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等待-記憶的風景 膠彩創作論述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等待-記憶的風景 膠彩創作論述"

Copied!
80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臺中教育

美術學系暑期碩士在職專班

碩 士 論 文

等 待 – 記 憶 的 風 景

膠 彩 創 作 論 述

Waiting - Scenery of Memory

A Creative Discourse of Glue Color Painting

研 究 生:李 博 宇

指導教授:黃 士 純 博士

(2)

National Taichung University of Education

Department of Fine Arts

Waiting - Scenery of Memory

A Creative Discourse of Glue Color Painting

等 待 – 記 憶 的 風 景

膠 彩 創 作 論 述

Student:Po-Yu Lee

Advisor:Assistant Professor Shih-Chun Huang, Ph.D.

(3)

等待–記憶的風景膠彩創作論述

Waiting - Scenery of Memory

A Creative Discourse of Glue Color Painting

by

Po-Yu Lee

國 立 臺 中 教 育 大 學

美 術 學 系 碩 士 論 文 A Thesis

Submitted in Partial Fulfillment of the Requirements For the Degree of Master of Art of

The College of Humanities

The National Taichung University of Education October 2012

Thesis Supervisor: Assistant Professor Shih-Chun Huang, Ph.D.

(4)

I

等待–記憶的風景膠彩創作論述

研究生:李博宇 指導教授:黃士純

國立臺中教育大學美術學系碩士學位在職專班

摘 要

本創作研究從探尋自身「等待」的原點出發,等待中的時刻,以生活的一種內在省 思,從過往記憶畫面中尋找聯結,在風景中穿梭游移,藉由自我的審視,重新賦予新的 形象,是自我存在的追尋,也是心理意識的內視,找尋等待時的歸屬感。生命是一連串 的等待,等待時所帶來情感的氣候,像季風一般吹拂著我的身體,喚起感官的功能,記 憶因此著上了色彩,產生了沈鬱、壓抑的色調,似幻似真,卻透露出淡淡的憂傷,浮現 在心靈空間之內。 本創作研究之目的為:一、探討有關「等待」的相關文學表現作為基礎,回溯自我 生命過程等待之經驗,對過去的經驗再統整、再創造。二、經由「感官與記憶」之理論 建構個人創作理念。三、將情感藉由記憶的風景,進行個人「存在與意識」分析與創作。 四、透過創作作品的省思,作為未來個人創作發展的依據。本論文寫作架構上包括:第 一章說明本創作研究之動機與目的、研究範圍與內容以及研究方法與步驟。第二章包括 創作相關之文學、心理學理論及藝術作品對創作之影響。第三章包含創作理念內容,以 及創作中的形式語言之分析探討。第四章解析系列作品之創作理念。第五章針對本創作 研究過程與心得作檢討與綜結,並省思未來可能發展方向。 思想家羅蘭‧巴特《戀人絮語》提及:「人總是在等待著,處於一種移情的狀態之 中。」因而等待時所產生複雜交織的情緒,藉由藝術創作表現情感,是自我療癒的媒介。 個人在創作研究中發現:膠彩在詮釋「等待」的主題上,能在繪畫的情緒語言方面,觸 發心靈的深處,展現生命歷程中的情境。亦能探尋生命中的記憶,聯繫過去、現在和延 伸至未來,融合真實與想像構築記憶的風景。更是一連串自我探尋與充實,學習到重新 認識自己,進一步引證自己的創作思維,成為療癒自我心靈的旅程。 關鍵字:等待、記憶、風景、膠彩

(5)

II

Waiting - Scenery of Memory

A Creative Discourse of Glue Color Painting

Student:Po-Yu Lee Advisor: Shih-Chun Huang

Department of Fine Arts

National Taichung University

Abstract

Originated from the experience of waiting, this work is about the moment of waiting and an introspection of life. Wandering around the scenery of memory, the author searched for links within pictorial memory and tried to redefine all the images through self-introspection. It is not only about chasing after evidence of self-existence but also related to examining one’s consciousness psychologically, and the ultimate goal is to look for a sense of belongingness from waiting. Life is a chain of moments of waiting, and the sentiment accompanying the action of waiting is like seasonal wind breezing and caressing our flesh, stirring up our heart, and coloring our memory with a melancholic, inhibiting tint. Deceivingly authentic, the phantom-like gloominess floats in the realm of our soul.

The objectives of the work are as follows. The first is to review relevant literature works on waiting for the author to recall his experiences on waiting in life and then his past experiences were organized and resynthesized. The second objective is to construct personal creative concepts based on the theory of existence and consciousness. The third objective is to analyze and work on personal existence and consciousness based on affection through scenery of memory. The last objective is to use the exploration of creative works as the foundation for personal creative development in the future. This thesis comprises the following five chapters. The first chapter is the introduction on research motivation and objectives, the scope of the research, the content of the research, as well as the methods and procedure used in the research. In Chapter 2, the author examined impacts from relevant literature works, psychological theories, and art works on creativity works. Chapter 3 is about creative concepts as well as the analysis and discussion on formal language of creative works. The fourth chapter is about analyzing creative concepts of series of creative works. Finally, the author reviewed and summarized the process of this research and thoughts gained from this research in Chapter 5. The author also used this chapter to think about possible directions for further development in the future.

(6)

III

attend toujours.” In other words, the intertwined and complex emotion elicited by waiting

becomes a medium of self-healing through artworks enabling us to express our sentiments. The author discovered from the study that for interpreting waiting related themes, nihonga can help us touch the very core of our soul via the language of emotion of painting and reveal scenery from the passage of life. Nihonga is also an excellent tool for exploring memory of life for it links up our past, our present and our future as well as blends reality with imagination for creating scenery of memory. Moreover, Nihonga enables us to carry out a series of activities for exploring and enriching ourselves. It leads us to the journey of spiritual self-healing via relearning about ourselves and demonstrating our creative thinking.

(7)

IV

誌 謝

在美術系研究所求學、創作的這四個暑假進修過程中,對我來說無疑是一個很寶貴 的人生經歷,也是一趟自我提升的考驗之旅。能夠在工作多年後重拾學生的身份,過程 雖然辛苦,在許多歡笑與淚水中成長,收穫卻是滿滿的,相信未來在創作與教學上必能 學以致用。 本創作論述至今能夠順利完成,要感謝生命中每位關心我的朋友,因為你們無私的 愛讓我的生命旅程更有意義。首先感謝指導教授黃士純老師的費心指導,從最初的創作 方向的懇談、理論哲學的建議、研究架構的修正、論文內容的書寫以及作品的創作,老 師皆悉心指點、提攜,每次的討論總讓我在混沌中再次撥雲見日。而張貞雯老師嚴謹確 實的創作態度,以及對膠彩材料、創作技法的深入講解更讓人在求學過程中受益匪淺。 沈昭良老師在攝影上的造詣深厚,給予經驗上的分享與精神的肯定,讓我對攝影有了新 的視野。也承蒙高永隆老師及詹前裕教授對論文的詳加審閱及指教,並提供寶貴精闢的 意見,讓筆者能夠多方思考,使本創作論述更趨完備。除此之外,感謝系上老師亦師亦 友的傾囊相授,這三年來在過去不曾涉獵的範疇中學到許多知識,感謝之情溢於言表。 在研究所求學的路上,感謝研究所的所有同學和朋友,由於大家的鼓勵和協助,讓 我堅強的走下去,一起克服了許多難關。尤其是逸菁、容瑜的鼎力相助,讓我才得以順 利從美術研究所畢業。謝謝親愛的家人的體諒與包容,謝謝你們引領我進入美術的堂, 因為你們的貼心及鼎力的協助,成就今日的我。最後,謝謝曾經滋長我的歲月,謝謝! 謹將此論文獻給關心我的各位,也期許未來的自己能繼續執筆創作。 博宇 謹誌 中華民國一百零一年十月

(8)

V

目 錄 頁次

中文摘要 ... I 英文摘要 ... II 誌謝 ... IV 目錄 ... V 表目錄 ... VI 圖目錄 ... VII 第一章 緒論 ...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 1 第二節 研究範圍與內容 ... 3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步驟 ... 4 第四節 名詞釋義 ... 8 第二章 創作研究學理分析與文獻探討 ... 9 第一節 等待與記憶的學理分析 ... 9 第二節 創作研究之相關作品分析 ... 20 第三章 創作理念與形式技法 ... 28 第一節 創作理念 ... 28 第二節 創作形式與技法 ... 32 第四章 個人作品分析與詮釋 ... 37 第五章 結論 ... 66 參考文獻 ... 68

(9)

VI

表 目 錄

(10)

