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 立 臺 灣 體 育 運 動 大 學 競 技 運 動 學 系
碩 士 學 位 論 文
國內優秀男子撐竿跳高選手
持竿助跑及起跳動作技術之分析
THE TECHNICAL ANALYSIS OF THE
APPROACH RUN-UP AND TAKE-OFF IN
ELITE MALE POLE-VAULTERS IN TAIWAN
Taiwan
研 究 生 : 謝 佳 翰 撰
指 導 教 授 : 趙 榮 瑞 教 授
國 內 優 秀 男 子 撐 竿 跳 高 選 手
持 竿 助 跑 及 起 跳 動 作 技 術 之 分 析
摘 要
本 研 究 主 要 目 的 在 分 析 男 子 撐 竿 跳 高 選 手 持 竿 助 跑 最 後 四 步 與 起 跳 動 作 技 術 , 探 討 持 竿 助 跑 速 度 與 起 跳 動 作 技 術 對 成 績 之 影 響 , 以 及 與 國 外 優 秀 選 手 做 分 析 比 較 , 從 中 找 出 差 異 , 進 而 提 昇 運 動 成 績 。 研 究 對 象 以 2 0 1 2 年 全 國 田 徑 錦 標 賽 前 三 名 為 研 究 對 象,使 用 數 位 攝 影 機 每 秒 6 0 張 畫 面 進 行 拍 攝 , 擷 取 持 竿 助 跑 中 最 後 四 步 及 起 跳 之 技 術 動 作 , 透 過 ( A PA S ) 動 作 分 析 系 統 對 影 片 進 行 數 位 化 處 理 , 取 得 相 關 運 動 學 參 數 。 研 究 結 果 發 現 : 一 、 國 內 選 手 在 持 竿 助 跑 最 後 四 步 及 起 跳 之 速 度 和 國 外 優 秀 選 手 有 明 顯 的 差 距 。 二 、 國 內 選 手 起 跳 點 , 踏 在 上 手 腕 握 竿 位 置 之 垂 直 線 的 前 方 , 影 響 起 跳 時 水 平 速 度 的 損 耗 。 三 、 國 內 選 手 握 竿 高 度 較 低 以 至 於 成 績 表 現 也 不 佳 。 四 、 國 內 選 手 握 竿 磅 數 不 足 , 無 法 讓 竿 子 釋 放 更 大 的 反 彈 位 能 。 五 、 國 內 A 選 手 在 各 項 數 據 都 優 於 其 他 國 內 選 手 。 六 、 國 內 B 選 手 在 助 跑 的 每 一 步 及 起 跳 之 速 度 , 均 為 三 位 國 內 選 手 中 最 差 。 七 、 國 內 C 選 手 助 跑 最 高 速 出 現 在 倒 數 第 四 步 , 而 至 起 跳 前 竟 遞 減 0 . 2 1 ( m / s ) , 為 三 位 國 內 選 手 中 遞 減 最 多 的 。T h e Te c h n i c a l A n a l y s i s o f t h e A p p r o a c h
R u n - u p a n d Ta k e - o f f i n E l i t e M a l e
P o l e - v a u l t e r s i n Ta i w a n
A b s t r a c t
T h e p u r p o s e o f t h e p r e s e n t s t u d y w a s t o a n a l y z e t h e t e c h n i q u e s t h a t m a l e p o l e - v a u l t e r s u s e d f o r t h e f i n a l f o u r s t r i d e s o f t h e a p p r o a c h r u n - u p a n d t a k e - o f f i n o r d e r t o e x a m i n e t h e e f f e c t o f d i f f e r e n t t e c h n i q u e s o n t h e s p o r t s p e r f o r m a n c e . I n a d d i t i o n , t h e t e c h n i q u e s u s e d b y d o m e s t i c a n d i n t e r n a t i o n a l p o l e - v a u l t e r s w e r e c o m p a r e d a n d d i s c u s s e d . B y c o m p a r i n g t h e v a r i o u s t e c h n i q u e s a d o p t e d b y t h e s e t w o g r o u p s o f m a l e p o l e - v a u l t e r s , o b j e c t i v e s u g g e s t i o n s f o r i m p r o v i n g s p o r t s p e r f o r m a n c e c o u l d b e m a d e . D a t a w e r e c o l l e c t e d f r o m t h e t o p t h r e e m a l e p o l e - v a u l t e r s i n t h e 2 0 1 2 N a t i o n a l T r a c k a n d F i e l d C o m p e t i t i o n . T h e i r m o v e m e n t s o f t h e f i n a l f o u r s t r i d e s o f t h e a p p r o a c h r u n - u p a n d t a k e - o f f w e r e f i l m e d b y a d i g i t a l c a m e r a w h i c h t o o k 6 0 p i c t u r e s p e r s e c o n d a n d w e r e a n a l y z e d b y u s i n g A PA S m o t i o n a n a l y s i s s y s t e m . T h e r e s u l t s s u g g e s t e d t h a t : 1 . T h e s p e e d o f t h e f i n a l f o u r s t r i d e s o f a p p r o a c h r u n - u p a n d t a k e - o f f i n d o m e s t i c p o l e - v a u l t e r s w e r e s i g n i f i c a n t l y s l o w e r t h a n t h a t i n i n t e r n a t i o n a lp o l e - v a u l t e r s . 2 . T h e t a k e - o f f p o i n t o f t h e d o m e s t i c p o l e - v a u l t e r s w a s a n t e r i o r t o t h e v e r t i c a l l i n e o f t h e g r a s p i n g p o i n t o f t h e u p p e r h a n d , w h i c h i n t u r n a f f e c t e d t h e l o s s o f t h e h o r i z o n t a l s p e e d a t t a k e - o f f . 3 . T h e h e i g h t o f t h e h a n d - g r a s p i n g p o i n t c o u l d a f f e c t s p o r t s p e r f o r m a n c e . T h e g r a s p i n g h e i g h t o f t h e d o m e s t i c p o l e - v a u l t e r s w a s l o w e r t h a n t h a t o f t h e i n t e r n a t i o n a l p o l e - v a u l t e r s . 4 . T h e w e i g h t o f t h e p o l e w a s a n o t h e r f a c t o r a f f e c t i n g s p o r t s p e r f o r m a n c e . T h e w e i g h t o f t h e p o l e u s e d b y t h e d o m e s t i c p o l e - v a u l t e r s w a s i n s u f f i c i e n t t o r e l e a s e e n o u g h r e b o u n d e n e r g y f o r b e t t e r p e r f o r m a n c e . 5 . T h e d o m e s t i c p o l e - v a u l t e r A h a d b e s t p e r f o r m a n c e f o r a l l t h e m e a s u r e s a n a l y z e d i n t h e p r e s e n t s t u d y. 6 . T h e d o m e s t i c p o l e - v a u l t e r B h a d t h e l o w e s t s p e e d f o r e a c h o f t h e f i n a l f o u r s t r i d e s a n d t a k e - o f f . 7 . T h e d o m e s t i c p o l e - v a u l t e r C h a d t h e g r e a t e s t l o s s o f s p e e d d u r i n g t h e a p p r o a c h r u n - u p . T h e h i g h e s t s p e e d a p p e a r s a t t h e f i n a l f o u r t h s t r i d e , a n d i t l o s t 0 . 2 1 m / s b e f o r e t a k e - o f f . K e y w o r d s : P o l e - v a u l t , A p p r o a c h i n g s p e e d , Ta k e o f f
謝 誌
