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The stamp covering problem of path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The stamp covering problem of path"

Copied!
17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The stamp covering problem of path

國立花蓮女子高級中學 劉薇 指導老師 吳仲奇

1 簡 簡 簡介 介 介

本次研究主要討論的是由一連串類似 IC 問題的推演進而衍生出的直線之郵票覆蓋數, 即 於直線圖形上取 n 個點並填入數字, 求其所能形成的最大連續正整數. 對於長度為 n 的 直線圖, 過去的研究所得到 IC 數的最佳上界為 n(n + 1)

2 − 1, 但在 n ≥ 5 時, 欲排出此圖 形的最大連續數時, 直線圖形中的某些數值會重複出現, 導致最大值少於無聊上界之值.

所謂郵票問題所探討的就是給定所取張數 n 及 m 種面額, 並使其組合出從 1 開始的連 續正整數, 探討其所能達到的最大值. 如圖 1 所示. 進一步探討與其相似的圖形所形成的

「直線 IC 著色」, 即於直線圖形上給定 n 格格數, 於其中填入不超過格數之正整數, 不相 鄰者不能組合, 如圖 2 所示. 簡單來說, 郵票問題是一種任意兩頂點間彼此相連的 IC 著 色, 而我們主要探討的則是直線的 IC 著色及變形後的 IC 著色.

圖 1

圖 2

設 G 是一個圖, M(G) 是 G 的郵票覆蓋數, M(G) 是 G 的 IC 數(定義詳見第二節, 名詞釋義), 主要的研究結果是改進了直線圖的上下界.

對於長度為 n 的直線圖 Pn, 過去最好的結果是:

定 定

定理理理. n2+ 6n − 4

4 ≤ M(Pn) ≤ M(Pn) ≤ n(n + 1)

2 − 1. (參參見[2]的結果)

(2)

而我們得到的結果為 定

定理理理. n2+ 8n − 8

4 ≤ M(Pn) ≤ M(Pn) ≤ n(n + 1)

2 − 3 (當 n ≥ 5 時).

事實上, 綜合我們的各種證明方法, 當 n ≥ 6 時, 可以進一步將 M(Pn) 的上界降低到 n(n + 1)

2 − 3

接著我們推導出對於長度為 nc 的圓圈 Cn:

定 定

定理理理. 當 7 ≥ n 時, 6nc−11 ≤ M(Cn) ≤ nc(nc−1)+1; 當 n ≥ 7 時, n2c+ 2nc− 1

2 ≤ M(Cn) ≤ nc(nc− 1) + 1.

2 基 基 基本 本 本圖 圖 圖論 論 論與 與 與名 名 名詞 詞 詞定 定 定義 義 義

定 定

定義義義 1. 給定一個圖 G, 圖上的一種著色(coloring), 就相當於分配正整數至任意圖上之頂 點. 也就是說, 圖 G 的一個著色可以視為一個由頂點 V (G) 到正整數的函數 f.

定 定

定義義義 2. 對於 G 的一個子圖 H 及 G 的一種著色 f , 定義 fs(H) = ∑

ν∈V (H)

f (ν)

於 1992 年 Glenn Chappel 曾研究一個 “subgraph sums” 問題, 這個問題在 2005 年時 在 Salehi, Lee, Khatirinejad 的論文中被稱為 IC-著色問題.

定 定

定義義義 3. 給定一個圖 G 及著色 f, 如果對於所有小於等於 fs(G) 的正整數 k, 都可以找到 一個 G 的連通子圖 H 使得 fs(H) = k, 則我們稱 f 為 G 的 IC-著色.

定義 IC-數 M(G) = max{fs(H)∣ f 是 IC 著色}

1995 年 Penrice 介紹的郵票覆蓋(stamp covering)的概念如下:給定圖 G、 著色 f 及 正整數 K, 如果對於每個小於等於 K 的正整數 k 都存在一個 G 的連通子圖 H, 使得 fs(H) = k, 則稱 f 是 G 的一個 K-標籤(K-labeling). (詳見[2])

定 定

定義義義 4. 如果 f 是 IC-著色也就是 f 是 fs(G)-標籤的意思. 定義郵票覆蓋數(stamp covering number) M(G) 為在圖 G 上存在 K-標籤的最大整數 K.

此篇報告主要是在研究直線的郵票覆蓋數, 而郵票覆蓋數與 IC 數最大的不同在於 IC 數其頂點內數字總和必須等於所有數字總和, 而郵票覆蓋數則無此限制, 使組合數盡可能 的大即可.

3 直 直 直線 線 線圖 圖 圖之 之 之上 上 上界 界 界

定義名詞:

Pn: 長度為 n 的直線圖.

S:直線上所有數字的總和, 即 fs(Pn).

因為主要研究的對象是直線圖形, 我們簡化符號令 M(n) = M(Pn) 而 M(n) = M(Pn).

n 較小時, 可用電腦程式求出 M (n) 和 M(n), n 比較大時求出其上下界, 且盡可能得到

較大下界與較小上界, 以逼近 M(n) 和 M(n).

定 定

定理理理 1. 直線圖明顯上界為 M(n) ≤ n(n + 1) 2 .

(3)

證 證

證明明明. 在 Pn 中長度為 1 的連通子圖有 n 個, 從左到右標為 H(1,1), H(1,2), ⋯, H(1,n). 在 Pn 中長度為 2 的連通子圖有 n − 1 個, 從左到右標為 H(2,1), H(2,2), ⋯, H(2,n−1). 依此類推,總共有 n + (n − 1) + ⋯ + 2 + 1 = n(n + 1)

2 個連通子圖, 所以至多有 n(n + 1)

2 個

著色數, 因此 M(n) ≤ n(n + 1) 2 . 定

定理理理 2. M(n) ≤ n(n + 1)

2 − 1(n ≥ 4).

