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盈餘管理與市場效率性---以35號公報為例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盈餘管理與市場效率性---以35號公報為例"

Copied!
7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 成果報告

盈餘管理與市場效率性─以 35 號公報為例

研究成果報告(精簡版)

計 畫 類 別 : 個別型 計 畫 編 號 : NSC 95-2416-H-151-007- 執 行 期 間 : 95 年 08 月 01 日至 96 年 07 月 31 日 執 行 單 位 : 國立高雄應用科技大學商務經營研究所 計 畫 主 持 人 : 李文智 共 同 主 持 人 : 簡雪芳 計畫參與人員: 博士班研究生-兼任助理:林文祥、林靖傑 處 理 方 式 : 本計畫涉及專利或其他智慧財產權,1 年後可公開查詢

中 華 民 國 96 年 10 月 30 日

(2)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

盈餘管理與市場效率性

─以 35 號公報為例

計畫編號:NSC 95-2416-H-151-007

執行期限:95 年 8 月 1 日至 96 年 7 月 31 日

主持人:李文智 國立高雄應用科技大學商務經營研究所

E-mail:wenchih@cc.kuas.edu.tw

一、中文摘要 財務會計準則第 35 號公報「資產減 損之會計處理準則」自 2004 年 7 月 1 日發 布以來已有三年餘,該公報和美國會計準 則不同處在於允許除商譽以外的資產減損 損失,於有證據顯示資產減損損失不存在 或減少時,應迴轉原先認列之減損損失, 而這無異提供了公司管理當局另一個盈餘 管理的方法。 過去研究僅探討資產減損的決定因 素與市場反應,並未涉及資產減損迴轉, 本研究進一步探究公司以資產減損迴轉之 盈餘管理行為。實證結果顯示公司認列資 產減損迴轉,係決定於資產減損金額與迴 轉年度盈餘表現,符合「餅乾盒」假說, 惟本文並未發現公司利用資產減損迴轉以 符合債務契約或進行損益平穩化行為。就 「餅乾盒」假說之研究發現言,認為準則 制定者似應審慎考慮允許資產減損迴轉對 公司財務報表品質的影響。 關鍵詞:資產減損、資產減損迴轉、盈餘 管理 Abstract

It has been three years since Taiwan Financial Accounting Standards Committee of the Accounting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Foundation issued SFAS No.35 “Accounting for the Impairment of Assets” on July 1, 2004. The major difference between SFAS No. 35 and SFAS No.121 of FASB lies in reversal of an asset impairment loss. According to SFAS No.35, an entity shall assess at each reporting date whether there is any indication that an

impairment loss recognized in prior periods for an asset other than goodwill may no longer exist or may have decreased. If any such indication exists, the entity should reverse an impairment loss. This accounting treatment may provide another way of earnings management for the companies.

Prior studies discuss the determinants and market reaction of assets impairment loss, but not the reversal of assets impairment. This study further investigat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reversal of assets impairment loss and earnings management. Empirical results show that there is interactive effect of assets impairment loss and expected performance in the coming year on reversal of assets impairment loss, which complies with “cookie jar” hypothesis. However, the results reveal that debt hypothesis or income smoothing hypothesis is not supported. The above finding suggests that the standards setters should consider the impact of reversing assets impairment loss on the quality of financial statements.

Keywords: Assets impairment, Reversing

assets impairment, Earnings management 二、緣由與目的

關於資產減損的相關規定,美國財 務會計準則委員會(以下簡稱 FASB)自 1995 年發佈 SFAS No.121 公報 Accounting for the Impairment or Disposed of Long-Lived Assets,規範固定資產減損, 2001 年 FASB 又發佈 SFAS No.142 公報 Goodwill and Other Intangible Assets,取代

(3)

