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永續經濟發展模式之探討---政府的角色與定位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永續經濟發展模式之探討---政府的角色與定位"

Copied!
34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 成果報告

永續經濟發展模式之探討: 政府的角色與定位

研究成果報告(精簡版)

計 畫 類 別 : 個別型 計 畫 編 號 : NSC 99-2410-H-004-217- 執 行 期 間 : 99 年 08 月 01 日至 101 年 01 月 31 日 執 行 單 位 : 國立政治大學財政系 計 畫 主 持 人 : 林其昂 計畫參與人員: 碩士班研究生-兼任助理人員:張愷致 碩士班研究生-兼任助理人員:陳典廷 報 告 附 件 : 國外研究心得報告 赴大陸地區研究心得報告 出席國際會議研究心得報告及發表論文 公 開 資 訊 : 本計畫涉及專利或其他智慧財產權,2 年後可公開查詢

中 華 民 國 101 年 04 月 05 日

(2)

中 文 摘 要 : 21 世紀是一個必須透過一系列完善經濟計畫來加強推動與實 踐永續發展的世紀。隨著永續發展思維的不斷增強,許多既 有觀念與傳統智慧將面臨不斷修正或改變的壓力。舉例來 說,傳統的經濟體系運作乃是人們利用資源製造產品,同時 在生產過程中排放汙染與廢棄物,最後再以焚燒或是掩埋等 方式進行最終處理,此為單向、線性且無法達成永續發展的 運作模式。隨著現代人類消費行為的改變,大量的資源被消 耗並製成產品,充斥於市場當中以滿足人們的消費選擇欲 望,然而最後卻仍有許多產品並無真正由消費者以有效率的 方式加以利用,反而造成越來越多的可用物資被當成廢棄 物。 循環經濟強調以’原料投入-產品-廢棄物回收-再生原料投 入’的回饋或循環模式來使用地球上的有限資源,並達成人 類社會追求永續發展的目標。循環經濟的初始概念是起源自 生態經濟學先驅者之一 Professor Kenneth E. Boulding (1910-1993) 的闡述: 根據 Professor Boulding 的看法, 地球好比一艘航行於星際中的太空船,本身的負載能力 (carrying capacity) 有限; 太空船以最有效率的方式來循 環使用它所攜帶的各項資源,是它能夠在星際中長期航行的 必要條件 (之一)。隨著現代經濟的高度發展,循環經濟的運 作需要建構在是一套有系統的網絡基礎之上,使得連接著供 給者、消費者、廢棄物處理者各種角色環環相扣,當中每一 項物資或能源皆在循環經濟的運作機制下,得到合理持續的 回收與利用;同時盡可能的提高物質在這循環經濟中可持續 性,並讓最終廢棄物的排放對自然環境產生最小的壓力。知 名生態經濟學家 Herman Daly (1973, 1977, 2005) 亦指 出,一個處於穩定狀態 (steady-state economy) 的永續經 濟體,其耗用自然資源不會超過環境再生的能力,而其污染 自然環境亦不會超過環境所能吸收負荷的程度。 全球循環經濟的實行雖然仍是一個遙不可及的目標,但是一 些個人、企業或國家已經著手推動循環經濟的運作並顯現初 步成效; 以中國推動循環經濟法的歷程為例,2004 年 12 月 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中國須大力 發展循環經濟,並建構節約型的產業與消費結構。2005 年 3 月,總理溫家寶在《政府工作報告》再次指出,必須發展循 環經濟,並提出’要把節約資源作為基本國策,發展循環經 濟,保護生態環境,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 會,促進經濟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 2008 年 8 月 29 日,最高立法機關表決通過《循環經濟促進法》。2009 年 1 月 1 日,《循環經濟促進法》開始正式在中國實行。 本文建構出一簡單經濟理論模型,說明當經濟體系仰賴之資

(3)

源為耗竭性且會帶來汙染的能源,以及可再生與回收的循環 性能源時,在何種條件下,此經濟體系能夠更有效率地落實 循環經濟的精神,與永續發展目標之達成。本文發現,經濟 成長的動力來自四項因素: 高循環性能源的邊際產出與製造 的成功比率、高汙染性能源使用成本,以及汙染性能源製造 之高邊際汙染量。當循環性能源對生產過程的貢獻越高時, 代表消費水準的提升;此外若使用汙染性能源所耗費之成本 或代價越大時,此時該經濟體系越傾向以循環性能源替代汙 染性能源,反而有利於經濟成長。 本文建構出一簡單經濟理論模型,說明當經濟體系仰賴之資 源為耗竭性且會帶來汙染的能源,以及可再生與回收的循環 性能源時,在何種條件下,此經濟體系能夠更有效率地落實 循環經濟的精神,與永續發展目標之達成。本文發現,經濟 成長的動力來自四項因素: 高循環性能源的邊際產出與製造 的成功比率、高汙染性能源使用成本,以及汙染性能源製造 之高邊際汙染量。當循環性能源對生產過程的貢獻越高時, 代表消費水準的提升;此外若使用汙染性能源所耗費之成本 或代價越大時,此時該經濟體系越傾向以循環性能源替代汙 染性能源,反而有利於經濟成長。 中文關鍵詞: 循環經濟. 永續發展

英 文 摘 要 : The main purpose of this project is to construct a theoretical circular economy (CE) model for promoting sustainability. The concept of a circular economy appeared vaguely in the United States in the 1960s. In the late 1990s the term circular economy was first proposed by scholars in China and in the early 2000s the circular economy was formally accepted by the Chinese central government as a vital development strategy. Over the past decade, Chinese political leaders such as Chinese President Hu Jintao and Premier Wen Jiabao have repeatedly stated the importance of reducing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and managing natural resources. On August 29, 2008, the Standing Committee of the Chinese 11th National People’s Congress (NPC) passed the Circular Economy Law. President Hu Jintao immediately signed it into law and it came into force in China on January 1, 2009.

It is well known that Romer (1986) and Lucas (1998) were the primary developers of the new growth theory

(4)

and their works have generated tremendous influence in the mainstream literature. This paper argues, however, that the current growth-oriented exposition of the new growth literature rooted in the

conventional linear (non-circular) concept of consumption and production is clearly incapable of promoting the long-term economic development. By utilizing a model with two types of economic inputs (resources), depletable input and recyclable input, this paper not only analyzes the impact of the recyclable resource on economic growth but also offers a new perspective on achieving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verall, our results indicate that economic growth is subject to the following factors, i.e. the marginal product of the recyclable input, recycling ratio, the cost of using depletable and environmentally polluted input and the level of

pollution arising from the employment of the polluted input. A higher marginal product of the recyclable input will increase the consumption level. If the cost of using environmentally polluted input

increases, the economy will substitute the recyclable input for the polluted input and, as a result, the rate of economic growth will increase.

