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1 葉朗 1996 《中國美學史》台北市 文津出版社,頁 127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1 葉朗 1996 《中國美學史》台北市 文津出版社,頁 127 "

Copied!
12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第 三 章 寫 生 與 個 人 創 作 的 關 係

第 一 節 論 形 似 與 神 似

姚 一 葦 在 《 藝 術 的 奧 秘 》 一 書 中 , 對 藝 術 品 的 表 現 提 出 亞 理 斯 多 德 (Aristotle 384-322 BC 生於 tageira)所 言 :「 Art imitates nature.」, 並 進 一 步 解 釋 , 藝 術 對 自 然 的 模 擬 並 非 單 純 的 相 似 , 而 是 包 含 了 藝 術 家 本 身 的 想 像 或 理 想 , 模 擬 的 對 象 不 是 抽 象 的 觀 念 , 而 是 真 實 而 具 體 的 世 界 或 人 生 。

他 認 為 藝 術 家 對 客 觀 世 界 的 模 擬 的 活 動 是 在 藝 術 家 主 觀 的 觀 照 下 的 活 動 … 其 自 我 的 感 情 與 意 念 不 是 率 直 的 呼 號 或 宣 洩 , 而 是 通 過 客 觀 的 具 體 事 物 模 擬 出 來 。1對 照 中 國 傳 統 的 藝 術 思 想 , 最 常 用 的 就 是 「 借 物 抒 情 」 。 何 懷 碩 《 苦 澀 的 美 感 》 就 曾 提 到 : 「 中 國 藝 術 有 一 大 優 點 , 就 是 它 始 終 借 助 自 然 或 物 質 來 反 映 人 的 觀 念 與 情 思 。 」2如 《 宣 和 畫 譜 》 所 記 載 「 故 花 之 於 牡 丹 芍 藥 , 禽 之 於 鸞 鳳 孔 翠 , 必 使 之 富 貴 , 而 松 竹 梅 菊 , 鷗 鷺 雁 鶩 , 必 見 之 幽 閒 , 至 於 鶴 之 軒 昂 , 鷹 隼 之 擊 搏 , 楊 柳 梧 桐 之 扶 疏 風 流 , 喬 松 古 柏 之 歲 寒 磊 落 , … 展 張 於 圖 繪 , 以 興 起 人 之 意 者, 率 能 奪 造 化 而 移 精 神 遐 想 若 登 臨 覽 物 之 有 得 也。」3 文 人 畫 中 以 梅 蘭 竹 菊 以 喻 四 君 子 , 人 物 畫 透 過 背 景 或 象 徵 物 , 賦 予 主 題 人 物 內 在 的 生 命 , 山 水 畫 則 以 高 山 流 水 喻 清 高 ...等 。

筆 者 認 為 既 要 借 物 抒 情 , 創 作 者 主 觀 的 意 念 必 需 借 助 物 象 的 形 似 才 能 傳 達 , 模 擬 真 實 的 能 力 是 作 為 一 個 藝 術 家 所 必 須 具 備 的4, 如 在 戰 國 時 代 , 荀 況 提 出 「 形 具 而 神 生 」, 漢 代 史 學 家 司 馬 談 所 言 :「 凡 人 所 生 者 , 神 也 , 所 托 者 , 形 也。...神 者,生 之 本 也,形 者,生 之 具 也 ...」5沒 有 形,神 無 所 托。《 世 說 新 語 巧 藝 》 記 載 「 顧 長 康 畫 人 , 或 數 年 不 點 目 睛 。 人 問 其 故 。 顧 曰 : … 傳 神 寫 照 正 在

1 姚一葦 1968 《藝術的奧秘》台北市 台灣開明,頁 96

2 何懷碩 1998 《苦澀的美感》台北市 立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頁 4 3 俞崑 1984 《中國畫論類編》台北市 華正書局,頁 1037

4 姚一葦 1968 《藝術的奧秘》台北市 台灣開明,頁 101

5 葉朗 1996 《中國美學史》台北市 文津出版社,頁 104

(2)

阿 堵 中 。 」1, 可 見 當 時 認 為 形 與 神 是 並 存 的 , 形 是 指 物 象 客 觀 外 在 的 形 象 , 而 神 就 是 物 象 的 精 神 意 態 , 是 創 作 者 對 物 象 的 認 識 與 感 應 , 也 就 是 物 象 帶 給 作 者 的 想 像 和 感 受 。

中 國 繪 畫 的 精 奧 所 在 , 就 是 在 形 似 的 基 礎 上 , 表 現 出 作 者 主 觀 的 感 受 , 但 不 是 只 停 留 在 客 觀 形 似 的 要 求 , 而 是 要 達 到 形 神 兼 備 的 境 界 , 正 如 黃 休 復 《 益 州 名 畫 錄 》中 談 及 六 法:「 六 法 之 內,唯 形 似,氣 韻 二 者 為 先,有 氣 韻 而 無 形 似 , 則 質 勝 於 文 , 有 形 似 而 無 氣 韻 , 則 華 而 不 實 。 」2

