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國中體育教師教學反思及教學創新關係之研究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國中體育教師教學反思及教學創新關係之研究"

Copied!
14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國中體育教師教學反思及教學創新關係之研究

張祿純 國立體育大學

摘 要

本 研 究 旨 在 探 討 國 中 體 育 教 師 教 學 反 思 與 教 學 創 新 之 關 係 。 本 研 究 採 問 卷 調 查 法 , 以 自 編 之 「 國 中 體 育 教 師 教 學 反 思 與 教 學 創 新 調 查 問 卷 」 為 測 量 工 具 , 針 對 屏 東 縣 154 位 公 立 國 中 體 育 教 師 為 研 究 對 象,獲 得 有 效 問 卷 127 份。以 SPSS17.0 中 文 版 套 裝 軟 體 進 行 資 料 分 析,包 含 描 述 統 計、Pearson 積 差 相 關 及 多 元 逐 步 迴 歸。資 料 分 析 結 果 為:( 一 )教 學 反 思 各 層 面 與 教 學 創 新 各 層 面 之 間 有 相 關 存 在 , 而 教 學 反 思 中 的 「 實 際 行 動 」 與 教 學 創 新 的 相 關 情 形 較 高。( 二 )教 學 反 思 的「 技 術 理 性 」、「 實 際 行 動 」及「 批 判 反 思 」 三 個 層 面 能 夠 有 效 預 測 教 學 創 新 的 「 教 學 內 容 」、「 教 學 資 源 」 、 「 師 生 互 動 」以 及 教 學 創 新 之 整 體。獲 得 研 究 結 論 如 下: ( 一 ) 國 中 體 育 教 師 的 教 學 反 思 與 教 學 創 新 息 息 相 關。 ( 二 )國 中 體 育 教 師 的 教 學 反 思 對 其 教 學 創 新 具 有 預 測 力 。

關 鍵字:體育教師、教學反思、教學創新

壹、緒 論

教學是教育的核心,好的教學有賴於高品質的教師決定,而教師決定的 優劣對學生學習產生深遠的影響(林進材,1997)。教師專業權力的賦予,

應以培養成熟而自主的專業者、有能力自行設置實踐規準,且隨時檢視自己 的專業行動與行動結果為依歸之教師為依歸(陳美玉,1997)。其中,加強 教師專業發展能力的方法之一為「培養批判的反思能力」(歐用生,1996)。

為了提昇教師的專業程度,教師必須開啟與實際教學經驗間的對話,在決定、

執行與修正持續循環的教學情境中,涵養專業智慧、提昇教學的效能,其中 關鍵即在於反思(陳春蓮,2004)。亦即,透過反思可協助體育教師的專業 發展(Napper-Owen & McCallister, 2005)。

在國中階段,以「教學創新」為主要目標的九年一貫課程,其所欲培育 學生的十大基本能力之一,即明確指出欲培養學生的「欣賞、表現與創新」

(2)

的能力。體育課由於較不受升學的壓力,再者,今日的社會,生活品質成為 人們追求的目標,健康和幸福變成為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條件,如何讓身體 保持健康和舒暢,便是身體教育(education in physical)的重要目的。而在 注重升學的影響下,學校的體育課變成可提供學童從事中度到劇烈身體活動 的唯一機會(Faulkner & Reeves, 2000)。因此,體育教師便成為促進學生擁 有 好 的 健 康 觀 及 體 適 能 的 重 要 人 物 ( 周 宏 室 、 潘 義 祥 , 2002 ) 。 Ward 、 Wilkinson、Graser 和 Prusak(2008)的研究說明了體育教師應該找尋各種方 式,激勵學生參與體育課,並幫助其發展良好的生活品質;基層教師吳瑞士

(2008)根據自身經驗指出,教學要能不斷創新求變,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 興趣。

研究者搜尋有關中華創意發展協會(2008)2003 年至 2008 年間獲得 Grea Teach(全國創意教學獎)與 InnoSchool(全國學校經營創新獎)之縣市,發 現屏東縣的得獎作品甚少,且尚未搜尋到關於健康與體育領域方面的獲獎內 容,是否與教師在從事教學時融入創新或創意的多寡有關?再者,屏東縣位 於臺灣最南端,境內有許多學校皆屬於偏遠地區國中,在這樣特殊的環境下,

體育教師的教學反思與教學創新之關係為何?是研究者亟欲探討之議題。因 此本文以擔任屏東縣健康與體育學習領域體育教學之教師兼任主任、教師兼 任組長、專任教師為研究對象,但並未包括校長或代課、兼課教師,而是以 身在教學第一現場的體育教師為主。