(5)

一個簡單的循環經濟理論模型

(尚未修正初稿,請勿引用)

林其昂陳韻旻*

March 27, 2011 摘要: 本文建構出一簡單經濟理論模型,說明當經濟體系仰賴之資源為耗竭性且 會帶來汙染的能源,以及可再生與回收的循環性能源時,在何種條件下,此經濟 體系能夠更有效率地落實循環經濟的精神,與永續發展目標之達成。本文發現, 經濟成長的動力來自四項因素: 高循環性能源的邊際產出與製造的成功比率、高 汙染性能源使用成本,以及汙染性能源製造之高邊際汙染量。當循環性能源對生 產過程的貢獻越高時,代表消費水準的提升;此外若使用汙染性能源所耗費之成 本或代價越大時,此時該經濟體系越傾向以循環性能源替代汙染性能源,反而有 利於經濟成長。 關鍵詞: 循環經濟、永續經濟

*

作者分別為國立政治大學財政學系教授與國立政治大學財政學系博士生。聯繫 作者:林其昂,國立政治大學財政學系,台北市文山區 (11605) 指南路二段六 十四號。電話: (02) 2938-7296;傳真: (02) 2939-0074;E-mail: calin@nccu.edu.tw。

(6)

1. 前言

21 世紀是一個必須透過一系列完善經濟計畫 (economic plans) 來加強推動 與實踐永續發展的世紀。隨著永續發展思維的不斷增強,許多既有觀念與傳統智 慧將面臨不斷修正或改變的壓力 (林其昂,2010)。舉例來說,傳統的經濟體系 運作乃是人們利用資源製造產品,同時在生產過程中排放汙染與廢棄物,最後再 以焚燒或是掩埋等方式進行最終處理,此為單向、線性且無法達成永續發展的運 作模式。隨著現代人類消費行為的改變,大量的資源被消耗並製成產品,充斥於 市場當中以滿足人們的消費選擇欲望,然而最後卻仍有許多產品並無真正由消費 者以有效率的方式加以利用,反而造成越來越多的可用物資被當成廢棄物。此現 象反映兩事實: 一為資源的利用並非如傳統經濟理論的簡化假設描述。社會並無 體認到大多數的廢棄物仍有其使用的價值;換言之,消費者可能並非完全理性的 了解,其手中的財貨究竟能為消費者帶來多少滿足程度或效用。二為廢棄物的處 理過程反而導致其他資源的額外投入,甚至造成汙染的排放,讓廢棄處理的社會 成本與負面外部性提高;例如垃圾焚化處理易產生戴奧辛 (dioxin) 這種高毒性 的化學物質之排放。因此,隨著資源的耗竭以及垃圾的累積,人們該尋求的解決 方式,不只是開源 (如開發替代能源以取代石油這種不可更新資源),也必須節 流 (強化資源的充分利用),才是可行之道 (林其昂,2011)。 循環經濟強調以“原料投入-產品-廢棄物回收-再生原料投入”的回饋或循環 模式來使用地球上的有限資源,並達成人類社會追求永續發展的目標。循環經濟 的初始概念是起源自生態經濟學 (ecological economics) 先驅者之一 Professor Kenneth E. Boulding (1910-1993) 的闡述: 根據 Professor Boulding 的看法,地球 好比一艘航行於星際中的太空船 (spaceship),本身的負載能力 (carrying capacity) 有限; 太空船以最有效率的方式來循環使用它所攜帶的各項資源,是它能夠在星 際中長期航行的必要條件 (之一)。隨著現代經濟的高度發展,循環經濟的運作 需要建構在是一套有系統的網絡基礎之上,使得連接著供給者、消費者、廢棄物 處理者各種角色環環相扣,當中每一項物資或能源皆在循環經濟的運作機制下, 得到合理持續的回收與利用;同時盡可能的提高物質在這循環經濟中可持續性, 並讓最終廢棄物的排放對自然環境產生最小的壓力。知名生態經濟學家 Herman Daly (1973, 1977, 2005) 亦指出,一個處於穩定狀態 (steady-state economy) 的永 續經濟體,其耗用自然資源不會超過環境再生的能力,而其污染自然環境亦不會 超過環境所能吸收負荷的程度。 全球循環經濟的實行雖然仍是一個遙不可及的目標,但是一些個人、企業或 國家已經著手推動循環經濟的運作並顯現初步成效; 以中國玖龍紙業的董事長 張茵為例,她在 2006 年的富比士雜誌發佈的全球富豪榜中,排名全世界第 390 名。張茵發現美國廢紙不但豐富,廢紙回收系統更是具備高效率,於是選擇在美 國收購廢紙,並運回中國製造廠,再把於中國生產完成的紙張運回美國進行銷 售。且根據美國森林和紙業協會的報告,美國每年消耗 4700 萬噸紙張,其中將

(7)

圖一: 開放體系下之循環經濟示意圖 近 75%的廢紙將可被循環利用。從此例中可觀察出,只要物資回收的機制能得以 確立並運作得當,不但能夠節約資源與能源,還能從中創造龐大的商機,提供人 們經濟誘因,進一步開發資源回收與再生的技術,建立一種良好的循環模式,讓 經濟、社會與自然回到互利共生的運作軌道上。 在開放體系下,假設世界上存在兩國,其中一國 (如圖一之 A 國) 仰賴國家 充沛的自然資源數量,藉由出口以賺取外匯,而另一國 (如圖一之 B 國) 則相對 上擁有生產與研發的技術優勢,為該體系中自然資源的進口國。B 國向 A 國進 口資源原料後,由產品製造部門進行生產商品,並銷售至國內市場 (B 國) 與國 外市場 (A 國)。A、B 兩國的消費者使用後便產生廢棄物或垃圾,而這也就是該 循環經濟體系中的所有廢棄物。B 國的研發部門同時也進行回收或再生的技術改 良,並將該技術提供至 A 國的資源再生部門,不但能夠協助 A 國更加妥善管理 國內自然資源、減少該經濟體系對自然資源的依賴程度,同時考量未來自然資源 若遭過度開採導致匱乏的情況下,B 國日後進口原料的成本也將提高。如此 A、 B 國便能透過回收再生資源技術的輔助,讓循環經濟得以運作。 以中國推動循環經濟法的歷程為例,2004 年 12 月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在中 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中國須大力發展循環經濟,並建構節約型的產業與消費結 構。2005 年 3 月,總理溫家寶在《政府工作報告》再次指出,必須發展循環經 濟,並提出“要把節約資源作為基本國策,發展循環經濟,保護生態環境,加快 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促進經濟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 2008 年 8 月 29 日,最高立法機關表決通過《循環經濟促進法》。2009 年 1 月 1