證 證

證明明明. 假設 M(n) = n(n + 1)

2 ,則 n(n + 1)

2 個連通子圖之著色數均相異, 特別的, fs(H(1,1)), ⋯fs(H(1,n)) 均相異. 將其由小至大排列分別大於或等於 1, 2, 3, ⋯, n .

因此 n(n + 1)

2 = fs(Pn) =∑n

i=1fs(H(1,i)) ≥ 1 + 2 + 3 + ⋯ + n = n(n + 1) 2 所以 {fs(H(1,1)), ⋯, fs(H(1,n))} = {1, 2, 3, ⋯, n}.

接著考慮 H(2,1), H(2,2), ⋯, H(2,n−1), 顯然 fs(H(2,i)) ≤ n + (n − 1) = 2n − 1.

又 fs(H(2,i)) ≠ fs(H(1,j)),對於任意 i, j, 所以 fs(H(2,i)) ≥ n + 1.

所以 {fs(H(2,1)), ⋯, fs(H(2,n−1))} = {n + 1, n + 2, ⋯, 2n − 1}.

如果 fs(H(2,j)) = 2n−1, 則 H(2,j)之著色分別為 n, n−1, 首先假設 f(j) = n, f(j+1) = n−1, 因為有一長度 2 之連通子圖之著色數為 2n − 2, 則必然有 f(j − 1) = n − 2, 又有一長度 2 之連通子圖之著色數為 2n − 3, 2n − 3 = n + (n − 3) 或 2n − 3 = (n − 1) + (n − 2), 但這兩種 情況均不可能是長度 2 之連通 f 圖之著色數, 故矛盾.

若假設f(j + 1) = n, f(j) = n − 1, 則類似證明也可推得矛盾.

定 定

定理理理 3. M(n) ≤ n(n + 1) 2 − 2.

證 證

證明明明. 若 M(n) = n(n + 1)

2 − 1, 則所有連通子圖中恰有兩相異連通子圖有相同之著色數.

1. 若所有長度 1 之子圖著色數均相異, 則著色數由小至大分別大於等於 1, 2, 3, ⋯, n, 因此

fs(G)n

i=1fs(H(1,i)) ≥ 1 + 2 + 3 + ⋯ + n = n(n + 1) 2 , 與 fs(G) = n(n + 1)

2 − 1 不合. 所以恰有兩個長度 1 之子圖有相同著色數,

亦即 fs(H(1,k)) = fs(H(1,l)), 1 ≤ k < l ≤ n; 且其他連通子圖之著色數均相異.

所以總共有 n(n + 1)

2 個連通子圖, 有 n(n + 1)

2 − 1 個相異著色數. 設 a = fs(H(1,k)).

由於 M(n) = n(n + 1)

2 −1, 因此 {fs(H(1,1)), ⋯, fs(H(n,1))} = {1, 2, 3, ⋯,n(n + 1)

2 −1

2. 如果 k + 1 ≠ l, 則考慮 Γ1 為從 k 到 l − 1 的連通子圖, 考慮 Γ2 為從 k + 1 到 l 的連 通子圖, 則 fs1) = fs2), 矛盾. 所以 l = k + 1.

3. 以 S1 代表長度為 1 的子圖的著色數所成之及合, S2 代表長度為2 的子圖著色數所

成之及合, 則S1∩ S2 = ϕ

4. 若 a = n − 1, 則S1 = {1, 2, ⋯, n − 1}, 則∀x ∈ S2, n ≤ x ≤ 2n − 2,

所以S2⊂ {n, n + 1, ⋯, 2n − 2}. 但是 S2 共 n − 1 個元素所以 S2= {n, n + 1, ⋯, 2n − 2}.

(4)

假設 f(j) = f(j + 1) = n − 1, fs(H(2,j)) = 2n − 2, 2n − 3 ∈ S2 所以 f(j − 1) = n − 2 或 f (j + 2) = n − 2, 可假設 f (j − 1) = n − 2. 2n − 4 ∈ S2 所以 f(j + 1) = n − 3.

如此一來利用 2n − 5 ∈ S2 得到矛盾.

5. 若 k = n − 2, 則 f(1), f(2), ⋯, f(n) 由小到大分別為 1, 2, 3, ⋯, n − 2, n − 2, n. 因為

∀x ∈ S2, n − 1 ≤ x ≤ 2n − 2, 則 S2 = {n − 1, n + 1, ⋯, 2n − 2}.

設 f(j) = f(j + 1) = n − 2. 因為 2n − 2 ∈ S2 所以可假設 f(j + 2) = n, 因為 2n − 3 ∈ S2 所以 f(j + 3) = n − 3. 由於 2n − 5 ∈ S2 即得到矛盾.

6. 若 k = n − 3 且 S1 = {1, 2, 3, ⋯, n − 3, n − 3, n − 1, n}. 因為 ∀x ∈ S2, n − 2 ≤ x ≤ 2n − 1, 所以 S2 ⊂ {n − 2, n + 1, ⋯, 2n − 1}.

因為 2n − 2 不屬於 S2,所以得到 S2 = {n − 2, n + 1, ⋯, 2n − 3, 2n − 1}.

因為 2n − 3 ∈ S2 所以 f(j + 2) = n, 又因為 2n − 1 ∈ S2, 所以 f(j + 3) = n − 1. 由於 2n − 4 ∈ S2 即得到矛盾.

7. 若 k = n − 3 且 S1= {1, 2, 3⋯, n − 3, n − 3, n − 2, n + 1}.

