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40 第三章 控制系統問題之表示法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40 第三章 控制系統問題之表示法"

Copied!
37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第三章 控制系統問題之表示法

3-1 導言

為對物理系統進行分析,有必要將物理系統數學化,也 就是透過適當的、合理的假設,將一實際系統變為物理模 型,進而以數學描述,此一過程稱為數學模型之建立。

在數學模型之建立過程或者之後的分析、運用上,動態 系統的線性化扮演基礎的角色,什麼是線性化(linearization)?

先以下圖作說明。

上圖中,y=f(x)為一非線性函數,當然它不是一個線性函數,

但是若我們關心的只是操作點[x0

f(x0)]鄰近的一小段區域 (操作區域),則當取 [x0

f(x0)]周圍區域的放大時,那看起 來真像是一直線段。因此,在處理問題上,我們可以用下面 的線性函數

ykxt,其中kf(x0 )

來代替非線性函數,但有一個前題必須牢記的就是:線性函 數的定義域僅限於操作點附近。

(2)

線性化有什麼好處呢?對於動態系統的研究來說,其好處 可歸納為:

(1)線性系統滿足重疊原理(superposition principle)。

(2)線性系統容易求解。

(3)早期控制理論的發展都是以線性系統為對象

對於一個線性系統 G 來說,重疊原理的意義可以下圖說明 之。

重疊原理說明圖

上圖中α與β為實常數。因此,在運用上重疊原理可解釋 為:數個不同輸入信號同時輸入至線性系統的效果,相當於 輸入信號個別輸入至線性系統的合成。介紹完線性化的目的 之後,下面以一個例題說明如何線性化。

例 1:下圖之質量-彈簧-阻尼系統中,彈簧受力之變化為 非線性(f = kx2),試對該系統線性化。

(3)

則系統動態方程式可改寫為

m(x0 x)c(x0 x)k(x0 x)2 F0 F mg

因為x0為常數,且kx02F0mg,經簡化後得上式成為

F x

k x kx 2 x c x

m 02

小變動,亦即xx0 x,如下圖所示。

(4)

既然x很小,則x2可忽略不計,因此可得

F x

kx 2 x c x

m 0

3重新定義x x,F F,則原系統動態成為

F x kx 2 x c x

m 0

上式即為非線性系統經線性化後之線性系統,此線性系統只適用於操作 點附近操作。

3-2 數學模型之建立

建立數學模型的方法,以起因-效應法最為普遍與簡 單,其主要係基於系統的實驗研討,能藉對此系統應用一些 已知之物理作用加以實現,由此外加作用(或起因)稱為激發 函數(excitation function),對應之反應(或效應)稱為響應函數 (response function),描述如何將系統由激發函數轉換成響應 函數稱為系統函數(system function),其間之關係顯示於下 圖:

激發函數 響應函數

例 2:虎克定律: F=kx

力( F) 變形量(x)

∴系統函數(彈簧之數學模型)= x/F = 1/k 系統函數

彈簧

(5)

例 3:歐姆定律:V=iR 電壓 電流 V i

∴系統函數(電阻之數學模型)= i/V = 1/R

故由以上所引用之二例知,下列通式均成立:

響應函數 = 系統函數 × 激發函數 或 輸出響應 = 輸入函數 × 系統函數

多數的回授控制系統都包含機械與電機元件,從數學的 觀點來看,電機與機械元件的描述是類比的。當然這種類比 是數學上的一種形式,也就是說,如果它們可用相似的方程 式來描述,它們就是類比的(analogous)。

機械系統動態方程式之建立,大都利用牛頓第二運動定 律ΣF=ma,並結合自由體圖來分析。其中平移系統之動態 方程式如下:

M:物体質量,B:阻尼器阻尼系數,K:彈簧系數 而旋轉系統之動態方程式如下:

Jθ’’ + Bθ’ + κθ = T

J:旋體轉動慣量,κ:扭力彈簧係數,T:外在扭矩

一般的電網路分析中,常用的定律有克希荷夫電壓定律 及電流定律,而所得到之電路系統動態方程式如下:

LC υ0” + RC υ0’ + υ0 = υi

R:電阻,C:電容,L:電感

1/R 電阻

(6)

由以上三種動態方程式可知,電路系統可類比於機械系 統,其關係如下:

另外,齒輪列是控制系統中,將能量由系統的一部份 傳送至另一部份的最重要機械裝置,如下圖所示。因此,齒 輪之慣量、摩擦、轉矩、速率及位移可能由齒輪的一邊反射 至另一邊,故旋轉系統之動態方程式需修正如下:

J1eθ’’ + B1eθ’ + κ1eθ + TF = T 其中

J1e = J1 +

2

2 1 

 

N

N J2

B1e = B1 +

2

2 1 

 

N

N B2

κ1e = κ1 +

2

2 1 

 

N

N κ2

TF =

2 2 2 2 1

1 1

1

C

C F

N FN

TF:庫侖摩擦轉矩

兩個齒輪的轉矩 T、角位移θ、角速率ω、齒數 N 及半 徑 r 之關係如下(參考下圖):

2 1

2 1

2 1

2 1

2 1

r r N

N T

T    

(7)

3-3 數學方塊圖之建立 1. 方塊與箭號

於前節吾人已學習藉應用起因-效應法導出,系統能由方 塊及箭號所組成之圖形加以表示。就一能以一代數方程式 加以描述之簡單系統而言,圖形能簡單地由一方塊及二箭 號所組成。然而當一系統為由一組微分方程式所表示時,

則須利用拉氏轉換將微分方程式轉換為代數方程式,再利 用起因-效應法運算,以求出適當符號表示之對應圖形,

如下圖所示。

輸入 輸出 U(s) Y(s)

此時,G(s) = 輸出/輸入=Y(s)/U(s),稱為系統轉移函數。

2.方塊圖元件

茲將通常於方塊圖中所利用之術語闡釋如下:

A. 總合符號(Summing symbol):當二個或更多之激發源同時 作用時,則應加以合計且應用至系統,此程序為總合器所 指出。茲討論下圖(a)所示之簡單電路,其中二電壓 e1 及 e2反向串聯連接且跨於電阻器 R 兩端,以圖形表示。下圖 (b)係利用方塊圖,系統函數(1/R)左邊之符號稱為總合器,

總合器係將輸入信號(具正確之正負號)加以合計之符號,

G(s)

(8)

由於 e1及 e2之極性相反,因此於此情況,需用負號藉以表 示相減,茲視上述之輸入信號為一般情形,且不限於原激 發函數。

B. 分路符號:當一激發源應用至二或更多之系統上時,其作 用為分路符號所指出。於下圖(a),將電壓電源υ外加至二 並聯電阻 R1及 R2時,分別產生電流 i1及 i2。其對應方塊 圖如下圖(b)所示,接點顯示υ同時作用於系統函數 1/R1 及 1/R2

C. 轉移符號:往往激發源於加入系統前即已乘以一常數因素 K,若為原值一部份,則 K 小於一。若放大則 K 大於一,

此程序為轉移符號(或方塊)所指出。於下圖(a)中,質量 M 受二力 f1及 f2所作用,若運動限於 f1之方向,則需求其加 速度,於構成方塊圖(下圖(b)),二激發函數須加以表示 f1 及 f2沿 f1方向之分量,後者為:

(9)

於方塊圖中為指出第二力 f2(於 f1之方向)之效應,需插入 一新方塊,此方塊之效應由常數因素 K=0.5 加以改變之。

3.反饋

於前例中,將數獨立激發源外加至系統,然而激發函數之 一部份可直接或間接由響應獲得,此即著名之反饋。下圖 表示一典型反饋系統,其中 R 係獨立激發函數,G 為系統 函數,C 係響應。若一部份 C 反饋,則轉移方塊應用於反 饋路徑上。

(10)