(8)

日,《循環經濟促進法》開始正式在中國實行。 本文以上述的背景為架構,嘗試建構出一個簡單循環經濟理論模型,說明當 經濟體系仰賴之資源為耗竭性且會帶來汙染的能源,以及可再生與回收的循環性 能源時,在何種條件下,此經濟體系能夠更有效率地落實循環經濟的精神,與永 續發展目標之達成。

2. 循環經濟模型

2.1 社會目標函數 假設社會中存在一代表性個人,其效用函數可表示成utu(ct,pt),即此人 效用受到消費水準(c )以及汙染水準(t p )所影響,並且滿足t 0   t t c u 、 0   t t p u 、 0 2 2    t t c u ,與 2 0 2    t t p u 。為簡化分析,假設該經濟體系人口成長率為零,時間偏 好率為,故此時社會目標函數可刻畫如下: dt p c u e t t( t, t) max 0

  (1) 2.2 循環經濟方程式 假設此經濟體系的產出()倚賴兩種投入要素生產,一為汙染性能源(zt), 如化石能源;二為循環性能源(xt),為經過回收 (recycle) 處理可再度被利用的 資源。在 t 期的總產出扣掉消費,以及雇用汙染性能源的成本後,所剩餘的產出 (waste) 為社會於 t 期所製造的廢棄物(gt),亦即在當期製造,但沒有被利用的產 出。這些廢棄物將留至下一期(t+1 期)再做處置。循環經濟方程式表達如下: t t t t x z c z g 1( , )  (2) 當中的為使用汙染性能源的單位成本。故(2)式代表累積至下一期的廢棄物, 即為當期的總產出減去當期社會所需的產出數量。在 t+1 期的初始之際,社會可 將所有的廢棄物,透過回收的方式製成循環性能源。以沼氣為例,就傳統經濟思 維而言,沼氣應為一套生產流程當中,所產生的最後副產物,無法多加利用,甚 至被當成對人體有害之物質;然而套用循環經濟的概念,沼氣可以回到下一套生 產機制中的生產要素。如自 2009 年起,海南農村通過了沼氣工程與”“豬-沼- 菜”生態循環模式,落實“照明不用電、做飯不耗柴、種菜種果不用肥”的循環經

(9)

濟精神1。此外假設,廢棄物當中僅有的比例,能夠在回收過程中,成功地再 度轉換為下一期的生產能源。因此循環性能源x 可描述為tgt。將此假設帶回(2) 式,再將等式兩邊同減去g ,可得到: t t t t t t t t t t t t z g c z g g z g c z g g g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 (2’) 2.3 汙染累積方程式 該經濟體系的污染排放量大小,取決於生產過程中使用多少污染性能源;假 設使用一單位的汙染性能源,將製造單位的汙染。由於在製造循環性能源時, 有1的比例無法成功轉換,表示將成為不能被利用的廢料,亦會造成汙染的累 積。假設自然環境本身便具有一定的自淨力 (self-renew),即。合併上述假設, 汙染累積方程式為: t t t t z p g p   (1)  (3) 2.4 循環經濟均衡 透過 2.1 至 2.3 的背景介紹,此時 Hamiltonian 問題可表示如下,另外假設 與分別為廢棄物與汙染水準的影子價格 (shadow price), ] ) 1 ( [ ] ) , ( [ ) , (c p g z c z z p g u H          (4) 經過求解後,一階條件為, 0      c u c H (5) 0 ) (        z z H (6) )] 1 ( ) ( [                 x g H (7) 1 資料來源: 新華網 (趙葉蘋、黃佳琪) “海南農村沼氣點亮農業循環經濟”,2010 年 08 月 14 日。

(10)

)] ( [               p u p H (8) (6)式整理過後,可得到以下兩式,        z (9) ) )( ( zz z k z             (10) 利用(5)、(7)、(8)與(9)式,可求導出消費水準時間路徑 (time path), )] )( 1 ( [               z x cc c u u c (11) 若忽略上式中的小括弧與,則(11)式類似傳統的消費路徑,除了該式當中 的邊際生產力是由循環性能源提供,並非實質資本。該式亦隱含了當消費路徑將 受到汙染性能源的邊際產出、使用成本、所產生的邊際汙染量,以及製造循環性 能源的成功比例與循環性能源的邊際產出等效果所影響。 命題: 此一循環經濟在均衡時的消費水準時間路徑高低,取決於下列因素之大小: (a) 時間偏好率() (b) 製造循環性能源的成功比例() (c) 使用汙染性能源的單位成本() (d) 使用汙染性能源所產生的邊際汙染量() 表一:影響消費水準時間路徑之因素整理  c 正相關 

 負相關  自上述說明可知,經濟成長的動力來自四項因素: 高循環性能源的邊際產出 與製造的成功比率、高汙染性能源使用成本,以及汙染性能源製造之高邊際汙染 量。當循環性能源對生產過程的貢獻越高時,代表消費水準的提升;此外若使用 汙染性能源所耗費之成本或代價越大時,此時該經濟體系越傾向以循環性能源替

(11)

代汙染性能源,反而有利於經濟成長。反之,若汙染性能源的邊際產出越高,或 是生產循環性能源之成本越大(即1),代表人們較有誘因使用汙染性能源,此 時對消費將產生不利的後果。 將(7)、(8),與(9)式帶入(10)式,可整理出汙染性能源使用之時間路徑如下, )] )( 1 ( )[ (                     z x zz z k z (12) 上式說明,汙染性能源的使用多寡取決於   以及循環性能源投入量。為符

合終極條件(transversality condition)的要求,可知lim 0

  p t  與  為負。在經濟開 始成長之際,循環性資源的萃取技術尚未成熟,能夠投入於生產過程的能源量 少,生產力也較高,同時配合zz的假設,故z 小於零,代表原本該經濟體系使 用較多的汙染性能源與較少的循環性能源生產,此時循環性能源的邊際生產力相 對大,於是社會便逐漸以循環性能源替代汙染性能源,進行生產活動。當循環性 能源逐漸成為趨動經濟成長的力量時,循環性(汙染性)能源使用量大(小),其生 產力低(高),此時(12)式透露z 開始大於零,亦即汙染性能源與循環性能源的互 補關係增強。

(12)

