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我國傳統教育精神及其時代價值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我國傳統教育精神及其時代價值"

Copied!
31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da 司、武斗 ddw“ FAng-祖 43 毒草圈,徊局釋街頭論甘 FFMRZPMA 了一 J 的

我國的傳統教育精神及其時代價值

林慶桐

世宜、斗刷刷一言 貳、傳統教育精神的主要特質 一、人格酒養、變化氣質的精神 二、體群並重、文武合一的精神 三、有教無頸、機會均等的精神 四、針對個性、因材施教的精神 五、啟發自學、循循善誘的精神 六、君師並列,尊師重道的精神 奎、傳統教育精神的時代價值 一、培育頂天立地、堂堂正正的中國人 二、複興中華文化、宣揚三民主義 三、依復民族自信、完成建國教匈使命

四、糾正以往學校教育缺失,引導當前教育步入正途

我國的傳統教育精神及其時代價值 三三七

(2)

一民主義學報第十期(七十五年六月) 五、順適世界教育潮流,因應未來教育發展型態 肆、發揮傳統歡育精神歡師應扮演的角色 一、掛演擔任承先啟後、薪火相傳的弘道者角色 二、掛演培育學生適應多元化社會的雕塑家角色 一二、扮演陶鑄學生健全人格的靈魂工程師角色 四、扮演身教言教合一、誠敬仁愛的宗教家角色 五、掛演結合傳統與現在、順適未來的預言家角色 伍、結語 注 釋

壹、前

E司 三一八

我們都知道,教育是為國家作育英才,為社會培植中堅,厚植國家力量,開展國家前途的主要力量。目前我們領興基

地台灣在政治經濟上都有神奇的進步,歡育確實發揮了十分可觀的功殼。然而,不可諱王一口地,在這新舊交替的時代中,我

們的教育仍有不少缺失,仍難盡善盡美;例如德智無法兼備、學用不能合一、民族自信尚未依估價、教師地位難以提升等現

象,原因固然很多,歸根究底,則是由於傳統歡育精神沒有充分發揮,教育功能自難充分達成。 我們應該體認到,一國有一國的民族性,一國有一國的社會背景。民族文化各有不同,歡育方針亦必然因之而異。一 個民族的教育,絕不是抄襲其他民族的教育所可得到成功的。先總統 文中提出一針見血的訓示。他說: 蔣公就曾針對我們教育的缺失,在「救國教育」

「一個國家有一個國家的固有文化,一個民族有一個民族的歷史本源,我們如果忘了民族的歷史本源,拋棄本國的固

有文化來談教育,這種教育根本已失掉獨立存在的立虜。現代中國的歡育之所以不能健全發展,所教育出來的人才之所以

(3)

不能夠如我們的預期,不能夠發揮建國救國的功能,最大的一個原因,就是沒有拿民族自信力來作教育的基礎。」( 註一) 的確,我們中華民族雖然歷史上屢仆屢起,國家社會屢經禍聞,而文化的時能縣延不釀,並成為世界上歷史最悠久,文 化最完備的國家,其所以如此,最主要的是由於看重教育,有良好的傳統教育精神之緣故。教育思潮,固然與時俱進,但 良好傳統的精神,優良文化的精華,卸不可棄如敝履;相反地,它是民族自信的源泉,是立國的根基,更該整理創新,積 極發揚。 中國的文化,以「人性」為本位,為發揚人性,完成人格,傳統的教育精神,自有其獨特之處;譬如人格涵養,變化 氣質、體群並重、文武合一,有教無穎、因材施教、尊師重道、啟發自學、循循善誘等,都是中華文化的精髓,都是傳統 教育的命服,又確為西方教育不可企及之所在,同時也是現代教育之所需。今天我們要發展健全的教育,開創教育的新機 運,方式固然很多,但要把握一個基本原則,就是必須在本土找得資料,教育人士必須對優良的傳統文化有透徹的認識和 堅定的信念,正確了解傳統教育精神的主要特質所在,接討傳統教育精神的時代意義和價值,從而確定今後發展教育,我 們所應努力的方向,以達成教育建國的使命。 我國數千年來學術思想,當推儒家為中心,儒家思想,深入人心,支配人類的行為和生活方式,可謂根深底固。儒家 思想,在於發揚人性,以奠立安定繁榮的社會,更進而實現大同的世界。故儒家教育思想,足以代表我國教育之正統思想 。儒家教育思想代表人物,首推孔子,孔子為歷史上最偉大的教育家,已為世人所公認。其次當推孟子與茍子,二人同為 儒家巨壁,孔孟茍諸于雖皆屬偉大的教育家,但生平殊少作有系統的教育論述,對教育精神之提示,皆為零星起譜,或為 暗示比喻。歷代教育學者,亦未見有系統、有條理之論述。因此,本文除前昔日、結語外,第一部分傳統教育精神的主要特 質,係根據論語、孟子、苟子以及宋明學者等有關教育精神之言論,加以歸納整理。第二部分則在闡論傳統教育精神的時 代價值,其中多引 蔣公及當代教育學者言論,藉以肯定傳統教育精神的意義。第三部分則試圖探討教師 在發揚傳統教育精神上所應扮演的角色,說明傳統教育精神中強調「師嚴道尊」、「尊師重道」之目的。而今日徵提高教 國父、先總統 師地位,塑造教師良好形象,肩質教育赦國使命,教師必須任重道遠,必須扮演各種角色。 按國的傳統勸育精神及其關代價值 一三九

(4)

一民主義學報第十期(七十五年六月) 三二 O 最後,要再說明的是本丈寫作的動機,乃由於個人在師大三民主義研究所暑修班進修,楊師國賜在教授「三民主義教 育學」時,對大學「八德目」之解析、詳細明確,個人深受啟迪引導,並覺傳統教育中仍有其他足為今日教育之借鏡者, 故不揣洩陋,作此嘗試,而在擬定題目,斟酌大綱時,彼得楊師二度指正,謹此誌謝。

貳、傳統教育精神的主要持質

蔣總統經國先生在民國六十八年教師節時曾勉勵我們說:「我們中國幾干年來立國的大經,就是植根於教育事業,而 中國之為文化大園,也就是由於我們民接丈化有良好的教育作為支性的原因。」又說:「我們國家民族良好的教育傳統精 神,由於全國教師們故故不倦的努力,正在繼續的發揚光大,這正是今天國家民族由剝而梅、中興再盛的契機。」(註二 )的確,今天要使中華民族渡過附危,趨於鞏固;要使中華丈化啟明估價且,發揚光大;要使我國教育振衰起弊,發生健全 功用,發揮傳統教育精神,是我們責無旁貸的使命。那麼傳統教育精神的主要特質有那些呢?以下從六方面分別加以探討

一、人格涵養,變化第質的精神

中國的文化,以「人性」為本位,因此傳統教育精神的最高理想與最高信念,即為人格教育,道德教育。上自孔子、 孟子、茍于、朱熹、王陽明以至 國文,一服相承,一致主張,教有的主要意義,是以教人如何做人為該心,以培養高尚 人格、陶冶身心健全的國民為目的,並不專為傳授知識技能而已。孔子以六藝教人,孟子發揚四端,茍于化性成偽,朱熹 國父以倫理為教育張本,都是期莘學生能盡性成德,變化氣質,完成人性。 立五教之目,王陽明講致良知, 孔子曾說:「弟子入則幸,出則弟,謹而信,汎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論語學而篇)孟子亦說 .• 「 仁義禮智,非由外鎳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孟子告于上篇)「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矣。」(同上) 茍于主張 •• 「君子之學也,入乎耳,害乎心,布乎四體,形乎動靜,端而言,疇而動,一可以為法則。」(勸學篇)「君

(5)

子之學如蛻'幅然遷之,故其行殼,其立殼,其坐妓,其置顏色,出辭氣殼。無留善,無宿間。」(大略篇)所謂「學如 蛻」'即是變化氣質的最好比喻,學習達到變化氣質的地步,自能達成「其行放」「其立投」「其坐按」乃至顏色辭氣, 無往不按了。 朱熹在「白鹿洞書院學規」中立五教之目 •• 「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剔,長幼有序,朋友有信 ••...• 學者學此而 已矣。」國父也再三強調 •. 「今日歡快復其人格,第一件須從教育胎。」(註三)「我們要人類進步,是在造就高尚人 格。要人額有高尚人格,就在減少獸性,增多人性。沒有獸性,自然不至於作惡。完全是人性,自然道德高尚,道德旺高 尚,所做的事情,自然是向軌道而行,日日求進步,所謂『人為萬物之靈』' •••... 是故欲造成人格,必當消被獸性,發生 神性,那麼才算是人類進步到了極點。」(註四) 由此可見,傳統教育精神的特質之一,即在重視人格酒養,陶冶神聖完美的人格。歐美近代始有人從教學中主張培養 觀念、態度、感情、意志、理想等,如莫利生認為「能改變行僑的知識,才是真知識。」克伯屈認為教學有發揮「附學習 」,使學生於學習知能而外,更可學習正確觀念,良好的態度,堅強的意志與遠大的理想等。(註五)這是教學法上一個 進步的觀念,然而我國早在二千多年以前,即有孔子、孟子、茍于等倡導實施,這是中國教育的特色。 西方丈化傳統中,有宗教、法律、教育三項之分別,宗教數人靈魂,予人安慰,有其教導功能;法律則在消極方面禁 庄人們做壞事;教育重在傳授知識,教人謀生的技能,各有其不同用途。但中國丈化傳統中,教育功能則已包括了西方的 宗教和法律,這是由於我國教育精神看重人格的修養,尊德性,重做人的道理,取代了宗教地位。而德性表現在行為上, 人人有好的行為表現,自然不做壞事,教育能防徵杜漸,又取代了法律地位。所以說在我國丈化傳統中,教育是「立國的 大經」,其受重視的程度,自然高過西方。

