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西漢御史大夫的選任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西漢御史大夫的選任"

Copied!
38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西漢御史大夫的選任

黃怡君

摘要

御 史 大 夫 的 地 位 介 於 丞 相 與 九 卿 之 間 , 往 往 是 丞 相 的 候 補 。 釐 清 西 漢 政 府 如 何 選 任 御 史 大 夫 , 可 展 現 具 備 哪 些 資 歷 的 官 吏 才 能 擔 任 政 府 最 高 階 的 職 位 。 本 文 分 析 西 漢 御 史 大 夫 的 任 官 經 歷 , 勾 勒 其 選 任 標 準 形 成 慣 例 的 過程 。 西 漢 前 半 期( 高 帝 至 武 帝 時 期 ,202-87B.C. ), 御 史 大 夫 常 從 有 軍 功 者 選 任 , 列 侯 、 九 卿 、 郡 守 、 國 相 皆 可 升 任 御 史 大 夫 。 昭 帝 以 後 , 選 任 御 史 大 夫 重 視 官 吏 的 資 歷 及 政 績 , 選 治 績 優 異 的 郡 守 任 九 卿 、 再 選 九 卿 為 御 史 大 夫 的 遷 轉 順 序 也 確 立 。 缺 乏 軍 功 、 憑 任 官 表 現 晉 升 至 御 史 大 夫 的 官 吏 , 在 景 帝 時 期 開 始 出 現 。 新 的 選 任 標 準 萌 芽 於 武 帝 朝 , 發 展 至 宣 帝 朝 形 成 慣 例 。 西 漢 後 半 期 的 御 史 大 夫 從 具 備 兩 種 任 官 資 歷 的 官 吏 中 選 用 :「 地 方大吏 型 」 官 吏 擔 任 郡 守 國 相 或 三 輔 長 官 有 治 績 , 升 為 九 卿 、 御 史 大 夫 ;「 宮內官 型 」 官 吏 從 未 擔 任 地 方 大 吏 , 而 是 經 由 高 階 宮 內 官 升 遷 至 九 卿 、 御 史 大 夫 。 御 史 大 夫 照 例 從 此 二 型 官 吏 中 選 用 , 然 皇 帝 也 可 培 養 自 己 屬 意 的 官 吏 , 使 其 達 到 足 以 候 選 御 史 大 夫 的 資 歷 。 因 之 , 地 方 大 吏 型 御 史 大 夫 又 可 分 成 「 高 第 太 守 」 與 「 補 任 三 輔 」 兩 個 子 類 型 ; 宮 內 官 型 御 史 大 夫 也 可 分 成「 中 朝官 、理 尚 書事 」與 「 論議 官」 兩 個子 類型 。 關鍵詞:西 漢 、 御 史 大 夫 、 遷 轉 、 選 任 、 宮 內 官 ∗ 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博士候選人 臺灣師大歷史學報 第 60 期 2018 年 12 月,頁 1-38 DOI:10.6243/BHR.201812_(60).0001

(2)

一、前言

公卿是西漢政府中層級最高的官職。關於公卿如何選任,西 漢末年的朱博(?-5B.C.)曾說:「故事,選郡國守相高第為中二千石 (按:即九卿),選中二千石為御史大夫,任職者為丞相,位次有 序,所以尊聖德,重國相也。」1陶天翼以此說法檢視西漢歷任丞 相的資歷,指出漢武帝( 141-87B.C.)以前並不如此,昭帝元鳳四年 ( 77B.C.)以後,多數丞相才符合朱博的描述。2然而,西漢的官吏 只能從郡國守相升至公卿階層嗎?政府選任最高階的職位,是否 還考慮具備其他不同資歷的官吏呢? 若欲探討西漢公卿階層的選任標準,御史大夫一職最具代表 性。御史大夫的地位介於丞相與九卿之間,在朱博所述公卿階層 的選任序列中,其選任標準向上能涵蓋丞相、向下能反映西漢一 代九卿選任的變化。以下即分別說明御史大夫的選任與丞相、九 卿的關係。 首先,御史大夫與丞相的選任關係密切。此官在秦代至西漢 時代,是政府中位階僅次於丞相的官職。3西漢前期,時人開始將 御史 大夫 與丞 相並 稱「 三公 」,有 時也 稱其 為宰 相;4反映 西漢 晚 1 漢 . 班 固 , 《 漢 書 》 ( 北 京 : 中 華 書 局 , 1962) , 卷 83, 〈 薛 宣 朱 博 傳 〉 , 頁 3405。 「 故 事 」 泛 指 漢 代 建 國 以 來 的 往 事 前 例 , 包 括 成 文 的 律 令 、 章 奏 , 與 不 成 文 的 行 政 慣 例 , 參 見 邢 義 田 , 〈 從 「 如 故 事 」 和 「 便 宜 從 事 」 看 漢 代 行 政 中 的 經 常 與 權 變 〉 , 收 入 邢 義 田 , 《 治 國 安 邦 : 法 制 、 行 政 與 軍 事 》 ( 北 京 : 中 華 書 局,2011),頁380-449。 2 陶 天 翼 , 〈 前 漢 ( 206B.C.~8A.D.) 政 府 用 人 的 制 度 化 ─ 以 選 用 丞 相 為 例 〉 , 《華岡文科學報》,24(臺北,2001.3),頁183-203。 3 櫻 井 芳 朗 , 〈 御 史 制 度 の 形 成 ( 上 )〉, 《 東 洋 學 報 》 , 23:2( 東 京 , 1936.2) , 頁272-304。 4 《 漢 書 . 百 官 公 卿 表 》 云 御 史 大 夫 「 位 上 卿 」 , 然 景 帝 以 後 , 史 書 常 見 稱 其 為 「 三 公 」 的 實 例 。 參 見 安 作 璋 、 熊 鐵 基 , 《 秦 漢 官 制 史 稿 》 ( 濟 南 : 齊 魯 書 社 , 2007) , 頁 6-7; 祝 總斌 ,《 兩 漢魏 晉南北 朝 宰相 制度研 究 》( 北京: 中 國社 會科 學 出 版 社, 1990) , 頁 18-23; 李 玉 福 ,〈 西 漢 前期 丞相 職 權 的強 化〉 , 收 入李 玉 福,《秦漢制度史論》(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2002),頁114-138。

(3)

期官 制的 《漢 書. 百官 公卿 表》 稱其 「掌 副丞 相」。5由於 御史 大 夫的地位、職掌接近丞相,它往往也是丞相的候補。6如上所言, 漢 哀 帝( 7-1B.C.)時 朱 博 即 說 , 御 史 大 夫 「 任 職 者 為 丞 相 」。 西 漢 中期,時人續補《史記・張丞相列傳》,假借太史公之言曰:「諸 為大夫而丞相次也,其心冀幸丞相物故也。或乃陰私相毀害,欲 代之。」7西漢 50任丞相,8除去最初 11任,從文帝朝(180-157B.C.) 以降的 39 任,有 22 任由御史大夫遷補,若計入御史大夫一度左遷 再當上丞相者,則有 25 任。由此可見,西漢中期以後,丞相出缺 有很高的機率由御史大夫接任;也就是說,選任御史大夫時即大 致決定了丞相的人選。 其次,分析御史大夫選任具備何種資歷的官吏,也能反映九 卿的選任標準及變化。西漢前期,御史大夫不必從九卿中選用。 由 此 可 知 , 漢 末 朱 博 所 說 的 升 遷 序 列 在 當 時 尚 未 形 成 。 中 期 以 後,御史大夫基本從九卿選任;由於官吏登至御史大夫的途徑必 經九卿,御史大夫的任官經歷也能反映官吏如何晉升至九卿。釐 清御史大夫選任標準的變化,能解明朱博所說的公卿升遷序列的 形 成 過 程 , 並 呈 現 公 卿 階 層 的 選 任 重 視 任 官 資 歷 的 慣 例 如 何 成 形。 本文擬分析御史大夫選用具備哪些資歷的官吏,並勾勒其選 任標準的變化,藉此呈現官吏沿著哪些遷轉路徑登上西漢政府最 高 階 的 公 卿 層 級 。 依 照 選 任 標 準 的 差 異 , 大 致 可 以 武 帝 去 世 為 界,將西漢分為前、後兩期。在前半期,軍功是致位公卿的重要 途徑。建國時期產生的功臣集團與景帝( 157-141B.C.)、武帝時期興 5 漢.班固,《漢書》,卷19上,〈百官公卿表上〉,頁725。 6 櫻井芳朗,〈御史制度の形成(上)〉,頁 286。 7 漢 . 司 馬 遷 , 《 史 記 》 ( 北 京 : 中 華 書 局 , 1959) , 卷 96 , 〈 張 丞 相 列 傳 〉 , 頁 2689。 這 段 記 載 提 到 昭 、 宣 、 元 三 朝 的 丞 相 , 據 呂 世 浩 考 證 , 並 非 褚 少 孫 所 補 。 參呂世 浩,〈《漢書 》與褚少孫 《續補》關係探析〉, 《漢學研究》 ,33:1(臺 北,2015.3〉,頁33-66。 8 同一人再度登相位以二任計。如漢初曲逆侯陳平( ?-178B.C.)為左丞相、左丞相陳 平為右丞相,漢末孔光(65-5B.C.)二度當上丞相,皆重複計數。

(4)

起的軍吏,頻頻佔據御史大夫之位。9然在景帝、武帝時期,沒有 軍功的官吏也能致位公卿,憑任官表現升遷至御史大夫的路徑初 具雛形;發展至宣帝( 74-49B.C.)時期,新的御史大夫選任標準充 分確立。西漢後半期選任御史大夫重視官吏的任官資歷,除了選 用朱博所說的地方大吏一類,還存在著宮內官(在皇宮內值勤的 職官)這一類,10兩者人次約為三比二。這兩大類升上御史大夫的 官吏,又可依其任官經歷的差異,各自再分成兩個子類型。

二、漢武帝以前御史大夫的選任

西漢在 武 帝以前 , 選任公 卿 的考量 與 昭帝( 87-74B.C.)以 降頗 有不同,箇中差異可分兩方面言之。 第一,此時期公卿多從有軍功者選任,御史大夫也不例外。 眾 所 周 知 , 西 漢 初 年 以 軍 功 晉 身 者 遍 布 三 公 、 九 卿 、 郡 守 、 國 相。官吏還可憑軍功獲得列侯爵位傳諸子孫,擁有列侯身分便能 出任公卿及郡國守相。11李開元曾分析三公九卿、郡守國相的出身 背景,指出功臣集團佔據這些官位的比例,從西漢之初至武帝時 期節節衰退,直到武帝朝結束才完全消失。12景帝以後,倚賴父祖 軍功佔據高位的功臣集團雖然勢力衰退,獲取軍功仍是官吏升上 公卿的重要途徑。 第二,「太守、九卿、御史大夫」循序漸進的遷轉順序尚未形 成。西漢末年的朱博說,選郡國守相為中二千石、再選中二千石 為御史大夫,位次有序;陶天翼也證實多數丞相的任官經歷符合 此種描述。然而,在西漢前半期,選太守為九卿、選九卿為御史 9 李 開 元 , 《 漢 帝 國 的 建 立 與 劉 邦 集 團 : 軍 功 受 益 階 層 研 究 》 ( 北 京 : 生 活 . 讀 書.新知三聯書店,2000),頁63-72。 10 關於宮內官,參見楊鴻年,《漢魏制度叢考》(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5), 頁 13-20。 本 文 所 言「 宮內官 」 泛指 在宮中 工 作甚 或居住 的 職官 ,包括 可 出入 省中 的職官。 11 漢 景 帝 以 前 列 侯 地 位 高 , 有 參 與 政 事 的 權 力 。 參 見 廖 伯 源 , 〈 試 論 西 漢 時 期 列 侯 與政治之關係〉,收入廖伯源,《歷史與制度─漢代政治制度試釋》(臺北:臺 灣商務印書館,1998),頁86-137。 12 李開元,《漢帝國的建立與劉邦集團:軍功受益階層研究》,頁59-73。

