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社區大學社區參與指標建構之研究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社區大學社區參與指標建構之研究"

Copied!
187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指導教授:林振春. 教授. 社區大學社區參與指標建構之研究. 研究生:楊佳穎 撰 中華民國 九十八 年 八 月.

(2) 謝誌 初踏入社會教育的領域時,內心既欣喜又害怕,擔心這不是自己真正想要學 習的領域,事實證明一切是我多慮了。社會教育的領域之廣泛,讓我目不暇給, 因為能學習的東西太多,可惜擁有的時間太少,只好挑選最有興趣的主題探究, 「社區大學」因此成為我的主要研究方向。. 撰寫的過程中,非常感謝指導教授林振春老師的耐心教導,只要碰到論文上 的疑問,無論再小的問題,忙碌的老師都會騰出時間且不厭其煩的為我解答並與 我詳細討論,也讓我在論文上擁有自由揮灑的空間,使得讓人聞之色變的論文撰 寫過程,不再那麼可怕!此外,也要感謝口試委員張德永老師及朱芬郁老師,於 口試時細心地提供建議外,在其餘時間,遇到問題請教時,也是熱心地傾囊相授, 讓此論文能更加完整且有可看性。再者,定要感謝的是十七位德惠法專家小組成 員,佳穎要給十七位專家小組成員深深地一鞠躬,德惠法的問卷不僅歷時長,填 寫時抑要花費極大的心思作答,但德惠法的專家小組成員仍在百忙之中,用心填 寫完三回合的問卷,可以說沒有他們的幫忙就沒有這篇論文的成果,謝謝您們!. 當然還要感謝我可愛的家人們,爸爸、媽媽及挺我到底的哥哥,讓我能在大 學畢業後,繼續攻讀碩士學位,並且無後顧之憂的完成學業,感謝你們這麼全心 全意的支持我。另外,還要感謝在我撰寫過程中一直為我加油打氣的怡君,總是 在我最需要幫助的時候,出現在我的身旁,適時的幫我ㄧ把! 也謝謝建忠大哥, 總是願意花費時間,與我討論論文修正的細節,儘管我ㄧ問再問,也從不嫌我煩。 最後要謝謝一同努力與論文搏鬥的王婷、雅嵐、婷婷、馨芳、連婕、菁惠…等諸 位碩班同學,謝謝大家! 因為有你們的幫忙,佳穎的論文方能順利完成,再次感 謝,也希望大家未來都能順心如意。. 2009.08.25 楊佳穎 謹誌.

(3) 社區大學社區參與指標建構之研究. 摘要 本研究主要在建構我國社區大學社區參與指標,透過文件分析法就社區大學 的背景、社區參與的意涵與目前社區參與的相關測量等進行探討,接著依CIPP模 式,採用德惠法彙整17位專家學者與臺北市社區大學經驗深厚人士的意見,歷經 三回合問卷往返,彙整得到社區大學社區參與指標。. 本研究根據文件分析法與德惠法問卷調查結果,而獲得以下的研究發現:社 區大學社區參與指標主構面包含「社大理念與組織運作」、「課程與社區參與之 連結」、「社大參與社區之行動」、「社大與社區的合作與經營」等四項;次構 面包含「理念與目標」、「人力與財務」、「運作與管理」、「課程符合社區需 求」、「課程培育社區發展人才」、「課程凝聚社區認同」、「課程展現社區文 化特色」、「社區傳播與教育功能」、「社區活動參與」、「社區公共事務參與」、 「社會公共議題參與」、「社區資源整合與開發」、「社區人才的培訓與經營」、 「社大與社區組織建構合作夥伴關係」等十四項;其內涵則共計有五十三項。. 根據研究發現研究者歸納出四大結論:一、理念與目標的設定,是社區參與 的首要任務;二、社區人才培育與經營的重要性;三、直接參與社區的重要性; 四、社區內部合作與資源共享的重要性。. 關鍵詞: 關鍵詞:社區大學、 社區大學、社區參與、 社區參與、指標.

(4) Research o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Indicators of Community Participation in Community University Abstract This research is aim to construct domestic indicators of community participation in community university. With the document analysis method, we give a review based on the background of the community university, the meaning of community participation, and some current surveys of community participation. Then we follow the CIPP model and adopt Delphi Techiques to arrange the comments from 17 experts and some experienced participants in Community University in Taipei. After the questionnaire survey, we arrange the results into the indicators of community participation in Community University.. Based on the results from document analysis method and Delphi Techiques, we discover 4 main aspects,14 sub aspects and 53 detailed descriptions of the indicators. Here are the four main aspects: The ideal of Community University and its formation, the relevance between community participation and the curriculum, participating in community, and cooperation and management between the community and the Community University. There are 14 sub-aspects which include ideal and goal, human recourses and financial affairs, operation and management, how the curriculum matches the need of community, how curriculum cultivates the talents of community, how can curriculum build community identity, to develop the cultural features of the community, community communication and educational function, participation in community activities, participation in public affairs of community, participating in public issues of community, integration and development.

(5) of community resources, the cultivation and management of community talents, and the partnership of Community University and community organizations.. We can reach four main conclusions from the research : (1) The primary goal of community participation is to set ideas and goals. (2) It is important to cultivate and manage talents of the community. (3) It is significant to participate in the community directly. (4) It is important to cooperate and share resources with others in the c ommunity.. Key words: Community University, community participation, indicators.

(6) 目次 第一章 緒論 ……………………………………………………………………… ………………………………………………………………………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重要性 ...........................................1 第二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4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步驟 .............................................7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10 第五節 名詞解釋 ..................................................11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文獻探討………………………………………………………… ………………………………………………………………… …………………………………………………………… 13 第一節 社區大學的發展...........................................13 第二節 社區參與的意涵 ...........................................34 第三節 社區參與的測量 ...........................................52 第四節 社區大學社區參與指標之初步建構 ...........................69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研究設計與實施…………………………………………………………… ……………………………………………………………76 ………76 第一節 第二節 第三節 第四節. 研究架構 ..................................................76 研究對象 ..................................................78 研究工具與實施 ............................................79 資料處理與分析 ............................................83.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 …………………………………………………………84 …………………………………………84 第一節 第二節 第三節 第四節 第五節 第五章. 「社大理念與組織運作」構面之適切性結果分析 ................85 「課程與社區參與之連結」構面之適切性結果分析 ..............89 「社大參與社區之行動」構面之適切性結果分析 ................94 「社大與社區的合作與經營」構面之適切性結果分析 ............99 「社區大學社區參與指標」之重要性結果分析 .................103 研究結果與建議 研究結果與建議………………… …………………………………………………………116 ………………………………………116. 第一節 研究發現 .................................................116 第二節 研究結論與建議 ...........................................119 參考文獻 參考文獻………………………………… …………………………………… ………………………………………………125 ………………………………………125 壹、中文部份....................................................125 貳、英文部分....................................................128 附錄……………………………………… 附錄………………………………………… ………………………………………………………………………………… ………………………………………130 ………………………………130 附錄一 第一回合德惠法問卷 .......................................130 附錄二 第一回合德惠法問卷彙整 ...................................139 附錄三 第二回合德惠法問卷 .......................................148 I.

(7) 附錄四 第二回合德惠法問卷彙整 ...................................157 附錄五 第三回合德惠法問卷 .......................................167 附錄六 第三回合德惠法問卷彙整 ...................................173. II.