就 讀 研 究 所 , 是 為 了 能 學 習 更 多 的 知 識 及 延 續 運 動 生 涯 , 也 希 望 可 以 為 學 校 爭 取 更 多 的 榮 譽 , 在 求 學 期 間 , 要 兼 顧 學 業 及 訓 練 , 其 實 是 辛 苦 的 , 但 一 點 一 滴 的 走 過 來 , 最 後 能 夠 完 成 碩 士 論 文 是 相 當 有 成 就 感 的 , 內 心 的 喜 悅 也 是 無 法 言 喻 。 感 謝 我 的 論 文 指 導 教 授 - 趙 榮 瑞 教 授,以 及 高 明 峰 教 授 和 許 弘 恩 教 授 , 感 謝 各 位 教 授 在 我 論 文 撰 寫 的 過 程 中 , 給 予 很 多 指 導 與 鼓 勵 , 不 計 辛 勞 的 督 促 與 教 導 , 細 心 審 閱 、 不 斷 的 修 正 , 使 我 獲 益 良 多 。 也 感 謝 我 的 團 隊 、 同 學 及 學 長 姐 給 予 我 很 多 資 源 上 及 知 識 上 的 協 助 與 幫 助 , 祝 福 各 位 畢 業 都 能 夠 一 帆 風 順 。 最 後 要 感 謝 的 是 一 直 在 我 背 後 默 默 支 持 的 家 人 , 家 裡 的 經 濟 狀 況 並 不 好 , 但 家 人 從 不 會 要 求 我 必 須 立 即 工 作 幫 忙 家 裡 分 擔 家 計 , 反 而 時 常 鼓 勵 我 專 心 把 學 業 及 訓 練 兼 顧 好 , 讓 我 非 常 的 感 動 及 不 捨 , 希 望 畢 業 拿 到 碩 士 學 位 後 , 能 尋 找 到 一 個 良 好 的 工 作 , 然 後 好 好 孝 敬 父 母 , 讓 他 們 的 辛 苦 不 會 白 費 。目 錄
中 文 摘 要 . . . I 英 文 摘 要 . . . I I I 謝 誌 . . . V 目 錄 . . . V I 表 目 錄 . . . V I I I 圖 目 錄 . . . I X第 壹 章 緒 論
. . . 1 第 一 節 問 題 背 景 . . . 1 第 二 節 研 究 動 機 . . . 3 第 三 節 研 究 目 的 . . . 4 第 四 節 研 究 假 設 . . . 4 第 五 節 研 究 範 圍 與 限 制 . . . 5 第 六 節 研 究 之 重 要 性 . . . 6 第 七 節 名 詞 解 釋 . . . 7第 貳 章 文 獻 探 討
. . . 1 1 第 一 節 持 竿 助 跑 速 度 . . . 1 1 第 二 節 起 跳 動 作 技 術 . . . 1 3 第 三 節 國 外 優 秀 選 手 運 動 參 數 . . . 1 7 第 四 節 本 章 總 結 . . . 1 9第 參 章 研 究 方 法 與 步 驟
. . . 2 0 第 一 節 研 究 步 驟 . . . 2 1 第 二 節 實 驗 對 象 . . . 2 2第 三 節 實 驗 時 間 與 地 點 . . . 2 3 第 四 節 實 驗 儀 器 與 設 備 . . . 2 3 第 五 節 實 驗 場 地 配 置 . . . 2 4 第 六 節 實 驗 流 程 與 步 驟 . . . 2 5 第 七 節 資 料 處 理 與 分 析 . . . 2 7
第 肆 章 結 果 與 討 論
. . . 3 0 第 一 節 國 內 優 秀 男 子 撐 竿 跳 高 選 手 最 佳 成 績 之 運 動 學 參 數 . . . 3 1 第 二 節 國 內 優 秀 男 子 撐 竿 跳 高 選 手 之 個 案 討 論 . . . 3 4 一 、 A 選 手 個 案 討 論 . . . 3 4 二 、 B 選 手 個 案 討 論 . . . 3 7 三 、 C 選 手 個 案 討 論 . . . 3 9 第 三 節 國 內 外 優 秀 男 子 撐 竿 跳 高 選 手 之 比 較 分 析 . . . 4 1 一 、 持 竿 助 跑 最 後 三 步 及 起 跳 之 速 度 分 析 . . . 4 1 二 、 持 竿 助 跑 最 後 四 步 步 幅 之 分 析 . . . 4 4 三 、 起 跳 點 之 分 析 . . . 4 5 四 、 起 跳 角 度 之 分 析 . . . 4 7 五 、 握 竿 高 度 之 分 析 . . . 4 8 六 、 握 竿 磅 數 之 分 析 . . . 5 0第 伍 章 結 論 與 建 議
. . . 5 2 第 一 節 、 結 論 . . . 5 2 第 二 節 、 建 議 . . . 5 4參 考 文 獻
. . . 5 5附 錄
. . . 6 0表 目 錄
表 2 - 1 烏 克 蘭 - 布 卡 選 手 各 項 運 動 參 數 . . . 1 7 表 2 - 2 蘇 聯 - 沃 爾 科 夫 選 手 各 項 運 動 參 數 . . . 1 8 表 3 - 1 實 驗 受 試 者 基 本 資 料 . . . 2 2 表 4 - 1 持 竿 助 跑 最 後 四 步 及 起 跳 之 速 度 表 . . . 3 1 表 4 - 2 持 竿 助 跑 最 後 四 步 步 幅 長 度 表 . . . 3 2 表 4 - 3 起 跳 階 段 運 動 學 參 數 表 . . . 3 3 表 4 - 4 A 選 手 各 項 運 動 參 數 表 . . . 3 4 表 4 - 5 B 選 手 各 項 運 動 參 數 表 . . . 3 7 表 4 - 6 C 選 手 各 項 運 動 參 數 表 . . . 3 9 表 4 - 7 A 選 手 與 布 卡 持 竿 助 跑 最 後 三 步 及 起 跳 之 速 度 比 較 表 . . . 4 1 表 4 - 8 手 舉 高 度 與 握 竿 高 度 之 比 較 表 . . . 4 8 表 4 - 9 體 重 與 握 竿 磅 數 之 比 較 表 . . . 5 0圖 目 錄
圖 1 - 1 撐 竿 跳 高 動 作 流 程 圖 . . . 2 圖 1 - 2 起 跳 點 位 置 圖 . . . 7 圖 1 - 3 起 跳 角 度 圖 . . . 8 圖 1 - 4 步 幅 分 解 圖 . . . 9 圖 1 - 5 起 跳 動 作 圖 . . . 1 0 圖 3 - 1 研 究 步 驟 流 程 圖 . . . 2 1 圖 3 - 2 實 驗 場 地 配 置 圖 . . . 2 4 圖 3 - 3 實 驗 流 程 圖 . . . 2 5 圖 3 - 4 持 竿 助 跑 最 後 四 步 之 步 幅 動 作 分 解 圖 . . . 2 7 圖 3 - 5 各 關 節 點 定 義 名 稱 之 人 體 模 型 圖 . . . 2 8 圖 3 - 6 起 跳 角 度 圖 . . . 2 9 圖 4 - 1 持 竿 助 跑 最 後 四 步 及 起 跳 之 速 度 比 較 圖 . . . 3 1 圖 4 - 2 持 竿 助 跑 最 後 四 步 步 幅 長 度 比 較 圖 . . . 3 2 圖 4 - 3 起 跳 角 度 比 較 圖 . . . 3 3 圖 4 - 4 起 跳 點 比 較 圖 . . . 3 3 圖 4 - 5 A 選 手 5 . 2 2 m 試 跳 成 功 與 試 跳 失 敗 持 竿 助 跑 最 後 四 步 及 起 跳 之 速 度 比 較 圖 . . . 3 6 圖 4 - 6 B 選 手 4 . 6 0 m 試 跳 成 功 與 試 跳 失 敗 持 竿 助 跑 最 後 四 步 及 起 跳 之 速 度 比 較 圖 . . . 3 8 圖 4 - 7 A 選 手 與 布 卡 持 竿 助 跑 最 後 三 步 及 起 跳 之 速 度 比 較 圖 . . . 4 1 圖 4 - 8 A 選 手 持 竿 助 跑 最 後 四 步 步 幅 圖 . . . 4 4 圖 4 - 9 A 選 手 與 布 卡 起 跳 點 比 較 圖 . . . 4 5 圖 4 - 1 0 A 選 手 與 布 卡 起 跳 角 度 比 較 圖 . . . 4 7圖 4 - 1 1 握 竿 高 度 - 手 舉 高 度 x 2 之 比 較 圖 . . . 4 8 圖 4 - 1 2 體 重 與 握 竿 磅 數 差 距 之 比 較 圖 . . . 5 0
第 壹 章 緒 論
第 一 節 問 題 背 景
撐 竿 跳 高 運 動 源 於 古 代 , 至 今 已 經 歷 史 悠 久 , 自 十 九 世 紀 至 今 一 百 多 年 來 , 撐 竿 跳 高 運 動 發 展 迅 速 , 除 了 田 徑 運 動 項 目 各 種 成 績 共 同 突 破 增 長 外 , 還 與 撐 竿 的 演 變 及 技 術 發 展 迅 速 有 密 切 的 關 係 。 由 於 科 技 發 達 與 科 學 研 究 人 員 及 教 練 不 斷 研 究 創 新 的 情 況 下 , 撐 竿 的 材 質 一 直 不 斷 的 研 發 更 新 , 演 變 過 程 由 木 竿 、 竹 竿 、 鐵 竿 、 鋁 竿 至 今 全 世 界 所 有 選 手 廣 泛 使 用 的 玻 璃 纖 維 竿 ( G l a s s f i b e r P o l e ) , 此 項 材 質 的 撐 竿 可 利 用 助 跑 所 獲 得 的 速 度 產 生 動 能 , 加 上 良 好 的 起 跳 角 度 及 技 術 , 使 插 竿 起 跳 後 的 動 能 能 夠 完 整 轉 移 至 撐 竿 上 , 而 使 竿 子 彎 曲 弧 度 大 量 增 加 , 以 儲 存 更 多 的 能 量 , 並 在 最 大 彎 曲 後 反 彈 且 釋 放 出 高 的 位 能 , 將 人 體 拋 向 更 高 , 越 過 橫 竿 的 高 度 。 如 何 在 每 個 動 作 流 程 中 都 能 夠 掌 握 更 好 的 技 術 表 現 , 使 得 技 術 及 訓 練 方 式 不 斷 更 新 改 進 , 這 些 轉 變 促 使 撐 竿 跳 高 運 動 成 績 大 幅 的 提 昇 。 男 子 撐 竿 跳 高 室 外 最 高 記 錄 由 烏 克 蘭 選 手 S e r g e y B u b k a 於 1 9 9 4 年 0 7 月 3 1 日 所 創 的 成 績 為 6 . 1 4 公 尺, 而 國 內 男 子 撐 竿 跳 高 室 外 最 高 紀 錄 由 謝 佳 翰 選 手 於 2 0 1 3 年 0 4 月 3 0 日 所 創 的 成 績 為 5 . 3 2 公 尺 。 撐 竿 跳 高 運 動 是 田 徑 運 動 項 目 中 困 難 度 最 高 , 也 是 亞 洲 運 動 會 和 奧 林 匹 克 運 動 會 競 賽 中 , 田 徑 跳 躍 項 目 中 技 術 最 為 複 雜 的 運 動 項 目 , 在 教 學 和 訓 練 上 需 要 經 過 細 膩 且 完 整 的 動 作 分 析 後 逐 步 執 行 , 才 能 達 到 試 跳 者 和 撐 竿 完 整 結 合 的 境 界 。 撐 竿 跳 高 運 動 中 , 由 持 竿 助 跑 、 插 竿 起 跳 、 懸 垂 擺 體 、捲 體 倒 立 、 推 竿 到 過 竿 著 墊 ( 圖 1 - 1 ) 。 每 個 動 作 關 係 著 整 個 過 程 之 完 整 性 , 因 此 , 在 表 現 運 動 技 術 過 程 中 , 能 夠 呈 現 出 力 與 美 的 動 作 結 合 , 然 而 , 撐 竿 跳 高 也 是 田 徑 跳 躍 運 動 之 中 , 唯 一 需 要 藉 由 器 具 的 結 合 來 完 成 整 個 動 作 流 程 的 跳 躍 項 目 , 且 最 具 困 難 與 技 巧 性 的 項 目 。 其 它 跳 躍 項 目 中 如 跳 遠 、 跳 高 和 三 級 跳 只 有 徒 手 助 跑 , 所 以 在 撐 竿 跳 高 首 要 階 段 的 持 竿 助 跑 過 程 中 , 選 手 必 須 在 持 竿 負 重 的 情 況 下 , 維 持 最 高 的 可 控 制 助 跑 速 度 , 這 將 會 是 決 定 成 績 的 重 要 關 鍵 。 圖 1 - 1 . 撐 竿 跳 高 動 作 流 程 圖 ( 資 料 來 源 : 田 徑 指 導 手 冊 )
第 二 節 研 究 動 機
