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麥肯泰爾德行倫理學研究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麥肯泰爾德行倫理學研究"

Copied!
11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 成果報告

麥肯泰爾德行倫理學研究

計畫類別: 個別型計畫 計畫編號: NSC91-2411-H-004-007- 執行期間: 91 年 08 月 01 日至 92 年 07 月 31 日 執行單位: 國立政治大學哲學系 計畫主持人: 楊世雄 計畫參與人員: 兼任助理 王冠生 報告類型: 精簡報告 處理方式: 本計畫可公開查詢

中 華 民 國 94 年 4 月 22 日

(2)

麥肯泰爾論啟蒙運動

楊世雄 政治大學哲學系教授

一、 前言:

在當代政治哲學與道德哲學中,麥肯泰爾(Alasdair MacIntyre)是一位獨樹 一格的的哲學家,其不僅身為社群主義的健將,以犀利的言論、精闢的論點批判 自由主義的缺失,且對於啟蒙運動以來的道德失序現象予以深切反省,其最終訴 諸於古希臘亞里斯多德傳統,企圖從德行倫理學的角度來規劃美好人生藍圖。 麥肯泰爾的學術生涯迄今已有四十餘年,從著作來看,麥肯泰爾對於人類命 運關懷的課題是:人類如何走出啟蒙運動以來的陰影,如何回復具有道德判準、 德行傳統的生活。這一課題影響了麥肯泰爾後期的幾本重要著作,包括《德行之 後 》( After Virtue )、《 誰 的 正 義 ? 何 種 理 性 ? 》( Whose Justice Which

Rationality)、《道德探究的三種對立看法》(Three Rival Versions of Moral

Inquiry)。在《德行之後》(After Virtue)一書中,麥肯泰爾分析了啟蒙運動的失

敗,指出啟蒙運動的倡導者企圖運用理性建構普遍的道德原則,但是啟蒙運動拋 棄了人類道德文明的傳統精華,同時由於各個啟蒙思想家的理論彼此衝突,因此 造成了當代道德不可共量的失序狀態。而麥肯泰爾主張,面對當代的道德危機, 人類唯有回復到亞里斯多德的德行傳統才可能走出危機,重拾德行生活與美好人 生。在《誰的正義?何種理性?》(Whose Justice Which Rationality?)一書中, 麥肯泰爾陳述了古希臘、中世紀、蘇格蘭啟蒙運動、當代自由主義四大傳統,同 時其指出傳統得以發展的歷史背景,麥肯泰爾認為當我們自身的傳統發生危機 時,唯有從其他傳統尋找資源,才可能修正自我傳統的缺失,也才能解決我們的 道德危機。而在《道德探究的三種對立看法》(Three Rival Versions of Moral

(3)

Inquiry)一書中,麥肯泰爾繼續深化《誰的正義?何種理性?》(Whose JusticeWhich Rationality?)一書的觀點,其主張真正的理性探討需要在同一傳統、同 一社群中才能完成,因為代表各種傳統的哲學家之間很難對話,由於沒有一套共 通的標準可作為評價依據,各個傳統間具有不可共量與不可翻譯性,換言之,不 同道德觀之間的對立,絕非只是單純的道德問題,而是不同的世界觀與傳統觀使 然。因此麥肯泰爾認為道德觀的探索必須延伸到歷史、文學、人類學、社會學上, 綜合歷史、文學、人類學、社會學、形上學的研究,才可能豐富倫理學研究的樣 貌。 在本文中,筆者將焦點集中在「麥肯泰爾論啟蒙運動」,因為麥肯泰爾對於 當代道德危機的分析,其歸諸於啟蒙運動計畫的失敗,筆者試圖闡述說明麥肯泰 爾的理論,並提出自己的觀點。以下詳述之。

二、啟蒙運動

麥肯泰爾認為我們正處於價值觀混淆的世界中,處於現代世界的我們已完全 脫離了古希臘、中世紀的道德傳統,啟蒙運動的發展拒斥了亞里斯多德倫理學、 破壞了古希臘道德傳統,而我們現今使用的道德語言、道德論證缺乏共量的標 準,無法統一畫出一個可公評的道德座標,因而我們處於一個充滿斷簡殘篇的道 德危機之中。 面對這個充滿道德危機的時代,麥肯泰爾認為分析哲學在這個問題上毫無用 處,因為分析哲學將哲學問題從歷史傳統中抽離出來,單純做空洞的概念分析, 這完全無法一窺道德問題的全貌,分析哲學無法告訴我們道德混亂的源由,也無 法為當代的道德失序現象提出解答。1因此麥肯泰爾訴諸於「哲學式的歷史」 1 Ibid,p.2,p.267

