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輪椅運動員使用不同輪圈傾角之生物力學研究(I)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輪椅運動員使用不同輪圈傾角之生物力學研究(I)"

Copied!
13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 成果報告

輪椅運動員使用不同輪圈傾角之生物力學研究(I)

計畫類別: 個別型計畫

計畫編號: NSC91-2413-H-006-010-

執行期間: 91 年 08 月 01 日至 92 年 07 月 31 日 執行單位: 國立成功大學體育室

計畫主持人: 王苓華 共同主持人: 蘇芳慶

計畫參與人員: 林柏州、林呈鳳

報告類型: 精簡報告

處理方式: 本計畫可公開查詢

中 華 民 國 92 年 11 月 1 日

(2)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補助專題研究計畫 5 成 果 報 告

□期中進度報告

輪椅運動員使用不同輪圈傾角之生物力學研究 Optimal Camber Angle in Wheelchair Athlete

計畫類別:

5

個別型計畫 □ 整合型計畫 計畫編號:NSC 91-2413-H-006-010-

執行期間:91 年 08 月 01 日至 92 年 07 月 31 日

計畫主持人:王苓華 共同主持人:蘇芳慶

計畫參與人員:林柏州、林呈鳳

成果報告類型(依經費核定清單規定繳交):

5

精簡報告 □完整報告

本成果報告包括以下應繳交之附件:

□赴國外出差或研習心得報告一份

□赴大陸地區出差或研習心得報告一份

□出席國際學術會議心得報告及發表之論文各一份

□國際合作研究計畫國外研究報告書一份

處理方式:除產學合作研究計畫、提升產業技術及人才培育研究計畫、

列管計畫及下列情形者外,得立即公開查詢

□涉及專利或其他智慧財產權,□一年□二年後可公開查詢

執行單位:國立成功大學體育室

中 華 民 國 九十二 年 十 月 三十一 日

(3)

中文摘要

應用先進的科技來研究人類動作和機械力學之作法,對不同範疇的個別研究助益良 多。而運動生物力學的發展,提供運動訓練的新理念,提升了運動技術水準。運動權是現 代基本人權的一部份,經由運動對於一般人以及身心障礙者都不啻為有意義的休閒活動。

運動對身心障礙者的意義,在於透過改善身體適能,進而滿足個體的需求、增進生活樂趣。

肩關節的運動傷害在輪椅運動員中,以需要衝刺驅動的運動項目的發生頻率最高,除 了影響其運動表現,無法獲得運動成就感,甚至造成運動意願的降低,不再參與運動,因 此如何改善輪椅和使用者之間的交互關係,乃成為非常重要之研究課題。輪椅的輪圈傾角 是直接影響到輪椅驅動的介面,影響驅動輪椅所需力量,以生物力學的觀點,有必要針對 適當的輪圈傾角加以釐清。

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利用以影像為基礎的運動分析系統和力量力矩量測系統,來量化 分析不同輪圈傾角對輪椅運動員上肢驅動輪椅時運動學與動力學的的影響,評估輪椅驅動 時肩、肘、腕關節之運動學及動力學參數受到輪圈傾角改變的影響。以作為指導輪椅運動 員操作輪椅之依據,使其能提高驅動效率,避免運動傷害,提升運動表現,達到最佳之輪 椅使用狀況。

十位脊髓損傷的男性參加本實驗。實驗結果顯示,輪圈傾角的增加,會使推輪椅的推 力增加,因為輪圈傾角的增加會使座椅的高度降低,並因輪子與地面接觸面的改變,而使 推力增加。就輪椅的設計,輪圈傾角的增加會使座椅高度降低並改變輪子與地面的接觸面,

因此推力會增加。然而傾角在運動學及動力學的影響主要是在冠狀平面,肩關節的外展內 縮及腕關節的背屈是主要的差異。輪圈傾角在矢狀平面並無太大貢獻。

關鍵詞

輪椅、身心障礙者、生物力學、輪圈、輪圈傾角、跑步機、上肢關節、關節負荷

Abstract

The use of high technique equipments in human motion analysis overcomes some problems in research and improves the accuracy of the results. Understanding the sports biomechanics will help in getting the new idea of athlete training and improving the technique level. Doing exercise is the basic right for the human being and it is good for health. For the disable people, doing exercise helps not only improve their vitality, and but also gain their confidence.