因為 ∀x ∈ S2, n − 1 ≤ x ≤ 2n − 1, 所以 S2 ⊂ {n − 1, n, n + 2, ⋯, 2n − 1}, 且兩個集合間 相差一個元素.

如果 2n − 1 不屬於 S2 則 2n − 2, 2n − 3, 2n − 4 ∈ S2 可以得到矛盾.

如果 2n − 1 ∈ S2 假設 f(t) = n + 1, f(t + 1) = n − 2. 則考慮 2n − 2, 2n − 3, 2n − 4 至屬

於多只有一個元素不屬於 S2 可以得到矛盾.

8. 持續類似的討論繼續往下做, 每種情況均可以得到矛盾. 但是我們還無法給出一個

完全完整的證明.

9. 教授提供以下的證明:

將 f(1), f(2), f(3), ⋯, f(n) 由小到大記為 f1, f2, f3, ⋅, fn. 令 T1 = {1, 2, ⋯, fn}, 則 S1 ⊂ T1, 令T2 = {fn+ 1, fn+ 2, ⋯, fn+ fn−1}, 則 S1∪ S2⊂ T1∪ T2. 依此類推可以定 義 Tk 滿足 S1∪ ⋯ ∪ Sk ⊂ T1∪ Tk. 且

S1∪ ⋯ ∪ Sn= T1∪ ⋯ ∪ Tn= {1, 2, ⋯, s}, 其中 s = n(n + 1)

2 − 1.

可以證明

S1∪ ⋯ ∪ Sn−1= T1∪ ⋯ ∪ Tn−1= {1, 2, ⋯, s − 1};

S1∪ ⋯ ∪ Sn−2= T1∪ ⋯ ∪ Tn−2= {1, 2, ⋯, s − 3};

S1∪ ⋯ ∪ Sn−3= T1∪ ⋯ ∪ Tn−3= {1, 2, ⋯, s − 6};

所以 Sn= {s}, Sn−1= {s − 1, s − 2}, Sn−2= {s − 3, s − 4, s − 5}.

由於Sn= {s}, Sn−1= {s−1, s−2}, 可以假設 f(1) = 1, f(n) = 2, f(2) = x, f(n−1) = y.

令 A = f(3) + ⋯ + f(n − 2). 則 A + x + y = s − 3; {A + x + 1, A + y + 2} = {s − 4, s − 5}.

因此 x = 3, y = 3 (矛盾) 或是 x = 4, y = 2.

如果 x = 4, y = 2 則 s − 6 不屬於 Sn−3 (矛盾), 故得證.

4 直 直 直線 線 線圖 圖 圖之 之 之下 下 下界 界 界

定 定

定理理理 4. 直線明顯下界是 n.

證 證

證明明明. 當格數= n, 著色方式為 f1= (1, 1, 1, 1, . . . , 1), 如圖 3 由圖觀察, 可取 n 個 1 所形成的連通子圖 Hn

(5)

1 1 1 ⋯ ⋯ 1 1 1 1 1



n 格 圖 3

定 定

定理理理 5. m(n) ≥ [n2+ 4n 4 ].

證 證

證明明明. 著色方式為利用一正整數 k 與 1 組合著色, 由 k − 1 個 1 與 n − k + 1 個 k 排出之 f2, 如圖 4

1 1 1 ⋯ 1 k k ⋯ k k



n 格 圖 4

由圖觀察,

當 n ≤ k + 1 時, 可以取相鄰 n 個 1 所形成的連通子圖;

當 n = tk 時, 可以取相鄰 t 個 k 所形成的連通子圖;

當 n = tk + s 時, 可以取相鄰 t 個 k 加上與其相鄰的 s 個 1 所形成的連通子圖, 其中 t ≤ n − k + 1, s ≤ k − 1.

當 n 是奇數時取 k = n + 1/2, 當 n 是偶數時取 k = n + 2/2 即得證.

定 定

定理理理 6. 2 < n < 6 時, m(n) ≥ 3n − 3.

證 證

證明明明. 著色方式為 f3= (1, 3, 3, 3, . . . , 3, 3, 3, 2), 如圖 5.

1 3 3 ⋯ ⋯ 3 3 3 3 2



n 格 圖 5

由圖觀察,

當 n ≤ 2 時, 可以取 n 所形成的連通子圖 Hn1;

當 n = 3k 時, 可以取相鄰 k 個 3 所形成的連通子圖 Hn2;

當 n = 3k + 1 時, 可以取相鄰 k 個 3 加上與其相鄰的 1 個 1 所形成的連通子圖 Hn3; 當 n = 3k + 2 時, 可以取相鄰 k 個 3 加上與其相鄰的 1 個 2 所形成的連通子圖 Hn4; 又當 2 < n < 6 時, f3 所排出的最大連續組合數會比 f2 還要來的大, 故在此範圍內, f3排 法可以作為直線的下界.

定 定

定理理理 7. 8 < n < 18 時, m(n) ≥ 7n − 27.

