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Efficient Strategy of Object Detecting in Wireless Sensor Network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Efficient Strategy of Object Detecting in Wireless Sensor Network"

Copied!
11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具效率的無線感測網路物件偵測策略

Efficient Strategy of Object Detecting in Wireless Sensor Network

黃書彥

國立中興大學資訊管理學系碩士班 yellowbooky@hotmail.com

林詠章

國立中興大學資訊管理學系副教授 iclin@nchu.edu.tw

曹 世 昌

亞 洲 大 學 資 訊 科 學 與 應 用 學 系 教 授 sctsaur@asia.edu.tw

摘要

隨者科技的快速發展,無線感測網路 可大量應用於環境的偵測,軍事用途以及 住家監測等等,但由於其體積、無線感測 節點的處理能力、記憶體與電力均受到限 制,因此,對於無線感測網路的處理需求、

儲存空間及電力的消耗都要盡可能降低。

本篇主要在探討無線感測網路中物件的追 蹤,追蹤包含了兩個動作:查詢以及更新,

在本篇文章中,將應用樹狀結構來實做查 詢和更新,以及更進一步的利用指標來減 少物件的更新成本。

關鍵詞:無線感測網路、更新、查詢、追 蹤。

1. 前言

無線感測網路中,每個感測節點都具 有於其他節點的溝通能力,資料處理能力 以及感應環境周圍的能力,無線感測網路 可能由數十個到數百個,甚至是數千個節 點所構成,每個節點能夠把所感應到的資 料,傳回給一個主要節點,我們通常稱它 為 sink,並且由這個主要節點統整,並整 理出所需要的資訊,本篇所要探討的物件 追蹤,包含了更新和查詢兩個動作,更新 是指當某一物件 O 從某個節點 A 的感測範 圍,移到另一個節點 B 的感測範圍時,這 兩個節點以及相關的節點要去做更新節點 內資料表格的動作;而追蹤是指,當一個 人想要得知物件 O 在哪個節點位置附近 時,會從 sink 這個主要節點發出一個查詢 的封包,接著這個封包會傳到物件 O 所在 區域的節點 C 上,並且此節點 C 會做一個

(2)

回傳的動作,並且把物件 O 的位置加入這 個封包,之後傳回給 sink,所以這個人就 能夠得知此物件 O 位於哪個節點附近。兩 個或多個節點可以同時去感應物件,可以 更為準確的去追蹤一個物件[7]。

找出 K 個最接近鄰居的查詢是一種新 的概念[11],一開始使用者要在空間中隨 意找尋一個有興趣的點,叫做「查詢點」,

這篇一樣是使用者從 sink 發出一個請求的 封包,接著就能使用以全局樹狀架構為基 礎的 GRT 演算法、以區域樹狀架構為基礎 的 KBT 演算法或沒有基礎架構的 IKNN 演算法來找出最接近查詢點的附近的 K 個 節點,並且取得這 K 個點的資料以及其位 置。

Tsai 等學者於 2007 年提出了一種新 的物件追蹤方法[6],此方法 Face-track 類 似螞蟻留氣味,把螞蟻比喻為一物件,螞 蟻爬過的地方就會殘留著氣味,此時追蹤 者就可以沿著螞蟻的氣味前進,進而到達 螞蟻所在的地方;此篇使用了一種 Gabriel Graph (GG)去建構無線感測網路的基礎架 構以及維持此基礎架構[8, 9],在這個基礎 架構之下,追蹤者只需要一開始用廣播的 方式發送一查詢的封包,接著只需要跟著 每個已經記錄著物件位置的信號點前進,

並且使用 Face-track shortening 和 Loop face-track removing 的方式適時修正追蹤 物件位置的策略,使得能夠更快的追蹤到 物件以及達到更省電的目的。

目前有些樹狀結構被應用在無線感測 網路的基礎架構上[2, 3, 5],在[5]裡面,使 用了Drain-And-Balance(DAB)的樹狀結 構,在無線感測網路當中去追蹤物件,這 個方法的查詢封包不需要總是洪水氾濫至 整個無線感測網路中,而且物件的更新封 包也並不需要總是傳遞到sink,只需要記 錄在樹狀結構上其他的感測節點,有效率 地改善查詢和更新這兩動作的成本。在[2]

