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國小教師對動物利用的態度及動物教學之看法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國小教師對動物利用的態度及動物教學之看法"

Copied!
23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國小教師對動物利用的態度 及動物教學之看法

莊維倢

劉湘瑤

∗∗

摘 要

本研究主要目的係發展一套適合分析教師對動物利用的態度之工具,探究不同背景的國小教師 在動物利用態度上的差異情形,並瞭解教師在面對課程中出現飼養動物單元時所持有的觀點。從文 獻分析中發現,動物的倫理議題具有多元的哲學論述,先前量表設計多為探討單一動物利用類型和 二元式的態度論述。因此,本研究工具設計選定教學利用、科學利用與食用利用三種動物利用類型,

根據三種利用態度論述—態度一(可任意利用)、態度二(最佳動物福利狀態的利用)及態度三(不 可利用),設計量表題目。經以高雄縣472位教師為對象進行施測,由因素分析結果及內部一致性 檢定,確認此量表具有建構效度和良好的信度。本研究調查發現,教師在不同動物利用類型之態度 皆以態度二認同度最高。教師的性別、宗教信仰、飼養動物經驗、支持社會運動意向及實施動物教 學意向,會影響教師對動物利用的態度。教師雖認同飼養動物教學最重要的教學目標為「尊重生 命」,在選擇飼養動物教學時,仍以「符合課程目標及需求」為最主要的考量,顯示教師習慣依照 課程目標及需求進行教學。最後,本研究提出動物福利概念融入國小課程與教學之需要,及動物利 用態度後續研究的建議。

關鍵字:動物福利、態度量表、國小教師

高雄縣大樹鄉大樹國小 教師

∗∗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 副教授

(2)

緒論

印度聖雄甘地曾經說過:「一個國家的道德 是否進步,可以從其對動物的態度中看出。」(鍾 丁茂,1999)。動物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有 些動物生活在大自然裡,未經人類馴化,如野生 動物;有些動物提供給我們食物,如農場動物;

有些動物被馴化,成為人們的好朋友,如同伴動 物;有些動物為了促進醫學及科技的發達而犧牲 生命,如實驗動物;有些動物被訓練成雜耍的馬 戲團動物,如表演動物。這些動物被動地為人類

「犧牲奉獻」,但是,人們是否真切地為這些動 物設身處地著想?是否考量到牠們的生命境況 及生存權呢?

十九世紀初開始,英國在對待動物的議題上 就有許多的著墨,最早有關動物的法案是1822 年「對待牲畜法案」,而於1824年成立最早的保 護動物組織-防止虐待動物協會(Society for the Prevention of Cruelty to Animals, 簡稱SPCA),

直到現在,西方社會在涉及動物議題的實務和學 術領域,已發展出許多新觀點,匯集而成一種新 的社會趨勢,要求人們改善對待動物的態度及方 式(錢永祥,2002)。二十世紀末,動物保護運 動在台灣也開始發聲,1989年6月制定「野生動 物保育法」,1998年11月制定「動物保護法」,

之後還制定一些子法如寵物管理辦法、實驗動物 管理辦法等有關動物的法案。動物議題已由早期 的同伴動物如流浪狗議題,野生動物保育,漸漸 推展到數量龐大的經濟動物及實驗動物上。

一般而言,與學校教育有關的動物使用方 式,以飼養或解剖動物作為生物實驗觀察為主,

然而,在洪苑齡(2006a)的國中小教科書分析 中卻發現,動物議題在目前台灣的教科書中出現 頻率不低,且幾乎每一個學習領域皆有,但是出

現動物的圖或文,多半是以人利用動物的觀點來 看待,較少提及對動物福利的關懷。國小教育是 國民教育的基礎,是正式教育的啟蒙階段,小學 階段的學習是孩童各種態度、價值觀及習慣養成 的關鍵時期,教師透過各種教學活動傳達意念 時,應特別謹慎小心。Millet與Lock(1992)指 出學生對動物使用的議題可能牽扯到道德、倫 理、經濟等多方面的因素,教師有必要引導學生 去思考動物使用這類具爭議性且兩難的問題,從 思辯的過程中學會如何找出證據支持自己的論 點,所以老師自身的知識與態度就愈形重要。另 有調查研究指出,學童獲得動物實驗相關知識的 主要來源除了電視和書籍外,就是學校老師(林 瓊楓,2006),可見老師是學生重要知識來源之 一,教師的言行態度對學生具有示範和潛移默化 的功效,教師對於教科書觀點的詮釋及授課方式 呈現,也受到教師自身對動物態度的影響,因此 探討教師對動物利用態度和其教學上利用動物 的情形為一重要的課題。

先前有關對動物利用態度的研究(如Millet

& Lock, 1992;Phillips & McCulloch, 2005;Smith, 1994;林瓊楓,2006),量表設計所探討的動物 利用的用途種類較單一,而利用的態度傾向採二 分法,即「利用」或「不利用」。本研究從文獻 分析中發現,人類利用動物的傳統及動物權的倫 理議題具有多元的哲學論述,其中強調動物權的 代表人物Peter Singer在《動物解放》書中,主張 動物和人類一樣都有感知痛苦和快樂的能力,反 對各種形式的動物利用,更直指集約飼養和動物 實驗均犯了嚴重的道德錯誤(孟祥森、錢永祥 譯,1996);另主張動物福利論者,認為可有條 件地利用動物,但須盡可能減少其不必要的痛 苦,並強調人類所得到的「利益」與動物所付出 的「代價」應取得平衡(Broom, 1991;Duncan &

(3)

Dawkins, 1983)。從動物權和動物福利的文獻分 析可見,評量人們對動物利用的看法並不適合化 約成用與不用兩類。人們對待動物的態度除了會 受到文化的影響外(Kellert, 1993; Phillips &

