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親子間態度一致性與青少年生活適應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親子間態度一致性與青少年生活適應"

Copied!
11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學系 教育心理學報民的, 11期 25-36頁

親子間麓度一致性與青少年生活適應

蘇建丈

本研究主要目的在了解我國家庭中父母子女對於其本身及家庭的態度,以及親子間態度 一致性與子女生活適應間的關係。研究對象為國中二年級學生 194 名及其父母。研究結果顯 示,父母與子女對於「我的家庭」君法非常一致 o 父母的自我評量與子女對父母的評量亦無 顯著差距。 i惟獨父母對子女的評量與子女自主主評暈間存有顯著差距,且一致的顯示出父母對 子女的評量高於子女之自我評量。父母之間,親子之間對於「戮的家庭 J

,

r 父親 J

,

r 母 親」及「小孩」四項概念的態度一致性,與育少年生活適應問並無顯著相關關係。父母的自 我評量與子女自我評量闊的一致性與青少年的個人與社會適應間,存有顯著之負相關關係。 一、前言

• 25 •

家庭是一個小型的社會,每一個家庭成員都有其特定的角色,諸如為人父母或為人子女等等。而 且社會上基於文化與傳統的要求,自然期待父母子女表現特定的行為方式,像失嚴母慈于拳,兄友弟 恭等等,此外父母子女所表現的角色行為,亦是根據其對於本身角色的態度與體驗,或是基於家庭中 其他成員的期待與要求而形成。由於家庭關係的結構是由這些相五影響的角色所建立,因此不但父母 子女在家庭中實際上所表現的角色行為會影響到親子關係,進而影響到見童及背少年人格的發展與生 活適應,就是父母與子女間對於值此的角色是否具有一致的君法與態度,亦為影響人格發展與適應非 常重要的因素。例如;父母自認是好父母,做子女的也認為父母為好父母,親子之間知覺一致,更能 發展出家庭內和睦溫暖的氣氛,促進親于間休戚與共的團結精神,具有良好的親子關係,增加于女向 父母認同的傾向,而導致子女的良好適應。反之,若父母自認已善盡為人父母的職責,而在做子女的 心目中,卸認為其父母對他冷說,過分支配,甚至持有拒絕的態度,雙方態度的差距可能導致誤會與 不滿,增加親于間的磨擦與衝突,自必造成不良的親子關係,進而導致不良的適應。

許多心理學家以親子問態度的一致性作為親于間認間的指標 (Payne

&

mussen 1856; Faigin

,

1952; Hallenberg

,

1952; Hoffman

&

Sa

1t

zotein 1967)

,親子間對事物的君法與態度一致性愈高, 子女向父母的認同傾向愈加強烈。認同係見童行為社會化的重要歷程,透過認間歷程,見童得以吸收 父母的行為方式,價值與道德觀念,以為自己的行為準則,因此見童向父母認同傾向愈強,則其行為 舉止,態度觀念愈加符合社會的要求,越有助於社會的適應。倘若缺乏向父母的認同,對於見童的人 格發展將產生木良的影響,或將阻礙見童形成符合性別角色的行為,興趣與態度的發展,或將導致反 社會的態度與行為,或由於其本身缺乏安全感而導致不良適應。

Gray

(1954) 曾以小學五六年級與初中一二年級學生為對象,研究親子間知覺一致性與子女適應 間的關係'發現男童自認與父親愈加相缸,其在友伴心目中社會地位愈高,女童方面則無明顯的趨勢 關於認同與見章性別角色行為間的關係'亦由過去的研究結果中得到證賞。例如父親經年累月常 不在家,則其子之攻擊性較低。叉如當父母能恰當的表現性別角色時,其青年子女亦能表現男性化或

(2)

þ.:性化的行為特徽,但若母親的行為愈男性化時,其女兒亦有類似的趨勢 (Heilbrum ,

1964; Lynn

,

1861;

Mac∞by , 1961) 。親子間的認同傾向愈強,青少年愈易接受父母對成就及職業的君法(

Dye

r

,

1958)

認同一向是見輩社會價值與道德觀念內在化之重要途徑.

