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標竿學習應用於高等教育機構之個案研究啟示 / 112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標竿學習應用於高等教育機構之個案研究啟示 / 112"

Copied!
10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標竿學習應用於高等教育機構之個案研究啟示

郭昭佑 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系教授 張雅婷 國立政治大學教育行政與政策研究所碩士生

一、 前言

臺灣高等教育評鑑自1975 年發展 至今,在評鑑對象上與許多先進國家 相同,約可分為以學門(學院、系所) 專業領域為主的方案評鑑(program evaluation)及以學校整體校務為主的 機構評鑑(institutional evaluation);臺 灣的學門評鑑形式發展較早,約可分 為三個時期,依序是(1)教育部主導 辦理時期(1975-1990)、(2)委託學術 單位辦理時期(1991-2005)、(3)高等 教育評鑑中心辦理時期(2006 年- ), 而校務評鑑形式晚了二十餘年,至今 亦僅實施三次,分別是(1)新竹師院 規劃的大學綜合評鑑(1997-1998)、(2) 臺 灣 評 鑑 協 會 辦 理 的 大 學 校 務 評 鑑 ( 同 時 含 括 校 務 與 專 業 學 門 , 2004-2005)、(3)高等教育評鑑中心負 責的大學校院校務評鑑(2011),至 此,臺灣的高等教育評鑑已逐漸制度 化,除醫護、技職等領域,主要以教 育 部 主 導 及 全 國 各 大 專 校 院 捐 助 成 立 , 目 前 亦 已 加 入 亞 太 品 質 網 絡 (APQN)及高等教育品質保證國際網 絡(INQAAHE)的高等教育評鑑中心 基金會為主體,形成約以六年一個週 期的評鑑系統(含括五年系所評鑑及 一年校務評鑑),以確保臺灣高等教育 品質(郭昭佑,2012)。 除此之外,教育部的頂尖大學計 畫更間接促使大學積極爭取世界大學 排名或學術聲望。只是近來臺灣已漸 成形的高等教育評鑑制度及追求排名 的風氣受到各界批評。事實上,高等 教育評鑑除了評鑑、排名等概念外, 標竿學習(benchmarking)亦是重要概 念之一。臺灣的頂尖大學或教學卓越 等計畫即是標竿(benchmark)的概 念,只是如何從標竿到標竿學習值得 探究。

二、 標竿學習的意涵

Anderson 和 Pettersen(1996)指 出標竿學習是一種實踐過程,透過計 畫 (plan )、 搜 尋 ( search )、 觀 察 (observe)、分析(analysis)、適應 (adapt)五個階段(如圖 1),藉由不 斷與其他組織績效或流程比較,謙虛 的承認對方在某方面的優異表現,並 學 習 如 何 達 成 與 對 方 相 同 優 異 的 表 現,使組織從比較中得到改善方案的 資訊,甚至超越對方。 Andersen 和 Pettersen 認為標竿學 習的過程需注意:1.選擇與記錄整個標 竿學習的過程;2.確認誰在此過程有最 佳的表現;3.觀察與分析標竿學習的夥 伴如何執行此過程;4.分析形成績效落 差的原因;5.根據分析結果,執行改進 方案。茲將標竿學習的主要進行步驟 說 明 如 下 ( 引 自 閰 自 安 、 郭 昭 佑 , 2003):

(2)

圖1:標竿學習輪

資料來源:Andersen & Pettersen , 1996, p14.