我 們 可 以 再 從 南 朝 謝 赫 六 法 中 談 到 的 「 應 物 象 形 」 來 瞭 解 形 與 神 之 間 的 關 係 , 就 字 面 來 看 這 句 話 似 乎 無 須 多 加 解 釋 , 然 其 包 含 雙 重 的 意 義 。 第 一 是 表 面 上 對 物 形 的 描 寫 , 第 二 是 深 入 補 捉 物 象 的 意 態 。 蘇 東 坡 有 詩 曰 :「 論 畫 與 形 似 , 見 與 兒 童 鄰 , 作 詩 必 此 詩 , 定 知 非 詩 人 。 」3常 被 認 為 其 否 定 應 物 象 形 的 價 值 , 清 鄒 一 桂 《 小 山 畫 譜 》 中 直 評 其 不 切 實 際 :「 此 論 詩 則 可 , 論 畫 則 不 可 , 未 有 形 不 似 而 反 得 其 神 者 。 此 老 不 能 工 畫 , 故 以 此 自 文 , 猶 云 勝 固 欣 然 , 敗 亦 可 喜 。 空 鈎 意 釣 , 豈 在 魴 鯉 , 亦 以 不 能 奕 , 故 作 禪 語 耳 。 」4 然 仔 細 探 究 蘇 東 坡 所 言 , 表 面 似 乎 否 定 應 物 象 形 的 價 值 , 其 實 他 對 畫 的 要 求 當 是 深 入 補 捉 形 體 的 意 態 , 而 不 是 只 停 留 在 外 在 形 象 肖 似 的 摹 寫 。 而 審 畫 的 態 度 , 是 要 求 能 夠 瞭 解 創 作 者 表 現 形 式 之 外 欲 表 達 的 意 念 , 而 不 是 只 專 注 在 表 現 的 物 象 似 或 不 似 , 就 如 歐 陽 修 所 言 「 蕭 條 淡 泊 , 此 難 畫 之 意 , 畫 者 得 之 , 覽 者 未 必 識 也 。 故 飛 走 遲 速 , 意 近 之 物 易 見 , 而 閑 和 嚴 靜 , 趣 遠 之 心 難 形 。 若 乃 高 下 向 背 , 遠 近 重 複 , 此 畫 工 之 藝 耳 , 非 精 鑒 之 事 也 。 」5乍 看 好 像 忽 略 對 形 似 的 要 求 , 其 實 當 是 強 調 看 畫 要 能 感 覺 出 創 作 者 欲 表 現 的 感 受 和 精 神,不 是 只 停 留 在 物 象 造 形 寫 實 與 否 的 層 次 。

綜 上 所 述 , 創 作 者 在 追 求 形 神 兼 備 的 過 程 中 , 容 易 陷 入 兩 種 困 境 , 分 析 如 下 :

1 葉朗 1996 《中國美學史》台北市 文津出版社,頁 127

2 黃休復 宋《益州名畫錄》 ,頁 24,秦岭云點校《中國美術論著叢刊》,1983 北京市 人民美術出版社 3 俞崑 1984《中國畫論類編》台北市 華正書局,頁 91

4 鄭昶 1982《中國畫學全史》台北市 台灣中華書局,頁 533

5 俞崑 1984《中國畫論類編》台北市 華正書局,頁 42

(3)

一 、 只 重 形 似 , 謹 貌 失 神

藝 術 品 不 能 止 於 逼 真 而 已 , 必 需 通 過 外 界 現 象 與 客 觀 事 物 的 描 摹 傳 達 出 作 者 的 感 情 和 意 念 。 創 作 者 若 只 重 在 物 象 外 表 的 摹 寫 與 再 現 , 那 只 是 一 種 客 觀 的 描 述 和 紀 錄 , 如 張 彥 遠 《 歷 代 名 畫 記 》 中 指 出 , 「 古 之 畫 , 或 能 移 其 形 似 而 尚 其 骨 氣 , 以 形 似 之 外 求 其 畫 , 此 難 可 與 俗 人 道 也 。 今 之 畫 縱 得 其 形 似 , 而 氣 韻 不 生,以 氣 韻 求 其 畫,則 形 似 在 其 間 矣。」1 清 代 郎 世 寧 以 西 畫 極 其 寫 實 的 觀 點 , 描 寫 物 象 , 形 象 的 逼 真 不 下 與 攝 影 作 品 , 如 (圖 52)台 北 故 宮 郎 世 寧 的 〈 稷 米 麻 雀 〉 , 對 物 象 的 描 寫 極 其 肖 似 逼 真 , 還 表 現 出 光 影 、 物 象 的 立 體 感 , 麻 雀 的 動 作 也 描 寫 的 非 常 嚴 謹 , 我 們 固 然 可 以 透 過 物 象 寫 實 的 呈 現 , 感 受 到 作 者 欲 傳 達 的 美 感,但 若 與 同 是 故 宮 典 藏 的〈 宋 人 竹 樹 馴 雀 圖 〉(圖 53)相 較 ,物 象 的 精 神 感 覺 就 是 少 了 一 點 生 動 傳 神 的 氣 韻 。

李 可 染 就 曾 在 畫 論 中 提 到 , 「 不 與 照 相 機 爭 功 」2, 畫 家 比 攝 影 師 有 更 大 的 創 作 自 由 , 正 是 強 調 創 作 者 必 須 在 創 作 中 表 現 個 人 的 意 念 , 藝 術 創 作 並 非 毫 無 選 擇 的 模 擬 自 然 , 而 是 在 模 擬 真 實 世 界 時 具 現 自 我 。 所 以 模 擬 的 過 程 中 , 創 作 者 必 須 透 過 想 像 , 將 來 自 真 實 世 界 的 資 料 做 出 取 捨 , 取 其 特 徵 , 並 加 以 剪 裁 、 組 織 、 綜 合 、 演 繹 , 把 一 些 平 凡 的 現 象 轉 變 為 個 人 的 創 作 。

1 俞崑 1984《中國畫論類編》台北市 華正書局,頁 32 2 王琢輯錄 1987《李可染畫論》台北市 華正書局,頁 70

圖 52 稷米麻雀,清,郎世寧,33.3*27.8cm,

冊,絹本設色,台北故宮

圖 53 竹樹馴雀,宋人,24.8*24.8cm,冊,絹本設 色,台北故宮

(4)

二 、 托 言 寫 意 , 物 形 全 失

元 以 後 的 文 人 畫 , 為 了 盡 情 傳 神 寫 意 , 形 似 已 無 足 輕 重 。 不 管 在 朝 在 野 , 文 人 寫 意 畫 眾 口 交 譽 , 院 體 畫 風 完 全 受 冷 落 乃 至 否 定 。 水 墨 寫 意 畫 (人 物 、 山 花 、 花 鳥 )在 畫 壇 上 風 靡 一 時 。 如 倪 瓚《 答 張 仲 藻 書 》略 形 寫 意 的 理 論 :「 圖 寫 景 物 , 曲 折 能 盡 狀 其 妙 趣 , 蓋 我 所 不 能 。 若 草 草 點 染 , 遺 其 驪 黃 牝 牡 之 形 色 , 則 又 非 所 以 為 圖 之 意 。 僕 之 所 謂 畫 者 , 不 過 逸 筆 草 草 , 不 求 形 似 , 聊 以 自 娛 耳 。 」1