約在 1690 年 Locke 視反思為詳細說明問題的表現,藉由反思可以瞭解自 我心靈的運作過程,並強調反思的正面成效(Kompf & Bond, 1995)。Dewey 的觀點受 Locke 的影響,在其著作「我們如何思維」(How we think)中就 對 反 思 做 一 深 入 的 探 討 。 他 認 為 最 好 的 思 維 方 式 是 反 思 思 維 ( reflective thinking),這種思維乃是針對某個問題進行反覆、延續且持續不斷的深思(姜 文閔譯,1992),此種思維能力不僅只是反省能力,更需要內省能力(王妙 里,2002)。

教學反思聯結了教學與反思,歐用生(1994)曾指出,最早將反思的觀 念引用到教學上,設計課程並加以訓練學生,首推「教學反思」。演變至今,

教學反思一詞包括了教學反省、反思的教師、反思教學、反省性實踐、行動 中反思、教學中反思、反思性教學等。國內多數研究(陳聖謨,1999;吳和 堂,2000;陳春蓮,2002;黃泰源,2005;林貞伃,2007;王義文,2008)

以教學反省稱之,然從英文(Teaching Reflection)解讀,教學反思似乎更能 呼應前段所述包括反省與內省能力。意涵為教師在教學前、教學中及教學後 的內隱性檢思歷程,在教學過程中解決問題或重新建構知識,從反思的回饋 與檢討中達到改進教學品質的目標,進而促進教師專業成長(陳玉枝,2003)。

教學反思的分類繁多,本研究係採歐用生(1995)、Brubacher、Case 和

(3)

Reagan(1994)將教學反思分為技術的反思(technical reflection):為達成 教學目標而反思;實際的反思(practical reflection):反思教學的適切性;

以及批判的反思(critical reflection):從不同角度反思相關問題。技術理性 為第一層次,依序更深入為實際行動與批判反思。教學反思旨在提昇自我的 教學能力,促進更好的教學成效(陳聖謨,1999)。教師利用反思來檢視自 己的教學,改善教學方法策略,重新評估教學活動,讓教學品質向上提昇已 成為教育領域當下的重要課題,更是身為教育者必須瞭解的知識之一(鄭勝 吉,2005)。因此,教學反思可指教師在教學前、教學中、教學後,進行主 動、持續及審慎的反思、批判與檢討的檢思歷程,用來解決問題或提昇教學 品質,並藉由不斷地反思思考,最終形成具有反思能力且更具專業性的教育 人員。本研究透過問卷調查來瞭解體育教師在技術理性、實際行動及批判反 思的反應情形。在體育教學中,關於教學反思的議題逐漸發酵並且獲得重視,

Tigelaar、Dolmans、De Grave、Wolfhagen 和 Van derVleuten(2006)就建議 應對教師的反思歷程進行研究,以便促進其專業成長。吳瑋光與闕月清(2003)

也指出,有關體育教師的教學反思研究在國外已經十分興盛,更有日益蓬勃 發展的趨勢,逐漸成為教學研究中的重要領域。

另一方面,「創新」一詞也是近年耳熟能詳的。尤其現今 21 世紀已是一 個知識經濟的年代,一個國家經濟的發展,逐漸依賴知識生產的水準、知識 進步的程度,以及知識創新的能力。而知識經濟的精髓,即在於「創新」與

「人力素質的提昇」(洪榮昭,2003)。處在如此需要大量培育創新知識的 人才,而且知識的半衰期愈來愈短的知識型社會中,教師是否具有快速適應,

隨時創新個人專業知識內容與調整專業實踐方式,展現終身學習的能力,乃 是目前教師專業發展上最迫切且具挑戰性的課題(陳美玉,2002)。提及創 新,不免讓人聯想到創造力、創意等詞。簡言之,創造力乃是人類一種創造 的能力(毛連塭、郭有遹、陳龍安、林幸台,2000)。創意是有獨創性的本 質 , 且 具 有 創 始 或 創 造 新 想 法 的 力 量 , 能 結 合 與 眾 不 同 且 有 獨 創 性 的 想 法

(Webster’s Revised Unabridged Dictionary, 1997, p.1012)。換句話說,創 意是由天賦的創造力所產生,是個體強調與眾不同、重新思考且新奇獨創的 想法。教育部(2002)在創造力教育白皮書表示:創造力與創新為一體之兩 面,廣義之創新能力包含了創造力、創新機制與創業精神;狹義而言,創造 力是創新的知識基礎,創新是創造力的具體實踐。是故,教學創新為教師因 時制宜不斷更新或變化其教學方式,並運用自身的創造力實際落實於教學之 中,其目的在於引發學習動機、啟發學生創意思考、適應學生之個別差異,

