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中國現代數學史的重要史料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中國現代數學史的重要史料"

Copied!
16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中國現代數學史的重要史料 : 江澤涵致胡適的 信函

徐義保

一. 前言

1999 年元月筆者在哥倫比亞大學東亞 圖書館 (The Starr East Asian Library, Columbia University) 瀏覽耿云志主編, 黃 山書社 1994 年出版的 42 卷本 「胡適遺稿及 祕藏書信」 時, 驚喜地發現卷 25影印了“江澤 涵信四十七通”。1

胡適是本世紀上半葉中國最有影響的 文人之一。 他 1891 年 12 月 17 日生於上海;

1910 年考取第二屆留美庚款。 在美七年先後 留學於康奈爾與哥倫比亞大學。 1917 年回國 後, 他長期任教於北京大學。 1936 至 1945 年出任中華民國駐美大使。 抗日戰爭勝利後 回國任北京大學校長。 1949年離開大陸去美;

1958轉台灣主持中央研究院。 1962年2月24 日病逝於台北。 胡適是白話文的倡導者, 新文 化運動的領袖。 他對中國史學、 文學與哲學有 較大的貢獻。2

至於寫信給胡適的江澤涵 (1902 年 2 月 6—1994 年 3 月 29), 則是中國現代數學的

奠基人之一, 拓樸學研究的拓荒者。 1922 至 1926 年, 江就讀於天津南開大學; 1927 至 1930 年留學於美國哈佛大學並獲博士學位。

1931 自美國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回國後任教 於北京大學數學系, 並長期擔任數學系系主 任 (1934 —1952)。 在長達六十餘年的數學 生涯中, 他不僅在拓樸不動點理論、Morse 臨 界點、 複迭空間、 纖維叢等研究方面取得豐碩 成果, 而且為中國數學人才的培養、 特別是北 京大學數學系的建設作出了重要貢獻。3

江澤涵是胡適的妻子江冬秀的堂弟。 由 於這層關係, 江澤涵在 1919 年初就跟隨胡適 夫婦北上求學。 在此後的三十餘年間, 江澤涵 與胡適的關係始終相當親密, 這批信函就是 最好的證據。 作為當時的風雲人物與堂姐夫, 胡適對比他年輕十一歲的江澤涵的成長與事 業產生很大影響。 這些信函內容相當豐富, 一 部分披露了江澤涵的求學、 研究經歷, 以及個 人的心路歷程; 一部分提及了三、 四十年代國 際數學交流計劃, 以及當時中國數學界的一 些鮮為人知的史實。 儘管該書出版已經四、 五

34

(2)

年, 但據筆者所知, 這些信還沒有引起數學史 工作者, 以及對數學史感興趣的學者的注意。

本文先介紹這些信函的整體情況, 然後分江 澤涵個人數學生涯、 江澤涵與北大數學系的 建設、 以及國際數學交流計劃三部分, 摘錄有 關內容, 並作適當注釋。

二. 信函內容簡介

這批信函原件現存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 近代史研究所, 是胡適 1948 年底倉猝離開北 京而留下的。 在“編印說明”中, 編者指出 『我 們影印出版此書, 目的在於為研究者提供原 始資料, 故一概不加注釋。』4 儘管如此, 這些 信並沒有嚴格按時間順序排列, 而且影印的

信函共四十八通, 而不是標題所稱的 『四十 七』, 其中收明信片一 通 (1923 年 7 月 22 日)。5 這些信函並不都是江澤涵致胡適的信, 內有一通江澤涵妻子蔣守方 (圭貞) 致胡適的 (1928 年9月3日), 有一封江澤涵致數學家程 毓淮的 (1945 年 9 月 15 日)。 6筆者考證確認 這些信函寫於 1920 至 1946 年間。 第一封信 寫於 1920 年 8 月 8 日, 主要內容是函告時在 上海的胡適他報考協和醫學學校的事情。 7最 後一封信作於 1946 年 11 月 20 日, 要旨是請 胡適在南京幫忙領取出國外匯。 8為使讀者有 個整體的暸解, 以下按黃山書社影印的順序, 列表給出這些信的主要內容及準確 (有二通 尚不能確定) 的寫作年份。

(3)

編 號 黃山書社影印頁碼 寫 作 日 期 主 要 內 容 1 頁 84-85 20 年 8 月 18 日 素斐出生 2 頁 86-90 25 年 1 月 1 日 請胡適介紹事做 3 頁 91-97 21 年 12 月 30 日 索取 「胡適文存」

4 頁 98 不能確定 江紹原的稿子

5 頁 99 23 年 7 月 22 日 告知江冬秀小恙 6 頁 100 26 年 3 月 15 日 匯報南開大學事 7 頁 101-103 24 年 6 月 7 日 轉學北大的理由 8 頁 104-107 24 年 2 月? 23 日 想轉學北大 9 頁 108-111 25 年 2 月 25 日 匯報學習成績 10 頁 112-119 24 年 12 月 23 日 南開大學學潮 11 頁 120-122 24 年 12 月 26 日 南開大學學潮 12 頁 123-124 23 年 5 月 8 日 轉學北大 13 頁 125-126 23 年 6 月 13 日 轉學北大

14 頁 127-129 23 年 7 月 10 日 匯報成績及生涯打算 15 頁 130-131 24 年 8 月 19 日 親戚近事

16 頁 132-134 24 年 8 月 5 日 一些親戚近事 17 頁 135-138 20 年 8 月 8 日 報考協和醫校

(4)

18 頁 139-145 26 年 9 月 28 日 匯報在廈門情況 19 頁 146-150 28 年 2 月 2 日 哈佛的留學情況 20 頁 151-152 28 年 9 月 3 日 圭貞手書談家事 21 頁 153-155 30 年 4 月 8 日 在哈佛的近況 22 頁 156-157 31 年 3 月 29 日 回北大任教