(8) 表次 表 2-1 臺北市社區大學試辦期社區大學增設情況 ........................17 表 2-2 臺北市辦理社區大學的相關的法規與行政規則時程表 ..............20 表 2-3 臺北市社區大學承辦單位與設置地點一覽表 ......................23 表 2-4 全國社區大學人數&臺北市社區大學的學員人數比較一覽表 .........25 表 2-5 臺北市近十年社區大學經費預算與補助情形 ......................27 表 2-6 社區參與的程度 ..............................................49 表 2-7 社區意識量表發展 ............................................53 表 2-8 九十四年的社區大學的認證-「社區與社會參與」指標分類 ........56 表 2-9 九十五年的社區大學的認證-「社區與社會參與」指標分類 ........57 表 2-10 九十六年的社區大學的認證-「學校經營與公共參與」指標分類 ...58 表 2-11 九十七年的社區大學的認證-「學校經營與公共參與」指標分類 ...60 表 2-12 社團法人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的社區大學評鑑指標 ...............61 表 2-13 臺北市社區大學九十七年度評鑑指標 ...........................64 表 3-1 德惠法問卷題項變化情形 ......................................81 表 3-2 德惠法問卷發放與回收情形 ....................................81 表 4-1 「社大理念與組織運作」主構面:向度指標「適切性」統計表 ......85 表 4-2 「社大理念與組織運作」次構面:層面指標「適切性」統計表 ......85 表 4-3 「理念與目標」內涵:行為指標「適切性」統計表 ................86 表 4-4 「人力與財務」內涵:行為指標「適切性」統計表 ................87 表 4-5 「運作與管理」內涵:行為指標「適切性」統計表 ................88 表 4-6 「課程與社區參與之連結」主構面:向度指標「適切性」統計表 ....89 表 4-7 「課程與社區參與之連結」次構面:層面指標「適切性」統計表 ....90 表 4-8 「課程符合社區居民需求」內涵:行為指標「適切性」統計表 ......91 表 4-9 「課程培育社區發展人才」內涵:行為指標「適切性」統計表 ......91 表 4-10 「課程孕育社區認同」內涵:行為指標「適切性」統計表 .........92 表 4-11 「課程能展現社區文化特色」內涵:行為指標「適切性」統計表 ...92 表 4-12 「社大參與社區之行動」主構面:向度指標「適切性」統計表 .....94 表 4-13 「社大參與社區之行動」次構面:層面指標「適切性」統計表 .....95 表 4-14 「社區傳播功能」內涵:行為指標「適切性」統計表 .............96 表 4-15 「社區活動參與」內涵:行為指標「適切性」統計表 .............96 表 4-16 「社區公共事務參與」內涵:行為指標「適切性」統計表 .........97 表 4-17 「社會公共事務參與」內涵:行為指標「適切性」統計表 .........98 表 4-18 「社大與社區的合作與經營」主構面:向度指標「適切性」統計表 .99 表 4-19 「社大與社區的合作與經營」次構面:層面指標「適切性」統計表 100 表 4-20 「社區資源整合與創發」內涵:行為指標「適切性」統計表 ......101 表 4-21 「人員與組織的培訓與經營」內涵:行為指標「適切性」統計表 ..101 III.

(9) 表 4-22 「社大與社區組織進行夥伴合作情形」內涵:行為指標「適切性」統計 表................................................................102 表 4-23 「社區大學社區參與指標」主構面:向度指標「重要性」統計表 ..103 表 4-24 「社區大學社區參與指標」次構面:層面指標「重要性」統計表 ..105 表 4-25 「社區大學社區參與指標」內涵:行為指標「重要性」統計表 ....109 表 4-26 「社區大學社區參與指標」研究結果 ..........................113. IV.

(10) 圖次 圖 2-1 理想的教育制度......................................................................................... 19 圖 2-2 社區大學課程間的有機連結...................................................................... 30 圖 3-1 本研究研究架構圖 .................................................................................... 76 圖 3-2 本研究指標架構圖 ..................................................................................... 77. V.

(11)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重要性 壹、社區具有大部分社會的特性 因天下眾生無一不位處在社區之中,且數量繁多無所不在,另外,在小小的 社區中已囊括了大部份社會所具有的特性,所以若是能掌握社區的問題,並了解 真相、提出對策,則可以對於社會的現象有預測及預防的效果(蔡宏進,2006), 故有相當多的學者對於「社區研究」有相當的熱忱,而研究者也認為若是關心社 會,應從最小最基本的地方做起,小小的舉動可大大的影響外在環境,所以若是 從小單位的「社區」努力做起,社會的問題將會減少,抑或面臨社會問題時,也 可運用社區的經驗當作參考之。. 貳、社區參與概念的關注 社區(Community)這個概念,於1887年被德國社會學家滕尼斯( Ferdinand Tonnies ,1855 -1936) (陳虹,2005) 提出後,在各界引起了廣泛的討論,主要是在 爭論「社區」的範圍及其意義。近年來,對於此部份已達到一定的共識:一、是 一定的區域範圍;二、是具有某種類似背景的人民;三、是這些人具有某種互動 關係(林振春,1988)。而後,大眾的焦點,便轉移到更深入的社區面向問題,如: 社區參與(Community Participation)即受到廣泛的注目。聯合國大會於1969年發 表《社會進步與發展宣言》,即指出公民參與是社會發展進程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更於1971年發表了《廣泛參與》和1981年出版了《廣泛參與作為一種戰略推動社 區層面的行動和國家的發展》,對社區參與進行了詳細的闡述,由此可見社區參 與的重要性(陳萬靈,2004)。也有不少學者認為,社區參與是社區發展的重要 原則之一,社區參與不僅是社區建設動力之源和成功與否的標誌,也是衡量社區 自治發展水準的一個重要指標,社區成員參與的廣度和深度與數量也代表著人的 發展程度(嚴志蘭,2004:25)。 1.

(12) 而臺灣對於社區的關注,大部分都是從社區發展的角度切入,如:1965年, 臺灣即正式推動官方的社區發展工作,一開始所關注的社區發展是以民生基礎為 主,因早期的臺灣,連最基本的工程建設、生產福利建設都尚嫌不足,遑論其他 的部份(林振春,1988)。隨著臺灣經濟的起飛,物質生活漸豐,著重大方向基 層建設的方針漸漸走入式微,官方的社區發展也隨之改變方針。1995年,在李登 輝總統倡導「社區生命共同體」與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推行的「社區總體營造」 的背景下,社區發展正式轉型。轉型後,強調地方文化的發展,需藉由地區居民 的共同參與、與地方產業的充分結合,喚起並凝聚其社區的意識(張德永,2000: 183),如:白米木屐村,就是藉由社區居民共同激盪、共同參與力行,而從遍地 砂石、泥土飛揚塵上的「落塵量最高」城市,成功轉變成臺灣著名的觀光點之ㄧ。 可看出社區發展現已邁入不再只是政府說了算,而是著重社區居民「社區參與」 的新時代。. 参、社區大學的角色與定位- 社區大學的角色與定位-社區參與的良好管道 社區大學是在解嚴後,自由風氣大開的浪潮下所催生的產物,是一個具有教 育功能的「社區性」的非正規型大學。自從 1994 年黃武雄教授提出社區大學的具 體構想後,社區大學在臺灣的影響性便不可小覷(社團法人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 2004) 。社區大學的主要目標有六:一、邁向終身學習的時代;二、改革心靈與淨 化社會;三、普及成人教育;四、傳承社區藝文、促進社區發展;五、整合社區 資源,參與公共事務;六、立足社區、關懷臺灣、放眼國際(張德永,2000:28), 其中第五項即特別點出參與公共事務的重要性,所以在社區大學的課程內涵中常 包含了社區性的議題,甚至也會擴大至全國性議題的探討,且社區大學具有「取 私為公」、「去私存公」的「非營利」特質,所以已成為公民參與社區服務的良好 管道及起點(江明修、陳定銘,2001) 。. 2.

(13) 而在這個日新月異、變遷快速的社會中,尚待解決的問題太多,政府能注意 並有效率的處理的太少,民眾的聲音也常在部分政治人物的操弄議題下被淹沒 了,且同樣的問題也可能因為在不同區塊,適合解決的辦法也有所不同。社區大 學正好是以「社區」為單位,這樣小而美的範圍,不僅克服了上述的問題外且可 以顧及當地民眾的意見,還可以以「學習」的方式,去學習如何解決?並尋找適 合當地的方案。因此時至今日,已獲得不少民眾、地方政府、學術界,以及社區 工作者的重視和支持,所以若能借重社區大學的特性,藉此發展與推動社區參與、 整合與開發社區內的資源,便能有效改善社區問題,進而提升社區的生活品質, 創造出更適合各社區的生活環境。. 3.

(14) 第二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壹、研究動機 一、「社區參與」在社區大學的場域應用下有無限可能 丘昌泰(2001)於研究臺北市的社區參與制度時,將臺北市的社區參與的範 圍分成七個區塊:(一)環境社區的參與;(二)健康社區的參與;(三)福利 社區的參與;(四)教育社區的參與;(五)商圈社區的參與;(六)文化社區 的參與;(七)治安社區的參與。「社區大學」歸類於其中的第四項-教育社區 的參與。丘昌泰並於文中指出,教育社區的參與,以社區大學社區參與的表現最 為突出,因社區大學設立的目的,亦非強調專業技能的吸納,而是以培育公民社 會、強調終身學習、拓展知識領域為導向的非正規教育,故透過社區實踐達到學 習效果是相當重要的,而社區實踐正是社區參與的另一面向(丘昌泰,2001:79), 由上述可知,社區參與為社區大學的重要使命之ㄧ。而前述,雖丘昌泰將臺北市 的社區參與分為七大區塊,但研究者認為在「社區大學」這樣的場域下,「社區 參與」有無限的可能性,因其可利用課程的連結性,將其他六區塊納入討論範疇, 甚至超越丘昌泰原歸納的七大區塊,並利用學校的資源、「非營利」的精神,結 合政府、企業、當地的社團組織的力量,進而達到強化、推展民眾對於公共議題 的認識,而創造更多社區參與的實踐性與可能性,故認為建構出社區大學的社區 參與指標有一定的意義性。. 二、社區參與研究面向-指標研究不足 臺灣社區參與的的文獻,多在探討環境的社區參與,如:環境改造、公園的 設計為多,另福利社區參與的探討也不少,諸如:老人關環、身心障礙照顧、志 工的社區參與歷程等。而若是對於教育社區的參與,討論社區大學的文獻則多聚 焦在社區大學的定位、課程設計、行政人員的培育、教師的專業…等等。社區大 學相關的指標建構,也以成人教師的專業能力、專業素養指標與政府對社區大學 4.

