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經學研究的回顧與展望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經學研究的回顧與展望"

Copied!
32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經學研究的回顧與展望

蔣 秋 華

*

摘 要

臺灣近四十年來的經學研究,主要靠三個學術單位的推動,即:中研院 文哲所經學文獻研究室、中國經學研究會、高雄師範大學經學研究所。他們 不僅全力執行長期的研究計畫,舉辦重要的學術會議,更整理出版經學研究 所需的資料,因而凝聚了大批的有志研究者,共襄其事,對於臺灣經學研究 的質與量,予以高度的提升。

本文分從「研究機構」、「研究計畫」、「學術會議」、「學術成果」等方 面,論述介紹臺灣近四十年來的經學發展,藉此可以大致掌握實際的情況。

對於未來,則點出臺灣的經學研究有日益衰弱的態勢,最大關鍵是缺乏人力 與經費的支助,使其無法振興、壯碩。相對於彼岸,在國學愈來愈熱門之 際,經學的發展也一日千里,機構廣設,人力倍增,成果蠭出,與我們所呈 現的差距,越來越大。如何扭轉不利的局勢,這是當今主事者所亟當反思的 問題。

 關鍵詞﹕經學、臺灣經學、經學文獻研究室、中國經學研究會、經學研 究所

* 蔣秋華,中研院文哲所副研究員。國立臺灣大學中文研究所博士,亦為國立 臺灣大學、淡江大學中文系兼任副教授。主要研究領域為尚書學、詩經學。著有

《二程詩書義理求》、《沈括—中國科學史上的座標》、《宋人洪範學》等書。

蔣教授曾與林慶彰教授共同主編《經學研究論著目錄:1998-2002》(共 4 冊),是為漢學研究中心叢刊目錄類第9-4 種。亦有文章刊登於《漢學研究通訊》

刊物。

11

(2)

一、前 言

經學是古代中國最重要的學術,因為經書被視為古聖賢的著作,具有修 身治國的指導功能,讓執政者大力提倡,再加上考試制度的保障,更使得凡 是想要求取功名的學子,無不悉心投入。因此,產生了無數的解經著作,也 引起學者的紛起效尤,各自展開一己的體認,創發新穎的識見,愈益豐富了 經學的成果。然而隨著科舉制度被廢,失去保護傘的經學,地位大不如前,

於是在新式學制下,漸漸成為一般的學科,雖與其他學門相並立,但是受重 視的程度,已大不前。儘管如此,經學的研究仍然生生不息,傑出的人才與 著作,不斷的出現,延續了此一學科的命脈。

臺灣的經學,自明鄭時期即已傳入,歷經清領及日治時期,僅有少數學 者和著述,難以形成研究風氣。自國民政府遷臺後,不少大陸學者來臺任教 於大學,許多老師開設經學課程,傳授經學知識,同時指導研究生撰寫學位 論文,進而讓優秀的學生成為大學老師,一同發展經學研究。在教學相長的 情況下,經學得到較佳的成長環境,完成了相當豐富的研究成果。

旅臺的教授為第一代的學者,教出第二代弟子,第二代弟子再教出第三 代弟子,如此相續傳承,推動了臺灣經學的發展。

有關經學研究的回顧,民國60 年,為紀念中華民國建國六十年,曾 由程發軔(1895-1975)主編《六十年來之國學》叢書五冊,包括經學之 部、語言文字學之部、史學之部、子學之部、文學之部,其中第一冊「經 學之部」於民國61 年出版。1這是從民國元年至六十年的經學研究成果的評 介,其中囊括民國早期大陸學者的成果,並非全部都屬臺灣,而且其書至 今已超過五十年。民國90 年,臺灣學生書局為慶祝創業四十周年,欲編輯 一套紀念叢書,乃邀約林慶彰策畫主編其中一部《五十年來的經學(1950- 2000)》,2選定《周易》、《尚書》、《詩經》、《三禮》、《春秋》、《四書》、經學 史、經學文獻整理八個類別,各自邀約學者撰述回顧的文章。此書是針對國 民政府遷臺以來五十年間臺灣地區的經學研究,所撰寫的,時至今日,也已

1  程發軔主編,《六十年來之國學》(臺北:正中書局,1972),第 1 冊「經學之部」。

2  林慶彰主編,《五十年來的經學研究(1950-2000)》,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3。

(3)

超過二十年。茲因漢學研究中心成立四十周年,筆者有幸獲邀撰寫回顧臺灣 經學研究的發展實況,故本文擬自民國70 年至今的四十年中,介紹此段期 間臺灣經學的研究發展及成就,並對經學的未來展望,提出建言。以下分別 從「研究機構」、「研究計畫」、「學術會議」、「學術成果」等方面,論述臺灣 近四十年的經學。

二、研究機構

臺灣的經學研究,原本為各大學的中文系或國文系所推動,許多老師 開設經學課程,傳授經學知識,同時指導研究生撰寫學位論文,進而讓優秀 的學生成為大學老師,一同從事經學研究。因此,臺灣經學研究的主力在各 個大學,畢竟大學有優良的師資,不僅自身發表眾多的研究論著,又培養研 究生,教導他們寫作論文,彼此累積的成果,自然相當可觀。然而,每位學 者多半是各自研究,個人的研究固然可觀,但較少從事大型而長期的研究計 畫,以致未能擴大影響力。以下介紹近四十年間,成立的幾個與經學相關的 學術單位。

(一)中國文哲研究所經學文獻研究室

民國77 年,中央研究院通過設立中國文哲研究所,當時諮詢委員制定 了「古典文學」、「近現代文學」、「中國哲學」、「比較哲學」、「經學文獻」五 個發展方向,其後即依此分項,聘用研究人員,並成立各自的研究室。屬於

「經學文獻」領域的,先後進用了林慶彰、楊晉龍、蔣秋華、蔡長林、范麗 梅、張文朝、劉柏宏七位成員。文哲所的經學組研究成員雖然人數不多,但 能夠集中合作,因而得以順利推行較長的研究計畫及多元的學術活動。

文哲所成立之初,在十年之間,經學成員雖然僅有林慶彰、楊晉龍、蔣 秋華三位,但是在同心合力、相互配合的情況下,全力推展有關經學的系列 學術活動,藉此結合了臺灣學界研究經學的同好,一起參與研究計畫。同時 也加強了與港澳、大陸學者的合作,促進活絡了他們的經學發展。此外,更 與日本、韓國及歐美等學術機構,建立良好的關係,積極交流,拓展了臺灣 經學研究的視野與領域。

(4)

(二)中國經學研究會

民國82 年,臺灣師範大學文學院院長王熙元(1935-1996)教授倡議,

邀請臺灣各界經學研究的專家學者,共同籌辦中國經學研究會。惜事尚未 成,而王院長已辭世,於是籌備工作遂由時任臺灣師範大學文學院院長賴明 德教授接手,繼續辦理,乃於民國85 年 12 月 11 日,正式向內政部提出成 立申請,同月19 日,內政部來函通知審議結果,同意中國經學研究會依法 成立學術團體。

民 國86 年 3 月 16 日,由賴明德教授主持籌備會議,選出籌備委員 十五名:賴明德、李威熊、陳新雄(1935-2012)、莊雅州、劉正浩(1927- 2019)、蔡信發、許錟輝(1934-2018)、林慶彰、簡宗梧、余培林(1931- 2018)、黃沛榮、王初慶、傅錫壬、周學武、黃俊郎,並公推賴明德教授出任 主任委員,推動後續的籌備事宜。

民國86 年 5 月 25 日,籌備會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文學院大樓,召開中 國經學研究會成立大會,依法選出第一屆理事、常務理事、監事、常務監事 及理事長,選舉結果由賴明德教授當選第一屆中國經學研究會理事長。

中國經學研究會成立後,隨即籌辦「第一屆中國經學學術研討會」,並定 期發行《中國經學研究會訊》、出版會議論文集等。由於會員來自各地,希望 經由跨校的合作,可以整合當前的經學教育,並開拓經學研究的新境界。

各屆的理事長名單如下:

第一屆理事長: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系賴明德教授 第二屆理事長: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系陳新雄教授 第三、四屆理事長: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系蔡宗陽教授 第五、六屆理事長:中央大學中文系蔡信發教授 第七、八屆理事長:政治大學中文系董金裕教授 第九、十屆理事長:中研院文哲所林慶彰教授 第十一屆理事長:彰化師範大學國文系李威熊教授