(5)

大夫的慣例尚未形成,列侯、九卿、郡守或國相皆可出任御史大 夫。 總體而言,西漢前半期選任公卿,官吏的軍功與出身背景影 響頗大,缺乏以任官歷練及治績為主要選任標準的跡象。不過, 景帝以後也開始出現不具軍功、而以專業技能升上御史大夫的官 吏,顯示官吏在官僚職務上的表現漸受重視,為西漢後半期選任 御 史 大 夫 的 標 準 奠 定 基 礎 。 本 節 配 合 御 史 大 夫 地 位 及 職 掌 的 變 遷,分析西漢前半期御史大夫選任的特點。 (一)功臣集團主政下的御史大夫選任 西漢前半期,御史大夫常從有軍功者選任。漢朝建國功臣集 團的後嗣直到武帝時仍有出任御史大夫者;景帝之後,雖然功臣 集團的勢力衰退,重視軍功的觀念仍然盛行,一些自身立下軍功 的官吏也登上御史大夫之位。 文帝以前的御史大夫皆從功臣集團中選任,其人選 不如丞相 有崇高的威望。當時丞相皆由立下大功的領頭人物擔任,御史大 夫 則 未 如 此 ,13甚 至 有 上 任 才 封 侯 或 功 不 及 封 侯 者 。 例 如 : 高 帝 ( 206-195B.C. )時 的 趙 堯 , 在 御 史 大 夫 任 上 才 封 侯 。14文 帝 時 , 御 史 大 夫 馮 敬( ?-142B.C. )與 絳 侯 周 勃( ?-169B.C. )、 潁 陰 侯 灌 嬰( ?-176B.C. )、 東 陽 侯 張 相 如 利 害 一 致 , 應 屬 功 臣 集 團 ,15然 並 非 列 侯。申屠嘉( ?-155B.C. )是隨高帝作戰的軍官,功不及封侯,文帝 時以淮陽守遷御史大夫,此後升任丞相才受封故安侯。16 13 櫻井芳朗,〈御史制度の形成(上)〉,頁288。 14 漢.司馬遷,《史記》,卷18,〈高祖功臣侯者年表〉,頁957;同書,卷96,〈張 丞相列傳〉,頁 2679。 15 文 帝 欲 以 賈 誼 任 公 卿 之 位 , 「 絳 、 灌 、 東 陽 侯 、 馮 敬 之 屬 盡 害 之 」 , 由 此 可 知 馮 敬的政治利害與功臣集團一致。參見漢.司馬遷,《史記》,卷84,〈屈原賈生列 傳〉,頁2492。史書關於馮敬的記載甚少,李開元推測馮敬為秦將馮無擇之子,高 帝 二 年 為 魏 王 豹( ?-204B.C.)的 騎 將 , 可 能 在 韓 信( 230-196B.C.)破 魏 後 降 漢 , 因 此 將 其 列 入 高 祖 的 功 臣 集 團 。 此 說 可 參 見 李 開 元 , 《 漢 帝 國 的 建 立 與 劉 邦 集 團 : 軍功受益階層研究》,頁269、頁288。 16 漢.司馬遷,《史記》,卷 19,〈惠景閒侯者年表〉,頁1006;同書,卷96,〈張 丞相列傳〉,頁2682-2683。

(6)

在文帝初年以前,御史大夫人選的威望、地位不如丞相,丞 相出缺也未見以御史大夫遷補,原因之一是這個職官仍帶有皇帝 側近官的性質。御史大夫為御史的長官,最早見於秦統一後,當 時 已 是 政 府 中 位 階 次 於 丞 相 的 官 職 。17不 過 , 御 史 大 夫 轄 下 的 御 史,在秦代至漢初是在國君身邊掌管圖籍文書的祕書官。18御史大 夫在漢初仍與皇帝頗為親近,御史大夫寺即設在宮中。皇帝下詔 給丞相要經過御史大夫,有些公卿大臣的奏書也要經由御史大夫 上 呈 。19御 史 大 夫 還 負 責 參 考 所 掌 的 圖 籍 文 書 , 來 擬 訂 政 策 原 案。20 由於這段時期御史大夫統領宮中的御史、掌管律令圖書,所 以需在功臣集團中選用明習文法吏事的人。如周苛(?-203B.C.)、周 昌(?-192B.C.)「秦時皆為泗水卒史」;趙堯「為符璽御史」,周昌稱 之為「刀筆吏」;任敖( ?-179B.C.)曾任沛 縣獄吏,「及高祖初起, 敖以客從為御史」。21他們在秦代都是文法吏,後兩人還曾任高帝 的 御 史。 文 帝 即位 之 際 就任 御 史 大夫 的 張 蒼( 253-152B.C.),「 秦 時 為 御 史 , 主 柱 下 方 書 」。 西 漢 建 立 後 , 由 於 張 蒼 「 自 秦 時 為 柱 下 史,明習天下圖書計籍」,「又善用算律曆」,所以令其「以列侯居 相府,領主郡國上計者」長達四年。22張蒼是建立西漢上計及律曆 制度的關鍵人物,也是第一位升任丞相的御史大夫。 張 蒼 免 相 後 , 文 帝 本 來 欲 以 皇 后 弟 竇 廣 國( ?-151B.C. )為 丞 17 櫻井芳朗,〈御史制度の形成(上)〉,頁275。 18 櫻井芳朗,〈御史制度の形成(上)〉,頁 275-277; 李 玉 福 , 〈 西 漢 前 期 丞 相 職 權的強化〉,頁120。 19 安作璋、熊鐵基,《秦漢官制史稿》,頁 47-51;大 庭脩,《秦漢法制史の研究》 (東京:創文社,1982), 頁 43-45;祝 總斌,《兩漢魏晉南北朝宰相制度研究》, 頁 31-35;王 惠英,〈從《二年律令》看漢初丞相與御史大夫的關係〉,《徐州師 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30:3(徐州,2004.5),頁81-83、頁88。 20 大 庭 脩 , 《 秦 漢 法 制 史 の 研 究 》 , 頁 45-46、 頁 256; 大 庭 脩 , 〈 元 康 五 年 ( 前 61 年 ) 詔 書 冊 的 復 原 和 御 史 大 夫 的 業 務 〉 , 《 齊 魯 學 刊 》 , 1988 : 2 ( 曲 阜 , 1988.3),頁 3-8;米田健志,〈前漢の御史大夫小考:『史記』三王世家と元康五 年詔書冊の解釈に関して〉,《奈良史学》,27(奈良,2010.1),頁56-73。 21 漢.司馬遷,《史記》,卷96,〈張丞相列傳〉,頁2676、頁2678、頁2680。 22 漢.司馬遷,《史記》,卷 96,〈張丞相列傳〉,頁2675-2676。

(7)

相,卻擔心天下人對外戚出任丞相的負面觀感,而此時「高帝時 大臣又皆多死,餘見無可者」,只好以御史大夫申屠嘉為丞相。23 此事顯示,當時丞相出缺,以御史大夫遞補仍不是優先選項;然 連續兩任丞相皆由御史大夫升任,終究開了先例。此外,文帝不 得已才選用申屠嘉,顯示親身跟隨高帝的第一代功臣人才已凋零 殆盡。不過,直到武帝時,都還可見功臣後裔擔任御史大夫(參 見「表 1」)。其中有封侯的,如呂后(188-180B.C.)時的平陽侯曹窋 ( ?-161B.C. )、 文 帝 朝 的 開 封 侯 陶 青 、 景 帝 朝 的 桃 侯 劉 舍( ?-140B.C.)、武帝初的武彊侯嚴青翟(?-115B.C.),都是功臣的第二、三 代。24也有未封侯的功臣後人,如武帝前期的張ㆠ為安丘侯張說庶 子,中期的石慶(?-103B.C.)為高帝的中涓石奮(?-124B.C.)少子。25 景帝以後,大規模的戰爭在功臣集團之外產生另一批以軍功 仕 進 者 , 即 李 開 元 所 說 的 軍 吏 ,26其 中 也 有 人 晉 升 至 御 史 大 夫 之 位。這幾 位御史大 夫多以軍 功封侯, 如景帝朝 的衛綰( ?-131B.C.) 在吳楚之亂時有功,拜為中尉,封建陵侯;直不疑也因吳楚反時 有 軍 功 , 於 拜 御 史 大 夫 時 封 為 塞 侯 。27武 帝 中 期 , 李 蔡 148-131B.C.)以輕車將軍從衛青( ?-106B.C.)擊匈奴,有功封為樂安侯, 以列侯為御史大夫。28武帝晚期,大鴻臚商丘成( ?-88B.C.)因擊衛 23 漢.司馬遷,《史記》,卷 96,〈張丞相列傳〉,頁2683。 24 漢.司馬遷,《史記》,卷 18,〈高祖功臣侯者年表〉,頁 879、頁 952、頁 971、 頁 908。 25 漢.司馬遷,《史記》,卷103,〈萬石張叔列傳〉,頁2763、頁2767、頁2773。 26 李開元,《漢帝國的建立與劉邦集團:軍功受益階層研究》,頁 222-225、頁 270、 頁 272、頁 274、頁 276。李開元將憑藉個人能力出仕的賢能型官僚分為軍功階層、 軍吏、法吏、儒吏、士吏幾類,本文多處襲用這些術語。所謂的「軍功階層」,即 創 建 西 漢 王 朝 的 功 臣 及 子 孫 , 本 文 以 「 功 臣 集 團 」 稱 之 。 軍 吏 為 軍 功 階 層 以 外 的 職 業 性 軍 事 官 僚 , 法 吏 的 特 長 為 通 曉 法 律 , 儒 吏 的 特 長 為 通 曉 儒 家 經 典 ; 其 餘 藉 由軍、法、儒以外的技能出仕者,則統稱為士吏。 27 漢.司馬遷,《史記》,卷19,〈惠景閒侯者年表〉,頁 1014、頁 1023;同書,卷 103,〈萬石張叔列傳〉,頁2769、頁2771。 28 漢.班固,《漢書》,卷 17,〈景武昭宣元成功臣表〉,頁 644;同書,卷 19 下, 〈 百 官 公 卿 表 下 〉 , 頁 773; 同 書 , 卷 54, 〈 李 廣 蘇 建 傳 〉 , 頁 2446; 同 書 , 卷 55, 〈 衞 青 霍 去 病 傳 〉 , 頁 2474-2475。 功 臣 表 有 兩 處 錯 誤 : 將 「 樂 安 侯 」 誤 作 「安樂侯」;並將始封年份誤置於元朔四年,應以元朔五年為是。

