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論陳垣﹕《中國佛教史籍概論》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論陳垣﹕《中國佛教史籍概論》"

Copied!
54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論陳垣﹕《中國佛教史籍概論》

曹仕邦教授 中華佛學研究所

頁 261~300

頁 261 提要

研究中國佛教史的學人們很少未讀過陳援菴(垣,1880 ~1971)先生的《中國佛教史籍概論》的。由於這部書對自 公元五世紀至十八世紀所完成的三十五種佛教史籍底內容逐 一詳細介紹,使初學者知道讀書門徑而摸索出自己的研究 路線。然而,書中介紹的全屬最重要的史籍嗎?仕邦發現除 了順序排列第一至第八種之外,都並非必讀的重要典籍。尤 有進者,這二十七種書中有些是錯誤百出的劣書,有些是價 值不高的二手史料,有些更非「史籍」;而且對研究佛教史 毫無用處!陳援菴先生所以仍介紹它們原因是:為了表現 自己的學問(尤其目錄學和版本學)的淵博,為了表現自 己在抗日期間的愛國精神,為了糾正《四庫全書總目提要 》介紹某一佛教典籍時所犯的錯誤。總之,陳援菴先生並非 純然為了指導初學者讀書而撰述。

前言

談到當代研治華夏佛家史著的學人之中,陳援菴先生是 最值得推崇的人物。記得一九七一年六月廿七日﹔剛在香港 跟家人及師友相聚三個月後回到新加坡的第四天,早上閱讀 派送來的《南洋商報》,觸目赫然有他老人家謝世的消息。

雖然報章上的名字是「陳原」--這大抵電訊翻譯者因 Ch'en Yuan 而誤後一字的「垣」為「原」----那節新聞「陳原」

的行歷為「北京師大校長兼中國科學院歷史研究所主任」和 其治學範圍是「中國宗教與元朝歷史」,使人一望而知這是 陳援菴先生﹗讀畢新聞,不禁悲從中來,嚎哭了一個早上。

(2)

當時正值滂沱大雨,似老天亦同一哭,我一個人孤另另地被 豪雨困在所居面積千呎的南洋大學教員宿舍中,在雨聲嚎啕 之下,倍增哀切。

雖然始終未有機緣跟陳援菴先生晤面,而仕邦能夠走進 研究佛教史之門,卻是從拜讀他老人家的大著《中國佛教史 籍概論(以下簡稱「概

262 頁

論」)》開始,依循著這部書對佛家史著的介紹,仕邦纔知 道讀佛書的門徑而摸索出自己的研究路線(註 1)。不說別的 ,仕邦的代表作之一的〈中國佛教史傳與目錄源出律學沙門 之探討(以下簡稱「源出律學沙門」)〉一文(註 2),就是由 於讀了《概論》而觸發(註 3)。大抵內心深處久已私淑於先 生,因此一下子便觸動了良師已逝的悲痛。

陳援菴先生謝世而後,仕邦即時起意寫一篇文字介紹《

概論》的導讀作用,然而當時限於學養,雖然一再抓筆,終 而無從措手。後來,一些陳先生的親蜜友生、子弟,或攀附 者的悼念文字陸續出現,其中頗有論及《概論》的貢獻,可 惜執筆者均非研究佛教史,又僅讀過《概論》本書而未再讀 讀書中論及的各種佛教史籍,因此只能浮淺地談談書的好處 (如愛國精神的流露之類),無從較深入地討論書中的得失。

現在,仕邦對《概論》所論及的佛教史籍,均已御目,

因此再度執筆,要完成十多年前的心願,使讀者們知道這部 指導閱讀佛教史籍的好書,更指出其中的得失。以前讀《阿 彌陀經》,經中說佛陀敘述西方極樂世界種種好處後跟著說 ﹕「我見是利,故說此言,若有眾生,聞是說者,應當發願 ,生彼國土」。如今仕邦執筆為文,亦希望「聞是說者,應 當發願」去讀讀陳援菴先生的《概論》!

《概論》在國內有兩版本﹕一者由三人行出版社於民六 十三年出版,另一者由鼎文書局於同年出版而收在《中國學 術類編》之中,而兩者都是根據中華書局於一九六二年出版 的本子映印,故本文引用《概論》之時,其頁數不再申言據 上述哪一版本。又陳援菴先生在《概論》中論及的每部典籍

(3)

,都明誌其不同版本,而陳先生所見版本往往不易找到,因 此本文提到這些書的版本,以通常能在公共圖書館或研究機 構中見到者為限。

一、陳援菴先生的著書動機

《概論》開卷有〈緣起〉一篇,陳援菴先生在此申言著 書動機,而《概論》全書的編排與取捨,非讀〈緣起〉無從 了解,因此先錄其全文如下﹕

中國佛教史籍,恆與列朝史事有關,不參稽而旁 考之,則每有窒礙難通之史蹟。此即將六朝以來史學 必需參考之佛教史籍,分類述其大意,以為史學研究 之助,非敢言佛教史也。本論所及,大抵為士人所常 讀,考史所常用,及《四庫》錄存而世所習見之書。

先取其 頁 263

與中國史事有關者,故以《出三藏記集》、《高僧傳 》等為首,而《釋迦氏譜》、《釋迦方志》等略焉。

尤所注意者,《四庫》著錄及存目之書,因《四庫提 要》於學術上有高名,而成書倉猝,紕繆百出,易播 其誤於眾。如著錄《宋高僧傳》而不著錄《梁高僧傳 》、《續高僧傳》,猶之載《後漢書》而不載《史記 》、《漢書》也。又著錄《開元釋教錄》而不著錄《

出三藏記集》及《歷代三寶記》,猶之載《唐書》〈

經籍志〉而不載《漢志》(註 4)及《隋志》(註 5)也。

其弊蓋由於撰釋家類提要時,非按目求書,而惟因書 著目,故疏漏至此,今特為之補正,冀初學者於此略 得讀佛教書之門徑云爾。中國佛教史籍之範圍,略依 《閱藏知津》,將此土撰述中之目錄、傳記、護教、

纂集、音義各類,順著撰著時代,每書條舉其名目,

略名,異名,卷數異同,板本源流,撰人略歷及本書 內容體制,並與史學有關諸點,初學習此,不啻得一 新園地也(頁一~二)。

讀緣起,知道陳援菴先生撰寫《概論》的動機,有如下數點﹕

(4)

(一)佛教史籍對研究中國歷史的參考價值很高,因此著 書介紹「六朝以來史學必需參考之佛教史籍」作為「史學研 究之助」。

(二)所論及的書「大抵為士人所常讀,考史所常用,及 四庫錄存而為世所習見之書」,換言之﹔所論並非稀有難見 的珍奇祕籍。而且,著書為了引導學人利用佛教史籍來研究 中國俗世歷史,故「先取其與中國史事有關者」而對唐代釋 道宣(596~667)自各種佛經中錄出佛陀故事編成的《釋迦氏 譜》(大正藏編號二○四一)及據各種遊記寫成的紀述西域天 竺地理的《釋迦方志》(大正藏編號二○八八)置之不論。

(三)尤所注意的,是有意糾正《四庫提要》對著錄及存 目的佛教書內容紀述底錯誤,以免因「於學術上有高名」而 「紕繆百出」的提要「播其誤於眾」。

(四)由於有意引導初學者「略得讀佛教書之門徑」,因 此將「目錄、傳記、護教、纂集、音義等」各類的書,順著 撰寫時代而每書「條舉名目,略名,異名,卷數異同,板本 源流,撰人略歷及本書內容體制,並與史學有關諸點」依次 向讀者介紹。

因此,陳援菴先生可謂用心良苦,他老人家所說「初學 習此,不啻得一新園地也」,仕邦是深深贊同的。要不是有 了概論的指引,仕邦即使得緣到九龍界限街的中華佛教圖書 館看書(註 6),也不知從何讀起。因此《概論》對仕邦的啟 蒙作用,跟《書目答問》對陳援菴先生啟蒙作用

頁 264

差不多(註 7)。

然而,《概論》是否真個能做到上述四項﹖仕邦讀畢全 書再尋檢書中所介紹的每一史籍之後,發現第(四)項對每部 書「條舉其名目,略名、異名,卷數異同,板本源流,撰人 略歷」等方面的確完全做到,但「並與史學有關諸點」則未 能每部書都做得到。

其次,第(一)項謂介紹的都是「六朝以來史學必需參考

(5)

之佛教史籍」,而第(二)項謂論及的書「大抵為士人所常讀 ,考史所常用,及《四庫》錄存而世所習見之書」,這些話 不大靠得住。因為其中有些書不但考史用不著,更非世所習 見,除了《四庫全書》之外,別處難以見到。