《 題 自 畫 墨 竹 》「 余 之 竹 聊 寫 胸 中 逸 氣 耳 , 豈 複 較 其 似 與 非 , 葉 之 繁 與 疏 , 枝 之 斜 與 直 哉 ?或 塗 抹 久 之 , 他 人 視 為 麻 為 蘆 , 亦 不 能 強 辯 為 竹 , 真 沒 奈 覽 者 何 ! 」2然 從 現 存 台 北 故 宮 的 倪 瓚 作 品〈 修 竹 圖 〉(圖 54) 來 看 , 畫 中 的 竹 飄 逸 秀 雅 , 並 不 致 淪 為 蘆 麻 。 所 以 他 是 強 調 托 物 寄 情 , 重 在 意 念 的 抒 發 , 希 望 觀 者 可 以 去 體 察 其 意 念 , 而 非 竹 的 外 在 形 象。然 往 往 被 後 人 誤 解 為 只 求 意 念 的 抒 發,忽 略 形 象 的 認 知 , 致 陷 入 概 念 化 的 表 現 , 缺 乏 深 刻 的 表 現 。

每 一 件 藝 術 品 , 都 要 具 備 可 以 傳 達 的 條 件 , 既 強 調 欲 藉

「 竹 」寫 胸 中 逸 氣,就 要 力 求 表 現 出 竹 讓 作 者 感 受 到 的「 逸 」,

若 要 寫 竹 的 逸 , 卻 讓 他 人 看 成 麻 或 蘆 草 , 要 傳 達 出 竹 的 逸 , 豈 非 緣 木 求 魚 。 所 以 筆 者 以 為 若 僅 專 注 於 主 觀 意 識 在 筆 墨 形 式 上 的 表 現 , 對 物 象 的 描 寫 只 求 一 個 普 遍 認 知 、 概 念 化 的 符 號 , 以 為 這 就 是 重 神 寫 意 , 其 實 連 形 似 都 不 可 得 , 神 似 的 境 界 何 來 之 有 。

從 以 上 分 析 可 知 , 只 追 求 形 似 , 創 作 者 主 觀 的 感 情 思 想 無 法 傳 達 , 只 求 意 而 忘 形 , 創 作 者 的 感 情 思 想 沒 有 表 現 的 憑 藉 , 作 品 終 只 有 形 式 上 的 變 化 , 而 缺 乏 內 在 的 精 神 。 二 者 不 論 過 與 不 及 , 都 會 流 於 空 洞 , 然 過 與 不 及 間 , 筆 者 認 為 寧 可 在 形 似 的 基 礎 上 先 求 太 過,也 勿 草 率 的 直 接 忘 形,畢 竟 要 先 得 到 才 有 捨 棄 , 尚 未 得 到 就 放 棄 , 和 已 經 得 到 再 捨 棄 , 程 度 上 是 不 同 的 。 惲 南 田 看 出 其 中 的 差 別 , 所 以 主 張 要 在「 極 似 中 求 不 似 」, 如 (圖 55)他 寫 生 的 折 枝 花 卉 , 對 花 雖 有 極

1 葛路 1989《中國古代繪畫理論發展史》臺北市 丹青圖書,頁 156 2 李霖燦 1990《中國美術史稿》台北市 雄獅圖書,頁 158

圖 54 修竹圖,西元 1374 年,倪瓚,51*34.5cm,

軸,紙本水墨,台北故宮

(5)

寫 實 的 描 寫 , 然 陰 陽 向 背 , 有 虛 有 實 , 而 不 是 如 相 片 般 , 面 面 俱 到 , 照 單 全 收 , 所 以 格 外 生 動 傳 神 。 極 似 中 的 不 似 , 其 實 是 經 過 非 常 嚴 謹 的 取 捨 、 過 濾 而 來 。

基 於 這 些 體 會,筆 者 以 為 唯 有 重 溯 至 宋 人 寫 生 的 精 神 , 就 如 晁 說 之 〈 論 形 意 〉 所 言 : 「 畫 寫 物 外 形 , 要 物 形 不 改;詩 傳 畫 外 意,貴 有 畫 中 態。」1 具 體 的 形 似 為 基 礎 , 追 求 形 神 兼 備 的 境 界 , 才 能 擺 脫 前 人 所 累 積 概 念 化 的 表 現 手 法 和 普 遍 認 知 的 象 徵 意 義 。

第 二 節 寫 生 的 意 義

寫 生 一 詞 用 於 繪 畫 可 溯 至 唐 朝 沙 門 彥 悰 撰 《 後 畫 錄 》 中 , 提 到 唐 殷 王 府 法 曹 王 知 慎 「 受 業 閻 家 , 寫 生 殆 庶 , 用 筆 爽 利 , 風 采 不 凡 。 」2, 而 朱 景 玄 《 唐 朝 名 畫 錄 》載:「 明 皇 天 寶 中,忽 思 蜀 道 嘉 陵 江 山 水,遂 假 吳 生 驛 駟,令 往 寫 貌 ...」

3可 見 當 時 的 寫 生 當 是 對 實 物 的 描 繪 , 和 之 前 顧 愷 之 所 提 的 以 形 寫 神 , 謝 赫 六 法 的 應 物 象 形 、 隨 類 賦 彩 意 義 相 當 。

宋 代 根 據 畫 學 的 記 載 , 寫 生 是 針 對 花 鳥 畫 提 出 的 , 劉 道 醇 《 聖 朝 名 畫 評 》 記 花 鳥 畫 家 陶 裔 「 … 精 於 寫 生 。 」4蔡 襄 《 荔 枝 譜 》:「 每 得 其 尤 者 , 命 工 寫 生 。 」

5, 郭 若 虛 《 圖 畫 見 聞 誌 》:「 梁 相 國 於 兢 , 善 畫 牡 丹 , … , 有 寫 生 全 本 折 枝 傳 於 世 」。6沈 括 《 夢 溪 筆 談 》:「 諸 黃 畫 花 , 妙 在 賦 色 , 用 筆 極 新 細 , 殆 不 見 墨 跡 , 但

1 俞崑 1984《中國畫論類編》台北市 華正書局,頁 66 2 俞崑 1984《中國畫論類編》台北市 華正書局,頁 383

3 孫岳頒等輯(清)《佩文齋書畫譜附索隱》卷 46,頁 14,1959 台北市 新興書局 4 俞崑 1984《中國畫論類編》台北市 華正書局,頁 415

5 林柏亭 2000〈論宋人寫生〉宋代文物大展專輯,頁 363 6 郭若虛(宋)《圖畫見聞誌》卷二,頁 5,1973 台北 廣文

圖 55 花卉,清,惲壽平,28.5*43cm,冊,紙本設色,台北故宮

(6)