並且讓教學能產生正向的價值,以達成教學或教育的目標。本研究透過問卷 調查來瞭解體育教師在教學內容、教學資源、教學方法及師生互動的反應情 形。

(4)

誠如上述,教學反思與教學創新議題一直受到重視,然而,針對兩者相 關聯作探討者,目前只有林貞伃(2007)以臺灣北、中、南國中教師為對象 所做的調查研究。不過,從許多學者專家所言實不難看出其中也許存在著某 些關聯:Kane、Sandretto 和 Heath(2004)的研究發現一位有效能的教師應 具有教學反思、課程設計、教學創新及行動研究的能力,教學反思被視為有 效能的教師不可或缺的能力,能促進教師專業成長。Henderson 在其書《反 思教學》(Reflective Teaching)中提到實行反思有三項關鍵的特質:一、關 懷的倫理觀;二、教學的建構論者取向;三、創意的問題解決(李慕華譯,

2000)。教師的自我反思則是教學創新的動力之一(吳靖國,2003;Larrivee, 2000);教師愈能對自己的教學進行省思,則教師有愈高的教學創新行為(林 偉文,2002)。一位專業的教師應該具有教學反思與教學創新的能力,隨時 反思自己的教學,作為修正教學內容的依據(林進材,2000)。也就是說,

教師必須要具有改革與另類思考的模式、創造力的培養及批判思考的能力,

以及懷抱創新的精神(陳昭宇,2008)。教師應在教學中具有反思的能力,

以便教師的個人意義能夠不斷地重構,讓創新不斷發生(林貞伃,2007)。

教 師 若 針 對 自 身 的 教 學 進 行 批 判 反 思 , 並 將 反 思 過 後 的 資 料 運 用 於 實 際 教 學,將有助於改進教學並提昇教學品質的發現相符合(洪福財,2000)。由 此可知雖然教師的教學反思與教學創新存在著關聯性,但相關研究卻付之闕 如,實有待進一步探討。

基於上述,本研究預期教學反思與教學創新兩者之間有顯著相關。此外,

亦期望透過本研究,提供在職教師、師資培育機構、教育行政機關參考或舉 辦研習活動做參考。

三、研究目的

(一)探討國中體育教師教學反思與教學創新之關係。

(二)探討國中體育教師教學反思對教學創新之預測力。

四、研究範圍與限制

(一)研究對象:本研究以「屏東縣公立國民中學」為範圍,高級中學附設 國中部、私立學校及特殊學校則不列入;並以擔任健康與體育學習領 域之體育教學的教師兼任主任、教師兼任組長及專任教師為主,並未 包括校長或代課、兼課教師,此為限制之一。

(二)研究內容:教學反思與教學創新之概念包含甚廣,本研究僅依研究所 需界定為體育教學部分層面,此為限制之二。

(5)

貳、研究方法

一、研究對象

本研究以 97 學年度任教於屏東縣公立國民中學,擔任健康與體育領域之 體育教學的教師兼任主任、教師兼任組長與專任教師(未包括校長、代課或 兼 課 教 師 ) 為 對 象 實 施 普 查 , 研 究 者 根 據 97 學 年 度 屏 東 縣 各 級 學 校 名 冊

(2008)之國中體育教師人數資料,共計有 35 所國民中學。問卷以郵寄方式 寄送,於寄送前先與各校負責人員聯繫,隨附回郵信封,問卷寄出一個月後 尚未收到回覆者再以電話聯繫,請其寄回。共發出問卷 154 份,有效問卷共 124 份,有效問卷率為 81%。其中男性 75 人、女性 49 人。

二、研究工具

(一)教學反思:主要參考吳和堂(2000)自編之「國中實習教師教學反省 與專業成長問卷」,結合體育領域陳玉枝(2008)自編之「國小健康 與體育學習領域教師教學反省與教師專業成長問卷」修編而成,以教 學反思中的層次為分類依據,包含三大面向,分別為「技術理性」、

「實際行動」與「批判反思」。由一位教育學專家及四位運動教育學 專家檢驗內容及表面效度。問卷修改後,經項目分析發現,決斷值只 有 1 題未達顯著差異水準,其餘決斷值介於 4.01 至 8.67 之間,各題與 總分之相關,皆大於.40,其值介於.41 至.73 之間。因素分析後,計有 11 題因素負荷量低於.45,故予以刪除;各因素所有題目的因素負荷量 介於.56 至.86 之間,總變異量為 65.48%,包括技術理性(4 題)、實 際行動(4 題)及批判反思(3 題)等 3 個構面共 11 題。Cronbach’s α 係數分別為.74(技術理性)、.79(實際行動)及.79(批判反思),

