開的型態,而如 是位在平原地形則會分散於田與池塘之間,但如是近山的丘陵地則會沿著河谷等 高線呈列隊狀分布,其後作者更進步一探討若是聚落周邊有福佬人或原住民聚落, 客家聚落也將有分布的變化。 劉昌武(2008)則更進一步利用史料與地圖繪製及實察去對桃竹苗地區的聚 落開拓與地形進行研究,以時間分段的方式分別介紹不同族群進入的分布概況及. 5.

(12) 地形特色,並對漢民族的「先來後到」和「原鄉論」去進行分析討論。劉氏認為: 依時間而言,客家人雖因為晚到而多集中於內陸的台地、丘陵和山地地區,但仍 有部分的客家居民是居於沿海地區;若與施添福所提及的原鄉生活論相較,則又 可以發現泉州人在部分地區也並未完全符合居於沿海平原。筆者認為劉昌武的研 究可以作為參考及借鏡,但因研究區範圍界定的關係,所以地形的變化也較大, 再加上桃園台地上因受限於地質、地形、河流等因素,所以需要利用埤塘蓄水以 進行農耕。因此,如能將其聚焦討論同一種地形面上的方言群差異性;或多增加 討論可能影響聚落開拓的因素,或許能使結果變得更為有力。. 2、人文條件對於聚落的影響 而就人文條件而言,除了說明維生方式對於聚落的影響外,也將討論風水與 聚落的關係。 (1)維生方式(農業經營、作物種類) 首先針對維生方式,在聚落形成的當中,水利建設也漸次形成,陳鴻圖(2009) 說明台灣北部的水利開發是以合夥投資者、獨資者最為常見,土地墾戶者同時也 是水利開發的業戶,尤其清代以後,因為稻米商業化加劇了資本家對於水利開發 的投資,因此出現了水田化的浪潮7。 而施添福(2001)亦曾指出水資源豐缺雖然與聚落或農業經營有相當關連性, 但真正形塑聚落型態的應是農業經營方式──認為只有當居民一心追求集約水 稻農業,豐富的水資源才會促聚落朝散村發展8。而本研究則進一步認為,正由 於追求水稻農業,所以在台地上的居民也才會對於埤塘的挖掘有更高度的需求。 桃園台地境內,昔日糧產以米為大宗,而許多針對埤塘的研究也都以其主要 產米作為研究的基礎(陳芳惠,1978;范佐東,1997)。日治初期以稻米為主要. 7. 陳鴻圖(2009) :《台灣水利史》 ,臺北市:五南,頁 70、81。 施添福(2001) : 《清代台灣的地域社會:竹塹地區的歷史地理研究》 ,新竹縣:新竹縣文化局, 頁 175-177。 6 8.

(13) 作物的因素,除了稻米是主食外,亦有其他原因。蔡志展(1998)研究顯示,於 康熙 40 年(1701)以後,因中國人口增加而缺糧嚴重,再加上後期台灣人口增 加及災荒頻發,因而也需要大量的糧食,進而使台灣的稻米商品化價值提高,也 更刺激了水利設施的建設9;至於日治後,則因日本國內對稻米的需求及台灣人 口漸增,也促使稻米的生產。 關於各街庄產米的紀錄,台灣總督府在明治 38 年(1905)曾將街庄中的田 地分等則去進行稻米產量及收穫金額的統計。統計顯示桃園台地大多地區的稻米 收穫量皆有超過百石以上,僅有少數街庄如准仔埔庄、龍潭陂庄、坪頂苦苓林庄、 坪頂山尾庄是僅一百石上下的街庄10。 而關於其他作物,如甘蔗、茶、黃麻或染料等資料,在當時則是以堡為單位 進行調查,因此較無從得知不同街庄各自的精確產量,但也都能見到這些作物在 桃澗堡、海山堡以及竹北二堡這些桃園台地範圍中的地區有著產出的紀錄11。又, 關於茶葉的調查,可由來璋(1969)對桃園土地利用之研究12及《桃園縣志.經 濟卷》13中得知茶葉於十八世紀中葉左右曾普及於台北文山到桃園台地一帶,後 桃園台地因埤圳等灌溉設施越趨完善及稻米的商業化,使得台地低平處多改為種 稻,而茶園則往較高處發展。因此也必須考量到當地主要栽種的作物對於水利建 設、聚落造成的影響。 至於討論聚落選擇、特性的研究成果則頗為豐富,在此先羅列與本研究較為 相關的文獻加以說明。聚落,就如同張政亮、鄧國雄、吳健蘭(2004)所提及, 是人類活動最具體的表現,更是人地關係最明顯的呈現;而聚落的選址及發展,. 9. 蔡志展(1998) : 〈明清台灣水利開發之時空分析-1624-1894〉 , 《台中師範學院社會科教育研究》 , 3,頁 25。 10 台灣法實證研究資料庫,台灣日治時期統計資料庫,桃仔園廳田收穫調查書,統計年不明,1905 出版,臨時臺灣土地調查局。 http://tcsd.lib.ntu.edu.tw/record.php?DataId=S0117027&Access_Num=2379313(2014.11.11 擷取) 11 台灣法實證研究資料庫,台灣日治時期統計資料庫,特用農產物作付及收穫,1897 年開始陸續 有統計,臺灣總督府總督官房文書課。 http://tcsd.lib.ntu.edu.tw/record.php?DataId=S0000084&Access_Num=2379416(2014.11.11 擷取) 12 來璋(1969) :《桃園縣土地利用之研究》,臺北市:台灣商務,頁 42。 13 桃園縣文獻委員會編(1979:) 《桃園縣志》卷四經濟志(上) ,桃園縣:桃園縣政府,頁 40。 7.