(4)

(philosophical history),其認為唯有透過哲學史的考察與分析,我們才能瞭解道 德哲學發展的脈絡,也才能瞭解當代道德失序的亂象從何而來。 麥肯泰爾細心地檢查西方哲學史的發展後指出,當代道德亂象的出現與十八 世紀啟蒙運動計畫失敗有密切的關係,由於啟蒙運動的思想家們過於誇大理性的 功能,認為透過理性可以建構出具有普遍性的道德判准,但啟蒙運動的結果是各 思想家建構出各自的普遍性道德判准,且各判准之間不可共量、無法比較、各說 各話、缺乏判準,最終不但達不到客觀的道德圖像,反而造成現代社會道德失序 的亂象。 「啟蒙」(enlightenment)一詞的涵義,是指通過理性或自然之光,啟發在 封建社會下被蒙昧的民眾,同時發展理性思維、科學知識、以及批判精神,而使 人們自覺人本身的存在及具有尊嚴。啟蒙運動的影響力不僅止於哲學思潮的改 變,且對西方文明產生重大影響,包括宗教、哲學、政治、經濟、科學、史學、 文學、藝術、道德等諸多領域。從宗教的觀點來看,啟蒙運動的產生是對於宗教 權威的反省,企圖在人類共同的理性中尋找統一原則的希望。2從哲學的角度來 看,啟蒙運動的哲學特點是肯定理性的自主力量,企圖用純粹理性去解釋整個實 在界,並用純粹理性去解釋倫理道德現象。啟蒙運動思想家們將理性與自由的原 則用到探求自然與認識社會上,企圖通過理性建構理想的世界藍圖。因此,啟蒙 運動是一種反封建的思想文化運動,其強調經由理性的自然之光照明人們的觀 念,使得人們可透過理性追求真理、建立人性的尊嚴、擺脫封建的束縛,換言之, 啟蒙運動不僅僅是轉變哲學思潮的運動,更是轉變西方文明發展的運動。 麥肯泰爾認為特別具代表性的啟蒙運動思想家包括英國的修姆(David 2布魯格編著,項退結編譯,《西洋哲學辭典》,(台北:華香園出版社,1988), p.175

(5)

Hume)、法國的狄德羅(Diderot)、德國的康德(I. Kant),尤其是康德為啟蒙運 動的集大成者。康德之前的歐陸哲學,主要是理性主義與經驗主義兩股思潮,兩 者皆強調理性,但是對於理性有不同的理解,理性主義強調超越感官的經驗,而 經驗主義則著重感官經驗,認為經驗、觀察與歸納是掌握真理知識的主要方法。 在倫理學上,理性主義者斯賓諾莎(Baruch De Spinoza)主張理性主義的至善論, 善有助於人,能促進自我保存與自我完善,惡有害於人,阻礙自我保存與自我完 善,因此人類趨善避惡,而斯賓諾莎站在理性主義的立場,主張知性活動最能促 進人的自我保存與自我完善,因此所謂至善,乃是最高的知性活動,存在於對宇 宙事物的根本認識中。斯賓諾莎在早年就獲得一項結論,說人類最重視的事物包 括財富、享樂、權利、聲譽等都是空虛的,於是他開始探究完美的道德,擁有這 種道德的人都能獲得永恆的幸福,他以幾何學推理的方式證成完美的道德在於 「對上帝的愛」,亦即尊重自然的常則與和諧,只要人們認清宇宙是一個美麗的 機器,有恆常不變的法則,我們就能在其中獲得平靜與幸福。相對於理性主義, 經驗主義者休姆強調情感優位(primacy of feeling),休姆認為道德則必須建立在 自然人性的基礎上,德行使人引起舒適的印象,惡行則引起不舒適的印象,這些 道德判準都是建立在感覺經驗之上,單純的推理無法建構道德原則。 康德在哲學上綜合了理性主義與經驗主義的長處,在倫理學上則主張人們可 以透過理性建構一組普遍的道德原則,且在善意志的驅動下,人們會遵從自我制 訂的普遍道德原則,這是自主性(autonomy)的表現,也是人性尊嚴的表現。康 德強調人的價值、尊嚴與被尊敬的權利,而人之所以有被尊敬的權利,是因為人 有理性的思維能力,人可以依據理性來做思考、選擇,而這也是自由的展現。自 由是人的本質,人的自由不容許任何力量侵犯,人人都應被視為目的來看待,在 任何時候都不應被視為手段,所謂自由即是把各人特殊的欲望從屬於普遍律則之 下。換言之,康德對於啟蒙運動最大的貢獻即在於強調人的理性、自主性與尊嚴, 任何外在事物都不可剝奪人的理性、自主性與尊嚴,普遍的道德法則也是建立在