表示此樣本反應良好的內部一致性。

(二)教學創新:主要參考黃惠君(2006)自編之「臺北市國民中學實施創 新教學調查問卷」修編而成,以與體育教學相關為分類依據,包含五 大面向,分別為「教學內容」、「教學資源」、「教學方法」、「師 生互動」與「評量方式」。由一位教育學專家及四位運動教育學專家 檢驗內容及表面效度。問卷修改後,經項目分析發現,教學創新五個 層面的 29 題,其決斷值除 2 題未達顯著差異水準,其餘決斷值介於 3.32 至 15.99 之間,各題與總分之相關,除 1 題相關係數低於.40 外,

其餘介於.51 至.79 之間。因素分析後,計有 8 題因素負荷量低於.45,

故予以刪除,其中「評量方式」只剩 1 題單獨成一因素,也予以刪除;

各 因 素 所 有 題 目 的 因 素 負 荷 量 介 於 .59 至 .87 之 間 , 總 變 異 量 為 75.39%,包括教學內容(5 題)、教學資源(4 題)、教學方法(4 題)

(6)

及師生互動(5 題)等 4 個構面共 18 題。Cronbach’s α係數分別為.91

(教學內容)、.85(教學資源)、.92(教學方法)及.87(師生互動),

表示此樣本反應良好的內部一致性。

三、資料分析

(一)「國中體育教師教學反思與教學創新調查問卷」:以上述研究工具為 編製內容,採 Likert 式四點量尺計分方式,根據填答者對實際情形的 經驗及感覺,4 分代表完全符合,1 分代表完全不符合。

(二)預試問卷以立意取樣方式選取公立國民中學共 55 位體育教師為樣本進 行預試。採用次數分配百分比進行內容效度分析。由於教學反思與教 學創新的構面係依理論依據形成,因此已有預設的構面變數。於此情 況下,李德治與童惠玲(2009)建議可以設定因子個數,故分別設定 3 及 5 因子個數。以主成分分析,因素負荷量設為.45,並以最大變異 法進行因素的直交轉軸。採 Cronbach’s α係數估計問卷之信度,瞭解 問卷之內部一致性,並以 Pearson 積差相關瞭解各層面之間的相關情 形。

(三)本研究資料以 SPSS for Windows 17.0 中文視窗版統計軟體程式進行統 計分析,以描述統計、Pearson 積差相關、多元逐步迴歸等統計方法進 行分析。

參、結果與討論

一、國中體育教師教學反思與教學創新之相關性

由 下 表 一 可 知 , 國 中 體 育 教 師 教 學 反 思 與 教 學 創 新 , 呈 現 高 度 正 相 關

(r=.763,p<.05),顯示當「教學反思」得分愈高,其「教學創新」的得分 也愈高。

在「技術理性」層面與教學創新有中度正相關(r=.63,p<.05),顯示 國 中 體 育 教 師 技 術 理 性 方 面 的 教 學 反 思 得 分 愈 高 , 其 教 學 創 新 之 得 分 也 愈 高。與「教學內容」(r=.62,p<.05)、「教學資源」(r=.55,p<.05)、

「師生互動」(r=.50,p<.05)及「教學方法」(r=.51,p<.05)呈現中度 正相關。其中「教學內容」與教學反思之「技術理性」層面相關最高。

在「實際行動」層面與教學創新有中度正相關(r=.70,p<.05),顯示 國 中 體 育 教 師 實 際 行 動 方 面 的 教 學 反 思 得 分 愈 高 , 其 教 學 創 新 之 得 分 也 愈 高。與「教學內容」(r=.62,p<.05)、「教學資源」(r=.62,p<.05)、

「教學方法」(r=.62,p<.05)與「師生互動」(r=.57,p<.05)呈現中度

(7)

正相關。其中「教學內容」與教學反思之「實際行動」層面相關最高。

在「批判反思」層面與教學創新有中度正相關(r=.58,p<.05),顯示 國 中 體 育 教 師 批 判 反 思 方 面 的 教 學 反 思 得 分 愈 高 , 其 教 學 創 新 之 得 分 也 愈 高。與「教學內容」(r=.54,p<.05)、「教學資源」(r=.50,p<.05)、

「教學方法」(r=.52,p<.05)及「師生互動」(r=.46,p<.05)呈現中度 正相關。其中「教學內容」與教學反思之「批判反思」層面相關最高。

表一 教學反思與教學創新之積差相關分析摘要表 教學創新

教學反思 教學內容 教學資源 教學方法 師生互動 整體 技術理性 .62* .55* .50* .51* .63* 實際行動 .62* .62* .62* .57* .70* 批判反思 .54* .50* .52* .46* .58* 整體 .71* .64* .66* .61* .76*