VII

圖 目 錄

圖 1 創作研究步驟流程 ... 7 圖 2 記憶的運作 ... 14 圖 3 川內倫子,Utatane,2001,攝影 ... 21 圖 4 川內倫子,AILA,2004,攝影 ... 21 圖 5 川內倫子,AILA,2004,攝影 ... 22 圖 6 川內倫子,AILA,2004,攝影 ... 22 圖 7 東山魁夷,道,1950,絹本設色,134 x 102 cm ... 23 圖 8 封答那,時空觀念/等待,1958,油彩,畫布,98×135cm , 米蘭,封答那基金 會收藏 ... 24 圖 9 洪瑞麟,等待入坑,1951,炭筆,紙,38 x 26 cm ... 25 圖 10 柯錫杰,等待維納斯,1979,攝影,98×135cm ... 26 圖 11 李博宇,等待,2010,膠彩,紙,80 x 80 cm ... 39 圖 12 李博宇,遺忘記憶,2011,膠彩,紙,80 x 80 cm ... 41 圖 13 李博宇,雨後,2011,膠彩,紙,80 x 80 cm ... 43 圖 14 李博宇,愛沿著,2011,膠彩,紙,80 x 80 cm ... 45 圖 15 李博宇,帶我走,2012,膠彩,紙,80 x 80 cm... 47 圖 16 李博宇,停留,2011,膠彩,紙,80 x 80 cm ... 49 圖 17 李博宇,靜候,2012,膠彩,紙,80 x 80 cm ... 51 圖 18 李博宇,下一站,2012,膠彩,紙, 91 x 116.5 cm ... 53 圖 19 李博宇,陪我到最後,2012,膠彩,紙,91 x 116.5cm ... 55 圖 20 李博宇,往昔,2012,膠彩,紙,70 x 110cm... 57

(11)

VIII

圖 21 李博宇,佇足,2011,膠彩,紙,70x 110cm ... 59

圖 22 李博宇,待月,2012,膠彩,紙,72.5x 91cm ... 61

圖 23 李博宇,不留,2012,膠彩,紙,60.5x 50cm ... 63

(12)

1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一、 研究動機

生命是一連串的等待。一生之中,有著各式各樣的等待經驗。等待的對象, 可能是一個物品、一個人或者是一件事情。也許消耗了自身的青春、時間、熱情 和一切種種,換來的卻是錯誤的等待。但是無論如何,我們都必須要面對一件事 實,無論是時間長短,癡癡等待的過程,是相當漫長難耐的。思想家羅蘭‧巴特 曾說:「人總是在等待著,處於一種移情的狀態之中。」1 在等待過程中,沉澱 在心裡的那些人、事、物會不斷在腦海裡回響,往往充斥著各式各樣複雜的情緒, 如喜悅、快樂、感傷、憂愁、忐忑、緊張﹒..等。相互交錯的情緒,加上事情發 展無法自我掌握,只是等待又等待,重複又重複,並在期待和失落中兩端相互交 錯。曾經等待的思緒紛擾使生命更為豐富嗎?這些等待造成什麼樣的影響?也許 是生命與時間無語記憶的對話。 Samuel Beckett 在《等待果陀、終局》2 一書中等待的感覺有很好的呈現,劇 中兩個主人翁一直在等果陀,在等待過程中一直是又無聊、又煩悶、又空虛、又 瑣碎地講話、作動作,從白天等到晚上,直到出現一個孩子,告知「果陀不來, 或許明天會來。」然而他們永遠等待的是,怎樣也等不來的飄渺的希望。我們會問 「果陀」到底是誰呢?是上帝、佛祖,還是難以遇到的親密愛人?在這樣一個不停 的等待人生之中,如同我們,到底在等待著什麼呢? 詩人鄭愁予的《錯誤》一詩中「我打江南走過,那等在季節裡的容顏如蓮花 般開落。東風不來,三月的柳絮不飛 。你的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恰若青石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Roland Barthes 著,汪耀敬、武佩榮譯,《戀人絮語》,台北市:商周,2010,頁 67 2 參閱 Samuel Beckett 著,廖玉如譯,《等待果陀、終局》,台北市:聯經,2008

(13)

2

街道向晚。跫音不響,三月的春帷不揭,你底心是小小的窗扉緊掩。我達達的馬

蹄是美麗的錯誤,我不是歸人,是個過客。」3外在明朗的風景和內心封閉的小 城是意象極為鮮明的對比。最後兩句,等待中期盼的馬蹄聲來臨,然而卻是個過 路的陌生人,不是千呼萬盼的歸人。一生滿懷美麗的希望,跌落至絕望的深淵。 等待會讓人滿懷甜蜜的渴望,可是一旦太過執著,一旦過分痴迷,就失去判斷的 能力,失去了欣賞身邊美麗人生的能力,不但對美麗的景色無動於衷。漫長的等 待也許是圓滿的結局,更也許是個永恆的悲劇。 在高行健的《論創作》中「讓時間在畫面上流動起來,在賦予某它種質感, 時間的流動與質感是怎樣一種美妙的感覺!當你流動在內心的時空中,並把這種 感覺得到的時空呈現在畫面上。」4 等待過程中對時間流動是更容易有所感受, 當下似乎更充滿光影、氣味、聲音、動作等種種片刻風景,都不禁讓人在腦海中 留下一個深刻的意象,而在下一班列車到達前,我們只能靜靜地等待,如同自我 所期待的一樣。停留背後所負載的永恒意義──即「等待」這件事的意義與價值。 而筆者藉由等待中的自我感受和片刻風景的絮語對話,常會伴隨著疏離、不 安、被遺棄…等負面情緒,藉由本身生命等待中的記憶和以風景反思的內在意 識,也反映筆者當下的創作狀態。將自我內心的視象和情感轉化為具體,期待能 在創作過程透過一筆一畫的誠實面對自己來,在我與生命歷程、繪畫中的情緒語 言,進一步引證自己的創作思維,做為筆者階段性的創作,自我反省和檢討。

二、 研究目的

泰戈爾詩集:「上帝從創造中找到他自己。」5 藝術創作是筆者對生命,與內 在精神表現的等待心路歷程,透過生活中的體驗與省思,對於所關注的周遭環境 及一切事物主觀的感受,因而所引發創作的動機與目的。基於上述的研究動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鄭愁予著,《鄭愁予詩集》,台北市:洪範,2003,頁102 4 高行健著,《論創作》,台北市:聯經,2008,頁16

(14)

3 透過本篇論文的撰寫與創作研究,企求達成以下目的: (一)探討有關「等待」的相關文學表現作為基礎,回溯自我生命過程等待之經驗, 對過去的經驗再統整、再創造。 (二)經由「感官與記憶」之理論建構個人創作理念,對於記憶的擴張,藉著繪畫和 自我之間的絮語創造記憶,並對回憶再捕捉、再發現、再認識。 (三)將情感藉由記憶的風景,進行個人「存在與意識」分析與創作。透過創作過程, 對時間本質、對等待的期盼,做一次省思找出對自己真正的意義。 (四)透過創作作品的省思,作為未來個人創作發展的依據。

第二節 研究範圍與內容

完形心理學家安海姆(Rodulf Arnheim)說過:「藝術是在幫助藝術家瞭解世界和他自 己。」6 本創作論述以「等待」為命題,藉由筆者等待過程內心的歷程,發掘個人內在 的心理層面,將心理與情緒轉化為藝術的表現。面對等待帶來的孤寂及生命記憶中的心 像風景為核心概念,以生活體驗的一種內在省思,從過往記憶畫面中尋找聯結,藉由自 我的審視,重新賦予新的形象,透過靜謐氛圍的象徵意涵,尋求一種共感的心靈交會之 圖像。筆者創作的泉源來自於過去及現在的影象記憶,既屬於意識也是潛意識,透過創 造的過程,追尋生命內部的本質。本研究以膠彩為主要創作媒材,選擇筆者生活等待記 憶中的寂靜時光和記憶中的等待來創作。作品藉由等待過程之中,當下風景與自我思緒 的聯結,探求內在生命的本質,表達人生的體悟。 綜合上述將本研究範圍界定如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泰戈爾著,《泰戈爾詩集》,台南市:漢風,1993,頁 87 6 Rodulf Arnheim 著,李長俊譯,《藝術與視覺心理學》,台北市:雄獅,1982,頁 451

(15)

4 (一)時間範圍:在筆者進入研究所 2009 至今創作為主。 (二)內容範圍:透過藝術的表現方式,將自身等待過程內心的歷程,發掘個人內在的心 理,由創作的過程了解自我、澄清思慮,使情感得以抒發。 (三)媒材範圍:主要以紙本和膠彩為主要創作媒材,包含水干、礦物顏料、加入其他現 代媒材和噴漆為輔助,增強作品畫面之中意圖呈現的氛圍,以開拓創作 的表現及多媒材的運用。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步驟

