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極端氣候來襲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極端氣候來襲"

Copied!
3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1

◎機關安全維護宣導

〜極端氣候來襲 挑戰全球防災應變〜

「這些年來一年比一年熱,奇怪的是熱天更熱而寒天更冷,更奇怪的是要 麼久久不下雨,一來就是嚇死人的傾盆大雨!」揮汗如雨的阿嬤邊觀賞划龍舟 邊自言自語地抱怨。

全球是否進入極端氣候?

2013 年的父親節,設在臺北市公園路的氣象站測得午間溫度高達攝氏 39.3 度; 2016 年 1 月帝王級寒流來臨,淺山地區如日月潭也下雪、平原如臺 北市更飄霰,不是說全球正在暖化嗎?極端氣候與全球暖化有關聯嗎?極端氣 候與國計民生有何相關性?防災規劃若沒考量氣候的極端,後果的衝擊會有多 嚴重?

「天氣」與「氣候」

天氣(weather)指特定時間某地的大氣現象,如玉山山頂目前正在下雨。

氣候 (climate)則指特定「時段」某地大氣現象的量測數值,如玉山山頂十年 來觀測每月降 雨量的數值。我們常聽專家說「氣候變遷」(climate change),它 的定義專指全球大區域天氣過往特定時段內,量測數值均態變化的趨勢;所以,

氣候變遷係用在全球大範圍而非小區域,指的是全球過往特定時段量測數據的 均值變化,氣候變遷還可以預判全球天氣均態變化的未來走勢。例如,過往 30 年全球年均溫增加 0.5 度,就是表達氣候變遷的一種敘述。

「極端氣候」與「氣候變遷」

兩者都有氣候兩個字,分得清極端氣候與氣候變遷的關聯性與異質性嗎?

根據聯合國的跨政府氣候變遷研究團隊(IPCC)針對極端氣候(climate extreme)

的認定,是指「極端的天氣事件」(extreme weather event);那究竟有多極端才作 數?以下三種定義都算數:一是小區域極端天氣事件的量測數值,遠超過均態 變化的範圍;二是小區域極端天氣事件的量測數值,超過危險標準,如過熱造 成柏油路面融化或過冷造成農漁欠收都會釀成災害;三是小區域極端的天氣事 件量測數值,過往極少發生甚至從未見過。上揭發生在臺北盆地溽暑破紀錄之 高溫與全國嚴冬帝王級的寒流,就是極端氣候。

強降雨還是乾旱無雨

極端的天氣事件除了熱天更熱、寒天更冷大家都體驗過之外,還有哪些天 氣事件也算極端?記憶猶新的首推強降雨。2015 年 6 月 14 日午後炎熱的臺北 盆地上空,熱對流旺盛造成瞬間強降雨,臺北市公館測的時雨量高達 131.5 毫 米,豪雨致使附近嚴重淹水;1 小時的強降雨,相當於臺北盆地年雨量的 5%!

年雨量約莫相同,但是降雨的日數與累計時數年年遞減,意即雨量都集中在極 短時間內自天傾盆灌注而下。強降雨若是極端天氣事件頻譜的一端點,則頻譜

(2)

2

的另一端點對應發生的,就是乾旱無雨。臺灣本島的嘉南地區今年以來久旱少 雨,6 大水庫儲水量剩下不到八分之一;其中最嚴重者首推蓄水量最大的曾文 水庫,目前儲水量僅有滿水位的 2.7%,乾涸的庫底變成青青草原。今年該帶來 豐沛雨量的梅雨季節,從 5 月入梅為期一個月(見下圖),嘉南地區一度水情吃 緊,衝擊社會民生。

極端氣候與二氧化碳濃度有無關係?

地球的大氣層系統非常複雜,科學家所累積的觀測資料,相對於大氣層幾 十億年的歷史,非常不足。過往兩百餘年的當代,大氣氣溫由溫度計直接度量。

至於過往六千年的近代,可用神木年輪取樣量測年輪寬窄,年輪愈寬則該年雨 多高溫,年輪愈窄則該年雨少低溫,經二級校正可推定近代各年的氣溫。過往 四十萬年的古代,係從永凍冰層取樣,量測冰層內穩定性同位素氧 -18(180)

的濃度,它與均溫成正比,經二級校正後也可推定古代各年的氣溫。同樣地,

當代、近代與古代的大氣二氧化碳濃度,也可直接測得或間接推定。過往大氣 氣溫與大氣二氧化碳濃度兩 者間有關聯嗎?圖 1 顯示過往四十萬年在南極 Vostok 實驗站取出的永凍冰柱,所量測大氣氣溫與大氣二氧化碳濃度之結果。

(3)

