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2 ȜȜȜ  ஹஹஹ  ͡͡͡   1   ʫ  Ɋ  Ɋ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2 ȜȜȜ  ஹஹஹ  ͡͡͡   1   ʫ  Ɋ  Ɋ "

Copied!
11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格子填不填?

台北市立建 國高級中學 鄭澈 指導老師:李宗憙

Abstract

I found an interesting problem from EGMO 2016, and tried to extend it into different conditions. In this piece of research, I extend it to three forms rectangular, triangular and cubic form. In the rectangular form, I used the same method as the one used in the official solution to the original problem.

In the triangular and cubic ones, I got the upper and lower bounds of the solution through calculation and the finding of some trivial solutions. In the triangular case, I also got a construction with the help of programming.

中 中 中文文文摘摘摘要要要

我在一道歐洲女子奧林匹亞的組合問題中,發現一些值得推廣的地方。原題是建立在特定邊長的正 方形上,而解答給出了對任意整數邊長的正方形之證明。在本篇研究報告中,我嘗試把這個問題拓展到 三個方向──長方形、三角形和立方體。

在長方形的情形中,我使用與官方解法相似的討論方式,成功獲得了最小值。而在三角形和立方體 的情形中,我都先經由計數得出上下界,接著透過程式的輔助,觀察每邊個數較小的情形,並進一步在 三角形的情形中獲得了不錯的構造。

1 簡 簡 簡介 介 介

1.1 研 研 研究 究 究 動 動 動機 機 機與 與 與目 目 目的 的 的

我在 2016 年 EGMO 的題目中,發現了一道有趣的組合問題,因而產生將其推廣至不同 圖形的想法。

1.2 主 主 主要 要 要結 結 結果 果 果

我主要的研究結果在長方形及三角形兩個部分。原題解提供的的 nn 方格推廣可利用二部 圖確定其解,而我成功利用相似的手法完成了長方形的討論。在考慮三角形時,我未能得到確定 的解,但提出了一個不錯的構造。最後雖然也進一步嘗試立體,只是未有較出色的結果。

2 名 名 名詞 詞 詞、 、 、代 代 代號 號 號 定 定 定義 義 義

1. 塗色單元:塗色點、塗色方格等的總稱 2. n:每邊的單元數

3. x:使用的塗色單元數

4. 合格:當一種塗法使所有單元都與足夠多的塗色單元相關時,稱該塗法為合格的塗法。

5. 高斯符號:本篇研究中,使用中括號 [] 代表對一數字取下高斯,即以 [n] 表示不大於 n 的最大整數。

(2)

3 正 正 正方 方 方形 形 形的 的 的討 討 討論 論 論

3.1 原 原 原 題 題 題

題目如下:

m 是一個正整數。在一個 4m × 4m 的正方形方陣中,若兩個方格位於同一行或同一 列,則稱它們是相關的。每個方格與自身均不相關。現將其中一些方格塗成藍色,使得每一 方格至少與兩個以上的藍色方格相關。試問最少須將多少方格塗成藍色?

定定定理理理 1. 所所所求之最小值不超過 6m。

證證證明明明.

如圖,將方格表劃分成 m2 個 4 × 4 的方格,並將沿主對角線的 m 個 4 × 4 方格均按圖中 所示的方式塗色。此時每個單位方格均與至少 2 塗色方格相關,故得證。

定定定義義義 1. 考慮一個二部圖 R+C,其中 R、C 中各有 4m 個點,分別代表方格表的 4m 行、4m 列。若 r 和 c 之間有邊連接,則令 ε(r, c) = 2,否則 ε(r, c) 等於 0。

定定定理理理 2. ”原問題”等價於對於所有 r ∈ R, c ∈ C,皆有 deg r + deg c − ε(r, c) ≥ 2。

定定定義義義 2. 在二部圖中,若一個點與其他點皆無邊相連,則稱此點孤立。

定定定理理理 3. 此二部圖中每個連通分支的邊數皆不小於一。

證證證明明明.

假設方格表中存在一行完全沒有藍色方格,則每列皆必須至少有 2 個藍色方格才能使該行 中的各方格滿足條件,此時將使用 8m 個藍色方格,與定理一矛盾。故知方格表中每行或每列 均有藍色方格,即在二部圖中沒有孤立的點,從而得知每個連通分支的邊數不小於一。

定定定理理理 4. 二部圖中不存在三角形。

證證證明明明.