23 頁 158 30 年 訂購數學期刊

24 頁 159-161 30 年 6 月 21 日 將回國的留學生情況及博士論文 25 頁 162 36 年 10 月 3 日 在普林斯頓近況

26 頁 163 36 年 11 月 12 日 北大聘教員事 27 頁 164-166 38 年 6 月 11 日 在昆明的近況

28 頁 167 45 年 2 月 27 日 昆明近況與出國進修事

29 頁 168-170 39 年 2 月 10 日 詢問胡適身體健康, 匯報聯大近況 30 頁 171-173 39 年 6 月 6 日 家事

31 頁 174-175 40 年 2 月 19 日 聯大近況 32 頁 176 43 年 2 月 6 日 聯大近況 33 頁 177 44 年 4 月 14 日 介紹簡函 34 頁 178 43 年 9 月 11 日 聯大近況

35 頁 179 44 年 11 月 22 日 家事、 買藥及買書 36 頁 180 43 年 11 月 美國國會圖書館圖書交流 37 頁 181-184 37 年 10 月 7 日 撤離北京至天津事 38 頁 185 45 年 5 月 12 日 出國進修及北大數學系事 39 頁 186 43 年 10 月 29 日 數學資料事

40 頁 187 43 年 11 月 7 日 美國國會圖書館圖書交流 41 頁 188 45 年 7 月 9 日 冬秀回安徽績溪

42 頁 189 45 年 9 月 3 日 北大近況與聘請美國教授事 43 頁 190 45 年 9 月 14 日 北大近況與聘請美國教授事

44 頁 191 45 年 9 月 15 日 給程毓淮信, 國際數學進展與北大近況 45 頁 192 45 年 11 月 5 日 聘請教授事

46 頁 193 46 年 1 月 14 日 聘請教授事

47 頁 194-195 46 年 11 月 20 日 請協助領取出國外匯 48 頁 196 45 年 11 月 19 日 姜立夫離渝赴美

(5)

編號 32, 35, 42, 43, 45, 46, 中國 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中華民國史組已分 別於 1979, 1980 年整理出版。 其中編號 32, 42, 43, 1982 年又被梁錫華選入 「胡適祕 藏書信選 」。 9需要指出的是編號 32, 社科 所本與梁本均把 2 月 6 日誤作二月 8 日, 並錯 拼 Lefchetz 為 Lepchetz; 社科所本在編 號 45 還錯把 Witold Hurewicz 當作倆人。

此外, 社科所本沒有注釋, 梁本雖有一些簡單 的, 但有些錯得離譜。 例如對江澤涵的注釋 是“北京大學教授, 胡適妻舅, 精拓撲學或稱 地志學” 10社科所本下冊所收的一通江澤涵 1945年8月8日致胡適的信, 黃山書社則沒有 影印。11這是 「胡適遺稿及秘藏書信」 編輯的 疏忽? 還是社科院近代史所還有一些江澤涵 致胡適的信沒有公開, 至於原因究竟, 應該值 得追問才是。

三. 江澤涵個人數學生涯

第一通與江澤涵數學生涯有關的內容的 信是編號 3。12在這封信中, 江澤涵匯報胡適:

這一學期我最注意的功課只有數 學和化學 · · · 我家中來信的次數 比以前加多。 其中多有談起畢業後 升學的事。 我想若進南開大學, 或 可以在中學作點小事補助費用。 但 是南開大學畢業後不如協和畢業 生活可靠。 協和畢業後雖好些, 上 學校的時期中較在南開上學, 又另 有許多的困難。13

從此信可知江 1920 年 8 月沒有考取協和醫 校, 在南開中學就讀一年半後仍沒有決定是 再考協和還是南開大學。 據信 12 可知, 江最 後選擇了南開學物理, 但就讀不到一年想轉 學北京大學, 或轉修數學專業。

申君 [又棖]同我都已決定下一年 到北京大學讀書了· · · 申君學算學 姜先生 [立夫]已贊成他到北大去 一年了。 我已決定學物理了, 饒先 生 [毓泰]本也贊成我到北大去學 一年物理的。 他今天的話, 也許沒 有與他以前的意見不同, 不過我若 不能到北大去, 一定要有許多困難 的。這兩年的南開大概是不能再請 一位像饒先生的教員了。 只有饒先 生一個人, 在南開我怕就不能學物 理了。 學兩門物理, 又學一點算學, 同時學姜先生的算學, 我實在沒有 興趣學物理。 若不去北大, 我非改 學算學不可。14

轉學的念頭在南開的前二年一直牽繞江 澤涵。 1923 年 7 月 7 日與 10 日, 江澤涵在給 胡適的兩封信中再次談到轉學一事。15 1924 年 6月7日 (編號7) 給胡適的信中, 江澤涵又 寫到:

現在轉眼就到暑假了, 我還要對 你說我現在還是決心要轉學到北 京去。 以前我對你說過許多理由之 後, 轉學的計劃本來慢慢的冷淡下 去一點, 但是現在有許多情形叫我 深覺得有轉學的必要。

(6)

1. 饒先生教書太不行。 姜先生很 好但算學教得太慢。

2. 下學期到八里台 (新大學), 實 驗設備遠不如今年, 其實今年 的實驗就很不好了。16

可能由於胡適勸告, 轉學終究未成。 但 南開客觀條件的限制, 使江對物理逐漸失去 了興趣, 而越來越喜歡數學了。 江在信 9 寫 到:

這次我的成績似乎是多得了些 B, C, 但是實在和以前差不多。 算學 十三是代數, 物理十一是電子。 算 學十五是函數論, 是一位靳 [榮 祿]先生教 · · · 這一學期我的工 [功]課有些變化。 化學不學了, 我 想選近代戲劇, 但不定能否辦到。