(14) 仍會受到地理環境很大的影響,尤其是早期的聚落更容易受到環境的影響。另外, 陳芳惠(1984)也整理出聚落位置不僅可能會受到地形、氣候、水文等自然條件 影響,也可能受到生產、交通、防衛等社會經濟方面因素的影響。 (2)風水與聚落 除了上述的自然與社會經濟因素外,也有學者認為聚落選擇與風水的想法有 關,因此將簡單對風水進行探討。如黃玉振(2010)認為客家方言群移民在經歷 過多次的移居後,因對生命的脆弱性及人生難預料性,而使風水有了發展空間; 此外,黃氏也認為過去因缺乏科學知識,所以移民選地開墾仍多會受風水觀念影 響;他以觀音地區的聚落進行實察及討論,發現客家傳統觀念為背山面水。而最 典型的案例即是位在觀音大崛溪沿岸且背山面水的觀音莊屋的天水堂,至於觀音 武威村廖氏公廳則因全村無河流經,所以當初就選在大潭旁邊進行開發;而更考 究的客家聚落,則會在外埕的前面挖半月型水池(半月池或稱作風水池),以利 家族發展。 而由廖秋娥(1989)在進行觀音鄉閩客村落的宗族組織與生活方式的研究發 現,其提及客族有「不准刈火」的習俗,祭祀地點也集中於宗祠,宗族組織一向 較嚴密,能歷經考驗衝擊,因此土地利用的改變較不明顯。此外,陳氏也發現, 客家人對於住所的風水是十分注重的,例如公祠前的埤塘因有風水之意涵,因此 不會輕易將其填平;而即便填平了,也會有替代的方式。 至於福佬方言群移民之聚落選址的風水觀記載則較未如客家人一般詳細。王 詩琅(1976)曾提及會在住家背後種竹林,而前面往往會有水池出現,以便養鵝 或鴨14;洪英聖(1992)則指出住宅的選擇會受到風水信仰的影響,而所謂好的 風水則為:後高前低、正正方方、前窄後寬、坐北向南、大門外置內弓池(半圓 形)15。 綜合來看,其實不論福佬或客家方言群,因受到傳統農耕生活影響,聚落的 14. 王詩琅纂修(1983) :《台北市志》卷四社會志風俗篇,臺北市:成文,頁 8。 洪英聖(1992) :《臺灣風俗探源》,臺北市:台灣省政府。 8. 15.

(15) 選址位置仍多以近水源為主,如梶原通好(1989)對於台灣農民的生活習俗進行 研究時發現,一般漢人村落大多有灌溉水路通過。而渡邊欣雄(1999)則更進一 步於其著作《東方社會之風水思想》中認為水也是判斷風水的一個項目,因為水 可以化雨滋潤人類,更是來自深山中的「生氣」,甚至可以被留在蓄水池中,但 「水」必須安排在建物的前面而及必須是不斷緩緩流動的。 然而,令人好其的是,如將焦點置於桃園台地上的埤塘,並嘗試以風水的角 度去進行解釋時,福佬及客家方言群的居民都將是如此看重「埤塘-水」對聚落、 家族帶來的影響嗎?或者就如廖秋娥(1989)所提及客家人因為其有風水之意涵, 而導致他們在選址時將會特別看重?關於這部分,目前尚未有學者針對台地上的 埤塘與方言群移民如此切入,因而這也將會是本研究希冀能有所發現的地方,除 了配合圖資的交叉分析外,本研究也將利用實地訪查,去檢驗這樣的想法是否真 的能夠對現象進行解釋。. 三、族群與水利技術 承上所述,目前已有研究提出一些關於埤塘及方言群移民發展聚落或選擇的 特性,而接下來將針對方言群移民與水利技術去做討論。 施添福(1987)曾對於過去解釋閩粵族群在台分布所採用的先來後到說法有 所質疑,像是泉州移民為最早來台的移民,而其在原鄉就知道水灌溉的重要性, 為什麼沒有選擇最具農業價值的區域,再加上考量當時有許多移民為偷渡而來, 因此後來選擇要回歸這些各籍移民在原鄉的地理背景去解釋其在台的分布的改 變及特色。其認為泉州人除了農耕為首務之外,追求獲利也同樣重要,因此多選 擇位於沿海地區生活,而漳州人除了有豐富的務農經驗,也擁有土地經營和投資 的才能,所以大部分的漳州人是居於內陸平原,而少部分則是位居海口、沿海; 客籍移民的特性是因為受到原鄉的生活經驗所以是更能對山坡地及河谷平原進 行有效的利用,而在這樣的過程中,往往必須解決水資源的問題,因此客籍的原. 9.

(16) 鄉居民更為注重水利建設。 施添福(1987)之研究是以全台進行比較而得出的結論,然而如縮小至桃園 台地這樣的範圍來論,是否真能發現類似情況的土地利用特性,桃園台地受限於 地形、土壤、河流、氣候等因素,水資源較為先天不足,因此必須挖掘埤塘蓄水, 才能進行灌溉,而客家人在這樣的情況中是否也同樣能發揮其長處,這部分也將 是本研究希望能夠去探究、討論的。而施氏論述的後繼者,可見范瑞珍(1995) 之研究,范氏雖以研究竹塹地區客家人的發展為主,並提及道光末年因水利興築, 使米穀增產而能養活更多人,所以街庄數也跟著增加;但這樣的想法是依循上述 施添福的理路,他甚至更進一步推論桃園台地千塘之鄉的文化地景即可用來見證 客家人克服用水不足的優異水利技術的特色。 而范佐東(1997)則探討龍潭地區的埤塘開挖,提及自客家人陸續移墾龍潭 後,使荒地漸變為農田。范氏主要藉由史料的整理,依序將龍潭地區各街庄開拓 時期的概況列出來佐證,並提出──雖然埤塘開鑿的年代多不可考,但由於水源 是荒地要變為農田的重要條件,因此隨著土地的開墾,區內的埤塘也應在這樣的 過程中漸漸興建而成。 從以上論著可以發現,大多都是認為客家人善於進行水利建設。但進一步整 理可以發現:范瑞珍雖認為桃園台地的千埤之縣可以佐證,但其並未直接進行驗 證。范佐東則是進一步羅列出龍潭地區過去的開拓者,整理出龍潭埤塘的開發歷 史多是與客家人有關,並且根據台灣堡圖歸納出龍潭地區內部的街庄因開發時間 早晚所以導致埤塘的數量有所差異,然而施添福(1987)也曾說到閩人中的漳州 人也同樣有著豐富的務農經驗。又,陳芳惠(1978)曾特別針對方言群移民與水 利技術去進比較、分析,陳氏以水津一郎所主張「在擁有某種界限的空間裡,有 史以來人類的種種活動,與自然的作用力相結合,所成的活的全體性謂區域,在 這全體性中,可以察覺人類社會的價值系統呈現的光芒」16的論述為基礎,提出 16. 水津一郎(1965) : 〈第二四地理的發見時代〉 ,立命館文學,242 號,頁 53,轉引自陳芳惠(1978): 〈桃園台地生活空間的辨認〉 ,《師大地理學研究報告》, (2) ,頁 50。 10.