以下以控制系統中的直流馬達為例說明功能方塊圖 與數學方塊圖建立之方法與步驟:

直流馬達主要包含定子及轉子兩個部份(如下圖),定子 為永久磁鐵或電磁鐵所構成,若為永久磁鐵,則所產生的磁 場是固定的,若為電磁鐵,則可藉由改變場電流改變磁場的 大小。轉子由導線(即電樞線圈)纏繞電樞而成,電樞線圈通 電後,便可在磁場中產生扭矩,帶動轉子旋轉,此即馬達運 轉的基本原理。

(b)電動機原理與佛萊明左手法則

(11)

上圖(b)表示電動機的操作原理,其中馬達的輸出扭矩可 利用佛萊明左手法則推導如下:

Ld K K

, i i K Ld i K i IBLd Fd

T    a fm a f m

1. 場控直流馬達:

在場控直流馬達中,電樞電流 ia是固定的,藉由改變 電磁鐵之場電流 if (即改變磁通量)來達成控制馬達運轉之 目的。其動態方程式可分成下面三個部份觀察:

電路部份:ef = if Rf + Lf (dif /dt) 機械部份:T = Jθ’’+ Bθ’

連接部份:T = Ki if ,Ki:馬達轉矩常數

由以上三方程式可列出各組成部份的輸出入明細表如 下:

當消去內部變數 T, if,整理後可得場控直流馬達動 態方程式,而其系統功能方塊圖如下圖。因此可知場控直流 馬達係屬開迴路控制系統。

If ia = const.

T = Km ia if

= Ki if

電路

機械

連接

ef if

T θ

if T

(12)

場控直流馬達功能方塊圖 2. 樞控直流馬達:

在樞控直流馬達中,場電流 if 是固定的,藉由改變電

樞電流 ia以產生不同的扭矩,以達成控制馬達運轉之目的。

其動態方程式可分成下面三個部份觀察:

電路部份:ea = ia Ra + La (dia /dt) + em

機械部份:T = Jθ’’+ Bθ’

連接部份:em = Km θ’,Km:反電動勢常數 T=Ki×ia Ki為馬達轉矩常數

由以上四方程式可列出各組成部份的輸出入明細表如下:

If if = const.

T = Km ia if

= Ki ia

ea-em 電路

機械 連接 連接 T

ia θ

ia θ

T

em ea-em em

ea

(13)

樞控直流馬達功能方塊圖如下圖,因此可知樞控直流馬 達係閉迴路控制系統,由於其本身內部構造即有伺服控制迴 路,故又稱為直流伺服馬達。

以下說明由動態方程式建立數學方塊圖之步驟:

步驟一:建立系統各組件之動態方程式

樞控直流馬達係由分開之來源所激發,同時場電流保持 為定值。若忽略電樞反應,則其動態方程式為:

er = ei - eb (1) er = ei - eb = ia Ra + La (dia /dt) (2) T=Ki×ia (3) T = Jθ’’+ fθ’ (4) Kb θ’ = eb (5)

其中 J,f 及θ係分別為馬達及負載之轉子之慣量、阻尼係數 與角位移。

步驟二:建立系統各組件之代數方程式:

將上述方程式(設初始為靜態)取拉氏轉換,可得下列五 個代數方程式:

樞控直流馬達功能方塊圖

(14)

Er(s) = Ei(s) - Eb(s) (1a) Er(s) = RaIa(s) + LasIa(s) (2a) Γ(s) = Ki Ia(s) (3a) Γ(s) = Js2Θ(s) + fsΘ(s) (4a) Kb sΘ(s) = Eb(s) (5a) 步驟三:建立系統各組件之數學方塊圖

利用起因-效應法,將以上五方程式分別建立數學方塊 圖,如下五圖所示:

Ei(s) Er(s) (1)

- Eb(s)

Er(s) Ia(s) (2)

Ia(s) Γ(s) (3)

Γ(s) Θ(s) (4)

Eb(s) Θ(s) (5)

步驟四:建立系統之數學方塊圖:

利用各組件之輸出與輸入特性,將以上五個方塊圖整合 後,即可得下圖之樞控直流馬達的數學方塊圖,由圖知反電 動勢形成反饋路徑,反電動勢係由於馬達轉速之故,且成為 調整全系統行為之來源。

1 Ra + sLa

Ki

1 J s2+ fs

sKb

(15)

3-4 方塊圖合成

數學方塊圖建立後,須進行合成之工作,以求得系統輸 出與輸入之關係,而合成後之方塊圖內之轉移函數稱為系統 整體轉移函數,如下圖所示:

系統整體轉移函數建立之目的,主要係為進行以下之 工作:

1. 穩定性分析

2. 性能衡量與規格建立 3. 控制器設計

而合成之方法主要分成三種,介紹如下:

(1) 起因-效應法

樞控直流馬達之數學方塊圖,可由典型方塊圖(下圖)所 代表,由此圖可得以下五個方程式連接六個變數,使用疊代 法可將此五個方程式中之另四個消去,而求得 C/R,此法之 步驟如下:

Gc(s)

U(s) Y(s)

樞控直流馬達數學方塊圖

(16)

(1) 使用起因效應法求得以下五個代數方程式。

RG1 = m1 m1 – b = m2

CH = b m2G2 = n

nG3 = C (2) 使用疊代法以求得 C/R。

C = nG3 = m2G2 G3 = (m1 – b) G2 G3

= (RG1 – HC) G2 G3 = RG1G2G3- HCG2G3

(1+ HG2G3)C = RG1G2G3

H G G

G G G R

C

3 2

3 2 1

1

下圖顯示 C 與 R 間之相同關係,因此視為恆等於典型數 學方塊圖。

等效之合成後方塊圖 典型數學方塊圖

(17)

因此,樞控直流馬達數學方塊圖可合成如下:

(2) 方塊圖合成規則

方塊圖間之不同恆等能加以建立,以致某一個能以另一個 取代而不改變所對應之代數方程式。普通所應用方塊圖合成 規則列於下圖,能以類似前例之代數程序證明。

合成方塊圖之有用規則

Ki

s[LaJms2 + (RaJm+LaBm)s + RaBm+KiKb]

Ei(s) Θ (s)

(18)

上圖之恆等規則可應用至前述典型方塊圖之合成,所完成 之步驟示於下圖。最後一個方塊圖與典型方塊圖之合成後方 塊圖相等。

恆等規則應用例

訊號流程圖可定義為:將一組線性代數方程式之間的輸出入關係以圖解 的方式說明的方法。考慮以一組N 個代數方程式描述的線性系統:

N

1 k

k kj

j a y j 1,2...,N y

把上述N 個方程式寫成因果關係:

N

1 k

) k

)(

j k (

j個結果 的增益 個原因

或簡單的

輸出

(增益 )(輸入)

(3)

(19)

程式,然候再將轉換式重排成一組N 個代數方程式的形式,即

N

1 k

k kj

j G (s)Y (s) j 1,2...,N Y

畫訊號流程圖時,連接點或節點(nodes)用以表示變數 yj

代數方程式

下圖

上式與下圖

(20)

y2a12y1除了以上圖之訊號流程圖表示外,亦可對等於數學方塊圖之表 示如下圖,其中a12對等於該系統的整體轉移函數Gc(s),節點 y1相對於輸入 信號而節點y2相對於輸出信號。

y1 y2

y2a12y1的數學方塊圖

考慮下列代數方程式組

a

12

下圖

下圖 下圖

下圖

下圖 下圖

(21)

...

) P ....

P P ( ) P ....

P P (

112   L2122   2r

 

L= 個別迴路的數目

PL= 第 L 個個別迴路的增益值

Pmr= r 個無接觸迴路的第 m 個可能組合的增益乘積

(22)

由於△的第二個括號以後的項的值遠小於第一刮號內的值,故△與△K 簡化如下:

) P ....

P P (

112   L

 

) P ....

