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孫中山思想、民國百年與兩岸發展模式:一個總體的分析架構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孫中山思想、民國百年與兩岸發展模式:一個總體的分析架構"

Copied!
42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ग̋̚ޥຐăϔ઼Ѻѐᄃ׌ث൴णሀё

˘࣎ᓁវ۞̶ژߛၹ

ӓϜ̋*

ၡāāࢋ

對於民國百年的回顧,如果只是看在大陸的前四十年、或在台灣的 威權時期,或是最後二十年的民主化與民主鞏固,都不能窺見這百年的 全貌。本文試圖以中華民國百年發展的眼光,統觀民國第一個世紀的三 個時期,並提供一個理論的系絡,點出發展與轉型的機制,以宏觀地掌 握歷史的脈動。觀察的對象有三個:孫中山的主張、中華民國的實踐, 與中國大陸在 1949 年以後的發展。這三個對象,在不同的時期當中, 一共產生了七個不同的觀察點,座落在由國家的政治支配力和國家的經 濟支配力為兩軸所構成的平面圖上。不同的國家政治支配力產生了自由 民主、現代化威權,和極權主義等三種體制;而不同的國家經濟支配力 則產生了市場資本主義、國家資本主義,與國家社會主義等三種產權結 構和經濟體制。政治和經濟體制的搭配產生了九種政經制度組合,提供 了現代中國發展七個觀察點的定位指標。國家政經支配力相稱的體制較 為穩定,其次是政高經低的體制,而最難以出現與維持的是政低經高的 體制。孫中山的思想是由民主國家資本主義轉移到威權國家資本主義 (但最終理想點未變);中華民國是由有限的威權國家資本主義(大陸 時期)轉化到完全的威權國家資本主義(民主化前的台灣),再轉型到 民主市場資本主義(民主化後的台灣);而中國大陸在1949 年之後則

*

̚δࡁտੰ߆ڼࡁտٙᚯ౯఍পདࡁտࣶࣘ͹Їă઼ϲᄂ៉̂ጯ߆ڼጯրЪདି଱Ą E-mail: yushanwu@gate.sinica.edu.twĄ ќቇ͟ഇĈ100 ѐ 9 ͡ 26 ͟ć఼࿅͟ഇĈ101 ѐ 3 ͡ 24 ͟

(2)

是由極權國家社會主義(毛澤東時期)逐漸轉型到後極權的國家資本主 義(後毛、後天安門時期)。由於政高經低,當今中國大陸的後極權國 家資本主義有相當的制度韌性,已經成功地度過了多次政經危機。在孫 中山的後期思想、中華民國的第二階段(威權台灣),和大陸的後天安 門時期之間出現了制度趨同的現象,也就是中國大陸已經走入了台灣的 過去。至於未來兩岸之間是否會出現進一步的制度趨同,則繫於中國大 陸國力發展和制度變遷之間的相對速度。 ᙯᔣෟĈ̚රϔ઼ăग̋̚ޥຐă׌ثᙯܼăטޘ๗Ъ

(3)

公元 2011 年是民國百年,代表在 1912 年成立的中華民國即將進入第 二個世紀。中華民國的歷史發展有兩個階段,前四十年位於中國大陸,後 六十年則身處台灣。在台灣的階段又可以民主化作為分水嶺劃分為兩個時 期:前四十年是威權統治,後二十年是民主政治。對於民國百年的回顧, 如果只是看在大陸的前四十年、或在台灣的威權時期,或是最後二十年的 民主化與民主鞏固,都不能窺見民國百年的全貌,而只是片貌。本文試圖 以中華民國百年發展的眼光,統觀民國第一個世紀的三個時期,並提供一 個理論的系絡,點出發展與轉型的機制,希望能宏觀地掌握歷史的脈動。 中國共產黨與其所建立的政權就像是中國國民黨與中華民國的鏡射, 相互對應而方向相反、此消彼長。中共從1921 年成立後主要就是做為中華 民國境內的武裝反對力量,受到國民政府的壓制長達二十年。然而從 1949 年開始主客易位,中共建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掌控全大陸,而中華民國 則敗走台灣。中共政權在1949 年後也經歷了兩個階段:前三十年是毛澤東 的革命狂飆,後三十年則是改革開放。同樣地,對於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理 解也不能夠只看前半期的大躍進與文革,或是只看後半期的「具有中國特 色的社會主義」與「中國模式」,而必須前後兼顧。 為何對於中華民國的百年回顧要牽扯到對岸?這是因為中華民國從來 就是以全中國做為場景,並與對岸互動影響。中華民國的歷史發展是和中 共的歷史發展環扣在一起的,雖然二者間的關係經常充滿了緊張與衝突。 然而更為重要的,是1949 年後中國大陸的歷史發展可以拿我們用以分析民 國百年的理論和眼光來加以理解,這樣就使得分析可以更具比較性與更加 深入。 中華民國百年來顛簸而行,受到環境很大的限制,實踐理想的場域頗 為拘束,但是始終受到國父孫中山思想的影響。由於受到客觀形勢的限制, 因此在理想和實踐之間出現了相當的落差;另一方面在國家的制度與政策 當中,還是可以看到中山思想的形影。在對岸,孫中山被認為是資產階級 的民主革命先行者,推翻了滿清的專制王朝,再加上他晚年聯俄容共的政 策,使其享有相當高的評價。這位兩岸共同尊崇的人物,在肇建民國的時 期,對國家的發展有相當明晰的看法。這些看法,也可以放置到我們分析 兩岸實踐的框架當中來加以理解。

(4)

中華民國的政治實踐是隨時代不同而有所變動的,對岸的政治發展也 是如此,甚至孫中山的想法也隨著他處身時期的不同而有所差異。一旦我 們把中華民國的實踐、中國大陸的發展,與孫中山的主張放置到同樣的一 個概念架構當中,標誌出它們的個別位置,並且描繪出在不同的歷史時期 這些標點是如何移動,則三者間的相互關係便顯露出來了。本文的主要目 的,在於發展出一個宏觀的概念架構,大筆勾勒出百年中國與兩岸的制度 變動,試圖描摩歷史發展的軌跡。在結論當中,我們將以過去的經驗作為 參考,推想大陸體制變遷的發展方向,兩岸制度趨同的可能性,以及孫中 山的理念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在討論的過程中,雖然會涉及孫中山思想、 中華民國政經制度,以及中國大陸體制變遷的動因,但是本文的主軸還是 歸結百年歷史,提供一個鳥瞰過去中國與兩岸制度變遷的視角,觀察三者 間是否有趨同的傾向,而不是總結和歸納歷史的規律,那一部份將有賴後 續的研究。

ໄهߛၹ

在現代史當中,中國原是一個顢頇老大的農業帝國,也和世界其他地 區一樣,受到西方強勢文明的衝擊,被迫做出反應,成為後發國家(late developer)之一(Kopstein and Lichbach, 2005: 11)。後發國家對於來自國 際的挑戰所採取的反應模式有其限制,多半是模仿先發國家(early developer) 的制度設計,或是為了快速追趕而加重國家的角色(Gerschenkron, 1962)。 這些可供後發國家採行的制度模式可以用兩個面向加以區分:政權型態與 產權結構(吳玉山,1996:193)。前者可概分為三型:自由民主(liberal democracy ) 、 現 代 化 威 權 ( modernizing authoritarianism ) 與 極 權 體 制 (totalitarianism)。這三種政權型態彼此的區別主要是在於國家對社會的 獨立性與恣意行使權力的能力。在這兩方面都是極權體制高於現代化威權 政體、而威權政體又高於自由民主制度。1 在產權結構的面向我們也可以

1 Juan Linz ᄃ Alfred C. Stepan (1996)

(5)

區分三種類型:市場資本主義(market capitalism)、國家資本主義(state capitalism)與國家社會主義(state socialism)。這三種體制的主要差別是 國家介入經濟活動的程度:國家社會主義的國家介入最深、國家資本主義 次之,市場資本主義則又更淺。2 在由三種政權型態與三種產權結構所形成 的架構圖中,我們可以標示不同的後興國家的制度抉擇。 自由民主體制與極權政體是相互對立的兩個極端,前者具有多數的獨 立政黨,並在政治自由的保障下進行公平競爭,後者則僅有一個壟斷權力 的全能政黨,對人民的行為進行全面控制,也就是「權力集中到無限、又 擴充到無限」,完全不存在多黨競爭。處於這兩個極端之間的,便是威權 主義;就後發國家的選擇模式而言,便是現代化威權主義。這樣的體制可 以有多種形貌,其主要的目的都是集中政治權力到一個單一的政治權威(政 黨、軍方、或王室),多黨雖然形式上存在,但是都無法挑戰支配性政黨 的權威;政治環境受到各種限制,因此並無公平的政黨競爭可言。總體而 言,是否有多個獨立政黨的存在,與是否有公平的政治競爭環境,是兩個 主要的區別政治體制的判準。前者有關於是否存在獨立於國家的政治行為 者,後者有關於它們的行動環境。 獨立行動者的有無和行動環境的自由與否也可以用來區別不同的經濟 制度。在國家社會主義的體制下,基本上生產工具由國家擁有(公有制), 因此只有單一的經濟行為者。經濟官僚是國家的代理人,他們所做出的生 產、交換與分配的決定是依據國家的計畫與上級的指令,而不是為了在市 ޢໂᝋރᝋ͹ཌྷజෛࠎ˘჌পঅ۞ރᝋ͹ཌྷĂ҃ᛂ̜ё߆ᝋ֭ܧޢ൴઼छΞͽᏴፄ۞ ൴णሀёĂ҃ߏপؠሀёᄃ੼ޘछ୉ё۞௚ڼݭၗ࠹ඕЪٙԛј۞ன෪Ăּтᘲ੺κ ֲ۞ಕᔈ೻ΟĞNicolae Ceauşescuğ߆ᝋ۞Ķ˘छۤົ͹ཌྷķĞSocialism in One Familyğ ܮߏĄд׎΁ࢦࢋ۞߆វ̶ᙷ͞ё༊̚Ă౵૱జ͔ϡ۞ߏҋϤ̝छĞFreedom Houseğ ۞ෞඈĂ૟Ч઼۞߆ڼᝋӀĞpolitical rightsğᄃ̳ϔҋϤĞcivil libertiesğტЪࢍზĂ֭ ᖼ̼ࠎ1Ƃ7 ۞ෞ̶Ă׎̚ 1Ƃ2.5 ࠎҋϤă3Ƃ5 ࠎొ̶ҋϤă5.5Ƃ7 ࠎ̙ҋϤĄҋϤ̝ छ˫ֶፂЧ઼ߏӎ႕֖ૄώ۞߆ڼᝋӀᄃ̳ϔҋϤֽՙؠྍ઼ߏӎࠎĶᏴᓝϔ͹ķ Ğelectoral democracyğĞFreedom House, 2011: 30ğĄѩ჌߆វ۞̶ᙷ͞ё׽൒ྵࠎჟ ቁĂҭߏ൑ڱ׍វгೠ೪Ч჌߆វ۞͹ࢋপᇈĄЯѩдώ͛༊̚Ăᔘߏڻ᝚็௚۞ໂ ᝋăރᝋᄃϔ͹ˬ̶ڱĄ

2 д઼छۤົ͹ཌྷ༊̚Ă˫ѣధкѨ̶ᙷĂΒ߁௚טགྷᑻĞcommand or centrally-planned

(6)