Hoffman and Saltzstein ( 1967

)發現

男童向父親的認同愈強,愈表現內在的道德對斷取向·

Bandura

(1969) 等人的研究結果都充分的顯 示出成人或父母行為的示範,對於見童的行為都有莫大的影響,不僅可以控制攻擊行為表現,提高自 我力量,延後滿足的時間,甚至於有助利他及為他人若想等行為表現。 基於上述的說明,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有二,第一是欲了解在我國家庭中,父母子女對於其本身及 家庭的態度究竟如何?親子之間很此的知覺及對家庭的知覺是否一致,抑是兵有代間差臣?第二項目 的在欲探索親于間對於彼此或家庭,或對自身態度的一致性與于女的生活適應闊的關係。本研究的骰 說是親于間態度愈趨向一致時,子女的生活適應愈佳;其次,由於認同歷程為見童行為社會化的重要 途徑,影響到見童及青少年的性別角色行為,社會價值及態度,以及道德判斷的標準'故親于間態度 一致性對於社會適應的影響自必大於個人適應。 二、研究方法 1.研究對象: 本研究受試者保→百九十四名國中二年級學生及其父母,男生→百名,女生九十四,分別取自金 輩,弘道,明倫及松山四所國民中學。 2. 研究方法

(1)親子間態度一致性的測量:本研究操用語義辨別法(

Se

mantic Difftrential

Technigue) 來制 量親子間態度的一致性。語義辨別法係由C.E. Osgl∞d 所創,最初用以研究人們對於特定觀念(

Co

n

cepts

)或事物的心理意義,後來逐漸推廣至研究人的態度,諸如對父母、教師、學校或不同種挨等 。在國內方面,此法首先由黃堅厚先生引用以研究中國與蘇格蘭青年之社會態度(黃堅厚,民 63 )。 本研究所設計的語義辨別量表包括了父親舟,母親用及青少年用三種,父親專用的量表中包括「 為欠的我」、「我的小弦」及「我的家」三個觀念,在每一個觀念下都有十五項量尺仙也l自) .每項 量尺的兩端為意義相對的形容詞,中間分為七個等級,如好一一壤,重要一一不重要等,受試者父親 只需就上述三個觀念,按照自己的意見,在十五項量尺上一一加以評量即可,分數愈低表示對該項觀 念愈持有正面積極的態度。 母親專用的量表包括「為母的我」、「我的小弦」及「我的家」三個觀念,每個觀念下的十五項 量尺,則完全與女親專用量表相悶。至於受試者本身所運用的量表則包括「我父」、「我母」、「我 的家」及「我」四個觀念,每個觀念下的十五項量尺亦與父母量表完全相悶。 受試者語義辨別量表之測量,是在學校中以團體方式實施之,父母親作答之量表則由受試摘返家 中,由女母分別填妥後,蒂安還主試者。

(局生活適應量表:本研究所採用之生活適應量表為少年人格說IJ驗,該測驗原為Thorpe

Clark and

Tiegs 所編之加州人格測驗,於一九四二年出版,一九五三年重加修訂,在國內經路費約民修訂(民

的) .測驗內容分為個人適應及社會適應兩部分,合為生活適應(參見陳小娥與蘇建文,民的〉。

三、結果之分析 1.父母及青少年語義辨別量表反應的分析

(3)

親子間態度一致性與青少年生活適應

• 27 •

親子間對於「父 J

'

r 母 J

'

r 小故」及「家庭」等觀念的一致性或差距時,則利用 KoImogorov­ Simirnov的兩樣本被定法來處理,現就每一觀念分別說明於后。 (1)我的家庭 裹一 男性要Rit者及其父母對於「我的家庭」評置之中數及釐真

!

中數(岫)

差異值 (D)

量 尺 項 目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一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i

i 父一母父一子母一子

1.聰明 2. 和藹 3. 靈敏 4. 友善 5. 有權 6. 好 7. 硬 8. 暖 9. 重要 10. 強 11. 快樂 12. 嚴肅 13. 鬆抽 14. 冷靜 15. 客觀 愚笨

厲鈍對權要愁默張動觀

壞輾冷重弱

嚴遲敵無不憂幽緊衝主

2.72

n4FhunynxunrH

40921956936502

句 -4in6 戶。 AυnrHFOAUQU

...