在 任 何 競 技 運 動 項 目 中 , 速 度 的 快 慢 往 往 會 是 決 定 結 果 的 重 要 因 素 , 在 田 徑 運 動 跳 躍 項 目 中 , 也 不 例 外 , 利 用 助 跑 所 產 生 的 動 能 往 往 也 是 影 響 成 績 的 主 要 關 鍵 。 因 此 , 持 竿 助 跑 之 速 度 在 撐 竿 跳 高 項 目 中 與 成 績 表 現 的 高 低 有 著 顯 著 相 關 ( 田 文 政 , 1 9 8 1 ) 。 研 究 指 出 , 世 界 頂 尖 的 撐 竿 跳 高 選 手 , 持 竿 助 跑 最 後 階 段 的 速 度 已 達 到 9 . 8 - 1 0 ( m / s ) ( 張 武 紀 、 王 代 才,1 9 9 4 ) ;而 國 內 選 手 助 跑 最 後 階 段 的 速 度 為 7 . 7 4 ( m / s ) ( 黃 宏 春 、 游 正 忠 , 1 9 9 6 ) , 世 界 頂 尖 選 手 與 國 內 選 手 在 助 跑 最 後 階 段 的 速 度 相 差 2 . 1 6 ( m / s ) 。 由 此 可 見 , 我 國 的 撐 竿 跳 高 選 手 若 能 提 昇 助 跑 水 平 速 度 方 面 的 發 展 , 對 於 成 績 一 定 有 非 常 大 的 成 長 空 間 。 多 位 學 者 專 家 認 為 起 跳 的 水 平 速 度 是 影 響 撐 竿 跳 高 成 績 的 主 要 因 素 ( B r i a n , 1 9 9 8 ; S t e b e n , 1 9 7 0 ) , 而 起 跳 的 速 度 又 是 從 助 跑 速 度 轉 換 而 來 的 , 所 以 在 快 速 的 助 跑 速 度 中 應 如 何 在 起 跳 時 減 少 速 度 的 損 失 , 才 能 產 生 較 良 好 的 起 跳 速 度 ( S t e b e n , 1 9 7 0 ) , 這 也 是 技 術 上 所 需 要 突 破 的 。 另 外 , 在 助 跑 的 前 半 段 , 選 手 必 須 保 持 穩 定 的 加 速 狀 態 , 直 到 起 跳 前 幾 步 才 達 到 最 高 可 控 制 速 度 準 備 起 跳 , 所 以 持 竿 助 跑 和 起 跳 動 作 對 撐 竿 跳 高 顯 得 格 外 重 要 。 基 於 此 , 本 研 究 想 利 用 客 觀 的 運 動 生 物 力 學 測 量 , 透 過 參 數 分 析 持 竿 助 跑 最 後 四 步 ( 助 跑 速 度 、 步 幅 ) 及 起 跳 動 作 技 術 ( 起 跳 點 、 起 跳 角 度 、 起 跳 速 度 ) , 希 望 能 幫 助 國 內 優 秀 撐 竿 跳 高 選 手 了 解 自 我 動 作 的 缺 失 , 再 與 國 外 優 秀 選 手 做 比 較 分 析 , 以 提 供 改 進 之 參 考 。 往 後 若 能 在 訓 練 中 針 對 持 竿 助 跑 和 起 跳 動 作 技 術 做 加 強 改 善 ,進 而 提 昇 持 竿 助 跑 和 起 跳 之 速 度 必 定 有 助 於 國 內 撐 竿 跳 高 成 績 之 提 昇 , 此 乃 為 本 研 究 主 要 動 機 。
第 三 節 研 究 目 的
本 研 究 是 以 國 內 三 名 優 秀 撐 竿 跳 高 選 手 以 持 竿 助 跑 最 後 四 步 和 起 跳 動 作 進 行 分 析 , 進 而 從 中 找 出 差 異 , 提 昇 運 動 成 績 , 其 主 要 探 討 目 的 有 以 下 三 點 : 一 、 探 討 國 內 外 優 秀 男 子 撐 竿 跳 高 選 手 持 竿 助 跑 速 度 及 起 跳 動 作 技 術 之 差 異 。 二 、 探 討 持 竿 助 跑 水 平 速 度 及 起 跳 速 度 對 成 績 之 影 響 。 三 、 探 討 受 試 者 成 功 與 失 敗 的 試 跳 中 , 持 竿 助 跑 速 度 和 起 跳 動 作 技 術 之 參 數 的 差 異 。第 四 節 研 究 假 設
一 、 探 討 國 內 外 優 秀 男 子 撐 竿 跳 高 選 手 持 竿 助 跑 速 度 及 起 跳 動 作 技 術 , 均 出 現 顯 著 差 異 。 二 、 探 討 持 竿 助 跑 水 平 速 度 及 起 跳 速 度 對 成 績 之 影 響 , 均 出 現 顯 著 差 異 。 三 、 探 討 受 試 者 成 功 與 失 敗 的 試 跳 中 , 持 竿 助 跑 速 度 和 起 跳 動 作 技 術 之 參 數 , 均 出 現 顯 著 差 異 。第 五 節 研 究 範 圍 與 限 制
一 、 研 究 範 圍 以 參 加 2 0 1 2 年 全 國 田 徑 錦 標 賽 前 三 名 為 受 試 者,為 實 驗 樣 本 收 集 之 對 象 , 於 比 賽 中 進 行 錄 影 拍 攝 , 並 以 相 關 參 數 進 行 分 析,而 起 跳 後 續 之 空 中 過 竿 動 作 等 則 不 在 本 研 究 之 範 圍。 二 、 研 究 限 制 ( 一 ) 、 本 研 究 在 整 個 研 究 實 驗 過 程 必 須 在 室 外 進 行 , 因 此 風 向 、 風 速 、 濕 度 、 溫 度 及 空 氣 阻 力 等 相 關 氣 候 因 素 為 不 可 控 制 的 變 因 , 所 以 這 些 外 在 條 件 均 不 考 慮 。 ( 二 ) 、 本 研 究 僅 針 對 國 內 三 名 男 子 優 秀 選 手 為 對 象 , 做 為 研 究 結 果 之 應 用 , 若 非 本 研 究 之 實 驗 對 象 在 訓 練 時 應 慎 加 考 慮 。第 六 節 研 究 之 重 要 性
撐 竿 跳 高 運 動 是 田 徑 運 動 項 目 中 困 難 度 最 高 , 也 是 田 徑 跳 躍 運 動 之 中 , 唯 一 需 要 藉 由 器 具 的 結 合 來 完 成 整 個 動 作 流 程 的 跳 躍 項 目 , 且 最 具 困 難 與 技 巧 性 的 項 目 。 撐 竿 跳 高 動 作 的 呈 現 無 論 是 在 藝 術 的 展 現 、 力 與 美 的 結 合 、 難 度 的 精 準 、 空 間 使 用 之 流 暢 , 每 個 環 節 的 重 要 性 都 是 很 高 的 , 如 何 能 夠 在 這 麼 繁 雜 的 技 術 中 把 動 作 表 現 的 明 確 、 穩 定 就 會 顯 得 相 當 重 要 。 特 別 是 在 最 後 持 竿 助 跑 和 起 跳 動 作 的 階 段 , 選 手 必 須 在 持 竿 負 重 的 情 況 下 維 持 最 高 的 可 控 制 助 跑 速 度 , 這 將 會 是 決 定 成 績 的 重 要 關 鍵 。 然 而 , 所 需 要 的 知 識 除 了 對 撐 竿 跳 高 技 術 的 認 識 外 , 瞭 解 力 學 參 數 , 對 解 釋 動 作 及 實 施 要 點 具 備 科 學 之 依 據 , 在 訓 練 上 能 使 選 手 更 精 確 的 掌 握 自 己 的 動 作 並 且 做 的 更 好 , 更 能 使 選 手 避 免 產 生 不 必 要 之 動 作 , 以 利 於 提 昇 成 績 且 降 低 受 傷 的 可 能 性 。第 七 節 名 詞 解 釋
一 、 國 內 優 秀 男 子 撐 竿 跳 高 選 手 : 2 0 1 2 年 全 國 田 徑 錦 標 賽 撐 竿 跳 高 項 目 前 三 名 選 手 。 二 、 助 跑 速 度 : 持 竿 助 跑 階 段 身 體 重 心 之 水 平 速 度 。 三 、 起 跳 速 度 : 起 跳 腳 蹬 離 地 面 瞬 間 身 體 重 心 之 水 平 速 度 。 四 、 握 竿 高 度 : 試 跳 時 , 竿 頭 位 置 起 至 上 手 腕 握 竿 位 置 之 長 度 。 五 、 起 跳 點 : 起 跳 時 , 上 手 腕 握 竿 位 置 之 垂 直 線 , 與 起 跳 腳 腳 尖 位 置 的 水 平 距 離 , 往 前 方 為 正 , 往 後 方 為 負 ( 圖 1 - 2 ) 。 圖 1 - 2 . 起 跳 點 位 置 圖六 、 起 跳 角 度 : 起 跳 腳 蹬 離 地 面 瞬 間 , 身 體 重 心 移 動 方 向 和 水 平 方 向 所 形 成 的 夾 角 ( 圖 1 - 3 ) 。
七 、 步 幅 : 持 竿 助 跑 行 進 間 腳 掌 著 地 時 , 支 撐 腳 掌 前 緣 到 下 一 步 支 撐 腳 掌 前 緣 之 距 離 ( 圖 1 - 4 ) 。
八 、 起 跳 動 作 : 起 跳 腳 踏 上 地 面 瞬 間 , 至 起 跳 腳 推 蹬 離 開 地 面 瞬 間 之 連 貫 動 作 ( 圖 1 - 5 ) 。
第 貳 章 文 獻 探 討
本 章 主 要 探 討 撐 竿 跳 高 選 手 持 竿 助 跑 及 起 跳 動 作 技 術 , 與 國 外 優 秀 撐 竿 跳 高 選 手 相 關 運 動 參 數 。 全 章 共 分 為 四 節 , 依 序 為 第 一 節 、 持 竿 助 跑 速 度 ; 第 二 節 、 起 跳 動 作 技 術 ; 第 三 節 、 國 外 優 秀 選 手 運 動 參 數 ; 第 四 節 、 本 章 總 結 , 茲 分 述 如 下 :第 一 節 持 竿 助 跑 速 度
撐 竿 跳 高 是 田 徑 跳 躍 項 目 之 一 , 也 是 唯 一 需 藉 由 器 具 與 人 體 相 互 作 用 完 成 所 有 動 作 流 程 的 一 個 項 目 。 它 的 特 性 是 藉 由 助 跑 時 所 產 生 的 最 大 動 能 轉 變 為 彈 性 位 能 , 在 助 跑 起 跳 離 地 後 使 竿 子 產 生 最 大 弧 度 的 彎 曲 , 藉 由 竿 子 產 生 最 大 弧 度 彎 曲 後 將 人 體 拋 向 至 更 高 , 越 過 橫 竿 的 高 度 , 是 田 徑 項 目 中 最 具 有 挑 戰 性 且 困 難 度 最 高 之 項 目 。 撐 竿 跳 高 的 動 作 複 雜 , 包 含 : 持 竿 助 跑 、 插 竿 起 跳 、 懸 垂 擺 體 、 倒 立 伸 展 、 引 體 轉 身 、 過 竿 落 墊 等 動 作 ( 許 弘 恩 , 2 0 0 9 ) 。 如 何 在 每 個 環 節 的 動 作 流 程 中 展 現 出 最 好 的 動 作 技 術 表 現,是 提 昇 成 績 的 重 要 關 鍵。 撐 竿 跳 高 動 作 結 構 可 分 為 : 持 竿 助 跑 、 插 竿 起 跳 、 懸 垂 擺 體 和 伸 展 、 轉 體 和 推 竿 、 騰 躍 橫 竿 及 落 墊 。 每 一 個 動 作 技 術 結 構 都 會 對 成 績 產 生 很 大 的 影 響 , 但 最 主 要 的 關 鍵 還 是 在 持 竿 助 跑 與 起 跳 動 作 ( 張 武 紀 、 王 代 才 , 1 9 9 4 ) 。 助 跑 速 度 為 跳 部 運 動 中 首 要 階 段 , 選 手 沒 有 良 好 的 助 跑 速 度 將 無 法 產 生 較 佳 的 成 績 表 現 , 尤 其 撐 竿 跳 高 選 手 必 需 持 竿 行 進 , 在 持 竿 負 重 下 , 維 持 最 大 可 控 制 助 跑 速 度 將 是 決 定 成 績 的 關 鍵( 黃 宏 春 、 游 正 忠 , 1 9 9 6 ) 。 為 了 提 昇 助 跑 速 度 , 除 了 要 提 昇 運 動 員 在 未 持 竿 , 徒 手 時 的 絕 對 速 度 外 , 更 重 要 的 是 要 提 昇 運 動 員 在 持 竿 時 的 助 跑 速 度 ( 楊 宏 祥 、 陳 培 基 , 1 9 9 6 ) 。 如 何 來 提 昇 持 竿 助 跑 速 度 , 將 持 竿 助 跑 所 獲 得 的 動 能 有 效 的 轉 移 到 起 跳 , 這 將 是 未 來 教 練 和 選 手 在 訓 練 上 應 加 以 重 視 的 問 題 。 