近年來高等教育機構間的競爭愈 趨激烈,尤其是私立大學受到更大挑 戰(Nazarko et al., 2009)。在此競爭環 境下,大學都努力讓自身變得更好、 更優秀,Sadlak 和 Liu(2007)認為這 不 代 表 大 學 在 各 方 面 都 要 有 傑 出 表 現,而是要大學運用策略管理保有持 續創新動力,提升自我競爭力,標竿 學習正是可以達成這些目標的關鍵要 素。Nazarko 等人(2009)認為標竿學 習過程是一個透過系統性合作方式比 較其他相近組織的表現和作為,以辨 別自我的優勢和缺勢,並且學習如何 改善和適應組織之自我評估和自我改 善的過程。

三、 標竿學習在高等教育機構之

個案研究─澳洲昆士蘭大學

有許多成功的高等教育標竿學習 計畫,尤其是跨國性或全國性方案已 經在世界各先進國家進行,如澳洲、 加拿大、美國、英國、歐洲等(Achemeier & Simson, 2005; Arnaboldi & Azzone, 2004; Burquel & Vught, 2010; ESMU, 2008; HEA & JISC,2008; Nazarko et al., 2009; Westensee, 2007; Stella & Woodhouse, 2007),藉以提升高等教育 品質。當然,亦有個別大學以標竿學 習活動進行持續改善,茲以澳洲昆士 蘭科技大學為例(Weeks, 2000): (一) 為什麼要進行標竿學習?─邁向 品質之旅的思考 布 里 斯 本 的 昆 士 蘭 科 技 大 學 (Queensland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QUT)是一所大型的綜合型大學,是 澳洲最大的大學之一,並長期致力於 品質保證。自1995 年起,有關品質保 (1) 規劃:重要成功因 子,選擇與記錄標竿 學習的過程,以及發 展績效評量 (2) 探尋:尋找標 竿 學 習 的 夥 伴。 (3) 觀察:瞭解並記錄夥 伴的經營過程,包括 其績效與實踐方式。 (4) 分析:辨認績 效落差,以及 尋求造成此差 異 的 根 本 原 因。 (5) 適應:選擇最佳的實 踐方式,使之適應於 公司的各種條件,並 且執行這些變化。

(3)

證的經費開始被運用在標竿學習的方 案 上 , 方 案 目 標 為 自 我 改 善 (self-improvement)─透過員工和部門 與最佳做法的機構間基礎點進行比較 與改善,灌輸標竿對品質提升的認知 和價值。 這個標竿學習方案的標的是高等 教 育 進 修 認 證 課 程 ( Graduate Certification In Education),目標是為 了改善課程的品質並且持續對QUT 的 教學和學生學習產生正面的影響。該 校的教學與學習發展中心(Teaching and Learning Development Unit, TALDU)長久以來即致力於教學品質 的提升及改善學生的學習經驗,標竿 學習需要嚴謹的研究資料,經由此一 計畫過程,TALDU 成員體認標竿學習 的價值,並認知標竿學習是一項對現 今作法的重要反思,刺激現今做法以 躍升至更好的層次,他們發現高等教 育同事對標竿學習的接受度更高於對 其他管理改善技術的接受度。 隨著國內外績效責任的發展和越 來 越 多 大 眾 注 意 高 等 教 育 的 教 學 品 質,TALDU 所提供的品質方案應該學 習國際間的最佳做法。這個方案可以 了解TALDU 如何準備學術資料,尤其 是 協 助 教 師 教 學 的 教 育 進 修 認 證 (Graduate certificate in Education)的 方案,以了解TALDU 的表現缺失,並 以改善QUT 方案品質為目標。 (二) 標竿學習主題的設定 自1993 年,昆士蘭科技大學便提 供 高 等 教 育 進 修 認 證 (Graduate certificate in Education)以支持教學, 它包含四個部分:反思性實踐、成人 學習與教學、澳洲高等教育議題和背 景、方案計畫與評鑑。這個方案具有 長期的目標:引領高等教育教學的進 修許可(postgraduate qualification),此 目標並通過QUT 的教職員認可。 高 等 教 育 進 修 認 證 (Graduate certificate in Education)提供一或兩年 的課程方案,由四組12 個學分的單位 所組成。教育進修認證課程設計主要 用 來 提 升 教 師 在 高 等 教 育 教 學 的 專 業。它體認到即使大多數大學教授在 各領域中稱為專家,但他們卻沒有相 等的教學、學習的經驗和專業。因此, 課程的目標便在於透過高等教育教學 與學習的理論來發展教學技巧。課程 內容包含:合作團隊教學、學生報告、 同儕評量、班級辯論與討論、撰寫反 思性日誌、建立教學檔案、溝通技巧、 實作練習等。課程皆環繞在教學與終 身學習的精神主軸上。 (三) Spendolini(1992)五階段循環模 式的應用 在研究過各種模式和架構過後, 昆士蘭科技大學決定以 Spendolini 的 五階段循環模式(Five stage cyclical model)來引導研究的進程,包括決定 要標竿學習的內容、組成小組、確認 合作夥伴、蒐集和分析標竿資訊,最 後採取行動,這個模式是持續不斷的 改善再改善,像是沒有終點的競賽一 般。Spendolini (1992)即認為在文獻 中,標竿學習是一個相當線性和結構 完整的過程,但實際上,它是包含一