9-9 甜可 Aqh9HquqhyAqh9 世 qdqdqd9 臼

2.59

2.09

2.38

1.

72

2.59

2.11

3.53

2.08

1.

75

2.74

1.

96

3.44

3.65

3.10

2.92

5.55

9 臼句公司 41AAUFhdnbpbqhqdQU 戶 b 門 tQd nJAAτnunudqδnL 可 ihunudnuqδpbnUAO

...

22222322224333

.04

nδnδn3 , i Aυnυ 可 i 咀 i

....

.的

.05

.07

.02

.08

.08'

.16

.11

.09

.18

.25**

.05

.09

.11

.05

.07

.08

.05

FOAMVFOPO 內 OA 哇 AU nunu1A 可 i14AHV 可 i

...

.10

nO 且 UFO 呵, aUA1 月 i1APHUGV9 自門 41AGU AUnU 咀 i 可 inunun" , iAUAυ4ihU4inu

...

**P<O.Ol

由表一與表二的結果中君來,男女受試者及其女母對於「我的家庭」的君法與態度相當一致,沒 有顯著的差異,一般言之,無論父母或受試者多認為其家庭是快樂,友善,溫暖及重要的,只是在「

鬆抽一緊張 J

'

r 冷靜一衝動」及「客觀一主觀 J 三量尺方面,中數較其他項目為高,但仍偏向正面

積極的態度。 (局我的小弦 在讓父母評量「我的小孩」時,會特別指明為受試者,然後將父母評量結果與受試者對自身評量 結果加以比較。 由表三興衰四的結果中君來,父母對於受試者的君法與態度,與受試者對自身的君法有若干差距 的存在。就父子之間的比較來說,父親對兒于的君法多較見于對自身的評量為高,例如在父親心目中 ,其見于是更為靈敏,更好,更硬,更為溫暖且更重要。母子間評量的差異雖不及女子間明顯,但在 「重要一不重要 J 及「好一壤」量尺上顯示出現顯的差距,換言之,在母親心目中,母親對其兒子的 評量要比兒子對自身的評量更好更重要。

(4)

表二女性要試者及其父母對於「我的家庭」評量之中數及差異 中數 (Md) 差異值 (D) 量 尺 項 目 |一一一-一一一一 一一 一一

|

i 欠一母父一女母一女

1.聰明 2. 和藹 3. 靈敏 4. 友善 5. 有權 6. 好 7. 硬 8. 暖 9. 重要 10. 強 11. 快樂 12. 嚴肅 13. 鬆抽 14. 冷靜 15. 客觀 愚告在 嚴厲 遲鈍 敵對 無權 壞 軟 冷 不重要 豆豆 憂愁 幽默 緊張 衝動 主觀 可 Aauqd1AQURO 戶 b1i 司 dnhUFD9 缸 "hUFbGV QU 可AAUAYZunUFDA 官司 tQdnvnu 司', bA 噎

...

223122321223333

222132331324333

...

928900756100854

719509128033721

nxUFDnunynUAU

947229264401706

口氣 UAaτ 月thudnLA 哇 FORUFO

...

9-9u9u1i9-9hHqdqh1i9 自句也 A 苛 qdqdqu

M叩開的

ω

的凹的側的倒閉的

••••••••••• -n4 ••

677767799689848

AU 可 inuytnununvnununυnununUAUAU

...

FDOVRO 司 dFbnUFbau 月 tA 噴 1 •. ‘同 iq 臼句 t 自 U nununUHU 可iAUAUAHvnυlnulhunu

--...

.

比較女性受試者與其父母評量的結果,父女間的差距不及失于之間來得大,在十五項量尺中僅三 項達統計土之顯著水準﹒此即「和聽一嚴厲 J

'

r 好一壤 J 及「重要一不重要」三項。母女間評量的 差異夫於艾女之間,在十五項量尺中有四項達統計上之顯著水準。母親認為其女兒是和窩的,好的, 重要的有骨氣的,往往比受試者對自己的評量為高。 量尺 1.聰明 2. 和藹 3. 靈敏 4. 友善 5. 有權 6. 好 表三 男性要試者及其父母對於「我的小孩」評量之中數及差異 差異值 (D)

!