(8)

太子有功,封為秺侯,遷御史大夫。29武帝初期的御史大夫韓安國 ( ?-127B.C.)曾任 梁 內史,有 軍事長才 ,雖未曾 封侯,也 可歸入軍 吏。韓安國在吳楚之亂時為梁國的將軍,後以大農令出征閩越, 還為御史大夫。元光二年( 133B.C.)馬邑之謀,他以御史大夫為護 軍將軍,統領諸將;卸任後,又為材官將軍屯漁陽、右北平。30 比來看,昭帝以降再也沒有選用這類軍吏擔任御史大夫。 景帝、武帝時期,除了功臣後裔及軍吏,亦開始出現憑藉文 法、經術、商業技術等技能升至公卿的官吏(參見「表 1」),這類 人物登上公卿的升遷路徑對西漢後半期影響甚深,將在後文展開 討論。 在武帝即位前,文獻提到皇帝選任御史大夫的考量,往往涉 及個人才幹或德行,甚至人際關係,而不是優先考慮為官的歷練 與成績。例如:高帝徙御史大夫周昌為趙相後,提拔隨侍在側的 符璽御史趙堯為御史大夫。趙堯雖年少,然時人稱之為「奇才」。 其後呂后主政,因私人恩怨撤換趙堯,以於己有恩的任敖為御史 大夫。文帝曾聽聞河東守季布「賢」,而召來欲以為御史大夫。31 景帝後半期選任御史大夫,以「敦厚可相少主」為首要考量,他 們在官僚的職務上碌碌無為。如衛綰任中郎將「不與他將爭;有 功 , 常 讓 他 將 」,「 自 初 官 以 至 丞 相 , 終 無 可 言 」; 直 不 疑 為 官 , 「唯恐人之知其為吏跡也。不好立名稱,稱為長者」。32上述例子 中,「奇才」、「賢」、「敦厚」皆是對個人能力及品德的評價,並非 強調任官成績,更甚者還有如呂后因私人恩怨置換御史大夫。此 種選任標準與西漢中期以降並不相同。 以上是就御史大夫的人選與出身背景而言。另一方面,從西 29 漢.班固,《漢書》,卷 17,〈景武昭宣元成功臣表〉,頁 663;同書,卷 19下, 〈 百 官 公 卿 表 下 〉 , 頁 788; 同 書 , 卷 66, 〈 公 孫 劉 田 王 楊 蔡 陳 鄭 傳 〉 , 頁 2881-2882。 30 漢.司馬遷,《史記》,卷 108,〈韓長孺列傳〉,頁 2857、頁 2860、頁 2862、頁 2864。 31 漢 . 司 馬 遷 , 《 史 記 》 , 卷 96, 〈 張 丞 相 列 傳 〉 , 頁 2678-2680; 同 書 , 卷 100, 〈季布欒布列傳〉,頁2731。 32 漢.司馬遷,《史記》,卷103,〈萬石張叔列傳〉,頁2769-2771。

(9)

漢前半期御史大夫的任官經歷來看,為官的歷練及治績不如後半 期重要。從朱博的說法可知,西漢末年的慣例是選治績佳的郡守 為九卿,再選九卿為御史大夫。西漢前半期御史大夫的任官經歷 有幾處不符合朱博的描述(參見「表 1」):首先,以列侯出任御史 大夫者,可能有部分未曾任職郡守國相和九卿。其次,列侯、郡 守、國相皆可直接任御史大夫,不必經過九卿一級。文帝曾欲徵 召河東守季布為御史大夫,後來雖因讒言而作罷,33然亦可知御史 大夫無疑可從郡守中選任。最後,多數當上御史大夫的官吏僅做 過一任九卿、國相或郡守。 從西漢前半期御史大夫的任官經歷來看,由郡守經九卿、再 升為御史大夫的升遷序列尚未形成。以遷轉記錄較完備、任官資 歷較豐富的御史大夫為例(參見「表 1」):張蒼從高帝以來先後任 常山守、代相、趙相,又以列侯為主計,再出為淮南相,最後在 文帝初年擔任御史大夫。34他數度任郡守、國相,未經九卿即升任 御史大夫。武帝朝的番係先任右內史、後任河東太守,以太守為 御史大夫;石慶先任內史、太僕,出為齊相、沛郡太守,復入為 太子太傅,遷御史大夫。35兩人的遷轉經歷皆顯示,當時選太守、 國相入為九卿的遷轉順序尚未確立,先任九卿、再出為太守或國 相,也可以升為御史大夫。 太守、九卿、御史大夫的遷轉階序尚未形成,與武帝中期之 前官吏常久任、調動不頻繁有關。36既然官吏常久任一官,37則不 33 漢.司馬遷,《史記》,卷100,〈季布欒布列傳〉,頁2731。 34 漢.司馬遷,《史記》,卷96,〈張丞相列傳〉,頁2675-2676。 35 漢.班固,《漢書》,卷19 下,〈百官公卿表下〉,頁770、頁772;漢.司馬遷, 《史記》,卷103,〈萬石張叔列傳〉,頁2766-2767。 36 「漢興七十餘年之閒,……為吏者長子孫,居官者以為姓號」。參見漢.司馬遷, 《史記》,卷30,〈平準書〉,頁1420。 37 周 長 山 研 究 太 守 、 國 相 任 期 的 變 化 , 可 作 為 西 漢 官 吏 任 期 長 短 變 化 的 參 照 。 他 指 出 郡 國 守 相 在 景 帝 以 前 任 期 常 超 過 十 年 , 武 帝 時 期 因 法 網 嚴 密 、 地 方 官 多 犯 法 而 難 於 久 任 ; 宣 帝 確 立 三 載 考 績 制 度 , 以 三 年 為 一 任 ; 此 後 直 到 西 漢 末 , 守 相 任 期 有 日 益 縮 短 的 趨 勢 。 參 見 周 長 山 , 《 漢 代 地 方 政 治 史 論 : 對 郡 縣 制 度 若 干 問 題 的 考察》(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頁96-109。

(10)

能歷任太多不同的官職。例如:當上御史大夫的上黨守任敖,在 任長達十八年。38張蒼任淮南丞相十四年,39申屠嘉任淮陽守至少 二十四年。40武帝時,張ㆠ任中尉九年才遷為御史大夫,商丘成任 大鴻臚十二年才因戰功得遷御史大夫。41 遷轉順序尚未形成的另一個原因,是九卿與太守、國相的地 位落差為西漢前半期逐漸形成,當兩者的地位差異不大時,自然 未必要循著一定的順序遷轉。出土的張家山漢簡《二年律令.秩 律》顯示,呂后元年( 187B.C.)五月以前還未有「中二千石」這一 秩級,御史大夫、九卿、郡守同為二千石官。42景帝以後出現中二 千石秩,43九卿的秩級始高於二千石的郡守。至於國相的地位,亦 是往低於九卿的方向發展。諸侯國初置相國,惠帝元年( 194B.C.) 更名丞相,王國的相國、丞相地位不低於九卿;直到景帝中五年 ( 145B.C.)更名為 相 ,秩二 千 石,44其秩 級乃與 太 守一致 , 低於九 卿的中二千石。 不僅九卿的地位逐步確立高於郡守、國相,御史大夫的地位 也在西漢前半期有所提升。雖然在秩級的規定上,御史大夫長期 與九卿相同,然其地位實介於丞相與九卿之間。在《二年律令. 38 〈 任 敖 傳 〉 曰 : 「 高 祖 立 為 漢 王 , 東 擊 項 羽 , 敖 遷 為 上 黨 守 。 」 任 敖 擔 任 上 黨 守 的 時 間 , 上 限 是 漢 定 魏 地 、 置 上 黨 郡 的 高 帝 二 年 九 月 , 下 限 為 遷 御 史 大 夫 的 呂 后 元年。參見漢.班固,《漢書》,卷 42,〈張周趙任申屠傳〉,頁 2098;同書,卷 1上,〈高帝紀上〉,頁39;同書,卷19下,〈百官公卿表下〉,頁752。 39 漢.司馬遷,《史記》,卷96,〈張丞相列傳〉,頁 2676。 40 〈申屠嘉傳〉:「孝惠時,為淮陽守」;文帝「十六年,遷為御史大夫」,則文帝 朝 的 十 六 年 加 上 呂 后 主 政 的 八 年 , 至 少 二 十 四 年 。 參 見 漢 . 班 固 , 《 漢 書 》 , 卷 42,〈張周趙任申屠傳〉,頁2100;同書,卷19下,〈百官公卿表下〉,頁759。 41 漢.班固,《漢書》,卷19下,〈百官公卿表下〉,頁766、頁 783。 42 彭 浩 、 陳 偉 、 工 藤 元 男 編 , 《 二 年 律 令 與 奏 讞 書 : 張 家 山 二 四 七 號 漢 墓 出 土 法 律 文獻釋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頁 258。馬孟龍認為〈秩律〉以惠 帝 七 年 的 舊 本 為 基 礎 , 加 上 呂 后 元 年 五 月 前 後 的 行 政 建 制 , 並 未 載 錄 呂 后 二 年 的 建制。參見馬孟龍,〈張家山二四七號漢墓《二年律令.秩律》抄寫年代研究─ 以漢初侯國建置為中心〉,《江漢考古》,2013:2(武漢,2013.3),頁89-96。 43 景 帝 元 年 的 詔 書 最 早 提 到 「 中 二 千 石 」 這 一 秩 級 , 參 見 漢 . 班 固 , 《 漢 書 》 , 卷 5,〈景帝紀〉,頁138。 44 安作璋、熊鐵基,《秦漢官制史稿》,頁737。

(11)

秩律》中,御史大夫與九卿同為二千石;武帝時期,御史大夫與 九 卿 同 為 中 二 千 石 。45然 而 , 在 景 帝 初 年 , 御 史 大 夫 開 始 被 稱 為 「三公」,46與丞相相提並論。大約也在景帝時期,御史大夫的辦 公 地 點 從 宮 中 移 到 宮 外 ,47不 再 管 轄 留 在 宮 中 的 御 史 中 丞 與 侍 御 史,48脫離了皇帝側近之臣的處境。昭帝以後,御史大夫與丞相並 稱「兩府」,49顯示宰相的地位已然確立。 45 《 漢 書 . 百 官 公 卿 表 》 ( 以 下 簡 稱 〈 百 官 表 〉 ) 記 御 史 大 夫 位 上 卿 , 無 秩 ; 顏 注 引臣瓚提到《茂陵書》云御史大夫秩中二千石。參漢.班固,《漢書》,卷 19 上, 〈百官公卿表上〉,頁 725-726。《茂陵書》可能是漢武帝墓中出土的官文書,或能 反 映 武 帝 時 期 的 情 況 , 參 見 辛 德 勇 , 〈 談 歷 史 上 首 次 出 土 的 簡 牘 文 獻 ─ 茂 陵 書〉,《文史哲》,2012:4(濟南,2012.7),頁49-59。 46 李玉福,〈西漢前期丞相職權的強化〉,頁120-121。 47 侯 旭 東 , 〈 西 漢 御 史 大 夫 寺 位 置 的 變 遷 : 兼 論 御 史 大 夫 的 職 掌 〉 , 《 中 華 文 史 論 叢 》 , 2015:1( 上 海 , 2015.3) , 頁 167-197; 黃 怡 君 , 〈 西 漢 未 央 宮 的 政 治 空 間〉,《臺大歷史學報》,60(臺北,2017.12),頁1-56。 48 代國璽,〈說「制詔御史」〉,《史學月刊》,2017:7(開封,2017.7),頁 32-46。 49 「兩府」一詞最早見於昭帝時,參見漢.班固,《漢書》,卷 60,〈杜周傳〉,頁 2664。

