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我國學生電腦網路沉迷現象與因應策略之研究─子計畫四:網路人際互動對網路沈迷者的影響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我國學生電腦網路沉迷現象與因應策略之研究─子計畫四:網路人際互動對網路沈迷者的影響"

Copied!
10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

我國學生電腦網路沉迷現象與因應策略之研究

子計畫四:網路人際互動對網路沈迷的影響

計畫編號:NSC 89-2520-S-002-002

執行期限:89 年 8 月 1 日至 90 年 7 月 31 日

主持人:林以正 國立台灣大學心理學系

一、中文摘要 過去的研究發現網路人際關係是網路 最具成癮特性的網路活動之一,因此許多 研究者便推論網路成癮者是利用網路來逃 避現實生活中不如意的人際關係。本研究 主張網路人際互動確實具備有讓人成癮的 特質,但是卻不是充分條件,它還必須配 合上具備有某種人際互動特質的條件,才 會真正導致成癮。本研究的主要發現是, 網路人際互動,特別是網路社群的參與程 度,確實與網路成癮有顯著的關連。而自 尊與依附關係中的焦慮也與網路成癮有顯 著的相關。此一結果重複的驗證了過去的 發現。而更進一步的分析則發現,網路社 群參與程度與成癮之間的相關事實上受到 人際焦慮程度的中介,而自尊對成癮的影 響,也受到自我概念確定性的影響。此一 結果顯示,自我概念的模糊性以及人際歷 程中的不確定性,很可能是個體在面對網 路多元衝擊時,無法有效整合經驗,因而 陷在網路活動中進退兩難的主要原因。 關鍵詞: 網路人際互動,網路成癮,焦慮 程度,依附關係,自尊,自我確定性 Abstr act

It has been found in the literature that involvement in the internet interpersonal interactions is a significant predictor of the internet addiction. Also, low self-esteem and

correlated with internet addiction. However, we believe that neither interaction interpsonal engagement nor self-esteem are sufficient condition for the internet addiction. The joint effect of some personality factors together with some specific internet engagement would lead to internet addiction. The current results first replicated the previous findings that low self-esteem, ambivalence in close relationships, anxiety and internet interpersonal involvement, especially the engagement in virtual communities are predictive of internet addiction. More importantly, we also found that the effect of involvement in virtual community on internet addiction was mediated by ambivalence in close relationships. Also, the effect of self-esteem on internet addiction was mediated by the uncertainty of self-concept. These results together point to the conclusion that the variant impact of internet would have a negative effect on the individuals when the individuals themselves have relatively chaotic internal working model. The individuals would then have trouble integrating their experiences in the internet and got entrapped by the approach-avoidence conflict of internet usage.

Keywor ds: internet addiction, interpersonal

interactions, ambivalence, attachment, self-esteem, self-certainty.

(2)

二、緣由與目的 隨著網際網路的普及與上網人口的增 加,因為沉迷於網路而造成工作、家庭與 學業困擾的問題逐漸受到重視。然而從 Kimberly Young 博士於 1996 年在第 104 屆 美 國 心 理 學 會 ( APA,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年會上,發 表第一篇被美國心理學會認可,以網路成 癮為主題的研究(Young,1996;Young, 1998a)後至現在,我們所看到對於網路成 癮的研究並不多,也因此目前我們對於網 路成癮現象的了解都還停留在探索的階 段,對於網路成癮的理論也還有待建立。 過去的網路成癮研究多半是想找出容 易形成網路成癮的人格特質,或是具備有 成癮特性的網路功能。然而網路成癮有許 多種型態,包括:網路「性」成癮、網路 人際關係成癮、網路強迫症、資訊缺乏恐 懼症、及電腦成癮等(邱智強,2001)。 我們認為具備有不同個人特質的網路使用 者,會受到不同的網路功能特性所吸引, 進而產生不同的網路成癮型態。在研究時 若不加以區分,而逕將所有的網路成癮現 象都概括在同一個「網路成癮」的架構下, 則所得到的研究結果將是混淆,而非澄清 我們對於網路成癮現象的了解。本研究的 主要論述即是,我們認為並沒有所謂單純 的「網路成癮個人特質」或是具備有成癮 特性的「網路功能」,網路成癮現象的產 生是網路使用者的個人特質與網路功能交 互作用的結果。 為了彌補過去研究的缺點,本研究將以 網路人際互動為出發點,首先探討網路人 際互動的特質,然後再推論具備什麼樣人 格特質的網路使用者容易在此種網路人際 互動的特性下成癮。 網路人際互動的成癮特性。過去對於網 路成癮研究發現,網路成癮者與非成癮者 對於網路人際互動的依賴程度有所不同。 在國外的研究方面,Young(1996;1998a) 發現,非成癮者使用網路時,是以資料蒐 集取向的功能為主,而成癮者則是最常使 用以具備雙向溝通的網路功能為主,如聊 天室、MUDs (一種角色扮演的線上遊戲)、 新聞群組及電子郵件。Morahan-Martin 與 Schumacher(1997;2000)的研究也發現, 網路成癮者比非成癮者較常透過網路認識 新朋友、尋求情感支持、與興趣相投的人 聊天、玩線上互動遊戲。 在 國 內 的 研 究 方 面 , 周 榮 與 周 倩 (1997;Chou, Chou & Tyan,1999)採用 「傳播遊戲及快感」的角度來探索網路成 癮的問題,探討在網路使用時所得到的五 種快感與網路成癮的相關,包括(1)匿名 快感,指在網路因為匿名所帶來的快感。 (2)人際互動快感,指在網路上與他人溝 通所得到的快感。(3)行為快感,指使用 網路所得到的快感。(4)文本互動快感, 指在網路上用文字與人互動的快感。(5) 逃避快感,指在網路上可以忘卻煩惱與責 任所得到的快感。結果發現,這五種「溝 通快感」的總分與網路成癮分數成正相 關,而其中的「逃避快感」和「人際互動 快感」與網路成癮分數有顯著的正相關。