裡面,物件位置更新這個動作,可看成是 [5]的物件位置更新動作的延伸,並且使用 了Deviation-Avoidance Tree (DAT)和 Zone-based Deviation-Avoidance Tree (Z-DAT)這兩個樹狀結構去減少了物件更 新的成本,之後更再一步的使用了Query Cost Reduction (QCR)這個演算法去減少 總成本,本篇便是基於這個基礎架構下,

再使用指標來減少物件更新之成本。在 [3],此作者提出了一種概念,就是在一個 無線感測網路中,不只有一點sink,把sink 沿著整個基礎架構的密度去增加,也就是 說每個sink有自己的樹狀結構,多個sink

(3)

時就有多個樹狀結構,而且每個單獨sink 所構成的的樹狀結構可能會有所重疊,這 樣子雖然能夠增加查詢的速度以及更好的 負載平衡,但是顯然增加了不少更新的成 本以及多點sink的高額架構成本,此降低 的查詢成本並不符合多個sink和多個樹狀 基礎架構重疊上的巨大成本。

在PCS系統中[1],當手機使用者位置 更新時,例如使用者從其所在的LA移動到 另一個LA,就不用像傳統的二層架構,每 次都必須更新HLR,只需要檢測其所在LA 的VLR是否仍然相同,相同的話更新VLR 的項目,不同的話則從原本的VLR做個指 標,指向新的VLR,並且取消舊VLR的項 目並增加新VLR的項目,這樣子可以節省 的更新成本以及比率會很高,其作法只需 要藉由指標以及虛擬層的判斷,而更新 VLR的資料和指標即可,這樣子就不用每 次都去更新HLR。而本篇便是基於此架構 下的指標,來減少物件移動時的更新成本。

2. 物件查詢和更新

這個小節將介紹此篇文章的假設和定 義,以及此無線感測網路的查詢和更新物 件的方法。

2.1. 假設和定義

本篇的無線感測網路是屬於非叢集式 (Non-cluster based)的無線感測網路,也就 是說在整個無線感測網路之中,只有 sink 的存在,並沒有區分為許多叢集,當使用 者需要得知某個物件 O 的所在位置,便從 sink 這個節點發出一個查詢的封包,接著 這個封包可能用洪水氾濫法傳送至整個無 線感測網路,也可能使用一種邏輯架構樹 去傳送至無線感測網路,此時某個感測到 此物件 O 的感測節點 S,收到此封包後將 會回傳此封包至 sink 這個節點;並且假設 當物件 O 位於無線感測網路中的任一個地 方時,所有感測到此物件 O 的感測節點,

將只有收到最強訊號的感測節點會回傳查 詢物件 O 這個封包[10];此時無線感測網 路每個節點的感測範圍將可被切割成類似 Voronoi graph 的架構[4],比如說某個物件 O 位在節點 S 的感測範圍多邊型中,除了 節點本身 S 之外,沒有其他的感測節點會 比節點本身 S 更靠近物件 O,當有查詢物 件 O 的封包到達節點 S 時,只有節點 S 會 回傳此封包到 sink。

(4)

2.2. 無線感測網路架構

當物件抵達或離開一個節點 S 的感測 多邊型範圍後,一個偵測事件將被產生[2], [5],圖 1.(a)表示物件查詢策略,每個感測 節點裡面都有一個表格,存有自己所感測

圖 1. (a) 樹狀基礎架構下的物件查詢。

圖 1. (b) 感測節點表格更新情況。

到物件的資訊以及其鄰近節點 (一次跳躍) 的物件資訊,從 A 點這個 sink 的表格來 看,存有自己感測到的物件 Car3,以及三 個鄰近節點(一次跳躍)B、C 和 D 裡表格的 物件資訊;從 D 點來看,由於 D 點的感測

(5)

範圍並沒有物件的資訊,所以表格裡第一 個欄位並沒有物件的資訊,但其鄰近子節 點 H 以及 G 中,G 有偵測到物件 Car2,

故 D 表格的第三個欄位有 Car2 的資訊;