以 輕 色 染 , 謂 之 寫 生 。 」1明 代 唐 志 契 《 繪 事 微 言 》 也 指 出 :「 昔 人 謂 畫 人 物 是 傳 神 , 畫 花 鳥 畫 是 寫 生 , 畫 山 水 是 留 影 。 」2宋 所 提 的 「 寫 生 」, 意 指 花 鳥 畫 創 作 的 一 種 觀 念 和 技 術 , 要 求 對 物 象 嚴 格 仔 細 的 觀 察 , 並 瞭 解 其 和 外 在 環 境 的 關 係 , 進 一 步 表 現 其 生 動、生 意,不 是 單 純 對 物 像 的 描 寫,而 是 主 觀 的 表 現,要 能「 形 神 兼 備 」。

但 現 在 對 「 寫 生 」 一 詞 的 解 釋 , 已 經 不 再 只 有 針 對 花 鳥 畫 了 , 沿 襲 這 個 精 神 , 可 以 分 四 個 層 次 來 說 明 :

一 、 客 觀 的 描 摹 : 按 《 辭 海 》 解 釋 五 : 寫 是 「 象 也 , 仿 效 也 , … , 因 謂 凡 依 彼 形 以 摹 寫 於 此 者 , 謂 之 寫 。 」3, 可 見 寫 原 指 客 觀 的 仿 效 , 生 則 指 一 種 與 死 互 為 消 長 的 現 象 , 泛 指 一 切 生 物 , 後 引 申 為 所 有 存 在 的 物 質 , 《 辭 海 》 對 寫 生 一 詞 的 解 釋 則 為「 繪 畫 之 不 依 範 本 臨 摹 而 直 接 描 寫 生 物 景 象 者 , 謂 之 寫 生 。 」4 所 以 第 一 層 次 的 寫 生 可 以 簡 單 的 解 釋 為 「 客 觀 的 摹 仿 」 , 也 就 是 自 然 主 義 所 認 為 的 藝 術 「 不 是 主 觀 的 創 作 , 而 是 客 觀 的 寫 照 , 只 要 藝 術 家 能 忠 實 的 摹 寫 自 然 , 就 可 以 成 為 藝 術 。 」

二 、 對 象 性 質 的 具 體 表 現 : 生 , 性 也 , 即 指 本 質 或 性 情 , 莊 子 《 庚 桑 楚 篇 》 :

「 性 者 , 生 之 質 也 。 」 天 地 萬 物 皆 有 其 物 性 , 寫 生 欲 超 越 第 一 個 層 次 , 必 須 具 體 表 現 對 象 之 性 質 , 表 現 物 的 生 性 , 如 顧 愷 之 所 提 : 「 傳 神 寫 照 , 在 阿 堵 中 」5, 王 維 : 「 肇 自 然 之 性 , 成 造 化 之 工 」 。 唐 志 契 《 繪 事 微 言 》 :

「 凡 畫 山 水 , 最 要 得 山 水 性 情 , 得 其 性 情 , 山 便 得 環 抱 起 伏 之 勢 ...」6 黃 賓 虹 《 古 畫 微 》 : 「 長 技 不 在 寫 物 質 之 對 象 , 而 象 物 質 內 部 之 情 感 」 所 以 將 描 寫 對 象 轉 化 為 藝 術 作 品 時 , 必 須 經 過 觀 察 、 體 會 、 取 捨 和 變 化 , 要 能 掌 握 對 象 的 本 質 和 特 徵 , 具 體 表 現 的 不 是 只 有 物 象 外 在 的 形 象 , 而 是 深 入 其 中 內 部 的 本 質 。

三 、 透 過 用 筆 傳 達 氣 韻 生 動 的 精 神:中 國 畫 裡 的 線 條 不 同 於 鉛 筆 炭 筆 單 純 的 描 摹 , 在 以 書 法 線 條 入 畫 的 傳 統 來 看 , 中 國 畫 裡 用 使 用 毛 筆 的 「 寫 」 已 經 不

1 俞崑 1984《中國畫論類編》台北市 華正書局,頁 1020 2 俞崑 1984《中國畫論類編》台北市 華正書局,頁 732

3 熊鈍生編 1981《辭海》上冊(最新增訂本) 台北市 台灣中華書局,頁 1463 4 同上

5 葉朗 1996《中國美學史》台北市 文津出版社,頁 127

6 俞崑 1984《中國畫論類編》台北市 華正書局,頁 738

(7)

是 再 現 物 象 的 模 仿 刻 畫 , 而 是 包 含 創 作 者 主 觀 情 感 意 念 的 「 表 現 」 , 張 彥 遠 《 歷 代 名 畫 記 》 : 「 夫 象 物 必 在 於 形 似 , 形 似 必 須 全 其 骨 氣 , 骨 氣 形 似 , 皆 本 於 立 意 , 而 歸 乎 用 筆 。 」1, 以 筆 表 意 乃 是 中 國 畫 寫 生 追 求 氣 韻 生 動 的 關 鍵 , 如 明 代 周 天 球 《 論 寫 生 》 : 「 寫 生 之 法 , 大 與 繪 畫 異 。 妙 在 用 筆 之 遒 勁 , 用 墨 之 濃 淡 , 得 化 工 之 巧 , 具 生 意 之 全 , 不 計 纖 拙 形 似 也 。2 四 、 創 立 自 我 風 格: 林 玉 山〈 脫 韁 惟 賴 寫 生 勤 〉談 到 寫 生 :「 當 寫 生 時 人 與 對 象