行與行、列與列皆不可能相交,故可得 定定定理理理

4

。 定定定理理理 5. 每個連通分支至少有三條邊、四個點。

證證證明明明.

由原題目條件可知,每個藍色方格皆至少與其他 2 藍色方格相關,故每個連通分支至少有 三條邊。又由 定定定理理理

4

。,三條邊至少須由四個點所形成。

定定定理理理 6. 所需的最小值即為 6m。

證證證明明明.

由 定定定理理理

4

,每個連通分支至少有四個點,故圖中至多有 2 × 4m

4 =2m個連通分支。由 定定定 理理理

4

可知,在每個連通分支中,邊數至少為點數減一,故圖中至少有 2m × (4 − 1) = 6m 條邊,

得證。

(3)

4 n × n 方 方 方格 格 格

ˆ 討論

– 當 n為奇數(n = 2k + 1, k ∈ Z+)時,圖中至多有 k 個連通分支,故至少有 k(4 − 1) + 2 = 3k + 2 =3n + 1

2 個點。

– 當 n = 4k + 2, k ∈ Z+ 時,圖中至多有 2k 個連通分支,故至少有 2k(4 − 1) + 4 = 6k + 4 =3n

2 +1個點。

藍色單元格之個數不少於:

⎧⎪

⎪⎪

⎪⎪

⎪⎪

⎪⎪

⎪⎪

⎪⎪

⎪⎪

⎩ 3n

2 , 4 ∣ n;

3n + 1

2 , n為奇數;

3n

2 +1, 4 ∣ n − 2。

ˆ 構造相應塗法:

為了構造相對應滿足要求的塗色方式 Cn,先構造出 C2、C3、C4、C5,如下圖。

n = 2 n = 3

n = 4 n = 5

ˆ 塗色方法:

– n = 4k:

沿 Cn 之主對角線連續放置 k 個 C4即可。 – n = 4k + 1:

沿 Cn 之主對角線連續放置 k − 1 個 C4 再加上一塊 C5 即可。 – n = 4k + 2:

沿 Cn 之主對角線連續放置 k 個 C4再加上一塊 C2即可。 – n = 4k + 3:

沿 Cn 之主對角線連續放置 k 個 C4再加上一塊 C3即可。

(4)

5 長 長 長方 方 方形 形 形的 的 的討 討 討論 論 論

5.1 基 基 基本 本 本定 定 定義 義 義

在一個 m × n 的長方形中,我沿用原題的條件,令每一方格至少與兩個以上的藍色方格相 關為合格。

5.2 解 解 解法 法 法與 與 與證 證 證明 明 明

ˆ 定義與假設

在 m × n 的長方形中,將行、列分別對應到二部圖 R + C 中 R 的 m 個點與 C 的 n 個 點,並假設 m > n。

ˆ 討論

當 n = 1 時,只要任意塗滿三個點即可。

當 n ≥ 2 時,則可依二部圖中孤立點的有無分別討論。

1. 二部圖中有孤立點:

若二部圖中有孤立點,則如同原題所討論,必須將其中兩行或兩列填滿。當 n ≥ 2 時,將兩短邊填滿即可符合要求,共使用 2n 個塗色方格。

2. 二部圖中無孤立點:

若二部圖中無孤立點,則可使用原題之證明之定理(定定定理理理

3

4

5

):

定 定

定理理理

3

:此二部圖中每個連通分支的邊數皆不小於一。

定 定

定理理理

4

:二部圖中每個連通分支的邊數皆不小於一。

定 定

定理理理

5

:每個連通分支至少有三條邊、四個點。

定定定理理理 7. 將二部圖分為 k 個連通分支時,使用的邊數至少為 m + n − k 條邊。

證證證明明明.

由 定定定理理理

4

可知,在每個連通分支中,邊數至少為點數減 1,故使用的邊數至少為總共的點 數減去連通分支數,故得證。

ˆ 討論:

由 定定定理理理

5

,因為每個連通分支至少有四個點,故最多可分為 [m + n

4 ]個連通分支,共使 用 m + n − [m + n

4 ]個塗色方格。

ˆ 構造塗法:

比較兩種情形中的使用塗色方格數:若 m + n − [m + n

4 ] ≥2n ⇔ m − n ≥ [m + n 4 ],應 使用塗滿兩短邊的塗法。

接著,我要討論無孤立點的塗法是否必定可行。

1. 較短邊格數 n < 4

當 n = 2 或 3 時,都應採用塗滿兩短邊的塗法,故不需於此討論。

2. 較短邊格數 n ≥ 4

先將 R 中的第 1 個點連到 C 中的第 1 到 3 個點,並將 C 中的第 4 個點連到 R 中 的第 2 到 4 個點。接著,以相似的方式連接其餘各點,使每 4 個點形成一個連通分 支。由於採用此塗法時,m 與 n 的比值不可能超過 3,不會發生 R 中剩餘 4 個點 以上的情況,故 R、C 中剩餘的點數必為 0 ∼ 3 個。

(5)

(a) 若剩餘總點數為 0 ∼ 3 個,只要將剩餘點分別連至一個 ”連接超過兩個點” 的 點,即完成塗色。

(b) 當 m、n 之間的個數滿足

{ m − n ≡ 2 (mod 4)

m + n ≡ 0 (mod 8) 或 { m − n ≡ 0 (mod 4) m + n ≡ 4 (mod 8)

時,會發生分完後 R、C 各剩下 2 個的情況,此時這 4 點無法以 3 條邊形成 符合條件的連通分支,會使所需的塗色方格數加 1。

6 合 合 合格 格 格的 的 的塗 塗 塗 色 色 色單 單 單元 元 元數 數 數的 的 的統 統 統 一 一 一

開始推廣至其他圖形前,我先對「合格的相關塗色單元數」進行了統一的定義。在觀察原 題條件後,我發現將 2 × 2 的正方形填滿時,全部方格都恰好符合條件,因此我將合格的對應塗 色單元數定為:

“將每邊兩個單元的圖形全部塗色時,每單元格所對應到的塗色單元數。"

7 三 三 三角 角 角形 形 形的 的 的討 討 討論 論 論

7.1 基 基 基本 本 本定 定 定義 義 義

在每邊包含 n 個點的正三角形中(下圖),與三邊平行的方向上之各點彼此相關。

例如下圖中,x 點與周圍 16 點相關。所求的目標即為使所有點均與至少兩塗色點相關的最 小塗色點數。

由於將每邊 2 點的三角形全部塗色時,每個點均與 2 點相關,因此將三角形的目標定為找 出使每個點對應到至少 2 塗色點所需的最小塗色點數。

(6)

7.2 初 初 初步 步 步獲 獲 獲得 得 得上 上 上下 下 下界 界 界

ˆ 下界:

 在一個每邊 n 個點的三角形中共有 n(n + 1)

2 個點,又每一塗色點能使 (2n − 2) 個點 的相關塗色點數加一。假設共需 x 個塗色點,則可得:

(2n − 2)x ≥n(n + 1) 2 ⋅2

⇒x ≥ n

2 +1 + 1 n − 1

⇒x ≥ [ n 2 ] +2

ˆ 上界:

顯然地,將三角形之其中一邊全部填滿為一組解,故可知 x。又當 n ≥ 7 時,可如下構 造,將上界壓至 n − 1。

7.3 程 程 程式 式 式輔 輔 輔助 助 助

由於一時沒有什麼想法,我嘗試先以程式窮舉,找出在數字較小時的最小塗色點數。結果 如下表:

每邊點數 n 塗色點數 x

7 6

8 7

9 7

10 8

11 8

12 ≥9(等於 8 時無解)

可以發現當 n > 9 時,所得之塗色點數較原先得出之上界 n − 1 小。 其中,n = 9、10、11 的圖分別如下(垂直、水平、右上-左下為相關):

(7)

7.4 構 構 構造 造 造

研究下圖(n = 11)可發現,藍色框中各點可視為由兩個 “一邊填滿” 的三角形所組成,而 綠色框中之三角形亦為一滿足條件之三角形,而棕色框中各點,則分別與藍框及綠框中的一點相 關。

(8)

經過以上觀察和一些嘗試,我得出了一種構造方式:

首先將三角形依邊長模四之餘數分類。

ˆ n = 4k − 1 (k ∈ Z, k ≥ 3) 的三角形可沿中線放入兩個如藍色框中邊長為 k 的菱形,在其 中分別如上頁之藍、綠框內之塗法塗色即可符合條件。需要的塗色方格數為 3k − 1,即

3n − 1 4 。

ˆ n = 4k (k ∈ Z, k ≥ 3) 的三角形即為將 (4k − 1) 型之下方加入一列,並將由右下角數起第 2k + 1個點塗色,需 3k 個點,即 3n