場上透過自由競爭來爭取企業的利潤。在這種制度下只有一個行為者,並 且完全缺乏競爭性的行為。相反地,在市場資本主義之下,基本上生產工 具掌握在私人手中,市場則扮演主要的協調機制,透過價格訊號,引導生 產者追逐最大的利潤。不但獨立的行為者眾多,而且他們有行動自由,從 事自主的競爭行為。國家資本主義一如政治上的現代化威權體制,是一種 中間的選項。在國家資本主義的體制下,基本上生產工具是私有的,但是 在所有人運用資產時,會面對國家所設定的各種誘因和限制,以調控和引 導產業發展的方向。3 上述六種政權型態與產權結構都是屬於理念型,因此在各國的實踐當 中會出現各種混合或中間種類,不過它們仍然是很有用的分類概念。為了 標誌清晰,我們將自由民主、現代化威權政體、與極權體制分別標誌為政 權類型 1.0、2.0、與 3.0;又將市場資本主義、國家資本主義、與國家社會 主義標誌為經濟制度 1.0、2.0、與 3.0。由此我們可以得出九種政經制度的 組合,並且在現實國家實踐當中找到事例。在這兩類的指標當中,都是以 數字大小來表示國家支配的程度,因此政治的極權主義搭配上經濟的國家 社會主義(3.0, 3.0)是國家支配力最大的組合,而政治的自由民主搭配上 經濟的市場資本主義(1.0, 1.0)則是國家支配力最小的組合,其他的七項 組合則介於其中。4 3 ׽൒Їң઼छౌົଳפЧ჌ᓁវ۞ఱ။ᄃੑ߆߆ඉĂֽአଠགྷᑻĂপҾߏ༊ે߆۰؇ Җ౶ा೻͹ཌྷ̝ॡĂҭߏ઼छྤώ͹ཌྷٙ͹ૺ۞யຽ߆ඉĞindustrial policyğஎˢז࣎ Ҿ۞யຽăࠤҌߏЋຽĂயϠ˞Ķ߄Ᏼᛏछķ۞ड़ڍĂ఺׶؇Җξಞྤώ͹ཌྷ઼छٙ િ޺۞̳πᚮۋăᄃᓁវགྷᑻ߆ඉ̙ઐݓ࣎ҾயຽٕЋຽѣ̙ٙТĄᙯٺ઼छྤώ͹ ཌྷயຽ߆ඉ۞ᝋރྚᛖĂણ֍Johnson (1982ć1985)Ą 4 ఺˝ᙷΞਕ۞௡ЪΒ߁טޘ΃ቅĞ1.0, 1.0ğ۞Ķϔ͹ξಞྤώ͹ཌྷķĞdemocratic market capitalismğăĞ1.0, 2.0ğ۞Ķϔ͹઼छྤώ͹ཌྷķĞdemocratic state capitalismğăĞ1.0, 3.0ğ۞Ķϔ͹઼छۤົ͹ཌྷķĞdemocratic state socialismğăĞ2.0, 1.0ğ۞Ķރᝋξಞ ྤώ͹ཌྷķĞauthoritarian market capitalismğăĞ2.0, 2.0ğ۞Ķރᝋ઼छྤώ͹ཌྷķ Ğauthoritarian state capitalismğăĞ2.0, 3.0ğ۞Ķރᝋ઼छۤົ͹ཌྷķĞauthoritarian state socialismğăĞ3.0, 1.0ğ۞Ķໂᝋξಞྤώ͹ཌྷķĞtotalitarian market capitalismğăĞ3.0, 2.0ğ۞Ķໂᝋ઼छྤώ͹ཌྷķĞtotalitarian state capitalismğĂᄃĞ3.0, 3.0ğ۞Ķໂᝋ઼ छۤົ͹ཌྷķĞtotalitarian state socialismğĄ

(7)

ܑ 1āޢᎸ઼छ൴णሀё۞நهݭ 市場資本主義1.0 國家資本主義2.0 國家社會主義3.0 極權體制3.0 極權市場資本主義 (3.0, 1.0) n/a 極權國家資本主義* (3.0, 2.0) 極權國家社會主義 (3.0, 3.0) 現代化威權2.0 威權市場資本主義* (2.0, 1.0) 威權國家資本主義 (2.0, 2.0) 威權國家社會主義 (2.0, 3.0) n/a 自由民主1.0 民主市場資本主義 (1.0, 1.0) 民主國家資本主義* (1.0, 2.0) 民主國家社會主義 (1.0, 3.0) n/a 資料來源:作者自行整理 在各項政經制度的組合當中,有三類是難以發現經驗事例的。這三類 包括極權的市場資本主義(3.0, 1.0)、威權的國家社會主義(2.0, 3.0)與 民主的國家社會主義(1.0, 3.0)。5 國家在政治和經濟上的支配具有若干 的相關性,因此最高的政治支配和最低的經濟支配(極權的市場資本主 義)、與最低的政治支配和最高的經濟支配(民主的國家社會主義)這兩 種組合都難以出現。另外以本文所定義的國家社會主義形式(公有制與計 畫),只有在極權主義的全能國家之下才可能出現,即使是威權政體也無 法支撐這樣高度管控的經濟制度,因此(2.0, 3.0)為空集合(在表 1 中以 n/a 標示)。 在有經驗事例的六類組合當中,其中三類滿足國家在政治與經濟面向 具有相符合的支配力,它們是民主市場資本主義(1.0, 1.0)、威權國家資 本主義(2.0, 2.0)、與極權國家社會主義(3.0, 3.0)(在表 1 中以方框標 示)。另外三類則是屬於混合型,也就是其國家的政治支配力與經濟支配 力並不相稱,但也都能夠找到經驗事例。它們包括了威權市場資本主義(2.0, 5 ϔ͹ҋϤ׶઼छۤົ͹ཌྷᙱͽ࠹टߏధкΟ׏߆ڼགྷᑻጯ۰ٙВᄮ۞Ă׎̚౵ѣЩ۞

(8)

1.0)、極權國家資本主義(3.0, 2.0)、與民主國家資本主義(1.0, 2.0)(在 表1 中以星號標示)。6

在運用政經制度模式的類型學來檢視中華民國的發展經驗、對岸的制 度變遷,和孫中山的建國理念前,我們可以先提出一些後興國家的經驗事 例。在Carl J. Friedrich 和 Zbigniew K. Brzezinski (1956) 對極權主義的經典 描述當中,提到了最著名的兩個例子,一為納粹德國、一為蘇聯。雖然這 兩個國家都大體符合 Friedrich 和 Brzezinski 所說的極權主義症候群,即烏 托邦的意識型態、至高無上的領袖、全能的黨、對武力的壟斷、對經濟的 宰制、對政治傳播的掌控,與恐怖統治,但是二者還是有所不同。它們最 大的相異處便是納粹非社會主義者,他們要求掌控經濟但不要求直接擁有 生產工具。私有制對希特勒而言不是罪惡,沒有廢除的理由,反而有和資 本家進行合作的必要。德國為了整軍經武以及進行戰爭必須將經濟生產置 於國家計畫的詳細管控之下,但是希特勒及其黨人可以容忍私有財產。從 這個意義上來說,納粹德國是極權的國家資本主義(3.0, 2.0)。至於蘇聯, 則由於在第一個五年計畫時期便大規模地進行生產工具社會化,相當程度 上消滅了私有制,同時推動計畫經濟,因此是極權的國家社會主義(3.0, 3.0),而與納粹德國不同。至於日本在戰前和二次大戰期間所採行的政經 體制,其國家支配力較納粹德國又更弱一級。雖然在經濟上也是奉行國家 資本主義,推動計畫經濟又容忍資本主義,但是在政治上日本的天皇體系 並未造成所有權力集於一人,其動員社會的能力也和標準的極權主義國家 有所差距,因此戰前與戰間的日本是威權的國家資本主義(2.0, 2.0)。7 了戰後,日本在美軍的佔領下被迫民主化,但是經濟官僚仍然大權在握。 他們抓住全民切望經濟復興的契機,以及有利的國際環境,以優秀的產業 6 д఺྆ԧࣇΞͽ̂࡭࠻΍ֽĂ੼߆ڼଠטᄃҲགྷᑻଠט۞௡Ъͧ੓Ҳ߆ڼଠטᄃ੼གྷ ᑻଠט۞௡ЪྵࠎΞҖĂ఺ߏЯࠎ઼छ˘ؠ۞߆ڼଠטਕ˧ߏ߉Җགྷᑻଠט۞υࢋ୧ ІĂҭ̙֭ߏ·̶୧ІĄ઱˘̙хдགྷរְּ۞੼߆ڼăҲགྷᑻᏴีߏໂᝋξಞྤώ ͹ཌྷĄ൒҃ౄјѩ˘ன෪۞ࣧЯĂੵ˞߆གྷטޘम෼࿅̝̂γĂ͹ࢋᔘߏЯࠎໂᝋ͹ ཌྷ۞ؠཌྷ̚ܮΒӣ˞઼छ၆ٺགྷᑻ۞ೠଠĄ 7 ጼ݈͟ώ۞һតᐛ̪Ă˭৺࢕ء̙ڇଂ˯৺Ă࢕ˠ̙ڇଂ͛ˠ߆عĂ੼৺࢕ءЩཌྷ˯ צ͇࠱ཱི΄Ăҭ͇࠱ώˠ˫̙ਕৌϒೠଠ̂ԊĂЯѩд׎߆ڼវր༊̚৿ͻໂᝋ͹ཌྷ ٙυᅮ۞඗၆፾෗۰ĂтΫ྿ڒᄃԓপઙ̝߹Ą

(9)

政策推動了日本的經濟奇蹟。這就成為民主國家資本主義的典型(1.0, 2.0)。以 Chalmers Johnson 的說法,便是資本主義發展國家(capitalist developmental state, CDS),或是東亞模式。然而日本經濟發展的成功也帶 來了內在與外在的壓力,結果在1970 年代之後,CDS 模式無法持續,日本 朝向經濟自由化方向發展,逐漸轉入了民主市場資本主義的政經體制組合 (1.0, 1.0)。最後一種的組合形態是威權市場資本主義(2.0, 1.0),一個 著名的例子是皮諾契(Augusto Pinochet)時代的智利(1973~1990),他 採取了芝加哥學派(Chicago Boys)的新保守主義經濟政策,崇尚私有財產 與自由市場,搭配軍事獨裁政權的威權體制,推動了智利的經濟發展。另 外一個例子則是戰後的香港,以殖民地的威權統治方式,搭配高度自由的 市場經濟,產生了另外一個威權市場資本主義的事例。各種發展模式的經 驗事例,我們歸類在表2 當中。 從各種理念型和經驗事例的討論中,我們可以發現國家在政治與經濟 領域的支配力是頗為相關的。因此政經雙高(極權國家社會主義)、雙中 (威權國家資本主義)、與雙低(民主市場資本主義)的制度搭配都有內 在的一致性與清楚的事例。如果以P 表示國家在政治場域支配力的高低, 而依民主、威權、與極權分別給予 1 到 3 的分數(也就是與各種政權型態 的命名相同),又以 E 表示國家在經濟場域支配力的高低,而依市場資本 主義、國家資本主義、與國家社會主義分別給予 1 到 3 的分數(也就是與 各種產權結構的命名相同),則P – E = 0 的三種類型是較為穩定的。當政 高經低(極權市場資本主義)或政低經高(民主國家社會主義)時(亦即 當絕對值︱P – E︱= 2),則有內在的矛盾性與缺乏經驗事例。在政經制度 不完全一致、但又不至於相差懸殊的混合體制當中(亦即當︱P – E︱= 1), 極權國家資本主義、威權市場資本主義、與民主國家資本主義均有事例, 僅有威權國家社會主義缺乏實踐,顯示在政經制度不一致的情況下,國家 支配性較高的政治制度尚可搭配國家支配性較低的經濟制度,但是國家支 配性較低的政治體制卻難以搭配國家支配性較高的經濟體制。在這裡唯一 的例外是以戰後日本為代表的民主國家資本主義。可是如果我們瞭解日本 在戰後長期由自民黨執政的五五體制其實是一種「軟性威權」的話,也就 能夠體認它與國家資本主義之間的相合性。在此我們可以將日本的五五體

(10)