圖二: 消費、循環性能源、汙染性能源與汙染的四象限圖 根據第十一式可知,當 x/z 值相當小時,即x相對於z大,故消費將成長, 直到 x/z 增加到某一門檻時,生產要素的邊際生產力也因為投入量的增加逐漸遞 減將與該式的其他常數項抵銷,代表此時 0  c ,消費水準達到最高峰,而後產 生 0  c 的情況,故第一象限呈現一單峰的關係圖。第三象限說明,循環性能源 與汙染性能源的投入比以及平均每單位汙染性能源產生的汙染量關係,該斜率將 受到自然環境的自淨力( )與製造循環性能源時,無法成功轉換的比例(1)的 影響,並且前(後)者越大,則斜率越陡(緩)。例如,當環境對汙染的承載力或自 我更新的能力越強時,x/z 所能產生出的平均汙染量相對較少。類似地,若當期 c x/z x/z p/z ) 1 ( 0 0    a a’ b c b’ c’ 45°

(13)

的廢棄物當中,變成汙染的比例越高時,x/z 製造的平均汙染量也越多。因此根 據以上說明,可得知變數的關係並得到圖二,且消費水準與平均汙染量亦呈現一 倒 U 的結構(以下稱作 cp 線),代表經濟在開始成長之時,所排放的汙染量也隨 之增加,為一抵換 (trade-off) 關係,雖無法達到強永續性但滿足弱永續性的條 件;然而隨著投入要素的邊際生產力下滑,即使消費水準減少,但平均汙染仍不 斷增加,為不永續的現象。 圖三: 消費、循環性能源、汙染性能源與汙染的四象限圖 (續) 圖三表示,當自然環境自淨力增強時,x/z 所產生的平均汙染量將較之前減 少,故第四象限顯示新的 cp 線(以虛線表示)內移,對永續發展的目標而言乃一 進步。 ) 1 ( 0 1

 c x/z x/z p/z ) 1 ( 0 0

 45°

(14)

3. 結論與建議

本文利用現有的經濟成長模型,嘗試建構出一簡單的循環經濟模型,說明循 環性能源與汙染性能源,在生產過程與經濟發展中扮演的角色。本文亦希望能夠 為現今講求永續發展與循環經濟的時代背景下,提供一初步的分析架構,供該議 題的後續探討與研究。 本文發現,若使用汙染性能源的成本越高,對於長期經濟發展是越有利的, 可見倚賴汙染性能源僅能創造短期的經濟價值,但是就長遠的眼光來看,提升循 環性能源的生產力、提高自然環境的自淨力,以及強化製造循環性能源的技術或 回收比例,才是可行的途徑。

參考文獻

林其昂 (2010) 〈永續經濟發展模式之探討: 政府的角色與定位〉,行政院國科 會研究計畫。 林其昂 (2011) 〈永續循環經濟體系之管理制度的探討〉,國立政治大學財政學 系研究論文。

Daly, H. E. (1973) The steady-state economy: toward a political economy of biophysical equilibrium and moral growth. In H. E. Daly (ed.), Toward a Steady-State Economy (pp. 149-174). San Francisco: W. H. Freeman and Company.

Daly, H. E. (1977) Steady-State Economics: The Economics of Biophysical Equilibrium and Moral Growth. San Francisco: W. H. Freeman and Company.

Daly, H. E. (2005) Economics in a full world. Scientific American (Special Issue) 293(3): 100-107.

(15)

2011.4.4~2011.4.12 赴 Nebraska 蒐集研究資料報告

1. 本人於 2011 年 4 月 4 日~12 日赴美國Nebraska (內布拉斯加州) 的Lincoln與 Omaha 兩 城 市 拜 會 Joslyn Institute for Sustainable Communities (http://www.ecospheres.com/),以 瞭 解該組織 推動永 續社區的經 驗。本 人實 際停 留 在Nebraska 只有 6 個 工作天, 原先的 規劃是在 Lincoln與 Omaha各 停留 2 天, 另外 2 天 則是自 行前往 其他城鎮進 行實地 訪查。 2. Joslyn Institute for Sustainable Communities 的前身是由 University of

Nebraska College of Architecture 成立於 1996 年,目前是一個獨立的組織,分 別在 Lincoln 與 Omaha 兩城市設置有辦公室,工作成員約 10 餘人,是一個小 型的民間機構。內布拉斯加州是美國一個富庶的農業州,人口數量大概 180 萬人,平均每人所得在全美 50 州當中是位居中上的水平。Omaha 與 Lincoln 是 內布拉斯加州最重要的兩個城市,人口數目分別為 40 萬人與 25 萬人。隨著 全球人口的不斷增加與日益集中居住在都市區域,如何規劃與打造迎合永續

發展目標的永續社區與城市已經成為非常迫切的課題。Joslyn Institute for

Sustainable Communities 的 目標 是 計畫在 Omaha 與 Lincoln 兩地, 選 擇幾 個適合的 社區 來 先行 推動 永 續 社區的 發展, 日後並 進而 逐步 協助 Omaha 與 Lincoln 邁向 永續 城 市 的發 展 目標。

3. 台灣的人口結構與城市分佈狀況與內布拉斯加州有很大的差異,但是Joslyn

Institute for Sustainable Communities 的努力 面向卻 是有值得我 們進一 步 瞭 解或是 學習的 地 方。台 灣 在 5 都成立之後,人口顯然將紛紛聚集 至 這幾 個大 城市,但是 台灣 在 5 都之外,還是存在有不少人口介於 20 萬 ~50 萬的中、小 型城鎮,對於這 些城鎮的永續發展我們 有必要投入 更 多 的關心與 研 究 。因此 , 本 人希 望藉 由 此次的 實 地訪查, 瞭解該組 織 在 Omaha 與 Lincoln 兩地推動永續社區的經驗。 4. 此次訪查 6 個工作天的實際情況如下: 4 月 5 日 (Day 1) 本人經由母校UNL 的教授協助,聯繫了Joslyn Institute for Sustainable Communities 的辦公 室 成 員 並 進 行 初 步 拜 會 , 之 後 亦 聯 繫 了 Lincoln Green By Design (http://www.lincolngreenbydesign.com/)。Lincoln Green By Design 是Joslyn Institute for Sustainable Communities 的合作伙 伴之一 ; 4 月 6 日 (Day 2) 在Joslyn Institute for Sustainable Communities的 引 介 下 ,本人自行至 Lincoln 的一個社區實地訪查居民對於推動永續社區發展的投入狀況; 4 月 7 日~8 日 (Day 3&4) 原先是計畫先拜會Joslyn Institute for Sustainable Communities 位於 Omaha 的辦公室拜會,之後再到位於downtown Omaha

(16)