另外,周倩(1999;Chou & Hsiao,2000) 也發現, 若以網路使用功能為預測項目, 則 BBS 與 e-mail 使用的越多,就越可能成 為網路沉迷者,而這兩種網路功能皆屬於 社 交 性 的 網 路 工 具 。 同 樣 地 , 蕭 銘 鈞 ( 1998)探討國內大學生的網路使用行 為、使用動機與滿足程度間的關聯性發 現,高網路使用量者使用網路的最大動機 是「社會性使用動機」中的「與遠方友人 接觸、保持連絡」。因此顯然網路成癮者 要比非成癮者要來的依賴網路人際互動。 過去的許多研究雖然皆指出網路人際 互動的沉迷特性,但是網路上的人際互動 種類繁多,不同型態的網路人際互動對於 使用者網路成癮的影響可能並不相同。因 此本研究的另一個目的即是希望能了解不 同型態的網路人際互動對於網路成癮的影 響。然而描述網路人際互動型態的方式有 許多種,例如可以從所使用的網路功能來 區分,像是 email 或 BBS;或是以互動內容 的性質來區分,像是工作導向或交友取 向。本研究則選擇以「社群」為測量的基 本向度,目的是希望能了解網路使用者在

(3)

不同社群的活躍程度對其網路成癮的影 響。我們之所以選擇以「社群」為測量的 基本向度,主要是認為人與人之間的聯結 往往並非只是以獨立的聚偶單元(dyads) 單獨存在,而是形成一個人際的網絡,在 網路上這樣的人際網絡展現便是虛擬社 群,而虛擬社群往往是形成網路忠誠度的 一個重要決定因素(施嵐芳,2001)。 網路成癮的人格特性。一般人對於網路 成癮者的刻板印象都是認為,網路成癮者 沒有真正的社交生活、自信心低落,因此 才會躲在電腦螢幕後面,透過鍵盤與人談 話才感到較自在 (Griffiths,1998)。 Young(1998b)則認為,低自尊者、經常 被他人拒絕與否定者,或是對生活感到不 滿足者(feelings of inadequacy),是 最容易網路成癮的一群。 Armstrong、Phillips 與 Saling (2000) 的研究發現,低自尊者有較高的網路成癮 傾向,而朱美慧(2000)使用網路問卷調 查我國大專學生網路使用情形的結果也發 現,自尊越低者,其強迫性使用網路的反 應就越高。朱美慧並發現,自我控制能力 越差,網路使用時數就越長;個人的特性 若越負向,越容易偏向網路虛擬情感與虛 擬社交的使用,這種人越容易成癮;情緒 商數越負者,越傾向使用虛擬情感,反之 若情緒商數越高,則上網時間失控的情形 越少。 Young 與 Rodgers(1998a)的研究發 現,若網路使用者的憂鬱(depression) 傾向越高,其網路成癮情況就越嚴重。此 外 Petrie 與 Gunn(1998)的研究除了重複 驗證了憂鬱傾向與網路成癮的關聯外,也 發現內向性(introversion)與網路成癮 有高相關。Morahan-Martin 與 Schumacher (1997;2000)的研究發現,網路成癮者 不僅在 UCLA 寂寞量表上的得分比非成癮者 較高,他們並且較常利用網路來放鬆自 己,透過網路與自己有相同興趣的人聊 天、認識新朋友,並覺得自己在網路上要 比現實生活來得友善與開放。總結以上的 結果,Young 與 Rodgers 認為這樣的研究結 果暗示,可能具備有某些人格特質的人容 易網路成癮。 過去對於網路的研究不是單就人格特 質來探討,就是針對網路使用行為來與成 癮傾向求相關,但是我們以為網路對於使 用者並無所謂好的影響或壞的影響。並不 是某一種人格就一定會上癮,也不是某種 網路使用行為就一定不好。所謂的好或壞 都要視情境因素與個人因素交互作用的結 果來決定。舉例來說,網路人際互動確實 具備有讓人成癮的特質,但是卻不是每個 使用網路進行人際溝通的人都會上癮,它 還必須配合上具備有某種人際互動特質的 條件。此外,網路成癮有許多型態,本研 究將從網路人際互動成癮這個現象著手, 試圖釐清網路人際互動的特點將與何種人 格特質產生交互作用,進而引發網路成癮 的現象,以彌補過去研究缺少將交互作用 納入研究重點的遺憾。 方法 樣本。本研究是以和平高中一年級至三 年級,共 1723 人為施測樣本,共計收得有 效問卷 1683 份。本研究是利用班級輔導的 時間進行團體施測,由班級導師協助進行 施測。填答學生雖然無須填寫姓名,但是 依舊被要求註明學號。雖然這樣很可能會 使得受試者的填答受到社會讚許性的影 響,不過由於考慮後續進行追蹤性研究之 可能,本研究並未採取完全匿名作答的方 式,但是在指導語上充分的說明填答者可 以隨時撤回資料,以及研究者保密的態度。 施測問卷共有四種: 網路使用狀況調查:「網路使用狀況調 查」共分兩部份:第一部份詢問受試者的 網路使用行為,包括網路使用年資、每週 上網次數、每次上網長度、平均每週上網 時數、所使用的網路功能等等。第二部份 詢問受試者在網路上的人際互動情形。網 路上的人際互動可以用許多不同的向度來 描述,而在本研究中所測量的人際互動行 為則是以「社群」為基本向度,我們想試 圖了解網路使用者對於不同網路社群的投 入程度。主要包括有三個項目:延伸現實