再者,那些考史既用不著,又世間不易見到的書,更有 些根本不是史書,而陳援菴先生所以論及,主要是一如第(

三)項所言﹔為了糾正《四庫提要》的錯誤。

由於《概論》的撰寫並非純然為了指導初學者研究佛教 史籍(因為所論及的有些並非重要史書,有些更根本不屬乙 部),因此,仕邦願意就《概論》述及的三十五種「史籍」

,依其真正性質,分類作一檢討,希望經過爬梳之後,更方 便初學者的選擇。

由於陳援菴先生非常注意《四庫提要》的得失,對諸書 中屬於《四庫》 著錄的示以「▲」號,而《四庫》存目的 則標以「△」號,本文論述之時,對原有兩種符號依然保留 ,另在有關書目之下,用「★」號表示概論對這部書設有專 節論述《四庫提要》的正誤,以「■」號標示雖然未立專節 ﹔但對《四庫提要》的錯誤有較詳細的說明,而以「□」號 標示對《四庫》的錯誤或其他典籍對這部書的誤解僅作簡單 的提示。

二、屬於史籍並且立專節介紹如何有助考史的書

這類書共有七種,首三種屬於「目錄」一類,它們是﹕

梁釋僧祐(445~518)的《出三藏記集》十五卷。

隋費長房(約 597 時人)的《歷代三寶記》十五卷。

唐釋智昇(約 730 時人)的▲《開元釋教錄》二十卷★。

這三種書可在大正藏編號二一四五、二○三四及二一五四找 到。據《隋書》(註 8)〈經籍志〉的經、史、子、集四部份 類法,目錄書歸諸史部(註 9),故上述三書無疑是史籍。何 況《出三藏記集》有收集屬於譯經史料的經

頁 265

序及後記底〈總經序〉部份,又有〈述列傳〉部份專記譯經 僧俗的生平(註 10)。《歷代三寶記》與《開元釋教錄》都對

(6)

每一翻譯者先列所譯諸經名目,再為其人立傳(註 11),都有 強烈的史書意味。

《概論》所以先述目錄類的書,大抵陳援菴先生自己從 目錄學入手治史(註 12),認為初學者應先自目錄書中知道佛 教有些什麼翻譯過來的經典和有些什麼華人的佛學著作。而 《出三藏記集》是現存最早的佛經目錄,《歷代三寶記》是 現存次早的經錄,《開元釋教錄》則佛家目錄中最完善的一 部,姚名達先生稱讚它是經錄中「最高無上」(註 13)的,因 此先介紹三書內容。然而由於《概論》的性質所限,陳援菴 先生對三書體例的論列未見深入(尤其對智昇書的體例),拙 作〈源出律學沙門〉一文提供了一些補充(註 14)。

至於三書如何有助於考史﹖由於《出三藏記集》所收的 經序及後記是南北朝人所撰,故清嚴可均輯之於《全兩漢魏 晉南北朝文》之中,而朱彝尊則仿僧祐書的體例來撰寫他的 《經義考》。又三書所收經目及華人佛學著作書名,清人利 用它們來修撰補諸史藝文志,《概論》一一指出(註 15),上 述都是以僧史資料補世俗歷史的例子。

此外,《概論》也有利用上述資料來考佛教本身的歷史 ,如利用《歷代三寶記》的資料來考出《隋書》〈經籍志〉

所載的釋亡名與釋靈裕兩位沙門的事跡,是其例。而援菴先 生所以考此兩人,因亡名自視為梁人而不肯聽北周帝王之命 還俗﹔靈裕於北周滅北齊而隋滅北周之際飽經憂患,杜門不 出(註 16),借此以表彰愛國憂時之人,這點跟論述《開元釋 教錄》得失之時對前涼張氏雖然據地跟東晉隔絕而仍奉晉朝 正朔稱美有加者(註 17)相同。初學者讀此,可以知道撰寫考 據文字之時有一種借古諷今地透露作者心意的手法。陳援菴 先生抗日時在淪陷區杜門不出(註 18),而《概論》撰於此時 (註 19),然則援老是借靈裕以自況﹗

其次兩種是屬於「傳記」一類,它們是﹕

梁釋慧皎(497~554﹖)的《高僧傳》十四卷。

唐釋道宣(596~667)的《續高僧傳》三十卷。

這兩種書在大正藏編號二○五九、二○六○找到。《概論》

所以介紹這兩部書,正如「緣起」所云,它們在僧史上有相 當於《史記》和《漢書》的地位,沒有兩書所立正傳附傳共 一千一百六十多位梵漢沙門的

(7)

頁 266

傳記,我們將無法知道自漢末迄唐初佛教在華活動的各種面 貌,而這時代的各種零碎佛教史料,亦無從貫串。

即如兩書中有關史學利用的專節,便指出《世說新語》

一書中所提及的晉代僧徒二十多人,其生平在高僧傳中知其 本末(註 20),《隋書》〈經籍志〉中所載的各僧人作家,可 自《續高僧傳》得其傳記(註 21),這便是僧史有助貫串零碎 佛教史料的例子。而遇上機會,陳援菴先生不忘表露愛國思 想,例如論《高僧傳》對史學利用的專節中,有六百餘字考 據先與慧皎討論高僧傳義例﹔繼之替皎公在成書後審稿的王 曼穎其人(註 22),其用意則在借此引出王曼穎友人----為北 魏所俘而不屈的梁臣江革(註 23)。

然而《概論》對《高僧傳》何以將所傳僧人分作譯經、

義解、神異、習禪、明律、亡身、誦經、興福、經師和唱導 十科﹖又續高僧傳何以修改高僧傳體制,將位置第三的神異 改稱「感通」,並降置第六﹖繼之在明律之後增「護法」一 科,並將經師與唱導兩科合而為「雜科聲德」(註 24)﹖未曾 交代。而拙作〈源出律學沙門〉一文已作較詳細的解釋(註 25)。

最後兩種是屬於所謂「護教」類的書,它們是﹕

梁釋僧祐的▲《弘明集》十四卷□。

唐釋道宣的▲《廣弘明集》三十卷★。

這兩部書,可以在大正藏編號二一○二和二一○三找到。兩 書所以屬於「護教」,原來它們專收錄魏晉六朝以迄唐初有 關佛教的單篇文字,有些是僧徒或居士為了闡揚佛法而撰寫 ,有些卻是儒士為了反佛而執筆,更有些是僧俗為了駁斥反 佛者的論說而握管,換言之,所收全是為了證明佛法雖屢受 攻擊仍不毀墜。《弘明集》收錄古人今人之文,不附編集者 的意見﹔《廣弘明集》 除了收錄別人的文字之外,還有編 者道宣的論述,更蒐羅列代王臣對佛法興廢的辯論及實踐經 過,故前者屬於資料選輯,而後者則敘述、辯論與選輯並用 (註 26)。

至於兩者屬於「史籍」的原因,釋贊寧(919~1001)《大 宋僧史略》(大正藏編號二一二六)自序略云﹕

(8)

夫僧本無史,覺乎弘明二集,可非記言耶﹖高、名僧傳,

可非記事耶﹖言事既全,俱為筆載(頁二三五上)。

贊寧將兩《弘明集》視作上古所謂「左史記言」的書而 將《高僧傳》與釋寶唱(約 495~515 時人)的《名僧傳》(註 27 )視作「右史記事」的書

頁 267

,是以大正藏亦編僧祐,道宣這兩部書於「史傳部四」。

由於兩書所收是六朝至唐初時人的單篇文字,因此《概 論》所立專節介紹兩書的利用價值,亦主要指出它們能提供 後人輯錄古時文獻的資料,所舉有梅文鼎利用《弘明集》以 輯《釋文紀》(註 28),馮惟訥、梅鼎祚利用《廣弘明集》以 編《古詩紀》、《古文紀》(註 29),張溥利用兩《弘明集》

以輯《漢魏六朝百三家集》(註 30)等是。由於上述輯錄者的 輯佚目的在於保存古代詩文,其目的在於文學而非歷史,故 陳援菴先生很聰明地將所立專節標題訂名為「學人利用」﹔

而非如前面五種書的作「史學上之利用」。

三、非史書而有專節介紹如何有助史學利用的書

這類書共有五種,雖然它們的性質無關史學,大正藏也 未將它們編入史傳部四冊之中。然而由於概論對這些書都立 專節介紹如何有助於學術利用,而緣起亦強調著書目的之一 在於「與史學有關諸點」,雖然「學術利用」與「史學利用 」有別,但既能有利於學術,則或有助於考史,因此本文也 先討論它們。這些書的第一種是屬於「纂集」一類,它是﹕

