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清初仁山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清初仁山"

Copied!
35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37.

New Taipei: The Chung-Hwa Institute of Buddhist Studies ISSN: 1026-969X

清初仁山𧧌震對三峰派禪教論述之 傳承與實踐

張雅雯

法鼓文理學院佛教學系博士候選人

摘要

目前學界就臨濟宗三峰派之研究較多聚焦於創建者漢月法藏(1573- 1635)的禪學思想,或由外部關係探究臨濟宗金粟、三峰兩派間的「密漢 之諍」。本文嘗試討論三峰派內部對自宗禪學思想的建構形塑,以三峰派 仁山𧧌震(1631-1697)的禪教論述為研究對象,於清初臨濟宗三峰派的 時空脈絡中,探究其主張在三峰派禪學思想體系的定位與意義。筆者曾為 文分析仁山𧧌震《金剛三昧經通宗記》的主要觀念思想,梳理其以「∴」

表述由「說通」引導至「宗通」,進而徹證自性的禪教論述(參見《中華 佛學研究》第19 期,2018 年 12 月),該文以經典義理分析仁山𧧌震的禪 學思想及論述方式;本文則以文獻考察與思想分析為方法,聚焦經論以外 的敘事文獻如方志、僧傳、語錄、塔銘、碑記、文集等,於清初佛教脈絡 與儒、釋交涉歷史中,梳理三峰派第二代剖石弘璧(1599-1670)、第三 代仁山𧧌震一脈的禪風,探討仁山𧧌震透過經典詮解來倡議「禪教相印」

的時空脈絡因素,及其在清初臨濟宗三峰派禪學思想的定位與意義。

收稿日期:2019.02.12,通過審查日期:2019.06.12。

(2)

本文提出三點論述:第一,仁山𧧌震禪風傳承自漢月法藏,以「高峰 印心、覺範印法」所建構「心、法不二」與「禪、教相印」之三峰家風。

第二, 仁山 𧧌震在 棒喝 宗風中 有經 教 方便 ,尤 重對華 嚴、 法華思 想之 調 和,源 自其 師剖石 弘璧 以《法 華經 》、《 華嚴 經》教 化禪 眾之傳 承。 第 三,仁山𧧌震透過《金剛三昧經通宗記》以法印心、融通禪教,巧妙結合 經 教 思 想 與 禪 宗 公 案 、 祖 師 語 錄 , 不 同 於 漢 月 法 藏 提 語 《 智 證 傳 》 先

「禪」後「教」,對經教較為疏離之態度,仁山𧧌震看重經教方便,深研 教典,以法印心而融通禪教。三峰派於晚明清初歷經三代的銳意發展而龍 象輩出、人才濟濟,第三代如仁山 𧧌震、晦山戒顯(1610-1672)等,已 形塑頗具宗門特色的禪學思想與鍛鍊手段。可惜剖石弘璧、仁山𧧌震的鄧 山一脈,所著《三峰燈史》、《法苑獻徵錄》等禪學典籍均已佚失,本文 嘗試透過藏外的敘事文獻梳理仁山𧧌震的禪教論述與實踐,使三峰派鄧山 一脈深研教典、融本末之禪學思想與鍛鍊手段得以再現光彩。

關鍵詞:仁山𧧌震(寂震)、剖石弘璧、臨濟宗三峰派、禪教一致、清初

(3)

【目次】

一、前言

二、清初三峰派與仁山𧧌震概述

(一)清初三峰派與剖石弘璧法脈概況

(二)仁山𧧌震生平概略

三、三峰派禪、教論述之環境脈絡與傳承

(一)儒、釋交涉環境中以經教為方便

(二)漢月法藏「心法不二、禪教相印」之傳承

(三)剖石弘璧「棒喝宗風中注重經教弘講」之傳承

四、仁山𧧌震之禪、教論述與實踐:深研教典、融通禪教、以法印心

(一)深研教典:以《金剛三昧經通宗記》融通禪教

(二)宗門鍛鍊:以法印心、本末一致

(三)仁山𧧌震禪、教論述之定位 五、結論

(4)

一、前言

晚明提倡「禪教一致」思想者如紫柏真可(1543-1604)、憨山德清

(1546-1623 ) 等 尊 宿 。 臨 濟 宗 門 內 則 有 三 峰 派 的 漢 月 法 藏 ( 1573- 1635),遠紹慧洪覺範(1071-1128),提語《智證傳》,唯其作為並不 見 容 於 其 師 密 雲 圓 悟 (1566-1642) 與 金 粟 派 門 人 。 在 金 粟 派 「 單 提 棒 喝」與 三峰 派「棒 喝中 有文字 方便 」的交 鋒處 ,三峰 派第 三代仁 山 𧧌 震

(1631-1697;「𧧌」為「寂」的異體字,以下書「𧧌震」),甘冒「傾 向文字」、「背離臨濟正脈」之抨擊,述作《金剛三昧經通宗記》,以經 典詮解為手段,闡揚漢月法藏的「禪教相印」思想。本文即以𧧌震為研究 對象,考察三峰派寺志、燈史、語錄等敘事文本,1 梳理三峰派內部對禪 師之禪學思想、鍛鍊手段的詮釋,對所演宗風的自我定位,進而釐清𧧌震 的禪、教論述與實踐,在清初三峰派時空、人物脈絡中的定位與意義。

前人研究有關金粟派、三峰派的論諍,由外部角度觀察雙方歧見者,

如陳垣《清初僧諍記》總結「天童、三峰,皆為門戶勢力之諍也」;2 郭 朋解讀為「密雲圓悟歸咎漢月法藏從他嗣法卻否定老師的意氣 之爭」;3 Jiang Wu(以下稱「吳疆」)定位為雙方有關臨濟禪法教學、棒喝的討 論。4 由漢月法藏禪學思想切入分析者,包括聖嚴法師認為漢月法藏「以 自力參破,而得悟透,見解便比較獨立」;5 廖肇亨認為漢月法藏所要繼 承與發揚的是,成於憨山德清、雲棲祩宏、紫柏真可的晚明傳統。6 就三 峰派或漢月法藏禪學思想進行整體研究者,最新發表如黃繹勳〈明清三峰

1 包括《三峰清涼寺志》、《鄧尉山聖恩寺志》等方志。燈錄類以三峰派第四 代湘雨紀蔭(活躍於 1693)的《宗統編年》為主,對照金粟派第四代霽崙 超永(生卒年不詳)所編《五燈全書》。

2 陳垣,《清初僧諍記》,頁 87。

3 郭朋,《明清佛教》,頁 117。

4 “Hanyue Fazang Challenged His Master’s Interpretation of Linji Chan Teaching.”

(Jiang Wu, Enlightenment in Dispute: The Reinvention of Chan Buddhism in Seventeenth-Century China, p. 7)

5 釋聖嚴,《明末佛教研究》,頁 18。

6 廖肇亨,〈滿肚無名火——晚明臨濟宗巨擘密雲圓悟〉、〈目前何地不均平

——臨濟宗三峰派開山祖師漢月法藏〉,《巨浪迴瀾——明清佛門人物群像 及其藝文》,頁 79-85、88-93。

(5)

派稀見文獻解題〉7、〈漢月法藏《於密滲提寂音尊者智證傳》略探〉 ;8 較 早 者 如 釋 見 一 、 連 瑞 枝 、 釋 聖 空 等 研 究 。9 此外,研究中略提及𧧌震 者,如長谷部幽蹊列其為三峰派第二代剖石弘璧 (1599-1670)所傳第三 代十六名弟子之一,10 並考據𧧌震於康熙三十年(1629)繼席三峰派鄧 山一脈聖恩寺第五任住持。11 劉敬則列其為剖石弘璧所覆翼的逃禪儒士 之一。12 而以𧧌震或其著作為研究主題者,筆者曾撰〈棒喝宗風中的經 教趨向——清初仁山寂震《金剛三昧經通宗記》初探〉,分析該文獻主要 思想元素為性相融會論、般若思想、華嚴思想,及其採取「教-禪-宗」

模式的禪教論述法。13

本文則擬進一步從歷史脈絡、藏外文獻,探索𧧌震與華嚴、法華、性 相融會思想的淵源為何,其所理解與實踐的三峰家風為何,他的禪教論述 與實踐 在三 峰派禪 學思 想體系 中的 定位又 是什 麼。本 文的 研究架 構, 第 一、交代研究背景及前人研究;第二、梳理清初三峰派的法脈以及𧧌震的 生平概 略; 第三 、 釐清 𧧌震對 漢月 法藏與 剖石 弘璧禪 教論 述的傳 承; 第 四、分析𧧌震深研教典、以法印心、融通禪教的禪風;第五、𧧌震的禪教 論述與 實踐 ,所傳 承、 彰顯的 三峰 家風。 三峰 派第二 代住 鄧山之 剖石 弘 璧 、 住 靈 巖 之 繼 起 弘 儲 (1605-1672 ) 與 住 靈 隱 之 具 德 弘 禮 ( 1600- 1667),於清初被譽為佛、法、僧三寶。14 三人對漢月法藏心法不二、

7 介紹漢月法藏《於密滲提寂音尊者智證傳》、弘儲《靈嵓和尚樹泉集》等文 獻。(黃繹勳,〈明清三峰派稀見文獻解題〉,頁133-191)

8 黃繹勳,《漢月法藏禪師珍稀文獻選輯》1,頁 329-394。

9 釋見一,《漢月法藏之研究》,臺北:法鼓文化,2000 年;連瑞枝,〈漢 月法藏(1573-1635)與晚明三峰宗派的建立〉,《中華佛學學報》9,1996 年,頁 167-208;釋聖空,〈試析雍正在《揀魔辨異錄》中對漢月法藏的批 判〉,《中華佛學研究》5,2001 年,頁 411-440。

10 編號 1381「仁叟𧧌震」,江蘇常州府梁溪單氏,駐錫天台華頂峰、台州寶 華 山 、 鄧 尉 山 聖 恩 寺 。 ( 長 谷 部 幽 蹊 編 , 《 明 清 佛 教 研 究 資 料 ( 僧 傳 之 部)》,頁122)

11 長谷部幽蹊,〈三峰一門の隆替〉1,《愛知學院大學論叢一般教育研究》

31(3.4),頁 725-727。

12 劉敬,《清初士林逃禪現象及其文學影響研究》,頁 73-74。

13 張雅雯,〈棒喝宗風中的經教趨向——清初仁山寂震《金剛三昧經通宗記》

初探〉,《中華佛學研究》19,頁 107-148。

14 湘 雨 紀 蔭 , 《 宗 統 編 年 》 : 「 鄧 山 、 靈 巖 、 靈 隱 , 海 內 稱 佛 、 法 、 僧 三 寶」。(CBETA, X86, no. 1600, p. 311b7-8 // R147, p. 499b10-11 // Z 2B:20, p.

