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臺北市國民中學組織文化與教師知識分享意願關係之研究-以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教師為例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臺北市國民中學組織文化與教師知識分享意願關係之研究-以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教師為例"

Copied!
181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指導教授:洪仁進 博士. 研究生:柯 淑 惠. 撰. 中華民國九十八年元月.

(2) 謝        誌  論 文 能 順 利 付 梓 , 我 要 感 謝 有 良 師 益 友 一 路 相 挺 ,彼 此 扶 持、 鼓 勵 與 勸 勉,最 辛 苦 的 當 屬 指 導 教 授 洪 仁 進 老 師,總 是 在 我 們 幾 位 學 生 最 需 要 的 時 候 , 不 斷 的 給 予 支 持 與 鼓 勵 ,從 最 初 題 目 的 確 認,到 論 文 計 畫 擬 訂,以 及 問 卷 設 計 等 等,循 循 善 誘、適 時 剴 切 的 指 導。而 在 計 畫 口 試 及 學 位 考 試 期 間,高 強 華 與 郝 永 崴 兩 位 老 師 不 吝 惠 賜 寶 貴 意 見 與 建 議 ,加 深 論 文 的 廣 度 與 深 度,使 論 文 更 臻 完 善,我 要 向 他 們 致 上 最深的謝意與敬意。 「 師 大 , 大 師 」斗 大 的 期 許 , 印 入 眼 廉 , 也 深 觸 我 心 , 激 勵 我 在 教 學 生 涯 19 年 後 , 再 回 到 蘊 育 正 統 師 資 的 師 範 大 學 進 修 , 追 隨 大 師 學 習,讓 兼 任 學 校 行 政 工 作 的 我 們,從 實 務 工 作 上 明 白 學 理 的 支 持 , 從 教 育 行 政 哲 學 研 究 、 教 育 政 策 實 務 研 究 、 學 校 評 鑑 研 究 …等 等 , 課 程 不 但 緊 湊 且 嚴 謹,同 時 也 能 運 用 到 職 場 上 作 課 程 實 踐,這 種 領 會 是 充 電,更 是 恩 典。因 此,求 學 期 間,除 了 在 課 業 上 精 進 外,同 儕 間 的 經 驗 分 享 與 學 習,彌 足 可 貴, 更 感 謝 所 有 授 課 師 長 們 的 春 風 化 雨 , 除 了 知 識 學 理 的 教 導、課 程 研 究 發 展 外,也 給 我 們 許 多 做 學 問 的 榜 樣 與 典範的學習。 從 單 純 的 教 學 工 作 轉 而 兼 任 學 校 行 政 業 務,我 深 信 在 生 命 中 每 一 階 段 絕 非 出 於 偶 然, 而 是 在 上 帝 的 手 中 早 有 安 排 。三 年 來 ,在 工 作 與 課 業 的 繁 忙 中,除 了 行 政 工 作 轉 換 跑 道 外,教 會 的 服 事 未 曾 停 止 甚 至 還 有 加 增,但 上 帝 格 外 的 保 守、帶 領 與 恩 寵,讓 我 恩 上 加 恩,力 上 加 力 , 賜 我 一 切 都 平 安 順 利 。 同 時 我 要 感 謝 我 的 家 人,對 我 工 作 的 支 持 與 包 容,因 為 他 們 的 體 恤 與 協 助,讓 我 能 全 心 投 入 工 作, 也 能 順 利 完 成學業。.

(3) 生 命 就 應 該 用 在 美 好 的 事 物 上。回 顧 過 往 歲 月,在 懷 抱 對 教 育 的 熱 忱 與 使 命 下,展 開 教 學 生 涯,不 但 從 學 生 身 上 看 到 我 當 年 的 選 擇 , 也 看 到 我 對 教 育 工 作 的 執 著 與 理 想。而 能 從 學 校 工 作 中 再 次 回 到 課 堂 上 求 學,是 嘗 試 與 學 習,是 行 動 與 詮 釋,令 人 格 外 珍 惜。深 深 感 謝 在 學 期 間 師 長 們 的 指 導 與 關 心,同 窗 好 友 的 鼓 勵 與 協 助,更 感 謝 所 有 生 命中與我相遇的貴人! 柯淑惠. 謹 誌 2009.02.15.

(4) 論文摘要 教 育 培 育 人 才,人 才 決 定 我 們 的 未 來,處 於 二 十 一 世 紀 知 識 經 濟 的 時 代,智 慧 資 本 已 成 為 組 織 最 重 要 的 資 產,而 學 校 是 培 育 人 才 最 重 要 的 場 所,更 是 開 發 人 類 智 慧 資 本 的 第 一 線。尤 其 在 面 對 全 球 化 的 發 展 趨 勢,以 及 無 國 界 競 爭 的 社 會 變 遷 下,屬 於 知 識 型 組 織 的 學 校,欲 塑 造 成 為 高 價 值、具 創 造 力 的 組 織,更 需 致 力 營 造 支 持 與 信 任 的 組 織 文 化,始 能 透 過 知 識 分 享 而 結 合 全 體 教 師 的 知 識 和 經 驗,以 發 揮 知 識 的價值,增進師生成就與提昇學校效能。 因 此,本 研 究 之 主 要 目 的 在 瞭 解 臺 北 市 國 民 中 學 自 然 與 生 活 科 技 領 域 教 師 對 組 織 文 化 的 知 覺 程 度 與 知 識 分 享 意 願,其 次 是 不 同 背 景 之 教 師 在 組 織 文 化 知 覺 程 度 及 知 識 分 享 意 願 上 的 差 異 性,以 及 學 校 組 織 文 化 與 教 師 知 識 分 享 意 願 之 間 的 關 聯 性。係 以 國 民 中 學 自 然 與 生 活 科 技 領 域 教 師 爲 研 究 對 象,藉 由 相 關 文 獻 探 討 本 研 究 之 立 論 基 礎,並 以 教 師 各 種 背 景 為 基 本 變 項,組 織 文 化 為 自 變 項,知 識 分 享 意 願 為 依 變 項 而 設 計 各 施 測 量 表 , 採 問 卷 調 查 法 進 行 量 測 , 共 發 放 300 份 問 卷 , 回 收 之 有 效 卷 232 份 。 經 以 獨 立 樣 本 t 檢 定 、 單 因 子 變 異 數 分 析 、 皮 爾森相關及迴歸分析方法等統計分析獲得下列幾項結論; 壹、臺 北 市 國 民 中 學 自 然 與 生 活 科 技 領 域 教 師 對 學 校 組 織 文 化 知 覺 為 中 上 程 度,其 中 以「 支 持 型 文 化 」較 高,其 次 是「 科 層 型 文 化 」、 「 創 新 型 文 化 」。 貳、臺 北 市 國 民 中 學 自 然 與 生 活 科 技 領 域 教 師 知 識 分 享 意 願 屬 中 上 程 度 , 其 中 以「 利 他 主 義 」之 分 享 認 知 程 度 較 高 , 其 次 是「 互 利 主 義 」、「 聲 譽 因 素 」。 參、臺 北 市 國 民 中 學 自 然 與 生 活 科 技 領 域 教 師 因 依 其 專 業 背 景、職 務 及 所 處 學 校 性 質 的 不 同 而 對 學 校 組 織 文 化 知 覺 程 度 有 明 顯 差 異。 肆、臺 北 市 國 民 中 學 自 然 與 生 活 科 技 領 域 教 師 因 依 其 性 別、專 業 背 景 及職務的不同而在個人知識分享意願上有明顯差異。 伍、臺 北 市 國 民 中 學 自 然 與 生 活 科 技 領 域 教 師 對 學 校 組 織 文 化 知 覺 程 度 與 個 人 知 識 分 享 意 願 關 係 具 有 中 度 正 相 關,其 中 又 以「 支 持 型 文化」與「創新型文化」具有較高預測力。 I.

(5) 最後針對教師及學校方面之精進提出建議,以供參考。 壹、在教師方面: 一、精進專業知能,提升領域專業素養。 二、拓展人際關係,開創雙贏共榮願景。 三、共創團隊精神,追求教學卓越成就。 貳、在學校方面: 一、善用領導策略,創造優質校園文化。 二、力行組織管理,發揮學校體制功能。 三、促進人際網絡,建構教學知識地圖。. 關 鍵 字:國 民 中 學、自 然 與 生 活 科 技 領 域 教 師、組 織 文 化、知 識 分 享 意願. II.

(6) Abstract Education cultivates talents, and talents will determine our future. Nowadays, in an era of knowledge economy, intelligence has become the most important asset in the organization. The school is the most important place to cultivate talents, and it is also the front line to develop human intelligence. In the face of the tendency of the global development and the social change of the competition all over the world, the school of knowledge organization should devote itself to create the organizational culture with support and trust in order to become an organization with high value and creativity. Then by means of knowledge sharing and the combination of the knowledge and experience of the whole teachers, it can develop the knowledge value and improve teachers and students’ achievements. Therefore, the research mainly aims at realizing the perception degree of the organizational culture and the willingness of knowledge sharing among the junior high school teachers in the field of science and life technology in Taipei City; next, it will also discuss the difference and relationship as above among the teachers from different backgrounds. Under the circumstances of this research, based on documents review, the teachers in the field of science and life technology are the primary objective. The background of teachers is basic variable, and the organizational culture is independent variable. The willingness of knowledge sharing is dependent variable. This research is conducted by questioners survey, totally 300 questionnaires had been delivered, and 232 of them are effective. All samples were analyzed through the ways of statistic analysis, such as Independent-Sample t test, One-way ANOVA (analysis of variance), Pereson’s Analysis of Correlation, and Regression Analysis. Some conclusions are drawn from the research. Five results had been made as follows: 1.. The perception of the school organizational culture among the junior high school teachers in the field of science and life technology in Taipei City is in the high-intermediate level. The highest perception is in supportive culture, and the second one is in bureaucratic culture, and then innovative culture. 2. The willingness of knowledge sharing among the junior high school teachers in the field of science and life technology in Taipei City is in the high-intermediate level. The highest perception to sharing is altruism, and the second one is favor and the third one is credit. 3. The perception degree in school organizational culture is variable based on the difference of professional backgrounds, offices and school characteristics. 4. The willingness of personal knowledge sharing is variable based on sex, offices and professional backgrounds. III.

