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從WTO生技產品案爭端解決小組報告看GMO國際貿易中國際貿易法與國際環境法之衝突與解決可能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從WTO生技產品案爭端解決小組報告看GMO國際貿易中國際貿易法與國際環境法之衝突與解決可能"

Copied!
42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科技法學評論,4 卷,頁 225(2007)

科法新論

從WTO生技產品案爭端解決小組報告

看GMO國際貿易中國際貿易法與

國際環境法之衝突與解決可能

許耀明

摘 要

本文從國際貿易法與國際環境法一般理論角度出發,討論 WTO 法規範

體系與其他多邊環境協定之貿易措施間可能之衝突,並分析 WTO 貿易與環

境委員會以及爭端解決機制對於前述衝突之防止與多邊主義協商方式之提

倡。其次,針對前述解決方式之不足,本文從法律解釋與法規範衝突法則之

角度,論述前述可能衝突之調和方式。最後,本文以新近 WTO 生技產品案

報告為例,討論 WTO 爭端解決機制中適用其他國際法規範之可能性以為說

明。

關鍵字:國際貿易法、國際環境法、法規範衝突、基因改造生物體、

生技產品案

* 國立中興大學科技法律研究所助理教授。

- 225 -

(2)

Cite as: 4 Tech. L. Rev. 225 (2007)

Conflicts and Resolutions of International

Trade Law and International Law of

Environ-ment in International Trade of GMOs: A

Per-spective of WTO Biotech Products Case

Yao-Ming Hsu

Abstract

From general theories of international trade law and international law of

envi-ronment, this article focuses on the possible conflicts between WTO legal systems

and Multilateral Environmental Agreements. It illustrates the possible resolutions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Committee on Trade and Environment (CTE) in WTO

and its Dispute Settlement Body (DSB), and their promotion of multilateralism.

Besides, this article analyses the possible resolutions from the legal interpretation

and the rules of Conflicts of Norms, too. At last, it indicates an example of these

possible conflicts and resolutions, the recent WTO Biotech Products Case, to

dem-onstrate the possibility for the DSB to refer to others international norms in

con-crete cases.

Keywords: international trade law, international law of environment,

conflicts of norms, GMO, Biotech Products Case

(3)

1. 前言

2006 年 9 月 29 日甫出爐的世界貿易組織(World Trade Organization,

WTO)生技產品案(Biotech Products Case)爭端解決小組報告(Reports of

the Panel)

1

,對於美國等國與歐盟

2

長久以來對於基因改造生物體(Geneti-cally Modified Organism, GMO)與基因改造食品(Geneti長久以來對於基因改造生物體(Geneti-cally Modified Food,

GMF)的進出口貿易措施爭執,做出其於國際貿易法效果上之判斷。簡言

之,爭端解決小組(Panel)認為,歐盟對於美國等國的生技產品所採取的普

遍事實上暫止措施(general de facto moratorium),構成 WTO 下「食品安全

檢驗與動物植物防疫檢疫措施協定」(Agreement on the Application of

Sani-tary and PhytosaniSani-tary Measures,以下簡稱 SPS 協定)附件 C(1)(a)之程序上不

當遲延(undue delay),而違反 SPS 協定第 8 條之規定

3

;其次,歐盟對於美

國等國之個別生技產品所為之暫止措施(Product-specific Measures),亦構

成程序上之不當遲延,違反 SPS 協定第 8 條之規定

4

;此外,歐盟諸成員國

5

1

Request for Consultations by the United States, EC — Approval and Marketing of Biotech

Products, WT/DS291/1 (May 20, 2003); Request for Consultations by Canada, EC — Ap-proval and Marketing of Biotech Products, WT/DS292/1 (May 20, 2003); Request for

Con-sultations by Argentina, EC — Approval and Marketing of Biotech Products, WT/DS293/1 (May 20, 2003)。小組報告:Panel Report, EC — Approval and Marketing of Biotech

Products, WT/DS291/R, WT/DS292/R, WT/DS293/R (Sept. 29, 2006)。因歐盟未提起上

訴,本報告已於 2006 年 11 月 21 日由爭端解決機制(Dispute Settlement Body, DSB)所採納,本案因而確定。 2 歐盟為政治組織,歐體為法律建構。前者無國際法人格,後者有(批准中之歐洲憲 法公約,為避免此一困擾,規定歐盟有國際法人格)。事實上本案被告正式名稱, 仍為歐體,不是歐盟。國內中文行文習慣上,通稱歐盟,本文以下從之。 3

Panel Report, EC — Approval and Marketing of Biotech Products, supra note 1, ¶ 8.14.

4

Id. ¶ 8.18.

5

奧地利、法國、德國、希臘、義大利與盧森堡等國,依本案爭執之歐盟法令,90/220 指令、2001/18 指令、258/97 規則等,就已獲得於歐盟境內上市之生技產品,採取所

(4)

對於個別生技產品禁止進口之防衛措施(EC Member State Safeguard

Meas-ures),則被認為違反 SPS 協定第 5.1 條規定的科學證據要求,而違反 SPS

協定第 2.2 條之規定

6

限於主題與篇幅,本文不擬詳述前述各項歐盟或其成員國諸措施是否符

合 WTO 相關規範的相關各當事國主張與爭端解決小組之論證,亦不提出評

7

, 本 文 關 切 之 焦 點 , 擬 對 於 在 前 述 報 告 中 更 基 本 的 問 題 做 出 分 析 :

「WTO 爭端解決機制(Dispute Settlement Body, DSB)適用 WTO 規範時,

是否必須考慮其他國際規範?」對於前述問題,爭端解決小組報告有明確的

回應:不需要

8

。然而,此一判斷,是否符合 WTO 規範體系之意旨?對於日

後 WTO 之發展將有何影響?更根本的問題是,國際環境法之發展,對於國

謂防衛措施,暫時限制特定生技產品進口與上市。

6 以奧地利關於 T25 玉米之防衛措施為例,可參見 Panel Report, EC — Approval and

Marketing of Biotech Products, supra note 1, ¶ 8.22。

7

關於這些爭點,詳請參見洪德欽,「歐盟基因改造食品延宕核准審查之爭端」,中 華國際法與超國界法評論,第 1 卷第 2 期,頁 405-451(2005)

Hui-Chih Chen & Kuei-Jung Ni, A Preliminary Analysis on the WTO Panel Report on GMOs Dispute:

Focus-ing on the Interpretation and Application of Articles 2.2, 5.1 and 5.7 of the SPS Agreement,全國科技法律研討會論文集,頁 813-834(2006);陳彩瑜,「從歐體

生技產品爭端之裁決論 SPS 協定對 GMO 規範之影響」,第七屆國際經貿法學發展 學術研討會,政治大學國際經貿組織暨法律研究中心,2007 年 3 月 24 日,有詳細之 分析;亦可參見 Center for International Environmental Law [CIEL], EC-Biotech:

Over-view and Analysis of the Panel’s Interim Report, available at tttp://www.ciel.org/Tae/

ECBiotech_InterimReport_31Mar06.html (last visited on June 5, 2006)。至於本案相關背 景之美國、歐盟消費者對 GMO 的態度、政府政策與生產者策略,參見 Gregory A. Baker, The Battle for Biotech Foods: The United States and European Union, 4 SANTA

CLARA J. INT’L L. 61 (2006)。關於生物科技在 WTO 之研究課題,參見洪德欽,「生 物科技在 WTO 之研究課題」,法律哲理與制度(國際私法)⎯⎯馬漢寶教授八秩華 誕祝壽論文集,頁 289-345(2006)。

8

Panel Report, EC — Approval and Marketing of Biotech Products , supra note 1, ¶¶. 7.91-7.95.