(4)

步驟接著一步驟或一階段接著一階段 的雜亂過程。 自 1996 年起,TALDU 的高等教 育進修認證小組透過以下的階段來執 行標竿學習的過程: 1. 計畫 決定對甚麼(what)和誰(with whom)進行標竿學習,在標竿學習方 案的這個階段的程序為:(1)學習如 何標竿學習;(2)組成標竿學習小組; (3)比較 QUT 的高等教育進修認證 和其它國內外的相近方案。 建立標竿學習小組來推行標竿學 習是最有效的做法。有些人希望透過 參與這個小組取得地位或經費補助; 其他想要認真投入整個過程且有利於 成果的人,卻可能被其他工作纏身。 而其中特別有用的方法是選派小組中 的一人擔任執行各項建議或改革的職 位,且在一開始便清楚定義小組成員 的角色和其任務是較佳的做法,在人 選上,指定或詢問具有相關經驗的成 員擔任比自願擔任更佳。 其次,透過TAALDU 成員的推薦 確定了可能合作的夥伴,希望找出最 佳的機構進行標竿學習。然而「最佳」 的概念卻很模糊,其缺乏合理的度量 依據。即便如此,昆士蘭科技大學仍 希望能找到與其提供相似課程的學術 機構,尤其是所提供的課程較為優秀 者。TAALDU 透過郵寄或電子郵件寄 問卷至全球各地的一些學校,由於考 量合作夥伴的需求,問卷的內容非常 詳細。事後看來,或許問卷可以再簡 化一些。問卷提供了最基本的學術機 構課程方案比較資訊。同時也透過電 話以了解哪些其他澳洲的大學提供同 樣的課程方案。 2. 分析 在標竿學習方案的第二階段的程 序為:(1)拜訪其他在澳洲、英國與 美國的機構;(2)比較 QUT 高等教育 進修認證與最佳做法之間的差別,特 別 是 與 英 國 的 教 師 與 教 育 發 展 中 心 (Staff and Educational development association, SEDA)認證的課程方案比 較;(3)了解英國 SEDA 的價值以及 維持其運行的準則;(4)同意透過訓 練工作坊的方式開始標竿學習過程 一開始從國內外的夥伴為對象開 始進行參訪,最先由觀察教學活動開 始。透過參訪和對談過程,累積了許 多與我們課程方案相關資訊,並整理 列印出來。所有的資訊皆有助於釐清 所做過的研究,並且強化國內和國際 間 的 連 結 。 拜 訪 的 教 師 進 修 中 心 (teacher-improvement centers)建構完 善,更讓昆士蘭科技大學能進一步比 較課程方案與其他國外的高等教育教 師培訓課程之不同。 參訪其他的教育機構通常會產生 與 自 己 學 校 課 程 方 案 比 較 的 意 味 , Stralser(1995)也提到,參訪的行程 必須妥善規劃,規劃好參訪時的研究 問題也相當重要,模糊不清的參訪大 大降低參訪的價值。如同 Spendolini (1992)所言,標竿學習最吸引人的

(5)