250b10-11)

(6)

禪教相印禪風有其共同傳承,而分化一方鍛鍊龍象時,各自在實踐手段亦 有不同 側重 。學界 已有 著手研 究繼 起弘儲 、具 德弘禮 及其 弟子晦 山戒 顯

(1610-1672)者,15 本文則以𧧌震為切入點梳理鄧山一脈,期能為建構 清初三峰派禪學圖像提供拼圖一角。

二、清初三峰派與仁山𧧌震概述

本文由三峰派內部脈絡考察其禪、教論述與實踐,首先釐清三峰派與 𧧌震的背景脈絡。

(一)清初三峰派與剖石弘璧法脈概況

有關三峰派法脈目前研究最完整者為長谷部幽蹊,就三峰派第一世至 第十四世編表統計,最早發表於 1984 年〈三峰一門の隆替〉一文;16 後 於 2008 年重新彙編《明清佛教研究資料(僧傳之部)》,錄漢月法藏親 傳第二代為少林四十世(南嶽三十三世.三十五世)共 33 名,17 再傳第 三代為少林四十一世(南嶽三十四世.三十六世)共 208 名,18 其中剖 石璧所傳包括𧧌震等共 16 人。19 第二代最具影響力者,如前述《宗統編

15 繼起弘儲相關研究,如黃繹勳於介紹《靈嵓和尚樹泉集》,〈明清三峰派稀 見文獻解題〉,頁 133-191。介紹繼起弘儲忠孝節義、遺民之思者,如:柴 德賡,〈明末蘇州靈嚴山愛國和尚弘儲〉,頁 420-469;朱哲,〈負超卓之 才懷奇偉之氣——記清初臨濟高僧弘儲與檗庵〉,頁 19-22;張兵,〈歸莊 與弘儲〉,頁 88-93。著手研究具德弘禮、晦山戒顯者,如廖肇亨就聖嚴法 師《禪門修證指要》與晦山戒顯《禪門鍛鍊說》之研究,《倒吹無孔笛 ——

明 清 佛 教 文 化 研 究 論 集 》 , 頁 479-496。 此 外 , 研 討 會 發 表 者 如 法 幢 法 師

〈啟請住持——《徑山具德禪師語錄.書啟》之研究〉、周玟觀〈遺民僧的 日 常 —— 以 《 晦 山 顯 和 尚 全 集 》 為 討 論 中 心 〉 、 張 雅 雯 〈 趙 氏 真 孤 —— 從

《明白菴記》論繼起弘儲之禪教論述與傳承〉(第三屆近世東亞佛教的文獻 和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暨青年論壇,2019.05.18-19)。

16 長谷部幽蹊,〈三峰一門の隆替〉1,頁 710。

17 起自編號 670 梵伊弘致,迄於編號 702 劉道貞。(長谷部幽蹊編,《明清佛 教研究資料(僧傳之部)》,頁 76-78)

18 起自編號 1337 冰懷濟能(梵伊致弟子),迄於編號 1544 峻明諟(碩機聖弟 子 ) 。 ( 長 谷 部 幽 蹊 編 , 《 明 清 佛 教 研 究 資 料 ( 僧 傳 之 部 ) 》 , 頁 120- 131)

19 起自編號 1371 巨治教,迄於 1386 編號鶴山濟志。(長谷部幽蹊編,《明清 佛教研究資料(僧傳之部)》,頁 122)

(7)

年》所稱「鄧山、靈巖、靈隱」為佛、法、僧三寶,鄧山所指即𧧌震的師 父剖石弘璧。20

漢 月 法 藏 初 駐 錫 之 本 山 為 鄧 尉 山 聖 恩 寺 , 故 其 行 狀 稱 「 聖 恩 藏 禪 師」,後受各方迎請駐錫靈巖、靈隱諸寺,漢月法藏離開聖恩寺後由剖石 弘璧繼任主法鄧尉山。崇禎八年,漢月法藏示寂前回到鄧尉山,他將聖恩 寺托付剖石弘璧,並任命其為「聖恩第二代」,21 在漢月法藏的眼中,

剖石弘璧是「真獅子兒、善師子吼」,善於教化眾人、令眾人傾服者。22 按吼崖濟石(1606-1685)23 所撰〈鄧山剖石大和尚道行碑〉記載:

20 據〈蘇州鄧尉剖石弘壁禪師〉記載,剖石弘璧自稱「鄧山」。(《五燈全 書》卷69,CBETA, X82, no. 1571, p. 328c11-12 // R141, p. 446b15-16 // Z 2B:14, p. 223d15-16) 𧧌 震 亦 於 〈 三 峯 全 錄 後 序 〉 稱 剖 石 弘 璧 為 「 鄧 山 先 師」。(《三峰清涼寺志》,《中國佛寺志叢刊》冊40,頁 296)。本文解 讀側重於鄧山老人剖石弘璧、靈巖和尚繼起弘儲、靈隱道人具德弘禮 三 位 三峰派第二代祖師,另學者連瑞枝之解讀:「漢月弟子具德住靈隱、 繼 起 住靈巖,加上漢月本山鄧尉,時人便以『鄧山、靈巖、靈隱,海內稱 佛 法 僧三寶』譽三峰宗派。」連氏側重當時三峰派三大道場,以「鄧山」 所 指 為漢月法藏本山鄧尉山。(連瑞枝,〈漢月法藏(1573-1635)與晚明三峰 宗派的建立〉,頁 196)筆者與連氏雖依祖師、依道場解讀點不同,然依具 德 弘 禮 住 靈 隱 、 繼 起 弘 儲 住 靈 巖 之 時 期 推 算 , 當 時 住 鄧 尉 山 者 為 剖 石 弘 璧,則實質指涉可謂相同。

此外,更有一直接而強有力的證明,是《鄧尉山天壽聖恩寺剖石璧禪 師 語 錄》卷前之〈序〉:「三峰之門,推今聖恩與南岳、靈隱為三大老, 非 復 淺學初機所可幾及。今以法印相承之耆宿,其操持修證為最久,而此 錄 之 出也,若是其慎重。」此〈序〉落款為「康熙八年仲夏萬峰弟子濟現 吳 偉 業槃談拜撰」,由梅村道人吳偉業(1609-1672)操刀執筆,便明確點出當 時三峰派的三大老為剖石弘璧(今聖恩)、繼起弘儲(南岳)、具德 弘 禮

(靈隱)三人。(剖石弘璧,《鄧尉山天壽聖恩寺剖石璧禪師語錄》 , 原 本藏於蘇州西園寺,筆者所見為佛光大學佛教研究中心所藏《明清佛 教 稀 見文獻》,冊157,卷前序文)

21 見〈天壽聖恩藏禪師行狀〉:「即日命剖石璧為聖恩第二代,面囑蔡公始終 護法;又數日,龕成,師強起視之,微笑移時。」(明.周永年編修,《鄧 尉山聖恩寺志》,《中國佛寺史志彙刊》冊42,頁 129。(可線上閱覽,參 法 鼓 文 理 學 院 、 中 央 研 究 院 歷 史 語 言 研 究 所 , 「 中 國 佛 教 寺 廟 志 數 位 典 藏」,http://buddhistinformatics.dila.edu.tw/fosizhi/,2019.06.26)

22 見〈鄧山剖石大和尚道行碑〉:「峯上堂,師酬唱無讓,峯云:『眞獅子 兒,善獅子吼。』復隨至方丈,呈眞佛、眞法、眞道三偈,峯對衆云:『昔 日涅槃闍黎,今日獅吼闍黎』從此一衆傾服。」(《鄧尉山聖恩寺志》,頁 135)

23 編 號 1372, 列 為 剖 石 弘 璧 法 嗣 。 ( 長 谷 部 幽 蹊 編 , 《 明 清 佛 教 研 究 資 料

(僧傳之部)》,頁122)

(8)

手 度 弟 子 暨 方 內 外 與 餐 法 旨 不 可 數 記 , 受 戒 法 者 累 萬 。 師 嘗 垂 訓 云 : 「 傳 持 道 法 , 當 行 同 佛 祖 ; 《 法 華 . 安 樂 行 品 》 , 汝 等 終 身 誦 之 。 」 座 下 每 抄 錄 師 語 , 屢 請 梓 , 師 不 許 , 曰 : 「 三 藏 尚 為 故 紙 , 以 吾 言 為 裨 販 乎 ; 活 祖 師 意 , 不 在 此 。 」 師 之 識 鑒 , 雲 門 偃 後,不多見也。24

此 段 記 載 , 除 可 見 其 傳 法 之 廣 , 亦 可 見 剖 石 弘 璧 雖 教 示 弟 子 誦 《 法 華 經》 , 親講 《華嚴 經》 ,但卻 本於 臨濟宗 風提 醒弟子 們三 藏經文 皆為 故 紙,莫囿於文字,當活用祖師之意。

附帶一 提, 據 長谷 部幽 蹊 之研 究, 三峰派 法脈 傳承至 清末 仍有 明 確 記載者為雲林寺(靈隱寺)。剖石弘璧所傳聖恩寺鄧山一脈何以第四代後 資料付之闕如,原因可能是雍正十一年(1733)令三峰門人別嗣他宗、撤 鐘板事件。雍正措施中為學者討論較多者,乃將《五宗原》、《五宗救》

毀板,且命僧徒不許私自收藏乙節,25 而別嗣他宗、撤鐘板兩項命令則 是讓剖石弘璧、𧧌震此脈於歷史沈寂之因:

天 童 密 雲 悟 派 下 法 藏 一 支 所 有 徒 眾 , 著 直 省 督 撫 詳 細 查 明 , 盡 削 去 支 派 、 永 不 許 復 入 祖 庭 ; 果 能 於 他 方 參 學 , 得 正 知 見 , 別 嗣 他 宗,方許秉拂。

諭 到 之 日 , 天 下 祖 庭 係 法 藏 子 孫 開 堂 者 , 即 撤 鐘 板 , 不 許 說 法 ; 地方官即擇天童下別支,承接方丈。26

按《鄧尉山聖恩寺志》所載,雍正十一年(1733)臯峰聞先27(生卒 年不詳)入寂,華藏裕遠(生卒年不詳)繼任,奉〈上諭〉而不陞座:

24 《鄧尉山聖恩寺志》,頁 143。

25 《御製揀魔辨異錄》卷 1:「著將藏內所有藏忍語錄,并《五宗原》、《五 宗救》等書盡行毀板,僧徒不許私自收藏,有違旨隱匿者,發覺,以不敬律 論。另將《五宗救》一書,逐條駁正,刻入藏內,使後世具正知見者,知其 魔 異 , 不 起 他 疑 。 」 (CBETA, X65, no. 1281, p. 193b12-16 // R114, pp.