計準則委員會(以下簡稱 IASB)則於 2001 年 發 佈 IAS No.36 公 報 Impairment of Assets,規範資產減損的會計處理。為求 與國際會計準則接軌,並消除公司資產高 估的情形,我國自 2004 年 7 月 1 日發佈財 務會計準則第 35 號公報「資產減損之會計 處理準則」,並對會計年度開始日在 2005 年 1 月 1 日(含)以後的財務報表適用之, 但亦得提前適用。 依我國會計準則規定,企業應評估 資產是否有跡象顯示資產可能產生減損, 若有減損跡象存在,企業應估計該資產之 可回收金額,於資產可回收金額低於其帳 面價值時,將帳面價值降至可回收金額, 降低部分認列為減損損失。然而,對於有 證據顯示資產以往所認列之減損損失已不 存在或減少時,減損損失之應否迴轉,國 際會計準則與美國會計準則之規定則大不 相同:國際會計準則規定當資產之可回收 金額因客觀環境改變而增加時,除商譽仍 不得迴轉外,企業應迴轉原先認列之減損 損失,亦即認列資產回升利益,但美國則 一律不允許迴轉減損損失。我國則是因為 政策上與國際會計準則接軌,故有關資產 減損迴轉之規定和國際會計準則一致。 過去有關資產減損的實證研究,可 分成兩大類,一類為研究資產減損與公司 股價或盈餘的關係,另一類為探討管理當 局從事資產減損的動機。在探討公司股價 或 盈 餘 與 資 產 減 損 關 係 的 研 究 ( Chao 2006 ; Elliott and Shaw 1988 ; Francis, Hanna and Vincent 1996;Hogan and Jeter 1998;Zucca and Campbell 1992;謝宛庭 和吳清在 2005),實證發現並不一致,之 後遂有文獻更進一步連結資產減損的現金 流量影響與公司股價反應(Bunsis 1997) 或以部門別探討公司盈餘與資產減損的相 關性(Collins and Henning 2004)等以求改 善研究設計,亦有文獻主張市場於公司認 列資產減損前已得知此消息,因而股價提 前 反 應 ( Alciatore, Easton and Spear 2000)。

在探討資產減損動機方面的研究, 多檢視影響資產減損的總體與個體因素

( Chao 2006 ; Elliott and Shaw 1988 ; Francis, Hanna and Vincent 1996;Loh and Tan 2002 ; Rees, Gill and Gore 1996 ; Strong and Meyer 1987 ; Zucca and Campbell 1992;謝宛庭和吳清在 2005), 尤其是管理當局的動機,有主張資產減損 係管理當局傳達公司私有資訊(Rees, Gill and Gore 1996),亦有認為係管理當局的 投機報導行為(opportunistic reporting) (Riedl 2004)。 美國自 FASB 於 1995 年發佈 SFAS No.121 公報以後,雖不允許認列資產減損 迴轉,但實證研究顯示資產減損與總體經 濟因素、產業因素及公司個體因素之相關 性降低,反而「洗大澡」(take a big bath) 此種盈餘管理行為與資產減損之相關性較 高,反映了資產減損公報實施後管理當局 的投機報導,而不是提供公司私有資訊 (Riedl 2004);另一方面,在允許資產減 損迴轉的國際會計準則下,例如以台灣為 研究地區亦發現公司管理當局的報導動機 (含盈餘管理)決定了資產減損認列時點 與 金 額 ( 謝 宛 庭 和 吳 清 在 2005 ; Chao 2006);以新加坡地區的研究則發現過去 曾認列資產減損的公司,在亞洲金融風暴 期間更可能利用此機會,大幅認列資產減 損(Loh, Tan and Wilkins 2007);以英國 為研究地區則發現公司策略性地選擇是否 迴 轉 減 損 損 失 , 以 美 化 公 司 財 務 比 率 (Henning, Shaw and Stock 2004)。由此可 知,不論是否允許資產減損迴轉,資產減 損已成為公司盈餘管理的工具之一。 綜觀上述國內外文獻,多探討資產 減損的市場反應、資產減損公司的特徵、 進行資產減損的動機及時間等,然未觸及 資產減損迴轉的相關議題。依 35 號公報規 定,資產減損的公司應於日後有迴轉的跡 象時進行迴轉,在以資產減損為主題的研 究中,不論會計準則是否允許日後資產減 損迴轉,資產減損已成為公司盈餘管理的 工具之一,則公司是否正因為如此,而以 資產減損迴轉作為盈餘管理的另一個工 具,以操縱盈餘,是一個值得探討的課題 (經濟日報,2005),亦為本文研究目的

(4)

