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歷史科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歷史科"

Copied!
84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中學

課程及評估指引

個人、社會及人文教育 學習領域

歷史科

課程及評估指引

(中四至中五)

課程發展議會與香港考試及評核局聯合編訂 香港特別行政區教育統籌局建議學校採用

二零零三年

(2)

目 錄

課 程 發 展 議 會 中 四 至 中 五 歷 史 科 修 訂 課 程 專 責 委 員 會 委 員 i 香 港 考 試 及 評 核 局 中 學 會 考 歷 史 科 科 目 委 員 會 委 員 ii 課 程 發 展 議 會 與 香 港 考 試 及 評 核 局 中 四 至 中 五 歷 史 科 修 訂 課 程

聯 合 工 作 小 組 成 員

iii

引 言 iv

簡 介 1

(一 ) 宗 旨 與 目 標

宗旨 2

目標 2

預期學習成果 3

(二 ) 課 程 架 構

甲 . 課 程 組 織 6

乙 . 課 程 架 構 的 主 要 特 色 6

丙 . 教 節 分 配 7

丁 . 課 程 內 容 8

(三 ) 學 習 與 教 學

甲 . 突 顯 主 要 發 展 趨 勢 及 歷 史 概 念 14

乙 . 處 理 帶 爭 議 性 的 議 題 14

丙 . 有 關 當 代 課 題 的 學 與 教 14

丁 . 建 立 正 面 的 價 值 觀 與 態 度 15

戊 . 採 用 多 樣 的 教 學 法 15

己 . 訂 定 合 適 的 學 習 活 動 17

(四 ) 評 估

甲 . 校 內 評 估 18

乙 . 公 開 評 核 19

(3)

(五 ) 參 考 資 料

甲 . 書 籍 /期 刊 ( 課 程 內 容 ) 通 論

世 界 史 21

歐 洲 及 美 國 史 25

分 題 (甲 ) 香 港 的 成 長 與 發 展 28 分 題 (乙 ) 中 國 的 現 代 化 與 轉 變 35 分 題 (丙 ) 日 本 及 東 南 亞 的 轉 變 與 發 展 43 分 題 (丁 ) 主 要 的 衝 突 與 和 平 的 訴 求 51

分 題 (戊 ) 協 作 與 繁 榮 58

乙 . 期 刊 ( 歷 史 學 與 教 ) 61

丙 . 網 上 資 源 62

丁 . 視 像 資 料 69

附 錄

附 錄 一 香 港 考 試 及 評 核 局 2006 香 港 中 學 會 考 歷 史 科 學 校 考 生 校 本 評 核 評 分 表

72

附 錄 二 香 港 考 試 及 評 核 局 香 港 中 學 會 考 歷 史 科 – 評 核 準 則 ( 校 本 評 核 )

73

附 錄 三 香 港 考 試 及 評 核 局 香 港 中 學 會 考 歷 史 科 – 校 本 評 核 指 引

74

(4)

課 程 發 展 議 會 中 四 至 中 五 歷 史 科 修 訂 課 程 專 責 委 員 會 委 員 (自 2000 年 6 月起)

主席: 劉梁路得女士

副主席: 教育統籌局高級課程發展主任

(李志雄 先生)(2000 年 6 月至 2000 年 8 月 31 日)

(何黃少鳳 女士)(2000 年 9 月 1 日起)

當然委員: 香 港 考 試 及 評 核 局 科 目 主 任

王兆生 先生(2000 年 6 月至 2000 年 8 月 31 日)

黃麗嫻 女士(2000 年 9 月 1 日至 2001 年 7 月 31 日)

林天賜 先生(2001 年 8 月 1 日起)

委員: 簡麗芳 博士

郭洪衛 先生 黎偉良 先生 尹保強 先生 楊秀珠 博士 余憲民 先生

秘書: 教育統籌局課程發展主任

(翁李育慧 女士)

(5)

香 港 考 試 及 評 核 局 中 學 會 考 歷 史 科 科 目 委 員 會 委 員 (自 1999 年 9 月起)

主席: 尹保強 先生

副主席: 李志雄 先生

委員: 陳碧華 女士

招紹琰 先生 鍾寶賢 博士

招文柱 先生(1999 年 9 月 1 日至 2000 年 8 月 31 日)

簡麗芳 博士

黎偉良 先生(1999 年 9 月 1 日至 2000 年 8 月 31 日)

林苑芬 女士 廖生 博士

盧霍藹瑩 女士(2003 年 9 月 1 日起)

羅維恩 先生(2000 年 9 月 1 日至 2003 年 8 月 31 日)

吳鳳嫻 女士(2000 年 9 月 1 日起)

周小燕 女士(1999 年 9 月 1 日至 2000 年 8 月 31 日)

鄧淑貞 女士(2000 年 9 月 1 日起)

尹浩然 先生(2000 年 9 月 1 日起)

楊秀珠 博士

楊致強 先生(1999 年 9 月 1 日至 2001 年 8 月 31 日)

嚴志成 先生(1999 年 9 月 1 日至 2002 年 8 月 31 日)

袁陳秀芳 女士 (2002 年 9 月 1 日起)

翁李育慧 女士

秘書: 香 港 考 試 及 評 核 局 科 目 主 任

王兆生 先生(1999 年 9 月 1 日至 2000 年 8 月 31 日)

黃麗嫻 女士(2000 年 9 月 1 日至 2001 年 7 月 31 日)

林天賜 先生(2001 年 8 月 1 日起)

(6)

課 程 發 展 議 會 與 香 港 考 試 及 評 核 局 中 四 至 中 五 歷 史 科 修 訂 課 程

聯 合 工 作 小 組 成 員

(自 2001 年 11 月起)

主席: 劉梁路得女士

副主席: 尹保強 先生

委員: 鍾志強 先生

何黃少鳳 女士 簡麗芳 博士 郭洪衛 先生 黎偉良 先生 吳鳳嫻 女士 鄧淑貞 女士 尹浩然 先生 楊秀珠 博士 余憲民 先生 翁李育慧 女士

秘書: 香 港 考 試 及 評 核 局 科 目 主 任 林天賜 先生

(7)

引 言

本指引是香港課程發展議會及香港考試及評核局共同編訂的一系列課程及評 估指引之一,作為科目課程的學與教,以及公開考試的依據。結合課程及評估為單 一指引,既可讓公眾了解評估是學校課程的一部分,亦可推廣「促進學習的評估」

文化,以期改進學與教。

課程發展議會是一個諮詢組織,就幼稚園至中六階段的學校課程發展事宜,向 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提供意見。議會成員包括校長、在職教師、家長、僱主、大專 院校學者、相關界別或團體的專業人士、香港考試及評核局的代表、香港職業訓練 局的代表及教育統籌局的人員。

香港考試及評核局是一個獨立的法定機構,主要負責舉辦香港中學會考和香港 高級程度會考。考核局的委員會成員,分別來自中學、大專院校、政府部門及工商 界專業人士。

教育統籌局建議中學採用本課程及評估指引,香港考試及評核局會提供相應及 適切的公開考試。因此,香港考試及評核局會另行編印手冊,說明科目公開考試的 形式,以及有關考試的規則與條例。

課程發展議會及香港考試及評核局亦會就課堂學習的情況、學生在公開考試的 表現,以及社會和學生不斷轉變的需求,對科目課程作出定期檢視及評價。有關本 課程及評估指引的任何意見和建議,請致函:

香港灣仔皇后大道東 213 號 胡忠大廈十三樓

教育統籌局課程發展處

總課程發展主任(個人、社會及人文教育)收

(8)

簡 介

在這個相互連繫的世界,每個人都肩負著創造及分享歷史的使命。無論是本 地的、國家的以至世界的歷史文化經驗,都為研習世界歷史者提供一個跨越文化 及區域界限的交流機會。歷史的研習更能有助於養成學生從宏觀角度去思考問題 及辨識史事,以應付二十一世紀的各種急遽轉變。

為了配合歷史科在學與教方面的新發展,歷史科(中四及中五) 課程,除了著 重技能與概念的掌握,例如 : 認識史事間之相互關係,依據所得的史料對史事作 有條理之分析及以懷疑精神與切身處地之態度研習歷史;重視史料的運用以及採 用新的評核方法外;亦將本地史及國際事件羅列在課程內。事實上,要全面了解 浩如煙海之史事,乃屬不可能之事。因此,課程綱要的題材都選自富歷史意義、

適合闡明歷史的基本辭彙和概念、與學生日常生活經驗相關、有助學生掌握研習 歷史的技能及有利激發學生對學習歷史的興趣等課題,希望能為學生提供一個跨 越文化及區域界限的歷史研習機會。

(9)

(一 ) 宗 旨 與 目 標

宗 旨

本 課 程 的 宗 旨 是 使 學 生 能

1. 理 解 過 去 的 人 、 地 方 與 事 件 之 間 關 係 的 轉 變 , 及 其 對 人 類 社 會 的 影 響 ;

2. 欣 賞 本 身 所 屬 文 化 的 特 質 與 價 值 , 並 且 尊 重 其 他 社 會 的 文 化 與 承 傳 ;

3. 培 養 研 習 歷 史 的 興 趣 , 欣 賞 歷 史 科 的 獨 特 之 處 ; 4. 以 公 正 持 平 及 設 身 處 地 的 態 度 看 待 歷 史 的 議 題 ; 以 及

