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臺灣地區廣播電視教育之回顧、現況、前瞻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臺灣地區廣播電視教育之回顧、現況、前瞻"

Copied!
18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11. ﹒廣格與電 視﹒. 第一卷第四 3年i. 氏 83 年7 月頁仿 -106. 台灣地區廣播電視教育之回顧、現況、前瞻. 關尚仁*. 〈本文節要〉 本文旨在分析與探討廣播電視教育在台灣地區的發展,並提出. 若于未來發展應重視之問題 O 廣播電視教育在台灣地區乃根本於早 年之高職及專科的技職教育,逐漸結合棲身於高等教育中新聞或傳. 播系所之廣播電視組,隨著電子媒介的發展而共同成長,而後成為. 今日獨立之學術領域。其人才培育也由傳統的廣電新聞及節目製 播 , 擴展至媒介管理及生態研究:更因為相關研究所之設立,. 日益. 重視理論及文化之研究。然如廣電研究所之設立、高級師資之強 化、本土化研究之推動、實習情境之建構、以及各校專精領域之區 隔,研究者認為是未來發展要解決的重要課題 O. τ司坦~. .l...<ι--. 置、別昌 ,. 就傳播媒介使用或影響的角度來分析,廣播和電視媒介是眾所公認的強勢媒介, 但就傳播教育的觀點來探討,廣播電視教育卻是極待強化的 一環。畢竟這個領域發展. 時間也只有半個世紀 ,也 因為相關科技的快速發展 ,使得本領域的內容不斷變化。更. 值得注 意的是廣播電視媒介是人文社會科學、視聽傳播科技與藝術創作的整合體,所 涵蓋的層面極多 , 在討論其傳播教育時可切入 的角度亦 多 , 導至種種見仁見智的結. 論,也因而予人目標與定位不清之疑惑(註 一 )。再者,就現行名辭「廣播電視 」 而 *本文作者關尚仁為國立政治大學廣播電視學系副教授。. .89..

(2) ﹒廣播 與電視 ﹒. 第一卷第四 期. 民 83 年 7 月. 論 ,也 予人較狹隘侷 限之刻板印象,有偏重於傳統廣電媒介及節目製播之取向,對於. 新發展之傳播科技的涵蓋 一一如電傳視訊、衛星傳播、有線 電視 等 ,則似 乎力有未. 逮。在歐 美 高等教育中,則有以 「 電訊傳播 J (telecommunication)取代者,呈現更大 的涵蓋及寬容 :但此 名辭因與「電腦科技 J. electronic. (computer. science) 或 「電機 工 程 J (. engineering)領域中之「電訊傳播 」 相同,而易引起誤解,故使用上也有顧. 慮。 台灣地區專門性的廣播電視教育起始於五0年代的專科學校 ,屬 於「 技術職 業教. 育 」 的層次 , 以培養節目製作技術及工程技術人才為目標。其後才因為科技的發展 , 以及廣 電媒介角色的重要性及影響性之提昇,受到傳播教育的重視,得以在高等教育 中全面開始發展: 但 由於受到 資源的 限制,課程傾向於「專業技能」養成的設計,格. 局有限 , 在研究之發展亦有限,只能說是傳播系所附屬的組群 ,尚未 具備 獨立系所的 條件 o 直 到民國七十七年國立政治大學設立廣播電視學系,企圖藉助學校強有力的新 聞及傳播教育基礎,提昇廣電教育,以達到培育高級廣電專業人才之教育目標。緊隨. 其後 , 銘傳及 世新兩所專科學校在多次評鑑結果的肯定下 ,核准升格為學院,其所設. 立之廣播電視科(或組)亦脫離「技 術教育 」層次 ,進入高等教育的領域。同時,國 立交通大學設立 「 傳播科技研究所 J. 課程涵蓋著重在電子傳播科技領域,主旨在養. 成電訊傳播系統及媒體藝術之高級人才。國立中正大學也在民國八十 一 年設立「電訊 傳播研 究所 J. 在八十 二 年秋天正式招生 ,以培養電訊傳播之政策、媒介經 營與研究. 人才為目標。這兩個相關研究所的設立 ,把廣 電教育的涵蓋及層 次都大幅提昇 , 為台. 灣地區的廣播電視教育奠下新的里程碑 。 就前述廣播電視教育在台灣地區發展歷程,研究者將其劃分為萌芽期、成長期、. 成熟期 , 本文之目的即在對此 三 階段之環境及特 性作分析,並討論其意義及影響 , 冀 圖於此 回 顧過去與剖析現況之過程 ,得到 啟發 , 而能前膽未來 ,對令後之 廣播電視教. 育發展提供具體之建議。然在資料蒐集過程中 ,發現各校相關科系之資料檔案多有不. 全 , 或 受 限於行政規定不得借閱考查 ,故使 史料之分析未能深入 , 成為本文之缺失。. 貳、萌芽期(民的~民 60 )一一技職教育的取向. 台灣地區專門性的廣 播電視教育起源,可以追溯到民國四十六年十月 「 世界新聞 職業學 校 」 首度招考的 「 廣播電視科 」. 。以當時學制定位而言 , 該校是屬於「中等教. 育 J 之層級 , 是主流教育 的 旁枝。 三 年後 , 該校 開始招考 三 年制及五年制專科學 生 ,. • 90'.