(7) 5.. The connection of the perception degree of the school organizational culture and the personal knowledge sharing among the junior high school teachers in the field of science and life technology in Taipei City is medium; furthermore, supportive culture and innovative culture indicate the higher prediction power.. At last, the suggestions for the improvement of teachers and schools are made for reference. Suggestion 1: For teachers, 1. To improve professional competence and enhance the equipment in the professional field. 2. To enlarge the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and build the Win-Win vision. 3. To develop the team work and pursue the teaching achievement. Suggestion 2: For schools, 1. To make use of leading strategy and create the excellent school culture. 2. To utilize the organizational management and exert the function of the school system. 3. To enlarge the network of the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and construct the map of the teaching knowledge. Key Words: junior high school, teachers in the field of science and life technology, organizational culture, willingness of knowledge sharing. IV.

(8) 目 第一章. 緒論. 次. … … … … … … … … … … … … … … … … … … … … … …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第二節. 研究目的. ……………………………………………………6. 第三節. 待答問題. ……………………………………………………6. 第四節. 名詞釋義. ……………………………………………………7. 第五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 …………………………………………9. …………………………………………………………11. 第一節. 組織文化的意涵及其理論. 第二節. 知識分享意願的意涵及其理論. 第三節. 組織文化與知識分享意願關係之相關研究.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11 ………………………3 5 ………60. ……………………….…………………………69. 第一節. 研究架構. ……………………………………………..……6 9. 第二節. 研究方法. ……………………………………………….……70. 第三節. 研 究 假 設 ……………………………………………………..…71. 第四節. 研 究 對 象 ……………………………………………………..…76. 第五節. 研 究 工 具 ……………………………………………………..…77. 第六節. 研 究 程 序 ……………………………………………………..…86. 第七節. 資 料 處 理 ……………………………………………………..…88.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91. 第一節. 問卷量表再測信度…...……………………..……..….…91. 第二節. 問 卷 受 試 教 師 基 本 變 項 統 計 分 析 ………....….……..……92. 第三節. 學 校 組 織 文 化 及 教 師 知 識 分 享 意 願 現 況 分 析 ….……..95. 第四節. 教師基本變項與各研究變變項 Pearson 相關係數分析….…..98. 第五節. 不 同 背 景 教 師 對 學 校 組 織 文 化 知 覺 差 異 分 析 ……….100. 第六節. 不 同 背 景 教 師 知 識 分 享 意 願 差 異 分 析 …………...……110 V.

(9) 第七節 第五章. 學 校 組 織 文 化 與 教 師 知 識 分 享 意 願 相 關 分 析 .……..…120. 結 論 與 建 議 ……………………….………………………….……123. 第一節. 結 論 …………………………………………………….………123. 第二節. 建 議………………………………………….…………….……126. 參 考 文 獻 …………………………………………………….………..…………..133 附 錄 ………………………………………..………………….………..…………..151. VI.

(10) 圖. 次. 圖 2-1. Schein 的文化層次和互動關係圖………………………………………21. 圖 2-2. Hoy & Miskel 的組織文化層次圖………………………………………22. 圖 2-3. 組織知識運用程度與價值貢獻方格圖…………………………………36. 圖 2-4. 知 識 螺 旋 理 論 模 式 圖 …………………………………………………39. 圖 2-5. 知識分享模式圖…………………………………………………………42. 圖 2-6. 知識管理重要元素架構圖………………………………………………47. 圖 2-7. 知識移轉模式……………………………………………………………49. 圖 2-8. 個 人 與 組 織 間 知 識 分 享 架 構 ………………………………………62. 圖 2-9. 策 略 性 知 識 移 轉 的 要 素 ……………………………………………62. 圖 3-1. 研究架構圖………………………………………………………………69. 圖 3-2. 研究程序圖………………………………………………………………88. VII.

(11) VIII.

(12) 表. 次. 表 2-1. 組織文化的定義一覽表…………………………………………………..16. 表 2-2. 組織文化分類彙整表………………………………………………..……28. 表 2-3. 國內學者對組織文化相關研究彙整表…………………………………..33. 表 2-4. 知識分類彙整表…………………………………………………………..36. 表 2-5. 知識分享觀點與定義彙整表……………………………………………..45. 表 2-6. 知識分享行為分類表……………………………………………………..53. 表 2-7. 國內知識分享相關研究彚整表…………………………………………..57. 表 2-8. 國外知識分享相關研究彚整表…………………………………………..59. 表 2-9. 組織文化與知識分享關係相關研究發現彙整表………………………...66. 表 3-1. 臺北市國民中學編制內現有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教師人數統計表...…76. 表 3-2. 正式問卷各校抽樣樣本數統計表……………………………………..…77. 表 3-3 「臺北市國民中學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教師組織文化知覺量表」初稿…80 表 3-4 「臺北市國民中學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教師知識分享意願量表」初稿…81 表 3-5. 問卷「專家效度意見調查」人員統計表……….…………………………83. 表 3-6. 問卷「組織文化」量表項目分析摘要表……….…………………………84. 表 3-7. 問卷「知識分享意願」量表項目分析摘要表….…………………………85. 表 3-8. 問卷「組織文化」量表信度檢測分析表….………….………….………86. 表 3-9. 問卷「知識分享意願」量表信度檢測分析表….………….………………86. 表 4-1. 問卷量表再測信度檢驗分析表….…………………..….…………..……92. 表 4-2. 研究變項各因素間Pearson相關係數與信度係數分析表….……………92. 表 4-3. 回收有效問卷樣本描述統計分析表…………..………….……………95. 表 4-4. 問卷表現水準等級區分表..............................….………….……………96. 表 4-5. 學校組織文化現況分析表...............................….………….……………96. 表 4-6. 教師知識分享意願現況分析…………………..………….……….……97. 表 4-7. 教 師 基 本 變 項 與 學 校 組 織 文 化 Pearson相關係數分析表…..……99 IX.

(13) 表 4-8. 教 師 基 本 變 項 與 知 識 分 享 意 願 Pearson 相關係數分析表……..…100. 表 4-9. 不同性別自然領域教師在組織文化知覺差異比較之獨立樣本t檢………101. 表 4-10 不同年齡教師對組織文化知覺差異比較變異數分析摘要表…………101 表 4-11 不同學歷教師在組織文化知覺差異比較變異數分析表……………….102 表 4-12 不同專業背景教師在組織文化知覺差異比較分析摘要表…………..103 表 4-13 不同職務教師在組織文化知覺差異比較變異數分析摘要表………..104 表 4-14 不同年資教師在組織文化知覺差異比較變異數分析摘要表………..105 表 4-15 不同學校規模教師在組織文化知覺差異比較之變異數分析摘要表…....105 表 4-16 不同學校性質教師在組織文化知覺差異比較之獨立樣本t檢定摘要表…..106 表 4-17 不同背景教師在整體與各層面組織文化知覺差異比較統計表……….108 表 4-18 不同背景教師對組織文化知覺差異驗證結果統計表………………….109 表 4-19 不同性別教師在知識分享意願差異比較之獨立樣本t檢定摘要表………110 表 4-20 不同年齡教師在知識分享意願差異比較之變異數分析摘要表…..….111 表 4-21 不同學歷教師在知識分享意願差異比較之變異數分析摘要表…...111 表 4-22 不同專業背景教師在知識分享意差異比較之變異數分析摘要表……112 表 4-23 不同職務教師在知識分享意願差異比較之變異數分析摘要表……..113 表 4-24 不同年資教師在知識分享意願差異比較之變異數分析摘要表……..114 表 4-25 不同學校規模教師在知識分享意願差異比較之變異數分析摘要表..115 表 4-26 不同學校性質教師在知識分享意願差異比較之獨立樣本t檢定摘要表…...115 表 4-27 不同背景之教師在個人知識分享意願差異比較統計表… …………....118 表 4-28 不同背景之教師在個人知識分享意願差異驗證結果統計表… ……....119 表 4-29 組織文化與知識分享意願間之相關矩陣表...……….………………..120 表 4-30 組織文化對知識分享意願迴歸分析摘要表....………………………..121. X.

(14) 臺北市國民中學組織文化與教師知識分享意願關係之研究-以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教師為例 . 第一章. 緒論. 教 育 培 育 人 才,人 才 決 定 我 們 的 未 來,處 於 二 十 一 世 紀 知 識 經 濟 的 時 代,智 慧 資 本 已 取 代 勞 力 資 本 成 為 企 業 最 重 要 的 資 產,學 校 是 培 育 人 才 最 重 要 的 場 所 , 更 是 開 發 人 類 智 慧 資 本 的 第 一 線 , 面 對「 全 球 化 」( globalization) 的 發 展 趨 勢 , 以 及 無 國 界 競 爭 的 社 會 變 遷 , 屬 於 「 知 識 型 組 織 」( knowledge organization) 的 學 校 組 織 , 需 突 破 過 往 之 穩 定、保 守 的 經 營 策 略,而 以 提 昇 教 師 專 業,發 展 教 學 分 享 平 台,為 知識創發而努力。 經 濟 學 者 梭 羅( L. Thurow, 1998)在《 創 造 財 富 》 ( Building Wealth) 這 本 書 中 提 出「 知 識 經 濟 時 代 」的 新 觀 念 ︰ 掌 握 新 科 技 的 應 用 , 即 掌 握 未 來 創 造 財 富 的 秘 訣。學 校 雖 不 直 接 創 造 金 錢 財 富,卻 直 接 創 造 智 慧 財 富 及 文 化 財 富,並 間 接 幫 助 下 一 代 有 效 掌 握 知 識 管 理 的 秘 訣,創 造金錢財富。 決 定 教 育 領 域 知 識 的 進 展 關 鍵,端 繫 教 育 人 員 在 教 育 實 務 現 場 中 之 專 業 知 識 成 長,在 教 育 組 織 流 程 之 中,建 構、增 進 隱 性 知 識 和 顯 性 知識間的互動程序和機制,促使教育專業知識的螺旋形成,永無休 止,應 用 相 關 的 知 識 管 理 模 式,來 改 進 教 育 組 織 的 知 識 分 享 與 管 理 程 序 ( 王 如 哲 , 2000)。 唯 有 營 造 支 持 與 信 任 的 組 織 文 化 , 透 過 知 識 分 享 結 合 全 體 教 師 的 知 識 和 經 驗,才 能 使 學 校 革 新 而 成 為 高 價 值、具 創 造 力 的 組 織。本 研 究 試 圖 探 討 臺 北 市 國 民 中 學 組 織 文 化 與 自 然 與 生 活 科 技 領 域 教 師 個 人 知 識 分 享 意 願 之 關 係,期 能 作 為 學 校 校 務 經 營 方 向 之參考,進而增進師生成就與學校組織效能。.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王 如 哲 ( 2000) 認 為 知 識 基 本 上 包 括 所 有 組 織 的 「 軟 體 」, 包 括 結 構 性 資 料、專 利、方 案 和 程 序,及 較 為 無 形 的 知 識 和 人 員 能 力。同 時 也 包 括 組 織 運 作、溝 通、分 析 情 境、新 的 問 題 對 策,以 及 發 展 經 營 企業之模式。它亦涉及文化、習俗、價值和技能。 1 .