5. 充 實 自 己 , 成 為 本 地 、 國 家 及 世 界 上 有 識 見 、 明 事 理 的 人 。

目 標

甲 . 認 識 及 理 解

學 生 能 建 構 知 識 並 了 解 :

1. 基 本 的 歷 史 概 念 , 例 如 因 果 關 係 、 演 變 與 延 續 , 以 及 異 同 的 比 較 ;

2. 陳 述 和 詮 釋 歷 史 的 方 式 , 以 及 各 種 詮 釋 方 式 所 表 達 的 不 同 觀 點 ;

3. 本 身 所 屬 國 家 以 及 其 他 國 家 的 信 念 、 經 驗 及 行 為 , 以 及 這 三 者 如 何 影 響 現 今 世 界 的 發 展 ; 以 及

4. 二 十 世 紀 期 間 本 地 、 國 家 、 亞 洲 以 及 世 界 的 主 要 事 件 /運 動 之 間 的 相 互 關 係 。

乙 . 歷 史 技 能

學 生 能 掌 握 如 何 :

1. 分 辨 事 實 與 見 解 , 辨 識 偏 頗 的 觀 點 、 隱 晦 的 假 設 及 空 洞 的 論 點 ;

2. 恰 當 地 選 用 史 料 , 以 提 出 合 乎 邏 輯 、 前 後 一 致 的 論 點 ; 3. 詮 釋 歷 史 資 料 及 根 據 可 用 的 證 據 作 出 合 理 的 結 論 ;

(10)

4. 辨 別 並 解 釋 歷 史 文 獻 和 檔 案 怎 樣 反 映 作 者 /當 代 的 人 所 持 的 態 度 、 價 值 觀 及 情 感 ;

5. 蒐 集 與 分 析 資 料 , 並 臚 列 和 衡 量 各 種 可 行 的 方 法 , 從 而 作 出 決 定 和 加 以 評 估 ; 以 及

6. 根 據 環 境 因 素 的 影 響 , 評 價 個 人 的 行 動 及 決 定 。

丙 . 態 度 和 價 值 觀

學 生 能 培 養 以 下 的 態 度 和 價 值 觀 :

1. 明 白 可 根 據 新 的 史 料 及 其 詮 釋 , 對 歷 史 結 論 重 新 作 出 評 價 ; 2. 尊 重 和 包 容 不 同 的 意 見 , 既 認 識 不 同 民 族 有 不 同 的 經 驗 、 信 念

和 行 為 , 亦 認 同 人 類 共 有 的 情 操 及 理 想 ; 以 及 3. 具 有 國 民 意 識 及 成 為 有 責 任 感 的 公 民 。

預 期 學 習 成 果

預 期 在 課 程 完 成 後 , 學 生 應 能 提 高 其 對 二 十 世 紀 亞 洲 及 世 界 的 主 要 發 展 的 認 識 和 了 解 , 並 建 立 按 時 序 思 考 、 理 解 歷 史 、 詮 釋 、 分 析 和 探 究 , 以 及 組 織 和 溝 通 方 面 的 能 力 。 此 外 , 學 生 亦 可 建 立 應 有 的 價 值 觀 和 態 度 , 以 成 為 具 責 任 感 的 公 民 。

1. 學 生 應 能 對 二 十 世 紀 期 間 中 國 ( 包 括 香 港 ) 、 日 本 、 東 南 亞 和 整 個 世 界 的 主 要 發 展 有 基 本 的 認 識 和 了 解 。 他 們 應 能 識 別 這 些 發 展 的 特 色 , 並 通 過 理 解 因 果 關 係 、 延 續 與 演 變 , 以 及 異 同 的 比 較 , 定 出 這 些 發 展 之 間 的 縱 向 ( 即 時 間 方 面 的 ) 和 橫 向 ( 即 空 間 方 面 的 ) 關 係 。

2. 學 生 應 可 重 組 和 分 析 與 二 十 世 紀 亞 洲 的 現 代 化 與 轉 變 及 世 界 的 衝 突 與 協 作 有 關 的 主 要 事 件 發 生 的 先 後 次 序 和 持 續 時 間 。 學 生 應 能 以 某 個 時 間 作 起 點 , 順 時 序 描 述 某 件 主 要 事 件 的 發 展 和 結 果 , 或 從 一 個 問 題 /議 題 追 溯 其 起 源 和 發 展 。

3. 學 生 應 能 引 用 二 十 世 紀 主 要 事 件 的 例 子 , 證 明 他 們 明 白 歷 史 的 轉 變 和 延 續 , 以 及 推 動 和 抗 拒 轉 變 兩 股 力 量 ( 個 人 或 團 體 ) 的 相 互 關 係 。 學 生 亦 應 可 理 解 在 二 十 世 紀 不 同 演 變 過 程 的 成 效 (例 如 有 計 劃

(11)

的 與 自 發 的 轉 變 ; 緩 慢 與 急 速 的 轉 變 ; 使 用 暴 力 與 以 和 平 的 方 式 推 動 的 轉 變 等 。 )

4. 學 生 應 能 儘 量 從 當 事 人 的 角 度 , 包 括 他 們 的 所 見 和 體 驗 、 他 們 可 能 的 動 機 和 情 感 , 來 看 待 歷 史 問 題 和 事 件 , 而 並 非 以 現 今 的 準 則 和 價 值 觀 予 以 審 視 。

5. 學 生 應 能 了 解 二 十 世 紀 關 乎 歷 史 發 展 的 重 要 事 件 / 決 定 之 間 的 因 果 關 係 , 並 考 慮 其 中 個 人 所 擔 當 的 角 色 、 思 想 和 信 念 的 影 響 , 以 及 在 歷 史 發 展 中 的 偶 然 因 素 。

6. 學 生 應 能 解 釋 二 十 世 紀 主 要 事 件 出 現 不 同 詮 釋 的 原 因 , 並 評 估 這 些 詮 釋 的 真 確 和 可 信 程 度 。 他 們 亦 應 能 分 析 其 中 所 表 達 的 動 機 和 利 益 關 係 , 以 及 分 辨 公 認 的 歷 史 事 實 和 對 歷 史 所 作 的 詮 釋 。 7. 學 生 應 能 自 行 按 照 步 驟 探 究 歷 史 。 他 們 應 發 揮 研 究 能 力 , 利 用 書

目 、 書 評 和 評 論 等 , 找 出 對 某 個 課 題 有 用 的 資 料 來 源 。 他 們 應 能 對 照 有 關 的 資 料 , 並 提 出 深 入 探 討 的 問 題 , 以 決 定 資 料 的 真 確 性 和 可 信 程 度 。 他 們 亦 應 能 自 行 作 出 理 據 充 足 的 結 論 。

8. 學 生 應 可 在 報 告 研 究 結 果 時 有 效 地 表 達 觀 點 。 他 們 應 選 取 、 組 織 和 使 用 相 關 的 資 料 , 完 成 客 觀 持 平 而 且 前 後 一 致 的 課 業 , 並 適 當 運 用 辭 彙 。

9. 學 生 應 可 理 解 和 欣 賞 在 推 動 世 界 和 平 與 合 作 , 以 及 改 善 人 類 生 活 環 境 方 面 , 個 人 和 團 體 所 作 的 努 力 。

10. 學 生 應 能 欣 賞 本 身 所 屬 文 化 的 特 質 和 價 值 , 並 能 包 容 和 尊 重 有 不 同 經 驗 、 信 念 和 行 為 的 民 族 。

(12)

下圖說明上述學習成果和評核的關係:

認識和了解在二十世紀期間亞洲 和世界的主要發展

價值觀和態度

評核:

校內評核 公開評核 - 校本評核報告 順序

思考 歷史

探究

對歷史 的理解 和分析

歷史 詮釋

組織和傳達

評核:

校內評核 公開評核 - 校本評核報告 - 筆試

歷史思考技能

(13)

(二 ) 課 程 架 構

甲 . 課 程 組 織

本建議課程是在學生於初中課程中所學習到的歷史知識、技能和理解的基 礎上,進一步加強他們在歷史學科上的研習,讓歷史科成為學生接受全面教育的一 部分。希望日後能為他們在歷史研究或與社會及人文學科有關的工作上有所裨益。

本建議課程無論在組織、內容及方向上,一個主要目的是讓學生在歷史的 探究中,了解各種推動二十世紀歷史發展的因素。為了配合歷史科在學與教方面的 新發展以及裝備學生以應付二十一世紀的挑戰,本課程是以涵蓋世界、培養學生全 球化視野為主題。部分教學要點的設計,亦特別強調亞洲的國家或地區之間的聯 繫,以免其顯得零碎和割裂。

整體來說,本建議課程的設計方向參照了「個人、社會及人文教育」學習

領域的課程宗旨,是「幫助學生了解自己、社會和世界」。而其內容重點亦在於配

合該學習領域的第二學習範疇(時間、轉變與延續)和第三學習範疇(文化與承傳)。

乙 . 課 程 架 構 的 主 要 特 色

• 課程架構的宗旨與目標強調培養學生的技能及競爭力;

• 課程的上下限集中在二十世紀,希望能釋放空間使學生參與更多的學習活動,

以培養他們研習歷史的能力;

• 課程以主題式鋪排,兩個主題又以涵蓋世界,培養學生全球化視野為主,分別 為

„ 二十世紀亞洲的現代化與轉變

„ 二十世紀世界的衝突與合作

(14)