制視為國家政治支配力比一般民主政體為強的特殊制度,而給予 1.5 的分 數,則日本在1950 到 1970 年代間的︱P – E︱= 0.5,這是代表政經制度的貼 近,也使得國家支配性較低的政治體制可以支撐國家支配性較高的經濟體 制。8 在以下的討論當中,我們將把孫中山的理念、中華民國的百年發展、 中國大陸在1949 年後的進程、和兩岸的比較都放在後興國家發展模式的框 架中來理解,並探索兩岸制度匯合的可能。 ܑ 2āޢᎸ઼छ൴णሀё۞ְּ 市場資本主義1.0 國家資本主義2.0 國家社會主義3.0 極權體制3.0 n/a ︱P – E︱= 2 納粹德國* ︱P – E︱= 1 蘇聯 ︱P – E︱= 0 現代化威權2.0 智利* 香港* ︱P – E︱= 1 戰前日本 ︱P – E︱= 0 n/a ︱P – E︱= 1 自由民主1.0 戰後日本(2) ︱P – E︱= 0 戰後日本(1)* ︱P – E︱= 0.5 n/a ︱P – E︱= 2 資料來源:作者自行整理

ग̋̚۞நه

在滿清覆亡、中華民國肇建的初期,橫在中國面前最緊要的任務,是 如何選擇現代化的模式。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結果,是英美等現代化的先行 國家擊敗了後興的德國,彰顯了民主市場資本主義的優越性。但是離中國 最近、現代化最成功的亞洲新興強國日本卻是採取了現代化威權主義與國 8 Ϥ఺྆˵Ξͽ࠻΍ֽ༊ҋϔᛨ߆ᝋు႙εΝ˘ᛨ፾̂۞˧ณĂࠤҌ΍ன߆ᛨ዇ആېڶ ۞ॡ࣏Ăహّރᝋܮ൑ڱ޺ᜈĂ઼छ۞߆ڼ͚੨˧ు႙ࢫҲĂ҃׎གྷᑻ͚੨˧˵ಶ൑ ͽࠎᚶĂѩॡ઼छྤώ͹ཌྷ۞Чี߆ඉܮυืԼؽՀૺĄ׍វгֽᄲĂܮߏҋϔᛨ߆ ᝋ൑ڱᚶᜈࠎགྷᑻءဈ೩᜕ֻܲ౳Ăֹ׎ਕ፾ϲٺЧ჌ۤົ۞ӀৈဥវĂ҃ଯજ੠Ր གྷᑻ൴ण۞யຽ߆ඉĄᙯٺ͟ώ۞హّރᝋ͹ཌྷĂણ֍Johnson (1982)Ą

(11)

家資本主義的搭配,而展現了崛起強國的姿態。在一次大戰中解體的俄羅 斯帝國被意識型態昂揚的蘇聯所取代,又另外提出了極權國家社會主義的 現代化路徑,雖然在當時此種模式的真實樣貌並沒有清楚地顯現,而是主 要展示反對資本主義與帝國主義的理想性面貌。對中國的謀國之士而言, 現代化的任務無可避免,而三條現代化的路徑也已經清楚地出現。要仿效 歐美走民主市場資本主義、學習日本走威權國家資本主義、還是向蘇聯取 經走極權國家社會主義的道路呢? 對國民黨的創建者與思想家孫中山而言,三條道路都是他有意探索 的。他的原初理想在政治上是民主自由體制,並且以英美為師,希望能透 過政黨間的良性競爭來推動國家進步。9 在經濟上則是以國家資本主義為 主,但是也帶有溫和的社會主義傾向,10 同時主張對外開放。11 孫中山的 9 ग̋ٙ̚ᑢຐ۞։ّ߆ᛨᚮۋΒ߁˞ೀ࣎ࢋ৵Ĉ׶π҃ܧڠ˧ă߆֍҃ܧຍঈăӮͽ ઼छࠎώҜ҃ܧ่ࠎ˘ᛨ̝ռӀĄ఺ᇹ۞͛ځᛨۋдϔ઼ܐѐߏ̙хд۞ĞषޥޜĂ 2000ğĄᙯٺग̋̚дܐഇצࡻ࡚߆ڼ۞ᇆᜩĂણ֍ Schiffrin (1970)Ą 10 ग̋̚၆ٺགྷᑻ۞͹ૺߏϔϠ͹ཌྷĂ׎˘̷඾ீᕇߏˠϔ۞ϠࢍĄᔵ൒΁кѨ೩̈́ϔ Ϡ͹ཌྷܮߏۤົ͹ཌྷĂٕߏ઼छۤົ͹ཌྷĂҭߏͿ௟៍׎̰टĂߏפϔϠ͹ཌྷӣ߁˞ ۤົ͹ཌྷ۞நຐĂਕࠎ̂ிౄ჊Ă̙҃ߏ่Ӏ͌ᇴྤώछ҃̏ĄϔϠ͹ཌྷ۞ࢋўĂߏ д༊ॡ઼̚யຽ̙൴྿۞ଐڶ̝˭Ăጐిଯજགྷᑻ൴णĂҭ˫҂ᇋለ࡚ྤώ͹ཌྷ̏གྷ ૲ֽλ̂۞ళಱᚙঅᄃۤົયᗟĂЯѩϏܥძᒼĂྏဦ၆ռˠྤώѣٙ༼טĞӈפ̍ ຽࢭ׻̝චڍĂ҃ᔖ׎ೋڍğĄ̙ኢ൴྿གྷᑻٕߏ༼טྤώ͹ཌྷĂౌߏያ઼छ͹જĂ ܑϯ઼छ૟ֹϡЧ჌߱͘Ăͽአଠ઼ϔགྷᑻĄΩ˘͞ࢬĂੵᗽᕝّ۞̂யຽ̝γĂग ֭̋̚൑֨ܡռˠྤώ̝ຍĄࠤҌϤٺ઼̚৿ͻ઼̰ྤώĂ΁ᔘໂ˧гವՐγྤԸˢ ઼̚۞ૄᖂޙనĂপҾߏᜠྮĄ΁၆ռˠྤώĂѣ֨ቑ˘ό࿅̂၆ˠϔϠࢍΞਕົѣ ̙Ӏᇆᜩ۞҂ᇋĂҭߏϤٺ̙ତצ੺ҹޥૻአล৺੽ۋ۞઱ۏΫ៍ᄃ౻જᆊࣃ׶౺ዶ ᆊࣃඈጯᄲĂЯѩ֭՟ѣ၆ռѣטᄃռˠဌҮώ֗۞ଵϋĂٕ྽ᇇ۞ԲҿĞเځТă ᎊپઉĂ1996Ĉ68ćݹາϲĂ1998Ĉ3-8ćͳፍگĂ2003Ĉ96-106ğĄռѣயᝋᔘߏགྷ ᑻ۞ૄᖂĂΪߏдυࢋ̝఍ᑕ̟ࢨטĄЯѩೀ࣎ϔϠ͹ཌྷ۞யᝋ͹ૺĂΒ߁Ķ༼טྤ ώķăĶπӮгᝋķᄃĶਆ۰ѣ׎ϣķౌߏ৭дռѣயᝋ۞ૄᖂ˯ᄲ۞Ă˵ಶߏАᄮ ΞռѣטĂ҃ޢГ̟ͽ༼טăπӮᄃ̶੨ĞՂ઼ကĂ1995Ĉ18ğĄ఺ᇹ۞ૄώޥຐߛ ၹĂҋ൒ܮጱ͔΍઼छۡତೠଠט੼ᕇĞּтᜠྮăപ˾ăܛᏉğĂ֭ฟ൴̈́አଠռ ѣགྷᑻ۞ᓁវ͹ૺĄдώ͛۞ؠཌྷ̚Ă఺ܮߏ઼छྤώ͹ཌྷĄग̋̚ᪧᇍᇇ઼ࣕ೻౪ ۞ۤົ჊Ӏ߆ඉĂ˫ۺؠЕှଂĶጼॡВய͹ཌྷķੜݒ˭ֽ҃ଳפ۞Ķາགྷᑻ߆ඉķĂ ಶߏЯࠎд఺׌ְּ࣎༊̚Ă઼छౌߏೠ೪˞ט੼ᕇĂ֭Ϥѩአଠͽռѣטࠎ͹۞઼ ϔགྷᑻώវĄдѣᙯٺϔϠ͹ཌྷ׶ۤົ͹ཌྷĞপҾߏ੺ҹޥ͹ཌྷğ۞ͧྵ˯Ăέ៉۞

(12)

政治思想在眼見民國遭遇到一連串的危機和挫敗(袁氏帝制、張勳復辟、 軍閥混戰)之後,發生了轉變。中國顯然還不具備馬上實行民主的條件 (Linebarger, 1973: 211)。他體認到蘇聯的黨國體制在實現革命目標上是 有用的工具,而莫斯科在國際政治上也可以作為抗衡西方帝國主義的依 託。12 這便是「聯俄容共」政策的張本。為了結束從袁世凱開始的軍閥政 治,他提出了「軍政、訓政、憲政」的三階段理論,為國民黨以武力掃除 反側、建立以黨治國的政治體制提供了藍圖。13 他也向蘇聯取經,開始打 造國民黨自己的黨國機器,並建立了以他的學說為中心思想的國民革命 軍。這些作為讓國民黨當時的制度偏好發生了重大的轉變。然而雖然從以 英美為師轉而以俄為師,孫中山並沒有要建立共黨式的極權體制。他所擬 ጯ۰к͹ૺ׎࠹ள఍Ğၐ͜ߐĂ1969ćૺৈσĂ1997ćౘᑻϔĂ1973ćཧإԠĂ1976ć ͱᇃ঍Ă1982Ĉௐ 4 ౢćՂϜ૽Ă1974ğĂ҃̂ౙ۞ጯ۰к͹ૺ׎࠹Т఍Ğࢮ౰ԗĂ 1991ćเޜበොĂ2008ğĄ̙࿅ᓁវᄲֽĂ၆Вயᛨˠ҃֏Ăग̋̚ᔘߏ˘࣎ྤயล৺ ۞ࢭ׻АҖ۰Ă҃ܧۤົ͹ཌྷ۰Ą఺ᇹ۞ؠّߏଂЕှॡ΃ܮฟؕ۞ĞGregor, 2007: 148ğĄ 11 ग̋̚၆γฟٸ۞͹ૺĂ౵ព඾гវனд΁۞БࢬӀϡγྤ߆ඉĄણ֍ष੼֩Ğ1963ğĂ ͳႬୂĞ2011:289-310ğĄ 12 ϔ઼јϲޢĂҘ͞ޓ઼͹ཌྷ઼छ၆ٺ઼̚۞ឭࢴ ӌ֭ϏൾຠĂ҃၆ग̋̚۞ࢭ׻̂ ຽ˵৿ͻ͚޺۞ሤԢĄѩ˘ன၁˵ֹ࢝ग̋̚ᖼШĄણ֍Bergère (1998: 314)Ą 13 дТ༖ົ۞ॡഇĂग̋̚೩΍˞ࢭ׻۞඀Ԕ̶ࠎĶ࢕ڱ̝ڼķăĶࡗڱ̝ڼķĂᄃĶጳ ڱ̝ڼķĄ఺˘ొЊ͹ૺдϔܐ۞઼ϔᛨॡഇజᇶॡࣜඕĂז˞̚රࢭ׻ᛨॡഇГజ ೩΍ĂјࠎĶ࢕߆ॡഇķăĶ੊߆ॡഇķᄃĶጳ߆ॡഇķ۞ޙ઼ˬล߱ኢĄࣧАĶ࢕ ڱ̝ڼķᄃĶࡗڱ̝ڼķЧࠎˬѐᄃ̱ѐĂז˞Ķ̚රࢭ׻ᛨᓁჩķᄃĶग͛ጯᄲķ ൴ܑॡĂ݋ග̟Հ̂۞ॡมᇅّĂ֭ૻአଂࢭ׻࢕੓ཌྷҌጳڱ࿴Ҷâ̷࢕઼૷߆࠰ ᕩᛨგĂ˵ಶߏͽᛨޙ઼ăͽᛨڼ઼Ą఺ᇹ۞͹ૺâۡז઼઼̚ϔᛨॡഇĞ1919~ğ ౌؕ௣િ޺Ąдग̋̚࿅͵۞݈˘ѐĞ1924ğĂ΁ᔘдĶޙ઼̂ჩķ̚ࢦϦ˞ࢭ׻ޙ઼ ۞ˬล߱ኢĄૄώ˯Ă༊ࢭ׻ޙ઼۞ଐ๕ྵࠎሄ៍ĂѣΞਕֶೈҘ͞ሀёଯજϔ͹߆ ڼॡĂग̋̚ܮ̙೩ล߱ኢĂ֭Тຍ઼ϔᛨͽ˘೼఼߆ᛨ۞֗Њᄃ׎΁߆ᛨซҖϔ͹ ᚮۋĄ൒҃༊ࢭ׻ޙ઼ࢬᓜໂ̂ᐍܡॡĂग̋̚ܮૻአล߱ኢ۞ࢦࢋĂ֭ͷ૟઼ϔᛨ ᔘࣧјࢭ׻߆ᛨĞ̚රࢭ׻ᛨă઼઼̚ϔᛨğĄЯѩдγдԊ๕ăޙ઼ล߱ኢă׶઼ ϔᛨ۞ᛳّมѣ˘ؠ۞ᓑᘭĞगڼϔĂ1984Ĉௐ 4 ౢğĄ̙࿅ᔵ൒ग̋̚ૻአϔ͹υื ֶล߱ೈԔ႙ซĂ̙Ξ˘ՎזҜĂҭߏ̙ኢ࢕߆ă੊߆ăᔘߏጳ߆ౌߏͽ၁Җϔ͹ࠎ ֶᕩ۞Ă࢕߆ߏବੵϔ͹۞ᅪᘣĂ੊߆ߏдг͞ଯҖϔ͹̼Ă҃ጳ߆݋ߏдБ઼۞ቑ ಛซҖϔ͹̼ĂޙϲҋϤϔ͹۞វטĞౘᆇஎĂ1985Ĉௐ 5 ౢğĄ

