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美國早期國家論述中的自我與他者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美國早期國家論述中的自我與他者"

Copied!
10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師大學報:人文與社會類 民國 91 年,47(2),121-130. 美國早期國家論述中的自我與他者: 朗費羅《海額娃撒之歌》中的地域想像 盧莉茹 華梵大學外文系助理教授. 本論文試圖討論十九世紀美國詩人朗費羅的《海額娃撒之歌》(The Song of Hiawatha) , 分析此作品在建立國家意識過程中,如何界定國家自我 (national ego) 以及「他者」 ,進而檢 視美國文化民族主義本身之反諷性。在此框架中,本文擬作兩方面之探討。首先,此文將分 析朗費羅在《海額娃撒之歌》中如何挪用並收編印第安原住民的傳奇故事,為美國建構本土 神話及歷史過去,進而為美國形塑一套嶄新的民族性格,建立獨立的國家認同。另一方面, 本文將探究朗費羅於《海額娃撒之歌》如何暗示印第安人「未開化」 、 「原始」 、 「野蠻」的生 存環境,如何極力頌揚白人基督教徒以救星之姿到來,進而傳播美國擴張主義與帝國主義之 訊息。藉此探討,本文企圖指出原始荒野與印第安原住民一方面是美國建構民族自我之磐 石,一方面卻亦是白人基督徒在征服荒野,建立文明時之「他者」。而此乃美國早期家論述 最大的矛盾 (ambivalence) 及反諷。因此,美國的民族主義可能只是白人基督徒的民族主義。. 關鍵字:朗費羅 《海額娃撒之歌》 美國文化民族主義. 美國原始荒野環境. 國家認同. 前言 亨 利 • 魏 滋 渥 斯 • 朗 費 羅 (Henry Wadsworth. 評家們一致認為,朗費羅的詩作是一種模仿歐州流行. Longfellow, 1807-1882) 可說是第一個揚名海外,在. 寫作時尚的產物,因此毫無本土創意可言,更加不可. 歐陸與美國名利雙收的美國詩人。1 在十九世紀中葉. 能與十九世紀的兩大真正最偉大的美國詩人-- 惠. 的時空裡,他是最暢銷、最受歡迎的美國作家。然而,. 特曼 (Walt Whitman) 與狄肯森 (Emily Dickinson). 在當今的美國文學史中,朗費羅早已被歸類定型為. 相提並論,因為此二人的作品旨在抗拒歐陸文學的語. 「十九世紀的二流、次要詩人」。二十世紀以降,批. 言、內容、形式、主題和材料,為美國創造獨特的國. 1. 幾乎當時所有英國與美國的文學期刊皆十分讚揚朗費羅的詩作。根據一位匿名的評論家所述,朗費羅「毫無疑問地是第一位的 美國詩人」(Ljunguist and Jones, 402)。此外,另外兩個文學刊物-- 《南方文學訊息者》 (The Southern Literary Messenger) 及 《高第名媛書冊》(Godey’s Lady’s Book) 亦宣稱朗費羅乃「最偉大、最有才華的美國詩人」(Hart 75)。 值得一提的是,即使朗費羅的作品在當時極受肯定與稱讚,他卻遭艾德格•艾倫坡 (Edgar Allen Poe) 嚴厲批評。在《波頓紳 士雜誌 》(Boston’s Gentleman’s Magazine)中,艾倫坡預言朗費羅將無法獲得永垂不朽的名聲,因為他的作品「欠缺永恆的藝術力 量,更欠缺創作的統一性 (unity) (Hart 75)。隨後,艾倫坡更進一步指責朗費羅的詩作幾乎都在剽竊、抄襲他人的作品 (Hart 76)。.