(3) 台灣地區廣拾電視教育之回顧、主見況、前瞻. 並於民國四十九年改制為 「 世界新聞專科學校 J. 而於民國五十一年停辦職校,全面. 實施專科教育,彼時的廣播電視教育就從「中等教育」轉為 「 技職教育 J. 同時並存. 於三專及五專中(註 二 )。而「國立藝術專科學校」也在民國五十二年春季設立「廣. 播電視科 J. 此時成立的是夜間部,招生分成節目組與工程組,直到民國五十七年才. 成立日間部,而夜間部工程組則於次年停辦,自此則日、夜間部均不分組。國立藝專 不同於世界新專者在於其僅有三年制專科,但兩者之課程均須教育部技職教育司核 定,故基本上差異有限。. 依據民國六十 二 年教育部修訂之 「 廣播電視科日間部課程表 」 分析, 三 專學生課. 程分為 「 共同科目 」. 、. 「 專業相關科目」、. 「 專業實習科目」、以及 「 選修科目 」 四. 大類。共同科目含國文、英文、中國近代史等八科,共二十六學分,多集中於第 一 學 年 D 專業相關科目有新聞學、大眾傳播學、廣播電視發展史等,共十七科五十六學. 分, 一 年級修習六科十八學分, 二 年級修習七科二十六學分,剩下五科十 二學分則設 計在 三年級。而專業實習科目有八科二十學分,有燈光、工程、化妝術、製作、播音 等各種實習課程,半數集中在 三 年級修習。選修科目則列出七科十三學分,有理則 學、藝術概論、新聞編印、教育廣播與教育電視、電腦傳播學、畢業製作、以及中文. 速記,似乎缺乏邏輯及體系,且集中在一年級與三年級,應是有意挪出二年級供修習 專業相關科 目 學分後方可畢業,夜間部之課程與日間部大致相同,唯分為四年修習,. 主要專業科目多集中在第一、二、三學年,而專業實習與選修科目則多開設在第三、 四學年 。三年制專科學生因學校規定不同,多須修滿一百一十至一百 二 十學分方能畢 業 O. 就前述之專業相關科目分析, 三 專廣播電視科學生修習之課程內容相當廣泛,傳. 播學理部分有 「 新聞學 」 學」. 、. 工程 」. 「 廣告學 J. 、. 「 導演學 」. 、. 「 大有史傳播學 」. 、「攝影學」、「口頭傳播學 」. 廣電學理部分有 「 廣播電視發展史 」. 、. 「 電視原理及實用 」. 景課程則有 「 戲劇概論 」. 、「音樂概論 」. 、「語意. 、「廣播學」、「廣播電視. 、「電台行政」、「廣播電視寫作 J. 、「英文劇本選讀 」. 部分課程中傳播學理及廣電學理科目學分比例相近 (20 比 24). 、. 「 廣播英語 」. 背. 。這三. ,背景課程則僅為兩者. 之半 ,但是如果加上專業實習科目的二十學分 ,廣電學理及實務之比重則立刻加重, 其技職教育著重實務操作之特點亦立刻突顯。整體而言 ,技職教育內的廣播電視人才 培育可以說是 「專 業通才 」 的取向,祇要與大眾傳播及廣電節目製作相關的理論與實. 務都去學習,因為修習年限的要求,學生每學期課業負擔相當重,加上實習課程每一. 學分是兩個小時的課程,負擔更是加倍,因而無法藉選修來培養個人專長或是對某類. .91..

(4) ﹒廣橋典電視﹒. 第一卷第四期. 民 83 年 7 月. 節目有所鑽研。 專科學校廣播電視教育因為有相當數量之實習課程 ,特別需要硬體器材配合。 當. 時的世界新專附設的學術實驗廣播電台,早在民國四十七年九月一日開播,可以說開. 校園電台風氣之先 ,而且 台內編制專責人員 ,兼授課程及領導實習 ,極有利於實作取 向的技職教育落實(註三)。國立藝專也設立數間錄音室 ,供學生習作廣播之用 。也 因為 此時期, 由於電視器材設備昂貴,各校雖設有攝影棚、剪輯室,但供學生使用 之 限制較多;而廣播器材設備價格較低,空間需求亦小,故在實習上廣播的機會及時間. 均多於電視,但其學分及時數比例卻遠低於電視。當時的師資多以來自實務界之從業. 人員為主,多有多年從事相關工作的經驗。依據早期曾在該類學校受教之學生 ,以及 近年來技職教育傳播類科評鑑資料,可以發現這些教師在學歷資格上或未能符合,但 在專業技能及工作經驗 ,都可以說是一時之選。. 在民國六 十年輔仁大 學設立大眾傳播學系以前,台灣地區的廣電教育僅存在於世 界新專、 國立藝 專以及 「 建國商專廣電科 J. (註四). ,各以三專、五專,日、 夜間. 部 ,以 及雙班之容量 , 每年培養出近四百位畢業學生 ,對當時的廣播電視事業有極大. 的幫助 , 但也形成 「 廣電教育是技職取向」的刻版印象。而在民國六十九年銘傳商業 專科學校設立 的大眾傳播科亦招收 三 專、五專及夜間部 三 專學生,該科雖採取內部自. 由選組,多次調查均顯示學生對投身廣電媒介有高度意願 ,故每年次近二 百名畢業生 加入就業行列 ,使專科程度的廣電從業人員數量上揚,更使這個技職教育取向的廣播 電視教育到達最高潮,直到該校及世新先後昇格學院,本階段才算真正告一 段落。. 參、發展期(民 60 "-'民 77 )一一傳播教育的一環. 中國之新聞教育起源於民國七年,北京大學開設之「新聞學 」 課程,其後若干大 學先後設立「 報學系 」 或 「 新聞系 」. 。國立政治大學之前身一一中央政治學校一一亦. 在民國 二十三年創辦新聞系。抗戰勝利後,有更多之高等學府加入新聞教育之行列 , 奠定今日新聞教育 之基礎 (註五). 。 中華民國台灣地區的新聞教育在政府播遷來台後. 立刻展開,先是 民國四十年政工幹部學校設立新聞系,民國四十三年政治大學在台復. 校 , 先設立 四個研究所,新聞研究所為 其 中之一:翠年,新聞系復系。又 一 年,國 立 師範大學社會教育系設新聞組,再加上同年秋天成立的世界新聞專科學校,新聞教育. 蔚為 風氣 。 就政大社會資料館所蒐集之論文中,發現政大新聞所莫索爾先生早在民國. 四十八 年 一 月以 「 廣播新聞之寫作與處理」為主題 ,撰述碩士論文 , 其後何光國、熊. . 92..