*P<.05

二、國中體育教師教學反思對其教學創新之預測力

(一)教學反思各層面對其教學創新中「教學內容」之預測力

由表二可知,三個預測變項對「師生互動」皆有顯著的預測力,依序為

「實際行動」、「技術理性」與「批判反思」,三個預測變項與「教學內容」

依變項的多元相關係數為.72,、決定係數(R2)為.52,最後迴歸模式整體性 考驗的 F 值為 42.54(p<.05),因而三個預測變項共可有效解釋「教學內容」

變項 51.5%的變異量。從個別變項預測力的高低來看,對「教學內容」最具 預測力者為「實際行動」預測變項,其個別解釋變異量為 38.9%,其次為「技 術理性」及「批判反思」,其個別解釋變異量分別為 7.8%和 4.8%。從標準 化的迴歸係數來看,迴歸模式中的三個預測變項之β值分別為.23、.37、.27,

均為正數表示其對「教學內容」的影響均為正向。

表二 教學反思各層面對教學創新「教學內容」之多元迴歸分析摘要表 投入變項順序 多元相關

係數(R)

決定係 數 R2

改變量

(△R2) F 值 標準化迴歸係數(β) 1.實際行動 .62 .39 .39 77.77* .23 2.技術理性 .68 .47 .08 53.12* .37 3.批判反思 .72 .52 .05 42.54* .27

*P<.05

(8)

(二)教學反思各層面對其教學創新中「教學資源」之預測力

由表三可知,三個預測變項對「教學資源」皆有顯著的預測力,依序為

「實際行動」、「技術理性」與「批判反思」,三個預測變項與「教學資源」

依變項的多元相關係數為.67,、決定係數(R2)為.45,最後迴歸模式整體性 考驗的 F 值為 32.29(p<.05),因而三個預測變項共可有效解釋「教學資源」

變項 44.7%的變異量。從個別變項預測力的高低來看,對「教學資源」最具 預測力者為「實際行動」預測變項,其個別解釋變異量為 38.5%,其次為「技 術理性」及「批判反思」,其個別解釋變異量分別為 3.4%和 2.8%。從標準 化的迴歸係數來看,迴歸模式中的三個預測變項之β值分別為.34、.24、.21,

均為正數表示其對「教學資源」的影響均為正向。

表三 教學反思各層面對教學創新「教學資源」之多元迴歸分析摘要表 投入變項

順序

多元相關 係數(R)

決定係 數 R2

改變量

(△R2) F 值 標準化迴歸係數(β) 1.實際行動 .62 .39 .39 76.47* .34 2.技術理性 .65 .42 .03 43.62* .24 3.批判反思 .67 .45 .03 32.29* .21

*P<.05

(三)教學反思各層面對其教學創新中「教學方法」之預測力

由表四可知,三個預測變項對「教學方法」有顯著的預測力之變項共有 兩個,依序為「實際行動」與「批判反思」,兩個變項與「教學方法」依變 項的多元相關係數為.65、決定係數(R2)為.42,最後迴歸模式整體性考驗的 F 值為 44.55(p<.05),因而兩個預測變項共可有效解釋「教學方法」變項 42.4%的變異量。從個別變項預測力的高低來看,對「教學方法」最具預測 力者為「實際行動」預測變項,其個別解釋變異量為 38.6%,其次為「批判 反思」,其個別解釋變異量為 3.8%。從標準化的迴歸係數來看,迴歸模式中 的兩個預測變項之β值分別為.48、.24,均為正數表示其對「教學資源」的影 響均為正向。

表四 教學反思各層面對教學創新「教學方法」之多元迴歸分析摘要表 投入變項順序 多元相關

係數(R)

決定係 數 R2

改變量

(△R2) F 值 標準化迴歸係數(β) 1.實際行動 .62 .39 .39 76.81* .48 2.批判反思 .65 .42 .04 44.55* .24

*P<.05

(9)

(四)教學反思各層面對其教學創新中「師生互動」之預測力

由表五可知,三個預測變項對「師生互動」皆有顯著的預測力,依序為

「實際行動」、「技術理性」與「批判反思」,三個預測變項與「師生互動」

依變項的多元相關係數為.62,、決定係數(R2)為.38,最後迴歸模式整體性 考驗的 F 值為 24.56(p=<.05),因而三個預測變項共可有效解釋「師生互 動」變項 38%的變異量。從個別變項預測力的高低來看,對「師生互動」最 具預測力者為「實際行動」預測變項,其個別解釋變異量為 32%,其次為「技 術理性」及「批判反思」,其個別解釋變異量分別為 3.5%和 2.5%。從標準 化的迴歸係數來看,迴歸模式中的三個預測變項之β值分別為.29、.24、.20,