(5)

際貿易法將產生何等影響

9

?此為本文關切之所在。

本文以下「2」先回到理論基礎面,從目前學說與 WTO 實務之看法,討

論國際環境法與國際貿易法兩法領域之衝突與目前實務上之解決方式;其次

「3」,則從法規範衝突理論與國際條約法之看法,討論此等衝突之解決可

能;最後「4」,則就前述 WTO 生技產品案參考其他國際規範之可行性,分

析爭端解決小組報告之論點而提出建議,以為本文結論。

2. 貿易與環境之衝突

對於貿易與環境之關係,從政治經濟學上看,學說上有兩派不同的說

10

。部分學者認為,國際貿易的自由化將帶來生活水平的改善,特別是對

低度開發國家而言。因此,貿易自由化將使得這些國家有能力進行環境保護

之工作。然而,另外一派認為,在低度開發國家有能力進行環境保護之前,

毫無限制的貿易自由化將對於該等國家之環境造成無可回復之損害。這種對

立見解,也出現在本文關切的 WTO 與其他國際環境規範之關係上,尤其是

WTO 之 SPS 協定與生物多樣性公約(The Convention on Biological Diversity,

9 關於國際環境法與國際貿易法相互關係之論述,可參見羅昌發,國際貿易法,頁 879-882(2000);洪德欽,「WTO 有關環境與貿易之規範」,WTO 法律與政策專 題研究,頁 171-240(2005);倪貴榮,「自由貿易與環境保護之調和⎯⎯兼論我國 在該議題之地位與策略」,貿易、環境與公共健康⎯⎯全球治理與在地化需求之調 和,頁 1-52(2006))。 10

ALEXANDRE KISS, DROIT INTERNATIONAL DE L’ENVIRONNMENT 417 (2004); PHILIPPE

SANDS, PRINCIPLES OF INTERNATIONAL ENVIORNMENTAL LAW 941 (2003); Joost Pauwe-lyn, Recent Books on Trade and Environment: GATT Phantoms Still Haunt the WTO, 15 EUR. J. INT’L L. 575, 578 (2004); Gerd Winter, The GATT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Problems of Construction, 15 J. ENVTL. L. 113 (2003); Steve Charnovitz, The World

Trade Organization and the Environment, 18 Y.B. INT’L ENV. L. 99 (1997); Matthew A.

Cole, Examining the Environmental Case against Free Trade, 33 JOURNAL OF WORLD

(6)

CBD)

11

下之卡塔赫那議定書(Cartagena Protocol on Biosafety,又稱生物安

全議定書)

12

的相互關係

13

鑑於自然資源之枯竭可能,永續發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之概念

於 1970 年左右開始被提倡,在 1980 年代起陸續在各國際文件裡被提及

14

並成為國際貿易互動過程中不可忽略的考慮因素之一。從 1972 年斯德哥爾摩

會議起,多邊環境協定(Multilateral Environmental Agreements, MEAs)成為

實踐此一目標之方式。在 1992 年,聯合國貿易與環境會議(United Nations

Conference on Trade and Development, UNCTAD)也提出「里約宣言」(Rio

Declaration)與「二十一世紀議程」(Agenda 21),對環境之保護與永續發展

表示決心。尤其是在一些多邊環境協定中,使用了貿易手段

15

作為不遵從此

11

條文與簡介請參見 http://www.biodiv.org/default.shtml (last visited on June 2, 2006)。

12

本議定書已於 2003 年 9 月 11 日生效。條文請參見 http://www.biodiv.org/biosafety/ protocol.asp (last visiteded on June 2, 2006)。本議定書之逐條介紹,可參見 RUTH

MACKENZIE ET AL., AN EXPLANATORY GUIDE TO THE CARTAGENA PROTOCOL ON BIOSAFETY

(2003).

13

See A. K. Laidlaw, Is it Better to Be Safe than Sorry? The Cartagena Protocol Versus the

World Trade Organisation, 36 VICT. U. WELLINGTON L. REV. 427 (2005); Sandrine

Maljean-Dubois, Biodiversité, biotechnologie, biosécurité: Le droit international

désarticulé, 4 JOURNAL DU DROIT INTERNATIONAL 949 (2000)(Fr.).

14

關於此一概念之內涵、發展與地位,相關文獻眾多,例可參見 OEC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ECD POLICY APPROACHES FOR THE 21ST CENTURY (1998); DAVID REI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 INTRODUCTORY GUIDE (1995); MICHAEL REDCLIFT,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EXPLORING THE CONTRADICTIONS (1987); SANDS, supra note 9, at 252; SYLVIE BRUNEL, LE DÉVELOPPEMENT DURABLE (2004)(Fr.);E. ARNAUD ET AL., LE DÉVELOPPEMENT DURABLE (2005)(Fr.).

15

關 於 此 類 貿 易 手 段 使 用 之 演 進 與 性 質 , 參 見 L’OUTIL ÉCONOMIQUE EN DROIT

INTERNATIOANL ET EUROPÉEN DE L’ENVIRONNEMENT 9 (Sandrine Maljean-Dubois ed., 2002)(Fr.); DROIT DE L’ORGANISATION MONDIALE DU COMMERCE ET PROTECITON DE

L’ENVIRONNEMENT (LAW of the World Organization in Trade and Environment Protection) 111 (Sandrine Maljean-Dubois ed., 2003)(Fr.)[hereinafter DROIT de l’OMC].

(7)

類協定之制裁手段,此使得貿易與環境之關係更加密切

16

實則,單從概念上而言,貿易發展與環境保護並非本質上相對立之概

念。長久以來,經濟合作發展組織(Organis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OECD)已試著調和環境與貿易此二領域

17

。而早於關稅暨

貿易總協定(The General Agreement on Tariffs and Trade, GATT)時期,1971

年就成立過「環境措施與國際貿易工作小組」(Working Group on

Environ-mental Measures and International Trade)

18

,並出現過貿易與環境相衝突之案

例「鮪魚⎯⎯海豚案」(Tuna-Dolphin Case)

19

。在 WTO 成立之始,其前言

也明確指出永續發展和環境保護為 WTO 宗旨之一

20

,而為處理各項多邊環境

協定與 WTO 各項協定之互動關係,成立了貿易與環境委員會(Committee on

16

多 邊 環 境 協 定 與 WTO , 新 近 發 展 可 參 見 GARY P. SAMPSON, THE WTO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128-143 (2005);洪德欽,前揭註 9,頁 186 以下;倪貴 榮,前揭註 9,頁 10 以下。

17

例如:可參見 J. Beghin, D. Roland-Holst et D. van der Mensbrugghe, Etudes de la

relation entre commerce et environnement: dimensions globales, 23 REVUE ÉCONOMIQUE

DE L'OCDE (1994)(Fr.).

18

雖然實際上自成立後 20 年間未曾開過會。

19

本案係關於美國對於鮪魚之禁止進口措施,禁止原因為該捕獲方法導致海豚之死 亡。參見 GATT Panel Report, United State–Restrictions on Imports of Tuna, DS21/R (Sept. 3, 1991) & DS29/R (June 16, 1994),關於此兩案之詳細評釋,參見 Thomas. J. Schoenbaum, International Trade and Protection of the Environment: The Continuing

Search for Reconciliation, 91 AM. J. INT’L L. 268, 276 (1997); Petros. C. Mavroidis, Trade

and Environment after the Shrimps–Turtles Litigation, 34 JOURNAL OF WORLD TRADE 73,

75 (2000);倪貴榮,「WTO 關貿總協定第二十條環境保護例外條款之解釋與適用 ⎯⎯從『鮪魚與海豚』到『蝦與海龜』案」,貿易、環境與公共健康⎯⎯全球治理 與在地化需求之調和,頁 265-290(2006)。

20

Preamble of Agreement Establishing the World Trade Organization, ¶ 1 : “Recognizing(…) while allowing for the optimal use of the world’s resources in accordance with the objective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seeking both to protect and preserve the environment and to enhance the means for doing so in a manner consistent with their respective needs and concerns at different level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8)

Trade and Environment, CTE),討論各種貿易協定與活動中,貿易與環境共

存榮之問題

21

本部分以下分為兩小部分,討論前述 WTO 與多邊環境協定之關係:首

先,討論兩者之間可能之衝突(2.1):其次,論述 WTO 中貿易與環境委員會

與爭端解決機制所提出的「多邊主義」(Multilateralism)解決方式(2.2)。

2.1 國際貿易法與國際環境法之可能衝突

欲瞭解國際貿易法與國際環境法之衝突現象,必須先對目前諸多多邊

環境協定中的貿易措施之本質作一介紹(2.1.1),以便瞭解其間之衝突現象

(2.1.2)。

2.1.1 多邊環境協定中之貿易措施

1933 年倫敦公約(la Convention de Londres de 1933)為最早於多邊環境

協定中提出貿易措施之國際文件,其目的在於規範野生動植物之進出口

22

所謂「貿易措施」,指的是所有對產品或服務之進出口訂出條件或加以限制

的措施

23

。迄 2003 年為止,大約有 240 個多邊環境協定,其中約有 30 個採

用貿易措施,作為屢踐環境協定之保障

24

。例如,在「瀕臨絕種野生動植物

21

關於此一委員會之職能,可參見 Sabrina Shaw & Risa Schwartz, Trade and Environment

in WTO: State of Play, 36 JOURNAL OF WORLD TRADE 129, 130 (2002).

22

KISS, supra note 10, at 415; SANDS, supra note 10, at 942.

23

DROIT de l’OMC, supra note 15, at 112.