(5) 台灣地區廣播電視教育之回顧、現況、前瞻. 湘泉、石永 貴 、吳觀濤諸位先生均以廣播電視相關議題為碩士論文之題目(註六). 開創我國廣播電視研究之先河。該所民國五十七年修訂課程中. í 國際傳播與外國新. 聞組 」 即開設有 「 電子傳播媒介研究」科目(註七)。凡此種種,均證實廣播電視教. 育早已存在於新聞教育之中。 政大新聞系復系之後即設有廣播電視課程,更在民國五十一年接受中國廣播公司 捐贈調幅發射機一 部,依法設立學術試驗無線電台,供學生實習播音。民國五十七年. 徐佳士教授擔任系所主任,為因應發展中的廣播電視事業需求,培養廣播電視新聞人 才,在系中分設廣播電視組,開設「廣電工程」、「廣播新聞製作 」. 作」. 、. 、. 「 電視新聞製. 「 廣電新聞採訪寫作 」 等課程,成為廣電媒介新聞人員養成的重鎮。這個廣電. 組也成為日後該校設立廣播電視學系的根本,在廣電教育上有特殊的意義。. 民國五十二年文化大學先後成立新聞系及夜間部之大眾傳播學系。新聞系學生自 大三開始,可依興趣修習專門課程,其中即設有廣播電視組別。該組強調培育廣播電. 視實務及學術研究人才,課程有五個科目十八學分 O 而夜間部大眾傳播系則以「培植 參與電視、廣播和電影工作人才」為目的(註八資料分析中發現,在所有課程中 有十六個科目是電視媒介相關者,共計五十三個學分,佔全部學分百分之三十五,足 以顯示該學系對電視媒介之重視 o. 民國六十年八月,輔仁大學為「研究大眾傳播理論與實務,養成專門人才 J. 設. 立大眾傳播學系 ,首任系主任張思恆博士對電視理論及實務有卓著之論作,該系並有 教會捐助之全套專業電視製作器材,故設系後立刻為各方所囑目。是以中國電視公司. 編印之 「 中華民國電視事業的回顧與前瞎 J. (註九)指稱該系「為我國第一所日間部. 正式授予學士學位的電視專業學校, ......其設置的主要目的,是在於培育實際參與電. 視工作的電視人才。 」該文又 指「由於輔仁大學大眾傳播學系的成立,使我國電視人 才培育,已從純粹參與基層電視工作人才的培育,進展到另一個嶄新的境界。」因該. 系原始課程資料付闕,僅知其電視相關課程有近十門,共三十八學分,佔全部學分之 百分之二十五左右 , 可以說相當重視這方面的教育。民國六十一年該系成立夜間部 , 與中國電視公司建教合作,電視相關課程師資以中視高級人員擔任,並使用該公司攝. 影棚及設備進行實習,開大學與電視公司建教合作之先(註十)。. 民國七十二年輔仁大學設立大眾傳播研究所 ,民國七十 三年大眾傳播學系採分組 招生,其中之影像傳播組 ,即是廣播、電視、電影的架構,與文化大學大眾傳播系之. 方向相近 ,但分工則更為專精。該組學生除修習全系共同必修外,另有組定必修課程 十四科四十八學分,選修課程十 一 科 三十八學 分,課程架構中呈現高度之廣播電視專. .93..

(6) ﹒ 廣格與電視 ﹒. 第一卷第四期. 氏 83 年7 月. 業 , 並對理論及實務有所兼顧。. 民國七十 二 年八月淡江大學於文學院之下創設大眾傳播學系,以 「 結合傳播理論 與實務運作 ,以期培育 『知行合一 』之大眾傳播專才,提昇大眾傳播之素質」為教育 宗旨(註十 一 )。該系在設立之初,即採用新聞、廣電、廣告之分類方式,架構不同. 之學群 ( cl u s t er) 。 學生除必修課程六十 四學分外,可以按照興趣,在所提供之課程學 群中, 選擇專精方向。廣播電視組開設四科一一 「 口頭傳播 」. 覺傳播 」. 、. 深度報導 」. 、. 「 公共電視 」. 、. 「視. 「 劇本寫作 」 等為必選 , 另有 「 電視新聞實務」、「電視新聞」、「電視 、. 「 教育電視 」 等科目列為推薦選修,由學生按個人興趣選擇,彈性及自. 由度均大 , 形成特色。 綜合前述分析,應當可以明瞭台灣地區廣播電視教育 , 在高等教育的領域中,實. 際是輝、起於新聞教育中的 廣播電視課程,而後成長於大眾傳播系所的廣播電視組 。與 同時期的專科教育比較 ,課程設計及科目內容已有較多之理論課程;但與新聞教育相. 比較,則因係 「 廣電新聞」之實作取向,故課程科目則呈現出專業技能訓練之傾向。 即使在大眾傳播科系中,也因為教育目 標仍 多設 定為新聞 及製作專業人員之培育 , 故 仍強調製播技能之教導。. 在民國七十年代早期廣播電視教育在台灣地區得以大幅發展,研究者認為其中 原 因有 二 , 一 是師資的供應增加, 二 是器材的普及化及價格降低。早期的廣播電視教育 由於受限於合格師資不足 , 多需 依賴來自實務界之兼任教師,校內缺乏專任廣電教. 師,故祇能聊備數科以點綴。然在六十年代末期及七十年代初期 , 多位在美國取得傳 播或廣電高級學位學者陸續返國任教 , 形成推動教學與研究的主力,先後開設許多理 論與實務兼顧的廣電課程,將這個領域的教育品質與學術研究在質、量方面都大幅提. 昇 。除這個有利的條件之外,又逢上 ENG 電視攝影機大量推出及相關器材普遍降價, 對於經費有限的教育單位來說有莫大的幫助 , 既可以滿足數量的需求, 又 可免於攝影. 棚龐大的空間及繁多的設施投資,因此有能力建立一個獨立自足的廣播電視教學與實 習的環境,學生也有更充裕的實習與實作的機會。就是在這種師資提昇及設備充實的. 雙重優勢下,廣播電視教育得以順利成長,成為傳播教育中的一環。. 肆、成熟期(民 77 "-'至今)一一一廣電教育之蓬勃發展. 民國七十年 ,國 立政治大學文理學院提 出計劃 , 申請增設廣播電視學系及廣 告學 系。在廣播電視學系申設理由中,即指出我國新聞教育偏重報業人才之培育,而大 眾. • 94 '.