唐釋道世(卒於 668 以後)的▲《法苑珠林》百卷 。 這部書在大正藏編號二一二二,屬於《事彙部》的典籍。而 本文視之為「纂集」的原因,蓋道世將佛家種種掌故與名物 制度等「分類編排,凡百篇,篇各有部,部又有小部,總六 百四十餘目,引經、律、論分隸之」(註 31),而「每篇前有 述意部,述意猶言敘意,每篇末或部末有感應緣,廣引故事 為證,證必注出典,與其他類書例同,所引典籍,除佛經外 ,約有百四十餘種」(註 32)。由於大量抄摭典籍成書,故謂 之「纂集」。道世著書目的,除了方便究心佛學的人尋檢而

(9)

外,更多少帶有調和中印文化的意味,書中引佛教以外的典 籍百餘種,就是要借著中華文獻的引導,使華人能接受佛教 的各種觀念(註 33)。此外,道世對當代耳聞目擊的事,亦必 注明為某人所說,表示所言非屬虛構(註 34)。

由於《法苑珠林》言必有據,又徵引大量典籍,因此為 漢學家所重視,概論亦特立「本書之流行與漢學」一節(註 35)。可惜陳援菴先生著書時找不到這部書如何有助考史的 例子,故改而研究一下這部書的版本及兩種不同本子的卷數 同異(註 36)。雖然仕邦也未能找到有關例子,但可以介紹 頁 268

一下如何利用這部書來幫助研究佛學或佛教史。由於《法苑 珠林》對書中每一專題(所謂「部」或「小部」)都徵引經典 為證,因此想知道某一佛門掌故或某一佛門制度在哪一部經 典有載,便可先檢道世的書,若《珠林》有載這一掌故或制 度,便可據它的引文去覆按原書,省卻許多尋檢上的精力。

哈佛大學編有《法苑珠林引得》,增加尋檢上的方便。

跟著的四種屬於「音義」一類,它們是﹕

唐釋玄應(卒於 649 以後,661 以前)(註 37)的《一切經 音義》二十五卷。

唐釋慧苑(約 682 時人)(註 38)的《新譯華嚴經音義》

二卷。

唐釋慧琳(737~820)的《一切經音義》百卷。

唐釋希麟(約 987 時人)的《續一切經音義》十卷。

這週四部書中,玄應的《音義》見於《叢書集成初編》 (註 39)編號○七二九~○七四四,又見於《景印高麗大藏經》(

註 40)編號一○六三。慧苑的音義見於《景印高麗大藏經》

編號一○六四。慧琳的《音義》見於大正藏編號二一二八。

希麟的《音義》則見於大正藏編號二一二九。

這些音義之所以編纂,原來自魏晉至唐代,社會中堅是 高門大族,佛教中人為了爭取這些高級知識分子信奉釋迦遺 教,因此轉梵為漢之時選用較深奧的漢字來翻譯梵文,使漢 譯佛經讀起來有四書五經的典雅味道。此外,由於佛家名相

(10)

用漢文義譯時不能完全達梵文原義,更有時為了押韻問題,

往往使用譯音不譯義的方式,因此,方便檢尋經中難字的書 便應運而生了。上述三種《一切經音義》都是按照作者當時 所見已譯經論,一部一部地依著佛經卷數先後來解釋難字的 音義,慧苑書雖然僅釋《華嚴》,也依本經卷數先後而釋。

現在分音義與義譯兩方面,在這四種書中各舉一例以見。音 譯方面,玄應《音義》卷二略云﹕

忉利,此應訛略也。正言羅多夜登陵舍天(Trayastrimsah),

此譯云三十三天也(景印高麗大藏經編號一○六三頁十八下)。

慧苑《音義》卷上略云﹕

娑竭羅(Sagara),此云海也(景印高麗大藏經編號一○六四頁 二四三上)。

慧琳《音義》卷三一略云﹕

四吠陀(Veda),梵語也,此云明論,謂壽、祀、平、術。明四 吠陀,古亦云圍陀,一也(大正藏編號二一二八頁五一四中)。

頁 269

希麟《音義》卷五略云﹕

比丘(Bhiksu),梵語不正也,應云苾芻。此云怖魔一、

乞士二、淨命三、淨戒四、破惡五也。具此五義,故存 梵(音)不譯(義)也(大正藏編號二一九九頁九五三中)。

而義譯方面(引書版本同前),玄應《音義》卷一略云﹕

晨,朝,食仁反。爾疋﹕晨,早也。釋名云﹕晨,伸 也,言其清旦日光後伸見也(頁十六上)。

慧苑《音義》卷上略云﹕

海晏,晏,於諫反。說文曰﹕晏,安也,言其遠近清 怗,故曰河清海晏也(頁二四一上)。

慧琳《音義》卷三十略云﹕

嬈亂,上,尿鳥反。說文:嬈,戲弄也,從女嬈聲,或 作嬲也(頁五○六上)。

希麟《音義》卷五略云﹕

緬尋,上,綿典反。賈注國語,反緬,思也。說文﹕

(11)

微絲也,從系面聲。下,徐林反,字書﹕常也,考聲﹔

覓也,逐也,字從□音,從口、工、寸、會意也 (頁九五二下)。

這些例子,都說明「音義」相當於字典和辭典。由於這些書 除了引用佛典之外更引外典百數十種,其中許多外典如今經 已亡佚,即使未亡,也跟現今的版本文字有異,可作校讎用 (註 41),因此《概論》所舉學術上利用的例子,都屬於古書 輯佚方面,如任大樁利用玄應《音義》輯出《字林考逸》(

註 42),孫星衍利用玄應、慧苑兩《音義》輯成《倉頡篇輯 本》(註 43),王仁俊利用希麟《音義》輯成《遼文萃》(註 44),其中《字林》與《倉頡》便是已佚的古代小學著作。

然而音義之書亦有助於考史,《概論》舉出羅振玉利用 慧琳《音義》所標難字來考知敦煌發現和一份首尾俱殘缺的 遊記是《慧超往五天竺傳》,陳援菴先生自己也利用慧琳的 書來考知《四庫提要》將《高僧傳》撰人慧皎誤作「惠敏」

(註 45),是其例。錢大昕(1728~1804)的《二十二史考異》

一書往往利用說文解字所載的字義來解決歷史問題,如今這 四種《音義》亦能提供這方面的助力。

《概論》稱唐時翻譯《華嚴經》的主譯人為「實義難陀 」(註 46),實則應作「實叉難陀」(註 47),因為師名的原音 為 Siksananda 之故。

四、非史籍又不立專節介紹如何有助考史的書 頁 270

這類的書共有兩種,第一種屬於「音義」一類,它是﹕

唐釋湛然(711~782)的《輔行記》四十卷。

仕邦所見這部書的版本是收在清潘祖蔭的《滂喜齋叢書》(

註 48)第一函第四冊。《概論》說這部書是為了注解智者大 師(538~597)的「止觀」學說而撰(註 49),據湛然的《輔行記》

《自序》略云﹕

嘗言止、觀二門,乃統萬圓頓之設,一以貫之。噫,

繼承四世(註 50),年將二百,魚魯斯訛,不無異方,

著輔記十卷(註 51),備前聖廣略之旨(頁一)。

(12)

說明了著書目的,是由於智者學說經過二百年之後,漸漸有 將其學說所使用的名詞曲解了,因此著書來「輔」助了解這 些學說而實行由「止(通過禪定將精神集中)」而「觀(精神 集中,心神極平靜空明之後,再去默察事物,思索問題)」

。《概論》說這部書是「注疏體,注釋音義之外,兼及古德 遺事」(註 52)。仕邦檢讀《輔行記》,發現它是以「注釋音 義」為主,如其書第一之二略云﹕

梯子,說文云﹕木階也。玉篇云﹕無目曰瞽,又 云﹕有瞳無目+引(本注﹕直忍切)曰瞽,有目無瞳曰 瞍(頁二)。

是其例。而概論所以介紹這部書,是由於它引用的典籍除了 小學書之外,更有屬於子、史、集的書,引書範圍廣於玄應 等音義(註 53),而且都是唐代舊本,可以提供校勘輯佚的資 料(註 54)之故。《概論》並指出任大樁的《字林考逸》曾引 用《輔行記》一次(註 55)。

第二種屬於「纂集」一類,它是﹕

明陳實的△《大藏一覽》□十卷。

這部書收在昭和法寶總目錄編號七五,《概論》稱《大藏一 覽》是「類書體,分八門,六十品,凡千一百八十一則,而 雜引經典以釋之」,而這六十品的名目及所在頁數如下﹕

先王品(述佛的先世,頁一二六六中~下),因地品(

述佛的前生,頁一二六六下~一二六七上),示生品(

述佛的出生,頁一二六七下」一二六八上),出家品 (述佛出家的因緣,頁一二六八中~一二六九下),

成道品(述佛得道經過,頁一二六九下~一二七○上) ,度生品(述佛度世人,頁一二七○上~一二七二中) ,入滅

頁 271

品(述佛入涅槃,頁一二七二中~下),常住品(述佛法 保持不墜,頁一二七二下~一二七三上),原道品(述

(13)