(4)

生活中之現有人際關係到網路之程度、投 入網路中之特性社群之程度、以及在網路 上與陌生人之交往接受程度。 中文網路成癮量表:本研究係採用國內 學者陳淑惠所編製的「中文網路成癮量 表」。陳淑惠以「因素分析法」分析量表 施測的結果後得到五個因素,分別為:「強 迫性上網行為」、「戒斷行為與退癮反應」、 「網路成癮耐受性」、「時間管理問題」、 「人際及健康問題」(陳淑惠,2000)。 成 人 依 附 量 表 ( Adult Attachment

Scale):本研究係採用由 Collins 與 Read (1990)所發展的問卷。經由因素分析得 到 3 個因素,但是這三個因素並不與三種 依附型態有直接的對應,而是三種不同的 人際互動感受程度,分別為:1. 信賴程度: 指當有需要的時候相信自己可以信任他 人,與依賴他人幫助的程度。2. 焦慮程度: 指在人際關係中出現焦慮感受的程度,例 如害怕被遺棄,或擔心不被人喜愛。3. 親 近程度:指個人對於與他人親近或親密感 到舒服、自在的程度。 自尊量表:本研究採用 Rosenberg 所編 製的自尊量表(1965),此最初編製的目的 是要測量青少年整體的自我價值感或自我 接受感,它有容易施測、計分、簡潔明瞭 等優點,因此被拿來做為本研究的測量工 具。此量表在內部一致性方面的表現,針 對 本 研 究 樣 本 所 得 的 Cronbach α 係 數 為.90。 自 我 概 念 量 表 : 此 量 表 係 翻 譯 自 Campbell(1990)「自我概念清晰度與自 尊關係」研究中的測量,共包含 15 組以雙 極性形容詞組成的 15 個問題,用來測量受 試者自我概念的清晰度,並在每一個題目 後面詢問受試者對剛才填答的確定程度。 結果與討論 不同網路社群人際互動與網路成癮的 關聯性分析。在以往許多的網路成癮研究 中都顯示,網路成癮者較非成癮者要來的 依賴網路上人際關係,因此本節將先針對 網路上不同的人際互動型態,分析其與網 路成癮的關聯。 首先我們先針對「利用網路維持既有人 際互動」此一行為來分析,發現其與網路 成癮量表的各分量表與總分均呈顯著正相 關(見表一)。這表示越常透過網路與早 已認識的朋友互動的網路使用者,其網路 成癮傾向越高。第二個與網路人際互動有 關的行為是:「利用網路建立新的人際互 動」,這個行為傾向與網路成癮量表的各 分量表與總分也均呈顯著正相關。第三個 分析的行為是:「透過網路建立新人際互 動的接受度」,這個行為傾向與網路成癮 量表總分也呈顯著正相關。在「網路社群 的人際互動」這個行為的表現上,亦發現 其與網路成癮量表的各分量表與總分也均 呈顯著正相關(見表一)。表示網路成癮 傾向越高者,會越積極投入某些固定網路 虛擬社群。上述的結果顯示,不論是哪一 種人際互動,都能夠相當有效的預測網路 成癮傾向。但其中則又以「與陌生人互動」 與「投入網路社群」有最高的預測力。 表一:不同網路人際互動與成癮的相關 與 認 識 人 互 動 與 陌 生 人 互 動 接 受 陌 生 人 對 話 請 求 投 入 網 路 社 團 程 度 網 路 人 際 互 動 指 標 1 . 3 1 *** . 3 6 *** . 2 7 *** . 3 9 *** . 4 4 *** 2 . 4 0 *** . 4 1 *** . 3 2 *** . 4 9 *** . 5 4 *** 3 . 3 3 *** . 3 6 *** . 3 1 *** . 3 9 *** . 4 6 *** 4 . 2 5 *** . 2 9 *** . 2 5 *** . 2 9 *** . 3 6 *** 5 . 3 2 *** . 4 1 *** . 3 2 *** . 3 8 *** . 4 7 *** 6 . 3 8 *** . 4 2 *** . 3 4 *** . 4 5 *** . 5 3 *** 附註:* p < .05,** p < .01 ,*** p < .001。 1.強迫上網行為。2.戒斷反應。3.耐受性。4. 人際及健康問題。5.時間管理問題。6.總分 自尊、自我概念與網路成癮的關聯性分 析。本研究結果(見表二)發現自尊與各 個網路成癮之分量表均達顯著之正相關, 而其中又以強迫上網行為以及人際及健康

