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台灣地區國小校長職位晉遷的性別分析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台灣地區國小校長職位晉遷的性別分析"

Copied!
16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台灣地區國小校長職位晉遷的性別分析

游美惠*

柯伯昇**

本研究以問卷調查所蒐集得來的現職國小校長生命過程婚育事件及職位晉 遷等貫時性(longitudinal)資料為基礎,了解現職校長其擔任校長行政職與過往 資歷之中擔任主任行政職的事件,分別是在何種狀態之下發生,是否受到婚育因 素或其他照顧工作責任的影響?而「從老師到擔任主任」與「從主任到校長」所 花費的時間,又有何性別差異?這是否受到父權結構下「女性應該歸屬於私領域」 的意識型態與相應而來的照顧工作所影響?個人本身是否有興趣擔任學校行政 工作姑且不論,以縱時性資料為基礎,可以發現校長的職業生涯發展的性別差異 模式。 希望藉由本研究的探討,能進一步了解男校長與女校長生涯發展路徑與歷程 之同與異,讓教育行政領導的相關文獻更加豐富,幫助了解教育體系之中的性別 階層化問題並進而提出政策的建議與改善之道。 關鍵詞:性別與生涯、性別差異、教師職位晉遷、國小校長 *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性別教育研究所副教授 **國立高雄應用科技大學財稅系副教授

(2)

Gender and Career Development: An Analysis of Elementary

Sc

hool

Pr

i

nc

i

pal

s

’Promotions in Taiwan

Mei-Hui You*

Po-Sheng Ko**

Abstract

This study explores the career path of elementary school principals in Taiwan. According to previous research,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career routes are tacitly divided into “teaching”and “administration”pathways. However, the number of women who achieved the position of principal is disproportionate to the number of women employed in elementary school. The implied gendered meaning requires to be revealed.

The authors investigate the following questions in this study. Is there any gender difference for teachers’promotion in administration? Do the factors related to the domestic sphere, like marriage, reproduction, caregiving, affect teachers’career development? In terms of survey and statistical analysis, this research demonstrates the gender differences in the time span of elementary school principals’promotions. The authors also discuss the reasons why have the women principals taken longer time to achieve the senior position of school administration. Finally, the authors conclude that family-friendly policy as well as caregiving support system should be established to improve the gender gap in the career development.

Keywords: gender and career, gender differences, promotion, elementary school

principals

* Associate Professor, Graduate Institute of Gender Education, National Kaohsiung Normal University **Associate Professor, Department of Public Finance and Taxation, National Kaohsiung University of Applied Sciences

(3)

壹、 前言 檢視一些跟校長領導與治校或是生涯發展的相關報導,我們可以發現到跟男 校長有關的報導幾乎都未提及家庭照顧責任或是夫職與父職對其職位晉遷的影 響,例如一則標題名為「36 歲劉鎮寧,高市最年輕的校長」的報導1之中,我們 見到這位校長因為自小家中環境並不寬裕,而立志讀師專,也知道他到國小任教 後,「許多前輩教師建議他,若想對教育發揮更大的影響力,就要繼續進修取得 主任資格」,從報導之中我們還知道這位全高雄市最年輕的劉校長有許多傑出的 工作表現,目前「還身兼三職2」;但是從這一整頁的報導文字之中,我們完全不 知這位男性校長是否成婚或有無子女,而在他歷經教師、主任到校長的過程之 中,是否曾經歷公私兩忙很難兼顧之困境? 但是,只要是報導到女校長,特別是已婚的女校長,是否能「兼顧家庭」在 報導的字裡行間就明顯的呈現出來。舉例來說,有一則報導訪問到一位督學同時 也是前國小校長的張素貞女士,其中提及這一位張校長當初是因為「先生有參加 考試的計劃,於是邀太太一同準備考試,張校長抱著『陪考』的心情卻考上了校 長的資格,原本無心之舉卻表現卓越,意外地成為台北縣最年輕的校長,當年張 校長三十二歲」3。接下去的報導文字就提到: 張校長在事業上優異的表現,會不會成為影響家庭和諧的危機?張校長語重心長的 說:家庭的和諧必須仰賴良好的溝通,再加上先生後來從國小進入國中、高中服務也 尚稱順利,才不至於造成夫妻同在北縣的國小服務,「因常被比較」而影響到婚姻生 活…張校長回憶起初任校長時的景況,那是一段帶著兩個小孩一同趕火車的通勤歲 月…原本家庭與事業要兼顧就是一件不容易的事,張校長能在兩者之間取得一個良好 的平衡,除了要感謝一直以來總是比別人多一點的幸運與自信之外,更要感謝先生在 背後的支持…4 而在賴佳敏、張德銳(2003)討論一位女校長的領導風格的論文之中也提到 1 這則報導是出自國語日報,中華民國 92 年 11 月 24 日第 15 版「星期人物」。 2 中山大學教育教育學程中心兼任講師、中山大學教育教育學程中心兼任實習指導教授、台東大 學實習輔導處兼任實習指導教授 3 參見在中華民國 89 年 9 月所出刊的學校行政雙月刊第九期「站在生涯規劃的轉折處--訪新科 督學,前實踐國小校長張素貞」第 85 頁的採訪報導(採訪撰文:藍溪;人物攝影:蔡名雄)。 這類經驗常有所聞,不是研究者所知的唯一個案,在教育現場研究者多次聽聞女校長之所以成 為女校長,是由於陪先生準備與應試而「無心插柳」所造成的非意圖結果。 4 同註 3,參見學校行政雙月刊第九期第 85 頁的採訪報導。