佛教基本教義,頁一二七三上~中),教興品(述佛教 日漸興起,頁一二七三中~下),優劣品(稱許佛教理 論高於道教與儒學,頁一二七三下~一二七四中),

究竟品 ( 述學佛最終目的~成佛入涅槃,頁一二七四 中~下 ),釋疑品 ( 解釋因果報應,頁一二七四下~

一二七五上 ),證驗品 ( 舉例說明真個有因果報應,

頁一二七五上~中 ),托胎品 ( 述投生入胎過程,頁 一二七五中~一二七八中 ),五蘊品 ( 述色、受、想 、行、識,頁一二七八中~一二八○上 ), 煩惱品 ( 解釋煩惱來源, 頁一二八○中~一二八二上 ),三歸 品 ( 述如何歸依佛、法、僧,頁一二八二中~下 ),

十善品 ( 述「十善」的蘊義,頁一二八二下~一二八 五上 ),布施品 ( 述施助別人的好處,頁一二八五上 ~一二九六中),持戒品 (述遵行戒規的好處,頁一二 九六下~一三○三上 ),忍辱品 ( 述忍受欺侮的好處,

頁一三○三上~一三○四上 ),精進品 ( 述勤奮修行 的好處, 頁一三○四上~一三○五上 ),禪定品 (述 修行入定的好處, 頁一三○五上~一三○六中 ) ,般若品 ( 述由定生慧的好處,頁一三○六中~一三 一二上 ),方便品 ( 述如何隨機說法,頁一三一二中 ~一三一六中 ),造像品 ( 述佛像的建造,頁一三一 六中~一三一九上 ),事親品 ( 述如何向本生父母報 恩,頁一三一九上~一三二一下 ),雜緣品 ( 無法歸 類的佛門掌故, 頁一三二一下~一三二三下 ),十惡 品 ( 解釋何謂「十惡」,頁一三二三下~一三二七下 ), 懺悔品 ( 述不同的懺悔方式,頁一三二八上~一 三三○中 ),臨終品 ( 述死前身心諸狀況,頁一三三 ○中~一三三四上 ),報應品 ( 述報應故事,頁一三 三四上~一三四一中 ),賢劫品 ( 述將先後有五百位 佛陀出現的所謂「賢劫」的大時代是怎麼一回事, 頁 一三四一下 ),諸天品 ( 述三十三天,頁一三四一下 ~一三四五上 ) , 有情品 ( 述生物出生的四方式~

生、濕、化、卵,頁一三四五上~一三四六下 ), 四 洲品 ( 述圍著須彌山的四大洲~東方弗于逮洲、南方 瞻部洲、西方俱尼耶洲、北方俱盧洲, 頁一三四六下 ~一三四九上 ),地獄品 ( 述諸地獄情狀,頁一三四 九上~一三五二中 ),三災品 ( 述每一「劫」的末日 有大黑風, 有七個太陽並現,有兩點大如車輪的災難

(14)

,頁一三五二中~一三五三中 ),劫量品 ( 述每一大 劫~過去莊嚴劫,現今

頁 272

賢劫,未來星宿劫----所歷時間之久,頁一三五三中 ~一三五五上),大千品(述三千大千世界,頁一三五 五上~一三五七上),四眾品(述在家二眾與出家二眾 ,頁一三五七中~一三六四中),入道品(述入道的方 法----如修「不淨觀」等,頁一三六四中~一三六六 中),聲聞品(述所謂「聲聞弟子,頁一三六六中~一 三七○上),緣覺品(述自行悟道的方式,頁一三七○

上~中),菩薩品(述什麼叫「菩薩」,頁一三七○中~

一三七二下),等覺品(述依十地進修成佛,頁一三七 二下~一三七四上),法身品(解釋什麼叫「法身」,

頁一三七四中~一三七九中),相好品(述佛陀的三十 二種妙相,頁一三七九中~一三八一下),神足品(述 各種神通能力,頁一三八一下~一三八二中), 十號 品(述佛陀的十種名號,頁一三八二中~下),教相品 (述佛法分大、小乘﹔佛典分經、律、論等,頁一三八 三上~一三九一上),持誦品(述持誦的效果,頁一三 九一上~一三九四下),唐梵品(解釋音譯的名相,如 「荼毘」即焚燒等,頁一三九五上~一三九六下),宗 眼品(述禪宗所謂「宗門法眼」,頁一三九七上),正 傳品(述正統的禪宗祖師,頁一三九七中~一四○○

下),旁出品(述禪宗的旁枝人物,頁一四○○下~一四 ○五上),分派品(述禪家五宗,頁一四○五上~一四 一五下),散聖品(述神異僧人如布袋和尚、寒山、拾 得等,頁一四一五中~下),流通品(申言佛法必廣泛 流通,頁一四一五下)。

據此,陳實有意編輯一部相當於《法苑珠林》一般方便尋檢 的佛教百科全書。可惜的是,此書編纂於明代,所據典籍都 是現存的書,因此資料價值不似道世的《珠林》。再者,此 書對每一專題的篇幅很不平均(從上引各專題所佔頁數多寡 知之),更加上內容不算好,如「原道品」有意講佛教的基 本教義,但內容僅有「五戒」、「無上正等正覺」、「妄想 與執著」三項。因此,這部書的學術利用價值不高,《概論

(15)

》所以論及它,甚實是為了糾正《四庫提要》將作者名字「

陳實」弄錯為「陳實原」(註 56)而已。

五、非史籍又毫無史學利用價值的書 這類書有三種,首先兩種是﹕

頁 273

北宋晁迴(約 951~1032 時人)的▲《法藏碎金錄》□十卷。

北宋王古的▲《道院集要》□三卷。

這兩部書都收在《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註 57)子部第三五 八冊(註 58)。兩書的作者都是居士,其中《法藏碎金錄》所 討論的是釋、道、儒三教的思想,晁迴的自序略云﹕

予爰自弱齡,逮茲暮齒,涉獵僧道諸經,必也考求微 旨,又於貝典,詳觀了義。奉法寶而推美,非小智之

自矜,故名之曰《法藏碎金錄》(頁一○五二‧四二七上)。

是其證。而書的內容如何﹖現在舉兩例以見,《法藏碎金錄 》卷一略云﹕

予於晚節,勝進彌堅,歷觀莊子微言,兼採楞伽妙法。

吉祥止止,但務於心齋﹔正智如如,自符於成相。道 釋二典,責實同歸,夫何末流,妄有分別(頁一○五二‧

四三五上)。

同書同卷略云﹕

儒家之書,大易為首,有象本乎乾坤。道家之書,老 子居最,無名始於天地。二家之說,率以此為造極矣。

若引佛書言之,空生大覺中,如海一漚發。又據譬喻 (經),則天地乾坤,沙界之一沙也(同頁)。

綜觀全書,都是像這樣的言論,不外晁迴個人對釋、道、儒 思想的感悟。至於《道院集要》,則似乎集中於佛道二教思 想,如卷一〈觀世之空〉條略云﹕

(16)

世間法一切皆空,既知之,則須得失任運,不當妄自 分別,執為休戚。知空而執,則理行不應,知之何益﹖

無令因循汨沒,自陷於愚迷之流,方為悟道精深 (頁一○五二‧六一六下)。

同書同卷〈無念〉略云﹕

道家之言虛靜,釋家之言空寂,其理一也。固當 會歸,切詳種種妄念皆如幻影像,乍有乍無,於吾本 覺直性何傷耶(頁一○五二‧六一七下—一○五二‧

六一八上)!