(17) 區域是人類社會的生活空間,而這樣的生活空間是靠文化來維持。 因此,陳芳惠對乾隆年間至 1917 年桃園台地上村落的水利空間進行了研究, 他先利用 1921 年第一回國勢調查住居的資料將自然村分為粵籍為主、閩籍為主、 以及兩者混居的村落,再配合桃園縣志中經濟卷水利篇以及日大正五年(1916) 的公共埤圳登記之灌溉面積達 218 甲至 30 甲範圍內的埤與圳去進行分析(表 1-2), 進而發現埤的數量以粵籍村落為較多,閩籍則是圳多於埤,對於這樣的結果,陳 氏認為是與村落是否近水源有關。而就灌溉面積來看,閩籍的平均灌溉面積小, 且規模的差異程度也較小;而粵籍不僅平均面積較大,規模差異程度也大。陳氏 認為這與移民先後佔居桃園台地的次序有關,這兩個方言群移民都為了能繼續維 持傳統稻作的生產方式,所以皆須仰賴灌溉,而缺水的粵籍會更需要大量的水 源。. 表 1-2. 陳芳惠(1978)以族群方言進行水利組織比較表 閩籍村落. 粵籍村落. 埤. 8. 29. 圳. 13. 23. 埤圳平均灌溉面積. 63.1 甲. 77.86 甲. 埤圳灌溉面積的偏差值. 27.97 甲. 53.65 甲. 變異係數. 44.33%. 68.78%. 差異有效性的檢定. 成立. 成立. 埤、圳數. 資料來源:陳芳惠,1978,桃園台地生活空間的辨認,地理學研究(2) 。. 陳芳惠所採用的埤圳資料主要是以《桃園縣志》中有記載灌溉面積的 73 筆 資料為主,這份統計資料是由台灣總督府民政部土木局於大正 1 年至大正 3 年 (1912-1914)進行統計、大正 5 年(1916)出版中的 89 筆(不含超過 218 甲以 及灌溉面積不明之埤圳)公、私埤圳資料中整理而來。 11.

(18) 然而於 1901 年時日本政府便為了增產米作,因此興建水利,這部分可由當 時兒玉總督對於米作的談話發現:. 現在本島的生產,以米為第一。但其廣闊的水田,雖具氣候風土的天惠, 但因水利未修,可收穫之處與其廣大面積不能相配,產量甚少,且品質 劣。……若能通水利、慎耕作,則可收穫之處擴大為現今所有面積的三倍 並不困難,如此則不但居民可飽三餐,且以其剩餘輸出海外,並不失為一 項大宗的貿易品。. 17. 其後,便於 1901 年頒布「公共埤圳規則」,但政策真正執行是在 1907 年後 開始正式改良灌溉埤圳的工程18、1908 年發布「官設埤圳規則」並實行、1910 年 頒布「官設埤圳水利組合規則」並施行19。公共埤圳規則的目的在使官府可以監 控各埤圳經營及財務狀況,並且將若干小圳合併,而若是與公共利益有關的埤圳 將會指定為公共埤圳;而官設埤圳規格及官設埤圳水利組合規則,則是對埤圳進 20. 行修改及擴張的工程,再設立水利組合會,將控管實權操控於政府手中 。 陳芳惠之研究為本研究立下了研究基礎,但因其主要研究的時間段中,日治 政府施行了一連串的規則、制度,因此使埤圳的數量、大小受到社會制度的力量 左右而出現變化,這也將使這段時間中的埤圳統計資料受到影響;此外,其主要 是就桃園台地是一均質的情況去作比較,然而桃園台地本身是由一系列之台地所 集合而成的,因此本研究將嘗試利用新的技術,如 GIS 去做分析;並且考量桃園 台地本身的不同台地面可能造成的環境差異,也試圖將研究範圍劃分為較為均質 的區塊,使方言群間形塑的埤塘於自然環境層面可能受影響的因素降低,進一步. 17. 持地六三郎(1921) :台灣殖民政策,頁 177 &磯永吉,台灣產米改良事業史概說,大日本米穀 協會編第 25 週年紀念論文集 1931 年刊收,頁 356,轉引自川野重任著、林英彥譯(1967) : 〈日 據時代台灣米穀經濟論〉 ,《臺灣研究叢刊》 ,第 102 種,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頁 3。 18 參見陳正祥(1950) :《台灣土地利用》 ,臺北市:國立台灣大學農業地理研究室,頁 117。 19 李力庸(2004) :《日治時期台中地區的農會與米作(1902-1945) 》,台北縣:稻鄉,頁 268。 20 桃園縣文獻委員會編(1979) : 《桃園縣志》卷四經濟志(上) ,桃園縣:桃園縣政府,頁 140-143。 12.

(19) 再檢驗移民先來後到論或原鄉生活論是否可能對於形塑埤塘的特性造成差異。. 四、人地關係與生活方式 不論是埤塘的型塑或是聚落的建立、水利設施的建設等,皆是人地互動後所 呈現的結果,而關於人與地關係研究的主題,據施添福(1980)之研究,主要又 可分為環境決定論、可能論及後來衍伸而出的景觀研究、生態研究和環境識覺等。 關於環境決定論,施添福(1980)提及這種思想盛行於 19 世紀末和 20 世紀,當 時有不少地理學者認為人類的分布、活動及其文化、社會的特徵是受到自然環境 的控制和影響。21其中又以雷次兒(F.Ratzel)的思想為代表,強調環境對人類的 遷移、分布、族群的發展、心理發展、社會組織與經濟發展的影響,然而雷次兒 雖認為環境有足以影響人類活動的能力,但人類同時也有操縱環境和征服環境的 能力,但關於這方面的想法雷次兒並未詳加解說,因而常引發後代學者的誤解, 而雷次兒關於環境決定論的想法隨後又由戴維斯(W. M. Davis, 1850~1934)、沈 普兒(E. C. Semple, 1863~1932)加以提倡而盛行22。此後,美國學者素羅金 (P.A.Sorokin, 1889 ~ 1968)也曾於著作中介紹環境決定論,提及主張環境決定 論的學者所進行的嘗試,就是藉由環境的差異解釋有關人口分布和密度、家屋類 型、社會財富等現象。23 但隨著越來越多的研究出現,便發現環境雖然影響人類,人類同時卻也改變 了自然環境,人與環境間的關係時常是微妙且無法輕易分辨的,所以許多景觀看 起來像是自然的產物,其實卻是人類在環境的限制中因有自由選擇的能力所產生 的結果。24. 21. 施添福(1980) : 〈地理學中的人地傳統及其主要的研究主題〉 ,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研究 報告》,第六期,頁 212。 22 施添福(1980) : 〈地理學中的人地傳統及其主要的研究主題〉 ,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研究 報告》,第六期,頁 212。 23 施添福(1980) : 〈地理學中的人地傳統及其主要的研究主題〉 ,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研究 報告》,第六期,頁 215。 24 施添福(1980) : 〈地理學中的人地傳統及其主要的研究主題〉 ,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研究 報告》,第六期,頁 211、215。 13.