The injury in shoulder usually occurred in wheelchair athlete, especially in some items that need speeding up. Once injury occurred, the performance of the athlete will decrease. It affected the will of the athlete doing the exercise, even worse not to do it anymore. So it is very important to understand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wheelchair athlete and wheelchair. To maintain wheelchair’s stability during exercise, the camber of the rear wheel is necessary. However, what is the appropriate camber angle from point view of biomechanics is still unclear. The camber angle will affect the required propulsion force.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use the motion capture system and force measuring system to quantify the kinematics and kinetics data in wrist, elbow, and shoulder at different angle of the wheel camber. From these data, we could know how to promote the performance the wheelchair propulsion, to decrease the possibility of injury occurred and to optimize the wheelchair propulsion.

Ten male suffered from SCI participated this study. The results showed the pushrim force was increased with increasing of the camber. Because increasing camber not only follows the lower seat but also changes the interface between the wheel and floor, the force applied on the pushrim was increased. However, the contributions of the camber affect kinematics and kinetics mainly in coronal plane. 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shoulder abd/add and wrist extension. But no contribution is in the sagittal plane.

Keywords

wheelchair, disabilities, biomechanics, pushrim, hand-rim, camber, treadmill, joint loading

(4)

前言

在台灣,工業局統計報告我國醫療器材1997年出口總額為2億4600多萬美元。出口項目 佔第一位為輪椅及其零件,金額7000多萬美元,其中手動輪椅佔約70%。腕關節、肩關節 及其他上肢部位受傷是手動輪椅使用者最常見的問題,但很少文獻探討有關手推輪椅的生 物力學。特別是探討其中上肢的受力與骨骼肌肉問題之間關係的研究,更是罕見。我們從 國內知名腳踏車製造公司GIANT近年來蓬勃發展的情形可以看出國內腳踏車傳統工業不但 沒有如一般傳統工業般沒落,反而還找到了另外一個春天。身為腳踏車工業的兄弟,輪椅 工業也依然蓬勃發展,除在材料、輕便性及人體計測資料的適應性做改進外,更合身的特 製輪椅和運動輪椅也相繼出爐,功能性及操縱性都不輸外國出產的輪椅。

近年來,我們的國手在殘障奧運中表現越來越好了,中華隊在2002年雪梨殘障奧運所 獲得的獎牌數打破歷屆紀錄。中華隊共贏得七面獎牌,即一面金牌、二面銀牌及四面銅牌,

在獎牌統計表中排名第四十四。 中華隊在一九九六年亞特蘭大殘障奧運參加田徑、游泳和 桌球三個項目,最後拿下三面獎牌,包括一金兩銅。奧運是現今世界上各國宣揚國威的重 要途徑,各國無不在奧運選手的訓練上投下大筆的金錢與心力,器材的研發與購買如同購 買軍備般的重視,很多運動器材甚至被當成秘密武器,到了比賽當天才讓世人看到。我國 在一般奧運雖也極端重視,但有限於東方人的身材,成績一直無法有顯著地提升,然而在 殘障奧運,卻一直都有不錯的成績,就技術層面看來,我國選手並不輸給外國選手,在輪 椅的設計及操作靈敏度上卻明顯落後於其他國家的選手,為了得到好的成績,除選手的技 巧訓練上,輪椅也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運動對於一般人以及身心障礙者都不啻為有意義的休閒活動。據統計,目前全國身心 障礙人口約七十一萬人,但一般身心障礙者,大多數幾乎完全沒有從事休閒娛樂的活動與 機會,甚至包括適當的體能活動。運動對身心障礙者的意義,在於透過改善身體適能,進 而滿足個體的需求以及增進生活樂趣,同時也可鼓勵他們克服自己的殘障或考驗自己的能 力。

從過去一系列的研究中顯示腕關節症候群及肩關節疼痛的主要是在驅動輪椅時上肢關 節承受了高的負荷。而輪圈是運動型輪椅非常重要的一部份,直接影響移位、轉動時的操 控並具有保護作用(Cooper, 1998)。一般輪椅的輪圈傾角都在0-5°,運動型輪椅為求在運動 的情境下,便於加速、穩定以及迅速的煞車,而衍生不同的輪圈傾角,目前市面上較普遍 的籃球輪椅為16°和網球輪椅20°。輪椅機械結構設計與輪椅驅動有密切的關係,而輪椅的不 同輪圈傾角是直接影響到輪椅驅動的介面,至於相關的研究則多未提及。