二、體群並章,文賣合一的精神

亡。」(註六)先總統 國文在孫文學說中認為 •• 「社會國家者,互助之體也;道德仁義者,互助之用也 •• 人額順此原則則且,不順此原則則 蔣公亦曾提到 .. 「在德、智、體、群四育之中,群育、體育和智育同等重要,青年必須首先樹立 我國的傳統教育精神及其時代價值 一 一 一 一 一

(6)

一民主義學報第十期(七十五年六月) 一 一• 一

-一 起權牲小我、犧牲己見、完成大我、完成大業的志節,然後才能團結合作,協同五助。」(註七)由此可知,五助、合群 是人類的天性,合群也是個人、社會、國家生存之所繫,要塑造完美的人格、培育健全的身心,就是除了重視德育外,還 必須體群並重、文武 A三,這是傳統教育精神的第二個特質。 孔于教學,不但重視德育、智育、體育、美育四育的教育外,同時也很注意群育的發展。例如論語首章上就說:「有 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學而篇)這「樂」,就是與朋友共學,「樂」德業之相益。這種共同研討,相五啟發、共享 所學,共享經驗,共享成果的教育,就是今天所提倡的社會化教育的很源所在。因此,孔子說:「益者三友 ••••.• 友直、友 諒、友多聞,益矣。」(季氏篇)曾于說 •• 「君子以丈會友,以友輔仁。」(顏淵篇)都是在教導學生與朋友共學,與人 相處的社會生活道理。一方面可以收到觀摩晶勉、五助五磋的功用,一方面可以培養社會意識,適應環境的習性。孔子對 群育起步之早,用意之深是不言可喻了。 儒家的茍于對「群育」也有十分鞭辟入裡的看法 •• 「力不若牛,走不若馬,而牛馬為用,何也?曰:人能群,很不能 群也。人何以能群?日分;分何以能行?曰義;故義以分則和。 •••••• 故人生不能無群,群而無分則爭,爭則亂,亂則離, 離則弱,弱則不能勝物,故宮室不可得而居也,不可少頃舍禮義之謂也。能以事親謂之幸,能以事兄謂之弟,能以事上謂 之順,能以使下謂之君;君者能群也,群道當則萬物皆得其宜,六畜皆得其長,群生皆得其命。」(王制篇)人能群而禽 獸不能群,即表示群不只是一堆人的集聚,人之能群,是因人能守禮盡孝,事親之幸,事兄之弟,事上之順,即皆因能守 能盡禮,而君能群善群,使人民達到「群居和一」不爭不亂之境地,可見茍于對群育的重視。 為實現修已善群的教育理想,教育的內容,自不能偏於丈字書本的知識,而應當包括「德」「行」「道」「藝」四者 。例如周代小學所習的,是「洒掃、應對、進退之節;禮、樂、射、御、書、數之丈。」又如周禮所載:「大司徒以鄉三 物教民。一日六德 •• 知、仁、聖、義、忠、和;二日六行 .• 孝、友、睦、蚓、任、師;三日六藝 •• 禮、樂、射、御、書、 數。」這樣的課程,對於德、智、體、美、群五育,兼籌並顧',平衡發展;對於學生的品性、學識、技能、健康諸方面, 同時注意到。唯有這樣的教育,可以使人格獲得均衡的和諧的發展,才可以造成智德兼修、文武合一的完人。因此先總統 蔣公也曾指出六藝對現代教育的重要性;他說:「我們現在雖然因時代關係,不肪變通古時所教六墓的內容,但必讀認

;rili--品 Aanvvkz 點 vb

(7)

定是現代國民不可缺一的基本科目,尤其是達到軍事化的必要途徑。現在一般人對於六藝,以億是古代所規定,不適合於

時代,殊不知教材內容可因時而異,但設教主旨並無古今不同。」(註八)這個設教主旨。即是傳統教育精神的特質體群

並重,文武合一的精神。

=一、有教無類,機會掏等的精神

在我國歷史上,孔子首開私人講學之風,提出「有教無額」的主張,成為我國教育發展過程中的主要精神。孔子生在

一個貴族政治漸趨沒落的時代,貴族政治本就是一種階級政治,甚至連歡育也有階級性,即一股平民子弟,沒有機會進入

政府設立的「官學」受教育。孔子在政治方面,雖想依德舊有的政治秩序,奮門了半生,但在教育方面,卸首先提出富有

歷史意義的主張||「有歡無穎」'打破一切的界限,完全開放,創建了不分貧富貴賤、大收學生的私人講學制度。無異

於今日的自由、民主的普及教育。所以孔子學生之資質、出身、年齡是非常直難,子貢說明這種情形

•• 「君子正身以俟,

欲來者不拒,欲去者不丘。且夫良醫之門多病人,峰柴括之側多枉木,是以雜也。」就孔子而言,只要略盡弟子的禮節,便

可成為他的學生。他說:「自行束備以上,吾未嘗無誨焉。」(述而篇)「束備」是一種頂薄的禮品,只能代表一點敬意

。換句話說,只要有一個「形式」'孔子就收為弟子,正因為他「‘來者不拒」'像顏回、原憲那樣貧窮學生,才有機會投

拜門牆而受教,因「不分貴賤」'而有魯國貴族孟懿子、宋國貴族司馬牛等的學生,也有出身卑賤的冉雍(字仲弓)。孔

子不但照樣教育他,使他成為孔門十哲之一,還特別替他辯護說:「翠牛之子辟且角,雖欲勿用,山川其舍諸?」(論語

雍也篇)由此可見,孔子對學生家世、出身的高低,確實是一律平等、一視同仁。

在今天對教育平等的開放,視億當然。但在先秦時代,孔子是抱著博愛的胸懷,非常的勇氣,才創立了教育普及制度

'為中華民族開拓了文化、學術的坦途。此外孔子弟子的籍貫,以魯為最多,其次衛、楚、秦、陳、晉、宋、吳,可見孔

子的教化,南及江准,西至山跌。當時各國分立,而孔子不分酷域如此,此種「有教無類」的精神,實為中國統一的基礎。

自孔子以後,孟子肩承「有教無類」的教育道統。孟子是主張性善的,他認為人類生而具有四大善端,教育的任務,

就是在發揚此種善端。公孫丑篇上說:「側隱之心,仁之端也;蓋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

我齒的傳統制宵精神及其時代價值 三二

(8)

三民主義學報第十期(七十五年六月) 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猶其有四體也,有是四端,而且謂不棋者,自賦者也。」這是孟子學誦的中心思想,人間生 三二四 而具有此四端,教學的作用,就是擴充這四端,擴充到極點,便是「人人皆可為堯舜」了。孟子又說:「凡有四端於我者 '知皆擴而充之矣。」(公孫丑篇上)這個「擴而充之」'就是教學的任務。所以告于篇下說:「教亦多術矣,不屑之教 誨也者,是亦教誨之而已矣。」由於人生而具有四端,是受教者的基礎早已具備,「不屑之教誨,是亦歡誨之。」這與孔 子的「有教無類」'精神上仍是一貴的。 孔子、孟子之後,歷代教育學者,亦多主張「有教無額」'譬如張載著「西銘」'把「民胞物與」的胸懷表露無遺; 王陽明倡「致良知」'認為「個個人心有仲尼」。到了國艾,更重視敢育機會平等。曾說:「圓顱方趾,同為社會之人 ,生為富貴之家,即能受教育;生於貧賤之家,即不能受教育,此不平之甚也。」(註九)所以主張廣設學校,凡社會之 人,不論貧賤,都可入學。主張建立「普及教育制度」,使「少年男女皆有受教育之權利」'以求「人盡其才」。中國「 國父之間揚而融合於三民主義之中,更進一步載明於中華民國憲法第一五九條 •• 「國民 受教育之機會一律平等」。足見「有教無類」的精神,早已成為中國文化的一部分,也與現代教育主張平等、開放、普及 的原則相符,更證明了中國文化有放諸四海而皆準'百世以俟聖人而不惑的持久性與優越性。 有教無類」的傳統教育精神,經