(15) 經費補助組織機制指標…等等為主,並未有針對「社區參與」指標建構的學術文 獻,更無針對「社區大學社區參與」的指標做出研究,故研究者希望可以藉由建 構出社區大學社區參與指標,提供給社區大學參考,使得社區大學能以社區中介 點的姿態,發射狀發散出社區參與的功能,也使得社區大學能更朝向設立的初衷 -「學習」與「參與」邁進。. 三、讓「社區參與」不再流於口號 「社區參與」這個名詞,容易理解卻難以做到,尤其是忙碌的現代人!打算 要撰寫這篇論文的同時,研究者詢問過周遭不少的人,請問你知道你所居住社區 的里長是誰嗎?請問你有參與過現在社區的活動嗎?最近的一次大約是多久以 前?頻率如何?得到的答案大多都是,不清楚里長是誰?也沒有參與社區的活 動。與詢問過的人討論過後,大家歸納出一個重要的癥結點,那就是大多數的人 都不是住在原生的社區裡面,對於現行所居住社區的觀感,只停留在-這裡只是 個過度的區域罷了,又不是我的家鄉!所以從未想過要參與、經營現行居住的社 區。但弔詭的是,若是不打算回鄉耕耘、工作的年輕人,絕大部分的人生,其實 都是居住在他們所謂的「非原生的社區」 ,所以要是每個人都抱持著,我不需要關 心非原生社區的態度,那麼每個社區都將會走向分崩離析的狀態,而用這種冷漠 的態度面對社會,社會也將崩壞。所以研究者認為參與社區,無論是原生社區或 是非原生社區,都是相當重要的事情,除卻可讓個體更瞭解所處的環境,並可藉 此改善與提昇社區,也可凝聚社區的向心力,學習群體的互助與合作,這樣的過 程對於個體及社區都有相當地意義性,而社區大學又有一定的條件性,可以使得 社區參與更加容易,更有可看性,故希望用一己之力,試著為社區大學的社區參 與歸納出指標,讓欲將社區參與區塊做得更加完善的社區大學,有參考的方向。. 5.

(16) 貳、研究目的 有鑒於社區大學在臺灣特殊的重要性,及社區參與可帶來的廣大效益,故希 望能以社區大學特有的「學習」特質及「深耕在地」的精神,來徹底的實踐社區 參與,故希望能藉由此領域之學者專家、社區大學實務工作者、政府機構行政人 員的參與,並採用德惠法(Delphi technique)的方式進行指標建構,以供未來社 區大學實行社區參與時參考,亦給社區內的其他成員,如:政府機構、企業、機 關學校、非營利組織參考,希望因此能加強社區成員互動的順暢性。此篇論文的 研究目的如下: 一、瞭解社區大學社區參與之內涵。 二、建構社區大學社區參與之指標。 三、根據研究成果,提出具體建議,以供社區大學實踐社區參與參考。. 6.

(17)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步驟 研究者欲達本研究之目的,首先是使用文件分析的方式,而獲知社區大學與 社區參與主要的內容與意涵為何?而建構出社區大學社區參與的初步指標再使用 德惠法的方式,確立指標的建構,以下就本研究的方法與步驟加以說明:. 壹、研究方法 一、文件分析法 文件分析法為社會科學研究方法之一,其目的在透過研究者蒐集符合研究目 的檔案資料,進行檔案本身深層意義探討的一種方法(王文科,2000)。因此研 究者蒐集國內外的書籍、期刊、論文、政府出版品…等檔案資料進行分析、比較、 整理與討論,蒐集的資料來源歸納如下: (一)專書:包括中英文有關社區大學、社區參與等著作; (二)期刊:以社區大學、社區參與為關鍵字搜尋; (三)官方文書:政府機關已發表或未發表之相關刊物、文件; (四)非政府機關團體文書:民間社團組織、基金會的出版品或社區大學本 身出版的刊物; (五)論文:與論文議題之相關的博、碩士論文。 (六)研討會手冊:社區大學議題或社區參與相關議題的研討會會議手冊。 (七)網路資源:與社區大學相關的網路資源搜尋。 研究者就以上的檔案資料,經過整理分析歸納後,以此提出社區大學社區參 與的初步指標設計。. 二、德惠法 所謂的德惠法(亦有人稱之德懷術)係指研究者針對某一主題,請多位專家 進行匿名、書面方式表達意見,並透過多次的意見交流而逐步獲得最後結論的一 7.

(18) 種研究方法,它是1960年代美國蘭德公司(Rand Corporation)以Delphi為名,發 展出的方法,它不像腦力激盪法(brainstorming)的面對面方式相互討論,激發創 意的新點子,而是採取郵遞信件的方式,各自表示其意見,所以較不受地點的限 制,此種方法,後來應用在軍事、商業、工業、政治、經濟、醫藥和教育等方法, 作為預測和形成決策之參考(吳清山、林天祐,2005:170-171) 。. 德惠法在使用時,必須奠基在三大條件下,才能發揮功效; (一)是有足夠的 時間,經由至少三輪的問卷調查, (二)是參與者要具有文字表達的能力,他們必 須看得懂問卷且能針對問題,用(文字書寫)來回答問題; (三)是要具有高度的 參與動機,如果沒有動機,便可能敷衍了事或乾脆不填答問卷(林振春,1992: 266),故研究者的德惠法設計以三次問卷為主,並邀請相關領域的專家學者與社 大實務工作者(含校長、主任或主秘)及政府機構行政人員,以符合前述條件。. 德惠法其優缺點如下:優點為:一、簡單易行,不必大量的樣本;二、可避 免人際互動的問題或摩擦;三、能得到專家的協助,獲取較具說服力的意見;四、 允許專家有足夠的時間對於問題作反應;五、可以減少面對從眾反應行為;六、 可以提供多樣和量化資料七、有助於對於未來事件做精確的預測。缺點為:一、 在意見調查中需要耗費大量的時間,導致研究者收到相當大的心理壓力;二、缺 乏面對面的團體互動,不易激發創意思想(吳清山、林天祐,2005:170-171) 。 而林振春(1992)也提及德惠法因蒐集各方面專家的現有知識,比文獻閱讀更能 獲得最新資訊,因此在評估一個方案計畫是否完整時,德惠法扮演重要角色。由 上述可知,經由德惠法可獲取較具說服力的意見,並減少從眾反應行為,也有助 於對未來事件做精確的預測,加上可獲得專家最新的資訊以建構與設計指標,故 研究者認為社區大學社區參與指標的建構,相當適合以德惠法為主要研究方式。. 8.

(19) 根據上述,結論如下,本研究首先採用文件分析法,經過整理分析歸納後, 提出社區大學社區參與的初步指標設計,接著採德惠法,邀請專家學者、社區大 學的實務工作者及政府機構行政人員共十七位,組成德惠法小組,再透過問卷的 往返進行「社區大學社區參與指標建構」之研究的指標意見調查,藉由專家學者 社區大學的實務工作者及政府機構行政人員其專精與長才,對社區大學社區參與 指標的建構提供意見與指導,最後將其提供的意見彙整,得出最後的研究結果與 建議。. 貳、研究步驟 根據前述的文件分析法與德惠法,研究者擬訂的研究研究步驟如下: 一、首先確定研究方向與主題。 二、進行文獻探討、分析與整理。 三、經由文獻初步建構「社區大學社區參與指標」之架構與指標項目。 四、邀請德惠法的專家小組成員。 五、編製第一回合問卷 六、進行三回合問卷調查的往返。 (第一、二回合問卷回收後,彙整小組成員意見,並編製下一次問卷) 七、 第三回合問卷回收後,進行資料之統計分析處理。 八、 確立指標建構。 九、 根據研究撰寫結論與建議。. 9.