接 觸,此 時 對 象 尚 未 有 固 定 描 繪 形 式、筆 法 的 存 在,繪 者 可 憑 自 己 的 感 受 , 運 用 自 己 適 意 的 筆 法 去 寫 生 。 然 後 於 不 斷 的 寫 生 經 驗 中 , 再 去 研 討 何 種 事 物 應 用 何 種 表 現 技 法 表 現 , 或 何 種 事 物 應 再 想 出 新 的 表 現 方 法 。 常 常 有 一 些 新 的 靈 感 和 新 的 表 現 法,在 此 不 斷 的 寫 生 研 討 中 穫 得 」3可 見 此 層 次 的 寫 生 , 強 調 可 以 從 對 造 化 的 體 驗 中 , 主 觀 的 創 作 , 以 筆 立 意 , 建 立 自 己 的 表 現 方 式 , 創 作 出 自 己 的 面 貌 。 如 石 濤 《 畫 語 錄 》 所 言 :「 古 之 鬚 眉 不 能 生 在 我 之 面 目 , 古 之 肺 腑 不 能 安 入 我 之 腹 腸 , 我 自 發 我 之 肺 腑 , … 非 我 故 為 某 家 也 。 天 然 授 之 也 , 我 於 古 何 師 而 不 化 之 有 ? 4」故 創 作 者 個 性 和 氣 質 不 同 , 面 對 同 樣 的 物 象 題 材 , 自 然 會 創 造 出 自 己 的 面 貌 , 而 不 是 只 有 因 循 前 人 的 體 會 和 表 現 手 法 , 也 不 是 只 有 單 純 的 再 現 自 然 , 這 是 寫 生 最 主 要 的 意 義 。

第 三 節 論 工 筆 、 寫 意 與 寫 生

北 宋 韓 拙 《 山 水 純 全 集 》 曾 提 到 「 有 用 筆 簡 易 而 意 全 者 , 有 巧 密 而 精 細 者 」

5, 按 第 二 章 名 詞 釋 義 所 解 , 寫 意 屬 於 前 者 , 工 筆 屬 於 後 者 , 不 論 是 寫 意 或 是 工 筆 都 是 繪 畫 的 一 種 表 現 方 法 。

然 明 末 時 , 在 董 其 昌 與 莫 是 龍 的 倡 導 下 , 將 畫 分 為 南 北 二 宗 , 南 宗 代 表 文

1 俞崑 1984《中國畫論類編》台北市 華正書局,頁 32 2 俞崑 1984《中國畫論類編》台北市 華正書局,頁 1074

3 林吉峰主編 1991《桃城風雅 林玉山的繪畫藝術》台北市立美術館,頁 212 4 俞崑 1984《中國畫論類編》台北市 華正書局,頁 149

5 俞崑 1984《中國畫論類編》台北市 華正書局,頁 671

(8)

人 畫 風 , 北 宗 則 代 表 畫 工 派 的 作 風 。 與 佛 門 禪 宗 為 對 照 , 董 其 昌 在 《 畫 禪 室 隨 筆 》 中 提 到 , 以 王 維 為 代 表 的 南 宗 如 董 、 巨 、 米 三 家 , 神 來 之 筆 「 可 一 超 直 入 如 來 地 」1, 而 以 李 思 訓 為 代 表 的 北 宗 , 則 「 譬 之 禪 定 , 積 劫 方 成 菩 薩 。 」2在 董 莫 二 人 的 理 論 中 , 可 明 顯 的 看 出 尚 南 貶 北 的 傾 向 。 他 們 認 為 追 求 筆 情 墨 韻 , 寫 意 筆 簡 意 足 的 方 式 困 難 而 可 貴 , 而 工 筆 嚴 謹 細 膩 的 表 現 手 法 即 不 足 取 。

董 其 昌 的 立 論 旨 在 強 調 1.自 立 界 限 , 以 區 隔 文 人 畫 與 職 業 畫 家 , 認 為 文 人 即 興 簡 率 的 表 現 方 式 純 為 天 生 而 非 後 學 , 不 若 職 業 畫 家 的 表 現 , 是 後 天 鍛 練 得 來 , 只 要 肯 下 功 夫 花 時 間 , 熟 練 即 可 得 。 2.要 書 法 和 畫 法 結 合 。 3.倡 集 各 家 之 大 成 , 以 吸 收 各 家 的 優 點 。 元 代 以 後 , 臨 古 已 是 習 畫 一 種 重 要 的 方 法 , 趙 孟 頫 就 曾 提 到 「 作 畫 貴 有 古 意 , 若 無 古 意 雖 工 無 益 … 吾 所 畫 , 似 乎 簡 率 , 然 識 者 知 其 近 古 。 」3唯 趙 不 但 師 古 人 之 畫 法 , 還 師 古 人 之 意 , 所 以 尚 有 寫 生 的 精 神 ; 然 師 古 的 觀 念 , 發 展 到 後 來 , 畫 家 卻 不 再 把 臨 摹 視 為 一 種 欣 賞 與 練 習 的 手 段 , 甚 至 認 為 僅 藉 臨 摹 可 以 自 創 風 格 , 董 其 昌 《 畫 眼 》 提 到 :「 畫 平 遠 師 趙 大 年 , 重 山 疊 嶂 師 江 貫 道 。 皴 法 用 董 源 麻 皮 皴 。 及 瀟 湘 圖 點 子 。 皴 樹 用 北 苑 子 昂 二 家 法 , 石 用 大 李 將 軍 秋 江 待 渡 圖 。 及 郭 忠 恕 雪 景 。 李 成 畫 法 有 小 軸 水 墨 及 著 色 青 綠 。 俱 宜 宗 之 。 集 其 大 成 。 自 出 機 軸 。 再 四 、 五 年 。 文 沈 二 君 , 不 能 獨 步 吾 吳 矣 」4 其 昌 這 種 集 大 成 的 思 想 , 影 響 至 清 代 畫 壇 , 樹 立 了 清 初 四 王 正 統 的 地 位 , 崇 古 摹 古 的 思 想 成 為 主 流 , 追 求 元 代 畫 家 主 觀 投 入 自 然 的 畫 風 , 視 創 作 者 主 觀 的 畫 意 重 於 寫 實 的 描 繪 , 也 因 此 畫 家 與 自 然 漸 形 漸 遠 , 就 算 觀 察 自 然 也 無 法 擺 脫 古 人 的 創 作 法 度 , 如 董 其 昌 〈 畫 旨 〉:「 朝 起 看 雲 氣 變 幻 , 可 收 入 筆 端 , 吾 嘗 行 洞 庭 湖 推 篷 曠 望 , 儼 然 米 家 墨 戲 。 」5雖 目 觀 自 然 , 但 心 之 所 向 還 是 在 自 然 中 找 尋 古 人 的 畫 法 , 而 不 是 思 考 自 己 可 以 如 何 表 現 , 又 如 清 代 王 原 祈 《 畫 跋 》 中 所 提