中數 (Md)

父母子 l

2.83

I

3.10

I

ωl

項目 愚笨 嚴厲 遲鈍 敵對 無權 壞

2.44

2.67

2.28

2.14

3.32

2.32

2.53

2.47

2.38

2.05

3.23

2.24

2.53

3.41

3.03

父一母

父一子

母一于

.06

.11

.11

.09

.12

.13

.09

.23**

.16

.05

.09

.10

.13

.07

.27**

.18

.09

.24**

(5)

7. 硬 8. 暖 9. 重要 10. 強 1 1.快樂 12. 嚴肅 13. 鬆抽 14. 冷靜 15. 客觀 軟 冷 不重要 弱 憂愁 幽默 緊張 衝動 主觀 親子間態度一致性與青少年生活適應t

2.88

2.57

1.

95

2.76

2.36

3.65

3.62

3.46

3.36

3.02

2.64

1.

77

2.55

2.13

3.85

3.32

3.55

3.33

3.65

3.08

2.53

3.22

2.31

4.80

3.95

3.62

3.31

QVGVGU , U 且 uauAV 且 υ 門 d nv 可 A 仇廿可 AQUAV1A 仇

υ-•

••••••••

c

.19*

.23**

.21

.17

.08

.10

.08

.03

.09

• 29 •

.10

.18

.24**

.15

.06

.13

.18

.07

.06

*0.05<P<0.01

**P<O.Ol

表四女性質試者及其父母對於「我的小張」評量之中數及差異 中數 (Md) 差異值 (D) 量 尺 項 目 |一一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一

|

i 欠一母父一女母一女

1.聰明一愚笨 2.83

2.72

3.71

.04

.16

.19*

2. 和藹一嚴厲 2.67

2.71

3.29

.09

.22*

.15

3. 靈敏一遲鈍[胸

3.48

I

.04

.17

.14

4. 友善 5. 有權 6. 好 7. 硬 8. 暖 9. 重要 10. 強 11. 快樂 12. 嚴肅 13. 鬆抽 14. 冷靜 15. 客觀 敵對 無權 壞 軟 冷 不重要 哥哥 憂愁 幽默 緊張 衝動 主觀

2.39

3.35

2.46

3.00

3.04

1.

94

2.78

2.13

3.66

3.75

3.52

3.79

2.3哇

3.48

2.63

3.16

2.46

1.

96

2.85

2.20

3.73

3.84

3.60

3.64

2.67

3.55

3.36

3.81

3.16

3.02

3.37

2.89

4.46

4.13

c4

4.03

3.68

qd 月 dAUA “11LA 峙,且 uqdwb-LA 峰bau nυAU 咀ihu--nunununuinυnu

...

.08

.05

.22*

.17

.12

.25**

.14

.09

.17

.09

.07

.05

.09

.09

.12

.20*

.19*

.24料

.09

.11

.17

.11

.06

.06

*0.05>P>0.01

**P<O.Ol

上述的結果顯示出一項最耐人尋味的反應趨勢,那就是無論在父親或母親的心目中,對受試者的 評量多較受試者的自我評量為高。由於父母為旁觀者,對於受試者的君法較為客觀,而受試者因正值

(6)

青春期前後,係身心變化較為明顯急速的發展階段,對自己缺乏信心,因而自我評量較低。此項結果 亦顯示出,艾子之間與母女之間的差臣較大,此可能由於傳統上父親對見于的要求較為苛刻與嚴格, 母親對女見的要求較高,因而形成心理上的距離。由是可見在目前家庭中,親子間的溝通尚有待加強 父親與母親對於受試者的君法與態度均趨向一致,其間並無明顯的差距。

(3)

r 為笑的我」與「我咒」間的比較 表E 男女要試者及其父親對於「我父」及「篇文的發」評量的中數及差異 量尺嘖 1.聰明 2. 和藹 3. 靈敏 4. 友善 5. 有權 6. 好 7. 硬 8. 暖 9. 重要 10. 強 11. 快樂 12. 嚴肅 13. 鬆抽 14. 冷靜 15. 客觀 男 l 女

差異值(中

差具值

為女我艾 (D) 為欠我艾

(D)

愚笨|圳弘μ

悶2幻3

.2伊*叫|乞2.8前6

丸μ

叫18

.18

8

巖厲 l 乞

遲鈍 2乞.7布

5

自 敵對 無權 壞 軟 冷 水重要 弱 憂愁 幽默 緊張 衝動 主觀 A 嗜血 uqLHQUQvnt 且 uqdnvA 峙AnuA 育 行 dnynUQuqd 月 tAUZQVA 宮門, nv 可 A

...