同樣是作者個人對釋、道二教思想的感悟。

由是知兩書根本無助於考史,甚且兩位作者對問題的看 法似乎有點主觀,恐怕不特對佛教﹔甚或對儒、道兩家思想 的研究也幫助不大。《概論》所以論及它們,主要是借此糾 正《四庫提要》的一些錯誤(註 59)

另一種是﹕

頁 274

釋真可(1543~1603)的△《長松茹退》□二卷。

這部書如今可在《筆記小說大觀》(註 60)的第四編中找到,

其書卷下略云﹕

憨憨子曰﹕宗儒者病佛老,宗老者病儒釋,宗佛者病 孔、病李。既咸謂之病,知有病而不能治,非愚則妄 也。或曰﹕敢請治病之方﹖曰﹕學儒而能得孔氏之心 ,學佛而能得釋氏之心,學老而能得老氏之心,則病 自愈。且儒也、釋也、老也,皆名焉而已,非實也。

實也者,心也。心也者,可能為能儒能佛能老者也。

知此,乃可與言三家一道也(頁二八○一)。

據此,則《長松茹退》也不過屬於講釋、道、儒三家思想共 通點的典籍而已,根本既非史籍又毫無史學上的利用價值。

(17)

而《概論》予以論及,亦主要借此糾正《四庫提要》弄錯了 作者名字和不知道「茹退」兩字的出處(註 61),更要糾正《

明史》〈藝文志〉誤會此書是釋德清的作品(註 62)。

六、屬於史籍但未立專節介紹如何有助考史的書

這類的書共有十八種,現在依其體例,更分為六類如下﹕

(A)屬於傳記體的史籍

這類的書共有九種,首先是﹕

北宋釋贊寧的▲《宋高僧傳》★三十卷。

這部書在大正藏編號二○六一。大抵陳援菴先生未能在書中 覓出有助於考證世俗歷史的地方,故不立「史學上之利用」

專節而改立「本書之特色及缺點」一節(註 63)。這專節之中 ,所謂「特色」,僅因贊寧非禪宗僧人,故書中所立禪家臨 濟、溈仰、曹洞、法眼四宗祖師們的傳記較為客觀﹔及對禪 家諸宗間的諍鬥依事直書(註 64)等而已。實則《宋高僧傳》

的特色,在於利用書中十科(贊寧書對僧人傳記的分科全依 《續高僧傳》的體例)之末的論斷或其中若干傳記之末所附 論斷(稱為「系」與「通」)來闡釋佛教的名物制度,或在這 些論斷中表現作者本人的史學與識見,拙作〈源出律學沙門 〉有詳細的論列(註 65)。

至於書中的「缺點」,則陳援菴先生集中討論贊寧在論 斷中往往提議僧徒應接近帝王官貴,有違撰寫「高僧傳」原 有的高蹈精神,更引歐

275 頁

陽修(1007~1072)《歸田錄》所述贊寧如何討好宋太宗的故 事,來表出這位撰寫「高僧傳」的人本身並非「高僧」(註 66)。表面上似乎陳援老認為僧人不應過份涉身世務,而贊 寧本來是五代時期的十國中底吳越國僧統,後來吳越降宋,

寧公隨國主錢俶入朝,受宋太宗寵幸,被賜紫方袍並委任為 右街僧錄(註 67)。僧統與僧錄都是政府的中央官----由帝王 委任一位僧人擔當此職去管治全國僧尼(註 68),《概論》撰 於抗日期間,而寧公以吳越國僧統而當上趙宋的僧錄,相當 於一國的中央官降敵後又當上敵國的中央官,然則陳援菴先

(18)

生譏刺贊寧,其實是指桑罵槐地申斥那些原服務於國府卻向 敵偽投拜﹔然後擔任汪偽政權中央偽職的(如陳公博之流)無 恥高官。

跟著兩種是

北宋釋道原(約 1004~1007 時人)的《景德傳燈錄》三十卷。

南宋釋普濟(1179~1253)的▲《五燈會元》二十卷。

這兩種書,前者見於大正藏編號二○七六,後者則在卍 字續藏第一三八冊,兩書中全是禪門僧俗的傳記。道原書是 「傳燈錄」一類史書的始創者,他的書依禪宗世次如「第三 十一祖道信大師旁出法嗣九世共七十六人」(註 69)、「第三 十三祖慧能大師法嗣四十三人」(註 70)、「懷讓第七世十一 人」(註 71)等﹔據人物先後立傳。以後,繼作者每一朝代都 有。而普濟的書,則將以前五種「燈錄」(包括《景德傳燈 錄》)刪其重複,合之為一(註 72),故稱「五燈會元」(註 73)。

傳燈錄雖然是禪師與俗人之追師習禪者的傳記,但書中 所記主要是禪者的開示與問答的機鋒,如《景德傳燈錄》卷 四〈前智威禪師下三世旁出法嗣〉中〈潤州鶴林玄素禪師傳 〉略云﹕

潤州鶴林玄素禪師(668~752)者,後居京師鶴林寺。

或有僧問﹕如何是西來意﹖師(玄素)曰﹕會即不會,

疑即不疑。師又曰﹕不會不疑底,不疑不會底。又有 僧扣問,師問﹕是什麼人﹖曰﹕是僧。師曰﹕非但是 僧,佛來亦不著。(僧)曰﹕佛來為什麼不著,師曰﹕

無汝止泊處(頁二二九中—下)。

因此陳援菴先生指出這是真正的記言體(註 74)。

然而傳燈錄何以主要記載僧俗所講的禪機而少記他們的 行事﹖管見以為大抵緣於禪宗既然不看重讀誦經論,只看重 對話的禪機,而又講究

276 頁

(19)

傳授(故有「傳燈」之稱),假使不記下同一派系歷代禪師或 俗人的話題與機鋒,又怎能知道後代禪者的思想是師承於前 代的尊宿﹖唯有記下前代與後代禪者口中講過的話,纔易於 根尋某一門派思想承傳的脈絡。陳援菴先生介紹這兩部書,

大抵因中國佛教史自宋代以降幾乎由禪宗所獨佔,而禪宗人 物的資料主要在眾多的傳燈錄之中,故先行介紹始創這一記 言體裁的《景德傳燈錄》,再介紹合五燈為一﹔方便檢讀的 《五燈會元》,作為初學者研習禪宗史的開端。

跟著的一種是﹕

唐釋智炬的《寶林傳》十卷。

這是現存最早的禪宗史書,紀述六祖慧能(636~713)以前祖 師的傳承。這書如今收在《宋藏遺珍》(註 75)第二冊,是將 山西省趙城廣勝寺發現的一、三、四、五、八各卷跟日本發 現並刊布於《東方學報》 的第六卷寫本合在一起影印出版( 註 76),如今這一合編本所載最後一位祖師是第三十祖僧璨(

卒於 606)大師(註 77)。這部最古的禪宗史籍,《概論》指出 它的文字不馴雅(註 78),但好處則在我們能根據它來證明六 祖壇經所載禪宗世次是唐代以來的原本面目,未經他人改動 (註 79)。

跟著的兩種是﹕

北宋釋契嵩(1007~1073)的《傳法正宗記》十卷和《傳 法正宗論》二卷。

這兩部書見於大正藏編號二○七八和二○八○,《概論》說 《傳法正宗記》是宗於《寶林傳》所述唐以來禪宗二十八祖 世系,搜求古籍來證明及解釋。並且在卷一至卷六述佛陀事 跡﹔更為迦葉慧能等諸祖立傳,而卷八、九則為僅列舉世次 但不述事跡的「正宗分家略傳」和「旁出略傳」。而卷十是 「定祖圖」,繪畫三十三祖傳法故事,而今則僅存文字敘述 而無圖(註 80)。仕邦檢大正藏史傳部三,今本傳法正宗記僅 有九卷,而第十卷則獨立而為《傳法正宗圖》一卷,編號為 二○七九。

至於《傳法正宗論》,《概論》說這是議論性的書,撰 寫目的是為了闡明達摩祖師(卒於五三六)的傳法確有師承,

以破北魏吉迦夜共曇曜(約 452 時人)譯《付法藏因緣傳》(大

(20)

正藏編號二○五八)及唐代 277 頁

神清撰《北山錄》(後見)之說(註 81),由於《正宗論》是議 論體,故《概論》目錄中不列出這部書,而在討論《傳法正 宗記》時以附帶方式提及。

《概論》稱契嵩費盡心思來維護《寶林傳》所載的禪宗 傳承系統,但史學常識不豐富,故往往以不誤為誤,又不知 鑒定史料真偽(註 82),因此,這不是一部好的史書。陳援菴 先生介紹它,大抵希望初學者能注意到禪宗的「正統論」是 怎麼的一回事。

跟著的一種是﹕

北宋釋惠洪(1071~1128)的▲《禪林僧寶傳》□三十卷。

這部書收在卍字續藏第一三七冊。《概論》指出此書專為禪 師立傳,與前代高僧傳體例不同﹔而此書詳載語言兼載行事 ,又與傳燈錄不同,並且以近代文體寫成(註 83)。所謂近代 文體,指宋代禪家傳燈錄所用的語體文,如其書卷十三〈福 昌善禪師〉略云﹕