383b15-384a01 // Z 2:19, p. 192b15-1)

26 《御製揀魔辨異錄》,CBETA, X65, no. 1281, p. 193b19-21 // R114, p. 384a4- 6 // Z 2:19, p. 192c1-6。

27 三峰派聖恩第四代,鶴山濟志(活躍於 1719 年前後)弟子、𧧌震法姪。

(9)

雍 正 十 一 年 癸 丑 冬 十 月 , 天 壽 聖 恩 寺 聞 先 和 尚 入 寂 , 訃 至 梁 谿 , 華 藏 師 掃 祖 塔 , 進 山 即 受 兩 序 耆 舊 及 合 山 大 衆 請 繼 席 住 持 ; 因 奉 上諭,不陞座,乃據室示眾……。28

華藏裕遠的做法是遵行雍正皇帝的〈上諭〉,凡屬於三峰派漢月法藏子孫 開堂者均要「撤鐘板、不許說法」,而華藏裕遠繼任應該是遵行「地方官 即擇天童下別支,承接方丈」。果真如此徹底執行雍正〈上諭〉,那麼依 照 〈 上 諭 〉 第 三 點 , 除 非 三 峰 門 人 「 於 他 方 參 學 , 得 正 知 見 , 別 嗣 他 宗」,才許秉拂說法;否則,就得遭受「削去支派,永不許復入祖庭」的 對待。鄧尉山聖恩寺剖石弘璧此脈不願改宗而遭撤鐘版、除籍燈錄,其寺 志的傳記、語錄、行狀等載至聖恩 第四代便終止,29 爾後更無新添,就 此塵封歷史。雖然聖恩寺一門此後事蹟湮没,但根據長谷部幽蹊考據僅存 記錄為民國十一年聖恩寺住持圓達(生卒年不詳)募修萬佛閣,及圓達之 後繼席者為行梵(生卒年不詳)、行道(生卒年不詳)。諸師師承關係不 詳,但考量三峰派的演派輩字第十二世為「圓」、第十三世為「行」,輔 以三人的活躍時期,他推測乾隆以後繫屬於三峰一脈的師僧再度入山,法 燈相續直到中華民國成立後。30

(二)仁山 震生平概略

𧧌 震 字 仁 山 , 晚 號 仁 叟 , 按 秦 松 齡 〈 華 頂 仁 叟 震 禪 師 塔 銘 〉 與 葉 燮

〈鄧尉聖恩仁叟震禪師塔誌銘〉所載,乃常州無錫縣單元佑之子,世為儒 家,「五歲讀書,能問字義」31,「入鄉校讀書即解大義,稍長奮然有出

28 《鄧尉山聖恩寺志》,頁 421。

29 《鄧尉山志》初為明代嘉靖年間沈潤卿所撰,崇禎年間復由周永年增益編纂 為《鄧尉山聖恩寺志》18 卷,清代順治、康熙年間亦屢有增輯,康熙後未 聞續志,民國十九年聖恩寺住持根據明崇禎至清康熙年間之刊本影印行世。

(參見《佛光大辭典》,頁 6195)筆者考《鄧尉山聖恩寺志》卷 9,雍正期 間仍有增補,如鶴山濟志(三峰派第三代)後繼任住持的第四代臯峰聞先,

以及華藏裕遠禪師入院示衆語等,但至華藏裕遠後即未見新收記載。

30 長谷部幽蹊,〈三峰一門の隆替〉1,頁 726。

31 清 . 葉 燮 , 〈 鄧 尉 聖 恩 仁 叟 震 禪 師 塔 誌 銘 〉 , 《 已 畦 詩 文 集 》 卷 16, 頁 164。

(10)

家之志」32,年十五斷食肉(明亡年,1644)、十七出家、十八剃髮,康 熙三十六年(1697)示寂,世壽六十七、法臘四十九。33 推算其生於明 思宗 崇禎 四 年(1631),十六歲在福城院遇見三峰派第二代剖石弘璧便

「一見皈心」,十七歲從穹窿曇和尚(生卒年不詳)受沙彌戒,請名時忽 然 疾 雷 大 震 , 穹 窿 曇 和 尚 乃 言 : 「 吾 宗 到 汝 , 當 震 動 諸 方 」 , 故 命 名

「震」。34 𧧌震為臨濟宗三峰派第三代(剖石弘璧法嗣),與撰著《禪 門 鍛 鍊 說 》 的 晦 山 戒 顯 同 屬 臨 濟 宗 三 十 三 世 。35 秦 松 齡 稱 其 「 賦 性 剛 直、勇於任事,一生承接師法、提倡宗旨」36,葉燮於塔誌銘則言其「儀 範嚴肅、氣度高峻、性孤介絕」,葉燮與之相識時稱其為「當今濟宗第一 人 」 ,37 時 值 𧧌 震晚 年 自 華 頂 山 移 駐 鄧 尉 山 聖 恩 寺 主 法 , 眾 稱「仁 叟」, 三峰 派第三 代同 具名望 而住 世者僅 存碩 揆原志 (1628-1697),38 稱其為「臨濟宗第一人」尚非過譽。

有關𧧌震之修行、弘化與著作,按秦松齡、葉燮所載,從靈隱具德弘 禮受具 戒後 ,結夏 期間 參禪「 忽有 省」乃 至冬 日禪期 後「 猛然會 得下 落 處」,開悟後遍參諸方名剎,拜謁南澗玉林琇、吳門愚菴孟,最末往謁鄧 尉山聖恩寺剖石弘璧。生平八坐道場,首受剖石弘璧之囑住天台寶華院,

後棲隱於華頂茅棚、故東明寺旁,歷住無錫寶安寺、蘇州師子林、堯峰興 福寺,再受范太史所請修葺天平白雲廢寺,最末住鄧尉山聖恩寺時「開堂 秉 拂 , 環 聽 者 千 人 」 。39 主 要 著 作 有 五 類 : 一 為 初 分 座 接 禪 眾 時 著 作

32 清.秦松齡,〈華頂仁叟震禪師塔銘〉,《蒼峴山人文集》卷 5,頁 706- 708。

33 葉燮,〈鄧尉聖恩仁叟震禪師塔誌銘〉,《已畦詩文集》卷 16,頁 164。

34 秦松齡,〈華頂仁叟震禪師塔銘〉,《蒼峴山人文集》卷 5,頁 706、707。

35 第三十三世之計算乃依〈華頂仁山震禪師上堂〉:「此堂上中興第二代臨濟 正宗,三十二世鄧山先師璧和尚」(《鄧尉山聖恩寺志》,頁 368)若按長 谷 部 幽 蹊 依 照 費 隱 通 容 《 五 燈 嚴 統 》 所 編 , 則 三 峰 派 第 三 代 為 少 林 四 十 一 世 、 南 嶽 三 十 四 世 。 ( 長 谷 部 幽 蹊 編 , 《 明 清 佛 教 研 究 資 料 ( 僧 傳 之 部)》,頁 120-131)

36 秦松齡,〈華頂仁叟震禪師塔銘〉,《蒼峴山人文集》卷5,頁 708。

37 葉燮,〈鄧尉聖恩仁叟震禪師塔誌銘〉,《已畦詩文集》卷 16,頁 164。

38 於其時,同輩晦山戒顯已然示寂。

39 秦松齡,〈華頂仁叟震禪師塔銘〉,《蒼峴山人文集》卷 5,頁 707、708;

葉燮,〈鄧尉聖恩仁叟震禪師塔誌銘〉,《已畦詩文集》卷16,頁 164。

(11)

《 參 禪 第 一 步 要 訣 》40 四 千 言 ( 疑 似 佚 失 ) ; 二 為 晚 年 於 華 頂 時 述 作

《金剛三昧經通宗記》(收於《續藏》);三為侍者覺慶為其所錄的《華 頂和尚山堂詩稿》(現存上海圖書館) ;41 四為住寶安寺時著《三峰燈 史 》、 居堯 峰時編 《 禪 宗正傳 燈史 》、《 名宿 分化燈 史 》 ,住華 頂時 編

《 燈 史 紀 年 》 , 聖 恩 寺 主 法 期 間 無 事 時 , 便 居 福 城 院 著 作 《 法 苑 獻 徵 錄》、重編《三峰全錄》、《紀年實錄》並彙編《濟洞燈史續略》、《濟 洞補續 燈史 》等( 此類 均已佚 失) ; 五為 晚年 辭聖恩 寺主 持返歸 華頂 草 堂,自言久耽娑婆、將自極樂淨土始而徧遊剎土,故效法永明延壽日持佛 號三萬聲,作《淨土偈》百八首 (佚失)。42 計其生平著述共一百六十 餘卷,故秦松齡稱其「喜著述,說法之暇,卷帙縱橫、風鈔雪纂,至老不 廢,為文章滔滔汨汨、暢其意而止。」43 可惜目前存世僅見《金剛三昧 經通宗記》與《華頂和尚山堂詩稿》,以及寶華院、華頂峰、聖恩寺時期 之語錄。