函數論改成微分幾何學, 姜先生 教。 光學改成交流電。 上學期我 們最有價值的最喜歡讀的功課只 有姜先生每星期兩點鐘的高等代 數· · · 比較起南開同北大來, 南開 的功課是狹陋, 比較精而未必精。

北大的功課是完備, 實在是浮泛, 而可以不浮泛· · · 但總而言之, 在 現在中國而學科學, 特別是物理、

數學, 顯然是無望的。

以前我較注重物理一些, 現在對 於物理的興趣不由得不漸漸冷淡 了。 但是正在我預備多學算學的時 候, 卻不料下一年的算學的功課真 少到極點了。 這種情形是無可挽回

的, 因為再添聘算學教員是學校中 所做不到的。17

對數學的興趣最終使江澤涵選定它為專業。

或許因為北大數學教員較多, 或許因為胡適 任教北大, 那裡對江澤涵始終有一種強烈的 吸引力。 1925 年 1 月 1 日的信 (編號 2) 提到 去北大旁聽數學:

我今年上季來北京的事, 我已稍計 畫了一番。 姜先生說過贊成我來北 京, 饒先生沒有說什麼, 只說替我 向北大接洽旁聽事· · · 我打聽知道 我今年上季來北大, 可以旁聽四門 算學課。 北大的功課都比南開深, 雖然是教員不嚴。 其實我現在的目 的不一定要旁聽, 只是想因旁聽的 關係, 可以得著教員指教疑難的地 方。18

1926 年夏江澤涵從南開大學數學系畢 業, 適逢姜立夫先生應邀赴廈門大學講學一 年。19江澤涵隨師南下任助教。 在到達廈門的 半個月後, 江給遠在歐洲講學的胡適寫道:

我是八月廿六日從北京動身, 九月 四日到廈門。 一路全是坐海船, 一 點風浪也未遇見, 一切都很舒服, 真出人意料! 有了這一次經驗, 將來再坐海船就不怕了。 我在這裡 的事務只是替姜先生改學生做的 習題。 學生一共只有三十人, 我每 天只費一二點鐘就改完了, 其餘的 時間可以完全自己讀書。 學校離街

(7)

市很遠, 我又無多少熟人, 姜先生 又天天在一處。 這種的讀書環境比 以前在北京與天津還好上十倍。 雖 然沒有熟人可以閒談, 生地方有許 多不便, 我卻很覺得這一年總可以 滿意了。 我預算這一年可以將以前 讀的算學從新作進一層的研究。 以 前是零碎的得著教科書上的知識, 這一年可以有系統的讀專家的名 著。 這幾天來我讀一本近世幾何名 著, 以前讀教科書時覺得書中含糊 的地方, 與發生的問題, 在這種名 著中都可以找滿意的解答。 因此才 能更領會算學思想精密之妙。 現在 的環境讓我能讀這些好書, 真使我 高興得很! 20

廈門的一年, 使江澤涵有機會融會貫通 他以前所學的數學知識, 更為他考取 1927 年 清華唯一的一名庚款留美數學專科生奠定了 基礎。21江澤涵來美後, 留學於哈佛大學。 在 給胡適夫婦 1928 年 2 月 2 日的信中, 江澤涵 報告了他在哈佛半年來的感受:

這過去的半年我選了四樣課, 有一 樣幾何我起初就莫名其妙。 前兩個 月我成天成夜的忙, 就全害在這樣 幾何手裡了。 後來上了兩個月課, 用了兩個月功夫, 才不覺困難 · · · [哈佛]考試其實並不難, 並不比南 開考試難。 考了四樣, 兩樣的結果 已經知道, 一樣是 A, 一樣是 A+。 在哈佛算學系 A是很平常的; 得

B 的學生就有點不對, 因為也許只 該得 C, 教員不好意思給 C, 只 得給 B。 得 A+ 可不容易。 恰好 給我 A+ 的教員是哈佛最老最好 的教員, 所以劉晉年君(南開舊同 學, 在此學算學) 對我說, 我若是 不恐得差, 在這裡玩上三年, 也沒 有功課不及格的危險。 這位教員說 什麼, 別人就相信什麼的。 還有兩 樣考的大概也不十分壞· · ·

我已經報名要碩士的學位了。 要 碩士的學位, 只須四樣功課有“好 成績”, 與考德文。“好成績”三個 字, 哈佛對於中國的學生有一個 特別的解釋, 聽說在中國得了學士 的學生, 他們一年中是不給碩士學 位的。 所以我需兩個半年中得 8個 A“好成績” 的難關才可以靠得住 可以過去。22

上面提到的“幾何”就是 Topology 拓 樸學, 以後江澤涵譯為“形勢幾何學”, 並 為之貢獻一生的學科。 1927 年任教於哈佛 大學數學系的教授有 William Fogg Os- good (1864-1943), Julian Lowell Col- lidge (1873-1954), Edward Vermilye Huntington (1874-1952), George David Birkhoff (1884-1944), Oliver D. Kel- logg (1878-1932), William C. Graustein (1897-1942), Joseph L. Walsh (1895- 1973), 以及江澤涵未來的博士論文指導老師 H. Marston Morse (1895-1973) 等教授。23

(8)

江所指的“哈佛最老最好的教員”應是 Osgood 教授。 他在當時美國數學界的地 位很高, 曾擔任第八任美國數學學會主席 (1905-1906)。 Osgood 1934 年自哈佛退休 後應中華文化教育基金會與北京大學之邀在 北大數學系講學二年。 他的實變函數、 與複變 函數講稿經整理並由北大出版社 1936用英文 出版。24