(20) 而台地上的埤塘便是人類與環境互動後型塑的產物,透過前述埤塘的相關文 獻回顧,也可知埤塘經常被作為文化景觀的一種表現。挖築埤塘的方言群移民因 來自不同地區而有著不同的生活方式、文化或是因先來後到的關係,所以影響著 其選擇的拓墾環境,並在與環境互動後,塑造了台地上遍布埤塘的文化景觀。因 此,本研究希望不僅能討論先來後到或原鄉生活對挖築埤塘特色帶來的影響外, 也能透過人地關係中的環境可能論來探討移民的生活方式及形塑的文化景觀特 性。 就環境可能論來看,其源自法國地理學派的創立者白蘭氏(P. V. Blache), 而後透過白呂納(J. Brunhes)、沙侯(C. Sauer)等人提倡而興起。25白呂納認為 自然現象對人事的影響並非是絕對的,而是相對的;人類雖不能任意地消滅高度 與緯度的影響,但至少能減輕或改變若干的限制。26所以當白蘭氏利用生活方式 以及流動、移民與貿易的概念在研究和描述區域時,便認為環境的確是影響了社 會群體,因為其提供的資源有限,但同時人類也會因而發展出某種特定的生活形 式來利用這些資源。因此,環境雖然有所限制,但仍充滿著許多可能性的,而人 27. 們則在這些可能性中做出選擇。 而在如此的互動關係中,便呈現出各地的生活 方式,但白蘭氏認為這些生活方式會隨著貿易與交流使地方所受的限制鬆動,而 使生活方式的差異減少,所以一般化的生活便會漸漸取代地方性的生活方式。28 就生活方式而言,梭爾(Max. Sorre)認為是人類技藝的綜合,是人類主動地求 適應於地理環境的表現。29而生活方式是會演進的,有來自其內部的演進,也有 來自適應新環境的演進、因為新要素傳入的演進;來自內部的演進主要是源於生 活方式本身因工具、人口增加、社會組織改變而造成的演進。所謂適應新環境的 演進,則是指當人類被迫離開原有環境時,會帶著原有生活方式進入新環境── 25. 施添福(1980) : 〈地理學中的人地傳統及其主要的研究主題〉 ,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研究 報告》,第六期, P216。 26 施添福 1980) : 〈地理學中的人地傳統及其主要的研究主題〉 ,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研究報 告》 ,第六期,P217。 27 Paul Claval 著,鄭勝華等譯(2015) :《地理學思想》,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P142-143。 28 Paul Claval 著,鄭勝華等譯(2015) :《地理學思想》,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P143。 29 Max. Sorre 著,孫宕越譯(1973) :《人文地理學原理》,臺北市:華岡出版部,P95。 14.

(21) 若新舊環境相似,則會使生活方式重新生根;反之,則會棄舊尋新。而隨著不同 方言群間的互動帶來新要素的傳入,也會使得人們原本的生活產生變化。30 利用生活方式的觀點進行的研究,如夏黎明(1985)利用位置與地點討論彰 化縣大城鄉四股與尤厝居民的生活方式,並以經濟生活和社會生活來進行生活方 式的探討,結果發現地處偏遠而使兩個村落都保有農村的生活方式,但也因為彼 此所在的地點不同而導致經濟生活有所差異。此外,經濟生活也被夏氏認為是適 應環境的方式,但他也認為目前的適應方式並非是絕對,而僅是眾多選擇中的其 31. 中一種。 另外關於水利建設與地居民生活方式的相互關係,如吳進喜(2011) 曾提及南投名間鄉山頂地區的居民因為自然環境限制所以影響了築壩地點的選 擇,但又因為這樣的地點有限,所以須經過村民共同尋找、挑選決定,接著的修 築、勞動事務也為全莊公共事務,因此經儲存後的池塘水便也是全村庄的公共用 水,而其後所設立用以維護公共給水的制度和社會規範不僅實質影響了居民的日 常行事,甚至內化為其性格的一部分。32廖秋娥(1989)則認為生活方式是一地 區有組織的人群,其人文活動與自然環境長期交互作用下的產物33,廖氏更進一 步指出宗族組織可視為村落生活方式中的一種具作用力的組織,而福佬及客家方 言群透過宗族組織對環境的利用、改造和調適便具有各自的特色,這樣的特色便 會因為宗族組織的嚴密性影響各自的聚落型態、土地利用和生活圈的變遷。 透過對環境可能論與生活方式的討論,可知人地之間的關係已不再如以往認 為是僅受自然環境的影響,而是人類也能在這樣的限制中選擇各自適應的方式, 而這樣的選擇和適應結果便會呈現在各自的生活方式上,而廖秋娥(1989)更進 一步認為這樣的生活方式是有可能因族群而形成差異。因此本研究也將以上述前. 30. Max. Sorre 著,孫宕越譯(1973) :《人文地理學原理》,臺北市:華岡出版部,P98-101。 夏黎明(1985) : 〈大城鄉四股與尤厝的生活方式-位置與地點的解釋〉 , 《台灣風物》 ,第 35 卷 第(4)期、第 36 卷第(1)期、第 36 卷第(2)期。 32 吳進喜(2011) ,〈村莊公共給水與地域社會:以名間鄉西部山頂村莊為例〉,摘錄自詹素娟編 輯(2011): 《族群、歷史與地域社會:施添福教授榮退論文集》 ,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頁 255-303。 33 廖秋娥(1989) :觀音鄉閩客村落的宗族組織與生活方式,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碩士 論文,頁 3。 15 31.

(22) 人成果為基礎嘗試檢驗桃園台地上福佬及客家方言群居民在與環境互動後所呈 現的生活方式──如埤塘的挖築、土地利用等是否也同樣也會有所差異。.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對象. 一、研究範圍 本文的研究範圍以時間與空間來進行界定。以時間而言,主要是利用 1904 年的台灣堡圖為研究基礎。而本研究採用堡圖作為研究的依據,除了其本身對於 日治時期的研究具有極高的價值意義外,更是本研究借鏡歷史地理研究的途徑之 一。臺灣堡圖從繪製到完成的時間約為六年,但實際上地圖中的許多地物並非是 於繪製期間的六年中才形塑而成,有更多是長時間以來人與地互動後的產物,因 此,堡圖中所繪製的資料,雖看似不具有時間性在其中,但其實是具有一定時間 長度。 以空間而言,本文主要是以桃園台地為研究範圍。根據楊貴三與沈淑敏(2010) 對桃園台地的定義,主要是位於台灣西北部,其東北以 100 公尺左右的台地崖接 林口台地,南邊以 100 至 200 公尺下接鳳山溪河谷的區域;再加上這範圍內的埤 塘乃全台分布最廣及數量最多的34,因此以此為研究範圍的空間界定。又,關於 日治時期埤塘的數量,筆者將 1904 年台灣堡圖進行數化,得到的埤塘數量約為 4250 口,而根據明治 44 年(1911)日本政府對於台灣埤圳的統計資料(表 1-3), 也可以發現當時桃園的埤塘口數為全台之最,而由本研究根據堡圖所統計出的埤 塘數量與日治統計資料之數量的差距便可知道,在大圳及水庫尚未完備時,居民 以埤塘儲存用水的情形是十分普遍的,也因此使得埤塘數不斷增加。對於埤塘遍 布的現象,陳正祥(1961)曾提及這樣的景象即便在全世界也並不多見,因此可 知埤塘景觀的重要性,而這也解釋了為什麼在臺灣,有為數眾多的埤塘研究。. 34. 根據台灣總督府(1916 年):日治時期統計的公共埤圳登記資料,臺灣總督府民政部土木局, 頁 4,可知桃園當時被統計的埤塘口數為 6685 口,為當時各廳之冠,更佔全台一半以上。 16.