(15) 臺北市國民中學組織文化與教師知識分享意願關係之研究-以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教師為例 . 彼 得 ‧ 聖 吉( Peter M. Senge,1990)指 出「 未 來 企 業 競 爭 的 最 大 利 器 端 視 組 織 中 人 力 資 源 之 品 質 」。 人 是 組 織 中 最 重 要 的 資 產 , 而 文 化 價 值 觀 是 組 織 中 最 重 要 的 核 心 本 質,好 的 組 織 文 化 創 造 了 員 工 的 工 作 價 值 ( 徐 其 力 , 2002)。 由 於 組 織 文 化 在 團 體 中 因 不 斷 發 生 作 用 , 而 具 有 正 當 性。因 此,團 體 成 員 亦 會 將 其 傳 授 予 團 體 的 新 進 成 員,使 新 成 員 遭 遇 相 似 困 難 時 , 可 採 取 同 樣 認 知 與 思 考 方 式 。 陳 木 金 ( 1999) 指 出 :「 學 校 組 織 文 化 面 臨 前 所 未 有 的 衝 擊 , 學 校 組 織 變 革 的 壓 力 與 抗 力,學 校 組 織 領 導 者 對 學 校 的 經 營 面 臨 必 然 的 挑 戰,要 創 造 契 機 , 必 須 具 備 活 用 知 識 的 學 校 組 織 文 化,要 活 用 契 機,必 須 建 立 可 以 依 據 知識來進行創造的學校組織文化。」 目前實施的九年一貫課程改革,在摒除國民中學過去國文、歷 史、地 理、理化、生 物…、健 康教育等科目的分類,將這些科目統整 為 語 文、社 會、健 體 …、自 然 與 生 活 科 技 領 域 等 七 大 領 域,由 現 行 的 課 程 綱 要 取 代 制 式 統 一 的 課 程 標 準,從 單 科 教 學 到 領 域 教 學、協 同 教 學 等,故 國 民 中 學 教 師 在 這 波 教 育 改 革 的 浪 潮 中,負 有 成 敗 的 重 大 責 任。尤 其 自 然 與 生 活 科 技 領 域 教 師 除 本 職 教 學 外,在 學 校 尚 有 兼 任 導 師 或 行 政 職 務,若 能 建 立 知 識 管 理 的 共 識 並 鼓 勵 學 校 教 師 分 享 知 識 , 透 過 各 種 機 制 與 途 徑,鼓 勵 校 內 教 師 的 經 驗 交 流、建 立 信 任 與 合 作 、 培 養 互 動 學 習 的 習 慣,將 有 助 於 塑 造 出 教 師 分 享 知 識 的 組 織 文 化 與 環 境。並 能 在 教 學 工 作 或 兼 任 職 務 上 減 少 自 行 摸 索 與 內 化 的 時 間,以 能 在 支 持、合 作 與 信 任 的 組 織 文 化 氛 圍 下,教 師 間 的 知 識 分 享 能 讓 新 進 教 師 與 每 學 年 之 職 務 調 動 時,有 良 好 的 經 驗 傳 承,並 能 協 助 教 師 儘 速 上 軌 道,與 學 校 的 步 調、節 奏 同 步,有 利 教 學 工 作 與 行 政 業 務 之 推 展。 劉 兆 文 和 詹 志 禹 ( 2001) 就 指 出 , 面 對 九 年 一 貫 課 程 的 改 革 , 成 敗 關 鍵 不 在 「 課 程 」, 而 在 人 力 資 源 以 及 智 慧 資 產 , 教 師 的 素 質 會 決 定 課 程 的 成 敗,教 師 團 隊 是 課 程 改 革 的 核 心,自 九 年 一 貫 課 程 實 施 以 來,為 統 整 學 生 的 學 習 經 驗,鼓 勵 教 師 協 同 教 學 以 及 合 作 教 學,學 校 教 師 員 額 以 總 量 管 制 的 方 式 以 符 應 各 校 本 位 課 程 及 各 校 需 求,因 此 , 在 自 然 與 生 活 科 技 領 域 方 面,由 於 教 師 來 自 理 化、生 物、地 球 科 學 、 2 .

(16) 臺北市國民中學組織文化與教師知識分享意願關係之研究-以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教師為例 . 工 業( 藝 )教 育 以 及 資 訊 等 不 同 之 專 業 背 景 , 以 領 域 方 式 合 作 教 學 , 則 各 校 聘 任 師 資 時,會 有 因 各 校 本 位 課 程 不 同 需 求 而 造 成 師 資 結 構 之 不 平 均,使 得 學 生 在 學 習 上 會 有 偏 重 某 學 科 之 虞,則 造 成 學 校 組 織 文 化 之 差 異 。 同 時 ,自 然 與 生 活 科 技 領 域 教 師 由 於 專 業 背 景 的 不 同 , 面 對九年一貫課程需共同制定大單元教學及活動以達教學目標與學生 之能力指標,因而教師間之知識分享更形重要。 學 校 致 力 於 優 質 之 組 織 文 化 的 建 立,俾 使 學 校 全 體 上 下 成 員 喜 愛 學 習、愛 好 學 習,使 學 習 成 為 共 同 的 認 知 與 思 考 方 式,以 利 於 進 行 知 識 管 理、知 識 分 享 與 教 師 專 業 成 長。透 過 組 織 間 知 識 的 分 享,提 昇 教 師 自 己 在 專 業 知 能、教 學 技 巧 的 精 進 與 態 度 的 培 養,唯 有 進 行 知 識 分 享 與 組 織 學 習,教 師 具 有 專 業,才 能 有 知 識 的 獲 得、應 用、分 享 與 創 新,裨 益 活 化 教 學,嘉 惠 學 子。來 自 不 同 專 業 背 景 之 自 然 與 生 活 科 技 領 域 教 師 在 面 對 校 內 本 位 課 程 需 求 與 組 織 文 化 的 衝 擊,需 藉 由 調 適 本 身 之 工 作 價 值 觀 , 以 融 入 學 校 之 課 程 發 展 組 織 中 ( 陳 輝 征 , 2006)。 因 此,本 研 究 試 圖 以 組 織 文 化 作 為 變 項,藉 以 瞭 解 組 織 文 化 意 涵,並 加以探討目前國民中學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教師對學校組織文化知 覺 程 度,尤 其 在 不 同 背 景 教 師 對 組 織 文 化 知 覺 程 度 是 否 有 其 差 異,係 為本研究動機之一。 王 成 隆( 2005)也 認 為 組 織 成 員 間 一 旦 願 意 將 其 知 識 分 享 給 其 他 人,則 將 有 助 於 提 升 組 織 效 能,進 而 增 進 組 織 成 員 間 的 關 係,並 提 高 彼 此 工 作 滿 意 度;分 享 與 瞭 解 組 織 所 能 使 用 的 實 務,然 後 將 調 適 與 應 用 這 些 實 務 到 新 情 境 中 , 可 以 提 升 組 織 的 績 效 ( O' Dell & Grayson, 2001)。 在 教 師 專 業 成 長 過 程 中 , 常 以 「 知 識 」 為 核 心 來 學 習 , 期 能 適 應 教 學 轉 移 到 以 學 生 為 主 的 典 範,善 盡 教 師 多 元 的 角 色 責 任 而 能 產 生 專 業 賦 權 效 果 ; 在 知 識 管 理 的 策 略 上 , 亦 以「 知 識 」為 重 心 , 對 知 識進行蒐集、分析、累積、轉化、應用、分享與創新,在教師專業成 長 上 能 夠 透 過 各 種 知 識 分 享 學 習 系 統 的 建 立,在 知 識 分 享、轉 換 過 程 中,教 學 經 驗、技 巧 不 斷 創 新,非 僅 在 教 師 個 人 與 專 業 的 成 長,產 生 相 輔 相 成 之 效,更 能 彰 顯 教 師 專 業、學 生 有 效 學 習 以 及 優 質 學 校 效 能。 3 .