(4)

類似的例子: 敏敏校長也面對著一些身為女性的傳統要求,例如先生會開玩笑地說「我讓妳去當校 長已經不錯了,當然不可以為了當校長不做家事…」,而且她也像一般母親一樣擔心 孩子的功課…人們對於校長的傳統要求也是她不太願意承認自己是校長的原因。尤其 是家長和學生不太能接受她下班後的角色轉變,因此,敏敏校長不在自己家附近的學 校擔任校長(p.31)。 女性主義教育社會學家 S. Acker(1989)曾經編輯過一本專書教師、性別與

生涯(Teachers, Gender and Careers),其中收錄了許多篇論文分別從制度設計與 性別分工探討教師生涯發展中的性別意涵,在此書的導論章節中,她開宗明義便 指出身為教師的男性與女性無論是在所教授的學科、行政責任上,甚至是在日常 的教學經驗之中,都有很大的差異存在(p.1)。由以上的報導文字,我們也可以 發現到男、女校長的生命經驗似有頗大的差異,研究者認為其中的性別意涵值得 做進一步的探討。 校園之內教職員的性別分工及其中隱含的性別權力關係,是相關性別教育研 究文獻長久以來關注的焦點之一(Apple, 1987; Kaufman, Westland & Engvall,

1997; Ozga, 1993),國內學者謝小芩(1995:191-192)檢視台灣婦女的教育處境 的專文中,特別指出校園之內教職員的性別分工,是學生日常觀察模仿與角色認 取的對象,在中小學金字塔型的人事結構中,底層的職員和基層教師以女性為 主,而上層的主任校長則大多為男性。潘慧玲、陳怡錚(2001)也曾運用性別分 析的觀點檢視了傳統教師生涯研究的概念,漸漸我們可以發現到相關的知識與研 究,不再是如過往只有呈現出傳統「男流」、「性別盲」的樣貌而已! 根據最近的統計資料顯示,國小女性校長的比例仍是偏低,只佔所有小學校 長的 19.57%而已,對應到小學女性教師所佔比例則高達 68.1%5,這中間的落差 相當之大。小學教職的女性比例較男性高出甚多,一向就是我們用來說明職業的 性別隔離一個例證,而另外值得我們留意的是職務高低層級上的性別隔離,男性 出任主管的機會大於女性,愈高的層級,女性的相對人數也愈少(張苙雲,1989; 張晉芬,1993;劉鳳英,2000;洪瑞璇:2001)。 5 女性校長與教師的比例,乃是根據 2003 年 12 月教育部網站資料 http://www.edu.tw/statistics/整 理推算而得。

(5)

而以上所呈現的性別比例失衡,還只是橫剖面同時性的資料而已;在貫時性 (longitudinal)的部分,其實也有性別落差的現象,普遍說來,每一位女性校長 「成為校長」(從教師到考上、擔任主任再到考上、擔任校長)所花的時間,也 遠多於男性校長。男性校長在職業生涯的發展過程之中,大多數也和女校長一般 都同時經歷婚姻與為人父等生命重大事件,但是對於他們的生涯發展職位晉遷卻 是影響較小,為什麼會是這樣? 因此本研究以現職國小校長為研究對象,藉由蒐集得來的問卷資料進行統計 分析—包括平均數差異分析與變異數分析,勾勒出小學教育工作者生涯晉遷的貫 時性樣貌並探討其中的性別意涵。放在本研究的問題意識脈絡中來談,就是我們 可藉由分析,了解個人特徵如學歷、年齡、年資、性別與婚育因素或其他照顧工 作責任等因素,何者較容易或較可能影響一個教師去擔任主任與升任校長呢? 西方的相關研究曾有類似的發現:Grant(1989)的研究發現很少有女性校 長(與副校長)會在開始教書時就為自己規劃好清晰的生涯發展藍圖,有許多女 校長均提到她們跟多數的女人一般,希望有小孩,希望自己的人生規劃彈性一 些,「在當時,我不曾做過任何有意識的生涯決定,我只是在配合我的小孩的成 長」,這是一位單親媽媽副校長的說辭(p.40),所以,大多數女性教育工作者 沒有為自己規劃好清晰的生涯發展藍圖,這可謂「生涯的不主動發展」(career inactivity);即使是她們本人是對行政工作有興趣,不免也會因此就連帶影響到 (延緩)她們開始擔任行政職的時間。我們當然可以說:這是父權體制下性別意 識型態運作之結果,但是具體的經驗資料欠缺,總是讓基礎研究與相應的改善措 施無法發展出來。 關於教育體制中的性別差異及其差異表象之下所蘊含的權力政治運作問 題,藉由本研究的探討,也許我們可以再補充加入一項有關教育工作者的生命過 程(life course)轉型(transitions)的性別差異面向:個人本身是否有興趣擔任 學校行政工作姑且不論,以貫時性資料為基礎,我們可以去探討:以國小校長為 例,他們是在教育職場之中經歷了多少工作年數之後,才達致目前的職位?個人 的婚育因素是否影響其目標達成的時間歷程?而除了婚育因素之外,又有何其他 因素在影響著職位變遷?這其中是否有性別差異?而造成這些差異的社會成因 又為何?這是本研究所要深入探討的。