(2) 122. 盧莉茹. 家文學。然而這種視朗費羅為十九世紀美國文學史上. 身之矛盾與反諷。. 的「他者」、並將其矮化為膚淺的二流、次要作家之. 宰制 (domination) 乃了解人與人之間,以及人與. 舉是否公允而不夾帶任何偏見?朗費羅的詩篇真的. 大自然之間的一個重要觀念 。雖然美國白人移民急. 毫無美國特質,而只是一昧模仿(甚至剽竊)歐州文. 欲脫離歐洲母國之殖民宰制, 然而他們在追求文. 化傳統嗎?. 明,開發新大陸時,對原始山林之破壞,以及對印第. 事實上,美國於 1776 年革命獨立後,終於擺脫. 安人生存空間的嚴重摧毀則形成另一殖民宰制之形. 英國宰制與殖民枷鎖,成為獨立之新國家。然而建國. 式,因此美國的民族主義可能只是白人基督徒(更精. 初期,美國文化、文學並未伴隨政治之獨立而獨立。. 確地說,應是新教徒)的民族主義。本論文試圖在此. 在歐洲母國眼中,美國文學是毫無特色、不雅且難登. 框架中,作兩方面之探討。首先,此文將分析朗費羅. 大堂的「他者」。有鑑於此,十八世紀中葉至十九世. 在《海額娃撒之歌》中如何挪用並收編印第安原住民. 紀中葉的美國作家不時以強調他們與英國觀念立場. 的傳奇故事,為美國建構本土神話及歷史過去,進而. 之差異及文化差異來建構國家自我 (national ego)。這. 為美國形塑一套嶄新的民族性格,建立獨立的國家認. 些作家試圖以歌頌美國原始生態環境、邊區 (frontier). 同。另一方面,本文將探究朗費羅於《海額娃撒之歌》. 及印第安原住民之策略來塑造美國獨特的民族形. 如何暗示印第安人「未開化」 、 「原始」 、 「野蠻」的生. 象,建立美國本土傳統,以便與歐洲文化分庭抗禮。. 存環境,如何極力頌揚白人基督徒以救星之姿到來,. 此論文試圖由此切入,探討此時空底下的一位作家. 進而傳播美國擴張主義與帝國主義之訊息。藉此探. -- 朗費羅,檢視其詩作的本土性、原創性與獨特. 討,本文企圖指出原始荒野與印第安原住民一方面是. 性。本文擬分析朗費羅的《海額娃撒之歌》(The Song. 美國建構民族自我之磐石,一方面卻亦是白人基督徒. of Hiawatha) 在建立國家意識過程中,如何界定國家. 在征服荒野,建立文明時之「他者」。此乃美國早期. 自我,以及「他者」,進而檢視美國文化民族主義本. 家論述最大的矛盾 (ambivalence) 及反諷。. 邁向美國國族文學:《海額娃撒之歌》中的文化民族主義 大體而言,朗費羅從在世時紅極一時的盛名乃至. 乏本土特質之作,以致被根深蒂固地貼上模仿歐洲文. 後來的名聲急遽下滑之主要原因可能有三。第一,二. 學形式、內容、及風格之標籤。因此,朗費羅的詩作. 十世紀以降的批評家及學者們較為偏愛像龐德 (Ezra. 時常被苛評為附庸歐陸美學品味與模仿歐州文學模. Pound) 及艾略特 (T. S. Eliot) 那種艱澀、奇僻、龐雜、. 式的產物。事實上,此種責難實則略嫌草率及簡化。. 難解的個人書寫風格,而非像朗費羅這種清晰、平. 朗費羅的確偏愛像歐文 (Washington Irving) 這種廣受. 易、樸實、大眾化的文本。第二 (與第一點亦有所關. 歐陸讀者喜愛且溫文儒雅的美國作家,而較不欣賞像. 連),在現代主義美學批評的框架中,作家及批評家. 惠特曼這種具粗曠、精力充沛、草根特質的新英格蘭. 們均傾向頌揚現代主義作品中的斷層感、自我切割. 詩人。此點可由朗費羅對歐文的《小品集》 (The Sketch. (self-divided) 感、疏離 (alienated) 感等悲觀思維及沈. Book) 之激賞而看出 (Buell xvi)。 然而,在此同時我. 痛意識,因而較為排斥像朗費羅文本中所呈現的「健. 們卻不能不注意朗費羅亦經常強調美國文學應徹底. 康」、自我肯定、自我調適性甚佳(well-adjusted) 的樂. 地與英國文學分庭抗禮、有所差異。終其一生,朗費. 觀基調 (Buell viii)。第三 (乃本文所即將為朗費羅平. 羅在為美國文學開創嶄新題材的努力上不遺餘力。他. 反之焦點),朗費羅的書寫經常被批評家們公認為缺. 於 1849 年曾道:.