(13)

想的是在行憲之前先以國民黨的軍事力量完成國家的統一,而後透過政治 教育讓中國人熟悉民主,此時國民黨暫代人民行使政權。此種工具式與暫 時性的權力壟斷僅能提供階段性的威權統治的基礎,而與蘇聯共黨的極權 政體有很大的不同。 在表3 當中,我們標誌了孫中山的思想位置。孫中山思想(1)是指孫 中山初期的制度偏好,他當時主張自由民主的政治體制與國家資本主義的 經濟制度,也就是在(1.0, 2.0)的位置。在受到民國危殆的衝擊之後,孫 中山的政治制度偏好轉向較高的國家支配,雖然以俄為師,但是並沒有提 高到極權主義,而是處於現代化威權主義的階段,至於經濟制度則是維持 國家資本主義的偏好,因此孫中山思想(2)的政經制度搭配是出現在(2.0, 2.0)的位置。從民主國家資本主義到威權國家資本主義的轉變,反映的不 是孫中山終極理想的改變,而是策略與手段的調整。對孫中山而言,自由 民主的政治體制始終是其最終偏好,只是需要經過一定的階段與過程,才 能夠切實地達成。這樣的觀點也烙印在國民黨的官方意識型態當中,使威 權主義在其中始終只有手段的價值,這對於中華民國日後的民主化轉型也 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 3āன΃઼̚۞൴णሀё 市場資本主義1.0 國家資本主義2.0 國家社會主義3.0 極權體制3.0 中共政權(1) 現代化威權2.0 孫中山思想(2) 中華民國 (1) 中華民國 (2) 中共政權 (2) 自由民主1.0 中華民國(3) 孫中山思想(1) 資料來源:作者自行整理

(14)

̚රϔ઼۞൴ण

在北伐完成之前,中華民國缺乏一個明確的領導核心,洪憲帝制、張 勳復辟、軍閥戰爭等動亂頻仍,因此無法建立穩定的政治制度與推動經濟 發展。在蔣中正領導的北伐軍形式上統一全國之後,雖然中央的實質統治 區域仍然有限,但是南京政府持續進行建立國家(state building)的工程, 國民黨以黨領政的訓政體制逐漸確立,經濟建設也展露出初步的成果,這 就是所謂的「黃金十年」(1927~1937)。在這個階段,國民黨政府所奉 行的是威權政治和國家資本主義,並不容許其他的政黨挑戰其壟斷性的政 治權力,也強調要由國家引領中國的經濟發展。14 雖然在這段時間當中仍 然有中央與地方軍閥的戰事、對共黨根據地的 5 次圍剿、中日間的多次武 裝衝突與喪權失地、在不平等條約下稅收的缺乏自主、各省對於中央的政 治與經濟抵制等巨大的缺陷,但是中國的整體發展水平確實在抗戰爆發前 達到最高點。此時中華民國(1)所採行的是現代化威權政體下的國家資本 主義模式,也就是在(2.0, 2.0)的位置,這也是孫中山晚期理想點的所在。 不過由於當時國家對於全國的實際控制有限,因此在制度座標上我們標為 (1.5, 1.5)。 八年的抗日戰爭改變了中國的發展路徑。由於將主要的國家資源投注 於前線戰事,國民政府喪失了對於農村的控制,國共之間的權力對比發生 了決定性的翻轉(Johnson, 1962)。陷於長期戰爭中的威權體制逐漸暴露出 其內部腐敗的問題,而經濟凋敝與物資缺乏更直接影響到民眾對國民政府 的支持。因此當抗戰勝利後,國民黨政權已經再衰三竭,無法應付中共的 挑戰。在接連的重大戰役失敗後,國民政府敗走台灣,在相對於大陸1/266 的領土與1/66 人口的基礎上重建政權。 14 ΔЂԆјБ઼௚˘ޢĂࠎདྷᑕ઼छซˢ੊߆ॡഇĂ઼ϔ߆عд1928 ѐ 10 ͡טࢎ੊߆ჩ ᅳĂז1931 ѐ 5 ͡˫Ρฟ઼ϔົᛉࢎؠ੊߆ॡഇࡗڱĂࠎ੊߆ॡഇ۞ᓜॡጳڱĂ༊ॡ ࿰ؠٺ1936 ѐඕՁ੊߆ॡഇĂ֭טࢎጳڱĂͽϒёซˢጳ߆ॡഇĄҭϤٺ͟࢕ܬරĂ Шጳ߆ᖼݭ۞࿅඀ᇶॡઃͤĂ࢟ԩጼ౼Ӏޢ̖ϒёטࢎጳڱĄ߇ҋ1928 ѐҌ 1948 ѐ̚ ઼Ӯ఍ٺ੊߆ॡഇĂϤ઼ϔᛨ΃Җ߆ᝋĂͽᛨڼ઼Ă֭՟ѣкᛨᚮۋ۞ଐڶயϠĄ

(15)

在高度危機感的驅使之下,國民黨痛定思痛,徹底地檢討了在大陸失 敗的原因。蔣中正對國民黨的統治機器進行了「改造」工程(1950~1952), 其主要的思考路徑不是引入較多的自由民主以徹底行憲,而是加強政治與 思想控制(Wu, 1994: 143)。這使得台灣的政治現實和行憲的許諾大相逕 庭,而成為動員戡亂臨時條款底下的戒嚴體制。雖然如此,在國民黨本身 所奉行的意識型態、美國所支配的外在形勢,與有限的國家能力影響下, 蔣中正並未試圖建立管控一切的極權制度,而是強化了既有的威權體制與 最高領導人的個人獨裁。15 另一方面,國民黨深切體認到經濟發展與穩定 的重要性,是政權存亡的基礎,並認定國家必須扮演領導的角色。從 1950 到 1980 年代的中華民國(2)是改良版的威權國家資本主義,在統一而安 定的政治環境之下,由最高領袖授權不受西方經濟學說束縛的科技官僚放 手發達產業,扶助私人資本成長。16 但是由國家掌握各種政策手段,調控 經濟發展的方向與速度。17 也就是在所有權上鼓勵私有,但是在控制權上 保留國家的制高點。18 結果台灣的經濟結構逐漸從戰後政府全盤接收日本 產業時的統制經濟逐漸轉移到國家資本主義的體系(Wu, 1994: ch. 5)。一 整代的企業家在這種重商主義的環境之下成長茁壯,而國民黨也靠著高速 的經濟發展增強了政權的合法性。到了1970 年代台灣經過國家資本主義下 15 ઼ϔᛨஎצग̋̚Ķޙ઼̂ჩķ۞ᇆᜩĂд̰ጼεୀޢ૟׎дέ៉۞֎Ғ၁ኳ˯ؠҜ ࠎͽᛨڼ઼۞੊߆ॡഇâ͞ࢬଯજг͞ҋڼâ͞ࢬϤ઼ϔᛨᓁឦ߆ᝋĂҭ׎౵௣ ϫ۞ᔘߏаᕩጳ߆វטĄଂ1950 ѐԼౄ९఼࿅ޢĂ઼ϔᛨჍ׎ώኳࠎĶࢭ׻ϔ͹߆ᛨķ ĞՂᆓྺĂ1980Ĉ616ğĄ 16 дခᐽϔᒉЋຽ۞͞ࢬĂ઼࡚˵Էႊܧ૱ࢦࢋ۞֎ҒĂ఺ᄃ઼࡚၆ྤώ͹ཌྷ۞ઐрҋ ൒ߏ࠹ᙯ۞Ąણ֍Ղ઼ကĞ2005Ĉ242ğĄ 17 ᙯٺέ៉ࡊԫءဈ۞ࡦഀᄃᇆᜩĂѝഇΞણ֍ Pang (1988ć1990)ĂܕഇΞણ֍ᕿؤ͛ Ğ2009ğĄޢ۰Ⴭѩᙷ۞ࡊԫءဈࠎĶጏءķĄ 18 ఺ܮߏٙᏜ۞Ķࢍ൪ّҋϤགྷᑻķĂ˵ಶߏдࢍ൪۞̂ࣧ݋̝˭ĂϤ߆عՙؠ઼छ̬ ˢξಞ߿જ۞ቑಛ׶඀ޘĂͽ੠Րགྷᑻۤົ۞൴णĂ֭֨ͤ࿅ޘҋϤᚮۋ۞ၑঽĞᗬ ཪĂ1981Ĉ32-33ğĂٕΞჍ̝ࠎĶ׍ѣ઼̚পҒ۞ྤώ͹ཌྷķĞᗬཪĂ1993Ĉ19ğĄ ઼छ၆ٺགྷᑻࢍ൪۞ેҖĂ͹ࢋߏ౅࿅มତ߱͘ĂӀϡЧ჌ੑ߆׶ఱ။߆ඉ۞ၸ୛ֽ ጱ͔ϔᒉயຽ۞൴णĂྵ͌ۡତ۞Җ߆̒࿰Ğዑѻ๩Ă1994Ĉ19ğĄ̙࿅׶Ҙ͞۞౶ा ೻͹ཌྷ̙Т۞ߏĂέ៉۞߆عѣ୻຾۞யຽ߆ඉĂЯѩЧ჌߆ඉၸ୛่̙ߏዋϡٺᓁ វགྷᑻĂՀ૱ͽயຽăٕ࣎ҾЋຽࠎ၆෪Ă҃ౄјĶᏴፄᛏछķ۞ඕڍĄ

(16)