四、針對個性、因材施教的精神

教育以發揚人性為目的,可是人性不同,教育對象不同,自然必讀因材施教。因材施教,就是現代所謂的「適應個性 差異」教育,包含「知的增進」和「德的培養」兩層面。孔子深明人類的天生秉賦,各不相同,必須針對學生的資質、個 性,因人而異,予以不同的教學和輔導,才能使學生欣然接受。 孔子認為人在智慧上可分為上智、中人、下愚三等。所以他說:「生而知之者,上也;學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學之 ,又其次也;因而不學,民斯為下矣!」(論語季氏篇)在層次上,「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譜上也 。」(論語雍也篇)即說明生而知之者是上智的資質,可以教他最高深的功課。學而知之者,是中等尋常的資質,可以教 他普通限度的功課。困而學之者,是下智魯鈍的資質,給他最低限度的功諜。困而不學者是下愚低能的學生,不能勉強要 W 戶「 VJJAFJFKFA 投胎你酹蚣 /W 眩酷膨毆航常 F 抗 EEZF

(9)

是: 他如何了!因按各人的智能實施個別程度不同的教育,就不會覺得難深太難,發生因而不學的缺點了。 在德行方面,孔于也是針對每個人的「性之所長」'「性之所起」'對症下藥,以「長善教失」。所以對學生所提的 同樣一個問題,因發問者不同,而答案也不相同。甚至是同一問題,因時地的不同,答覆也不盡相同。如論語所記 •• 「子 路問 •• 「聞斯行諸?」于曰:「有文兄在,如之何其聞斯行之!」冉有問 •. 「聞斯行諸?」于曰:「聞斯行之!」公西華 曰:「由也問『聞斯行諸』于日『有文兄在』;求也間『聞斯行諸』'于曰:『聞斯行之』。赤也惑,敢問?」于曰:「 求也退,故進之;由也兼人,故退之。」(論語先進篇)這是孔于因材施教的最好證明,論語中尚有許多關於「問政」、 「間孝」、「間仁」、「間土」、「問君于」等記載,不同的人間,孔于常有不同的回答,這即是因問者各人材性不同, 處境背景有別,而孔于加以不同的教導與啟發。 由此可知,「因材施教」的先決條件,是針對學生的個性、才智必讀徹底了解,方能有所依據,孔于平日對於學生言 行觀察,極為深刻,所以能因材施教,成敷顯著。現代教育學上,流行的一種「輔導原理(斗 yga 。凹凸旦已 gnog 已 們。 E 口 mo--口悅) '說是主張教學的功能,首宜從了解學生入手;教師能了解學生,才能促起學生的自我了解,而發展學生 之潛能,這是教學的最高藝術'孔于在上古時代,即能注意及此,誠為難能可貴。孔子因為觀察有素,思慮精審,深切的 了解學生,所以用一個字就評判出學生的性情。他說:「柴也愚,參也魯,師也辟,由也帳。」(論語先進篇)對學生的 才能也是如此,如「由也,千乘之圈,可使治其賦也。 •••••• 求也,千室之皂,百乘之家,可使為之宰也。 •••••• 赤也,東帶 立於朝,可使與'賓客言也。」(論語公治長篇)同時,孔于對每個人的志趣,也瞭若指掌,這種依據個人的氣質和感情, 導長捨鈕,各有發揮的主張,與目前學校教育上所常用的能力測驗與性向測驗,也有相同之處。 除了孔于之外,禮記學記上亦云 •• 「善待問者如一撞鐘,叩之以小者則小鳴,叩之以大者則大鳴,待其從容,然後盡其 聲。」中庸所謂 •. 「或生而知之,或學而知之,或因而知之,及其知一也。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強而行之,及 其成功一也。」孟于也主張:「君于之所以教者五 •.•••• 有成德者,有達財(材)者 ••.••• 。」(孟于盡心篇)這些都是孔于 思想的延伸,都是「因材施教」的古訓。今日美國教育上的道爾頡制(巳丘吉口 22) ,丈納特卡制 (5 口 EZE2g) 主張適應彈性的作法,個別差異的教育。(註 -0) 正是以孔于為代表的這種我國傳統教育精神「針對個性」「因材施教 我國的傳統教育精神及其時代價值 三二五

(10)

一民主義學報第十期(七十五年六月) 一一一六 」的踐行。

五、啟發自學可﹒循循善訝的精神

孫邦正教授在「中國丈化與中國教育」一丈中提到 •• 「教育觀以發揚人性為目的,而人穎善性又存乎此心,因此,教 育方法上自然注重自動自發,使學者自己發展其人格,發揚其善性,教師的任務,在於循循善誘,因勢利導。」(註一一 )中國的傳統教育精神亦注重啟發誘導,鼓勵自學,譬如孔子在論語述而篇上說 •• 「不憤不啟島,不啡不發,舉一隅,不以 三隅反,則不估價也。」孟子離車篇也提到 •• 「君子敏、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則居之安;居之安,則資之深 ;資之深,則取之左右逢其源。故君子散其自得之也。」朱熹註孔子「不憤不啟,不啡不發」一旬說:「憤者,、何求通而 未得之意;啡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啟謂開其意,發謂達其辭。」現代教學原則倡導啟發自學輔導的方法,教師鼓勵學 生自動自發,先具備學習的心向,再培養學習的興趣,加上努力學習,誤而不捨去解決學習過程中遭遇的困難,必能達到 心領神會的境地,可以說完全符合啟發自學的精神。 為學之道,臨重在人格的修養,因此教育的方法亦因之而注重人格的感化。教師「誠敬仁愛、循循善誘」亦是傳統教 育精神的特質之一。禮記學記上說:「師嚴然後道尊」'一般人往往把「巖」字解釋為嚴格、嚴厲,並且進二步和「不打 不成器」連在一起,其實「打罵教育」並不是我們傳統的教育方式。試看論語先進篇子路曾哲冉有公西華侍坐一章,孔于 與弟子之間那種瞭若指掌、打成一片,沒有隔閔的教學藝術,令人讚歎不已。翻閱宋元學案中「朱公核見明道於汝洲,歸 謂人曰:「某在春風中坐了一月』」時,我們為之悠然神往。朱子語錄中游、楊二子「程門立雪」的故事,伊川那種「桃 李無言,下自成廳」的德戚,令人震儡心服。而陽明傳習鋒啟蒙大意中所述「大抵童子之情,樂嬉遊而樺拘撿,如草木之 始萌芽,舒陽之則條腸,摧搗之則衰壞。今教一童子,必使其趨向鼓舞,中心喜悅,則其進自不能己。」(註三一)這正說 明了解見一童心理學的重要。像孔子、程明道、程伊川、王陽明諸聖諸賢,無不代表中國真正的教育精神,那有一點打罵教 育的影子呢?相反地,他們那種光風霄月的磊落胸懷、身教言教並重的教誨精神,更是今曰教育所再三強祠的。我們要了 解,「愛的教育」並不是西方的專利品,也不是亞米契斯的小說傳進中國後才存在的。實質上,早在二千五百多年的孔門 liti--Mtifrip--if

(11)

下,教師對學生的一丹「愛心」'已經深深地透過每一位弟于的心中。 古人云:「經師易得,人師難求」,經師重知識傳授,人師重行道踐履,中國文化傳統精神一向看重言行一致,名實 相符。在教﹒育上,把能以身作則的人師,看得比講授書本知識的經師重要。的確,人能盡己之性,他人當受其感化而歸於 善。故論請讀 •• 「一日克己估價禮,天下歸仁焉。」易經繫辭也請 .. 「君于居其室,出其言善,則千里之外應之。」論諸于 路篇上說:「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身教實重於言教。孔于處處注意自己的言行,使門人弟于潛啟 默化;門弟于對於孔于人格偉大之處,亦時致其景仰頌讀之辭。如「顏淵唷然歎曰:『仰之彌高,鑽之彌堅,膽之在前, 忽焉在後。』」(論語于罕篇)由此可見,「師嚴道尊」的「嚴」字,實在不是針對學生而發的那種不苟言笑,窮凶極惡 ,又打又罵的嚴厲措施,乃是要求教師具備「誠敬篤實」「心存誡敬」的行為,要有「嚴以律己」「專業精神」的情操, 要有「好學樂道」「溫故知新」的學識,更要有「鐵肩擔教育,笑臉對見一重」的理想。教師自身人格的提高,教學態度的 合情合理,良好環境的感化引導,才能潛移默化,領興師道,發揮教育的最大功能。西方見一童教育家一瞄峙貝爾曾說:「教 育者無他,惟愛與榜樣而已。」亦即是我國傳統教育精神的發揮。