證 證

證明明明. 著色方式為 f4= (1, 2, 3, 7, 7, . . . , 7, 7, 4, 4, 1), 如圖 6 由圖觀察,

當 n ≤ 4 時, 可以取 n 所形成的連通子圖 Hn1;

當 n = 5 時, 可以取 1 個 1 及與 1 相鄰的 1 個 4 所形成的連通子圖 Hn2;

(6)

1 2 3 7 7 ⋯ 7 4 4 1



n 格 圖 6

當 n = 6 時, 可以取相鄰的 1 個 1, 1 個 2 及 1 個 3 所形成的連通子圖 Hn3; 當 n = 7k 時, 可以取相鄰 k 個 7 所形成的連通子圖 Hn4;

當 n = 7k + 1 時, 可以取相鄰 k − 1 個 7 加上與其相鄰的 2 個 4 所形成的連通子圖 Hn5; 當 n = 7k + 2 時, 可以取相鄰 k − 1 個 7 加上與其相鄰的 2 個 4 及 1 個 1 所形成的連通子 圖 Hn6;

當 n = 7k + 3 時, 可以取相鄰 k 個 1 加上與其相鄰的 1 個 3 所形成的連通子圖 Hn7; 當 n = 7k + 4, 7k + 5, 7k + 6 時, 可以取相鄰 k 個 7 再分別加上連通子圖 Hn1, Hn2, Hn3; 又當 6 < n < 18 時, f4 排出的最大連續組合數會比 f2 還要來的大, 不過當 n = 8 時此著色 為其連續最大組合, 而在 n = 9 時最大連續組合數值已不是此著色, 故在 8 < n < 18 範圍

內, f4 排法可以作為下界的最大值.

先前於文獻資料[2]中有一組排法為 (1, 1, . . . , 1, k + 1, k + 1, . . . , k + 1, k − 1), 如圖 7

1 1 1 . . . 1 k + 1 k+1 ⋯ k + 1 k



n 格 圖 7

當 n ≤ k − 1 時, 可以取相鄰 n 個 1 所形成的連通子圖 Hn1; 當 n = k 或 k + 1 時, 可以取 n 所形成的連通子圖 Hn2;

當 n = t(k + 1) + s 時, 可以取相鄰 t 個 1 加上與其相連的 t 個 k + 1 所形成的連通子圖 Hn3, 其中 s ≤ k − 1,t ≤ n − k;

當 n = t(k + 1) + k 時, 可以取相鄰 t 個 k + 1 加上與其相連的 k 所形成的連通子圖 Hn4, 其中 t ≤ n − k.

定 定

定理理理 8. m(n) ≥ [n2+ 6n − 3 4 ].

證 證 證明明明.

1. 如圖 8, 著色方式為前面 k 個 2 後面接兩個 1, 中間有 n − 2k − 3 個 2k + 4, 後面再接 著一個 3 及 k 個 2

2 ⋯ 2 1 1 2k + 4 ⋯ 2k + 4 3 2 ⋯ 2



n 格 圖 8

由圖觀察,

當 n ≤ 3 時, 可以取 n 所形成的連通子圖 Hn1;

當 n = 2k 時, 可以取相鄰 k 個 2 所形成的連通子圖 Hn2;

當 n = 2k + 1 時, 可以取相鄰 k 個 2 加上與其相鄰 1 個 1 所形成的連通子圖 Hn3;

(7)

當 n = 2k + 2 時, 可以取相鄰 k 個 2 加上與其相鄰 2 個 1 所形成的連通子圖 Hn4; 當 n = 2k + 3 時, 可以取相鄰 k 個 2 加上與其相鄰 1 個 3 所形成的連通子圖 Hn5; 當 n = t(2k + 4) 時, 可以取相鄰 t 個 2k + 4 所形成的連通子圖 Hn6;

當 n = t(2k + 4) + 1 時, 可以取相鄰 t 個 2k + 4 加上與其相鄰 1 個 1 所形成的連通 子圖 Hn7;

當 n = t(2k + 4) + 2 時, 可以取相鄰 t 個 2k + 4 加上與其相鄰 2 個 1 所形成的連通 子圖 Hn8;

當 n = t(2k + 4) + 3 時, 可以取相鄰 t 個 2k + 4 加上與其相鄰 1 個 3 所形成的連通 子圖 Hn9;

當 n = t(2k + 4) + 2k + 2 時, 可以取相鄰 t 個 2k + 4 加上 Hn4 所形成的連通子圖 Hn10;

當 n = t(2k + 4) + 2k + 3 時, 可以取相鄰 t 個 2k + 4 加上 Hn5 所形成的連通子圖 Hn11;

當 n = (n − 2k − 3)(2k + 4) + (2k + 3) + 1 時, 可以取相鄰 n − 2k − 3 個 2k + 4 加上 Hn4 及與其相鄰的 1 個 1 所形成的連通子圖Hn12;

當 n = (n − 2k − 3)(2k + 4) + (2k + 3) + 2 時, 可以取相鄰 n − 2k − 3 個 2k + 4 加上 Hn5 及與其相鄰的 2 個 1 所形成的連通子圖Hn13;

當 n = (n − 2k − 3)(2k + 4) + (2k + 3) + 2k + 1 時, 可以取 n − 2k − 3 個 2k + 4 加上 Hn4 及 Hn3 所形成的連通子圖 Hn10;

當 n = (n − 2k − 3)(2k + 4) + (2k + 3) + 2k + 2 時, 可以取 n − 2k − 3 個 2k + 4 加上 Hn5 及 Hn4 所形成的連通子圖 Hn11;

2. 如圖 9 , 著色方式為前面 k 個 2 後面接一個 1, 中間有 n − 2k − 1 個 2k + 2, 後面再 接著 k 個 2

2 ⋯ 2 1 2k + 2 2k + 2 ⋯ 2k + 2 2 ⋯ 2



n 格 圖 9

由圖觀察,

當 n ≤ 2 時, 可以取 n 所形成的連通子圖 Hn1;

當 n = 2k 時, 可以取相鄰 k 個 2 所形成的連通子圖 Hn2;

當 n = 2k + 1 時, 可以取相鄰 k 個 2 加上與其相鄰 1 個 1 所形成的連通子圖 Hn3; 當 n = t(2k + 2) 時, 可以取相鄰 t 個 2k + 2 所形成的連通子圖 Hn4;