「 余 憶 戊 寅 冬 , 從 豫 章 歸 , 溪 山 回 抱 , 村 墟 歷 落 , 頗 似 梅 道 人 筆 , 刻 意 模 仿 , 未 能 夢 見 。 十 餘 年 來 , 心 神 間 有 合 處 , 方 信 古 人 得 力 以 天 地 為 師 也 。 」6其 雖 了 解 到 古 人 得 力 於 天 地 為 師,但 卻 未 得 古 人 之 心,因 為 前 人 是 從 造 化 中 觀 察 體 會 ,

1 俞崑 1984《中國畫論類編》台北市 華正書局,頁 729 2 同上

3 俞崑 1984《中國畫論類編》台北市 華正書局,頁 92 4 秦祖永輯 1979《畫學心印》台北市 臺灣商務,頁 53 5 俞崑 1984《中國畫論類編》台北市 華正書局,頁 720

6 葛路 1989 《中國古代繪畫理論發展史》臺北市 丹青圖書,頁 194

(9)

靈 活 的 繼 承 或 是 運 用 適 當 的 表 現 方 法 , 王 原 祈 卻 是 從 自 然 中 覺 得 像 古 人 筆 意 , 就 套 用 其 筆 法 來 表 現 , 脫 離 了 師 造 化 寫 生 的 精 神 , 閉 門 造 車 。 這 種 概 念 化 的 表 現 手 法 積 習 日 久 , 終 趨 僵 化 。 所 謂 寫 意 筆 簡 意 足 , 重 神 略 形 的 表 現 方 式 , 在 完 全 脫 離 寫 生 的 精 神 後 , 終 只 剩 筆 墨 的 趣 味 , 意 已 無 形 可 憑 藉 。

其 實 真 正 的 寫 意 , 在 乍 看 鬆 散 簡 率 的 筆 法 , 非 常 放 縱 的 風 格 之 中 , 隱 藏 極 高 超 的 技 巧 。 寫 意 是 以 最 簡 潔 的 手 法 , 捕 捉 到 神 韻 , 呈 現 出 生 動 而 清 晰 可 讀 的 形 象 , 絕 非 只 靠 臨 摹 因 循 古 法 可 以 杜 撰 , 也 不 是 完 全 丟 掉 形 象 , 憑 空 捏 造 、 隨 手 塗 抹 玩 弄 筆 墨 。 那 是 創 作 者 經 過 長 期 鍛 練 , 與 自 身 深 刻 的 感 受 , 透 過 寫 生 所 得 。 就 如 林 玉 山 所 提 : 「 唯 有 寫 生 通 物 理 物 情 補 捉 其 精 神 , 而 後 創 作 , 才 能 如 天 馬 行 空 。 」1

至 於 被 視 為 是 畫 院 職 業 畫 家 只 是 細 緻 描 繪 , 花 時 間 鍛 練 即 可 的 工 筆 畫 , 林 玉 山 略 述 國 畫 初 步 就 談 到 : 「 工 筆 畫 是 以 勾 勒 填 彩 為 主 體 。 就 是 依 照 自 然 的 物 體 形 態 , 用 各 種 線 條 , 先 勾 成 輪 廓 , 然 後 傅 施 色 彩 , 這 種 工 作 確 是 國 畫 創 作 的 主 要 部 份 。 」2而 不 論 是 魏 晉 以 形 寫 神 的 人 物 畫 , 或 是 唐 代 的 青 綠 山 水 , 宋 代 畫 院 的 追 求 的 精 緻 細 膩 、 形 神 兼 備 , 其 根 本 都 是 立 基 寫 生 。 寫 意 和 工 筆 , 只 是 表 現 的 手 法 不 同 , 就 像 朱 景 玄 《 唐 朝 名 畫 錄 》 記 載 李 思 訓 與 吳 道 子 寫 生 山 水 , 以 不 同 的 方 法 創 作 , 唐 明 皇 評 二 人 作 品 「 李 思 訓 數 月 之 功 , 吳 道 子 一 日 之 跡 , 皆 極 其 妙 。 」3 可 見 只 要 源 自 寫 生 , 不 論 工 筆 或 寫 意 「 皆 極 其 妙 」。 再 以 崔 白 〈 雙 喜 圖 〉 的 描 寫 手 法 為 例 , 其 動 物 的 畫 法 雖 然 工 整 細 緻 , 但 經 過 作 者 取 捨 簡 裁 , 不 是 照 單 全 收 的 描 繪 , 不 只 寫 其 形 象 , 更 傳 其 意 態 , 若 與 青 藤 道 人 的 簡 筆 寫 意 畫 相 較 , 生 動 傳 神 , 毫 不 遜 色 , 二 者 只 是 表 現 的 形 式 不 同 , 不 能 用 此 來 較 其 高 下 優 劣 。 寫 意 不 事 寫 生 , 表 現 會 流 於 空 洞 ; 同 理 , 工 筆 畫 若 不 思 寫 生 , 一 味 因 循 古 法 , 臨 摹 描 繪 粉 本 , 把 工 筆 畫 當 成 著 色 畫 、 填 色 畫 , 自 然 也 會 流 於 僵 化 死 板 , 文 人 畫 家 所 鄙 視 的 匠 氣 , 當 是 由 此 而 來 。 正 如 林 玉 山 在 〈 略 述 國 畫 初 步 〉 一 文 所 提 :「 若 無 寫 生 , 即 無 所 謂 工 筆 或 寫 意 。 」4 寫 意 和 工 筆 只 是 兩 種 不 同 的 創 作 形 式 , 並 無 優 劣 高 下 之 分 , 沒 有 寫 生 , 只 憑 摹 古 或 是 自 己 憑 空 想 像 , 寫 意

1 林吉峰主編 1991《桃城風雅 林玉山的繪畫藝術》台北市立美術館,頁 212

2 林吉峰主編 1991《桃城風雅 林玉山的繪畫藝術》台北市立美術館,頁 207

3 孫岳頒等輯(清)《佩文齋書畫譜附索隱》卷 46,頁 14,1959,台北市 新興書局

4 林吉峰主編 1991《桃城風雅 林玉山的繪畫藝術》台北市立美術館,頁 208

(10)

只 是 閉 門 造 車 的 墨 戲 , 工 筆 也 只 是 徒 具 皮 毛 插 畫 裝 飾 的 圖 案 , 唯 有 透 過 寫 生 , 創 作 者 才 可 以 賦 予 不 同 的 創 作 形 式 豐 富 的 意 義 。