(5)

問題兩個分量表有較為明顯的相關。但是 就絕對值來看,自尊本身的相關係數比人 際關係的各項指標都相對的低。 表二:自尊對於網路成癮的影響 自 尊 對 自 尊 的 確 定 強 迫 上 網 行 為 -. 1 2 *** -. 0 9 ** 戒 斷 反 應 -. 0 7 ** -. 0 5 * 網 路 成 癮 耐 受 性 -. 0 5 * -. 0 5 人 際 及 健 康 問 題 -. 1 2 *** -. 1 3 *** 時 間 管 理 問 題 -. 0 8 ** -. 0 8 ** 成 癮 量 表 總 分 -. 0 9 *** -. 0 9 *** 附註:* p < .05,** p < .01 ,*** p < .001。 自我概念除了個體本身對於自我的評 價水準之外,另一個重要的面向是個體對 於自我概念的清晰程度與確定程度。雖然 自我的不確定性也有正向的功能,當個體 保持這種模糊性時,或許讓他們保有一個 想像的空間,想像也許這件事到最後會是 成功的,而繼續的努力下去,不至放棄。 這其實也是他們為增進自我價值感所做採 取的策略(Brockner et al.,1993)。網 路人際互動的快速傳達、即時互動特性, 不僅是聯繫朋友情感的便利工具,網路上 的各種虛擬社群更提供網路使用者與其他 有共同興趣的網友建立友誼的機會。而正 是透過這種人際關係的維持與建立,網路 使用者得以有擴張與探索其自我概念的機 會。在建構新的自我概念時與統整自我概 念時,人際關係中的他人扮演了與自我同 等重要的地位。而由於現實生活中建構新 的自我概念是不容易的,因此網路正好提 供一個方便的場域,讓網路使用者可以在 網路的世界中試煉種種自我的可能性。但 是有可能在個體的自我概念相當模糊的情 形下,個體反而容易迷失在這種超量的衝 擊下,一方面因為得以探索自己原本困惑 的自我,但是另一方面又因為無法獲得適 當的整合,因而導致進退不得的成癮狀 態。本研究結果也顯示,自我概念的確定 程度確實符合研究假設的能夠有效的預測 高中學生之成癮傾向(見表三)。 表三:自我概念對網路成癮的影響 自 我 概 念 清 晰 程 度 自 我 概 念 確 定 程 度 強 迫 上 網 行 為 . 0 1 -. 1 1 *** 戒 斷 反 應 . 0 2 -. 0 6 * 網 路 成 癮 耐 受 性 . 0 5 -. 0 7 ** 人 際 及 健 康 問 題 -. 0 1 -. 1 6 *** 時 間 管 理 問 題 . 0 2 -. 1 1 *** 網 路 成 癮 量 表 總 分 .0 2 -. 1 2 *** 附註:* p < .05,** p < .01 ,*** p < .001。 我們進一步地預測,過去的研究會發現 低自尊者會表現出較高的網路成癮傾向; 其實是此網路成癮傾向是透過對自我概念 的不清晰與不確定感所造成的。換言之, 若網路使用者對其自我概念越不清晰者網 路成癮傾向會越高,且自我概念將中介自 尊對網路成癮的影響。因此我們利用 Kenny 與(2000)所建議的調節分析(mediation analysis)方法來看自我概念確定程度對 自尊的中介效果,結果發現,「自我概念 確定程度」完全中介「自尊」對成癮行為 中的「強迫上網行為」的相關(分析結果見 表四)。 表四:自我概念確定程度中介自尊對網 路成癮的影響 成 癮 項 目 c c ' z 強 迫 上 網 行 為 -. 0 8 *** -. 0 7 *** -3 . 2 8 *** 戒 斷 反 應 -. 0 6 ** -. 0 5 * n . s 耐 受 性 -. 0 4 * -. 0 3 人 際 健 康 問 題 -. 0 8 *** -. 0 6 ** -4 . 9 3 *** 時 間 管 理 問 題 -. 0 5 ** -. 0 3 成 癮 量 表 總 分 -. 0 7 *** -. 0 5 -3 . 9 3 *** 附註:* p < .05,** p < .01 ,*** p < .001。 焦慮依附與網路成癮。本研究的基本理 論命題是網路使用者與網路場域特性間有 著彼此媒和及交相觸動的關聯,並且以「人 際關係」作為核心的論證現象。由於人際 互動的展現型態會因著個人的依附型態,