而從 H 點來看,由於 H 點並沒有任何的子 節點,H 點本身也沒有偵測到有物件在感 測範圍內,故 D 點的表格只存有 NIL 的資 訊,其它感測節點的資料結構則依此類 推,要查詢的時後,則從 sink 發出一個查 詢的封包,並依照 sink 裡紀錄物件資訊的 表格,去對子樹發送封包,當物件所在的 感測節點 G 收到此 Query 封包後,將會回 傳此封包至 sink 節點。

圖 1.(b)表示物件更新策略,當 Car2 從 G 點移動到 C 點時,會從 G 點發出一 個 Dep 的封包,主要是要告知 G 的祖先節 點其 Car2 已經從 G 移動到 C,並且依序 更新收到此封包節點的表格,此 Dep 封包 會傳遞到 G 和 C 的共同祖先 A 而停止;

同時 C 點亦會發出一個 Arv 的封包至 C 的 父節點,此 Arv 封包仍會傳遞至 G 和 C 的 共同祖先 A 而停止,並且依序更新收到 Arv 封包節點的表格;Car3 的移動方式亦 同。

我們使用了 DAT 演算法去架構樹狀 結構[2],來建構出無線感測網路的基礎架

構,當使用 DAT 演算法去建構出一個樹狀 基礎架構的無線感測網路後,我們更進一 步使用指標[1]來改善其每次物件從節點 1 移動到節點 2 時,都必須將更新的封包訊 息送至節點 1 和節點 2 的最小共同祖先節 點的溝通成本。

3. 提出方案

參考圖 2,我們假設一種情況,就是

當 Car1 頻繁的在 K 和 G 之間移動時,每 次物件的更新訊息都必須被傳送至 sink,

當有多個物件時,而且每個物件都頻繁的 在 K 和 G 之間移動,此時 sink 點的更新 成本會非常大。我們在非叢集式的無線感 測網路下應用 DAT 演算法去建立樹狀架 構(圖 2、圖 3),更進一步應用了指標的概 念在此物件更新的策略[1],來減少物件的 更新比率和成本。

(6)

圖 2. 當 Car1 在 G 和 K 之間頻繁移動時的 情況。

圖 3. 當 Car1 從 G 移動到 K 時,G 點的表 格多了 Car1 資訊的指標指向 K,而 K 的 表格也更新了 Car1 的資訊。

3.1. 使用指標的物件更新策略

1. 當一物件 O 從節點 X 移動到節點 Y 時,會檢查 X 是否為源於 Y 的子節點,

或者 Y 是否為源於 X 的子節點,亦或者 兩者都不是。

2. 如果 X 為 Y 的子節點時,則 X 更新表 格第一個欄位為 NIL,Y 更新表格第一 個欄位為 Car1,Y 表格裡記載 X 物件資 訊的欄位更新為 NIL。

3. 如果 Y 是 X 的子節點時,則更新 X 表 格第一個欄位為 NIL,X 表格裡記載 Y 物件資訊的欄位更新為 Car1,而 Y 更新 第一個欄位則更新為 Car1。

4. 若皆非以上兩種情況,X 不會立刻傳遞 Dep(O, X, Y)封包至其父節點,而 Y 亦 不會立刻傳送 Arv(O, Y, X)封包至其父 節點, X 會在其表格中增加一個指向 Y 的指標,並且 Y 表格的第一個欄位將會 更新為 Car1(1),(1)是代表 X 有一個指 標指向 Y,此時 Y 點會記錄 X 有個指標 指向 Y,以及紀錄初始點 X(注意,之後 的點都會記錄此 X,以便之後要沿原路 傳回 Dep 封包);注意,如果物件從 Y 再回到 X,則 X 會取消指向 Y 的指標,

Y 則會更新 Y 表格第一個欄位為 NIL,

代表 X 此時沒有個指向 Y 的指標。

5. 之後當 Car1 繼續任意移動,當從 Y 移 動到 A,再移動到 B 時(A 和 B 可為父 子節點或不是),會繼續使用指標來指向

(7)