(3) 朗費羅《海額娃撒之歌》中的地域想像. 我們須建立嶄新的國家文學以歌頌美國 的自然山水,我們須開創民族史詩以頌揚美國 的地大物博,我們須書寫國家劇本以彰顯美國 人民獨特之生活寫照與偉大理念。總之,我們 須建塑一種具草根性、不矯飾的美國文學,一 種足以震撼大地(正如同成群美國野牛奔馳於 大草原上所發出之如雷聲響般)的美國文學。 (qtd.in Lewis 79). 此段宣稱充分顯露朗費羅熾熱的文化民族主義立 場。為了替美國這個新興國家建立文化認同與國家文 學,朗費羅不時在許多詩作中採用本土神話及傳說為 題材--1855 年出版的敘述長詩《海額娃撒之歌》即 是一例。此作品刻劃美國印第安原住民的傳奇故事, 歌頌北美的歷史過往。 《海額娃撒之歌》刻劃一個印第安英雄海額娃撒 (意為”Very Wise Man” 「非常有智慧的人」)的一 生。2 作品開端訴說主角如何被諾可米斯(Nokomis)- -即月亮之女--撫養長大。在此成長過程中,諾可 米斯則教導海額娃撒身為印第安英雄兼領袖所須具 備之智慧與力量。長大成人後,海額娃撒試圖尋找父 親--西風,以替母親維諾娜 (Wenonah) 完成復 仇。他與西風的大戰最後以和解收場。經此大戰之 後,海額娃撒遂成為族人的領袖。在他的帶領統治 下,整個印第安部落充滿和平喜樂與繁榮。然而好景 不常,海額娃撒之妻--米娜哈哈(Minnehaha 意 為 ”Laughing Water”「笑的水」)--驟逝。在其妻 去世後,海額娃撒預見白人基督徒之到來及印第安部 落之滅亡。他最後決定離開部落,追隨亡妻腳步,前 往西風之地。臨行前,海額娃撒耳提面命,要印第安 族人日後務必聽從白人傳教士的話。. 123. 材料主要來自他對一位美國民族學者 (ethnologist)兼 探險家--亨利•羅•史固沃克爾夫特 (Henry Rowe Schoolcraft) --之作品的閱讀。史固沃克爾夫特是 第一位翻譯印第安詩歌、研究印第安神話及宗教的白 人學者。他親身造訪印第安部落,搜集了數量豐富的 原住民傳奇故事、宗教習俗及生活傳統等相關資料。 他的主要著作(涵蓋了文學與科學領域,而有些則是 官方報告 <government report>) 包括如下: 《密西 西 底 山 谷 中 央 地 帶 之 旅 》( Travels in the Central Portions of the Mississippi Valley, 1825) , 《穿越密西西 底上游至伊塔斯卡湖之探險旅行》(Narrative of an Expedition through the Upper Mississippi to Itasca Lake, 1834),《印第安人及其圓錐型小屋》(The Indian and His Wigwam, 1838) ,《 耶 爾 吉 克 研 究 》( Algic Researches, 1839)《歐尼塔》-- 又名《北美紅蠻之 特色》(Oneota or Characteristics of the Red Race of America, 1845),《伊 若跨 斯 略記 》( Notes on the Iroquois,1846),《居留印第安部落三十年之個人回 憶錄》(Personal Memoirs of a Residence of Thirty Years with the Indian Tribes,1851),《美國印第安部 落的歷史、狀況及未來前景之歷史及數據資料》 (Historical and Statistical Information Respecting the History, Conditions, and Prospects of the Indian Tribes of the United States, 1851-1857)。上述作品中尤以《耶 爾吉克研究》以及《歐尼塔》於 1830-1848 年間帶給 朗費羅最深刻之印象 (Powell 106)。 1856 年(亦即在朗費羅的《海額娃撒之歌》問 世的一年後),史固沃克爾夫特發表新書《海額娃撒 傳奇》(Hiawatha Legends),並將此書獻給朗費羅。而. 《海額娃撒之歌》反映出朗費羅對於本土印第安. 朗費羅亦不時表明自己的創作深受史固沃克爾夫特. 題材之興趣。朗費羅在書寫此作品時大部分之靈感與. 作品之影響。3 由上所述,我們得知朗費羅與史固沃. 2. 下列兩個簡寫將分別於本文中代表朗費羅的作品: OWN- “Our Native Writers” (1825). The American Literary Revolution,ed. Robert Spiller (New York : Anchor Books,1967) 387-390. SOH-The Song of Hiawatha (Chicago:J.G. Ferguson publishing company, 1968).. 3. 1855 年《海額娃撒之歌》問世時,朗費羅曾在此書的註解中寫道: 「我的故事旨在重拾北美印第安人的傳統,刻劃原住民英雄 及其所處的原始荒野環境…。史固沃克爾夫特在其《耶爾吉克研究》及《美國印第安部落的歷史、狀況及未來前景之歷史及數 據資料》二書中保存了這些幾乎被遺忘的印第安傳說,他的書給了我莫大的寫作泉源及靈感……」(Powell 109)。.