研究目的

1. 分析不同輪圈傾角對輪椅運動員上肢驅動輪椅時運動學與動力學的的影響

2. 評估輪椅驅動時肩、肘、腕關節之運動學及動力學參數受到輪圈傾角改變的影響。

文獻探討

輪椅使用者相關的傷害

手/腕關節問題,肩關節疼痛和其他的上肢受傷都是手推輪椅常見的健康問題; 主訴 為腕隧道症候群和肩關節疼痛[3]。Nichols等人(1979)對脊髓損傷患者做問卷調查,在517 位受訪者當中發現,每天必需使用輪椅的比例佔92%,其中又有56的人每天使用輪椅是超過 12小時,82%使用約八小時;而這些人中又有高達51.4(266人)其伴有肩部疼痛的問題。研 究也顯示輪椅使用愈久,疼痛愈嚴重,過度使用是可能造成疼痛的一個因子。在Bayley等人

(1987)對下肢麻痺患者的研究中也發現,有33%(31/94人)的下肢麻痺患者有慢性持績性的

(5)

肩部疼痛症狀,經臨床診斷為肩峰下腔症候群(Subacromial impingement syndrome),包含 旋轉肌撕裂、肱骨頭壞死 。引起這些症狀的主因為:於輪椅推進申,三角肌(deltoid)對肱骨 頭(humeral head)產生一向上的力量,而旋轉肌群有穩定肩關節的效果,當這些肌群因種種 因素產生一個相對於三角肌肌力不足的現象,可能在高重覆性的輪椅推進中,無法穩定肱 骨頭而使得旋轉肌不斷受到撞擊,導致症狀產生。Curtif等人(1985)針對1200位輪椅運動 員調查其運動傷害的情形,結果發現高達72%的輪椅使用者在參予運動過程中最少曾受傷 過一次,而且受傷的機率與每週訓練時數的多寡有關;受傷部位發生則多在上肢柔軟組織部 位的有33%,其包括肌肉的扭傷、扭傷、滑液囊炎以及肌腱炎等。

Dalyan等人(1999) 研究顯示脊髓損傷者使用輪椅後,76%抱怨有上肢疼痛。其中 71%

為肩關節疼痛, 53%為腕部疼痛, 43% 為手部疼痛。Burnham等人(1994)發現輪椅驅動後正 中神經傳導變慢,腕隧道神經傳導有阻斷現象,為腕部疼痛之可能機制;經診斷為腕隧道 症候群。

輪椅推進生物力學

早期輪椅驅動之研究皆以量測生理參數為主,值到近幾年才開始有生物力學的探討。

生物力學的探討,剛開始也是以二維運動學的研究為主;後來改進為三度空間。但動力學 的研究是一直到輪圈力量測系統的發展出來,才趨近於可行,並成為此方面研究的重要方 向。

輪椅組件尺寸

有關輪椅研究,以組件尺寸研究為主;如座位高度和輪軸前後位置。另外輪圈大小、

輪子向內傾斜角度等等也有一些探討。輪椅驅動必須靠上肢與軀幹充分配合,才能提昇機 械效益。但以人體工學角度來看,驅動輪椅是一種費力的移動方式,機械效率甚至低於 10%。

一般輪椅的輪圈傾角都在 0-5°,運動型輪椅為求在運動的情境下,便於加速、穩定以 及迅速的煞車,而衍生不同的輪圈傾角,目前市面上較普遍的籃球輪椅為 16°和網球輪椅為 20°。1992 年,出現三輪式網球輪椅的設計,大大地增加輪椅機動性與較小的旋轉半徑。此 外,後輪傾角的增加也使選手在轉彎時更快速也更具穩定性。Veeger 等人(1988)認為增 加輪圈角度可改進手達到手推輪與聯合肩、肘以及手在手推輪的平面上,如此可降低外展 角度,避免無效率的驅動。此外,後輪距和質量中心的高度在輪椅轉彎的穩定性上扮演極 重要的角色(見圖三),輪圈傾角增加會造成質量中心的高度(h)減少和後輪距(RT)增 加,這兩樣對於增加轉彎速度是有利的。輪圈傾斜角度會影響輪胎的性能和乘坐者的施力 方式(Hefzy & Nemunaitis,2000)。

Veeger 等人(1989)採用籃球輪椅輪圈傾角分別為 0°、3°、6°與 9°,探討在四種速度(2、

3、4、和 5 公里/小時)下的差異,不同的輪圈傾角對於生理參數—耗氧量(oxygen comsumption)並沒有顯著的影響。在運動學上亦有類似發現:輪圈傾角對外展角度變化並 不明顯。從肌電圖中甚至可看出肩部的外展肌在推進時缺乏活動力,會有這種現象是因為 在推進期的外展並不是自行發生的,而是肩部肌肉運動下的產物。這種現象會因為推進期 時手部和肩部之間的封閉式運動鏈而造成前屈以及外展和內旋。因此輪圈傾斜並不會影響 輪椅的功能性負荷;不過,它對輪椅穩定性確實具有正面效益。時下並未對運動輪椅傾角 加以規範,何種傾角最適合我國輪椅網球的使用,現今還沒有科學化的驗證。