(6)

貳、文獻探討 本研究從性別觀點來探討國小校長生涯晉遷問題,以下將分「教育工作、生 涯發展與職位晉升」與「女性教育工作人員的多重角色扮演」兩方面來回顧評析 相關文獻。 一、教育工作、生涯發展與職位晉升:性別差異與性別政治 生涯發展的過程之中的性別議題,簡文英(2001)做過頗詳細的中西文獻回 顧;而針對教育職場中的生涯發展的性別議題探討,近來也有許多本土的經驗研 究陸續出爐。以下將分別從性別差異與性別權力運作的面向來作整理與評析。 在台灣,小學的學校行政管理層級可以分為四級:校長(決策級)、主任(管 理級)、組長(監督級)以及教職員(執行級),而不論是派任制或遴選制,要當 上校長,大抵都經歷過教師與主任的工作歷練,一般的教師由於沒有其他的升遷 制度設計,所以其升遷模式常常也是由教師而組長而主任而校長(饒邦安, 1991),所以高強華(1988)指出:「在社會現實情境下,教師心目中的『生涯發 展』、『進步』、『成功』和『升遷』等,其實主要是指行政職位或權責的逐級提昇, 由教師而組長而主任而校長」。然而,這生涯發展歷程中是有性別意涵存在的, 根據李惠茹(2002)的研究,發現國中女教師無意或沒興趣接任學校行政工作, 其實跟社會既有的僵化性別分工模式、學校體制的設計和家庭照顧責任都有關 連,而不僅僅是「個人」的意願或興趣因素有所差異而已。Schmuck & Schubert (1995)在其針對美國中小學女校長所作的研究之中,就曾在結論之中特別指 出,許多女校長採用個人化的觀點(personalized view)來看待自己與他人的經 驗,以至於無法透視看出性別因素如何在教育體系與文化之中扮演區隔與造成不 平等的因素(p.285),而這也是許多社會學家一再強調在思索與探究社會現象時 要避免的錯誤(例如 Johnson, 1997)。國內研究者張晉芬(2002)在其探討性別 與勞動的專文之中,也明白指出:「組織性別化不易從觀察得之,也不能由表面 上中立的規則和程序看出」(p. 104),所以要了解教育體系性別化操作的痕跡及 其背後的父權意識型態,是需要進一步探索社會、家庭和工作場所之間的性別意 識型態是如何複製與相互強化的。 根據吳珍梅(2003)的整理分析,發現過往有關教師生涯發展的理論與研 究,常見的一項大缺失即是未將工作與家庭視為一互動系統,將男女教師之性別 視為是一變項,將工作與家庭視為是對立的,而探討教師在從事教職工作的歷程

(7)