(6)

也就是內在運作模式的不同,而對他人與 自我產生不同的信念與期待,因此我們也 預期不同依附型態傾向的人將表現出不同 的網路成癮傾向。 依據 Collins 與 Read(1994)的觀點, 個體在多元自我的前提下,可能同時擁有 不同的依附傾向。事實上就本研究的資料 來看,我們發現許多受試者在任兩種依附 型態上有著相同的得分( 320 人中有 40 人,佔總人數的 12.5% ),因此認為這樣 的結果支持 Collins 與 Read 的看法,即同 一個體可能同時存在有不同的依附類型 ( Collins & Read, 1994),所以在最後 分析時,每個受試者在「安全依附」、「焦 慮依附」與「逃避依附」分量表上都會有 一個分數來與網路成癮量表求相關。為了 避免混淆讀者,在往後的文中將以「安全 依附傾向」、「焦慮依附傾向」、「逃避 依附傾向」來分別稱呼之。 分析的結果支持本研究假設,即在所有 的依附類型中,以「焦慮依附傾向」最能 預測網路成癮,其與網路成癮量表的各分 量表分數與總分均呈顯著正相關(見表 五),這表示若網路使用者的「焦慮依附 傾向」越高就越容易網路成癮。 表五:依附型態對於網路成癮的影響 安 全 依 附 逃 避 依 附 焦 慮 依 附 強 迫 上 網 行 為 -. 0 1 . 0 8 ** . 1 7 *** 戒 斷 反 應 . 0 2 . 0 4 . 1 7 *** 耐 受 性 . 0 3 . 0 4 . 1 3 *** 人 際 健 康 問 題 -. 0 9 *** . 1 5 *** . 1 9 *** 時 間 管 理 問 題 -. 0 0 . 0 9 *** . 1 3 *** 成 癮 量 表 總 分 -. 0 2 . 1 0 *** . 1 9 *** 附註:* p < .05,** p < .01 ,*** p < .001。 由於 Collins 與 Read 以「因素分析法」 分析成人依附量表時,並沒有得到與三種 依附類型相對應的因素,而是得到三個與 人際互動感受有關的因素,分別是 1. 信賴 程度:指當有需要的時候相信自己可以信 任他人,與依賴他人幫助的程度。2. 焦慮 程度:指在人際關係中出現焦慮感受的程 度,例如害怕被遺棄,或擔心不被人喜愛。 3. 親近程度:指個人對於與他人親近或親 密感到舒服、自在的程度。因此我們也以 三種不同人際互動的感受來分析其與網路 成癮的相關。由於焦慮依附者在人際互動 上的最大特色便是對於其人際關係有很高 的焦慮感,因此我們預測在這三種感受中 以「焦慮程度」最能預測網路成癮的傾向。 分 析 結 果 也 顯 著 的 支 持 本 研 究 的 假 設,結果顯示在這三種人際互動感受上以 「焦慮程度」最能預測網路成癮。它與所 有的網路成癮分量表及總分均呈顯著正相 關。即對於人際關係越感到焦慮不安者其 網路成癮傾向越高(見表六)。 而在「信賴程度」部分,雖然與人際及 健康問題與時間管理問題都達到顯著相 關,但是就相關係數來看,其值均小於 0.1,在解釋力方面,均較焦慮程度為低, 在一致性方面也並沒有與網路直接關連之 成癮行為指標關連。 表六:不同互動感受對網路成癮的影響 親 近 程 度 焦 慮 程 度 信 賴 程 度 強 迫 上 網 行 為 -. 0 4 . 1 8 *** -. 0 2 戒 斷 反 應 . 0 1 . 1 7 *** . 0 1 耐 受 性 -. 0 1 . 1 4 *** . 0 3 人 際 健 康 問 題 -. 1 1 *** . 1 9 *** -. 0 9 *** 時 間 管 理 問 題 -. 0 1 . 1 4 *** -. 0 6 * 成 癮 量 表 總 分 -. 0 4 . 1 9 *** -. 0 4 附註:* p < .05,** p < .01 ,*** p < .001。 網路人際互動中介焦慮依附傾向對網 路成癮的影響。本研究的主要論述是:網 路成癮是網路功能特質與網路使用者特質 交相互動的結果所造成的。由於網路上的 人際互動特質與焦慮依附者的內在運作模 式最為相近的,因此我們預測焦慮依附者 將表現出較高的網路人際互動,進而網路 成癮。