當 n = t(2k + 2) + 1 時, 可以取相鄰 t 個 2k + 2 加上與其相鄰 1 個 1 所形成的連通 子圖 Hn5;

當 n = t(2k + 2) + 2k 時, 可以取相鄰 t 個 2k + 2 加上與其相鄰 k 個 2 所形成的連通 子圖 Hn6;

當 n = t(2k + 2) + 2k + 1 時, 可以取相鄰 t 個 2k + 2 加上 Hn3 所形成的連通子圖 Hn7;

當 n = t(2k + 4) + 2 時, 可以取相鄰 t 個 2k + 4 加上與其相鄰 2 個 1 所形成的連通 子圖 Hn8;

當 n = t(2k + 4) + 3 時, 可以取相鄰 t 個 2k + 4 加上與其相鄰 1 個 3 所形成的連通 子圖 Hn9;

當 n = t(2k + 4) + 2k + 2 時, 可以取相鄰 t 個 2k + 4 加上 Hn4 所形成的連通子圖 Hn10;

當 n = t(2k + 4) + 2k + 3 時, 可以取相鄰 t 個 2 加上 Hn5 所形成的連通子圖 Hn11.

定 定

定理理理 9. m(n) ≥ [n2+ 6n + 13

4 ].

(8)

證 證

證明明明. 如圖 10, 著色方式為前面一個 1 和一個 2 後面接 k 個 1 及一個 3 , 中間有 n − k − 6 個 k + 7, 後面再接著一個 k + 4, 一個4 及一個 1.

1 2 1 ⋯ 1 3 k + 7 ⋯ k + 7 k + 4 4 1



n 格 圖 10

由圖觀察,

當 n ≤ 4 時, 可以取 n 所形成的連通子圖 Hn1;

當 n = k 時, 可以取相鄰 k 個 1 所形成的連通子圖 Hn2;

當 n = k + 1 時, 可以取 k − 2 個 1 加上與其相鄰的 1 個 2 及 1 個 1 所形成的連通子圖 Hn3;

當 n = k + 2 時, 可以取相鄰 k 個 1 加上與其相鄰的 1 個 2 所形成的連通子圖 Hn4; 當 n = k + 3 時, 可以取相鄰 k 個 1 加上與其相鄰 1 個 3 所形成的連通子圖 Hn5; 當 n = k + 4 時, 可以取 1 個 k + 4 所形成的連通子圖 Hn6;

當 n = k + 5 時, 可以取 k 個 1 加上與其相鄰的 1 個 2 及 1 個 3 所形成的連通子圖 Hn7; 當 n = k + 6 時, 可以取 k 個 1 加上與其相鄰 1 個 1 以及 1 個 2 以及 1 個 3 所形成的連 通子圖 Hn8;

當 n = t(k + 7) 時, 可以取相鄰 t 個 k + 7 所形成的連通子圖 Hn9; 當 n = k + 8 時, 可以取 1 個 k + 4 加上 1 個 4 所形成的連通子圖 Hn10;

當 n = k + 9 時, 可以取 1 個 k + 4 加上與其相鄰的 1 個 4 及 1 個 1 所形成的連通子圖 Hn11;

當 n = t(k + 7) 時, 可以取相鄰 t 個 k + 7 所形成的連通子圖 Hn12;

當 n = k + 8 時, 可以取 1 個 k + 4 加上與其相鄰的 1 個 4 所形成的連通子圖 Hn13; 當 n = k + 9 時, 可以取 1 個 k + 4 加上與其相鄰的 1 個 4 及 1 個 1 所形成的連通子圖 Hn14;

當 n = t(k + 7) + k + 2 時, 可以取相鄰 t 個 k + 7 加上與其相鄰的 1 個 3 及 k − 1 個 1 所形 成的連通子圖 Hn15;

當 n = t(k + 7) + k + 5 時, 可以取相鄰 1 個 k + 7 加上 Hn7 所形成的連通子圖 Hn16; 當 n = t(k + 7) + k + 6 時, 可以取相鄰 1 個 k + 7 加上 Hn8 所形成的連通子圖 Hn17.

由上述討論可得 (n2+ 6n + 13)

4 ≤ M(n) ≤ M(n) ≤ n(n + 1)

2 − 2. 接著將格數改為 N, 而 N = L + n − 1 , 討論格數夠大時的最大下界, 而 L 及 n 為變數.

定 定

定理理理 10. m(n) ≥ (N2+ 6N + 13)

4 .

證 證

證明明明. 如圖 11, 著色方式為前面有 k − 2 個 1, 一個 2, n − 2k − 1 個 1, 一個 k, L 個 n, 一 個n − k, 一個 k + 1, k − 2 個 1, 長度為 L + n − 1

1 ⋯ 1 2 1 ⋯ 1 k n ⋯ n n − k k + 1 1 ⋯ 1



L + n − 1 格 圖 11

由此著色方式所排出的最小值:

令 L, n 為固定的正整數

k − 2 + 2 + n − 2k − 1 + k + Ln + n − k + k + 1 + k − 2 = k + (L + 2)n − 2

(9)

由此可得知上式為k的一個斜率為正的線性函數, 所以 k 越大越好.

但 k > 2, n − 2k − 1 > 0 所以 k < (n − 1)

2 , 所以 k 取 3.

同理將 k = 3 代入上式 3 + (L + 2)n − 2 = (L + 2)n + 1, L, n 互為斜率為彼此的線性函數, 故 L, n 皆越大越好.