24

See id. at 483,可參見完整的清單;此外,在 2005 年 WTO 貿易與環境委員會之特別 會議中,也特別針對 14 個有貿易措施的多邊環境協定進行討論,參見 16 févier 2005,

Matrice des mesures commerciales prises au titre de divers accords environnementaux multilatéraux, WT/CTE/W/160/Rev.3, TN/TE/S/5/Rev.1, p.48 以下。多邊環境協定納入

貿易措施之理由,詳參見 Duncan Brack, Environmental Treaties and Trade: Multilateral

Environmental Agreements and the Multilateral Trading System, in TRADE, ENV’T AND THE

(9)

國際貿易公約」

25

中,基於對於生物多樣性之保護需求,本公約對於瀕臨絕

種之野生物種,原則上採取禁止貿易之作法。而本公約之三個附件裡,列出

了瀕臨絕種與可能瀕臨絕種之野生動植物清單,並列出締約國一方宣稱需要

跟其他締約國合作以進行保護之野生動植物清單。對於野生物種之進出口,

本公約設計許可憑證之方式為之(參見公約附件 I),並拘束締約國與第三

國間之貿易(參見公約第 10 條)。對於違反公約之制裁,則以貿易限制為方

法。此等為了保護野生動植物,對此等物種或產品之貿易限制,是否有違

WTO 之自由貿易精神?尤其是對於第三國之貿易限制?又如,在「臭氧層

保護公約之蒙特婁議定書」

26

中,對於不遵守議定書之締約國,亦以貿易制

裁作為懲罰。此等貿易制裁,是否合乎國際貿易法之要求?再如,在本文所

關心之 WTO 生技產品案,相關的國際環境協定「生物多樣性公約之卡塔赫

那議定書」,本身即規定了一定條件下對於活性改生物體(Living modified

organism, LMO)進行貿易之要件,此等貿易措施,是否合乎 WTO 之規範要

求?

從 WTO 本身之規範精神來看,環境因素在貿易活動中並非不可採量。

在建立 WTO 協定(Agreement establishing the World Trade Organization)前言

中即明確指出「保護與保存環境之永續發展」

27

為 WTO 成立宗旨之一。甚

者,在 2001 年之多哈宣言(Doha Declaration)中,第 31 點也清楚指出多邊

環境協定與 WTO 之相互支持與關係之釐清為日後 WTO 發展目標之一

28

。此

25

Convention on International Trade in Endangered Species of Wild Flora and Fauna (1973).

26

The Montreal Protocol on Substances That Deplete the Ozone Layer (1987) ,此為維也納 公約 Vienna Convention for the Protection of the Ozone Layer (1985)之議定書。

27

原文為:”…in accordance with the objective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seeking both to protect and preserve the environment… “

28

Doha Ministerial Declaration, WT/MIN(01)/DEC/1 (Nov. 20, 2001), para. 31: “With a view to enhancing the mutual supportiveness of trade and environment, we agree to negotiations, without prejudging their outcome, on: (i)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xisting WTO rules and specific trade obligations set out in multilateral environmental agreements (MEAs). The

(10)

一宣言揭示了 WTO 規範體系並非處於「實務上隔絕」(isolation clinique)

29

於其他國際環境法規範之外的狀態,而國際環境法與國際貿易法兩法體系應

該是平等且相對自治的。2005 年底的香港宣言(Hong Kong Declaration)亦

重申「貿易與環境之相互支持」(

mutual supportiveness

)為需要持續努力之目

30

2.1.2 多邊環境協定與 WTO 相關規範之衝突

基於前述 WTO 肯認環境之重要性,目前在多邊環境協定與 WTO 相關

規範之衝突,學說上與實務上分別有所主張與處理。

首先,學說上認為,為解決多邊環境協定與 WTO 規範之衝突,有四種

可能的方式

31

:第一,依據建立 WTO 協定第 IX 條第 3 項,在例外情形下,

經由 WTO 部長會議四分之三多數決議,可以免除(waive)成員國於此協定

negotiations shall be limited in scope to the applicability of such existing WTO rules as among parties to the MEA in question. The negotiations shall not prejudice the WTO rights of any Member that is not a party to the MEA in question;…”

29

Laurence Boisson de Chazournes et Makane Moïse Mbengue, La déclaration de Doha de

la Conférence ministérielle de l’Organisation mondiale du Commerce et sa portée dans les

relations commerce/environnement, 4 REVUE GÉNÉRALE DU DROIT INTERNATIONAL PUBLIC

855, 859 (2002);倪貴榮,前揭註 9,頁 43。

30

Hong Kong Ministerial Declaration, ¶ 30, WT/MIN(05)/DEC (Dec. 22, 2005). “We reaf-firm the mandate in paragraph 31 of the Doha Ministerial Declaration aimed at enhancing the mutual supportiveness of trade and environment and welcome the significant work un-dertaken in the Committee on Trade and Environment (CTE) in Special Session. We in-struct Members to intensify the negotiations, without prejudging their outcome, on all parts of paragraph 31 to fulfil the mandate.”

31

See T. J. Schoenbaum, International Trade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in I NTERNA-TIONAL LAW AND THE ENVIRONMENT 697, 706 (Patricia Birnie & Alan Boyle eds., 2002); Schoenbaum, supra note 19, at 283; Laurence Boisson de Chazournes et Makane Moïse Mbengue, supra note 29, at 880.

(11)

或其他多邊貿易協定下之義務

32

。由此似乎可以解決 WTO 成員國為遵從多邊

環境協定所造成之 WTO 義務違反。但實際上,所謂例外情形,定義模糊,

而四分之三之多數亦難達成,因此此一方法似乎較不可行。第二,依循北美

自由貿易協定(North American Free Trade Agreement, NAFTA)之方式,直接

於貿易協定裡規定部分多邊環境協定之優先性,例如:前述的瀕臨絕種野生

動植物國際貿易公約與蒙特婁議定書應優先適用。然而,此一方式在 WTO

成員國間要達成共識,實屬困難。第三,直接修正 GATT 第 XX 條之規定,

在一般例外條款新增關於多邊貿易協定之定義與得作為例外之要件。然而此

涉及 GATT 之修正,亦屬困難。第四,就 GATT 第 XX 條以「整體詮釋」

(collective interpretation)

33

之方式解釋之,而由 WTO 爭端解決機制逐案

(ad hoc)處理之。此似乎是目前唯一可行之方式。

目前 WTO 爭端解決實務上,則區分兩種不同的情形來處理多邊環境協

定與 WTO 規範相衝突之情形。第一種情形是,爭端雙方當事國皆同時為某

一多邊環境協定之締約國與 WTO 之成員國;第二種情形則是雖然雙方皆為

WTO 成員國,但僅一方為某一多邊環境協定之締約國。

在第一種情形,理論上言之,多邊環境協定此時可否認為屬於相對於

WTO 規範之特別法(lex specialis)而優先適用?學者間容有爭議

34

。然而,

某些多邊環境協定明文排除此種特別法優先於普通法的處理方式。例如:在

卡塔赫那議定書前言裡,即明確揭示「本議定書不能被詮釋為變更締約國於

32

Art. IX:3: “In exceptional circumstances, the Ministerial Conference may decide to waive an obligation imposed on a Member by this Agreement or any of the Multilateral Trade Agreements, provided that any such decision shall be taken by three fourths of the Mem-bers unless otherwise provided for in this paragraph.”

33

Winter, supra note 10, at 137.

34

Pauwelyn, surpa note 10, at 589. 認為因 WTO 規範,亦屬一般國際法之一部,在 WTO 沒有明文規範排除其他國際法規範適用之時,此時多邊環境協定,應可視為 WTO 規範之後法或特別法。Joost Pauwelyn 此一看法,與該文所評述之《WTO and the Environment》一書(Fiona MacMillan, 2001)之看法不同。

(12)

任一既定國際協定下之權利與義務」

35

。而其亦規定「前述宣示也並非規定

本 議 定 書 從 屬 於 任 一 其 他 國 際 協 定 下 」

36

。 此 種 「 非 層 級 化 」 ( non

hiérarchique)

37

之處理方式,益增卡塔赫那議定書與 WTO 規範相衝突時之困

擾。在前述第二種情形,牽涉到多邊環境協定對於第三國之效力問題,此等

效力觀諸 WTO 如何看待此等多邊環境協定,將引發此等環境協定規範跟

WTO 規範相衝突時,WTO 爭端解決機制如何適用其他多邊環境協定之問

題,詳見下述「3」之說明。

進一步分析,從 WTO 相關規範觀察,前述多邊環境協定的貿易措施,

可能與 GATT 第 I 條之最惠國待遇、第 III 條之國民待遇、第 XI 條之數量限

制、第 XX 條之一般例外條款,以及與 SPS 協定、技術性貿易障礙協定

(Technical Barriers to Trade,簡稱 TBT 協定)之適用有關

38

。限於篇幅,以

下以 GATT 第 XX 條為例說明之。

多邊環境協定之貿易措施,可否適用 GATT 第 XX 條之一般例外條款而

正當化?首先,需分析 GATT 第 XX 條之序言要件(chapeau)

39

。所有主張

35

原文為:“this Protocol shall not be interpreted as implying a change in the rights and obli-gations of a Party under any existing international agreements.”