(12)

表 1 西漢前半期御史大夫任九卿、郡守國相與封侯情況一覽表 時代 人物 封侯 九卿、太子 師傅的經歷 郡守、國相的經歷 出身 時代 人物 封侯 九卿、太子 師傅的經歷 郡守、國相 的經歷 出身 高帝 周苛 內史 功 武帝 牛抵 齊相 ? 周昌 ○ 中尉 功 趙綰 不明 不明 儒 惠帝 趙堯 ○ 功 嚴青翟 ○ 功 呂后 任敖 曹窋 上黨守 功 韓安國 大農令 中尉 文帝 張蒼* ○ ⑤以列侯主計 (非九卿) ①常山守 ②代相 ③趙相 ④代相 ⑥淮南相 功 公孫弘* 左內史 儒 番係 ①右內史 ②河東太守 ? 李蔡* ○ ②主爵都尉 ①代相 軍 張湯 廷尉 法 石慶* ①內史 ②太僕 ⑤太子太傅 ③齊相 ④沛郡太守 功 圍 廷尉? 不明 ? 馮敬 典客 功 申屠嘉* 淮陽守 功 卜式 齊相 士 陶青* ○ 功 兒寬 左內史 儒 景帝 鼂錯 左內史 士 王延廣 膠東相 ? 介 不明 不明 ? 王卿 濟南太守 ? 劉舍* ○ 太僕 功 杜周 ①廷尉 ②執金吾 法 衛綰* ○ ①中尉 ②太子太傅 軍 暴勝之 法 直不疑 ○ 衛尉 軍 商丘成 ○ 大鴻臚 軍 桑弘羊 大司農 士 說明: 1. 人名標記「*」者表示升任丞相。 2. 「封侯」僅標記上任前或任上封侯,離任後封侯不計。 3. 當過數任九卿、郡守者,以編號如:①、②等,標明遷轉順序。 4. 史書記載擔任九卿、郡守的經歷可能闕漏者,以底色標示;極可能闕漏者,註明「不 明」。 5. 官吏的出身背景或專業技能依李開元的分類(參見註 26),「功」為功臣集團,「軍」為 軍吏,「儒」為儒吏,「法」為法吏,「士」為士吏。 6. 圍任廷尉,〈百官表〉文帝四年有「御史大夫圍」,此前的高后七年有「廷尉圍」,或許 是同一人。參見漢.班固,《漢書》,卷 19 下,〈百官公卿表下〉,頁 754、頁 756。 7.鼂錯之出身,李開元將鼂錯歸入法吏,然觀其入仕途徑與學術背景,皆與張湯、杜周這 類通律令而無術學的法吏不同。鼂錯學習申商刑名,以文學為太常掌故,又從伏生受尚 書,後累遷博士;由此可知他是法家,兼通經術,宜歸入士吏一類。參見李開元,《漢 帝國的建立與劉邦集團:軍功受益階層研究》,頁 221-222;漢‧班固,《漢書》,卷 49, 〈爰盎鼂錯傳〉,頁 2276-2278。 8. 張 任中尉,列傳云張 「景帝時尊重,常為九卿」,可見他不只當過一任九卿,然 〈百官表〉僅記武帝建元元年有中尉張敺。參見漢.司馬遷,《史記》,卷 103,〈萬石張 叔列傳〉,頁 2773;漢.班固,《漢書》,卷19 下,〈百官公卿表下〉,頁766。 9.王延廣任膠東相,〈百官表〉曰:太初三年「膠東太守延廣為御史大夫」。然是時無膠東 郡,只有膠東國;荀悅《漢紀》作「膠東相王延廣為御史大夫」。參見漢‧班固,《漢 書》,卷 19 下,〈百官公卿表下〉,頁 784;漢.荀悅著,張烈點校,《漢紀》,北京:中 華書局,2002,卷 14,頁 243。

(13)

(二)漢景帝、武帝選任御史大夫的新動向 西漢在景帝、武帝時期,官僚制度變動頻繁,御史大夫稱三 公與辦公處移到宮外皆於此時期發生,其人選也有變化。西漢前 半期,軍功是晉升至公卿的重要途徑,御史大夫常選功臣集團、 軍吏來擔任。景帝以後,官吏也能以專業技能、任官治事能力晉 升至公卿,使御史大夫的選任出現新動向。 這些官吏可依專業技能及遷轉路徑的差異,分為賢良文學、 文法吏兩類;50他們登至御史大夫的升遷途徑,影響西漢後半期甚 為 深 遠 。 賢 良 文 學 這 類 官 吏 , 包 括 景 帝 朝 的 鼂 錯 與 武 帝 朝 的 趙 綰、公孫弘( 200-121B.C.)、兒寬。鼂錯是西漢第一任非功臣集團出 身的御史大夫,其升遷途徑為後來的公孫弘奠定先例。趙綰、兒 寬為儒生,然前者的任官經歷不見於史書,後者的升遷途徑較接 近文法吏。文法吏在武帝中期以後當上御史大夫,包括張湯、杜 周、暴勝之。「表 2」取遷轉記錄較完整的鼂錯、公孫弘、兒寬、 張湯、杜周,比較他們任官經歷的異同。 50 李 開 元 以 專 業 技 能 將 官 吏 分 成 若 干 類( 參 註 26 ), 此 處 的 分 類 則 考 量 入 仕 、 遷 轉 途 徑的差異。李開元對儒吏的定義是「通曉儒家經典」,並將以其餘技能出仕者統稱 為 士 吏 。 武 帝 初 期 以 前 的 賢 良 文 學 有 的 通 經 術 , 有 的 通 諸 子 , 不 能 純 歸 為 儒 吏 , 還 應 兼 跨 士 吏 。 隨 著 推 尊 儒 術 政 策 的 實 行 , 武 帝 中 期 以 後 , 賢 良 文 學 以 儒 吏 為 主。文法吏則較單純,相當於李開元所說的法吏。

(14)

表 2 景帝、武帝時期賢良文學與文法吏的升遷途徑比較表 官吏類型 賢良文學 文法吏 人物 鼂錯 公孫弘 兒寬 張湯 杜周 任官經歷 以文學為太常掌故 獄吏 博士弟子,射策為掌故 長安縣吏 南陽郡吏 太子舍人 (免官) 廷尉文學卒史 給事內史掾 太子門大夫 博士 以賢良徵為博士 廷尉掾 茂陵尉 廷尉史 …… 太子家令 (免官) 御史大夫掾 丞相史 (舉賢良文學,對 策高第) 以賢良文學為博士 侍御史 侍御史 御史 中大夫 中大夫 太中大夫 御史中丞 左內史★ 左內史★ 左內史★ 廷尉★ 廷尉★ (中廢) 執金吾★ 御史大夫 御史大夫 御史大夫 御史大夫 御史大夫 丞相 說明: 1. 「★」為九卿。 2. 「刪節號」表示此段任官經歷不明。 3. 本文表格皆大致將各人物所任秩級相近的官職排於同一列,然因各人任官經歷的差異, 仍有參差不齊處。 4. 鼂錯任「左內史」,〈鼂錯傳〉云為「內史」,而〈百官表〉云鼂錯景帝元年為「左內 史」。〈百官表〉卷上載景帝二年才分置左、右內史,則鼂錯就任時為「內史」,離職時 為「左內史」的可能性很大。參見漢.班固,《漢書》,卷 49,〈爰盎鼂錯傳〉,頁 2299;同書,卷 19 上,〈百官公卿表上〉,頁 736;同書,卷 19 下,〈百官公卿表下〉, 頁 760。 由「表 2」可見,賢良文學與文法吏的升遷路徑有異。鼂錯、 公孫弘曾任比六百石的博士,後者更從布衣以賢良文學為博士。 兒寬雖是儒生,卻被分發到廷尉官署,因此後來的升遷路徑較接 近 文 法 吏 。 張 湯 、 杜 周 從 郡 縣 吏 入 仕 , 到 中 央 為 廷 尉 史 、 丞 相 史,再遷為御史。史書所載武帝時期的御史,實際上往往是宮中 的侍御史,為皇帝的側近官,51已不歸御史大夫管理。 這兩類官吏的任官經歷也有共通點。其一,雙方皆未擔任太 守、國相。然而賢良文學出身的鼂錯、公孫弘、兒寬,皆任九卿 中 掌 管 治 民 的 左 內 史 。 史 稱 武 帝 之 世 的 地 方 官 「 少 能 以 化 治 稱 51 增淵龍夫,《中國古代の社會と國家》(東京:岩波書店,1996),頁270-276。

(15)