(17) 臺北市國民中學組織文化與教師知識分享意願關係之研究-以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教師為例 . 依 此,本 研 究 試 圖 以 國 民 中 學 自 然 與 生 活 科 技 領 域 教 師 面 對 九 年 一 貫 課 程 領 域 課 程、協 同 教 學 等,其 個 人 知 識 分 享 願 意 作 為 變 項,藉 以 瞭 解 知 識 分 享 意 涵,並 加 以 探 討 目 前 國 民 中 學 自 然 與 生 活 科 技 領 域 個 人 知 識 分 享 願 意 之 概 況,以 及 不 同 背 景 教 師 在 知 識 分 享 願 意 上 是 否 有其差異,此為本研究動機之二。 分 享 各 種 不 同 來 源 的 資 訊 並 獲 得 新 的 資 訊 之 過 程,是 決 定 學 校 組 織 學 習 確 實 發 生 與 知 識 範 圍 之 廣 度 的 重 要 因 素,學 校 組 織 中 新 資 訊 的 發 展 常 因 片 段 的 或 零 散 的 資 訊 相 互 結 合,經 由 學 校 成 員 詮 釋 資 訊 的 過 程 而 達 到 知 識 分 享 的 目 的,當 資 訊 廣 泛 分 佈 於 學 校 中,資 訊 的 檢 索 工 作 將 更 容 易,組 織 中 的 個 人 或 團 隊 也 更 有 能 力 學 習,學 校 在 知 識 分 享 的 重 點 是 要 能 創 造 集 體 學 習,而 非 個 人 層 次 的 學 習,學 習 是 發 生 在 人 與 人 之 間 的 相 處 與 互 動 過 程,其 目 的 在 於 增 加 學 校 成 員 的 能 力,具 體 學習結果在於學校行為的改變。 知 識 分 享 常 透 過 彼 此 的 對 話、辯 證 與 統 整,使 知 識 得 以 轉 化 而 能 應 用 與 創 新,因 此,應 常 常 安 排 提 供 深 度 會 談 的 機 會,甚 至 有 激 烈 的 辯 論,將 之 視 為 知 識 的 澄 清 好 策 略,有 利 於 個 人 知 識 轉 化。因 此 在 知 識 的 分 享 上,首 重 在 成 員 間 的 信 任。Johnson 和 Johnson 認 為 團 體 信 任 程 度 高 的 時 候,團 體 成 員 會 較 公 開 的 表 達 他 的 想 法、反 應、感 受、意 見 及 資 訊 ( 引 自 任 凱 譯 , 2006)。 組 織 中 , 重 視 開 放 、 誠 實 、 合 作 過 程,以 及 鼓 勵 員 工 參 與 和 自 主 的 組 織,是 比 較 容 易 產 生 互 信 的 組 織 氣 候 ( 林 孟 彥 , 2003)。 張 紹 勳 ( 2002) 提 到 , 知 識 移 轉 的 文 化 是 知 識 移 轉 成 功 的 關 鍵 因 素 之 一。他 認 為 組 織 在 進 行 知 識 移 轉 之 前,應 先 建 立信任與支持文化。除了領導者須扮演知識的維護者(引自王如哲 譯 , 2004) 外 , 唯 有 讓 組 織 成 員 間 彼 此 信 任 , 才 會 放 心 相 互 分 享 知 識 與經驗。 因 此,國 民 中 學 在 學 校 組 織 內 發 展 知 識 管 理,倡 導 知 識 分 享 時 , 必 先 建 立 教 師 間 之 正 向 組 織 文 化,增 進 人 與 人 之 間 互 信 的 需 求 程 度 , 也 就 是 建 立 組 織 上 之 支 持 文 化。本 研 究 則 想 進 一 步 探 討 目 前 國 民 中 學 4 .

(18) 臺北市國民中學組織文化與教師知識分享意願關係之研究-以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教師為例 . 自 然 與 生 活 科 技 領 域 教 師 個 人 知 識 分 享 意 願,是 否 受 其 對 學 校 組 織 文 化知覺程度之影響,兩者間之關聯性為何?此為本研究動機之三。 近 年 來 許 多 組 織 皆 積 極 地 推 動 知 識 管 理 工 作,而 創 造 知 識 的 過 程 經 常 需 要 團 隊 的 互 動、對 話 等,透 過 共 同 化 將 個 人 的 內 隱 知 識 分 享 給 團 隊,並 經 由 外 化 將 團 隊 的 內 隱 知 識 外 顯 為 產 品 的 創 新 概 念( Nonaka & Takeuchi, 1995)。 在 國 外 則 早 已 投 入 這 方 面 研 究 , 反 觀 國 內 在 知 識 分 享 意 願 的 相 關 研 究 , 目 前 大 多 應 用 在 企 業 界 , 例 如 王 文 彥 ( 2002) 知識分享內外在動機與知識分享行為之研究─以 A 公司為例;蔡儀 華 、 陳 家 聲 及 方 文 昌( 2005)企 業 員 工 知 識 分 享 效 能 之 質 性 研 究 ─ 以 知 識 接 收 者 的 觀 點 ; 劉 哲 良 ( 2005) 從 社 會 資 本 觀 點 探 討 知 識 分 享 、 組織學習對組織學習績效影響之研究;陳志強、廖述賢及費吳琛 ( 2006)知 識 分 享 、 吸 收 能 力 與 創 新 能 力 關 聯 性 研 究 — 以 台 灣 知 識 密 集 型 產 業 為 例 ; 李 祥 銘( 2006)以 交 易 成 本 理 論 與 信 任 探 討 知 識 分 享 之行為等等。 相 對 的 運 用 在 教 育 界 的 研 究 則 較 少 , 例 如 李 應 宗( 2002)組 織 文 化 與 知 識 分 享 之 研 究 ─ 以 台 北 縣 國 民 小 學 為 例 ; 葉 倩 亨( 2004)國 民 中 學 教 師 人 情 特 質、人 際 情 感、組 織 文 化 與 知 識 分 享 關 係 之 研 究;張 裕 昌( 2004)組 織 信 任 、 行 政 領 導 與 團 隊 機 制 對 教 師 知 識 分 享 意 願 影 響 之 研 究 - 以 桃 園 縣 某 國 小 為 例 ; 陳 輝 征( 2006)高 雄 市 國 小 教 師 工 作 價 值 觀、學 校 組 織 文 化 與 其 知 識 分 享 意 願 關 係 之 研 究 等,大 多 有 完 整 及 成 熟 之 研 究 成 果。因 此,團 隊 的 組 織 運 作 會 影 響 知 識 的 分 享 與 創 造。惟 對 目 前 尚 無 國 民 中 學 組 織 文 化 與 教 師 分 享 意 願 之 相 關 之 研 究 。 對於在學校組織中同一領域之教師教學工作經驗或行政經驗等內隱 知 識,教 師 是 否 願 意 毫 不 藏 私 的 提 出 與 大 家 分 享 ? 尤 其 是 國 民 中 學 自 然 與 生 活 科 技 領 域 教 師 個 人 知 識 分 享 意 願,為 何 會 受 其 組 織 文 化 程 度 影 響 ? 那 如 何 凝 聚 組 織 文 化,以 有 助 於 知 識 的 分 享 和 創 造 ? 是 值 得 研 究的問題,此為本研究動機之四。 5 .

(19) 臺北市國民中學組織文化與教師知識分享意願關係之研究-以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教師為例 . 第二節. 研究目的. 綜上所述,本研究主要有以下幾個目的。 壹、探討組織文化與知識分享意願意涵及理論基礎。 貳、瞭 解 臺 北 市 國 民 中 學 自 然 與 生 活 科 技 領 域 教 師 對 組 織 文 化 知 覺 程 度及其個人知識分享意願之現況。 參、分 析 現 今 臺 北 市 國 民 中 學 不 同 背 景 之 自 然 與 生 活 科 技 領 域 教 師 在 個人知識分享意願及對組織文化知覺程度的差異性。 肆、探 討 現 今 臺 北 市 國 民 中 學 中,組 織 文 化 與 自 然 與 生 活 科 技 領 域 教 師個人知識分享意願之間的關係。 伍、綜 合 研 究 結 論 提 出 建 議,提 供 臺 北 市 國 民 中 學 實 施 知 識 分 享 時 之 參考。. 第三節. 待答問題. 根據前述研究動機與研究目的,本研究擬探討的具體問題如下: 壹、組織文化及知識分享意願之意涵及理論基礎為何? 貳、目前臺北市國民中學組織文化之整體概況為何? 叁、目 前 臺 北 市 國 民 中 學 自 然 與 生 活 科 技 領 域 教 師 個 人 知 識 分 享 意 願 之整體概況為何? 肆 、 以 臺 北 市 國 民 中 學 自 然 與 生 活 科 技 領 域 教 師 之 背 景( 如 性 別 、 年 齡、教育程度、專業背景、職務、服務年資及任職之學校規模與 學校性質等)變項為自變項,以組織文化類型為依變項,瞭解不 同背景之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教師對組織文化知覺程度是否有顯 著差異? 6 .

(20) 臺北市國民中學組織文化與教師知識分享意願關係之研究-以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教師為例 . 伍 、 以 臺 北 市 國 民 中 學 自 然 與 生 活 科 技 領 域 教 師 之 背 景( 如 性 別 、 年 齡、教育程度、專業背景、職務、服務年資及任職之學校規模與 學校性質等)變項為自變項,以知識分享意願層面為依變項,瞭 解不同背景之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教師在個人知識分享意願是否 有顯著差異? 陸、目 前 臺 北 市 國 民 中 學 自 然 與 生 活 科 技 領 域 教 師 對 學 校 組 織 文 化 知 覺與其個人知識分享意願之間是否有其關聯性?. 第四節. 名詞釋義. 壹、國民中學 依 國 民 教 育 法 規 定,國 民 中 學 係 指 國 民 教 育 後 三 年 為 國 民 中 學 階 段,學 生 為 十 二 歲 至 十 五 歲 的 少 年,本 研 究 之 國 民 中 學 係 指 臺 北 市 立 國 民 中 學,包 含 完 全 中 學 及 綜 合 高 中 國 中 部,但 不 包 含 私 立 國 民 中 學。 貳、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教師 依 據 民 國 87 年 9 月 公 佈 的 國 民 中 學 教 育 階 段 九 年 一 貫 課 程 總 綱 綱要,國民教育階段的課程分為七大領域,其中「自然與生活科技」 學 習 領 域 的 主 要 內 涵 包 含 物 質 與 能、生 命 世 界、地 球 環 境、生 態 保 育、 資 訊 科 技 的 學 習。注 重 科 學 及 科 學 研 究 知 能,培 養 尊 重 生 命、愛 護 環 境 的 情 操,善 用 科 學 技 術 與 運 用 資 訊 的 能 力,並 能 實 踐 於 日 常 生 活 中。 因 此,本 領 域 教 師 專 業 背 景 來 自 大 學 系 所 之 物 理、化 學、地 球 科 學、生 物、工業教育與工藝教育等,實 際教授科別為理化、生 物、地 球 科 學 等 三 科,為 國 中 學 生 基 本 學 力 測 驗 之 必 考 學 科,以 及 生 活 科 技 及 電 腦 資 訊 之 應 用 科 學。本 研 究 所 謂 的 國 民 中 學 自 然 與 生 活 科 技 領 域 教師,係指在臺北市立各國民中學任教之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的教 師,包 含導師、專任教師、代 理教師、及兼任行政工作教師,但不包 含實習老師。. 7 .