(23) 表 1-3 官設. 1911 年日治時期公共埤圳登記資料之埤圳統計. 公共. 認定外. 合計. 廳名 埤圳數. 灌溉甲數. 埤圳數. 灌溉甲數. 埤圳數. 灌溉甲數. 埤圳數. 灌溉甲數. 台北. …. …. 33. 13887.3348. 1529. 7084.5909. 1562. 20971.9257. 宜蘭. …. …. 4. 17405.4689. 2. 84.1943. 6. 17489.6632. 桃園. …. …. 10. 2742.8847. 6675. 30203.5778. 6685. 32946.4625. 新竹. …. …. 15. 15977.1480. 3530. 9068.3130. 3545. 25045.4610. 台中. 1. 3893.0000. 24. 54404.7742. 146. 4668.1777. 170. 59072.9519. 南投. …. …. 7. 5831.4321. 131. 2017.0120. 138. 7848.4441. 嘉義. …. …. 18. 23280.8928. 99. 6580.9513. 117. 29861.8441. 台南. …. …. 24. 13569.5266. 81. 3590.3053. 105. 17159.8319. 阿缑. 1. 4351.0000. 43. 11329.5296. 161. 8702.3316. 204. 20031.8612. 台東. …. …. 2. 250.0000. 7. 322.0000. 9. 572.0000. 花蓮港. …. …. 0. 0.0000. 8. 552.1725. 8. 552.1725. 總計. 2. 8244.0000. 180. 158678.9917. 12369. 72873.6264. 12549*1 231552.6181*2. 資料來源:台灣總督府,明治 44 年(1911) ,台灣埤圳統計埤圳現在表,台灣總督府民政部土 木局。. (*1 原資料記載為 12551,但經研究者計算與資料不符而修改為 12549。*2 原資料記載 為 239796.6181,但經研究者計算與資料不符而修改為 231552.6181。). 二、研究對象 本研究的研究對象主要是桃園台地上的族群。日治初期,桃園台地上的主要 族群為廣東籍、福建籍的漢人以及日本人、原住民和外國人(包含日治後才來台 的中國人),考量這些族群生活的活動時間及對土地利用造成的影響,因此僅就 漢人去作討論。於此,需要先對街庄中的福佬及客家方言群優勢比例定義。. 17.

(24) 1、文獻定義的方式 據日治 1915 年的戶口調查,在桃園台地上的漢人可粗略分為福建和廣東 籍,而日治時期在進行族群分類時,是以進行戶口調查時對方所說的方言來做 為判斷依據,因此本研究也將以這份資料作為判別街庄內優勢方言群的依據, 在研究區 212 個街庄中35,分別將福佬方言群的居民以及客家方言群的居民佔 本島人口的不同比例分類為福佬方言群的優佔區、客家方言群的優佔區或混居 區。在以往的研究中,范瑞珍(1995)曾以竹塹地區客家人分布佔該鄉鎮 50% 以上之地區作為客家鄉鎮;廖秋娥(1989)將觀音鄉以 70%的比例區分該街庄 為閩人優佔區或客家優佔區,如皆低於 70%則為混居區。. 2、研究區中各比例的方言群移民優勢街庄分布趨勢 在此先嘗試將本研究區中福佬及客家方言群於本島人佔的比例分別以 50%、 60%、70%、75%、80%、85%呈現 (圖 1-1),結果發現在比例相對較低時,如 50%及 60%容易將語言群比例接近的街庄分類於某個方言群優勢中,而在 70%便 能較輕易地排除這種情況,且 70%以上的方言群群優勢分布也可發現明顯會相差 太大。由圖中可發現兩者的各比例和分布的情況皆為勢均力敵的情況,由此可以 知道桃園台地主要為這兩個方言群的交會區,而在桃園台地上的土地利用差異或 許將與這兩個方言群的居民有所相關,因此將其作為本研究欲探討在桃園台地上 土地利用上導致埤塘有所差異的研究對象。於此,為避免將方言群因比例接近而 被迫分類的情況,以及參考廖秋娥(1989)對桃園的觀音鄉進行研究時是以 70% 作為劃分,因此本研究將以 70%作為劃分方言群優勢的比例。. 於桃園台地中原為 213 個街庄,其中的坪頂埔庄於戶口調查前便將此皆庄全面改為軍事用地, 因此在方言群的資料上,是沒有加以記載,而雖然有更早之前的史料,但卻未如 1905 年的戶口 統計一般詳細。 18 35.

(25) 方言群優佔比例 50%. 方言群優佔比例 60%. 方言群優佔比例 70%. 方言群優佔比例 75%. 方言群優佔比例 80%. 方言群優佔比例 85%. 圖 1-1. 桃園台地福佬及客家方言群各優佔比例之街庄分布圖. (圖為筆者根據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日治時期戶口調查」資料庫、1915 臨時戶 口調查資料 http://www.rchss.sinica.edu.tw/popu/(2014.11.02 瀏覽)繪成). 19.

(26) 第四節. 研究方法及架構. 本研究會應用到多種方法進行研究,可大致概分為四部分:理論的應用、現 代技術的應用、傳統文史材料及古地圖地利用、實地訪察的配合,概述如下。. 一、理論的應用 1、人地關係與生活方式 不論是埤塘的挖築、聚落的形成、土地利用的特色等,其實皆為桃園台地上 居民的生活方式之表現。關於生活方式的表現,被認為並非是人地關係中的決定 論,而是可能論的一種。施添福(1980)針對可能論便提及人類在某種程度內是 有選擇的自由,並非是被動的。強調人類自由選擇的能力,而不是這些限制的本 身。就如同費夫爾(LucienFebvre,1878-1956)所說的: 「無處是必然,到處是可能; 人是諸種可能的主宰,且決定其使用。」36 而關於人地關係的研究,如江廲英(1991)曾分析彰化縣沿海養殖漁業者對 環境的適應及其隨時間而變的動態過程,曾鈺真(2005)則調查埔里花卉產業的 發展進而闡述其中的人地關係,胡金印(2001)則是討論恆春落山風對於當地農 業活動的影響,及當地農民的調適方式。就生活在桃園台地上的福佬及客家方言 群而言,也是人們在與桃園台地的環境產生互動關係後,進而形塑了遍布的埤塘。 雖然不同或同一方言群移民有其先來後到之別,但當人們進入桃園台地中生活後 便不斷在進行各種──選擇,首先選擇合適居住的環境,而後則是選擇適合挖築 埤塘的地點,然而,不同方言群間這樣的選擇是否會有不同?同時在彼此的選擇 下所形塑的埤塘特色是否又會有所不同?而為了瞭解這樣的差異,因此本研究將 以不同於以往採用先來後到、原鄉生活方式的方式,嘗試利用人地關係中可能論 的觀點詮釋福佬及客家方言群於桃園台地上埤塘及相關土地利用上所呈現的差 異。 36. 施添福,施添福(1980) : 〈地理學中的人地傳統及其主要的研究主題〉 ,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 理學研究報告》第六期,頁 216。 20.