相關法門師友與儒、釋交涉網絡,根據《華頂和尚山堂詩稿》提及師 尊父輩者,包括從受沙彌戒的穹窿曇和尚,從受具足戒的師叔具德弘禮與 師叔繼起弘儲等。提及與三峰派第三代法兄弟間的往來,包括開悟前即曾 請 益 的 豁 堂 濟 喦 (1597-1670 ) 及 具 德 弘 禮 之 法 嗣 巨 渤 濟 恒 ( 1605-

40 新發現文獻《仁山和尚寶華語錄》(京都帝國大學圖書館所藏抄本)與《華 頂和尚語要.示語》(蘇州西園寺所藏刻本)內容均記載為「參禪第一步要 訣」(𧧌震,侍者海本記,《仁山和尚寶華語錄》,頁6-15;𧧌震,《華頂 和尚語要》,頁8-15。筆者所見為影本,藏於佛光大學佛教研究中心《明清 佛教稀見文獻》第72、106 冊。

41 此一古籍資料首先感謝現任教西南大學之學友劉敬,於 2017 年提供上海圖 書館手抄重點詩稿 20 首;復感謝佛光大學佛教研究中心對明、清佛學文獻 之蒐集與分享,該詩集收錄於佛光大學佛學研究中心《明清佛教稀見文獻》

第90 冊,筆者於 2018 年 7 月 3 日抄錄詩稿總計 54 首。

42 有關𧧌震之著作與撰著編修歷程,本文綜合整理自以下五筆資料:一為附於

《金剛三昧經通宗記》卷末之〈華頂仁叟震禪師書目〉,CBETA, X35, no.

652, p. 331c1-23 // R55, pp. 596b09-597a13 // Z 1:55, pp. 298d09-299a13。二為 收 錄 於 《 三 峰 清 涼 寺 志 》 之 〈 三 峯 全 錄 後 序 〉 , 《 中 國 佛 寺 志 叢 刊 》 冊 40,卷 10,頁 295-296。三為秦松齡,〈華頂仁叟震禪師塔銘〉,《蒼峴山 人文集》卷 5,《清代詩文集彙編》147 冊,頁 707。此外,仁山𧧌震著作

《三峰燈史》乙節,亦見長谷部幽蹊,〈三峰一門の隆替〉1,頁 707,以 及〈三峰一門の隆替〉6,頁 739。

43 秦松齡,〈華頂仁叟震禪師塔銘〉,《蒼峴山人文集》卷5,頁 708。

(12)

1667)、碩揆原志(1628-1697)與紫蓋衡(?-1655)等。44(參附錄之 表一「法門師友網絡」)𧧌震既為儒士出身,與知識份子間頗有往來,接 引文人常引經據典,如《通宗記》略引《六經》、《禮記》、《大學》為 輔助。45《華 頂和尚 山堂 詩稿》 亦提 及錢謙 益(1582-1664,錢牧齋、錢 宗伯)、徐增(徐子能)、張大圓尚書、楊靜山太史等,如〈巳亥清和下 浣七日,過祇陀寺,遇張尚書大圓于舟次兼慧先穹窿傳讚〉的「不着袈裟 談般若,常將巾幅寄招提。」46 與〈過毗陵再晤楊太史靜山〉的「談笑 如宿昔,不覺往來頻。」47 均見其與官紳儒士交流的蛛絲馬跡。而〈和 徐子能居士巳非四十九年人之作二首〉的「園花執節懷唐苑,廟食藏書憶 漢臣。」48 則流露出朝代更迭下,身為知識份子的無奈。此外,為𧧌震 撰寫塔 銘秦 松齡為 幼年 同里成 長的 故舊, 塔銘 所提秦 松齡 老師堵 禾齋 先 生、汪編修鈍翁、葉燮與塔誌銘中提及的范秋濤太史,為《通宗記》撰寫

〈序文〉的魏學渠49 等均為其方外知交。(參附錄之表二「儒 、釋交涉 網絡」)

三、三峰派禪、教論述之環境脈絡與傳承

𧧌震對禪、教關係的論述與實踐,有其對師翁漢月法藏禪風的共同傳 承,亦有師父剖石弘璧著重經教方便的特色。下文就儒、釋交涉環境脈落 與其禪、教論述之關聯,以及𧧌震對對漢月法藏、剖石弘璧禪、教論述的 傳承進行分析。

44 𧧌震,《華頂和尚山堂詩稿》,第 3、6、7、9、12、19、26、37、38 首,

頁1b、2a-b、3a、4a、5b、6a、8a。

45 張雅雯,〈棒喝宗風中的經教趨向——清初仁山寂震《金剛三昧經通宗記》

初探〉,頁 112。

46 招提,指寺院。(仁山𧧌震,《華頂和尚山堂詩稿》,第 16 首,頁 3b)

47 𧧌震,《華頂和尚山堂詩稿》,第 33 首,頁 7b。

48 𧧌震,《華頂和尚山堂詩稿》,第 30 首,頁 7a。

49 《 金 剛 三 昧 經 通 宗 記 》 , CBETA, X35, no. 652-B, p. 254c19-24 // R55, p.

446b4-9 // Z 1:55, p. 223d4-9。

(13)

(一)儒、釋交涉環境中以經教為方便

按三峰一脈與東林、復社士人往來密切,漢月法藏住世時,東林、復 社為其重要護法檀越,子侄輩亦多皈依三峰派。50 包括雲棲祩宏(1535- 1615)的弟子嚴印持、王季和、李長蘅等,於師父圓寂後,轉向漢月法藏 問道;紫柏真可(1543-1604)離世後,弟子袁中郎、袁小修、董其昌、

周永年亦尋訪漢月問法。此外,毗陵太守洪周祿、名儒孫慎行,東林前輩 熊開元 、錢 一本、 薛敷 教,仕 子文 孟震、 姚希 孟、張 瑋、 董承詔 、金 印 榮、惲日初等均從漢月學佛。51 漢月法藏示寂後,將鄧尉山與東林、復 社仕子均一併托付予剖石弘璧,剖石弘璧按舊本增修《鄧尉山聖恩寺志》

時 , 卷 前 的 〈 鄧 尉 聖 恩 寺 志 敘 〉 即 周 永 年 所 書 ,52〈 鄧 尉 山 聖 恩 禪 寺 志 敘〉為熊開元所作;53 入清後剖石弘璧亦提供復社故交隱避於鄧尉山聖 恩寺,例如:與沈壽民、巢鳴盛並稱「海內三遺民」的徐枋,即在〈萬峰 老和尚六十壽序〉言其「叩首關前,執弟子禮」,邵圓璩、吳有涯等人亦 是削髮為僧、歸隱鄧尉山。54 𧧌震以儒士而為僧,身處三峰派儒、釋交 涉的脈絡下,是其主張禪教一致不可忽略的環境脈絡。

面對仕子求法如何應機,姚希孟〈鄧尉聖恩寺募齋疏〉曾提及漢月法 藏對利根者與初機者的不同法門:

義 學 門 庭 橫 說 豎 說 , 縱 饒 石 人 點 頭 , 猶 恐 墮 在 所 知 障 , 於 生 死 關 頭 未 能 提 刀 直 入 。 持 名 一 路 最 為 切 近 , 然 使 性 光 未 迸 , 終 成 滯 惑 , 況 悠 悠 忽 忽 、 火 力 不 猛 , 終 日 念 佛 , 不 知 念 在 何 處 ; 至 於 念 佛 是 誰 、 向 上 一 路 更 茫 然 , 無 轉 身 站 足 之 地 矣 ! 夫 看 教 與 念 佛 ,

50 劉敬,《清初士林逃禪現象及其文學影響研究》,頁 21。

51 連 瑞 枝 , 〈 漢 月 法 藏 ( 1573-1635 ) 與 晚 明 三 峰 宗 派 的 建⽴ 〉 , 頁 194、

195。

52 周永年於〈鄧尉聖恩寺志敘〉記載:「聖恩堂頭剖石和尚,初繼師席方振宗 風,宜其不以文字為意,顧卽購得山志舊本并條示法源及中興事實,持以授 余俾作寺志」(《鄧尉山聖恩寺志》,頁25)

53 《鄧尉山聖恩寺志》,頁 35-37。

54 劉敬,《清初士林逃禪現象及其文學影響研究》,頁 25、65、73。

(14)

在初心必不可廢:看教者,如頑徒得師;念佛者,如矯兒傍母。55

解脫的生死關頭,在於禪宗的向上參究,此為利根者法門。至於義學門庭 的看教、持名念佛,是不夠究竟的法門,然「在初心必不可廢」,此就初 機者而言,有「頑徒得師」、「矯兒傍母」之應機方便。剖石弘璧面對同 樣的仕子需求,在關鍵處要有臨濟的參究,在初機始要有經教的方便。而 黃繹勳則分析漢月法藏《於密滲提寂音尊者智證傳》,認為他之所以在蘇 州、杭州一帶用《智證傳》教導禪眾,目的在令初機學者有個著力處,博 引經教可接引好讀佛經的儒者「因智而證」或「以證證智」,堅固其參禪 決心。56

就 清 初 儒 、 釋 交 涉 的 環 境 脈 絡 而 言 , 吳 疆 以 文 本 為 基 礎 之 精 神 取 向

(text-based spiritual orientation)形容該時期士子社群的學佛特色,他們 對佛學的理解是透過讀與寫,迥異於一般透過儀式獲取宗教經驗的途徑,

吳疆分析士子們這種文本取向的修習特色,也深深影響著置身儒士社群中 的僧人們。57 𧧌震自幼習儒,明亡後出家,與知識社群間頗有往來(參 附錄之表二「儒、釋交涉網絡」)。在面對鄧尉山儒士門人學佛時的經教 趨向, 對於 初入門 者 , 用不上 單提 棒喝、 無法 向上一 路, 故以「 說通 」