六、君師並列、尊師重道的精神

中國社會傳統觀念以「天、地、君、親、師」五者並列;天地是三于宙自然,由自然產生出人穎,人額不斷地演進而 有人文教化。在中國的文化系統中,親是血統,君是政統,師是道統,這三統是中國文化傳統精神之所寄,中華文化之所 以能一眼相承,歷數千年而連縣不絕,實有賴於此。而此三統之中,道統要在其他二統之上。如史書記載 •• 東漢章一帝為太 于時,張輔為太搏,及一帝即位,巡符泰山,路出東郡'當時張輔為東郡太守,一帝至,太守自當出迎,一章一帝曰:「今日相見 ,應先行師弟于之禮。」於是先生上坐,一帝下坐,執書請教,然後再改行君臣之禮。又如宋朝程伊川為經建講學時,伊川 要坐而講,哲宗皇帝必立而聽。(註一一一一)此固代表道統駕乎法統主上的實例,而自古以來一帝王尊師,亦永傳佳話。可見 尊師重道,亦為傳統教育精神之特質所在。在西方,教師的地位則自古即甚少受社會之重視,例如希臘人雇用窮苦的持人 教授見一童基本的文字;古羅馬人用蚊隸來看顧孩童及教導孩一童,稱之為教僕 (2Em 。哩。);依靠販賣知識儒生的哲人( 攻國的傳統教育精神及其時代價值 三二七

(12)

一民主義學報第十期(七十五年六月) 三三八 (的。 BZZ) ,其地位也並不比蚊隸高出多少!(註一四) 唐代韓愈曾作「師說」'謂「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中國丈化傳統精神看重「道」的傳授,所謂道,指 人生丈化的理想而言,包括了人典人之間一切交往,也即是君臣父子夫婦兄弟朋友人群間的各種倫理關係而昔日,所以「尊 師重道」'即是傳統丈化中一特有精神,而中國社會亦賴師道為中心而維繫。因此,讀書人自古以來在中國社會上有地位 ,有力量,且能受人尊敬。孔子以一布衣,且一破尊祟為「至聖先師」'孟子亦被稱為「亞聖」'這種尊師重道的特殊意義 '是世界上其他國家民族所缺乏的。是中國丈化卓然特出之所在。此一(尊師重道之傳統,豈不值得我們今日再反省,再警 '惕 ?I 近百年來中國社會在西方文化的極度震融中,首先對自己民族丈化傳統喪失了信心,進而懷疑中國以往歷史文化中是 否具有此一套道統,又是否值得保留與發揚,至使師道淪喪。於是百年來教育制度逐步西化,智識技能的傳授成為教育中 惟一目標,德育退於不重要地位。今日的教師則僅成需一純職業性之自謀生活的職位,父母寄望於師者,只在如何教導其 子女使能升入明星學艘,高級學艘,以及獲得一學校丈憑,以為子女他日步入社會之謀生工具,卸並不連帶重視到學校之 教師本身。社會亦只以百業中之一業來衡量教師之地位。今日社會之普遍現象,視學使教育為一職業預備所,一知識版賣 場,在此一風氣之下,而希望學使教育作育出之人才真能為國家民族以及天下之用,豈不成一空想? 要依估價民族自信自尊,必先估價典文化,要領典文化,首先必應振興教育,要教育善盡其職,必當估價興師道。師道之尊 '固然有賴於社會風氣的提倡,然為師者,亦應各求自尊自重。古人說:「敬業樂群」'身為教師,倘能人人敬此業,樂 此群,縱使社會不尊師,師道仍可以種興。的確,教育本是一種精神事業,上承往世,下啟後代,不僅青年們的前途在教 師們的手中,國家民族的前途亦有賴教師的善盡職守。對教育事業抱信心,對青年前途抱熱忱,對國家民族命運抱關切, 為師者,能懷有此種祟高的情感,自會激發出﹒他深切的責任感。而在其盡貴的過程中,自能獲得一種快樂與滿足,此種快 樂與滿足,則決非金錢物質以及權勢地位所能換取,而尤其是教師自身人格的提高,更是一種無價的收獲了。(註一五) 以上所講六種精神,僅舉其大端,當然我國傳統教育精神樂觀進取,注重實踐力行、務本求源、學思並重、提高興趣 、綜合貫通等均不容忽視,但由六者所顯現亦足以窺我中華文化教育毆堂的奧甜甜,從而在現代社會落實與發揚,方能光芒

(13)

普照,澤被萬千學于。

奎、傳統教育精神的時代價值

西方社會歡育學家涂爾幹主張教育功能可分兩方面來說:八門徵觀方面(就個人而昔日) •• 教育促使個人社會化,也使個 人個別化,求得自我完成。叫鉅觀方面(從社會整體而言) •• 教育促使丈化的傳遞創新,社會的持續成長。(草一六)依 此觀點來探討傳統教育精神的時代價值;在徵觀方面,是培養四育均衡發展,使成為頂天立地、堂堂正正的中國人。在鉅 觀方面,則是復興中華文化,宣揚三民主義;依復民族自信,完成建國赦國的使命。若從教育本身而論,則又可從糾正以 往教育缺失,引導當前教育走上正途及順適世界教育潮流,因應未來教育發展型態兩方面加以闡述。因此本一章分從五個部 分來探討傳統教育精神的時代意義,分法固然未盡嚴謹,卸力求彰顯它的功能,禪讓大家明確認識,從而注入當前教育的 新生命,開創教育的新機運。 一、育頂天立地、堂堂正正的中國人均 宋儒陸象山說:「若某則不識一個字,亦領還我堂堂做個人。」寥寥二譜,卸把中國丈化精神表露無遣,發揮傳統教 育精神,正是在教人怎樣做一個人,怎樣做一個頂天立地,堂堂正正的中國人。 前丈提到,中國文化以人性為本位,以仁愛為重心,反映在教育上,則以發揚人性,養成完美人格為起點,而以促進 世界大同為其終極。考諸史實,中國歷代以來的教育目的皆主張「明舞人倫」、「涵蓋心性」、「修己善群」、「格致治 平」;即在培養卓絕特出,頂天立地的中國人。 川鬥明舞人倫,涵蓋心性 .• 所謂明舞人倫,就是現暸人己關係與應盡的責任,以建立社會倫理關係'調和個性與群性, 藉以適應社會環境,促進人類進步和理想,此即是傳統教育精神所強調的重「道」。書經舜典所載「敬敷五教」'孟于所 說的「五倫」都是指此。在今日是促使個人社會化的依據。所謂酒養心性,就是涵養德性,啟迪良心,如孟子的「擴充四 或圓的傳統教育精神及其時代價值 三二九

(14)

一民主義學報第十期(七十五年六月) 三三 O 端」'程明道的「先一識仁,以誡敬存之」等都主張消城獸性,昇華人性,發生神性,使人人達到理想的境界,這也是「中 國人」反求諸己的基本酒養。 的叫修己善群、格致治平 •• 我國古聖先賢,都存有「內聖外王」的思想與「繼往開來」的抱頁;為實現這種理想,一方 面是髒己,以求自己的實現及完成;一方面是善群,服務社會,以增進人額幸福。中國人之所以億中國人,乃在有「仁以 為己任」的胸懷與抱頁,所以孔于曾說「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並且要「己立立人,己達達人」 理想。 '孟于進而主張「得志澤加於民,不得志,修身見於世;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完全以「修己善群」儒教育的 國文再三強調大學八德目,乃是要從教育做人的道理||「格致誡正」,而推展到政治的教化||「修齊治平」 ,以「知」「行」並進的方法,從個人內心的修養做起,層層推進,使全民的生活美滿,共存共榮,而實現世界大同的理 想 傳統教育精神提供了做一個堂堂正正的中國人所應有的涵養興體認,面對當前學校教育,先總統 蔣公生前講述「革 命教育」時,就曾感慨地指出: 「從前學價教育出來的學生,有許多儘管名目上是中國人,而一考其思想和精神,就沒有一些中國人的氣質。很痛 心的說一旬,簡直不知他是那一圍的人。這些人既不明白本國的歷史丈化和民腹地位的重要,也不尊重本國固有的德 行和立國精神的特點,更不知道做一個國民對於本周貴有如何的責任,他不知道自己的國家和丈化應當如何愛重,只 是冒目地接受外國的一切 •••••• 這樣的人,還配做中國人嗎?」(註一七) 目睹這樣的怪現象, 蔣公於是提出對症下藥,他說:「我們中華民族有中國整個一貴的民族精神,所以中國國民必 須有中國人所固有的品德和精神,才可以算為一個真正的中國人。」〈註一八)傳統教育精神正是一帖良藥,正是教導國 民由注重個己的修身養性,強調人倫關係的和諧,重視生命價值的發揮,從而提振民族自信,加強民族精神。可見傳統教 育的特色與價值,一如先總統 蔣公所說:「首先在教育學生成億人之所以為人,並生活與行動得像一個人,成為一個活 活、蠱、蠱的好學生。次之,則在教育學生成為一個愛國家、愛同胞、合群服務、頁責守紀、且足以表現中華民族道德丈化、 堂堂正正的中國人。」(註一九)