物件所在節點的位置,當到 B 時指標增 加到 4(也就是{4}),會開始更新的動 作,不再使用指標來指向物件,也就是 會從 A 點發出 Dep(O, X, B)的封包,此 Dep(O, X, B)的封包會循原本的指標沿 原路傳回 X 和 B 的共同祖先節點,收到 此 Dep(O, X, B)封包的節點會依序更新 所存的表格資訊;而 B 也會發出 Arv(O, B, X)的封包至 B 的父節點,此 Arv(O, B, X)的封包會沿著原本的樹狀結構傳回 X 和 B 的共同祖先節點,收到此 Arv(O, B, X)封包的節點也會依序更新所存的表 格資訊。

圖 3 介紹了一個簡單的範例,當 Car1 從 G 移動到 K 時,並不會立即發出 Dep 和 Arv 的更新封包到 G 和 K 的共同祖先節 點 A,這時候只需要將 G 的表格更新成 DLG (NIL, {Car1}K),多了個 Car1 資訊的 指標,這個指標指向 K,而 K 也會將其內 的表格更新為 DLK ({Car1}),當使用者發 出一個欲查詢 Car1 的查詢封包

Query(Car1)時,這個封包會依序由每個節 點內表格的資訊依序往子節點傳遞,當此 封包傳遞至 G 時,此時 G 點有個指標指向 K,此封包便繼續往 K 點傳送(注意,G 點 和 K 點在 DAT 演算法下並沒有連接),之

後此查詢封包將會沿著原路回到 sink。

3.2. 使用指標的物件查詢策略

1. 當某個使用者從 sink 發出查詢的封包 時,sink 會從其表格內找出使用者欲查 詢的物件資訊位於 sink 的哪個子樹,

之後 sink 便把封包往此子節點 X 傳遞。

2. 當 X 收到此封包後,一樣會從依其欄 位找出其物件位於 X 的哪個子節點之 後,之後依序往下傳遞此查詢封包,當 傳遞到樹狀結構的最後一個子節點 Y 還沒有發現此物件時,代表此節點有個 指標指向其他節點 Z。注意,Z 並不屬 於 Y 的子節點,之後繼續把此查詢封 包往 Z 傳遞,當送到某個節點後,而 此節點的感測範圍擁有此物件時,此節 點將會沿著原本此節點的樹狀結構回 傳此查詢封包至 sink(注意,此查詢封 包回傳時並不會沿著傳遞過來的路線 回去)。

在這種基礎樹狀架構下,當同時有許 多物件頻繁地在 K 和 G 之間移動時(圖 2),使用指標能夠有效地減少物件更新的 成本,以圖 3 來看,當 Car1 從 G 移動到 K 時,以原本的方法[2]去對物件做更新,

(8)

總共需要 6 次更新(A、J、G、C、F 和 K) , 但是以指標的方法去做更新的話,只需要 做 2 次更新(G 的指標和 K),尤其當物件 數一多,能夠減少的更新成本會降低許 多;而查詢的話更只需要多一次跳躍就 行,雖然查詢成本增加了,但是降低的更 新成本更有顯著的增加。

圖 4 我們說明一個應用指標在物件更 新和查詢的實例,Car1 從從 G 點開始,經 過 K 和 F 到達 E 時,各感測節點的表格及 指標變化,一開始 Car1 在 G,此時 G 的 表格為 DLG({Car1}),當 Car1 移動到 K,

此時 G 表格更新為 DLG(NIL, {Car1}K),

K 的表格為 DLK({Car1(1)}),當 Car1 繼續 從 K 移動到 F,K 表格更新為 DLK(NIL, {Car1(1)}F),F 的表格更新 DLF({Car1(2)}, NIL, NIL),之後 Car1 繼續往 E 移動,此 時 F 表格更新為 DLF(NIL, NIL, NIL, {Car1(2)}E),注意,F 表格增加的最後一 個欄位為指向 E 的指標,之後 E 點依此類 推。