(7)

本研究的主要論述是:網路成癮是網路 功能特質與網路使用者特質交相互動的結 果所造成的。由於網路上的人際互動特質 與焦慮依附者的內在運作模式最為相近 的,因此我們預測焦慮依附者將表現出較 高的網路人際互動,進而網路成癮。分析 結果顯示(如表七),焦慮依附確實顯著 地中介了人際互動與網路成癮的關連。也 就是說,網路人際互動之所以對於網路成 癮有顯著的影響,其間有顯著的部分是經 由焦慮感而造成的。這也顯示,網路人際 互動並非全然是有害的,也並不能如先前 的研究所說,似乎只要積極投入網路人際 互動就會成癮。事實上,網路人際互動之 所以會有負向的效應,很可能是因為某些 參與者以焦慮為動機來參與人際互動所造 成的。或者反過來說,當焦慮傾向高的人, 因為種種的原因而參與網路人際互動,並 且投入在網路社群中時,很可能會因為他 們在人際關係中的不確定感,一直必須在 他人的眼中求取適當的肯定,才能夠抓住 自己的價值,而網路又往往能夠提供這種 形式的滿足。 表七:網路人際互動中介焦慮依附傾向 對網路成癮的影響 成 癮 項 目 c c ' z 強 迫 上 網 行 為 . 1 5 *** . 1 2 *** 3 . 2 0 *** 戒 斷 反 應 . 1 7 *** . 1 3 *** 3 . 2 2 *** 耐 受 性 . 1 3 *** . 0 9 *** 3 . 2 0 *** 人 際 健 康 問 題 . 1 6 *** . 1 4 *** 3 . 1 6 *** 時 間 管 理 問 題 . 1 2 *** . 0 9 *** 3 . 2 0 *** 成 癮 量 表 總 分 . 1 5 *** . 1 2 *** 3 . 2 1 *** 附註:* p < .05,** p < .01 ,*** p < .001 最後我們比較不同網路人際互動對於 男、女性網路使用者的網路成癮傾向影響 是否有所不同,因此我們先算出男、女性 的不同網路人際互動投入程度與其網路成 癮量表總分的相關,接著再利用 Fisher’s z 分數轉換,比較兩組間的 Pearson 相關係 數值是否達到統計上的顯著差異(表八), 結果發現男女生的網路成癮傾向確實有相 當顯著的差異。 表八:男、女生網路成癮的差異 男 生 ( n = 7 6 6 ) 女 生 ( n = 8 8 6 ) T 值 強 迫 上 網 行 為 1 . 7 3 ( . 6 0 ) 1 . 6 1 ( . 5 3 ) 4 . 1 5 *** 戒 斷 反 應 2 . 1 2 ( . 7 2 ) 2 . 0 5 ( . 6 7 ) 2 . 1 7 * 耐 受 性 2 . 1 0 ( . 7 0 ) 2 . 0 1 ( . 6 4 ) 2 . 8 4 ** 人 際 健 康 問 題 1 . 7 6 ( . 5 9 ) 1 . 5 6 ( . 4 9 ) 7 . 3 0 *** 時 間 管 理 問 題 1 . 8 3 ( . 7 0 ) 1 . 5 8 ( . 5 5 ) 7 . 8 8 *** 成 癮 量 表 總 分 1 . 8 9 ( . 5 7 ) 1 . 7 4 ( . 4 8 ) 5 . 8 1 *** 附註:* p < .05,** p < .01 ,*** p < .001 而且若以網路人際互動之各項指標就 男女生分別計算與網路成癮傾向之關連 時也可以發現雖然人際互動的參與程度 不論男女生都能夠顯著的預測其網路成 癮傾向,但是這個預測力對於女生來 說,又特別的顯著,其相關甚至達到 0.57。其預測力相當的驚人(見表九)。 表九:男、女性網路人際互動型態與網路 成癮總分相關係數比較 男 生 女 生 Z 值 與 原 本 認 識 人 互 動 . 3 6 *** . 4 2 *** -1 . 4 1 與 陌 生 人 互 動 . 3 8 *** . 4 5 *** -1 . 6 8 接 受 陌 生 人 談 話 請 求 . 3 0 *** . 3 5 *** -1 . 0 1 投 入 網 路 社 團 積 極 程 度 . 4 0 *** . 5 1 *** -2 . 6 2 網 路 人 際 互 動 活 躍 程 度 . 4 8 *** . 5 7 *** -2 . 5 附註:* p < .05,** p < .01 ,*** p < .001。

(8)