(7) 台灣地區廣橋電視教育之回顧、現況、前瞻. 傳播學系又因建主旦旦慶過去之屋泛 y 未能針對培育廣電專業人才而設計課程 , 以致合格 師資不足 , 聖墓土之學能丕符專業需求一(註十二)。該計劃 中亦 引 用 日本電視專家於 民生報訪問中 , 評論我國電視事業人員缺乏專業訓練 ,也缺乏專 門 學校或機構訓練所. 需人才 , 形成「外行人訓練外行人 」 之惡性循環(註十 三 )。基於傳播媒介發展的需 求及傳播教育的責任感 , 政治大學三度要求申設廣播電視專門學系 , 但都遭到教育部. 的拒絕,直到民國七十六年才正式核准。 國 立政治大學在民國七十七年設立全國第 一 所廣播電視學系 , 為台灣地區廣電教 育發展埋下新的里程碑 , 也象徵這個領域在教學及研究上 , 將與極具歷史的新聞教 育 , 以及發展 中的 廣告教育並駕齊驅 , 共同為培育傳播專業人才 和 探討媒介學術理論. 而努力。 政大廣電系辦學是遵循 「 教學與研究並進 , 理論與實務並重 」 原則 , 乃是期望以 學術理論為中心 , 進行專業與倫理教育 , 培育有理想、有責任心、具潛力、富創意、 有責任感之廣電專業人員。故課程中多以理論為主,以實務為輔 , 實際培養廣電新. 聞、企劃、編劇、製作人才 。 政大廣電系對於「理論 」 之根本有更 具體之原則 , 即是 : 叫以理論為本 , 奠定創 新與發展潛力 , 。強調以人文與社會科學為基礎之通識觀 , 但)以 實務印證理論 , 強調. 手腦並用之教學目標。因此課程架構上, 除了大學部共 同 必修外 ,另有社會及人文科 學課程(四科二 十學分) 五十 二 學分). , 傳播基礎課程(五科十六學分). , 廣電專業課程(十七科. , 以及廣電背景課程(二十五科五 十 二 學分). 0 學 生在修完部定核心課. 程、校 定必修 、 系定必選之 三十二 科一百 一 十七學分後 , 得自由選修十一 學分之專精 科目 , 另須在本院以外選修輔系或至少二十學分之集中選修 , 以 培養專業專長及第 二 專長 (註十四). 0 由於政治大學在新聞及傳 播教育有近半世紀的基礎 , 不論師資、設. 備、圖書、研究都有相當充裕之條件 , 因 此 廣播電視學系得以運用 這些有利的資源 ,. 順利地成長。為 了使傳播教育的發展更為完整 , 各項教學及研究資源得以充分運用 , 民國七十 八年政大 將新聞系所、廣告系 、 廣播電視學系自文理學院中劃出 , 正式設立 傳播學院 o 傳播學院的成立 , 代表傳播教育已形成 一個完整、獨立的學術領域,也不 再是附屬於文學院或社會學領域的學科 , 這對日後本類科系的發展 , 有莫大的助益 ; 至少讓教育主管機關及官員明暸其特殊性 , 不再以對語言、文學等學科的投 資理念來. 看待傳播科系 , 甚至對廣電、廣告 、新聞等科系都以比照理工科系方式來核定預算 及 分配其他教育資源。. 民國七十九年銘傳商業專科學校奉准改制為銘傳管理學院,其大眾傳播科改為大. .95..