之一。此外,FASB 與國際會計準則委員 會 ( International Accounting Standards Board,以下稱 IASB)於 2002 年 9 月的聯 合會議時,宣布短期內(2006-2008)兩種 會計準則應優先解決的主要差異,而資產 減損的議題列為其中之一(IASB 2006), 因此,研究目前公司資產減損迴轉的現 況,對於目前會計處理與國際會計準則相 同的我國會計準則,有助於準則制定者未 來修訂時之參考,此為本文研究目的之 二。 本研究欲檢視 35 號公報實施後,認 列資產減損的公司,是否於日後以資產減 損迴轉的方法進行盈餘管理。依我國財務 會計準則第 35 號公報規定,企業應於資產 負債表日評估是否有證據顯示資產(商譽 除外)予以前年度所認列的減損損失,可 能已不存在或減少,若是,則應估計資產 的可回收金額,迴轉原先認列資產減損損 失,但資產於減損損失迴轉後的帳面價 值,不得超過資產在未認列減損損失的情 況下,減除應提列折舊或攤銷後的帳面價 值。依此規定,本文探討資產減損迴轉公 司,是否利用資產減損迴轉,以符合債務 契約要求、損益平穩化或美化公司財務報 表等。主要貢獻在於經由實證資料,研究 公司管理當局以資產減損迴轉的相關盈餘 管理,藉以建議我國財務會計準則公報允 許認列資產減損迴轉的適當性。 三、研究結果與討論 本文以 2005 年、2006 年及 2007 年第 一季認列資產減損迴轉的上市上櫃公司為 樣本,由於金融業屬高度管制的行業,其 公司特徵可能與非金融業有所不同,因而 排除之,另選取與資產減損迴轉公司於相 同年度認列資產減損損失,但未迴轉之同 產業、市值相近的公司以之配對,資料選 自台灣經濟新報社資料庫及公開資訊觀測 站。符合選樣標準之資產減損迴轉的公司 計有 67 家,扣除 1 家財務困難公司、2 家 無適合之公司與之配對及 9 家公司資料錯 誤或不齊全後,餘 55 家為有迴轉資產減損 損失者,加計 55 家公司與其配對,最終樣 本合計為 110 家。 有迴轉資產減損損失公司所屬行業別 分布情形來看,若依原產業別分類,則電 子業約佔 53%(29/55),與我國現況以電 子業為中心的產業趨勢相仿。然而,若未 將電子業進一步區分,恐有失偏頗,本文 依台灣證券交易所及櫃檯賣賣中心於 2007 年 7 月 2 日起上市上櫃公司產業類別為標 準,將電子業細分為八大類,依此類別選 取同產業公司,使類股連動性更加清楚。 若以台灣證券交易所及櫃檯買賣中心新調 整之產業類別,電子業中有或無迴轉資產 減損損失樣本所屬產業別分布尚屬平均。 電子業以外之其他行業方面,除建材營造 業外,其餘產業分佈尚屬平均,建材營造 業最多約佔 22%(12/55),主要係因這些 公司持有較高之出租資產,於 35 號公報施 行時認列資產減損損失,並於之後迴轉之 故。 本文研究假說一認為,其他條件不 變,負債比率趨高的公司傾向迴轉先前認 列的資產減損損失,即公司負債比率愈高 者,愈有可能以操縱會計數字的方式符合 合約規定,實證結果為負數(p>0.1),不 支持假說一。 本文研究假說二認為,過去研究發現 公司於資產減損年度有損益平穩化行為, 則公司於日後資產減損迴轉時,同樣會進 行損益平穩化之盈餘管理,實證結果為負 數,與預期符號一致,即公司盈餘低於預 期時,傾向迴轉先前認列之資產減損損 失,但未達 10%顯著水準。 本文研究假說三認為,公司管理當局 可能利用資產減損的機會,當預期未來年 度盈餘表現不佳時,高估資產減損,來年 再以資產減損迴轉提高公司盈餘,實證結 果 為 正 數 且 達 1% 顯著水準,支持假說 三:其他條件不變,公司有無資產減損迴 轉,係決定於資產減損金額與迴轉年度盈 餘表現。也就是說,公司於認列資產減損 時,已預期未來年度盈餘表現不佳,故高 估資產減損金額,為未來年度提高公司盈 餘而準備。而這也表示迴轉資產減損較傾 向於「餅乾盒」假說。

(5)