此一研究經學的學會,成立至今,已超過二十年,在每位理事長的努力下,

已順利舉辦過十一屆的學術會議,不少海內外著名學者與會,而大多數的會 議論文也都結集出版,展現了二十多年來海內外經學研究的重要成果。

(5)

(三)高雄師範大學經學研究所3

臺灣各大學中文系的師生,雖然有不少研究經學者,但鮮有長期的合 作,且系上尚有其他領域的研究,無法集中專注於經學。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為提昇學術研究水準,並因應未來發展轉型的需求,於是裁減國文系大學部 的名額,打算另外增設兩個研究所。當時黃忠天教授認為國文系本身所具備 的研究優勢,現有師資容易轉移,並基於傳承文化的使命感,乃向系上未來 發展小組會議,提出籌辦「經學研究所」的建議。經充分討論後,獲得多數 同人的支持,再經系務會議通過,轉由校方報請教育部同意設所。最後於民 國92 年 8 月 1 日正式成立,成為當時海內外第一個經學研究所。4

首任所長由黃忠天教授出任,負責督辦研究所軟硬體的規畫與建設,以 及招生事宜。設所之初,僅有黃忠天、蔡根祥及鄭卜五三位成員,但彼此通 力合作,使所務順利推展。其後又陸續進用陳政揚、陳韋銓兩位專任教師。

在僅有少數成員的背景下,經學所仍積極推展業務,在教學與研究方面,都 有十分亮麗的表現。

該所對於「經學」的內涵,與一般人的認知不同,除以儒家傳統的

《十三經》為主,同時又考量學術整體的融通,因而對於諸子百家與佛典、

道藏等同屬中華傳統文化內涵的重要典籍,亦納入研究的範疇,所以該所取 擇的「經學」是「經典學」的宏觀概念,這個觀念大大超乎傳統的經學觀。

在教學的策略上,高師經學所除了從義理、考據、小學、文獻等傳統學 科入門外,更鼓勵學生嘗試吸取現代意義的文學、史學、哲學、文化等領域 的不同研究方式,進行較廣博而深入的探討。另外,也指導學生以古今中外 各種相關的思想學術,與經學會通和比較;或是借助現代各種相關的理論架 構,進行開創性、有效性的新詮釋或分析。換言之,就是以傳統經學教育的 訓練,配合現代學術的思維,以拓展更開闊的視域,從事具有時代意義的課 題研究。

高師大經學所自揭的發展重點與方向,主要有五:

3  本小節參考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經學研究所的網頁介紹。

4  在此之前,山東大學有「周易研究所」,但這是研究單經的學術機構。後來於 2014 年福 建師範大學也成立「經學研究所」,北京清華大學更於2018 年成立「中國經學研究院」。

(6)

一、健全經學研究體系:本所在獲得一定教學成果,經過審慎的學術評鑑 後,設立碩士在職專班,開拓更寬廣的進修管道外,並將申請成立博士 班,以培養更專業的經學研究人才,進一步提昇經學的研究水準。

二、創造經學研究趨向:本所為海內外第一個經學研究所,近期除可躋身 為南部經學研究重鎮外,就長期而言,更希望立足臺灣,放眼世界,與海 內外經學相關研究單位與學者,切磋交流,共同創造經學研究新的趨向。

三、建立經學資料中心:由於南部地區素來缺乏大型資料中心,以致研究 者往往舟車勞頓往來於南北之途,為解決長期以來研究資源的不足,本所 未來擬積極充實經典相關圖書資料,以提供研究者之所需。

四、擴大社會影響層面:今日社會風氣和國民素質,已有日趨澆薄與低俗 之勢,欲予以導正與提昇,則須發揚傳統優良的經典精神,實乃較為有效 的方式之一。本所因而擬於未來成立經典教育中心,從事經典推廣教育工 作,如開辦各種經典研習班、兒童或青少年經典夏令營等等,藉以培養社 會各階層閱讀經典興趣,進而陶鑄人格變化氣質。

五、加強人格精神教育:經學研究所不僅著重專業人才的培養,更重視人 品的提昇。因此,研究生除宜有全方位多元的學習外,本所亦特別注重其 精神的陶冶,希望藉由經典的薰習,以養成其健全人格。5

據此可見該所具有相當宏偉的企圖心,不囿限於自身所處的地域,更希望將 經學發揚光大,推擴至世界各個角落。

以上所介紹的三個經學研究單位,是近年來推動臺灣經學研究的主要機 構,而且彼此緊密支援、合作,確實結合了國內外的經學研究者,共同為振 興經學而努力。

三、研究計畫

有執行研究的單位,若無相關的配套措施,則研究發展亦難成氣候。臺 灣學界能長期執行經學研究計畫而有較大影響力的,首推中研院文哲所的經 學文獻研究室,以下介紹其所執行過的研究計畫。

文哲所經學組所執行的計畫,包括所內主題計畫和院主題計畫。先述所 內的研究計畫。最初,由林慶彰先生規畫,主張從清代乾嘉經學研究開始,

5  見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經學研究所的網頁介紹。

(7)

以後向下進展,接續執行晚清經學、民國經學、改寫經學史等系列計畫。茲 分項敘述如下:

(一)清代乾嘉經學

此計畫主持人為林慶彰、蔣秋華,執行期間為民國86 年 7 月起,至 90 年12 月結束。

清代的學術,經學方面屬於復興的時期,而考據學最盛,往往被視為 清代學術的代表,乾隆、嘉慶年間更是盛極一時,名家名著紛出。學界雖 然已有不少的研究成果,但其中仍然有許多議題尚待開發探討。本計畫分 為「乾嘉學者的治經方法」、「乾嘉學者的義理學」、「乾嘉學者的治經貢 獻」三階段。於執行期間,每年舉辦兩次研討會,邀請國內外學者參加,

撰文商討,並於會後出版會議論文集。6同時也編輯《乾嘉學術研究論著目 錄》,7提供相關研究資料,以減省研究者查考蒐羅的時間。又為了增加可 供研究的材料,邀請學者點校乾嘉學者的著作,如《儀禮注疏詳校外三 種》、8《胡培翬集》、9《袁鈞集》10等。

(二)晚清經學

此計畫由林慶彰、蔣秋華主持,自民國91 年 1 月起執行,於 95 年 12 月結束。本計畫分為五個部分:常州地區、湖湘地區、廣東地區、浙江地 區、四川地區。這幾個地區在晚清時期,都有不少傑出的經學家,然而多 半沒有被世人關注,其成就亟待今日予以揭發。每一地區執行一年,每年 舉辦兩次學術研討會,會後結集出版。11各地區執行研究的時間雖然僅有一

6  已出版蔣秋華主編,《乾嘉學者的治經方法》,臺北:中研院文哲所籌備處,2000;林慶 彰、張壽安主編,《乾嘉學者的義理學》,臺北:中研院文哲所,2003。

7  林慶彰主編,汪嘉玲、游均晶、侯美珍等編輯,《乾嘉學術研究論著目錄:1900-1993》,

臺北:中研院文哲所籌備處,1995。

8  盧文弨撰,陳東輝、彭喜雙點校,林慶彰校訂,《儀禮注疏詳校外三種》,臺北:中研院 文哲所籌備處,2012。

9  胡培翬撰,黃智明點校,蔣秋華校訂,《胡培翬集》,臺北:中研院文哲所,2005。

10  袁鈞撰,陳美惠點校,蔣秋華校訂,《袁鈞集》,臺北:中研院文哲所,2013。

11  林慶彰總主編,蔡長林、丁亞傑主編,《晚清常州地區的經學》,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8)

年,但是事先皆有相當充分準備,如先蒐集、編纂前人撰寫的論文,影印成 冊,供參與者參考。又編輯《晚清經學研究文獻目錄(1901-2000)》,12以及 點校出版晚清學人蘇輿(1874-1914)的著作《翼教叢編》、13《蘇輿詩文 集》,14供參加計畫者參考。而且執行期間均至各地區參訪,除尋訪古蹟外,

亦與當地大學舉行座談會,交流彼此的研究心得。

(三)民國經學

民國以來,有關讀經的問題,引起社會廣泛的討論,然而民間及大學 中,經學的學習及研究,未曾稍歇。由於政治的動蕩不安,許多著作流傳不 廣,致使經學家的實際成就,難窺其全貌。等到國家局勢穩定之後,因為時 代較近的緣故,一些學者的學術見解,學界尚未展開探求。因此,為推動民 國經學的研究,遂有此計畫之構想。