(8) ﹒ 廣播典電視﹒. 第一卷第四期. 氏的年7 月. 眾傳播系,脫離技職教育而提昇為高等教育之層次;其廣播電視分組之課程也隨之調 整,預期在原有之基礎上,將可培養出更多理論及實務並備的廣電人才(註十五). 0. 民國八十年對台灣地區的傳播教育有非常的意義,對廣播電視教育則更是意義重. 大口先是國立台灣大學與國 立交 通大學,在同一時間分別設立新聞研究所及傳播科技 研究所,繼之是世界新聞專科 學校改制 為世界新聞傳播學院(註十六)。台灣大學新 聞研 究所旨在培育優秀之新 聞專業人才 , 以提昇新聞資訊之品質 , 故課程理論與實務 並重,兼顧印刷媒介及廣電媒介之特殊專業的採訪、媒體製作與政策問題的研究。其 廣電新聞教育的特性使廣電教育更為充實,而也將之提昇為研究所的層次。國立交通. 大學傳播科技研究所分設傳播系統組及媒體藝術組 , 其中傳播系統組未來之發展方向 與廣播電視科技 及教育 尤其相閥 , 著重廣電系統及軟體工程之研究、高畫質電視系. 統、以及傳播資訊管理系統之研擬與開發,將硬體科技與軟體技術結合,從廣電媒介 延伸到電訊傳播,擴大廣電教育的涵蓋。至於從專科昇格改制為學院的世界新聞傳播. 學院,原本就是學生人數最眾多的傳播教育單位,多年來代表著傳播教育中的職業訓 練取向,也因為培育之基層廣電人才最多,對廣電教育有舉足輕重之影響。在該校昇. 格後,廣播電視科、電影製作科合併為視聽傳播學系 , 再區分為廣播、電視、電影三. 組,期望能以 「學 術理論結合實務,提昇前述視聽媒體之品質,負起社教功能與責 任 。 」 這個改變的意義及影響均大 ,與政大廣電系設立的意義相當,可以象徵廣電教. 育已脫離技職教育的純職業訓練 , 已經提昇至人文社會教育取向的高等教育 o 台灣地區的廣播電視教育在民國八十年以後,有了嶄新的局面,不{皇島祇是教育層. 次及教學品質的提昇,更有若干的系所建設與改制措施,其中包括國立中正大學在民. 團八十二年設立「電訊傳播研究所 J 研究所 J. 民國八十三年六月招生的世新學院「大眾傳播. 以及業經初步核准設立的政治大學「廣播電視研究戶仇. 八十 三 學年度新設的「影像傳播學系 J. , 男有輔仁大學於. 確定於八十 三學年度配合學校昇格改制成系. 的藝術專科學校 「 廣播電視科都說明到此階段 , 廣播電視教育結束技職教育的階. 段,已是高等教育的一環,而且更積極地提昇為研究所的層次 D 重視技能訓練的廣電. 教育已成過去,繼之而起的是 「 理論與實務兼顧 J. r 人 文、社會、科技、藝術並. 重 J 的大學廣電專業通才教育,以及朝向學術理論研究的研究所教育。. .96..

(9) 台灣地區廣播電視教育之回顧、現況、前瞻. 伍、未來展望與建議. 從各學校廣電系所的設立與快速成長,台灣地區的廣播電視教育呈現高度的蓬勃. 現象(見表一)。加上近年來廣播電視媒介解嚴 ,大量頻道釋出供設立廣播與電視電 台:有線電視快速發展 , 各類頻道紛紛推出:衛星電視引進 ,跨 國傳播蔚為風氣 ;廣 播電視人才之需求不言而喻,廣播電視教育的重要也更為彰顯,未來的走向與措施,. 值得吾人及早深思與規劃 o. 表 一 :台灣地區廣電教育相關科、系、所情況 一覽表. 區分. I 成立日期 l 修業年級. 科系所名稱. l 學校 i 政. i 學. 電專業教學 λ川. 戰1 新聞系~年. ; 大學 | 卡一一一一一一一. 分. 四. 年. l三. 組 一→設 招生 i. v. J. 年|. i. i 政治 | 新聞系 i 44 年 大. |. i 相關課程!系內. 校. | 政治 | 新研所 l 昨. 電視. 學;. 四. (57 年設. 年. v. 廣電組). |師範 | 大. v. 學 ( 新聞組|組不詳). i. i 世. 新i 廣播電視科 I 51 年. | 學. 院. 文. {r.. 大. 學 i. I 80年改制. i 大眾傳播系 I 52 年. i 四. 年. V. 一一」. 年. V. (夜間部). ;. 一一一 一下一 一一一十. 文化新聞系 ! 52 年 大. 四. 一一斗. 學(夜間部). ! 四年. >. I. .97..

(10) ﹒ 廣播典電視 ﹒. 第一卷第四期. 民 83 年 7 月. 表 一 : 台灣地區廣電教育相關科 、系、所情況 一 覽表(續). 代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下. |. 區分. \. | \. l F斗系所名稱 | 成立日期. 修業年級. 分. \. 廣電專業教學分析. 電視. 組 系. ! 學校. 相關課程. 系內. 招生. 卜一一一「一一一一 廣播電視科. 52年. 年. V. 廣播電視科 i 57 年. 年. V. (夜間部). (日間部. 仁 | 大眾傳播系 ! 學 1. (日間部). 四. 年. 四. 年. I. V. 卜一一一一←一一 | 輔. 仁 ( 大眾傳播系 I 61 年. !大. 學 I. (夜間部. | 文. 年. 卜一一斗. V. 化 l 哲學研究所 I 62年. 四. V. ! 大學 i 新聞組 i L一一一一一-一一4-------+. !銘. 傳 l 大眾傳播科 i 68年. | 四. 年|. l 輔. 仁付之眾傳播研 1 72 年. 四. 年 i. 世JE一. 竺些~. 刊炎. 1. 1 72年. 四. 治 | 廣播電酥 1 77年. 四. 江 | 大眾傳播系. l. L. V. 年. 學 l 究所 i 大 卜一一十一. I >. V. };:.學. \政. 大學 l. 「一一 l 台. i. 灣 | 新聞研究戶斤 80年. 年. v. V. 已fL一一一止一 | 交. 通 | 傳播科技研 |川川川 8趴別o. L已L 三 一竺 引i竺竺竺一一一 l 中. l大 . 98 .. 正 ! 電訊傳播研 1 82 年. 學 | 究所. 卜二. -~.