由此可知, 目前最大的下界值為, 當長度(令 N )為 L + n − 1 時, 總和為 (L + 2)n + 1 = (N − n + 1 + 2)n + 1 = −(n −(N + 3)

2 )2+(N2+ 6N + 13) 4

故當 n = (N + 3)

2 時, m(n) = (N2+ 6N + 13)

4 .

當 n = 偶數時, 與之最接近正整數為 k = (N + 5)

2 , (N + 1)

2 時, m(n) = [(N2+ 6N + 13)

4 ]

因此當格數為N時, 任何介於 1 到 (N2+ 6N + 13)

4 的數都可被寫出來.

定 定

定理理理 11. m(n) ≥ [(N2+ 6N + 21)

4 ].

證 證

證明明明. 如圖 12, 著色方式為前面有 k − 2 個 1, 一個 2, n − 2k − 3 個 1, 一個 2, 一個 k, L 個 n, 一個 n − k, 一個 k + 1, k − 2 個 1, 一個 2, 長度為 L + n − 1.

1 ⋯ 1 2 1 ⋯ 1 2 k n ⋯ n n − k n − k k + 1 1 ⋯ 1 2



L + n − 1 格 圖 12

由此著色方式所排出的最小值:

令 L, n 為固定的正整數

k − 2 + 2 + n − 2k − 3 + 2 + k + Ln + n − k + k + 1 + k − 2 + 2 = k + (L + 2)n 由此可得知上式為 k 的一個斜率為正的線性函數, 所以 k 越大越好 但 k > 2, n − 2k − 3 > 0, ∴k < (n − 3)

2 , ∴k 取 3.

同理將 k = 3 代入上式可得 3 + Ln. L, n 互為斜率為彼此的線性函數, 故 L, n 皆越大越好.

由此可知, 目前最大的下界值為, 當長度(令 N )為 L + n − 1 時, 總和為 (L + 2)n + 3 = (N − n + 1 + 2)n + 3 = −(n − (N + 3)

2 )2+(N2+ 6N + 21)

4 .

故當 n = (N + 3)

2 時, m(n) = (N2+ 6N + 21)

4 .

當 n =偶數時, 與之最接近正整數為 k = (N + 5)

2 , (N + 1)

2 時, m(n) = [(N2+ 6N + 21)

4 ]

因此當格數為 N 時, 任何介於 1 到 (N2+ 6N + 21)

4 的數都可被寫出來.

定 定

定理理理 12. m(n) ≥ [(N2+ 8N − 8)

4 ].

證 證

證明明明. 如圖 13, 著色方式為 k − 2 個 1, 一個 2, T 個 1, M + 1 個 k, L 個 n, 一個n − k, 一 個 k + 1, M個[ k − 2 個 1 和一個 2 ]與 k − 2 個 1, 長度為 L + n − 1

由此著色方式所排出的最小值:

令 L, n, k 為固定的正整數

k−2+2+T +(M +1)k+nL+n−k+k+1+M(k−2+2)+k−2 = (2k)M +nL+n+T +3k−1 ( „)

(10)

1 ⋯ 1 2 1 ⋯ 1 k ⋯ k n ⋯ n n − k k + 1 1 ⋯ 1 2 1 ⋯ 1



L + n − 1 格 圖 13

又已知 k − 2 + 1 + T + M + 1 + 1 + 1 + M(k − 2 + 1) + k − 2 = n − 1 ∴ T = n − 2k − kM − 1 > 0 可得知 M < (n − 2k − 1)

k , M = [(n − 2k − 1)

k ] 代入( „)式得: 總和= (k)M + 2n + nL + k − 2 由此可得知 M 為一個斜率為正的線性函數, 故 M 值越大結果越好.

令 L, n 為固定的正整數, M = (n − 1)

k − 2 − d, 其中 1 > d ≥ 0. 代入( „)式可得: (−1 − d)k + 3n + nL − 2. 由此可以得知 k 值越小越好, 但 k > 2 , 故 k 取 3 為最佳解

令 L 為固定的正整數, M = (n − 1)

k − 2 − d, 其中 1 > d ≥ 0, k = 3 代入( „)式得:

(L + 3)n − 3d − 5. 由此可以得知 n 值越大越好, 同理, L 值亦越大越好.

由此可知, 目前最大的下界值為, 當長度(令 N )為 L + n − 1 時, 總和為

(L + 3)n − 6 = (N − n + 1 + 3)n − 6 = −(n − (N + 4)/2)2+ (N2+ 8N − 8)/4.

故當 n = (N + 4)

2 時, m(n) = (N2+ 8N − 8)

4 . 當 n = 奇數時, 與之最接近正整數為

n = (N + 3)

2 , (N + 5)

2 時, m(n) = [(N2+ 8N − 8)

4 ], 因此當格數為 N 時, 任何介於 1 到

(N2+ 8N − 8)

4 的數都可被寫出來. 此最大下界代入 Page.18 中程式跑出的結果, 可與表

格中 IC 組合數之值吻合.

經過以上探討可以得知, 當格數為 n 時目前直線郵票覆蓋數的上下界範圍為:

(n2+ 8n − 8)

4 ≤ M(n) ≤ (n(n + 1)) 2 − 3.

5 圓 圓 圓形 形 形圖 圖 圖以 以 以及 及 及一 一 一些 些 些俄 俄 俄羅 羅 羅斯 斯 斯方 方 方塊 塊 塊圖 圖 圖形 形 形

5.1 圓 圓 圓形 形 形

定義名詞:

Sc: 圓形所排數的總和.

nc: 於圓形上取之格數.

Mc(nc): 所排出的數所能連續組合出的最大值.

mc(nc): 所排出的數所能連續組合出的最小值.