的進口替代與出口擴張,成為亞洲四小龍之一,接續日本而成為東亞高速 成長模式的一個新範例(Johnson, 1985)。19 總體而言,從1949 年以後的 在台灣重建的中華民國(2)和大陸時期(中華民國(1))比較起來增加了 國家對於政治和經濟的控制力,因此成為典型的威權國家資本主義(2.0, 2.0)。 東亞的威權國家資本主義在發展上有其先天的限制。雖然國家在政治 和經濟的面向上具有相符的支配力,但是由威權國家資本主義所驅動的高 速經濟發展帶來了巨大的社會變遷,以及對於威權統制的挑戰。這一方面 是由於社會的成熟、利益的分殊、教育與知識的普及、中產階級的成長、 與國際環境的影響,一方面更是由於經濟的發展促使人民追求超越溫飽的 價值,與要求平等的政治地位。20 東亞的威權國家因此面臨騎虎難下的局 面,它們成功的經濟發展帶來了對威權體制最大的挑戰。在幾個典型的東 亞發展國家當中,南韓與台灣進行了民主轉型,新加坡的人民行動黨也已 經感受到反對力量不斷增強的壓力,21 而香港的民主發展雖然受限於作為 中國大陸一個特別行政區的身份,還是展現了相當的活力。22 一般而言, 威權體制在驅動持續的高速經濟發展之後,經常無法抗拒社會要求多元與 民主的壓力,而被迫妥協。台灣在此便是一個極為典型的例子。 在1980 年代末、1990 年代初,由於強人過世、國際壓力紛至沓來、 以及社會反對勢力不斷增長,台灣開始民主轉型。在這段時期執政當局廢 除了戒嚴體制,終止了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解除了黨禁報禁,於是中 華民國開始進入自由民主、多黨競爭的政治局面,一如「現代化理論」與 「意識型態終結論」所預示的情況。相對應於政治的鬆綁,在經濟上也出 19 ᙯٺέ៉үࠎ˘࣎ྤώ͹ཌྷ൴ण઼छĂ৭дۺؠϲಞ۞тAmsten (1979)Ă৭дԲෞϲ ಞ۞Ξણ֍Yongping Wu (2004)Ą 20 ఺ᇹ۞ኢࢗѝഇ۞΃ܑߏĶ߆ڼன΃̼நኢķĂּтLipset (1981)ćдᛂᓑྋវޢ౵඾ Щ۞ߏĶຍᙊݭၗ௣ඕኢķĞFukuyama, 1992ğĄ 21 д2011 ѐາΐ؂ે߆۞ˠϔҖજᛨд઼ົ̂Ᏼ̂̚ณಉεᏴைĂ׎଀ைதଂ 2001 ѐ۞ 75.3% ฀Ҍ 2011 ѐ۞ 60.1%Ă఺ᇹ۞͚޺த̏གྷ׶઼ϔᛨд 1990 ѐ΃ܐഇϔ͹̼൴੖ ۞ॡ࣏ᙷҬĄˠϔҖજᛨЯ҃ຏצז݈ٙϏѣ۞ᑅ˧Ą 22 1989 ѐ̱αͽֽĂࢶപ۞ϔ͹ࠁ޺ᜈ߿᜙Ă̳҃ϔۤົ۞൴ण˵ໂࠎ֝ిĂ၆ࢶപ পࢵ׶Δִ߆عౌགྷ૱ၹјᑅ˧Ą

(17)

現了結構的轉型,從1990 年代開始,台灣的發展國家已經逐漸無法維繫, 而這是和政治的民主化息息相關的。發展國家的政經體制需要滿足四個條 件:第一、國家獨立於社會之上;第二、菁英具有發展主義的共識;第三、 國家對社會的高度滲透能力;第四、順應世界市場的產業政策。從1960 到 1980 年代,台灣的確滿足了這樣的四個條件,包括國民黨的威權統治、戒 嚴與黨禁,以及有限的地方選舉使得國家獨立於社會之上;為了以高速經 濟發展做為重建政權合法性的必要條件,因此統治菁英具有發展主義的高 度共識;黨國體系滲入農、漁、水利會、工商團體、工會組織與各種社會 群體,實現了國家對於社會的滲透;而經濟官僚獲得高層的充分授權,利 用台灣資源稟賦、瞄準世界產業趨勢,決定了極大化成長潛能、順應世界 市場的產業政策。此種產業政策創造了加工出口區與工業園區,提供企業 土地資源;推動了與產業緊密結合的教育政策,同時壓抑工會,創造了質 優而價廉的勞力;藉著對金融的控制來提供指向型的資金補助、優惠貸款, 與賦稅減免,引領策略型產業的發展;成立了技術研發機構,並從海外延 攬人才回國,移轉科技到業界,提供了生產技術;並以外貿協會等政府機 構協助廠商取得國際市場資訊,幫助產業發展。在這樣的發展國家架構之 下,台灣從農產加工、紡織工業,一路發展到電子工業、重化工業,又連 續進行進口取代與出口擴張,造就了經濟奇蹟。然而,也是在發展國家生 產第一、出口掛帥的最高目標之下,台灣出現了高度的污染與對勞工的壓 抑,產業雖然逐漸升級,但是無法擺脫世界生產鍊中中、下游的角色,並 形成了對美國與日本的雙重依賴(Wu, 1997)。 這樣的結構雖然能夠抵擋兩次石油危機與新台幣快速升值所帶來的挑 戰,但是在民主化之後卻逐漸難以維繫。23 從1990 年代初期以來,國家的 獨立性逐漸減弱,國會對政府的制衡(包括民進黨對國民黨政府的牽制、 以及第一次政黨輪替後的朝小野大)不斷增加。24 在威權時期國民黨政府 23 έ៉۞઼छ၆ٺགྷᑻଠט۞ٸᗫߏ႙Ѩ΍ன۞Ąд1985 ѐٙ೩΍۞Ķ઼ᅫ̼ăҋϤ̼ķ ߏགྷᑻᖼݭ۞АᓏĂ༊ॡ͹ࢋߏצז઼࡚۞ᑅ˧Ă҃ะ̚ٺγ෶ొܝĂ၆ٺགྷᑻፋវ ۞ᇆᜩѣࢨĄৌϒ۞Լតߏҡᐌ඾ϔ͹ֽ̼҃Ą 24 ּт઼ϔઉ૵ܲᐍдᏴᓝᚮۋ̚˯ྮĞ1995 ѐğĂੑચયᗟϲӈঙனĄ҃೩੼ܲ෱ă ֭ૻአ̳πّ۞˟΃ઉܲ͞९дϲڱੰ̚ݒᏵᏵ൑ڱ఼࿅âۡז2011 ѐ̖ݍૻ఼࿅

(18)

以經濟發展作為最主要的合法性基礎。然而自李登輝擔任總統以後,民主 與本土化成為主要的意識型態訴求,政黨輪替後環保主義更為抬頭。國民 黨加強與地方派系利益相結,政府的政策也反應此種趨向,而民進黨執政 後政商的連結依然綿密,主張發展主義的經濟官僚遂逐漸為民選政治領袖 所馴服。民主化之後,國家的滲透力也逐漸削弱。過去執行國家政策的工 具,例如掌握意識型態的大眾傳播媒介,已經分殊多元,而強制性的工具 (例如警總),也已經取消。25 最後,在台灣早期的發展階段中,指定策 略型產業做為國家主力扶植的對象相對容易,僅需參考先進國家的發展經 驗,並利用台灣相對資源稟賦便可。然而在追趕(catch up)已經成功後, 由於缺乏前人軌跡以資遵循,如何指定策略型產業便成為重大問題,而科 技官僚在決策上的地位也逐漸低落。26 相對於國家,企業和利益團體的影 響力不斷增強,市場成為驅動與調節經濟發展的主要機制,台灣已經從國 家資本主義的框架中脫出(Wu, 2007)。 民主化之後的中華民國在政治上走向了西方式的自由民主,在經濟上 也放棄了國家對於發展方向的主要掌控機制,因此不論在政治上或在經濟 上都降低了國家的控制程度,而從威權國家資本主義(2.0, 2.0)轉型成民 主市場資本主義(1.0, 1.0)(參見表 3)。國家控制在政治和經濟兩個面 向的同步向下是彼此相關的。較低層級的政治控制難以支撐較高層級的經 濟控制。政治的自由化與民主化一旦撼動了一黨統治的基石,便使得科技 官僚失去最大的倚靠,而必須臣服於民選首長的政治權威。27 中華民國在 ˘࣎Զਾ۞ۍώĂ׎̚౵͹ࢋ۞ࣧЯಶߏ՟ѣ˘࣎߆ᛨ೷ٺ଀ཋᏴϔĄ˫т1992 ѐᅙ ҖԼࢭᄃ 1988 ѐᙋדϹٽڱ࣒ϒॡ߆عӮ̙ᜪܲчੑ߆ءဈ۞ͅ၆Ă҃ଳפѣӀٺੑ ဥ۞߆ඉĂٸᆵనϲᅙҖᄃᙋדϹٽથ۞ఢؠĄ҃˟ѨܛԼ̚Ћຽ၆ٺ߆ع۞Ⴃ౅ᄃ ᇆᜩăءથ̝ม۞̺ඕՀ୻຾ពன΍ءဈ۞৿ͻ፾ϲّĄ 25 ̙ኢߏ1990 ѐ΃۞઼ϔᛨăٕߏે߆ޢ۞ϔซᛨĂᔵ൒ౌ͹ૺĶԦާϡԡķăĶ᎕ໂ გநăѣड़ฟٸķ۞ܲчّ׌ث߆ඉĂҭߏౌጿ̙ҝέથ၆̂ౙԸྤ۞಼̂ޘᆧΐĂ ᄃέ៉၆̂ౙ۞ซ˾ᄃ෶ٽֶᏥĄּтдέ៉Ϡய͹˧۞੼ࡊԫயຽ̚Ăඊ࿪ᄃ LCD ۞Ϡய̏Ⴝ࠰ொҌ઼̂̚ౙĄ 26 ּт߆ع̏གྷ޽ؠϠԫயຽࠎέ៉͹ࢋ۞ඉரݭயຽ̝˘ĂҭߏྍயຽӀማаќഇ ܜăྤώᅮՐໂ࿝ăАซ઼छᚮۋ፬ধăࡁտጱШᄃۢᙊ૜ะপّځពĂߏӎዋЪέ ៉઼้छ̝˧൴णߏ̂ѣႷય۞Ą 27 дέ៉ੑགྷ۞ࡊԫءဈ༊̚Ăؕ௣ਕૉჯ޺፾ϲّ֭િ޺૞ຽநّ۞ߏ̚δᅙҖᓁ෗Ą

(19)

這一點上並非特例。28

̚В߆ᝋ۞൴ण

中國大陸的發展模式是源於民國初年中國現代化的三條路徑之一,也 就是蘇聯所代表的極權國家社會主義。在經歷了國共合作、第一次國共內 戰、抗日戰爭,和第二次國共內戰之後,由毛澤東所領導的中國共產黨終 於獲得了在中國大陸實現其建國理念的機會。在國民經濟初步恢復之後, 中共立即推動蘇聯式的第一個五年計畫,試圖快速地重工業化。此一作法, 嚴重地脫離了大陸的資源禀賦(張榮豐,2009:1-6)。由於缺乏資本、經 濟成長趨緩,毛澤東遂發動了強調精神動員的大規模生產運動(人民公社、 三面紅旗、大躍進),脫出了蘇聯的發展模式。在其後的二十年間,中國 大陸就在毛氏的烏托邦運動路線和較為現實的修正主義路線之間擺盪。路 線矛盾和領導階層派系之間的權力鬥爭相倚相隨,嚴重阻礙了中國大陸的 經濟發展。雖然毛氏與蘇氏的發展路線有所不同,但是在消滅私有制與市 場上仍然是一致的,也就是都服膺於國家社會主義。而中共在個人崇拜、 恐怖統制、箝制思想、壟斷經濟等極權主義的各面向,也和蘇聯在史達林 時期類似,或者更具毀滅性。29 因此在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前三十年,是很 清楚地採取了極權國家社會主義的發展路徑(3.0, 3.0)。 當毛在1976 年過世時,大陸的國民經濟已經瀕臨崩潰邊緣(吳敬璉, ఺ᄃރᝋॡഇ۞็௚ă઼ᅫགྷᑻጯᄲ۞ሗ߹Ăᄃ።ЇδҖᓁ෗۞ა˧ჯ᜕ӮѣᙯాĄ 28 Яѩݑᔹ൴ण઼छ۞ё຋˵ߏ΍னٺϔ͹̼۞݈ޢĄᙯٺ఺׌࣎൴ण઼छ۞ё຋׶ͧ ྵĂણ֍ڒ͛⎒Ğ2008ğ、Minns (2001)、Lim (2009)Ąᙯٺ̪൒ۺؠڌֲ൴णሀё߿˧ ۞࠻ڱĂણ֍Weiss (2003), Wong (2004)Ą 29 дͧྵᛂᓑ׶઼̚۞Вயࢭ׻ॡĂ΍ன˞׌჌̙Т۞࠻ڱĄPerry Anderson дIJ׌ಞࢭ ׻ij̚ᄮࠎ઼̚׶ܻᘲ೻۞Вயࢭ׻̙ಀ͇मгҾĞAnderson඾Ă2011ğĄ઼̚۞ࢭ׻ ࠎ̫͟۞઼๕پ஽ăགྷᑻᛡࢳಧؠૄᖂĂ҃10 ͡ࢭ׻ٙ౹ౄ۞ᛂᓑ̏གྷ໬ঐำ೸Ăޢ ᚶ۰ܻᘲ೻݋஍ࠎࣅያᏮ΍ࣧۏफ़ͽх߿ĄӓϜ̋Ğ2011ğݒᄮࠎ˟۰ٙ౹ϲ۞Вய߆ ᝋкٙ࠹ҬĂд׎̙Т̝఍ͅߏᛂᓑࠎᐹĄΪѣ༊׌۰ౌྏဦଂۤົ͹ཌྷĞ˵ಶߏࢭ ׻۞நຐğ௲΍ॡĂϤٺ̚В࿅Ν۞ၝ൭གྷរĂЯѩдԼࢭฟٸ۞ྮ˯֕଀ՀࠎՙᕝĂ ̏གྷซˢ˞ڌֲሀёĂ҃ᅈܧᛂᓑд׎ѣࢨ۞Լࢭซ඀ٙ̚ਕЋ̈́ĄЯѩϒቁ۞ҿᕝ ߏᛂᓑдۤົ͹ཌྷࢭ׻˯౼࿅઼̚Ă઼҃̚݋д௲ᗓࢭ׻˯౼࿅ᛂᓑĄ