(經教 )開 童蒙( 接引 初機) ,逐 步引導 至「 宗通」 (棒 喝 、直 截之 修 證)而得致通「宗」(真如之心)。此即𧧌震自敘《金剛三昧經通宗記》

之目的:「欲使習教者入我宗門,會禪者兼通教義耳。」58 綜言之,在 儒、釋交涉的脈絡下,𧧌震對禪教關係的論述與實踐,有其對師翁漢月法 藏禪風的傳承,亦有其師父剖石弘璧著重經教方便的特色。

55 《鄧尉山聖恩寺志》,頁 446、447。

56 黃繹勳,《漢月法藏禪師珍稀文獻選輯》1,頁 44。

57 Jiang Wu, Enlightenment in Dispute: The Reinvention of Chan Buddhism in Seventeenth-Century China. p. 54.

58 秦松齡,〈華頂仁叟震禪師塔銘〉,《蒼峴山人文集》卷 5,頁 708。

(15)

(二)漢月法藏「心法不二、禪教相印」之傳承

漢 月 法 藏 的 禪 法 遠 紹 宋 代 慧 洪 覺 範 (1071-1128 ) 與 元 代 高 峰 原 妙

(1238-1296),59 強調心、法不二,於其著作《五宗原》〈總結〉中論 述心與法的關係為「得心於自,得法於師。師有人、法之分,心有本、別 之異。根本智者,自悟徹頭徹尾者是;差別智者,自悟之後,曲盡師法,

以透無量法門者是。」60 「心」是生、佛不二的自性,既具悟自本心的 根本智 ,亦 有於悟 後習 自師( 人師 )、法 (法 師)而 透無 量法門 的差 別 智。故於《五宗原》末後所附〈傳衣法註〉強調:

蓋以人但信 有自悟之門 ,更不信師 、法有忘悟 了心之 玅 ,…… 明 道 者 多 、 行 道 者 少 者 , 言 自 悟 者 單 明 「 心 」 道 , 若 無 「 法 」 曲 盡 差 別 智 , 故 不 能 行 也 ; 說 理 者 多 、 通 理 者 少 者 , 言 說 理 者 乃 不 悟

「 心 」 , 而 但 傳 「 法 」 者 也 。 通 理 者 , 自 心 、 宗 旨 兩 得 證 悟 者 也 。 此 叮 嚀 得 「 心 」 必 得 「 法 」 而 後 能 行 , 得 「 法 」 必 得 「 心 」 而後實證,二者不可缺一。61

自悟者,悟自「自心」,悟後亦須憑藉無量法門之「法」透盡差別智以行 道;說理者得「法」,也必須悟了「心」才能實證;「心」與「法」二者 缺一不可。此心、法不二的三峰禪法,論其實際,是漢月法藏口中跳脫格 內的如來禪,更在框架侷限之外「出格」的祖師禪。62 不涉兩端、亦非

59 〈漢月藏禪師傳〉:「有持高峯語錄以示,閱之宛如宿習,因參『萬法歸 一、一歸何處』,徧叩名宿皆不契」;「師因參臨濟元要,從梅蓓蕾閉關,

疽發於背,不覺忽推窗,見黃梅墮地,千門萬戶,劃然天開;乃取覺範智證 傳讀之,四百餘年不分延促,如對面親授,歎曰:『我以高峯印心,覺範印 法,眞師則臨濟也。』」(印光編修,《三峰清涼寺志》卷 12,《中國佛 寺志叢刊》冊40,頁 373、374)

60 《五宗原》,CBETA, X65, no. 1279, p. 106c3-5 // R114, p. 210a6-8 // Z 2:19, p. 105c6-8。

61 《五宗原》,CBETA, X65, no. 1279, p. 107b24-c10 // R114, p. 212a3-13 // Z 2:19, p. 106c3-13。

62 〈聖恩寺普說〉:「參禪貴先決擇祖師禪、如來禪。祖師禪者,透十法界之 外 , 不 墮 如 來 之 數 , 故 曰 出 格 ; 如 來 禪 者 , 超 于 九 種 法 界 , 墮 在 十 法 界 之 頂,猶是格內。欲知格內、格外之分,須在一事一物上分清,十法界諸種之

(16)

居中, 連立 足點也 無, 由般若 空性 發起之 方便 應化, 故沒 有固定 的著 力 點,而是活用任何一可行的著力點,是應機、活潑而有創意的禪法。對於 漢月法 藏的 禪 、教 論述 ,黃繹 勳認 為如同 禪宗 歷史上 對文 字禪的 傳統 分 歧,密雲圓悟採取大慧宗杲毀去《碧巖集》板木的相同立場,漢月法藏則 主張禪教相印。並進一步指出漢月法藏不同於慧洪覺範之處:慧洪覺範目 的 在 引 教 釋 禪 , 援 引 經 論 以 論 證 , 漢 月 法 藏 提 語 《 智 證 傳 》 則 是 先 立

「禪」、後引「教」。63 漢月法藏博引經教以接引好佛儒者,乃是以經 教內容助顯第一義,提醒參禪者不得將經教之了義做為究竟,認為「禪是 教之骨髓」,將禪宗置於經教之先,使弟子不著於經教。64

考據《三峰清涼寺志》由𧧌震執筆的〈漢月藏禪師傳〉、〈梵伊致禪 師傳〉與〈頂目徹禪師傳〉,65 從下筆角度觀察其對漢月法藏的禪教論 述之定位:

杭 之 道 俗 如 此 作 為 , 請 師 於 安 隱 說 法 , 開 堂 日 上 首 白 椎 , 未 竟 , 師 以 拄 杖 橫 截 曰 : 「 千 佛 下 口 不 得 …… 。 」 末 了 言 : 「 正 好 劈 脊 一 棒 , 用 酬 金 粟 堂 上 本 師 和 尚 法 乳 之 恩 。 還 有 旁 不 甘 底 , 從 金 絲 裏出頭、布縫中吐氣者,出來與佛祖雪屈。」66

首例說明漢月法藏認為其截斷言語、劈脊一棒的教導方式,乃直承密雲圓 悟(金粟堂上本師和尚)臨濟正宗,並以此開人心地、用報法乳之恩。

師 諱 宏 致 , 字 梵 伊 , 常 熟 陶 氏 子 。 師 事 先 三 峰 參 竹 箆 話 , 嘗 俾 護 關 時 , 搘 石 為 床 , 縛 籬 為 壁 , 值 隆 冬 寒 風 砭 骨 , 乃 詣 庫 司 乞 紙 , 峰 聞 而 怒 曰 : 「 汝 不 念 歲 月 飄 忽 、 己 事 未 明 , 反 瑣 瑣 床 席 間 , 希

見直到極頂方是如來地位,祖師禪又從佛頂上透出出格之外。」(《三峰藏 和尚語錄》卷 6,CBETA, J34, no. B299, p. 154c20-25)

63 黃繹勳,《漢月法藏禪師珍稀文獻選輯》1,頁 361。

64 黃繹勳,《漢月法藏禪師珍稀文獻選輯》1,頁 350、366。

65 梵 伊 弘 致 ( 1599-1628 ) , 海 虞 陶 氏 , 駐 錫 海 虞 三 峰 清 涼 院 。 頂 目 弘 徹

(1588-1648,幻空、弘徹、頂目徹),駐錫海虞三峰清涼院、蘇州瑞光.

拈華、揚州天寧寺、洞庭東、西山與鎮江金山寺等。(長谷部幽蹊編,《明 清佛教研究資料(僧傳之部)》,頁 76)

66 印光編修,《三峰清涼寺志》,《中國佛寺志叢刊》冊 40,頁 375、376。

(17)

宴安耶?」後凡有所問,即詬罵不已。67

次例說明漢月法藏對徒弟梵伊弘致的教育手段,是凡有所問則詬罵不已,

用截斷思維、逼至絕境的方式令其開悟。以上兩例,對利根者採取向上參 究,棄絕語言文字之手段。

師 諱 宏 徹 , 字 幻 空 , 金 陵 柏 氏 子 。 …… 峰 一 日 問 曰 : 「 出 家 奚 事 ? 」 師 曰 : 「 將 學 經 。 」 峰 曰 : 「 循 行 得 字 , 頭 已 白 矣 , 其 奈 生 死 何 ! 」 師 駭 然 曰 : 「 若 為 即 得 。 」 峰 曰 : 「 顧 子 如 木 石 , 且 持 偈 發 慧 去 。 」 口 授 〈 南 嚴 偈 〉 , 俾 持 之 。 師 繫 念 不 輟 , …… 頓 省 偈 意 , 亟 趨 方 丈 , 擬 申 問 , 峰 即 打 趁 , 既 而 示 「 一 歸 何 處 」 話。68

第三例則是面對來到眼前想「學經」的頂目弘徹,首先還是嘗試臨濟正宗 棄絕語言文字的方法,告訴他憑藉語言文字到年老白頭,仍然無從解脫生 死。頂目弘徹的反應是「駭然」,漢月法藏見其離體會還有一段距離,便 換個方法教他先持偈,待他日持、夜持後於偈忽然有所省悟,跑到漢月法 藏 跟 前 想 發 問 時 , 法 藏 馬 上 一 棒 打 下 , 再 叫 他 參 「 萬 法 歸 一 , 一 歸 何 處」。 漢月 法藏見 學人 根器成 熟, 便立即 回到 臨濟宗 參話 頭的教 學手 段 上。此例所示「持偈發慧」法門,仁山𧧌震於《金剛三昧經通宗記》卷九 曾提及,認為這是佛在世與今時都可以使用的方便法門。69

觀諸《三峰清涼寺志》三峰派禪堂警醒學人的手段,依然是臨濟正宗 猛烈的棒喝、毫不留情的截斷言語思維,傳記中意圖強調的三峰家風,是 行棒用喝為主,應機接引時可有經教文字的輔助方便。此三例顯現了漢月 法藏應機教學、不拘泥死法的教育風格,與臨濟宗發於般若深慧、任運自

67 印光編修,《三峰清涼寺志》,《中國佛寺志叢刊》冊 40,頁 379、380。

68 印光編修,《三峰清涼寺志》,《中國佛寺志叢刊》冊 40,頁 381。

69 《金剛三昧經通宗記》卷 9:「示持偈發慧。如瑞光徹禪師,初苦行不識字 義,三峰藏和尚口授〈南嚴尊者偈〉云:『大智發於心,於心何處尋?成就 一切義,無古亦無今』。俾力持之,如是三年不少懈。一日忽覺風聲鳥語,