去的研究顯示(Brehm, 1985),女性 的人際需求一般均要較男性為高,同時女 性在自我表露(self-disclosure)的程度 也較男性深入,並且傾向於與較少數的好 朋友維持相當長期而且深入的親密關係。 因此,女性的人際關係比較傾向於是「面 對面型」(face-to-face),強調情感分 享的親密關係,而男性則是「肩並肩型」 (sideby-side),以參與共同活動為導向 的型態。基於此,本研究也預期,網路人 際關係對於女性的成癮傾向應該具有較大 的影響力。 本研究發現男性網路使用者較女性在 網路人際關係上表現的較為活躍,且男性 使用者比女性較常透過網路與原本不認識 的人聯絡、交談,也容易接受網路上陌生 人要求對話的請求。但本研究同時也發 現,雖然投入網路人際互動的程度均會顯 著的影響兩性成癮傾向,但是其中特別是 積極投入網路社團的程度對於女性的網路 成癮影響又比男性具有顯著的影響強度。 這個結果表面上看來似乎是有所衝突的, 但是實際上正提供了對於過去網路研究得 到混亂不一致結果的一個良好的澄清。誠 如許多的調查資料都顯示,過去的網路世 界基本上是一個男性主導的世界,女性的 比率相對的弱勢(蕃薯藤全球資訊網, 1997a,1997b)。在這樣具有男性特質的 世界中,男性也就相對的容易進行各種的 活動。因此,表面上看起來,男性會有較 為明顯的各種網路行為,包括人際互動, 及網路社團的參與。但是倘若據此來推論 網路人際活動對於男性的影響較大,可能 就是一個錯誤的結論了。由於網路同樣也 具備有匿名性及去抑制性的特質,因此, 隨著電腦家庭化的普及,反而是扮演家庭 主婦的女性在網路投入的程度最容易升 高,因為他們在一般的社會生活中,是相 對受到壓抑的,社會網絡及社會互動都受 到較大的侷限性。但是一旦網路解放了這 些外在的限制,女性反而相對容易地在網 路上建構出具有深度的人際交流。(時報 文教基金會,2002)。以美國為例,夜間 十點以後的線路塞車反而是因為女性們在 網路上傾訴婚姻困境、親子問題、工作挫 折等等。如此一來,網路等於是對於平時 被壓抑的女性朋友開啟了一道能夠自在建 立人際關係,並且有較大彈性建構社會網 絡的門,也因此較能夠符合並吸引女性藉 由人際社群的參與而持續投入在網路的活 動。本研究的結果也指出積極投入網路社 團活動的程度對於女性的網路成癮傾向有 更強的預測力。顯示出,網路社群的投入 對於女性的網路使用行為很可能具有較強 的預測效果,也對於他們的網路使用行為 有較大的影響力。 總而言之,本研究除了重複驗證先前 研究的發現,顯示網路人際關係的投入程 度,自尊,焦慮程度等對於網路成癮有顯 著的影響。更重要的是,本研究發現,網 路人際關係對於網路成癮的影響是透過人 際焦慮程度(或是焦慮依附程度)而影響 網路成癮。此外,自尊與網路成癮的關係 則是透過自我概念的確定性所中介。這些 結果顯示網路複雜、多元、與分散等特性, 對於大多數的人來說,很可能具有相當正 向的刺激作用,而網路中的人際互動也往 往可以補足現實生活中因為空間,時間等 所造成的隔閡,使人們更容易的發現與自 己志同道合的社群。但是,在這麼多元而 的衝擊之下,個體的自我也很可能隨著這 些刺激的多元化,而面對著相當大的挑 戰。此時,倘若個體的自我概念相當的混 亂而不確定,同時,在人際互動上也有顯 著的焦慮傾向,必須時時在他人及不同的 互動之中,藉由別人的眼光來肯定自己。 在無法適當整合這些經驗之下,而陷入進 退兩難的困境,因而表現出成癮的傾向。 五、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份 天下雜誌 (1998)。「網路大調查 社會 中堅— 擁抱網路」。天下雜誌出版社。 朱美慧 (2000)。我國大專學生個人 特性、網路使用行為與網路成癮關係之研 究。大葉大學資訊管理研究碩士論文。

(9)