(27) 2、歷史地理學 在與環境互動後除了形塑較為抽象的生活方式之外,也能看見較為具體的文 化景。沙侯(C. Sauer)在 1925 年提出文化景觀為一經過文化團體所形塑的自然 地景,文化是作用力,而自然環境則是媒介,文化景觀則為呈現的結果,而為了 解人與土地的相互作用,需要回顧土地或地景的歷史,或是人類使用土地的發展 歷程,才能論述文化的概念。37故可知文化景觀是需要回顧相關歷史發展才有完 整的認識與分析,因此本研究將採用歷史地理的研究方法進行分析。 針對歷史地理與區域特性之研究,施添福(1995)認為是有必要且具有意義 的,因為經由歷史發展過程闡述所決定的地理區範圍,能更進一步掌握其內部地 理景觀的關聯性,同時透過歷史過程才能尋找人與土地、人與人間的交互作用, 而這樣的族群間互動更賦予了不同的空間意義,同時自然空間也更進一步影響了 族群的互動。38 而關於歷史地理的定義,施雅軒(2007)採用 Johnston(1983)所提出的概 念:為過去時期經濟、社會、政治地理,及隨時間改變的地理現象。39廖幼華(2004) 則將各界對歷史地理學門歸屬的看法分作三種:第一種認為歷史地理學是歷史學 的輔助學科。持這一觀點的學者認為,沿革地理在中國歷史上一直是歷史學的輔 助學門,探討歷代州線沿革與疆域變遷,目的是在為歷史事件及歷史人物提供空 間地位。第二種主張歷史地理應屬於地理學的一門輔助學科。這些學者認為,歷 史地理學所研究的對象是地理環境,與現代地理學的研究對象相同,其間差異只 在於時間的不同,因此歷史地理的主要工作是復原過去地理環境,進而闡明當前 地理環境的形成與特點。第三種看法則認為歷史地理學研究的時間和歷史學重叠, 研究的空間和地理學重叠,主張歷史地理是歷史學與地理學間的交叉或邊緣學科。. 37. 施雅軒(2007) : 《區域、空間、社會脈絡:一個台灣歷史地理學的展演》 ,高雄市:麗文文化, 頁 16-17 38 施添福(1995) : 〈區域地理的歷史研究途徑以清代岸裡地域為例〉 ,收錄於黃應貴主編(1995) : 《空間、力與社會》,臺北市: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頁 68。 39 施雅軒(2007) : 《區域、空間、社會脈絡:一個台灣歷史地理學的展演》 ,高雄市:麗文文化, 頁 12。 21.

(28) 40. 而就本研究而言,應是屬於第二類的看法,主要是以臺灣堡圖中桃園台地的地. 理環境為研究基礎,探討其中福佬及客家方言群的埤塘特性以及相關的土地利用。 另外,關於歷史地理學的研究途徑,施雅軒(2007)認為是在一個有意義的 問題意識下,以時序的空間排比來解決問題,可以透過文化地景、計量研究、人 文主義、後現代主義等角度進行歷史地理的研究。41廖幼華(2004)認為歷史地 理在隨著科技的快速發展及邊緣學科研究的興盛,其研究理論、研究資料及研究 手段都有了嶄新的面貌,除了廣泛運用文獻邏輯推證法、也利用統計計量、數理 模型、實地訪察等,因此可知歷史地理不論在資料或方法上都有很大的拓展。42 本研究對於歷史地理的研究主要是採用地理資訊系統、量化分析並配合當地 居民的訪談資料進行分析,同時再透過以人地關係為核心的文化地景詮釋福佬及 客家方言群移民於埤塘及相關土地利用所呈現的特性。. 二、現代技術的運用 在本研究中,將應用「地理資訊系統(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GIS)」作為定量分析的基礎。GIS 能夠大量處理空間資料運算,藉以計算像是聚 落與埤塘的面積和周長、分析像是聚落與埤塘之間的距離,使得數化後大量的堡 圖資料可以被更有效的利用,並進一步搭配合適的統計方法及軟體加以分析,以 展示出桃園台地不同聚落的埤塘特色。 此外,本研究也將嘗試結合 GIS 以及臺灣堡圖進行研究。目前已有結合 GIS 與古地圖的相關研究,如李宗信(2014)及指出古地圖是區域史或任何領域之歷 史研究應用 GIS 的研究基礎,並認為研究者於此研究的不僅是古地圖本身,更是 43. 在此基礎下以地圖作為史料去輔助地方的研究。 又如李進億(2014)利用地理 資訊系統繪製日治時期大嵙崁溪於後村圳的圳路圖,以此結合灌溉區的形成及變 40. 廖幼華(2004) :《歷史地理學的應用:嶺南地區早期發展之探討》 ,臺北市:文津,P3。 施雅軒(2000) : 〈地理學的歷史取向〉 , 《國立臺灣大學地理學系地理學報》 ,第 27 期,P71-77。 42 廖幼華(2004) :《歷史地理學的應用:嶺南地區早期發展之探討》 ,臺北市:文津,P8-9。 43 李宗信、顧雅文(2014) : 〈近二十年來應用歷史地理資訊系統回顧與展望:以台灣區域史研究 為例〉, 《台灣史研究》 ,卷 21 期 2,頁 179。 22 41.