(15)

=、復興中華文化 9

宣攝三民主義

中華民接立國迄今,具有五千年悠久的歷史,五千年來,雖然有盛有衰,且歷經變亂,但終能領興者,乃因在其悠久 的歷史中,蘊涵了博大而優良的傳統文化,這個傳統丈化的涵育,除地理環境的自然因素外,多出自古聖先賢相傳的道統 。誠如上三章所述,高於政統的道統,正是傳統教育精神特別重冊的一環。也是自古讀聖賢書者所惕厲而不敢或忘的,然 而近百年來,西芳思想的智擊,國人逐漸對本國傳統寶典喪失信心,更由於當前中共匪黨竊據大陸,殘民以逞,在民團五

十五年秋瘋狂倡行所謂「文化大革命」'種種倒行逆施,毀倫喪德的行為,無非是要徹底摧毀我中華民族五千年來的傳統

文化?無非是要達成其亡國減種的陰謀,因此凡是有良知,有血性的全國同胞,尤其肩質教育教圓的教師們,如何繼絕興 廢,延續民接丈化的命眠,發揚道統,賦予活力,實在是當前刻不容餒的急務。國父曾說:「要依估價中華民國的國際地 位,就必讀復興中華固有的丈化。」先總統蔣公也曾訓示我們說:「民族文化之盛衰,乃為國家存亡之所繫,如其優良 文化之喪失,則其國雖存猶亡;皮之,如某能保存發揚、則其國雖衰必盛,雖弱必強。」(註二 0) 教育的任務之一,應該在「傳遞丈化」「創造文化」和「提高丈化」'並使之繼續向上發展。人類為了謀求社會進步

,必讀勳助教育的力量來傳「道」'來傳遞社會丈化,使人額歷代累積的經驗,由上一代傳給下一代,讓後代子孫能夠利

用前人的經驗,直接地吸取歷代文化的精華,然後再以這些文化為基礎,創造更多、更美好的文化。所以 國文認為:「 開學的重要和方法,洩近一點說,便是要教育少年。那班少年受了教育十多年之後,便成用的人才,可以繼續你們前輩去 辦事。如果他們失了教育,你們以後的人才,便新舊不相接,以後的事業,便沒有人辦。」(註二一)正指出了教育具有 培育人才、傳遞文化的功能。因此,沒有教育,歷史早已中斷;沒有教育,文化便沒有進步,更談不上保存發揚。今天我 們提倡中華文化領興運動,不是口號,應是行動,固有智能中卓絕特出的部分,都應予以推陳出新。誠如先總統 垂訓 •• 中華文化有其日新的特質,亦有其創新的精神。「估價」是依續其固有已失的潛力,所以其義乃為種生;而「興」是 蔣公之 創造其與時俱進的活力,其義乃為發揚。傳統教育精神,祟尚人格涵養,尊師重道、誠敬仁愛等皆為中華文化的瑰寶,代 代相傳,生生不自心,可大可久,壯大了中華丈化的生命,因此,發揮傳統教育的潛力,賦予固有文化的活力,是一而二, 發圓的傳統教育精神及其時代價值 一 一 一

(16)

一民主義學報第十期(七十五年六月) 一 一 一一 一 一• 一 二而一,層層相因,相輔相成,不可偏廢。 再者,發揮傳統教育精神與宣揚三民主義是息息相關的。前面提到,丈化與教育偶一體 L 之兩面,亦可論文化為體,教 育為用,教育以發揚中華文化優良傳統為重點,三民主義是中華文化的結晶, 國艾亦以繼承中國道統自任,故實踐三民 主義與弘揚中華文化是一貫的。民族主義教育以倫理為內涵,中華倫理丈化,傳統教育精神即在發揚人性,闡揚人道。民 族本位的文化教育,主要的意義在使國民認識自己是一個中國人,在怯種民脹的自信心。方法則是從跌價我民族固有的道 德和智能做起。換言之,重視人格教育品道德教育,即是倫理;實現革命建國的理想,即是民主 •• 「普及教育,使全國人 民皆有科學知識」'創造民生樂利的環境,即是科學。終極目的,必領消城共產主義的邪說,完成建國教國之使命,建立 大同世界的理想,此為三民主義教育的真精神,也是我建設社會,種興中華丈化的張本,由此可見傳統教育精神的時代價 值與深厚意義。

一、帳復民按自信,完成建國教圓的時代使命

國文說:「我們今天要依種民脹的地位,便先要跌價民族的精神。」又說:「要維持民脹和國家長久的地位,還有道 德問題,有了很好的道德,國家才能夠長治久安。」(註二二)先總統 蔣公在「赦國教育」一丈中也會明白指出:「我 們有五千年悠久光榮的歷史,有歷代創作積累而來的高尚優美的文化,而且是如此廣土眾民的大國,我們只要推行赦國的 教育,喚醒我們的國魂||固有道德精神,故復我們民脹的自信力,來完成現代國家的建設。」(註二一二) 傳統教育精神的時代價值,是從歷史丈化中擷取精神,發揚光大,激勵民接自信;一方面可以依德民族精神,一方面 又可提高國民道德水準。我們深知,要建設現代化的國家,絕不可揚棄傳統優秀文化,更何況中興以人才需本,人才依靠 教育來養成。只有在傳統教育精神為根基下所建立的教育制度,才是健全的,才能培育出建國教園的中興人才,才能完成 反共復國時期的特殊使命。 四十多年前英國的經濟史學家陶納(吋也還口。可)在所著的「中國的政治與中國的教育」一書中即曾語重心長地建議我 們,他說

(17)

「除非教育土內生根,牠必不成為活的教育,赦國的秘訣,就是西洋有這個東西,也是不能聽進而來的。牠並非貿 易物品,中國如要得這個東西,牠必績是國產。中國教育家,遷移視線的時期到了,以後可以不必望天,應該看看胸 下的地。雌獨在這個土地上|這個中國生活的實況的土地|!中國教育家能夠找得資料,來創造一個適合中國需要的 教育制度。」(註二四) 這是一段多麼懇切的忠告啊!近百年來,隨著外來主義的變遷,我國教育亦步亦趨。時而提倡草園主義,時而提倡民 主主義,時而提倡社會主義,時而提倡國際主義。朝更夕變,無一定主旨,無一定歸趨,教育那能收到實妓?中國教育家 為什麼捨近求遠?為什麼不在本土內尋找寶藏?不顧國情,拾人牙慧的教育制度,那能在中國生根、結果呢?任何國家為 了適合本國生活環境及建設人才,則其所蝶取的教育制度,完全是根據其民族歷史、政治、經濟、索教及丈化思想等因素 而構成的。誠如十八世紀的盧梭在其所著的「愛彌見」一書中說:「譬如一種教育適合於瑞士的,未必適合於法蘭西;適 合於中流社會的,未必適合於貴紳之家。因而,教育方法的合用與不合用,須參照四周的環境,且他的妓用亦只適合於某 一國或某一階段。」(註二五) 以上兩段譯昔日,實在值得我們反省回味!我們身處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中期,備受內憂外患的挑戰與衝擊,仍然要有承 先啟後的一種教育使命。新加坡總理李光耀曾語重心長地提醒他領導的人民,要在科技發達的工商業社會中維護中國儒家 傳統的倫理道德。日本現任總理大臣中曾根康弘在接待韓國總統全斗煥訪問期間,曾公開宣稱,日本的經濟成就得力於儒 家的倫理精神。外國領袖人物如此推出示中國傳統美德,何以本國人士喪失自信,一竟對優良文化棄如敝履?我們不禁要大聲 疾呼 •• 發揚民族自信力,以傳統教育精神為基礎,以優良傳統文化為骨幹。教育專家們!請在本土內「找得資料」'推陳 出斬,去蕪存菁,才能為這憂患時代的中國建立良好的教育。「任何國家,只要有良好的教育,良好的教師,即使一時有 其橫逆危難,最後必能轉敗為勝,轉弱為強。所以教育事業,是建國的根本,更是教亡圖存、中興再盛,扭轉歷史的偉大 力量。」(註二六)我們全國教師們,應該面對時代的艱難,體認傳統教育精神的時代意義價值,繼往開來,承先啟後, 積極發揚,為肩頁建國赦國的使命而共同奮鬥。 發圓的博統數育精神及其時代價值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18)