36

原文為:“the above recital is not intended to subordinate this Protocol to other interna-tional agreements.”

37

F. Combot-Madec et N. Hervé-Fournereau, Commerce international et protection de

l’environnement, 1 REVUE EUROPEENNE DE DROIT DE L’ENVIRONNEMENT 3, 14 (2002)(Fr.).

38

關於多邊環境協定的貿易措施,與 GATT 第 I 條之最惠國待遇、第 III 條之國民待 遇、第 XI 條之數量限制、第 XX 條之一般例外條款,以及與 SPS 協定、TBT 協定之 適用,詳參見倪貴榮,前揭註 9,頁 15-25;Marie-Pierre Lanfranchi, L’organisation

mondiale du commerce et la protection de l’environnement, in L’OUTIL ECONOMIQUE EN

DROIT INTERNATIONAL ET EUROPEEN DE L’ENVIRONNEMENT 127, 132 (Sandrine Maljean-Dubois eds., 2002); Winter, supra note 10, at 117; Schoenbaum, supra note 19, at 271.

39

關於 GATT 第 XX 條之解釋、適用與具體案例,詳參見羅昌發,前揭註 9,頁 269-302;倪貴榮,「貿易與環境⎯⎯以世貿組織對環境措施之判決為本,探討培利環保 貿易制裁之合法性」,台灣在 WTO 規範下之經貿新頁,頁 241-294(2001);

(13)

適用一般例外條款之措施必須不造成恣意的差別待遇效果、不構成不正當的

差別待遇以及不造成對於國際貿易不當之限制效果

40

。在「蝦與蝦製品進口

案」

41

中,WTO 爭端解決機制的上訴機構明確表示關於此段共通要件,係

屬:1.平衡權利與義務之原則;2.附條件且限定之例外;3.善意原則(bonne

foi)之表現;4.受禁止權力濫用原則(l’abus de droit)之啟發

42

其次,具體上多邊環境協定可能主張者,為 GATT 前述條文第(b)款與第

(g)款。第(b)款規定 WTO 之成員國得以「為保護人類、動植物生命或健康之

必要」(necessary to protect human, animal or plant life or health)為由主張一

般例外條款。然而,何謂必要?此標準實屬模糊。在「歐體石綿案」

43

中,

爭端解決小組認為,所謂必要,首先需有風險存在,其次則必須證明所採取

之措施足以消除或減少該風險

44

。最後,還需尋找是否有其他相容或較少不

相容於 GATT 之手段存在

45

,而本案之上訴機構後續之討論也集中在是否有

此類可能性存在

46

。此外,WTO 上訴機構在「韓國進口牛肉案」

47

中,也對

Right of the World Organization, supra note 15, at32, 46; Lanfranchi, supra note 38, at 129; Schoenbaum, supra note 31, at 711; Schoenbaum, supra note 19, at 274; Mavroidis, supra note 19, at 79.

40

原文為:“Subject to the requirement that such measures are not applied in a manner which would constitute a means of arbitrary or unjustifiable discrimination between countries where the same conditions prevail, or a disguised restriction on international trade…” GATT 第 XX 條此一序言要件之相關評釋,可參見羅昌發,前揭註 9,頁 272-274;倪貴榮,前揭註 19,頁 282-285。

41 Request for Consultations by India, Malaysia, Pakistan and Thailand, United States —

Im-port Prohibition of Certain Shrimp and Shrimp Products, WT/DS58 (Oct. 8, 1996).

42

Appellate Body Report, US — Shrimp, ¶¶ 156-158, WT/DS58/AB/R (Oct. 12, 1998).

43

Request for Consultations by Canada, European Communities — Measures Affecting

Asbes-tos and Products Containing AsbesAsbes-tos , WT/DS135 (May 12, 1998).

44

Panel Report, EC — Asbestos, ¶ 8.186 ,WT/DS135/R (Sept. 18, 2000).

45

Id. ¶ 8.172.

46

Appellate Body Report, EC — Asbestos, ¶ 168, WT/DS135/AB/R (Mar. 12, 2001).

47

(14)

「必要」一詞提出討論

48

,其認為「必要並非所謂『不可或缺』、『絕對必

要』或『不可避免』」

49

,而「必須考慮(所欲保障之)共同價值或利益之

相對的重要性」

50

此外,關於 GATT 第 XX 條第(g)款之適用,WTO 上訴機構曾在「美國

汽油案」

51

與前述之「蝦與蝦製品進口案」裡,明確表示該款之適用要件:1.

本款所謂「保護可能枯竭之自然資源」(the conservation of exhaustible natural

resources ) , 需 採 取 廣 義 並 演 化 之 解 釋 。 2. 本 款 所 謂 「 關 於 」 ( relating

to),係指此等措施「主要」牽涉到前述保護而言。3.此等保護措施需等同

地適用於進口與本國之產品或消費。由上可知,本條第(g)款之適用,要件較

第(b)款為鬆,因為第(g)款並無「必要」之要件。

綜上可知,多邊環境協定裡之貿易措施,從 WTO 規範角度觀察,不論

涉及人類或動物之生命或健康、植物之保存、或是天然資源之維護,皆須通

過 GATT 第 XX 條第(b)款或第(g)款之檢驗,並需符合該條之共通要件。

值得一提的是,迄今仍未有 WTO 實際案例是直接以多邊環境協定與

WTO 規範相衝突而提出

52

。然而如前所述,潛在的衝突可能依舊存在。因

Chilled and Frozen Beef, WT/DS161 (Feb. 1, 1999).

48

雖然本案討論的是 GATT 第 XX 條第(d)款的「必要」問題。該條文第(d)款係規定: “necessary to secure compliance with laws or regulations which are not inconsistent with the provisions of this Agreement, including those relating to customs enforcement, the en-forcement of monopolies operated under paragraph 4 of Article II and Article XVII, the protection of patents, trade marks and copyrights, and the prevention of deceptive prac-tices.”

49

Appellate Body Report, Korea — Various Measures on Beef, ¶ 161, WT/DS161/AB/R (Dec. 11, 2000).

50

Id. ¶ 162.

51

Request for Consultations by Venezuela, United States — Standards for Reformulated and

Conventional Gasoline, WT/DS2 (Jan. 24, 1995).

52

MALJEAN-DUBOIS, supra note 15, at 126; F. Combot-Madec et N. Hervé-Fournereau, supra note 37, at 16; Schoenbaum, supra note 31, at 705. 本文以下討論之生技產品案,雖歐

(15)

此,WTO 之貿易與環境委員會與爭端解決機制,分別提出解決的方式。

2.2 實務上多邊主義之提倡

針對貿易與環境之衝突,貿易與環境委員會與爭端解決機制,提倡「多

邊主義」(Multilateralism)之方式以為解決。所謂多邊主義,係指一套以全

球為基礎之治理機制,以某種形式上的方式,改變國家之行為,並經由其效

果改變該等國家國民之行為

53

。其具體之是否可行的檢驗標準,則在於是否

有相互獲取性(mutuality of gains)、是否促進了系爭利益以及該等機制是否

有永續性(substantiality)

54

。此種協商之方式,理應比運用貿易措施作為確

保多邊環境協定執行之強制力來的適當。

2.2.1 WTO 貿易與環境委員會之努力與成果

WTO 成立之始,基於前述多邊協商之意旨,即成立環境與貿易委員

會,而認為多邊貿易體系與環境之保護,並非不相容之目標。此一委員會之

重要性在於

55

:第一,當 WTO 成員國批評爭端解決機制關於貿易與環境關係

相關爭端決定之正當性時,此一委員會之成立,可藉由各成員國之間之協

商,樹立其正當性;第二,本委員會運作係基於透明性原則,因此藉由分析

其研究發表報告,吾人可更清楚瞭解 WTO 決策之作成過程與決議理由;第

三,在本委員會關於貿易與環境關係之討論,不僅僅對於 WTO 有其意義,

對於其他國際組織亦有相當意義。

盟主張生物多樣性公約與卡塔赫那議定書於本案之適用,但爭端解決小組不採用其 觀點。因此,尚未能謂直接以多邊環境協定與 WTO 規範相衝突之案例。 53

John O. McGinnis,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Global Multilateralism, 1 CHI. J. INT’L L. 381, 382 (2000).

54

Id. at 384-386.