(20)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壹、研究範圍 一、研究主題 (一) 探討社區大學的發展、實際運作情形蒐集資料與討論。 (二) 闡述國內外針對社區參與的理論文獻。 (三) 探究社區參與測量的相關文獻。 二、研究對象 根據目前社團法人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2009)的網路資料顯示,臺灣社區 大學總數有八十六所、社大分校有十八所、原住民部落社大有十四所。如此龐大 的數量,但因各社大所處的地理位置不同,特色風格大相逕庭,故以單一縣市為 研究單位,因而選定臺北市十二所社區大學為主要對象,分別是:臺北市文山社 區大學、臺北市士林社區大學、臺北市萬華社區大學、臺北市南港社區大學、臺 北市大同社區大學、臺北市信義社區大學、臺北市松山社區大學、臺北市內湖社 區大學、臺北市中正社區大學、臺北市中山社區大學、臺北市大安社區大學、臺 北市北投社區大學。 貳、研究限制 一、研究區域的限制:本研究擬以臺北市十二所社區大學為研究對象,故不能 全盤推論其他各縣市的社區大學,只能供其參考其指標的設定。再者,臺 北市屬於都市型的社區,與鄉村型的社區大學社區參與層面,會有更大的 差異性。 二、研究主體對象不同的限制:社區大學目前分為一般的社區大學,另有針對 原住民所辦理的原住民部落社區大學。由於主體對象的不同,社區大學的 願景與目的性也會有所不同,此篇研究因以一般社區大學為主要研究對 象,故建構的指標較適合一般的社區大學參酌使用。. 10.

(21) 第五節 名詞解釋 壹、社區大學 社區大學是黃武雄教授於一九九四年號召民眾要求政府加速教育體制改革而 提出的構想,並依其理念所設置機構,由臺北市政府首先於木柵國中試辦第一間 文山社區大學。而目前中央頒布的「終身學習法」,是社區大學唯一可依據的法 條,它將社區大學定義為公辦民營之終身學習機構。社區大學目前仍以辦學為首 要方式,運作的方式則多採「公辦民營」的模式,透過縣市政府採購法的公開招 標方式,委託給財團法人、社團法人或是公私立高中職校辦理。課程規劃則可分 為學術性課程、生活藝能課程與社團活動課程等三大課程。. 貳、社區參與 所謂的社區參與是一種權利、一種民主制度的形式,也是一個較為積極的過 程,是在特定區域的範圍內,由社區的成員和其相關的利益組織團體,一同花費 心力、財力、能力和資源去參與社區事務的過程,從而得到個人及社區的利益。 對個人而言能提昇心靈層次的成長,對組織而言,可能是金錢的利益,但對整體 社區而言,可實際解決社區的問題,並凝聚社區的意識,也可提高社區生產力及 其品質,是一個促進社區計畫實行的好方法。. 参、社區參與指標 一、指標 Spee 和Bormans(1992)認為指標是一種信號或指引,可以用來解釋制度或 是指出、反映與說明現象。張鈿富(2001)則說「指標」(indicator)是表示某種 變數隨著時間或地區的不同,相對於基期的變化情形,它是一種統計的測量,能 反應重要層面的主要現象,能對相關的層面進行加總或分化,以達到研究分析的 主要目的。總的來說,指標代表某一概念的程序或是一種信號、指引,也是某種 11.

(22) 變數隨著時間或地區不同相對變化的一種統計測量,反應重要層面的現象,而達 到研究分析的主要目的。. 二、社區參與指標 本研究的「社區參與指標」係指經由研究者採用「文件分析法」與「德惠法」 兩種研究方法,經過整理文獻與彙整小組成員意見,而獲得針對社區大學所訂定 出的社區參與指標,包含四大主構面、十四項次構面暨五十三項內涵指標。它反 映出現行的專家學者、社大實務工作者及政府機構行政人員對於社區大學社區參 與面向的意見,而此指標可能因為所處的時間或空間不同,其適切性不同。. 12.

(23) 第二章 文獻探討 隨著臺灣經濟起飛,物質生活漸豐的時空變換下,民眾的思想愈來愈開闊, 言論也益發自由,大眾吸收新知的需求量大增,社區大學因此應運而生。而社大 所強調「公民社會」之理念,日益奠下基礎,民眾逐漸意識到發聲與參與的重要 性,進而邁入「社區參與」概念的新時代。研究者欲將擁有教育功能的社區大學 與社區參與的概念做結合建構出適合指標,使其對於社區發揮最大功效,故依次 對於社區大學、社區參與與指標建構作深入的文獻探討。. 第一節 社區大學的發展 社區大學的出現,是因一九九四年的黃武雄等人倡議,二○○○年代後即蓬 勃發展,而大部分社區大學由地方縣市政府採公辦民營方式,委託民間非營利組 織辦理,而當非營利組織取得經營權後,便將非營利組織功能與理念擴展到社區 大學的教育事業上,如同蔡傳暉(2001:289)所說:不會把社區大學當成營利場 所;不會把學員當成消費者,假民眾需求之名,大量開設招生容易的熱門課程, 而會以培育現代公民,形塑公民社會,重建一個新的社會、新的文化,為當務之 急(蔡傳暉,2001:281) 。社區大學就在這樣的使命感、 「非營利」精神,加上本 身具有「教育」的功能下,為臺灣注入了一股新的活力,並引起推展「公民社會」 與「終身學習」的旋風。. 由於社區大學推展公民社會與知識解放的概念,對於臺灣這十年多來,具有 相當的影響性,故研究者於此先回顧全臺灣社區大學的發展後,再針對研究對象 臺北市的社區大學現狀描述與分析。以下分四部份敘述:壹、社區大學歷史脈絡; 貳、社區大學法源依據;参、社區大學營運方式;肆、社區大學課程設計。. 13.

(24) 壹、 社區大學歷史脈絡 一、臺灣地區社區大學的歷史脈絡 社區大學的構想主要源自於臺大教授黃武雄於一九九四年四月十日發起了一 項大規模的「四一○教改運動」,號召三萬民眾走向臺北街頭,要求政府加速教 育體制的改革,其四大訴求為:訂定教育基本法、小班小校、教育現代化,以及 廣設高中大學。隨後,黃武雄為了他的教育堅持,認為臺灣的教育改革需要與社 會改革有更緊密的連結,因此再提出「社區大學」的設計,以參考國外社區學院 模式,提供成人終身學習的管道(顧忠華,2000)。. 一九九八年初,長期關心教改的人士包括黃武雄、顧忠華、洪萬生、夏鑄九、 李丁讚、彭明輝等人在政治大學舉行「社區大學未來藍圖研討會」,隨後正式成 立「社區大學籌備會」,並加入史英、林孝信等教改人士,當時還召開記者會, 宣佈推動社區大學的決心,並發表了「五四新宣言-人民要有自己的大學」,引 起廣大迴響,包括臺北市政府、新竹市政府、高雄縣政府相繼出面表示希望在行 政區內設置社區大學(社團法人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2004),而其中臺北市是 第一個響應「社區大學」設立的縣市,並於一九九八年的九月二十八日,在臺北 市文山區木柵國中成立了臺灣第一所社區大學,從此,社區大學的理念與構想, 以及所推出的各種活動方案,便時常成為討論的焦點,社區大學運動也適時在各 地展開。自此,社區大學乃從理念階段真正進入運動階段,全臺各縣市於是紛紛 關注此項民間自動發起的教育改革運動,逐漸形成一股新的學習風潮(張德永, 2001)。「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也在這樣的背景下,為了繼續凝聚社區大學的 意識、推動社區大學的運動,在民國一九九九年九月十九日成立,而當時臺北市 長陳水扁也親臨支持,中研院院長李遠哲也加入會員(社團法人社區大學全國促 進會,2004),有了全促會後,社區大學的成立與走向也有了參考與依托,算是 推展社區大學相當重要的里程碑。. 14.