P P (

1 k1 k2 kr

k     

以下以三個例題(簡易型、適中型與複雜型)來說明增益公式的計算:

例題 1. 下圖為方塊圖規則五,試求 C/R 與 E/R。

上圖的等效信號流程圖如下:

(23)

解: (1)求 C/R

GH )

H ( G P

1 L ,

G 1 G 1 M

M M ,

1 N

1 1

1 1

    

 

GH 1

G GH

1 1 M G

R C

1 ) 0 ( 1

GH 1

) GH (

1

1

 

 

    



(2)求 E/R

GH 1

1 GH

1 1 1 R

E

1 ,

GH 1

GH )

H ( G P

1 L ,

1 M

M M ,

1 N

1 1

1

1 1

 

 

   

例題 2. 下圖為某一控制系統的數學方塊圖,試求 Y/R 與 E/R。

上圖的等效信號流程圖如下:

(24)

解: (1)求 Y/R

1 1

1

2 2

2

1 1

1

2 2 1

1

G )

1 ( G P

G 1 G M

1 L ,

G 1 G 1 M

M M M

, 2 N

     

 

 

1 2 1 2

1 2

1

1 1

G 1

G G GH

1

1 G 1 M G

R Y

1 ) 0 ( 1

1 ) 0 ( 1

G 1 ) G ( 1

 

 

  

    



(2)求 E/R

1 2

1 2

2 1

1 1

1 1

1

2 2

2 1

2 2 1

1

G 1

G 1 G

1

1 ) G ( 1 M 1

R E

1 ,

1 ,

G 1 ) P ( 1

G )

1 ( G P

G )

1 ( G M

1 L ,

1 M

M M M

, 2 N

 

 

   

 

例題 3. 下圖為某一控制系統的數學方塊圖,試求 C/R、E/R 與 Y3/R。

(25)

上圖的等效信號流程圖如下:

解: (1)求 C/R

2 4 2

4 5

4 1 4

1 4

2 3 2 2

3 2 3

1 2 1 1

2 1 2

3 2 1 3

2 1 1

4 1 4 1 2

3 2 1 3 2 1 1

2 2 1

1

H G )

H ( G P

G G )

1 ( G G 1 P

H G G )

H ( G G P

H G G )

H ( G G P

G G G )

1 ( G G G 1 P

5 L

G G G G 1 1 M

G G G G G G 1 1 M

M M M

, 2 N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4 1 3 2 1 2

1

2 4 4 1 2 3 2 1 2 1 3 2 1

5 4 3 2 1

G G G G M G

R Y

1 ) 0 ( 1

1 ) 0 ( 1

H G G G H G G H G G G G G 1

) P P P P P ( 1

 

  

         

(2)求 E/R

 

2 4 2 3 2 1 2 1 1

2 4 2 3 2 1 2 1 5

3 2 1

5 3 2 1

5 1

1

1 1

H G H G G H G G 1 M 1

R E

H G H G G H G G 1 ) P P P ( 1

,

P , P , P M

, ) 1 ( P P

5 L ,

1 M

M M ,

1 N

 

 



同上 與 同 與 無接觸部份迴路為

(26)

(3)求 Y3/R

 

2 4 2 3 2 1

3

2 4 2 3 2 5

3 1

5 3 1

5 1

1

1 1

H G H G G 1 1

R Y

H G H G G 1 ) P P ( 1

,

P , P M

, ) 1 ( P P

5 L ,

1 M

M M ,

1 N

 

 



同上 與 同 與 無接觸部份迴路為 至

當訊號流程圖中的節點為系統的狀態變數時,就可以用增益為s-1的分支將 這些節點連接起來,因此訊號流程圖中積分器的輸出變數定義為狀態變數 x1,x2 xn,此時的訊號流程圖稱為狀態圖。以下以一例題說明如何由微分方程式求得狀 態圖。

(27)
(28)