(11) 台灣地區廣播電視教育之回顧 、 1見 λ 、前瞻. 在我團新聞教育推展六十五年之際 , 李瞻教授曾在專文中指出 , 台灣地區蓬勒發. 展 的新聞 傳播 教育 , 如 與 先進國家比較 , 仍有相 當之 缺失 , 他列舉出四個 方 面的問 題. 1- 仆專 任 師資 太少 , 缺 乏新聞與傳播理論之系統研究口 (寸教材貧乏 , 新聞與傳播. 學術性之著作不多 o (三)未能建立 完整之新聞教育體系 , 大部份仍為職業訓練。 個沿襲. 資本主義新聞學之理論 , 未能建立符合本國文化價值系統之新聞學(註 十 七). 0. J 這. 雖然是 十年 前針 對新 聞教育之 缺失 , 但用在 今天 廣播電視教育,卻仍是十分恰當的錚 錚 之 言 。廣電教育由於強調操作技能的教學 , 難逃職業訓練 之 指 責 : 獨立 設 系未久 ,. 完整之教育體系未建立 : 師 資不足 、學術研究有限、專業教材缺少 , 都是普遍存在的. 問題 。 面對未來的需求與發展 , 廣電教育要在 「量 」 的發展之際兼顧「質 」 的層面 , 研 究者以為下 列幾 項建 議 或 可有建設性之功能 D. 一 、 設立廣播電 視研究所 以廣電研究所為廣播電視學術研究及高級人才培育之核心 : 展開廣電學術之系統 性研 究 , 建構廣電學術理論 ; 推動廣 電學術 論著之 出版 , 以期充實廣電相關教 材: 延 伸研 究所碩士班至博士班體系 , 建構完備之廣電教育系統。就目前各校情況分析 , 新. 聞研 究 所 、 傳播研究所 、 以 及傳播科技研究所對廣播電視教育之推動與提昇均有功 能 , 但因各有專攻 , 不能專注性之投入 D 目前僅中正 大學 「 電 訊傳播研究所 」 以其節 目策晝Ij 、聽眾 分析、市場調 查 、政策 及管 理之取向 , 以及政治大學籌設中 之 「 廣電研. 究所 J. 兩者是以廣電教育為其核心 , 對本領域之研究推展、論著發行、人才培育會. 有更專精之投入 , 也 直 接影 響未 來 高層 博士班的設立 O 要健全廣電教育體系 , 設立廣. 電研究所已成必要 O. 二、進行本土 化 之學 術 研究 當前台灣 地區對 廣 播 電視之 研究已有相 當之學術基礎 , 四十年來亦有相當數量之 論告(見表 二 ). , 但均 屬 個人 化之點狀及局部性研 究或 調查 , 故問題在於缺乏系統性. 成全 面性芝研究 , 以及缺乏基本資料之中、長期研究 , 如 收視聽習慣、廣電媒介使用. 及態皮 、媒介 生 態、節目趨 勢與演變等 研究 , 均須有計畫U 、有系統、常態性地實施 , 方能達成資料之累積 , 建構本土化廣電研究之資料庫 , 以利相關 及後續研究之進 行 o. • 99 •.

(12) ﹒ 廣橋典電視 ﹒. 第一卷第四期. 民 83 年 7 月. 表 二 : 廣播電視學術研究概況表. 年. 代. 博、碩士. 論文(篇). 60年以前. 17. 60----65. 12. 66----70. 20. 71----75. 20 43. 三 、充 實並培育高等 師 資 廣播與電視要落 實「 理論與實務並重 」 之大學部教育 ,以及推動 「 理論及學術研. 究 J 之研究所教育 , 師資人才為首要之要件。在台灣地區新聞及傳播教育四十年來的 耕耘 ,培育 出 許多俱高級學位及實務能力之師資人才 ;唯在廣播電視方面 , 因係近年. 來才正式獨立發展 , 故人才數量有限 , 如果更要具實務能力 , 合格人選更加稀少。但 廣播電視教育 及媒介本質之限制 ,在 大學部或研究所碩士班課程中 ,製播之實作取向 者仍不 在少數 , 本領域教師多須兼備理論與實作之能力。當前各校在本領域之師資仍. 明 顯欠 缺,研究者於八 十 二 年底針對各傳播科系 , 教授各廣播電視課程之教師 之學經 歷 進行簡單之分析( 表三). , 發現在大學部份 , 各校專任教師以講師及 副教授 為主 ,. 專任教授僅有 一人 , 而兼任教師則以講師層級最 多(表四). , 也是構成 大 學部份廣 電. 師 資 的 主 力 ; 在這個部份碩士學歷者佔 76.74 % ' 都清楚說明我國現有之廣電師資 ,仍. 拘 泥於碩士 、 講師層級 。又 就其學歷分析 , 除少數幾位為政大或文化之研究所培 育. 者 ,幾乎全賴國外學成者為主要來源 , 且教學年資多在六年以下(表五). , 在在都顯. 示這個 領域師 資 的年 輕化 。今 後仍應持續延攬 , 並鼓勵在職者進修 , 亦應在條件允許 時 ,藉助博 士 班 之設立 , 同 時達到 自 力培育師資之目的。. .100..