(25) 但在教改人士與有志之士的一步一腳印催生了社區大學後,社區大學的定 位,卻因此有了爭議?四一○教改運動的四大訴求之一為廣設高中大學,這樣的 高等正規學校,已在訴求下應運而生,那麼社區大學還要走正規學習的方向嗎? 便有了偏向德國民眾高等學校「社區大學」及美國「社區學院」作法的爭議,當 時也因不同黨派提出不同版本的草案,而使得社區大學的定位一直懸而未決,未 有定論,但無論定位如何?當時民間的聲音與運動的力量,已先催生社區大學的 成立,而在時代背景與實際運作下,社區大學的走向,自然越來越明確的偏向民 眾高等學校「社區大學」的方向,但仍有部分民眾有希望往「社區學院」方向發 展的聲音。. 同時間也開始有學者為社區大學下定義,多數的教改人士跟學者對於社區大 學的定義都同意,社區大學是一個讓成人重新學習的管道,但並非使用制式正規 學習方式的機構。創始人黃武雄就認為,社區大學是指由縣市地方政府所辦理的 高等教育機構,社區大學不是由菁英階級再教育民眾的所謂成人教育,而是以重 構的知識為基礎,從事經驗交流的開放學校;林振春等人則認為:社區大學係屬 辦理成人進修教育之終身學習機構(引自張德永,2001)。前者認為社區大學是 「高等教育機構」,後者認為是「終身學習機構」,張德永(2001)則直接融合 兩人的說法,認為社區大學顧名思義就是指兼具高等教育和成人終身學習之特性 的社區型教育。而2002年政府訂立了社區大學唯一的法源依據-「終身學習法」, 其中第三條第五款則定義社區大學為:社區大學是指在正規教育體制外,由直轄 市、縣(市)主管機關自行或委託辦理,提供社區民眾終身學習活動之教育機構(全 國法規資料庫,2002)。. 以上可看出,社區大學就在定位未明,未有法規明確支持下就先行展開了, 這樣「倉促成軍」的情況之下,只能先以社團或協會、基金會等方式推動,而教 學場地大部份是借用目前國中或高中的學校設施,上課時間則以夜間和假日為主 15.

(26) (張德永,2001),這樣刻苦克難的運行。但時至今日,距離全臺第一所社區大 學(1998年)的設立,已經過了十個年頭,社區大學已蓬勃發展到總數有八十六 所、社大分校有十八所、原住民部落社大有十四所之多(社團法人社區大學全國 促進會,2009),各縣市的社區大學也因各地民情不同,發展出因應各社區而特 色各異的社區大學。. 二、臺北市社區大學的歷史脈絡 於一九九八年三月,成立「社區大學籌備委員會」後,臺北市第一個響應成 立「社區大學」的設立,並於一九九八年的九月二十八日,在臺北市文山區木柵 國中成立了臺灣第一所社區大學,取名為「臺北市文山社區大學」,迄今正邁入 第十一個年頭,其成立經過如下(楊碧雲,2008:15-22):. 當時臺北市政府原辦理有關成人教育的工作,幾乎都是配合中央政府(教育 部)或地方政府(教育局)的年度計畫辦理,但要辦理史無前例的「社區大學」, 臺北市政府因應的策略為動支預備金,委託財團法人人本教育文教基金會進行「臺 北 市 設 置 社 區 大 學 規 劃 研 究 暨 試 辦 計 畫 」 研 究 , 為 期 一 年 ( 1998.07.01 - 1999.06.30)。之後便依據研究計畫設置社區大學,臺北市社區大學的設置經歷四 大時期: (一)萌芽期(1998.09-1999.08) ; (二)正式試辦期(1999.09-2002.12); (三)正式辦理期(2003.02-2005.12);(四)發展期(2006.01起),內容分述 如下: (一)萌芽期(1998.09-1999.08) 因應教改人士的期盼,臺北市政府於一九九八年七月,開始著手推動社區大 學的業務,委託財團法人人本教育文教基金會進行「臺北市設置社區大學規劃研 究暨試辦計畫」研究,該計畫主持人為蔡傳輝、顧忠華、黃武雄等三人,協同主 人為馮朝霖、鄭同僚、成令方、李永展、洪萬生、楊碧雲等七人。. 16.

(27) (二)正式試辦期(1999.09-2002.12) 一九九八年的九月二十八日於木柵國中試辦臺灣第一所社區大學-文山社區 大學。臺北市馬英九前市長於一九九八年的十二月二十五日上任後,對於此部分 的施政計畫給予高度關心,並指示於一九九九年九月成立「臺北市社區大學推動 委員會」以利進行行政法規與設置期程等研議。. 而原教育局的規劃,只擬定臺北市南、北各設置一所社區大學,分別為臺北 市士林社區大學與臺北市文山社區大學,但在市民的熱烈學習需求與民意的要求 下,又於二○○○年增置為東、西、南、北四區,增加臺北市萬華社區大學與臺 北市南港社區大學二所社大,但仍不敷民眾的需求性,再於二○○一年增設兩所 社區大學,分別為臺北市大同社區大學與臺北市信義社區大學,增置情形如表2-1: 表2-1 臺北市社區大學試辦期社區大學增設情況 設置時間. 社區大學名稱. 合約期間. 1999年9月. 臺北市文山社區大學、臺北市士林社區大學. 計3年6個月. 2000年9月. 臺北市萬華社區大學、臺北市南港社區大學. 計2年6個月. 2001年9月. 臺北市大同社區大學、臺北市信義社區大學. 計2年6個月. 資料來源:研究者修改自楊碧雲(2008:21) 以上社區大學的設置皆依據「臺北市政府試辦社區大學要點」 (該法規1999.07 訂定,廢止日為2002.12.31),有效實施期間為三年六個月,試辦期間分三年遴選 六個經營團體,辦理六所社區大學,而六所社區大學的合約期間如上表。. (三)正式辦理期(2003.02-2005.12) 1.每一行政區設置一所社區大學 雖於二○○二年已完成設置六所社區大學,市民仍持續不斷有增設設社區大 學的要求,故教育局為順應民意,採取小幅度增加經費、降低委辦經費及鐘點費、 17.

(28) 及調高學費的規劃策略,一步步達成每一行政區設置一所社區大學的理想。於二 ○○全數設置完成,共計十二所社區大學,增設的六所分別為臺北市松山社區大 學、臺北市內湖社區大學、臺北市中正社區大學、臺北市中山社區大學、臺北市 大安社區大學及臺北市北投社區大學。. 2.臺北市原住民事務委員會設立原住民部落社區大學 於二○○四年4月19日成立「臺北市立原住民部落社區大學」,此部分係臺北 市原住民事務委員會依據原住民政策白皮書辦理,委辦契約為一年,分別於二○ ○年與二○○五年委辦給財團法人野崎君子文教基金會及社團法人中華民國臺灣 原住民族文化經濟交流協會。. (四)發展期(2006.01起) 座落於臺北市的十二所社區大學,其行政管理、師資教學、課程發展與學員 經營方面都已達一定的制度化與規模化,目前正朝向發展各社區大學的特色經營 及更加強化目前的社區大學已具有的經營實力。. 貳、社區大學法源依據 一、臺灣地區社區大學法源依據-終身學習法 在風起雲湧的社區大學運動中,實務上所面臨最大考驗挑戰,不止在於各地 方縣市政府能否提供資源;更重要的是它會不會受到現行相關教育法令規範的限 制?而它又應如何突破框架?此外,社區大學若無自己的法規,又該依循什麼來 辦理呢?以下將敘述,社區大學法規建置的歷程。. 其實,社區大學的藍圖,在四一○教育改造聯盟(1996:139-145)出版的「民 間教育改造藍圖--朝向社會正義的結構性變革」書中,即用圖示表現出,其所提出 的新學制與理想的教育制度(如下圖),當時就將社區大學(或公民大學)納入 18.

(29) 多元彈性學制的一環。. 圖 2-1 理想的教育制度 資料來源:四一○教育改造聯盟(1996) 而書中也指出,社區大學較不同於以往的地方在於,以往在正規教育結束後, 若有繼續求學,大多都會求助於補習教育,可是「社區大學」讓民眾多了一個屬 於自己「地方性」的選擇。由此可知,社區大學不同於傳統的一般大學,而在現 有大學以及眾多的社會教育型態下,臺灣的社區大學也必須走出另一條「替代性」 的路,目標是發展出社區/地方特色的多元彈性的高等教育走向。. 政府於一九九八年對於社區大學的聲音有了善意的回應,將一九九八年訂定 為「中華民國終身學習年」,「邁向學習社會白皮書」也隨之出爐,其中明白揭 示了終身學習時代的來臨,並以發展學習型學校教育機制和社會教育機制為核心 理念,並且表示設置社區大學的目的,乃在鼓勵民眾追求新知、倡導全民參與的 公民社會之建立、保障全民學習權利、激發學習型組織的設置,以加速促成終身 學習社會的建立,培養二十一世紀的新公民為目的(教育部,1998),而白皮書當中 也曾提到目前在臺灣高等教育體系中,社區型大學的發展是較為欠缺的一環,我 國未來宜鼓勵辦理社區學院或社區大學。但若是僅有推展的口號,而無可依循的 法規是不夠的,因此也奠定了往後擬定社區大學法規的基礎。. 19.