第 四 節 個 人 寫 生 創 作 的 過 程 和 方 式

綜 上 論 述 和 前 人 的 創 作 經 驗 , 我 們 可 以 歸 結 出 要 為 創 作 注 入 新 的 生 命 和 精 神 就 要 直 接 切 入 自 然 , 也 就 是 透 過 寫 生 。 在 此 從 筆 者 自 身 創 作 的 經 驗 , 闡 述 寫 生 的 方 式 如 下 :

一 、 對 物 象 名 稱 和 基 本 生 態 的 了 解: 筆 者 以 為 , 不 論 表 現 什 麼 題 材 , 或 想 透 過 什 麼 題 材 來 表 達 個 人 的 意 念 , 最 基 本 的 是 自 己 要 認 識 這 題 材 是 什 麼 , 有 什 麼 種 類 , 特 性 為 何 , 生 長 在 什 麼 環 境 , 就 如 與 人 共 處 , 如 果 連 名 字 都 無 法 稱 呼 , 個 人 有 什 麼 特 質 , 都 認 識 不 清 , 如 何 能 有 更 深 入 的 交 往 。 郭 若 虛 在《 圖 畫 見 聞 志 論 製 作 楷 模 》中 就 說「 畫 翎 毛 者 , 必 須 知 識 諸 禽 形 體 名 件 。 」詳 列 飛 禽 形 體 各 部 位 名 稱 , 並 說 :「 以 上 具 有 名 件 處 所 , 必 需 融 會 , 闕 一 不 可 。 」1同 理 , 總 不 能 畫 榕 樹 , 要 藉 榕 樹 來 表 現 其 充 沛 的 生 命 力 , 但 卻 連 榕 樹 長 在 什 麼 地 方 , 樹 名 是 什 麼 都 不 清 楚 ; 畫 動 物 , 要 先 能 了 解 其 名 稱 習 性 , 不 能 把 烏 鴉 錯 辨 為 喜 鵲 , 或 者 畫 貓 頭 鷹 在 白 天 活 動 , 赤 腹 松 鼠 在 晚 上 跑 , 這 都 有 違 物 性 。 現 在 資 訊 流 通 非 常 方 便 , 看 到 什 麼 讓 自 己 印 象 深 刻 的 物 象 , 想 進 一 步 表 現 認 識 , 只 要 多 花 點 時 間 查 書 或 利 用 網 路 , 就 可 以 收 集 到 相 關 的 資 料 。 所 以 筆 者 以 為 , 不 論 要 表 現 什 麼 , 寫 生 第 一 個 步 驟 就 是 收 集 相 關 的 資 料 , 認 識 物 象 基 本 的 生 態 習 性 。

二 、 長 期 的 觀 察 和 體 驗 :了 解 物 象 , 最 普 遍 的 方 式 就 是 透 過 視 覺 , 創 作 者 除 了 天 賦 , 經 過 專 業 的 訓 練 培 養 , 必 須 具 備 較 敏 銳 的 觀 察 力 , 才 能 看 到 別 人 平 常 「 視 而 不 見 」 的 美 感 , 使 與 知 覺 與 想 像 可 以 溝 通 , 以 達 心 物 交 融 的 狀 態 。 這 不 能 只 是 肉 眼 的 活 動 , 必 須 配 合 用 心 的 專 一 才 能

1俞崑 1984《中國畫論類編》台北市 華正書局,頁 58

(11)

看 到 對 象 的 內 在 本 質 , 這 是 主 動 的 探 索 而 非 被 動 的 記 錄 , 如 易 元 吉 對 寫 生 的 態 度「 ...後 志 欲 以 古 人 所 未 到 者 馳 其 名。遂 寫 獐 猿,暢 遊 荊 湖 間 , 入 萬 守 山 百 餘 里 , 以 覘 猿 狖 獐 鹿 之 屬 , 逮 諸 林 石 景 物 , 一 一 心 傳 足 記 , 得 天 性 野 逸 之 姿 。 寓 宿 山 家 動 經 累 月 , 其 欣 愛 勤 篤 如 此 , 又 嘗 於 長 沙 居 舍 後 , 疏 鑿 池 沼 , 間 以 亂 石 、 叢 花 、 疏 篁 、 折 葦 。 其 間 多 蓄 諸 水 禽 , 每 穴 窗 窺 其 動 靜 遊 息 之 態 , 以 資 畫 筆 之 妙 。 」1長 時 間 與 物 象 共 處 交 流 , 對 物 象 的 感 情 自 然 會 產 生 一 種 強 烈 的 印 象 , 使 我 們 將 自 我 的 感 情 主 觀 的 移 入 所 觀 察 的 對 象 之 中 , 達 到 物 我 合 一 的 狀 態 ,

三 、 直 接 對 景 寫 生:資 料 收 集 和 對 物 象 長 期 觀 察 相 處 之 外,要 直 接 面 對 物 象 寫 生 。 只 有 直 接 面 對 物 象 寫 生 , 才 能 掌 握 物 象 帶 給 自 己 的 感 覺 , 而 且 隨 著 時 間 地 點 不 同 , 同 樣 的 物 象 可 能 讓 自 己 產 生 不 同 的 感 受 , 而 表 現 出 不 同 的 風 貌 。正 如 石 濤《 畫 語 錄 》所 云 :「 寫 生 揣 意 ,運 情 摹 景 , 顯 露 隱 含 , 人 不 見 其 畫 之 成 , 畫 不 為 其 中 心 之 用 。 」2在 對 景 寫 生 的 過 程 中 , 因 為 更 專 注 , 所 以 我 們 可 以 進 一 步 產 生 想 像 , 也 就 是 顧 愷 之 所 提 「 遷 想 妙 得 」 , 「 想 像 並 非 只 是 意 象 的 召 回 或 經 驗 的 再 現 , 它 包 含 了 藝 術 家 個 人 遠 較 為 複 雜 的 而 深 邃 的 心 靈 作 用 ... 」3這 是 根 據 原 本 單 純 的 物 象 再 加 以 擴 充 , 產 生 連 鎖 反 應 的 一 種 心 靈 作 用 , 是 基 於 過 去 生 活 的 經 驗 , 從 中 抽 取 要 素 再 結 合 , 以 構 成 創 造 的 內 容 , 自 然 會 擺 脫 單 純 模 仿 自 然 與 再 現 自 然 , 提 升 至 自 我 表 現 的 層 次 。 林 玉 山 在 〈 談 國 畫 寫 生 的 重 要 性 〉文 中 談 及 寫 生 的 方 法 就 說:「 不 只 是 寫 其 形 骸,更 須 要 寫 透 對 象 形 而 上 的 內 在 精 神 。 如 寫 花 卉 , 要 注 重 時 、 光 的 變 換 , 並 在 現 場 點 染 自 然 色 相 , 以 資 創 作 時 的 參 考 資 料 」4