1122212Z3333

2.91

2.46

2.15

1.60

1.

92

2.95

2.65

1.

33

2.31

2.68

3.45

3.76

2.95

3.66

.08

.07

.14

.13

.07

.03

.10

.19*

月dAt 月dA-1-Qd nU 可 inυnut-nu

...

2.40

2.70

492373971056

1AFD9 自 QdqdntQdq 自 QdRvntav

...

222221222322

2.40

2.39

2.16

1.

69

2.15

3.00

2.60

1.

43

2.20

2.78

3.24

3.66

2.71

3.19

.11

.08

.08

.20*

9693287145

AUAUAU 可11i 咀 AAU 可iAUi

...

*0.05>P>0.01

**P<O.Ol

表五的結果顯示,父親的自我評量與受試對文親的評量結果是非常一致的,無論父親本身或于女 都認為「父親」這個角色在家庭中是非常重要的,有權力的,友善的,和藹的。尤其是在「聰明一愚 笨」及「重要一不重要 J 兩個量尺上,子女對父親的評量比失親自我評量要高。總而言之受試者對其 父親的評量是屬於正面而積極的。 任)r 為母的我 J 與「我母」間的比較

(7)

親子閱態度一致性與青少年生活適應 表六 男女曼試者及其母親對於「發母」輿「篇母的發」評量的中數及差異

• 31 •

i →一

~一一一一|

一-j一一一一

i

中 數 差異值 i 中 數 差異值

|為母我母

D

|為母我母

D

愚笨 3.08

2.81

.10

1.聰明 2. 和藹 3. 靈敏 4. 友善 5. 有權 6. 好 7. 硬 8. 暖 9. 重要 10. 強 ll. 快樂 12. 嚴肅 13. 鬆抽 14. 冷靜 15. 客觀 項

H

2.29

2.93

2.04

2.55

2.05

3.64

2.16

1.

72

3.16

2.21

3.52

3.63

3.13

3.27

1.

79

2.71

1.

93

2.66

1.

86

4.30

2.27

1.

45

3.44

2.61

3.89

3.55

2.83

3.34

3.27

.25**

i

2.48

.06

2.91

.07

1.

91

.06

2.55

nuauqd9MQd1i 月 4 月taUFU -A 咀 AAV 可Anu-AnvnvhMAV

...

...

2321323333

...

1434118854

4805460722

2.61

2.19

2.49

1.

91

2.24

1.

79

3.94

2.30

1.

40

3.25

3.46

3.85

3.83

3.13

3.76

.22*

51385958946078

0100100OAAJ 」 AA

•••••••••

1.

嚴厲 遲鈍 敵對 無權 壞 軟 冷 不重要 哥哥 憂愁 幽默 緊張 衝動 主觀 句 .05<P<0.01

**P<O.01

表六的結果顯示,母親的自我評量結果,與子女對母親的評量結果都是非常一致,無論母親的自 我君法,或于女對母親的君法大多是厲於正面的與積極的,母親與子女都認為母親是友善的,重要的 ,快樂的。但是在男女受試心目中,母親較父親是更為輾弱,特別是男性受試者對母親在「硬一輾 J 量尺上的評量已超過中間界線,傾向於反面的一端。 2. 親子間態度一致性與子女生活適應的關係 前面曾教述就中數來代表父母及受試者對於「我的家庭 J