由 於 必 需 以 持 竿 方 式 跑 步 , 相 對 困 難 度 也 大 大 的 提 高 , 在 助 跑 過 程 中 沒 有 良 好 的 助 跑 節 奏 和 助 跑 後 段 的 控 制 能 力 , 助 跑 速 度 將 明 顯 下 降 , 以 至 於 影 響 選 手 起 跳 的 準 確 性 ( 黃 宏 春 、 游 正 忠 , 1 9 9 7 ) 。 撐 竿 跳 高 的 選 手 需 要 非 常 快 速 的 助 跑 速 度 , 但 水 平 方 向 的 速 度 , 卻 不 能 快 到 和 一 般 競 賽 中 的 賽 跑 相 同 , 原 因 是 選 手 必 須 在 雙 手 持 竿 的 狀 態 下 進 行 助 跑 , 起 跳 時 必 須 非 常 準 確 的 踏 在 起 跳 點 ( A n g u l o - K i n z e r e t a l . , 1 9 9 4 ) 。 正 因 如 此 , 在 撐 竿 跳 高 中 首 要 階 段 的 持 竿 助 跑 , 選 手 必 須 在 持 竿 負 重 下 維 持 最 大 的 可 控 制 助 跑 速 度 , 且 準 確 的 起 跳 , 將 是 決 定 成 績 的 關 鍵 。 在 做 技 術 分 析 時 , 我 們 應 該 注 意 前 後 之 因 果 關 係 , 持 竿 助 跑 速 度 影 響 插 竿 起 跳 的 組 合 , 插 竿 起 跳 影 響 竿 上 的 後 續 動 作 , 對 於 過 竿 有 顯 著 的 決 定 性 作 用 ( B a r t o n i e t z & W e t t e r , 2 0 0 1 ) 。 由 上 述 可 知 , 將 撐 竿 跳 高 首 要 階 段 的 持 竿 助 跑 速 度 提 昇 , 仍 是 最 主 要 的 關 鍵 。 撐 竿 跳 高 助 跑 階 段 , 從 腳 跨 出 第 一 步 的 動 作 開 始 , 因 個 人 能 力 特 質 的 不 同 , 在 助 跑 方 式 及 握 竿 高 度 方 面 也 會 隨 之 而 不 同 , 但 最 重 要 的 目 標 仍 是 獲 得 最 大 動 能 。 助 跑 階 段 最 重 要 的 是 要 獲 得 水 平 方 向 的 速 度 及 動 能 , 並 作 為 後 續 動 作 流 程 之 準 備 , 而 助 跑 速 度 是 提 昇 握 竿 高 度 , 增 加 在 竿 上 基 本 位 能 , 取 得 更 好 成 績 最 重 要 的 因 素 ( 羅 高
明 , 1 9 9 8 ) 。 決 定 撐 竿 跳 高 成 績 的 參 數 是 握 竿 高 度 與 騰 空 高 度 , 並 發 現 握 竿 高 度 和 成 績 有 正 相 關 ( 許 弘 恩 , 1 9 9 6 ) 。 持 竿 助 跑 速 度 是 動 能 的 直 接 來 源 , 動 能 將 關 係 著 可 能 跳 過 的 高 度 , 也 為 爭 取 更 高 的 握 竿 高 度 創 造 了 重 要 的 相 關 條 件 ( 許 振 芳 , 1 9 9 5 ; 蔣 國 勤 , 2 0 0 2 ; 許 樹 淵 , 2 0 0 2 ) 。 隨 著 橫 竿 高 度 增 加 , 握 竿 高 度 也 必 須 提 昇 , 但 同 時 也 需 要 較 佳 的 持 竿 助 跑 速 度 , 而 愈 高 的 助 跑 速 度 能 使 跳 躍 者 握 竿 高 度 更 加 提 昇 ( 田 文 政 , 1 9 8 1 ) 。 根 據 能 量 守 恆 定 律 , 橫 竿 高 度 越 高 , 相 對 要 求 助 跑 速 度 也 越 快 , 在 可 控 制 的 助 跑 速 度 下 , 速 度 越 快 , 產 生 的 動 能 就 越 大 。 此 乃 為 優 秀 運 動 員 欲 創 造 優 異 成 績 之 必 要 條 件 。 研 究 指 出 目 前 世 界 一 流 撐 竿 跳 高 選 手 助 跑 速 度 普 遍 達 到 每 秒 9 . 4 至 9 . 4 6 公 尺 之 間 ( B a r t o n i e t z & W e t t e r , 2 0 0 1 ; 王 勇 健 , 1 9 9 6 ; A d d a i n & C o o p e r , 1 9 8 9 ) , 國 內 優 秀 撐 竿 跳 高 選 手 助 跑 速 度 每 秒 為 7 . 2 公 尺 ( 王 建 畯 , 2 0 0 1 ) 。 由 此 看 出 國 外 與 國 內 優 秀 撐 竿 跳 高 選 手 , 在 持 竿 助 跑 速 度 方 面 的 差 距 相 差 甚 大 。 國 內 撐 竿 跳 高 選 手 , 若 能 加 強 持 竿 助 跑 速 度 方 面 的 訓 練 , 必 定 有 助 於 國 內 撐 竿 跳 高 運 動 成 績 的 提 昇 。
第 二 節 起 跳 動 作 技 術
自 從 玻 璃 纖 維 竿 被 廣 泛 使 用 之 後 , 選 手 成 績 突 飛 猛 進 。 由 於 玻 璃 纖 維 竿 之 彎 曲 性 較 大 , 且 能 產 生 較 大 的 彈 性 位 能 , 將 人 拋 過 橫 竿 。 因 此 使 用 玻 璃 纖 維 竿 之 技 術 特 點 , 應 先 強 調 玻 璃 纖 維 竿 能 產 生 有 效 的 動 能 , 把 動 能 轉 換 成 位 能 , 因 此 需 要 最 大 可 控 制 的 起 跳 速 度 ( 許 樹 淵 , 1 9 7 6 ) 。 因 撐 竿 跳 高 能量 獲 得 的 方 式 是 來 自 較 佳 的 起 跳 速 度 ( 葉 憲 清 , 1 9 8 4 ) , 而 起 跳 速 度 主 要 的 動 能 是 由 持 竿 助 跑 速 度 轉 換 而 來 的 , 在 快 速 的 助 跑 速 度 中 , 盡 量 減 少 速 度 在 轉 換 時 的 損 失 才 能 產 生 較 佳 的 起 跳 速 度 , 所 以 起 跳 速 度 是 影 響 成 績 表 現 最 主 要 的 關 鍵 , 也 是 最 主 要 的 因 素 ( S t e b e n , 1 9 7 0 ; B r i a n , 1 9 9 8 ) 。 在 衡 量 撐 竿 跳 高 運 動 員 技 術 的 好 與 壞 , 起 跳 前 四 步 之 持 竿 助 跑 , 是 在 保 持 助 跑 速 度 或 持 續 在 加 速 的 狀 態 下 , 會 是 和 後 續 動 作 連 貫 , 展 現 較 佳 技 術 的 持 竿 助 跑 模 式 ( 黎 玉 棋 、 張 武 紀 , 1 9 9 4 ) 。 插 竿 起 跳 是 持 竿 助 跑 與 後 續 竿 上 連 續 動 作 的 重 要 銜 接 階 段 ( S e a n , 1 9 9 7 ) 。 合 理 的 起 跳 點 為 撐 竿 跳 高 重 要 的 因 素 之 一 , 它 占 成 功 跳 躍 率 的 5 0 % 。 而 起 跳 點 太 近 , 則 沒 有 充 份 時 間 做 捲 體 倒 立 之 動 作 ( 許 樹 淵 , 1 9 9 2 ) 。 現 代 撐 竿 跳 高 的 起 跳 技 術 要 求 人 體 起 跳 離 地 瞬 間 的 起 跳 點 , 跳 躍 者 的 重 心 和 上 手 握 竿 位 置 同 一 條 垂 直 線 , 這 樣 一 方 面 可 增 加 竿 子 弦 傾 角 和 握 竿 高 度 , 另 一 方 面 又 可 以 增 加 跳 躍 者 前 側 肌 群 的 伸 展 而 改 善 人 體 用 力 的 條 件 , 且 還 有 利 於 人 體 水 平 動 能 和 竿 子 彈 性 勢 能 的 合 理 轉 化 ( 秦 文 宏 , 2 0 0 2 ) 。 上 手 握 竿 位 置 , 與 地 面 垂 直 線 之 正 確 的 起 跳 點 前 後 8 公 分 的 位 置 是 不 會 影 響 到 插 竿 起 跳 技 術 ( S c h a d e , I s o l e h t o , A r a m p a t z i s , B r ü g g e m a n n & K o m i , 2 0 0 7 ) , 起 跳 點 應 在 上 手 握 竿 位 置 的 垂 直 投 影 點 上 ( 張 武 記 、 王 代 才 , 1 9 9 4 ) , 嚴 格 控 制 在 上 手 握 竿 位 置 的 垂 直 線 , 才 能 保 持 人 體 運 動 速 度 的 轉 換 , 為 懸 擺 奠 定 動 量 的 基 礎 ( 孫 南 , 2 0 0 1 ) 。 起 跳 時 , 上 手 握 竿 位 置 之 垂 直 線 附 近 的 起 跳 點 , 將 有 利 於 彎 竿 儲 存 較 大 之 動 量 ( 陳 泰 郎 , 1 9 9 6 ) 。 因 此 , 找 出 運 動 員 起 跳 時 上 手 握 竿 位 置 與 地 面 垂 直 線 的 水 平 距 離 是 相 當 重 要 的 。
選 手 的 起 跳 點 應 在 上 手 握 竿 位 置 之 垂 直 線 的 正 下 方 , 起 跳 腳 腳 尖 的 位 置 才 是 好 的 起 跳 點 , 並 且 整 個 身 體 是 有 些 許 向 前 傾 斜 , 這 樣 才 能 保 持 人 體 的 運 動 速 度 , 為 懸 擺 奠 定 動 量 的 基 礎 ( 許 振 芳 , 1 9 9 5; 張 武 紀 、 王 代 才 , 1 9 9 4; 孫 南 , 2 0 0 1 ) 。 正 確 的 起 跳 點 應 在 上 手 握 竿 位 置 之 垂 直 線 與 起 跳 水 平 距 離 的 後 方 約 1 5 - 3 0 公 分 ( 王 建 畯 , 2 0 0 1 ) , 太 前 面 或 是 太 後 面 , 起 跳 都 會 分 散 水 平 速 度 與 垂 直 速 度 。 撐 竿 跳 高 選 手 如 果 起 跳 點 太 遠 , 踏 在 上 手 腕 握 竿 位 置 之 垂 直 線 的 後 方 , 選 手 會 被 向 前 拉 扯 , 竿 子 無 法 快 速 彎 曲 , 使 得 無 法 充 分 利 用 纖 維 竿 的 彈 性 材 質 進 入 垂 直 面 , 導 致 起 跳 動 作 過 程 的 不 理 想 ; 若 是 起 跳 點 太 近 , 會 造 成 選 手 起 跳 時 肘 關 節 無 法 完 全 伸 直 , 相 對 的 使 手 臂 無 法 用 力 支 撐 和 伸 展 , 而 影 響 身 體 向 前 擺 動 的 轉 動 量 ( 王 繼 慶 , 2 0 0 2 ) 。 國 內 兩 位 優 秀 撐 竿 跳 高 選 手 , 持 竿 助 跑 最 後 三 步 , 研 究 發 現 選 手 重 心 起 伏 大 , 是 影 響 最 後 水 平 助 跑 速 度 , 起 跳 時 插 竿 動 作 之 連 貫 性 與 準 確 性 的 因 素 ( 王 建 畯 , 2 0 0 1 ) 。 文 獻 中 指 出 , 以 八 位 優 秀 的 撐 竿 跳 高 選 手 , 分 析 1 5 1 次 成 功 試 跳 的 成 績 , 發 現 起 跳 速 度 為 最 重 要 的 因 素 ( 許 樹 淵 , 1 9 9 2 ) 。 在 助 跑 最 後 階 段 , 選 手 在 準 備 插 竿 起 跳 時 不 能 有 劇 烈 的 垂 直 方 向 波 動 , 隨 著 竿 子 的 下 降 , 竿 子 落 下 所 形 成 的 前 翻 力 逐 漸 增 大 , 可 促 進 運 動 員 向 前 跑 的 牽 引 力 , 為 了 克 服 向 前 栽 倒 , 在 助 跑 最 後 階 段 跳 躍 者 應 抬 高 大 腿 , 做 快 速 抓 地 式 的 著 地 , 在 步 幅 保 持 不 變 的 情 況 下 加 快 步 頻 , 助 跑 節 奏 明 顯 加 快 , 並 維 持 身 體 平 衡 ( 張 武 記 、 王 代 才 , 1 9 9 4 ) 。 最 後 階 段 的 助 跑 速 度 要 輕 快 和 放 鬆 , 步 長 不 應 有 急 劇 的 變 化 。 助 跑 的 倒 數 第 二 步 要 比 最 後 一 步 的 步 長 約 長 半 個 腳 掌 ( 郝 成 碩 、