此計畫由林慶彰、蔣秋華、楊晉龍主持,自民國96 年 1 月起執行,於 106 年 12 月結束。本計畫區分成四個階段:「變動時代的經學」、「新中國的 經學」、「清領及日治時期的臺灣經學」、「戰後的臺灣經學」。執行的方式大 抵是:1. 召開學術研討會、2. 舉辦學術演講、3. 經學家遺跡考察、4. 整理經 學家著作、5. 翻譯相關論著。為了提倡經學研究風氣,廣邀國內外學者參 與。以下分別介紹各階段的執行情況。

1. 變動時代的經學(1912-1949)

探討民國建立至38 年的經學。由於此一時期的政治局勢變化甚大,

學術思想亦處於舊傳統向新思潮轉換的階段,經學在如此複雜艱困的環境 下,仍然不停地發展。由於學風轉換的因素,雖然仍有經學的傳授和經著 的撰作,卻未受到相應的關注。因此,梳理此一時期的經學家的生平事蹟 與其著作,實乃刻不容緩之事。於是林慶彰先整理《民國時期經學圖書總 目》,盡心查考出當時可知的經學著作,竟然多達一千六百種,數量極為可

2009。

12  林慶彰、蔣秋華主編,葉純芳等編輯,《晚清經學研究文獻目錄 (1901-2000)》,臺北:中 研院文哲所,2006。

13  蘇輿編,楊菁點校,蔣秋華、蔡長林校訂,《翼教叢編》,臺北:中研院文哲所,2005。

14  蘇輿撰,楊菁點校,林慶彰、蔣秋華編輯,《蘇輿詩文集》,臺北:中研院文哲所,2005。

(9)

觀,但是大多不易得見。因此,深感蒐集資料之困難,文哲所除陸續整理 出版《李源澄著作集》、 15《張壽林著作集:古典文學論著》、16《張壽林著作 集:續修四庫提要稿》、 17《周易人生觀》18等書,又與出版界合作編輯《民 國時期經學叢書》,19每輯六十冊,收書一百餘種,至今已經出版至第六輯,

合計三百六十冊,所收民國學人之經學論著將近八百種,為研究民國經學的 學者,提供了十分豐富的資料。此外,又編輯《民國時期哲學思想叢書》20 一百二十冊、《民國文集叢刊》21一百五十冊,提供了更多面向的民國學術研 究資料。

此階段執行期間,共召開八次研討會,宣讀論文一百四十餘篇。四年 間能有這麼多篇論文發表,為沉寂已久的民國學術研究,開啟了新生的氣 息。歷次會議的論文已編成《變動時代的經學與經學家—民國時期(1912- 1948 經學研究 )》22出版,計有七冊。

2. 新中國的經學(1949- 現在)

此計畫研究民國38 年以後,大陸地區的經學。雖然此時的大陸學界較 少從經學的角度探究經書,而是將各經打散,分置於不同的學科中,如《易 經》置於哲學,《詩經》置於文學,《尚書》、《春秋》置於史學,《禮經》置

15  李源澄撰,林慶彰、蔣秋華主編,黃智明、袁明嶸編輯,《李源澄著作集》,臺北:中研 院文哲所,2008。

16  張壽林撰,林慶彰、蔣秋華主編,《張壽林著作集:古典文學論著》,臺北:中研院文哲 所,2009。

17  張壽林撰,林慶彰、蔣秋華主編,《張壽林著作集:續修四庫提要稿》,臺北:中研院文 哲所,2009。

18  胡樸安撰,汪學群點校,林慶彰校訂,《周易人生觀》,臺北:中研院文哲所,2012。

19  林慶彰主編,《民國時期經學叢書》,臺中:文听閣圖書公司;第一輯(2008)、第二輯

(2008)、第三輯(2009)、第四輯(2009)、第五輯(2013)、第六輯(2013)。

20  林慶彰主編,蔣秋華副主編,《民國時期哲學思想叢書》第一編,臺中:文听閣圖書公 司,2010。

21  林慶彰主編,林登昱、詹杭倫副主編,《民國文集叢刊》第一編,臺中:文听閣圖書公 司,2008。

22  林慶彰、蔣秋華總策畫,《變動時代的經學與經學家:民國時期(1912-1949)經學研 究》,臺北:萬卷樓圖書公司,2014;第 1 冊《周易研究∕尚書研究》、第 2 冊《詩經研 究》、第3 冊《三禮研究∕小學研究》、第 4 冊《春秋研究∕四書研究》、第 5 冊《經學史 研究》、第6-7 冊《經學家研究》。

(10)

於社會學等,但是依然有不少學者從不同領域研討的相關著述,可供參照。

此計畫執行期間開過四次研討會,發表論文七十餘篇。另外,還編有文革 時期大陸學界批判朱熹(1130-1200)的相關文章,23其中不乏知名學者的文 章,此書除保留珍貴的歷史材料之外,還可以藉此觀察在政治活動引導下的

「學術研究」樣態。

3. 清領及日治時期的臺灣經學(1683-1945)

自鄭成功(1624-1662)收復臺灣至清廷割讓予日本這段時間,臺灣學 者亦有一些經學論著,雖然為數不多,但對於僅存的當時經學成果,以學術 史而言,仍有值得探索的意義。而為了供給研究者參考資料,以充實背景 知識的瞭解,林慶彰編輯了《清領時期臺灣儒學參考文獻》、24《日據時期臺 灣儒學參考文獻》25兩部書,供學者使用。執行期間,開過兩次研討會,發 表將近三十篇的論文,引發學界對早期臺灣經學研究的興趣與風氣。

4. 戰後的臺灣經學(1945- 現在)

國民政府退居臺灣後,積極倡導中華傳統文化,直接促進了臺灣經學的 發展契機。大學中,有不少老師開設經學相關的課程,並指導眾多研究生,

撰寫經學研究的論文。教學相長,豐富了經學研究的成果。這些學人與著作 的研究成績,因時代較近,多未受到應有的關注,屬於尚待開發的領域。此 計畫執行期間,開過六次學術會議,發表論文超過一百篇,讓學界對於近代 臺灣經學者的成就,有更進一步的認識。

(四)經學史重探(I)─中世紀以前文獻的再檢討

已有的經學史,受到傳統觀點的左右,鮮能跳脫窠臼,寫出具有突破性 的論述,而且近年來有不少新出的資料和新的學術理論,是該重新審視固有 的說法,譜出一部現代眼光所書寫的經學史。因此,文哲所經學組提出改寫 經學史的構想,希望廣邀學者,各就一己之專長,共同探討,為撰成新的經 學史著,立下良好的基石。此計畫由楊晉龍、蔡長林、范麗梅主持,自民國 107 年 1 月起執行,已於 109 年 12 月結束。此計畫擬針對先秦至五代時期的

23  林慶彰、姜廣輝主編,蔣秋華編輯,《文革時期評朱熹》,臺北:萬卷樓圖書公司,2013。

24  林慶彰、蔣秋華主編,《清領時期臺灣儒學參考文獻》,新北:華藝學術出版社,2013。

25  林慶彰編,《日據時期臺灣儒學參考文獻》,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0。

(11)

經學,重新探討其中的種種問題,希望未來可以撰成一部具有新穎觀點的經 學史。執行的三年中,開過六次研討會,發表論文一百多篇。

(五) 經學繼古以開新議題研究(Ⅰ)─神聖性、國際化、倫理 變遷

此計畫以「經學」的繼古開新為主題,乃是針對「經學」研究所提出的 一個具有前瞻性質的大方向計畫,目的是關懷整個中國傳統學術研究的新趨 勢,希望通過一連串議題的爭辯與討論,以形塑通識,加深學理的內容、促 成效能的發揮。因此,此計畫先擬定數個議題,進行實質的探討,冀望這些 經學的議題,能夠引導「經學」進入現代學術研究的重要脈絡。這是一個開 放型的計畫,在未來持續執行的過程中,將不間斷的吸收來自經學、史學、

哲學、文學、語言學、文字學等不同學科領域所提出的各種議題,作出跨領 域、跨學科的討論。此計畫只是「經學繼古以開新議題研究」的第一期,率 先提出三個議題,分三年執行,期許能夠吸引學界注意,以凝聚來自不同學 科領域的同好,參與探究,並提出更多相關的議題。