禪師名惟善,不知何許人,住荊南福昌寺。又僧纔入 方丈,(惟)善喝曰﹕遮﹗野狐精﹗又問僧近離什麼處﹖

對曰﹕大別。曰﹕在大別多少時﹖對曰﹕三年。曰﹕

水牯使什麼人﹖對曰﹕不曾觸他一粒米。曰﹕二時吃 箇什麼﹖僧無語,(惟)善便打(頁○四九五)。

像這樣的記言方式,不是跟前引《景德傳燈錄》的方式一樣 嗎﹖只是在「僧傳」中以白話文記言,則屬創舉。

《概論》立專節討論《禪林僧寶傳》的得失,主要是指 出惠洪文章雖好但史識淺陋,故在這專節之中不特批評僧寶 傳本身的失誤,更引洪公另一著作《石門文字禪》中所表現 的識見作佐證(註 84)。而且,在敘述惠洪生平的一節中指出 洪公為人往往不深究史實而輕於立論(註 85)。

跟著一種是﹕

(21)

明成祖(1402~1424 在位)的△《神僧傳》□九卷。

這部書見於大正藏編號二○六四。《概論》對《神僧傳 》的論述,主要是指出它「採僧傳中之有神蹟者,輯以為傳 ,不注出典,所採皆習見之書。自漢摩騰,至元膽巴,凡二 百八人」(註 86),並糾正《四庫提要》誤會這部書是元朝人 所撰﹔而且誤膽巴為八思巴(註 87)等等而已。至於明成祖何 以要從大家通常讀到的群書中輯出這麼一部標榜「神僧」的 史書﹖用意何在﹖未作交代。

278 頁

仕邦於一九八五年年底參加香港大學舉辦的國際明清史 會議,宣讀〈明成祖對佛教的政治利用〉一文、內中有談及 這部《神僧傳》。由於這篇文字已交會議的主持當局準備出 版,今僅能先將有關部危亡作敘述性的交代。

原來明成祖以武力奪取寶座之後,大抵自知得位不正,

故除了殘酷地鎮壓異己之外,更想盡辦法宣傳自己是名正言 順,天意所歸的大明朝纘統者。而他所使用的宣傳手法之中 ,有一項是利用華人普遍信佛。《神僧傳》的輯錄,便是利 用佛教的手段之一。

何以言之﹖原來比前明太祖起義驅元之時,有仙人周顛 ,鐵冠道人,月庭和尚等為助,而明成祖起兵,亦有通陰陽 術數的僧人道衍替他作謀主。成祖登基之後,道衍賜名姚廣 孝,仍以僧人身份從政,於是成祖跟其祖父太祖一樣,有異 人相助圖大事了。由於姚廣孝(1335~1418)一直保持僧人身 份,成祖為了宣傳自己得神僧相助,因此輯了這部《神僧傳 》,將所收人物分為兩類,一者是受帝王官貴敬重的神僧,

另一者是被昏君權臣所輕侮的神僧﹔而王臣若敬神僧,日後 定獲靈祐,反之則會被禍。人們讀了這部書,自會感到成祖 既敬重姚廣孝,而姚氏亦以僧人身份盡忠輔政,然則成祖自 然是敬僧得祐的聖君了。

由於《神僧傳》是從其他習見之書輯錄出來,屬於孳生 史料,故陳援菴先生另一著作《釋氏疑年錄》(註 88)亦僅兩 次予以引用,而且是否定性的引用(註 89)。

明成祖貴為九五之尊,自不必親自動手輯《神僧傳》,

(22)

不過具名而已。據郭伯恭先生《永樂大典考》一書(註 90)所 考,參加修撰《大典》的人當中有釋善啟、釋敬修、釋指南 、釋大同、釋懷瑾等五位法師(註 91),則《神僧傳》的輯 錄,或即出於這五位之手。

跟著一種是﹕

明夏樹芳(約 1585 時人)的△《法喜志》□四卷。

這部書見於卍字續藏第一五○冊,題為《名公法喜志》。《

概論》說這部書「為傳記體,自漢東方溯至元楊維禎,凡二 百有八人,取其言行有合於禪者錄之」(註 92)。按,東方溯 是漢武帝時人,那時佛教尚未傳入中國,而曼倩所以被視為 「喜」歡佛「法」的「名公」之一,因為《高僧傳》卷一〈

漢雒陽白馬寺竺法蘭傳〉略云﹕

279 頁

昔漢武帝,(公元前 140~87 在位)穿昆明池,底得 黑灰,以問東方朔,朔云不知,可問西域人。後(竺) 法蘭既至,眾以問之,(法)蘭云﹕世界終盡,劫火洞 燒,此是灰也。(東方)朔言有徵,信者甚眾(頁○三 二三上)。

而夏樹芳相信這段話,轉錄於自己的著作之中(註 93),視東 方朔為佛法東來以前早得先機之人,不知摩騰、法蘭僅屬傳 說人物,《高僧傳》所述不見於《史記》卷一二六〈滑稽列 傳〉和《漢書》卷六五〈東方朔傳〉,曼倩知佛法先機一事 僅屬一種附會。

《法喜志》屬孳生史料,《概論》所以論及,亦有意借 此糾正《四庫提要》對《法喜志》的〈顧憲成序〉撰寫年代 的錯誤(註 94)等而已。

跟著一種是﹕

清釋自融(1615~1691)、釋性磊(卒於 168 以後)的△《南 宋元明僧寶傳》十五卷。

(23)

這部書見於卍字續藏經第一三七冊。《概論》說這部書「志 在續惠洪《僧寶傳》。融自序稱九十七人,今本實得九十四 人,然性靈後序言所集者五十三人,磊所補者四十一人」(

註 95),故知所傳均屬禪師。

《概論》所以介紹這部書,並非為了糾正《四庫提要》

之誤,而是為表彰書中有傳的僧人吹萬廣真(1582~1639)。

概論稱「當天童派披靡一時之際,吹萬派乃異異軍蒼頭特起 ,與之並驅中原,平揖不讓,亦宗門豪傑之士矣」(註 96)。

天童派與吹萬派的禪師並驅中原,有什麼值得特別提起 ﹖後來得讀陳援菴先生〈湯若望與木陳忞〉一文(註 97)及《

清初僧諍記》一書(註 98),知道臨濟宗天童派中有木陳道忞 (1596~1674)禪師(註 99)為清世祖(1641~1661 在位)召入京師 (註 100),受到寵幸(註 101),歸江南後著《北遊集》一書以 自誇恩遇(註 102)。由是知道天童派能夠披靡一時,當然緣 於道忞得到滿清統治者的恩寵。《概論》既然撰於抗日期間 ,然則陳援菴先生稱許釋廣真不避權勢,敢與天童派並驅中 原,平揖不讓,多少有點以廣真自況(註 103)﹔而借此貶斥 降敵之人(註 104)。

(B)屬於紀傳體的史籍

這類的書有兩種,它們是﹕

280 頁

南宋釋宗鑑(1237 時人)的《釋門正統》八卷。

南宋釋志磐(約 1258~1269 時人)的△《佛祖統紀》五十 四卷。

這兩部書,前者收在卍字續藏經第一三○冊,後者則見於大 正藏編號二○三五及卍字續藏經第一三一冊,它們都是天台 宗的史書。

《釋門正統》分本紀、世家、志、列傳和載記五部份,

而《佛祖統紀》則分為本紀、世家、列傳、表和志五部份( 註 105)。據仕邦〈論佛祖統紀對紀傳體裁的運用〉(以下簡 稱「論統紀」)一文(註 106)及〈論釋門正統對紀傳體裁的運 用〉(以下簡稱「論正統」)一文(註 107)所考,知道天台宗 自隋代建立以來﹔一向以今日浙江省境的天台山為本部(因 此稱為「天台宗」)。及至南宋定都臨安(今杭州),兩浙成

(24)

了畿內,隨著政治形勢的轉變,南宋境內的禪宗以兩浙為發 展重心。由於後來禪宗在浙境大盛,天台宗自然感到根基所 在受人脅迫(註 108),因而終在南宋末年想借修史作教爭手 段,將佛陀與天台宗的祖師們都在上述兩史書中為立「本紀 」以述生平,借此標榜天台宗是「正統相承」於佛陀的宗派 ﹔一如帝位的承襲(註 109)。

此外,釋門正統倣效《晉書》將跟東晉對抗的五胡諸國 君主的傳記稱為「載記」的先例,將禪宗、華嚴宗、法相宗 、律宗和密宗的祖師們的事蹟都稱為「載記」,視之為非正 統的佛教宗派(註 110),藉此低貶異宗。《佛祖統記》則更 為高明,它將上述異宗的事蹟放在「志」的部份去敘述,在 書中替它們設立〈淨土立教志〉和〈諸宗(禪、華嚴、法相 、密、律)立教志〉(註 111)。由於「志」的用途是記述「(