地 方 便 在 於 有 機 會 進 行 參 訪 其 他 機 構。 TAALDU 在美國參訪了許多大學 包括奧斯丁分校的Texas 大學。在那裡 花了一禮拜的時間觀察他們傑出的國 際教學助理實習課程。發現對大學教 師 的 培 養 大 多 限 於 畢 業 後 教 學 助 理 (Graduate Teaching Assistants)的職前 訓練(pre-service),不同形式的此類 訓練存在於每個大學,且隨著部分大 學對於教學助理的訓練給予獎金,越 來越多的大學辦理類此訓練。這些課 程專注於改善傳統教室的教學實習, 鮮少對當前教室內教學的教師提供發 展支援。有些大學則針對生涯發展等 議題辦理工作坊以改善教學與學習。 在英國,大學教師的培養係透過 對新成員的在職導入(in-service)和 基礎訓練。英國的高等教育評鑑涉及 較 多 的 政 府 參 與 和 大 眾 對 品 質 的 關 注,形成一股對教師培育課程的認可 (accreditation)、證明(certification) 以及正式認證(formal recognition)關 注的潮流,因應而生趨勢便是在職新 講師(New Lecturers)課程,透過這種 課程可以獲得高等教育教學與學習的 證書、學位或碩士學歷,有點類似澳 洲的進修認證。更重要的是,教師與 教育發展中心(SEDA)發展了一項對 課程的國家認證方案。如果課程達到 具有價值和規劃原則之目標和目的, 便可獲得SEDA 的認證。 昆士蘭科技大學在美國及英國皆 觀察到對於持續發展教師進修課程的 這項需求。兩個國家都呈現高等教育 教 學 與 學 習 的 優 良 做 法 ( good practice),並有逐漸標準化和確立指導 準則的趨勢,並對完成課程的大學進 行認可形式的獎勵。 相較而言,澳洲大部分大學提供 大學教師在職課程,這些課程著重於 反思性教學和發展創新教師教學,但 尚未將這些課程標準化。有些人會認 為澳洲不需要標準化,而在昆士蘭科 技大學此方案進行時浮現議題包括: 世界各地的高等教育教學課程具備迥 然不同的要求和成果,他們皆使用不 同的教學策略,有些是基於行動學習 小組;有些是以傳統方法教學;有些 是線上教學;有些是面對面教學。不 同的機構有不同的開放時間,以符合 不同的學習需求。這些評鑑和評鑑需 求以及所有準則皆有相當大的差異。 在標竿學習的過程中,發現澳洲 的進修認證課程較著重於高等教育教 學與學習的理論。更一步說,美國對 於澳洲高等教育的發展和人員的培訓 並不是那麼注意,英國則較關心澳洲 的高教發展;而澳洲一直以來對於其 他國家的高等教育發展則有更多的關 注與認識。 3. 整合或重新設計方案 在第三階段的程序為:(1)在 QUT 舉辦一系列介紹 SEDA 的培訓工作 坊;(2)SEDA 的價值和準則被用於改 善高教進修認證。 在標竿學習的過程中,昆士蘭科 技大學邀請 SEDA 教師認證委員會的

(6)