圖 4. Car1 從 G 點開始,經過 K 和 F 到達 E 時,各感測節點的表格及指標變化,虛 線代表查詢封包 Query(Car1)的傳遞路線。

當使用者從 A 這個 sink 發出一個查詢 的封包 Query(Car1)時,此封包的傳送路徑 如圖 4,而回送路徑則沿著 E 原本的樹狀 結構往 E 的父節點傳送;依本例來看,當 Car1 到達 E 時,如果 Car1 從 E 再度回到 F 時,E 表格會更新為 DLE(NIL, NIL),F 表格會更新為 DLF({Car1(2)}, NIL, NIL),若 Car1 從 E 移動到 B 的話,指標 已經增加到 4,代表需要更新動作,此時 Dep(Car1, G, B)封包會沿著原本指標延源 路往回傳遞到 G,G 再傳遞 Dep(Car1, G, B) 封包回 A,此時所有收到此封包的感測節 點會進行更新表格的動作,而 B 亦會依其

(9)

原本的樹狀結構傳送回 Arv(Car1, B, G)的 封包,收到此封包的感測節點也會依序更 新的動作。

4. 績效評估

在這一小節,我們將會評估此指標對

於物件更新和查詢成本的影響,我們假設 當更新感測節點表格時,新增指標和更改 欄位的成本我們把它當作一樣,方便做估 算,並且分析說明當物件頻繁的移動時,

使用指標改善的更新成本會非常的大。

從圖 4 來看,當 Car1 從 G 移動到 E 時,我們的方法總共做了 6 次更新成本,

但是如果是原本方法時[2],總共需要 11 次更新成本,而查詢動作我們的方法總共 需要 7 次跳躍,原本方法需要 4 次跳躍,

通常更新感測節點的表格會比感測節點單 純的遞送封包還需要消耗掉更多的能源,

這會使得感測節點的能量耗損更快,而且 當物件不斷的在 G 和 K 之間來回時,我們 的方法只需要更新指標和復原指標即可,

但是原本的方法則需要不斷的傳送 Dep 和 Arv 的封包往 A 點,此時更新成本會非常 之大,造成感測節點的能源耗損的更快 速,由於感測節點通常是用電池當作能量

來源,因此能夠達到省電的效果是個必要 考量。

假如我們的方法指標到達 4 時(圖 4,

從 E 到 B),會開始做更新的動作,此時會 發出 Dep(Car1, G, B)的封包沿著 E、F、K 到 G 回去,並從 G 點回到 A 點,也會從 B 點發出 Arv(Car1, B, G)的封包,收到這些 封包的感測節點,會開始更新的動作,我 們的方法從 G 跑到 B,總共需要 13 次更 新成本,但是原本的方法則需要 15 次更新 成本;另一個情況,當 Car1 不從 E 點移 動到 B,而移動到 H 時,總共需要 14 次 更新成本,原本的方法需要 13 次更新成 本,這是我們考慮當指標達到 4 的時候,

需要再重新做更新成本的總和,我們的方 法特別在物件橫跨過多個子樹時,其所降 低的更新成本會很大,不用每次都需要不 斷的往樹狀結構的前端送更新封包,因此 當物件橫跨多個子樹前進時,明顯地會比 原本的方法還要好,何況物件可能會常常 在位於兩個不同子樹的感測節點間移動 (圖 2),所以指標能減少許多的更新成本。

(10)

5. 結論

在這篇文章裡面,我們提出了一種用

於 PCS 方法的指標,來減少物件無謂的更 新成本,並且在物件頻繁的在相鄰子樹之 間移動時,有效的減少了兩個子樹的更新 成本,雖然查詢時需要付出一點封包跳躍 次數增加的代價,但是減少的更新成本更 多,不但達到負載平衡,更能有效地降低 感測節點電池能源的消耗量,我們使用指 標的好處如下:

1. 每個節點的表格只需要增加一個指標 的欄位即可,容易實做。

2. 當物件頻繁的在某兩個感測節點來回 移動時,指標更可有效地節省能源消 耗。

3. 物件的更新比率以及更新成本有效地 降低。

4. 對於物件的移動能夠更有效地管理及 感測。

由於此無線感測網路架構類似於分散 式資料庫,需要一層一層查詢下去,因此 對於許多階層式無線感測網路能夠以指標 方式有效地減少更新的比率和成本。

7. 參考文獻

[1] C. C. Chang and I. C. Lin,

“The Strategy of Reducing the Location Update Traffic Using Forwarding

Pointers in Virtual Layer Architecture, ” Computer Standards &

Interfaces, Vol. 25, No. 5, September 2003, Pages 501-513.