均為正數表示其對「師生互動」的影響均為正向。

表五 教學反思各層面對教學創新「師生互動」之多元迴歸分析摘要表 投入變項順序 多元相關

係數(R)

決定係 數 R2

改變量

(△R2) F 值 標準化迴歸係數(β) 1.實際行動 .57 .32 .32 57.46* .29 2.技術理性 .60 .36 .04 33.30* .24 3.批判反思 .62 .38 .03 24.56* .20

*P<.05

(五)教學反思各層面對整體教學創新之預測力

由表六可知,三個預測變項對整體教學創新皆有顯著的預測力,依序為

「實際行動」、「技術理性」與「批判反思」,三個預測變項與整體教學創 新依變項的多元相關係數為.77,決定係數(R2)為.59,最後迴歸模式整體性 考驗的 F 值為 56.792(p<.05),因而三個預測變項共可有效解釋整體教學 創新 58.7%的變異量。從個別變項預測力的高低來看,對整體教學創新最具 預測力者為「實際行動」預測變項,其個別解釋變異量為 48.9%,其次為「技 術理性」及「批判反思」,其個別解釋變異量分別為 5.2%和 4.5%。從標準 化的迴歸係數來看,迴歸模式中的三個預測變項之β值分別為.35、.30、.26,

均為正數表示其對整體教學創新的影響均為正向。

表六 教學反思各層面對整體教學創新之多元迴歸分析摘要表 投入變項順序 多元相關

係數(R)

決定係 數 R2

改變量

(△R2) F 值 標準化迴歸係數(β) 1.實際行動 .70 .49 .49 116.79* .35

2.技術理性 .74 .54 .05 71.41* .30 3.批判反思 .77 .59 .05 56.79* .26

*P<.05

(10)

三、國中體育教師的教學反思與教學創新相關之討論

根據上述國中體育教師教學反思與教學創新關係情形之分析,經由積差 相關分析結果得知,國中體育教師教學反思整體及各分層面,與教學創新及 各分層面之間相關係數為.46 至.71 之間,均呈現顯著正相關(p<.05),顯 示國中體育教師教學反思愈高,則其教學創新的程度也愈高。此研究結果與 林貞伃(2007)針對不分科國中教師的研究結果相同,顯示體育教師在教學 反思程度愈高,愈會進行具創新的體育教學。教學反思與教學創新之間的相 關也與 Kane、Sandretto 和 Heath(2004)指出,教學反思與教學創新是一位 有效能教師不可或缺的能力相符合。也就是說,一位專業的教師應該具有教 學反思與教學創新的能力,隨時反思自己的教學,作為修正教學內容的依據

(林進材,2000),以便教師的個人意義能夠不斷地重構,讓創新不斷發生

(林貞伃,2007)。此亦符合林偉文(2002)指出教師愈能對自己的教學進 行反思,則教師有愈高的教學創新。因此,國中體育教師的教學反思與教學 創新具有顯著相關。

四、國中體育教師的教學反思對教學創新預測之討論

由上述研究結果可知,教學反思的三個層面「技術理性」、「實際行動」

及「批判反思」對教學創新的「教學內容」、「教學資源」、「師生互動」

和教學創新的整體具有顯著預測力,其中對教學創新的整體之預測力為 58.7

%;而教學反思的「實際行動」和「批判反思」層面對「教學方法」的創新 具有顯著預測力。此與林貞伃(2007)研究結果指出技術理性、實際行動與 批判反思皆能正向預測「教學方法」的創新相符合,教師進一步在實際行動 及批判反思層面有較高程度的反思,較會有教材內容與師生互動的創新。此 與洪福財(2000)指出教師若針對自身的教學進行批判反思,並將反思過後 的資料運用於實際教學,將有助於改進教學並提昇教學品質的發現相符合。

亦 即 , 教 師 自 己 的 反 思 是 教 學 創 新 的 動 力 之 一 ( 吳 靖 國 , 2003; Larrivee, 2000),教師愈能對自己的教學進行省思,則有愈高的教學創新行為(林偉 文,2002)。綜合上述,可知無論是以教學創新的整體或各層面作為效標變 項,均有二到三個達顯著水準的預測變項,因此,國中體育教師的教學反思 對教學創新具有顯著預測力。