'

r 我的小孩J' r 為欠的我 J , r為母 的我」及「我」等觀念評量的集中趨勢,以及利用Kolmogorov-Simirnov 兩樣本檢定法比較親于間君 法及態度差異的結果,一般言之,除了父母對於受試者的評量與受試者的自我評量之間有顯著差距之 外,其餘在父母的自我評量與受試者對父母的評量均極為一致。但是在欲進行探討親于間態度一致性 與于女生活適應的關係以驗誼本研究的假設時,上述的方法過於租略,因而進-步的採用Osgood 的 方法計算每一個受試與其失母對於上述各觀念在十五項量尺上評量的差距,然後根據這些差臣求得親 于間差距分數(

D statistic Dij=

,J'

~CXi-Xj)I)最後以親于間差距分數與受試者少年人格測驗分數

(8)

親王間差距分數 表七親子問知覺一致性與受試者生活適應間相關係數表

1

|個人適應社會適應總適應 i 個人適應社會適應總適應

失于間差距分數 | 一 0.06

-0.12

一 0.23* i

-0.02

-0.05

-0.06

我的 家庭 母子間差距分數 一 O.ll 一 0.12 一 0.10

-0.04

-0.05 一 O.ll 父母間差距分數 i 一 0.08 一 O.ll

-0.12

I 一 0.05

-0.04

-0.03

數數數

分分分

區距距

差差差

間間間

子子母

父母父

的弦

我小 一 O.ll 一 0.06

-0.19

-0.21*

-0.18

I

-0.17

-0.19

一ω

一 0.19

一 0.14

I

-0.17

-0.22*

一 0.22*

-0.01

-0.17

I

-0.17 一 ω-0.16

為文

我父 l 親于間差距分數

-0.10

-0.18

-0.15

一側

一 0.12

-0.09

為母 我母 親子間差距分數 一 0.10 一間* 一間

i

-0.13

一 0.14 一 0.15

*0.

0l

<P<0.05

表七的結果顯示,親于間態度一致性與受試者生活適應之間多無顯著的關係﹒縱然四十八項相關 係數均一致的表現負相關趨勢,但其中僅五項述0.05之顯著水準,且並無明顯一致趨勢。就尖子間態 度之一致性而言,雙方對於「我的家庭」評量的差臣愈小時,男性受試者的生活適應愈佳,雙方對於 「我的小孩」評量愈接近,男性受試者的社會適應越佳。母子之間對於「為母與我母」的評量愈接近 ,則男性受試者的社會適應越佳。再就父母與女性受試者態度之一致性來看,僅在母女對於「我的小 故」評量愈接近的時候,女性受試者的生活總適應與社會適應越佳。粽而觀之,本研究之假設,親子 間知覺一致性愈高,子女之生活適應越佳,並未獲證實。 其次表七的結果顯示,親子間態度一致性與子女個人適應全無任何顯著關係,而與子女之社會適 應之間存有若干關係,顯示出親于問態度一致性與子女之社會適應做較個人適應為大。 3. 認同與子女生活適應的關係 前面曾探討艾母與于女對於「我的家庭 J

'

r 我的孩子 J

'

r 為欠我父」與「為母我母」四個觀 念態度的一致性,及其對於于女生活間並無顯著的影響。由於父母對於自己的評量與子女對於自己的 評量間的一致性一向被現為認同的指標,因此本研究乃按照前面項目所應用的公式,求得父子,艾女 ,母子及母于聞自我評價的差距分數,以為認同分數。差臣愈小認同傾向越強,然後再操求親于間的 認同與于女生活適應間的關係。結果如表八。 由表八的結果中君來,親子間的認間程度與子女生活適應之間確有密切的關係,親子問認間傾向 愈強于女無論個人及社會適應均較佳,這種趨勢尤以父子,艾女及母女之間最為明顯,而母于間的認 同傾向則與男性受試者的生活適應全無任何的關係。由此可見在背少時期父親在于女心目中的地位較 母親更為重要,更具有影響力。

(9)