李 世 琳 、 張 來 霆 , 1 9 8 7 ) 。 在 插 竿 起 跳 部 份 也 提 到 : 縮 短 助 跑 最 後 一 步 將 會 有 效 的 使 身 體 重 心 前 移 , 更 有 效 率 的 完 成 起 跳 過 程 ( B a r t o n i e t z & W e t t e r , 2 0 0 1 ) 。 優 秀 選 手 在 助 跑 最 後 兩 步 有 共 同 的 特 質 , 分 別 是 倒 數 第 二 步 較 大 和 倒 數 第 一 步 較 小 的 現 象 ( A n g u l o - K i n z l e r e t a l . , 1 9 9 4 ) 。 在 撐 竿 跳 高 技 術 特 徵 與 評 定 中 也 強 調 , 起 跳 前 最 後 一 步 步 幅 一 定 要 比 前 面 的 助 跑 步 幅 小 , 步 頻 逐 步 加 快 , 騰 空 時 間 縮 短 ( 羅 高 明 , 1 9 9 8 ) 。 張 武 紀 、 王 代 才 ( 1 9 9 4 ) 研 究 發 現 助 跑 的 節 奏 須 由 慢 漸 快 , 步 幅 由 大 變 小 , 最 高 速 度 是 最 後 1 0 公 尺 開 始 ( 約 最 後 4 步 之 距 離 ) 。 綜 合 上 述 結 果 , 為 了 增 加 撐 竿 跳 高 之 起 跳 速 度 , 提 高 起 跳 效 果 , 步 頻 須 明 顯 逐 步 加 快 , 步 幅 變 化 趨 勢 是 倒 數 第 三 步 、 第 二 步 接 近 等 長 , 最 後 一 步 , 步 長 應 縮 短 一 些 , 會 有 利 於 加 快 起 跳 動 作 。 良 好 的 起 跳 角 度 可 以 幫 助 雙 手 向 前 上 方 伸 展 到 最 高 點 , 並 能 夠 使 竿 子 的 運 動 方 向 由 水 平 線 , 轉 換 成 插 竿 起 跳 後 的 垂 直 方 向 動 能 , 以 儲 存 更 大 的 動 能 完 成 懸 垂 擺 體 動 作 ( 王 建 畯 , 2 0 0 1 ) 。 研 究 起 跳 角 度 和 竿 子 彎 曲 程 度 間 的 關 係 有 明 顯 相 關 , 起 跳 角 度 較 小 , 跳 躍 者 所 得 的 竿 子 彎 曲 程 度 相 對 較 大 ( H a y , 1 9 9 3 ) 。 選 手 必 須 利 用 最 大 持 竿 助 跑 速 度 , 起 跳 轉 換 動 能 至 竿 上 後 , 產 生 最 大 的 垂 直 上 昇 力 。 在 起 跳 角 度 部 份 , 起 跳 方 向 直 接 影 響 著 撐 竿 的 最 大 彎 曲 和 轉 動 速 度 , 以 及 正 確 的 懸 垂 技 術 和 懸 垂 階 段 的 長 短 , 起 跳 方 向 應 向 前 上 方 。 目 前 世 界 一 流 的 撐 竿 跳 高 選 手 的 最 佳 起 跳 角 度 為 1 4 - 2 4 度 , 世 界 優 秀 選 手 布 卡 起 跳 角 度 為 1 9 度 、 加 陶 林 1 8 度 ( 張 武 記 、 王 代 才 , 1 9 9 4 ; A t t i g , 1 9 8 0 ) 。
第 三 節 國 外 優 秀 選 手 運 動 參 數
黎 玉 棋 、 張 武 紀 ( 1 9 9 4 ) 在 教 練 訓 練 指 南 中 , 與 撐 竿 跳 高 選 手 持 竿 助 跑 與 起 跳 動 作 的 技 術 分 析 與 技 術 訓 練 之 研 究 中 ( 王 建 畯 , 1 9 9 9 ) , 都 提 到 男 子 撐 竿 跳 高 世 界 紀 錄 保 持 人 , 烏 克 蘭 選 手 布 卡 , 個 人 最 好 成 績 6 . 1 4 公 尺 , 身 高 1 8 3 公 分 , 體 重 8 0 公 斤 , 以 下 是 布 卡 選 手 的 各 項 運 動 參 數 ( 表 2 - 1 ) 。 表 2 - 1 烏 克 蘭 - 布 卡 選 手 各 項 運 動 參 數 參 數 單 位 數 據 手 舉 高 度 ( c m ) 握 竿 高 度 ( c m ) 2 4 5 5 2 1 起 跳 點 位 置 ( c m ) - 2 0 起 跳 水 平 速 度 ( m / s ) 9 . 0 0 起 跳 垂 直 速 度 ( m / s ) 2 . 3 0 持 竿 助 跑 倒 數 第 三 步 速 度 ( m / s ) 持 竿 助 跑 倒 數 第 二 步 速 度 ( m / s ) 持 竿 助 跑 倒 數 第 一 步 速 度 ( m / s ) 9 . 4 7 9 . 4 7 9 . 7 7吳 延 禧 、 劉 宇 ( 1 9 8 4 ) 在 沃 爾 科 夫 撐 竿 跳 高 技 術 特 點 中 , 提 到 蘇 聯 的 世 界 頂 尖 運 動 員 , 沃 爾 科 夫 選 手 , 個 人 最 好 成 績 5 . 8 4 公 尺 , 身 高 1 8 5 公 分 , 體 重 7 8 公 斤 , 以 下 是 沃 爾 科 夫 選 手 的 各 項 運 動 參 數 ( 表 2 - 2 ) 。 表 2 - 2 蘇 聯 - 沃 爾 科 夫 選 手 各 項 運 動 參 數 參 數 單 位 數 據 握 竿 高 度 ( c m ) 4 9 2 握 竿 磅 數 ( p ) 2 0 0 持 竿 助 跑 倒 數 第 三 步 速 度 ( m / s ) 9 . 3 4 持 竿 助 跑 倒 數 第 二 步 速 度 ( m / s ) 9 . 4 0 持 竿 助 跑 倒 數 第 一 步 速 度 ( m / s ) 9 . 3 9 持 竿 助 跑 倒 數 第 三 步 步 幅 ( c m ) 2 1 1 持 竿 助 跑 倒 數 第 二 步 步 幅 ( c m ) 2 0 6 持 竿 助 跑 倒 數 第 一 步 步 幅 ( c m ) 1 9 1 持 竿 助 跑 步 幅 最 後 三 步 總 距 ( c m ) 6 0 8 起 跳 水 平 速 度 ( m / s ) 7 . 8 6 起 跳 垂 直 速 度 ( m / s ) 2 . 2 4
第 四 節 本 章 總 結
綜 合 上 述 文 獻 討 論 得 到 初 步 的 發 現 , 撐 竿 跳 高 各 項 技 術 觀 念 、 及 竿 子 的 演 變 , 促 使 近 年 來 成 績 不 斷 的 提 昇 , 較 佳 的 持 竿 助 跑 速 度 、 準 確 的 起 跳 、 良 好 的 擺 體 技 術 及 充 分 利 用 竿 子 的 彈 性 效 益 , 是 獲 取 良 好 成 績 的 重 要 技 術 環 節 。 由 文 獻 中 得 知 , 國 內 優 秀 撐 竿 跳 高 選 手 , 和 國 外 優 秀 撐 竿 跳 高 選 手 在 持 竿 助 跑 速 度 方 面 , 還 是 有 著 一 定 程 度 的 差 距 , 且 後 續 空 中 連 續 動 作 技 術 的 好 與 壞 , 與 持 竿 助 跑 速 度 有 著 密 切 的 相 關 , 所 以 如 何 提 昇 國 內 撐 竿 跳 高 選 手 的 成 績 , 在 持 竿 助 跑 速 度 及 起 跳 動 作 技 術 方 面 會 是 最 關 鍵 的 課 題 。 插 竿 起 跳 和 後 續 空 中 動 作 , 最 大 的 動 能 來 源 是 由 持 竿 助 跑 速 度 所 獲 得 , 國 內 優 秀 選 手 在 持 竿 助 跑 速 度 及 起 跳 速 度 , 尚 有 很 大 的 發 展 空 間 , 國 內 優 秀 選 手 和 國 外 優 秀 選 手 的 成 績 還 是 有 著 一 段 差 距 , 而 差 距 是 在 哪 方 面 ? 這 些 都 是 值 得 研 究 探 討 的 問 題 , 希 望 藉 由 這 次 的 研 究 , 從 中 找 出 差 異 , 提 供 選 手 及 教 練 , 更 了 解 撐 竿 跳 高 的 動 作 技 術 及 需 要 改 進 的 地 方 , 必 定 有 助 於 國 內 撐 竿 跳 高 運 動 成 績 的 提 昇 。第 参 章 研 究 方 法 與 步 驟
本 章 旨 在 說 明 研 究 過 程 中 所 採 用 的 研 究 方 法 與 步 驟 。 研 究 以 影 像 拍 攝 , 擷 取 數 據 進 行 持 竿 助 跑 最 後 四 步 及 起 跳 動 作 之 技 術 分 析 。 全 章 共 分 為 七 節 , 依 序 為 第 一 節 、 研 究 步 驟 ; 第 二 節 、 實 驗 對 象 ; 第 三 節 、 實 驗 時 間 與 地 點 ; 第 四 節 、 實 驗 儀 器 與 設 備 ; 第 五 節 、 實 驗 場 地 配 置 ; 第 六 節 、 實 驗 流 程 與 步 驟 ; 第 七 節 、 資 料 處 理 與 分 析 , 茲 分 述 如 下 :第 一 節 研 究 步 驟
本 研 究 之 研 究 步 驟 如 圖 3 - 1 所 示 : 圖 3 - 1 . 研 究 步 驟 流 程 圖 研 究 主 題 選 定 與 確 立 蒐 集 、 整 理 文 獻 資 料 確 定 研 究 方 法 與 研 究 工 具 擬 定 研 究 架 構 擬 定 研 究 架 構 選 訂 時 間 流 程 選 定 拍 攝 日 期 組 織 拍 攝 小 組 開 始 測 量 結 果 與 討 論 提 出 建 議 與 方 法 1 . 討 論 研 究 背 景 與 動 機 。 2 . 擬 定 研 究 目 的 、 範 圍 與 限 制 。 3 . 確 立 研 究 問 題 。 收 集 相 關 書 籍 、 期 刊 、 論 文 研 究 資 料 。 尋 找 、 商 借 、 研 究 工 具 1 . 攝 影 機 2 . 動 作 分 析 軟 體第 二 節 實 驗 對 象
本 研 究 對 象 是 以 參 加 2 0 1 2 年 全 國 田 徑 錦 標 賽 的 前 三 名 為 受 試 者 , 在 比 賽 中 拍 攝 持 竿 助 跑 最 後 四 步 和 起 跳 動 作 , 擷 取 數 據 進 行 分 析 。 其 個 人 基 本 資 料 表 如 表 3 - 1 。 表 3 - 1 實 驗 受 試 者 基 本 資 料 受 試 者 單 位 身 高 ( c m ) 體 重 ( k g ) 握 竿 高 度 ( c m ) 握 竿 磅 數 ( p ) 1 0 0 M ( 秒 ) 比 賽 成 績 ( m ) A 選 手 1 7 8 6 9 4 6 5 1 8 5 1 1 . 1 5 . 2 2 B 選 手 1 8 2 7 3 4 4 0 1 8 0 1 1 . 6 4 . 6 0 C 選 手 1 6 2 6 0 4 2 5 1 7 0 1 1 . 3 4 . 4 0第 三 節 實 驗 時 間 與 地 點
一 、 實 驗 時 間 : 2 0 1 2 年 1 0 月 2 6 日 ( 星 期 五 ) 下 午 三 點 三 十 分 。 二 、 實 驗 地 點 : 臺 北 市 立 田 徑 場 。第 四 節 實 驗 儀 器 與 設 備
本 研 究 所 需 要 的 實 驗 儀 器 與 設 備 , 包 含 攝 影 和 資 料 處 理 部 份 : 一 、 實 驗 器 材 : ( 一 )、 攝 影 機 一 部 ( S O N Y H D R - S R 1 1 , 6 0 H z ) 。 ( 二 )、 腳 架 一 支 。 ( 三 )、 比 例 尺 一 只 。 ( 四 )、 皮 尺 一 卷 。 ( 五 )、 水 平 儀 一 個 。 二 、 資 料 處 理 部 份 : ( 一 )、 M i c r o s o f t O f f i c e E x c e l 2 0 0 7 。 ( 二 )、 A PA S ( A r i e l P e r f o r m a n c e A n a l y s i s S y s t e m ) 動 作 分 析 軟 體 。第 五 節 實 驗 場 地 配 置