江澤涵是否在一年內取得碩士學位, 現 存的信沒有提及, 但信 21 說明江在二年後已 基本上完成博士論文, 並申請到普林斯頓大 學 Solomon Lefschetz 教授的研究助理職 位:

我的論文大體已成。 修改了又要修 改, 打字打了好几次, 費時間很多。

本應該在五月一日前交卷, 還不知 道能趕成交卷否, 至遲暑假中可以 趕完了· · · 普林斯敦給我一個 re- search assistantship · · · 我去普 林斯敦是從 Solomon Lefschetz 教授學 analysis situs。[拓樸] 我 已經同他商量過, 他要我六、 七月 間就去。25

Lefschetz(1884 年 9 月 3 日-1972 年 10 月 5 日) 是本世紀拓樸學大家。 他二十年代 初的代數幾何工作為拓樸學的發展開闢了新 天地。 到三十年代初, 他的數學工作在國際 數學界已享有很高讚譽。 26江澤函得到 Lef- schetz 助研職位是經過普林斯敦棈心挑選 的。 1984 年 4 月 Lefschetz 的高徒, 著名拓 樸學家 A. W. Tucker 在採訪中回憶道: “設

置助研只是為了從研究基金中付薪, 但這些 助理研究員是認真選擇的, 將來會成為數學 家的。27Lefschetz 對江澤涵以後的數學研究 影響很大, 他的不動點理論是江的主要研究 課題之一。 1936年江澤涵得到一年帶薪休假, 還是選擇了 Lefschetz 所在的普林斯頓去作 訪問。

江澤涵的博士論文並沒有拖到暑假, 而 是按時“交卷”。 信函編號 24(1930 年 6 月 21 日) 寫到:

我的博士文憑已經在前天拿到手 了。 三年中實在是只學了一點方 法, 要做學問, 要研究有成績, 還 在將來呢。 我的論文題目是 The existence of critical points of harmonic functions of three variables。 暑假中先要修改這篇 論文, 預備送到美國算學雜誌上發 表。 以後預備到普林斯頓去研究一 個題目。28

江的博士論文二年後以題目“On the Exis- tence of Critical Points of Green’s Func- tions for Three-dimensional Regions”, 發表於 American Journal of Mathemat- ics 54(1932): 657-666。

江澤涵在普林斯頓作 “博士後” 一年 (1930 年 7 月至 1931 年 6 月)。 在 1931 年年 初, 他就收到北京大學、 燕京大學和中央大學 的邀請。 或許由於他早年對北大的嚮往, 或許 由於經濟考慮, 他選擇了北大。 信 22 (1931 年 3月 29日) 寫到:

(9)

昨天得著蔣夢麟先生的電報, 說望 我就北大教授職。 北大方面不久總 還有信來。 我決定去北大, 請先告 訴蔣先生。 我候北大信來後, 再回 信給他。 我只望我去北 大, 是由 中華基金會津貼的錢請的, 不愁欠 薪, 就好了。 燕京同中央等處, 我 日內都去信回復不去了。29

江澤涵回北大後與胡適在同一所學校工 作, 故沒有通信必要。 1936 年江再度去普林 斯頓訪問, 在此期間他恢復了與胡適的通信。

影印的兩封短信 (編號 25,26) 披露了江在普 林斯頓的一點情況。

昨天 Morse 先生見著我, 他說要 我做他的 Part time 助教, 明後 天要同我談。 我候談定之後, 看有 沒有時間, 才可以決定。30

我近來工作較有眉目, 覺得更有興 趣。31

這裡提到的 Morse 就是江在哈佛時的 導師。 1932 年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數學研究 所正式成立後不久, 他就被 Oswald Veblen 聘請。32

江澤涵在盧溝橋事變之前回到北京, 不 久就隨北大南遷長沙, 再轉昆明。 在昆明北 大與南遷的清華, 南開兩所大學組成西南聯 合大學。 影印的信有 22 封 (從編號 27 至 48) 寫於聯大時期。 信編號 31,34 輿 45 分別提到 江曾任聯大數學系系主任, 理學院代院長以 及代姜立夫主持中央研究院數學研究所事務。

有關內容節選如下:

我做了兩年的聯大算學系主席, 等於做了兩年的算學系的學生與 教員間、 教員與教員間、 學生教 員與學校間的傳連人, 荒廢了許多 時間。 去年十一月間我硬把主席辭 掉了· · · 第二次回國後在此混了兩 年, 真可痛心。 (1940 年 2 月 19 日)33

算學系教授陳省身兄已到美。 他是 姜立夫先生的學生, 還聽過我的 課。 他的算學工作在國內是數一數 二的。 他說要去看你。· · · 可惜我 無法安置家, 不然我也要想去美國 了。

在國內做學問最苦的是: 1. 無友 可請教; 2. 書籍缺少; 3. 為生 活忙碌。 我費了很多的時間, 譯了 一本形勢幾何學, 但找不著賣出的 機會。近三個月來著手寫一本通俗 算學書, 想賣給商務, 但還不知道 結果如何。 去年九月間, 我寄了一 文去美, 聽說已在今年春季的 An- nals of Math. 發表了, 這增加我 的興趣不少。(1943年9月11日)34 孟真兄 [傅斯年]第一次召集教授 會時 (十月廿三日), 就出其不意 的提出: (一) 他離校時, 請錫予 師 [湯用彤]代表他; (二) 樹人師 [饒毓泰]未到校時, 要我做樹人師 的代表。 我最怕世務, 從前就費了 很大的事辭去聯大算學系主任。 但 這次做樹人師的代表, 對北大與對 樹人師都是義不容辭, 所以我並未

(10)

堅辭, 只表示我的意思只不過做到 一個書記的地位而已· · ·

此外我還有一個麻煩的世務, 就是 立夫師去美, 他又要我代他執行數 學研究所籌備主任責 [職]務。 我很 望明年暑假前能擺脫這許多事, 到 美國去過一年。 為學問, 為身體計, 都不能不設法出國了。 (1945年11 月 5日)35

江澤涵譯的“形勢幾何學”的原本是 Herbert Seifert 與 William Threlfall 合著的 Lehrbuch der Topologie (Leipzig: B. G.