西南角落的 Drake Court 進行實地訪查。不過在聯繫之後無法與預計拜會的 人士見面,本人便轉至市政府拜會了幾位官員並自行至Drake Court進行了一 些初步觀察與瞭解。4 月 9 日 (Day 5) 是星期六,本人依原訂計畫到小鎮 Ashland (人口數目約 2000 人) 進行訪查,瞭解這個小鎮的發展前景。Ashland 位於Omaha與Lincoln 兩城市之間,至兩地的車程時間大概都是 30 分鐘,未 來極有可能隨著Omaha與Lincoln的永續發展規劃而步入新的發展階段; 4 月 10 日 (Day 6) 是星期日,是訪查工作的最後一天,原先計畫將視天候狀況開 車至距離較遠的城市 Grand Island (人口數目約 5 萬人) 瞭解這個小型城市的 發展前景或是到Winnebago Indian Reservation (人口數目約 2000 人) 瞭解居住 在這個保留區之印第安部落的發展前景。不過星期日當天天候不佳 (兩地路 途均相當遙遠) ,在UNL 教授 Prof. MacPhee 的邀請下,改至他的家中共進 午餐,重溫本人在UNL唸書時與Prof. MacPhee 建立的師生情誼,並就本人此 行的所見所聞與他交換意見。

(17)

赴大陸地區出席會議與進行交流訪問報告

本人兩次赴大陸除了發表與個人研究相關的成果之外,亦與對岸師生

進行交流。另外,亦經由交流互動的過程蒐集與研究相關的資料與題

材,以利提升研究水平。茲將兩次交流訪問的成果簡述如下:

(A) 2010.10.22~ 2010.10.30 赴青島與武漢: 參與山東大學財政學系

主辦之海峽兩岸租稅研討會以及赴中南財經政法大學財稅學

院、湖北經濟學院進行學術演講

2010/10/23~2010/10/24 山东大学联合主办海峡两岸租税学术研讨会

(http://www.media.sdu.edu.cn/e/action/ShowInfo.php?classid=19&id=2565): 台湾政 治大学财政学系主任林其昂教授重点探讨了绿色消费对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和税 收优化的影响 (節錄自上述報導)。

2010/10/27 台湾 国 立 政 治 大 学 林 其 昂 教 授 谈 可 持 续 发 展

(http://csxy.znufe.edu.cn:80/htm/doc_show.aspx?id=3322): 可持续发展问题是一个 关乎全人类利益与福祉的重要问题,2010 年 10 月 27 日台湾国立政治大学财政 系主任林其昂教授莅临我院,就可持续发展面临的全球性挑战与应对问题为财税 学子做了风趣而详实的讲授。我院院长、博士生导师陈志勇教授主持了讲座。林 其昂教授首先对台湾国立政治大学作了简要介绍,并希望两所高校师生能够加强 彼此间的学习与交流。随后,林教授就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挑战、政府角色的定 位、国际公共产品的提供以及政府的有关经济计划进行了全面而详细的讲述。在 谈到可持续发展面临的挑战时,林教授引用大量的文献资料,提出经济不平等现 象及环境恶化问题是当前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重要挑战。其中,财富与所得的不平

(18)

等是经济不平等的主要表现,由此所引发的社会问题也是相当严重,而市场失灵 和政府失灵则是造成环境恶化问题的重要原因。此外,林教授还对政府角色的定 位问题作了详细的阐述,并对(新)奥地利学派、公共选择学派及继凯恩斯学派 等经济学派的主要观点做了十分详细的分析与介绍。整个讲座持续将近三个小 时,现场气氛热烈并充满学术气息。会后,学生们同林教授热情交谈,并就可持 续发展问题作进一步探讨。

2010/10/28 台湾国立政治大学林其昂教授应邀来我校讲学

(http://cgxy.hbue.edu.cn:80/structure/xyxw/zw_43276_1.htm): 2010 年 10 月 28 日下 午 2:00,台湾国立政治大学财政系主任林其昂教授应邀来我校作“可持续经济发 展模式之探讨”的学术报告。报告会由财政与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蔡红英教授主 持,共有二百余师生参加了报告会。 林其昂教授通过引用大量文献,指出经济 不平等及环境恶化是当今社会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重大挑战。财富与所得的不平 等是经济不平等的主要表现,由此所引发的社会问题也相当严重。而市场和政府 同时失灵则是造成环境恶化的重要原因。在谈到政府在可持续发展中的职责时, 林其昂教授重点介绍了非主流经济学派中奥地利学派、公共选择学派及继凯恩斯 学派等对可持续发展问题的研究。林其昂教授认为,为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政府应有所作为,并应采取地方政府主导、中央政府协作的发展模式。演讲结束 后,同学们积极提问和采访,学术气氛热烈。林其昂教授对此感到非常高兴,并 对大家的提问作了耐心细致的解答,他希望以后有更多的机会与大家进行合作与 交流。林其昂教授还在财政与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蔡红英教授、财税系系主任林 颖副教授的陪同下,参观了美丽的校园。 勇攀学术高峰 畅游思维深海 (http://wellan.znufe.edu.cn/zhxw/7/5485.html): 林其 昂教授谦虚地表示,自己对经济学方面一直抱有浓厚兴趣,十分高兴可以在今天 把自己所做的收集与研究与在座各位进行研究探讨 (節錄自上述報導)。

(19)

(B) 2011.9.3 ~2011.9.8 赴北京: 赴中央財經大學財政學院進行學術

交流與訪問

2011/09/07

(

台湾政治大学林其昂教授为财政学院师生作专题讲座

http://spf.cufe.edu.cn/news/show.asp?id=514): 2011 年 9 月 7 日晚,台湾政治大学 财政学系林其昂教授在主教 304 教室举办了题为《推动可持续发展的模式:国际 公共产品的提供》的专题讲座,中央财经大学财政学院院长助理白彦锋副教授主 持了讲座。中央财经大学财政学院王威副教授、王小荣副教授、李佳博士、张静 静博士、台湾国立政治大学杨永助助教出席本次讲座。林其昂教授的讲座分为可 持续发展的挑战,政府角色的定位,可持续的经济规划以及国际公共产品的提供 四个部分。林其昂教授首先指出,当下可持续发展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并对众多 学者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扼要的综述;进而引出政府在可持续发展中应起到的作 用,并指出 当前各学派对政府职能定位的主要观点;林其昂教授指出,政府应对 经济发展做出必要的规划,并适时进行必要的经济干预,以确保经济的长期可持 续性发展;最后,林其昂教授对国际公共产品的提供进行了简要的探讨。林其昂 教授在讲座中结合台湾的风土人情,结合自身的经历,谈吐风趣,讲座受到在场 师生的一致好评。专题讲座结束后,林其昂教授还与现场师生进行互动交流,对 经济可持续性发展的深化展开实际操作层面的研讨。林其昂教授表示,欢迎中央 财经大学的师生到台湾国立政治大学进行交流访问。

(20)