主席至QUT 的 TALDU 與高教進修認 證教學小組共同密集的檢視課程。理 想情況且資金允許下,每一位成員皆 應該參訪其他機構,這是標竿學習的 宗旨之一。然而基於經費的考量,昆 士蘭科技大學決定邀合作的夥伴至校 園參訪以取代參訪方式,這使得教職 員能在主席參訪過程中,面對面的發 問,同時學生以及與高教進修認證相 關的教師需要接受訪談。昆士蘭科技 大學的夥伴與標竿學習小組會面,協 助在蒐集的資料中找到關鍵資訊,並 且進行一整天有關 SEDA 的認知培訓 課程。SEDA 主席的參與對於再概念化 有很大的幫助。 4. 行動 在標竿學習的第四階段程序為: (1)草擬 SEDA 的報告書(mapping document);(2)執行改善高等教育就 修認證的措施,包括:單位改組、教 學法改變、逐漸邁向SEDA 認證過程; (3)完成報告書繳交 SEDA;(4)會 議記錄繳交及標竿學習小組完成期刊 文章撰寫。 這 對 小 組 來 說 是 一 項 龐 大 的 工 程,完成報告書需要深入和洞悉一切 的認知見解,這使得組織仔細探究曾 做過的事項、如何教學、教甚麼和教 的對象是誰。同時也捫心自問,什麼 是沒做到的,為什麼沒去做?甚麼教 學方法沒有使用,為什麼不使用?甚 麼對象不教,為不麼不?所有這些問 題都要被解決,並且最終的解決方式 並不一定能滿足所有人的需求。 5. 反省 在標竿學習的最後這階段程序包 括:(1)草擬認可報告(recognition report),包含 SEDA 對高教進修認證 提出的問題;(2)回覆問題;(3)完 成的報告被 SEDA 所接受;(4)完成 SEDA 的認可過程;(5)一開始參與進 修認證的教師獲得 SEDA 教師認可; (6)之後進行每年度具有標準的改進 與課程評鑑的實行。 在標竿學習計畫中,昆士蘭科技 大學最推薦的便是課程獲 SEDA 的認 可,最終此目標的達成令他們感到滿 意。 當然,其他合作的夥伴亦繼續保 持連繫,原因在於他們對標竿學習的 方案感到興趣。對昆士蘭科技大學每 一 個 成 員 來 說 是 第 一 次 嘗 試 標 竿 學 習。起初,其他學校對昆士蘭科技大 學在做什麼感到懷疑,有些學校觀察 他們做甚麼,其他則認為這僅僅是一 種會迅速消失的管理流行風潮。 昆士蘭科技大學一直抱有的一個 問題是:究竟計畫的目的是要改善教 學的現況,還是替教師為瞬息萬變的 環境做相對應的準備?班級大小的改 變、資源的銳減、先進科技在教學的 應用和評鑑實施等情形皆使得高等教 育中的教學方式不同於傳統模式。資 訊科技無庸置疑的改變了高等教育的 教學模式 所以隨著高等教育環境的 變遷,我們就需要改變我們所有的課 程、所有的教學方式以成為更彈性、 更以學生為中心、最前衛的教學方式

(7)

和課程嗎?這是一個持續反省的標竿 學習過程。 (四) 昆士蘭科技大學進行標竿學習的 發現 透過標竿學習方案發現,使得進 修認證課程成功的重要因素包含:學 術機構的重視程度和對課程的支持; 對課程參與者的認證;對課程的清楚 介紹;對教職員和學校進行課程的宣 導。其中,最重要的莫過於來自於大 學管理面的支持。他們發現,如果僅 止於與講師及較低階人員合作的話, 那計畫只會停留在行動層面。但若我 們能獲得高階主管、學校校長、董事、 課程管理人等的支持,則課程有望確 切的改進和實行,像這樣的方案和課 程需要獲得的是大學主要決策者完全 的信賴與承諾。 這個方案具有刺激的作用,同時 它也需要花費相當多時間。它協助教 師創造活力和協同合作;幫助昆士蘭 科技大學與其他世界各地的大學簽訂 新合約,和其他大學對話與資訊互通 已建立更長久的計畫。 當然,在過程中也有些值得討論 的地方,TALDU 希望能透過標竿學習 以改善 QUT 的學術教學,但在 QUT 與其他可能參與方案的夥伴接觸時, 的確遇到一些困難,包括有些人視他 們為競爭對手,因此不想分享資訊; 其他則是視這個過程不過就是一般的 學術拜訪。另外,如同其他國家一樣, 時間的不足及高等教育評鑑的重要順 位亦是阻礙成員深入發展教學實作的 原因。其他有關大學教師培訓的共同 困境包括:強迫或自願性的課程、標 準、監督的方式、以國際宏觀的角度 評估課程效能的方法等。值得注意的 是,過去有關標竿學習的文獻中,幾 乎所有文獻都給予實施標竿學習的主 體意見,而事實上,對於被實施標竿 的對象則幾乎沒有提供任何意見。