(20)

2010a)。由於毛氏社會主義發展路線的缺陷極為明顯,極左派在毛死後迅 速失勢,主張回到蘇聯和東歐模式的官僚改革派與主張大幅度引進市場的 激進改革派成為主要的路線競爭者,在整個1980 年代進行一波波的對抗, 使得這一段早期的改革階段充滿政治、經濟和社會的動盪。30 當時主要的 改革思潮基本上是環繞在「市場社會主義」的概念周圍,對於私有制的引 入是「潛行」(creeping)的。同樣在這一段時期,由於戈巴契夫的倡導, 共產國家出現了爭取民主的浪潮,因而在經濟改革之外,政治改革也被提 到日程上來。雖然戈巴契夫的主要用意是利用開放性(glasnost’)與民主化 (demokratizatsia)來調動社會支持,以打敗黨內的保守派,然後透過改革 重建蘇聯的體制(perestroika),但是潘朵拉的盒子一旦打開,各種長年被 壓抑的族群與社會矛盾、和民眾對政治參與的要求一時併發,蘇聯僵化的 制度無法承載,不旋踵即全面崩潰。31 與蘇聯緊密連結在一起的東歐各共 產政權也隨之隕落,產生了第三波民主化中最突出的浪潮。中共也無法自 外於共產集團的巨變,而在1989 年產生了天安門事件。靠著強硬的鎮壓與 清洗黨內的政治改革派,中共政權穩定了局面,沒有步上蘇聯和東歐的後 塵。 對中共的領導階層而言,中國大陸在1980 年代的改革經驗顯示,政治 控制不能放鬆,而經濟改革還必須加速,以期使政權的棒子更大、而胡蘿 蔔更多。由於前者,中共決定更加強黨的滲透能力,並加緊箝制輿論。至 於後者,則首需壓制住保守派在天安門事件後的全面反撲,重啟並深化經 濟改革,而這就是鄧小平「南巡」的背景。迨經濟改革重新啟動後,中共 在意識型態上便突破了「引入市場、不改變公有制」的格局(也就是 1980 年代的市場社會主義),而大膽地扶持私人資本發展。32 此一政策在經過 30 ᙯٺд1980 ѐ΃̚Вྮቢăࠁր׶Լࢭฉഇ۞࠹̢ᇆᜩĂણ֍ Dittmer & Wu (1995)Ă ӓϜ̋Ğ1996Ĉௐ 3 ౢğĄ 31 ᙯٺᛂᓑ૪ሚ۞གྷរĂણ҂ӓϜ̋Ğ1995ğĄ 32 ડҾξಞᄃྤώ͹ཌྷߏዒ̈πٺ1992 ѐݑ֟ॡࢦາୁજԼࢭࢲሗ۞நኢࡎ৔˾Ăആஎ ̼གྷᑻԼࢭԱז˞ຍᙊݭၗ˯۞ѣ˧᜜᜕Ąҭߏд͇щܝְІޢĂ઼̂̚ౙ۞གྷᑻԼ ࢭ၁ᅫ˯̏གྷ௲ᗓ˞ξಞۤົ͹ཌྷĂ҃ـ઼छྤώ͹ཌྷ൴णĂ˵ಶߏξಞۤົ͹ཌྷந ኢ೩΍۞ॡ࣏Ăϒߏιд၁ኹ˯జ෹෸۞ॡ࣏Ąᙯٺξಞᄃྤώ͹ཌྷ۞ડᏰĂણ֍ለ ว͟ዂăՂָĞ2009Ĉ354-360ğĄ

(21)

二十年的推動後,已經對中國大陸的經濟結構帶來了決定性的轉變。在後 天安門時期,當局對國有制的堅持僅僅表現在各個「制高點」上(例如金 融),其餘的部門都讓私有企業伸入,並大幅度地引進了國外的資本,也 就是明確地從市場社會主義轉向了國家資本主義。從歷次經濟改革的主軸 來看,一開始是邊際性地引入市場機制,然後是逐漸增加市場、取代計畫, 最後是進入所有制改革的範疇,從容認私有制開始,到把公有制與私有制 等量齊觀,強調公私協調合作。中共在十二大時(1982 年)提出了「以計 畫經濟為主,市場調節為輔」,接下來就是「有計畫的商品經濟」(十二 屆三中全會,1984 年)、「國家調控市場,市場引導企業」(十三大,1987 年)、「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十四大,1992 年)、「公有制為主體,多 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十五大,1997 年),最後到「毫不動搖地鞏固 和發展公有制經濟」且「毫不動搖地鼓勵、支持和引導非公有制經濟」(十 六大,2002 年)。在這個過程當中,中共從允許「個體戶」、「私營企業」 到「私有企業」,實質上一步步地放棄了對於公有制的堅持。除了名目上 不再獨尊公有制之外,在實質上更透過硬化預算,在更大的範圍內(特別 是在鄉鎮企業)達到了隱藏與實質的私有化。不過雖然一方面容許更大程 度的私有化,中共政權在發展產業時卻完全沒有忘記國家領導的角色,並 力圖透過操作各種市場參數來導引資本進入重點項目,並在生產因素的提 供、基礎建設的安排、企業利潤的分配等方面盡力求取產業政策的實現。33 隨著非公有部門份額的持續擴大,和各種產業政策的擬定與落實,中國大 陸已經越來越趨近東亞發展國家的模式,而和1980 年代的市場社會主義有 很大的不同(吳玉山,1996:第 3 章;吳玉山,2011)。34 33 ᙯٺ઼̂̚ౙдԼࢭ۞࿅඀̚யຽ߆ඉ۞ࢦࢋّĂણ֍ͳ௜Ѝăࡧዬ᐀Ğ2000Ĉ1-20ğć ͳ௜ЍĞ1994Ĉ19-32ğĄ 34 дء͞೩ڱ̚Ă઼̂̚ౙ۞གྷᑻវט͹ࢋ̪൒ߏ1992 ѐȈα̂ٙؠአ۞Ķۤົ͹ཌྷξ ಞགྷᑻķĂͅߍ˞дء͞ຍᙊݭၗ˯၆ۤົ͹ཌྷ۞િ޺Ă൒҃׎၁ኳ̰ट̏གྷ̙ᕝг ഈռѣט۞͞Ш൴णĄ̚Вᄮࠎ׎၆ۤົ͹ཌྷ۞ૻአĂಶ΃઼ܑछ̪൒дѣຍᙊăѣ ࢍ൪гአଠགྷᑻĂ˵ಶߏۤົ͹ཌྷ۞ຍཌྷĂ̏གྷଂ็௚۞ٙѣטᖼொזଠטᝋ˞Ąᙯ ٺۤົ͹ཌྷಶ΃઼ܑछѣࢍ൪۞አଠĂણ֍ᆒ઼ЍĞ2010Ĉ586ğĄዒ̈π၆ٺĶؖྤķ ٕĶؖۤķ۞ҿࣞՀߏ᝕௚Ă΁ᄮࠎΪࢋਕૉĶ൴णۤົ͹ཌྷۤົ۞Ϡய˧ķăĶѣ Ӏٺᆧૻۤົ͹ཌྷ઼छ۞ტЪ઼˧ķăĶѣӀٺ೩੼ˠϔ۞Ϡ߿ͪπķĂܮߏۤົ͹

(22)

今日的中國大陸,在政治上仍然維持一黨專政,並且展現國家對於社 會的強固控制能力,其制度基礎還是襲自蘇聯的黨國體制。但是由於在政 治繼承上的種種改革,以及菁英之間競爭的規範化,使得中共政權制度化 的程度增加,並展現了相當的專業性、流動性與穩定性(寇健文,2005)。 此類的黨國體制並不會強制地動員社會投入政治、經濟或意識型態的運 動,因而與往昔的極權主義不同;但是其對於反對勢力的防範、對於社會 的滲透與控制,均較一般的威權主義政權為強,因此是屬於「後極權主義」 的範疇。以蘇東的經驗而言,後極權主義(或後史達林主義)的特色是一 定程度的政治制度化、科技官僚統治,與消費主義。這些特徵是針對著極 權主義的恐怖統治、意識型態治國,和烏托邦主義而來。後極權主義為政 治生活帶來可預測性、增加了政策的科學理性,同時以滿足人們的物質利 益來爭取他們對共黨政權的支持。簡言之,就是制度化、科學化和物質化。 就國家的政治控制力而言,後極權主義超過威權主義。一般的威權主義國 家缺乏滲入社會深層的統治機制,而後極權主義仍然保有這些機制,甚至 當社會中出現有限的多元現象的時候,後極權的國家仍然牢牢掌控傳播媒 體、堅持對於意識型態的詮釋權、高度涉入經濟與社會事務,並保有包絡 整個社會的黨組織,對新生的社會領域進行滲入和控制。後極權的共黨對 於獨立的社會團體保持高度敏感,不容許出現任何反對力量。這樣看起來, 後極權主義是介於一般的威權主義和極權主義之間的政治體系,在施行社 會控制上,較強於一般威權主義(吳玉山,2011)。 如果要將今日的中共政權加以定性,可從政治與經濟兩面來看。在政 治面向,由於後極權主義是介於極權主義與威權主義之間,因此可給予2.5 分,而在搭配國家資本主義後,成為「後極權國家資本主義」,或「後極 權資本主義發展國家」(2.5, 2.0)。此一政經體制,是一個極為特殊的混 合體,表現在中共身上,成為全世界最大的共產黨扶持著全世界發展最快 的資本主義經濟,並以此鞏固本身的權威。在此一體系之下,雖然國家的 ཌྷĞዒ̈πĂ1993Ĉ372ğĄੵ˞ۤົ͹ཌྷ۞ؠཌྷ̰टѣٙԼត̝γĂ༊൒дጯఙ઻ᄃ ߆ඉ઻ᔘߏѣధк็௚ۤົ͹ཌྷ̳ѣט۞͚޺۰Ă΁ࣇᄮࠎռѣטᐹٺ̳ѣט۞࠻ڱ ߏᖱᄱ۞Ąણ֍૫̝̮Ğ1997Ĉ1-39ğĄ

(23)