(30) 若從現有的法規而論,(憲法第一一0條及地方制度法第十八、十九條)提 到教育事務也是地方自治的固有事項,大學法第三條也規定直轄市、縣市得興辦 大學,因此,地方政府興辦社區大學的正當性應較無疑義(周志宏,1999:40), 剩下的就是要擬定屬於社區大學的法規了。其實,早在一九九九年五月,教育部 就已通過「社區學院設置條例草案」,將教育部版的「社區學院」法案送到了立 法院。但大約在同時,國民黨和民進黨等不同政治立場的立委,紛紛提出不同版 本的草案,因此有了所謂的「社區學院設置條例草案」及「社區大學設置條例草 案」,但到底應該以哪一版本的構想為主,引發了爭議。直到二○○○年五月, 已經政黨輪替,社區大學的聲音也越來越大,反而是「社區學院設置條例草案」 躺在立法院裡毫無動靜,只說根據目前教育部的政策主張,以及部份關心教育學 者的看法,會考慮將社區大學設置草案與社區學院設置草案併案討論,並研訂出 具體可行的社區大學法規(張德永,2001)。而經過了兩年的沉寂,最後,政府 終於在二○○二年六月二十六日頒佈實施「終身學習法」,此法便成為社區大學 目前唯一的法源依據。但其實各縣市並沒有因為法規未訂立而沉寂,因早在一九 九八就已陸續開辦社區大學,之間就已開始著手擬定適合各縣市的推動社區大學 的法規。. 二、臺北市社區大學的相關法制規定 以研究者的研究對象,臺北市政府的推動經驗為例,為了完成社區大學委託 民間經營的實驗和計畫,前後訂定了不少相關的法規與行政規則,以此成為臺北 市辦理社區大學的依據,亦成為其他縣市的參考藍本,參考楊碧雲(2008:17-20), 茲將其相關法制規定,整理如表2-2。 表2-2 臺北市辦理社區大學的相關的法規與行政規則時程表 分類 (一)辦理依據. 時間. 名稱. 1999年7月 臺北市政府試辦社區大學實施要點 1999年7月 臺北市政府試辦社區大學委託大專院校或民間 團體辦理實施計畫 20.

(31) 2000年7月 臺北市政府社區大學設置自治條例草案 (*終身學習法頒布後,自市議會撤回) 2002年6月 中央終身學習法公佈 2002年11月 臺北市社區大學設置暫行要點(*第一次修訂) 2002年11月 臺北市社區大學委託辦理實施計畫 2003年1月 臺北市社區大學選定辦理實施計畫 2007年8月 臺北市社區大學設置及管理辦法(*第二次修訂) 1999年7月 臺北市社區大學委託經營方案公開評選辦法 2002年12月 臺北市社區大學委託辦理公開評選須知 (*第一次修訂) 2003年1月 臺北市社區大學2003年選定辦理公開評選須知 (二)公開評選須知. 2005年12月 臺北市社區大學2005年選定辦理公開評選須知 (*第一次修訂) 2008年11月 臺北市政府教育局委託民間團體辦理社區大學 評選須知(*第二次修訂) 2008年11月 臺北市政府教育局委託私立學校辦理社區大學 評選須知(*第二次修訂) 1999年7月 臺北市社區大學委託大專院校或民間團體經營 契約書範本 2002年11月 臺北市社區大學委託辦理契約書範本 (*第一次修訂) 2002年12月 臺北市社區大學選定辦理契約書範本 (*第一次修訂). (三)契約書範本. 2006年1月 臺北市社區大學委託辦理契約書範本 (*第二次修訂) 2006年1月 臺北市社區大學選定辦理契約書範本 (*第二次修訂) 2008年11月 臺北市政府教育局委託民間團體辦理社區大學 契約書範本(*第三次修訂) 2008年11月 臺北市政府教育局委託私立學校辦理社區大學 契約書範本(*第三次修訂). (四)評鑑要點. 2000年6月 臺北市社區大學評鑑要點 2003年11月 臺北市社區大學評鑑作業要點(*第一次修訂) 2004年10月 臺北市社區大學2004年度評鑑作業要點 (*第二次修訂) 2005年11月 臺北市社區大學2005年度評鑑作業要點 (*第三次修訂) 2006年8月 臺北市社區大學評鑑要點(*第四次修訂) 21.

(32) 2008年10月 臺北市社區大學評鑑及獎勵作業要點 (*第五次修訂) 2001年3月 臺北市社區大學開課課程規範及注意事項 (五)開設課程規定. 2003年11月 臺北市社區大學開設課程規範原則 2006年12月 臺北市社區大學課程開設要點 2008年10月 臺北市社區大學課程開設要點(*第一次修訂) 2003年7月 臺北市社區大學研習證明書作業規定 2004年5月 臺北市社區大學收退費作業規定 2005年4月 臺北市社區大學優良課程評選實施計劃. (六)其他規定. 2005年5月 臺北市社區大學會計處理原則七項表單 2006年12月 臺北市社區大學教學點設置要點 2006年12月 臺北市社區大學收退費基準(*第一次修訂) 2008年10月 臺北市社區大學教學點設置要點(*第一次修訂). 資料來源:研究者修改自楊碧雲(2008). 於終身學習法公布前,臺北市早已先開跑訂定了試辦實施要點、委託實施計 劃、設置自治條例、評選辦法與評選須知、契約書範本、評鑑要點、開課課程規 範及注意事項等等初步的,雖是初步的法規與行政規則,但為日後奠定良好的基 礎。而於終身學習法公布後,臺北市政府對於社區大學的法規訂定的更加完善, 除對於原本已有的法規做出修訂外,還增加了證明書作業規定、補助及獎勵社區 大學及其相關團體的法令、優良課程評選、收退費基準、教學點設置要點及促進 社區大學發展委員會的作業要點…等等相關法規,上表的法規發展,可清楚地看 出臺北市社區大學一路走來的痕跡,亦有相當清楚的發展脈絡。. 参、社區大學營運方式 一、承辦方式 (一)臺灣地區社區大學:多採公辦民營 社區大學的承辦方式有 1.縣市政府自行辦理,如:新竹縣社大;2.委託社團 法人辦理,如:臺北市文山社大是由臺北市社區大學民間促進會承辦;3. 委託財 團法人辦理,如:臺北市松山社大是由財團法人泛美國際文教基金會;4.委託高 22.

(33) 中職校辦理,如:臺北市中山社大是由私立稻江護理家事職業學校;5. 委託大學 院校辦理,如:臺中縣屯區社大是由勤益科技大學承辦;6.委託宗教團體辦理, 如:臺中市光大社大是由國際佛光會中華總會承辦(張捷隆,2008)。以上可看 出多數地方政府都以委辦方式辦理社區大學,意即「公辦民營」 ,而承辦單位並無 全國一致性的規範,且不同的經營單位會有不同的考量與經營理念,因此課程設 計、師資聘請、招生方式都會各有不同。. 以上的辦理方式,皆會形成不同的問題產生,如:若為財團法人基金會,其 法令規範比較嚴謹,所以理論上應較健全,但地方主管機關是否確實管理,對其 健全性會有影響。抑或有些文教基金會是宗教性的團體,難免會帶有一些宗教的 味道。而由傳統學校經營的社大,因在人力上普遍均用其原有之組織人,所以較 無法專心致力於社區大學的業務上,較無法像一般民間團體一樣願意犧牲個人時 間深入社區。若是由私立技職院校,則可能會因經濟上的考量,難以將社大視為 非營利的業務,不得不多開一些市塲性濃厚的課程。最後, 「縣府自辦」則是透過 縣府的權責在國中小學開設課程,其學校校長主任本職已相當忙碌,大多無法用 心去規劃社區大學而發揮其精神(張捷隆,2008)。故社區大學應注意其承辦方 式易產生的問題,並針對問題因應改善的策略,才有助於社區大學的發展。. (二)臺北市社區大學 臺北市社區大學承辦方式,可分為三大類:委託社團法人辦理、委託財團法 人辦理及委託高中職校辦理,十二所社區大學承辦單位統計如表 2-3。 表 2-3. 臺北市社區大學承辦單位與設置地點一覽表. 編號. 社大名稱. 承辦單位. 設置地點. 1. 臺北市文山社區大學. 社團法人臺北市社區大學 民間促進會. 校本部:景美國中 分部:木柵國中. 2. 臺北市士林社區大學. 財團法人崇德文化 教育基金會. 臺北市立百齡高中. 23.