皆轉此偈。因而求明偈意,後即頓省。乃於禪宗,得大徹悟。以斯較之,不 特 佛 在 世 時 , 用 此 方 便 , 今 時 亦 可 驗 也 , 第 苦 於 不 自 信 耳 。 」 (CBETA, X35, no. 652, p. 311a2-8 // R55, p. 555b11-17 // Z 1:55, p. 278b11-17)

(18)

由的禪法至為相契。𧧌震筆下漢月法藏上堂鍛鍊門人手段,主要方法、關 鍵時刻用的都還是臨濟正宗棄絕語言文字的棒喝異方便,只不過對於初機 根器改以善巧方便先為接引而已,對漢月法藏禪風的描述的確是「禪」先 於「教」。

(三)剖石弘璧「棒喝宗風中注重經教弘講」之傳承

𧧌震《金剛三昧經通宗記》以經典詮解闡揚禪教一致的做法,與其師 剖石弘璧既不離「棒喝宗風」又重視「經教弘揚」有所關聯。據〈傳臨濟 正宗三十二代重興聖恩禪寺剖石璧禪師塔銘〉記載:「峰以師悟處深穩,

人品端莊,下手有力,求人不輕付以從上源流,且證之偈,命繼席焉。師 力辭,峰不許,乃受命。」70 漢月法藏付法時看重其法門真師的天份,

而從剖石弘璧上堂語錄中,則可見其遵循漢月法藏的禪風鍛鍊英靈:

師 打 , 云 : 「 者 棒 放 你 不 過 ! 」 乃 以 拂 子 豎 起 、 復 擲 下 , 震 威 一 喝 , 召 眾 云 「 會 麼 ? 若 向 者 裏 會 得 , 則 箇 箇 如 雷 如 電 、 土 面 灰 頭 、 任 運 騰 騰 、 自 由 自 在 , 若 也 未 會 , 不 妨 與 諸 仁 拈 出 , 令 未 聞 者 得 聞 、 未 開 悟 者 悉 得 開 悟 、 未 到 末 後 者 咸 到 牢 關 , 不 見 臨 濟 祖 師 曰 『 大 凡 演 唱 宗 乘 , 一 句 中 須 具 三 玄 門 , 一 玄 中 須 具 三 要 』 有 權有實、有照有用。」71

先以棒 喝鍛 鍊,會 者則 任運騰 騰、 自由自 在, 對不會 者即 為拈出 三玄 三 要,務令未聞者得聞、未開悟者悉得開悟。

除 此 之 外 , 剖 石 弘 璧 相 當 注 重 經 教 講 解 , 命 門 下 弟 子 終 身 誦 《 法 華 經》〈安樂行品〉,72 並著作《華嚴感應緣起傳》73,設閣請印大藏經,

70 《鄧尉山聖恩寺志》,頁 513。

71 見〈聖恩剖石弘璧禪師上堂師為本山第七代住持〉上堂語。(《鄧尉山聖恩 寺志》,頁 351-352)

72 〈鄧山剖石大和尚道行碑〉:「師嘗垂訓云:『傳持道法,當行同佛祖,

《 法 華 》 〈 安 樂 行 品 〉 汝 等 終 身 誦 之 。 』 」 ( 《 鄧 尉 山 聖 恩 寺 志 》 , 頁 143)

73 《華嚴感應緣起傳》,CBETA, X77, no. 1533。

(19)

將《華嚴》方冊印送各名山流通。74 晚年更常為學人講解《華嚴經》以 印心宗,設華嚴壇帶領弟子修《普賢行願懺》。錢謙益入鄧尉山時,讚歎

「和尚眞華嚴會上大士也」75。剖石弘璧示寂後,塔建鄧尉山華嚴壇後。76 整體而論,剖石弘璧的鍛鍊手法相當靈活,據《五燈全書》描寫他上 堂景況,善以各種方便接引學人:

上 堂 。 佛 佛 授 手 , 以 空 印 空 ; 祖 祖 傳 心 , 如 水 合 水 。 所 以 從 上 祖 師 , 接 物 利 生 , 或 用 言 句 、 或 行 棒 喝 、 或 拈 機 境 、 或 畫 圓 相 、 或 示 狀 貌 、 或 默 指 教 , 皆 是 直 指 當 人 目 前 本 分 大 事 。 奈 何 諸 人 , 不 能 直 下 便 會 , 以 致 辜 負 諸 聖 , 埋 沒 己 靈 。 鄧 山 今 日 只 得 曲 為 指 示 去 也 , 乃 連 卓 拄 杖 曰 : 「 真 師 子 善 翻 躑 , 野 犴 兒 守 窠 窟 , 羚 羊 挂 角絕踪跡。」77

對於不能「直下便會」的諸學子,不論以言句講說、默然而示、行棒喝、

拈機境 、畫 圓相、 示狀 貌,都 是他 應機而 化的 教學方 法, 是不得 已只 能

「曲為指示」。他深知祖祖傳心之法,如羚羊挂角無踪跡可循,乃無門為 門、無 法之 法。法 門真 師於用 上事 事無礙 ,於 教學上 任運 自由、 活潑 變 化,如真獅子善於翻騰;而未得佛祖心髓的法門狐犴,則如野犴兒守舊窟 不知變 通。 剖石弘 璧如 此活用 的禪 風,雖 住鄧 尉山三 十年 ,足跡 不入 城 市,卻法道漸著、四方來參。78

74 《鄧尉山聖恩寺志》,頁 514。

75 〈傳臨濟正宗三十二代重興聖恩禪寺剖石璧禪師塔銘 〉:「晚益棲 心《華 嚴》,常以法界義海示學者,令印心宗。見晉水法師著《普賢行願懺》有未 該備,手為補訂,務與貫華宗趣吻合。擇地為華嚴壇,精選梵衆六時修禮 , 感佛中夜放光。虞山錢宗伯入山咨决,聆之讚歎曰:『和尚眞華嚴會上大士 也!』」(《鄧尉山聖恩寺志》,頁515、516)

76 〈蘇州鄧尉山剖石璧禪師〉: 「遂歸臥室,行數步而逝,塔建本山華嚴壇 後。」(《正源略集》,CBETA, X85, no. 1587, p. 31b10-17 // R145, p. 348a7- 14 // Z 2B:18, p. 174c14)

77 《五燈全書》卷 69,CBETA, X82, no. 1571, p. 328c7-13 // R141, p. 446b11-17 // Z 2B:14, p. 223d11-17。

78 《五燈全書》,CBETA, X82, no. 1571, pp. 328c22-329a1 // R141, p. 447a8-11 // Z 2B:14, p. 224a8-11。

(20)

四、仁山𧧌震之禪、教論述與實踐:

深研教典、融通禪教、以法印心

葉燮描述𧧌震的禪風為:「師於宗旨直透一著外,時時深研教典以證 密修,徹鉅細、融本末,無大不包、無微不入 。」79 𧧌震為《金剛三昧 經》題序,言此經誠為菩薩利生秘鑰、眾生成佛要樞,「以法印心,無以 尚矣;真修密行,其在斯乎。」80 透過經教,於用,則「徹鉅細」而真 修密行;於體,則「融本末」而以法印心,看重並善用經教之方便,卻不 離漢月法藏「心法不二、禪教相印」之三峰家風。

(一)深研教典:以《金剛三昧經通宗記》融通禪教

𧧌震深研教典、著作等身,述作《金剛三昧經通宗記》引證經典、疏 論、語 錄的 範圍相 當廣 , 思想 範疇 從相宗 到性 宗、從 義學 到禪學 均有 涉 略,這與晚明諸宗融合的趨勢有關,也與𧧌震採取性相融會論為基礎以和 會相、性、禪的態度有關。81 就晚明融會思想之趨勢,陳玉女以遍融真 圓(1506-1584)主宗華嚴教學,並行參禪、念佛為例,提出「這樣的不 確定性正反應明中葉以後佛教之禪教合一、宗派界線模糊而各宗極盡融合 的時代趨勢」。82 聖嚴法師於《明末中國佛教之研究》剖析雲棲祩 宏、

紫柏真可、憨山德清、藕益智旭(1599-1655)的性相融會論,指出永明 延壽以禪宗法眼的身分「接受華嚴思想、融會性相、統攝禪教」,所撰百 卷《宗鏡錄》對明末佛教的發展趨勢影響極大,倡導禪教一致、性相融會 以治禪門弊病。83 在此思想脈絡下,𧧌震以《金剛三昧經通宗記》為教 化之方便,藉三峰派教學常用之「∴」,論其「非並、非縱、非別」的關

79 葉燮,〈鄧尉聖恩仁叟震禪師塔誌銘〉,《已畦詩文集》卷 16,頁 165。

80 見𧧌震所撰〈金剛三昧經序〉,《金剛三昧經通宗記》,CBETA, X35, no.