創作論文的內容重點偏向自我創作理念的論述,佐以學術理論支持,本創作論述所 研究的問題及目的,其性質屬於個人創作理念之形成及藝術創作之作品,探討的素材來 自心理意象與理論兩個層面,精進個人之技術及形式創造之能力;並以理論為支撐創作 的骨架,釐清創作脈絡,培養及建立個人獨特之藝術觀念,進行作品及論文之整合,以 創作呈現論述的核心價值。

一、 研究方法

(一)文獻探討法 在文獻探討法的應用上,將透過對美學與哲學理論、美術史、心理學理論、 詩歌文選及對等待意境的探討,藉以整理、歸納出與筆者創作理念相關之理論 要點,以作為個人在創作思維上的基本理論架構,茲分述如下: 1﹒美學與哲學理論分析與運用:探討美學中藝術表現情感的相關理論,分析藝 術與情感、表現、象徵之關係,歸納藝術表現即是內心情感的呈現之觀點; 探討筆者在等待時,內在精神表現的等待心路歷程,透過生活中的體驗與省 思,進行等待意境的闡釋與藝術表現分析,以作為本研究創作理念、思考上 的理論依據。

(16)

5 2﹒相關作品探討:蒐集相關藝術作品、畫家作品資料,並整理筆者受其影響之 藝術家,從理論的說明性與作品風格比較,以及其在創作中的形式、內容的 特色,作為筆者在創作上的參考,剖析筆者的創作理念。 3﹒心理學的分析運用:透過心理學對於等待情緒反應,歸納表情的變化即是情 感的象徵之觀點,作為支持創作理念的依據。 (二)創作實踐 在藝術創作過程中,必須藉由思考的運作方式不斷地從事選擇,再藉由媒介 物將藝術的形式表達出來。因此,藝術創作應是一種對經驗呈現上的思考與探究 過程,藝術創作者透過移情與感覺整合等方式去探索主題意象之內涵,才能使創 作呈現成熟理念而達到整體完美之境界。然而藝術創作研究是由創作者研究自身 創作過程與結果,依循研究觀察、計畫、行動、省思之歷程,並於過程中配合論 文佐證,透過理念與實踐的過程,以達釐清個人想法,建構創作理念,並做為未 來創作發展方向之依據,進而發展與呈現個人創作。7

二、 研究步驟

任何研究都有其一定的程序及步驟,本藝術創作研究亦然,主要是以行動研 究法來實行,可分為以下的步驟: (一)發現問題:從實際的創作中,發現可繼續發展之創作方向或待解決的問題。 (二)分析問題:確定創作的範圍(如媒材的選用、形式、內容等),界定欲解 決問題的性質,是技術層面、表現內容或思想觀念等,對問題的本質有較 清晰的認識之後,再進行下一步驟的行動。 (三)擬定計畫:計畫的內容包含創作的主題、要達成的目標及蒐集資料的方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 劉豐榮著,《視覺藝術創作研究方法之理論基礎探析:以質化研究觀點為基礎》,嘉義:嘉義大學美術系 暨視覺藝術研究所論文,2004,頁 83~85

(17)

6 (四)蒐集資料:本研究的內容主要分為理論探討與實際的創作,故有系統地閱 讀相關理論,觀摩他人的作品為蒐集資料的重點。 (五)試行與考驗:此步驟以創作的實驗為主,考驗假設及改進現況,直到問題 解決或達到創作要求的效果。 (六)批判與修正:在理論部分,以建構及整合創作理念為主;在創作方面,則 藉由與師長、同儕的討論,修正或增刪原計畫的缺失。 (七)提出報告:針對理論探討及創作之作品進行整合,撰寫完整的報告,與指 導教授討論並進行修正,進一步修正作品與完成論文。 茲說明如(圖1)

(18)

7 圖 1,創作研究步驟流程 發現問題 尋找創作方向 分析問題 確定創作範圍 擬訂創作計畫 試行與考驗 以創作的實驗為主,考驗假設 批判與修正 分理論及創作兩方面交互進行 提出報告 畢業個展與論文審查 蒐 集 資 料 蒐 集 資 料 蒐 集 資 料

(19)

8

第四節 名詞釋義

一、 等待

所謂的等待,指的是不採取行動﹐直到期望或意料中的人、事物或情況出現。 我們的一生,絕大多數的時間都在等待。年幼的時候,等待長大,能夠不被父母 管束,能夠擁有自主的權利和能力。長大之後,等待愛情的來臨、等待自我夢想 的實現。本創作著重在筆者等待過程心境的轉換,當下空間境域,隨著時間流逝 而變得更加緩慢,縱然負面的情緒和孤寂感油然而生,等待中的寂靜空間,成為 生命中的記憶風景,使心更加嚮往之。

二、 記憶的風景

「記憶」,是因經驗所學得並保留之行為,在需要時不必要再加練習即可以 重現的心理歷程。記憶的類別有感官記憶(感官收錄)、短期記憶、長期記憶。記憶 的歷程可以分為編碼、儲存、提取等三階段。「風景」,是指空間所呈現的一切 景象,包括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是由光對物的反映所顯露出來的一種景象。泛 指自然界的景象或景物,如日、月、風、霜、雨、霧、天空、雲朵;地表上的各 種地形、地貌,如山谷、平原、溪流、森林等;及分布於自然景觀中的各式動植 物、礦物或人造物。 筆者所指的「記憶的風景」,是一個重新建構的過程,藉由人體的五種感覺 器官去感受,即眼、耳、鼻、舌、身。以視覺記憶為主,配合其它器官而獲得當 下的感受為輔。等待的歷程是利用殘餘的影像和環境氛圍,再重新建構過去。主 動創造脈絡、填補心靈的空缺,反映出筆者對景物的體察和感受能力。以等待時, 構成的空間境域為基礎,觸發個人生命的體悟,一幅接一幅地綴連,把等待的片 刻風景記錄下來,坦蕩地展示出生命心路的記憶風景。

(20)

9

第二章 創作研究之學理分析與文獻探討

藝術創作是情感與生活的表現,反映出創作者與生活背景相互關係,自己必須仔細 觀察所處的世界,並透過藝術的表現,內在的情感才能得以呈現。誠如,高行健所言: 「藝術家一生的追求就在找到可行的藝術手段,實現他心中的藝術」8 本章分別在等待中 的意境、記憶的象徵,以及風景反思的藝術表現等部分,運用理論分析之研究方法、品 質的思考和行動研究法,探討本創作的學理基礎。並藉由「學理分析」和「文獻探討」, 建構出個人創作模式與理論依據,適切透過創作媒材傳達給觀賞者,以期達到釐清與詮 釋個人創作理念之目的。

第一節 創作研究之學理分析

一、有關「等待」的相關文學表現

等待,是一種不可避免的生活常態。永不回頭的時間向前奔流直到終盡,在 生命過程中的等待,常是人類的痛苦根源之一。但是,人一生像是永不停止的河 流,在不同情狀的等待下,有著差異性的解讀,亦呈現許多樣貌。在東西方文學 方面上,皆有著對等待意境上的詮釋,茲說明如下: (一)東方文學方面 三千年前角樓之約,靚女故作躲藏的調皮姿態,至今依然令人莞爾,這 是吊人胃口的等待;千百年前尾生抱柱,至死而不憾,儘管世人笑其不知變 通,卻是一種癡情重諾的等待。在陳子昂《登幽州臺歌》中:「前不見古人, 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一樣,因等待而產生的孤寂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 高行健著,《論創作》,台北市:聯經,2008,頁16

(21)

10 疏離然而生,大自然變成一個淒涼的舞台,更能感受到當下環境中的寂靜。 印度詩人泰戈爾(1861~1941 年)9,其詩集也為等待打開一扇通往靈魂的視 窗,引領人們進入他雋永不朽的哲思。在不同的人生階段,能品味出不同的 滋味,都值得細細咀嚼! 「年輕時,我的生命有如一朵花——當春天的輕風來到她的門前乞求 時,從她的豐盛中飄落一兩片花瓣,她你從未感到這是損失。現在,韶華已 逝,我的生命有如一個果子,已經沒有什麼東西可以分讓,只等待著將她和 豐滿甜美的全部負擔一起奉獻出發。」10 日本現代畫家、詩人,竹久夢二(Umeji Takehisa,1884~ 1934),其詩作〈宵 待草〉11由多 忠亮譜曲,也對等待作出了鬱悶的詮釋。他與生俱來的詩人 氣質,敏感、易碎、善妒的個性,又創造出獨有的在虛幻、無常中抒情,在 幻滅中抒情的藝術美學。 宵待草 よいまちぐさ 【語譯】 作詞: 竹久 夢二 作曲 :多 忠亮 待 ま てど 暮 く らせど こぬひとを 日復一日等待 等待一個不來的人 宵待草 よいまちぐさ の やるせなさ 宵待草的 鬱悶情懷 こよいは月 つき も 出 で ぬそうな 聽說 今宵月兒又不露臉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 泰戈爾(孟加拉語:রবীন্দ্রনাথ ঠাকুর,1861-1941 年)是一位印度詩人、哲學家和反現代民族主義者,1913 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是第一位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亞洲人。 10 泰戈爾著,鄭振鐸譯,《泰戈爾精選詩選:生如夏花》,台北市:遠足,2012,頁 104 11 引自劉檸著,《竹久夢二的世界》,台北市:印刻,2012,頁 254