55

G. C. Shaffer, “If We Were Elephants”: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the WTO’s Treatment of

Trade and Environment Matters, in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INTERNATIONAL TRADE

(16)

WTO 貿易與環境委員會之研究成果,可以 1996 年在新加坡部長會議所

提出之報告為界,分成前後兩階段觀察

56

:報告提出之前,貿易與環境委員

會開會相當頻繁,直到新加坡報告做出。雖早在 WTO 成立之始,本委員會

即被賦予 10 項研究計畫(其中 2 項特別值得注意:一為澄清 WTO 與其他多

邊環境協定中貿易措施之關係;二為尋求 WTO 爭端解決機制與多邊環境協

定中爭端解決機制彼此之間之關連性)。然而,1996 年新加坡部長會議中本

委員會提出之報告,僅僅為建議性質,絲毫沒有更動 WTO 成員國於 WTO

底下之權利義務

57

。在 1996 年之後,貿易與環境委員會主要集中心力在各成

員國之間之協商。在這些協商中,成員國對於處理貿易與環境之關係,提出

一 些 建 議

58

, 也 相 當 值 得 參 考 , 主 要 分 成 五 類

59

: 1. 保 持 原 狀說 ( status

quo):許多 WTO 成員國認為,現有之規範已足以處理貿易與環境之互動

(甚至衝突)關係,因此不需要變動任何既定的 WTO 規範。然而,此說當

然無法解決未來貿易與環境間潛在的可能衝突。2.例外條款說

60

:部分成員國

主張,既有的 WTO 規範無須修改,由建立 WTO 協定第 IX 條第 3 項之規

定,在例外情形下,經由 WTO 部長會議四分之三多數決議,可以免除成員

國於此協定或其他多邊貿易協定下之義務。然而,此一逐案(ad hoc)解決

之方式,無法樹立一般之原則,況且四分之三多數之決議,亦屬難以達成。

56

CAROLINE LONDON, COMMERCE ET ENVIRONNEMENT 36 (2001).

57

Charnovitz, supra note 10, at 107; JOOST PAUWELYN, CONFLICT OF NORMS IN PUBLIC I N-TERNATIONAL LAW: HOW WTO LAW RELATES TO OTHER RULES OF INTERNATIONAL LAW

350 (2003).

58

在 2002 年臨時會秘書處之記載(la note du Secrétariat de la session extraordinaire en 2002)中,詳列了 11 種提案。參見 le 23 mai 2002, Accords environnementaux multilatéraux et règles de l’OMC: propositions présentées au Comité du commerce et de l’environnement entre 1995 et 2002, TN/TE/S/1, p. 2.

59

Shaw & Schwartz, supra note 21, at 134; Laidlaw, supra note 13, at 464.

60

Proposal from ASEA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Provisions of the Multilateral

Trad-ing System and Trade Measures for Environmental Purposes, IncludTrad-ing Those Pursuant to Multilateral Environmental Agreements, WT/CTE/W/39 (July 24, 1996).

(17)

3.WTO 規範澄清說

61

:部分成員國建議樹立關於貿易與環境關係之指導原則

(lignes directrices),甚至修正 GATT 第 XX 條之規定。當然,要通過此等

原則或甚至修正 GATT 條文之決議,實非易事。4.合作說

62

:依據此說之主

張,貿易與環境委員會應該致力於貿易與環境間之相互支持,並且致力解決

其間之衝突。本說流於空泛,而且有賴各成員國間之自願合作。5.建立自願

性之諮詢機構說

63

:此說認為建立實務與諮商性質之機構為必要,然而此亦

有賴各成員國之合作。

在 2005 年香港部長會議中,貿易與環境委員會提出了迄今之工作成果

報告

64

。針對多哈回合部長會議宣言第 31 點第 1 段,其指出落實該段之工作

仍有待加強,而希望在 2006 年各成員國能夠有實質的討論

65

。對於貿易與環

境 委 員 會 功 能 之 不 彰 與 工 作 效 率 之 欠 缺 , 學 者 認 為 , 該 委 員 會 共 識 決

(consensus)之決議方式,實際上將造成決議功能之麻痺,而深陷於南北對

抗、開發中國家與已開發國家之壁壘對抗

66

,甚至是美國與歐盟之對抗

67

。事

實上,任何細微的對於既有 WTO 規範之變動,都會牽一髮而動全身,影響

到既有的秩序平衡,這也是為何貿易與環境委員會為何遲遲沒有具體成效的

61

Submission by EU, WT/CTE/W/170 (Oct. 19, 2000); 此建議之評釋可參見 F. Combot-Madec et N. Hervé-Fournereau, supra note 37, at 15.

62

Submission by Switzerland, WT/CTE/W/168 (Oct. 19, 2000).

63

Submission by New Zealand, WT/CTE/W/62 (Sept. 16, 1997); WT/CTE/W/180 (Jan. 9, 2001).

64

Committee on Trade and Environment [CTE], Report by the Chairperson of the Special

Session of the Committee on Trade and Environment to the Trade Negotiations Committee,

TN/TE/14 (Nov. 28, 2005).

65

Id. ¶ 8.

66

Shaw & Schwartz, supra note 21, at 131.

67

Nicolas Perdikis & Robert Read,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Protection and the Regulation

of International Trade: Recent Disputes between the EU and the United States, in THE

WTO AND THE REGULATION OF INTERNATIONAL TRADE 1 (Nicolas Perdikis & Robert Read eds., 2005).

(18)

原因。

雖然迄今該委員會並沒有具體的成效,但是貿易與環境委員會之設置,

至少有兩項重要功能

68

:第一,其提供了所有 WTO 成員國一個討論平台,以

便就貿易與環境之互動問題達成共識:第二,其決議得作為 WTO 爭端解決

機制日後就貿易與環境問題為判決時之參考。此種多邊主義的討論方式,至

少提供了國際間貿易與環境問題合作之可能性。而 WTO 爭端解決機制的作

法,也呼應了此種多邊主義之呼聲。

2.2.2 WTO 爭端解決機制之相關見解

早從 GATT 時代起,即出現關於貿易與環境互動關係的案例

69

。雖然並

非直接援引多邊環境協定之規定,「鮪魚⎯海豚案 I 與 II」(Tuna-Dolphin

Case)

70

為闡釋環境與貿易關係之最佳例證。在此兩案中,美國基於保護海

豚之理由對於捕獲方式危及海豚之鮪魚採取禁運,而此一禁運,最終被認為

並不符合 GATT 第 XX 條第(b)款或第(g)款之例外正當化事由。此兩案一方面

揭示 GATT 第 XX 條可能有域外效果(extraterritorial effects),但並無域外

管轄效果(extra-jurisdictional effects),另一方面揭示了美國此種單邊的

(unilateral ) 環境 保 護 措 施係 不 被 允 准的 , 縱 使 其可 能 是 「 創造 性 的 」

(creative)單邊主義

71

68

H. R. Torres, The Trade and Environment Interaction in the WTO, 33 JOURNAL OF WORLD

TRADE 153, 163 (1999).

69

See D. A. Farber & R. E. Hudec, GATT Legal Restraints on Domestic Environmental

Regu-lations, in 2 FAIR TRADE & HARMONIZATION 59 (J. Bhagwati & R. E. Hudec eds., 1996).

70

GATT Docs., Tuna-Dolphin I & II, supra note 19. 兩案之詳細介紹與評釋,請參見倪貴 榮,前揭註 19,頁 271-274;MALJEAN-DUBOIS, supra note 15, at 32, 126 (2003); Schoenbaum, supra note 31, at 707; SANDS, supra note 10, at 953.

71

所謂單邊環境措施,係指一國為了環保之理由,在國際相關規範欠缺或違反國際相 關規範之情形下,使用貿易手段遂行其目的。參見 SANDS, supra note 10, at 946。原 則上,此種單邊主義措施在 WTO 法(多邊主義架構)下是被禁止的。但學者 Schoenbaum 提出兩種例外可允准的創造性單邊主義措施(creative Unilateralism):

(19)

迄 WTO 時代,「蝦與蝦製品進口案」中爭端解決機制更明顯展示其維

護多邊主義之意向。在本案中,美國依據其國內立法,對於來自印度、馬來

西亞等國之蝦與蝦製品,採取貿易禁運,理由是該等國家之捕獲方法,有害

海龜之生存。上訴機構在本案中承認海龜屬於 GATT 第 XX 條第(g)款之「可

能耗盡之自然資源」(exhaustible natural resources),也肯認「永續發展」

為 WTO 發展目標之一,因此暫時承認美國之措施符合該條第(g)款之要

72

。然而,由於美國在進行貿易禁運之前,並未與其他當事國,針對海龜

之保護,以雙邊或多邊方式進行關於蝦捕獲方法之協商

73

,基於 GATT 第 XX

條共通要件之要求,美國之措施被認為係屬不正當而為一種差別待遇。

然而上訴機構在本案中,並未明示「何種」多邊環境協定下的貿易措施

可以構成 WTO 下的例外正當化事由

74

。例如:僅有部分 WTO 成員國所締結

之多邊環境協定,可以作為例外正當化事由?目前尚無確切答案。而為何國

家為了環保理由,在採取一定貿易措施之前,必須跟其他國家進行協商?此

義務之來源何在?是否有損一國之主權

75

?雖然本案中上訴機構援引了里約

第一,變更過去舊國際習慣法,並主張係屬國際法演化之「尚在形成中之法」(lege

ferenda);第二,依據一般國際法所採取之報復措施。參見 Schoenbaum, supra note

31, at 713.