研究方法

A. 反光球擺置

共14顆反光球擺置在單測身體,包含軀幹和上肢(圖一)。五顆反光球放置在輪面上 以定義輪圈的座標。

(6)

圖一:反光球擺置

B. 輪椅推動的運動學和動力學 B.1. 關節角度

尤拉角是用來描述遠端肢體座標系統想對於近端肢體座標系統的空間方向;第一個旋 轉次序為 y 軸代表彎曲/伸直角度 (

α

),第二個旋轉次序為 x' 軸代表內收/外展角度(

β

),

第三個旋轉次序為 z" 軸代表沿軸向的旋轉角度(

γ

)。利用旋轉矩陣可以算得每個關節解剖 學三垂直軸的三個旋轉角度。

B.2. 肢段角速度和加速度

肢段角速度和加速度計算,我們用尤拉參數來求得。

B.3. 關節作用力

由逆向動力學方式求得(圖二)。

F ma F F

M I I M r F r F

p d w

p d d d p p

= − −

= ω & ′ + ′ × ω ω ′ − [ + × + × ]

其中 Fp 是近端關節作用力 Fd 是遠端關節作用力Fw 為重力 Mp是近端關節力矩 Md是遠端關節力矩rp是近端力臂; rd是遠端力臂

ω

'是肢段的旋轉角速度。

mg

Md

F

d

F p M p proximal

distal

圖二:上肢的自由體分析

(7)

B.4 有效分力比值( FEF )

FEF 是切線力量部分與施力於輪圈總合力的比值,這是驅動技術機械效率的一個指 標,因為切線力量是唯一有助於輪椅前進的力量。

2 2 2

n r t

t t

F F F

F F

FEF

F

+

=

+

=

Ft 是施於輪圈力量的切線力量部分,Fr是施於輪圈力量的向軸心力量部分,Fn 是與切 線和向軸心部分力量正交的方向(內外側方向),F是施於輪圈的合力(圖三)。較高的FEF 代表驅動技術機械效率較好。

C. 輪椅的設計

我們利用康揚公司出產的運動輪椅加以改裝,為了實驗的需求,於輪子輪心與輪軸的 地方裝置特殊裝置乙坐輪椅傾角的改變。實驗的三個輪圈傾角分別是 8 度、16 度和 24 度。

圖三、由左至右三個圖形,分別是輪圈傾角 8 度、16 度和 24 度的輪椅。

D. 實驗步驟 D.1. 受試者

日常使用輪椅並參與輪椅網球運動達一年以上的十位男性為本計畫之受試者,且上肢 沒有受傷記錄者。為了避免受試者在實驗時輪椅往後翻倒的意外發生,每位受試者實驗前 先在跑步機上練習五分鐘。每位受試者皆量測人體計測資料以方便動力學的計算。

D.2 推輪椅時三度空間運動學和動力學資料的收集

受試者右上肢與輪椅右輪貼上反光球以收取上肢及輪子運動的軌跡,裝有六軸荷重元 的特製輪子被用來量測推輪椅時上肢施在輪圈上的推力和力矩,特製輪椅用跑步機用來定 速,以去除不同速度的變因。

受試者分別在三種不同傾角的輪椅上,以速度 0.9m/s 的速度推輪椅。實驗過程,受試 者必須在跑步機上維持固定的速度及固定的位置。收取十秒推輪椅的資料,每種傾角收取 三筆資料已進行分析。

D.3. 資料分析

使用雙因子變異數分析,來比較不同速度在輪圈推力及力矩、上肢關節負荷及FEF等測 量值是否有差異。

結果

(8)

A. 受試者

十位受試者為胸椎第十節到腰椎第脊髓損傷的男性,年齡 32.6±3.5 歲,身高 162.3±5.2 公分,體重 60.7±3.3 公斤。他們平時以輪椅為移動工具,並超過一年的推輪椅經驗。

B. 上肢運動學

隨著傾角的增加,因為輪圈最高點位置的改變,肩關節外展(abduction)的最大角度 隨著傾角的增加而增加,8 度傾角顯著與 16 度與 24 度傾角的肩關節最大外展角度有顯著 差異。腕關節背曲(wrist extension)的角度隨著傾角的增加而減少。肘關節最大的彎曲(elbow flexion)角度隨著傾角的增加而增加。