(22)

11 網路流行小說,作者岳清清「小風的飛魚一號」,現改編為小說《等待 飛魚》12。詮釋出「等待」,是生命中最美的動詞!小說中所呈現的每一段思 念,都將深深撼動讀者的心。一個傷口能有多深,一段回憶能有多沉重?因 為無法癒合,所以只好選擇放棄自我。一個背負原罪的都會女孩,將自己放 逐到一個邊境小島—蘭嶼,以為可以不再面對一切,但自我的撻伐及壓力卻 依舊排山倒海而來,幾乎將她淹沒。直到,她遇見了命定的未來,一個願意 用生命包容,全心全意守護她的男孩。就在這個迷人而單純的小島上,找回 了她遺失許久的熱情及希望。 (二)西方文學方面 在等待時,更能感受到時間的存在。然而,有時等待不僅僅是一個等待, 作家哈金《等待》一書中的男女主角,因荒謬年代的禁令,苦苦等待著兩人 相愛機會的來臨,沒想到人的情感意志,無畏因時間長流裡逐漸消磨殆盡, 而害怕期待的落空與未來的突發事件而轉變。這樣長期的等待,反而是一種 生命的選擇。

狄更斯(Charles Huffham Dickens 1812-1870),英國偉大的作家之一。雖出 身貧寒,幼時即歷盡滄桑,與嚴厲的現實搏鬥,卻能化艱苦為愛心,常在作 品裡將真正人道的理想和現實的黑暗作對比,而在讀者心中留下道德和美的 感覺,其名言對等待也呈現了獨特的意境。「成熟的愛情,敬意、忠心並不 輕易表現出來,它的聲音是低的,它是謙遜的、退讓的、潛伏的,等待了又 等待。」13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 參閱曾文珍、楊元鈴、岳清清著,《等待飛魚》,台北市:聯經,2005 13

查爾斯·約翰·赫芬姆·狄更斯(Charles John Huffam Dickens,1812-1870 年),英國維多利亞時期的著名 小說家。他的作品對英國文學發展有深遠影響,至今依然盛行。

(23)

12 詩人里爾克14

(Rainer Maria Rilke,1875~1926)認為等待是介於未來與 現在之間的鴻溝與環節,掌握等待的力量就能邁向未來。只要有正確的態 度,等待就可以變成對抗人生障礙作有力的工具。每個人生命中有著眾多等 待的機會,尤其是現今的人們,因為與人的接觸頻繁,等待的時間有加加了 許多。而經濟學家也估計人們每年有三百小時卻是花費在等待買東西這方面 事情上,頗具令人省思。 法國思想家羅蘭‧巴特在《戀人絮語》15的內容為反戀愛故事的結構, 諸篇文章常以某一個生動的場景或情境起首,將綿綿語絲斬為片段,無意雕 鑿拼湊一個有頭有尾的愛情故事,神往的就是「戀人心中掀起的語言波瀾的 湍流」。然而,對等待也作出了情境詮釋,自然地衍生出一個個愛情的場景 或故事。 「等待(等約會,信,電話,歸來)。情人不經意的拖延,卻引起了 這邊的搔首踟躕。等待也有個舞台情境,由我的一手調度。先劃出一段時 間作苦戀狀,在顯出相形之下不再重要的種種苦楚淒喊,簡直是就是一齣 戲。(等待的焦慮並都是那麼強烈;也有憂鬱的時候;周圍的一切都蒙上了 一層虛幻的色彩)。 等待真是件不可思議的事—我竟然鬼使神差地不敢動彈。等電話變是意 味編織束縛自己的羅網,此恨綿綿,個中苦衷難以言傳。 我在等待的那個生命實體並不真實。等對方來到我等待的地方時,其實 我這裡早就創造了他/她。對方若不來,我照樣會憑臆想構造他/她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

萊納·瑪利亞·里爾克(Rainer Maria Rilke,1875-1926 年)是一位重要的德語詩人,除了創作德語詩歌外 還撰寫小說、劇本以及一些雜文和法語詩歌,其書信集也是里爾克文學作品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15

Roland Barthes 著,汪耀敬、武佩榮譯,《戀人絮語》,台北市:商周,2010,頁 63~67

(24)

13 等待是一種狂想。 我在戀愛著?-是的,因為我在等待著。」而對方從不等待。有時我想 進入那個一無所待的角色;我讓自己圍著別的什麼是忙碌,我老是故意遲 到;但在這種遊戲裡,我總輸,不管幹什麼,我還是在老地方,什麼事也沒 幹,十分準時,甚至提前。戀人注定的角色便是:我是等待的一方。 人總是等待,處於一種移情狀態之中-在醫院裡,教授家,精神分析診 所,無不是如此。而要讓我在銀行的櫃台視窗,飛機場的檢票處等著,我便 會立即語出納員、機場服務員形成的敵對關係。他們冷漠會使我急不可耐, 大為不快;因此,可以這麼說,哪兒有等待,哪兒就有移情。我依賴介入另 一個存在,而這個存在的實現又需要時間-整個過程像是在克制自我欲望, 銷蝕我的需求。讓人等著 — 這是超越世間所有權力之上的永恆權威,是「人 類古老的消遣方式」。 綜合上述,筆者認為生命若無等待所產生的記憶,生命就無法展現其意 義,記憶是生命的基石,生命因記憶而得以將感覺、經驗累積,與知覺結合, 形成思考,成為學習及行動的依據,使生命不斷的進行創造並延續。

二、有關「記憶」的相關學理研究

記憶不是固定的和永恆不變的,它會隨著我們的年齡、從事的活動、際遇和 興趣的變化而轉變。記憶的能力非常重要,不管從是哪一種事物的學習,都必須 勞動「記憶」。也提供我們每天最基本的精神食糧,記憶的材料能夠穿越時空, 每個人的大腦都保存著無數自己所處的環境痕跡,這項持續不斷的改變著造了我 們的身分、性格、個人文化和全部技能,成為自己的個體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從 古至今,記憶的研究範疇包含了哲學、心理學和生物學的領域,從中剖析記憶與 筆者現階段創作的相互影響。

(25)

14 (一)記憶的運作 記憶是腦部的主要功能,人的記憶訊息處理系統,不是一個接受刺激、產 生反應的單元體,相反的,它是一個多元而複雜、多階段而個有其職司的系統。 心理學家把記憶的運作,分為編碼、儲存、提取三個部分,以下(圖 2-1) 16分別 予以說明: 圖 2,記憶的運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 楊錫林、蔡盧浚著,《心理與生活》,台北市:五南,2004,頁 53 記 憶 的 運 作 3. 編碼 將感覺所接收的原始 訊息,轉變為容易處 理的信號碼。 2. 記憶的儲存 (1) 感官記憶 (2) 短期記憶 (3) 長期記憶 1. 記憶的提取 依當初儲存的方式線 索,或伴隨強烈情緒 等因素,提取記憶的 速率會有所不同。 (1)感官記憶:憑感覺所產生的 印象,只在記憶 中保留數秒或更 短的時間。 (2)短期記憶:眼前當下的記憶。 (3)長期記憶:以存放在腦海中, 必須用回憶方式 喚回的回憶。

(26)