Teubner, 1934)。 譯稿1947年由上海商務印 書館出版, 1959由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再版。

1943 年夏陳省身應 Oswald Veblen (1880- 1960) 與 Hermann Weyl (1885-1955) 之 邀抵達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作研究, 1946 年 3 月回上海代姜立夫任中央研究院數學研究 所籌備處主任, 不久任所長。36

四. 江澤涵與北大數學系的建 設

影印的信函從三個方面, 亦即圖書資料 建設、 人才的招聘與青年教師的培養, 反映 了江澤涵為北大數學系的建設處心積慮。 編 號 24(1930 年 6 月 21 日), 40(1944 年 11 月 7 日), 46(1946 年 1 月 14 日) 有關圖書資料的 內容依秩如下:

我研究的算學, 美國算學家近十 五年來的貢獻最大。 他們的貢獻

卻分散在下列兩種學報上。 “An- nals of Mathematics, Prince- ton Univers. Press; Transac- tions of American Mathemat- ical Society, Amer. Math. So- ciety”。 我不知道北大算學系圖書 館或北平國立圖書館有此兩種學 報沒有? 若是沒有, 不知道你能 不能請北平圖書館購買? 此兩種 學報都只出到三十二三卷, 每卷價 約六元美金。 若能先買 1916-1930 的也可以。 望你費神辦一辦。 我已 另有信與胡沅東先生, 北大有沒有 此兩種學報你可以問他。37

我們在 [從]美國國會圖書館在渝 的 Wilima Fairbank 先生處 知道國會圖 [書館]願意把副本書 籍贈與國內圖 [書館]。 (名為交 換), 但需有人去國會圖 [書館]選 定。 北大理學院已寫信與現在米 其干 [Michigan]的前北大助教江 安才君, 要他為此事去華盛頓一 行。 我們 要學校去公函也要江安 才君同你接洽如何進行。 國會圖 [書館]的交換組與採訪組的主任是 Jennings Wood 先生。 此外, 我 們還知道 1. Mr. C. H. Brown, Chairman of the Ame[rican]

Library Association Commit- tee on the Orient & South Pacific, who is interested in buying & studying books pub- lications in this country for

(11)

Chinese libraries. 2. Mr.

David Stevens of the Rock- efeller Foundation which is supporting a project to col- lect sums of current journals for presentation to foreign li- braries after the war。 你可以向 此二處進行麼?38

我們在昆明已飽嚐缺少書籍之苦。

我們很怕返 [北] 平的第一年或第 一個半年還是如此。 樹人師有一次 信說, 你們正想募捐兩萬美金, 作 購置急需設備之用。[申]又棖兄與 我故開了十幾本書名給 [程]毓淮 兄。 盼望你們有錢可代北大買, 樹 人可以帶回國。 最望北大可以存一 點錢在美國, 我們隨時可以買一點 microfilm 等。39

數學系的建設關鍵在於師資。 為把北大 數學系建成國內, 甚至國際一流水準, 江澤涵 非常重視召聘在國外學有所成的青年數學家 到校任教。 信 31,39 分別提到江聘請許寶騄 與樊畿的事:

北大下年聘定許寶騄兄。 他在英國 研究數理統計, 在倫敦大學做過一 年教員, 九月內可回國。 孟真兄替 北大向英庚款要了一項補助費, 助 算學系加統計設備。40

北大的算學助教樊畿(Van Chi) 在歐戰前得法庚款去法。 一年多前 我們還知道他在里昂, 北大在兩年

前就決定聘他為教授。 我已函托李 潤章先生與 [陳]省身兄設法和他 通信。 我們很望他早日回國, 到總 希望你能幫忙。41

許寶騄 1940 年 9 月到北大任教, 但樊

畿(Ky Fan) 留在法國直到二次世界大戰結 束。 1941 至 1945 年他在法龐加勒 Poincar´e 數學研究所工作。 自 1939 年起後的數年內, 樊畿一直是北大的聘請對象。 信 38(1945 年 5 月 12 日) 表明樊畿已接受邀請:

我已得著 (三月間) 教育部派送 出國的公函。 姜立夫師得著的比我 早, 他一切手續都辦好了。 出國日 期教育部還沒有規定。 我現在還沒 有把握能否出國。 最大的困難是北 大算學系的程毓淮兄下年休假去 美, 許寶騄兄被聘去美, 鍾開萊 君考取留美。 若我離這出去, 若 樊畿(現在法) 趙淞兄 (已請假 兩年回成都四川大學) 不回來, 只 剩下申又棖兄一人了。 不但北大人 太少, 聯大人也太少了。 我還想不 出什麼辦法。 我有信同饒先生談此 事, 盼望可以得著他的答覆。 最好 的辦法是樊畿能回來。 樊畿若去 美國, 若回國, 我很望能早日飛離。

趙淞兄因血壓高離開昆明, 他回來 的希望不大。42

1945 年秋樊畿並沒有回在昆明的北大, 而是去了位於普林斯頓的高等研究院數學研 究所。 可能由於國內政局的急遽變化, 樊

(12)

畿一直留在美國工作直至退休。 1945許寶騄、

程毓淮等北大教授相繼來美工作、 訪問, 這使 江澤涵擔心可能的人才流失。 信 42(1945年9 月 3 日), 46(1946 年 1 月 14 日) 表達了江的 憂心:

算學系的教授以許寶騄成就最好。

現在我們決定成立統計系, 要他 回來負責。 他未嘗無不回北大的可 能, 我們很為發愁, 請你還他的錢 的時候, 順便寫上幾句請他早回北 大成立統計系, 並托他物色教授。

其他教授也比在北平時努力, 也有 幾位很有希望的青年· · · 我們也望 助教有機會出國, 不知道關於此事 你替北大同美國大學有什麼接洽 麼? 北大算學教授, 現在只剩趙 淞, 申又棖與我三人。 今年我已決 不出國。43

你同樹人師在國外聘請教授, 想已 進行很久, 但不知已請定多少?