[2] C. Y. Lin, W. C. Peng, and Y. C. Tseng, “Efficient In-Network Moving Object Tracking in Wireless Sensor Networks,”

IEEE Transactions on Mobile Computing, Vol. 5, No. 8, AUGUST 2006.

[3] C. Y. Lin, Y. C. Tseng, and T. H. Lai, “Message-Efficient In-Network Location Management in a Multi-sink Wireless Sensor Network,” Proceedings of the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ensor Networks, Ubiquitous, and Trustworthy Computing Vol. 1, 05-07

June 2006, pp. 496 – 505.

[4] F. Aurenhammer, “Voronoi

Diagrams—A Survey of a Fundamental Geometric Data Structure,” ACM Computing Surveys, Vol. 23, No. 3, pp.

345-405, Sept. 1991.

[5] H.T. Kung and D. Vlah, “Efficient Location Tracking Using Sensor Networks,” Proceedings of IEEE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nd Networking Conference, 2003.

[6] H. W. Tsai, C. P. Chu, and T. S. Chen,

“Mobile Object Tracking in Wireless Sensor Networks,” Vol. 30, No. 8, 8 June 2007, pp. 1811-1825.

[7] M. Ding, D. Chen, A. Thaeler, and

(11)

X. Cheng, “Fault-Tolerant Target Detection in Sensor Networks,”

Proceedings of the IEEE on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and Networking Conference (WCNC 2005), Vol. 4, New Orleans, LA, USA, March 2005, pp. 2362–2368.

[8] Q. Huang, S. Bhattacharya, C. Lu, and G. Roman, “FAR: Face-aware Routing for Mobicast in Large-scale Sensor Networks,” ACM Transactions on Sensor Networks Vol. 1, No. 2, 2005, pp. 240–271.

[9] Q. Huang, C. Lu, and G.-C. Roman, “Reliable Mobicast via Face-Aware Routing,” Proceedings of the IEEE Conference on Computer

Communications (INFOCOM’ 04), pp.

2108-2118, Hong Kong, China, March 2004.

[10] W. P. Chen, J. C. Hou, and L. Sha,

“Dynamic Clustering for Acoustic Target Tracking in Wireless Sensor Networks,” IEEE Transactions on Mobile Computing, Vol. 3, No. 3, pp.

258-271, July, 2004

[11] Y. Xu, T. Y. Fu, W. C. Lee, and Y. C.

Tseng, “Processing k Nearest Neighbor Queries in Location-aware Sensor Networks,” Signal Processing, Vol. 87, No. 12, December 2007, pp. 2861-2881.

數據

圖 2.  當 Car1 在 G 和 K 之間頻繁移動時的 情況。  圖 3.  當 Car1 從 G 移動到 K 時,G 點的表 格多了 Car1 資訊的指標指向 K,而 K 的 表格也更新了 Car1 的資訊。  3.1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Kyunghwi Kim and Wonjun Lee, “MBAL: A Mobile Beacon-Assisted Localization Scheme for Wireless Sensor Networks,” The 16th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puter Communications

Krishnamachari and V.K Prasanna, “Energy-latency tradeoffs for data gathering in wireless sensor networks,” Twenty-third Annual Joint Conference of the IEEE Computer

Selcuk Candan, ”GMP: Distributed Geographic Multicast Routing in Wireless Sensor Networks,”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Distributed Computing Systems,

Harma, “Automatic identification of bird species based on sinusoidal modeling of syllables,” in Proceedings of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coustics, Speech,

Many kinds of sensors like sound sensor, light sensor, temperature/humidity sensor and infrared sensor are used in the hardware system to imitate the sense organs of

Kyunghwi Kim and Wonjun Lee, “MBAL: A Mobile Beacon-Assisted Localization Scheme for Wireless Sensor Networks”, the 16th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puter Communications

A Wireless Sensor Network is composed by a group of tiny devices with limited energy. Since the number of sensing nodes is usually huge, the sensing nodes are usually on

Sun, “The Application of Role-Based Access Control in Workflow Management Systems”, Proceedings of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ystem, Man and Cybemetics, vol.6, 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