一民主義學報第十期(七十五年六月) 三三四 四、糾正以往學稜教育缺失 p 引導當前教育步入正途 教育是百年樹人的大計,也是救國建國的根本,惟教育的發展無正境,必績不斷圖謀改進,才能配合變動不居的社會 需要,因應瞬息萬變的時代需求。傳統教育精神,可大可久,歷久彌新,仍應力求發揚,務期今後的學校教育更趨完善。 我們探討目前學校教育的顯著缺失,可分二方面加以說明 •• 村教育的質與量方面:我國學校教育在量的掃展相當快速,「質」的提高也有明顯的成績。惟三十多年來,國家建設 百事待舉,國力充實多途並進,影響所及,在教育經費不甚寬稽的情況下,自然以量的擴充為優先,來適應人口驟增所帶 來的教育需求,故在量的建設投入多,而質的改進投入較少,遂產生質的提升不能配合量的增加,質量發展不甚平衡。由 於教師素質未盡理想,教學設備尚欠充實,影響了教育的品質,以致學生畢業後無法適應社會需要,也產生了供過於求, 造成教育性失業等問題。 叫發揮多一兀功能方面 •. 教育應該發揮多元功能?從個人觀點看,教育即在培養個人謀生的知靜,如鍊強健的體魄、一拘 泳完美的人格。從丈化的觀點君,教育不但在傳遞丈化,同時還在發揚丈化。從社會觀點看,教育不僅在促進社會的流動 ,而且在導引社會的變遷。從經濟觀點君,教育在增進技術革新,提高國民素質,以促使經濟不斷的成長。此種整體綜合 的目標,頌經由教育系統發揮其多元的功能,始能獲致。但多年來,我國的教育多未能與經濟計畫,社會計畫相結合,過 於偏重知識技能的傳授,未能發揮多元功能,疏泡了整體綜合的教育目標。 先總統 蔣公亦曾對過去教育之缺失詳加檢討,他說:「過去教育之弊害;一、為學校教育與人民之實際生活分離, 教育之設計,不能為大多數不升學之青年著想,徒提高生活之慾望,而無實際能力之培養以應之,結果使受教育之國民, 增加個人之痛苦,以釀社會之不安。二、儒教育之功用,不能養成身心健全之分子,使在國家社會之集合體中,發揮健全 分子之功用,以抉植社會之生存。三、為各級教育偏注於高玄之理論,未能以實用科學促進生產之發展,以裕國民主生計 。四、為教育制度與設施缺乏中心主義,社模襲流行之學說,隨人流轉,不知教育之真義,應為縣延民族之生命。四弊相 逐,使共黨虛偽偏激之教義,得以乘間侵入,胎重大危害於我國家,而樂乎動搖國民革命之根本。」(註二七) ι 說龍彰動搏"誰也他拉宮峰 PW 鳳山學句 bbbhR

(19)

由上所述,我們知道,要糾正以往學校教育之缺失,引導當前教育步入正途,就必領發揮自孔于以至 國文一服相承 的傳統教育精神;貫徹有教無類的主張,以促使教育普及,達到全民教育的目的;弘揚歷史丈化,才能加強民族精神教育 。加強因材施教、重靚職業輔導,使不升學青年亦能得到適性發展與照顧,注重人格涵養、體群並重、文武合一,可糾正 偏重智育之缺失,養成社會有用人才。發揮尊師重道、敬業精神,可提高教師的社會地位,塑造良好形象。而實現三民主 義教育的真精神,以倫理、民主、科學需按心的教育,更能符合當前社會需要,造就國家棟樑'達成「以充實人民生活, 扶植社會生存,發展國民生計,延續民族生命億目的」的教育宗旨。 蔣公更鑒於過去學校教育受「升學主義」、「形式主義」和「孤立主義」的傌害,曾經提出發人深省的訓示 .「現在我們中國一股青年,完全缺乏這種真正『愛』的修養與德性,無形中養成怨恨、棋拓、刻薄、殘暴的風氣, •• 先總統 學校機關如此,普通社會更屬如此。」(註二八) 的確,現在社會暴民之氣充塞,發揮教育愛,講求「愛的教育」'改善社會風氣,這是今日教育的要務。傳統教育中 師長光風賽月、合理合情、循循善誘、身教言歡並重的教育精神,實在是引導今日教育走上正途的針眨藥石。 五、順應世界教育潮油、因應素來教育發展型態 教育部部長李煥在「教育敢策的取向」一丈中提到:「今天已進入一個國際社會的時代,各國關係愈來愈密切,交通 與傳播的發達,資訊和科技的發展,促使觀念、思潮、制度的流行,動輒影響全世界,為了吸收其他國家的經驗,適應世 界學術潮流。我們在擬訂教育政策的時候,也不能故步自封,對於世界教育思潮的趨勢,應該適度的,有選擇的、作為目

標取向的依據。」(干註二九)今天我們研勢傳統教育精神,不是「敝帝自珍」,也非「故步自封」'正是要擷取傳統的精

華、參酌西方教育伊暐代趨向,擬訂出最有殼、最理想的教育方式,以求適合國家社會之需要。 李部長在同丈中曾提出當前世界教育思潮可供我們教育政策目標取向參考的,有下列四點 •• H 倡導人文主義的精神。 叫重靚科技研究的發展'的加強終生教育的觀念,個從事國際合作的趨向。張壽山在第十一屆韓中教師研討會上演講「邁 向新世紀的教育」時,則提出邁向新世紀的教育應朝下列取向推展 .• H 重視科技教育以開發人類智能。叫兼顧文化的世界 我國的傳統教育精神及其時代價值 三三五

(20)

一民主養學報第十期(七十五年六月) - L . . /、 性與民接性,尚講求真正的教育機會均等,個積極達成終生學習的教育目標,因注重人丈與科技的調和並擠,付以全人教 育理想為最終鵲的。(註三 0) 綜合二者說法,可歸納三點來探討傳統教育精神與現代教育思潮不謀而合之處 •• 村倡導人文主義的精神 •• 就西方的丈化來說,希臘丈化充滿了人文主義的精神,歐洲「丈藝估價興」以後,人文主義形 成一股潮流,發生過啟導和推動西方一切改革連動的影響力。二次大戰後,人文主義漸趨沒落,近年來則有逐漸復甦的跡 象。目前世界各國都在倡導人文主義,以科技最為發達的美國為例,教育上又趨於強調人文素養與價值觀念,可為例證。 所謂人文主義,即是以「人」作為丈化的中心,重視人生的價值與意義,暸解人生奮門的目標,以求人丈與科技的調和並 濟。中國自古講求科學必讀「正德、利用、厚生」即是此章。人文主義應用於教育上,乃在強調「人」的培育,發展「人 」的理性根源,追求「人」的價值意義,建立「人」的人格尊嚴。這種見解,與我國傳統教育精神中尊人性、數人品、重 人倫的儒家人本教育精神,正是中西輝映,若相契合,倘進一步而言,重視人文主義,雖是現代教育思潮,但中國早在二 千五百年前即已實踐力行了! 的講求真正的教育機會平等 •• 教育為基本人權,早在世界人權宣言及見一童權利宣言中即已強調 •• 每個人都有受教育的 權利。然而三十餘年來,世界各先進國家的努力,除了導致教育量的擴展,教育人口的不斷膨脹,在質的提高及機會均等 理想的追求上,卸尚未能徹底實現,因此,「邁向新世紀的教育,要講求真正的教育機會均等,不能再漫無目的的作量的 擴充',而必讀進一步講求質的機會平等。此當有賴對於性別、種族、地區、社會階級等相關因素之考慮,重視『因材施教 』的輔導計畫之有敷執行,促進學校制度與選擇性功能的客觀性與民主化,推動特殊教育之發展,並對教育資源作合理的 分配。此外,新平等主義||『教育結果平等』 (25:3 。同 ZRE 品。 ZHSB 。)觀點的提出,更可扭轉過去只重視 施教者立足點的平等及競爭機會的開放,而忽視學生本身出發點不平等所造成難以挽回的顏勢,如此,才能確保教育能夠 達成員的機會平等,符應新世紀多元社會之需要。」(註三一)其實這種主張與發展,正是以孔于的「有教無類」、「因 材施教」為基礎而延伸、發揮的。 川同加強的時生教育的觀念 •• 基於人額知識開發的精進,以及人類一生智慧成長的永無極限,完善的教育應強調學習的需 要,學習時間的無正息,以及學習境界的無﹒止境,本此教育的必然趨勢,終生教育將是二十一世紀極具價值的教育理想。

(21)

句清 141ji--tJA--3 錯過團軍蠶豆眼前 JEEg 彎著一番立事 、 李煥部長認為部分教育學家「提出『終生教育』的觀念,主張延伸一定期間的教育到無限期的教育,延伸學校教育到 社會教育,必須『活到老,學到老』;時時從生活中學習,終生在學習中生活。這一新的教育觀念,已引起教育界廣大的 注意,有人預測,將來成人教育在整個教育事業中,可能會居於最重要的地位,佔有最大的比重,所以今後教育措施上, 必須準備許多成人受教育的機會,像我國目前空中大學的籌設,社會教育機構的發展,都是為了配合終生教育的要求所做 的措施。」(註三二)中國自古以來學者亦多強調的時生學習的觀念,譬如莊于主張「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孔子自 謂「學而時習之」「學不厭、敢不倦」才能夠「日知其所亡,月無忘其所能。」禮記上也說:「學然後知不足」'茍于在 「勸學篇」開頭即說:「君子曰:學不可以已。」的確學無正境,「學至乎沒而後正也。」學習是「死而後已」。以上這 些見解,可說都是今日「終生教育」的濫觴。可見傳統教育精神,有其卓絕特出的時代意義,時至今日,仍是我們教育上 所追尋的目標。

肆、發揮傳統教育精神教師應扮演的角色

先總統 蔣公曾經指示我們說:「要昌明教育,必先確立師資。師資本身有了可尊之道,學生青年和一般民眾自然相 觀而善。」(註三三)因為教育的目的乃在培育良好的國民,養成建國的損輯,而一個人性格的塑造,習慣的養成與學識 的充實,師資則是最重要的關鍵,所以教育事業要往下紮根,向上發展,教師不僅要認清自己的責任,更要建立良好的形 象,尤其在發揮傳統教育精神上,教師所掛潰的角色,應該是多方面,以下分五種來敘述 •.