此計畫配合經學組成員目前的研究意向,先提出「神聖性」、「國際 化」、「倫理變遷」三個討論的議題,擬定每年舉辦一次學術研討會。

經學文獻研究室同人除執行所內的主題計畫外,也曾申請院計畫。茲介 紹於下:

1.「清代揚州學派研究」計畫:

此計畫由林慶彰、蔣秋華主持,參加成員尚有文哲所楊晉龍先生、近 史所張壽安教授、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系賴貴三教授。自民國88 年 7 月起執 行,於90 年 12 月結束。此計畫針對清代揚州地區經學家的經學,進行深入 的研究。執行期間,五位參與者曾多次到揚州實地考察,尋訪揚州學者的遺 蹟。第一次考察時,與揚州大學的老師舉行一場座談會,交換彼此所掌握的 資訊。同時決定共同合作,輪流主辦學術研討會。兩次會議之後,出版兩本 論文集:《清代揚州學術研究》、26《清代揚州學術》。27又點校出版揚州學者的

26  祁龍威、林慶彰主編,《清代揚州學術研究》,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1。

27  楊晉龍主編,《清代揚州學術》,臺北:中研院文哲所,2005。

(12)

經學著作:淩廷堪(1755-1809)的《禮經釋例》,28以及文集:《汪中集》、29

《劉文淇集》、 30《劉壽曾集》、 31《汪喜孫著作集》32等。此計畫對於揚州大學 的影響極大,除喚起他們對揚州學術文化的重視,開始整理、研究當地學者 的著作,更促使地方政府成立研究揚州文化的學會和刊物,積極推動他們對 本地學術文化的研究。

2.「經典與文化的形成」先期規畫計畫:

本計畫由林慶彰、蔣秋華主持,自民國92 年 7 月起執行,於 94 年 12 月結束。中研院以研究上古史起家,並以此聞名於世。然而近年來此一領域 的研究頗有沈寂的趨勢,因而為振興上古史的研究,乃鼓勵院內同人踴躍投 入此領域的研究。因此,經學組承接此一任務,邀請海內外學者共同探究秦 漢時期經典的流傳、詮釋和反映的文化面相,以作為「儒家經典的形成」的 先導計畫。執行的兩年半期間,舉辦過二十三次的讀書月會,另有多次的專 題演講,獲得非常豐碩的成果。計畫完成後,已出版專書一種:《經典的形 成、流傳與詮釋》。33

3.「儒家經典的形成」計畫:

此計畫由林慶彰、蔣秋華主持,自民國95 年 1 月起執行,於 97 年 12 月 結束,乃由院方所支持的。此計畫下分成十個子計畫,分別對各經的形成、

流傳與詮釋,邀請院內外十位學者共同做深入的考察,撰寫研究論文,編印 出版論文集。同時也選擇歐美及日本學者的相關著作,予以翻譯,預計出版

《西方學者中國經典詮釋叢書》九本,已完成出版二冊。34另有臺灣大學中文

28  淩廷堪撰,彭林點校,《禮經釋例》,臺北:中研院文哲所,2002。

29  汪中撰,王清信、葉純芳點校,《汪中集》,臺北:中研院文哲所,2000。

30  劉文淇撰,曾聖益點校,蔣秋華審訂,《劉文淇集》,臺北:中研院文哲所,2007。

31  劉壽曾撰,林子雄點校,楊晉龍校訂,《劉壽曾集》,臺北:中研院文哲所,2001。

32  汪喜孫撰,楊晉龍主編,《汪喜孫著作集》,臺北:中研院文哲所,2003。

33  林慶彰、蔣秋華主編,張穩蘋編輯,《經典的形成、流傳與詮釋》第一冊,臺北:臺灣學 生書局,2007。

34  夏含夷(Edward L. Shaughnessy)著,黃聖松、楊濟襄、周博群等譯,《孔子之前:中國 經典誕生的研究》,臺北:萬卷樓圖書公司,2013;賈德訥(Daniel K. Gardner)著,楊 惠君譯,蕭開元修訂,《朱熹與大學:新儒學對儒家經典之反思》,臺北:萬卷樓圖書公 司,2015。

(13)

系鄭吉雄教授將其成果撰成《周易玄義詮解》一書,35交由文哲所出版。

以上所述皆為文哲所經學文獻研究室所執行的研究計畫,其他學術單位 或許受限於經費,並無長期而連貫的類似研究計畫。

四、學術會議

四十年前,由於臺灣經濟繁榮,有一段時期,學術會議獲得政府的資 助,因而得以經常舉辦,對於提升國內學術的發展,具有相當大的助力。因 此,一般學術機構(大學或學會)想辦國際會議,往往可以向教育部或國科 會(今日的科技部)申請補助經費,所以每年得以召開的學術會議,次數要 比之前超越許多。中研院各所因為編有預算,除了自身可以規畫舉辦會議,

甚至可以與其他單位共同舉辦。以下介紹臺灣長期舉辦經學相關會議的單位 和會議名稱。

(一)中國文哲研究所經學文獻研究室

早期文哲所依文學、哲學、經學三組,每年輪流主辦大型的國際會議,

經學組在林慶彰先生的建議下,先由清代開始,然後往前逆溯,依次推動歷 代的經學研究。在此構想下,一共舉行了七次以朝代為名的經學會議:

1. 清代經學國際研討會(1992 年 12 月) 36 2. 明代經學國際研討會(1995 年 12 月) 37 3. 元代經學國際研討會(1998 年 12 月) 38 4. 宋代經學國際研討會(2002 年 11 月) 39

35  鄭吉雄,《周易玄義詮解》,臺北:中硏院文哲所,2012。

36  中研院文哲所編委會主編,江日新執行編輯,《清代經學國際研討會論文集》,臺北:中 研院文哲所籌備處,1994。

37  林慶彰、蔣秋華主編,《明代經學國際研討會論文集》,臺北:中研院文哲所籌備處,

1996。

38  楊晉龍主編,《元代經學國際研討會論文集》,臺北:中研院文哲所籌備處,2000。

39  蔣秋華、馮曉庭主編,廖秋滿執行編輯,《宋代經學國際研討會論文集》,臺北:中研院 文哲所,2006。

(14)

5. 隋唐五代經學國際研討會(2005 年 11 月) 40 6. 魏晉南北朝經學國際研討會(2008 年 11 月) 41 7. 秦漢經學國際研討會(2011 年 11 月)

每次會議均邀請國內各大學及海外較為資深的知名學者與會,發表了許多新 穎見解的論文,並於會後,經由修訂、審查,將通過的論文編輯出版,供給 學界參考。這種連續且長期舉辦以經學為主題的會議,是其他大學所不容易 做到的。

除自辦會議外,經學組也常與國內各大學共同主辦經學會議(詳見下 文)。另外,為了推廣國際的交流,也多次與國外大學合辦會議,如:

民國98 年 5 月 29 至 30 日,與香港嶺南大學中文系合辦「嶺南大學經 學國際學術研討會」,出席會議的將近一百五十人,發表論文的學者:香港 有十九位、澳門有一位、臺灣有十五位、中國有六位、日本有一位、新加 坡有一位。會後出版論文集,42共收論文四十三篇,內容包括出土文獻、《五 經》、《四書》、《孝經》、讖緯、經學史等。此次會議會聚了香港年輕一代的 經學研究者,對香港的經學發展,具有重大的意義。

民國99 年 5 月 27 至 28 日,與香港浸會大學中文系合辦「中日韓經 學國際學術研討會」,出席會議的有一百多人,發表論文的學者包括:臺灣 十三位、中國八位、香港十二位、澳門一位、日本一位、韓國二位、美國二 位、德國一位、英國一位,討論的議題涉及中、日、韓三國的經學,大大拓 展了研究的領域。會後出版論文集,43共收入論文三十九篇。

民國99 年 7 月 24 至 25 日,與德國慕尼黑大學漢學系合辦「正統與流 派:歷代儒家經典之轉變國際學術研討會」,與會者為臺灣與歐洲的學者,

40  蔡長林主編,廖秋滿執行編輯,《隋唐五代經學國際研討會論文集》,臺北:中研院文哲 所,2009。

41  楊晉龍、劉柏宏主編,《魏晉南北朝經學國際研討會論文集》,臺北:中研院文哲所,

2013。

42  李雄溪、林慶彰主編,蔣秋華、許子濱編輯,《嶺南大學經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臺北:萬卷樓圖書公司,2014。