(6)

人的理性之上,道德的權威性不假於外物,也是由人的理性、自主性與善意志 (good will)所確保,所以啟蒙運動強調透過人類的理性之光擺脫封建的束縛, 建立人性尊嚴的精神,到康德達到了一個高峰。 康德為強調啟蒙運動精神,在六十歲時寫了〈答「何謂啟蒙?」之問題〉, 發表於當時德國啟蒙運動的住要刊物《柏林月刊》(Berlinische Monatsschrift)上, 康德說: 啟蒙是人之超脫於他自己招致的未成年狀態。未成年狀態是無他人底指導即 無法使用自己知性的那種無能。如果未成年狀態底原因不在於缺乏知性,而 在於缺乏不靠他人底指導去使用知性的決心和勇氣,這種未成年狀態便是自 己招致的。勇於求知吧!3 所謂自己招致的未成年狀態,即是指缺乏勇氣和決心來使用自己的理智,而要由 別人指導運用自己的理智,這是自己加諸於自己的不成熟狀態,所以康德在啟蒙 運動最重要的口號就是「勇於求知吧!」這是對於啟蒙運動之前封閉心靈世界的 批判,康德企圖呼喚起人心中的自由種子,主張以自由、理性的精神開啟一個新 的時代。

三、啟蒙運動的失敗

在西方哲學史上,對於啟蒙運動強調理性的主張,始終有一股批判反省的力 量,從十七世紀到十九世紀這些思想家包括維柯(G.Vico)、盧梭(J.Rousseau)、 赫 德 ( J.G.Herder )、 歌 德 ( J.W.Goethe )、 席 勒 ( J.C.F.Schiller )、 謝 林 (F.W.J.Schelling)、齊克果(S.Kierkegaard)、尼采(F.Nietzche)等,而在十八

(7)

世紀末期到十九世紀中葉為止,批判啟蒙運動最力的思潮為浪漫主義,從歷史的 觀點而言,浪漫主義起於對過份強調理性及普遍概念的啟蒙運動之反動,從內容 上來看,浪漫主義強調以豐富的生命取代普遍的理性,浪漫主義著重於感受力與 想像力,非理性的概念在浪漫主義中佔有核心地位,而不被清楚的概念所限定。 4不同於啟蒙運動,浪漫主義強調自然情感而非理性,對於人的價值,浪漫主義 強調的不是理性與自律,而是人內在的情感深度、藝術創造性、與自我創造能力。 換言之,當啟蒙運動強調人類以理性可以建構出普遍的道德時,浪漫主義看到了 人類理性的驕傲與自大,而期望回到生命的本能去探索道德的可能性。 對於啟蒙運動強調以理性建構普遍道德法則的批評,丹麥存在主義哲學家齊 克果是一位代表性人物。齊克果是一位虔誠的基督徒,對宗教性的的精神境界有 深刻的體驗,齊克果認為世界上的一切皆屬有限,因此人們要在有限的界域中不 斷追尋無限的存在。然而重要的是,在這個追尋無限存在的過程中,人們倚靠的 不是普遍的理性,而是主體的熱情,齊克果認為理智主義只是一個旁觀者,只觀 察、不實行,然而人生的倫理存在是一種真實的存在,是要透過抉擇與實踐來完 成的,抉擇與實踐可以使人擺脫空洞的理智主義,發現真正的自己。相對於康德 認為所謂自由是把各人特殊的欲望嗜好都從屬於普遍律則之下,齊克果強調唯有 抉擇,才有自由,「抉擇」就是在「非此即彼」(Either/Or)中選擇。齊克果以蘇 格拉底為典範,蘇格拉底強調「認識你自己」,透過自知以達到自由,而齊克果 則更超越蘇格拉底的自知,主張不僅要「知道你自己」,還要能「抉擇你自己」, 透過「抉擇你自己」來達到自由,而這些絕非啟蒙運動思想家所言,僅透過服從 於普遍理性所制訂的道德法則就算是自由。 麥肯泰爾指出,在齊克果(Kierkegaard)的著作《非此即彼:生活的碎片》 4布魯格編著,項退結編譯,《西洋哲學辭典》,(台北:華香園出版社,1988), pp.322-323

(8)