一、扭潰擔任承先啟後、薪火相傳的弦道者角色

中華文化以儒家思想為主流,孔子學不厭、教不倦的精神感召,二千多年來,國人奉記為大成至聖先師,更是中西馳 名的大教育家,政府明定每年九月二十八日孔子麗辰紀念日為教師節,目的無非是在激發全國教師按法孔子、獻身教育、 擔責起良師興國的責任。 我國的傳統敬育精神及其時代價值 七l

(22)

一民主義學報第十期(七十五年六月) 三三八 孔子曾說:「人能弘道,非道弘人。」中華丈化的道統,靠誰來發揚光大?靠教師!傳統教育精神,靠誰來賦予新生 命?靠教師!因為「道之所存,師之所存」。我們知道,丈化的代代相傳,生生不息,是人類進步的主因,誠如上丈所述 ,教育具有傳遞丈化,宣揚丈化的功用。教師是教育工作者,具有傳道的責任。因此在發揮以孔子為代表的傳統教育精神 上,教師首先要扭演擔任承先啟後,薪盡火傳的弘道者角色。 教育學家張壽山在「教育與丈化」一丈中指出 •• 「藉著教育使得優良的中國丈化得以延續發展,固有倫理道德得以調 適發揚,中華民族愛好和平,講求博愛之精神得以深入人心,成億谷, ... 日世界各民族企望實現正義與和平之人顯社會之根本 。」(註三四)的確,古聖先賢的持續努力,谷, ... 天教師的承先啟後、繼往開來,正是「為天地立心,儒生民立命,為往聖 繼絕學,億萬世開太平。」的豐功偉業,每位教師都應有如是的體認與傳承。 國父於民國十年在桂林答覆第三國際代表馬林之間時曾說:「中國有一個道統:堯、舜、禹、湯、丈、武、周公、孔 子相繼不絕,我的思想基礎,就是這個道統。我的革命,就是繼承這個正統思想來發揚光大。」(註三五) 國父根據這 個道統以創新中華丈化,結合古今中外學術的精華,而創建了三民主義,使三民主義成為現代化中華民國立國的根本,成 為我國現代化過程中的最高指導原則。 三民主義以倫理、民主、科學為極心,在倫理建設方面,三民主義強調人的價值,處處以人為中心。在政治建設方面 ,三民主義講的是合作互助,也是一種人際關係的和諧。在改善民生、尋求生活富足方面,科學的功能更是重要,谷, ... 日教 師的教學,應環繞著以倫理、民主、科學為本質的三民主義去進行。所以蔣總統經國先生在民國七十三年教師節向全國教 師賀節的講詞中提到 •• 「古人說,教師的任務有一二 .• 就是傳道、授業、解惑。我們現在所要傳的道,是國家生存發展的大 道,也就是承繼一貫中華丈化道統的三民主義,要使國人都能認識中華丈化的博大精深和三民主義的進步性與優越性。」 今天身為教師,人人「任重道遠」'人人都應以三民主義的信徒自居,以中華丈化的弘道者自許,傳統教育精神才能壯大

ill-{

生命,國家民族才有前途。

(23)

=、拇演培育學生適應多完化社會的雕塑家角色

教育實際,常常寄在最高和最遙遠的理想上,也就是希望其他做夠造成「完美」。(註三六)而教師正是藉著教育給予 人類生活的車備知識、改善生活、幫助人生,達到最善、最美、最高的境界。觀看我國現行的教育宗旨是 •• 「中華民國之 教育,根據三民主義,以充實人民生活,故植社會生存,發展國民生計,延續民族生命價目的。務期民族獨立、民權普遍 、民生發展,以促進世界大同。」可見我國教育的最高原則是三民主義,而所貴的使命是「建設有用的人才,以達成世界 大同。」 在這個多元化的社會,教育當然也是要求「完美」,使人人成為有用的人才,以求在競爭的社會中各盡所能,「人盡 其才」。要達到這個目的,教師應竭盡所知所能以傳授學生謀生的知能,增進受教者生存本能的發揮與生存技能的增進。 教師要「寫下一代預準好應付未來不可知的跳戰,能夠在前引導他們經歷所有困難的價值選擇。」(註三七)事實上,我 國傳統的教育精神||有教無穎、因材施教,亦正是在倍受歡者預備迎接未來生活、生存、生計、生命過程中的跳戰。 雕塑家尋找古木、奇石,然後依這些素材的質性、紋路、形狀、色澤等之不間,而予以雕刻出各種不同的成品,各異 其趣,各具價值。傳統教育精神,在教學方法的表現上,亦正是充分了解學生,各因其材,各適其性。所以今日教師在教 導學生、實施認知教育時,要注意學生之間存在的顯著差異現象,如智力的高低、性向的不同、情緒反應的差異、社會適 應的強弱、體質的差異。教師不僅教導學生讀書做人,更要發掘學生之間彼此的差異狀況,給予適切的輔導,讓受歡者知 道往適合自己的方向邁進。目前教育當局正在推行的適性發展教育、能力本位教育都是這種因材施教的精神之實現。 面對多元化的社會,教育要達成目的,教師對教材、教法都不能一成不變,傳統教育精神在這方面值得教師取法的是 H 敢與育並重 •• 敢者注重知識技能之傳授,育者側重於生活修養之指導,合教與育才能訓練出術德兼修之國民。四育 兼顧,文武合一,力求思想教育、生活教育、倫理教育、職業教育,同時並進。教師亦應博引古今,深入淺出,啟迪引導 '力求與生活相結合,以增進學生對時代與環境之認知及適應,才能在變遷急邊的社會上立足。 或圓的傳統教育精神及其時代價值 主三九

(24)

一民主義學報第十期(七十五年六月)

三四 O

的學與思並重

••

國文認倡古今,人類求知識的方法有二;一是「用觀察,即科學」',二是「用判斷,即哲學」(註三

八)觀察重感官經驗之獲俑,判斷重思考;今日教育,必氯強調觀察與判斷並重,指導學生運用思想推理,運用實作求證,

而此亦即是孔子所謂「學而不思則間,思而不學則殆」「學思並重」教育精神的闡述。運用啟發自學方式,循循善誘的精

神,帶動學生,來培養學生自主性。否則僅注重灌注式的講授,填鴨式的教學、背誦式的測驗,對於學生、教師,乃至國

家民接均無得益。又那能培育出「有用之人才」「國家社會之棟棵」呢?

三、拇潰間,學生健全人格的回讀工程師角色

我們常說:教育是一種良心工作,也是一種精神事業,而教師乃是人額靈魂的工程師,一位優良的教師必須是經師兼

人師。(註三九)實質上,中國傳統教育精神特別重視人格陶冶教育,目的就是要教育出身心健全的國民,有用的人才。

國文說:「諸君乃教育家,頭知教育家者乃引導人群進化者也。」(註四

0)

人群要進化,必績有健全的人,如何才稱

之為健全的人呢?先總統蔣公曾說:「有健全的國民,才有健全的民族;有健全的民脹,才能建設富強的國家。怎樣才

是健全的國民?第一就是一般國民的身心保持平衡;第二就是一般國民的情感興理智能夠保持和諧。」(註四一)教師的

任務,就是肩賣起「解惑」

i|

陶鑄健全人格的責任,換言之,就是人格教育。孔子以為「導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

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論語為政篇)可見人格教育的重要性,而教師應該掛演陶鑄學生健全人格的

靈魂工程師角色。尤其要「為學生剖析疑難,解答問題。由於當前眾說紛險,價值觀念模糊。是非易鼓混淆,如何釐清是

非黑白,使青年在思想上免於外來的污染,以堅定其對國家的信心,促進全民自強團結,也是教師們重要任務。」(註四

二)

教育的本質,就是在薰陶個人,使其能真誠、自愛、心身健全、是非分明,充滿著仁心仁性,以表現高尚完美的人格

。那麼教師應如何擷取傳統教育精神之內涵去陶冶學生健全人格、呢?