C. 動力學 C.1. 輪圈推力

輪圈的總推力(Resultant force)隨著傾角的增加而增加。切線力(Tangential force)的 最大值並無隨著輪圈傾角的增加而有顯著改變。最大的軸向力(Axial force)因輪圈傾角的 增加而隨著推輪椅的推動循環有顯著增加,而徑向力(Radial force)最大下壓力並無隨著 傾角的增加有所改變,帶隨著傾角的增加,推動末期徑向力離開輪心的力量顯著變小(圖 四)。

C.2 有效分力比值(FEF)

隨著傾角的增加,有效分力比值 FEF 顯著變小。

C.3 肩關節的負荷

隨著傾角的增加,肩關節的最大受力(Joint force)在屈曲/伸張及內旋/外旋方向雖然 並無顯著差異,但在外展/內收方向明顯隨著傾角的增加而增加。

C.4 肘關節的負荷

肘關節的三個垂直關節分力並無隨著傾角的增加有顯著差異。

C.5 腕關節的負荷

隨著傾角的增加,腕關節最大的橈側(radial)向力顯著減小,但最大的尺側(ulnar)

向力反而增加。最大伸張的關節力隨著傾角增加而減少,但最大屈曲的關節力卻無顯示差 異。最大旋後(supination)關節力無隨傾角的增減有所差異,但旋前(pronation)關節力 卻隨傾角增加而減少。

(9)

圖四、傾角增加,本來的徑向力會產生一個軸向分力給軸向力,使軸向力增加。隨著傾角 的增加,軸向力也顯著增加。

討論

本實驗的受試者偏向年輕,因此在施力方面表現較強烈。本實驗所選取的速度是一般 受試者平時輕鬆推輪椅的速度,在定速下比較容易看出傾角的變化對上肢運動學及運動學 的影響。然而受試者表示,輪圈傾角的增加使輪椅變得較重,要推得較大力,個人以為,

那是因為輪子與地面的界面改變,阻力變大,相對的推力也要增加。

本實驗傾角的變化是採沿輪心轉動,因此隨著傾角的增加,輪椅座椅的高度也降低,

過去的文獻指出,隨著座椅的降低,推輪椅的推力會增大,關節的負荷也隨著增加。此外,

隨著傾角的增加,與地面的接觸面不再是輪面,在傾角 24 度時,與地面的接觸面是輪面的 側面,因介面的改變,使阻力增加,在維持速度時,也許必須更大的推力。輪椅與使用者 的人機系統的重心降低,使推力增加外,輪面與地面的阻力增加也使得輪圈推力明顯增加。

隨著傾角的增加,因為接觸輪圈位置較靠近身體中心,因此上肢肩關節顯得比較內收

(adduction),,而腕關節也比較伸張(extension),且手肘的彎曲也變大了。

輪圈的最大切線分力雖無隨傾角的增減有顯著差異,但軸向力卻因傾角的增加,使原 本的徑向力產生分力加到軸向力來,並有顯著隨推動期與回復期而改變。徑向分力雖無隨 傾角的增加使向輪心的下壓力增加,但推動末期離開因推動的角度較大,徑向力的最大離 心力也變小了。

有效分力比值(FEF)方面,因為輪椅時輪圈上的有效分力(切線力)隨直無顯著差 異,但因為輪圈總推力的增加,分子不變,分母變大,有效分力比值就隨著變小。

肩關節的外展/內收方向的關節分力因為輪圈位置及關節角度的增加,外展/內收也顯著 變得重要。腕關節的橈側分力在傾角小的時候貢獻較大,但在大傾角的輪圈貢獻較小。然 而,尺側分力卻在小傾角時因推動的角度較小較無貢獻,但在大傾角的推動末期,協助較

0 100 200 300 400

-80 -60 -40 -20 0 20 40 60 80 100 120

Pushrim Forca (N)

Time Frame

Fr Ft Fa

Camber 8 degrees

0 100 200 300 400

-60 -40 -20 0 20 40 60 80

Pushrim Force (N)

Time Frame

Fr Ft Fa

Camber 24 degrees

Fa

Fr

(10)

大的推動輪圈角度,顯著有比較好的貢獻。

大傾角明顯使得推力變大,在冠狀平面(Frontal plane)的推力尤其顯著,因此一般輪 椅使用者鮮少使用大傾角的輪椅。綜觀運動場上大傾角的運動輪椅,是為了橢圓形運動場 而設計,因為輪椅在弧度轉彎時,需要增加側向距離,使重心遠離內側的輪子,這樣才不 至於因快速而發生翻車的危險。