15 (二)神經元與記憶的關係 一九四九年,加拿大心理學者海柏(Donald O. Hebb)首先提出:「記憶來 自神經元協力加強它們所接觸的突觸。」17學者戴安.艾克曼(Roland Barthes) 在《氣味、記憶與愛欲-艾克曼的大腦詩篇》指出「神經元和其他細胞不同, 它們既不移動,亦不分裂,而是發展出由金字塔到星星形狀一般各種各樣分岔 的形狀。最棒的是,他們互相交談,側耳竊聽,發送訊息。為了達到這樣的目 的,它們有兩種神經纖維,及樹突和軸突,一個用來說,另一個用來聽。」18 記 憶使我們全身動起來,因為它要求我們所有的感官都要參與進來,彼此之間相 互交談。在我們的大腦中,資訊集中在一起,被處理和儲存的路線是複雜的, 因為記憶不僅侷限於大腦的某個區域,而是配合著情感的記憶才能夠窺視出記 憶的軌跡。大腦和整個神經系統因其複雜性,長久以來一直屬於不可被認知的 領域。但隨著現代科技的發展,神經生物學家已經能在人類的記憶深處遨遊。 其中所謂的「感情環路,指的是給記憶加上感情色彩能夠調整行為適應各 種狀態。例如,當我們看到蜘蛛時會恐懼、驚叫、逃脫或採取防禦行為。這種 感情的「著色」通過一個特殊的環路得以實現-扁桃核環路。構成感情環路的 入口的扁桃核結構與大腦的其他中多區域都有相關連,它接受來自感覺區域的 資訊,也與控制本能(如飢餓、乾渴、欲望、愉悅)的海馬迴連繫著。 這一結構還與控制自主神經系統的腦幹區域相連,調節心臟和肺部功能, 以及皮膚的反應,這就解釋了為什麼恐懼和愉悅總伴隨著心跳加速、呼吸加快、 過量出汗和皮膚泛紅。」19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 Roland Barthes 著,莊安祺譯,《氣味、記憶與愛欲-艾克曼的大腦詩篇》,台北市:時報文化,2004, 頁 131 18 同注 16,頁 61 19 Bernard Croisile 著,袁雅欣譯,《解讀記憶的奧秘》,香港:綠洲,2011,頁 67

(27)

16 當筆者在等待時,內心思緒會因而充斥著各式各樣複雜的情緒,當下臉紅 伴隨脈動迅速加快,而雙手也大量盜汗。因多種資訊在大腦中通過的記憶環路 是不同的,造成筆者在等待過程處於移情的狀態之中。 (三)感官與記憶 外部世界帶來的感覺資訊構成了我們的記憶,我們的五種感官—視覺、聽 覺、觸覺、嗅覺和味覺是記憶的主要的入口。感覺資訊在大腦深處被分析,然 後彼此之間建立聯繫,使一串記憶的項目以某種方式組織起來,保存在記憶系 統裡面,被烙上感情的、型態的和時間的印跡。學者赫茲(Rachel S. Herz)在 費城莫奈爾化學感官中心(Monell Chemical Senses Center)研究氣味與記憶。發 現氣味就在受測試者心裡創造出情感記憶,氣味使他們心跳加速。作了各種相 關的實驗,證明嗅覺的情感力量。她表示:「我相信嗅覺和情感在演化方面是 一體兩面。情感就像是嗅覺知會生物體原始層面的抽象版本,因此我認為氣味 有強調的情感的波濤。」20筆者喜愛的香水是以木質基調的氣味為主,因為來 自遼闊大地的樹木,情感深沉而自然流露,香氛蘊含著記憶。在等待的片刻, 香水的氣味起了化學作用,一次次包裹著記憶,回憶芬芳記憶的風景來創作筆 者的作品,刻劃出自我新的面向,自然深刻地向內認識自己。等待時的。 心理學家指出心像是一種心理能力,能在心裡想像一幅景物、圖畫或實體 的能力。使用掃描進行腦部造影發現,心像運作與知覺的運作都引起視覺皮質 區的興奮。它雖然常被稱為「腦裡的圖畫」,但它與實物之間,卻存在著明顯 的差異。第一,心像,相對於實物或景象而言,是不完整的;在心像裡,只有 景物的部分被強調,但其它細微的部分則缺少了,因此它可看成是經過改變了 「圖畫」。第二,心像可以自由的操弄,也可以虛構。然而筆者所指的「記憶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 同注 16,頁 162

(28)

17 風景」,是感官和記憶一個重新建構的過程,藉由人體的五種感覺器官去感受。 等待的歷程是利用殘餘的影像和環境氛圍,以視覺記憶為主,產生了心像,配 合其它器官而獲得當下的感受為輔,再重新建構過去。

三、 存在與意識

等待中的時刻,迴盪在記憶中,在時空場域中穿梭游移,虛實的風景映入眼簾,是 自我存在的追尋,也是心理意識的內視。透過存在主義和和心裡意識兩者間的探究,找 尋等待時的歸屬感。 (一)自我存在

精神分析學家榮格(Carl Gustav Jung,1875-1961)在《基督教時代》一書中 對自我的定義如下:「它彷彿是構成意識場域的中心;就它構成經驗人格這個事 實而言,自我是所有個人意識作為的主體,意識是個場域。」21筆者在等待的場 域中,自我意識到個人是意識的主體,自我當下的存在,驅使筆者思索自身存在 的意義。嘗試藉由底片相機攝影,等待沖洗來的的成品,和繪畫的過程方式來傾 聽自我內在的聲音。美國當代藝術家卡布羅(Allan Kaprow)談及:「『認識自我』 這個名詞,平鋪直敘地說,是很模糊的,它可以包含了從每天相當粗淺的例行事 務,到相當艱深而且與存在意義的漫長過程有關的任何事。」22筆者在十八歲那 一年,在因兵役的身體檢查之中,在等待的驗血檢查的結果,意外的知道自己的 血型是 AB 型,而非父母所講的 A 型或 B 型,因而重新回溯自我的記憶,探究自 我的個性和血型之間的關連,從新認識自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 Murray Stein 著,朱侃如譯,《榮格心靈地圖》,台北市:立緒文化,1999,頁 20 22

(29)

18 筆者在創作的哲學思考,「存在主義」哲學觀為筆者的研究課題之一,存在 主義是一個哲學的非理性主義思潮,它認為人存在的意義是無法經由理性思考而 得到答案,以強調個人、獨立自主和主觀經驗。存在主義家海德洛在著作《存有 與時間》內提到「人的存在是一種不只是存在它存在物的存在,它的特質是指關 涉它自己的存有本身的存在,或者說,他指是為了他自己而存在。且強調肉體的 重要性,人是肉體與主體的結合,他把「知覺」放在首位,認為知覺使人能夠成 為主體,並通過知覺認識世界。知覺是人認識自己與世界的關係的真正基礎,唯 有透過知覺才能形成所有行動與思想。」23人在面對等待過程之中,每個人都能 感覺到時間的存在,知覺意識的時間的流逝。因而牽涉到自己本身的存在,面對 當下生命的狀態,是有選擇權的。主要當下的行為,會隨著各種因素的改變而有 所變化,縱然存在主義對人實際的存在產生了質疑與矛盾的情感,強調人必須樹 立一種勇於主宰自己的自我意識,而卻不停的追尋自我存在的意義。 然而根據學者高宣揚在其著作《存在主義》中,「存在主義強調人必須樹立 一種勇於主宰自己一切的自我意識,但現實中的個人,儘管是自己生活中的主 人,卻永遠不可能離開他人而單獨存在。所以人生在世皆免不了『擔憂』的情緒, 因為存在本身充滿了矛盾,人總是『在世界中的存在』。 所以儘管我們掌握了自己,認定自己是生命的主人,但卻永遠無法脫離別人 而存在,我們不得不「失落」在這個世界以及周圍的『他在』之中,這是人生存 於現實世界中永遠無法克服的矛盾,這樣的情況下,便產生了海德格所說的擔憂 (die Sorge,英文譯作care、anxiety)的情緒。」24在筆者等待中所處的場域 ,縱然可以為自己作下決定,產生交雜的情緒卻一直干擾著自身,思考自我存在 的意義產生了矛盾,依然很受到等待對象的牽擾,失落的心隨之而來,過程中藉 由體悟,進而實現自己的本質,還原一種對創作本質的思緒與本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 Redden.Baker著,葉玄譯,《存在主義與心理分析》,台北市:巨流,1983,頁 55 24 高宣揚著,《存在主義》,台北市:遠流,1983,頁 155

(30)