(34) 3. 臺北市萬華社區大學. 財團法人九九文教基金會. 臺北市立龍山國中. 4. 臺北市南港社區大學. 財團法人致福感恩 文教基金會. 臺北市立成德國中. 5. 臺北市大同社區大學. 財團法人淨化社會 文教基金會. 臺北市立建成國中. 6. 臺北市信義社區大學. 財團法人光寶文教基金會. 臺北市立信義國中. 7. 臺北市北投社區大學. 8. 臺北市內湖社區大學. 9. 臺北市松山社區大學. 財團法人泛美國際 文教基金會. 臺北市立中崙高中. 10. 臺北市中山社區大學. 私立稻江護理家事職業學校. 私立稻江護理家事 職業學校. 11. 臺北市中正社區大學. 臺北市私立開南高級商工職 臺北市私立開南高 業學校 級商工職業學校. 12. 臺北市大安社區大學. 財團法人臺北市北投 文化基金會 財團法人愛心第二春 文教基金會. 臺北市私立金甌女子 高級中學. 臺北市立新民國中 臺北市立內湖高工. 臺北市私立金甌 女子高級中學. 資料來源:研究者修改自楊碧雲(2008:30) 可看出十二所社大有一間委託社團法人辦理、八所委託財團法人辦理及三所 委託高中職校辦理。由上表也可看出,無論是哪種辦理方式,社區大學的設置地 點,都以現有的學校內部設置,所以通常社區大學都會有與借用學校資源上共享 的情形,如:上課教室與電腦設備等。. 二、人員組成 此臺灣社區大學與臺北市的社區大學,並無太多相異之處,故此部分一同討 論。社區大學基本的成員,除本身組織的行政人員外,還有招聘的教師及其招收 的學員,而除行政人員,政府有建議設置的人員外,社大可自行招聘教師與學員, 介紹如下: (一)行政人員 2007年最新的「臺北市社區大學設置管理辦法」中,即規定受委託辦理之社 區大學置專任校長一人,綜理社區大學業務;置執行祕書一人,襄理校長辦理業 24.

(35) 務;並得依需要設教務、學生事務、總務、會計、社區服務等組,分組辦事;各 組得置組長一人,組員若干人(臺北市社區大學聯網,2008)另外,若要因應各 社區大學之行政需求,可設顧問、副主任、主秘、志工隊隊長等職位(楊碧雲, 2005)。臺灣的社區大學的行政人員,多類似這樣的配置方式,但因應不同學校 的需求,而有小幅度的差異。 (二)教師 社區大學教師的組成,通常多由大學教師、研究生,及社區專業人才,或是 特殊專長人士所組成,且目前社區大學的教師學歷有提高的趨勢,並無特定的限 制條件,但各個社區大學皆會有一套自訂的師資聘任標準,如:臺北市信義社區 大學聘任師資的標準分為兩種,一為學術課程師資;一為社團與生活藝能課程師 資,學術課程師資之聘任資格需具有一般大專院校師資之資格,或具碩士學位以 上學歷者,或符合教育部高教法規「大學聘任專業技術人員擔任教學辦法」之師 資;社團和生活藝能課程師資則需學有專精或特殊才藝專長,並經本校教師聘審 委員會審查合格聘任者(信義社區大學,2008) 。除此了聘用之外,現在的社區大 學多會注重到教師的進修與培訓,使教師更能瞭解社大的目標,與分享、精進本 身所教授的課程。 (三)學員 由於社區大學深獲已臺灣民眾的信賴,已成功地成為臺灣民眾終身學習的主 要考慮之ㄧ,故人數由一九九八年試辦開始,人數大幅提升,臺灣的社區大學人 數與臺北市社區大學的學員人數,十年來的變化,參考楊碧雲(2008)統計資料, 製表如表 2-4。 表 2-4 全國社區大學人數&臺北市社區大學的學員人數比較一覽表 全國社區大學學員次. 臺北市社區大學學員. 臺北市社區大學學員. 數(人次). 人數. 選課人次. 年度. 1998. 約 1,000. 840 25. 1,146.

(36) 1999. 約 20,000. 4,928. 6,159. 2000. 約 40,000. 11,470. 14,346. 2001. 約 60,000. 18,864. 23,001. 2002. 約 84,000. 29,641. 33,528. 2003. 約 102,000. 46,170. 54,893. 2004. 約 156,000. 48,795. 55,957. 2005. 約 180,000. 56,122. 65,264. 2006. 約 190,000. 60,323. 69,051. 2007. 約 200,000. 59,771. 70,212. 2008. 約 210,000. 62,943. 71,777. 約 1,243,000. 399,837. 466,113. 累計數. 資料來源:研究者修改自楊碧雲(2008:40). 而上述三種社區大學的主要成員,若是三者都把自己歸為單一定位,如:行 政人員只能處理行政作業、教師只能講授課程、學員只能學習就太可惜了,應該 要有合作的精神,才能真正對於社區大學發揮最大的功能,故要重新審視各自的 定位,如:鼓勵教師與學員成為社大的志工,並鼓勵教師能以共同經營社大的角 度教授予規劃課程,這樣才能與行政人員有最佳的合作,學員也願意對於社大的 方向與方展提供意見,由上述可知,三方面人員的聘用、進修、合作都是相當重 要的,故對於三類計本成員的規劃與經營是相當需要注重的層面。. 三、財務經費運作方式 根據魏惠娟(1996)參觀美國社區學院的觀摩報告顯示,美國社區學院的經 費來源,來自於聯邦及州政府的補助約佔三分之二,來自於外界捐款及學員學費 約佔三分之一。至於德國民眾高等學校的經費結構概況,則百分之六十為政府補 助,百分之四十為學員學費收入(引自黃甯,1999),可看出政府對社區大學教 26.

(37) 育經費補助的多寡,可直接影響社區大學的生存與發展。而我國目前對於社區大 學的財務經費規畫如何?以下由二部分簡介:(一)政府補助金額;(二)社區 大學的經費來源。 (一)政府補助金額 教育部編列的年度總經費約有1500億,其中社教的預算僅28億元,當中社區 大學的預算又僅有約2億元左右(蔡素貞,2008),對於許多社區大學來說,理想 與現實,常會有因財政上的考量,而無法推展理想的行動。而以研究對象臺北市 社區大學而言,與全國比較,相較於其他縣市對於社區大學的個別經費補助雖非 最高,但總補助經費為最高的,也屬較為穩定充裕的(蔡素貞,2008),由上述 可看出臺北市政府對於社區大學的支持,使其能放心經營,發揮最大的功能。臺 北市社區大學近十年的經費預算與補助情形如表2-5。 表2-5 臺北市近十年社區大學經費預算與補助情形 年度. 社大相關預 對協辦學校的補助 對社大的補助金額 算(萬元) 金額. 備註. 1998. 協辦學校 1.設備維 1.動用支預備金進 財團法人人本教育 護、加班費及水電 行委託研究暨試辦 1,028 文教基金會 費等 84 萬元;2. 計畫 空間改善 2.學分費 600 元. 1999. 設備維護、加班費 學分費調漲為 800 1,569 每所社大 500 萬元 及水電費等 100 萬 元 元 同上年度. 同上年度. 2001. 3,372 每所社大 500 萬元 3,077 每所社大 500 萬元. 同上年度. 同上年度. 2002. 3,832 每所社大 500 萬元. 同上年度. 同上年度. 2003. 1. 學 分 費 調 漲 為 1.每所社大 200 萬 1,000 元 2.計畫性課程至多 設備維護、加班費 2.私立學校為承辦 及水電費等 100 萬 4,637 40 萬元 單位者,則設備維 3.新設置社大設備 元 護等經費僅補助 100 萬元 80 萬元整. 2004. 5,037. 2000. 1.每所社大 200 萬 2.計畫性課程至多 27. 同上年度. 同上年度.

(38) 40 萬元 3.評鑑獎勵金. 2005. 2006. 2007. 2008. 1.每所社大 200 萬 2.計畫性課程至多 4,443 40 萬元 4,636. 同上年度. 1.每所社大 200 萬 2.計畫性課程至多 4,279 20 萬元 1.每所社大 200 萬 2.計畫性課程至多 4, 236 40 萬元. 同上年度. 同上年度. 同上年度. 同上年度. 同上年度. 同上年度. 同上年度. 同上年度. 資料來源:研究者修改自楊碧雲(2008:27). (二)社區大學的經費來源 目前社區大學的財務來源約有下列幾項(林振春、劉子利,2003): 1.學費:為學員選修課程所繳交的學分費,每學分收取捌佰元至壹仟元。 2.政府定額經常門補助:由中央政府之教育部及各市、縣政府編列預算,經 議會審議通過後,依各自所訂立的辦法,補助各縣市政府所認可之社區 大學所屬之承辦機構或單位。 3.專案計畫收入:由各社區大學依自己的條件或能力參加各級政府的專案相 關規定,提出專案計畫,向政府申請,經政府相關機構及程序後補助社 區大學。 4.捐款:由社會各機關團體,居於理念認同而予以贊助。 以上可知,社區大學營運的穩定度,除人力的安排規劃,經費的規劃與執行 情形也是相當重要的一環,而在運作管理當中,則是希望可朝向允許學員代表參 與社區大學管理或監督、審議,而目前以臺北的學校參與較為踴躍,而除經費外, 資源的共享與運用也是需要協調的部份。 28.