由輪椅的輪軸旁的兩個反光球可以知道輪軸的長度,然而有傾角的輪椅寬度比較寬,

由圖五的示意圖可知輪椅寬度為 L+2Rsinθ,其中 L 為輪軸的長度,R 為輪子半徑,θ 為 輪椅輪圈傾角。側向輪子與地面接觸點的距離增加,將增加輪椅的底面支持面積(Base space),除會使輪椅更穩外,更可以增加側向的穩定度。

圖五、輪椅寬度與輪軸長度、輪子半徑及輪椅傾角的關係

輪椅傾角的功用在於增加輪椅橫向面的穩定度,然而,一般手推輪椅僅有向後倒的不 穩定性,但輪椅傾角並不能對此不穩定性有任何幫助。在輪椅快速轉彎的時候,會出現一 個向側邊翻倒的不穩定性,所以輪椅傾角主要是貢獻在轉彎時候的穩定性,避免快速轉彎 造成向側邊翻倒的危險。此外,增加輪椅的傾角,可以增加輪椅使用時的靈敏性。但隨著 傾角增加會減低驅動效率,所以找出最佳傾角以適用於各種殘障運動是非常重要。

結論

1. 輪圈傾角的增加使推力增加。

2. 輪圈傾角的增加對冠狀平面上分力的影響較大。

3. 輪圈傾角的增加在前後方向的貢獻較小。

建議

1. 傾角的改變,可以沿輪心或輪椅側邊的輪椅架,但是在輪子半徑未改變的情況下,座 椅高度回隨傾角增加而降低,座椅的高低本身亦會改變推輪椅時上肢動力學的改變。

2. 若是定義輪圈最高點的位置一樣,可是傾角的改變會因人體本身的計測資料而顯著在 推動輪圈角度有顯著差異,變異性也是很大。

3. 跑步機上的推輪椅機轉過去並沒有人有相關定義,可以將本實驗結果與之比較。

4. 本實驗明顯表示輪圈傾角在直線加速並無太大貢獻,因設計相關轉彎的實驗,以明確 指出傾角與轉彎時的相關性。

R

Rsinθ

L

(11)

計畫成果自評

從最近的文獻可知,輪椅機械結構設計與輪椅驅動有密切的關係,而輪椅的不同輪圈傾 角是直接影響到輪椅驅動的介面,至於相關的研究則多未提及。驅動輪椅是三個自由度,

分別是前後位移、沿垂直軸旋轉和沿輪軸向後翻倒,一般的研究多在滾輪計測器上固定輪 椅收集資料時,必將前輪或輪椅架固定在計測計上,這樣的輪椅只有前後位移的自由度,

缺少旋轉和後翻的自由度,並無法詳細描述一般推輪椅的實際情況。過去步態分析的實驗 就指出跑步機上動作比較類似平地上的表現,本實驗採用跑步機作為定速的計測計也是基 於模仿接近平地的狀況。而本計畫採用三維運動分析系統從事運動輪椅不同傾角的研究,

研究結果在學術上呈現更精準的輪椅運動的生物力學資料,適合在學術期刊發表。目前,

本研究亦已投稿第五屆運動工程學術會議,也將投稿明年在日本大阪舉行的亞太生物力學 會議。

REFERENCES

Asato, K.T., Cooper, R.A., Robertson, R.N., & Ster, J.F., SMARTWheels: development and

testing of a system for measuring manual wheelchair propulsion dynamics. IEEE

Transactions on Biomedical Engineering, 1993. 40(12): p. 1320-4.

Bayley, J.C., Cochran, T.P., & Sledge, C.B., The weight-bearing shoulder. The impingement

syndrome in paraplegics. Journal of Bone & Joint Surgery - American Volume, 1987. 69(5):

p. 676-8.

Bednarczyk, J.H. & Sanderson, D.J., Kinematics of wheelchair propulsion in adults and children

with spinal cord injury. Archives of Physical Medicine & Rehabilitation, 1994. 75(12): p.

1327-34.

Boninger, M.L., Cooper, R.A., Baldwin, M.A., Shimada, S.D., & Koontz, A., Wheelchair

pushrim kinetics: body weight and median nerve function. Archives of Physical Medicine &

Rehabilitation, 1999. 80(8): p. 910-5.

Boninger, M.L., Cooper, R.A., Robertson, R.N., & Shimada, S.D., Three-dimensional pushrim

forces during two speeds of wheelchair propulsion. American Journal of Physical Medicine

& Rehabilitation, 1997. 76(5): p. 420-6.