(4) 124. 盧莉茹. 克爾夫特二人之心靈之契合。事實上,此二人的基督. 在其對美國文學的定義上,朗費羅強調美國作家. 教文明 / 白人民族主義之意識形態以及視印第安原. 應以新英格蘭的原始天然環境來建構文化認同,應呈. 住民和原始叢林為「他者」之舉亦十分一致。此點稍. 現本土的荒野自然風貌於詩歌中。正如同愛默生與惠. 後會詳加分析。. 特曼之見,朗費羅堅信「美國本身即是一部偉大的詩. 朗費羅的詩作絕非歐洲文學傳統之附庸。反之,. 篇」(“America is a poem”)。4 他主張美國自然景物-. 正 如 與 他 同 時 期 的 作 家 艾 默 生 (Ralph Waldo. -包括「沉睡於山谷及山丘的藍色的湖」 、 「伴隨著夕. Emerson) 與惠特曼,朗費羅極力主張美國作家應書. 陽的雲的衣裳」 、 「新英格蘭的樹林及泉水」 、 「我的祖. 寫一種鮮活而獨特的「處女」題材 (virgin theme),藉. 國的種種」(OWN 390) 等--皆有待入詩,成為真. 此建構美國國族認同。在《海額娃撒之歌》中,他選. 正的國家詩人的題材。朗費羅闡述他的期待與希望:. 擇原始自然森林為背景,本土蠻荒英雄的故事為題 材。朗費羅於本詩開端即道出其主題:初民英雄海額 娃撒的誕生、成長、功績、受難與離去。朗費羅隨即 更進一步指出此詩作乃獻給那群「熱愛荒野自然的讀 者」 、以及「熱愛國家民間傳奇、熱愛民族歌謠的人」. 美國能像古希臘與羅馬一樣,賦予祖國的 山水、川河等景物種種歌謠與神話故事。就連 每個石頭背後都有典故可供追溯,而印第安先 知的土墳墓亦可被賦予歐州古代帝王墳墓之 光環。 (OWN 389). (SOH 3-5)。藉此宣稱,朗費羅企圖以大自然原始森林. 此段文字強調美國作家應透過美國原始荒野景. 的美麗和野性、以及蠻荒時代的印第安英雄來塑造一. 物及其原住民為新英格蘭這個新興國家建立一套歷. 種獨特的美國民族自我。在朗費羅看來,為美國建立. 史典故與民族神話。. 國家文學是刻不容緩之事,是極重要的當務之急。朗. 透過歌頌美國的原始蠻荒地理環境與印第安紅. 費羅曾語重心長地說道,長久以來英國「不時嘲諷我. 蠻,朗費羅企圖為美國詩歌建構「野性」的文化傳統. 們[指美國]缺乏本土作家」(OWN 389)。他試圖對此. (wild tradition),塑造一套嶄新的民族性格,以便與歐. 偏見與責難提出解決之道--建立美國國家文學。在. 洲的文學、文化相互抗衡。朗費羅之論述策略呈現了. 「我們的本土作家」(“Our Native Writers”) 一文中,. 美國文學的後殖民性 (postcoloniality);此策略旨在打. 他為國家文學下定義:. 破美國與歐洲文化的同質性,建立文化的差異性 (difference),開創「新」性 (newness)--透過「新」. [國家文學是]一種與我們美國壯觀、雄 偉、華麗之山川景物緊密扣連之文學--與我 們本國的社會機制、民風、習俗息息相關之文 學。總之,它是一種可幫助同胞認知我們土地 之特色的文學。 (OWN 388). 4. 的感官 (the sense of the new) 來建塑本土文化特質 (Bhabha 7) 。在《海額娃撒之歌》的開端,朗費羅即 將此敘述詩定義為一部描述美國原始荒野的「國家傳 奇」(SOH 10),並宣稱此詩旨在呈現「野性的傳統」:. 愛默生在<論詩人>(“The Poet”) 一文中提及他對美國詩的展望與看法,他認為美國詩人應讚頌美國本土那無與倫比的獨特材 料,他說: 我們的黑人和印第安人,……北方的商業。南方的農業,西部的開發。……這一切都等著我們去歌誦。在我們眼中,美國 本身就是一首詩。她廣大的土地就足以令我們的想像眩暈,歌誦她的詩歌即將誕生……」(Emerson 235)。 而惠特曼的《草葉集》(Leaves of Grass) 完全體現了愛默生上述的詩學觀點。換言之,愛默生的<論詩人>為美國提出了創作理 論,而《草葉集》則徹底實踐了此詩學理論。事實上,惠特曼於 1855 年《草葉集》的<序>裡亦提到「美國本身就是一首詩」 ; 他在<序>中所闡述之論點幾乎與愛默生的<論詩人>完全相同。.

(5) 朗費羅《海額娃撒之歌》中的地域想像. 那些熱愛原始自然的人,. 125. 美國荒野 (the American wilderness) 在此被賦予. 熱愛青草地與太陽的人. 了一種美國文化民族主義的意識形態與目的。朗費羅. 熱愛陰森神秘叢林的人……. 企圖為祖國書寫一部充滿「野性」(wildness) 的美國. 請傾聽海額娃撒之歌中. 詩歌。. 所呈現的荒野傳統。 (3-4). 美國後殖民的矛盾與反諷: 《海額娃撒之歌》中的擴張主義與帝國主義 《海額娃撒之歌》不僅呈現了朗費羅熾熱的愛國. 印第安人則被刻劃為一群凶狠、殘暴、頑冥的紅蠻,. 意識與本土情感,同時亦呈現了美國白人的基督教霸. 他們如同野獸,拒絕接受文明教化的洗禮。在這些詩. 權及帝國主義。此詩作刻劃一群早已幾乎消失的「高. 中存在著一種矛盾的主題:印第安人一方面是生活在. 貴野蠻人」 (noble savages)。這群原始紅番不知基督. 原始大自然的「貴族」,但另一方面卻也是有待被征. 教思想體系中的文明、秩序與進步為何物。在白人基. 服--甚至被滅族--低等蠻夷。然而,朗費羅用在. 督徒眼中,印第安人的神話與宗教充滿恐怖、野蠻、. 《海額娃撒之歌》中的論述策略則十分巧妙。他將海. 迷信與無知。而這些特質在史固沃克爾夫特的觀察. 額娃撒寫成一個史前時代 (prehistorical) 的民族英. 下,正透露著印第安人的民族性:對眼前、立即之事. 雄,因此在歷史演進過程中,身為高貴野蠻人的海額. 物的強調、對抽象思考之無能、對道德意識之欠缺。. 娃撒將不會被文明征服。換言之,海額娃撒的時空屬. 換言之,印第安人的宗教是一種野蠻無知之宗教。美. 於史前時代--一個充滿田園式平和自由的時代,一. 國白人移民堅信印第安人絲毫未被基督教文明之光. 個充滿原始、無邪、野性的時代。. 所照耀。紅蠻生活是建立在原始與暴力、以牙還牙之. 朗費羅充分體認到在十九世紀的時空下為美國. 熱情中,他們唯有透過改信基督教或與白人通婚的管. 讀者同胞將印第安人刻劃為高貴野蠻人的可行性。他. 道才能獲得救贖,邁向上帝與文明。. 呈現了當下時空美國人對印第安民族的普遍看法-. 事實上,自從十八世紀末以降,許多愛國的美國. -他們不屬於美國歷史與美國生活科學文明的任何. 詩 人 - - 如 佛 瑞 諾 (Philip Freneau) 與 勃 萊 恩 特. 部分,而是屬於那段矇矓模糊的史前時期。他把印第. (William Cullen Bryant)--皆試圖藉由書寫美國傳. 安蠻族放置於無限遙遠的過去時空,藉此融合了神話. 統中之過去與印第安人的本土主義策略 (nativism). 傳奇與白人的感傷情懷。事實上,在朗費羅書寫《海. 5. 來歌頌美國 。他們通常把印第安人刻劃為一群傑. 額娃撒之歌》時,身為「文明世界之直接敵人」 的. 出、勇敢、卓越的狩獵民族--但早已死亡。偶而,. 印第安人早已幾近絕滅,但美國白人潛意識中卻存有. 5. 佛瑞諾的<印第安墳地>("The Indian Burying Ground”)以及勃萊恩特的<大草原>(“The Prairies”)、<夕陽下的散步>( “A Walk at Sunset”)、<一個在父親土墳前的印第安人>(“An Indian at the Burying-Place of His Father”)、<被挖掘出的戰士>(“The Disinterred Warrior”) 等詩皆是這類印第安詩當中享負盛名的例子。.