政治支配力和經濟支配力並不完全相稱,但是由於是政治支配力高於經濟 的支配力,因此體系的穩定性還是較高的。

઼̚ሀё۞੅ኢ

由於中國大陸的經濟迅速且持續性的發展,其規模已經超日趕美,成 為世界第二,並且極有可能在21 世紀的上半葉成為全世界最大的經濟體。 自從鄧小平在1970 年代末發動改革開放以來,大陸的經濟成功地度過了天 安門事件、1997~98 年東亞金融危機、與 2008~09 年國際金融海嘯的衝 擊,不斷地發展升級,顯現了極為強韌的適應能力,而成為一種「中國奇 蹟」(林毅夫、姚洋編,2006),其成效明顯地超過了同時進行經濟轉型 的東歐前社會主義國家與前蘇聯(Nolan, 1995), 並且逐漸構成了對於傳 統現代化理論的挑戰(趙穗生,2009;朱雲漢,2009)。在此種情況之下, 對於「中國模式」甚至「北京共識」的討論自然甚囂塵上(趙劍英、吳波 編,2010;鄭永年,2010b;潘維編,2009;江金權,2007;沈雲鎖、陳先 奎,2007;丁學良,2011)。理論界與實務界都想要瞭解中國經濟持續迅 猛發展的原因何在。這些討論大致可分為秉賦條件與策略制度兩個部分。 就前者而言,文化、國際環境與經濟發展階段是最常被提出的因素。35 就 後者而言,經改的指導方針(經驗主義vs. 理性主義)、改革的速度(漸進 療法 vs. 震盪療法)、轉型的核心考慮(技術本位 vs. 利益本位)和制度結 構(威權國家資本主義 vs. 新古典資本主義)是討論的焦點。36 由於 1949 年後的中國大陸在前三十年和後三十年的表現有巨大的差距,而其稟賦條 35 ᙯٺጏछ̼͛׶གྷᑻܑன̝ม۞ᙯాĂણ֍เЍ઼Ğ1988ğĂᆒ້̈ăڒϲઈበĞ1998ğĂ ሂჩĞ1998ğćᙯٺ઼ᅫᒖဩ۞ᇆᜩĂણ֍ӓϜ̋Ğ1995Ĉௐ 5 ౢğăӓϜ̋Ğ1997Ĉ ௐ2 ౢğćᙯٺགྷᑻ൴णล߱۞ᇆᜩĂણ֍ӓϜ̋ඈĞ1995ğĄ 36 ᙯٺགྷԼ޽ጱࣰጯ̚གྷរ͹ཌྷĞၤ඾Ϯᐝ࿅ګğ׶நّ͹ཌྷĞֶፂநኢă˘ՎזҜğ ۞၆᜜Ăણ֍Murrell (1991)ă஽߸Ğ1995ğćᙯٺགྷԼిޘ۞੅ኢĂણ֍ Slay (1994)ă ӓະ⮓ඈĞ1996ğăͳዂĞ1998ğăSachs and Woo (2000)ăڒላ͈Ğ2004Ĉ36-48ğć ᙯٺᖼݭ۞८͕҂ᇋĂણ֍Fischer and Gelb (1991)ăFischer et al. (1996)ăሂჩĞ1995a; 1995bğćᙯٺטޘඕၹĂણ֍ Oi (1992), Wu (1994: ch. 1), Wu (1996)Ą

(24)

件並沒有產生如此大的變化,因此秉賦說一般不能夠提供有力的解釋。37 各 方討論的重點還是在於策略制度的面向,而這也就是「中國模式」的主要 內涵。38 對於中國模式討論最多的,當然是中國大陸的學者,或加上海外的中 國學者。其中自然有對此一概念表示懷疑,認為中國的發展經驗尚未形成 模式,或者根本不存在;39 但是多數不但接受,而且肯定中國模式的重要 價值。40 在中國模式的討論當中,涉及改革的指導方針(王紹光,2009)、 37 ӈֹಶۧኬ୧І̚౵टٽតજ۞઼ᅫᒖဩ҃֏Ă˵ᄃ઼̂̚ౙ۞Լᐝೱࢬ̙࠹੨ЪĄ ଂ̚Вޙ߆̝ܐ઼࡚۞ྏဦٛᘇă1950 ѐ΃ШᛂᓑĶ˘ᙝࣆķă1960 ѐ΃۞ᗕͅ߆ඉ Ğᛂ࣒ă࡚ޓğăז1970 ѐ΃ᄃ઼࡚ޙϲĶ௚˘ጼቢķֽ၆ԩᛂᓑĂ̚В׶ྤώ͹ཌྷ ઼छม۞ᙯܼ።གྷк჌ត̼ĂрᗼౌѣĂݒؕ௣൑ڱ၆઼̂̚ౙ۞གྷᑻ൴ण૲ֽࢦ̂ ۞ᇆᜩĂព֍̂ౙ઼̰Я৵۞ࢦࢋّĄ

38 ࠹၆ٺĶ઼̚ሀёķĂϤJoshua Cooper Ramo ٙ೩΍۞ĶΔִВᙊķߏ˘࣎੫၆າΟ׏

͹ཌྷ۞Ķර஽࿲Вᙊķٙ೩΍۞ර̙҃၁۞ໄهĂ҃ዎזк͞۞٨ᑝĄᙯٺΔִВᙊ ۞ኢࢗ׶ԲෞĂણ֍Ramo (2004)ăHsu et al. (2011)ăZhao (2011)ăKennedy (2011)ăDickson (2011)Ą 39 ּтܿΞπᄮࠎ઼̚۞ன΃̼Їચᔘ՟ѣԆјĂĶ઼̚ሀёķ֭՟ѣؠݭĞܿΞπĂ 2010ğćӓະ⮓ͽࠎགྷᑻП፟ഇม઼̚߆عٙซҖ۞ૻ˧Ԉ៍አଠౄјੜ΍۞ᙱޘͧҘ ͞Հ̂Ă̙֭ਕၹј͵ࠧϼड़۞ၳᇹĞӓະ⮓Ă2010bğćᏂΑ২޽΍઼̚ሀё۞८͕ ߏޢБਕ͹ཌྷ૲ᅳĶૻ઼छůऴۤົķ˭۞ξಞགྷᑻᖼݭĂҭົயϠҲᐛதă੼ૻޘ ۞኏ࡎĂυืΐͽԼࢭĞᏂΑ২Ă2010ğćధࡔᐑ೩΍઼่̚྿זಱૻ۞૦੓Ă֭՟ѣ ྿זᆊࣃăטޘ׶͛ځ۞૦੓Ă˵ಶߏ઼̚ሀё৿͌˘࣎೼͵ّ۞͛ځᙋځĞధࡔᐑĂ 2010ğćߟႬ؉ᄮࠎ઼̚ሀё൑Ξϼड़ĂЯѩ̙֭хдĂι˫ֶያ።Ϋ˯඗൑่ѣ۞੼ ᐼᄊᄃԸྤதĂͽ̈́૲ֽ˞ҋϤ۞ࢨטĂЯѩΎព˞˘჌ԭፄӧဩĞߟႬ؉Ă2010ğć ˚ጯ։೩΍઼̚פ଀੼ి۞གྷᑻ൴ण͚;˞λ̂۞ۤົјώĂΒ߁̳ϒયᗟăϠၗೋ ̼ĂᄃҖ߆јώĂЯѩ઼̚ሀёᙱͽଯᇃĞ˚ጯ։Ă2010ğĄ 40 ּтૺჯࠎᄮࠎ઼̚ሀёពϯ۞˘̣࣎˼ѐ͛ځᄃன΃઼छࢦᝑ۞Ķ͛ځݭ઼छķ۞ ૦੓ĞૺჯࠎĂ2010ğćආ͵ᔾ޽΍઼̚ሀёߏϔ୉ೇᎸăன΃̼ᄃۤົ͹ཌྷࢭ׻۞ ௡ЪĂߏ፾˘൑˟˫ᇆᜩஎᅈ۞Ğආ͵ᔾĂ2010ğćዒϒֽ೩΍઼̚ሀё۞ჟលдٺ ιߏ˘჌ĶϠхّ۞ംᇊķĞዒϒֽĂ2010ğćͳ௜Ѝᄮࠎ઼ܑ̚ன΍Ķ͹ᝋдϔă ڼᝋдኰķ۞߆ڼሀёĞͳ௜ЍĂ2010ğćԇጆዑᄮࠎ઼̚ሀё۞ࢋ৵ߏ๔ጬ۞ˠϔ ᄃૻ๕۞߆عĂඕڍ౹ౄ˞ˠᙷ።Ϋ˯౵̂؈ᖹĞԇጆዑĂ2010ğćዑϖѐ޽΍઼̚ ሀё۞८͕ߏགྷᑻ˯ଳפ஄ЪטĂ߆ڼ˯ᛨᝋะ҃̚ڼᝋ၆ۤົฟٸĞዑϖѐĂ 2010ağćΫϒಱ೩΍઼̚႙ซԼࢭѣᏥٺг͞߆عҫࡎ΍֎Ғ۞ˬ̮ڼநඕၹĞΫϒ ಱĂ2010ğĄ

(25)

改革速度、轉型方式,與制度結構等各方面,而以制度結構最為根本。一 如當年關於東亞發展國家的討論,威權(後極權)的政治體制普遍被認為 對於中國大陸高速而持續的經濟成長帶來很大的貢獻(Johnson, 1982;蕭功 秦,2010;鄭永年,2010a)。41 另一方面,國家對於經濟的積極調控也被 視為中國模式中一個極為重要、不可或缺的因素(劉國光,2010),此點 也和發展國家的文獻一樣(Johnson, 1985)。凡此均指向中國模式的核心便 是「後極權國家資本主義」,或「後極權資本主義發展國家」,也就是蘇 東黨國體系和東亞發展模式的揉合(吳玉山,2007)。中國模式在政治上 和蘇東的後史達林體制類似(當然在政治制度化和解決政治繼承的問題上 更為進步),而在經濟上又和東亞的資本主義發展國家一致(當然在意識 型態上還堅持其為社會主義,而非資本主義)。42 這是中共的制度根源和 文化地理區位交互作用所產生的結果,形成中國模式的主要內涵。缺乏其 中任何一項,便無法真切地掌握住中共的制度核心,和中國大陸30 年來高 速經濟發展的基礎。

ሀё۞ܕҬᄃ๗Ъ

在以同樣的概念架構解析了孫中山的理念、中華民國的歷史發展,與 中國大陸在1949 後的政經變遷後,我們可以更進一步地來探討這三者的相 對位置和彼此間的關連。在圖1 中我們將孫中山的理念演進、中華民國的 發展,和1949 年後中國大陸的制度變遷以標點和射線表示在以國家政治控 制力和國家經濟控制力為兩軸的平面圖上。Sun 1 代表孫中山以歐美為師 時期的思想,主張自由民主的政治體制和國家資本主義(1.0, 2.0),而 Sun 41 ᏂΑ২Ⴭ༊΃۞઼̚߆ڼវטࠎĶޢБਕķĂ֭൴ण΍ѣᙯޢБਕវטயϠ۞ࡦഀă ࿅඀ᄃᇆᜩ۞நኢĂણ֍ᏂΑ২Ğ2008aĈ113-248ğĄ΁࠻זѩ჌វט۞ϒࢬᆊࣃĂ ˧͹Ķາᝋރ͹ཌྷķᄃĶາܲч͹ཌྷķ˧ԩĶ߆ڼ঎ႝ͹ཌྷķᄃĶ፬ซ͹ཌྷķĂ˵ಶ ߏͅ၆д৿ͻۤົགྷᑻૄᖂ۞ଐڶ˭Ă࿅ѝ۞͹ૺᛉົϔ͹߆ڼĞᏂΑ২Ă2008bć 2001ğĄ 42 ᙯٺᙒј઼ٙ̚ଳҖ۞ܮߏڌֲགྷរĂણ֍Baek (2005)ćᙯٺͅ၆۞ຍ֍Ăણ֍ Lee et al. (2002)Ą

(26)