(21) 臺北市國民中學組織文化與教師知識分享意願關係之研究-以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教師為例 . 參、組織文化 組織文化係指組織成員對於組織所共同抱持之價值、信念與假 設,並 可 藉 由 非 文 字 的 規 範 來 約 束 組 織 成 員 一 種 無 形 的 力 量,更 可 成 為 一 個 組 織 的 核 心 認 同,並 應 付 及 處 理 組 織 外 在 環 境 與 內 部 整 合 的 行 為模式。 因 此,本 研 究 認 為 國 民 中 學 組 織 文 化 是 指「 組 織 內 成 員 的 共 同 意 識、價值觀及其語言行為上的表現,是整個學校相當一致的認知狀 態,而 且 是 相 當 持 續 且 穩 定 地 存 在 著,並 具 有 形 與 無 形 之 約 束 力。」。 同時以組織成員之人格特質及其本身需求與組織環境的交互作用為 考 量 , 主 要 參 考 採 用 Likert( 1976)、 Koberg 與 Chusmir( 1987) 以 及 Wallach( 1983)等 理 論,並 參 考 國 內 相 關 論 文,將 組 織 文 化 區 分 出「 支 持 型 文 化 」、「 科 層 型 文 化 」、「 創 新 型 文 化 」等 三 個 構 面 , 以 量 測 臺 北 市立各國民中學任教之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的教師對學校組織文化 的知覺程度。 肆、知識分享意願 Nonaka 和 Takeuchi( 1995/1997)認 為 知 識 分 享 是 個 人 與 個 人 間 , 以 及 內 隱 知 識 與 外 顯 知 識 互 動 的 過 程 。 而 知 識 分 享 意 願 , Davenport 和 Prusak( 1998) 則 從 知 識 擁 有 者 的 觀 點 來 衡 量 , 認 為 知 識 分 享 是 一 種 知 識 市 場 的 概 念,由 於 知 識 買 賣 雙 方 都 認 為 可 以 在 知 識 分 享 與 交 換 中 得 到 好 處,所 以 願 意 進 行 交 易,不 僅 發 生 在 組 織 內 的 成 員 間,在 組 織間也會因競合關係而可能發生。 故 本 研 究 認 為 :「 知 識 分 享 意 願 , 係 指 知 識 擁 有 者 在 其 認 為 可 以 在 知 識 分 享 與 交 換 中 得 到 好 處 下,而 願 意 將 個 人 外 顯 化 的 知 識 提 供 知 識 需 求 者 , 以 幫 助 他 人 發 展 新 行 動 能 力 之 動 態 過 程 。 」。 並 以 組 織 內 知 識 分 享 意 願 為 範 疇 , 主 要 以 Davenport 與 Prusak( 1999) 之 理 論 為 基 礎 , 參 考 國 內 黃 銘 廷 ( 2004) 對 知 識 分 享 意 願 分 類 方 式 的 觀 點 , 將 設 計 知 識 分 享 意 願 量 表 分 為「 互 利 主 義 」、「 聲 譽 因 素 」以 及「 利 他 主 義 」等 三 個 構 面,對 臺 北 市 國 民 中 學 自 然 與 生 活 科 技 領 域 教 師 進 行 知 識分享意願量測。 8 .

(22) 臺北市國民中學組織文化與教師知識分享意願關係之研究-以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教師為例 . 第五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壹、研究範圍 一、就研究地區而言 本研究針對臺北市國民中學組織文化與自然與生活科技教師知 識 分 享 意 願 之 研 究,研 究 範 圍 僅 於 臺 北 市 之 市 立 國 民 中 學,包 含 完 全 中學與綜合高中國中部,但不包含私立國民中學。 二、就研究對象而言 本研究針對臺北市國民中學組織文化與自然與生活科技教師知 識 分 享 意 願 之 研 究,自 然 與 生 活 科 技 領 域 教 師 實 際 教 授 理 化、生 物 、 地 球 科 學 、 生 活 科 技 及 資 訊 電 腦 等 課 程 教 師 ( 不 含 代 課 老 師 )。 三、就研究內容而言 本 研 究 旨 在 分 析 學 校 組 織 文 化 與 教 師 知 識 分 享 意 願 之 關 係。組 織 文 化 包 含 以 下 層 面:支 持 型 文 化、科 層 型 文 化 及 創 新 型 文 化;知 識 分 享意願則包含:互利主義、聲譽因素以及利他主義等三個構面。 貳、研究限制 本研究主要的限制如下︰ 一、在推論上的限制 本研究限於人力、時間及經費等客觀因素,無法實施大規模抽 樣,僅 以 臺 北 市 國 民 中 學 自 然 與 生 活 科 技 領 域 教 師 為 調 查 之 母 群 體 , 故研究結果在推論上略顯不足。 二、研究設計上之限制 本 研 究 主 要 是 以 問 卷 調 查 法 實 施 所 採 用 之 工 具,不 免 有 受 試 者 因 主 觀 判 斷 因 素 的 涉 入,部 分 題 目,涉 及 受 試 者 對 自 己 表 現 及 對 學 校 情 況評價等較敏感問題,不免有受試者因主觀判斷因素及社會期許作 用,產 生 過 分 誇 大 或 實 問 虛 答 的 偏 誤,而 對 題 目 的 反 應 有 所 保 留,影 響填答的客觀性。 9 .

(23) 臺北市國民中學組織文化與教師知識分享意願關係之研究-以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教師為例 . 三、抽樣上的限制 本 研 究 採 分 層 隨 機 取 樣,抽 取 臺 北 市 國 民 中 學 教 師 自 然 與 生 活 科 技 領 域 教 師,但 是 教 師 之 選 取 則 委 由 各 校 依 委 託 信 函 之 樣 本 分 配 代 為 選 樣,將 依 各 校 領 域 編 制 教 師 之 比 率 發 放,然 恐 因 學 校 實 際 運 作 狀 況 如 學 校 重 大 行 事,或 領 域 中 該 科 教 師 人 數 少 卻 因 常 做 問 卷 而 減 低 其 受 試之可能,因此樣本之分佈恐受影響。. 10 .

(24) 臺北市國民中學組織文化與教師知識分享意願關係之研究-以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教師為例   .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 節 旨 在 從 事 相 關 文 獻 的 系 統 性 探 究,由 資 料 彙 整 與 分 析 中,了 解 組 織 文 化 與 知 識 分 享 的 概 念、理 論 及 相 關 研 究,期 以 能 從 文 獻 進 行 探 討,以 瞭 解 組 織 文 化 知 識 分 享 在 整 個 知 識 管 理 體 系 中 的 角 色 及 重 要 性,其 次 是 藉 由 相 關 實 證 的 研 究 中,瞭 解 組 織 文 化 和 知 識 分 享 意 願 相 關 研 究 主 題。以 下 分 別 就 文 化 和 組 織 文 化、知 識、知 識 管 理,以 及 知 識分享意願的相關理論與實證研究等部份加以敘述。. 第一節. 組織文化的意涵及其理論. 「 文 化 」一 詞 , 經 常 出 現 在 我 們 的 日 常 生 活 中 , 如 西 方 文 化 、 印 加文化、青少年文化、次級文化、飲食文化、出版文化、文化建設… 等 等,不 勝 枚 舉,幾 乎 大 多 數 人 都 承 認 文 化 的 存 在,並 且 對 我 們 日 常 生 活 習 慣 、 語 言 、 行 為 , 乃 至 於 思 考 方 式 都 有 相 當 程 度 的 影 響( 黃 麗 紅 , 2001)。 因 此 , 不 論 企 業 界 或 任 何 群 體 與 組 織 , 都 承 認 文 化 的 存 在,並 且 會 對 組 織 成 員 之 生 活、思 考 方 式 有 一 定 程 度 之 影 響。本 節 將 探 討 文 化 的 意 涵、文 化 的 特 性、組 織 文 化 以 及 學 校 組 織 文 化 等 的 相 關 理論與實證研究。 壹、文化 一、文化的意涵 《 教 育 大 辭 書 》 將 文 化 定 義 為 「 人 類 生 活 經 驗 的 精 華 」( 引 自 高 強 華 , 1989: 175)。 田 培 林 教 授 ( 1976) 對 於 文 化 的 界 定 觀 點 涵 蓋 : ( 一 )文 化 是 指 一 種 歷 程 , 即 人 類 自 己 內 在 的 本 性 , 所 產 生 出 來 一 種 「 自 由 創 造 」 之 全 部 活 動 ;( 二 ) 文 化 是 一 種 最 高 目 的 , 也 就 是 基 於 「 止 於 至 善 」;( 三 )文 化 乃 是 人 類 精 神 、 生 活 所 創 制 而 得 到 一 切 的 價 值 總 體 ;( 四 ) 只 有 文 明 才 是 文 化 。 江 岷 欽( 1993)同 樣 指 出 , 文 化 可 說 是 一 個「 群 組 概 念 」 ( family of concept), 由 諸 多 概 念 聚 集 而 成 , 文 化 是 指 某 一 特 定 社 會 組 織 環 境 中 的 成 員 所 共 有 的 一 種 約 定 俗 成 的 心 理 狀 態 ( collective mental programming)。 11 .