(6) 126. 盧莉茹. 揮之不去的罪惡感陰影 (Pearce 192)。朗費羅選擇用 一種 「撫平安慰式」 的觀點 (comforting vision) 重 新建塑美國古代,使得每個事件看起來都早已經成為. 文明進步的渴望 他們那虛弱而無助的手 摸索於盲目的黑暗中。 (4-5). 過去,而且都是早已被安排注定。《海額娃撒之歌》. 印第安或許真的是「高貴野蠻人」,然而他們的. 中的高貴野蠻人被賦予一種朦朧而遙遠的過去色. 「高貴」終究與基督教文明生活格格不入。印第安人. 彩,這使得讀者們在閱讀此詩時,情感上覺得舒緩而. 過 著 須 四 處 遊 走 的 狩 獵 與 採 集 生 活 (hunting and. 自然。. gathering)。 他們因為處於未開化的原始生活狀態,. 在《海額娃撒之歌》中朗費羅由一個十九世紀的 「健康」而「文明」的美國白人 / 基督徒的觀點出. 因而無法「碰觸上帝的正義之手」,也只好在「黑暗 中盲目摸索」 ,故顯得「虛弱而無助」(SOH 5)。. 發,企圖美化異教蠻夷海額娃撒。他把海額娃撒放在. 雖然海額娃撒當上領袖後,領導有方,在他的統. 美國本土的空間點下與史前時代的時間點上,為主角. 治下,各印第安族群一片昇平詳和,豐衣足食。然而,. 營建了一個傳統的浪漫愛情神話。藉此策略,朗費羅. 隨著時間的流變,白人終於到來。到了《海額娃撒之. 保留了海額娃撒的超人--且類似神仙--之特質. 歌》末端,海額娃撒敘述了他所預見的景象:. (superhuman quality)。在神話傳奇故事之修飾下,海. 我看到了白色臉孔的人…… 是偉大的造物主 派他們來這裡傳道 派他們來這裡傳遞上帝的訊息 讓我們歡迎這群陌生訪客 並待他們如兄弟。 (215). 額娃撒的神仙特質與英雄形象被突顯,他因此看起來 一點也不兇猛、殘忍而野蠻。神話傳奇是絕不會去記 載野蠻人的野蠻事蹟的。《海額娃撒之歌》就這樣被 賦予了一種高貴而自然的理想主義色彩。而朗費羅也 藉此刻劃一個活在美國那遙遠而朦朧的「童年時期」 的印第安傳說。他為美國同胞、美國文化以及他本身 的心靈需求量身定做,塑造一個本土印第安的高貴野 蠻人。而此人正是美國史前時期的文化與民族英雄。 《海額娃撒之歌》出版後,極為轟動;此書在出版後 的第一年內立刻賣出三萬本 (Pearce 194)。這是因為 此作品完全滿足了朗費羅的美國白人同胞的心靈需 求。其實,印第安高貴野蠻人的形象之所以能長存於 美國讀者心中乃是因為他們的肉體生命早已消失之 故。 雖然朗費羅《海額娃撒之歌》一直經營「高貴野 蠻人」的形象,然而此形象最終還是與野蠻主義 (savagism) 劃上等號。從詩的開端到結尾,原住民英 雄海額娃撒始終遠離--而且不了解--文明的生 活方式。這是一部有關野蠻民族的敘述詩: 即使在野蠻人心中, 也存有一種對於他們所不瞭解的. 白人傳教士終於到來,而海額娃撒--根據朗費 羅對印第安異教徒命運的理解 --必須熱情地歡迎 他們。海額娃撒亦在詩的結尾描述了他所預見的印第 安族人的未來: 我也看見了這些 未來的秘密…… 我看見我們的部落瓦解…… 看見少數生還的族人 悲傷地往西部奔狂、逃難…… 就像秋天凋零的枯葉般。 (215-216). 海額娃撒在此向族人預言「白色臉孔的人」-- 即白人基督徒與傳教士--即將到來,並將摧毀所有 印第安同胞以及破壞他們所居處的原始自然環境。朗 費羅結束《海額娃撒之歌》劇情的策略十分明顯且重 要:先「解決」高貴的野蠻人,然後再創造一種更高 尚、更美好的文明生活之願景。換言之,為了避免形.