19 (二)心理意識 「柏克萊加大的哲學家塞爾(John Searle)認為意識有實質和非實質兩面, 是一種腦部產生的狀態。塞爾說:「腦中的過程造成了我們有意識的經驗,」 但意識並不像腦部噴射出來的流體,意識的狀態其實是腦部所存在的狀態,就 像水可以呈現液態或固態,但液體和固體卻未必是兩種不同的物質一樣,因此 意識就是腦部的一種狀態,但兩者並不分離。」 他認為意識之所以無法消滅,並不是是因為它神秘,而是因為它主觀。我 個人的經驗覺不會變成他或他的經驗。哈佛大學神經學者柯斯林(Steoen Kosslyn)提出對意識的一個理論:「意識和存在大腦中的事件是不同範圍的成 員,」他在《濕潤心靈:新認知神經科學》中說:「意識就像真空中熾熱燈絲 產生的光:創造這個光的物理事件並不等同光的本身。」 這個比喻自然產生兩種可能:意識之所以產生,是為了某種特定的功能,或 者是因為它是一種副產品,就像燈泡的熱度一樣。柯林斯相信前者,認為扮演 重要的角色,非腦部其他功能所及。 據英國心理學者韓福瑞(Nicholas Humphrey)的說法,意識是一種社交工 具,是閱讀心靈的一種方式-知道我們在某種情況下會有什麼感覺、什麼舉動, 因此可以推想其他人也會有同樣的感受。」25 筆者在等待的過程,心理意識開始慢慢的湧現,在個體裡,不斷地影響筆 者的行動、情感、思緒、夢想…等,腦部心理意識創造出自我的感受,心靈之 間的相互連結,讓腦部得到新的創造力。在等待的時刻中,心理意識閱讀了筆 者的心靈,產生了如柯斯林所說的意識就像真空中熾熱燈絲產生的光,隨著時 空的變化,記憶的風景在意識是中逐漸顯露出現在此階段筆者的創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5 同注 16,頁 307~308

(31)

20

第二節

創作研究之

相關作品分析

一、 氛圍處理的探討

筆者在等待中,所產生記憶的風景為意念傳達與內心世界的探索,因此氛圍 處理為本創作重要的意念,而「影像」為本創作的媒介之一。約翰.伯格(John Berger)曾提到「在像機發明之前,哪種東西有相片的功能?普通的答案是版畫 或油畫。然而比較有啟示性的答案很可能是:記憶。因為照片裡所具體呈現的, 以前只能在我們內心思考反映。」26正如人類可藉由照片來追尋記憶,縱然記憶 會隨著時間而淡化,但一定會在某些時候,因為一些生活中的刺激而甦醒。如同 國內學者黃文勇所談及:「生活本身就是一個場域,每一個人都有一個屬於自己 活動的場域。因此創作者本身一定對所處的場域,有一定的互動宰制、省思判斷 或啟發指引的關係。」27在藉由攝影作品所傳達的概念,從中找到內心的共鳴, 和創作的動機。而在日本攝影家川內倫子(Rinko Kawauchi)的作品中所呈現出 的氛圍,此種似夢似真氛圍,對自我生命的探究,找尋歸屬感,藉由畫面能讓時 間點再緩緩向四周繼續延伸擴散,也是筆者在創作時想掌握氛圍的處理方向一。 日本攝影家川內倫子 1972 年生於滋賀縣,在 1997 年參加 The Guardian Garden 「一坪展(Hitotsubo)」獲得首獎以後,隨即便辭去攝影棚的工作,以獨立攝影家 身分進行創作和商業攝影。 川內倫子是近年來一位受到日本矚目的攝影師,擅長使用 6X6 正方形的模式 拍攝,她的畫面主角常是生活中也許你已經覺得它習以為常的小細節,有別於一 般的攝影大師。或許有刻意的擺設,但在她的畫面裡頭卻有一種可以讓你凝視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6 John Berg 著,劉惠媛譯,《影像的閱讀》,台北市:遠流出版,2002 年,頁 55 27 黃文勇,〈藝術創作的宰制與解放此-一位藝術創作者的自我反省與察覺〉,高雄師範大學「論述與思 想-2005 藝術學研討」論文集(2005 年),頁 2-4

(32)

21 久,散發出來的像一種溫柔、淡淡的低彩度和冷色調。凝視著這些敏銳視點捕捉 的纖細畫面時,我們心中湧起莫名的感傷,而生與死、快樂傷悲,彷彿也如同她 乾淨淡雅的畫面般,超越了情緒,化為更純粹的深刻,存放在腦海與心口深處, 把他自己的生活印象埋入觀者的記憶中,當事件發生時我們就彷彿透過鏡頭,感 受到他本身的情緒,也因此被冠上療癒系之稱。 2001 年,川內倫子出版第一本攝影集《Utatane》28,作品拍攝自己周遭生活, 最著名的畫面就是手拿杓子的封面照(圖 3),這是一天正在房間裏吃甜點的川 內,拍下了自己拿著杓子的手,她的動機非常單純,只是光照射在粉圓和手之上, 感覺非常美麗。這張照片所具有的距離感、世界觀,正是《Utatane》呈現似夢似 真的氣氛。在 2004 年,川內倫子出版了《AILA》29,將作品拉入生死隱喻。《AILA》 (圖 4)(圖 5)(圖 6)源自川內想看到生產的瞬間,憑著這股衝動,川內拍攝了 人類和動物出生的場景,但也包含川內自己房間等的日常照片。 圖 3, 川內倫子,Utatane,2001,攝影 圖 4,川內倫子,AILA,2004,攝影 當我凝視著川內倫子的圖像,自我等待中記憶的風景因而從內心深處牽引出 來,時間彷彿在這一刻靜止良久。或許因為在等待的過程,會覺得時間瞬間被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8 川內倫子著,《Utatane》,日本:リトルモア出版,2001 29 川內倫子著,《AILA》,日本:リトルモア出版,2004

(33)

22 滯緩慢了,原因是時間太多會讓人覺得煩悶或不知道還要等待多久,甚至怕期待 的落空與未來的突發事件而轉變。當下風景與自我思緒的聯結,產生了沈鬱、壓 抑的色調,卻透露出淡淡的憂傷。以輕描淡寫地描繪日常生活,等待的氣味飄蕩 在空氣之中,以探求內在生命的本質,然而期盼筆者在此階段性的創作,藉由生 活週遭的視覺記憶,創作循環不已的節奏,探索自我的心象風景。以圖像和行動 共築的語彙,自我的投射屬於在同一個頻道上。 圖 5, 川內倫子,AILA,2004,攝影 圖 6, 川內倫子,AILA,2004,攝影 而在日本畫家東山魁夷作品,其風景畫以西方寫實的眼光捕捉日本情 調之美,善於表現未經現代文明污染的純潔大自然。在保持平面性的同時增 強空間感,在裝飾性中抒情寓意,格調高雅蘊藉,充滿詩情哲理,透著淡淡 的傷感。其作品對筆者在氛圍的處理上也甚有影響。 「一條道路,在我的心中,那是夏天的野道。」30。 東山魁夷的作品〈道〉(圖 7),青綠色的色調,描寫清晨太陽尚未升起時 濕潤的道路表情,營造出「閑靜」又充滿了「知性」的意境美,而畫家他說這是 描寫旅行走出來的狀態。說他只是喜歡畫畫,看風景,欣賞美的事物,可以自由 的把其所見日本風景的美,用顏色的堆疊匯集在他的作品上。在觀看寫生一條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0 東山魁夷著,鄭民欽譯,《與風景對話》,石家莊:花山文藝出版社,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頁35。

(34)

23 路的同時,路的形象風景便在他的心裡形成了,久久在心裡,無法忘記。「我不 想畫有道路的現實風景,而是畫象徵世界的道路 」31,因為道路有兩種清況, 「繪畫是人的發現,不僅靠感受,而且也要靠思維,畫家的思維不能不伴隨著情 感,思維也是感受,不過是深化了的感受。沒有對人的感動,也就不會有對自然 的感動,我是為人的靈魂而作畫,我活著與野草一樣,也與路旁的小石一樣,確 切的說,與其說是生存,不如說是被生存,被作為日本畫家,被作為風景畫家, 這外力是什麼呢?我也不知道。 在人生的旅途中,有若干歧路,比起我自身的意志來,我被更大的他力推動 著,這種想法至今也沒有改變,但在我的心中培育了走這一條道路的意志……是 一條在早晨薄霧中靜臥的道路,是坦然的,實實在在的道路。」32 從東山魁夷的作品中,對自然、生命與人生的體悟滲入到風景畫中,而達到 渾然忘我的境界,描繪出裝飾性的寂靜,不禁讓人回憶起故鄉的記憶,自然中的 風景因而著色了情感的氛圍。筆者在亦期盼在作品中的氛圍呈現出意象與心的對 話,化為自然物融入記憶的風景中,呈現詩、文學與自然環境對個人生命的啟示。 圖7, 東山魁夷,道,1950, 絹本設色 , 134cm×102cm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1 同注26,頁35 32 同注26,頁9

(35)

24

二、 「等待」相關藝術作品分析

生命是一連串等待的組合,古今中外以來,都有各類藝術家為此題材來創 作,在此舉出以下作品作分析:

(一)