(25) 臺北市國民中學組織文化與教師知識分享意願關係之研究-以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教師為例 . Tylor 認 為 「 文 化 」 是 一 種 綜 合 體 , 是 指 人 類 在 社 會 中 所 習 得 的 知識、信仰、藝 術、道德、法 律、風俗以及任何其他從社會學得的習 慣 等 ( 引 自 林 欽 榮 , 2004)。 Harris( 1975) 定 義 文 化 為 一 個 群 體 經 由 社 會 習 得 的 整 個 生 活 方 式 或 風 格,涵 蓋 了 固 定 形 式 的、反 覆 出 現 的 認 知 思 考、情 感 態 度 和 行 動 方 式,而 這 些 認 知 思 考、情 感 態 度 和 行 動 方 式 又 構 成 了 社 會 成 員 的 特 質。Keesing( 1974)認 為 文 化 是 習 得 的 與 累 積 的 經 驗。某 種 文 化 , 意指某一社會群體之行為特徵的傳遞型態。 Ralph Linton 把 文 化 定 義 為 ︰ 文 化 是 一 個 社 會 中 習 得 行 為 及 其 行 為 結 果 的 形 貌,而 這 些 行 為 組 成 元 素 在 該 社 會 中 交 互 累 積、傳 遞。此 定 義 特 別 強 調 的 是 ( 一 ) 文 化 是 動 態 的 , 而 非 靜 態 的 ;( 二 ) 文 化 不 只 是 累 積 傳 統 的 總 和,而 且 是 想 法、價 值 觀、行 事 方 法 的 傳 遞 與 溝 通; ( 三 )強 調 文 化 的 有 機 性 、 活 力 , 以 及 分 子 間 的 共 通 性 與 聚 合 性( 引 自 林 欽 榮 , 2004︰ 318)。 林 清 江( 1987)認 為 , 文 化 可 以 說 是 一 種 社 會 規 範 的 體 系 , 它 涵 蓋了社會系統中各種的信念、形象、核心價值、儀式、氣氛、規範、 意 識 型 態 ( ideology) 與 行 為 模 式 。 高 強 華 ( 1989) 指 出 , 文 化 是 一 切知識、信 仰、技藝、道 德、法律、習 俗以及人類在社會中所獲得的 習慣和能力之整體綜合。 Sathe 從 人 類 學 角 度 , 歸 納 出 九 個 描 述 文 化 的 名 詞 : 信 念 ( belief )、 價 值 ( value )、 認 同 ( identity )、 形 象 ( image )、 態 度 ( attitude) 、氣 氛( climate) 、核 心 價 值( pivotal value) 、規 範( norms) 和 意 識 型 態 ( ideology) 等 。 並 將 文 化 的 定 義 分 為 兩 類 : 一 為 「 文 化 適 應 」 學 派 ( Cultural adaptionist school), 著 重 在 對 組 織 成 員 直 接 可 觀 察 之 行 為, 如 行 為 模 式、語 言、實 物 之 使 用 等; 另 一 為「 觀 念 」學 派( Ideational school) ,著 重 於 探 討 組 織 成 員 內 隱 之 共 同 處,如 信 念 、 價 值 、 知 識 、 意 義 和 觀 念 等 ( 引 自 林 朝 夫 , 2000)。 Chris Jenks( 1993) 也 以 分 類 學 ( Ttaxonomy) 觀 點 指 出 文 化 概 念 的 四 個 範 疇 :( 一 ) 心 智 或 認 知 的 範 疇 : 文 化 被 理 解 為 一 種 普 遍 的 12 .

(26) 臺北市國民中學組織文化與教師知識分享意願關係之研究-以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教師為例   . 心 理,其 中 包 含 了 完 美 的 理 念,及 對 於 社 會 群 體 成 就 或 解 放 的 目 標 或 渴 望 ;( 二 ) 文 化 是 一 種 更 包 容 和 集 體 的 範 疇 : 文 化 代 表 著 社 會 中 智 識 或 道 德 的 發 展 狀 態 ;( 三 ) 文 化 為 一 敘 述 與 具 體 的 範 疇 , 文 化 被 視 為 是 任 一 社 會 中 藝 術 與 智 識 作 品 的 集 合 體,文 化 被 視 為 是 人 造 的、經 過 沈 澱 的 象 徵 物 , 也 包 括 社 會 中 深 奧 隱 晦 難 解 的 東 西 ;( 四 ) 文 化 是 一 社 會 範 疇:文 化 被 視 為 是 任 一 社 會 或 族 群 整 體 的 生 活 方 式( 引 自 俞 智 敏 、 陳 光 達 及 王 淑 燕 譯 , 1998)。 綜 合 上 述 學 者 之 見 解,本 研 究 認 為 文 化 是 人 類 社 會 全 部 的 活 動 行 為與方式,舉凡食、衣、住、行、建築、風俗習慣、儀式、宗教等, 是 一 個 團 體 組 織 內 隱 的 觀 念、態 度 和 外 顯 的 行 為 方 式,為 各 種 活 動 及 結 果 的 總 合,也 是 組 織 成 員 創 造 出 來,以 適 應 或 改 變 環 境 的 社 會 現 象。 二、文化的特性 認 識 文 化 所 具 有 的 特 性,對 於 正 碓 認 識 文 化 和 分 析 文 化 現 象 具 有 重 要 意 義 。 文 化 具 有 的 特 性 , 綜 合 國 內 外 學 者 ( 吳 清 山 , 1992; 陳 聖 謨 , 1995; Pettigrew, 1983; Sath e, 1983; Schein, 1985) 歸 納 如 下 : ( 一 )象 徵 性:係 指 一 切 具 體 文 化 現 象 都 是 一 定 文 化 類 型 的 反 映 或 象 徵。比 如,石 斧 反 映 了 原 始 社 會 人 類 製 造 工 具 的 能 力 和 技 術,因 此,它 是 原 始 社 會 文 化 的 象 徵。又 如,太 極 拳 是 中 國 文 化 的 象 徵,相 樸是日本文化的象徵等。 ( 二 )複 合 性:文 化 的 複 合 性 是 指 文 化 現 象 有 一 系 列 內 在 聯 繫 的 多 種 樣 態 現 象 之 組 合。如:宗 教 活 動,就 包 括 了 宗 教 教 義、宗 教 儀 式 、 宗教建築、宗教組織等宗教文化現象。 ( 三 )動 態 性:文 化 是 成 員 與 環 境 互 動 的 結 果,具 有 動 態 的 性 質, 是 組 織 經 過 其 內 在 的 統 整 系 統 與 外 在 的 適 應 系 統 的 互 動 後,所 發 明 、 發 現 或 發 展 出 來 的 一 套 基 本 假 設,再 透 過 組 織 成 員 的 知 覺、思 考 及 感 覺的結果,自然而然形成一個獨特的價值與信念的綜合產物。 ( 四 )共 享 性 : 文 化 的 共 享 性 是 指 文 化 具 有 為 一 個 群 體 、 一 個 社 會 乃 至 全 人 類 所 共 享 的 特 性。如 文 化 具 有 滲 透 性 和 擴 散 性、習 得 性 、 傳遞性和繼承性。 13 .

(27) 臺北市國民中學組織文化與教師知識分享意願關係之研究-以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教師為例 . 正 因 為 文 化 具 有 以 上 的 特 性,能 使 成 員 洞 悉 所 處 內 外 在 環 境 的 特 殊 , 據 以 確 立 成 員 所 共 同 持 有 的 規 範 和 行 為 模 型 ( 象 徵 、 共 享 性 ), 經 日 積 月 累 孕 育 , 並 隨 時 與 環 境 互 動 、 彈 性 因 應 與 創 新( 複 合 性 、 動 態 性 ), 才 能 為 人 類 所 共 有 , 在 發 展 中 得 以 持 續 , 並 綿 延 不 絕 , 生 生 不 息 ( 共 享 性 )。 貳、組織文化 一、組織文化的意涵 任 何 一 個 組 織 本 身 即 是 一 個 社 會 系 統,因 此 組 織 本 身 就 是 一 個 滋 養 文 化 的 環 境,一 個 文 化 生 成 和 發 展 的 環 境( 江 岷 欽,1994) ;然 而 , 組 織 文 化 也 以 一 種 習 以 為 常 、 漸 次 累 進 或 習 焉 未 察 的 特 質 ( Schein, 1985), 繼 續 不 斷 的 穿 越 、 滲 透 整 個 組 織 , 影 響 組 織 成 員 的 思 想 、 態 度、行 為 和 價 值 觀。如 同 對 於 文 化 的 定 義 一 樣,組 織 文 化 的 定 義 及 其 研究也是相當多元。 組 織 理 論 學 者 Schein 強 調 組 織 文 化 的 層 次 來 自 人 為 因 素 ( Artifacts, 又 稱 內 部 管 理 )、 價 值 感( Espoused Values)與 目 標 的 追 求 ( Basic ssumptions )( 引 自 許 南 雄 , 2007 )。 Pettigrew ( 1979 ) 與 Ouchi( 1981)認 為 , 組 織 文 化 乃 是 以 意 識 型 態 、 符 號 、 語 言 、 信 念 、 禮 俗、迷 思 等 形 式 表 現 於 日 常 生 活 之 中,為 組 織 成 員 共 同 的 感 受,影 響成員的價值觀與行為模式。 Kennedy( 1982) 直 接 指 出 , 組 織 文 化 就 是 我 們 在 此 時 此 地 的 做 事 方 式 。 Hellriegal 、 Slocum 和 Woodman ( 1989 ) 認 為 , 組 織 文 化 係 指組織成員所共用的哲學、意識型態、價值、信 仰、基本 假設前提、 期望、態度和規範。 Kast和 Rosenzweig( 1985) 則 指 出 , 組 織 文 化 是 經 由 社 會 歷 程 所 獲 得 的 共 同 經 驗,這 種 經 驗 植 基 於 特 有 組 織 的 指 涉 架 構;組 織 文 化 係 組 織 成 員 所 共 有 的 一 套 價 值 觀 、 信 念 與 理 解 ( understanding)。 Pondy( 1983)認 為,組 織 文 化 是 一 種 社 會 的、規 範 的 接 著 劑( social or normative glue), 將 組 織 凝 聚 成 一 個 整 體 , 其 所 涵 養 的 價 值 觀 和 社 14 .