(29) 遷、埤圳主居住地分布、祖籍分布等探討背後水利秩序的構成和演變;而翁培文 (2006)則是將地理資訊系統應用於台灣歷史的人口研究,以土地利用結合人口 史料探討環境負載力與人口成長的情況。針對 GIS 結合區域研究的部分,李宗信 (2014)則認為區域史為台灣史中最能體現 GIS 價值的領域。利用如此的研究法, 除了能促使研究者走入地方挖掘史料,並能將小尺度的家族、土地的零碎史料精 確地置於時空座標上,更有助於看出區域內各種自然與人文現象的相互關係。但 多數應用 GIS 的台灣區域史研究,多只研究區域的界定或是行政區界的變化, GIS 於其中扮演的角色並不顯著。. 44. 因此,本研擬採用 GIS 結合歷史地理作為主要的研究方法,以古地圖作為主 要研究資料,並結合 GIS 的分析功能,以探討桃園台地上福佬及客家方言群於日 治初期在埤塘及相關土地利用上的特性,進而嘗試以環境可能論、文化地景的角 度加以詮釋。. 三、傳統文史材料利用 本研究主要是採用歷史地理的研究手段,透過古地圖作為主要分析埤塘特性 的依據。臺灣堡圖為日治政府於明治 31 年(1898)年開始實施臺灣土地調查的 成果之一,目的在於查明地形、地目以及土地權力,前後歷經約六年的時間,經 由複雜的土地調查、地籍測量以及利用三角點、水準點等精細的方式繪製而成的 現代化地圖。因此,堡圖不僅於當時協助臺灣總督府掌控臺灣社會與土地使用概 況;對於現代研究而言,更是臺灣日治時期歷史與地理的珍貴史料。45對於臺灣 堡圖,施添福曾言:「這一套查定區域使總督府能夠在『以圖統地』的基礎上, 46. 設計出各種『以地統人』的制度,而使台灣進入所謂『數字管理』的時代。」 另 外,也因為考量到堡圖完成的時間是在 1904 年之前,所以非常適合作為研究桃 44. 李宗信、顧雅文(2014) : 〈近二十年來應用歷史地理資訊系統回顧與展望:以台灣區域史研究 為例〉, 《台灣史研究》 ,卷 21 期 2,頁 171、189。 45 臺灣歷史文化地圖網 http://thcts.ascc.net/htwn_ch.htm(擷取時間:2016.06.06) 。 46. 施添福 (1996): 《台灣堡圖》專文推薦-日本治台的基本圖導讀,遠流出版社。 23.

(30) 園台地上方言群移民與埤塘間關係的資料,蓋日治時期曾於 1901 年頒布「公共 埤圳規則」 ,並於 1907 年開始正式改良灌溉埤圳的工程47、1908 年發布「官設埤 圳規則」並實行、1910 年頒布「官設埤圳水利組合規則」並施行,這一連串的 規則、制度使得埤圳的數量、大小受到社會制度的影響而出現了變化。而這部分 也能在徐源暄(2007)《觀音人與埤塘》一書中發現:有一段時間是由日人積極 主導當地居民開挖埤塘,並且限定其位置、大小、深度等條件去指定居民開挖, 當時甚至也出現了不少專門以挖埤塘的優秀能力為著稱的雙人組合勞力。因此, 本研究將採取移民進入台灣之後、日治時期的政策介入之前作為研究的時間點, 以蒐集相關的資料與文獻以探討當時的土地利用差異性。 在方言群資料的部分,日治時期最早的戶口調查資料為明治 38 年(1905) 進行調查、明治 41 年(1908)發行的臨時台灣戶口調查,但此份資料中對於戶 口的登記是以里、堡為單位去進行記錄48,而研究者想嘗試以更精細的街庄戶口 登記資料來進行分析,因此主要是採用日治 1915 年的戶籍資料。而關於這份資 料,葉高華(2012)曾對此進行探究及釐清當時是如何區別福建人與廣東人,其 利用《戶口調查用語》一書中的問答範例確認了 1905 年戶口調查時將使用客語 的人群被認定為廣東人的方式。葉氏舉出的史料如下:. 「彼庄是客家人庄,所以話無相同。」 「莫怪得一句嗎沒曉得。」 「伊講 是廣東來的。」49. 「此刻伊敢是講伊是客家人歟?」 「客家人是何貨(什麼之意)?」 「客. 47. 參見陳正祥(1950) :《台灣土地利用》 ,臺北市:國立台灣大學農業地理研究室,頁 117。 台灣法實證研究資料庫,台灣日治時期統計資料庫,臨時戶口調查部,明治四十一年(1908), 《明治三十八年臨時台灣戶口調查記述報文》 http://tcsd.lib.ntu.edu.tw/query.php?Action_From=level&lvbw=BB1701(擷取於 2014.11.02) 49 葉高華(2012) :再探福建-廣東與福佬-客家的關係,第九屆語言文化分佈與族群遷徙工作坊, 臺北:師大地理系,頁 4-5。 24 48.

(31) 家人就是廣東人。」50. 此外,葉氏也進一步確認了此時定義福建人與廣東人的方式主要是依居其現 存的特徵而論,例如最明顯可見的語言,也提及 1915 年的戶口調查進行時也曾 對福建語和廣東話進行了更精準的定義,使得這份戶口資料對於福佬方言群以及 客家方言群的界定更具有信服力。. 四、實地訪察的配合 在完成圖資數化以及數據的分析後,將利用「福衛二號」衛星影像和數化的 堡圖資料疊圖分析,瞭解埤塘、聚落的大略變遷狀況,輔以埤塘差異資料的整理 和分析後,便可挑選合適區域的聚落進行實地訪查以驗證研究結果。到當地實察 主要是為了加以驗證 GIS 分析及文獻資料整理的結果,並探討可能影響埤塘特性 的原因,以及當地居民與埤塘的生活及生產方式特性或對埤塘可能造成的影響。 受訪談的對象主要是分布在研究區中的福佬及客家方言群居民共 10 位,主要先 針對家中是否有務農、作物種類、灌溉用水等基本農耕資料進行了解;接著,進 一步詢問家中是否曾有過埤塘、埤塘的水源、利用方式,以及是否知道當初有哪 些人曾挖築過埤塘,還有對於決定埤塘位置和影響大小的因素的想法;最後,則 是詢問是否認為埤塘在兩個方言群居民之間會有差異。. 五、研究架構 本研究將以人地關係的觀點,嘗試探討及比較福佬及客家方言群於桃園台地 上埤塘及相關土地利用的特性。本研究的研究架構如圖 1-2。首先將理文史、科 學資料,分析出可能會使方言群移民在挖掘埤塘時造成不同影響的因素──以自 然環境而言,像是海拔高度、土壤厚度、坡度以及坡向等因素;人文因素則可能 50. 葉高華(2012) :再探福建-廣東與福佬-客家的關係,第九屆語言文化分佈與族群遷徙工作坊, 臺北:師大地理系,頁 4-5。 25.

(32) 有因方言群移民差異而造成的作物類別、土地擁有型態、資金、水利技術等不同。 接著,數化堡圖中的街庄、聚落、埤塘之資料,並將這些資料以自然環境的因素 去作為區域劃分的依據,再配合不同街庄中之福佬及客家方言群進行分析,嘗試 劃分出較為相近的自然環境區,於其中比較福佬及客家方言群的聚落對於埤塘挖 掘和相關土地利用的特性及差異,並嘗試利用人地關係的角度針對處於較為均質 的自然環境中之福佬及客家方言群移民的埤塘特性加以說明,最後則是配合實地 訪查以獲得更為全面、充分的分析。. 人地互動 歷史地理學. 自然環境. 社經活動. 區域差異 海拔高度. 方言群差異 作物類別. 土壤 坡度 坡向. 土地擁有型態 水利技術 地理風水觀. 量化研究. 文獻整理、實地訪談. GIS、統計、交叉分析. 埤塘(大小、形狀、周長、高度、坡度) 距離 聚落(大小、數量). 圖 1-2. 本研究的研究架構圖. 26.