72 Appellate Body Report, US-

Shrimp, supra note 42, ¶ 134; 本案之評釋,可參見倪貴

榮,前揭註 19,頁 274-276。

73

Appellate Body Report, US-Shrimp, supra note 42, ¶ 166.

74

Mavroidis, supra note 19, at 77; Joanne Scott, International Trade and Environmental

Gov-ernance: Relating Rules (and Standards) in the EU and the WTO, 15 EUR. J. INT’L L. 307,

337 (2004); Shaw & Schwartz, supra note 21, at 149.

75

Ari Afilalo & Sheila Foster, The World Trade Organization’s Anti-Discrimination

Jurispru-dence: Free Trade, National Sovereignty, and Environmental Heath in the Balance, 15 GEO.

INT’L ENVTL. L. REV. 633, 660 (2003); 主權概念在 WTO 時代之變化,see JOHN H. JACKSON, Sovereignty-modern: A New Approach to An Outdated Concept, in SOVEREIGNTY,

(20)

宣言與二十一世紀議程

76

,此一多邊主義之提倡,仍有待進一步解釋與論

77

。尤其是,在本文最後所欲討論之生技產品案中,此一問題更顯關鍵,

因為本案美國、加拿大與阿根廷並非生物多樣性公約與卡塔赫那議定書之締

約國,此時,此等公約可以用來作為歐盟與其成員國例外正當化其禁運措施

之事由?

必須注意,迄今沒有任何一個多邊環境協定的貿易措施,正式地在

WTO 架構下被檢驗,此乃因為 WTO 法有其適用自治性。然而也因為如此,

在多邊環境協定之爭端解決方式,與 WTO 之爭端解決機制間,將出現一種

「濫擇法庭」(forum shopping)之可能,這將導致多邊環境協定適用之法律

不確定性

78

。未來如何調和 WTO 爭端解決機制之看法與其他國際裁判機構之

看法,實屬必須。在 2003 年 WTO 之年度報告中,其亦指出依據「蝦與蝦製

品進口案」之精神,以多邊環境協定之方式解決環境保護問題實屬必要,基

於善意(bonne foi)之方式進行協商亦有助於保障被告國之利益

79

。此種平

衡貿易與環境之多邊主義,還有漫漫長路要走。

3. 貿易與環境之調和

國際法上,雖不如國內法有中央之立法權威,但國際法作為一法律體系

實無庸置疑。然而,相對於國內法上有明確之法律位階體系可為遵循,國際

法規範之間的法律體系卻呈現出一種位階的無分化關係(indifférenciation

hiérarchique)

80

。學理上對於國際法體系之統一性,仍有爭議

81

,甚至認為此

76

Appellate Body Report, US-Shrimp, supra note 42, ¶ 168.

77

Scott, supra note 74, at 338.

78

Shaw & Schwartz, supra note 21, at 146.

79

L’OMC, Rapport sur le commerce mondial, 2003, p.200, accessible aussi su: http://www. wto.org/french/res_f/booksp_f/anrep_f/world_trade_report_2003_f.pdf (la dernière visite Dec. 15, 2005).

80

(21)

HI-一統一性將妨礙國際法之分化與爭端解決機制之專門化

82

,而主張國際法諸

分 支 體 系 的 自 治 性 。 但 無 論 如 何 , 建 立 於 系 統 協 調 性 ( cohérence

systé-matique)原則

83

之上的國際法秩序,需要各國的相互合作。換言之,在國際

法之一般法體系之下,存在著諸分支次體系。基於條約自治性(l’autonomie

des traités)

84

原則,每一個次體系雖理應獨立於其他體系。然而,各次體系

之 間 , 亦 應 分 享 共 同 的 一 般 國 際 法 原 則 ( principes communs du droit

international)。因此,國際貿易法體系與國際環境法體系,雖然個別獨立,

但一樣地植基於共同的一般國際法原則上。

從以上前提出發,在兩個國際法次體系相衝突時,我們應該可以運用這

些共同的一般國際法原則以為處理。這些解決方式,包括法律解釋,以及法

規範衝突法則

85

。WTO 法規範體系並非一個優先於其他國際法次體系的法律

體系

86

。因此,一般國際法之解釋方法以及法規範衝突法則,當然也適用於

LOSOPHIE DU DROIT 85, 88 (1986). 81

Denis Alland, De l’ordre juridique international, 35 DROITS 79, 98 (2002); PIERRE-MARIE

DUPUY, L’UNITE DE L’ORDRE JURIDIQUE INTERNAITONAL, 93 (recueil des cours de

l’académie de droit international de la Haye, Tome 297, 2003); Bruno Simma & Dirk

Pulkowski, Of Plantets and the Universe: Self-Contained Regimes in International Law, 17 EUR. J. INT’L L. 483 (2006).

82

Pierre-Marie Dupuy, Sur le maintien ou la disparition de l’unité de l’ordre juridique

international, in HARMONIE ET CONTRADICTIONS EN DROIT INTERNATIONAL 21 (R. B.

Achour & S. Laghmani eds., 1996).

83

Christophe Grzegorczyk, Ordre juridique comme réalité, 35 DROITS 103, 106 (2002).

84

PIERRE-MARIE DUPUY, DROIT INTERNATIONAL PUBLIC 302 (2004).

85

學者有稱此種可透過法律解釋解決之衝突情形為「假衝突」者,而稱無法透過法律 解釋解決之規範衝突為「真衝突」。See PAUWELYN, supra note 57, at 245. 也有學者反 對此種真假衝突之區分,see Hélène Ruiz Fabri, Concurrence ou complémentarité entre

le mécanisme de règlement des différends du Protocole de Carthagène et ceux de l’OMC, in

LE COMMERCE INTERNATIONAL DES ORGANISMES GÉNÉTIQUEMENT MODIFIÉS 149 (Jacques Bourrinet & Sandrine Maljean-Dubois eds., 2002).

86

(22)

WTO 法規範體系。

3.1 法律解釋方法上調和之可能

以下首先界定關於一般國際法上法律解釋方法之限制,其次討論具體上

解決 WTO 法規範體系與其他國際法次體系相衝突時,可能適用之法律解釋

方式。

3.1.1 解釋之限制

1969 年維也納條約法公約(Vienna Convention on the Law of Treaties)以

及一般國際法上之法律解釋方法,雖可能作為解決 WTO 規範與其他國際規

範相衝突之途徑,但仍有其限制。首先,維也納條約法公約第 31 條與第 32

條,目的僅在於解釋條約之條款與文字。被解釋之對象,必須是用語文字有

抽象、模糊或不確定之處者,例如:GATT 第 XX 條第(g)款所稱之「可能枯

竭之自然資源」。因此,在法律用語或文字清楚時,解釋方法即無用武之

地。其次,法律解釋之射程,也僅止於被解釋文字之語意範圍,不能就解釋

對象賦予新的語意,縱使使用「演化解釋方法」(la méthode évolutive)時亦

87

。例如:前述「可能枯竭之自然資源」,就不可能解釋為包括例如蕃

茄。

3.1.2 解釋之方法

WTO 的爭端解決規則與程序瞭解書(Understanding on Rules and

Proce-dures Governing the Settlement of Disputes, DSU)第 3 條第 2 項明文將「國際

法解釋條約之習慣規則」(customary rules of interpretation of public

interna-tional law)列入爭端解決機制解釋適用 WTO 規範之依據。國際法之一般解

Laurence Boisson de Chazournes et Makane Moïse Mbengue, GMOs and Trade: Issues at

Stake in the EC Biotech Dispute, 13 REVIEW OF EUROPEAN COMMUNITY & INTERNAITONAL

ENVIRONMENTAL LAW (RECIEL) 289, 299 (2004).