者」,而內史公孫弘、兒寬「居官可紀」,「皆儒者,通於世務,明 習文法,以經術潤飾吏事,天子器之」。52在西漢後半期,官吏若 欲 晉 升 至 三 公 , 往 往 需 擔 任 地 方 大 吏 拿 出 治 績 , 此 時 已 顯 露 端 倪。文法吏張湯、杜周則未擔任內史(其後改為三輔),53而是從 宮內官太中大夫、御史中丞逕升其他九卿。54這一種擔任高階宮內 官直至九卿的升遷途徑,在西漢後半期依然存在。其二,這兩類 官吏在擔任九卿前,皆未歷任比二千石或二千石官。他們從千石 的御史中丞、比千石的太中大夫、千石以下的中大夫、55比六百石 的博士,直接升至中二千石的九卿。六百石、千石以上的跳級升 遷,在重視官吏歷練的西漢後半期便很罕見。 除了賢良文學與文法吏,武帝也提拔商人至九卿,然而成功 升上御史大夫者僅桑弘羊一例,其升遷途徑存在短暫,可視為特 例。桑弘羊在武帝中期為侍中,接著任大農丞、治粟都尉,其後 至九卿的大司農,又貶為搜粟都尉,武帝臨終前以搜粟都尉拜為 御史大夫。56他歷任的大農丞、治粟都尉、大司農、搜粟都尉,都 是 主 管 財 政 的 職 官 。 西 漢 的 御 史 大 夫 中 , 只 有 昭 帝 朝 的 楊 敞( ?-74B.C.)接近這種遷轉路徑。楊敞未必是商人出身,僅知其曾任職 於大將軍幕府,遷搜粟都尉、大司農,至御史大夫。57搜粟都尉不 常 設 置 ,58僅 見 於 武 帝 晚 年 至 昭 帝 前 期 , 楊 敞 之 後 便 不 見 相 關 記 52 漢.班固,《漢書》,卷89,〈循吏傳〉,頁3623-3624。 53 「三輔」原為內史,後分左、右,武帝太初元年( 104B.C.)改為京兆尹、左馮翊、 右扶風,皆屬九卿。 54 大夫為宮內官,參見楊鴻年,《漢魏制度叢考》,頁115-117。 55 〈 百 官 表 〉 並 未 明 言 中 大 夫 的 秩 級 , 只 有 提 到 「 太 初 元 年 , 更 名 中 大 夫 為 光 祿 大 夫 , 秩 比 二 千 石 , 太 中 大 夫 秩 比 千 石 如 故 」 。 既 云 更 中 大 夫 為 秩 比 二 千 石 的 光 祿 大 夫 , 則 其 原 本 的 秩 級 應 低 於 比 二 千 石 , 比 二 千 石 以 下 即 為 千 石 。 參 見 漢 . 班 固,《漢書》,卷19上,〈百官公卿表上〉,頁727。 56 漢.司馬遷,《史記》,卷 30,〈平準書〉,頁 1428、頁 1432、頁 1441;漢.班 固,《漢書》,卷19下,〈百官公卿表下〉,頁785、頁791。 57 漢.班固,《漢書》,卷 68,〈霍光金日磾傳〉,頁2935;同書,卷19下,〈百官 公卿表下〉,頁795-796。 58 〈 百 官 表 〉 大 司 農 的 屬 官 有 「 騪 粟 都 尉 , 武 帝 軍 官 , 不 常 置 」 。 參 見 漢 . 班 固 , 《漢書》,卷19上,〈百官公卿表上〉,頁731。

(16)

錄。因此,這種升遷至公卿的途徑存在短暫,對西漢後半期幾乎 沒有影響。

三、漢宣帝時期御史大夫任用的兩種類型官吏

武帝拔擢不同長才的人物至公卿,除了遵循老辦法從有軍功 者選用,也讓賢良文學、文法吏致位御史大夫。昭帝以後,不再 以功臣後裔、軍吏來擔任御史大夫,而儒生與文法吏憑藉任官成 績佔據了公卿之位。宣帝承此發展趨勢,進一步確立在官吏中選 任 御 史 大 夫 的 標 準 。 雖 然 史 書 並 未 具 體 記 載 西 漢 公 卿 的 考 課 標 準,59然觀察歷屆御史大夫的任官資歷,仍可看出御史大夫只能在 具備足夠資歷及治績的官吏中選任。公卿的選任受制度和慣例規 範,皇帝至少在形式上須遵循。 昭帝時期御史大夫的選任不僅延續武帝朝的發展趨勢,也出 現新的現象。昭帝朝的御史大夫共四位,上文提到的楊敞是其中 之一,從其升遷路徑類似桑弘羊來看,應具有理財能力。 蔡義( 150-71B.C.)是儒生,在宮內待詔,後來擢為光祿大夫、 給事中,以《韓詩》教授昭帝,又經少府升任御史大夫。60他以經 術晉身,所具專長接近武帝朝的公孫弘、兒寬;然其仕宦生涯從 未有治民經驗,既未擔任郡守國相,也未曾任三輔長官,而是任 比 二 千 石 、 職 掌 論 議 的 光 祿 大 夫 ,61以 「 給 事 中 」 參 與 中 朝 議 事,62較接近張湯、杜周的宮內官升遷途徑。 59 廖 伯 源 認 為 兩 漢 考 課 不 及 公 卿 , 且 公 卿 人 數 少 , 表 現 如 何 皇 帝 心 裡 有 數 。 參 廖 伯 源 , 〈 漢 代 考 課 制 度 雜 考 〉 , 收 入 廖 伯 源 , 《 秦 漢 史 論 叢 ( 增 訂 本 ) 》 ( 北 京 : 中 華書局 , 2008) , 頁 104-129。 然 而,在 西漢晚 期,谷 永說: 「(少 府薛) 宣考 績功課,簡在兩府」;杜業云:「陳咸為少府,在九卿高弟」,可見九卿也有考課 記錄。參見漢.班固,《漢書》,卷83,〈薛宣朱博傳〉,頁3391;同書,卷60, 〈杜周傳〉,頁2679。 60 漢.班固,《漢書》,卷 66,〈公孫劉田王楊蔡陳鄭傳〉,頁 2898-2899;同書, 卷19下,〈百官公卿表下〉,頁796、頁798。 61 廖 伯 源 , 〈 漢 代 大 夫 制 度 考 論 〉 , 收 入 廖 伯 源 , 《 秦 漢 史 論 叢 ( 增 訂 本 ) 》 , 頁 170-194。 62 祝總斌,《兩漢魏晉南北朝宰相制度研究》,頁77;楊鴻年,《漢魏制度叢考》, 頁42-48。

(17)

王訢(?-76B.C.)、田廣明(?-71B.C.)則是幹練的文法吏。前者出 身基層郡縣吏,做過縣令,後以右輔都尉守右扶風,武帝「數出 幸安定、北地,過扶風,宮館馳道脩治,供張辦」,於是正式任命 王 訢 為 右 扶 風 。 王 訢 從 守 右 扶 風 到 正 式 就 任 , 總 任 期 將 近 十 九 年 , 以 右 扶 風 遷 御 史 大 夫 。63田 廣 明 則 在 淮 南 太 守 任 上 「 連 禽 大 姦」,於是武帝徵為大鴻臚;昭帝時為衛尉,又出任左馮翊,「治 有能名」;宣帝即位,即以左馮翊為御史大夫。64此二人所具專長 接近武帝時的張湯、杜周,但任官經歷卻較接近公孫弘、兒寬, 皆擔任三輔長官,有治民經驗與實績。王訢的任官經歷仍延續西 漢前半期久任一官、歷任官職少的情況,田廣明則已符合朱博所 言的高第太守入為九卿、歷任九卿後遷御史大夫。 宣帝朝的御史大夫多選任官經歷接近田廣明者,好用具備實 務 經 驗 的 官 吏 , 此 後 選 任 御 史 大 夫 偏 向 重 視 治 民 成 績 。65蕭 望 之 ( ?-46B.C.)的 例 子 , 可 清 楚 顯 示 宣 帝 的 選 任 標 準 。 蕭 望 之 在 霍 光 ( ?-68B.C.)死後得到宣帝重用,「累遷諫大夫,丞相司直,歲中三 遷,官至二千石」,其後為平原太守,他卻頗不願離開京師,於是 上疏說服宣帝。宣帝徵其入守少府,而「察望之經明持重,論議 有餘,材任宰相,欲詳試其政事,復以為左馮翊」,並使侍中告諭 蕭望之:「所用皆更治民以考功。君前為平原太守日淺,故復試之 於三輔。」蕭望之任左馮翊三年,「京師稱之」,遷大鴻臚,然後 才登上御史大夫之位。66 63 〈 王 訢 傳 〉 云 : 「 繡 衣 御 史 暴 勝 之 使 持 斧 逐 捕 盜 賊 」, 結 納 王 訢 ,「 勝 之 使 還 , 薦 訢,徵為右輔都尉,守右扶風。」暴勝之出使在天漢二年(99B.C.),則王訢守右扶 風約始於此年。參見漢.班固,《漢書》,卷 66,〈公孫劉田王楊蔡陳鄭傳〉,頁 2887-2888;同書,卷19下,〈百官公卿表下〉,頁790、頁795。 64 漢.班固,《漢書》,卷 90,〈酷吏傳〉,頁 3664-3665;同書,卷 19 下,〈百官 公卿表下〉,頁790、頁793、頁796、頁798。 65 此 點 前 人 研 究 已 論 及 , 如 嚴 耕 望 , 《 中 國 地 方 行 政 制 度 史 》 ( 臺 北 : 中 央 研 究 院 歷 史 語 言 研 究 所 , 1990) , 頁 330-331; 陶 天 翼 , 〈 前 漢 ( 206B.C.~8A.D.) 政 府 用人的制度化─以選用丞相為例〉,頁 201;紙屋正和,〈前漢後半期における中 央 政 界 と 郡 . 国 〉 , 收 入 紙 屋 正 和 , 《 漢 時 代 に お け る 郡 県 制 の 展 開 》 ( 東 京 : 朋友書店,2009),頁301-359。 66 漢.班固,《漢書》,卷78,〈蕭望之傳〉,頁3273-3274、頁3278-3279。

(18)

由此可見,「經明持重,論議有餘」固然是宰相之材,然宣帝 希望擔任御史大夫的官吏最好曾任太守,或者經過三輔長官的歷 練,即需要「試其政事」、「治民以考功」。不過,與西漢前半期不 同的是,此時太守已經難以直接升上御史大夫,官吏至少還要再 當過一任中二千石官才有獲選資格。 「表 3」整理宣帝朝御史大夫的任官經歷,可以看到多數御史 大夫符合上述選任標準,即具備至少一任郡守、國相或三輔長官 的治民經驗,再擔任至少一任中二千石或太子師傅官,67這是西漢 後半期升任御史大夫最為典型的途徑。68本文稱這類官吏為「地方 大吏型」(代稱為第一型)。然而,宣帝朝的御史大夫也有少數未 曾任地方大吏,而是經由高階宮內官(光祿大夫)升為九卿或太 子師傅官,再遷御史大夫,類似武帝朝張湯與杜周、昭帝朝蔡義 的上升路徑。這類官吏可稱為「宮內官型」(代稱為第二型)。宣 帝朝的第二型官吏雖缺乏地方二千石的任官經歷,然皆為明習律 令、通達政事的老練文吏,曾經參與中朝議事,或協助處置尚書 呈報的事務,「表 3」的丙吉(?-55B.C.)、于定國(?-40B.C.)即屬此 類。丙吉「治律令」,受霍光賞識而為諸吏、光祿大夫、給事中。69 諸吏「得舉法」,「日上朝謁,平尚書奏事」,70能參與中朝議事。71 于定國「少學法于父」,宣帝即位,為光祿大夫、平尚書事,其後 67 西 漢 的 太 子 太 傅 、 少 傅 雖 是 二 千 石 官 , 但 甚 受 皇 帝 尊 重 , 往 往 選 擇 信 任 之 人 擔 任 , 且 常 升 至 御 史 大 夫 、 丞 相 。 參 見 齊 藤 幸 子 , 〈 前 漢 の 太 子 太 傅 〉 , 《 人 間 文 化創成科学論叢》,11(東京,2008.3),頁2.1-2.11。 68 陶天翼,〈前漢(206B.C.~8A.D.)政府用人的制度化─以選用丞相為例〉,頁 183-203。 69 〈丙吉傳〉稱丙吉「入為光祿大夫給事中」,未提及加官諸吏。〈霍光傳〉元平元 年 有 「 諸 吏 文 學 光 祿 大 夫 臣 吉 」 參 與 廢 昌 邑 王 , 翌 年 宣 帝 論 功 行 賞 , 賜 此 「 光 祿 大夫吉」爵關內侯。〈丙吉傳〉亦云:「宣帝初即位,賜吉爵關內侯」,則此諸吏 文 學 光 祿 大 夫 名 為 吉 者 應 是 丙 吉 無 疑 。 參 見 漢 . 班 固 , 《 漢 書 》 , 卷 74, 〈 魏 相 丙吉傳〉,頁3142-3143;同書,卷68,〈霍光金日磾傳〉,頁2940;同書,卷 8, 〈宣帝紀〉,頁240。 70 漢.班固,《漢書》,卷19上,〈百官公卿表上〉,頁739。 71 祝總斌,《兩漢魏晉南北朝宰相制度研究》,頁74-75。