丙 . 教 節 分 配 建 議

假 設 在 中 四 及 中 五 學 年 中 , 每 星 期 有 四 節 四 十 分 鐘 的 課 時 , 本 科 應 有 一 百 八 十 個 教 節 。 為 方 便 教 師 了 解 個 別 課 題 的 比 重 , 以 下 列 出 每 一 分 題 的 建 議 教 學 節 數 :

主題一 二十世紀亞洲的現代化與轉變 建議教節

分 題

甲. 香 港 的 成 長 與 發 展 30

- 從 英 國 管 治 到 成 為 香 港 特 別 行 政 區 - 發 展 成 為 國 際 城 市

乙. 中 國 的 現 代 化 與 轉 變 35

- 早 期 的 現 代 化 努 力 - 社 會 主 義 道 路 的 探 索

丙. 日 本 及 東 南 亞 的 轉 變 與 發 展 25+10

- 日 本 的 轉 變 - 東 南 亞 的 轉 變

主題二 二十世紀世界的衝突與合作

分 題

丁. 主 要 衝 突 與 和 平 的 訴 求 50

- 兩 次 世 界 大 戰 的 關 係 及 和 約 的 簽 署

- 第 二 次 世 界 大 戰 後 的 主 要 衝 突 及 為 和 平 所 作 的 努 力

戊. 協 作 與 繁 榮 30

- 經 濟 方 面 的 國 際 協 作

- 社 會 及 文 化 方 面 的 國 際 協 作

180

(15)

丁 . 課 程 內 容

本 課 程 的 設 計 重 點 在 研 習 二 十 世 紀 亞 洲 及 世 界 的 主 要 發 展 。 在 研 習 各 課 題 之 前 , 學 生 須 對 中 國( 包 括 香 港 )及 日 本 的 歷 史 背 景 以 及 影 響 十 九 世 紀 世 界 整 體 發 展 的 主 要 因 素 有 基 本 的 認 識 和 了 解,而 現 行 的 初 中 歷 史 課 程 已 包 含 了 這 些 方 面 的 知 識。然 而,在 研 習 分 題 丙 之 前,學 生 須 先 行 認 識 東 南 亞 的 殖 民 地 化 過 程 及 其 在 這 些 國 家 /地 區 引 起 的 迴 響 。

主 題 一 二 十 世 紀 亞 洲 的 現 代 化 與 轉 變

分 題 內 容 摘 要 教 學 要 點 說 明

甲 . 香 港 的 成 長 與 發

1. 從 英 國 管 治 到 成 為 香 港 特 別 行 政 區

- 主 要 的 行 政 轉 變 及 華 人 在 政 治 方 面 的 角 色

¾ 二 十 世 紀 上 半 葉 英 國 管 治 的 主 要 特 色

¾ 第 二 次 世 界 大 戰 後 至 中 國 恢 復 對 香 港 行 使 主 權 期 間 主 要 的 行 政 轉 變

¾ 英 國 管 治 下 本 地 華 人 領 袖 及 社 團 的 角 色

學 生 應 能 指 出 二 十 世 紀 上 半 葉 英 國 管 治 香 港 的 主 要 特 色,並 能 描 述 從 1945 到 1997 年 間 主 要 的 行 政 轉 變。通 過 審 視 本 地 華 人 領 袖 及 社 團 在 這 些 轉 變 中 所 扮 演 的 角 色,學 生 應 能 評 價 各 種 影 響 轉 變 及 延 續 的 因 素 。

2. 發 展 成 為 國 際 城 市 - 經 濟 、 社 會 及 文 化

的 發 展

¾ 經 濟 發 展 的 過 程 與 人 口 轉 變,以 及 它 們 對 都 市 化 與 社 會 結 構 的 影 響

學 生 應 能 通 過 考 察 香 港 在 發 展 成 為 國 際 城 市 過 程 中 的 經 濟、社 會 及 文 化 發 展,找 出 不 同 時 期 經 濟 發 展 和 人 口 轉 變 的 特 點,並 指 出 這 些 發 展 與 轉 變 如 何 導 致 城 市 化 及 社 會 結

8

(16)

主 題 一 二 十 世 紀 亞 洲 的 現 代 化 與 轉 變

分 題 內 容 摘 要 教 學 要 點 說 明

¾ 中、外 文 化 的 共 存 與 相 互 影 響

¾ 與 內 地 的 關 係 及 在 亞 太 地 區 擔 當 的 角 色

構 的 改 變。在 文 化 方 面,學 生 應 能 舉 例 說 明 中、外 文 化 的 共 存 與 相 互 影 響,並 能 認 識 本 身 所 屬 文 化 的 特 質。學 生 亦 可 分 析 在 不 同 時 期 香 港 與 內 地 的 關 係 以 及 在 亞 太 地 區 擔 當 角 色 的 轉 變 。

乙 . 中 國 的 現 代 化 與 轉 變

1. 早 期 的 現 代 化 努 力

- 改 革 與 革 命 ¾ 晚 清 政 府 的 改 革

¾ 辛 亥 革 命 的 影 響 及 南 京 政 府 的 現 代 化 努 力

學 生 應 了 解 「 現 代 化 」 的 概 念 , 以 及 對 中 國 在 二 十 世 紀 經 歷 不 同 階 段 的 現 代 化 與 轉 變

( 包 括 以 和 平 或 是 暴 力 的 方 式 達 致 的 演 變 ) 有 概 略 的 認 識 。 他 們 應 能 識 別 在 二 十 世 紀 上 半 葉 晚 清 政 府 及 南 京 政 府 施 行 的 改 革 , 並 評 估 這 些 改 革 對 中 國 現 代 化 的 意 義 。 同 時 , 學 生 亦 應 能 評 價 辛 亥 革 命 對 中 國 現 代 化 的 影 響 。

2. 社 會 主 義 道 路 的 探 索 - 建 國 首 三 十 年 的 主

要 發 展

¾ 中 華 人 民 共 和 國 的 成 立

¾ 國 家 的 政 治 體 制

¾ 主 要 的 群 眾 運 動 - 土 地 改 革 運 動 ; 三 面 紅 旗 ; 文 化 大 革 命

學 生 應 對 引 致 中 華 人 民 共 和 國 成 立 的 主 要 政 治 發 展 有 概 略 的 了 解 。 他 們 應 能 描 述 國 家 的 政 治 體 制 , 並 能 分 析 建 國 首 三 十 年 政 治 方 面 主 要 的 轉 變 與 延 續 , 包 括 黨 、 政 、 軍 三 者 的 關 係 。 學 生 應 能 引 用 土 地 改 革 運 動 、 三 面 紅 旗 及 文 化 大 革 命 作 為 例 子 , 闡 釋 並 評 估 群 眾 運 動 對 中 國 現 代 化 的 正 面 及 負 面 影 響 。

9

(17)

主 題 一 二 十 世 紀 亞 洲 的 現 代 化 與 轉 變

分 題 內 容 摘 要 教 學 要 點 說 明

- 1978 年 以 後 的 社 會 及 經 濟 發 展

¾ 有 中 國 特 色 的 社 會 主 義 及 地 區 性 經 濟 的 發 展

¾ 在 亞 洲 地 區 擔 當 的 角 色

學 生 應 能 追 溯 有 中 國 特 色 的 社 會 主 義 與 地 區 性 經 濟 的 源 起 及 發 展 過 程 , 並 評 估 其 對 中 國 現 代 化 的 重 要 性 。 同 時 , 學 生 亦 應 能 分 析 這 些 發 展 如 何 影 響 中 國 與 其 他 亞 洲 國 家 的 關 係 , 以 及 中 國 在 亞 洲 地 區 擔 當 的 角 色 。 丙 . 日 本 及 東 南 亞

的 轉 變 與 發 展

1. 日 本 的 轉 變

- 二 十 世 紀 上 半 葉 的 主 要 發 展

¾ 二 十 世 紀 初 的 政 治 、 社 會 、 經 濟 、 文 化 概 況

¾ 軍 國 主 義 的 起 因 及 影 響

學 生 應 能 簡 單 描 述 日 本 在 二 十 世 紀 初 的 政 治 、 社 會 、 經 濟 及 文 化 概 況 。 他 們 應 能 分 析 日 本 軍 國 主 義 興 起 的 原 因 , 並 評 價 軍 國 主 義 對 日 本 及 亞 洲 的 影 響 。

- 二 次 大 戰 後 的 重 建 與 復 興

¾ 戰 後 經 濟 增 長 的 因 素

¾ 與 亞 洲 國 家 的 關 係 ( 政 治 、 經 濟 與 文 化 )

學 生 應 能 解 釋 日 本 在 第 二 次 世 界 大 戰 後 經 濟 為 何 及 如 何 恢 復 和 增 長 , 並 舉 例 說 明 日 本 與 其 他 亞 洲 國 家 在 政 治 、 經 濟 與 文 化 關 係 方 面 的 轉 變 與 延 續 。