(28) 臺北市國民中學組織文化與教師知識分享意願關係之研究-以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教師為例   . 會 理 念 為 組 織 成 員 所 共 用,其 具 體 象 徵 形 式 為 儀 式、故 事、傳 說、迷 思以及特有的語言。 Lundberg分 析 組 織 文 化 包 括 : 可 見 的 人 造 實 物( artifact)及 符 號 象 徵 是 指 器 物 、 飾 物 、 徽 章 、 語 言 、 儀 式 等 ; 觀 點 ( perspective) 是 指 組 織 社 會 的 共 識 和 規 範 ; 價 值 ( value ) 是 指 組 織 成 員 用 以 判 斷 的 標 準 ; 假 定 ( assumption) 是 指 成 員 對 組 織 的 認 同 , 各 成 員 對 自 己 及 互 相 之 間 連 結 的 認 知 前 提 與 信 念 ( 引 自 張 慶 勳 , 1996)。 Ott ( 1989 ) 提 出 組 織 文 化 為 組 織 成 員 藉 由 認 知 具 體 化 與 意 義 比 例 及 真 實 性 的 控 制 行 為 之 社 會 力 量,提 供 流 暢 的 表 達 感 情 能 力 與 辨 認 團體成員身份。 吳 清 山( 1992)認 為 , 組 織 文 化 係 指 一 個 組 織 經 過 其 內 在 運 作 系 統 的 維 持 與 外 在 環 境 變 化 的 互 動 之 下,長 期 累 積 發 展 的 各 種 產 物:信 念、價值、規範、態度、期望、儀式、符號、故事和行為等,組織成 員 分 享 這 些 產 物 的 意 義 之 後,會 以 自 然 而 然 的 方 式 表 現 於 日 常 生 活 之 中,形成組織獨特的現象。 張 德 銳( 1994)將 組 織 文 化 定 義 為「 組 織 成 員 所 共 用 的 一 套 基 本 假 設 前 提 與 價 值,以 及 由 這 套 價 值 衍 生 而 來 的 行 為 規 範 和 行 為 期 望 ; 組 織 的 價 值 不 但 可 能 被 組 織 成 員 視 為 理 所 當 然 的,而 且 具 有 指 導 成 員 行 為的作用。藉 著故 事、儀式、傳 說、典禮 等象 徵手段,組織 將其 價 值傳輸給所有組織成員。」 張 慶 勳( 1996)指 出 , 組 織 文 化 係 為 解 決 組 織 內 部 統 整 和 外 在 適 應 問 題,對 具 有 象 徵 性 的 人 工 製 品 予 以 認 知,形 成 共 識 並 內 化 為 組 織 成 員 的 價 值 觀 與 假 定 之 後,進 而 作 為 組 織 成 員 所 遵 循 的 規 範。它 是 組 織成員「知」和「行」的結合,其目的在於解決問題。 陳 慧 芬 ( 1998 ) 認 為 組 織 文 化 乃 是 組 織 成 員 共 同 持 有 的 基 本 假 說、價 值 及 人 造 器 物,其 提 供 組 織 外 在 適 應 與 內 在 整 合 所 須 之 穩 定 動 力,並 藉 生 活 經 驗 的 潛 移 默 化,成 為 組 織 成 員 不 自 覺 所 行、所 思。蔡 進 雄( 2000)指 出 , 組 織 文 化 是 組 織 與 內 外 在 環 境 長 期 互 動 的 產 物 , 15 .

(29) 臺北市國民中學組織文化與教師知識分享意願關係之研究-以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教師為例 . 包 括 信 念 價 值、行 為 規 範、態 度 期 望、典 禮 儀 式 等,組 織 成 員 在 平 日 學習之後,自然而然的表現出來,而形成組織的獨特現象。 Robbins( 2001) 指 出 組 織 文 化 為 組 織 成 員 所 共 同 抱 持 的 意 義 體 系,而 此 意 義 體 系 是 組 織 所 重 視 的 一 組 重 要 特 質( 包 含 組 織 創 新 與 冒 險 的 程 度、組 織 要 求 精 細 的 程 度、組 織 重 視 結 果 的 程 度、組 織 重 視 員 工 的 程 度、組 織 強 調 團 隊 的 程 度、組 織 要 求 積 極 的 程 度 與 組 織 強 調 穩 定 的 程 度 等 七 項 ), 因 為 此 種 特 質 之 差 異 而 使 得 組 織 之 間 有 所 不 同 。 表 2-1為 彙 整 國 內 外 學 者 對 組 織 文 化 所 下 之 定 義 。 表 2-1 組織文化的定義一覽表(按年代排序) 定義來源. 組織文化意義 以意識型態、符號、語言、信念、禮俗、迷思等形式表現於日. Pettigrew ( 1979 ) 常生活之中,為組織成員共同的感受,影響成員的價值觀與行為 Ouchi(1981). 模式。 一種社會的、規範的接著劑(social or normative glue),將組織凝 Pondy(1983) 聚成一個整體,其所涵養的價值觀和社會理念,為組織成員所共 用,其具體象徵形式為儀式、故事、傳說、迷思與特有的語言。 Kast & Rosenzweig 社會歷程所獲得的共同經驗,這種經驗植基於特有組織的指涉 (1985) 架構;組織文化係組織成員所共有的一套價值觀、信念與理解。 是由價值、信仰、假設、象徵所形成的複雜集合,用來指引企業 Barney(1986) 的行為方式。 可見的人造實物及符號象徵;觀點(perspective)、價值(value)、 Lundberg(1989) 假定(assumption) 。 Hellriegal、Slocum & 組織成員所共用的哲學、意識型態、價值、信仰、基本假設前 Woodman(1989) 提、期望、態度和規範。 組織文化是企業成員共同擁有的態度、價值和信念的組合,並引 Martin(1992) 導著組織成員的行為。 一個團體在其學習處理外在適應與內在整合的問題時所創造、 Schein(1992) 發現或發展而來的一個基本假設的模式。這個運作很好的模式被 視為值得教給新成員認知、思考與知覺的方式。. Dension(1996). 組織文化是「基本價值觀、信念及原則」。. 吳清山(1992). 一個組織經過其內在運作系統的維持與外在環境變化的互動 下,長期累積發展的各種產物:信念、價值、規範、態度、期望、 儀式、符號、故事和行為等,組織成員分享這些產物的意義後, 會以自然而然的方式表現於日常生活之中,形成組織獨特的現象。. 張德銳(1994). 組織成員所共用的一套基本假設前提與價值,及由這套價值衍 生而來的行為規範和行為期望;組織的價值不但可能被組織成員 視為理所當然的,而且具有指導成員行為的作用。藉著故事、儀 式、傳說、典禮等象徵手段,組織將其價值傳輸給所有組織成員。 16 .

(30) 臺北市國民中學組織文化與教師知識分享意願關係之研究-以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教師為例   . 表 2-1 組織文化定義一覽表(續) 定義來源. 張慶勳(1996). 組織文化意義 學校組織文化係為解決組織內部統整和外在適應問題,對具有 象徵性的人工製品予以認知,形成共識並內化為組織成員的價值 觀與假定之後,進而作為組織成員所遵循的規範。它是組織成員 「知」和「行」的結合,其目的在於解決問題。. 是組織成員分享的一些重要價值觀念,這些價值觀念會影 響員工在組織中行為與決策方向。 是組織與內外在環境長期互動的產物,包括信念價值、行 蔡進雄(2000) 為規範、態度期望、典禮儀式等,組織成員在平日學習之後, 自然而然的表現出來,而形成組織的獨特現象。 是指組織成員共同抱持的價值、信念、規範、基本假設與 林朝夫(2000) 行為型態的綜合體系,使組織有別於其他組織的獨特現象。 是組織成員所共同分享的一套基本假設、前提和價值及由 孫淑芬(2001) 這套價值衍生出來的行為期望;這些組織的價值,不但可能 被組織成員視為理所當然,而且具有指導成員行為的作用。 係組織成員共享的價值、信念、規範、基本假設與行為型 態的綜合體系;組織的價值不但可能被組織成員視為理所當 丁導民(2001) 然,且具有指導成員行為的作用,並藉著故事、傳說與儀式 等象徵性手段,組織得以將其價值傳輸給成員,成為行為規 範的重要依據。 為組織成員所共同抱持的意義體系,而此意義體 系是組織所重視的一組重要特質,包含組織創新與 Robbins(2001) 冒險的程度、組織要求精細的程度等七項,因為此 種特質之差異而使得組織之間有所不同。 係一個組織經過長期系統運作與外在環境互動結果的產 物,是組織中有關價值、信念、意識、思想與行動的綜合體。 李應宗(2002) 它無形的存在,卻有形的規範著成員及組織的行動與表現, 形成組織展現在日常生活中的一種現象。 被大多數組織成員所接受的價值觀、規範與行為,並轉化 簡明輝(2003) 為成員互動的指引原則。 是一種共享價值和信念模式,以發展公司(企業)行為準則 Ribin(2004) 的規範。 係指組織長時間累積、演化而成的核心價值、信念,並藉 由各種外顯或內隱的知識傳遞方式,將組織內重要的假設和 陳輝征(2006) 價值觀,傳輸給成員,以作為組織處理外在環境與內部整合 的重要依據。 通常是組織領導者刻意創建,具有領導者經營理念與抱負 之隱喻。是經年累積而來的傳統、習慣與特質。並且必須經 梁嘉肇(2006) 由組織長期運作、磨合逐漸形成。組織文化是組織的基本價 值觀、信念及原則。潛藏在組織全體成員平日的思維、信念 之中,沒有固定的模式呈現。 資料來源:研究者自行整理 司徒達賢(1997). 17 .