中,其個人特質、價值信念、自我期許等相關因素所造成的工作承諾度(梁瑞安, 1996)與投入程度、專業發展與生涯轉變情形(孫國華,1997;劉雅惠,1997)、 對職位升遷的意願高低與心理需求、工作滿意或壓力(林靖芬,1999;李玉惠, 1998)種種性別差異。這類研究通常是採用大樣本的調查研究,根據量化資料, 取得不同性別團體之平均標準來呈現教師工作生涯與家庭生活的性別差異,卻未 能將性別視為一個操弄權力的機制,將其所造成的資源分配不平等的衝突面向加 以掌握並詳加探討。 事實上,所謂的性別權力運作,展現在女教師的職業生涯與專業發展上, 根本不是傳統的「犧牲工作發展來成就家庭圓滿」,比較適切的描述應該是一種 妥協權變、延長時間的發展方式,在工作與家庭之中設定不同的輕重緩急以追求 並行的發展(參見吳珍梅,2003;邱秀祝,1999;師瓊璐,2000;陳昱儒,1996; 陳怡錚,2000;劉鳳英,2000)。所以本研究便希望能捕捉其中細緻的面貌,勾 勒出具體的生涯發展軌跡及其影響因素。據此,本研究就將蒐集個人生涯發展的 貫時性資料以了解女性教育工作者「妥協權變、延長時間的發展方式」,造成何 種具體的結果?和其男性同儕的生涯發展形貌有何差異? 要特別說明的是,本研究並不是主張「當主任」或是「當校長」才是基層教 師生涯發展的方向;事實上研究者認為「當主任」或是「當校長」並不必然適合 每一個教育工作者,但是就如同一位男性儲備校長所言:「從沒有想過性別會在 自己的工作角色上產生影響,一些生命歷程的轉折處,總覺得它是那麼地順其自 然,甚且是理所當然的踏上既定的方向。可是細細回顧成長的經驗,竟發覺男性 角色好似生命的舵手,出現在每個需要選擇的路口上,隱隱的指引著我的人生旅 程」(齊宗豫,2002:54);「一般社會大眾視為神聖、崇高的教育工作,對國小 男老師來說,經常只是個『教書』的職業,是一個日復一日平淡無奇,找不到奮 鬥目標的工作。如果有奮鬥、努力的目標的話,多半也只是朝主任、校長職務上 的升遷,讓自己盡早跳離教師這個工作」(ibid:61),所以有相當多的男性教育 工作者便「不由自主」或是「半推半就」或是「應眾人期待或要求」走上「行政 路線」,如齊宗豫所言「走在一條默默中早已為男性安排好的道路」,可能是會走 得快一些,順一些;但是是否真的是由於校長的工作「吸引我、很有意義」6 6 這是一位教書長達二十八年且備受家長、同事推崇的資深國小男老師接受訪談時所說的話:他 肯定自己「我要作一個老師,我之所以留在這個工作崗位上,是因為這個工作吸引我、很有意

(8)

以才在這個工作崗位上「安身立命」?相較於男校長的走上「行政之路」之順理 成章,女校長似乎就是「特立獨行」或是「獨排眾議」才會「勇往直前」走上行 政之路。這其中的差異,就是值得探索的性別議題。 潘慧玲(2000:223-249)從性別觀點討論教師生涯的專文之中引用 S. K. Biklen7的話語指出「具有持續性與職位階梯性的傳統生涯觀並無法適用於女教師 身上」以及「生涯的成功可以是工作與家庭間的維持平衡,而非升遷的成就;生 涯的承諾可表現於良好的教室教學,而非職業上的變動」。研究者也同意如下的 主張:行政志趣不見得適合每一個人,也不是生涯發展成功唯一的判準,教學的 認真與投入本身就應當是相當值得肯定的生涯承諾的積極展現。 在一篇針對教師生涯所作文獻評析的專文中,潘慧玲、陳怡錚(2001)指出: 如果以性別觀點來檢視教師生涯研究,我們不難發現大多數教師生涯研究不僅忽 略了性別的差異,並且以刻板印象來解釋這些差異;她們針對相關於教師生涯主 題的本土經驗研究作了評析並指出:若是將女教師花較多心思管理學生視為「不 成熟」的態度,而對男老師較熱中於參與學校行政視為「成熟」的表現,卻沒有 探究這些現象的社會結構因素,只是將差異歸因於教師的「性別」因素,這樣的 觀點將不利於女性的生涯發展(p.55)。此處所指的教師的「性別」因素,就是 一般研究者未能慎思將「性別」視為二元對立的男女差異所引起的偏差,事實上, 「性別」應該被概念化成是一套動態的社會關係、是重要的社會結構面向、是生 產與再製權力關係的影響因素,而唯有以此方式來分析性別現象,才能重構知 識,發展理解與看待社會現實的新視野。 二、女性教育工作人員的多重角色扮演:教職、行政職與妻職、母職 過去已經有不少探討性別、勞動與工作(或就業)議題的相關研究,而針對 婚育對女性就業的影響也一直是相關研究探討的焦點(張晉芬、黃玟娟,1997; 劉梅君,1999)。許多婦女的就業工作都是被設計成以配合家務需求為主,或是 以女性的家庭責任為由,將女性排除在某些職務之外,在教育體系之中的就業女 性也難逃此境,不免也受到職務安排的性別差別待遇。 義,我對孩子很在意,我的工作主要精髓所在是我跟孩子的關係」(引自黃志順,2002:66-70)。

7可以參見以下兩筆文獻:Biklen, S. K. (1983). Teaching as an occupation for women: A Case study

of an elementary School. (Education Reproduction No. ED234049)以及 Biklen, S. K. (1995). School

work: Gender and the cultural construction of teaching. Albany, NY: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9)