2010.11.16~2010.11.24 赴 Columbia University 拜會地球研究所

暨出席 SEA 國際會議

A. 本人於2010年11月16日至19日,赴位於紐約市的哥倫比亞大學,

拜會哥倫比亞大學的地球研究所 (The Earth Institute at Columbia

University,

http://www.earth.columbia.edu

)。哥大的地球研究所是當前

研究永續發展最為重要的學術研究機構之一,本身不僅提供研究永續

發展的博士學位課程,也與各國學者廣泛聯繫,對於各國政府制訂永

續發展的政策方案提供必要的學術諮詢與建議。此行的聯繫與安排是

經由本人的美籍學生Kevin Coll來協助達成的。本人是Kevin Coll從政

大 IMAS program取得碩士學位的論文指導教授,他畢業後便轉赴哥

倫比亞大學的Business School繼續攻讀MBA的學位。經由他的居間聯

繫,本人於11月16日~19日赴紐約市,利用幾天的時間至哥大的地球

研究所參訪並認識ㄧ些工作與研究人員,這對於本人與地球研究所建

立初步聯繫,並於未來取得即時的研究資訊與研究成果報告至為重

要。此外,Kevin 也利用閒暇之餘,帶領我到中央公園等紐約著名景

點參訪並重溫師生情誼。

B. (註: 出席 SEA 國際會議的經費並非由本研究計畫支付。基於報告

的完整性,所以將兩次行程合併說明。)

(21)

離開紐約後,本人接著於 11 月 19 日至 24 日赴喬治亞州亞特蘭

大 (Atlanta) 參 加 美 國 「 南 方 經 濟 學 會 」 (Southern Economic

Association,簡稱 SEA) 的第 80 次年會,除了於大會中發表文章外,

(

http://www.etnpconferences.net/sea/seaarchive/sea2010/User/ProgramPa

rticipantSessions.php?AuthorID=10474

)。SEA是美國重要的經濟學會之

一,本次年會與會人數大約在一千五百人左右。

在為期 3 天 (11 月 20 日至 22 日) 的會議期間,大會總共安排了

12 個同時發表論文的議程 (concurrent sessions),每一天皆有 4 個時

段的議程同時進行; 每一個議程底下 (至少) 安排了 20 個不同的主

題 (topics),而針對每一個單獨的主題則有 3-4 篇的文章發表。總計,

本次會議探討的主題數量超過二百,涵蓋面非常廣泛,幾乎包括了美

國以及世界各國關注的經濟課題,至於發表的文章總數接近一千篇。

(

http://www.etnpconferences.net/sea/seaarchive/sea2010/User/programse

ssions.php

) 舉例如下:

2010.11.20 Saturday

Concurrent Sessions 8:00-9:45 a.m.

03A: China and Global Economy

04A: Renewable Energy Policy and Economics

05A: Topics in Poverty and Inequality

(22)

06A: Housing and Real Estate Economics

07A: Health Economics I

08A: Studies in Industrial Organization Inspired by Roger Sherman

09A: Crises, Employment, Wealth, and Credit

10A: Cliometrics I: American Economic History

11A: The Civilizing Process and its Institutions

12A: Schooling Effects of Student and Labor Market Characteristics

13A: Sports Economics I

14A: Human Capital and Labor Market Issues

15A: Income Distribution and Well-Being

16A: Crime and Punishment

17A: Empirical Analyses

18A: Affirmative Action: A Global Perspective

19A: Applications of Advanced Econometric Methods

20A: Social and Environmental Influence on Obesity: Implications for

Racial Disparities

21A: Marriage and the Family

22A: Oligopoly Models

2010.11.21 Sunday

Concurrent Sessions 8:00-9:45 a.m.

02F: Economics of Conflict and Crisis

03F: Applied Micro Theory I

04F: Economics of Risky Behaviors

05F: Topics in Education

(23)

07F: Technology Embodied Capital

08F: Empirical Studies of Trade Protection

09F: Studies in Regulation and Antitrust Industrial Inspired by Roger

Sherman

10F: Undocumented Immigration

11F: Knowledge and Entrepreneurship

12F: Experiments in Applied Game Theory

13F: Knowledge Sharing and Mobility Patterns of Scientists

14F: Monetary Policy Committee Decisions

15F: Trade Theory

16F: Market Experiments I

17F: Fuel and Energy Conservation

18F: Applied Political Economy

19F: Topics in Energy, Environment and Well-Being

20F: Explaining Productivity Differences

21F: Energy and Environmental Economics

22F: Natural Hazards and Weather

23F: Investment and R&D

2010.11.22 Monday

Concurrent Sessions 8:00-9:45 a.m.

02J: International Finance

03J: Terrorism, Sanctions, and Foreign Aid

04J: Public Goods and Natural Resources (本人發表論文且評論第

一篇文章的 session)

(24)

05J: Macroeconomics Theory

06J: The Market and Health Care

07J: Teaching Effectiveness

08J: Topics in Sports Economics: Laps, Hoops, Pigskins, and Charlie

Hustle

09J: Issues in the Economics of Migration

10J: Heterogeneity in the Lab

11J: Money and Finance

12J: Institutions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13J: Development and Transition Economics

14J: Health Care Quality

15J: High School Graduation and College Transition

16J: Field Experiments

17J: Information and Voluntary Initiatives

18J: Trade Inputs and Logistics

19J: Topics in Macroeconomics

20J: Environmental Economics I

21J: Nonwage Compensation

22J: Topics in Labor Economics I

23J: Exporting

Concurrent Sessions 3:00-4:45 p.m.

02M: Topics in Economic Theory

03M: Monetary Economics III

(25)

05M: Macroeconomics

06M: Market Experiments II

07M: Topics on Children

08M: Models of Advertising, Pricing, Sales, and Decision Making

09M: Education, Race and Gender

10M: Financial Economics

11M: Formal and Informal Sectors in Developing Nations

12M: Household Allocation and Finance

13M: The Labor Market and Health Insurance

14M: Empirical Industrial Organization II

15M: Poverty, Crime and Courts

16M: Health and Risky Behaviors

17M: Personal Consumption Expenditures

18M: International Finance and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20M: Borrowing, Saving, and Credit Information Sharing

22M: Issues in Asset Pricing

23M: Topics in Industrial Organization III

本人的論文是發表於第三天 (November 22, 2010) 之 Concurrent

Session 04J: Public Goods and Natural Resources 當中,題目 Green

Spending, Environmental Sustainability, and Optimal Taxation。本篇論文

的主旨在於探討政府如何經由提供綠色公共財,來有效推動環境保育

並同時達成滿足最適租稅條件的永續發展目標。本篇論文的前瞻性觀

念與構思獲得與會學者的極大迴響。至於評論的兩篇文章題目分別是

(26)

Natural Resources and Asymmetric Strategies in Symmetric Tullock

Contest (04J) & Optimal Dynamic Income Taxation with Hidden Savin

g

(04M),本人均費心地提供了詳實的意見供兩篇文章的作者參考。

以下 2 段分別是節錄自本人發表文章中的摘要與結論。

(Abstract) The main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to investigate the

implementation of government green spending as an effective instrument

for enhancing both environmental sustainability and economic efficiency.