因此,第 54 頁之圖雖表示樞控直流馬達之數學方塊圖,

惟其仍未達到最細部之分解,主要係電路部份與機械部份之 動態方程式仍可進行轉移函數分解,方可達到狀態圖之要 求。下圖表示一般轉移函數細部分解至狀態圖之情況,每一 個積分器(1/s)前則表示存在一狀態變數。

轉移函數之狀態圖

因此,樞控直流馬達之數學方塊圖分解後之狀態圖如下 圖所示,由圖知,此系統有三個狀態變數,x1 = i,x2 = dθ/dt,

x3 = θ,分別代表電流值、角速度與角位移。

樞控直流馬達之狀態圖

(29)

3-6 狀態方程式之矩陣表示法

而由上圖可得樞控直流馬達之三個狀態方程式如下:

) x K Rx E

L ( dt dx

b i

a

2 1

1  1  

) T fx x

K J ( dt dx

L

t  

1 2

2 1

2

3 x

dt dx

利用向量矩陣形式可將上述的動態方程式表示成矩陣 微分方程式如下:

B

是元素為常數的 n × p 係數矩陣

D

是元素為常數的 q × n 係數矩陣

E

是元素為常數的 q × p 係數矩陣

解上述的狀態方程式,可得系統的狀態轉移矩陣(當 B=0 時),則相關現代控制理論均可迎刃而解,以下介紹線性系統 的可控制性與可觀測性。

(30)

3-6-1 線性系統之可控制性

(31)

這是奇異的,所以系統為狀態不可控制的。

3-6-2 線性系統之可觀測性

(32)
(33)

3-7 應用實例(電液式伺服閥) 3-7-1 前言

近年來,伺服系統的控制隨著微電腦的快速發展,而快 速的應用在一般產業領域。而以微小的電氣信號控制巨大的 液壓動力之液壓伺服系統中,構成電氣與液壓介面的伺服 閥,可說是電液複合化,即機電整合化之重要零組件之一,

其在伺服機構所佔角色如下圖所示。

3-7-2 伺服閥的結構

伺服閥的基本構成的功能方塊圖如下:

故伺服閥包含轉矩馬達組、液壓放大器、滑軸與滑軸套組等 三大部份。伺服閥整體構造如下:

電子 機械

機電介面 (伺服閥)

(34)
(35)

轉矩馬達組功能方塊圖如下:

i Ta T xf

Ts Xs Ta T

Ts

液壓放大器之功能方塊圖與結構功能圖如下:

xf Q

Q Xs Xs Qv

轉矩 馬達組

電樞 擋葉組

回饋 彈簧

滑軸與 滑軸套

滑軸流 量增益 液壓

放大器

(36)

伺服閥之全系統功能方塊圖可組合如下:

i Ta T xf Q Xs

Ts Xs

伺服閥之全系統操作功能結構圖如下:

伺服閥之全系統數學方塊圖如下:

轉矩 馬達組

電樞 擋葉組

回饋 彈簧 液壓 放大器

滑軸與 滑軸套 回饋

彈簧

滑軸流 量增益

彈簧

(37)

伺服閥數學方塊圖模擬參數如下: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中興國中

磁性墨水字體是一種具有磁性 , 可以經由電子機器辨認 處理的文字符號 , 將這種磁性字體鍵印在票據上 , 以往靠 人工辦理票據交換作業 , 便可以改由電腦自動處理。. 磁性墨水字體辨認

1.個別或小組 合作寫出森鐵 與花東評論比 較文章 2.自主撰寫森 鐵仿寫文章..

A diamagnetic material placed in an external magnetic field B ext develops a magnetic dipole moment directed opposite B ext.. If the field is nonuniform, the diamagnetic material

10 Magnetism of Matter 磁 性 Electromagnetic Waves 電磁 波. How can a clay-walled kiln reveal

Magnetic fields in a tokamak - the toroidal field is generated by external coils, poloidal by electric current in the

Tokamak Fusion Test Reactor 1982 - 1997. JET

請繪出交流三相感應電動機AC 220V 15HP,額定電流為40安,正逆轉兼Y-△啟動控制電路之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