2. 東 南 亞 的 轉 變

- 從 殖 民 地 到 獨 立 國 家

¾ 引 致 非 殖 民 地 化 的 內 在 及 外 來 因 素

¾ 獨 立 運 動 概 況

¾ 地 區 性 合 作 的 發 展 - 東 南 亞 國 家 聯 盟 的 發 展

學 生 應 能 概 括 地 描 述 二 十 世 紀 上 半 葉 東 南 亞 的 狀 況 , 特 別 是 西 方 殖 民 主 義 擴 張 對 該 地 區 的 影 響 。 他 們 亦 應 能 分 析 引 致 東 南 亞 國 家 非 殖 民 地 化 的 內 在 及 外 來 因 素 , 並 通 過 觀 察 不 同 國 家 爭 取 獨 立 的 方 法 , 找 出 獨 立 運 動 的 幾 個 主 要 模 式 。 同 時 , 學 生 應 能 以 東 南 亞 國 家 聯 盟 的 發 展 為 例 , 說 明 地 區 性 合 作 的 趨 勢 , 並 進 一 步 找 出 它 與 全 球 性 合 作 趨 勢 的 關 係 。

10

(18)

主 題 二 二 十 世 紀 世 界 的 衝 突 與 合 作

分 題 內 容 摘 要 教 學 要 點 說 明

丁 . 主 要 衝 突 與 和 平 的 訴 求

1. 兩 次 世 界 大 戰 的 關 係 及 和 約 的 簽 署 - 兩 次 世 界 大 戰 的

關 係 及 意 義

¾ 第 一 次 世 界 大 戰 的 爆 發

¾ 第 二 次 世 界 大 戰 的 緣 起

- 巴 黎 和 會 對 戰 敗 國 的 影 響;極 權 主 義 在 歐 洲 的 興 起;建 立 集 體 安 全 的 嘗 試 及 其 結 果

¾ 戰 後 國 際 秩 序 的 確 立

¾ 兩 次 世 界 大 戰 的 歷 史 意 義 ( 政 治 、 經 濟 、 社 會 、 文 化 )

學 生 應 能 簡 單 描 述 第 一 次 世 界 大 戰 如 何 在 1914 年 爆 發 , 以 及 如 何 終 結 。 通 過 探 究 巴 黎 和 會 對 戰 敗 國 的 影 響,以 及 歐 洲 極 權 主 義 興 起 的 原 因 和 結 果,學 生 應 能 說 明 兩 次 大 戰 的 因 果 關 係 。 同 時 , 學 生 應 能 舉 例 說 明 在 兩 次 大 戰 之 間 建 立 集 體 安 全 的 嘗 試 及 其 結 果,並 能 找 出 它 們 與 第 二 次 世 界 大 戰 爆 發 的 關 係。通 過 審 視 第 二 次 世 界 大 戰 結 束 過 程 中 國 際 間 簽 訂 的 主 要 協 議,學 生 可 說 明 戰 後 的 國 際 秩 序 如 何 確 立,以 及 在 什 麼 程 度 上 這 是 新 的 國 際 秩 序。學 生 亦 應 認 識 這 些 全 球 性 衝 突 帶 來 的 人 命 傷 亡、物 質 破 壞 以 及 其 他 長 遠 的 經 濟、社 會 及 心 理 方 面 的 影 響 。

11

(19)

分 題 內 容 摘 要 教 學 要 點 說 明 2. 第 二 次 世 界 大 戰 後

的 主 要 衝 突 及 為 和 平 所 作 的 努 力 - 超 級 大 國 的 對 抗

與 關 係 緩 和

¾ 冷 戰 的 成 因、特 點 及 發 展

¾ 美 蘇 關 係 的 緩 和

¾ 蘇 聯 與 華 沙 公 約 組 織 的 瓦 解

學 生 應 能 追 溯 冷 戰 的 成 因,並 識 別 其 特 點 以 及 直 至 1990 年 的 主 要 發 展 。 他 們 亦 應 能 解 釋 美 蘇 關 係 緩 和 的 原 因 及 過 程,並 能 指 出 導 致 蘇 聯 與 華 沙 公 約 組 織 瓦 解 的 主 要 事 件 的 因 果 關 係 。

- 其 他 主 要 衝 突 及 爭 取 和 平 的 努 力

¾ 主 要 衝 突 的 起 因 與 發 展

- 以 色 列 與 阿 拉 伯 國 家 的 衝 突;巴 爾 幹 半 島 的 種 族 衝 突;南 非 的 種 族 隔 離 政 策

¾ 聯 合 國 在 解 決 國 際 衝 突 中 扮 演 的 角 色

學 生 應 能 解 釋 以 色 列 與 阿 拉 伯 國 家 的 衝 突、巴 爾 幹 半 島 的 種 族 衝 突 及 南 非 的 種 族 隔 離 政 策 的 起 因 與 發 展。雖 然 對 這 些 衝 突 的 歷 史 源 流 的 基 本 認 識 將 有 助 於 學 生 對 本 課 題 的 的 理 解,然 而 研 習 的 重 點 應 放 在 二 十 世 紀 下 半 葉 的 主 要 發 展。同 時,學 生 應 能 描 述 及 評 估 聯 合 國 在 解 決 這 些 國 際 衝 突 中 扮 演 的 角 色 。

12

(20)

分 題 內 容 摘 要 教 學 要 點 說 明 戊 . 協 作 與 繁 榮 1. 經 濟 方 面 的 國 際 協 作

- 第 二 次 世 界 大 戰 後 歐 洲 的 重 建、經 濟 合 作 與 統 合

¾ 第 二 次 世 界 大 戰 戰 後 的 經 濟 問 題 與 復 興

¾ 美 國 和 蘇 聯 在 歐 洲 的 經 濟 重 建 及 發 展 方 面 扮 演 的 角 色

¾ 歐 洲 經 濟 統 合 的 趨 向 及 意 義

學 生 應 能 識 別 第 二 次 世 界 大 戰 後 歐 洲 的 經 濟 問 題 及 復 興 的 努 力 , 並 找 出 美 國 和 蘇 聯 在 歐 洲 的 經 濟 重 建 及 發 展 方 面 扮 演 的 角 色 。 他 們 亦 應 分 析 這 兩 個 國 家 在 作 出 決 策 背 後 的 政 治 及 經 濟 考 慮 , 並 評 估 這 些 政 策 的 實 效 和 影 響 。 此 外 , 學 生 應 能 說 明 歐 洲 朝 向 經 濟 統 合 的 發 展 , 並 評 估 這 些 轉 變 對 歐 洲 及 世 界 的 意 義 。

2. 社 會 及 文 化 方 面 的 國 際 協 作

- 人 口 與 資 源;環 境 保 育;醫 學 及 科 技 方 面 的 國 際 協 作

¾ 主 要 發 展

¾ 成 就 與 局 限

學 生 應 能 舉 例 說 明 在 人 口 與 資 源 、 環 境 保 育 以 及 醫 學 及 科 技 三 方 面 邁 向 國 際 協 作 的 發 展 。 通 過 批 判 性 地 分 析 這 些 合 作 努 力 的 成 就 與 局 限 , 學 生 應 能 了 解 在 每 一 主 要 議 題 背 後 分 歧 的 、 甚 至 是 對 立 的 利 益 和 意 見 。 他 們 亦 應 能 評 價 國 際 社 會 對 解 決 一 些 反 覆 出 現 的 全 球 性 難 題 的 能 力 。

13

(21)

(三 ) 學 習 與 教 學

在實施本課程時,教師必須考慮以下的要點:

甲 . 突 顯 主 要 發 展 趨 勢 及 歷 史 概 念

本課程採用主題研習方式。其目的旨在讓學生從宏觀的角度研習世界歷史,

而不致於過分集中於個別課題的發展。雖然基本史實的掌握對說明問題及提出論 點相當重要,然而教師仍須盡量避免引導學生探究過份微細的史實,而應著重於 突顯「二十世紀亞洲的現代化與轉變」及「二十世紀世界的衝突與合作」兩個主 題下的主要歷史發展趨向。同時,教師應協助學生根據歷史的基本概念(如因果

關係、時間、延續與轉變、相同與異同等),以及一些歷史特有的概念(如非殖民

地化、軍國主義、現代化、極權主義等),把資料有意義地組織起來。

乙 . 處 理 帶 爭 議 性 的 議 題

歷史研習中經常出現一些帶爭議性的議題。同樣在本課程的學與教過程中,

教師無可避免會引入這類議題以說明某些主題的發展。研習該類議題可提高學生 的批判性思考及解難技巧,而教師作為學習促進者可藉此發展學生分辨事實與見 解、辨識偏頗的觀點、根據足夠的證據作出合邏輯的結論等能力。

丙 . 有 關 當 代 課 題 的 學 與 教

歷史研習,尤其現代史的研習,與政治科學或時事最大的分別在於它能讓學 生從長遠的角度考慮當中議題的發展。本課程涵蓋大約一百年的歷史,足以提供

(22)

一個合理的時空跨距讓學生研習當中的議題,從而找出其中的因果關係及轉變與

延續的元素。當處理當代的課題(例如有關香港的「發展成為國際城市」、有關中

國的「1978 年以後的社會及經濟發展」,以及整個世界的「社會及文化方面的國際 協作」等)時,教師可引導學生「根據可用的證據作出合理的結論」以及「明白

可根據新的史料及其詮釋,對歷史結論重新作出評價」,這些都是本課程明確的學

習目標。

丁 . 建 立 正 面 的 價 值 觀 與 態 度

對於一些涉及價值判斷的課題的教學同樣具爭議性。本課程採取的立場是確 認我們的社會存在一些基本的共同價值觀與態度(例如欣賞本身所屬文化、同時 亦尊重及容忍其他文化的特質和價值;關懷人的生命與尊嚴;肯定人類對和平、