By utilizing a model with two types of households that is examined in the

optimal taxation literature,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impact of green

spending, the properties of optimal tax rates, and the optimal provision of

the public good. Our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overall effect of green

spending measured in terms of the government’s revenue is subject to

several factors such as the influence of green spending on environmental

sustainability, the cost of green spending, the polluting effect, and so on.

To figure out the optimal provision of public goods, the above-mentioned

factors have to be taken into account. For instance, if the polluting effect

is strengthened, the individual marginal effective tax rate and the

commodity tax rate on the polluting good will both rise to discourage the

demand for the consumption of polluting commodities.

(Conclusion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humans, every generation of people has a big stake in the government’s

provision of green public goods. To be considered green, a public good

certainly cannot be allowed to have an environmentally harmful or

polluting impact (such as excessively using non-renewable resources,

fostering waste and pollution, or discouraging conservation), regardless

of whether this occurs in the consumption process or is employed as an

input in a production process. Furthermore, green public goods possess

the property that the present generation’s consumption will not reduce the

consumption of the future generation. This characteristic of

intergenerational joint-consumption contrasts significantly with that of

traditional public goods which, once consumed or utilized as an input in a

region or a country, can no longer be of further service to the future

generation.

(27)

concern of tax policy economists. Although the optimal tax literature has

devoted a considerable amount of analysis to the correction of

environmental externalities, the concept of environmental sustainability

has not yet been taken into account. To further discuss the optimal tax

structure and macro-environmental issues, this paper explicitly introduces

the environmental sustainability constraint into the government’s

optimization problem. Specifically, the environmental sustainability

condition can be met as long as the total usage of environmentally

polluting resources generated by households does not exceed the

equivalent absorptive capacity provided through the provision of green

public goods.

By utilizing a model with two types of households as examined in

the optimal taxation literature, our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overall effect

of green spending measured in terms of the government’s revenue is

subject to several factors such as the influence of green spending on

environmental sustainability, the cost of green spending, the polluting

effect, and so on. We also derive the greened Samuelson rule, a modified

Samuelson rule associated with the environmental sustainability

condition. We show that a Pareto-improving reform will take place if the

shadow benefit of the green public good increases.

資料來

源: http://www.etnpconferences.net/sea/seaarchive/sea2010/User/ProgramParticipant Sessions.php?AuthorID=10474

(28)

Sessions for Chi-ang Lin

Monday 8:00 - 9:45 a.m. SEA Session 04J

Public Goods and Natural Resources

Session Chairs: STEPHEN J.COTTEN, University of Houston-Clear Lake

Papers: "Natural Resources and Asymmetric Strategies in Symmetric Tullock Contest"

MARTA PODEMSKA, George Mason University (Contact Author)

"Green Spending and Optimal Taxation"

CHI-ANG LIN,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Contact Author)

YUN-MIN CHEN,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Toward a Behavioral Argument for the Growth of Government: Congested Public Goods"

TODD L.CHERRY, Appalachian State University

STEPHEN J.COTTEN, University of Houston-Clear Lake (Contact Author)

MIKE MCKEE, Appalachian State University

Discussants: CHI-ANG LIN,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MARTA PODEMSKA, George Mason University

SEUNG CHOI, George Mason University

Back to top Monday 3:00 - 4:45 p.m. SEA Session 04M

Tax Policy

Session Chairs: SHANE SANDERS, Nicholls State University

Papers: "Analysis of the Optimal Corporate Tax Rate"

CHONGUNG KIM, Daegu Haany University

GYAN PRADHAN, Eastern Kentucky University (Contact Author)

SHUMMING ZHANG, 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

"Taxpayer Services and Tax Compliance"

CHRISTIAN A.VOSSLER, The University of Tennessee (Contact Author)

MIKE MCKEE, Appalachian State University

(29)

"Optimal Dynamic Income Taxation with Hidden Saving"

STEPHEN SCHEID, Washington University in St. Louis (Contact Author)

TSZ-NGA WONG, Washington University in St. Louis

"Property Tax and Northern Border Zone: The Case of Sonora"

JORGE IBARRA-SALAZAR, Monterrey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and Higher

Education (Contact Author)

"Residential Property Value Assessment as Tax of Last Resort"

MICHAEL MAKOWSKY, Towson University

SHANE SANDERS, Nicholls State University (Contact Author)

Discussants: STEPHEN SCHEID, Washington University in St. Louis

JORGE IBARRA-SALAZAR, Monterrey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and Higher

Education

R.ANDREW LUCCASEN,III, Mississippi State University

JASON DELANEY, Georgia State University

CHI-ANG LIN,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Back to top

Conference Website Management Systems

©2010 E&T NetPubs, Inc.

Conference Database Administrator

Ashley Harrision Southern Economic Association

J. R. Clark, Secretary-Treasurer SEA, Probasco Chair of Free Enterprise at UTC; 313 Fletcher Hall, Dept. 6106, The University of Tennessee at Chattanooga

(30)

國科會補助計畫衍生研發成果推廣資料表

日期:2012/02/25

國科會補助計畫

計畫名稱: 永續經濟發展模式之探討: 政府的角色與定位 計畫主持人: 林其昂 計畫編號: 99-2410-H-004-217- 學門領域: 其他

無研發成果推廣資料

(31)

99 年度專題研究計畫研究成果彙整表

計畫主持人:林其昂 計畫編號: 99-2410-H-004-217-計畫名稱:永續經濟發展模式之探討: 政府的角色與定位 量化 成果項目 實際已達成 數(被接受 或已發表) 預期總達成 數(含實際已 達成數) 本計畫實 際貢獻百 分比 單位 備 註 ( 質 化 說 明:如 數 個 計 畫 共 同 成 果、成 果 列 為 該 期 刊 之 封 面 故 事 ... 等) 期刊論文 0 0 100% 研究報告/技術報告 0 0 100% 研討會論文 1 1 100% 篇 論文著作 專書 0 0 100% 申請中件數 0 0 100% 專利 已獲得件數 0 0 100% 件 件數 0 0 100% 件 技術移轉 權利金 0 0 100% 千元 碩士生 2 2 100% 博士生 0 0 100% 博士後研究員 0 0 100% 國內 參與計畫人力 (本國籍) 專任助理 0 0 100% 人次 期刊論文 0 0 100% 研究報告/技術報告 0 0 100% 研討會論文 0 0 100% 篇 論文著作 專書 0 0 100% 章/本 申請中件數 0 0 100% 專利 已獲得件數 0 0 100% 件 件數 0 0 100% 件 技術移轉 權利金 0 0 100% 千元 碩士生 0 0 100% 博士生 0 0 100% 博士後研究員 0 0 100% 國外 參與計畫人力 (外國籍) 專任助理 0 0 100% 人次