比 賽 前 , 向 比 賽 主 辦 大 會 提 出 實 驗 儀 器 架 設 的 申 請 , 經 由 許 可 , 同 意 在 不 影 響 比 賽 的 情 況 下 , 在 比 賽 場 地 , 助 跑 行 進 方 向 左 側 架 設 一 部 攝 影 機 ( 圖 3 - 2 ) 。 拍 攝 範 圍 為 3 公 尺 至 1 3 公 尺 處 , 攝 影 機 與 助 跑 道 中 線 距 離 為 1 1 . 5 公 尺 。 圖 3 - 2 . 實 驗 場 地 配 置 圖第 六 節 實 驗 流 程 與 步 驟
一 、 實 驗 流 程 本 研 究 之 實 驗 流 程 如 圖 3 - 3 所 示 : 圖 3 - 3 . 實 驗 流 程 圖 選 定 研 究 對 象 實 驗 流 程 確 定 拍 攝 工 具 賽 前 場 地 布 置 與 安 排 儀 器 的 架 設 與 校 正 拍 攝 比 例 尺 及 丈 量 場 地 之 相 關 距 離 比 賽 開 始 進 行 拍 攝 比 賽 結 束 , 賽 後 再 次 拍 攝 比 例 尺 收 集 前 三 名 選 手 成 績 與 個 人 資 料 擷 取 數 據 進 行 分 析 完 成 實 驗 向 大 會 提 出 申 請 需 在 比 賽 場 地 內 進 行 攝 影二 、 實 驗 步 驟 ( 一 ) 、 首 先 向 主 辦 比 賽 之 大 會 提 出 申 請 , 必 須 在 比 賽 場 地 內 , 架 設 攝 影 機 及 相 關 器 材 進 行 拍 攝 。 ( 二 ) 、 以 S O N Y H D R - S R 1 1 攝 影 機 ( 每 秒 6 0 張 畫 面 ) , 架 設 於 比 賽 場 地 助 跑 方 向 的 左 側 , 接 著 調 整 取 景 範 圍 , 使 受 試 者 持 竿 助 跑 最 後 四 步 及 起 跳 動 作 能 夠 完 整 拍 攝 之 位 置 ( 圖 3 - 2 ) 。 ( 三 ) 、 拍 攝 比 例 尺 及 丈 量 相 關 距 離 。 ( 四 ) 、 選 手 依 各 人 習 慣 進 行 熱 身 準 備 比 賽 。 ( 五 ) 、 比 賽 開 始 , 依 據 比 賽 流 程 進 行 拍 攝 , 選 手 開 始 試 跳 即 啟 動 攝 影 機 拍 攝 , 完 成 起 跳 動 作 後 停 止 拍 攝 。 ( 六 ) 、 比 賽 結 束 , 賽 後 再 次 拍 攝 比 例 尺 。 ( 七 ) 、 比 賽 結 束 後 收 集 前 三 名 選 手 成 績 與 個 人 資 料 。
第 七 節 資 料 處 理 與 分 析
一 、 持 竿 助 跑 最 後 四 步 之 步 幅 計 算 方 式 :
持 竿 助 跑 行 進 間 , 每 一 步 推 蹬 腳 著 地 時 , 支 撐 腳 掌 前 緣 至 下 一 步 支 撐 腳 掌 前 緣 之 水 平 距 離 ( 圖 3 - 4 ) 。
二 、 各 關 節 點 定 義 名 稱 : 在 A PA S ( A r i e l P e r f o r m a n c e A n a l y s i s S y s t e m ) 動 作 分 析 軟 體 , 依 據 動 作 點 取 身 體 的 1 7 個 關 節 點 ( 圖 3 - 5 ) 。 1 . 右 腕 、 2 . 右 肩 、 3 . 右 手 肘 、 4 . 左 腕 、 5 . 左 肩 、 6 . 左 手 肘 、 7 . 頭 部 、 8 . 左 髖 、 9 . 左 膝 、 1 0 . 左 踝 、 1 1 . 右 髖 、 1 2 . 右 膝 1 3 . 右 踝 1 4 . 左 腳 跟 1 5 . 左 腳 趾 1 6 . 右 腳 跟 1 7 . 右 腳 趾 ( 以 左 腳 起 跳 者 為 例 ) 。 其 各 肢 段 之 質 量 、 重 心 及 轉 動 慣 量 參 數 採 M R I 法 建 立 台 灣 青 年 男 子 人 體 肢 段 參 數 之 研 究 ( 何 維 華 、 李 超 群 、 相 子 元 , 2 0 0 4 ) 。 圖 3 - 5 . 各 關 節 點 定 義 名 稱 之 人 體 模 型 圖
三 、 起 跳 瞬 間 水 平 速 度 : 起 跳 瞬 間 水 平 速 度 依 據 : ( 起 跳 離 地 瞬 間 第 一 張 畫 面 的 重 心 水 平 座 標 - 離 地 前 一 張 畫 面 的 重 心 水 平 座 標 ) ÷ 二 張 畫 面 的 間 隔 時 間 。 四 、 起 跳 角 度 : 起 跳 腳 蹬 離 地 面 瞬 間 , 身 體 重 心 移 動 方 向 和 水 平 方 向 所 形 成 的 夾 角 ( t a n θ = VV/VH) 。 直 接 由 運 動 學 分 析 軟 體 A P A S , 取 得 分 析 動 作 的 運 動 學 資 料 ( 圖 3 - 6 ) 。 五 、 本 研 究 採 用 M i c r o s o f t O f f i c e E x c e l 2 0 0 7 應 用 軟 體 做 為 資 料 統 計 分 析 工 具 , 但 因 只 有 三 名 受 試 者 , 獲 得 資 料 較 少 , 故 將 所 得 各 項 參 數 及 資 料 , 以 描 述 性 之 統 計 圖 表 及 平 均 數 與 標 準 差 , 將 之 間 的 差 異 及 關 聯 加 以 顯 示 。 圖 3 - 6 . 起 跳 角 度 圖
第 肆 章 結 果 與 討 論
本 章 旨 在 呈 現 研 究 結 果 以 及 討 論 。 本 研 究 選 取 受 試 者 比 賽 的 最 佳 成 績 進 行 分 析 與 討 論 。 因 國 內 優 秀 撐 竿 跳 高 A 選 手 與 B 、 C 選 手 在 成 績 及 各 項 數 據 上 有 著 大 幅 的 落 差 , 因 此 在 第 三 節 的 國 內 外 優 秀 男 子 撐 竿 跳 高 選 手 之 比 較 分 析 , 部 分 小 節 僅 以 國 內 最 優 秀 A 選 手 進 行 比 較 及 討 論 。 全 章 共 分 為 三 節 , 第 一 節 、 國 內 優 秀 男 子 撐 竿 跳 高 選 手 最 佳 成 績 之 運 動 學 參 數 ; 第 二 節 、 國 內 優 秀 男 子 撐 竿 跳 高 選 手 之 個 案 討 論 ; 第 三 節 、 國 內 外 優 秀 男 子 撐 竿 跳 高 選 手 之 比 較 分 析 , 茲 分 述 如 下 :第 一 節 國 內 優 秀 男 子 撐 竿 跳 高 選 手
最 佳 成 績 之 運 動 學 參 數
表 4 - 1 持 竿 助 跑 最 後 四 步 及 起 跳 之 速 度 表 受 試 者 單 位 倒 數 第 四 步 ( m / s ) 倒 數 第 三 步 ( m / s ) 倒 數 第 二 步 ( m / s ) 倒 數 第 一 步 ( m / s ) 起 跳 ( m / s ) A 選 手 8 . 0 5 8 . 1 4 8 . 1 1 8 . 1 0 7 . 0 3 B 選 手 C 選 手 7 . 4 4 7 . 6 1 7 . 3 9 7 . 5 9 7 . 3 1 7 . 4 9 7 . 3 1 7 . 4 0 6 . 5 0 6 . 6 3 平 均 數 7 . 7 0 7 . 7 1 7 . 6 4 7 . 6 0 6 . 7 2 標 準 差 0 . 3 1 0 3 9 0 . 4 2 0 . 4 3 0 . 2 8 圖 4 - 1 . 持 竿 助 跑 最 後 四 步 及 起 跳 之 速 度 比 較 圖表 4 - 2 持 竿 助 跑 最 後 四 步 步 幅 長 度 表 受 試 者 單 位 倒 數 第 四 步 ( m ) 倒 數 第 三 步 ( m ) 倒 數 第 二 步 ( m ) 倒 數 第 一 步 ( m ) A 選 手 1 . 9 9 2 . 0 5 2 . 0 1 1 . 8 4 B 選 手 2 . 0 1 2 . 0 7 1 . 9 6 1 . 8 5 C 選 手 1 . 9 8 1 . 7 7 1 . 9 1 1 . 8 3 平 均 數 1 . 9 9 1 . 9 9 1 . 9 6 1 . 8 4 標 準 差 0 . 0 2 0 . 1 7 0 . 0 5 0 . 0 1 圖 4 - 2 . 持 竿 助 跑 最 後 四 步 步 幅 長 度 比 較 圖
表 4 - 3 起 跳 階 段 運 動 學 參 數 表 受 試 者 單 位 起 跳 點 ( c m ) 起 跳 角 度 ( 度 ) 起 跳 垂 直 速 度 ( m / s ) A 選 手 4 2 0 . 1 2 2 . 3 9 B 選 手 2 8 2 3 . 4 4 2 . 4 4 C 選 手 - 8 2 2 . 5 7 2 . 3 7 平 均 數 8 2 2 . 0 4 2 . 4 0 標 準 差 1 8 . 3 3 1 . 7 2 0 . 0 4 圖 4 - 3 . 起 跳 角 度 比 較 圖 圖 4 - 4 . 起 跳 點 比 較 圖
第 二 節 國 內 優 秀 男 子 撐 竿 跳 高 選 手 之 個 案 討 論
本 研 究 將 國 內 優 秀 男 子 撐 竿 跳 高 選 手 A、 B、 C 進 行 個 案 討 論 及 技 術 分 析 。 一 、 A 選 手 個 案 討 論 表 4 - 4 A 選 手 各 項 運 動 參 數 表 高 度 ( m ) 4 . 9 0 5 . 1 2 5 . 2 2 5 . 2 2 5 . 3 2 5 . 3 2 5 . 3 2 ○ 表 示 試 跳 成 功 ○ ○ ○ 倒 數 第 四 步 步 幅 ( m ) 1 . 9 4 1 . 9 8 1 . 9 9 1 . 9 9 放 棄 試 跳 1 . 9 1 2 . 0 0 倒 數 第 三 步 步 幅 ( m ) 2 . 0 2 2 . 0 1 2 . 0 1 2 . 0 5 2 . 1 1 2 . 0 7 倒 數 第 二 步 步 幅 ( m ) 1 . 8 8 1 . 9 3 1 . 9 4 2 . 0 1 2 . 0 5 2 . 0 3 倒 數 第 一 步 步 幅 ( m ) 1 . 7 5 1 . 8 1 1 . 8 2 1 . 8 4 1 . 7 8 1 . 8 0 倒 數 第 四 步 速 度 ( m / s ) 8 . 0 3 7 . 9 5 8 . 0 7 8 . 0 5 8 . 0 1 8 . 1 2 倒 數 第 三 步 速 度 ( m / s ) 8 . 0 1 8 . 0 6 8 . 0 9 8 . 1 4 8 . 0 7 8 . 1 5 倒 數 第 二 步 速 度 ( m / s ) 7 . 9 6 8 . 0 4 7 . 9 9 8 . 1 1 7 . 9 8 8 . 0 3 倒 數 第 一 步 速 度 ( m / s ) 7 . 9 5 8 . 0 2 7 . 9 6 8 . 1 0 7 . 8 2 7 . 9 4 起 跳 水 平 速 度 ( m / s ) 6 . 9 3 6 . 8 1 6 . 9 5 7 . 0 3 7 . 1 1 6 . 8 7 起 跳 垂 直 速 度 ( m / s ) 2 . 4 3 2 . 4 7 2 . 2 9 2 . 3 9 2 . 3 2 2 . 5 1 起 跳 角 度 ( 度 ) 2 0 . 8 2 2 0 . 5 6 1 9 . 9 3 2 0 . 1 2 1 9 . 3 5 2 0 . 6 6 起 跳 點 ( c m ) 6 3 5 4 1 1 3( 一 ) 、 個 案 討 論 及 技 術 分 析 由 圖 4 - 1 可 看 出 A 選 手 在 每 一 步 的 助 跑 速 度 是 三 位 國 內 優 秀 選 手 中 最 高 的 , 但 A 選 手 在 最 後 一 步 至 起 跳 過 程 中 , 速 度 從 8 . 