協作與繁榮的訴求等)。因此,本課程力求提供學習經歷讓學生建立正面的價值觀

與態度,而課程架構中採用的部分詞彙(如「軍國主義」、「極權主義」、「協作與 繁榮」等)亦反映了這個立場。在處理涉及價值判斷的課題時,教師一方面應提 供足夠的空間讓學生探討問題的本質,以及運用高層次思考技能作討論,同時亦 必須盡量引導學生建立正面的個人價值取向。

戊 . 採 用 多 樣 的 教 學 法

1. 運 用 歷 史 資 料 及 從 閱 讀 中 學 習 歷 史

運用歷史資料於學習活動中能激發學生的探究精神、想像力和代入感。

教師應指導學生有效的閱讀的方法,使他們能夠理解課文內容,並能搜 尋及運用所得的資料,以建立論據。此外,學生亦應懂得運用與其研習 課題有關的歷史詞彙,用以闡述歷史事件的因果關係、時序、邏輯、假

(23)

設、比較及立論等。學生應有機會接觸不同類型的資料以增進他們對某 一課題的理解。例如,在研習「二十世紀香港的成長與發展」時,學生 閱讀的範圍可包括歷史學家及其他學者有關該時期的一般著作、政府報 告以及從政治家、社會領袖到工廠工人等各階層人士的回憶錄及記述。

2. 運 用 資 訊 科 技 學 習 歷 史

網上資訊已成為學生研習歷史的重要資料來源。許多政府部門/機關、博 物館、政府檔案處以及不同國際組織的網站,均為學生提供了很多學習 材料。另一方面,通過互聯網的搜尋器,學生還可找到各種其他的網上 資源,如原始資料集、漫畫或圖片集、評論、論文等。教師應意提昇 學生的各種歷史技能,包括從不同種類的材料中篩選、分析及綜合有用 的資料、辨別帶偏見或失實的資料、作出合理的判斷等。學生亦可透過 互聯網的資料及電子郵件分享及交換訊息;網上學習亦同時有助於培養 學生的自學習慣及自我評估能力。運用資訊科技中的互動學習模式及模 擬遊戲亦能令學生產生歷史代入感。

3. 歷 史 的 專 題 研 習

專題研習能令課堂以外的學習得以實踐。讓學生因應自己的興趣,自由 選擇所研究的題目和自訂工作進度,可令學習變得更富意義。此外,學 生更學會如何把研習過程中學到的技能應用於日常生活中,令他們更獨 立自主,同時亦發展他們終身學習的能力。在進行專題研習的同時,學 生學會選擇、分析及將不同的資料加以分類,學會從不同的資料例如書 本、傳媒、政府檔案、訪問、記錄或檔案中選取有用的資料,並能有系 統及有意義地以文字或口頭形式提交報告。不過,設計良好的專題研習 實有賴教師給學生充分的督導。至於選題方面,學生若選擇與香港有關

(24)

的專題作研習,將較容易獲取第一手資料,包括文字的、實物的或是口 述的資料。然而,隨著互聯網資訊的廣泛使用,本課程任何一個分題的 內容都可以成為專題研習的題目。

4. 全 方 位 學 習 歷 史

除了專題研習外,學生必須得到更多全方位學習的機會,才能夠把學校 的學習和實際生活結合起來。歷史檔案館保存了豐富的戰前和戰後的政 府刊物,還有很多歷史照片、錄影帶、已停刊的本地報章及各類的書籍、

年鑑、街道索引、期刊和未經出版的研究著作。而其他政府部門例如古 物古蹟辦事處、博物館以及其他非政府機構,都樂於提供支援以輔助課 堂以外的學習。社區探訪及實地考察本地中式及西式歷史建築物能有效 地說明本地傳統文化與外來文化的共存與相互影響。此外,教師亦可組 織學生到內地實地考察,以提升他們對國家的歸屬感和文化認同感,同 時亦有助於他們理解香港與內地的關係。

己 . 訂 定 合 適 的 學 習 活 動

教師應讓每一個學生均有機會體驗成功的學習,務求達到更高的水準。

然而,教師亦應按照學生的能力訂定適當的學習目標。若學生的成績未 達到預期的水平,教師應先行鞏固學生在初中階段所獲取的知識,好讓 學生能在學習上獲得進展和有成就感。如果學生的成績超出預期的水 平,教師便須提高其對學生的要求,設計更富挑戰性的課業,例如以專 題研習取代口頭匯報。

(25)

(四) 評 估

甲. 校內評估

評估是提升學習效能最有力的教育工具之一。學習者須擁有他們的學習主 權,有效的學習才會出現。換言之,學生須了解其學習的目標,方能主動地學習,

並更有把握可掌握獲致成功的技能。可是,要達至這目標,就要克服一些障礙,

並須清楚地區分「對學習的評估」(為了評定學生等級及記錄學生成績的評估)和

「促進學習的評估」(因此而引入「延續性評估」)。

延續性評估的關鍵在於為學生建立一個剖象,記錄他們在各學習過程中所掌 握的概念和技能及展現的態度。這是進行「促進學習的評估」的重要元素。延續 性評估較公開試更能夠評估學生對歷史處境的代入感,或他們在蒐集與分析資料 以完成專題研究的過程中的表現。延續性評估能廣泛照顧不同類型的學生,協助 他們更好地展示他們達至的學習成果。通過在作延續性評估時教師對學生表現的 即時回饋,教師可直接地回應個別學生的需要和感受。它亦能給學生一個進度的 指標,協助他們了解自己日後研習的方向。為了進一步落實這建議,香港考試及 評核局在 2006 年的公開評核中引入校本評核部分,相信能使評核更全面及有助提 高公開評核中學生所獲得等級的準確性。

要在校內推行延續性評估來提升學與教,除了通過日常的測驗及考試等進行 外,作業、專題設計、口頭報告及課室活動的參與,亦應作為評估的基礎。教師 可在學習過程中設計各式各樣有意義的活動,在誘發學生興趣的同時,亦可作為 評估的項目。活動的類別可以是個別學生的參與或全班學生的共同參與、討論或 辯論、角色扮演或模擬練習。課室活動或戶外學習和參觀,都可列入這類活動之 內。如果這些活動設計完善,而且先後次序安排得宜,便能加強學生對歷史概念 和技能的掌握,並能建立有效的非正式途徑,提供有關學生各方面表現的資料。

(26)

乙. 公開評核

【 請留意由香港考試及評核局印行的手冊中有關評核部分的最新版本】

(1) 評 核 的 目 標

甲: 筆試部分

筆試的目標,在測驗考生下列各項能力:

1. 認識及了解 20 世紀的歷史大事及趨勢;

2. 記述及評價歷史,並選擇與題旨相關之知識,予以明晰及有條理之運用;

3. 認識及應用因果、沿革及異同等觀念;

4. 就前人觀點角度看待歷史事件與問題;

5. 理解及評價歷史證據:徵引史料;分辨史實、見解及判斷;明辨偏見;比

較不同史料而作出結論。

乙: 校本評核部分

校本評核的目標,除包括上述筆試目標外,亦測試考生下列各方面:

1. 在蒐集與分析資料、並臚列和衡量各種可行的方法的過程中,作出決定和 加以評估的能力;

2. 對歷史結論可根據新的史料及其詮釋重新作出評價的理解;

3. 對本身所屬文化的特質與價值的欣賞,對不同意見的尊重和包容,既認識 不同民族有不同的經歷、信念和行為,亦認同人類共有的情操及理想;

4 . 研習歷史時是否具備公正持平及設身處地的態度。

(27)

(2) 評 核 規 則

1. 本科的公開評核由兩部分組成:一個為時兩小時的筆試,以及一份校本

評核報告。

2. 筆試佔整科總分 80%,為時兩小時。筆試分甲、乙兩部分。甲部佔分 50%,

乙部佔分 30%。兩部試題均須作答。

甲部設歷史資料題,範疇涉及主題一及主題二。各題全答。試題內容乃 根據不同形式之歷史資料,包括文獻、統計數據、地圖、漫畫及照片。

考生宜以一小時十五分鐘作答。

乙部設五題論述題,考生須選答其中一題。該五論述題範疇涉及主題一 及主題二。考生宜以四十五分鐘作答。

3. 校本評核報告佔總分 20%,並包括一份標準格式的「校本評核評分表」及

一份文字功課。「校本評核評分表」由老師填寫,記錄學生在四個範疇所 得的分數,包括功課表現,中四期間學科表現,中五期間學科表現,以及 校內測驗考試表現。文字功課類別不限,如論述文、辯論會演辭、校外訪 問記錄等均可。「校本評核評分表」及有關規則、指引、評核等級說明將 由香港考試及評核局提供。

(28)

( 五 ) 參 考 資 料

甲 . 書 籍 /期 刊

通論

世 界 史

Brooman, Josh. The World Since 1900: Sourcebook. London: Longman, 1989 (ISBN:

0582009898)

Buxton, Steve. Worlds Apart: The Twentieth Century (The Action History series). London:

Hodder & Stoughton Educational Division, 1997. (ISBN: 0340644087)

Condon, Christopher. The Making of the Modern World. South Melbourne: Macmillan Education (ISBN: 0333450485)

Davies, Evan. Aspects of Modern World History. London: Hodder & Stoughton Educational Division, 1990. (ISBN: 0340485302)

DeMarco, Neil. The World This Century: Working with Evidence. Glasgow: Collins Educational, 1987. (ISBN: 0713527285)

Freeman, Garry. Discover History: The Twentieth Century World. London: Hodder &

Stoughton, 1999. (ISBN: 0340711868)

Gilbert, Martin. The History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 (1st US Edition) (Chinese title 《二十世 紀世界史》. New York: W. Morrow, 2001. (ISBN: 0688100678)

Glenon, Lorrain ed. The 20th

Century: An Illustrated History of Our Lives and Times (Chinese

Title《Our Times:20 世紀史》). Atlanta: Turner Pub., 1995. (ISBN: 1878685589) Hamer, John. History in the Making: The Twentieth Century. Glos: Nelson Thornes, 1989.