蔣公再三強調 •.

「教育的內容包括著智育、德育、體育與群育。一個人要做獨立自由的現

代國家的國民,一定要完全受到這四育,這四育合起來,才是健全的教育。」又說:「六藝教育的功用,就是訓練一個身

H 四育六藝並重 •• 先總統 FSgflbFLEErFEEtfiγ

(25)

心平衡、手腦並用、術德兼修、文武合一的健全國民。」(註四三)教師實應確認傳統教育精神訓蝶學生以做人億主的觀 念,扭轉目前學校歡育「考試領導教學」之歪風,使學生同時具備豐富的知識及高尚的德行,養成完全人格。 臼加強民接精神教育 •• 發揮傳統教育精神,教師應建立學生對民族的自信心,各階設民族精神教育之教材,如國小的 「生活與倫理」、國中的「公民與道德」、高中的「三民主義」及大專的「國父思想」'務求完整融貫,相五配合連繫。 除外,加強歷史丈化的宣揚,有系統地在各級學校,按層次以中國現代史與中共毀滅固有文化、禍國殃民的史寶來加強教 學。使學生都能有忠奸之辨。因借我們今天所進行的反共戰爭、實質上即係一種思想的戰爭,散徹底根除共產主義的思想 毒素,必先弘揚中華民族傳統的優良丈化,而 國父所創造的三民主義,則備中華傳統文化的結晶與實踐。蔣輯統經國先 生在民國六十九年一兀且視辭中,特別期勉每佐國民都能作「億中華丈化與三民主義栽根的人」,因此全國所有的學校教師 ,都應把實施精神教育視為這種栽棍的工作。

四、一掛演身敏冒教合-、說敬仁愛的東數家角色

在我國的社會丈化背景中,教師的社會地位一向至為祟高,可以與「天地君親」相提並論。誠如上丈所述,自古以來 ,我國教師不僅保有其神聖的一面,且有異於其他行業人員。然而近年來「社會快速的變遷,社會職業價值觀念的改變, 且在教育成為一種行業以後,任教者謀生的目的勝過以教育僑職志的興趣,將原來教育英才的高尚樂趣沾染上或多或少的 實利動機,教師流品不齊,逐漸失去社會的景仰,使其神聖的教育任務,大受影響。」(註四四) 事實上,歡育乃百年樹人之大計,凡從事教育工作者,對於學生、學校、家庭、社會、國家、民族以及世界人類,均 有神聖莊嚴之責任。惟欲肩賀這個責任,教師的人格最為重要。因為「如果施教者本身的一言一動,不能取得受歡者的信 仰,是沒有成功的可能!所以我們不講赦國的教育則已,如果拿教育來赦國,首先就要從健全施教者本身做起。」(註四 五)教師如何秉承傳統教育精神,以求發揮教育愛呢?個人以億應有下列三點體認 •• 川鬥品德陶冶、以身作則 •• 教師在工作上要具備敬業樂業的精神,在行為上應以身作則,身教言歡並重,因億「以身教 者從,以言敢者訟。」因此言行一致,以德感召。以鼓勵代替懲麓,以循循善誘代替嚴辭說教,以愛心來薰陶學生,以耐 發圓的傳統教育精神及其時代價值 四

(26)

三民主養學報第十期(七十五年六月) 心來感化學生。臨為經師,又為人師,以求在潛移默化中,「樹立國之根本,清大道之正源。」 三四二 叫混取新知、教學相長 •• 教師肩責「作育英才」之大任,要了解「溫故知新」的作用,體認「教學相長」的意義。尤 其在這知識日新月異的時代中,俺不斷研究,隨時進修,不投步自封,或一得自滿,茄就不僅學養的增進,對教學方法的 改進,教育責任的履行,亦大有樽益。 的誨人不倦、終身以之 •• 教師要能夠以「教學生濫」為樂趣,以「作育英才」為寄託,建立正確的教育專業觀念。一 位教師如能淡泊名利,保持寧靜的心境,不見利思邊,捨棄功利思想民樂而教之,樂而導之,則教學妓果必彰,學生受益 必宏。孔子說:「知之者,不如仔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論語雍也篇)做為一位教師,不但要知其所以,而且 還要篤仔踐行,同時更領臻於「樂此不疲」之境。拿這種精神,以民族丈化的精華東教導學生,才他所將民接丈化的規範在 每一個國民的心中產生內化的結果。惟有這樣,我國教育才能得到堅實不斷的發展。 「學而不厭,誨人不倦」雖然是簡單幾個字,但卸充分表現了教育家所需的奉獻精神與修持態度。教育工作者雖不像 宗教家、傳教士,將他們的希望寄託在不切實際的未來,可是宗教家、傳教士為傳他們的教,佈他們的道,所表現的誠敬仁 愛精神,以及夙興夜寐、風雨無阻的高度熱情的活動,卸也是目前我們教師所最需要的。

五、勢演結合傳統輿現在、順應素來的預言家角色

教育廳長林清江在「教育的未來導向」一文中認僑 •. 「由文化延續的觀點來看,教育具有三種導向,即傳統導向、現 在導向及未來導向。」(註四六)茲分述如下 川鬥傳統導向 •• 所謂傳統導向,就是教育必須特別重視過去文化的傳遞。本一輩一第一部分提到教師應扮演擔任承先啟後、 薪火相傳的弘道者角色即是指此而言。 叫現在導向 •• 要培育社會「有用的人才」'教育措施不能園於傳統的價值觀念,必須推陳出新,結合教育與現實社會

,使教育措施能夠切合社會需要,以解決社會問題,進而為社會培育發展文化所需要的人才,因此紮根於傳統丈化,以求

訓練學生能順適多元化的社會,教師自應有其所一孩扮演的角色。

(27)

尚未來導向 •• 林廳長提到 •• 「除了重視過去丈化的傳統導向與配合現實社會的現在導向,教育也應重視未來導向。以 未來導向引導教育,才能使教育永遠保持創新的活力與發明的能力,使其具有前瞻性。再進一步說,由於教育揉取未來導 向,更可以帶動社會求新求變,為社會提供進步的理想,使文化保持延續不盡的生命力。教育若忽略其未來導向,將使教 育培養出來的學生,在迅速變遷的現代社會中失去創造的離力,無法成億延續文化的人才,社會也會因此變成創新少,保 守力量多,只偏重舊文化遺產的承聾,而疏忽建立未來社會的共同理想。」(註四七) 由以上的分析中得知;教育必讀兼顧過去、現在興未來,教師的任務自然是在結合傳統與現在,並求順適未來,教育 的功能才可充分發揮,才可帶動社會的改革,使文化再旱現新貌。的確,教育如果只重視傳統導向而忽略了現在導向及未 來導向,雖然可以保有文化傳統,卸與現實社會脫節,不符社會需要,同時也將使社會缺乏未來的共同理想。當然,教育 如果只重視現在導向而已,固可使教育切合社會實際需要,卸不能紮根,也不能創新,教育目標必然飄搖不定。因此為了 謀求人顯文化的延續與發展,教育應同時兼顧傳統導向、現在導向興未來導向。本丈探討傳統教育精神,正是試圖從丈化 的精華中尋找出適合現代社會需要之所在,並在未來導向中找出傳統教育所具有的價值與意義。所以在發揮傳統教育精神 上,教師除了必須扮演弘道者、雕塑家、靈魂工程師、宗教家等角色外,要必頸掛演時代預言家的角色。誠如楊師國蜴在 「現代教育思潮」一書中所強調的 •• 「教師必贊成為時代的預言家。他的任務就是指引和促進丈明的進步,故能面對時代 的困境,毫無恐懼,並以探求精神(的。旦 -rEnzzm) 的典範從事教學。」(註四八)為了導向平衡的教育,把學生培 養成為堂堂正正的中國人,成為延續文化的有用人才,賦予丈化發展嶄新的生機,雖然「任重道遠」'願我全國教師共同 勉勵。

伍、結

苦。 自岡 沒有一個時代比今日更需要教育。我們都知道,教育是立國之本,也是百年大計。教育事業更是國家民族精神與丈化 賴以縣延創新的神聖事業。教師賣起這個使命,就是承擔國家最重要的任務。尤其今天,共匪殘民以逞,破壞丈化不擇手 我國的傳統教育精神及其時代價值 三四三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一、

一、視聽電子技術士技能檢定規範於民國六十七年五月十二日公告,依其技能範圍及專精

一、

第 11 條

香光莊嚴門第七十二期〕民國九十一年十二月 wv 一一三.. 行動。所以,說社區的要旨即要在無組織的地理社區內 9

第 11 條

六月 五月 五月 六月 十二月 八月. 十二月 一月

中華民國一百零六年十一月二十七日勞特字第 1063001251 號函訂定 中華民國一百零八年十月二十三日發特字第 1083001675 號函修正第六點附件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