652, p. 254a10-11 // R55, p. 445a7-8 // Z 1:55, p. 223a7-8。

81 張雅雯,〈棒喝宗風中的經教趨向——清初仁山寂震《金剛三昧經通宗記》

初探〉,頁 136-138。

82 遍融和尚不曾言明宗派立場,致有人稱之華嚴教師、或稱之禪師行者、或法 嗣 未 詳 。 陳 玉 女 , 〈 明 華 嚴 宗 派 變 融 和 尚 入 獄 考 〉 , 《 明 代 的 佛 教 與 社 會》,頁151、190。

83 釋聖嚴,《明末佛教研究》,頁 205。

(21)

係 而 融 通 禪 、 教 ,84 同 時 和 會 天 台 、 華 嚴 判 教 之 歧 , 論 說 《 金 剛 三 昧 經》為「權、實俱演」──既依天台之「中」,亦依華嚴之圓頓。就整體 架構而言,是《華嚴》的直顯而「非並、非縱、非別」;就方便法而言,

是依《法華》的開權顯實路徑而「義有先後」。85《金剛三昧經通宗記》

取徑經教詮解,巧妙結合《般若》、《華嚴》、《法華》、《涅槃》等經 教思想與禪宗典籍內的祖師公案語錄,雖無提語《智證傳》之形式,卻有 以祖師公案、語錄教化禪眾之實際效果,𧧌震以禪、教一致論述上承臨濟 正脈,下啟法門龍象,並兼銜接晚明「性相融會」思想。

《金剛三昧經通宗記》開宗明義先說眾生本具佛性,此即涅槃妙心、

實相、金剛三昧、《楞伽經》的「宗」,諸佛證此佛性後,為教示眾生而 有「說通」、「宗通」。並進一步解釋「說通」是隨順眾生應機而說的種 種經教義理,「宗通」則指遠離一切語言、文字、妄想的異方便,包含如 來入定放光、拈華微笑、欠呿盼視,文殊菩薩作象王回顧勢,以及宗門的 行棒用喝、拈椎豎拂等啟發手段。此一先融會「說通」一切經教,再和會

「宗通」的異方便,令學人「說通」、「宗通」並唱以通「宗」的論述方 法,乃借《楞伽經》以「教 -禪-宗」次第說明。86 𧧌震以禪宗實踐立 場,立 基《 大乘起 信論 》自「 一心 」開染 、淨 二門, 闡述 《楞伽 經》 自

「說通」與「宗通」的方便運用,最後再導引學人證悟,歸入無可修證的 一心。𧧌震引經教以助顯第一義,正為「心法不二、禪教相印」的三峰家 風。而其異於漢月法藏者,則在於敘述禪、教的順序:漢月法藏《於密滲 提寂音尊者智證傳》乃先立「禪」、後引「教」,87 𧧌震則是依《楞伽 經》的「教、禪、宗」順序。

84 《大般涅槃經》以「∴」表徵「涅槃三德」的解脫德、法身德、般若德,漢 月 法 藏 則 以 「∴」表徵「三玄三要」申明三峰派欲闡揚的臨濟宗旨。𧧌 震 詮 解 《 金剛 三 昧 經 》 提 出 「∴」,以 其 有 體 有 用 、 體 用 不 二 ,表 述 最 上 乘 法 乃自 諸 佛 心 體 出 ,欲 悟 此 一 乘 圓 頓 秘 旨 而 通 「 宗 」,則 需 借 重 「 宗 通 」 與「說通」之方便法。(張雅雯,〈棒喝宗風中的經教趨向——

清初仁山寂震《金剛三昧經通宗記》初探〉,頁129)

85 張雅雯,〈棒喝宗風中的經教趨向——清初仁山寂震《金剛三昧經通宗記》

初探〉,頁130、131。

86 張雅雯,〈棒喝宗風中的經教趨向——清初仁山寂震《金剛三昧經通宗記》

初探〉,頁133-136。

87 黃繹勳,《漢月法藏禪師珍稀文獻選輯》1,頁 361。

(22)

(二)宗門鍛鍊:以法印心、本末一致

𧧌 震 的 鍛 鍊 手 段 , 對 初 機 的 儒 門 士 子 , 以 講 經 教 、 說 儒 學 來 廣 羅 人 才;對 利根 的法門 龍象 ,則以 棒喝 淬煉、 導其 向上參 究。 不論經 教、 棒 喝,俱為方便法門;以法印心、弘通法眼,悟,則本末咸歸一致。88

根據秦松齡〈華頂仁叟震禪師塔銘〉記載,𧧌震於具德弘禮座下九年 開悟授印可,悟後於剖石弘璧座下再精進三年後,更有領會。剖石弘璧交 付竹箆子,令其接引禪眾,𧧌震為此著作《參禪第一步要訣》,以策發警 切學人洞徹元奧、深契臨濟三元三要之旨。89 康熙三十年,𧧌震主法鄧 尉山聖恩寺的上堂說法資料,90 禪風乃克紹本山臨濟宗風、隨聲便喝,

茲錄〈華頂仁山震禪師上堂〉鍛鍊學人之片段如下:

泉 禮 拜 起 , 師 瞬 目 視 之 , 泉 便 喝 , 師 亦 喝 , 泉 又 喝 , 師 連 喝 兩 喝 , 泉 便 歸 衆 。 師 曰 : 「 末 後 者 兩 喝 , 大 眾 記 取 , 餘 問 不 錄 。 」 師 舉 起 拂 子 , 曰 : 「 昔 日 靈 山 初 行 此 令 , 便 有 迦 葉 尊 者 一 笑 相 傳 , 西 天 四 七 聖 , 東 土 二 三 祖 , 分 二 支 、 列 五 派 , 顯 開 密 闔 , 寶 印 全 彰 ; 線 去 絲 來 , 金 針 不 露 , 流 傳 到 今 , 未 免 字 三 寫 而 失 真 , 法 久 曠 而 成 弊 。 所 以 三 峰 師 翁 于 此 中 興 臨 濟 綱 宗 , 諸 方 老 宿 不 敢 正 眼 覷 著 ; 鄧 山 先 師 于 此 重 唱 玄 要 的 旨 , 四 來 龍 象 那 容 開 口 問 著。91

首先強調三峰派「臨濟正脈」的傳承,言其禪風之法脈源流必上溯自西天 二十八祖,自佛陀(靈山)與禪宗初祖迦葉間的拈花微笑,再從天竺二十

88 見𧧌震所撰〈金剛三昧經序〉,《金剛三昧經通宗記》,CBETA, X35, no.

652, p. 254a18-20 // R55, p. 445a15-17 // Z 1:55, p. 223a15-17。

89 秦松齡,〈華頂仁叟震禪師塔銘〉,《蒼峴山人文集》卷5,頁 707。

90 《鄧尉山聖恩寺志》,頁 368。

91 《鄧尉山聖恩寺志》,頁 370、371。本段於《仁叟禪師語錄》對應「餘問 不錄」多了一整段:「玉泉水西堂問:『開潑天罏鞲,展廣大門風。學人上 來,願聞今日機先之句。』師曰:『滿天凝瑞氣。』進曰:『信知藏不得,

處處絕遮攔。』師曰:『大地總陽春。』進曰:『一言既出,萬彙沾恩,某 甲禮拜去也。』師曰:『直須枯木上開花始得。』餘問繁不錄。」(𧧌震,

弟子覺忟、溥徴錄,《仁叟禪師語錄》卷 9,頁 4,蘇州西園寺所藏刻本。

筆者所見為佛光大學佛教研究中心所藏《明清佛教稀見文獻》冊106)

(23)

八祖東傳華夏六祖,分二支、派生五宗一路說來,直至其師翁漢月法藏創 三峰派中興臨濟宗,其師剖石弘璧於鄧尉山重唱玄旨。

山 僧 當 日 親 遭 惡 毒 , 一 時 迴 避 無 門 , 直 教 赤 體 無 依 , 勘 破 白 拈 手 腳 。 于 是 兩 處 隱 山 、 四 主 禪 剎 , 或 時 拈 龜 毛 拂 子 左 舞 右 揮 , 或 時 提 兔 角 拄 杖 東 敲 西 擊 。 貴 圖 重 整 家 風 , 到 底 難 瞞 作 者 。 而 今 老 不 知 休 , 仍 歸 祖 翁 地 上 , 伐 鼖 鼓 而 考 鴻 鐘 , 據 曲 彔 而 行 正 令 , 率 由 舊章,別無改作。92

本段顯 示其 鍛鍊學 人仍 循臨濟 宗棒 喝方式 ,隨 聲便喝 ,以 掃學人 思維 葛 藤。自陳其主禪剎教育學人時,或時拈拂子左舞右揮、或時提拄杖東敲西 擊,此 等均 是龜毛 、兔 角,警 醒學 人纖毫 莫執 。說明 自己 「仍歸 祖翁 地 上」,對禪子的教育方式乃遵循漢月法藏的範式,是「率由舊章,別無改 作」的。

至於棒喝宗風與語言文字應如何協同運作以鍛鍊門人,《五燈全書》

〈天台華頂仁叟震禪師〉有段記載:

小 參 。 佛 法 不 是 學 得 底 , 我 尋 常 向 人 道 「 熱 則 乘 涼 , 寒 則 向 火 , 饑 時 飯 , 倦 時 臥 。 」 一 是 不 思 議 神 通 光 明 , 有 不 可 說 塵 沙 諸 佛 , 在 汝 面 門 錦 縫 中 橫 出 直 入 ; 汝 於 二 六 時 中 , 行 住 坐 臥 處 , 好 生 看 取 。 雖 然 , 尋 思 擬 議 , 便 成 錯 過 ; 所 以 道 : 「 意 解 中 卜 度 , 學 識 中 揣 摩 , 大 似 接 竹 點 天 、 持 蠡 酌 海 , 終 不 獲 果 。 」 且 道 「 誵 譌 在 甚處」。喝一喝。93

以禪宗祖師的生活實踐、道在日用生活中警醒學人,94 雖以經教接引童

92 《鄧尉山聖恩寺志》,頁 371。

93 《五燈全書》卷 83,CBETA, X82, no. 1571, p. 455b8-14 // R141, p. 700a11-17 // Z 2B:14, p. 350c11-17。

94 《 黃 檗 斷 際 禪 師 宛 陵 錄 》 : 「 僧 問 趙 州 『 狗 子 還 有 佛 性 也 無 ? 』 州 云 :

『無。』但去二六時中,看箇無字,晝參夜參,行住坐臥,著衣吃飯處、阿 屎放尿處,心心相顧,猛著精彩,守箇無字,日久月深,打成一片,忽然心 花頓發,悟佛祖之機。」(CBETA, T48, no. 2012B, p. 387b4-8)

(24)

蒙初機,但仍不忘提斯此等乃「意解中卜度,學識中揣摩」,只不過暫時 借助的 巧方 便,就 像「 接竹點 天、 持蠡酌 海」 ,在生 死之 際終究 幫不 上 忙,最終關鍵還得藉宗門異方便,以棒喝截斷思維、塞殺一切活路,逼至 大死後大活。𧧌震的禪法實踐不離漢月法藏「心法不二、禪教相印」的禪 風,鍛鍊學人時,對修行次第、文字禪一路並不排斥,為眾提綱宗,則言 言雙放雙收、著著可舒可卷,自般若空性開展教化眾人的活用方便,接受 採行棒 喝以 外的方 式( 持咒、 經教 文字) 接引 初機, 作為 輔助學 人的 手 段;最末關鍵時刻,再回歸宗門手段以助學人通宗印心,乃三峰家風的具 體實踐與弘揚。