87

(23)

釋 方 法 , 大 致 有 文 意 解 釋 、 歷 史 解 釋 、 主 觀 解 釋 與 功 能 解 釋 等 方

88

。而為處理 WTO 法規範體系跟其他國際法次體系之衝突,尚可運用維也

納條約法公約第 31 條第 3 項第(c)款之「適用於當事國間關係之任何有關國

際法規則」

89

以及「有益效果」(l’effet utile)原則

90

以為解釋方法。

關於國際法之一般解釋方法,維也納條約法公約第 31 條與第 32 條,分

別有一般規則與補充之規則。關於一般規則,第 31 條第 1 項規定「條約應依

其用語按其上下文並參照條約之目的及宗旨所具有之通常意義,善意解釋

之」

91

,此項包括了學理上之文意解釋與功能解釋。同條第 2 項規定「就解

釋條約而言,上下文除指連同弁言及附件在內之約文外,並應包括:(a)全體

當事國間因締結條約所訂與條約有關之任何協定。(b)一個以上當事國因締結

條約所訂並經其他當事國接受為條約有關文書之任何文書

92

。」此當亦指相

88 此等解釋方式,為法律解釋方法論一般原則,本文不再贅述。例可參見黃茂榮,法 學方法與現代民法,頁 441 以下(2006)。國際法之一般法律解釋方法,see PATRICK

DAILLIER ET ALLAIN PELLET, DROIT INTERNATIONAL PUBLIC 253 (2002); DOMINIQUE

CARREAU, DROIT INTERNATIONAL 153 (2001); IAN BROWNLIE, PRINCIPLES OF PUBLIC I N-TERNATIONAL LAW 602 (2003).

89

原文為 “any relevant rules of international law applicable in the relations between the parties”。以下關於本條約之中譯文,皆轉錄自丘宏達、陳純一(編),現代國際法 參考文件,頁 63-87(2002)。

90

CHARLES CHAUMONT, COUR GENERAL DU DROIT INTERNAITONAL PUBLIC (recueil des cours

de l’Académie de droit international de la Haye, Tome 470, 1970).

91

原文為:“A treaty shall be interpreted in good faith in accordance with the ordinary meaning to be given to the terms of the treaty in their context and in the light of its object and purpose.”

92

原文為:“The context for the purpose of the interpretation of a treaty shall comprise, in addition to the text, including its preamble and annexes: (a) any agreement relating to the treaty which was made between all the parties in connexion with the conclusion of the treaty; (b) any instrument which was made by one or more parties in connexion with the conclusion of the treaty and accepted by the other parties as an instrument related to the treaty.”

(24)

關歷史文書而為歷史解釋。同條第 4 項規定:「倘經確定當事國有此原意,

條約用語應使其具有特殊意義

93

。」此當為主觀解釋所需。

此外,條約法公約第 32 條規定:「為證實由適用第 31 條所得之意義起

見,或遇依第 31 條作解釋而:(a)意義仍屬不明或難解;或(b)所獲結果顯屬

荒或而不合理時,為確定其意義起見,得使用解釋之補充資料,包括條約之

準備工作或締結之情況在內

94

。」此當屬歷史解釋方法。

需要特別說明者是,維也納條約法公約第 31 條第 3 項第(c)款所稱之

「適用於當事國間關係之任何有關國際法規則」,對於 WTO 法規範之解

釋,有特別之參考作用

95

。由於各國際條約之締約國不同,在兩或多締約國

同時為其他條約之締約國時,其他條約之適用,勢必影響原本條約之適用。

在解釋條約之文字、相關的演化意義(evolved meaning)時,參照其他相關

的合意國際規範或習慣規範(normes conventionnelles et coutumières),實屬

必要。有疑義者是,本款原文所稱“between the parties”,究竟應該解釋成關

於「某一條約」之當事國(即條約之締約國),或是關於「某一具體爭端」

之當事國?此攸關在解釋 WTO 相關規範時,可資適用之其他國際規範範

96

。例如:在生技產品案中,如果採取前一解釋,則是必須要所有該爭端

之當事國(美、加、阿根廷與歐盟)皆為締約國之其他國際規範,才有可能

93

原文為:“A special meaning shall be given to a term if it is established that the parties so intended.”

94

原文為:“Recourse may be had to supplementary means of interpretation, including the preparatory work of the treaty and the circumstances of its conclusion, in order to confirm the meaning resulting from the application of article 31, or to determine the meaning when the interpretation according to article 31: (a) leaves the meaning ambiguous or obscure; or (b) leads to a result which is manifestly absurd or unreasonable.”

95

See Joost Pauwelyn, How to Win a WTO Dispute Based on Non-WTO Law: Questions of

Jurisdictions and Merits, 37 JOURNAL OF WORLD TRADE 997 (2003).

96

PAUWELYN, supra note 57, at 257; Michael Lennard, Navigating by the Stars: Interpreting

(25)

適用;但若採後一解釋,則只要是美、加、阿根廷與歐盟間之任何有關國際

法規則,都可以適用,而無須拘泥於誰是、誰不是該有關規則之締約國。

對於前述爭議,不管採取何一解釋,學者認為,此一條款採取了整體性

解釋原則,而其所稱之「國際法規則」,當包括所有相關條約、習慣國際法

與國際法上之一般原理原則

97

。從 WTO 爭端解決案例中,也可看出此種趨

勢。例如:在「蝦與蝦製品進口案」中,上訴機構認為權利濫用原則(l’abus

de droit)係屬國際法一般原理原則,依條約法公約第 31 條第 3 項第(c)款應

予納入本案考量

98

。甚者,對於「可能枯竭之自然資源」之解釋,上訴機構

也參考了海洋法公約、生物多樣性公約、二十一世紀議程以及野生動物保護

公約之規定

99

此外,國際條約解釋上之「有效原則」(l’effet utile),對於貿易與環

境之衝突,也可能有調和之效。有效原則,係依法諺「使一物有效,較使一

物無效為佳」(ut res magis valeat quam pereat),有時候也被稱為「隱含權

力」

100

(pouvoirs implicites)原則。1949 年國際法院(International Court of

Justice)關於國際組織權限之諮詢意見書中曾提及「依據國際法,除非國際

組織之章程另有規定,國際組織應擁有對其組織運作而言為基本且必要之權

限」

101

。由於具體條約情狀之演進並非當初締結條約者所能預見,因此此一

介於外部解釋與條約解釋自治性間的有效原則,實符合條約演化性格之需

求。學者認為,在此一原則中,「必要性」(la nécessité)之概念實屬重

要,而其並非解釋者主觀意願之客觀化而已

102

。此一概念牽涉到所有締約者

意志的相互邏輯關係,於其中每個意志可能跟其他意志牴觸,但絕不能自我

97

PAUWELYN, supra note 57, at 255, 269.

98 Appellate Body Report, US-

Shrimp, supra note 42, ¶ 158.

99

Id. ¶ 130.

100

CHAUMONT, supra note 90, at 472.

101

ICJ Report 182 (1949),轉引自 CHAUMONT, supra note 90, at 473.

102

(26)

矛盾。此一必要性,應為所有締約者全體有意的運作結果。此一有效解釋,

與條約法公約第 31 條第 1 項規定之目的解釋係屬不同,因為目的解釋可能賦

予解釋者以其他概念解釋條約之權限,而使得目的解釋偏離條約之原意,但

有效解釋,係謹守著條約內在之原意

103

。以前述關於 GATT 第 XX 條(相對

於第 III 條為例外)之解釋為例,此種一般例外條款與 GATT 國民待遇原則

之衝突,可以以有效原則解釋之

104

。然而,在沒有清楚的其他交互參照情狀

時,設如一措施係依技術性貿易障礙協定(TBT)第 2.2 條之「正當目的」

為之,但卻不符 GATT 第 XX 條之例外規定:此時由於 GATT 第 XX 條與

TBT 第 2.2 條並沒有關於此等衝突解決之規定,因此有效原則對此種真衝突

情形,即無法適用。

最 後 需 注 意 者 是 , 法 律 解 釋 , 勢 必 不 能 造 成 「 違 背 法 律 」 ( contra

legem)之解釋。因此,如果對於國際貿易法與國際環境法兩體系之衝突,無

從透過法律解釋解決時,即需利用以下之法規範衝突法則解決。

3.2 法規範衝突法則上調和之可能

當兩個國際法規範無法透過法律解釋解決其衝突時,學說上有四種可能

的調和方式

105

:1.禮讓說(comity):認為兩規範體系之間,可以相互協調

彼此尊重。此說過於空泛。2.優先適用說(preemption):例如:依維也納條

約法公約第 30 條(關於同一事項先後所訂條約之適用)第 2 項:「遇條約訂

明須不違反先訂或後訂條約或不得視為與先訂或後訂條約不合時,該先訂或

後訂條約之規定應居優先」

106

。此種保留條款(saving clauses)之設計,容

103 Id. at 480. 104

PAUWELYN, supra note 57, at 249.