(33) 第二章 第一節. 研究區概況. 自然環境概況. 一、地形與土壤特徵 桃園台地地勢東南高,西北低,上接林口台地,下臨鳳山溪河谷及新竹平原。 主要由一系列的台地構成,林朝棨(1957)將其分別名為桃園、中壢、平鎮、伯 公岡、湖口等五個台地。以下羅列林朝棨(1957)於《台灣省通志稿》中對桃園 51. 台地的介紹 。 桃園台地為古石門沖積扇一部分,以 100 公尺左右的台地崖與林口台地相接, 而以 10-20 公尺的台地崖與中壢台地相接,台地東邊有南崁溪,而上游則為林口 台地南邊的數條小溪(風尾坑、楓樹坑、公華坑、舊路坑);其上所覆蓋之紅土 約為 1.5 公尺厚(李力庸、林煒舒,2010) ,且因地勢較其他台地面低,故幾乎全 被耕種為水田(包括桃園大圳灌溉區及台地上各河流兩岸)。 中壢台地佔古石門沖積扇的大部分,東南地勢較高,最高處為石門附近的三 角林及石鍊子,高約 250 公尺,並漸向西北降低,平均高度約 100 公尺,傾斜度 平均為 1/142;表層覆有一至兩公尺的紅壤,其下則有數十公尺厚的礫石層。 平鎮台地位於平鎮的西北方,為不完整的扇形台地,最高處為台地的東南邊, 高度 215 公尺,並向西北漸降。東西長約 4300 公尺,南北寬約 160 公尺,其南 面以 30-40 公尺的台地崖與中壢台地的楊梅面(LT 面,比中壢面高,其界線呈 10-20 公尺的台地崖)相接,其東側以 40-50 公尺與中壢面相接,西側以 50-60 公 尺的高度差降至社子川的河床;台地表面有厚數公尺的棕紅色土壤,其下有數十 公尺的礫層。 伯公岡台地,位於平鎮台地之西,寬約 5500 公尺,此台地面甚緩,大致為 1/75,地質與平鎮台地為同一時代所形成的堆積地面。 51. 林朝棨(1957) : 〈台灣地形〉 , 《台灣省通志稿》 ,卷一第一冊 頁 285-291。 27. 地形,臺北市:台灣省委員會,.

(34) 湖口台地,為一丘陵性的切割台地,但因為丘陵面上遺留相當的台地原面, 所以稱為湖口台地。位於楊梅湖口一帶的南方,北邊為楊梅湖口間地溝狀縱谷平 地,其間為 80 公尺以下的台地崖;東邊以 70 公尺以下的台地崖與中壢台地相接; 而南邊即與關西新坑山間的鳳山溪河床相接,其間的台地崖有 200 公尺左右。而 其上之紅土層約厚 4-5 公尺52。 楊貴三、沈淑敏(2010)提及這些地形面昔為古石門沖積扇沖積而成,整個 扇面由西南向東北傾斜,又可細分為一連串的紅土緩起伏面(LH 面) ,包含有關 西、店子湖、坑子口等地形面;以及高位河階面(LT 面) ,包含有富岡、楊梅、 大崙、中壢、桃園等階面。 本研究,擬以桃園台地為分析主體(圖 2-1) ,並進一步再以各台地面為基準, 切割成數個地形區;蓋考量到若能以地形基礎將整個桃園台地畫分更均質的分區, 使其能夠不論是在地形、地質、局部的微氣候等特性上都能較為相似。不僅能使 環境更為均質,在進行較為細緻的討論時,也較容易發現脈絡,例如能有效幫助 梳理福佬及客家方言群移民各自在不同分區環境中的分布差異及其開發的歷史 脈絡。 而分區劃分的方式,主要是以楊貴三、沈淑敏(2010)於《臺灣全志卷 2 土 地志地形篇》所繪製的桃園台地面為依據劃分為許多地形面,這些分區在本研究 中便以這些地形面的名稱作為命名,分別有林口台地南緣分區、桃園面分區 LT5、 中壢面分區 LT4、大崙面分區 LT3、楊梅面分區 LT2、富岡面分區 LT1、鳳山溪 北岸分區、大漢溪右岸分區(圖 2-2) 。並再將這些台地面分區結合方言群移民的 分布資料進行進一步的探究(圖 2-3). 52. 鄧國雄(1979) :《台灣西北部紅壤礫石台地地形之計量研究》 ,中國文化大學地學研究所博士 論文。 28.

(35) 圖 2-1. 桃園台地地勢及堡圖上埤塘之分布. (圖為筆者根據台灣堡圖(1898-1904)繪製). 29.

(36) 圖 2-2. 依據桃園台地各台地面所劃分的研究分區. (圖為筆者根據楊貴三、沈淑敏(2010) 《臺灣全志卷 2 土地志地形篇》繪製). 30.

(37) 圖 2-3. 各台地面分區之福佬及客家方言群移民優佔街庄分布圖. (圖為筆者根據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日治時期戶口調查」資料庫、1915 臨時戶 口調查資料 http://www.rchss.sinica.edu.tw/popu/ (2014.11.02 瀏覽)繪成). 31.

(38) 圖 2-4. 中壢面小區與楊梅面小區分布範圍. (圖為筆者根據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日治時期戶口調查」資料庫、1915 臨時戶 口調查資料 http://www.rchss.sinica.edu.tw/popu/ (2014.11.02 瀏覽)繪成). 32.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In particular, we present a linear-time algorithm for the k-tuple total domination problem for graphs in which each block is a clique, a cycle or a complete bipartite graph,

You are given the wavelength and total energy of a light pulse and asked to find the number of photons it

 develop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design and the features of the English Language curriculum with an emphasis on the senior secondary level;..  gain an insight into the

好了既然 Z[x] 中的 ideal 不一定是 principle ideal 那麼我們就不能學 Proposition 7.2.11 的方法得到 Z[x] 中的 irreducible element 就是 prime element 了..

Wang, Solving pseudomonotone variational inequalities and pseudocon- vex optimization problems using the projection neural network, IEEE Transactions on Neural Networks 17

volume suppressed mass: (TeV) 2 /M P ∼ 10 −4 eV → mm range can be experimentally tested for any number of extra dimensions - Light U(1) gauge bosons: no derivative couplings. =>

Define instead the imaginary.. potential, magnetic field, lattice…) Dirac-BdG Hamiltonian:. with small, and matrix

incapable to extract any quantities from QCD, nor to tackle the most interesting physics, namely, the spontaneously chiral symmetry breaking and the color confineme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