43  林慶彰、盧鳴東主編,蔣秋華編輯,《中日韓經學國際學術硏討會論文選集》,臺北:萬 卷樓圖書公司,2015。

(15)

一同探討中國古代的經學問題。會後出版會議論文集,44共收中文、英文論 文二十二篇,都是頗有新見的文章。

民國101 年 5 月 6 至 8 日,與美國亞利桑那州立大學、上海華東師範大 學於亞利桑那合辦「朱子經學及其在東亞的流傳與發展國際學術研討會」,

大會負責人是該校國際語言文化學院的田浩(Hoyt Tillman)教授。會後亦 將會議論文結集出版,45共收論文十九篇,內容包括朱子經學的探討和朱子 學的未來展望,可供朱子經學研究者參考。

以上在國外合辦的會議,雖非固定和長期的舉行,但是與國外大學的合 作企圖,是文哲所經學組始終努力不變的目標。

(二)中國經學研究會

在各屆理事長的主持下,分別與各單位合作,在任期內積極舉辦國際經 學研討會。以下為歷次研討會的舉辦地點、單位和日期:

1.「《周易》、《左傳》國際學術研討會—第一屆中國經學國際學術研討 會」,臺北市: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中研院文哲所、中國經學研究會主 辦,1999 年 5 月 8-9 日。

2.「第二屆中國經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臺中市:逢甲大學中國文學系、

孔孟學會、中國經學研究會主辦,2001 年 12 月 8 日。

3.「第三屆中國經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文學 院、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孔孟學會、中國經學研究會主辦,2003 年 11 月 29-30 日。

4.「第四屆中國經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臺北縣: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系、

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系先秦兩漢學術研究中心、孔孟學會、中國經學研究會主 辦,2006 年 3 月 18-19 日。

5.「第五屆中國經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臺北市: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 學系、中研院文哲所、孔孟學會、中國經學研究會主辦,2007 年 11 月 17-18

44  林慶彰、蘇費翔主編,蔣秋華、史甄陶執行編輯,《正統與流派:歷代儒家經典之轉變》,

臺北:萬卷樓圖書公司,2013。

45  林慶彰、田浩主編,蔣秋華編輯,《朱子經學及其在東亞的流傳與發展》,臺北:萬卷樓 圖書公司,2019。

(16)

日。46

6.「第六屆中國經學研究會全國學術研討會」,新北市:輔仁大學中國文 學系、中國經學研究會主辦,2009 年 5 月 30-31 日。47

7.「第七屆中國經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臺北市: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 系、中國經學研究會主辦,2011 年 4 月 16-17 日。

8.「第八屆中國經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臺北市: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 系、中研院文哲所、中國經學研究會主辦,2013 年 4 月 20-21 日。48

9.「第九屆中國經學國際學術研討會」,彰化縣:明道大學中國文學系、

中研院文哲所、中國經學研究會主辦,2015 年 4 月 11-12 日。49

10.「第十屆中國經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臺北: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系、

香港浸會大學中國傳統文化研究中心、孔孟學會、中國經學研究會主辦,

2017 年 10 月 21-22 日。

11.「第十一屆中國經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臺北:文化大學中國文學 系、中研院文哲所、香港浸會大學中國傳統文化研究中心、中國經學研究會 主辦,2019 年 10 月 26-27 日。50

其中限定議題的為第一屆的《周易》、《左傳》,第二屆的《詩經》,其他 各屆皆未指定議題範圍。另外,「第十二屆中國經學國際學術研討會」原本由 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中研院文哲所、香港浸會大學中國傳統文化研究 中心、臺灣古籍保護學會、孔孟學會、中國經學研究會主辦,擬於民國110 年6 月 5-6 日舉行,但因新冠病毒疫情嚴峻,已延期召開。此學會因為經費 的關係,無法舉辦更多的國內會議,甚至與國外大學合辦會議,這是相關單

46  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主編,《第五屆中國經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政大中文 系,2009。

47  輔大中文系、中國經學研究會主編,《第六屆中國經學研究會全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新北:輔大中文系,2009。

48  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中國經學硏究會主編,《第八屆中國經學國際學術硏討會論文選 集》,臺北:萬卷樓圖書公司,2015。

49  林慶彰主編,《第九屆中國經學國際學術硏討會論文選集》,臺北:萬卷樓圖書公司,

2020。

50  林慶彰主編,陳逢源編輯,《第十、十一屆中國經學國際學術硏討會論文選集》(臺北:

萬卷樓圖書公司,2020。

(17)

位應該多予關注、挹助的,否則極不利於臺灣經學向外做更遠大的發展。

(三)高雄師範大學經學研究所

為鼓勵年輕學者撰寫論文,高師經學研究所自民國94 年起,每年舉辦

「青年學者學術研討會」,至今已舉辦過十六屆,今(110)年預計於 11 月 11 日舉辦第十七屆。這一個持續舉辦的會議,多年來吸引不少年輕的學生 參與,讓他們有發表自己心得的機會,擴大了研究的群體,對於推展經學研 究,貢獻良多。

以上所列出的臺灣經學相關會議,乃是長期連續舉辦的,主要仍是中國 文哲所經學文獻研究室、中國經學研究會、高雄師範大學經學研究所三個單 位,而又以文哲所的會議最多,可見近三十年來臺灣的經學活動,其有極大 的主導力量。

在常辦會議之外,值得一提的是,民國107 年 6 月 8 日,由政治大學中 文系主辦「傳經授業:戰後臺灣高等院校中的經學教育學術研討會」。這是 一場相當特殊的研討會,不同於一般經學議題的會議,此次會議探索的對象 乃經學課程,目的係針對大學中經學課程的教授情況,予以檢討。一方面從 學科史和課程史的角度,回顧經學在大學中的地位和處境;另一方面則從經 學課程在今日大學中的實施情況,予以全面性的檢驗。希望開發出對經學教 育更多的想像與活力,同時激盪出經學自身的豐沛潛能。會中邀請九位學者 發表論文,並舉行一場座談會。51當下激起相當熱烈的討論,對於目前經學 教育的方式,學者紛紛舉出自身的經驗,讓聽眾見識了多元的授課模式,是 一場非常有建設性的活動。

五、學術成果

臺灣的經學研究成果,可以從「出版期刊」、「經學史專著」和「重要學 者」三方面談論。

51  車行健主編,《傳經授業:戰後臺灣高等院校中的經學教育》,臺北:萬卷樓圖書公司,

2020。

(18)

(一)出版期刊

臺灣有不少的刊物,均能接受經學的論文,但是專門為經學研究而辦的 期刊,僅有《經學研究論叢》、《經學研究集刊》兩種,茲介紹於下。

1.《經學研究論叢》52

為了提供專屬於經學研究發表的園地,以及受日本學者村山吉廣一人 獨自承擔《詩經研究》所有編務的感召,林慶彰先生乃創辦《經學研究論 叢》。此刊創始於民國83 年 4 月,預計每年出版一輯,至今已出版二十五 輯,第一至四輯由桃園市聖環圖書公司發行,第五至二十輯由臺北市臺灣學 生書局發行,第二十一輯以後,由臺北市華藝學術出版社發行。原由林慶彰 主編,自第二十四輯起,由嘉義大學中文系馮曉庭教授主編。每輯設置「學 術論文」、「會議資訊」、「出版資訊」、「年度經學期刊目次」四項,間或設立

「特別專輯」。這是臺灣第一部專門的經學刊物,不僅收錄學術論文,也提供 經學出版品及經學活動的資訊,對於有志研究經學者,是一份具有相當參考 價值的指南。

2.《經學研究集刊》53

本刊為高雄師大經學研究所的所刊,於民國94 年 10 月創刊,由該所黃 忠天、鄭卜五、蔡根祥三位教授輪流主編。原本是年刊,至第四期起,改為 半年刊,至今已發行二十九期。其特色有四:「以經學研究為主體」、「兼納 思想研究主題」、「提供專家學者與經學同好交流平臺」、「協助學術新秀發展 茁壯」。所收錄的論文,以陸德明(550?-630)《經典釋文》為依準,除十三 經之外,兼納《老子》、《莊子》,亦即以傳統的儒家、道家為範疇,若就經 典比較時,佛經亦可納入,這與該所對於「經學」的寬泛定義有關。除一般 論文外,間或設立專輯。又為鼓勵年輕學者,自第十九期起,闢有「學術新 秀」專欄,結合該所每年舉辦之「青年經學學術研討會」,亦接受學生的論 文。