(19)

擔任廷尉十八年,「民自以不冤」。72 表 3 宣帝朝兩類型御史大夫任官經歷表 官吏 類型 地方大吏(第一型) 宮內官(第二型) 人物 魏相 黃霸 蕭望之 陳萬年 杜延年 丙吉 于定國 任 官 經 歷 (前略) (前略) (前略) (前略) (前略) (前略) (前略) 河南太守△ 廷尉正 謁者 縣令 (下獄) 守丞相長史 …… 校尉 車騎將軍軍市 令 侍御史 守茂陵令 (下獄免官) 揚州刺史 揚州刺史 諫大夫 諫大夫 大將軍長史 御史中丞 諫大夫 丞相司直 河南太守△ 潁川太守平原太守 廣陵相 太僕、右曹, 給事中 諸吏、文學、光祿大夫,給 事中 光 祿 大 夫 , 平尚書事 守京兆尹△ 少府★ (免官) 潁川太守△ 左馮翊 右扶風 北地太守水衡都尉 大司農★ 太子太傅大鴻臚 太僕西河太守太子太傅 廷尉★ 御史大夫 御史大夫 御史大夫 御史大夫 御史大夫 御史大夫 御史大夫 丞相 丞相 太子太傅★ 丞相 丞相 說明: 1. 二千石和中二千石官職以「粗體」提示。 2. 「△」為太守、三輔長官;「」為中二千石、太子師傅官。 3. 「刪節號」表示此段任官經歷不明。 4. 蕭望之任太子太傅,乃遭到左遷,參見漢.班固,《漢書》,卷 78,〈蕭望之傳〉,頁 3280-3281。 5. 陳萬年任廣陵相,〈百官表〉與〈陳萬年傳〉皆作「廣陵太守」,然宣帝五鳳四年 (54B.C.)以前,廣陵為諸侯國,不得有太守。陳萬年於宣帝神爵元年(61B.C.)入為右扶 風,應是任廣陵相。參見清.王先謙補注,上海師範大學古籍整理研究所整理,《漢書 補注(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卷 19 下,〈百官公卿表下〉,頁 967。 這兩型官吏的差異在於是否經由太守或國相、三輔長官至公 卿,兩者的升遷途徑並非毫無重疊。宣帝以降,不少地方大吏型 官 吏 曾 任 比 八 百 石 的 宮 內 官 諫 大 夫 , 如 「 表 3 」 的 魏 相( ?-59B.C.)、 蕭 望 之 、 杜 延 年( ?-52B.C.), 元 帝 朝( 49-33B.C.)的 韋 玄 成 (?-36B.C.)(參見「表 5」),成帝朝(33-7B.C.)的王駿(?-15B.C.)、陳 咸(參見「表 6」)。元帝朝的御史大夫張譚,也從比二千石的宮內 官光祿大夫出任三輔長官(參見「表 4」)。 72 漢.班固,《漢書》,卷71,〈雋疏于薛平彭傳〉,頁3042-3043。

(20)

從武帝至宣帝,逐步確立西漢後半期選任御史大夫所遵循的 「故事」。宣帝注重官吏的治民經驗與實績,要求官吏需具備太守 或三輔長官的資歷,方有資格升任御史大夫,此即為朱博所言、 過去常為學者所注意的升遷路徑。然而,實際觀察武帝至宣帝時 期的御史大夫,還可看到未曾任太守或三輔長官,而是經高階宮 內官升任九卿的官吏。元帝以降選任御史大夫,依然兼容這兩種 類型的官吏。總體而言,西漢在昭帝即位之後,共有 39 任御史大 夫,除去楊敞及任官經歷缺載的 2 任,73地方大吏型官吏有 21 任, 宮內官型占 15任。

四、地方大吏、宮內官型御史大夫的子類型

宣帝以後的元、成兩朝,能看到三次選任御史大夫的記載。 從中可見有資格候選御史大夫的官吏,其任官資歷仍符合宣帝確 立 的 標 準 , 以 地 方 大 吏 型 官 吏 為 主 , 宮 內 官 型 也 可 能 被 列 入 考 慮 。 不 過 , 皇 帝 最 終 未 必 在 候 選 人 中 選 擇 成 績 最 亮 眼 或 最 資 深 者。 此時期御史大夫從具備一定資歷的官吏中選用已成慣例,然 皇帝也可提拔與培養自己中意的官吏,使其任官資歷達到候選標 準。這造成兩類型御史大夫的升遷路徑皆產生若干分化,各自呈 現出兩種子類型。 (一)元帝朝宮內官型的子類型 元 帝 時 期 有 七 任 御 史 大 夫 , 其 中 李 延 壽 的 任 官 經 歷 缺 乏 記 載,無法確定屬哪一型,其餘御史大夫有三任屬地方大吏型、三 任屬宮內官型。元帝朝第一型御史大夫的任官資歷仍符合宣帝確 立的選任標準,而第二型官吏的選拔,則與宣帝時期稍有不同。 從 竟 寧 元 年( 33B.C.)選 任 御 史 大 夫 的 記 載 來 看 , 有 資 格 候選 御史大夫的官吏仍以地方大吏型為主,宮內官型為輔。此年御史 大夫出缺,元帝「使尚書選第中二千石」,出線的候選人至少有三 73 孔 光 、 何 武 、 王 崇 兩 度 擔 任 御 史 大 夫 , 重 複 計 算 。 任 官 經 歷 缺 載 者 為 元 帝 朝 李 延 壽、哀帝朝賈延。

(21)

位,分別是馮野王、五鹿充宗、張譚,他們的任官經歷可考者如 「 表 4 」 所 示 。 馮 野 王 任 隴 西 太 守 ,「 以 治 行 高 , 入 為 左 馮 翊 」, 「京師稱其威信」,此時是中二千石的大鴻臚,其資歷、治績是第 一型官吏中的佼佼者,尚書給他的評價是「行能第一」。五鹿充宗 則屬第二型官吏,長期擔任尚書令,升上中二千石的少府,達到 候選的資格。由於馮野王是外戚,元帝擔心若以他為宰相,「後世 必謂我私後宮親屬」,最終選擇太子少傅張譚為御史大夫。張譚曾 任 京 兆 尹 , 具 擔 任 地 方 大 吏 的 經 驗 , 也 屬 第 一 型 官 吏 , 但 其 資 歷、治績實不如馮野王,因此史書直稱這個選擇為「下第」、「越 次」任用。74由此可見,官吏達到特定資歷方能滿足候選御史大夫 的標準,而皇帝做決定時未必僅考量資歷及政績,較傑出的官吏 並非必定中選。 表 4 元帝竟寧元年御史大夫候選人任官經歷表 官吏類型 地方大吏(第一型) 宮內官(第二型) 人物 馮野王 張譚 五鹿充宗 任官經歷 太子中庶子 …… …… 當陽長 櫟陽令 夏陽令 尚書令 隴西太守△ 光祿大夫 左馮翊△ 京兆尹△ (免官) …… 大鴻臚★ 太子少傅少府★ 說明: 1. 二千石和中二千石官職以「粗體」提示。 2. 「△」為太守、三輔長官;「」為中二千石、太子師傅官。 3. 「刪節號」表示此段任官經歷不明。 除了張譚,元帝朝的地方大吏型御史大夫,還有鄭弘及韋玄 成,兩人的任官經歷參見「表 5」。鄭弘「明經,通法律政事」,為 74 漢.班固,《漢書》,卷 79,〈馮奉世傳〉,頁 3302-3303;同書,卷 19 下,〈百 官公卿表下〉,頁820。

(22)

南 陽 太 守 「 著 治 迹 」,「 遷 淮 陽 相 , 以 高 弟 入 為 右 扶 風 , 京 師 稱 之 」,75後 以 右 扶 風 為 御 史 大 夫 。 三 輔 長 官 的 職 掌 雖 接 近 地 方 大 吏,然亦屬九卿之列;鄭弘的任官資歷符合由高第郡守任九卿, 再登上御史大夫。韋玄成以明經聞名,歷任河南太守、三任中二 千 石 與 太 子 太 傅 。 兩 人 的 任 官 資 歷 皆 類 似 宣 帝 朝 第 一 型 御 史 大 夫。 元帝朝的宮內官型御史大夫,任官經歷與宣帝朝略有差異, 顯示元帝的用人傾向及政治意圖和宣帝不同。元帝時期的宮內官 型御史大夫為貢禹( 124-44B.C.)、薛廣德、匡衡,其任官經歷參見 「表 5」。貢禹、薛廣德皆從博士、諫大夫、光祿大夫這類論議官 升至中二千石的長信少府,76此官亦屬九卿,77自宣帝以來常以儒 者擔任,用以教授太后經術,可說是太后的師傅之官。78他們的共 通點是,雖從宮內官升遷,卻沒有參與中朝議事、理尚書事的經 驗。 匡 衡 曾 給 事 中 、 加 官 諸 吏 , 有 參 與 中 朝 議 事 的 經 歷 , 與 貢 禹、薛廣德不同。匡衡歷任論議官博士、光祿大夫,曾以博士給 事中。任太子少傅時,他「數上疏陳便宜,及朝廷有政議,傅經 以對,言多法義」,元帝認為其才能足以擔任公卿,於是提拔他為 光祿勳,79加官諸吏、散騎,80得參與中朝議事。諸吏可「平尚書 75 漢.班固,《漢書》,卷66,〈公孫劉田王楊蔡陳鄭傳〉,頁2902-2903。 76 長 信 少 府 掌 皇 太 后 宮 。 〈 外 戚 傳 〉 云 哀 帝 時 , 「 並 四 太 后 , 各 置 少 府 、 太 僕 , 秩 皆 中 二 千 石 」 , 可 見 長 信 少 府 應 是 中 二 千 石 官 。 參 見 漢 . 班 固 , 《 漢 書 》 , 卷 97 下,〈外戚傳下〉,頁4001。 77 〈 石 顯 傳 〉 云 「 明 經 著 節 士 琅 邪 貢 禹 為 諫 大 夫 」 , 石 顯 「 深 自 結 納 。 因 薦 禹 天 子 , 歷 位 九 卿 , 至 御 史 大 夫 」 , 則 貢 禹 登 上 御 史 大 夫 前 所 任 的 長 信 少 府 屬 九 卿 。 宣 帝 時 , 司 隸 校 尉 蓋 寬 饒 「 劾 奏 長 信 少 府 以 列 卿 而 沐 猴 舞 , 失 禮 不 敬 」 , 也 可 證 長 信 少 府 屬 列 卿 。 參 見 漢 . 班 固 , 《 漢 書 》 , 卷 93 , 〈 佞 幸 傳 〉 , 頁 3729 ; 同 書,卷 77,〈蓋諸葛劉鄭孫毋將何傳〉,頁3245。 78 宣 帝 時 , 「 霍 光 以 為 羣 臣 奏 事 東 宮 , 太 后 省 政 , 宜 知 經 術 , 白 令 勝 用 尚 書 授 太 后 」 , 於 是 夏 侯 勝 遷 為 長 信 少 府 。 後 來 夏 侯 勝 過 世 , 「 太 后 賜 錢 二 百 萬 , 為 勝 素 服 五 日 , 以 報 師 傅 之 恩 」 。 參 見 漢 . 班 固 , 《 漢 書 》 , 卷 75 , 〈 眭 兩 夏 侯 京 翼李 傳〉,頁3155、頁3159。 79 漢.班固,《漢書》,卷81,〈匡張孔馬傳〉,頁3341。 80 漢.班固,《漢書》,卷19下,〈百官公卿表下〉,頁820。