本)紀(列)傳以外」的事物,諸宗人物生平入「志」,即謂 連正式立傳的資格也沒有,於是《佛祖統記》中為立本紀、

世家和列傳以紀述生平的天台宗人物﹔他們在佛門內的宗教 地位便相對地抬高了(註 112)。

大抵陳援菴先生對宗鑑、志磐的書探討未深,故雖然接 觸到台、禪二宗衝突的問題而在《概論》中設立了「台禪二 宗之爭」一節,但其內容僅論及《景德傳燈錄》將天台四祖 智者大師列入禪宗人物所引起的天台宗反擊,及天台宗攻擊 禪宗西天二十八祖之說﹔拈花微笑與慧可立雪斷臂等故事為 不確而已(註 113),根本未能道出天台宗著書以爭正統的原 因。

然而,由於天台宗在現代僅屬一個不大顯著的宗派,概 論中卻有「山家山外之爭」一節(註 114),初學者讀了這一 節,知道天台宗本門之內也有

281 頁

正統與非正統之爭(註 115),不獨跟禪宗爭認是獲得佛陀真 傳的正統宗派而已,這倒是很有意義的。

(C)屬於編年體的史籍

這類的書有兩種﹕它們是﹕

元釋念常(約 1282~1344 時人)的▲《佛祖通載》★二

(25)

十二卷。

元釋覺岸(約 1286~1355 時人)的▲《釋氏稽古略》四 卷。

這兩部書見於大正藏編號二○三六及二○三七。仕邦按,所 有佛教編年史的撰寫,都是受到司馬光(1019~1086)《資治 通鑑》一書的影響,宋以前不見有僧家的編年史。據《概論 》,這兩部編年史都是劣書,《佛祖通載》述二十八祖悉抄 《景德傳燈錄》,自漢明帝到五代的史事悉抄釋祖琇(約 1163 ~1164 時人)的《隆興佛教編年通論》,連人家的敘論亦照抄 (註 116),僅宋元兩代是念常自撰。而自撰部份,體例固然 可議,並且對書中述及人物的年代有時移前,有時移後,(

亂之至(註 117)。《釋氏稽古略》則五代以前的紀事多本於 釋本覺(約 1265~1274 時人)的《釋氏通鑑》(註 118),而且覺 岸書中每多一知半解之說,並且所注史料出典,亦錯誤百出 (註 119)。

既然念常、覺岸所著是低劣的編年史,何以陳援菴先生 要向初學者介紹它們﹖《概論》略云﹕「先是有沙門祖琇撰 《隆興佛教編年通論》,曰編年者,書之體制也﹔曰通論者 ,每條之後多附以論斷也。其書採摭佛教碑碣及諸家之文頗 備,編纂有法,敘論嫺雅,然不甚見稱於世,遂為《佛祖通 載》所掩襲」(註 120)。既然祖琇所著是一部「不甚見稱於 世」的好書,為何概論不介紹它﹖此外,《概論》既然指出 《釋氏稽古略》多取材於《釋氏通鑑》,為什麼不介紹本覺 的書﹖再者,《佛祖統記》卷三四至四八的十五卷〈法運通 塞志〉其實是一部自為起迄的編年史(註 121),這一編年史 不特為德國 Herbert Frank 教授視作值得注意的佛教編年史 之一(註 122),而且冉師雲華更將它抽出英譯而成 A Chronic le of Buddhism in China 一書(註 123),何以〈法運通塞志 〉未有在論述《佛祖統記》(見前)時予以介紹﹔或將它抽出 獨立地介紹一下﹖而偏偏要介紹寫得不好的兩部佛教編年史 ﹖

據管見,大抵祖琇、本覺和志磐的編年史本身無甚毛病 ,陳援菴先生下筆之時沒有什麼可作發揮﹔而念常、覺岸的 著作毛病眾多,已如上述,下筆之時發揮機會自然大,尤其 糾正錯誤之時,既可表現自己史學

283 頁

(26)

知識的豐富,亦可顯出自己目錄學修養的精深,更何況《四 庫提要》對念常書的了解多犯錯誤,至特立〈四庫提要正誤 〉一節(註 124),尤有發揮的機會。由是知陳援菴先生選擇 來加以論述的書,並非完全為了指導初學者以學習的途徑,

也多少為了借此表現自己的學問。

《佛祖通載》和《釋氏稽古略》雖然不是寫得好的編年 史,而前者能提供元代佚聞(註 125),後者除了佛教史事之 外,對「列朝興廢盛衰,無關釋氏者,亦復條分摘列,參雜 成文」(註 126),可提供治世俗史者的參考。《概論》介紹 這兩部書,上述大抵也是原因之一。

(D)屬於志乘體的史籍

這類的書有一種,它是﹕

明周永年(卒於 1647 年)的△《吳都法乘》□三十卷。

這部書見於葉恭綽等於民二十五年據抄本攝製的影印本 (註 127)。《概論》稱它為「志乘體」,因為它「輯錄法門文獻 之有涉於吳者,分為三十篇,所引多注出典」(註 128),跟 地方志的性質差不多。全書三十篇的篇目分為﹕

卷一始興篇 ( 述江南有佛法之始 ), 卷二顯聖篇 ( 述佛像顯現神跡一類故事 ),卷三半滿篇 ( 半滿的「

半」原字梵文字母,「滿」指以字母拼出的梵字。 但 此處以「半滿」稱翻譯。 本篇內容專收帝王賜大藏經 於寺院的敕文及僧伽或善信刺血寫佛經等故事 ), 卷 四應現篇 ( 述僧人顯現神通 ), 卷五襲燈篇 ( 述禪 宗傳承 ) , 卷六開寶篇 ( 述在江南開始建立佛教的 人物 ),卷七逸格篇 ( 述異行僧人如史宗、杯渡等 ) , 卷八禪藻篇 ( 述禪僧的詩文 ),卷九表制篇 ( 收 錄有關佛教的表文與聖旨 ),卷十壇宇篇 ( 蒐集有關 佛寺的碑文、寺記等 ) , 卷十一像設篇 ( 蒐集有關 建造佛像的文獻、碑記 ),卷十二道影篇 ( 蒐集禪師 的像讚 ),卷十三弘通篇 ( 蒐集有關佛教文獻的序文 、跋文 ),卷十四結集篇 ( 蒐集古德著書的序文 ),

卷十五禮誦篇 ( 蒐集讀經或誦經之後所撰詩文 ),卷 十六唄讚篇 ( 蒐集讚佛、讚八關齋等詩文 ),卷十七

(27)

流音篇 ( 蒐集銅鐘上的銘文 ), 卷十八亙照篇 ( 蒐 集以佛塔上的塔燈及以其他佛教名物為吟詠對象的詩 文 ),卷十九靈祐篇 ( 述佛像、幡幢等顯靈護人的故 事 ),卷二十崇護篇 ( 述帝王護持僧人的故事 ),卷 二一侶淨篇 ( 蒐集僧俗唱和的詩什 ),卷二二憩寂篇 (蒐集描寫寺院清幽的詩

283 頁

文),卷二三儲供篇(蒐集有關施助寺院的文獻),卷 二四普慈篇(蒐集有關戒殺放生的文獻),卷二五清信 篇(述誠心信佛的居士)、信佛篇(註 129),卷二六倡 緣篇(蒐集有關募化金錢供修建寺院等善緣的文獻),

卷二七提策篇(蒐集有關督促修行的座右銘),卷二八 逆行篇(述反佛故事),卷二九雜舉篇(無法歸類的雜 記﹔或補充書中某些篇章的遺漏),卷三十總略篇(概 略地敘述江南有些什麼寺院菴堂)。

除了少數是周永年自撰之文(註 130),全書都是摭錄其 他典籍所載而成,如〈開寶篇〉中的支道林傳採自《梁高僧 傳》(冊三頁一~五)﹔〈清信篇〉中的〈何點傳〉轉錄於《

南史》(冊十二,頁五三背面~五四背面)等是,因此本書應 屬「纂集」一類,是孳生史料。陳援菴先生介紹這部書,除 了有意指出《四庫存目》所錄本書為十二卷本,僅得前半部 (註 131)之外,恐怕更因周永年於弘光帝南渡而建立南明第 一個政權之後向尚未降清的錢謙益詒書數萬言「條列東南戰 守中興建置事宜」(註 132),是明末一位有志抗清復國的義 士,所以借著論述這部書而予以表彰。