我們也盼望樹人師能早點回來。 算 學系教授在國外的有寶騄、 毓淮、

沂甫三位。 在國內的只有又棖 同我; 趙淞兄已去四川大學三年, 還不知道今年暑假後能回校否。 故 我已另有信, 表示盼望出國的三 位今年暑假歸來。 寶騄兄赴美後還 無信給我同任[何]一位同事, 我們 都很掛念。 請你遇見他們時, 代催 回國, 至少也表示要他們不離開北 大。44

信 45(1945 年 11 月 5 日) 除表達上述的擔心 以外, 還提到設法聘請陳省身與黃用諏到北 大:

我已寫信給樹人師, 提議聘請· · · 在般雪而尼亞 [Pennsylvania] 的 黃用諏先生。 最好是省身能來北 大。 另有信詢寶騄、 毓淮二兄意 見· · ·

算學系因加院需要增聘教授, 現在 在校的只有申又棖兄同我。 在國內 而離校的有趙淞兄。 在美的有許寶 騄、程毓淮、 樊畿三位。 許將來主 持統計系。 僅算學教授, 估計需七 八人· · · 省身與黃用諏兩位, 已請 樹人師與你商量進行。 統計系需請 寶騄兄主持, 便中請勸他與毓淮兄 明年回國。45

在給程毓淮的信中 (編號 44,1945 年 9 月 15 日), 江澤涵不僅表達了聘請黃用諏之意, 還有時在北卡羅來那大學 (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任教的黃汝琪:

我 只 知道 本 國 人 在 美 學 算 學 的 有黃用諏先生(微分幾何)、 黃汝 琦[琪]先生(分析)。 請你千萬設法 認識他們。 我非常盼望知道你的 具體意見, 而且必守祕密。 他們與 張禾瑞、 李華宗、 李國平、 周煒良、

莊圻泰、施祥陵[林]比較如何? 施、

李、[ ]、[ ]已去中大, 南開有聘員 意。 張的形蹤不明, 增聘教授事, 便中與寶騄兄沂甫弟面談。 極望

(13)

日復信, 告知你的意見, 以免錯過 機會。46

江澤涵對於青年教師與學生的提協, 影 印的信件也有所反映。 上面節選的信 42 提 到江為青年助教尋求出國深造的機會。 信 32(1943年 2 月 6 日) 寫到:

近兩年來我們很可以做點工作。 去 年九月我同我的學生王湘浩 (現為北大講師) 各寄了一篇論文 給普靈斯頓的 Lefschetz 先生。

他回信說王的論文可在 Jour. of Symbolic Logic 發表, 我的可 在 Annals of Math. 上發表。

究不知道能否發表。 王對於研究算 學很有希望, 只可惜沒有機會去美 國學幾年, 請你代為留意。 你寄來 的 Hurewitz 的書, 也是王先看完 了。47

這兩篇文章不久都發表了。 江的文章是 “Re- marks on Two-leaved Orientable Cover- ing Manifolds of Closed Manifolds.”發 表在 Annals of Mathematics 44(1943):

128-130。 王的“A System of Completely Independent Axioms for the Sequence of Natural Numbers.” 刊登在 Journal of Symbolic Logic 8, no. 2 (1943): 41-44。

至於“Hurewitz 的書”是 Witold Hurewitz 與 H. Wallman 合著的 Dimension Theory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41)。48在江的幫助下, 王湘浩1946年夏終 於去美, 就讀於普林斯頓。

五. 國際數學交流計劃

江澤涵是推動中國與國際數學交流的主 要數學家之一。 在他建議和積極活動下, 北 大與中華教育文化基金會先後聘請了德國數 學家 Emannel Sperner (1932-1934), 美 國數學家 G. H. Birkhoff (1934 年 4 月至 5 月), 與 W. F. Osgood (1934-1936) 到 北大講學。 Osgood 教授回美國後不久, 北大 與中華教育文化基金會還計劃邀請另一位美 國數學家 Witold Hurewicz。 影印的信編號 42-46披露了試圖聘請 Hurewicz 的計劃。 信 42(1945年 9 月 3 日) 寫道:

我寫過兩封信給樹人師, 要他繼續 聘請 Witold Hurewicz。 我們 渴望能聘得一位好外國算學家, 幫 助我們辦研究院。 若 Hurewicz 不能來, 要請樹人師會同省身, Lefschetz, Morse, Veblen 諸位 設法另行物色, 但不易得如此適當 的人了。49

信 43(1945年 9月 14日) 有:

算學系很望 Hurewicz 能來, 我對 你談過, 也對樹人師談過兩次。 我 曾得著毅生兄的同意, 已寫好信請 Lefschetz 先生幫忙接洽。 現在我 想候孟真兄月底到昆明, 得著他的 同意後, 再寄信給 Lefschetz 先生 與 Hurewicz。50

信 45(1945年 11月 5日) 又重申:

(14)