鏡子間態度一致性與青少年生活適應

• 33 •

表入親子問題同分數與子女生活適應之相關係數表 項

H

個人適應 社會適應 生活適應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于認同分數

-0.26**

一 0.22* 一 0.28** 父女認同分數 一 0.24* 一 0.26料 一 0.26** 母子認同分數

-0.10

一 O.ω 一 0.01 母女認同分數 一 0.29** 一 0.29** 一 0.31** 著 0.05<P<0.01

**P<O.01

四、討 論 本研究結果顯示,父母之間與親子之間對於「我的家庭」的看法均非常一致,都認為家庭是一個 充滿快樂,友善及溫暖的地方,無論父母或于女均極為強調家庭的重要。 5之母的自我評量與于女對父 母的評量之間亦無顯著的差距,換言之親于均認為父母是重要而有權力的,是溫暖,親切而又友善的 。惟獨在父母對於受試者的評量與受試者自我評量之間有若干顯著的差距,且一致的顯示出父母對于 女的評量高於子女的自說評量,受試者自說評量偏低,特別是在「好一擅」及「重要一不重要」兩項 量尺上愈為明顯,此項結果可能是由於本研究受試者正值青春期前後身心變化劇烈的時期,為應付巨 大的身心改變及社會要求而感到困惑,因此對自己的信心降低,缺乏自信心的表現,另方面受試者的 自我評量往往受父母行為表現的影響,在今日麓爭極為強烈的社會中,父母難免對于女有較高的期望 與要求,在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心情下,愛之深而貴之切,因此背少年很容易產生錯誤的同饋,而低 估了自己的重要性。實際上本研究結果顯示出,父母親認為于女是聰明,和藹,友善的,在父母心目 中其子女不但是個好接子,而且有重要的地位。但在日常生活中,父母若將其對弦子的態度及若法深 藏心中,只是擺出道貌岸然的管教面孔的話,做于女的將難以了解父母的心意,若是父母能利用各種 機會,讓子女了解父母對他們的良好評價,則將更能增加親子間的良好關係。也是可見親子間的溝通 非常重要,且有待加強。

根接本研究結果發現,父母之間,親子之間對於「家庭 J

r 父親 J

r 母親」及「孩子」等家

庭角色態度的差距程度與青少年的生活適應之間沒有任何的關係,此種情形可能是由於覺察態度間的 差異,需要具有敏銳的觀察力,親子之間縱然具有若干態度上的差距,倘若雙方並未覺察這些差距的 存在,亦無從發揮其影響。故而親于間知覺的差距,對於青少年生活適應的影響,不若父母教養行為 來得重要〈陳小娥,蘇建文,民66 )。 若是父母對於語義辨別量表中十五項量尺上的自我評量與于女的自我評量相一致的程度,可當作 子女向父母認同的指標的話,那麼子女認同傾向的高低與其生活適應之間,存有密切的關係。換言之 ,子女認間傾向愈高,子女的生活適應越佳。由於認同傾向與溫暖民主的管教態度與家庭氣氛息息相 關,因此在愛護與關懷中成長,鼓勵于女獨立自主能力,仰仗自己不依輯他人,自然對自己有較高的 評價,在典人相處時,亦自覺有較高的相屬意識。 子女認岡傾向的高低與其社會適應間亦存有顯著的關係'于女向父母認同傾向愈高,愈能吸收父

母的君法與態度,接受女母的社會標準及價值,促進于女社會化作用,因此較少表現反社會傾向,無

論在家庭或學校之中,多能保持良好的適應。至於向艾母認同傾向對背少年社會適應的影響大於其個 人適應的假訣,則未獲證賞。

(10)

此外,本研究結果顯示,父親對於子女生活適應的重要性超過母扭,母親對女見的影響力雖很顯 著,但對於見子的影響力不大,此項結果與其國肉外同類研究結果多相符合。這可能是由於本研究受 試者年齡較長,父親的影響力較大,倘若受試是學前或學齡見童的話,是否母親較父親更兵影響力量 ,很值得再作進一步的課討研究。

參考文獻

陳小娥、蘇建文:父母教養行為與少年生活適應。教育心理學報,民國66年,第 10期,第91-106頁。 黃堅厚:應用語義辨別法比較中國及蘇格蘭青年之社會態度。制驗年刑,民國63年,第21輯,第39一 57頁。

Ba

ndura

,

A.:

SociaI-1閏ming theo叮 of

identification

pr'自由ses,

in D.

A.

Gaslin and D. C. Glass

(Ed峙 , Hanbω~k

01 socialization theory and research.

Chi,臼go:

Rand McNally

,

1969.