Burnham, R., Chan, M., Hazlett, C., Laskin, J., & Steadward, R., Acute median nerve dysfunction

from wheelchair propulsion: the development of a model and study of the effect of hand protection. Archives of Physical Medicine & Rehabilitation, 1994. 75(5): p. 513-8.

Cooper, R.A., Robertson, R.N., VanSickle, D.P., Boninger, M.L., & Shimada, S.D., Methods for

determining three-dimensional wheelchair pushrim forces and moments: a technical note.

Journal of Rehabilitation Research & Development, 1997. 34(2): p. 162-70.

Dallmeijer, A.J., van der Woude, L.H., Veeger, H.E., & Hollander, A.P., Effectiveness of force

application in manual wheelchair propulsion in persons with spinal cord injuries. American

Journal of Physical Medicine & Rehabilitation, 1998. 77(3): p. 213-21.

Dalyan, M., Cardenas, D.D., & Gerard, B., Upper extremity pain after spinal cord injury. Spinal Cord, 1999. 37(3): p. 191-5.

Davis, J.L., Growney, E.S., Johnson, M.E., Iuliano, B.A., & An, K.N., Three-dimensional

kinematics of the shoulder complex during wheelchair propulsion: a technical report.

Journal of Rehabilitation Research & Development, 1998. 35(1): p. 61-72.

Dreisinger, T.E. & Londeree, B.R., Wheelchair exercise: a review. Paraplegia, 1982. 20(1): p.

20-34.

Gellman, H., Sie, I., & Waters, R.L., Late complications of the weight-bearing upper extremity in

the paraplegic patient. Clinical Orthopaedics & Related Research, 1988(233): p. 132-5.

Glaser, R.M., Exercise and locomotion for the spinal cord injured. Exercise & Sport Sciences Reviews, 1985. 13: p. 263-303.

Goosey, V.L. & Campbell, I.G., Symmetry of the elbow kinematics during racing wheelchair

(12)

propulsion. Ergonomics, 1998. 41(12): p. 1810-20.

Hefzy, M.S., & Nemunaitis,G. (2000). The Toledo Raptor’s racing wheelchair. Midterm Report of University of Toledo.

Hughes, C.J., Weimar, W.H., Sheth, P.N., & Brubaker, C.E., Biomechanics of wheelchair

propulsion as a function of seat position and user-to-chair interface. Archives of Physical

Medicine & Rehabilitation, 1992. 73(3): p. 263-9.

Jackson, D.L., Hynninen, B.C., Caborn, D.N., & McLean, J., Electrodiagnostic study of carpal

tunnel syndrome in wheelchair basketball players. Clinical Journal of Sport Medicine, 1996.

6(1): p. 27-31.

Kulig, K., et al., Shoulder joint kinetics during the push phase of wheelchair propulsion. Clinical Orthopaedics & Related Research, 1998(354): p. 132-43.

Masse, L.C., Lamontagne, M., & O'Riain, M.D., Biomechanical analysis of wheelchair

propulsion for various seating positions. Journal of Rehabilitation Research & Development,

1992. 29(3): p. 12-28.

Nichols, P.J., Norman, P.A., & Ennis, J.R., Wheelchair user's shoulder? Shoulder pain in

patients with spinal cord lesions. Scandinavian Journal of Rehabilitation Medicine, 1979.

11(1): p. 29-32.

Rao, S.S., Bontrager, E.L., Gronley, J.K., Newsam, C.J., & Perry, J., Three-dimensional

kinematics of wheelchair propulsion. IEEE Transactions on Rehabilitation Engineering,

1996. 4(3): p. 152-60.

Robertson, R.N., Boninger, M.L., Cooper, R.A., & Shimada, S.D., Pushrim forces and joint

kinetics during wheelchair propulsion. Archives of Physical Medicine & Rehabilitation,

1996. 77(9): p. 856-64.

Rodgers, M.M., Gayle, G.W., Figoni, S.F., Kobayashi, M., Lieh, J., & Glaser, R.M.,

Biomechanics of wheelchair propulsion during fatigue. Archives of Physical Medicine &

Rehabilitation, 1994. 75(1): p. 85-93.

Rodgers, M.M., Tummarakota, S., & Lieh, J., Three-Dimensional Dynamic Analysis of

Wheelchair Propulsion. Journal of Applied Biomechanics, 1998. 14: p. 80-92.