(23)

奏事」,散騎則「騎並乘輿車」,「獻可替否」。81 未曾擔任地方大吏、從宮內官升遷至御史大夫的官吏,在武 帝 朝 有 張 湯 、 杜 周 , 宣 帝 朝 有 丙 吉 、 于 定 國 , 皆 為 幹 練 的 文 法 吏。他們熟習律令典制,所擔任的宮內官是侍御史、御史中丞這 類祕書官;在中朝形成之後,則以加給事中、左右曹、諸吏等方 式 參 與 中 朝 議 事 , 或 被 授 權 管 理 「 尚 書 事 」( 審 閱 尚 書 所 掌 文 書)。82相較之下,昭帝朝的蔡義與元帝朝的宮內官型御史大夫皆 是儒生,其中貢禹、薛廣德雖歷任宮中的大夫官,卻缺乏任中朝 官、典尚書事的經歷。由此可將宮內官型御史大夫分為兩類,前 者為「中朝官、理尚書事型」(代稱為二甲型),後者為「論議官 型」(代稱為二乙型)。 宣帝朝的御史大夫無論是否曾任地方大吏,皆為實務經驗豐 富的官吏,而元帝則好用議論得體的儒生,不甚重視事功。元帝 朝的宮內官型御史大夫匡衡、貢禹,皆曾為宣帝棄用。宣帝時, 匡衡為平原文學,「學者多上書薦衡經明,當世少雙,令為文學就 官京師」,結果匡衡雖然得到「經學精習,說有師道」的評價,但 「宣帝不甚用儒,遣衡歸官」。83貢禹與好友王吉(?-48B.C.)出仕的 取 捨 相 同 , 兩 人 在 宣 帝 朝 仕 途 皆 不 順 遂 。 宣 帝 曾 認 為 王 吉 之 言 「 迂 闊 」, 因 此 「 不 甚 寵 異 」,84則 宣 帝 對 貢 禹 的 評 價 多 半 亦 是 如 此。 宣 帝 與 元 帝 選 任 御 史 大 夫 各 有 側 重 , 也 造 成 不 同 的 政 治 效 果。宣帝重視郡國吏治,「二千石有治理效,輒以璽書勉厲,增秩 賜金」,「公卿缺則選諸所表以次用之」,「是故漢世良吏,於是為 盛」。85元帝任用以直言著稱的儒生貢禹、薛廣德,也有獎勵名節 的功效。綏和二年(7B.C.),哀帝初即位,李尋上書提到:「如近世 81 唐.徐堅,《初學記(上)》(北京:中華書局,1962),卷 12,〈職官部下〉, 頁285。 82 祝總斌,《兩漢魏晉南北朝宰相制度研究》,頁73-78、頁91-95。 83 漢.班固,《漢書》,卷81,〈匡張孔馬傳〉,頁3331-3332。 84 漢.班固,《漢書》,卷72,〈王貢兩龔鮑傳〉,頁3065。 85 漢.班固,《漢書》,卷89,〈循吏傳〉,頁3624。

(24)

貢禹,以言事忠切蒙尊榮,當此之時,士厲身立名者多。禹死之 後,日日以衰。」86如同李尋所言,成帝並未延續元帝這項政策, 論議官型御史大夫在元帝朝之後便不復見。 表 5 元帝朝御史大夫任官經歷表 官吏類型 宮內官型 地方大吏型 乙型 甲型 人物 貢禹 薛廣德 匡衡 韋玄成 鄭弘 任官經歷 博士 御史大夫屬 太常掌故 郎、常侍騎 …… 平原文學 諫大夫 車騎將軍議曹史 大河都尉 涼州刺史 郎中 河南太守△ (去官) 衛尉★ 河南令 博士 博士,給事中 太常★ (去官) (免官) 諫大夫 諫大夫 淮陽中尉 南陽太守△ 光祿大夫 光祿大夫 淮陽相△ 長信少府★ 長信少府 太子少傅少府右扶風△ 諸吏、散騎、光祿勳★ 太子太傅★ 御史大夫 御史大夫 御史大夫 御史大夫 御史大夫 丞相 丞相 說明: 1. 二千石和中二千石官職以「粗體」提示。 2. 「△」為太守、三輔長官;「」為中二千石、太子師傅官。 3. 「刪節號」表示此段任官經歷不明。 (二)成帝朝地方大吏型的子類型 成帝時有兩次選任御史大夫的記載,從中可見地方大吏型官 吏 較 有 優 勢 ; 然 與 元 帝 時 相 同 , 最 終 獲 選 的 官 吏 未 必 是 資 歷 最 深、治績最佳者。成帝朝的地方大吏型御史大夫,有時並非從治 績優異的太守中選用,而是以未曾任太守、也不屬「中朝官、理 尚書事型」的二千石或中二千石官吏出任三輔長官,待其拿出治 績,才升遷為御史大夫。同時,升至御史大夫的中朝官、理尚書 事型官吏仍未消失。 86 漢.班固,《漢書》,卷75,〈眭兩夏侯京翼李傳〉,頁3190。

(25)

鴻 嘉 元 年( 20B.C.)有 一 次 選 任 御 史 大 夫 的 記 載 。 當 時 御 史大 夫于永病卒,成帝考慮的繼任人選至少有王駿與薛宣,其任官經 歷參見「表6」。王駿未曾任地方大吏,他甫遷為趙內史,87即因其 父 的 告 誡 而 自 行 離 職 。 因 此 他 雖 已 任 中 二 千 石 的 少 府 八 年 , 但 「成帝欲大用之」,還得任命他為京兆尹,「試以政事」,而他上任 後「有能名」。88薛宣則明習文法,為臨淮太守,「政教大行」;為 陳 留 太 守 ,「 盜 賊 禁 止 , 吏 民 敬 其 威 信 」; 入 為 左 馮 翊 ,「 吏 民 稱 之 , 郡 中 清 靜 」;「 遷 為 少 府 , 共 張 職 辦 」,89是 優 秀 的 第 一 型 官 吏。王駿與薛宣皆有治民成績,且已升上中二千石,符合候選的 資格。而谷永上書推舉薛宣,理由是「宣考績功課,簡在兩府」、 「考績用人之法,薛宣政事已試」,並強調「賢材莫大於治人,宣 已有效」,成帝以為然,即以薛宣為御史大夫。90 另一次競逐御史大夫的事件發生在永始二年(15B.C.),候選人 除 了 最 終 中 選 的 翟 方 進( ?-7B.C.), 還 有 陳 咸 、 逢 信 , 三 人 的 任 官 經歷可參見「表 6」。陳咸、逢信皆有豐富的治民經驗,且已升上 中二千石,是優秀的第一型官吏。陳咸「歷楚國、北海、東郡太 守」,「從南陽太守入為少府」;逢信已「從高弟郡守歷京兆、太僕 為衞尉」。史書稱此二人「官簿皆在方進之右」,即資歷皆優於翟 方進,而「三人皆名卿,俱在選中」。91與陳咸、逢信相較,翟方 進並沒有擔任太守的經歷,而是憑擔任刺史、司直這類監察官的 成績脫穎而出。由於翟方進在丞相司直任上表現突出,成帝「以 為 任 公 卿 , 欲 試 以 治 民 , 徙 方 進 為 京 兆 尹 」, 他 上 任 即 「 搏 擊 豪 87 王 國 相 的 職 權 接 近 太 守 , 然 王 國 內 史 「 治 國 民 」, 職 權 亦 重 , 參 見 安 作 璋 、 熊 鐵 基,《秦漢官制史稿》,頁 737-741、頁 743-745。成帝時,陳咸曾任楚國內史,史 書稱其「歷楚國、北海、東郡太守」,可見此時擔任王國內史的資歷相當於太守。 參見漢.班固,《漢書》,卷84,〈翟方進傳〉,頁3417。 88 漢.班固,《漢書》,卷72,〈王貢兩龔鮑傳〉,頁3066-3067。 89 漢.班固,《漢書》,卷83,〈薛宣朱博傳〉,頁3385-3391。 90 漢.班固,《漢書》,卷 72,〈王貢兩龔鮑傳〉,頁 3067;同書,卷 83,〈薛宣 朱博傳〉,頁3391-3392。 91 漢.班固,《漢書》,卷84,〈翟方進傳〉,頁3417。

(26)

彊,京師畏之」。92這次御史大夫的候選名單仍然符合宣帝確立的 標準,只是成帝最後並未選擇資歷較佳的官吏,與元帝不選馮野 王相類。 在 這 兩 次 選 任 中 , 翟 方 進 的 事 例 與 王 駿 相 似 。 此 二 人 與 薛 宣、陳咸、逢信不同,他們的仕宦生涯從未擔任太守,並非以太 守的治績晉升至九卿,而是以監察官丞相司直、司隸校尉晉升。 成帝看重他們的才幹,欲進一步提拔,於是任命其為九卿中的京 兆尹,「試以政事」、「試以治民」,以增加其歷練。 由此觀之,地方大吏型官吏也可分成兩種子類型。宣、元時 期多數第一型御史大夫可稱為「高第太守型」(代稱為一甲型), 他們的升遷途徑符合哀帝建平二年( 5B.C.)朱博所說的故事:「選 郡國守相高第為中二千石,選中二千石為御史大夫。」93這是升任 御史大夫的典型路徑,即如元帝時落選的馮野王、成帝時落選的 陳咸和逢信,也屬此類。 另一類官吏可稱為「補任三輔型」(代稱為一乙型),他們原 本缺乏擔任太守的資歷,升至比二千石以上的監察官或論議官、 甚至有的已當上中二千石官,為補足地方大吏的經驗,才調任列 於九卿的三輔,94待有政績始能升遷,成帝朝的翟方進、王駿即屬 此型。這種升遷途徑並不是無前例可循,宣帝朝的蕭望之、元帝 朝的張譚即是如此,更早可追溯至景帝朝的鼂錯、武帝朝的公孫 弘和兒寬。95 92 漢.班固,《漢書》,卷84,〈翟方進傳〉,頁3416。 93 漢.班固,《漢書》,卷83,〈薛宣朱博傳〉,頁3405。 94 此條路徑嚴耕望已論及:「蓋西漢之制必試政事始能入相,故凡中央大員才堪宰相 而未經治民者,類試畿郡,以觀其能。」參見嚴耕望,《中國地方行政制度史》, 頁330-331。 95 昭 帝 時 的 王 訢 從 未 擔 任 郡 守 、 國 相 , 經 右 輔 都 尉 、 右 扶 風 至 御 史 大 夫 , 也 歸 入 「補任三輔型」。