1 0 ( m / s ) 驟 降 至 7 . 0 3 ( m / s ) , 損 失 高 達 1 . 0 7 ( m / s ) , 是 三 位 國 內 優 秀 選 手 中 損 失 最 多 的 , 起 跳 主 要 是 發 展 垂 直 速 度 , 但 在 起 跳 時 應 盡 量 減 少 助 跑 水 平 速 度 的 損 失 , 以 至 於 產 生 最 大 的 垂 直 速 度 ( 楊 木 輝 , 2 0 0 4 ) 。 此 選 手 在 起 跳 角 度 及 最 後 兩 步 步 幅 的 縮 小 幅 度 均 在 學 者 研 究 結 果 的 範 圍 內 , 推 論 起 跳 速 度 的 損 失 原 因 可 能 是 在 起 跳 點 這 項 環 節 。 選 手 的 起 跳 點 應 在 上 手 握 竿 位 置 之 垂 直 線 的 正 下 方 , 起 跳 腳 腳 尖 的 位 置 才 是 好 的 起 跳 點 , 並 且 整 個 身 體 是 有 些 許 向 前 傾 斜 , 這 樣 才 能 保 持 人 體 的 運 動 速 度 , 為 懸 擺 奠 定 動 量 的 基 礎 ( 許 振 芳 , 1 9 9 5; 張 武 紀 、 王 代 才 , 1 9 9 4; 孫 南 , 2 0 0 1 ) 。 本 研 究 A 選 手 的 起 跳 點 距 離 為 4 公 分 , 起 跳 點 踏 在 上 手 腕 握 竿 位 置 之 垂 直 線 的 前 方 4 公 分 , 較 近 的 起 跳 點 位 置 , 也 因 此 造 成 起 跳 過 程 中 , 身 體 後 仰 、 起 跳 腳 未 能 完 全 推 蹬 , 迫 使 起 跳 速 度 的 損 耗 。 因 此 , 若 要 減 少 在 起 跳 階 段 動 能 的 損 失 , 嚴 格 控 管 起 跳 點 的 位 置 是 A 選 手 必 須 加 強 的 部 分 。
( 二 ) 、 試 跳 成 功 與 試 跳 失 敗 之 比 較 圖 4 - 5 . A 選 手 5 . 2 2 m 試 跳 成 功 與 試 跳 失 敗 持 竿 助 跑 最 後 四 步 及 起 跳 之 速 度 比 較 圖 在 成 功 與 失 敗 這 兩 次 試 跳 中 , 起 跳 點 與 起 跳 角 度 並 無 太 大 差 異 的 情 況 下 ,由 圖 4 - 5 可 得 知 除 了 助 跑 倒 數 第 四 步 的 速 度 之 外 , 助 跑 倒 數 前 三 步 及 起 跳 之 速 度 , 均 比 失 敗 的 時 候 來 的 較 佳 , 因 此 , 選 手 沒 有 良 好 的 助 跑 速 度 將 無 法 產 生 較 佳 的 成 績 表 現 ( 黃 宏 春 、 游 正 忠 , 1 9 9 6 ) , 而 起 跳 速 度 是 影 響 成 績 表 現 最 主 要 的 關 鍵,也 是 最 主 要 的 因 素 ( S t e b e n , 1 9 7 0;B r i a n , 1 9 9 8 ) , 這 也 顯 示 助 跑 及 起 跳 速 度 對 成 績 的 影 響 是 相 當 重 大 的 。
二 、 B 選 手 個 案 討 論 表 4 - 5 B 選 手 各 項 運 動 參 數 表 高 度 ( m ) 4 . 4 0 4 . 6 0 4 . 6 0 4 . 6 0 4 . 7 0 4 . 7 0 4 . 7 0 ○ 表 示 試 跳 成 功 ○ ○ 倒 數 第 四 步 步 幅 ( m ) 1 . 9 9 1 . 9 6 1 . 9 3 2 . 0 1 1 . 9 6 2 . 0 0 1 . 9 6 倒 數 第 三 步 步 幅 ( m ) 1 . 9 9 2 . 0 7 2 . 0 7 2 . 0 7 2 . 0 6 1 . 9 9 1 . 8 8 倒 數 第 二 步 步 幅 ( m ) 1 . 9 0 1 . 9 3 2 . 0 5 1 . 9 6 1 . 9 0 1 . 8 5 1 . 8 7 倒 數 第 一 步 步 幅 ( m ) 1 . 8 4 1 . 8 6 2 . 0 2 1 . 8 5 1 . 9 0 1 . 8 2 1 . 7 7 倒 數 第 四 步 速 度 ( m / s ) 7 . 4 5 7 . 3 4 7 . 3 1 7 . 4 4 7 . 2 5 7 . 4 0 7 . 3 9 倒 數 第 三 步 速 度 ( m / s ) 7 . 5 0 7 . 3 9 7 . 3 9 7 . 3 9 7 . 3 5 7 . 3 7 7 . 3 1 倒 數 第 二 步 速 度 ( m / s ) 7 . 3 9 7 . 2 8 7 . 3 2 7 . 3 1 7 . 3 0 7 . 3 7 7 . 2 7 倒 數 第 一 步 速 度 ( m / s ) 7 . 2 1 7 . 2 0 7 . 2 1 7 . 3 1 7 . 2 2 7 . 2 8 7 . 2 2 起 跳 水 平 速 度 ( m / s ) 6 . 4 5 6 . 4 2 6 . 4 7 6 . 5 0 6 . 3 7 6 . 5 2 6 . 4 4 起 跳 垂 直 速 度 ( m / s ) 2 . 6 6 2 . 7 2 2 . 5 3 2 . 4 4 2 . 5 7 2 . 6 8 2 . 4 9 起 跳 角 度 ( 度 ) 2 3 . 6 8 2 4 . 2 1 2 5 . 5 3 2 3 . 4 4 2 2 . 7 5 2 3 . 2 8 2 5 . 3 7 起 跳 點 ( c m ) 1 9 1 1 2 2 2 8 2 6 3 4 0 ( 一 ) 、 個 案 討 論 及 技 術 分 析 由 圖 4 - 1 可 看 出 B 選 手 在 助 跑 的 每 一 步 及 起 跳 之 速 度 , 均 為 三 位 國 內 優 秀 選 手 中 最 差 , 雖 然 在 助 跑 最 後 階 段 及 起 跳 過 程 中 沒 有 過 大 的 速 度 損 失 , 但 因 為 沒 有 良 好 的 助 跑 速 度 以 至 於 起 跳 的 水 平 速 度 也 不 佳 , 這 也 是 造 成 成 績 差 異 的 主 要 原
因 。 助 跑 速 度 是 提 昇 握 竿 高 度 , 增 加 在 竿 上 基 本 位 能 , 取 得 更 好 成 績 最 重 要 的 因 素 ( 羅 高 明 , 1 9 9 8 ) 。 因 此 , B 選 手 不 僅 要 提 昇 徒 手 的 絕 對 速 度 之 外 , 更 重 要 的 是 提 昇 在 持 竿 助 跑 速 度 上 的 專 項 訓 練 。 ( 二 ) 、 試 跳 成 功 與 試 跳 失 敗 之 比 較 圖 4 - 6 . B 選 手 4 . 6 0 m 試 跳 成 功 與 試 跳 失 敗 持 竿 助 跑 最 後 四 步 及 起 跳 之 速 度 比 較 圖 由 圖 4 - 6 可 看 出 在 成 功 與 失 敗 這 三 次 試 跳 中 , 在 助 跑 倒 數 第 三 及 第 二 步 之 速 度 並 無 太 大 差 異,但 在 助 跑 倒 數 第 一 步 之 速 度 , 試 跳 成 功 時 並 無 下 滑 而 是 保 持 速 度 的 狀 態 , 以 至 於 起 跳 速 度 也 較 佳 , 在 衡 量 撐 竿 跳 高 運 動 員 技 術 的 好 與 壞 , 起 跳 前 四 步 之 持 竿 助 跑,應 是 保 持 助 跑 速 度 或 持 續 在 加 速 的 狀 態 , 會 是 和 後 續 動 作 連 貫 , 展 現 較 佳 技 術 的 持 竿 助 跑 模 式
( 黎 玉 棋 、 張 武 紀 , 1 9 9 4 ) 。 因 此 , 也 說 明 了 助 跑 最 後 階 段 及 起 跳 階 段 , 損 失 的 動 能 較 少 , 成 功 試 跳 的 機 會 也 會 增 加 。 三 、 C 選 手 個 案 討 論 表 4 - 6 C 選 手 各 項 運 動 參 數 表 高 度 ( m ) 4 . 2 0 4 . 4 0 4 . 6 0 4 . 6 0 4 . 6 0 ○ 表 示 試 跳 成 功 ○ ○ 倒 數 第 四 步 步 幅 ( m ) 1 . 9 3 1 . 9 8 1 . 9 2 1 . 9 3 1 . 9 9 倒 數 第 三 步 步 幅 ( m ) 1 . 8 5 1 . 7 7 1 . 8 2 1 . 7 7 1 . 8 1 倒 數 第 二 步 步 幅 ( m ) 1 . 8 0 1 . 9 1 1 . 7 4 1 . 7 2 1 . 8 2 倒 數 第 一 步 步 幅 ( m ) 1 . 7 4 1 . 8 3 1 . 6 8 1 . 7 1 1 . 7 9 倒 數 第 四 步 速 度 ( m / s ) 7 . 5 6 7 . 6 1 7 . 5 2 7 . 5 6 7 . 6 5 倒 數 第 三 步 速 度 ( m / s ) 7 . 4 8 7 . 5 9 7 . 4 2 7 . 5 3 7 . 5 4 倒 數 第 二 步 速 度 ( m / s ) 7 . 3 7 7 . 4 9 7 . 4 0 7 . 4 7 7 . 4 2 倒 數 第 一 步 速 度 ( m / s ) 7 . 3 1 7 . 4 0 7 . 3 0 7 . 3 7 7 . 3 0 起 跳 水 平 速 度 ( m / s ) 6 . 5 6 6 . 6 3 6 . 5 8 6 . 4 4 6 . 6 1 起 跳 垂 直 速 度 ( m / s ) 2 . 4 5 2 . 3 7 2 . 3 4 2 . 4 6 2 . 3 9 起 跳 角 度 ( 度 ) 2 3 . 3 6 2 2 . 5 7 2 3 . 7 9 2 4 . 5 6 2 2 . 3 4 起 跳 點 ( c m ) - 6 - 8 0 - 2 0 - 2
( 一 ) 、 個 案 討 論 及 技 術 分 析 由 表 4 - 6 得 知 C 選 手 在 成 功 試 跳 的 高 度 當 中 , 均 是 一 次 就 成 功 , 可 顯 示 C 選 手 在 整 體 的 技 術 層 面 是 屬 於 較 穩 定 的 。 由 圖 4 - 1 可 看 出 C 選 手 助 跑 最 高 速 出 現 在 倒 數 第 四 步 , 而 至 起 跳 前 竟 遞 減 0 . 2 1 ( m / s ) , 為 三 位 國 內 優 秀 選 手 中 遞 減 最 多 的 , 選 手 在 助 跑 過 程 中 沒 有 良 好 的 助 跑 節 奏 和 助 跑 後 段 的 控 制 能 力 , 助 跑 速 度 將 明 顯 下 降 ( 黃 宏 春 、 游 正 忠 , 1 9 9 7 ) 。 因 此 , 若 要 減 少 助 跑 最 後 階 段 速 度 的 遞 減 , 可 試 著 從 助 跑 節 奏 的 調 整 , 選 定 合 適 的 助 跑 距 離 以 及 提 昇 專 項 助 跑 能 力 來 加 強 ( 楊 木 輝 , 2 0 0 4 ) , 相 信 能 提 昇 選 手 的 助 跑 速 度 以 及 維 持 速 度 的 能 力 。 C 選 手 雖 然 在 助 跑 最 後 四 步 階 段 , 速 度 遞 減 0 . 2 1 ( m / s ) , 為 三 位 國 內 優 秀 選 手 中 最 多 , 但 在 助 跑 倒 數 第 一 步 至 起 跳 階 段 速 度 損 失 0 . 7 7 ( m / s ) , 卻 是 三 位 國 內 優 秀 選 手 中 損 失 最 少 的 , 推 論 原 因 可 能 是 因 為 C 選 手 的 起 跳 點 踏 在 上 手 腕 握 竿 位 置 之 垂 直 線 的 後 方 , 以 至 於 助 跑 至 起 跳 階 段 時 速 度 損 失 的 較 少 , 這 也 顯 示 C 選 手 在 起 跳 點 這 項 環 節 是 值 得 肯 定 的 。 ( 二 ) 、 試 跳 成 功 與 試 跳 失 敗 之 比 較 因 C 選 手 在 成 功 試 跳 的 高 度 當 中 , 均 是 一 次 就 成 功 , 所 以 無 法 進 行 同 一 個 高 度 中 試 跳 成 功 與 試 跳 失 敗 之 比 較 , 因 此 不 進 行 討 論 。