4 。

ˆ n = 4k + 1 (k ∈ Z, k ≥ 3) 的三角形可沿中線分別放入邊長為 k、k + 1 的菱形,填法與 4k − 1 相同。共需 3k + 1 個塗色點,即 3n + 1

4 。

ˆ n = 4k + 2 (k ∈ Z, k ≥ 3) 的三角形即為將 (4k + 1) 型之下方加入一列,並將由右下角數起 第 2k + 2 個點塗色,需 3k + 2 個點,即 3n + 2

4 。

以下以 n = 12、13、14 分別演示被 4 整除、模 4 餘 1 和餘 2 的塗法。

(9)

8 立 立 立方 方 方 體 體 體的 的 的討 討 討論 論 論

8.1 基 基 基本 本 本定 定 定義 義 義

在每邊包含 n 個方塊的立方體中,定義每個方塊與同行、同列與同鉛直線上之各方塊相 關。

因為將 2 × 2 × 2 的立方體填滿後,所有方塊皆與 3 塗色方塊相關,故每個方塊必須與至少 3 塗色方塊相關。

8.2 上 上 上下 下 下界 界 界的 的 的獲 獲 獲得 得 得

ˆ 下界: 

一個每邊 n 個點的立方體中共有 n3 個方塊,又每一塗色點能使 (3n − 3) 個點的相關塗 色點數加一。假設共需 x 個塗色點,則可得:

3n − 3x ≥ n3×3

⇒x ≥ n2+n + 1 + 1 n − 1

⇒x ≥ n2+n + 2

ˆ 上界:

當 n ≥ 4 時,將其中三個相互垂直的平面全部填滿必定符合要求,故知塗色方格數的上界 應為 3n2−3n + 1。

8.3 程 程 程式 式 式輔 輔 輔助 助 助

接著,我一樣嘗試利用程式輔助,但由於時間複雜度過高,僅得出 n = 3 之情形,至少需 要 15 個方塊,其中一種填法如下所示:

(10)

參 參 參考 考 考文 文 文獻 獻 獻

[1] EGMO. (2016, April 16). Retrieved from EGMO: (EGMO 2016 in Romania, 2016):

https://www.egmo.org/egmos/egmo5/solutions.pdf

[2] Nivasch, G., & Lev, E. (2005). Non-attacking queens on a triangle. Mathematics Magazine, 78(5), 399-403.

[3] 李威締;王執雋;賴亮宇, (104), 斜向座標上皇后之研究, 中華民國第 55 屆中小學科 學展覽會

(11)

作品評語

陳榮凱教授

國立臺灣大學數學系

從原本的競賽組合問題出發,討論在正方形中用最少方格來控制整個正方形的問題,巧妙 地轉換後問題可以轉換成二部圖 (bipartite graph) 的問題,進而可得到原題完整簡潔的答案。

鄭同學將以上的想法繼續拓展至三角型,長方形以及立方體的討論。透過程式的輔助,觀 察每邊個數較小的情形,並進一步在三角形的情形中獲得了不錯的構造。

整篇作品條理清晰,從實驗、觀察、推論、證明等部分都有清楚完整的脈絡呈現。雖然可 能是囿於問題本身的複雜本質,在其所推廣的情形無法如正方形有簡潔的答案,但是整體而言仍 是令人可喜且可讀性極佳的一篇佳作。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Juang has received numerous distinctions and recognitions, including Bell Labs' President Gold Award, IEEE Signal Processing Society Technical Achievement Award, the IEEE

THE SOLUTION OF FINAL OF ALGEBRA1. If the order of ba &lt; n, then the order of ab

Part (a) can be established based on the density formula for variable transforma- tions.. Part (b) can be established with the moment

Wang and Lih proved the 4-choosability of planar graphs without 5-cycles, or without 6-cycles, or without intersecting 3-cycles in [10, 9, 11]5. Farzad [3] proved the 4-choosability

The analytical solution of vertical, pitching, yawing, lower rolling, and higher rolling frequency expressions for linear guideway type (LGT) recirculating rollers with

Wang, Asymptotic behavior of solu- tions of the stationary Navier-Stokes equations in an exterior domain, to appear in Indiana University Mathematics Journal.

With the help of the pictures and the words below, write a journal entry about what happened.. Write at least

The molal-freezing-point-depression constant (Kf) for ethanol is 1.99 °C/m. The density of the resulting solution is 0.974 g/mL.. 21) Which one of the following graphs shows th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