(39) 肆、社區大學課程設計 一、臺灣地區社區大學課程設計 若要討論社區大學的課程設計的部份,當然要先知道社區大學的理念,因課 程的設計會依循著願景而出發。黃武雄先生於一九九八年提出地方政府設置社區 大學計畫通案時,即表明社區大學的設置,應該包含以下五個主要的理念:1、拓 展公領域,發展民脈;2、重塑生活型態,引領社會價值;3、進行社會內在反省, 思考批判思考能力;4、解放知識,重構經驗知識;5、結合教育改革與社會改革 提升臺灣整體文化(黃武雄,2004)。以上可看出,社區大學很重視兩大觀點: 「知識解放」及「公民社會的建立」,前者是指,知識不再只藉由正規的學習, 得到固定僵化的知識,而是由自身決定,想要學習的領域與方式;後者是指,藉 由發展公民的概念,晉升到公民社會的理念,當中包含了社區的參與、社區關懷 而凝聚社區共識的概念。. 依社區大學的設置理念,通常社區大學的課程,分為三大類型,這也是黃武 雄提出社區大學構想時所提出的類別,分別有學術課程、生活藝能課程與社團課 程三種。而目前各社區大學的課程,均由各校自行規劃,但多圍繞在黃武雄所主 張的三大課程為主。而課程規劃強調以社團課程培育民眾參與公共事務的能力、 以學術課程培養批判思考能力、以生活藝能的學習引領民眾對私領域生活價值觀 的重建;而教學部份的設計,則依據成人的學習特性,以問題為中心的師生共讀 與討論方式進行 (全國社區大學促進會,2002)。總之,社區大學的課程特色著重 通識性能力培育,而非職業技能訓練,並且以「培育現代公民」為目標,其中以 學術性課程與公共參與的社團活動課程為其重要特色(蔡傳暉,1999)。 這樣的課程設計,使得居民能因為參與社區大學的課程而與社區緊緊地聯結 在一起。張則周(2000)就於第二屆社區大學全國研討會中提出「社區大學課程 間的有機連結」 」的概念(如下圖),認為課程無形間會將人的自身與自然、社會 形成了有機連結,且是分別藉由社區大學設計的三大課程概念所引發的。 29.

(40) 圖 2-2 社區大學課程間的有機連結 資料來源:張則周(2000) 這三類課程中,最受歡迎的部份,莫過於生活藝能課程,因它是三類課程中 最易親近又無負擔性的課程。而本文最主要探討「社區參與」的部份,比較相關 的應屬於「社團課程」,因學術課程其目的在培養學員的學術涵養及批判反思的 能力,而生活藝能課程,傾向發展使生活增加創造性與獨立性,屬於實際動手, 增進個人生活樂趣及技能的課程,但社團活動課程,著重的是人與人心的連結性, 用「社團」引領學員了解社區、激發參與社區的熱忱性。但雖說與社團課程較有 相關性,可是若無學術課程的背景知識,或是生活藝能課程的調劑身心,社團課 程是無法獨立存在的,所以只要課程的理念與規劃可促發民眾社區參與的行為發 生,就可說此課程是社區參與的好幫手。. 二、臺北市社區大學課程設計 臺北市的課程設計,仍依照原來社區大學的理念,分為三大類型,分別有學 30.

(41) 術課程、生活藝能課程與社團課程三種,但臺北市剛推動社區大學時,為引導民 眾對於公共事務性課程的參與,並使社區大學的課程有系統的開設,且達成「培 育現代公民」之理想目標,特意規劃推動八大現代公民學程,除了一般的課程設 計外,成為臺北市社區大學的特色。八大學程分別為:臺北學學程、父母學學程、 國際事務學程、社區成長學程、環境學程、現代公民素養學程、志願服務學程、 非營利組織學程等,每個學程應修學分不得低於二十四學分,並希望各社區大學 至少認領其中一項學程發展,或是發展各社大有地方特色的學程,政府也對此部 分的學程有計畫性的補助,故臺北的社區大學,多有八大學程的設置或認領其中 之一學程發展,如:大同社區大學以「志願服務學程」推廣為主。而各學程目標 如下(臺北市政府教育局,2001): (一)臺北學學程 目的在使學員在選修這些課程中得到豐富的環境生態概念,從全面思想關照、團 體互動學習、個人參與投入等不同的面向,來修習領略環境教育完整性。 (二)父母學學程 幫助修習的父母(或準父母)培養全人而適性發展的子女,並且在寓教於樂 的氣氛中學習與子女同步成長。 (三)國際事務學程 使學員們能具備最基礎的溝通工具(國際主要語言),更能增進對國際現勢 與國際事務的了解,因而更擴展學員之國際觀,進而增進人與人及國與國間的國 際友誼,此外,更能有籌辦國際性會議、參加會議、處理國際事務及相關事宜的 能力,將更具有就業競爭性。 (四)社區成長學程 透過公民養成學習的種種機制,學員發展自主學習能力,而展向「活化社 會網絡,釋放社會力,促進公共參與,而形成公民社會」。 (五)環境學程 以臺北為主體,瞭解臺北都市之形成與發展歷史、人與自然如何共生共存, 31.

(42) 永續發展、及臺北的人文、社會、經濟之發展、臺北公共建設與都市發展、和臺 北都市發展法令與制度,使民眾對臺北有深層認識,以促進市政參與。 (六)現代公民素養學程 針對現代社會的基本構面:法政、經濟等方面來規劃,而且也要針對現代社 會的未來走向,思考人類生活可能遭遇到的衝擊。 (七)志願服務學程 鼓勵市民在工作之餘,撥出時間就近參與社區服務,學程提供市民充實志願 服務知能的機會,以激發其參與志願服務的動力,開拓市民的公共服務領域,充 實其生活內涵,並逐步發展出關懷社會及服務他人的新文化。 (八)非營利組織學程 設計提供給非營利組織工作者和一般民眾瞭解非營利組織的相關課程,使其 能積極發揮議題倡導、政策遊說、資源整合等公共服務的功能。. 除了學程本身的設置外,並將社區大學每一期上課十八週的第九週,統一設 定為「現代公民學程週」,由此增進學員對於公民素養課程的認識,且可提高爾 後現代公民素養相關課程的開課率,如:2004 年度第一期現代公民學程週,臺北 市政府就派遣警察局各分局刑事組組長到各社區大學講授「面臨社會騙術手法翻 新,市民如何自保」及國稅局則派人講授「網路報稅 GOGOGO」,當年度第二 期又增加消防局、勞工局、稅捐處、慢性病防治院、交通大隊、衛生局等相關單 位,而以 2004 年第二期十二所社區大學現代公民學程週為例,臺北市政府共提供 388 門課程,參加人數更高達 19,901 人次(楊碧雲,2005)。. 除政府的推動的八大學程外,政府也鼓勵發展其他的「特色學程」,希望各 社大能發展出具有「地方感」的學程,但學程的設置為階段性的推展,現統稱這 些學程的課程為「計畫性課程」,而現階段對於計畫性的課程的補助,縮小範圍, 只限於學術及與社團課程的部份,包括公民素養、環境生態、多元文化、弱勢關 32.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The Senior Secondary Business, Accounting and Financial Studies Curriculum and Assessment Guide incorporates the key recommendations in the Curriculum Development

These are quite light states with masses in the 10 GeV to 20 GeV range and they have very small Yukawa couplings (implying that higgs to higgs pair chain decays are probable)..

(accepted). Cross-disciplinary skill training at workplace in post-pandemic: A case study on adapting applied behaviour analysis into mainstream teaching practice, In Ma, W.

Without such insight into the real nature, no matter how long you cul- tivate serenity (another way of saying samatha -- my note) you can only suppress manifest afflictions; you

* School Survey 2017.. 1) Separate examination papers for the compulsory part of the two strands, with common questions set in Papers 1A & 1B for the common topics in

Briefing Session on the Initial Recommendations for the Ultimate Way Forward of the Business, Accounting and Financial Studies (BAFS) Curriculum and Assessment Event Date &

• Describe the role and importance of the following key business functions: human resources management, financial management, operations management, marketing management, information

Resources for the TEKLA curriculum at Junior Secondary Topic 5 Features of Financial Products Strategies and Management – Extension Learning Element1. Module E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