Dyer

,

W. G.: Parental in

fI

uence on job attitudes of Children from two occupational strata.

Socialogical and Social Research

,

1958

,

42

,

203-206.

Gray

,

S. W.: Perceived similarity to parents and adjustment.

Child Develoþment

,

1959

,

30

,

91-107.

Heilbrum

,

A.

P.: Parental model

attribut間,

nurturant reinforcement

,

and consistency of

be-havior in adolescents

,

Child Develoþ

me:n

t

,

1964

,

35

,

151-167.

Hoffman

,

M. L.

,

and

Sa

ltzstein

,

H. D.: Parental discipline and child's moral development.

Journal 01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

1967

,

5 ,也-57.

Kerlinger

,

F. N.:

Foundations 01 behavior research

2nd ed.

,

Chapt. 33

,

New York: New York

University

,

1964.

Lynn

,

D. B.: The husband-father role in the family.

Marrige and Family Living

,

1961

,

23

,

295-296.

Mac∞hy,

E.

E.:

The taking of adult roles in middle childhood.

Journal 01 Abnormal and

Social Psychology

,

1961

,

63

,

493-503.

M剖innus,

G.

R.:

Readings in the þsychology

01 ρarent-dhild

relations

New Yor

k:

John W

i1

ey

,

1967.

Payne

,

D. 且,

ond

Muss凹,

P. H.: Parent-child relations and father identification among

ado-lescent boys.

Journal o[

Ab仰'mal

and Social Psychology

,

1956

,

52

,

3間-362.

(11)

Bu

lI

etin of

Ed

ucational Psychology

,

1978

,

2

5-

36

Taiwan Normal University

,

Taipei

,

Taiwan

,

China.

SIMILARITY OF ATTITUDES BETWEEN ADOLESCENTS AND

THEIR PARENTS AS RELATED TO THEIR ADJUSTMENT

CHIEN-WEN

Su

ABSTRACT

• 35 •

The Purposes of this study were aimed to understand what actually were the attitudes

held by adolescents and their parents regarding to four family concepts such as

my family"

,

my father"

,“

my

mo位ler"

and

my child" and to explore the existing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imilarity of attitudes between adolescents and their parents and their adjustment.

194

sophomores from four different junior high

sch∞11s

in Taipei and their

伊rents

were selected

as subjects.

Se

mantic differential technique was used to measure the attitudes of adolescents

and their

parents. 臼lifomia

test of personality was given to subjects to measure their

personal and social adjustment. According to their

respons白,

the following results were

found.

1.

There were high digree of similarity of attitudes between adolescents and their parents

regarding to

my fam

i1

y"

,“

my father" and

my mother". However

,

there was

signifi-cant diference of attitude

betw前n adol臼cents

and their parents on

my child". Parents'

ratings about their children were generally

better 出扭曲e 甜lf

ratings of

adol個cents.

2. The degree of similarity of attituees between adolescents and their parents regarding to

the four family concepts had nothing to do

wi也 the

adjustment of adolescents.

3. The degree of similarity between

adol臼cents

and their parents' self-rating was

signifi個tly

related to the personal and social adjustment of adolescents.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Schools may first relate the four basic learning areas (personal, social, academic and career development) to the personal level of students and then extend to the family and

Wang, Solving pseudomonotone variational inequalities and pseudocon- vex optimization problems using the projection neural network, IEEE Transactions on Neural Networks 17

Define instead the imaginary.. potential, magnetic field, lattice…) Dirac-BdG Hamiltonian:. with small, and matrix

The Buddha's teachings centred originally around the idea of “ self-lessness due to dependent arising " and it was impossible that the sangha which

Microphone and 600 ohm line conduits shall be mechanically and electrically connected to receptacle boxes and electrically grounded to the audio system ground point.. Lines in

He frequently made a certain degree of communication between Buddhism doctrine and Yijing (《易 經》 ) ideas, and tried to explain that the way of Buddhism and the words said

The results revealed that (1) social context, self-perception, school engagement, and academic achievement were antecedents of dropping out; (2) students’ self-factor was a

The AR part is designated for the desired adjustment to the target; the exogenous part is corresponding the offset between the center of target and the aiming point where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