(ISBN: 0174350945)

Huntington, Samuel P. The Clash of Civilizations and the Remaking of World Order (1st Touchstone Edition) (Chinese title《文明的衝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 New York:

Simon & Schuster, 1997. (ISBN: 0684844419)

(29)

Jordan, Chris & Wood, Tim. The Modern World: Themes in Twentieth-Century World History (Teachers’ Resource Book). London: John Murray, 1989. (ISBN: 0719545307) Kennedy, Paul M. The Rise and Fall of the Great Powers: Economic change and Military

Conflict from 1500 to 2000 (Chinese title 《世界強權的興衰》). London: Fontana

Press, 1989. (ISBN: 0006860524)

Lyons, M.V. Investigating History: The Twentieth Century. London: Basingstoke: Macmillan, 1988. (ISBN: 033339805X)

Matthews, Andrew. Nationalism, 1789-1945 (The Access to History series). London: Hodder

& Stoughton, 2000. (ISBN: 0340737824)

Mills, Harry. Twentieth Century World History in Focus. Glos: Nelson Thornes, 1984. (ISBN:

0174350821)

Moore, Ann & Shephard, Colin. The Twentieth-Century World Special Needs Support

Materials: Picture Pack Workbook (The Discovering the Past for GCSE series).

London: John Murray, 1997. (ISBN: 0719572355)

Moss, Peter. History Scene in the Modern World. London: Collins Educational, 1987. (ISBN:

0003273059)

O’Callaghan, Bryn. A History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 London; New York: Longman, 1987.

(ISBN: 0582331722)

Overy, Richard James ed. The Times History of 20th Century (New Edition). London: Times Book, 2000. (ISBN: 0723010285)

Sauvain, Philip. The Modern World, 1914 to 1980: A New Certificate Approach. Cheltenham:

Stanley Thornes, 1989. (ISBN: 0748700498)

Scott, Joe. The World Since 1914. Oxford: Heinemann Educational, 1989. (ISBN:

0435310321)

Shuter, Paul & Lewis, Terry. Skills in History Book 3: The Twentieth Century (Pupil’s Book).

Oxford: Heinemann Educational, 1988. (ISBN: 0435318640)

(30)

Walsh, Ben. History in Focus: Essential Modern World History (Teacher’s Book). London:

John Murray, 2003. (ISBN: 0719577160)

Watson, Jack Brierley. Success in World History Since 1945. London: John Murray, 1989.

(ISBN: 0719546370)

Worrall, Keith & Sparey, Elizabeth. Presenting the Past (4): The Modern World (Teacher’s Resources.) Glasgow: Collins Education, 2003. (ISBN: 0007114567)

王世宗著。《現代世界的形成:文明終極意義的探求》。台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

2003。(國際書號:9571437131)

王曾才著。《世界現代史》(共兩冊)。台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1994。(國際書號:

9571418544【套】)

李世安著。《世界當代史(1945-1998)》。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8。(國際書 號:7300027431)

李植枬著。《宏觀世界史》。武昌:武漢大學出版社,1999。(國際書號:7307027348)

金永華著。《戰後世界歷史長編 10》。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國際書號:

7208024006)

金重遠編。《20 世紀的世界︰百年歷史回溯》(共兩卷)。香港:三聯書店(香港)有限 公司,2001。(國際書號:9620419073【上卷】、9620419081【下卷】)

吳於廑、齊世榮編。《世界通史:當代篇》。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2003。(國際書 號: 9571131636)

吳繼德著。《當代世界史 1945-1993》(修訂本)。昆明:雲南大學出版社,1995。(國際 書號:7810256025)

段炳麟編。《世界當代史》。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94。(國際書號: 7303037810)

傅聚文編。《世界當代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國際書號:7040098679)

梁維平著。《榮耀與苦難:20 世紀文明的歷史見證》。北京:東方出版社,2002。(國際 書號:7506015536)

(31)

程玉海、曹勝強著。《20 世紀的世界革命》。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0。(國際 書號:7500429797)

曹勝強編。《世紀通史教程教學參考:現代卷》。濟南市:山東大學出版社,2001。(國 際書號:7560723217)

資中筠著。《冷眼向洋:百年風雲啟示錄》(共兩卷)。北京:生活 · 讀書 · 新知三聯書 店,2000。(國際書號:7108014157【上卷】、7108014378【下卷】)

楊碧川著。《世界民族解放運動史》。台北:一橋出版社,2000。(國際書號:957825119X)

劉同舜、姚椿齡著。《戰後世界歷史長編 1954》(第九冊)。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國際書號:7208018626)

劉增泉著。《世界現代史》。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2003。(國際書號: 9571133353)

徐學初編。《世紀檔案:影響 20 世紀世界歷史進程的 100 篇文獻,1896-1996》。北京:

中國文史出版社,1996。(國際書號:750340745X)

龐君豪編。《Our Times:20 世紀史》(第 2 版修訂版)(譯自 Our Times: The Illustrated History

of the 20

th

Century)

。台北:貓頭鷹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1998。(國際書號:

9570337303)

光仁洪編。《世界近代史詞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98。(國際書號:7532604527)

【美】塞繆爾‧亨廷頓 (Samuel P. Huntington) 著,周琪等譯。《文明的衝突與世界秩序 的重建》(譯自 Clash of Civilizations and the Remaking of World Order)。北京:新 華出版社,1998。(國際書號:7501138729)

【美】斯塔夫裏阿諾斯 (L.S. Stavrianos) 著,吳象嬰、梁赤民譯。《全球通史:1500 年 以後的世界》(譯自 The World Since 1500: A Global History)。上海:上海社會科學 院出版社,1999。(國際書號:7805156573)

【美】保羅‧甘迺迪 (Paul Kennedy) 著,陳景彪等譯。《世界強權的興衰》(修訂版)(譯 自 Rise and Fall of the Great Powers: Economic Change and Military Conflict from

1500-2000)

。香港:中華書局(香港)有限公司,1992。(國際書號:9622311199)

【美】理查‧布利特 (Lichade W. Bulite) 等著。陳祖洲等譯。《20 世紀史》(譯自 The

(32)

Columbia History of the 20

th

Century)

。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1。(國際書號:

7214028336)

【英】布賴恩‧拉平 (Brian Lapping) 著,錢乘旦、計秋楓、陳仲丹等譯。《帝國斜陽》

(譯自 End of Empire)。香港: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1994。(國際書號:

9620411617)

【英】艾瑞克‧霍布斯邦 (Eric J. Hobsbawm) 著,鄭明萱譯。《極端的年代 1914-1991》

(共兩冊)(譯自 Age of Extremes)。台北:麥田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6。(國 際書號:9577084486【套】)

【英】馬丁‧吉爾伯特 (Martin Gilbert) 著,齊世榮譯。《二十世紀世界史》(全三卷六 冊)(譯自 History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西安: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國 際書號:7561321694【套】)

【加】弗萊 (Northrop Erye) 著,盛寧譯。《現代百年》(譯自 The Modern Century)。香港:

牛津大學出版社,1998。(國際書號:0195909798)

【法】夏爾‧佐爾格比伯著 (Charles Zorgbibe),朱邦造譯。《一九四五年以來的世界》

(譯自 Monde Depuis 第 4 版)。北京:商務印書館,1995。(國際書號:7100019370)

歐 洲 及 美 國

Black, Cyril Edwin, Helmreich, Jonathan E., Helmreich, Paul C., English, Robert &

McAdams, A. James. Rebirth: A Political History of Europe Since World War II (2nd Edition). Boulder: Westview Press, 2000. (ISBN: 0813336643)

Bruns, Roger. Almost History: Close Calls, Plan B's, and Twists of Fate in America's Past.

New York: Hyperion, 2001. (ISBN: 0786885793)

Chamberlain, Muriel Evelyn. The Longman Companion to European Decolonization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 London; New York: Longman, 1998. (ISBN: 058277737)

Farmer, Alan & Sanders, Vivienne. An Introduction to Modern European History, 1890-1990 (The Access to History series). London: Hodder & Stoughton Educational Division, 2002.

(ISBN: 0340753668)

Farmer, Alan & Sanders, Vivienne. An Introduction to American History, 1860-1990 (The

(33)

Access to History series). London: Hodder & Stoughton Educational Division, 2002.