(13) 台灣地區廣播電視教育之回顧、現況、前瞻. 表 三 : 各哎傳播科系廣播電視課程師資分佈狀況(以八十二學年度上學期為準). 職級. 勵。 |. 三數宇i生比i 例 1 人一 研研部份. 人. 數比例. :Wff志寸l: 講師. 1. 16Y6. 15. 下. 1. :n.5%. 16.28%. 3. 17 叫. 。. o %. 1.16%. 。. 。%. 2. 。 8. 37.5%. 25. ?6. o % 100. %. <資料蒐集與製表 : 王致寧 、潘志剛 >. 表四:各校傳播科系廣播電視課程師資 、學歷 分析(以八十二學年度上學期為準). \類叫. 大學部份 -7. 一口. (?三41 :可二到土一到 比例 i博. 叫. 13. 15.1 川. 787 .5%. i r -1)- 17呆一下 「一. I 12.5叫. 一---r-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寸一 一 一一一「. ; 學士. 「一-一一一 一 于 i :其他. 5 2. 5.81%. U. 0 %.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卜一一可 2. :nu- 6 ( ). hf--JJi-~5- -I~~)-. -j-. -6. U. 8. 100. -6. 0. %. 〈資料蒐集與製表:王致寧、潘志剛>. • 101 ..

(14) ﹒ 廣拾 ~il~ 電枕 ﹒. 第一卷第四期. 氏的年 7 月. 表五 : 各校傳播科系 廣播電視課程師資學歷及年資分析(以八十三學年度 上學期 為準). 校名政大輔大 | 淡江. !i. 類別. |. 「斗 '!l-. !l-. 40% 職 L 專捌. 十. 41. 67% 14.29%. 80% I 72. 730~. 75% I. 25%. 58.33%. 8~7~ I. 75~日. 25%. o. 7 . 1 4日. 0%. 75%. 91. 67%. 78 .5 7%. 2596. 。%. o. 7.14%. 。%. 。%. 8.33%. 2596. 。%. 「. :)的 L ~061 22 肌. mz 頓學 =1: 1E l m ll mo 且. 寸 CJO(, 0仆I 。 ~Yo |. 歷 !其他. i1. 2. | 一←一. I. 叫下 24%i| 任 r 講 一一 L. 副教授. L一一←. 呢. 0. 你. o. 8t)~. ! 任 l 講師 | 叫 i一 l. 斗. 年:似 f ! :'~----6 年. HJ'l6 [ 18. 18%. l的 I 0%. 9.09%. 」←斗-.._--. ()O~. 。%i. I. I. 55% 20~t. 。%. 25. '%. 96. 50克. 16.67~Yu. 。%. Ot 也. 。%. 9 . 09~Yu. 。%. 。%. o. 75~Yo. 25%. 9 %. I. 25. 。%. o{,. 7.14%. %. 0 ?6. <資料蒐集與製表 : 王致寧 、 i番志剛>. • 102 •. 25"6. 25 u6 I 72 . 73 06. !(2 主「 跳 ! ! 資 ! l()年以上. I |. I 8悅 1 6 :1 帥!. 8'l6 84 0{,. % 一. 一-t-一一刷 寸 教 一一 聖十一←刷. ! 兼l 一一. 銘傳. 75%. i 學 l 博士 1. ; 專 一教副教授授一寸 叭可. 藝專. 25% I. 60 1;. |. 世新. 27 . 27~Yo. Ljll i 表任 I. u. 文化. o. l. 。. %. Yu. % 14. 29~Yu. 58.33% 71. 4 3?~. 25% 別 |. 50%. 25%. 25%. m|. O ?~. 33.33%. 14. 叫.

(15) 台灣地區廣播電視教育之回顧、主見況、前瞻. 四、 實習情境 的提供. 我國及美國新聞教育均受密蘇里新聞學院影響極深 , 亦承襲其實務訓練之 「 學術 領導實務 J 理念 , 以及設立實習媒體供學生參與以印證課堂理論之作法(註十六)。. 廣播電視教育,亦如l 新聞教育 , 必須提供實習環境 , 讓學生在模擬的情境下實地去製 播節 目或經營媒體 O 在台灣地 區的廣播電視教學單位, 多半有電視攝影棚、控制室、. 以及剪輯設施或 ENG 供學生使用 : 又如政治作戰學校 、 政治大學 、世新學院 、 銘傳學 院、淡江大學都先後設立學術試驗廣播電台 , 其中更有對外播音者 ;都是有助於學習 的具體作法 。 其他也有與實務界之廣播或電視台實施建教合作 ,學 生赴現場實習或製. 作節 目供播 出均屬常 見。筆者認為其 中之癥結在於是否符合 「 學術領導實務 」 之原 則,也就是不應使之淪 為 技術之磨鍊,應當給予 「 應證理論、推衍理論 」之機會 , 故 其情境之設計必 須 以學術理論為基礎原則 , 才能發揮「輔助教學、協助學習 」 的功 能。然現今若干廣電教育之實習環境有過於功利主義之傾向 ,祇 問成績與結果 , 忽略 過程中的學習 , 甚至為求硬體設施投資之回 l仗 , 實施營利回本的作法 , 極 易造成教育 上的偏差 。. 五 、 專精的發展取向 基於市場及資訊社會趨勢的需求 , 廣播電視或相類似系 所在未來必然會增多 , 從 廣電教育的推廣來看是值得欣喜 , 但在量的前題滿足之際 , 宜將質的要求列為重點 。. 就目前情況而 言 , 多數學校仍著重製播人員及新聞人員之培育 , 對於媒介管理與傳播 科技 整合仍較忽略 , 故人才培育有明顯之重疊與不足之處 , 宜充分運 用教 育部配合大. 學法授權各科系發展與研修學分之際 , 調整方向,各系所宜在此領域中有所專精與投 注 , 以期發展獨具之特色 ,使定位更加明確 , 各系 所各 為互補 , 使廣電各領域之教學. 與研究均能涵蓋 : 同時避免過度的重疊相近 , 造成人力 市場的過剩及教學 資源的浪 費 O. 陸、結語. 廣播電視教育在台灣地區發展歷經萌芽 、 成長 、成 熟 三個時期 , 就各階段之時間. 順序 與 廣播電視媒介及事業的發展似乎未能配合 , 而且予人落後緩慢之感 O 幸而由於 師資的充實及器材的普及 , 加上多年來新聞及傳播教育的深厚基礎 ,得以 在短暫的十. 數年內快速地成長。未來台灣 地區在民主化、自由化、國際化的政策下 , 更有利於廣 • 103 •.