我已寫信給樹人師, 提議聘請 Witold Hurewicz · · · 我們對 於聘請 Hurewicz 先生非常熱心。

廿七年請了他, 因戰事發生, 他未 能來平。 他在算學上的貢獻很大。

特別是他的工作, 我們的教授中如 申、 程、 樊同我都極感興趣, 我們 的講師助教中如王湘浩、 孫樹本、

廖山濤、 冷生明等都能從他研究。

物色外國教授, 最難得的是我們自 己能懂他的工作, 對於他的工作有 興趣, 能接受, 而且立即可以從他 研究。 他是很合於這些條件的人。

省身三個月前來信說, 他現時在 MIT [麻省理工學院]做戰時工作, 似乎還沒有很好的位置。 但是現 在最困難的是待遇問題。 國幣的 價值未定。 孟真兄說, 薪俸只能與 國內的教授同, 但需有外籍教授的 特別外匯津貼, 然後才有聘請來外 籍教授的希望。 他到重慶後要與教 育部接洽。 他要我寫信問你, 你是 否有法子能捐得一筆外匯, 先聘請 來幾位。 故能否聘請 Hurewicz, 請你斟酌後告訴樹人師, 請他與省 身進行。51

在給程毓淮的信 (編號 44,1945 年 9 月 15 日), 江又提到他想聘請 Hurewicz 的計 劃和理由:

算學系增聘教授 · · · 我個人有一 個提議; 想繼續1937年的辦法, 再

與 Hitold Hurewicz 接洽。 我有 兩個理由: (一) 他在算學上的地 位相當好; (二) 我們系對於他的工 作能懂而且有興趣的人相當多。 我 很抱歉, 因為未先徵你們的同意, 又因為怕樹人師不久要離開美國, 我已經寫信給樹人師, 適之兄談起 此事了。

Hurewicz 有來華之意否還不可 知。 若他已根本無此意, 請你考慮 有何人可代他的地位, 至要。52

Hurewicz 是波蘭俄羅斯人。 1904 年生 於波蘭 Lodz, 1926 從維也那大學取得博士 學位, 1936 年移居美國。 他的主要數學貢獻 在於維數理論 (dimension theory) 與同倫 群 (homotopy group)。 在四十年代初, 他就 以 Dimension Theory (與 H. Wallman合 作) 一書聞名數學界。 1956 年 9 月 6 日, 他不 幸在墨西哥死於意外。53 江澤涵早在 1937 年 就聘請 Hurewicz 是極具戰略眼光的。 非常 遺憾由於戰爭 Hurewicz 未能成行, 1945年 的邀請計劃又由於經費等其他原因而流產。

六. 餘話

江澤涵致胡適信函有關中國現代數學發 展的內容遠不止上面所節錄的。 但僅從這些 部分就可以看出這些通信在研究江澤涵個人 數學生涯、 以及中國現代數學發展歷史的價 值。 由於江澤涵是中國現代數學的奠基人之 一, 又是北京大學數學系與中國數學會的長 期主要領導人物, 加上這些信的本質是親戚

(15)

間的通信, 情感自然流露, 因此, 這些信的史 料價值極高, 對中國現代數學史有興趣的讀 者萬勿錯過才是。

註:

1. 耿云志主編, 「胡適遺稿及祕藏書信 」 (卷25) (合肥: 黃山書社, 1994, 頁84-196)。 下簡稱

「胡適書信」。

2. 有關胡適的傳記, 請讀唐德剛譯註 「胡適口 述自傳」 (台北: 傳記文學出版社, 1983); 李 敖, 「胡適評傳」 (台北: 文星書店, 1964); 胡 明,「胡適傳論」 二卷 (北京: 人民文學出版社, 1996); 周質平, 「 胡適與韋蓮司: 深情五十 年」 (台北: 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1998)。

3. 江澤涵的傳記, 請見尤承業, “江澤涵,” (「科 學家傳記大辭典」 編輯部, 「中國現代科學家 傳記」 第一集, 北京: 科學出版社, 1991), 頁 6-14; 又, 王元主編, 「中國科學技術專家傳 略 (數學卷 I)」 (石家庄: 河北教育出版社, 1996), 頁146-158; 鄧東皋, “江澤涵,” 程民 德主編, 「中國現代數學家傳」 (卷一)(南京:

江蘇教育出版社, 1994), 頁?-?。 及胡炳生,

“中國拓樸學的奠基人—江澤涵“中國科技史 料, 卷 16, 第一期 (1995), 頁 43-49。

4. 「胡適書信」“編印說明”。

5. 「胡適書信」, 頁 99。

6. 「胡適書信」, 頁 151-152; 191。

7. 「胡適書信」, 頁 135-138。 考定為 1920 年的 根據是“ 第一次考試 (八月廿三) 英文會 話· · · 思祖現在不但能走, 還能跑了。” 以 及第二封信 (1920 年 8 月 18 日) “陰曆年假 我若能回北京一次, 那時冬秀姊也滿月了· · · 我還有五天就去考了。” (胡適書信」, 頁 84- 85。) 江冬秀於1919年3月16日生長子思祖, 1920 年 8 月 16 生女素斐。 見耿云志 「胡適年 譜」(香港: 中華書局香港分局, 1986), 頁 55, 63。

8. 「胡適書信」, 頁 194-195。

9. 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中華民國史組 編, 「胡適來往書信選」 (北京: 中華書局, 中 冊 1979), 頁 557-228; (下冊 1980), 頁 504- 506, 31-32; 35-37; 59-61; 79-81。 梁錫華 選注, 「胡適祕藏書信選」(台北: 遠景出版事 業公司, 1982), 頁 459-461; 464-467; 801- 803。

10. 梁錫華選注。「胡適祕藏書信選」(台北: 遠景出 版事業公司, 1982), 頁 802。

11. 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中華民國史組 編, 「胡適來往書信選」 (北京: 中華書局, 下 冊, 1980), 頁 25-26。

12. 斷定此信寫於 1921 年的根據是“那時候冬秀 姊也滿月了。” 江冬秀 1921 年 12 月 17 日生 次子思杜。 見耿云志, 「胡適年譜」 (香港: 中 華書局香港分局, 1986), 頁 73。