《吳都法乘》卷一的〈始興篇〉,自吳大帝赤烏四年(

二四一)康僧會(卒於 280 年)初抵建業講起,而其中康僧會的 生平,先引《神僧傳》的〈康僧會傳〉(冊一頁五~七),然 後再引《高僧傳》的〈康僧會傳〉(同冊頁七背面~頁十一背 面)。起初仕邦訝於周永年何以不知道《高僧傳》在梁代成 書,早於明成祖的《神僧傳》凡千年﹖後來想到周氏屬明朝 人,而《神僧傳》是明成祖「御撰」的書,為了不敢「犯上 」,他只好先引本朝先帝所著﹔然後再錄《神僧傳》所據的 原始史料。西方史學方法中有所謂「作者心理解釋(Psychol

(28)

ogical Interpretation)」(註 133),上述周永年的表現,

正是「作者心理解釋」的一個好事例。

(E)屬於筆記體的史籍

這類的書共有三種,首先兩種是﹕

北宋釋惠洪(註 134)的▲《林間錄》■二卷。

南宋釋曉瑩(約 1150~1160 時人)的▲《羅湖野錄》□二卷。

這兩部書,前者見於卍字續藏第一四八冊,後者則在一四二 冊。《概論》稱《林間錄》「所記皆僧家故實,文筆流暢」

(註 135),仕邦檢讀這部書,知道所記亦禪宗人物的生平,

但大多不記生卒年,因此不屬於僧傳一類 284 頁

。當記及禪者所講的話之時用白話文,但亦偶據釋典而發論 ,如頁○六三七上引《金剛經》,頁○六四一上引《維摩經 》等是。《概論》介紹這部書,除了因所記是禪門故實而外 ,更因《四庫提要》紀述此書內容之時,行文僅三行而有四 誤(註 136),故大張撻伐。此外,陳氏對惠洪在其他著作中 所吟的詩好作綺語的「浪子和尚」作風有所不滿,故借論述 《林間錄》而趁勢加以表出(註 137)。

至於《羅湖野錄》,《概論》指出所記亦禪家故實﹔而 徵實過於《林間錄》,故「南宋以來,修僧史者鮮不利用其 書也」(註 138)。仕邦檢讀其書,知道所記人物事蹟的方式 跟林間錄近似,而開卷處有尼妙總(1095~1170)所撰的跋文 ,稱曉瑩書所記為「前哲入道機緣」(頁一○○三下)云云。

《概論》所以論及這部書,一來它是南宋以降修撰僧史 的重要史源之一,應予介紹﹔二來《四庫提要》居然誤會妙 總尼是一位「僧人」,可以有所發揮(註 139)而外,恐怕更 有意借此表揚忠義和指斥漢奸。

何以言之﹖曉瑩曾追隨被流放的師父大慧宗杲(1089~11 63)輾轉於衡、梅兩州十有六年,而宗杲之所以被放,則出 於秦檜(1090~1155)的迫害。事緣秦檜於紹興十一年(1141) 議和前罷韓世忠(卒於 1155 年)兵權並下岳飛(1103~1141)於 大理寺獄之後,生怕擁有徒眾二千人的宗杲禪師與朝臣們議 論他,故將這位高僧流放(註 140)。秦檜是眾所週知的宋代 大漢奸,這次對宗杲的迫害亦緣於害怕僧人妨礙他的賣國活

(29)

動,於是曉瑩追隨其師,也成了被漢奸迫害的忠義之士。《

概論》借著敘述瑩公生平,而帶出了秦檜的賣國惡行。此外 ,《概論》述及妙總尼之時引用她的語錄中有「茫茫宇宙人 無數,幾個男兒是丈夫」之句,認為這位除饉女在「慨當時 國勢之不振也」(註 141)。《概論》成於抗日期間,「國勢 不振」一語同時也應是援菴先生本人的感慨﹗

《概論》稱曉瑩與妙總是老同學(註 142),而兩人關係 「至契」(註 143),此事大堪注意。根據佛家戒律,僧與尼 的交接固然有種種限制(註 144),而宋代男女之防甚嚴,如 今比丘曉瑩與比丘尼妙總的關係「至契」,而兩人都是宗杲 的弟子,然則這可能是宗杲一反天竺傳統的表現,並且下開 如今國內和香港那種僧與尼往往同住一家寺院的風氣底先河 ,是值得深入探討一下的一個佛教史的大題目。

第三種是﹕

285 頁

清釋戒顯(1644~1671 時人)《現果隨錄》 四卷。

這部書見於卍字續藏經第一四九冊。《概論》稱它的內容為 「所錄皆明末清初因果報應之事,親自見聞,故曰現果隨錄 」(註 145) 。

仕邦檢讀這部書,發現它一百另三條記事之中,涉及明 末清初史事者僅有卷一「趙志清挂冠修行先機免禍」(頁○

四九三下)、「趙時雍施異僧一錢便獲賢嗣」(頁○四九三下 —○四九四上)、卷二「王御史建醫祖殿得子免難」(頁○五 ○五上)等條有闖賊等流寇事蹟﹔卷二「蔣素公以續菩薩指 獲薦賢書」(頁○五一五)、卷四「瞽者以害心劫殺己命立殞 」(頁○五二六上)等條有關兵亂事和卷四「王僕以前世行善 竟免鬼錄」(頁○五二九)條有流寇與清兵事之外,其餘都是 民間善報惡報的小事,根本不是治佛教史或世俗史需要誦讀 的書。陳援菴先生介紹本書,一來大抵希望初學者知道佛教 有專記因果報應的書,從而注意到《法華經持驗記》、《金 剛經感應傳》等一類的典籍,二來則有意借此表揚民族氣節 。

何以言之﹖《概論》稱釋戒顯於「崇禎甲申(十七年,

公元一六四四年)國變後,慟哭別文廟,棄諸生為僧」(註 146 ),當時知識分子剃染為僧,往往緣於不願薙髮而臣服於滿

(30)

清的新統治者。據《清初僧諍記》,戒顯「雖入空門,悲憤 激烈,曾檄從賊(指投降滿清)諸臣云﹕『春夜宴梨園、不思 凝碧池頭之泣﹔端陽觀競渡,誰弔汨羅江上之魂。』讀者俱 為扼腕。」(註 147),愛國恨賊如此,陳援菴先生自然借著 討論他的著作來表彰一下。至於借此糾正《四庫提要》的小 錯誤(註 148)猶為餘事。

(F)被大正藏編入史傳部的「史籍」

這類的書有一種,它是﹕

唐釋神清(卒於 813)的《北山錄》十卷。

這部書見於大正藏編號二一一三,是屬於研究釋、道、儒三 家思想的「理論體」典籍(註 149),本來史部典中有「史論 」一體,如《唐鑑》、《東萊博議》、《讀通鑑論》等是,

而神清的著作,既非為了研究歷史,更非為了批評歷史。注 釋此書的北宋僧人慧寶(註 150)於全書十六專題的每一題目 之下注明這一題目所論的大意,今依次序列出,並附以該專 題所屬的頁數,以見北山錄內容大概如下﹕

286 頁

卷一﹕天地始(注﹕明儒、釋序天地開闢,物象始興 之事[頁五七三中~五七七上))。聖人生(注﹕此正指 釋迦牟尼聖主降生之事也[頁五七七~五八○上])。

卷二法籍興(注﹕明如來一代時教,經、律、論興建 之由也[頁五八○上~五八三中])。真俗符(注﹕俗非 真而莫興,真非俗而莫顯,互依有無相顯(即宗教與 俗世互相依存,頁五八三中~五八五下])。

卷三合霸王(注﹕明帝主相承,西域、漢地沙門遭遇 時君興廢等事[頁五八五下~五九○上])。至化(注﹕

明大覺以悲智之心,行至極之化[頁五九○下~五九四 中])。

卷四宗師議(注﹕議經、律、論、禪各有師承宗祖之 道[頁五九四下~六○○中])。

卷五釋賓問(注﹕假設賓主之問答,以釋吾門之疑滯 也[頁六○○中~六○七下])。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The `Abhisamayalamkara` is an outline commentary on the Large Sutra on

了⼀一個方案,用以尋找滿足 Calabi 方程的空 間,這些空間現在通稱為 Calabi-Yau 空間。.

 Promote project learning, mathematical modeling, and problem-based learning to strengthen the ability to integrate and apply knowledge and skills, and make. calculated

Robinson Crusoe is an Englishman from the 1) t_______ of York in the seventeenth century, the youngest son of a merchant of German origin. This trip is financially successful,

fostering independent application of reading strategies Strategy 7: Provide opportunities for students to track, reflect on, and share their learning progress (destination). •

Now, nearly all of the current flows through wire S since it has a much lower resistance than the light bulb. The light bulb does not glow because the current flowing through it

Courtesy: Ned Wright’s Cosmology Page Burles, Nolette & Turner, 1999?. Total Mass Density

This kind of algorithm has also been a powerful tool for solving many other optimization problems, including symmetric cone complementarity problems [15, 16, 20–22], symmetri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