52  以下介紹參見馮曉庭,〈卅載蓽路翼聖學—林慶彰先生與《經學研究論叢》〉,《國文天 地》37.1 (2021.6): 20-26。

53  以下介紹參見蔡根祥、陳政揚、陳韋銓,〈高雄師大經學研究所《經學研究集刊》之回顧 與前瞻〉《國文天地》37.1 (2021.6): 27-33。

(19)

臺灣的經學刊物雖然僅有兩種,但都有十幾、二十年以上的刊齡,

所容納的論文,除資深學者外,也是許多年輕學子發表的園地,所產生的 影響極為深遠。受到臺灣的影響,大陸也相繼出版了一些經學專刊,如

《中國經學》、 54《經學文獻研究集刊》、 55《經學研究》、 56《新經學》57等, 其 數量已超過臺灣,這足以反映大陸學界對於經學的研究已日益重視,不僅研 究者增多,可供登載研究成果的平臺也多,其發展的速度,大有後來居上的 趨勢,這是值得臺灣學界特別警惕的。

(二)經學史專著

臺灣學界研究的課題,多半採取微觀的角度,較少關於學術史的撰述。

經學史也有同樣的情形,整體數量並不多。以下介紹臺灣學者所撰寫的經學 史著作。

1. 通史及斷代史

臺灣最早撰寫的經學史,是政治大學李威熊教授的《中國經學發展史 論》,58這本縱談中國經學史的著作,對於入門者極為便利,許多老師都會推 薦學生參考,可惜只出版了上冊,下冊遲遲未出。

研究一個朝代經學的著作,有輔仁大學汪惠敏教授撰寫的《三國時代 之經學研究》(新北:漢京文化,1988)、《南北朝經學初探》、   59《宋代經

54  《中國經學》由北京清華大學歷史系彭林教授創刊於2005 年。相關介紹參見李旭,〈《中 國經學》的緣起、機制與旨趣〉《國文天地》37.1 (2021.6): 34-40。

55  《經學文獻研究集刊》由上海交通大學歷史系虞萬里教授籌辦,其前身為《傳統中國研究 集刊》(原在上海社會科學院歷史所發行),至第十二輯之後(2015 年)改為今名。相關 介紹參見虞萬里,〈斜風細雨十五年—我與《經學文獻研究集刊》相伴的日子〉《國文 天地》37.1 (2021.6): 41-46。

56  《經學研究》創刊於2015 年,由北京大學哲學系干春松教授和北京清華大學哲學系陳壁 生教授主編,北京中國人民出版社刊印。相關介紹參見干春松、陳壁生,〈為往聖繼絕 學—《經學研究》輯刊與中國大陸經學研究〉《國文天地》37.1 (2021.6): 47-51。

57  《新經學》創刊於2017 年,由復旦大學歷史系與上海人民出版社合作主辦,復旦大學歷 史系鄧秉元教授主編。相關介紹參見鄧秉元,「花果飄零,靈根自植」—《新經學》

輯刊簡介〉《國文天地》37.1 (2021.6): 52-57。

58  李威熊,《中國經學發展史論》上冊,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8。

59  汪惠敏,《南北朝經學初探》,臺北:嘉新水泥公司文化基金會,1979。原係北縣:輔仁 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1976。

(20)

學之研究》(臺北:師大書苑,1989)三書,嘉義大學馮曉庭教授的《宋 初經學發展述論》(臺北:萬卷樓,2001),這幾部雖然是針對一個時代 經學的探索,並非正式的經學史撰述體例,然而卻是較早的準經學史的 研究。真正分朝代撰述經學史的,為臺灣大學程元敏教授所撰的《三國 蜀 經 學 》( 臺 灣 學 生 書 局,1997)、《 先 秦 經 學 史 》( 臺 灣 商 務,2013)、

 《漢經學史》(臺灣商務,2018)。《三國蜀經學》係專論三國時期蜀漢一地 的經學,後兩部則是歷代經學史的分段著作,內容十分詳實豐富。作者至今 又已完成《三國經學史》、《晉經學史》,正由桂林市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排 印中,而《南北朝經學史》也在撰寫中。此一系列的著作一旦完成,極有助 於學界對經學歷史的深入瞭解。

2. 單經史

臺灣學界有關單經的學術史,僅於《易》、《書》、《詩》等經有所撰作,

茲略述於下。

民國83 年,政治大學哲學研究所高懷民教授出版《宋元明易學史》,60 更早之前,其曾撰有《先秦易學史》、 61《兩漢易學史》,62這三部是連續 的斷代《易》學史,惟在漢與宋之間,似有所斷裂,但因作者撰述是以哲學 思想的重要性為主,故以晉至五代,並無闡發《易》理的重要學者與著作,

遂由漢直接跳至宋元明。63此三書後又在大陸出版發行,可見其受學界之重 視。

民國94 年,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系賴貴三教授出版《臺灣易學史》,64本 書係主編賴教授帶領研究助理與受業學生,分工完成的。全書分上下兩編,

上編為「歷史考述實錄」,乃敘述臺灣《易》學的發展歷史,下編為「臺灣 易家隅介」,選擇介紹臺灣光復以來六十年間的二十八位具代表性《易》

學家的研究成果。賴教授稍後又撰《臺灣易學人物志》(里仁,2013),乃

60  高懷民,《宋元明易學史》,臺北:作者自印,1994;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7。

61  高懷民,《先秦易學史》,臺北:東吳大學中國學術著作獎助委員會,1975;桂林:廣西 師範大學出版社,2007。

62  高懷民,《兩漢易學史》,臺北:東吳大學中國學術著作獎助委員會,1970;桂林:廣西 師範大學出版社,2007。

63  《兩漢易學史》末章有對三國王弼《易》學的論述。

64  賴貴三主編,《臺灣易學史》,臺北:里仁書局,2005。

(21)

為《臺灣易學史》增補不足的著作。書中先梳理臺灣《易》學研究的相關 文獻、史料與學者,再就臺灣光復以來三代《易》學代表性人物,以學案體 式介紹他們的成績。這兩部專著將臺灣的《易》學發展和重要學者,予以揭 揚,讓讀者得以較全面的認識臺灣《易》學。

民國97 年, 程元敏教授撰成《尚書學史》65一書, 這是繼劉起釪(1917- 2012)之後,66另一部《尚書》學史的力作。兩部著作各有優點:劉氏之作 從古論述至近代,範圍較廣,各個時代的敘述則較精簡;程氏之作雖僅至五 代,然所蒐羅的資料相當完備,評議亦頗透闢。

民國82 年,雲林科技大學林葉連教授出版《中國歷代詩經學》67一書,

這是將其博士論文修訂之作,也是臺灣惟一的《詩經》學通史。此書之前,

大陸有夏傳才(1924-2017)的《詩經研究史概要》(開封:中州書畫社,

1982),之後有戴維的《詩經研究史》(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1)、 洪湛 侯的《詩經學史》(北京:中華書局,2002), 可見大陸學者較熱衷於經學史 的撰作。

民國101 年,中研院中國文哲研究所張文朝先生出版《日本における

『詩經』學史》(萬卷樓,2012)一書,這是以日文撰寫的日本《詩經》學專 著,分四期(古代、中世、近世、近現代)介紹《詩經》在日本的傳播與重 要著作、學者,是瞭解日本《詩經》學發展的極佳讀本。此書之前,大陸旅 日學者王曉平教授有以中文撰寫的《日本詩經學史》(北京:學苑出版社,

2009)。

據上所述,臺灣學界撰寫經學史的風氣並不盛,許多經書都乏人論著,

是亟待有心者開發的領域。

(三)重要學者

臺灣研究經學有成者相當多,限於篇幅,只能擇要介紹。

1. 程元敏

65  程元敏,《尚書學史》,臺北:五南圖書公司,2008;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13。

66  劉起釪,《尚書學史》,北京:中華書局,1989。

67  林葉連,《中國歷代詩經學》,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3。原係中國文化大學中文所博 士論文,1990。

(22)