肆、結論與建議

一、結論

(一)國中體育教師的教學反思與教學創新有顯著正相關。也就是說,國中

(11)

體育教師的教學反思發展愈好,愈能有效落實教學創新。其中以教學 反思的「實際行動」與整體教學創新的相關性最高,顯示「實際行動」

層面與整體教學創新的關係較為密切。

(二)國中體育教師的教學反思對教學創新具有顯著的預測力。教學反思中,

能預測整體教學創新及各層面依序為「實際行動」、「技術理性」及

「批判反思」。其各層面對教學創新的「教學內容」層面之預測力最 高,也就是說,體育教師在反思過程中,最注重的是教學時的相關內 容。

二、建議

依據本研究之結果,提出下列幾項建議供參酌:

(一)由研究結論可知,國中體育教師的教學反思與教學創新有顯著正相關,

其 教 學 反 思 對 教 學 創 新 具 有 顯 著 的 預 測 力 。 體 育 教 師 們 若 能 於 教 學 前、中、後進行反思,或撰寫教學的反思日誌,有助於拓展思考的寬 度,更能對反思過程加以反思,內化知識並轉化為實際的教學策略,

進一步進行教學創新。

(二)本研究是以量化研究為方法,發放問卷進行調查,後續研究可輔以實 地訪談、行動觀察等質化分析,更能深入探討研究結果,研究結果也 將更為周延。在研究內容方面,可繼續深入探討體育教師教學反思中 的內省智慧,或者在教學創新方面融入多元智慧的教學進行研究。

參考文獻

97 學年度屏東縣各級學校名冊(2008):屏東縣:屏東縣政府教育處。

中華創意發展協會(2008)。Grea Teach & Inno School。2010 年 2 月 28 日。

取自網址 http://www.ccda.org.tw/sing_up/gt/index.htm

毛連塭、郭有遹、陳龍安、林幸台(2000):創造力研究。臺北市:心理。

王妙里(2002):反思教學中教師內省智慧的探索。國立臺北師範學院課程與 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王義文(2008):臺北市國中體育教師教學反省與教學效能之相關研究。國立 臺灣體育大學(桃園)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

吳和堂(2000):國民中學實習教師教學反省與專業成長關係之研究。國立高 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吳瑋光、闕月清(2003):國小實習教師教學計畫個案研究。92 年度體育學 術研討會專刊,262-270 頁。

(12)

吳瑞士(2008):如何在體育教學上激發學生的運動興趣。學校體育,106 期,

54-60 頁。

吳靖國(2003):創新教學的問題與展望。載於國立臺灣海洋大學(主編),

創新教學理論與實務(頁 259-280)。臺北市:師大書苑。

李德治、童惠玲(2009):多變量分析:專題及論文常用的統計方法。臺北市:

雙葉。

李慕華譯(2000):Henderson, J. G. (1992)原著。反思教學:成為一位探究的 教育者(REFLECTIVE TEACHING: Becoming an Inquiring Educator)。臺 北市:心理。

周宏室、潘義祥(2002):運動教育學序章。載於周宏室(主編),運動教育 學(1-39 頁)。臺北市:師大書苑。

林貞伃(2007):國民中學教師教學反省、教學分享與教學創新關聯性之研究。

銘傳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林偉文(2002):國民中小學學校組織文化、教師創意教學潛能與創意教學之 關係。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林進材(1997):教師教學思考—理論、研究與應用。高雄市:復文。

林進材(2000):有效教學—理論與策略。臺北市:五南。

姜文閔譯(1992):Dewey, J. (1991)原著。我們如何思維(How we think)。

臺北市:五南。

洪榮昭(2003):知識創新與學習型組織(二版一刷)。臺北市:五南。

洪福財(2000):幼教教師專業成長—教學反省策略及其應用。臺北市:五南。

教育部(2002):創造力教育白皮書:打造創造力國度。臺北市:教育部。

陳玉枝(2003):國小實習教師體育教學反省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 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陳玉枝(2008):臺灣地區國小健康與體育學習領域教師教學反省與專業成長 之研究。臺北市:五南。

陳春蓮(2002):國小教師教學歷程檔案對教學反省影響之研究。國立臺南大 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市。

陳春蓮(2004):體育教學的反省與實踐。臺北市:師大書苑。

陳昭宇(2008):國中體育教師的反思、轉型與成長。學校體育,109 期,64-70 頁。

陳美玉(1997):教師專業—教學理念與實踐。高雄市:麗文。

陳美玉(2002):教師個人知識管理與專業發展。臺北市:學富。

陳聖謨(1999):國民小教師教學反省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博 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黃泰源(2005):國小體育專家與生手教師教學行為及教學反省之比較研究。