(ISBN: 0340803266)

Hayes, Paul ed. Themes in Modern European History 1890-1945. London; New York:

Routledge, an imprint of Taylor & Francis Books Ltd, 1992. (ISBN: 0415079055) Kagan, Robert. Of Paradise and Power: America and Europe in the New World Order. New

York: Alfred A. Knopf, 2003. (ISBN: 1400040930)

Maidment, Richard & Dawson, Michael eds. The United States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 Key

Documents. London: Hodder & Stoughton Educational Division, 1999. (ISBN:

0340758279)

Mantin, Peter. The USA, 1914-41 (Hodder Twentieth Century History series). London:

Hodder & Stoughton Educational Division, 1997. (ISBN: 0340688173)

Mills, Rick, Samuelsm, Maggie & White, Carol. Discovering the Past for GCSE: The USA

between the Wars: 1919-1941 (The Discovering the Past for GCSE series) (Teacher’s

Book). London: John Murray, 1998. (ISBN: 0719552605)

Mitchell, Jeremy. Culture the US in the 20th Century (2nd Edition). London: Hodder &

Stoughton, 2000. (ISBN: 0340758244)

Morris, Terry, Morris, Terry & Murphy, Derrick. Flagship History: Europe 1870-1989.

Glasgow: Collins Education, 2000. (ISBN: 0003271331)

Morris, Terry, Morris, Terry & Murphy, Derrick. Flagship History: Europe 1870-1991.

Glasgow: Collins Education, 2004. (ISBN: 0007173776) (Not yet published) Murphy, Derrick, Cooper, Kathryn & Waldron, Mark, Flagship History: United States

1776-1992. Glasgow: Collins Education, 2001. (ISBN: 0007116217)

Traynor, John. Challenging History: Europe 1890-1990. Walton-on-Thames, Surrey: Nelson, 1992. (ISBN: 0174350678)

Traynor, John. Mastering Modern United States History. Basingstoke: Palgrave, 2001. (ISBN:

0333730054)

Welch, David. Modern European History 1871-1975: A Documentary Reader (2nd Edition).

(34)

London; New York: Routledge, 2000. (ISBN: 041521582X)

Wolfson, Robert & Laver, John. Years of Change: European History, 1870-1990 (3rd Edition).

London: Hodder & Stoughton Educational Division, 2001.(ISBN: 0340775262) 丁幸豪、潘銳著。《冷戰後的美國》(國際瞭望叢書系列)。香港:三聯書店(香港)有

限公司,1993。(國際書號:9620410556)

王曾才著。《西洋近代史》(新版)。台北:正中書局,2003。(國際書號:9570915382)

李敏燾著。《走向新歐洲》(國際瞭望叢書系列)。香港: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

1993。(國際書號:9620410599)

李邁先著。《東歐諸國史》。台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1991。(國際書號:9571400238)

李邁先著。《西洋現代史》。台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1995。(國際書號:9571407062)

周煦著。《冷戰後美國的中東政策:1989-2000》。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2001。(國 際書號:9571124826)

周煦著。《冷戰後美國的東亞政策:1989-1997》。台北:生智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9。

(國際書號:9578637667)

郭少棠著。《西方的巨變:1800-1980》。香港:香港教育圖書公司,1993。(國際書號:

9622902707)

楊燁、王志連著。《漂浮不定的東歐》(國際瞭望叢書系列)。香港:三聯書店(香港)

有限公司,1993。(國際書號:9620410602)

黃鴻釗著。《東歐簡史》(共兩冊)。香港:開明書店,1994。(國際書號:9624593082【套】)

鄧元忠著。《西洋近代文化史》。台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1990。(國際書號:

9571101168)

【美】保羅‧斯泰思 (Paul B. Stares) 編,邱丹鳳等譯。《新德國 新歐洲》(譯自 The New

Germany and the New Europe)

。香港: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1997。(國際 書號:9620413938)

(35)

分題(甲) 香港的成長與發展

Bylth, Sally & Wotherspoon Ian ed., with a foreword by Baroness Thatcher. Hong Kong

Remembers (Chinese title:《說吧,香港》). Hong Kong: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China), 1996. (ISBN: 0195877683)

Chan, Ming K. ed. The Challenge of Hong Kong’s Reintegration with China. Hong Kong:

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 1997. (ISBN: 9622094414)

Chan, Ming K. & Clark, David J eds. The Hong Kong Basic Law: Blueprint for “Stability and

Prosperity” under Chinese Sovereignty? Hong Kong: 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

1991. (ISBN: 9622092969)

Chan, Ming K. & Postiglione, Gerard A. eds. The Hong Kong Reader: Passage to Chinese

Sovereignty. Armonk, N.Y : M.E. Sharpe, 1996. (ISBN: 1563248700)

Cheng, Joseph Y.S. ed. Hong Kong: In Search of a Future. Hong Kong: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China), 1984. (ISBN: 0195838661)

Cheng, Joseph Y.S. ed. Hong Kong in Transition. Hong Kong: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China), 1986. (ISBN: 0195840615)

Cheng, Joseph & Leung, Beatrice eds. Hong Kong SAR: In Pursuit of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Order. Hong Kong: Chinese University Press, 1997. (ISBN:

9622017851)

Cheng, Joseph Y. S. and Lo, Sonny S. H. eds. From Colony To SAR: Hong Kong's Challenge

Ahead. Hong Kong: Chinese University Press, 1995. (ISBN: 9622016715)

Chung, Sze-yuen. Hong Kong's Journey to Reunification: Memoirs of Sze-yuen Chung

(Chinese title《香港回歸歷程:鍾士元回憶錄》. Hong Kong: Chinese University Press, 2001. (ISBN: 9629960206)

Cohen, Warren & Li, Zhao eds. Hong Kong under Chinese Rule: The Economic & Political

Implications of Reversion. Cambridge;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7.

(ISBN 0521627613)

Courtauld, Caroline & Holdsworth, May. The Hong Kong Story. Hong Kong; New York:

(36)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7. (ISBN: 0195903536)

Enright, Michael J., Scott, Edith & Dodwell, David. The Hong Kong Advantage (Chinese title

《香港優勢》. Hong Kong: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China), 1997. (ISBN:

0195903226) (Chinese Edition. Added)

Faure, David ed. Society (A Documentary History of Hong Kong series). Hong Kong: 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 1997. (ISBN: 9622093930)

Faure, David ed. Hong Kong: A Reader in Social History. Hong Kong: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China), 2003. (ISBN: 019592973X)

Gordon, Mathews & Lui, Tai-lok eds. Consuming Hong Kong (The Hong Kong Culture and Society series). Hong Kong: 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 2001. (ISBN: 9622095364) Harris, Peter Bernard. Hong Kong A Study in Bureaucracy and Politics. Hong Kong:

Macmillan Publishers (HK) Ltd., 1988. (ISBN: 9620303806)

Hung, Ho-fung. Rethinking the Hong Kong Cultural Identity: The Case of Rural Ethnicities Hong Kong: Hong Kong Institute of Asia-Pacific Studies,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1998. (ISBN: 962441081X)

Jao, Y.C., Leung, Chi-keung, Wesley-Smith, Peter & Wong, Siu-lun eds. Hong Kong and

1997: Strategies for the Future (Centre of Asian Studies Occasional Papers and

Monographs No. 63). Hong Kong: Centre of Asian Studies,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1985. (ISSN: 03782689)

Jones, Catherine. Promoting Prosperity: The Hong Kong Way of Social Policy. Hong Kong:

Chinese University Press, 1990. (ISBN: 9622014755)

King, Ambrose Y. C. & Lee, Rance P. L. eds. Social Life and Development in Hong Kong.

Hong Kong: Chinese University Press, 1984. (ISBN: 9622013376)

Lau, Chi-kuen. Hong Kong's Colonial Legacy. Hong Kong: Chinese University Press, 1997.

(ISBN: 9622017932)

Lau, Siu-kai. Society and Politics in Hong Kong. Hong Kong: Chinese University Press, 1982.

(ISBN: 9622013368)

(37)

Lau, Siu-kai & Kuan, Hsin-chi. The Ethos of the Hong Kong Chinese. Hong Kong: Chinese University Press, 1988. (ISBN: 9622014313)

Lau, Siu-kai ed. Social Development & Political Change in Hong Kong. Hong Kong: Chinese University Press, 2000. (ISBN: 962201870X)

Leung, Benjamin K.P. Perspectives on Hong Kong Society. Hong Kong: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China), 1996. (ISBN: 0195865359)

Li, Pang-kwong ed. Political Order and Power Transition in Hong Kong. Hong Kong:

Chinese University Press, 1997. (ISBN: 9622017835)

Lim, Patricia. Discovering Hong Kong's Cultural Heritage: The New Territories (With 13

Guided Walks). Oxford;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2. (ISBN:

0195928261)

Lim, Patricia. Discovering Hong Kong's Cultural Heritage: Hong Kong and Kowloon (With

19 Guided Walks). Oxford;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2. (ISBN:

0195927230)

Lin, Justin Yifu, Cai, Fang & Li , Zhou. The China Miracle: Development Strategy and

Economic Reform (Revised Edition). Hong Kong: Chinese University Press, 2003.