105

Claire R. Kelly, Power, Linkage and Accommodation: The WTO as an International Actor

and Its Influence on Other Actors and Regimes, 24 BERKELEY J. INT’L L. 79, 92-102 (2006).

106

原文為:“When a treaty specifies that it is subject to, or that it is not to be considered as incompatible with, an earlier or later treaty, the provisions of that other treaty prevail.”

(27)

許後法原則(lex posterior)之例外。然而,如果先後條約間,缺乏此等明

文,亦難處理。3.臣服說(deference):某一國際法次體系,可能服從於其

他國際法次體系之規則或決定。例如:WTO 下的 SPS 協定第 3 條就明文以

其他國際機構之標準,例如:聯合國食品營養規則委員會(Codex

Alimen-tarius Commission),作為各成員國調和食品檢驗與動植物防疫檢疫措施之

依據。然而在尚未明文調和之領域,衝突仍在所難免。4.法庭選擇與衝突法

則說(choice of forum and choice of law):透過條約明文規定之方式,決定

衝 突 時 應 由 何 法 庭 管 轄 及 適 用 何 一 法 律 。 例 如 : 北 美 自 由 貿 易 協 定

(NAFTA)第 104 條第 1 項關於該協定與其他環境與保存協定之關係,明文

規定其他協定效力優先

107

。此種明文之方式當然清楚可行,但是在沒有明文

時?此時應訴諸國際法一般的法規範衝突法則:「後法原則」與「特別法原

則」

108

3.2.1 後法原則之適用

在兩個條約有先後遞嬗關係時,維也納條約法公約第 30 條明定了適用

之順序。該條第 1 項規定,「以不違反聯合國憲章第 103 條為限,就同一事

項先後所訂條約當事國之權利義務應依下列各項確定之

109

。」原則上,「遇

先訂條約全體當事國亦為後訂條約當事國但不依第 59 條終止或停止施行先訂

107

原文為:“1. In the event of any inconsistency between this Agreement and the specific

trade obligations set out in: (具體所列環境條約略去) such obligations shall prevail to

the extent of the inconsistency, provided that where a Party has a choice among equally ef-fective and reasonably available means of complying with such obligations, the Party chooses the alternative that is the least inconsistent with the other provisions of this Agree-ment.”

108

PAUWELYN, supra note 57, at 327.

109

原文為:“Subject to Article 103 of the Charter of the United Nations, the rights and obli-gations of States parties to successive treaties relating to the same subject-matter shall be determined in accordance with the following paragraphs.”

(28)

條約時,先訂條約僅於其規定與後訂條約規定相合之範圍內適用之。」(同

條第 3 項)

110

於此可以看出後法優於前法原則之適用。例外時,「遇後訂條

約之當事國不包括先訂條約之全體當事國時,(a)在同為兩條約之當事國間,

適用第 3 項之同一規則;(b)在為兩條約之當事國與僅為其中一條約之當事國

間彼此之權利與義務依兩國均為當事國之條約訂之。」(同條第 4 項)

111

以上標準可以看出,對於先後條約之關係,係基於國家之締約意志與「條約

必須遵守」(Pacta sunt servanda)原則處理。但此一後法原則,有其為「保

留條款」之例外。維也納條約法公約第 30 條第 2 項:「遇條約訂明須不違反

先訂或後訂條約或不得視為與先訂或後訂條約不合時,該先訂或後訂條約之

規定應居優先。」

前述原則,在某些特殊情狀,可能有適用之困難。例如:在無從判斷孰

為前法後法之「時間競合」(time of convergence)情形。例如:假設 AB 兩

國均於 1995 年為 WTO 之成員國,也皆自 1999 年為生物多樣性公約卡塔赫

那議定書之締約國,而 C 國在 1999 年也簽訂卡塔赫那議定書,而在 2000 年

成為 WTO 成員國,另 D 國在 2001 年加入 WTO,也簽訂卡塔赫那議定

112

。此時,就後法原則之適用,可能有以下幾種可能:

1.處理 AB 國間之爭端,卡塔赫那議定書為後法。

2.處理 AB 兩國跟 C 國間之爭端,WTO 法為後法。

3.處理 ABC 三國跟 D 國間之爭端,卡塔赫那議定書為後法。

前述因為締約國、締約時間之不同,造成兩個法律體系(WTO 法與卡

110

原文為:“When all the parties to the earlier treaty are parties also to the later treaty but the earlier treaty is not terminated or suspended in operation under article 59, the earlier treaty applies only to the extent that its provisions are compatible with those of the latter treaty.”

111

原文為:“When the parties to the later treaty do not include all the parties to the earlier one: (a) as between States parties to both treaties the same rule applies as in paragraph 3; (b) as between a State party to both treaties and a State party to only one of the treaties, the treaty to which both States are parties governs their mutual rights and obligations.”

112

(29)

塔赫那議定書)孰為後法,隨個案有所不同,此將造成法律之不確定性。有

主張僅以該條約或議定書之原始簽訂日期為準判斷前法後法者

113

,但此種方

式明顯違背以國家締約意志判斷之一般原則。此外,WTO 法規範體系的特

殊性質,亦即其活法(living law)或演化(evolution)之特質

114

,使得後法

原則於此無法明確適用。

在本文關切的對象裡,卡塔赫那議定書前言明文指出「本議定書不能被

詮釋為變更締約國於任一既定國際協定下之權利與義務」,此應屬保留條款

之設計,而不適用後法原則(WTO 法規範體系不受影響)。然而,此一前

言繼續道「前述宣示也並非規定本議定書從屬於任一其他國際協定下」。此

兩段合併觀之,在學者間引發許多論戰。有學者認為第二段明顯跟第一段衝

突,因此卡塔赫那議定書並無保留條款,後法原則依舊適用

115

。也有學者認

為,關於條約前言之解釋,應該亦採取條約法公約第 31 條第 1 項「條約應依

其用語按其上下文並參照條約之目的及宗旨所具有之通常意義,善意解釋

之」之原則,前述卡塔赫那議定書第二段應無牴觸第一段之意思,而認為該

議定書仍有保留條款之設計,而不採取後法原則

116

。此兩說法,孰優孰劣,

實無以斷定。因此對於本文關切之對象,也許有待特別法原則解決之?

3.2.2 特別法原則之適用

雖然關於特別法原則之性質、法律地位與適用範圍尚有爭議,而維也納

條約法公約裡也未明訂特別法原則,此一原則在國際法上仍有其解決法規範

衝突之效

117

。本原則源自於締約國之「特別」意志,而由締約時可預見之特

別情狀決定。然而,何謂特別?只能由個案具體比較決定之。有疑義者是,

113

Laidlaw, supra note 13, at 457.

114

PAUWELYN, supra note 57, at 378.

115

Sabrina Safrin, Treaties in Collision? The Biosafety Protocol and the World Trade

Organi-zation Agreements, 96 AM. J. INT’L L. 606, 620 (2002).

116

Id. at 621.

117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MC11 時 88 個 WTO 會員連署該倡議,決議成立非正式工作小組,提高 微中小企業國際貿易參與,並鼓勵所有 WTO 會員加入。迄今獲 91 個會 員聯署,2020 年於 3 月、4 月及 5

MC11 時 88 個 WTO 會員連署該倡議,決議成立非正式工作小組,提 高微中小企業國際貿易參與,並鼓勵所有 WTO 會員加入。迄今獲 90 個會員聯署。2020

MC11 時 88 個 WTO 會員連署該倡議,決議成立非正式工作小組,提高 微中小企業國際貿易參與,並鼓勵所有 WTO 會員加入。迄今獲 89 個會 員聯署,2019 年於 2 月、6

MC11 時 88 個 WTO 會員連署該倡議,決議成立非正式工作小組,提高 微中小企業國際貿易參與,並鼓勵所有 WTO 會員加入。迄今獲 91 個會 員聯署 。

MC11 時 88 個 WTO 會員連署該倡議,決議成立非正式工作小組,提高 微中小企業國際貿易參與,並鼓勵所有 WTO 會員加入。迄今獲 91 個會 員聯署, 2020 年於 2 月、3 月、4

MC11 時 88 個 WTO 會員連署該倡議,決議成立非正式工作小組,提高 微中小企業國際貿易參與,並鼓勵所有 WTO 會員加入。迄今獲 91 個會

透過探討相關國際組織,如 WTO、World Bank、WCO、 UNCTAD 以及 APEC 等之貿易便捷化發展,以瞭解該等國際組織於推動及執

(一) 根據2020年2月14日Bangkok Post報導,泰國商業部 國際貿易推廣局(Department of International Trade Promo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