(27)

表 6 成帝鴻嘉元年、永始二年御史大夫候選人任官經歷表 年份 鴻嘉元年 永始二年 人物 王駿 薛宣 陳咸 逢信 翟方進 官吏類型 一乙 一甲 一甲 一甲 一乙 任官經歷 (前略) (前略) (前略) …… (前略) 諫大夫 宛句令 冀州刺史 議郎 趙內史△ 長安令 諫大夫 博士 (免官) 御史中丞 楚內史△ 幽州刺史 臨淮太守△ 北海太守弘農太守 朔方刺史 司隸校尉 陳留太守△ 東郡太守京兆尹丞相司直 (免官) 少府★ 左馮翊南陽太守太僕京兆尹△ 京兆尹△ 少府少府衛尉★ 說明: 1. 二千石和中二千石官職以「粗體」提示。 2. 「△」為太守、三輔長官;「」為中二千石官。 3. 「刪節號」表示此段任官經歷不明。 元、成兩朝一乙型、二乙型御史大夫的出現,顯示皇帝選任 御史大夫雖受慣例約束,仍保有一些用人的彈性。皇帝可培養自 己屬意的官吏,使其達到足夠的資歷,再行提拔為御史大夫。如 貢禹,元帝即位後,費時五年安排他歷任諫大夫、光祿大夫、長 信少府,待宣帝朝最後一任御史大夫陳萬年去世,貢禹得以循序 漸進至三公。成帝欲提拔王駿、翟方進,則任命他們為京兆尹, 待其拿出治民成績,才以其為御史大夫。 御史大夫從具備太守、三輔歷練的官吏中選任,是由武帝發 端、宣帝確立的慣例,在西漢後半期一直被遵行。成帝朝的御史 大夫,除了上述補任三輔型的王駿、翟方進,還有高第太守型的 張忠( ?-23B.C.)、薛 宣、何武( 1B.C.-3A.D.)。96哀帝、平帝朝( 96 何 武 仕 途 波 折 , 曾 兩 度 出 任 御 史 大 夫 。 他 從 揚 州 刺 史 入 為 丞 相 司 直 , 出 為 清 河 太 守 , 因 「 郡 中 被 災 害 什 四 以 上 」 免 官 。 再 度 出 仕 後 , 又 從 兗 州 刺 史 入 為 司 隸 校 尉 , 徙 京 兆 尹 ; 此 時 其 任 官 資 歷 應 足 以 列 入 御 史 大 夫 的 候 選 , 卻 又 坐 小 罪 左 遷 楚 內 史 。 其 後 , 他 又 歷 沛 郡 太 守 , 入 為 廷 尉 , 才 當 上 御 史 大 夫 。 成 帝 崩 , 哀 帝 欲 改 換 大 臣 , 何 武 坐 小 罪 免 官 ; 數 年 後 , 又 因 大 臣 推 薦 , 復 以 列 侯 為 御 史 大 夫 。 參 見 漢.班固,《漢書》,卷86,〈何武師丹王嘉傳〉,頁3482-3486。

(28)

5A.D.)的御史大夫與改制後的大司空,97亦有高第太守型的朱博、 王嘉(?-2B.C.)、王崇、彭宣(?-4B.C.)。 除了地方大吏型官吏,成帝以後,中朝官、理尚書事型官吏 仍 然 可 升 上 御 史 大 夫 。 以 成 帝 朝 的 于 永 和 孔 光( 65B.C.-5A.D.)、 哀 帝朝的師丹( ?-3A.D.)為例,他們的任官經歷如「表 7」。于永所任 左曹「受尚書事」,98「上殿中,主受尚書奏事,平省之」;99三人 任光祿勳皆加官諸吏、散騎。于永擔任諸吏、散騎、光祿勳長達 十六年,孔光從任尚書至光祿勳領尚書事,也「典樞機十餘年, 守法度,修故事」。100除此之外,成、哀、平三朝屬此型的御史大 夫還有尹 忠( ?-29B.C.)、王 音( ?-15B.C.)、 趙玄、平 當( ?-4B.C.)、甄 豐(?-10A.D.)。101 97 御 史 大 夫 兩 度 改 為 大 司 空 , 第 一 次 在 成 帝 綏 和 元 年( 8B.C. )四 月 , 哀 帝 建 平 二 年 三 月 復 舊 。 哀 帝 元 壽 二 年( 1B.C. )五 月 , 再 度 改 御 史 大 夫 為 大 司 空 。 參 見 漢 . 班 固,《漢書》,卷10,〈成帝紀〉,頁329;同書,卷11,〈哀帝紀〉,頁339、頁 344。 98 漢.班固,《漢書》,卷19上,〈百官公卿表上〉,頁739。 99 晉 . 司 馬 彪 , 〈 續 漢 書 . 志 〉 , 收 入 南 朝 宋 . 范 曄 撰 , 《 後 漢 書 》 ( 北 京 : 中 華 書局,1965),志第25,〈百官二〉,頁3578。 100 漢.班固,《漢書》,卷 19 下,〈百官公卿表下〉,頁 820;同書,卷 81,〈匡張 孔馬傳〉,頁3353。 101 平當曾為博士給事中,以太中大夫給事中「絫遷長信少府、大鴻臚、光祿勳」,卻 因 論 議 不 正 左 遷 鉅 鹿 太 守 , 轉 以 騎 都 尉 領 河 隄 ; 哀 帝 即 位 , 徵 為 諸 吏 、 散 騎 、 光 祿 大 夫 , 遷 諸 吏 、 散 騎 、 光 祿 勳 , 至 御 史 大 夫 。 甄 豐 曾 仕 至 泗 水 相 , 因 故 免 官 ; 王 莽( 45B.C.-23A.D.)掌 權 後 , 引 為 腹 心 , 歷 左 曹 中 郎 將 、 光 祿 勳 、 右 將 軍 、 左 將 軍 、 少 傅 左 將 軍 , 至 大 司 空 。 此 二 人 任 官 經 歷 較 曲 折 , 雖 皆 曾 任 太 守 、 國 相 , 但 並 非 從 地 方 大 吏 升 遷 至 九 卿 , 而 顯 然 是 沿 中 朝 官 一 途 至 九 卿 , 故 列 入 中 朝 官 、 理 尚 書 事 型 。 參 見 漢 . 班 固 , 《 漢 書 》 , 卷 71 , 〈 雋 疏 于 薛 平 彭 傳 〉 , 頁 3048-3051;同書,卷 19 下,〈百官公卿表下〉,頁 841、頁 852-853、頁 855;同書,卷 99上,〈王莽傳上〉,頁4057。

數據

表 1  西漢前半期御史大夫任九卿、郡守國相與封侯情況一覽表  時代  人物  封侯  九卿、太子  師傅的經歷  郡守、國 相的經歷  出身  時代  人物  封侯  九卿、太子 師傅的經歷  郡守、國相 的經歷  出身  高帝  周苛  內史  功  武帝  牛抵  齊相  ? 周昌 ○ 中尉 功 趙綰 不明 不明 儒 惠帝  趙堯 ○ 功 嚴青翟 ○ 功 呂后 任敖 曹窋 ○ ○ 上黨守 功 功 韓安國 張  大農令 中尉 軍 功 文帝 張蒼* ○ ⑤以列侯主計(非九卿) ①常山守 ②代相 ③趙相 ④
表 2  景帝、武帝時期賢良文學與文法吏的升遷途徑比較表 官吏類型  賢良文學 文法吏  人物  鼂錯 公孫弘  兒寬  張湯  杜周  任官經歷  以文學為太常掌故  獄吏  博士弟子,射策為掌故 長安縣吏  南陽郡吏 太子舍人 (免官) 廷尉文學卒史 給事內史掾 太子門大夫 博士 以賢良徵為博士  廷尉掾 茂陵尉 廷尉史 …… 太子家令 (免官) 御史大夫掾 丞相史 (舉賢良文學,對 策高第)  以賢良文學為博士 侍御史  侍御史  御史  中大夫  中大夫  太中大夫  御史中丞  左內史 ★ 左內史
表 6  成帝鴻嘉元年、永始二年御史大夫候選人任官經歷表  年份  鴻嘉元年  永始二年  人物  王駿  薛宣  陳咸  逢信  翟方進  官吏類型  一乙  一甲  一甲  一甲  一乙  任官經歷  (前略)  (前略)  (前略)  ……  (前略) 諫大夫 宛句令 冀州刺史 議郎 趙內史△長安令 諫大夫 博士 (免官) 御史中丞 楚內史△ 幽州刺史  臨淮太守 △ 北海太守 △ 弘農太守 △   朔方刺史  司隸校尉  陳留太守 △ 東郡太守 △ 京兆尹 △ 丞相司直  (免官)  少府 ★ 左馮
表 7  成、哀兩朝部分中朝官、理尚書事型御史大夫任官經歷表  人物  于永  孔光  師丹  任官  經歷  侍中、中郎將  (前略)  (前略) 博士  東平王太傅 長水校尉 尚書 光祿大夫 …… 尚書僕射 丞相司直 左曹、西平侯 諸吏、尚書令  光祿大夫,給事中 諸 吏 、 散 騎 、 光 祿 大夫,給事中,領尚書事 少府★光祿勳★ 侍中、光祿大夫  諸吏、散騎、光祿勳 ★  諸吏、散騎、光祿勳 ★ , 給事中,領尚書事  諸吏、散騎、光祿勳 ★ 太子太傅 ★ 左將軍,領尚書事  大司馬  御史大夫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refined generic skills, values education, information literacy, Language across the Curriculum (

好了既然 Z[x] 中的 ideal 不一定是 principle ideal 那麼我們就不能學 Proposition 7.2.11 的方法得到 Z[x] 中的 irreducible element 就是 prime element 了..

volume suppressed mass: (TeV) 2 /M P ∼ 10 −4 eV → mm range can be experimentally tested for any number of extra dimensions - Light U(1) gauge bosons: no derivative couplings. =>

For pedagogical purposes, let us start consideration from a simple one-dimensional (1D) system, where electrons are confined to a chain parallel to the x axis. As it is well known

The observed small neutrino masses strongly suggest the presence of super heavy Majorana neutrinos N. Out-of-thermal equilibrium processes may be easily realized around the

incapable to extract any quantities from QCD, nor to tackle the most interesting physics, namely, the spontaneously chiral symmetry breaking and the color confinement.. 

(1) Determine a hypersurface on which matching condition is given.. (2) Determine a

• Formation of massive primordial stars as origin of objects in the early universe. • Supernova explosions might be visible to the mo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