教育工作人員本身的多重角色扮演與其中所隱含的性別意涵晚近逐漸受到 研究的重視(Coleman, 1996;Eckman, 2004;Kochan, Spencer & Mathews, 2000), 研 究 者 蒐 集 到 的 較 新 的 文 獻 是 一 位 專 門 研 究 女 性 教 育 領 導 者 的 西 方 學 者 Eckman(2004)的研究,她分析角色衝突和角色承諾(role commitment)程度如何 影響高中校長的工作滿意度,探究男女校長之經驗的異與同,結果發現在成就動 機和工作進取態度上男女校長並無二致,婚姻其實才是影響生涯晉遷與成就動機 的關鍵因素。現實的情形就是:已婚女校長們的確面對較多角色衝突的問題以致 她們嘗試等到孩子都長大成人或離家之後才出任校長;該研究的量化分析也證實 妻職與母職的角色期待確實對於女性教育工作者之追求領導位置影響重大,但男 性校長則因為較關切金錢收入與財務狀況的問題,所以比其他女校長較早成為校 長。由於 Eckman(2004)的研究跟本文的探究旨趣相近,因此她的研究結果幫 助了研究者更加確定個人的性別角色態度、成就動機或是自我實現的個人願景等 心理因素雖然會影響生涯規劃與發展模式,但是現實生活中需扮演的角色及相應 而來的責任或是衝突,更是不能輕忽。 另一方面,台灣本土相關的經驗研究在數量上也逐漸累積,為數並不算少; 但是要特別留意的是研究者所採取的分析觀點為何?是否將家庭與工作視為一 互動系統來作分析?是否採取女性主義觀點,注意到性別作為一個權力機制如何 影響到教職、行政職與妻職、母職等之角色扮演?吳珍梅(2003)曾經以系統與 非系統觀點整理出兩個表格回顧國內教師工作與家庭的相關研究,發現會將家庭 與工作為一互動系統的研究遠遠少於非系統觀點的研究,這正是反映出重要的知 識論與方法論問題,不同的研究立場、研究方法與理論觀點,都會延伸影響到探 討問題的方式與內容,甚至做出不適當的結論與建議。就像此處所言工作與家庭 生活,在社會現實之中,本就非孤立分開的,卻是在研究設計與分析過程之中, 罔顧現實的一分為二,而後做出類似女教師工作承諾度低、專業發展意願不高、 生涯地圖不完整(Lyons, 1981)或生涯發展較易停滯或衰退(劉雅惠,1997)等 結論。舉其中一個跟本研究最緊密關連的研究為例,朱俊淇(2000)針對小學教 師所做的生涯發展停滯期之研究,發現女教師出現的停滯期時機較男性早,且類 型有別;女教師主要以家庭型停滯為主,男性教師則以工作型停滯及升遷型停滯 為主。這樣的結論其實是「常識」,透過其研究並無法讓人更深入了解問題之所 在,質性研究者在處理資料時所作的「分類」(typology),其用意乃在於要能幫

(10)

助對現象的了解,在這種情形底下的男女二元分類,好比畫蛇添足,無益知識之 長進,當然也無法對男女教師在生涯發展部分的性別經驗作進一步的檢視。 在女性擔任行政職的部分,關於國小校長或主任的本土經驗研究,過去以「領 導型式與特質」和「工作壓力與社會支持需求」主題居多8,而其中關於女校長 的研究部分,一些採用男流觀點的研究者常會建議「國小女性教育同仁規劃專業 生涯發展時,宜重視兼顧家庭角色的扮演與教育專業成長的需求;宜重視兼顧家 庭角色的扮演與教育專業成長的需求;宜重視婚姻與家庭生活的品質,要突破 性別限制,主動建立社會支持網絡」(李玉惠,1998),這便是女性主義研究者批 判的「性別盲」現象,誠如謝小芩與楊佳羚(1999)所指出的:作者並沒有挑戰 造成性別角色困擾的根源-傳統性別分工的窠臼及其社會文化的結構因素,於是 所提的建議無法有效協助職業婦女克服困境,反而更加重了職業婦女在承受雙重 負擔時所背負的「原罪感」。而且一直在探究女性校長的社會支持,也有將女性 的家庭職責(如妻職、母職或其他家庭性別角色)置於優位之虞,一再探問是否 其家人支持其擔任校長,是否也意謂著要先取得家人的支持,才是女性職位晉升 生涯發展的基礎?潘慧玲(2000:226)為文批判早期社會學家筆下的女教師, 就是在研究中「婚姻」攫取了所有的研究關注,彷彿所有的女教師都是已婚者; 研究者認為如此之批判所言甚是,我們的研究雖然會在資料分析時探討婚育之因 素所造成之影響,但在解釋討論之時絕對會採取女性主義的觀點,不將婚姻視為 人生的必然選擇,不將不婚或離婚者污名化,也絕對會留意這種「差異」的主體 生活經驗。 另外,許孝麟(2002)的論文也有類似的問題:該研究訪談了三位先生同為 國小校長的女性校長,而後分析肯定「女性校長行政參與歷程中,先生是最大的 精神支柱」以及「夫妻同為擔任校長,是一種正向成長的發展歷程」;其中最大 的問題是這個研究忽略了女性的主體性,妻子的角色成為先決的因素,如何能對 女性校長的行政或領導內涵有實質的深入探討?事實上,「『女性』擔任『教職』 (或是『學校行政職位』)」這其中潛藏著許多矛盾與衝突,國外的文獻也呈現出 多樣且分歧的結論:例如 Spencer(1994)的研究發現女教師的家庭與工作很難 分離,兩者相互掣肘;但是 Acker(1994)卻發現學校對女教師家庭生活的影響遠 8 相關文獻整理與評析請參見潘慧玲、梁文蓁與陳宜宣(2000)。