(7) 朗費羅《海額娃撒之歌》中的地域想像. 成「高等」 野蠻人嫉妒「低等」文明人的混亂局面, 朗費羅刻意美化、合理化基督教文明,因為它戰勝了. 127. 高貴的海額娃撒 滿心歡喜,熱切歡迎…… 謝謝你們大老遠來看我們。 (219-220). 印第安野蠻主義,印第安紅番或許真的是一群「高貴」 野蠻人,然而這份 「高貴」 ,與文明的高貴相較之下,. 朗費羅於此景中似乎暗示著印第安人的「高貴」. 簡直遙遙落後。朗費羅於是不斷地在《海額娃撒之歌》. 並非美國白人移民所渴求的;相反地,此「高貴」乃. 裡,教育他的美國同胞一個重要訊息:雖然印第安異. 是他們所須征服的。於是海額娃撒(在朗費羅、史固. 教紅蠻已殘忍地被摧毀,但是此摧毀實則乃上帝所安. 沃克爾夫特及美國白人讀者的認知下)必須歡欣鼓舞. 排的一種宇宙間文明進步的動力--這就是美國在. 地迎接「白色臉孔」的傳教士,也必須表達出最強烈. 新大陸這塊土地上的昭彰天命 (Manifest Destiny)。6. 的意願去聆聽「客人」的佈道。海額娃撒的族人說道:. 事實上,根據史固沃克爾夫特、朗費羅、以及美 國白人讀者們對新英格蘭境內原住民的理解,印第安 人之所以和野蠻主義劃上等號乃是因為他們過著 「野人」的生活,而他們之所以過這種生活乃因他們. 弟兄們,你們來這裡 真是太好了。…… 我們聽從你們的訊息 我們聽從那智慧的話語 我們會思考你們所講的話…… (221-222). 所信仰的神話與宗教之故。對美國白人移民者而言, 印第安人的生活是原始野蠻而不開化的;他們甚至被 白人視為「撒旦的同伴」或「撒旦的野蠻僕人」( qtd. in Pearce 31)。於是歐陸與美國傳教士必須積極扛起 一項偉大而神聖的使命--協助印第安異教徒改信 基督教。一位十八世紀的美國牧師--查爾斯•比提. 顯然,基督教在《海額娃撒之歌》最後成為白人 與印第安人的共同試金石。上述詩行表達了傳教士入 侵者與白人文明的大獲全勝。 在白人傳教士眼中,海額娃撒及其族人的野蠻本 質處處挑戰著基督教文明社會的秩序及理性。白人基 督徒認定印第安人所膜拜的神是惡魔。他們十分堅. (Charles Beatty) 認為印第安紅蠻在被教化前首應先. 信,如果傳教士能夠深入印第安原住民的荒野部落,. 改信基督教,接受福音書的教誨。比提道,「因為紅. 先讓他們學習文明的生活模式,然後再教導他們基督. 番同時痛恨文明與基督教」,因此讓他們了解自己精. 教教義,那麼傳教士就能 「把紅蠻從撒旦懷中拉出. 神層面之「悲慘」,讓他們了解自己文明層面之欠缺. 來」(Pearce 29)。基督教能引導人類過著一種秩序、. 與落後--此乃傳教士們的當務之急 (Pearce 34)。. 進步的文明生活。在《海額娃撒》結尾中,白人傳教. 《海額娃撒之歌》正是以白人傳教士的到來為收場。. 士自覺背負著神聖使命與「負擔」,他們有責任義務. 在本作品的最後一篇--「海額娃撒之離去」. 去引導印第安蠻人從原始自然的無知狀態進入基督. (“Hiawatha’s Departure”) 中--當主角海額娃撒發. 教的文明世界,教化這群與動物酷似的野蠻人。《海. 現白人傳教士的到達後,喜出望外,他隨即邀請白人. 額娃撒之歌》之最後描繪海額娃撒的悲傷與黯然離. 「訪客」進入他的錐形小屋:. 去。臨行前,海額娃撒向諾克米絲道別:「我走了, 諾克米絲,我將朝西遠行,前往夕陽的門口…」(SOH. 白色臉孔的神父 及其同伴們終於來了。. 224)。海額娃撒亦向族人道別並再三囑咐,支持他們 以後要聽「白皮膚的」客人的話:. 6. 「昭彰天命」(Manifest Destiny) 是美國神話中極重要的一個概念,它是一種屬於美國白人基督徒的宗教、文化信仰。此觀念旨 在闡述美國這片新大陸 -- 這塊「處女地」-- 的地大物博,資源無限,強調這片土地是上帝賜給來自歐陸的白人移民者 的「應許之地」(the promised land)。而身為上帝選民 (the chosen people) 的白人基督徒早已被上帝安排好,來到這個「新伊甸 園」征服荒蠻自然及印第安原住民,以開展文明,榮耀上帝 (Stephanson 40)。.