四、 評論與啟示

從上述昆士蘭科技大學的標竿學 習方案中,足見大學在當今國際化的 趨勢下,已然無法固步自封,對於不 同國界或不同學校的發展應有進一步 的認識,且為確保大學引領學術及社 會進步的角色,以符應社會大眾對大 學的期待,大學自身更應打開大門, 走向世界,在釐清自身問題或了解最 新 發 展 後 , 應 進 行 系 統 性 的 標 竿 學 習,以時時更新,維繫大學的角色與 功能。 臺灣自高等教育評鑑中心基金會 成立之後,相關高教評鑑作為逐漸制 度化並以認可為主要方向。只是認可 制度主要在確認大學或各學門系是否 達到認可標準,係屬較低的基礎標準 參照原則;相對於各大學面臨國際競 爭之際,向標竿學習邁向卓越應是大 學發展的方法之一。 雖然在高教評鑑中心的評鑑指標 能與時俱進,考量國際高等教育發展 而特別強調國際化,亦列有標竿化的 最佳實務作法提供各大學及學門系所 參考。但參照上述個案研究,標竿學 習的歷程並非僅是書面陳述一種制式

(8)

的作法而已,而是必須在充分理解自 身的需求,並探尋最適合自身發展的 標 竿 , 在 適 當 的 標 竿 學 習 策 略 引 導 下,才能達致有效的標竿學習。 近來備受批評的高教評鑑制度, 經政策考量將逐漸轉向自我評鑑,惟 自我評鑑雖亦能商請外部訪評委員到 校指導,但因委員為自行敦聘,在針 貶時弊上多點到為止,評鑑建議易成 為系所單位向校方要求人力或經費的 工具。況且外部訪評委員的建議無法 像系統性的標竿學習那般深入及系統 性。 據此觀之,高等教育機構標竿學 習對臺灣有若干啟示。其一,近來臺 灣高等教育評鑑的發展在制度化的同 時亦到了另一個瓶頸,並逐漸朝向自 我 評 鑑 發 展 , 而 在 自 我 評 鑑 的 過 程 中,為避免閉門造車,標竿學習是重 要的途徑之一。 其次,在頂尖大學計畫及教學卓 越計畫的概念下,標竿(benchmark) 的概念已然形成,同時促發了許多校 際間的參訪與學習;只是,單純的參 訪與標竿學習(benchmarking)相當的 不同,系統性的標竿學習能了解自身 的需求,亦能探究同一領域中的最佳 實務,透過學習進行超越標竿,這是 一個不斷追尋進步與突破的途徑。 第三,在地球村的概念下,大學 間的彼此學習並不應限於國內,而應 走向國際,對於各學術領域的發展而 言,各國有其獨到之處,亦應有優劣 之分,更有適合學校情境與否之別, 總之,大學引領學術領域的發展,在 標竿學習上不應自外於國際世界,尤 其對於世界頂尖大學的競爭而言,標 竿學習更形重要。 最後,大學行政事務繁瑣,對於 導引學校進步的動力除了學術與行政 系統外,應有獨立的機制,臺灣多數 大學行政體系中設有研究發展處,其 立意與標竿學習的概念較為接近,宜 由研究發展處扮演類此角色,帶領學 校各相關領域進每標竿學習,邁向卓 越。 參考文獻  郭昭佑(2012)。大學研究中心現 況調查、評鑑可行方案及指標建構之 研究。高教評鑑中文特刊,63-87。  閻自安,郭昭佑(2003)。標竿學 習 對 教 育 評 鑑 的 啟 示 。 教 育 研 究 月 刊,112,78-90。

 Achemeier, S.D. and Simson, R.D. (2005).Practical considerations when using benchmarking for accountability in higher education, Innovative Higher

Education, 30(2), pp.117–128.