(11)

大於家庭因素對學校工作的影響。在本土的經驗研究方面,吳珍梅(2003)對國 小教師所作的研究針對這中間的正、負向(都有的)影響詳細剖析;在這一方面 的國外相關研究,研究者發現 Schmuck & Schubert(1995)針對美國西部中小學 女性校長所作的研究也指出,女性校長雖然沒有意會到或是不認為自己經歷到工 作要求與家庭角色間的衝突與不協調,但不代表這中間的矛盾與衝突就不存在; 有兩個因素足以解釋這個現象:首先這是因為女校長本身融入於整個(男性中心 的)主流的學校行政文化,她們不願意承認自己是弱勢者,否認自己身為女人會 有何不利;其次,女校長之不認為自己會面臨到工作與家庭要兼顧之兩難處境, 是 因 為 她 們 就 和 其 他 男 性 校 長 一 般 , 不 知 道 也 沒 有 相 關 的 知 識 去 探 知 (uninformed about)教育政策或是學校的行政實務(不管是有意圖或非意圖的) 就是在維繫性別不平等。 相關的研究文獻還有卯靜儒(2002)的發現:在台灣,一般的基層小學女性 教師通常不會認為在學校的系統之中有性別不平等,她們會說女性教師在學校是 大多數,女性在學校是主流、佔有優勢9,她們通常也滿意學校課程已經對兩性 議題有了善意回應,唯獨在談到女性在家庭中的角色與處境之時,自身的經驗讓 他們對於性別平等的議題有極大的衝突與矛盾產生,這其中的衝突與矛盾反映的 是一個怎樣的性別社會結構?所以,家庭中的角色與處境如何影響教師的生涯抉 擇,甚至是性別意識萌發,都是我們不能忽視的,在壓抑自我和解放自我之間的 掙扎,其實正能夠探索性別權力的運作;而老師們從事教育工作的生涯抉擇 (career choice)與發展,其實就是一項具體的反映例證。也就是說,對男性的 教育工作者與對女性的教育工作者這「家庭-工作」之間的衝突矛盾問題如果真 有不同(不管是有程度的差異或是有問題形貌或性質的根本差別),則就需要去 做更細緻且深入的探究,以免讓個別的教育工作者一再獨自的承擔著相同的的責 任,而這同時又是個艱鉅難解的困境。 此外,誠如潘慧玲、梁文蓁與陳宜宣(2000)等人所批判的:「以實徵數據 來呈現女性校長的工作壓力及社會支持現況,無法讓人深入理解女性真實生活經 驗的呈現與開展。例如當研究者獲得研究結論-校長執行『校長職責』時最常面 臨工作壓力情境,卻未能更深入地去探討學校組織及教育行政組織結構對於女性 9 這當然是可以質疑的,多數未必會是優勢與主流;但一般的基層老師的確是如此想。

(12)

校長執行職責的阻力與助力」(p.165),這就是類似研究最常犯的毛病-忽視了 社會文化結構面的因素。本研究雖是以量化資料為主,但由於分析所採用的資 料,與一般研究者慣用的橫剖面資料結構不同,所以在資料的解釋部分,研究者 可以扣連到本研究的問題意識脈絡,來討論「擔任校長」事件發生的狀態和掌握 這個事件發生所需的時間。以上文獻回顧第一部部分聚焦在從性別觀點討論生涯 發展與職位晉遷的相關文獻,第二部份則從性別角色之影響著眼,希望能藉此捕 捉教育工作人員在公私領域工作職務、生活任務的面向上的性別差異,藉由如此 的文獻探索,並配合研究者所蒐集得來的量化資料之分析,探討教育工作者身上 所體現出來的社會結構性限制與個人能動性展現的辯證關係,特別是了解身在教 育體系之中的行動者(在本研究中指的是從教師位置逐步晉升為校長),其生涯 發展歷程之中性別因素(包含意識型態與制度性安排)和他╱她個人生涯抉擇之 間的互動影響。 參、研究方法 本研究是由研究者先擬定一份問卷形式的基本資料表作為蒐集資料的工 具,在前導性的研究(pilot study)與預測過程完成之後,寄發修正過後的問卷10 給所有台灣省與北高兩市的國小校長。這份問卷(詳見附錄一)共分成四個部份, 第一部分在瞭解填答者的個人基本資料,包括性別、出生年以及籍貫資料。第二 部分在瞭解填答者的求學以及工作經歷,藉此蒐集填答者的學、經歷等基本(年) 資料,特別是針對其中一些關鍵事件(如進修、取得學位或初任教師、主任、校 長等職)發生的時間點。第三部分在瞭解填答者在轉任主任與校長時的主觀意願 強度11。第四部份則在瞭解填答者的婚育與家庭狀況,包括:1.何時結婚、離婚 或喪偶的時間點;2.有幾個子女、分別為何年出生;3. 填答者在「教師—主任— 校長」的生涯發展過程中,是否曾經歷過(何時)自己患有身心疾病等突發狀況, 以致於影響到自己的工作或生涯發展計畫?同時自我評估它的影響程度;4.填答 者在「教師—主任—校長」的生涯發展過程中,是否因負有對子女、父母、親屬 10 在定稿之前,研究者曾作過專家諮詢,邀請到兩位相關領域學者給予修正意見,另外也尋覓 一位去(2003)年剛退休的校長以及一位任職超過十年的現職校長者試填此基本資料表並給予 修改意見,以求將缺失降至最少。 11 研究者目前尚未針對這一部分進行資料分析,轉任主任與校長時的主觀意願強度如何影響職 位晉升待日後再以專文進行探討。