圖 8, 封答那,時空觀念/等待,1958,油彩,畫布 ,98×135cm ,米蘭,封答那基金會收藏 盧西奧‧封答那(Lucio Fontana,1899~1968)33,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在義大利興 起的一個強有力的現代藝術流派——空間主義的創始者和倡導者。 封答那在繪畫和多種媒材上皆有劃時代的創舉,尤其結合了雕塑、繪畫、陶塑、環 境裝置、行動藝術、公共藝術以及時尚、珠寶設計等等,做出有層層思維進階、多樣而 統一、豐富而變化無窮的作品。其發表的「白色宣言」理論,記錄了從巴洛克藝術解放 出來的空間性,以及強調動力與速度的未來派藝術,這些都是現代藝術的生命特質。之 後,與多位藝術家共同簽署多次的空間宣言,同時建構了終其一生貫徹實踐的信念:「空 間觀念」。由於封答那靈活進化的思想方式,以及隨時保有創造與發現的衝動,以致其 作品〈時空觀念/等待〉(圖 8)以戳穿畫布的創新手法,表現繪畫三度空間,呈現微妙 光影變化,表現出充滿生命流動豐富的現象,無疑地,這正是封答那獨樹一幟的鮮明藝 術風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3 引用劉永仁著,《封答那:空間主義大師》,台北市:藝術家,2003

(36)

25

(二)

圖 9, 洪瑞麟,等待入坑,1951,炭筆,紙,38 x 26 公分 洪瑞麟34,1912 年出生於台北市大稻埕淡水河岸的船頭行街,由於父親對傳統文 人畫的素養,自小也對繪畫發生了興趣。1927 年進入由倪蔣懷出資的「台灣繪畫研究 所」,與張萬傳、陳德旺等人同學,接受石川欽一郎老師的指導,開始由石膏像正式習 畫素描。1930 年赴日求學,畢業於日本帝國美術學校。1938 年 7 月回到台灣,並到 倪蔣懷經營的瑞芳煤礦工作,自此開始以礦工作為創作題材,建立出與眾不同的繪畫風 格。洪瑞麟的礦工畫〈等待入坑〉(圖 9),常以簡練、流暢又粗獷的筆觸來勾畫線條, 因而礦坑內獨特的情景、礦工們一張張飽經風霜的臉孔、黝黑緊繃的肌肉,就在畫家的 彩筆下鮮活起來。由於畫中會自然散發出一股強烈的情感,往往不自覺就打動了每一位 觀賞者,洪瑞麟的作品深深充滿了這種悲天憫人的情愫,同時,也傳達出他對勞苦小民 及老年人的由衷關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4 引用江衍濤著,《礦工,太陽.洪瑞麟》,台北市:雄獅美術,1998

(37)

26

(三)

圖 10, 柯錫杰,等待維納斯,1979,攝影,98×135cm 柯錫杰35 1929 年日本殖民時代出生於台南,求學期間曾遭逢家變、戰亂,他毅然決 然赴日專攻攝影,回國後成為台灣攝影界龍頭。他曾經從藝術攝影跨域從事商業攝影工 作,而後又放逐自己浪跡天涯,走訪世界各國拍攝充滿高度自由性及藝術性的巨作。不 變的是,柯錫杰總是能用超脫的視野拍攝出宇宙萬物凝練之美,讓作品突破一般人對於 「攝影」創作的有限想像。在〈等待維納斯〉(圖 10)是柯錫杰在希臘邂逅影響他一生 的場景,夏天的愛琴海,清澈而明淨,然而在海色、天色與石屋的白牆間,他來來回回地 徘徊了二十多分鐘,快門始終都無法按下去。最後靜下心來,按了快門,留下「等待維 納 斯」曠世攝影作品。詩人鄭愁予聽了這張照片的故事,他說:「啊,愛琴海是維納斯出現 的地方,你在等待維納斯。」然而為此作品取了名「等待維納斯」。也為此寫了一首詩: 「人間用逍遙瞻望 簡單的一方小窗 掛在屋牆 望見陰陽曖曖 水平線是宇宙的臍帶 這足月的母貝徐徐啟開 人間用端詳矚目 從天海一色中認出 出之於藍的青青子衿 詩與音樂於焉誕生 女神啊 人間愛聽足音迴響 就請繞行這屋牆 屋後等待的地方 有人間迴音的小巷」 36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5 引用柯錫杰著,《心的視界:柯錫杰的攝影美學》,台北市:大塊文化,2006 36 引用成功大學. 2009. 成功大學成杏廳. 25 07 2012. < http://web.ncku.edu.tw/files/16-1000-31046.php >

(38)

27 諾伯特.林頓(Norbert Lynton,1927~2007)說:「藝術是一個共和國,是生命歷經 長時間創造出來,每一種藝術創作都有其特定的時空價值,不同時代自有其不同發展。」 37以上三件作品利用不同的媒材來詮釋等待的主題,展現不同的思考與組合,詮釋出藝 術家內心世界的投射。而筆者認為「等待」這一個主題,藉由膠彩來做為創作的媒材, 能將記憶融入的風景中,呈現詩、文學與自然環境對個人生命的啟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7 Norbert Linton 著,楊松鋒譯,《現代藝術的故事》,台北市:聯經,2003,頁 364

(39)

28

第三章 創作理念與形式技法

因為「等待」而產生了各式各樣複雜的情緒,時常會在腦海裡打轉,就像掉進了漩 渦。抱持著這樣的心情,喃喃自語的徘徊,從中思考與自身創作相關的自我,對於等待 的風景是感情上的回憶,作為創作的思考點和創作核心。綜合以上論述,本研究之創作 理念藉由筆者亦等待中心境的表達,試圖透過直覺的、感性的,去做延伸與探討。

第一節 創作理念

一、 情感氣候

在等待中體會自己的感受,在心智的華廈中漫遊,陰晴間雜的情感因而左右 了自己,許多念頭因而纏盤在一起,朦朧模糊的情感記憶主宰了整個心靈,喜怒 哀樂無一不缺,縱然自我能在等待過程中,慢慢是適應這些情緒,但卻無法擺脫。 詩人海涅(Heinrich Heine)說:「人生是最好的老師,但學費卻高昂無比。」38 人生在等待的過程,因為單獨的個體,讓人更能感受到時光的流逝,縱使時間可 貴無價,以等待換取心中的期盼時,也願意等到結果的來臨。 學者戴安.艾克曼(Roland Barthes)說:「情感經常為我們的生活帶來陰暗。由 於它們可以帶來成長,因此我們未必會避開它們。」麥唐納在《幻想》中寫道: 「後來我學到,處理某些痛苦思想最好的方式,就是向他們挑戰,要它們無所不 用其極,任憑它們啃蝕你的心,直到它們精疲力竭,而你會發現還有一些它們無 法殺死的生命殘餘。」39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8 同注17,頁238 39 同注 17,頁 239

(40)

29 情感流露在生常生活之中,在筆者等待時,有些事物是盡一切也不願意碰觸的情 感,當下的風景駕馭著情感,一格一格的在心裡撥放,所有的刺激因而啟動了神 經元,情感因此標記了記憶。 康德40(Immanuel Kant)把人的感性定義為通過被對象物的作用的方式而接 受表像能力。他認為:「感性是一種接受能力;感性產生表象,需要兩個條件: 一是受到外部對向的刺激,二是對所刺激對象作出適當的反應。」41這種「刺激 -反應」模式現在已經被心理學家所普遍接受。康德按照它特有的思維方式,把 刺激感官的對象稱微物自體(Thing-in-Itsself),而把感性對物自體的刺激作出的 反映稱為直觀形式(Forms of Intuition)。康德通過這些術語告訴我們,感性不完 全是消極的接受力,感性認識也不等於被給予的感覺材料;感性的積極作用在於 能夠提供一種認識形式,把給予(即通過物自體的刺激而產生的)感覺材料組織 為有條理、可被認識的經驗。 等待時所帶來情感的氣候,像季風一般吹拂著我的身體,喚起感官的功能, 記憶因此著上了色彩,產生了沈鬱、壓抑的色調,似幻似真,卻透露出淡淡的憂 傷,浮現在心靈空間之內。然而需要心靈的濾篩,過濾繁雜的思緒,使之找到自 我的歸屬感,藉由聆聽音樂、攝影、讀喜愛作家的作品…等,回到自我情感的現 場。柯林伍德42(R.G. Collingwood)認為,就某一層次而言,藝術產生於情感之 前,而藝術表現便理解這情感過程。因此,在筆者現階段的創作過程,因等待過 程所感生的情感,除了宣洩自己的情感,也是理解情感,透過記憶來了解自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0 伊曼努爾·康德(Immanuel Kant,1724 年-1804 年)德國哲學家,德國古典哲學創始人。他被認為是對 現代歐洲最具影響力的思想家之一,也是啟蒙運動最後一位主要哲學家。 41 趙敦華著,《西方哲學簡史》,台北市:五南,2002,頁 415 42 科林伍德(R G Collingwood,1889─1943)英國哲學家、歷史學家、考古學家。長期任教於牛津大學, 在人文學科諸多領域都有較深的研究,尤以其在歷史哲學方面的思想而著稱。