(13)

國立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

黃惠君(2006):國中教師人口變項、玩興、教學動機、快樂感受與創意教學 之關係。國立中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歐用生(1994):做一個有反省能力的教師。研習資訊,11 卷 5 期,1-6 頁。

歐用生(1995):教師成長與學習。臺灣省國民學校教師研習會。

歐用生(1996):教師專業成長。臺北市:師大書苑。

鄭勝吉(2005):台東縣國小教師健康與體育學習領域教學反省之研究。國立 臺東大學體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東縣。

Brubacher, J. W., Case, C. W., & Reagan, T. G. (1994). Becoming a reflective educator: How to build a culture of inquiry in the schools. CA: Corwin Press, Inc.

Faulkner, G., & Reeves, C. (2000). Primary School Student Teachers’ Physical Self-Perceptions and Attitudes Toward Teaching Physical Education.

Journal of Teaching in Physical Education, 19, 311-324.

Kane, R., Sandretti, S., & Heath, C. (2004). An investigation into excellent tertiary teaching: Emphasizing reflective practice. Higher Education, 47, 283-310.

Kompf, M. & Bond, W. R. (1995). Through the Looking Glass: Some Criticisms of Reflection.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383661) Larrivee, B. (2000). Transforming Teaching Practice: becoming the critically

reflective teacher, Reflective Practice, 1(3), 293-308.

Napper-Owen, G., & McCallister, S. (2005). What Elementary Physical Education Student Teachers Observe and Reflect Upon to Assist Their Instruction. Physical Educator, 62(2), 76-84.

Tigelaar, D., Dolmans, D., De Grave, W., Wolfhagen, I., & Van derVleuten, C.

(2006). Portfolio as a tool to stimulate teachers’ reflections. Medical Teacher, 28(3), 277-282.

Ward, J. Wilkinson, C., Graser, S. V., & Prusak, K. A. (2008). Effects of Choice on Student Motivation and Physical Activity Behavior in Physical Education.

Journal of Teaching in Physical Education, 27, 385-398.

Webster’s Revised Unabridged Dictionary. (1997). Retrieved November 2, 2008, from: http://machaut.uchicago.edu/

(14)

Correlation between Teaching Reflection and Teaching Innovation for Junior High Schools Physical

Education (P.E.) Teachers

Lu-Chun Chang National Taiwan Sport University

ABSTRACT

The purpose of the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the relationship of the teaching reflection and teaching innovation implemented by P.E. teachers in the junior high schools. The research collected and analyzed the data through the questionnaire. The instrument, “The P.E. teachers’ Teaching Reflection and Teaching Innovation in Junior High School” was designed. The research samples include 154 junior P.E. teachers in Pingtung County, and 127 valid questionnaires were retrieved and collected. The data was analyzed by statistic software of SPSS 17.0 of Chinese version. The data collection from the surveys were treated and analyzed with descriptive statistic, Pearson’s product-moment correlation method and the stepwise linear regression analysis. The results of the data analyzed were (1) There were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between each dimension of teaching reflection and teaching innovation, the “practical reflection” reflection showed higher correlation with each dimension of teaching innovation than the other variables. (2) The “technical reflection”, “practical reflection” and “critical reflection” of teaching reflection could predict the

“teaching contents”, “teaching resources”, “teacher-student interactive” and teaching innovation. Conclusions obtained were (1) There were positive correlations between teaching reflection and teaching innovation of Junior high schools P.E. teachers. (2) Junior high schools P.E. teachers’ teaching reflection can predict teaching innovation.

Key words: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er, teaching reflection, teaching innovation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Define instead the imaginary.. potential, magnetic field, lattice…) Dirac-BdG Hamiltonian:. with small, and matrix

The empirical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re are four results of causality relationship between Investor Sentiment and Stock Returns, such as (1) Investor

Boston: Graduate School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Harvard University.. The Nature of

assessment items targeting the following reading foci: specific information, inferencing, main ideas. What syntactic and/or semantic clues would you identify in the text to guide

Microphone and 600 ohm line conduits shall be mechanically and electrically connected to receptacle boxes and electrically grounded to the audio system ground point.. Lines in

運用 Zuvio IRS 與台日比較文化觀點於日本文化相關課程之教學研究 Applying Zuvio IRS and Perspective on Cultural comparison between Taiwan and Japan to Teaching

In this chapter, the results for each research question based on the data analysis were presented and discussed, including (a) the selection criteria on evaluating

The regression analysis results indicated that after the corporate image, service quality, satisfaction, perceived value and loyalty between each dimension and 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