3

由圖中下方的大氣氣溫可看出,過往四十萬年歷經 4 次冰河期,冰河期與間冰 期的溫差達 14 度;最近的一次冰河期稱為沃姆冰期,發生在 11 萬至 1.2 萬 年前,目前我們處於沃姆冰期之後的間冰期。圖中上方的大氣二氧化碳濃度,

與下方的大氣氣溫有緊密的正相關性,直到晚近兩百年工業革命時代,大氣二 氧化碳濃度爆發性地陡增,背離了與大氣氣溫的關聯性,也就衍生出當代極端 氣候。極端的天氣事件是自然現象嗎?科學 家可從古代到當代的溫度量測資料 中,找出氣候變遷內工業排放二氧化碳對氣候的 影響。IPCC 於 2012 年所出 版的 SREX 報告指出:全球工業排放二氧化碳造成暖化,直接導致極端天氣事 件諸多特性的改變,包含發生頻率變綿密、強度變大、範圍變廣、持續時間變 長、爆發時機變得很特殊。此報告顯示上揭的極端溫度與極端降水,與工業排 放二氧化碳造成暖化有強烈的相關性;是以,極端溫度與極端降水並非單純的 自然現象。至於全球暖化是否造成颱風與龍捲風更多更強,科學家刻正搜集更 多的數據查核中。

極端氣候在臺灣

將場景從全球的大範圍拉回我國的小區域,圖 2 顯示臺澎金馬地區自民國 肇建以來,測得大氣氣溫「距平」變化(某一 系列數值中,某一個數值與平均 值的差),「距平」以 1961 至 1990 年之年均溫—攝氏 23.56 度為平準。由圖 中可看出全球工業革命以降,臺澎金馬地區的大氣氣溫百年來增加了 1.5 度(圖 中紅色的百年趨勢直線), 晚近這 30 年來就陡增了 0.63 度(圖中綠色的 30 年趨勢直線),可以這麼說,臺澎金馬地區沒有最熱,只有更熱。這一百多年來,

或多或少都有些極端氣候的紀錄,唯近年來特別多。圖中黑色跳動的曲線是當 年測得的年均溫,暗影區則是溫度變化的範圍;除了一年比一年更熱之外,也 可觀察到自 1980 年以來,每年溫度變化的範圍更廣,熱的時候更熱,冷的時 候更冷,極熱與極冷的溫度,就是極端天氣事件,且愈晚近愈頻繁。極端天氣 事件的後顯性衝擊包含極端高溫造成的熱浪、極端低溫造成的急凍、極端強降 雨造成的洪澇、極端無雨造成的乾涸與極端乾旱造成的野火。當這些極端天氣 事件的發生頻率增加時,就會導致國人生命財產的損失與國家基礎設施的損毀,

造成國家安全與社會安定的衝擊。如熱浪與急凍導致國人中暑與腦、心血管病 變驟增,醫療體系負荷加重。洪澇併發山崩、落石、土石流,阻礙交通與救援,

溢淹退卻後衍生的疫情蔓延亦須及時防治。乾旱往往結合焚風與閃電,致使遍 地野火焚燒多日,濃煙霧靄污染大片區域、林木 的水保功能消失。

過往的基礎建設 已不足以抵擋極端氣候來襲

面對今後極端天氣事件日形綿密,就不能以過往累積的經驗去看未來極端 的挑戰;如過往的基礎建設採抵擋百年洪峰紀錄的設計,恐難以適應未來極端 強降雨洪澇的沖擊。我們須採預防性「料敵從寬」的規劃與作為,增加防災演 練想定狀況的複雜度與頻度;防災應變要從嚴、從難,做好萬全準備,方能面 對全球暖化衍生極 端氣候所帶來的衝擊。

臺中榮民總醫院關心你也提醒你!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下列四圖中,小白球代表氦原子,大灰球代表氮原子。哪一圖最適合表示標準狀態(STP)時,氦氣與氮氣 混合氣體的狀態?. (

酸性氣體(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可以飄浮到離源頭很遠的地

另由各類人工溼地系統與氣溫之相關性結果可發現小型 FWS 系統之蒸發散 特性變化與氣溫間之相關係數為 0.76,顯示二者間具有高度相關,而當自由液面 降至礫石面下後,亦即

地球氣候高溫化的問題是當前地球環保最迫切的課題。從 1992 年「地球高峰會議」制訂的「全球氣候變化公約」到 1998 年「京都議

在大氣層之平流層中的臭氧濃度約有 90%,存在於離地表約 20~30 公里的 大氣中,其為臭氧濃度最高的區域,故又稱臭氧層(Ozone

(1)地球的大氣是由氮、氧及一些微量氣體組成。太陽輻射進入地球時,大氣層幾 乎可以讓它穿透過去 ;

[r]

對於二氧化碳與氧氣的製備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