(31) 臺北市國民中學組織文化與教師知識分享意願關係之研究-以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教師為例 . 就 以 上 所 述,本 研 究 認 為 組 織 文 化 是 組 織 成 員 之 人 格 特 質 及 其 本 身 需 求 , 而 產 生 與 組 織 環 境 的 一 種 交 互 作 用 , 係 指「 組 織 內 成 員 的 共 同 意 識、價 值 觀 及 其 語 言 行 為 上 的 表 現,乃 是 整 個 組 織 相 當 一 致 的 認 知 狀 態,而 且 是 持 續 且 穩 定 地 存 在 著,並 具 有 一 種 有 形 與 無 形 之 約 束 力量。」 二、組織文化的功能與特性 組 織 文 化 不 論 在 組 織 的 穩 定、發 展 或 成 員 的 安 全、歸 屬 上 都 能 發 揮 莫 大 的 功 能 。 Robbins指 出 文 化 在 組 織 中 有 許 多 功 能 ︰ 第 一 , 它 扮 演 了 釐 清 界 限 之 角 色,使 組 織 之 間 有 所 不 同;第 二,它 在 組 織 成 員 之 間 傳 導 認 同 感;第 三,它 使 組 織 成 員 將 組 織 大 局 放 在 個 人 利 益 之 前 ; 第 四 , 提 高 社 會 系 統 穩 定 性 , 文 化 有 著 黏 著 功 能 ( social glue) 藉 由 提 供 組 織 成 員 言 行 的 標 準,協 助 組 織 接 合 凝 聚;最 後 文 化 提 供 擔 任 了 澄 清 疑 惑 及 控 制 的 機 制 , 引 導 與 塑 造 員 工 的 態 度 及 行 為 。( 引 自 李 青 芬 、 李 雅 婷 及 趙 慕 芬 譯 , 2006: 523) 另 Schein( 1985) 就 從 組 織 問 題 解 決 的 觀 點 , 說 明 組 織 文 化 的 主 要 功 能,它 在 於 解 決 外 在 環 境 中 的 生 存 與 適 應 問 題,以 及 組 織 內 部 的 統整問題。以下則綜合學者的論點,析述組織文化的具體功能: (一)組織文化的正面功能 1.組 織 文 化 促 進 系 統 的 穩 定 , 可 減 低 組 織 成 員 在 不 確 定 狀 況 之 中產生的焦慮,確保基本的安全與保障。 2.組 織 文 化 提 供 意 義 的 詮 釋 , 促 使 組 織 統 整 、 凝 聚 與 成 員 彼 此 溝 通 的 重 要 基 礎。其 採 行 共 同 的 解 釋,一 致 的 態 度 與 解 決 策 略,可 降 低模糊與焦慮並化解組織的危機。 3. 組 織 增 進 成 員 的 認 同 , 組 織 文 化 使 成 員 瞭 解 組 織 的 歷 史 傳 統、精 神 及 目 標,揭 櫫 成 員 在 組 織 中 工 作 的 意 義;增 進 成 員 對 組 織 的 認同感,也奠定成員與組織休戚與共的使命感。 4.組 織 文 化 劃 定 組 織 的 界 限 , 區 分 內 外 的 疆 界 , 劃 定 角 色 的 界 限。成 員 長 期 浸 淫 濡 染 於 組 織 文 化 中,能 瞭 解 組 織 中 各 種 狀 況 蘊 涵 的 意義,也展現該組織特有的氣質。 18 .

(32) 臺北市國民中學組織文化與教師知識分享意願關係之研究-以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教師為例   . 5.組 織 文 化 是 控 制 的 機 制 , 組 織 文 化 可 作 為 導 引 與 塑 造 成 員 行 為的有意義手段,具偵查與減少成員言行逾越的控制功能。 6.組 織 文 化 激 發 成 員 的 投 注 、 內 化 的 規 範 的 力 量 , 成 員 信 仰 的 價 值、不 自 覺 的 深 層 假 定,使 成 員 與 組 織 相 互 連 結,此 種 歸 屬 與 認 同 感 的 滿 足,增 進 成 員 對 團 體 價 值 與 管 理 哲 學 的 投 注,使 之 願 意 不 計 個 人利害,對組織作忠誠的奉獻。 7.組 織 文 化 可 提 昇 組 織 的 表 現 , 組 織 文 化 理 論 上 是 能 提 昇 組 織 的 效 能、效 率,但 仍 有 待 更 多 研 究 的 驗 證,基 本 上,其 關 係 應 視 為 組 織文化與組織目標契合程度而定。 (二)組織文化的負面影響 組 織 文 化 之 正 向 功 能 雖 可 對 成 員 思 想 行 為 的 規 範 與 控 制,發 揮 維 護 組 織、鞏 固 地 位 及 確 保 同 質 性 的 作 用;但 也 可 能 降 低 新 觀 念、新 特 質 的 刺 激 和 交 流,減 少 組 織 進 步 革 新 與 發 展 突 破 的 機 會,有 時 也 會 產 生負向的影響,亦即所謂的反功能。 1.組 織 文 化 對 組 織 穩 定 與 安 全 可 能 妨 礙 組 織 的 變 革 , 文 化 的 強 度 越 大,如 無 法 面 對 改 革 的 挑 戰 時,組 織 受 害 越 多。因 有 可 能 使 成 員 產 生 依 賴 情 結,在 面 對 衝 擊 與 困 難 時,形 成 集 體 的 退 縮,或 共 同 陷 入 不切實際的陶醉與樂觀。 2.當 與 次 文 化 產 生 衝 突 , 會 造 成 組 織 整 合 困 難 , 所 以 建 立 一 個 強勢的整體組織文化是必要的,俾利組織的生存與統整。 (三)組織文化的特性 每 一 個 組 織 雖 然 因 地 區 位 置、歷 史 傳 統、規 模、組 成 份 子 之 差 異 而 展 現 出 不 同 的 組 織 文 化,然 而 不 同 組 織 仍 然 具 有 共 同 之 文 化 特 性 , 說 明 如 下 ( 林 朝 夫 , 2000): 1.動 態 性 吳 清 山( 1994)及 陳 聖 謨( 1995)皆 從 環 境 與 個 人 兩 個 層 面 之 交 互 作 用,指 出 組 織 是 一 種 開 放 的 系 統,其 組 織 文 化 是 人 與 環 境 互 動 作 用之一種結果。 19 .

(33) 臺北市國民中學組織文化與教師知識分享意願關係之研究-以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教師為例 . 2.穩 定 性 組 織 文 化 之 形 成 是 長 時 間 之 累 積、傳 承 而 產 生 的,再 內 化 於 組 織 成 員 心 中 。 Yukl( 2001) 曾 言 , 要 改 變 一 個 已 經 成 熟 的 組 織 文 化 , 要 比在新的組織當中創造新的文化來的困難。 3.獨 特 性 不 同 的 組 織,因 其 所 處 地 理 環 境 之 不 同、延 續 的 歷 史 傳 統、信 念 及 組 織 成 員 個 人 背 景 因 素 之 差 異,會 造 成 各 種 型 態 不 同 之 組 織 文 化 。 4.共 有 性 組 織 文 化 係 為 全 體 組 織 成 員 所 共 享 之 假 定、價 值、規 範,因 此 , 它 並 非 為 特 定 之 人 而 存 在 或 獨 享,這 些 共 有 的 文 化 會 影 導 著 組 織 成 員 的行為與判斷。 5.發 展 性 為了組織之生存或永續發展而必須調整甚至改變組織之結構 時,將 因 組 織 運 作 方 式 或 成 員 屬 性 之 改 變,而 有 可 能 形 塑 一 種 新 的 組 織文化。 6.普 遍 性 組 織 文 化 是 因 應 組 織 求 生 存 的 需 要 而 產 生 的,每 個 團 體 都 有 其 特 有 文 化,每 一 個 組 織 亦 然,所 以 組 織 文 化 具 有 普 遍 存 在 於 組 織 的 特 性。 7.混 合 性 雖 然 每 種 組 織 文 化 類 型 各 有 其 獨 立 性 和 特 徵,但 組 織 文 化 是 具 有 整體性的,即大部分組織都同時具有數種不同的文化類型。 8.隱 晦 性 組 織 文 化 核 心 的 基 本 假 定 型 態 是 一 種 內 化 統 整 的 學 習 結 果,組 織 成 員 經 過 長 久 的 潛 移 默 化,已 視 所 當 然、習 焉 不 察。因 此,組 織 文 化 常常隱晦不明,難以意識,增加探索解讀的困難。 綜 上 所 述,組 織 文 化 可 促 進 系 統 的 穩 定,提 供 意 義 的 詮 釋,是 促 使 組 織 統 整、凝 聚 與 成 員 彼 此 溝 通 的 重 要 基 礎。組 織 文 化 可 以 激 發 成 員 積 極 的 投 注,具 內 化 的 規 範 力 量,成 為 組 織 成 員 信 仰 的 價 值,使 成 20 .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providing different modes of support in learning tasks (e.g.. You are a summer intern in the publicity team of Go Green, a non- governmental organisation committed to

• To enhance teachers’ understanding of the major updates of the English Language Education Key Learning Area under the ongoing renewal of the school curriculum;.. • To

 Literacy Development  Using Storytelling to Develop Students' Interest in Reading - A Resource Package for English Teachers 2015  Teaching Phonics at Primary Level 2017

• e‐Learning Series: Effective Use of Multimodal Materials in Language Arts to Enhance the Learning and Teaching of English at the Junior Secondary Level. Language across

help students develop the reading skills and strategies necessary for understanding and analysing language use in English texts (e.g. text structures and

• e‐Learning Series: Effective Use of Multimodal Materials in Language Arts to Enhance the Learning and Teaching of English at the Junior Secondary Level. Language across

refined generic skills, values education, information literacy, Language across the Curriculum (

Wang, Solving pseudomonotone variational inequalities and pseudocon- vex optimization problems using the projection neural network, IEEE Transactions on Neural Networks 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