(32)

其他成果

(無法以量化表達之成

果如辦理學術活動、獲 得獎項、重要國際合 作、研究成果國際影響 力及其他協助產業技 術發展之具體效益事 項等,請以文字敘述填 列。) 無 成果項目 量化 名稱或內容性質簡述 測驗工具(含質性與量性) 0 課程/模組 0 電腦及網路系統或工具 0 教材 0 舉辦之活動/競賽 0 研討會/工作坊 0 電子報、網站 0 目 計畫成果推廣之參與(閱聽)人數 0

(33)

國科會補助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自評表

請就研究內容與原計畫相符程度、達成預期目標情況、研究成果之學術或應用價

值(簡要敘述成果所代表之意義、價值、影響或進一步發展之可能性)

、是否適

合在學術期刊發表或申請專利、主要發現或其他有關價值等,作一綜合評估。

1. 請就研究內容與原計畫相符程度、達成預期目標情況作一綜合評估

■達成目標

□未達成目標(請說明,以 100 字為限)

□實驗失敗

□因故實驗中斷

□其他原因

說明:

2. 研究成果在學術期刊發表或申請專利等情形:

論文:□已發表 ■未發表之文稿 □撰寫中 □無

專利:□已獲得 □申請中 ■無

技轉:□已技轉 □洽談中 ■無

其他:(以 100 字為限)

3. 請依學術成就、技術創新、社會影響等方面,評估研究成果之學術或應用價

值(簡要敘述成果所代表之意義、價值、影響或進一步發展之可能性)(以

500 字為限)

21 世紀是一個必須透過一系列完善經濟計畫來加強推動與實踐永續發展的世紀。隨著永續 發展思維的不斷增強,許多既有觀念與傳統智慧將面臨不斷修正或改變的壓力。舉例來 說,傳統的經濟體系運作乃是人們利用資源製造產品,同時在生產過程中排放汙染與廢棄 物,最後再以焚燒或是掩埋等方式進行最終處理,此為單向、線性且無法達成永續發展的 運作模式。隨著現代人類消費行為的改變,大量的資源被消耗並製成產品,充斥於市場當 中以滿足人們的消費選擇欲望,然而最後卻仍有許多產品並無真正由消費者以有效率的方 式加以利用,反而造成越來越多的可用物資被當成廢棄物。此現象反映兩事實: 一為資源 的利用並非如傳統經濟理論的簡化假設描述。社會並無體認到大多數的廢棄物仍有其使用 的價值;換言之,消費者可能並非完全理性的了解,其手中的財貨究竟能為消費者帶來多 少滿足程度或效用。二為廢棄物的處理過程反而導致其他資源的額外投入,甚至造成汙染 的排放,讓廢棄處理的社會成本與負面外部性提高;例如垃圾焚化處理易產生戴奧辛這種 高毒性的化學物質之排放。因此,隨著資源的耗竭以及垃圾的累積,人們該尋求的解決方 式,不只是開源 (如開發替代能源以取代石油這種不可更新資源),也必須節流 (強化資 源的充分利用),才是可行之道。循環經濟強調以’原料投入-產品-廢棄物回收-再生原料 投入’的回饋或循環模式來使用地球上的有限資源,並達成人類社會追求永續發展的目 標。循環經濟的初始概念是起源自生態經濟學先驅者之一 Professor Kenneth E. Boulding (1910-1993) 的闡述: 根據 Professor Boulding 的看法,地球好比一艘航行於星際中的

(34)

使用它所攜帶的各項資源,是它能夠在星際中長期航行的必要條件 (之一)。隨著現代經 濟的高度發展,循環經濟的運作需要建構在是一套有系統的網絡基礎之上,使得連接著供 給者、消費者、廢棄物處理者各種角色環環相扣,當中每一項物資或能源皆在循環經濟的 運作機制下,得到合理持續的回收與利用;同時盡可能的提高物質在這循環經濟中可持續 性,並讓最終廢棄物的排放對自然環境產生最小的壓力。知名生態經濟學家 Herman Daly (1973, 1977, 2005) 亦指出,一個處於穩定狀態 (steady-state economy) 的永續經濟 體,其耗用自然資源不會超過環境再生的能力,而其污染自然環境亦不會超過環境所能吸 收負荷的程度。全球循環經濟的實行雖然仍是一個遙不可及的目標,但是一些個人、企業 或國家已經著手推動循環經濟的運作並顯現初步成效。 以中國推動循環經濟法的歷程為例,2004 年 12 月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在中央經濟工 作會議提出,中國須大力發展循環經濟,並建構節約型的產業與消費結構。2005 年 3 月, 總理溫家寶在《政府工作報告》再次指出,必須發展循環經濟,並提出’要把節約資源作 為基本國策,發展循環經濟,保護生態環境,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促 進經濟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 2008 年 8 月 29 日,最高立法機關表決通過《循 環經濟促進法》。2009 年 1 月 1 日,《循環經濟促進法》開始正式在中國實行。本計畫以上 述的背景為架構,嘗試建構出一個簡單循環經濟理論模型,說明當經濟體系仰賴之資源為 耗竭性且會帶來汙染的能源,以及可再生與回收的循環性能源時,在何種條件下,此經濟 體系能夠更有效率地落實循環經濟的精神,與永續發展目標之達成。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6 《中論·觀因緣品》,《佛藏要籍選刊》第 9 冊,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4 年版,第 1

The first row shows the eyespot with white inner ring, black middle ring, and yellow outer ring in Bicyclus anynana.. The second row provides the eyespot with black inner ring

We propose two types of estimators of m(x) that improve the multivariate local linear regression estimator b m(x) in terms of reducing the asymptotic conditional variance while

Health Management and Social Care In Secondary

printing, engraved roller 刻花輥筒印花 printing, flatbed screen 平板絲網印花 printing, heat transfer 熱轉移印花. printing, ink-jet

The temperature angular power spectrum of the primary CMB from Planck, showing a precise measurement of seven acoustic peaks, that are well fit by a simple six-parameter

✓ Express the solution of the original problem in terms of optimal solutions for subproblems. Construct an optimal solution from

✓ Express the solution of the original problem in terms of optimal solutions for subproblems.. Construct an optimal solution fr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