其他控制變數中,管理階層異動為負 值,顯示公司過去有管理階層異動者,較 不會於日後進行資產減損迴轉,但此變數 未達 10%顯著水準;營收淨額成長率為負 數且達 1%顯著水準,未符合預期;資產 報酬率成長率為正數且達 5%顯著水準, 符合預期;市值帳面價值比為負數,雖不 符合預期但不顯著;而公司規模為正值。 本文研究假說四預期負債比率趨高的 公司,傾向認列較高之資產減損迴轉金 額,實證結果為正數,即公司負債比率愈 高者,愈有可能以操縱會計數字的方式符 合合約規定,與本假說預期相符,但未達 10%顯著水準。 本文研究假說五:其他條件不變,公 司盈餘低於預期時,傾向認列較高之資產 減損迴轉金額,實證結果為正數,表示過 去研究雖發現公司會以資產減損從事進行 損益平穩化,但並未於日後以資產減損迴 轉進行損益平穩化之盈餘管理,故與本研 究假說預期不符,但未達 10%顯著水準。 本文研究假說六:其他條件不變,公 司認列資產減損迴轉金額,係決定於資產 減損金額與迴轉年度盈餘表現,實證結果 為正數且達 1%顯著水準,支持假說。顯 示公司管理當局可能利用資產減損的機 會,當預期未來年度盈餘表現不佳時,高 估資產減損,來年再以資產減損迴轉提高 公司盈餘,因此資產減損迴轉較傾向於 「餅乾盒」假說。 其他控制變數中,管理階層異動為負 值,顯示公司過去有管理階層異動者,較 不會於日後進行資產減損迴轉;營收淨額 成長率為負數且達 10%顯著水準,未符合 預期,資產報酬率成長率為正數,符合預 期且但未達 10%顯著水準,市值帳面價值 比為負數,雖不符合預期但不顯著,而公 司規模為負值。 四、計畫成果 美國會計準則並不允許認列資產減損 迴轉,但國際會計準則則未禁止,該項會 計準則的差異雖於 2002 年 9 月的聯合會議 中,列為短期內(2006-2008)應優先解決 的主要差異之一,然最後結果仍未定。我 國會計準則係與國際會計準則接軌,因此 瞭解目前該號公報實施的現況有助於未來 準則修訂時之參考。 本文主要目的在探究公司以資產減損 迴轉的盈餘管理行為。首先,在債務契約 假說下,公司為求符合債務契約的條件以 避免高額的違約成本,因而有操縱會計數 字的誘因,實證結果發現負債比率與有無 資產減損迴轉呈負相關,與預期不符,而 負債比率與資產減損迴轉金額成正相關, 與預期相符,但兩者皆未達顯著水準,故 不支持債務契約假說,其可能原因為債務 契約所要求達成之財務比率與資產減損迴 轉未有直接相關,例如流動比率、速動比 率等,亦可能於計算相關會計數字時已將 資產減損迴轉排除。其次,過去研究發現 公司以資產減損進行損益平穩化行為,本 研究延伸此觀念,檢視公司是否以資產減 損迴轉達到損益平穩化目標,然而不論在 有無資產減損迴轉或資產減損迴轉金額方 面,研究結果並不支持該假說,其可能原 因為投資人對公司的要求不僅是損益平 穩,而是期望公司成長。最後,本文探究 資產減損迴轉的公司,是否於資產減損時 已預期公司未來獲利不佳,因而認列較高 之資產減損金額,以備日後迴轉,即「餅 乾盒」假說,研究結果發現不論在有無資 產減損迴轉或資產減損迴轉金額,資產減 損金額與公司預期盈餘表現之替代變數的 交乘項皆為顯著正值,表示公司有無認列 資產減損迴轉或金額,皆決定於資產減損 金額與迴轉年度盈餘表現,因而支持該假 說。就此一發現言,準則制定者似應審慎 考慮允許資產減損迴轉對公司財務報表品 質的影響。 本文雖探討資產減損迴轉的盈餘管理 行為,但仍有下列限制:本文並未涵蓋所 有的盈餘管理行為,例如濫用重要性原 則、建構交易事項等,僅探討公司損益平 穩化與「餅乾盒」假說;再者,本研究以 Bartov(1993)的研究方法探究損益平穩 化,該法係假設公司以前一年度盈餘為未 來盈餘目標,與公司實務現況可能有差

(6)

異;最後,截至 2007 年 7 月止,資產減損 迴轉的公司家數約 70 家,本文僅提供初步 研究結果,是否可以之一般化仍有待未來 證實。 五、參考文獻 經濟日報,2005.5.16,35 號公報變成財報 障眼法?(十三版)。 謝宛庭和吳清在,2005,認列資產減損時 點 與 金 額 之 決 定 因 素 及 其 市 場 反 應,中華會計學刊,第 6-1 期: 59-95。

Alciatore, M., P. Easton, and N. Spear. 2000. Accounting for the Impairment of Long-Lived Assets: Evidence from the Petroleum Industry. 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 29, 151-172.