(8) 128. 盧莉茹. 族人同胞們,我走了…… 我把客人留給你們; 你們要聽從他們那智慧之語, 聽從他們所教導的真理, 因為是造物主派他們來的! (224). 使其改信宗教,追求文明開發後的商業利潤 -- 這 些全都是白人基督徒在「新大陸」建立美國帝國之計 畫的一體多面。在白人發展帝國主義與擴張主義的過 程中,印第安原住民不僅象徵無知與惡魔,同時也被 視為白人在建立文明社會時最兇猛而殘暴的障礙。. 於是趁族人在夜深人靜熟睡之際,海額娃撒悄悄. 《海額娃撒之歌》的最後結局十分荒謬可笑且不. 離開部落及族人,獨自前往西方,就這樣一個高貴野. 合常理--即使海額娃撒早已認知到白人之到來將. 蠻人的一生就此結束。因為印第安人不文明,於是在. 會導致印第安世界的滅亡,他仍滿心喜悅地歡迎這群. 上述詩行中,白人基督徒以文明使者及救星之姿到. 「 客 人 」。 在 他 前 往 來 生 之 地 (the Land of the. 來,教育他們 「智慧之話語」 ,並傳播有關「聖母瑪. Hereafter)前,海額娃撒叮嚀部落裡的戰士與所有年輕. 莉亞及其子耶穌基督」之福音 (SOH 222)。讓這群蠻. 人務必聽從「黑袍」傳教士及「白皮膚客人」的話. 族也能沉浸於文明、進步、秩序的洗禮中。事實上,. (SOH 216),而對於白人移民者對印第安部落的入侵. 對美國白人移民者而言,教化印第安原住民,使其改. 與蹂躪,海額娃撒則隻字未提,未有一絲譴責。朗費. 信基督教,是他們在新大陸建立美國白人帝國與擴展. 羅所營造的白人民族主義立場與國族情感在此顯露. 貿易商業版圖的最佳捷徑。來自歐陸的白人移民深深. 無疑。印第安原住民及其所處的原始自然生態環境一. 相信印第安紅蠻「巴望」著受基督教文明的薰陶,他 們因此藉由教化之方式統治野蠻頑固、凶狠的印第安 人。強佔原始荒野叢林 (原本該屬於印第安人的土 地)、尋求政治版圖之擴大,教化原始印第安異教徒,. 方面是朗費羅在後殖民 / 國族建構中的「自我」 ,但 他們也同時被朗費羅刻劃為美國白人在建立基督教 帝國時,極須被征服的「異己」。換言之,朗費羅可 能建塑了一個只屬於白人基督徒的國族文學。. 結語 朗費羅是否真為一個只擅於迎合歐陸品味、擅於. 境一方面成為美國建構國族「自我」的認同 (national. 模仿--甚至剽竊--歐洲寫作時尚的二流作家?. identity)基礎,但另一方面卻亦是文明開發、西進運. 答案絕對是否定的。藉由上述分析,我們得知視朗費. 動 (The Westward Movement) 中有待被征服(甚至被. 羅為十九世紀美國文學中的「他者」,並將其矮化為. 消滅)的「非我」。海額娃撒最後的遠行離去不僅宣. 次要作家之舉的確有失公允。事實上,朗費羅的作品. 示著白人傳教士戰勝了粗蠻的紅番,基督教之光戰勝. 絕非歐洲文學傳統之附庸。藉由書寫 《海額娃撒之. 了野蠻無知的原始黑暗,它更加宣示著美國白人基督. 歌》,朗費羅為美國營建一套嶄新而獨特的浪漫神. 教時代與白人帝國主義時代之來臨,頌揚美國白人的. 話,勾勒出美國的歷史過往,進而展現其國家文學意. 種族優越性,即使傳教士們深入陰惡的原始蠻荒叢林. 識及熾熱的民族主義情感。朗費羅透過《海額娃撒之. 中,也能成功凌駕於任何種族與物種之上,完成命中. 歌》呈現了十八世紀中期至十九世紀中期美國歷史與. 注定的統治使命。換言之,美國的後殖民其實亦開啟. 文化發展中的許多對比--自然荒野與人類文明之. 了一個新的殖民形式 --對印第安原住民以及對原. 對比、白人基督徒與印第安異教徒之對比、野蠻主義. 始生態環境的殖民。此乃美國民族主義最大的反諷。. (savagism) 與西方文明之對比、白人與印第安人生活. 總之,《海額娃撒之歌》是一部歌頌基督教終極榮耀. 方式之對比。然而,這些對比背後隱藏許多矛盾性與. 以及白人自我與美利堅帝國的典型詩作 。. 反諷性。在朗費羅筆下,印第安原住民與原始荒蠻環.