(13)

參考文獻 卯靜儒(2002)。從女性主義位置性的概念談女性教師的教學世界。載於高雄師 範大學性別教育研究所主辦之性別、知識與權力研討會論文集 II(頁 267-276),高雄市。 朱俊淇(2000)。國民小學教師生涯發展停滯期之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國民 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吳珍梅(2003)。國小女教師工作與家庭研究:女性主義觀點與沙圖象徵意涵分 析。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呂寶靜(1999)。性別與家庭照顧:一個女性主義的觀點。載於王雅各(主編), 性屬關係(上)(頁 101-134)。台北:心理。 李玉惠(1998)。國民小學女性校長工作壓力與社會支持需求之研究。國立台北 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李惠茹(2002)。台南市國中女教師的職業選擇與晉遷-性別的多數、權力的少 數。國立成功大學政治經濟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 林芳玫(2002)。性別主流化—進入性別發展的新紀元。婦女新知通訊,245,4-7。 林靖芬(1999)。台北市國小女性教師生涯發展與工作滿意度之研究。台北師範 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邱秀祝(1999)。國中女性教師性別角色之構成:十位女性教師之實踐經驗研究。 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洪瑞璇(2001)。大學女性院長生命故事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 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孫國華(1997)。國民中小學教師生涯發展與專業成長之研究。高雄師範大學教 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師瓊璐(2000)。橫越生命的長河-三位國小女性教師的生命史研究。台東師範 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東。 高強華(1988)。教師生涯因素發展及其影響因素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 育研究所集刊,30,113-133。 張苙雲(1989)。行政組織內的個人事業生涯發展。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 刊,66,1-30。 張晉芬(1993)。企業組織中升遷機會的決定及員工的期望。中央研究院人文及

(14)

社會科學集刊,6(1),206-225。 張晉芬(2002)。找回文化:勞動市場中制度與結構的性別化過程。台灣社會學 刊,29,97-125。 張晉芬、黃玟娟(1997)。兩性分工觀念下婚育對女性就業的影響。載於劉毓秀 (主編),女性、國家、照顧工作(頁 227-251)。台北:女書。 梁瑞安(1996)。國民中小學教師生涯承諾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高雄師範大學 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許孝麟(2002)。女性校長行政參與歷程之探討-以彰化縣國民小學三位女性校 長為例。載於教育部主辦,杏陵基金會承辦之兩性平等教育學術研討會論 文集(頁 107-113),台北。 許慧如(譯)(2002)。N. Folbre 著。心經濟˙愛無價?台北:新新聞。 陳怡錚(2000)。國中女教師生涯之研究。台灣師範大學公民訓育研究所碩士論 文,未出版,台北。 陳昱儒(1996)。工作與家庭:女性生活場域中的成就觀。台灣大學心理研究所 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游美惠、柯伯昇(2004)。從瑞典的育兒爸爸談起。性別平等教育季刊,27,105-108。 黃志順(2002)。「沒有後悔的三十三歲?:一個國小男教師的性別意識自述」。 兩性平等教育季刊,17,66-70。 齊宗豫(2002)。男性 VS.國小教育工作:一段對生命經驗的探索歷程。兩性平 等教育季刊,17,54-65。 劉梅君(1999)。性別與勞動。載於王雅各(主編),性屬關係(頁 253-304)。 台北:心理。 劉雅惠(1997)。國小教師生涯信念、生涯自我效應與生涯發展狀況相關之研究。 台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劉毓秀主編(1997)。女性、國家、照顧工作。台北:女書。 劉鳳英(2000)。家庭、工作與女性主體:五位國小女性主任追尋自我的生命 史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 潘慧玲(2000)。性別視域的教師生涯。載於潘慧玲(主編),教育議題的性別視 野(頁 223-250)。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 潘慧玲、梁文蓁、陳宜宣(2000)。台灣近十年來教育領導碩博士論文分析:女