(Either/Or:A Fragment of Life)中可清處看見啟蒙運動建構道德原則的失敗。《非 此即彼:生活的碎片》(Either/Or:A Fragment of Life)一書傳達了當代道德生活 中道德選擇的矛盾性與任意性,在道德王國中我們無法為任何的道德選擇提供合 理基礎。齊克果舉例,我們有兩種互不相容的生活模式可供選擇,一種是美學生 活模式,另一種是倫理生活模式。美學生活模式的核心特徵是:試圖將自身沈溺 於當下的直接經驗中,例如沈溺於羅曼蒂克愛情中的情人;而倫理生活模式的典 型是婚姻,這是一種延續時間過程中承擔責任與義務的狀態,在這一狀態中,現 在受到過去的約束且走向未來。5這兩種生活方式由不同的概念、態度、與相互 匹敵的前提所構成,我們究竟該選擇哪一種生活模式?選擇做一個沈溺於羅曼蒂 克愛情中的情人?還是選擇擁有一段負責任的婚姻?對於此一問題,齊克果沒有 提供任何解答,但是其主張人們必須做抉擇,以自我的抉擇來取代權威式的道德 法則。齊克果認為普遍理性不可能提供解答,而人們的道德生活就是處在這種「非 此即彼」的選擇中,選擇之所以困難,是因為我們找不到證成選擇的終極標準, 在生活中普遍有效的道德原則並不存在,我們已喪失了道德權威性,因此必須靠 自我抉擇來證成自由。6 麥肯泰爾雖然不完全同意齊克果自我抉擇的理論,因為這仍然是情緒論的表 現,但是麥肯泰爾同意齊克果對於啟蒙運動普遍理性的批評,麥肯泰爾認為,康 德的道德哲學主要訴諸於普遍的理性來建構道德法則,且主張此道德法則對所有 理性存在物都有效。然而齊克果倫理學的精彩處在於拒絕普遍理性的企圖,齊克 果看到了啟蒙運動的盲點,因而不接受普遍的道德教條或規範,不去盲從任何由 抽象理性推論出來的道德法則。雖然麥肯泰爾認為齊克果的抉擇依然是建立在無 標準的選擇上,仍是一種情緒主義的體現,但是齊克果至少意識到了啟蒙運動以 普遍理性證成道德的失敗。 5

Alasdair MacIntyre , After VirtueA Study in Moral Theory.(Notre Dame:University of Notre Dame

Press,1984)p40 6 Ibid,pp.39-43

(9)

此外,麥肯泰爾又進一步指出啟蒙運動思想家理論之間的不一致,其以康 德、狄德羅、休姆為例,麥肯泰爾認為,其實康德會訴諸於普遍理性來建構道德 法則,也是對於之前狄德羅與休姆訴諸於欲望與激情建構道德法則來的反應。狄 德羅是十八世紀後期法國啟蒙運動哲學家,亦是百科全書學派的代表人物,其主 張從人類生理本性來證成道德規則的合理性,特別是欲望(desire),但是麥肯泰 爾認為以欲望為基礎來證成道德規則,將無法分辨那些欲望是合理的慾望、可進 一步發揚?那些欲望應被禁止的?7有些欲望甚至可能是反道德的,要如何作為 道德基礎?欲望的理論將破壞狄德羅原本從人類生理本性來證成道德的企圖,而 又將淪為情緒論。 除了狄德羅之外,經驗主義者休姆將道德判斷建立在情感上,如前文所述, 休姆主張道德原則必須建立在自然人性的基礎上,單純的推理無法建構道德原 則。此外,休姆視大眾的福祉為正義的指標,符合大多數人福祉的行為即正義的 行為,因此正義的價值也是由個人的利益、大眾的福祉等經驗概念發展出來,其 認為並沒有一個獨立於個人經驗之外抽象的正義概念存在,有利於大眾的行為, 即是道德上對的行為。麥肯泰爾認為休姆將理性置於次要地位,以人類的同情心 (sympathy)為道德的根本,試圖在自私自利的人性之外,從經驗世界找到人類 共同的道德基礎,但是這樣的嘗試是失敗的,因為休姆的同情心也只不過是哲學 上的一種虛構罷了。8 麥肯泰爾指出,從休姆的蘇格蘭啟蒙運動開始,到德國的康德、法國的狄德 羅,各種對於道德權威性證成的企圖都失敗了,休姆把一切道德基礎歸結為經 驗、情感、同情心、同情共感,結果是否定了理性的基礎,休姆的嘗試只是哲學 7

Alasdair MacIntyre , After VirtueA Study in Moral Theory.(Notre Dame:University of Notre Dame

Press,1984)pp.47-48 8 Ibid,pp.48-49

(10)