(ISBN: 9622019854)

Liu, Suyong; Wang, Wenjiong & Chang, Mingyu tran. An Outline History of Hong Kong.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s Press, 1997. (ISBN: 7119019465)

McMillen, Donald H. & DeGolyer, Michael E. ed. One Culture, Many Systems: Politics in the

Reunification of China. Hong Kong: Chinese University Press, 1993. (ISBN:

9622015778)

One Country Two System Economic Research Institute, Hong Kong Institute of Asia-Pacific Studies,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Centre for East-West Studies, Hong Kong Baptist College. Hong Kong in Transition: 1992 (Bilingual Edition) (Chinese title:《過 渡期的香港:1992》. Hong Kong: One Country Two System Economic Research Institute, 1993. (ISBN: 9624810044)

Sinn, Elizabeth ed. Between East and West: Aspects of Social and Political Development in Hong Kong (Centre of Asian Studies Occasional Papers and Monographs No. 88).

(38)

Hong Kong: Centre of Asian Studies,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1990. (ISBN:

03782689)

Sinn, Elizabeth ed. Hong Kong, British Crown Colony, Revisited. Hong Kong: Centre of Asian Studies,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2001. (ISBN: 9628269364)

Sung, Yun-wing. China-Hong Kong Connection: The Key to China’s Open-Door Policy.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1. (ISBN: 0521382459)

Tsang, Steve ed. Government and Politics (A Documentary of Hong Kong series). Hong Kong: 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 1995. (ISBN: 9622093922)

Wang, Gungwu & Wong, Siu-lun eds. Hong Kong's Transition: A Decade after the Deal.

Hong Kong;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5. (ISBN: 0195874005) Wang, Gungwu & Wong, John eds. Hong Kong in China: The Challenges of Transition.

Singapore: Times Academic Press, 1999. (ISBN: 9812101489)

Wang, Gungwu. Joining the Modern World: Inside and Outside China. Singapore: Singapore University Press, World Scientific, 2000. (ISBN: 9810244886)

Wing, Stephen Kai-chiu & Tai, Lok-lui eds. The Dynamics of Social Movement in Hong Kong (The Hong Kong Culture and Society series). Hong Kong: 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 2000. (ISBN: 962209497X)

Yau, Leung ed. Photo Hong Kong (1950s-1970s) (Bilingual Edition) (Chinese title:《香港照 相冊》). Hong Kong: Joint Publishing Company (Hong Kong), 1999. (ISBN:

9620413067)

Yeung, Yue-man ed. New Challenges for Development & Modernization: Hong Kong & the

Asia-Pacific Region in the New Millennium. Hong Kong: Chinese University Press,

2002. (ISBN: 9629960311)

王賡武編。《香港史新編》(共兩冊)。香港: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1997。(國際 書號:9620412559【上冊】、9620413962【下冊】)

史文鴻、吳俊雄編。《香港普及文化研究》。香港: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1993。

(國際書號:962041098X)

(39)

白莎莉 (Sally Blyth)、 胡品德 (Ian Wotherspoon) 著,戴卓爾夫人序。《說吧,香港》(譯 自 Hong Kong Remembers)。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中國)有限公司,1999。(國 際書號:0195918959)

司徒嫣然著。《市影匠心:香港傳統行業及工藝》(英文書名 Of Hearts and Hands: Hong

Kong’s Traditional Trades and Crafts)

(雙語版)。香港:香港市政局,1996。(國 際書號:9627039330)

丁新豹、黃迺錕著,邱小金編。《四環九約:博物館藏歷史圖片精選》(英文書名 City of

Victoria: A Selection of the Museum’s Historical Photographs)

(雙語版)。香港:香 港市政局,1996。(國際書號:9627039314)

史深良著。《香港政制縱橫談》。香港: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1988。(國際書號:

9620406753)

冼玉儀編。《香港文化與社會》。香港:香港大學亞洲研究中心,1995。(國際書號:

03782689)

白福臻著。《我和香港 60 年》。香港:香港藝術發展局文委會資助出版,1995。(國際書 號:9628573918)

高岱、馮仲平著,沈永興編。《從砵甸乍到彭定康:歷屆港督傳略》。香港:新天出版社,

1994。(國際書號:9627176281)

李明著。《變遷中的香港政治和社會》。香港:商務印書館(香港)有限公司,1987。

(國際書號:962076031X)

余繩武、劉蜀永著。《二十世紀的香港》。香港:麒麟書業有限公司,1995。(國際書號:

9622320961)

余慕雲著。《香港電影八十年》。香港:香港區域市政局,1994。(國際書號:9627213143)

周永新著。《見證香港五十年》。香港:明報出版社有限公司,1997。(國際書號:

962357942X)

高添強著。《圖片香港今昔》。香港: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1994。(國際書號:

9620411803)

(40)

陳漢樑著。《香港百年紀念郵票》(共兩冊)。香港:明報出版社有限公司,1997。(國際 書號:9623579179【上冊】、7623579187【上冊】)

新婦女協進會編寫。《又喊又笑:阿婆口述歷史》。香港:新婦女協進會,1999。(國際 書號:7221962722101)

湯開建、蕭國健、陳佳榮編。《香港 6000 年:遠古至 1997》。香港:麒麟書業有限公司,

1998。(國際書號:9622321232)

恩萊特 (Michael J. Enright)、司各特 (Edith E. Scott)、杜大偉 (David Dodwell) 合著,曾 憲冠譯。《香港優勢》。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1997 年。(國際書號:0195904427)

雷競旋著。《香港政治與政制初探》。香港:商務印書館(香港)有限公司,1987。(國 際書號:9620760328)

鄭宇碩、盧兆興著。《九七過渡:香港的挑戰》。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1997。(國 際書號:9622017282)

鄭宇碩、雷競旋著。《香港政治與選舉》。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中國)有限公司,1995。

(國際書號:0195868528)

鄭宇碩著。《香港評論 1997》。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1997。(國際書號:9622017797)

鄭德良著。《香港奇蹟:經濟成就的文化動力》(商務玖什叢書系列)。香港:商務印書 館(香港)有限公司,1992。(國際書號:9620761200)

鄭德華編著。《歷史追索與方法探求:香港歷史文化考察之二》。香港:三聯書店(香港)

有限公司,1999。(國際書號:9620415876)

江瓊珠編、蔡寶瓊統籌。《晚晚 6 點半:七十年代上夜校的女工》。香港:進一步多媒體 有限公司,1998。(國際書號:9628326171)

林瑞含編:《香港邊緣勞工口述》(第 2 版)。香港:樂施會,2003。(國際書號:9626640103)

蔡志祥、廖迪生、張兆和編。《香港歷史、文化與社會》(共三冊)(香港第一版)。香港:

香港科技大學華南研究中心,2001。(國際書號:9628640313【第 1 冊】、9628640321

【第 2 冊】、962864033X【第 3 冊】)

(41)

吳俊雄、張志偉編:《閱讀香港普及文化 1970-2000》(修訂版)。香港:牛津大學出版 社(中國)有限公司,2002。(國際書號:0195937538)

鍾建華著。《合作與衝突:香港與內地商貿糾紛》。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00。

(國際書號:9622017975)

鍾士元著。《香港回歸歷程:鍾士元回憶錄》。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01。(國 際書號:9629960192)

劉兆佳著。《香港 21 世紀藍圖》。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00。(國際書號:

9622019080)

劉兆佳編著。《過渡期香港政治》(修訂再版)。香港:廣角鏡出版有限公司,1996。(國 際書號:9622263690)

劉兆佳等編。《社會轉型與文化變貌華人社會的比較》。香港:香港中文大學香港亞太研

究所,2001。(國際書號:9624415544)

劉兆佳等編。《市場、階級與政治 : 變遷中的華人社會》。香港:香港中文大學香港亞太 研究所,2000。(國際書號:9624415501)

劉兆佳著。《香港人對新舊政權的態度及特區政府的政治認受性問題》。香港:香港中文

大學香港亞太研究所、香港理工大學應用社會科學系、香港中文大學社會學系、

香港大學亞洲研究中心,1998。(國際書號:9624415501)

劉存寬著。《香港史論叢》。香港:麒麟書業有限公司,1998。(國際書號:9622321313)

劉青峰、關小春編。《轉化中的香港:身份與秩序的再尋求》。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出版

社,1998。(國際書號:9622018157)

劉蜀永編。《簡明香港史》。香港: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2002。(國際書號:

9620414454)

薜鳳旋著。《香港大陸縱橫談》。香港:大道文化有限公司,1986。(國際書號:9627084247)

香港文匯出版社編:《基本法的誕生》。香港:香港文匯出版社,1990。(國際書號:

9623740069)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Apart from European civilisation, the Islamic civilisation has also made significant contributions to the history of civilisation. Though communication

(Mathematical Thought from Ancient to Modern Times,1972,請參看台書名:The Fontana History of the Mathematical Sciences: the Rainbow of Mathematics 作者:Ivor

Fauvel, John and Jeremy Gray eds, (1987) The History of Mathematics: A Reader, London: The Open University. Y.: Dover

Recycling Techniques are Available to Address Specific Pavement Distress and/or Pavement Structural Requirement.. Introduction to Asphalt Introduction

 The nanostructure with anisotropic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on ITO films induced by fs laser can be used for the alignment layer , polarizer and conducting layer in LCD cell.

The Ttimes history of 20th century (New Edition). London: Times Book.. Oxford: Heinemann Educational. Success in world history since 1945. London: John Murray. London; New

[r]

Akira Hirakawa, A History of Indian Buddhism: From Śākyamuni to Early Mahāyāna, translated by Paul Groner, Honolulu: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1990. Dhivan Jones, “The F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