定 定

定理理理 13. 圓形明顯上界為nc(nc−1) + 1.

證 證

證明明明. 當格數= nc, 著色方式為 1 有 nc 個, 2 有 nc 個, 3 有 nc 個 ⋯, nc− 1 有 nc 個, nc

有 1 個, 所求之值為 nc(nc− 1) + 1.

定 定

定理理理 14. 圓形明顯下界為 nc.

證明明明. 當格數= nc, 著色方式為 1, 1, 1, 1, 1, 1, . . . , 1, 1, 1, 1, 1 所求之值為 1 + 1 + 1 . . . + 1 = nc.

我們考慮一些特殊的著色, 由此我們可以得到圓形圖之下界

(11)

定 定

定理理理 15. mc(nc) ≤ 6nc− 11.

證 證

證明明明. 由 1 個 1, 1 個 2, 1 個 4, 加上 nc− 3 個 6 排出, 如圖14.

圖 14

→ 總合為 1 + 2 + 4 + 6(nc− 3) = 6nc− 11.

定 定

定理理理 16. 當 nc≥ 7, mc(nc) ≤ (n2c+ 2nc− 1)

2 .

證 證

證明明明. 由 k 個 2 與 (nc− k − 1) 個 (2nc+ 2) 及 1 個 1 排出, 如圖 15.

圖 15

∴1+2+⋯+2+(2k+2)+⋯+(2k+2) = −2[k2−(nc−1)k+(nc− 1) 4

2

]+2nc−1+(n2c− 2nc+ 1)

2 .

∴ 當 k = (nc− 1)

2 時, 有 min = (n2c+ 2nc− 1)

2 .

(n2c + 2nc− 1)

2 在 nc ≥ 7 時會比之前算出來的 6nc− 11 還大, 故為較大的下界.

5.2 俄 俄 俄羅 羅 羅斯 斯 斯方 方 方塊 塊 塊

在做研究時才發現其實很多俄羅斯方塊的圖形只是直線的變形而已, 如圖 16.

圖 16

所以我們統整後討論凸形與十字兩種不屬於直線的圖形.

名詞定義:

m: 於圖形上其中一分支所取之格數.

am: 圖 m.

M (am): 所排出的數所能連續組合出的最大值.

m(am): 所排出的數所能連續組合出的最小值.

定 定

定理理理 17. 凸形上界為 2m3+ 9m2+ 3m + 1

2 .

(12)

圖 17

證 證

證明明明. 為方便求其組合數, 我們將凸形分為一格中心格子與分支上 3m 個格子 過程中, 我

們可以發現未參與中心點的格子所組成的格數有規律, 如圖 17.

而參與中心點的格子所組成的格數也有規律, 如圖 18.

圖 18

故其著色最大值為:

1(m+1)+2m+2(m−1)+2(m−2)+⋯+2×2+2×1+3m+3

2m(m+1) = (2m3+ 9m2+ 3m + 1) 2

目前最大下界值為第 50 屆中小學科學展覽會作品「圈圈相連到天邊」中所算出來的 m(am) = (m + 1)3+ 2m − 1(詳見[1])

定 定

定理理理 18. 十字型的上界.

證 證

證明明明. 與凸形相同, 將十字分為一個中心格子與 4m 個分支格子, 分開討論. 並也找出未參

與中心格子所組成的格數規律, 如圖 19.

(13)

圖 19

運用著色組合, 求出參與中心點的各組合個數如下圖 20 故以此推論 am 的總和 M(am) 應為[(m + 1)2]2

圖 20

→ 將參與中心點與未參與中心點之組合個數相加

→ [(m + 1)2]2+ 2n2+ 2n → M(am) = m4+ 4m3+ 8m2+ 6m + 1

(14)

目前最大下界值為第 50 屆中小學科學展覽會作品「圈圈相連到天邊」中所算出來的 m(am) = (m + 1)4+ 2m − 1(詳見[1])

6 討 討 討論 論 論與 與 與結 結 結論 論 論

6.1 動 動 動手 手 手做 做 做做 做 做看 看 看

在探討直線 IC 著色時, 利用動手著色及程式輔助可得以下結果:

n = 1 S = 1 → (1) → M (1) = 1;

n = 2 S = 2 → (1, 1), S = 3 → (1, 2) → M (2) = 3;

n = 3 S = 3 → (1, 1, 1), S = 4 → (1, 1, 2), S = 5 → (1, 2, 2), S = 6 → (1, 3, 2) → M (3) = 6;

n = 4 S = 4 → (1, 1, 1, 1), S = 5 → (1, 1, 1, 2), S = 6 → (1, 1, 1, 3), (1, 1, 2, 2);

S = 7 → (1, 1, 1, 4), (1, 1, 2, 3), (1, 2, 2, 2), S = 8 → (1, 2, 4, 1), (1, 1, 3, 3), (1, 3, 2, 2);

S = 9 → (1, 3, 3, 2) → M (4) = 9;

以上 M 和 M 都相同.

(15)

由指導教授提供的電腦程式跑的結果, 得到

n M(n) M (n)

5 13 同左

[2,2,3,5,1]

6 17 18

[2,2,2,3,7,1] [6,3,1,7,5,2]

7 23 24

[2,3,2,6,6,3,1] [8,7,2,3,1,10,8]

8 29 同左

[1,2,3,7,7,4,4,1]

9 36 37

[1,2,3,7,7,7,4,4,1] [7,15,5,1,3,8,2,16,7]

10 43 45

[1,2,3,7,7,7,7,4,4,1] [28,5,2,8,6,11,9,3,1,18]

其中 n = 5, 6, 7, 8 的 M(n) 結果與 Penrice 在 1995 的論文的數據吻合(詳見[2]), 其他 結果我們則尚未在其他資料中發現. 由上表可推知郵票覆蓋數一定大於等於 IC 數, 因 IC 數的限制較郵票覆蓋數為大.