(9) 129. 朗費羅《海額娃撒之歌》中的地域想像. 參考文獻 London and New. Stephanson, A. Manifest Destiny: American Expansionism and the Empire of Right. New York: Hill and Wang, 1995.. Buell, L. Introduction. Henry Wadsworth Longfellow: Selected Poems. New York: Penguin Books, 1988.. Whitman, W. Leaves of Grass. Ed. Sculley Bradley and Harold W. Blodgett. New York: Norton, 1973.. Bhabha, H. K. The Location of Culture. York: Routledge, 1994.. Emerson, R. W. “The Poet.” Essays: First and Second Series. New York: Vintage Books, 1990. 215-238. Hart, L. E. “The Beginning of Longfellow’s Fame.” England Quarterly XXXVI (1963): 63-76.. The New. Lewis, R. W. B. The American Adam: Innocence, Tragedy and Tradition in the Nineteenth Century. Chicago: U of Chicago P, 1955. Ljungquist, K., & Buford J. “The Identity of ‘Otis’: A Further Chapter in the Poe-Longfellow War.” American Literature 60 (1988): 402-415. Longfellow, H. W. The Song of Hiawatha. Ferguson Publishing Company, 1968. ---.. Chicago: J. G.. 誌謝 此文初稿曾經於 2002 年 3 月 9 日由東吳大學所主辦 的校際研討會「異文化裡的陌生人」中發表。此處論文為 再度修訂的版本。此期間,承蒙師大學報編審委員會兩位 評審老師不吝指正,提供許多寶貴意見,特此致謝!. 作者簡介 盧莉茹,華梵大學外國語文學系專任助理教授。 Li-Ru Lu is an Assistant Professor in the Department of Foreign Languages and Literatures at Huafan University.. e_mail : luliru@fl.nfu.edu.tw. ”Our Native Writers.” The American Revolution 1783-1837. Ed. Robert E. Spiller. New York: New York UP, 1967. 387-390.. Nash, R. F. American Environmentalism: Reading in Conservation History. New York: McGraw-Hill Publishing Company, 1990. Pearce, R. H. Savagism and Civilization. Baltimore: Johns Hopkins Press, 1967. Spiller, R. E. The American Literary Revolution 1783-1837. New York: New York UP, 1967.. 收稿日期:91 年 03 月 08 日 修正日期:91 年 04 月 12 日 接受日期:91 年 07 月 20 日.

(10) Journal 130 of Taiwan Normal University: Humanities & Social Sciences 2002, 47(2), 121-130. 盧莉茹. The Environmental Imagination in Longfellow’s The Song of Hiawatha Li-Ru Lu Huafan University. Abstract After the successful outcome of the American Revolution, many American writers in the 18th and 19th centuries attempted to pursue cultural, intellectual and literary independence. These writers employed a literary strategy of “possessing” the land in order to establish a distinct literary tradition, thereby fostering a national literature. But what exactly was this strategy? And precisely how did they construct an autochthonous and independent cultural identity? This paper focuses on a 19th century writer—Henry Wadsworth Longfellow—examining how Longfellow in The Song of Hiawatha appropriated the American primeval environment and its primitive inhabitants, the Indians, in order to shape a distinct national character and establish an indigenous tradition. But in his construction of a national mythology, Longfellow defined the American “self” and its “other.” This here I am attempting to show how Longfellow appropriated the wild American nature and (“wild”) Indians for the purpose of constructing the American “national ego,” and how he depicted the destruction of the wilderness and of the Indians in order to convey the message of American expansionism and imperialism. Thus I am inquiring into the inherent ambivalence, or indeed contradiction, in 19th-century American cultural nationalism.. Keywords: Henry Wadsworth Longfellow The Song of Hiawatha American cultural nationalism the American wilderness national identity.

(11)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I am writing this letter because I want to make a new friend in another country.. Maybe you will come to Gibraltar

Finally, I am going to learn how to play the flute, because I want to play a song for my daddy’s birthday this winter.. SPRING SUMMER FALL

In fact, one way of getting from Fourier series to the Fourier transform is to consider nonperiodic phenomena (and thus just about any general function) as a limiting case of

In attempting to generalize this function, we recall that interchanging two rows of a matrix changes the sign of its determinant.. This suggests the

1 As an aside, I don’t know if this is the best way of motivating the definition of the Fourier transform, but I don’t know a better way and most sources you’re likely to check

Let us emancipate the student, and give him time and opportunity for the cultivation of his mind, so that in his pupilage he shall not be a puppet in the hands of others, but rather

of stupa inscriptions in his time.[31] Here I will examine a few examples of existing stupa inscriptions composed by Po Chü-yi paying special attention.. to the relationship

 If I buy a call option from you, I am paying you a certain amount of money in return for the right to force you to sell me a share of the stock, if I want it, at the strike pri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