Bartov, E. 1993. The Timing of Asset Sales and Earnings Manipulation. The Accounting Review 68, 840-855. Bunsis, Howard. 1997. A Description and

Market Analysis of Write-Off

Announcements. Journal of Business Finance & Accounting 24,

1385-1400.

Chao, C. L. 2006. An Examination of SFAS No. 35: Adoption Timing

Motives, Write-Off Characteristics, and Market Reactio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ccounting Studies Special Issue, 77-120.

Collins, D., and S. Henning. 2004. Write-Down Timeliness,

Line-of-Business Disclosures and Investors’ Interpretations of Segment Divestiture Announcements. Journal of Business Finance & Accounting 31, 1261-1299. Elliott, J. A., and W. H. Shaw. 1988.

Write-Offs as Accounting Procedures to Manage Perceptions. 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 26, 91-119. Financial Accounting Standards Board. 2001.

Statement of Financial Accounting

Standards No. 144: Accounting for the Impairment or Disposal of Long-Lived Assets.

Francis, J., D. Hanna, and L. Vincent. 1996. Causes and Effects of Discretionary Asset Write-Offs. 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 34, 117-134. Henning, S., W. H. Shaw, and T. Stock. 2004.

The Amount and Timing of Goodwill write-Offs and Revaluations:

Evudence from U.S. and U.K. Firms. Review of Quantitative Finance and Accounting 23, 99-121.

Hogan, C., and D. Jeter. 1998. The

Information Content of Restructuring Charges: A Contextual Analysis. Working paper, Vanderbilt University. International Accounting Standards Board

(IASB). 2006. Memorandum of Understanding with the FASB. Website

http://www.iasb.org/Current+Projects /

Loh, A. L. C. and T. H. Tan. 2002. Assets Write-Offs-Managerial Incentives and Macroeconomics Factors. Abacus 38, 134-151.

Loh, A. L. C., T. H. Tan, and T. Wilkins. 2007. An Analysis of Singaporean Firm Asset Write-Offs during the Asian Financial Crisis. Working paper, National University of Singapore. Rees, L, S. Gill, and R. Gore. 1996. An

Investigation of Asset Write-Downs and Concurrent Abnormal Accruals. 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 34, 157-169.

Riedl, E. J. 2004. An Examination of Long-Lived Asset Impairments. The Accounting Review 79, 823-852. Strong, J., and J. Meyer. 1987. Asset

Writedowns: Managerial Incentives and Security Returns. Journal of Finance 42, 643-63.

(7)

Closer Look at Discretionary Writedowns of Impaired Assets. Accounting Horizons 6, 30-41.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Briefing Session on the Initial Recommendations for the Ultimate Way Forward of the Business, Accounting and Financial Studies (BAFS) Curriculum and Assessment Event Date &

Resources for the TEKLA curriculum at Junior Secondary Topic 1 Accounting Equation Strategies and Management – Extension Learning Element1. Module E4

Since huge quantities of transactions are involved in daily operations of a hotel, the accounting department always has to deal with complicated calculations which undoubtedly

The Senior Secondary Business, Accounting and Financial Studies Curriculum and Assessment Guide(with updates in Oct 2020)incorporates the key recommendations in the

– Lower of cost/NRV, sales or return and weighted average cost of inventory costing

Financial Analysis (i) Calculate ratios and comment on a company’s profitability, liquidity, solvency, management efficiency and return on investment: mark-up, inventory

{Assess business performance from a range of accounting ratios in terms of profitability,. liquidity, solvency and management efficiency

This glossary aims to provide Chinese translations of those English terms commonly used in the teaching of Business, Accounting and Financial Studies at secondary lev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