13. 「胡適書信」, 頁 93-94。

14. 「胡適書信」, 頁 123-124。

15. 「胡適書信」, 頁 127-129。

16. 「胡適書信」, 頁 101。

17. 「胡適書信」, 頁 108-111。

18. 「胡適書信」, 頁 87-88。 推斷此信寫於 1925 年的理由是信中提到“京津間戰事”即第二次 直奉戰爭。

19. 劉潔民,“姜立夫,”王元主編, 「中國科學技術 專家傳略 (數學卷 I)」 (石家庄: 河北教育出 版社, 1996), 頁 36。

20. 「胡適書信」, 頁 140-142。

21. 清華大學校史研究室,「清華大學史料選稿第 一卷: 1911-1928」 (北京: 清華大學出版社, 1991), 頁 62。

22. 「胡適書信」, 頁 146-147。

23. Garrett Birkhoff, “Mathematics at Harvard, 1836-1944,” in Peter Duren et al. eds., A Century of Mathematics in America Part II, (Providence, Rhode Island: American Mathematical Soci- ety, 1989), pp. 3-58.

(16)

24. J. L. Walsh, “William Fogg Os- good,” Dictionary of Scientific Biog- raphy, (New York: Charles Scribner’s Sons, 1974, pp. 244-245.); 楊翠華,

「中基會對科學的贊助」 (台北: 中央研究院 近代史研究所, 1991), 頁 144; William Fogg Osgood. Functions of Real Vari- ables, (Peking: University Press, The National University of Peking, 1936);

William Fogg Osgood. Functions of A Complex Variable, (Peking: Univer- sity Press, The National University of Peking, 1936).

25. 「胡適書信」, 頁 153-154。

26. Solomon Lefschetz, “Reminiscences of A Mathematics Immigrant in the United States,” American Mathemat- ical Monthly 77 (1970): 344-350; Al- bert W. Tucker and Frederik Nebeker,

“Solomon Lefschetz,” in Frederic L.

Holmes et al. eds., Dictionary of Sci- entific Biography vol. 18 Supplement II (New York: Scribner’s, 1990), pp. 534- 539.

27. 原文為”The title research assistant was simply to justify paying them out of re- search funds, but they were carefully chosen as people who later on woluld become research mathematicians.” 但 對於江澤涵的入取, Tucker 錯誤地認為是 由於普林斯頓與燕京大學的關係。 See Fred- erik Nebeker ed., The Princeton Math- ematics Community in the 1930s: An Oral-History Project, 1985, pp. 8-9, in the Archive Mudd Manuscript Library, Princeton University.

28. 「胡適書信」, 頁 159-161。

29. 「胡適書信」, 頁 156。

30. 「胡適書信」, 頁 162。

31. 「胡適書信」, 頁 163。

32. Raymond Clare Archibald, A Semicen- tennial History of the American Math- ematical Society: 1888-1938 vol. I.

(New York: American mathematical Society, 1938), p.209.

33. 「胡適書信」, 頁 175。

34. 「胡適書信」, 頁 178。

35. 「胡適書信」, 頁 192。

36. Shiing-shen Chern, Shiing-shen Chern Selected Papers (Berlin: Springer- Verlag, 1978), p. xxii.

37. 「胡適書信」, 頁 159-161。

38. 「胡適書信」, 頁 187。 編號 36 含有幾乎相同 的內容, 見頁 180。

39. 「胡適書信」, 頁 175。

40. 「胡適書信」, 頁 193。

41. 「胡適書信」, 頁 186。

42. 「胡適書信」, 頁 185。

43. 「胡適書信」, 頁 189。

44. 「胡適書信」, 頁 193。

45. 「胡適書信」, 頁 192。

46. 「胡適書信」, 頁 191。

47. 「胡適書信」, 頁 176。

48. 江澤涵, “回憶胡適的幾件事,” 「世界日報 · 世界副刊」 (紐約版), 1990 年 12 月 20 日。

49. 「胡適書信」, 頁 189。

50. 「胡適書信」, 頁 190。

51. 「胡適書信」, 頁 192。

52. 「胡適書信」, 頁 191。

53. Solomon Lefschetz, “Hitold Hurewicz, in Memorial.” Bulletin of the American Mathematical Society63, no. 2 (1957):

77-82.

—本文作者現為美國紐約市立大學科學史博 士候選人—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哥廷根學派對於 結合代數表現理論的研究方法可以應用到李代數上。 一言以蔽之, 李代數 表現理論的核心問題是要找出並刻劃所有的不可約表現。

中國現代意義上的佛教學術研究,最初頗受日本的影響。如本世紀初葉蔣維喬的《中國佛教 史》 、黃懺華的《中國佛教史》 、

因此, 數學歷史作為考察數學教學有效性的一個重要視角, 長期以來一直受到數學教育家 們的普遍關注, 我們從眾多教育取向的數學史研究 (如 Cajori, 1917; Kline, 1958; Hallerberg 等, 1969; Kline,

Kauffman, Formal Knot theory, Lecture Notes No.30, Princeton Univer- sity Press, Princeton, NJ, 1983. Kauffman, On Knots, Annals of Mathematics Studies Number 115, Princeton

It is straightforward to show that this probability function satisfies the Kolmogorov Axioms.. If X is a discrete random variable, then X

Abstract: According to Professor Igor Dolgachev, it has been a long standing problem if there is a smooth projective surface such that the automorphism group is discrete

The case where all the ρ s are equal to identity shows that this is not true in general (in this case the irreducible representations are lines, and we have an infinity of ways

這種既是 open 又是 closed 的集合, 有的書會稱 之為 clopen set.. 以下我們列出一些有關 boundary 的性質, 希望大家不要光記憶其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