 Alstete, J. W. (1995). Benchmark-

ing in Higher Education: Adapting best practices to improve quality. ASHE-

ERIC Higher Education Report No 5, The George Washington University, Washington, DC.

(9)

ing, in A. Rolstadas, ed. Performance

Management. London: Chapman and

Hall, pp. 211–265.

 Andersen, B., &Pettersen, P. G. (1996). The benchmarking handbook:

Step-by-step instructions. London:

Chapman & Hall.

 Arnaboldi, M., & Azzone, G. (2004). Benchmarking university activities: An Italian case study.

Financial Accountability and Manage- ment, 20(2), 205–220.

 Burquel, N., & van Vught, F. (2010).Benchmarking in Europe higher education: A step beyond current quality models. Tertiary Education and Management, 16(3), pp.243-255.

 Fitz-Enz, J. (1993). Benchmarking

staff performance- How staff department can enhance their value to the customer.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 Nazarko, J., Kuzmicz, K. A., Szubzda-Pruitis, E., & Urban, J. (2009).The general concept of benchmarking and its application in higher education in Europe. Higher

Education in Europe, 34(3), 497-510.

 Office of Government Commerce. (2005). Business change. Retrieved Jun 9, 2012, from the World Wide Web: http://www.ogc.gov.uk/sdtoolkit

/deliveryteam/

briefings/businesschange/PDFs/benchm arking.pdf

 Sadlak, J., & Liu, N. C. (2007). Introduction to the topic: Expectations and realities of world-class university status and ranking practices, in J. SADLAK and N. C. LIU, eds. The world-class university and ranking: Aiming beyond status. Bucharest: UNESCO-CEPES, Shanghai Ciao Tong University and Cluj University Press.  Stella, A., & Woodhouse, D. (2007). Benchmarking in Australian

higher education: A thematic analysis of AUQA audit reports (Occasional

Publications Series No. 13, 1-62). Melbourne: AUQA.

 Stralser, S. (1995).Benchmarking: The new tool. Planning for Higher

Education, 23, 15–19.

 Spendolini, M. J. (1992). The

benchmarking book. AMACOM, New

York.

 Weeks, P. A., Smeal, G., Kelly, P., Hodgson, S. and Gilbert, C. (1996).

Preparing university teachers in Australia: Benchmarking best practice.

Paper presented to 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for the International Consortium of Educational Develop- ment, Vassa, Finland.

(10)

Hodgson, S. and Gilbert, C. (1997). Preparing university teachers in Australia: Benchmarking best practice.

Das Hochschulwesen, 45( 2), 85–92.

 Weeks, P. (2000). Benchmarking in higher education: An Australian case study. Innovations in Education and

Training International, 37(1), pp. 59-67.

 Westensee, J. (2009).Benchmarking

research management. Research Global.

Retrieved from http://www.au.dk/ benchmarking/themes0607 /research_ funding_ and_management/westensee

數據

圖 1:標竿學習輪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4. To apply the basic principles and techniques in preparing personal budget, and 5. To develop a proper attitude towards personal finance.. Resources for the TEKLA curriculum

In 2013, the author and an associate professor of Faculty of Education at th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jointly published a paper in Gifted and Talented

Kielsmeier (2002) “Recasting the Role of Youth in the 21st Century: Active Learning and Civic Engagement” Paper presented in the National Service-Learning Conference 2002:

A dual coordinate descent method for large-scale linear SVM. In Proceedings of the Twenty Fif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achine Learning

in Proceedings of the 20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Very Large Data

二、 本計畫已將部分研究結果整理,發表於國際研討會(Chan, Y.-H., Lin, S.-P., (2010/7), A new model for service improvement design, The 2010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16] Goto, M., “A Robust Predominant-F0 Estimation Method for Real-time Detection of Melody and Bass Lines in CD Recordings,” Proceedings of the 2000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Moriya-cho, Kanagawa-ku, Yokohama-shi, Kanagawa(2001), “A Human Interface Design of Multiple Collision Warning System,” Paper presented at the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