Rudins, A., Laskowski, E.R., Growney, E.S., Cahalan, T.D., & An, K.N., Kinematics of the

elbow during wheelchair propulsion: a comparison of two wheelchairs and two stroking techniques. Archives of Physical Medicine & Rehabilitation, 1997. 78(11): p. 1204-10.

Ruggles, D.L., Cahalan, T., & An, K.N., Biomechanics of wheelchair propulsion by able-bodied

subjects. Archives of Physical Medicine & Rehabilitation, 1994. 75(5): p. 540-4.

Sanderson, D.J. & Sommer, H.J.d., Kinematic features of wheelchair propulsion. Journal of Biomechanics, 1985. 18(6): p. 423-9.

Shephard, R.J., Sports medicine and the wheelchair athlete. Sports Medicine, 1988. 5(4): p.

226-47.

van der Woude, L.H., Bakker, W.H., Elkhuizen, J.W., Veeger, H.E., & Gwinn, T., Propulsion

technique and anaerobic work capacity in elite wheelchair athletes: cross-sectional analysis.

American Journal of Physical Medicine & Rehabilitation, 1998. 77(3): p. 222-34.

van der Woude, L.H., Veeger, D.J., Rozendal, R.H., & Sargeant, T.J., Seat height in handrim

wheelchair propulsion. Journal of Rehabilitation Research & Development, 1989. 26(4): p.

31-50.

van der Woude, L.H., Veeger, H.E., Rozendal, R.H., van Ingen Schenau, G.J., Rooth, F., & van Nierop, P., Wheelchair racing: effects of rim diameter and speed on physiology and

technique. Medicine & Science in Sports & Exercise, 1988. 20(5): p. 492-500.

Veeger, D., van der Woude, L.H., & Rozendal, R.H., The effect of rear wheel camber in manual

wheelchair propulsion. Journal of Rehabilitation Research & Development, 1989. 26(2): p.

37-46.

Veeger, H.E., van der Woude, L.H., & Rozendal, R.H., Wheelchair propulsion technique at

different speeds. Scandinavian Journal of Rehabilitation Medicine, 1989. 21(4): p. 197-203.

Veeger, H.E., van der Woude, L.H., & Rozendal, R.H., Within-cycl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wheelchair push in sprinting on a wheelchair ergometer. Medicine & Science in Sports &

Exercise, 1991. 23(2): p. 264-71.

(13)

Veeger, H.E.J., Woude, L.H.V. van der, & Rozendal, R.H. (1989). The effect of rear wheel

camber in manual wheelchair propulsion. Journal of Rehabilitation Research &

Development, 26(2), 37-46.

Veeger, H.E.J., Woude, L.H.V. van der, Bieleman, H.J., & Paul, J.A., EMG and movement pattern

in manual wheelchair propulsion. Proceedings of International Society of Electromyography

and Kinesiology, 1988.pp. 489-492). ISEK, Enschede.

Wu, H.W., et al., An instrumented wheel for kinetic analysis of wheelchair propulsion. Journal of Biomechanical Engineering, 1998. 120(4): p. 533-5.

Wu, H.W., Su, F.C., Berglund, L., Chang, Y.W., & An, K.N., Development and Testing of a

System for Measuring Manual Wheelchair Propulsion Dynamics. Chinese Journal of

Medical & Biological Engineering, 1996. 16(3): p. 244-256.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The formation mechanism has been studied in this work through dynamic light scattering method which can get information about growth and distribution curve of particle size in

We compare the results of analytical and numerical studies of lattice 2D quantum gravity, where the internal quantum metric is described by random (dynamical)

Levine, Transfer function analysis of dynamic cerebral autoregulation humans, American Physi- ological Society, 1998. [8] St´ ephane Mallat, A Wavelet Tour of Signal Processing,

中期 Ratdolt 的大寫字母在 S,E,I 等字母則略窄;而晚期 Griffo 的各個大寫字母之寬度則明顯 縮小,除了少數字母如

We present a new method, called ACC (i.e. Association based Classification using Chi-square independence test), to solve the problems of classification.. ACC finds frequent and

I-STD 是在資料以漸進式增加的前提下進行資料探勘,在醫院的門診診斷紀 錄中,雖然每個月門診數量不盡相同但基本上仍有一固定總門診數量範疇,因此 由圖

void SetZTypeFunc(string FuncName, double zero, double one); //修正 ZType 歸屬函數 void SetSTypeFunc(string FuncName, double zero, double one); //修正 SType 歸屬函數

The main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using Java language with object-oriented and cross platform characteristics and Macromedia Dreamweaver MX to establish a JSP web site wit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