(16) ﹒ 廣播典電視 ﹒. 第 一 卷第四期. 氏 83 年7 月. 播電視及各類電訊傳播媒介的發展,勢必導致更多此類系所的設立 O 在這種蓬勃發展 的情形下,廣電教育從業人員更會感到責任及挑戰 , 包括系統化的研究待推動、專精 化的特色要建 立 、學術化的學習情境要營造、專業化的師資待充實:更要能夠掌握廣. 電媒介的整合性本質 , 結合新聞、傳播、社會 、 人文 、科技、 藝術等不同的領域 , 來 建構個本土化的廣播電視教育及學術體系 , 在平衡理論與實務的原則下 , 培育廣電. 專業人才 , 進行學術研究 , 以及提供社會專業之服務。. 菜、附註. 註. ,. 一 :關尚仁 (民 80). I 廣播、電視、電影教育基本問題之探討 J. 中華民國第. 一 次新聞暨大眾傳播教育檢討引言論文 D 台北 :中 華民國大眾傳播教育協 會。. 註. 二 : 黃天才等編輯(民 8 0 ). , 中華民國新聞年鑑 O 台北 : 台北 市新 聞記者公會 ,. 頁 230 。 註. 三 : 黃天才等編輯(民 8 0 ). , 中華民國新聞年鑑 O 台北:台北市新聞記者公會 ,. 頁 357-360 。 註. 凹中華民國電視事業的回顧與前瞻 J. 230 註. , 台北 : 中國電視公司 , 頁. 0. 五 : 李瞻(民 72 ) 咱集). 註. (民 70). r 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增設博士班 J. ,. , 台北 : 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 , 頁 1-15. 六 : 曾虛白(民 58 ) 集). ,. 新聞學研究(第三十. 0. r 十五年來的政大新聞研究所 J. 新聞學研究(第 三. , 台北 : 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 , 頁 卜的。. 註七 ;同 註六 O. 註八 : 同註凹 , 頁 233 。 註九 : 同註四 , 頁 232 註. 0. 十:同註九。. 註十淡江大學大眾傳播學系概況表 J 註十二. 民國 81 年 12 月 30 日 O. r 國立政治大學文理學院增設廣播電視學系及廣告學系 J 頁1. 民國 70 年 5 月 ,. 0. 註十三 : 民生報,第卡版 , 民國的年 8 月 5 日。 註十四. • 104 .. r 國立政治大學廣播電視學系簡介 J. 民國 81 年 12 月 1 日印行。.

(17) 台灣地區廣播電視教育之回顧、現況、前瞻. 註十五. I 銘傳管理學院大眾傳播學系簡介 J. 註十 六 : 同註 三 , 頁 311. 0. 註十七: 同註五 ,頁 111. 0. 註十八 : 羅文輝(民 78) 影響 J. 201-210. 0. , I 密蘇里大學新聞學院對中華民國新聞教育及新聞事業的. 新聞學研究(第四十一 集). , 台北 :國 立政治大 學新聞研究所,頁. 0. The Development of the Broadcast Education in Taiwan Michael S.R. Kwan; Ed. D. ( Abstract) This study describes and discusses the development of broadcast education in Taiwan. From the analysis of available data , three developmental stages are identified. The first stage was the origin of broad ca st education at the technical-oriented vocational education leve l. It emphasized on the skills and technical trainning of production. At the second stage , broadcast education started to develop in the journalism or the mass communications departments at the higher education system. It had n01 yet been recognized as an independent academic area . Broadca st education was either a sub-division or a sub-program that attached to these well-established academic programs or departments. Broadcast. 、journalism. and Radio/TV programming were the sole. concentratio !1. At la st , the stage of maturity came. Broadcast education became an independent area at the higher education level with the estab li shment of Radio/TV Departmen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 1988. The curriculum covers media management and media ecology besides the traditional broadcast journalism . 105..

(18) ﹒ 廣播與電視 ﹒. 第 一 卷第四期. 民 83 年7 月. and pregram production. Few existing graduate programs in communications also have devoted their studies into the telecommunication related fields. Theoretic and policy studies have become popular and helpful to this area. However , issues as to elevate the quality of faculty , to promote more studies in local setting or industry , to provide effective learni ng environment for learners , and to establish graduate program s with diversified concentrations are critical features to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Taiwan 's broadcast education.. . 106..

(19)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An additional senior teacher post, to be offset by a post in the rank of CM or Assistant Primary School Master/Mistress (APSM) as appropriate, is provided to each primary

An additional senior teacher post, to be offset by a post in the rank of CM or Assistant Primary School Master/Mistress (APSM) as appropriate, is provided to each primary

An additional senior teacher post, to be offset by a post in the rank of Certificated Master/Mistress or Assistant Primary School Master/Mistress as appropriate, is provided to

The WG hopes to make effective improvement recommendations on textbook publishing and pricing to provide students with quality and reasonably priced textbooks

An additional senior teacher post, to be offset by a post in the rank of APSM, is provided to each primary special school/special school with primary section that operates six or

An additional senior teacher post, to be offset by a post in the rank of APSM, is provided to each primary special school/special school with primary section that operates six or

An additional senior teacher post, to be offset by a post in the rank of CM or APSM as appropriate, is provided to each primary special school/special school with

An additional senior teacher post, to be offset by a post in the rank of CM or Assistant Primary School Master/Mistress (APSM) as appropriate, is provided to each prima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