而至 n = 11 以後的著色組合, 藉由程式計算需花上超過一天的時間還未能跑出結果, 因此 當 n ≤ 10 的範圍在有限時間可用電腦跑出正確答案.

(16)

經由上述一連串的研討, 我們可以發現結果如表:

⚾䣢ġ ⍇⥳ᶲ䓴ġ 㓡忚ᶲ䓴ġ ⍇⥳ᶳ䓴ġ 㓡忚ᶳ䓴ġ

ġ

݊ሺ݊ ൅ ͳሻ

ʹ ġ ݊ሺ݊ ൅ ͳሻ

ʹ െ ʹġ ݊ġା଺௡ାଵଷ

ġ

ġ

݊ሺ݊െ ͳሻ ൅ ͳġ ⯂㛒㓡忚ġ ݊ġ

͹ ൒ ݊㗪ġ ൒ ͸݊ െ ͳͳġ 䔞݊ ൒ ͹ 㗪 ൒݊൅ ʹ݊െ ͳ

ʹ ġ

ġ

ʹ݉൅ ͻ݉൅ ͵݉ ൅ ͳ

ʹ ġ ⯂㛒㓡忚ġ ͳ ൅ ͵݉ġ ൒  ሺ݉ ൅ ͳሻ൅ ʹ݉ െ ͳġ

ġ

݉൅ Ͷ݉൅ ͺ݉ġ

൅͸݉ ൅ ͳġ ⯂㛒㓡忚ġ ͳ ൅ Ͷ݉ġ ൒ ሺ݉ ൅ ͳሻ൅ ʹ݉ െ ͳġ

7 討 討 討論 論 論與 與 與結 結 結論 論 論

上下界之範圍縮小:往後可繼續將上界變小下界變大, 使連續組合數的範圍縮小.

二維圖形之連續組合數的延伸:目前我們只針對二維圖形(直線、圓形及俄羅斯方 塊)做研究, 並以二維圖形為基礎, 逐步研究在三維空間中所著色出的連續組合數.

先前的科展作品, 如「圈圈相連到天邊」, 大多停留在下界, 經過這次的研究, 我們除 了改進下界值, 更增添了上界, 並將研究擴展到更多圖形, 使其有較精確的範圍. 從一開 始較簡單也較麻煩的窮舉法推導並縮小了直線的上界值, 進而使用著色與些微邏輯推理使 證明與研究更深入. 發現這些之後朝趨於複雜的圖形做了探討, 雖然並未得出完美符合預 期的成果, 但與[2]學術論文比較, 我們的直線下界值 (n2+ 6n + 13)

4 改進了此論文的下界

(n2+ 6n − 3)

4 . 本次的結果給我們的不僅僅是題目侷限的紙上內容, 還點綴了其他本該不

會發現的插曲, 更說明了數學的延展性與奧妙!期望能繼續延伸本次內容, 並能用簡單且 高效率的方法解決問題!

參 參考 考 考文 文 文獻 獻 獻

[1] 鄭晏奇、楊翔雲、黃紹宸、李育霖, 圈圈相連到天邊, 中華民國第50屆中小學科學展

覽會, 2013.

http://activity.ntsec.gov.tw/activity/race-1/50/pdf/040413.pdf

[2] Ebrahim Salehi, Sin-Min Lee, Mahdad Khatirinejad, IC-Colorings and IC-Indices of graphs, Discrete Mathematics, 299, 297-310, 2005.

(17)

[3] Yao-Ren Lin, A Study of IC-Coloring of Graphs, Thesis for Master of Science, De- partment of Applied Mathematics, Tatung University, June 2008.

[4] Douglas B. West, Introduction to Graph Theory, Second Edition, Prentice Hall 2001.

[5] Chin-Lin and Shiue and Hung-Lin Fu, The IC-Indices of Complete Bipartite Graphs, Electronic Journal of Combinatorics, 15 (2008).

[6] 周俊全, 郵票問題的研究, 交通大學應用數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中華民國九十六年六

月.

Chun-Chuan Chou, A Study Of Stamp problem, Thesis for Master of Science, De- partment of Applied Mathematics, National Chiao Tung University, Hsinchu, June 2007.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Feng-Jui Hsieh (Department of Mathematics, National Taiwan Normal University) Hak-Ping Tam (Graduate Institute of Science Education,. National Taiwan

Do Sang Kim, Department of Applied Mathematics, Pukyong National University, Korea.. Zheng Peng, School of Mathematics and Computer Science, Fuzhou

2013 Workshop on Nonlinear Analysis, Optimization and Their Applications, De- partment of Mathematics, National Kaohsiung Normal University, Kaohsiung, Tai- wan, December 30,

In this paper, we present a descent method for solving the unconstrained minimization reformulation of the SOCCP which is based on the Fischer–Burmeister merit function

In this paper, we build a new class of neural networks based on the smoothing method for NCP introduced by Haddou and Maheux [18] using some family F of smoothing functions.

The comparison results indicate that, if a scaling strategy is imposed on the test problem, the descent method proposed is comparable with the merit function approach in the CPU

--coexistence between d+i d singlet and p+ip-wave triplet superconductivity --coexistence between helical and choral Majorana

Do Sang Kim, Department of Applied Mathematics, Pukyong National University, Korea.. Jong Kyu Kim, Department of Mathematics, Kyungn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