(41)

30

二、歸屬感

藝術作品是創作理念的自我實踐,也是找尋自我的心靈感情方法,從筆者生 活等待中尋找歸屬感。歸屬感,而一個人對某件事物的歸屬感,可以影響他對這 事物的忠誠度。根 據 心 理 學 者 馬 斯 洛 43 (Abraham Maslow)的「 需 求 階 層 金 字 塔 論 」44 , 人 們 的 需 求 有 先 後 順 序 與 高 低 層 次 之 分 , 基 本 層 次 的 需 求 獲 得 滿 足 之 後,就 會 產 生 較 高 層 次 的 需 求。這 些 需 求 由 金 字 塔 底 端 到 頂 端 依 序 是 : ( 一 ) 生 理 的 需 求 ( Physiological Needs): 維 持 生 存、身 體 舒 適 的 需 求,如 飲 食、睡 眠、性 欲、無 病 痛 等 各 種 生 理 感 覺 的 滿 足 。 ( 二 ) 安 全 感 的 需 求 ( Safety Needs): 感 覺 所 擁 有 的 不 受 威 脅 與 剝 奪,例 如 免 於 生 理 上 的 傷 害、免 於 心 理 上 的 恐 懼 等 。

( 三 ) 愛 與 歸 屬 感 的 需 求 ( Needs for Love and Belonging):

在 愛 人 與 被 愛 的 互 動 中 獲 得 滿 足,感 覺 隸 屬 於 某 一 個 團 體,擁 有 存 在 的 位 置 , 被 人 接 納 、 愛 護 、 關 注 、 鼓 勵 及 支 持 等 需 求 。

( 四 ) 尊 嚴 的 需 求 ( Needs for Esteem):

獲 取 並 維 護 個 人 自 尊 心 的 需 求;亦 即 追 求 自 我 的 價 值 感,感 覺 自 己 是 有 能 力 和 有 用 的 人 。

( 五 ) 自 我 實 現 的 需 求 ( Needs for Self-Actualization):

找 到 適 合 自 己 的 舞 台,能 夠 發 揮 潛 力,達 到 理 想 的 人 生 境 界,實 現 個 人 的 自 我 期 待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3 馬斯洛(Abraham Maslow,1908-1970 年),美國人本主義心理學家,以需求層次理論最為人熟悉。 44 Abraham Maslow 著,劉燁譯,《馬斯洛的智慧:馬斯洛人本哲學解讀》,台北市:正展,2006 年,頁 205

(42)

31 其 中 「 歸 屬 感 」 屬 於 需 求 的 第 三 階 層 , 為 了 獲 得 溫 飽 、 安 全 的 需 求 後, 自 然 在 人 生 之 中 會 開 始 期 待 愛 與 歸 屬 感。 筆 者 在 此 階 段 性 創 作, 歸 屬 感 是 等 待 時 的 原 點 , 也 是 探 索 記 憶 的 出 發 點 , 讓 自 我 有 所 「 定 位 」。 然而歸屬感可以讓人心靈和內在茁壯,從而慢慢消除或減少孤獨和寂寞感, 內心因而獲得安全感,而增加心靈的溫度。英國導演丹尼鮑爾(Danny Boyle)在 電影海灘(The Beach)裡的台詞:「我相信天堂,但天堂不是一個地方;不必費心尋 找,那是心靈的一份歸屬感,珍貴的片刻即是永恆。」45 筆者從高中至今,皆在 外地讀書和工作,在生活中夾雜的等待,孤獨和寂寞伴隨而來的情緒,希望自己 歸屬於某一個或多個群體,藉由記憶的風景找尋心靈的歸屬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5

海灘(The Beach)由英國導演丹尼鮑爾(Danny Boyle)執導 ,李奧納多狄卡皮歐(Leonardo Wilhelm DiCaprio)主演,福斯發行,2000 年。

(43)

32

第二節 創作形式與技法

筆者藉由「等待」-記憶的風景,依照創作理念作品所呈現出不同的畫面,就筆 者個人創作形式與技法兩方面,來進行探討與研究。

一、創作形式

「創作形式中包含著許多元素,就像音樂裡的音符與休止符,繪畫媒材是有 限的,而結合的可能確是無限的。」46 以下筆者就個人膠彩創作形式中的「色調構 圖」、「色彩學理」來進行探討。 (一) 色調構圖47 色調不是指顏色的性質,是對一幅繪畫作品的整體感受。一幅作品雖然用 了許多顏色,但整體而言有統一的色調,是偏黃或偏藍,是偏暖或偏冷等等。 作品沒有統一的色調,就會顯得雜亂無章。此一原則的達成,有賴物體與物體 之間色調的關西,在確立主體的過程,色調扮演一個重要的角色。然而色調構 圖的目的之一,則是使人易於決定某一個題材應該用某一種高度的調子為最合 適,同時保證由頭至尾保持同一個主調。而在畫面上各種色調的參差交錯與更 替,就像音樂裡各聲部相互交錯,各司其職,使畫面色調有了節奏。筆者在創 作過程,自己喜歡的色調是淡的、淺的、柔的、灰暗的,個人主觀認為這些色 調較能表現出等待的氣息,讓畫面更加柔和,從中適應自己的色調領域,捕捉 到創作的靈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6 Mercedes Braunstein著,吳鏗煌譯,《構圖與透視》,台北市:三民,2003,頁23 47 J.K. Popham著,黃孟生譯,《繪畫構圖》,台北市:藝術家,1982,頁107~122

(44)

33 (二) 色彩學理 「我們能透過主觀的色彩特質獲悉人內在的訊息,便可從色彩的組合中看出 很多他的思維、感受、和處事方式。人內在的體質結構會反映在色彩上。我相 信,這些色彩是折射過濾自白色的生命之光,以及來自人心理–生理層面的電 磁波而產生。」48 在繪畫創作上,顏色的運用,因視覺、心理及精神而有所差異, 而看出個人的品味和喜好,也是藝術表現上重要的一部分。作者歸納個人作品 在顏色使用的偏好,在約翰尼斯.伊田所編寫的《色彩的藝術》中,色彩對比 的研究中指出「明暗對比」、「冷暖對比」、「質的對比」來分析個人膠彩創 作上的色彩運用的偏好。 1. 明暗對比: 光明與幽暗、明與暗作為兩級對比,在人類生活與整個大自然具有最根 本的重要性。對畫家而言,白色與黑色是呈現明與暗最強有力的工具,介於 兩個極端之間則是灰色調與彩色調領域。中性的灰色是一種無個性、中性的 非色彩,可以輕易受到調子及色彩對比的影響。它啞然無聲,卻可以輕易地 被激發起美妙的聲音。灰色也會弱化鄰近色彩的力量,並使之柔和。 2. 冷暖對比: 想要去辨識是絕接收範圍內的色彩的溫度感,可從試驗中經驗得知,兩 個空間,一個漆成藍綠色,另一個漆成橘紅色,感受冷暖的程度會有三到四 度的差別。也可以用(表 1)來定義冷色或暖色的特性: 冷 - 暖 薄 - 厚 遠 - 近 輕 - 重 陰影 - 陽光 鎮靜 - 激動 表 1,冷暖對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8 Johannes Itten著,蔡毓芬譯,《色彩的藝術》,台北市:地景,2009,頁50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Monopolies in synchronous distributed systems (Peleg 1998; Peleg

Corollary 13.3. For, if C is simple and lies in D, the function f is analytic at each point interior to and on C; so we apply the Cauchy-Goursat theorem directly. On the other hand,

Corollary 13.3. For, if C is simple and lies in D, the function f is analytic at each point interior to and on C; so we apply the Cauchy-Goursat theorem directly. On the other hand,

It is based on the goals of senior secondary education and on other official documents related to the curriculum and assessment reform since 2000, including

For MIMO-OFDM systems, the objective of the existing power control strategies is maximization of the signal to interference and noise ratio (SINR) or minimization of the bit

This objective of this research is to develop water based sol-gel process to apply a protective coating on both optical molds and glass performs, which can effectively prevent glass

Through the enforcement of information security management, policies, and regulations, this study uses RBAC (Role-Based Access Control) as the model to focus on different

This thesis will focus on the research for the affection of trading trend to internationalization, globlization and the Acting role and influence on high tech field, the chan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