(三)仁山 震禪、教論述之定位

就明代禪教關係的的發展,陳玉女指出自元、明之際,文琇、妙聲、

楚石等高僧多是禪、教兼備的實踐者;明中葉前則引證無蘊禪師不拘泥教 相文字的禪教合一,對於教門、禪門學佛悟道均有所幫助。95 晚明佛教 經典文字的再興,憨山德清、紫柏真可認為佛法衰微乃因禪宗五家綱宗不 振,紫 柏真 可更正 面表 述文字 般若 之價值 ,認 為文字 是葛 藤也是 悟道 之 鑰。96 就漢月法藏提倡慧洪覺範《智證傳》,廖肇亨評述:「漢月法藏 沒有說出的想法是,他並不在乎密雲圓悟自豪的臨濟正脈,他所要繼承與 發揚的是晚明萬曆以來的佛教傳統,這個傳統成於憨山德清、雲棲祩宏、

紫 柏 真 可 諸 人 之 手 。 」97 黃 繹 勳 認 為 漢 月 法 藏 雖 提 語 慧 洪 覺 範 《 智 證 傳》,但二人看待經教的態度並不相同,慧洪覺範之目的在於引教釋禪,

漢月法藏先「禪」後「教」,將禪宗置於經教之先。98

慧洪覺範的引教釋禪,楚石的禪教兼備,無蘊的禪教合一,憨山的復 興經教,紫柏對文字般價值的倡議,漢月法藏禪教相印的先禪後教,諸位 禪門祖師、尊宿之共通處在於肯認經教的價值,相異處則在於對經教的看 重程度並不同。黃繹勳指出相較於圭峰宗密、永明延壽、慧洪覺範,漢月

95 陳玉女,《明代佛門內外僧俗交涉的場域》,頁 66、67、69-71。

96 陳玉女,《明代佛門內外僧俗交涉的場域》,頁 130、133、135。

97 廖肇亨,〈目前何地不均平——臨濟宗三峰派開山祖師漢月法藏〉,頁 90、

91。

98 黃繹勳,《漢月法藏禪師珍稀文獻選輯》1,頁 361。

(25)

法藏對經教的態度是最疏離的。99 𧧌震雖傳承了漢月法藏的禪教相印,

但對於經教的態度,卻不似漢月法藏採取疏離的立場,而是傳承剖石弘璧 對經教 弘講 的注重 , 與 晚明憨 山德 清、紫 柏真 可看重 經教 的態度 較為 相 近。

錢謙益稱憨山德清與紫柏真可二人為晚明佛教經典文字復興的一車二 輪、昏塗炬火,100 年輕時曾親近紫柏真可,並自認為憨山德清弟子而自 稱 「 海 印 弟 子 」 ,101 蒐羅 憨 山 大師 《 夢 遊 集》 與 《 年 譜》 原 稿 , 纂 閱

《紫柏尊者別集》並為之作序,續僧史則特重二人為「不禪而禪」的禪門 尊宿。102 𧧌震詩集中存致錢謙益的詩文,103 二人在思想上或有交流影 響。比對憨山德清、仁山𧧌震的禪教論述模式:憨山德清晚年著作《觀楞 伽 經 記 》 闡 揚 説 通 、 宗 通 並 重 , 導 引 禪 眾 致 悟 一 心 ,104 以「 佛 語 心 為 宗 」 之 「 心 」 為 出 發 點 與 會 歸 處 , 但 於 善 巧 方 便 上 則 次 第 導 引 教 ( 說 通)、禪(宗通)、宗(心);𧧌震《金剛三昧經通宗記》亦是採取《楞 伽經》的「教-禪-宗」論述模式,兩相比對,二人對禪、教關係的詮解 模式是 相近 的。復 對照 紫柏真 可、 𧧌 震之 禪教 思想: 紫柏 真可 將 《智 證 傳》入藏、再興文字禪,將文字視為入道之階梯,對文字語言的佛學效用 採取正面態度,強調文字禪能辨明禪學綱宗、執行佛祖正令;105 仁山𧧌 震十七歲受具足戒後,曾得紫柏真可語錄而「閱之恍如宿習」。106

99 黃繹勳,《漢月法藏禪師珍稀文獻選輯》1,頁 367。

100 《憨山老人夢遊集》卷 1:「大師與紫柏尊者,皆以英雄不世出之資,當獅 絃絕響之候,捨身為法,一車兩輪。紫柏之文雄健而斬截,大師之文紆餘而 悲婉,其為昏塗之炬火則一也。」(CBETA, X73, no. 1456, p. 459c14-17 //

R127, p. 205b14-17 // Z 2:32, p. 103b14-17)

101 錢 謙 益 署 名 為 「 海 印 弟 子 蒙 叟 錢 謙 益 述 」 。 ( 《 楞 嚴 經 疏 解 蒙 鈔 》 , CBETA, X13, no. 287, p. 506b8 // R21, p. 87b2 // Z 1:21, p. 44b2 )

102 連瑞枝,《錢謙益與明末清初的佛教》,頁 3,32-37、74-75。

103 𧧌震,《華頂和尚山堂詩稿》,第 28 首,頁 6b。

104 〈觀楞伽記略科題辭〉:「茲楞伽以離言說第一義為宗,不涉唇吻,又豈可 妄 想 分 別 能 入 ; 而 其 所 以 科 節 之 , 蓋 以 經 文 簡 古 、 血 脈 幽 潛 , 不 得 其 門 而 入,故特提其綱領,使知問答來源、融會一貫、了然心目,冀可忘言得義,

不 以 文 言 為 障 礙 耳 。 」 ( 《 觀 楞 伽 經 記 》 ,CBETA, X17, no. 326-A, p.

321a11-15 // R25, p. 723a8-12 // Z 1:25, p. 362a8-12)

105 陳玉女,《明代佛門內外僧俗交涉的場域》,頁 134、135。

106 秦松齡,〈華頂仁叟震禪師塔銘〉,《蒼峴山人文集》卷5,頁 707。

(26)

𧧌震不離文字經教的禪學思想雖相近於憨山德清、紫柏真可,但實則 可上溯五世至笑巖德寶(1512-1581)與龍池幻有(1549-1614)。107 據 陳玉女考據二人禪風,稱「笑巖單刀直入、棒喝之禪風性格,亦不離經教 學習,但求穿透語言文字之侷囿、徹入佛心佛性,此根本徹底之學風,亦 為幻有所承。」108 評述龍池幻有辦道「以務實禪修為本,亦不棄以教義 為輔」,既切入真心,又不陷入文字語言的泥沼。109 陳氏並考證北京佛 學講堂是當時佛學菁英份子必參的佛學要地,而「遍融與笑巖具有不容否 認的影響地位」,紫柏真可、憨山德清均曾於北京參學笑巖德寶。110 𧧌 震傳承漢月法藏禪教相印的禪風,實踐上有承自剖石弘璧鄧山一脈看重經 教文字的特色,論其實際,並不離臨濟正脈笑巖德寶、龍池幻之禪風。

五、結論

三峰派自漢月法藏起,經第二代剖石弘璧、繼起弘儲、具德弘禮等江 南名僧的銳意發展,至第三代𧧌震已然蓄積頗具宗門特色的禪學論述與實 踐經驗。本文嘗試透過方志、燈錄與晚近陸續出現的明、清佛教文獻補充 分析,以𧧌震為切入起點,探索其禪學思想與鍛鍊手段所欲彰顯、實踐之 三峰家風,並提出三點論述:第一,𧧌震禪風傳承自漢月法藏心法不二、

禪教相印的三峰家風。第二,𧧌震禪風在棒喝宗風中有經教方便,調和華 嚴、法華思想,源自其師剖石弘璧以《法華經》、《華嚴經》教化禪眾之 傳承,亦有儒、釋交涉環境脈絡下的應機需求。第三,𧧌震透過《金剛三 昧經通宗記》以法印心、融通禪教,巧妙結合經教思想與禪宗公案、祖師 語錄,不同於漢月法藏提語《智證傳》先「禪」後「教」、對經教較為疏 離之態度,𧧌震看重經教方便,深研教典,以法印心而融通禪教。

三峰派為明末清初逃禪遺民托身所在,與東林、復社士子往來密切,

弟子、壇越護法多為文人,漢月法藏應機而化,以經教接引好佛儒士,剖

107 自𧧌震上溯五世,依序為笑巖德寶、幻有正傳、密雲圓悟、漢月法藏、剖石 弘璧。(張雅雯,〈棒喝宗風中的經教趨向——清初仁山寂震《金剛三昧經 通宗記》初探〉,頁 111、112)

108 陳玉女,《明代佛門內外僧俗交涉的場域》,頁 108、109。

109 陳玉女,《明代佛門內外僧俗交涉的場域》,頁 111、113。

110 陳玉女,《明代佛門內外僧俗交涉的場域》,頁 95、96。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1900–1935.” In Leila Haaparanta (Ed.),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Logic,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4...

6 《中論·觀因緣品》,《佛藏要籍選刊》第 9 冊,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4 年版,第 1

use past tense to describe the features and life of ancient Greek civilization (e.g., Socrates was a philosopher. He was the teacher of Plato. He emphasized ethics and

Master of Arts in Interdisciplinary Cultural Studies FT, PT Master of Mediation and Conflict Resolution FT, PT Master of Social Sciences in Psychology PT The University of

An additional senior teacher post, to be offset by a post in the rank of Certificated Master/Mistress or Assistant Primary School Master/ Mistress as appropriate, is provided

An additional senior teacher post, to be offset by a post in the rank of Certificated Master/Mistress or Assistant Primary School Master/Mistress as appropriate, is provided to

(C)John’s love for graffiti began in junior high s chool when his school held a graffiti contest.. (D)John’s love for crows start s in junior high school when he joined

贈汪倫 秋夕 清明 小池 村居 花影 回鄉偶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