上的虛構;狄德羅以欲望來證成道德規則,同樣是藐視理性,且無法對人性中諸 多欲望做有效的區分,也破壞了狄德羅原本從人類生理本性來證成道德原則的企 圖;而康德則過份強調理性的能力,排除了情感、興趣、欲望、偏好的影響,認 為人們可以透過理性建構具有普效性的道德法則,但康德事實上也只是陷入了主 觀的設想,並沒有現實基礎。麥肯泰爾說: 每一個主張都被其它主張有效批判,其總和便是全部陷入失敗。要給道德提 供理性證明的方案已經決定性地失敗了,從此我們先前文化的道德--因而 也是我們自己的道德--就缺少了公共性,缺少了理性或判明的正當性。在 世俗的世界中,再也不能給道德話語和行為提供一個共同的背景或基礎,而 哲學要提供的、宗教所不能完成的這一任務之失敗,是哲學失去其核心角 色,變成一個邊緣化的、狹隘的學院主題的一個重要原因。9 麥肯泰爾訴諸了三位啟蒙運動哲學家--休姆、狄德羅、康德,並深刻地分 析了這三種主張之間的矛盾,哲學家理論之間的不一致與彼此的相互批評,證明 了啟蒙運動計畫的失敗,造成現代文明中缺乏合理性的道德權威,也因而形成現 代情緒主義盛行的道德失序亂象。

四、結論

麥肯泰爾是一位深具人文關懷、歷史視野的道德哲學家,在當代分析哲學、 多元價值哲學盛行的環境中,其追隨古代德行傳統的道德理論的確獨樹一格,同 時對於當代本務論(deontology)、目的論(teleology)所產生的道德難題,麥肯 泰爾的德行倫理學也的確提供了一條思考方向。麥肯泰爾認為當代為數眾多的道 德論爭,來自於啟蒙運動計畫的失敗,而在情緒主義與價值多元主義的大環境 9 Ibid,p.48

(11)

下,形成了缺乏道德客觀性的亂象。麥肯泰爾進一步指出這些亂象起因於:錯誤 的自我觀、偏廢的傳統、德行的誤用、誇大的理性、無節制的欲望、缺乏目的性 的價值認同……等等,而這一切問題最大的癥結,在於啟蒙運動計畫拒斥了亞里 斯多德傳統,使得當代社會不再重視德行、傳統與實踐,也使得當代道德理論所 得到的都只是文明史上的斷簡殘篇,拼湊不出道德理論的全貌,因此,為了替當 代道德失序亂象尋找解方,我們必須回到亞里斯多德的德行倫理學傳統,唯有回 到道德問題的大傳統中,才能夠重新勾勒出道德的原來圖像,因為亞里斯多德倫 理學是從整體人生的目的來思考,在一個重視傳統的大脈絡下,將德行、實踐、 傳統、至善、美好人生等概念緊密地結合在一起。筆者認為,麥肯泰爾倫理學讓 我們以更謙卑的態度重新檢視理性、重新看待德行的意義、重新審查實踐的價 值、重新還原傳統的面貌、並重新引領我們回到道德哲學史的脈絡中、重新思索 道德的意義,這是麥肯泰爾對於當代道德哲學最大的貢獻,值得關心道德問題的 當代人深思。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According to the regulations, the employer needs to provide either a mobile or landline phone number at which the employer (or a contact person) can be reached.. If

Stage l1c* Tumor either stage lla or llb but with tumor on the surface of one or both ovaries; or with capsule(s) ruptured; or with ascites present containing malignant cells or

The condition of the proposition holds if K is a number field (Corollary 2.4.2), or if at every ramified place, A has either good ordinary reduction or split-multiplicative

巴斯德研究院(法語:Institut Pasteur)總部位於巴黎,是法國的一個私立的非營利研究 中心,致力於生物學、微生物學、疾病和疫苗的相關研究,其創建者巴斯德於

Transforming Graphene Moire Blisters into Geometric Nanobubbles Jiong Lu, Antonion C.. Decouple graphene and merging of

strongly monotone or uniform P -function to obtain property of bounded level sets, see Proposition 3.5 of Chen and Pan (2006).. In this section, we establish that if F is either

設計閱讀教學活動時,教師要注意哪些因素?Marie Carbo 曾 總結 12 個設計閱讀教學活動的原則,詳見 Becoming a great teacher of reading: Achieving high rapid reading gains

除了上述的議題外,今日的資訊倫理還包含了提 高使用者的倫理道德或社會使命感、建立正確價 值觀、建立自律自重的守法美德等。這些議題可 參考美國電腦倫理協會( Computer Ethic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