第 三 節 國 內 外 優 秀 男 子 撐 竿 跳 高 選 手 之 比 較 分 析
一 、 持 竿 助 跑 最 後 三 步 及 起 跳 之 速 度 分 析 表 4 - 7 A 選 手 與 布 卡 持 竿 助 跑 最 後 三 步 及 起 跳 之 速 度 比 較 表 受 試 者 單 位 倒 數 第 三 步 ( m / s ) 倒 數 第 二 步 ( m / s ) 倒 數 第 一 步 ( m / s ) 起 跳 ( m / s ) A 選 手 8 . 1 4 8 . 1 1 8 . 1 0 7 . 0 3 布 卡 9 . 4 7 9 . 4 7 9 . 7 7 9 . 0 0 圖 4 - 7 . A 選 手 與 布 卡 持 竿 助 跑 最 後 三 步 及 起 跳 之 速 度 比 較 圖( 一 ) 、 持 竿 助 跑 水 平 速 度 之 分 析 在 任 何 競 技 運 動 項 目 中 , 速 度 的 快 慢 往 往 會 是 決 定 結 果 的 重 要 因 素 , 在 田 徑 運 動 跳 躍 項 目 中 , 也 不 例 外 , 利 用 助 跑 所 產 生 的 動 能 往 往 也 是 影 響 成 績 的 主 要 關 鍵 。 撐 竿 跳 高 運 動 每 一 個 動 作 技 術 結 構 都 會 對 成 績 產 生 很 大 的 影 響 , 但 最 主 要 的 關 鍵 還 是 在 持 竿 助 跑 與 起 跳 動 作 ( 張 武 紀 、 王 代 才 , 1 9 9 4 ) 。 助 跑 速 度 為 跳 部 運 動 中 首 要 階 段 , 選 手 沒 有 良 好 的 助 跑 速 度 將 無 法 產 生 較 佳 的 成 績 表 現 , 尤 其 撐 竿 跳 高 選 手 必 需 持 竿 行 進 , 在 持 竿 負 重 下 , 維 持 最 大 可 控 制 助 跑 速 度 將 是 決 定 成 績 的 關 鍵 ( 黃 宏 春 、 游 正 忠 , 1 9 9 6 ) 。 本 研 究 國 內 男 子 A 選 手 在 持 竿 助 跑 最 後 三 步 水 平 速 度 分 別 為 8 . 1 4 ( m / s ) 、 8 . 1 1 ( m / s ) 、 8 . 1 0 ( m / s ) , 男 子 撐 竿 跳 高 世 界 紀 錄 保 持 人 , 烏 克 蘭 選 手 布 卡 的 持 竿 助 跑 最 後 三 步 水 平 速 度 分 別 為 9 . 4 7 ( m / s ) 、 9 . 4 7 ( m / s ) 、 9 . 7 7 ( m / s ) ( 表 4 - 7 , 圖 4 - 7 ) , 兩 者 相 差 甚 大 , 以 至 於 國 內 男 子 A 選 手 在 動 能 不 足 的 情 況 下 使 得 竿 子 無 法 達 到 大 弧 度 彎 曲 以 及 更 好 的 豎 竿 位 置 , 也 因 此 影 響 選 手 握 竿 高 度 及 握 竿 磅 數 的 提 昇 , 這 也 就 是 國 內 選 手 成 績 表 現 不 佳 的 主 要 因 素 之 一 。 研 究 顯 示 助 跑 速 度 仍 是 創 造 成 績 必 要 條 件 , 但 並 非 絕 對 條 件 , 因 此 選 手 在 持 竿 負 重 下 維 持 最 大 可 控 制 速 度 將 是 獲 得 優 異 成 績 的 關 鍵 ( 羅 元 鴻 、 黃 宏 春 , 2 0 0 8 ) 。 起 跳 前 四 步 之 持 竿 助 跑 , 是 在 保 持 助 跑 速 度 或 持 續 在 加 速 的 狀 態 下 , 會 是 和 後 續 動 作 連 貫 , 展 現 較 佳 技 術 的 持 竿 助 跑 模 式 ( 黎 玉 棋 、 張 武 紀 , 1 9 9 4 ) 。 由 圖 4 - 7 看 出 男 子 撐 竿 跳 高 世 界 紀 錄 保 持 人 , 烏 克 蘭 選 手 布 卡 的 最 後 三 步 持 竿 助 跑 速
度 分 別 是 倒 數 第 三 步 為 9 . 4 7 ( m / s ) 、 倒 數 第 二 步 為 9 . 4 7 ( m / s ) 、 倒 數 第 一 步 為 9 . 7 7 ( m / s ) , 顯 示 在 持 竿 助 跑 後 段 速 度 曲 線 是 呈 現 上 揚 加 速 的 狀 態 , 而 國 內 男 子 A 選 手 在 持 竿 助 跑 的 後 段 , 不 但 沒 有 加 速 或 是 保 持 速 度 , 反 而 是 呈 現 下 滑 的 狀 況 , 這 也 顯 示 國 內 男 子 A 選 手 沒 有 良 好 的 持 竿 助 跑 節 奏 以 及 持 竿 助 跑 的 控 制 能 力 , 以 至 於 持 竿 助 跑 後 段 速 度 明 顯 的 下 滑 。 ( 二 ) 、 起 跳 水 平 速 度 之 分 析 起 跳 速 度 主 要 的 動 能 是 由 持 竿 助 跑 速 度 轉 換 而 來 的 , 在 快 速 的 助 跑 速 度 中 , 盡 量 減 少 速 度 在 轉 換 時 的 損 失 才 能 產 生 較 佳 的 起 跳 速 度 , 所 以 起 跳 速 度 是 影 響 成 績 表 現 最 主 要 的 關 鍵 , 也 是 最 主 要 的 因 素 ( S t e b e n , 1 9 7 0 ; B r i a n , 1 9 9 8 ) 。 本 研 究 國 內 男 子 A 選 手 的 起 跳 速 度 為 7 . 0 3 ( m / s ) , 男 子 撐 竿 跳 高 世 界 紀 錄 保 持 人 , 烏 克 蘭 選 手 布 卡 的 起 跳 速 度 為 9 . 0 0 ( m / s ) ( 表 4 - 7 , 圖 4 - 7 ) , 兩 者 竟 相 差 1 . 9 7 ( m / s ) , 導 致 國 內 男 子 A 選 手 在 起 跳 速 度 較 慢 的 情 況 下 , 以 致 於 在 起 跳 後 撐 竿 彎 曲 所 獲 得 的 動 能 大 打 折 扣 , 無 法 到 達 良 好 的 豎 竿 位 置 , 在 成 績 表 現 上 也 不 盡 理 想 (羅 元 鴻 、 黃 宏 春 ,2 0 0 8) 。 因 此 , 國 內 外 選 手 在 起 跳 速 度 上 的 差 異 將 是 影 響 成 績 的 關 鍵 因 素 。
二 、 持 竿 助 跑 最 後 四 步 步 幅 之 分 析 張 武 紀 、 王 代 才 ( 1 9 9 4 ) 研 究 發 現 助 跑 的 節 奏 須 由 慢 漸 快 , 步 幅 由 大 變 小 , 最 高 速 度 是 最 後 1 0 公 尺 開 始 ( 約 最 後 4 步 之 距 離 ) 。 本 研 究 國 內 男 子 A 選 手 的 最 後 四 步 步 幅 長 度 分 別 為 1 . 9 9 m 、 2 . 0 5 m 、 2 . 0 1 m 、 1 . 8 4 m ( 圖 4 - 8 ) , 目 前 並 無 任 何 相 關 研 究 及 文 獻 能 指 出 步 幅 的 距 離 是 否 會 影 響 成 績 表 現 。 但 若 討 論 最 後 兩 步 的 步 幅 長 度 , 優 秀 選 手 在 助 跑 最 後 兩 步 有 共 同 的 特 質 , 分 別 是 倒 數 第 二 步 較 大 和 倒 數 第 一 步 較 小 的 現 象 , 縮 短 助 跑 最 後 一 步 將 會 有 效 的 使 身 體 重 心 前 移 , 步 頻 逐 步 加 快 , 騰 空 時 間 縮 短 , 更 有 效 率 的 完 成 起 跳 過 程 ( B a r t o n i e t z & W e t t e r , 2 0 0 1 ; A n g u l o - K i n z l e r e t a l . , 1 9 9 4 ; 羅 高 明 , 1 9 9 8 ) 。 縮 小 的 幅 度 是 助 跑 的 倒 數 第 二 步 要 比 最 後 一 步 的 步 長 約 長 半 個 腳 掌 ( 郝 成 碩 、 李 世 琳 、 張 來 霆 , 1 9 8 7 ) 。 國 內 男 子 A 選 手 的 半 個 腳 掌 約 1 4 公 分 , 本 研 究 國 內 男 子 A 選 手 在 倒 數 第 一 步 比 倒 數 第 二 步 明 顯 縮 小 1 7 公 分 , 此 結 果 與 文 獻 中 研 究 結 果 相 符 。 註 : 單 位 ( m ) 圖 4 - 8 . A 選 手 持 竿 助 跑 最 後 四 步 步 幅 圖
三 、 起 跳 點 之 分 析 圖 4 - 9 . A 選 手 與 布 卡 起 跳 點 比 較 圖 合 理 的 起 跳 點 為 撐 竿 跳 高 重 要 的 因 素 之 一 , 它 占 成 功 跳 躍 率 的 5 0 % 。 而 起 跳 點 太 近 , 則 沒 有 充 份 時 間 做 捲 體 倒 立 之 動 作 ( 許 樹 淵 , 1 9 9 2 ) , 如 果 起 跳 點 太 遠 , 選 手 會 被 向 前 拉 扯 , 竿 子 無 法 快 速 彎 曲 , 使 得 無 法 充 分 利 用 纖 維 竿 的 彈 性 材 質 進 入 垂 直 面 , 導 致 起 跳 動 作 過 程 的 不 理 想 ( 王 繼 慶 , 2 0 0 2 ) 。 選 手 的 起 跳 點 應 在 上 手 握 竿 位 置 之 垂 直 線 的 正 下 方 , 起 跳 腳 腳 尖 的 位 置 才 是 好 的 起 跳 點 , 並 且 整 個 身 體 是 有 些 許 向 前 傾 斜 , 這 樣 才 能 保 持 人 體 的 運 動 速 度 , 為 懸 擺 奠 定 動 量 的 基 礎 ( 許 振 芳 , 1 9 9 5; 張 武 紀 、 王 代 才 , 1 9 9 4; 孫 南 , 2 0 0 1 ) 。 上 手 握 竿 位 置 , 與 地 面 垂 直 線 之 正 確 的 起 跳 點 前 後 8 公 分 的 位 置 是 不 會 影 響 到 插 竿 起 跳 技 術 ( S c h a d e , I s o l e h t o , A r a m p a t z i s , B r ü g g e m a n n & K o m i , 2 0 0 7 ) 。
男 子 撐 竿 跳 高 世 界 紀 錄 保 持 人 , 烏 克 蘭 選 手 布 卡 的 起 跳 點 距 離 為 - 2 0 公 分 ,起 跳 點 在 上 手 腕 握 竿 位 置 之 垂 直 線 的 後 方 2 0 公 分 , 本 研 究 國 內 男 子 A 選 手 的 起 跳 點 距 離 為 4 公 分 , 起 跳 點 在 上 手 腕 握 竿 位 置 之 垂 直 線 的 前 方 4 公 分,較 近 的 起 跳 點 位 置 , 也 因 此 造 成 起 跳 過 程 中 , 身 體 後 仰 、 起 跳 腳 未 能 完 全 推 蹬 , 迫 使 起 跳 水 平 速 度 的 損 耗 , 因 而 使 原 本 和 國 外 優 秀 選 手 在 助 跑 速 度 上 就 有 一 段 差 距 的 情 況 下 , 在 起 跳 階 段 更 增 加 不 必 要 的 損 失 , 此 結 果 導 致 肘 關 節 無 法 完 全 伸 直 , 相 對 的 使 雙 臂 無 法 用 力 支 撐 和 伸 展 , 而 影 響 身 體 向 前 擺 動 的 轉 動 量 及 流 暢 性 ( 王 繼 慶 , 2 0 0 2 ) 。 因 此 , 嚴 格 控 管 起 跳 點 的 位 置 是 國 內 男 子 A 選 手 必 須 加 強 的 部 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