李盈穎、羅梅英(2001)。網咖成功啟 示錄:網路變奏曲。數位周刊第 28 期。< http://magazines.sina.com.tw/ebw/con tents/028/028-001_1.html > 周倩(1999)。我國學生電腦網路沉迷 現象之整合研究— 子計畫二:網路沉迷現 象之教育傳播觀點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 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 周榮、周倩(1997)。網路上癮現象、 網路使用行為與傳播快感經驗之相關性初 探。論文發表於中華傳播學會 1997 年會。 台北,6 月 18 日至 19 日,1997。 林姍如、蔡今中 (1999)。我國學生 電腦網路沉迷現象之整合研究— 子計畫 三:中學生網路沉迷現象之深度訪談研 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 施嵐芳(2001)。虛擬社群的形成特質。 國立台灣大學心理學研究所未發表之碩士 論文。 柯舜智(1993)。電子佈告欄使用者之 媒介行為與時間分配的關聯性研究。國立 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淑惠 (2000)。我國學生電腦網路 沉迷現象之整合研究— 子計畫一:網路沉 迷現象的心理病因之初探(2/2)。行政院 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 陳淑惠(1999)。我國學生電腦網路沉 迷現象之整合研究— 子計畫一:網路沉迷 現象的心理病因之初探(1/2)。行政院國 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 蔡珮(1995)。電子佈告欄使用行為與 社會臨場感研究-以台大計中 BBS 站為 例。國立交通大學傳播科技研究所碩士論 文。 蕃薯藤全球資訊網 (1997a)。「第 一次台灣網路使用調查」。 http://taiwan.yam.org.tw/survey/top96/ usage.html. 蕃薯藤全球資訊網 (1997b)。「第 二次台灣網際網路使用調查」。 http://taiwan.yam.org.tw/survey/survey 97/. 蕭銘鈞(1998)。台灣大學生網路使用 行為、使用動機、滿足程度與網路成癮現 象之初探。國立交通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 論文。 戴怡君(1998)。使用網際網路進行互 動者特質之探索。南華管理學院教育社會 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韓佩凌(2000)。台灣中學生網路使用 者特質、網路使用行為、心理特性對網路 沈迷現象之影響。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 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二、英文部份

Armstrong, L., Phillips, J. G., & Saling, L. L. (2000). Potential determinants of heavier internet usag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uman-Computer Studies, 53, 537-550.

Brehm, S. S. ( 1985 ) . Intimate Relationships. NY: Random House.

Brenner, V. (1997). Psychology of computer use: XLVII. Parameters of internet use, abuse and addiction: The first 90 days of the internet usage survey. Psychological Reports, 80,

879-882.

Chou, C., & Hsiao M.C. (2000). Internet addiction, usage, gratification, and pleasure experience: The Taiwan college students’ case.

(10)

Chou, C., Chou, J., & Tyan, N. N. (1999). An exploratory study of Internet addiction, usage and communication pleasure - The Taiwan’s cas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ducational Telecommunications, 5,

47-64.

Egger, O., & Rauterberg, M. (1996). Internet behavior and addiction. <

http://www.ipo.tue.nl/homepages/mrau terb/ibq/report.pdf >

Greenfield, D. N. (1999). The nature of internet addiction: Psychological factors in compulsive internet use. Paper presented at the 1999 meetings of the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Boston, Massachusetts, August, 20, 1999.

<

http://www.virtual-addiction.com/int ernetaddiction.htm >

Griffiths, M (1998). Internet addiction: Does it really exist? In J. Gackenbach (Ed.), Psychology and the

internet: Intrapersonal, interpersonal, and transpersonal

implications (pp. 61-75 ). San Diego:

Academic Press.

Morahan-Martin, J., & Schumacher, P. (1997). Incidence and correlates of pathological internet use. Paper presented at the 105th Annual Convention of the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Chicago, Illinois. August, 1997.

Morahan-Martin, J., & Schumac her, P. (2000). Incidence and correlates of pathological internet use. 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 16, 13-29.

Petrie, H., & Gunn, D. (1998). Internet “addiction”: The effects of sex, age, depression and introversion. Paper presented at the British Psychological Society London Conference. December, 15,1998.

Rosnow, R. L., & Rosenthal, R. (1996). Beginning behavioral research: A conceptual primer.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 Hall.

Young , K. S. (1996). Internet addiction: The emergence of a new clinical disorder. Paper presented at the 104th annual meeting of the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August, 15, 1996, Toronto, Canada. <

http://www.netaddiction.com/articles /newdisorder.htm >

Young , K. S. (1998a). Internet addiction: The emergence of a new clinical disorder. CyberPsychology and Behavior, l, 237-244.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新媒體定義 網絡形象 網絡言行 網絡自保 網絡交友 網絡法律 網絡欺凌 沉迷上網

熟悉 MS-OFFICE

哈瑞斯女士說,假如 Google 光是簡單地撤 出中國,外界會認為他們拋棄中國用戶; G oogle 是盡了很大的努力,來保證搜索內容

熟悉 MS-OFFICE

雜誌 電台 數碼廣播 期刊 漫畫 電影 手機短訊 圖書 手機通訊應用程式 即時通訊工具 網路日誌(blog) 車身廣告 霓虹燈招牌 電子書

• 1961 年Lawrence Roberts使用低速網路線 將劍橋與加州的電腦相連,展示廣域網路 (wide area network) 的概念..

電機工程學系暨研究所( EE ) 光電工程學研究所(GIPO) 電信工程學研究所(GICE) 電子工程學研究所(GIEE) 資訊工程學系暨研究所(CS IE )

新媒體定義 網絡形象 網絡言行 網絡自保 網絡交友 網絡法律 網絡欺凌 沉迷上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