對 物 象 的 聯 想 還 只 是 處 於 對 物 象 性 情 的 推 展 , 必 須 借 助 想 像 進 一 步 創 造 出 異 於 自 然 的 新 秩 序 , 所 謂 「 創 作 的 想 像 」 是 把 生 活 經 驗 所 得 的 種 種 事 物 形 象 作 為 創 作 的 材 料 , 從 而 加 以 取 捨 整 理 而 造 成 新 的 事 物

1 郭若虛(宋)《圖畫見聞誌》卷四,頁 11~12,1973,台北 廣文 2 俞崑 1984《中國畫論類編》台北市 華正書局,頁 147 3 姚一葦 1968《藝術的奧秘》台北市 開明,頁 20

4 林吉峰主編 1991《桃城風雅 林玉山的繪畫藝術》台北市立美術館,頁 241

(12)

1所 以 在 寫 生 時,還 要 進 一 步 推 想 用 何 種 媒 材 和 形 式 來 表 現,要 表 現 怎 樣 的 意 境 , 面 對 物 象 時 不 是 只 有 套 用 習 慣 的 表 現 方 式 , 而 是 要 透 過 個 人 的 思 考 , 王 原 祈 《 雨 窗 漫 筆 》 : 「 意 在 筆 先 為 畫 中 要 訣 。 作 畫 於 弱 管 時 , 須 要 安 閒 恬 適 , 掃 盡 俗 腸 , 默 對 素 幅 , 凝 神 靜 氣 , 看 高 下 , 審 左 右 , 幅 內 幅 外 , 來 路 去 路 , 胸 有 成 竹 , 然 後 濡 毫 允 墨 , 先 定 氣 勢 , 次 分 間 架 , 次 布 疎 密 , 次 別 濃 淡 , 轉 換 敲 擊 , 東 呼 西 應 ...」2李 可 染 在 畫 論 〈 談 寫 生 〉 中 也 提 到 : 「 寫 生 中 有 時 遇 到 極 其 美 好 的 景 色 , 靠 常 用 的 藝 術 語 言 、 表 現 方 法 和 創 作 理 論 是 畫 不 出 來 的 。 ... 寫 生 過 程 中 對 物 象 有 了 新 的 發 現 , 就 應 當 力 求 新 的 藝 術 語 言 , 新 的 表 現 方 法 , ...」3可 見 寫 生 時 除 了 感 性 的 和 物 象 交 流 , 還 要 透 過 理 性 思 考 表 現 的 形 式 。

此 外 , 筆 者 以 為 , 既 是 國 畫 創 作 , 所 以 對 景 寫 生 時 就 可 以 盡 量 用 筆 墨 來 描 寫 , 這 樣 在 思 考 表 現 方 式 時 , 自 然 會 「 應 物 象 形 」 , 發 展 出 適 當 的 用 筆 方 法 來 表 現 。

四 、 間 接 的 寫 生 創 作 :將 直 接 寫 生 的 資 料 , 重 新 組 合 構 成 再 創 作 , 特 點 是 可 以 有 更 大 的 想 像 空 間 , 這 樣 重 組 過 的 表 現 方 法 , 雖 是 作 者 個 人 的 想 像 , 但 是 絕 不 是 毫 無 根 據 的 憑 空 捏 造 , 表 現 出 來 也 不 會 只 是 概 念 化 象 徵 性 的 形 式 , 因 為 已 歷 經 之 前 嚴 謹 的 觀 察 和 了 解 , 並 通 過 理 性 的 思 考 和 取 捨 , 自 然 會 呈 現 出 個 人 深 刻 的 體 會 和 感 情 。 如 張 大 千 所 言 ,「 … 多 看 名 山 大 川 , 奇 峰 峭 壁 , 危 巒 平 坡 , 煙 嵐 雲 靄 , 飛 瀑 奔 流 , 宇 宙 大 觀 , 千 變 萬 化 , 不 是 親 眼 看 過 是 不 上 不 了 筆 尖 的 。

4

1 虞君質 1972《藝術概論》 台北市 大中國圖書公司,頁 100

2 俞崑 1984《中國畫論類編》台北市 華正書局,頁 169

3 王琢輯錄 1987《李可染畫論》台北市 華正書局,頁 58

4 巴東 1996《張大千研究》台北市 史博館,頁 64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佳作 台北市    黃馨僾     暖化的怒火     臺北美國學校     Ramses Youssif   佳作 台北市   連敏媗     都是酒後開車的後果   三玉國民小學     李文秀   佳作

佳作 台北市 蔡佳恩     愛裡的平安     臺北美國學校     Joel Jayamohan   佳作 台北市   鍾念芯     家園     天母國中     廖伯健   佳作 台北市

台中地區 (山海屯) 台中市大里區崇光國小 台中市大里區大元國小 台中市大里區大里國小 台中市大里區立新國小 台中市大里區草湖國小 台中市大里區永隆國小

6 《中論·觀因緣品》,《佛藏要籍選刊》第 9 冊,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4 年版,第 1

24 南懷瑾《禪宗與道家》,《南懷瑾著作珍藏本》卷 4,頁 48,上海:復旦大 學出版社 2000 年 9 月第一版。. 25

28   穆罕默德·瓦利烏拉·汗著,陸水林譯《犍陀羅——來自巴基斯坦的佛教 文明》,北京:五洲傳播出版社,2009 年,第 78-81

王淑真:臺北市立啟明學校退休教師 李信仲:臺北市立蘭雅國中退休教師 章念慈:臺北市立蘭雅國中退休教師 黃若玲:臺北市立明湖國小退休教師

中國 歷史 歷史 地理 生活與 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