(15)

性主義的觀點。婦女與兩性學刊,11,151-190。 潘慧玲、陳怡錚(2001)。教師生涯的再概念化。教育研究月刊,87,51-60。 賴佳敏、張德銳(2003)。「她的故事」-一位國小女校長領導風格之個案研究。 學校行政雙月刊,26,16-34。 謝小芩(1995)。教育:從父權的複製到女性的解放。載於劉毓秀(主編),台灣 婦女處境白皮書(頁 182-218)。台北:時報。 謝小芩、楊佳羚(1999)。「教育研究中的性別論述:十年來台灣性別與教育的 文獻回顧 」。論文發表於台灣社會學會主辦之「跨世紀台灣社會與社會學」 研討會,台北。 簡文英(2001)。生涯發展中的性別議題。中等教育,52(5),54-73。 蘇芊玲、馬蕙蘭、彭婉如、吳嘉麗、張玨(1996)。落實兩性平等教育報告。行 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委託專題研究報告 44。台北市:行政院。 饒邦安(1991)。台北市國小教師行政兼職與工作滿意之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 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Acker, S. (1989). Teachers, gender and careers. New York: The Falmer Press. Acker, S. (1994). Gendered education. Buckingham & Phildelphia: Open University

Press.

Apple, M. W. (1987). Gendered teaching, gendered labor. In T. Popkewitz (Ed.)

Critical studies in teacher education(pp.57-83). New York: The Falmer Press.

Coleman, M. (1996). Barriers to career progress for women in education: The perceptions of female head teachers. Educational Research, 38(3), 317-332. Eckman, E. W. (2004).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 in role conflict, role commitment,

and job satisfaction for female and male high school principals.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Quarterly, 40(3), 366-387.

Grant, R. (1989).Women teachers’careerpathways:Towardsan alternative modelof ‘career’.In S.Acker (Ed.) Teachers, gender and careers (pp. 35-52). New York: The Falmer Press.

Johnson, A. (1997). The forest and the trees: Sociology as life, practice, and promise. Philadelphia: Temple University Press.

Kaufman, R., Westland, C. & Engvall, R. (1997). The dichotomy between the concept of professionalism and the reality of sexism in teaching. Journal of

(16)

Kochan, F., Spencer, W. & Mathews, J. (2000). Gender-based perceptions of the challenges, changes, and essential skills of the principalship. Journal of School

Leadership, 10(3), 290-310.

Lyons, G. (1981). Teacher careers and career perceptions. Albany, NY.: Delmar Publishers.

Ozga, J. (1993). Women in educational management. Buckingham & Phildelphia: Open University Press.

Schmuck,P.A.& Schubert,J.(1995).Women principals’view on sex equity: Exploring issues of integration and information. In D. M. Dunlap & P. A. Schmuck (Eds.) Women leading in education (pp.274-287). Albany, NY: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Spencer, D. A. (1994). Sociology of teaching. In T. Husen & T. N. Postlethwaite(Eds.)

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education (pp.5607-5614). Oxford, England:

Elsevier Science.

Wetterberg, C. C. (1998). Equalordifferent? That’snotthequestion:Women’s political strategies in historical perspective. In D.Fehr, B Rosenbeck & A. G. Jonasdottir (Eds.) Is there a Nordic feminism? (pp.21-43). London, UK: UCL Press.

致謝:本文為國科會研究計畫(NSC92-2413-H017-012)的部份成果,特此致謝。 同時感謝兩位匿名評審的修改建議, 研究助理楊嘉宏,黃貞蓉,吳政仲的協助。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 Literacy Development  Using Storytelling to Develop Students' Interest in Reading - A Resource Package for English Teachers 2015  Teaching Phonics at Primary Level 2017

• e‐Learning Series: Effective Use of Multimodal Materials in Language Arts to Enhance the Learning and Teaching of English at the Junior Secondary Level. Language across

help students develop the reading skills and strategies necessary for understanding and analysing language use in English texts (e.g. text structures and

• e‐Learning Series: Effective Use of Multimodal Materials in Language Arts to Enhance the Learning and Teaching of English at the Junior Secondary Level. Language across

Robinson Crusoe is an Englishman from the 1) t_______ of York in the seventeenth century, the youngest son of a merchant of German origin. This trip is financially successful,

fostering independent application of reading strategies Strategy 7: Provide opportunities for students to track, reflect on, and share their learning progress (destination). •

Hope theory: A member of the positive psychology family. Lopez (Eds.), Handbook of positive

volume suppressed mass: (TeV) 2 /M P ∼ 10 −4 eV → mm range can be experimentally tested for any number of extra dimensions - Light U(1) gauge bosons: no derivative couplin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