程 元 敏 教 授 任 教 於 臺 灣 大 學 中 文 系, 其 碩 士 論 文 研 究 王 柏(1197- 1274)的《詩經》學, 68博士論文擴充研究王柏的生平和學術。69之後又 花了多年時間,為王安石(1021-1086)的《三經新義》輯佚,70供給研究王 安石經學者豐贍的資料。由於長期開設《尚書》及「經學史」的課程,其研 究成果也多在這兩方面。經學史部分,已於前文介紹過,此處不再贅言。

《尚書》學部分,除已述之《尚書學史》外,尚有研究《書序》的《書序通 考》(臺灣學生,1999),以及注解經文的《尚書周書牧誓洪範金縢呂刑篇義 證》、(萬卷樓,2011)《尚書周誥十三篇義證》(萬卷樓,2017)。另有關於 杜預〈左傳序〉的《春秋左氏經傳集解序疏證》(臺灣學生,1991)和《詩 序》研究的《詩序新考》(五南圖書,2005)。最近又將歷年的所撰論文,結 集成論文集三大冊。71

2. 林慶彰

林慶彰先生原任教東吳大學中文系,後轉至中研院文哲所服務。其碩 士論文研究明代學者豐坊(1494-1569)與姚士粦(1559-?),72博士論文研 究明代的考據學。73另著有專書:《清初的群經辨偽學》(文津,1990)、《明 代經學研究論集》、 74《清代經學研究論集》、 75《中國經學研究的新視野》(萬 卷樓,2012)、《偽書與禁書》(臺北:華藝學術,2012)、《顧頡剛的學術淵 源》(萬卷樓,2017)、《民國時期經學與經學家研究》(萬卷樓,2020)等。

68  程元敏,《王柏之詩經學》,臺北:臺灣大學中文研究碩士論文,1968;臺北:嘉新水泥 公司文化基金會,1968;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11。

69  程元敏,《王柏之生平與學術》,臺北:臺灣大學中文所博士論文,1971;上海:華東師 範大學出版社,2011。

70  程元敏,《三經新義輯考彙評》,臺北:國立編譯館,1986-1987;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 版社,2011。

71  程元敏,《程氏經學論文集》,臺北:萬卷樓圖書公司,2020。

72  林慶彰,《豐坊與姚士粦》,臺北:東吳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1978;臺北:萬卷樓圖書 公司,2015;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15。

73  林慶彰,《明代考據學研究》,臺北:東吳大學中文所博士論文,1983;臺北:臺灣學生 書局,1983;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15。

74  林慶彰,《明代經學研究論集》,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4;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 社,2015。

75  林慶彰,《清代經學研究論集》,臺北:中研院文哲所,2002;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 社,2011。

(23)

編有研究參考書目:《經學研究論著目錄》四編、76《朱子學研究書目(1900- 1991)》、 77《日本研究經學論著目錄》、 78《日本儒學研究書目》、 79《中國經 學相關研究博碩士論文目錄(1978-2007》80等。翻譯有《經學史》、 81《論語 思想史》82等。主編《經學研究論叢》、《國際漢學論叢》兩種期刊。

3. 曾春海

曾春海教授原任教政治大學哲學系,後轉至中國文化大學哲學系任教。

專研《易經》,著有《王船山易學闡微》、 83《朱熹易學析論》(輔仁大學,

1990)、《易經哲學的宇宙與人生》(文津,1997)、 《易經的哲學原理》(文 津, 2003), 《易經哲學專題》、 84《《易傳》與儒道關係專題》, 85是以哲學治

《易》的重要學者。

4. 葉國良

葉國良教授任教於臺灣大學中文系,碩士論文研究宋代經學,86後以禮 學為研究重點,撰有多部著作:《古代禮制與風俗》、87《漢族成年禮及其相關

76  林慶彰主編,《經學研究論著目錄(1912-1987)》,臺北:漢學研究中心,1989。

  林慶彰主編,《經學研究論著目錄(1988-1992)》,臺北:漢學研究中心,1999。

  林慶彰主編,《經學研究論著目錄(1993-1997)》,臺北:漢學研究中心,2001。

  林慶彰主編,《經學研究論著目錄(1998-2002)》,臺北:漢學研究中心,2013。

77  林慶彰主編,許維萍、馮曉庭編輯,《朱子學研究書目 (1900-1991) 》,臺北:中研院文 哲所籌備處,1992。

78  林慶彰主編,馮曉庭等編輯,《日本研究經學論著目錄:1900-1992),臺北:中研院文哲 所籌備處,1993。

79  林慶彰、連清吉、金培懿編,《日本儒學研究書目》,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8。

80  林慶彰、蔣秋華主編,陳亦伶編輯,《中國經學相關研究博碩士論文目錄 (1978-2007》,

臺北:萬卷樓圖書公司,2009。

81  安井小太郎等講述,林慶彰、連清吉譯,《經學史》,臺北:萬卷樓圖書公司,1996。

82  松川健二編,林慶彰等譯,《論語思想史》,臺北:萬卷樓圖書公司,2006。

83  曾春海,《王船山易學闡微》,北縣:輔仁大學哲學所博士論文,1976;臺北:嘉新水泥 公司文化基金會,1978。

84  曾春海主編,《易經哲學專題》,臺北:哲學與文化月刊社,2004。

85  曾春海、吳進安主編,《《易傳》與儒道關係專題》,臺北:哲學與文化月刊社,2019。

86  葉國良,《宋人疑經改經考》,臺北:臺灣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1976;臺北:臺灣大學 出版委員會,1980。

87  葉國良,《古代禮制與風俗》,臺北:臺灣書店,1997;後改名《禮制與風俗》,上海:復 旦大學出版社,2012。

(24)

問題研究》(臺北:大安,2004)、《禮學研究的諸面向》(新竹:清華大 學,2010)、《中國傳統生命禮俗》。88另外,尚有經學論文集《經學側論》

(清華大學,2005),以及與人合編的教材《經學通論》。89 5. 陳鴻森

陳鴻森先生服務於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研究領域極廣,幾乎各 個時代皆有涉及,尤其對於清代經學,更是下過非常久的工夫,所得亦最豐 富。曾輯多位清代學人的佚文,並編纂諸家學者的年譜。所撰論文頗多,惜 多未結集成編,近年方有出版成書之計畫,已出版《清代學術史叢攷》兩冊

(臺灣學生,2019),《漢唐經學研究》則在校對中。

6. 楊晉龍

中研院文哲所楊晉龍先生專研《詩經》、四庫學、宗教學等,撰有博士 論文「明代《詩經》學研究」(臺大中文所,1997), 另有論文多篇。其研究 方式,注重以統計方法來解說經書或學者的傳播和影響,這是前人沒有使用 過的,屬於相當新穎的研究方法,可惜未能結集成書,讀者需費心搜尋。

7. 黃忠慎

黃忠慎教授原任教於靜宜大學中文系,後轉至彰化師範大學國文系任 教,專研《詩經》學,撰有專書十幾部:「宋代之詩經學」(政大中文所博 士論文,1983)、《南宋三家詩經學》(臺灣商務,1988)、《惠周惕《詩說》

析評》(文史哲,1994)、《朱子《詩經》學新探》(五南,2002)、《嚴粲詩緝 新探》(文史哲,2008)、《范處義《詩補傳》與王質《詩總聞》比較研究》

(文津,2009)、《宋代《詩經》學探析:以歐陽修、蘇轍等六家為中心的考 察》(新北:花木蘭,2009)、《清代詩經學論稿》(文津,2011)、《清代獨立 治《詩》三大家研究: 姚際恆、崔述、方玉潤》(五南,2012)、《輔廣、楊 簡《詩經》學研究》(臺北:經學文化出版社,2017)、《《毛詩李黃集解》研 究》(文史哲,2017)、《《呂氏家塾讀詩記》正續編研究》(文史哲,2019),

 是專就宋、清兩代諸家《詩經》學的逐一研探,並有注釋經文的《詩經簡

88  葉國良,《中國傳統生命禮俗》,臺北:五南圖書公司,2014;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

2017。

89  葉國良、夏長樸、李隆獻編著,《經學通論》,新北:國立空中大學,1997;臺北:大安 出版社,2005;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17。

(25)

釋》(臺北:駱駝,1995)、《詩經全注》(五南,2008)。另外,尚有《儒 學長短論》(駱駝,1997)、《《尚書.洪範》考辨與解釋》(花木蘭,2011)、

《《詩》《書》教學與研究》(文津,2013)等書。

8. 林素英

林素英教授原任教花蓮師範學院語教系,後轉至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 系任教。其研究以禮學為主,撰有《古代生命禮儀中的生死觀:以《禮記》