2 則代表後期孫中山在革命方略上以俄為師的思想轉折,此時他主張以黨 治國、為人民代行政權,而在經濟發展上則維持原先的看法,這就使得Sun 2 的標點落於(2.0, 2.0)的位置,也就是顯著地向右移動。不過由於孫中 山的建國階段論還是以自由民主的政治體制做為依歸,因此我們畫出了從 Sun 2 向 Sun 1 移動的虛線,代表對於孫中山而言,民主國家資本主義還是 他的理想點。在此我們可以看出,孫中山的民生主義並不以自由放任的資 本主義為依歸,而是主張國家在產權和政策上的高度介入,認為這樣才符 合中國的實際需要。在圖1 中中華民國有三個標點(ROC 1, ROC 2, ROC 3),代表大陸時期(特別是黃金十年)、威權台灣與民主台灣的三個階段。 ROC 1 是以 Sun 2 為理想的,但是由於受到當時國家力量有限的拘束,因 此標為(1.5, 1.5),也就是有限的威權國家資本主義。ROC 2 是在台灣重 建的中華民國,不但政治上加強控制、在經濟上也實現了大陸時期所無法 實踐的國家資本主義政策,包括土地改革與扶植私人企業發展,因此由 ROC 1 的(1.5, 1.5)向右上角移動到(2.0, 2.0),也就是典型的東亞資本 主義發展國家的位置。至於ROC 3 則是民主化後的台灣,一方面在政治上 放棄了一黨統治,實行了民主政治,並且出現了多次的政黨輪替,在經濟 上也放棄了國家掌控經濟的許多重要手段,解開對於市場的管制、放任財 團的發展、讓金融國際化與自由化,因而大量減少了國家對於經濟的控制 力。因此 ROC 3 在座標圖上的位置便由(2.0, 2.0)向左下方移到(1.0, 1.0)。 這樣的位置在政治層面上固然符合孫中山的最終理想,但是在經濟層面上 卻與孫中山高度防範資本主義流弊的主張明顯地有所不同。最後在圖1 中 有兩個中共政權的標點:PRC 1 與 PRC 2,分別標誌 1949 年後的中國大陸 在前三十年與後三十年的發展。其中PRC 1 是代表毛澤東時期的極權狂飆 與國家社會主義,其標點是在(3.0, 3.0)。到了鄧小平實行改革開放政策 之後,大陸逐漸引進市場,然後放鬆所有制,最後從市場社會主義演進到 國家資本主義。在經濟放鬆的同時,中共的政治體制並沒有經歷結構性的 改變,黨國對於社會的控制仍然牢固,只是在制度化與政治繼承上做了改 革,增強了穩定性,並以更有彈性的方式來對應社會日增的要求。這樣的 政體表現了後極權的特色,在搭配上新的經濟體制後,出現了「後極權資 本主義發展國家」的體系,其位置是在(2.5, 2.0),也就是從原先的 PRC

(27)

1 向左下方移動,但是在經濟面向上移動地較多。 ဦ 1āग̋̚ޥຐᄃ׌ث൴णሀё۞֕Ш 資料來源:作者自行整理 在標誌出三類思想與發展模式的演化趨勢後,我們可以很清楚地看 到,在Sun 2、ROC 2 和 PRC 2 之間形成了一個群集,其彼此之間的距離 小於圖上任兩個其他點之間的距離(圖2)。這代表了孫中山的晚期思想、 威權台灣和今日的中國大陸在政治與經濟的面向上有高度的近似性。此一 發現並不令人意外,因為在政治上三者都主張以黨治國,只是孫中山和中 華民國的威權體制具有手段性和暫時性,而中共的後極權體制卻沒有共黨 還政於民的退出機制。在經濟上三者更有高度的重疊性,蓋三者均不接受 西方市場資本主義自由放任的主張,而認為國家在經濟的發展與社會的福 利上應該採取強勢介入的態度,但是主要是調控性質,而不是否定私有產 權。三者都認為國家應該掌控制高點,同時保障和鼓勵私人的經濟活動, 並以國家協調於公私部門之間。43 在三者之中,中國大陸是最後才進入此 43 ᙯٺ઼̂̚ౙ۞གྷᑻ൴ण׶έ៉࿅Ν۞൴ण౉शᙷҬĂણ֍ዑѻ๩Ğ2000Ĉ8ğĄ ઼छ߆ڼଠט˧ ઼छགྷᑻଠט˧ 0 1 2 3 1 2 3 PRC 1 PRC 2 ROC 1 ROC 2 ROC 3 Sun 1 Sun 2

(28)

一國家資本主義的實踐領域,其官式思想仍然落後,而堅持「社會主義市 場經濟」,但實際的發展,早已經超出社會主義的範疇,而進入資本主義。 只是曾經以社會主義為最高理想目標的中國共產黨仍然獨攬政權,此蓋為 中國大陸宣稱其仍為社會主義體制的唯一理由。 ဦ 2ā൴णሀё۞๗Ъડ 資料來源:作者自行整理 中國大陸的發展經驗固然獨特,也多被認為難在其他國家重複,但是 其走向其實與當年孫中山為中國所綢繆的發展模式、與中華民國在台灣獲 得政治穩定後所採行的政經體制愈益相合,並與在東亞地區所普遍採行的 資本主義發展國家高度近似,這些都是中共政權長期試錯、累積經驗的結 果,並不可視為偶然。今日的中國大陸,正一步步走入台灣的過去,並以 十數倍的規模重製當年的台灣奇蹟,而展現對全世界的影響力。中國模式 其實為當代東亞模式最新與最強大的力量展現,已浸浸然取得了和歐美民 主市場資本主義分庭抗禮的地位,構成了對西方軟硬實力的挑戰。 ઼छ߆ڼଠט˧ ઼छགྷᑻଠט˧ 0 1 2 3 1 2 3 PRC 1 PRC 2 ROC 1 ROC 2 ROC 3 Sun 1 Sun 2

(29)

然則今日的中國大陸是否可能繼續步台灣之路,而由後極權國家資本 主義轉移到民主市場資本主義呢?如果大陸朝此一方向發展,則兩岸間不 僅在發展經驗上已經高度重合(中國大陸已經走入台灣的過去),在現實 制度上也將出現趨同,而可能對改善兩岸關係產生根本的影響。但是中共 的後極權體制有極強的韌性,已經證明可以度過各種政治和經濟的挑戰(如 天安門事件、東亞金融危機、國際金融海嘯),因此難以逆料後極權發展 主義在中國會如何演化。在歷史上,不論是蘇東的後極權共產政權、或是 東亞的威權發展國家(也就是中式後極權國家資本主義的兩個根源),大 都走向了西方式的民主體制,並且接受了自由經濟和全球化的規範。作為 蘇東和東亞混合體的中共政權,是不是能夠走出自己的道路,還是僅僅是 延緩了向西方靠攏的時間,或是可以在西方所佈置的政經舞台上,擷取西 方的制度,但是成就中國的霸業,成為世界上最大的新興民主國家和資本 主義力量呢?在這裡,過去的經驗可以提供一個很好的思考起點。 如果細細觀察過去孫中山思想的轉折、以及中華民國和中國大陸的制 度變遷,我們可以發現原初理念、學習試錯、經社發展和國際環境是四個 主要的影響因素。孫中山基於對歐美的觀察和對中國的瞭解主張民主國家 資本主義的原始理念。然而革命的失敗促使他在晚期轉而主張威權國家資 本主義(Sun 1  Sun 2),其中的關鍵便是在當時中國環境下的學習和試 錯,讓他相信只有集中權力、以黨治國才能消除反對革命的勢力,並且透 過政治教育讓中國人民熟悉民主,以為下一個階段的憲政鋪路。中華民國 的制度變遷始自孫中山晚期所主張的威權國家資本主義,但是由於受限於 當時大陸的形勢,因此只能部分實現。到了國民黨敗走台灣後,失去大陸 的經驗教訓成為制度變遷最主要的動因,而原有的意識型態和國際環境也 發揮了作用,結果是鞏固了威權國家資本主義(ROC 1  ROC 2)。到了 1980 年代末、1990 年代初之時,主要是受到快速經社發展的影響,並且配 合著國際壓力與原始理念的彈性,促使台灣向民主化的方向轉型,而這個 趨勢也無可避免地侵蝕了國家資本主義的基礎,帶進了市場資本主義的力 量(ROC 2  ROC 3)。在中國大陸,學習與試錯是鄧小平與其他中共領 導人推動改革開放最重要的原因。由於深信「發展是硬道理」,大陸的經 濟從國家社會主義轉向國家資本主義,而政治上也從極權主義透過制度

(30)

化、科學化與物質化走向後極權主義(PRC 1  PRC 2)。最後的結果便是 後極權國家資本主義,或稱「中國模式」。現在我們要瞭解中國大陸的體 制是否可能民主化與市場化,而走上台灣的道路,分析的重點便是在原始 理念、學習試錯、經社發展和國際環境這四個面向當中,是否有足夠的壓 力驅使中共政權轉向,或導致現有的體系崩潰,而由民主的政體取代。 中共的原初理念與意識型態和國民黨不同,缺乏向民主轉型的內在機 制。這是因為國家社會主義被懸為終極理想,而中國共產黨的專政又被視 為實現社會主義的必要手段。所以只要社會主義的堅持不變,共黨的特殊 統治地位便無法動搖。這也是所有的前共產國家一旦民主化,就無法持續 堅持社會主義的原因。就學習試錯而言,中共已經在後極權國家資本主義 當中找到了富國強兵、躍登世界舞台的金鑰,因此單就對富強的效用而言, 中共缺乏放棄專政、實行民主的動機。而以中國之大、成長之速,國際環 境的壓力所能夠產生的效果必然是有限的。因此推動中國大陸向民主轉型 的主要動力來源就只可能是本身的經社發展。在這裡有一個關鍵,就是中 國大陸的制度變遷和能力增長的相對速度。在快速經濟發展的情況之下, 中國大陸的後極權發展體制受到極大的壓力,也出現了自由化和多元化的 趨勢。然而如果此一趨勢在速度上落後於中國大陸能力的增長,以致於中 國在後極權發展模式的框架內逐漸追趕上美國,成為世界第一的經濟強 權,則中式的後極權發展主義本身定然會成為發展典範(即日漸風行的「中 國模式」或「北京共識」),造成制度合法性大為增加,制度彈性也逐漸 減少。另一方面,如果中國大陸的能力增長速度趨緩(不論是由於生產因 素供給的減少、價格的增高、成長的瓶頸、生態的惡化與反噬,或是由於 國際保護主義的興起、世界經濟局勢的波動、出口的衰退等),而各種內 外壓力促使後極權發展體制以較快的速度自由化,則中國有可能走向完全 的東亞模式,從全世界最大的新興工業化國家轉成最大的新興民主體制, 一如過去台灣所走過的軌跡(White, 1993;Dickson, 1998)。這樣看起來, 制度變遷和能力增長的相對速度將是中國大陸未來發展的重大關鍵,也是 後極權資本主義發展國家是否會持續主宰中國命運的決定性因素(吳玉 山,2007)。 從過去的歷史來看,孫中山的思想在中華民國制度變遷的過程中曾經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Internal assessment refers to the assessment practices that teachers and schools employ as part of the ongoing learning and teaching process during the three years

Simulation conditions are introduced first and various characteristics in three defect designs, such as single mode laser wavelength shift and laser mode change, are analyzed.

In this study, we compute the band structures for three types of photonic structures. The first one is a modified simple cubic lattice consisting of dielectric spheres on the

(3) Juelang Daosheng’s view of Zhuangzi as an esoteric Confucian and Confucius as the great systematizer of the three traditions stands in sharp contrast to the views of

‘Basic’ liberty entails the freedoms of conscience, association and expression as well as democratic rights; … Thus participants would be moved to affirm a two-part second

HTML Agility Pack 是由法國的一位軟體架構師 Simon Mourier 所發展,並且 由 DarthObiwan 以及 Jessynoo 輔助開發出來的一個軟體工具,它可以讓剖析鬆散 格式

This research found that the priorities of aspect as, technology aspect 52%,business aspect 28% and strategy aspect 20%, The top three criteria priorities are,(1)Quality

Formal theory, causal inference, and big data are not contradictory trends in political science. Inside the turk: Understanding Mechanical Turk as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