為主的現代詮釋》、 90《從古代之祭禮透視其政教觀—以《禮記》為主之義 理詮釋》、 91《少年禮記:寫給青少年看的禮記》(臺北:漢藝色研,1999)、

《喪服制度的文化意義:以《儀禮.喪服》為討論中心》(文津,2000)、《甜 蜜的包袱:禮記》(萬卷樓,2003)、《從《郭店簡》探究其倫常觀念:以服 喪思想為討論基點》(萬卷樓,2003)、《禮學思想與應用》、(萬卷樓,2003)

《陌生的好友:禮記》(萬卷樓,2007)、《《禮記》之先秦儒學思想:〈經解〉

連續八篇結合相關傳世與出土文獻之研究》(臺師大出版中心,2017)、《歲 時禮俗文化論略》(臺師大出版中心,2020)等, 是臺灣研究禮學著作最多 的學者。

9. 陳廖安

陳廖安教授原任教於淡江大學中文系,後轉至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 系任教。其研究以曆法學為主,撰有「春秋曆學研究」(臺師大國文所博士 論文,1994)、《顧棟高春秋曆學研究》(新文豐,2010)、《學曆十論》(新文 豐,2017),是臺灣少數鑽研曆法有成的學者。

10. 鄭吉雄

鄭吉雄教授原任教臺灣大學中文系,後轉至香港教育大學任教。專 研《易經》,著有《易圖象與易詮釋》、 92《周易玄義詮解》(中研院文哲所,

2012)、《周易階梯》、(上海古籍,2018)《周易答問》(上海古籍,2019),

90  林素英,《古代生命禮儀中的生死觀:以《禮記》為主的現代詮釋》,臺北:臺師大國文 所碩士論文,1993;臺北:文津出版社,1997。

91  林素英,《從古代之祭禮透視其政教觀—以《禮記》為主之義理詮釋》,臺北:臺師大 國文所博士論文,1996。後改為《古代祭禮中之政教觀:以《禮記》成書前為論》 ,臺 北:文津出版社,1997;新北:花木蘭出版社,2009。

92  鄭吉雄,《易圖象與易詮釋》,臺北:喜瑪拉雅研究發展基金會,2002;臺北:臺大出版 中心,2004。

(26)

第一部研究《易》圖,第二部是參加中研院文哲所院主題計畫的成果,後兩 部是為治《易》者所撰之入門讀物。另主編《周易經傳文獻新詮》(臺大出 版中心,2010)、《易詮釋中的儒道互動》93兩部論文集。是臺灣研究《易》

學著作較多且有新見的學者。

11. 賴貴三

賴貴三教授任教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系,專研《易經》,碩士論文研究項 安世(1129-1208)《易》學,94博士論文研究焦循(1763-1820)《易》學,95 另有《易學思想與時代易學論文集》(里仁,2007)、《東西博雅道殊同:國 際漢學與易學專題研究》(里仁,2015)兩部專書。在臺灣《易》學史方面 有兩部專書,前文經學史部分已敘述,茲不贅言。

12. 張素卿

臺灣大學中文系張素卿教授,專研《左傳》學,著有《左傳稱詩研 究》、 96《敘事與解釋:《左傳》經解研究》、97《清代漢學與左傳學:從「古義」

到「新疏」的脈絡》,98已成《左傳》學研究之權威。

13. 陳逢源

陳逢源教授原任教東吳大學中文系,後轉至政治大學中文系任教。其學 位論文研究毛奇齡的《春秋》、 99《四書》學。100其後專研朱熹(1130-1200)

的《四書》學,著有《朱熹與四書章句集注》(里仁,2006)、《「融鑄」與

93  鄭吉雄、林永勝主編,《易詮釋中的儒道互動》,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12。

94  賴貴三,《項安世《周易玩辭》研究》,臺北:臺師大國文所碩士論文,1990;新北:花 木蘭出版社,2007。

95  賴貴三,《焦循雕菰樓易學研究》,臺北:臺師大國文所博士論文,1994;臺北:里仁書 局,1994;新北:花木蘭出版社,2008。

96  張素卿,《左傳稱詩研究》,臺北:臺灣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1990;臺北;臺灣大學出 版委員會,1991。

97  張素卿,《敘事與解釋:《左傳》經解研究》,臺北:臺灣大學中文所博士論文,1996;臺 北:書林出版社,1998;新北:花木蘭出版社,2008。

98  張素卿,《清代漢學與左傳學:從「古義」到「新疏」的脈絡》,臺北:里仁書局,

2007;臺北:五南圖書公司,2020。

99  陳逢源,「毛西河及其《春秋》學之研究」,臺北:政治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1991。

100 陳逢源,《毛西河四書學之研究》,臺北:政治大學中文所博士論文,1996;新北:花木 蘭出版社,2010。

(27)

「進程」:朱熹《四書章句集注》之歷史思維》(政大,2013)。

14. 車行健

車行健教授原任教東華大學中文系,後轉至政治大學中文系任教。碩 士論文研究毛、鄭《詩經》學,101博士論文研究鄭玄(127-200)經學。102 後又研究歐陽修(1007-1072)與龔橙(1817-1870)之《詩經》學。103近年 來,研究臺灣經學,著有專書《現代學術視域中的民國經學:以課程、學風 與機制為主要觀照點》(萬卷樓,2011)、《民國經學六家研究》(萬卷樓, 

2020)兩部,並編有會議論文集, 104是研究臺灣經學最積極與深入者。

15. 金培懿

金培懿教授原任教雲林科技大學漢學應用研究所及中正大學中文系,後 轉至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系任教。留學日本九州大學,博士論文研究江戶時期

《論語》學,105其後專注於有關日本《論語》學和經學的研究,撰有多篇論 文,近年已結集《日本儒學之社會實踐》(萬卷樓,2014)、 《近代日本《論 語》詮解流變》(萬卷樓,2017)兩部專書,已成臺灣研究日本經學,最受 矚目的學者。

16. 陳睿宏

政治大學陳睿宏(原名伯适)教授,長期鑽研《易》學,撰有《惠棟易 學研究》、 106《義理、象數與圖書之兼綜:朱震易學研究》(文史哲,2011)、

《宋元時期易圖與數論的統合典範:丁易東大衍數說圖式結構化之易學觀》

(文史哲,2014)、《宋代圖書易學之重要輯著:《大易象數鈎深圖》與《周易 圖》一系圖說析論》(政大,2016),對於《易》圖研究所下工夫特深。

101 車行健,《毛鄭《詩經》解經學研究》,桃園:中央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1991;新北:

花木蘭出版社,2007。

102 車行健,「禮儀、讖緯與經義:鄭玄經學思想及其解經方法」,新北:輔仁大學中文所博 士論文,1996。

103 車行健,《詩本義析論—以歐陽修與龔橙詩義論述為中心》,臺北:里仁書局,2002。

104 車行健主編,《傳經授業:戰後臺灣高等院校中的經學教育》,臺北:萬卷樓圖書公司,

2020。

105 金培懿,「江戶古学派における『論語』注釈史の研究」,九州:日本國立九州大學中國 哲學博士論文,2000。

106 陳伯适,《惠棟易學研究》,臺北:政治大學中文所博士論文,2005;新北:花木蘭出版 社,2009。又改名《漢易之風華再現:惠棟易學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2006。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You are given the wavelength and total energy of a light pulse and asked to find the number of photons it

Robinson Crusoe is an Englishman from the 1) t_______ of York in the seventeenth century, the youngest son of a merchant of German origin. This trip is financially successful,

fostering independent application of reading strategies Strategy 7: Provide opportunities for students to track, reflect on, and share their learning progress (destination). •

volume suppressed mass: (TeV) 2 /M P ∼ 10 −4 eV → mm range can be experimentally tested for any number of extra dimensions - Light U(1) gauge bosons: no derivative couplings. =>

incapable to extract any quantities from QCD, nor to tackle the most interesting physics, namely, the spontaneously chiral symmetry breaking and the color confinement.. 

• Formation of massive primordial stars as origin of objects in the early universe. • Supernova explosions might be visible to the most

In the school opening ceremony, the principal announces that she, Miss Shen, t is going to retire early.. There will be a new teacher from

• elearning pilot scheme (Four True Light Schools): WIFI construction, iPad procurement, elearning school visit and teacher training, English starts the elearning lesson.. 20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