McCulloch, 2005),還會因動物種類而有不同的 好惡(Kellert, 1996)。因此,本研究主要目的 為發展一套適合分析國小教師對動物利用的態 度之評估工具,此態度量表涵蓋三種動物利用的 用途,包括與教育相關的「教學用途」和「科學 研究用途」,以及與日常生活最密切的「食用用 途」,以三種態度論述,即「任意利用」、「最 佳動物福利狀態利用」和「不利用」三類命題,

以檢測教師對動物利用的態度。研究工具中亦設 計假設性的教學情境,探討國小老師對動物利用 於教學上的態度,以瞭解教師面對課程中出現飼 養動物的單元時,會採取何種作法及其原因。本 研究並進一步分析不同背景的國小教師在動物 利用態度上的差異情形。

文獻探討

一、動物利用態度之論述

人類對動物的認知和態度,決定了動物所受 到的待遇(Lawrence, 1995)。藉由東西方思想對動 物利用態度的探究可知,雖然在文化發展過程及 思想建構的因素中互有相同及相異處,但是,從 中可見人已從自身的關懷,漸漸擴大到對生命個 體及整體生態系的關懷,而動物權更是東西方共 同關心的倫理思想。依據不同理論之論述,從中 歸納出對動物利用態度的分類,分為以下三類:

(一)「可任意利用」態度

早期基督教在談及人與動物的關係時,宣稱 人類有靈魂而動物沒有(Salisbury, 1997)。聖 經認為人跟動物都是被創造物,但是人對動物有

支配的權利(費昌勇,2004)。人類中心主義者 也認為人類的地位和價值高於大自然及其間的 動植物,對人類有利的生命形式可視為人類的資 源,必須加以保護和管理以維持其永續性(王從 恕,2006)。意即人類有主宰動物的權利,視動 物為人類可以隨意利用的資源,因此人類以自己 的利益考量為出發點,自然萬物對於人類只有工 具性及實用性的價值。

(二)「最佳動物福利狀態利用」態度

儒家認為人雖為萬物之尊,但人類不能任意 濫用自然萬物,除非是人類維持生命的基本需要

(李瑞全,2000)。生態中心主義者認為維持整 體生態系統的平衡和穩定是不可或缺的,人類必 須尊重所有生命的形式,但是為了人類的基本需 求,人類可以適當地、有節制地取用大自然中的 資源,且應以不添加痛苦於動物身上為原則(莊 慶信,2002)。意即認同人類雖因自身的利益使 用動物,但是必須基於基本的需求及盡可能地維 護動物福利,身為人類的道德義務即是盡量減少 動物受苦的程度和總量。

(三)「不利用」態度

道家思想中認為應讓萬物自然生長,不據為 己有,不干涉萬物,讓動物按自身的天性生長在 原本的地方,且萬物都是平等無貴賤之分,反對 人類對大自然的控制與濫用(陳德和,2000;莊 慶信,2002)。佛教的思想認為一切眾生皆有佛 性,眾生平等,對待人與非人類生命應一視同 仁,所有有生命者均應受到尊重及護生,人與動 物生命會透過輪迴互相轉換,因此不可殺生以避 免結下惡緣(莊慶信,2002)。1973年首倡動物 解放(Animal Liberation)的澳洲哲人辛格(Peter Singer)認為動物具有感知能力,應與人平等對 待,遂提出平等原理,主張對所有生物付出平等 的考量。1983年美國哲人李根(Tom Regan)認

(4)

為動物具有天賦價值,擁有其自身的生存權利,

人只是自然界的一部份,不能宰制動物(莊慶 信,2002)。意即所有生命都具有其天賦價值,

動物亦如此,擁有所謂「動物權」,而此價值獨 立於其他個體對他的需求和使用,必須獲得尊 重,不能任意使用。

二、動物利用類型與動物福利

動物利用的類型繁多,本研究選擇「教學使 用為目的之動物利用」、「科學研究與應用為目 的之動物利用」、「食用為目的之動物利用」三 種動物利用類型作為瞭解教師對動物利用的態 度。在「動物實驗」的定義中指出,所有可能造 成動物疼痛、緊張、痛苦、遺傳訊息非自然的改 變、暫時性或永久性的傷痕,甚或死亡的實驗皆 為動物實驗,從學校的青蛙解剖到複製羊桃莉皆 包含在內(李力,1998)。而此研究以國小教師 為研究對象,故特別把教學使用為目的之動物利 用從科學研究為目的之用途中獨立出來探討。

在教育現場常可見動物的題材,例如國中小 課程裡的活體動物教學及高中大學課程裡的動 物解剖教學。在台灣的教育課程中,動物議題出 現頻率不低,且幾乎每一領域皆有,但是出現動 物的圖或文,多半是以人利用動物的觀點來看 待,較少提及對動物福利的關懷(江慧儀,2005;

洪苑齡,2006b)。卓燕萍(2006)的研究中指 出國小階段有超過九成的學童在學校的課程中 曾飼養過動物,飼養動物的種類從無脊椎動物,

如:蠶、蝴蝶幼蟲等,至較高等的脊椎動物,如 魚、兔子、小雞等,可見活體動物教學的普遍性,

但這些動物如何取得,結束課程後,這些飼養動 物的流向與照顧,教科書皆未清楚交代,教師是 否在飼養的過程中引導學生注重動物的福利與 尊重生命的觀念,仍值得商榷。

動物實驗應用的範圍廣泛,舉凡醫藥、農 學、軍事、心理學、生物學、獸醫學等,皆有動 物實驗的內容,近年在生物科技發展上更是扮演 重要的角色。藉動物解剖來探索人體的奧秘,西 元前早有記載,而動物解剖實驗一直到十九世紀 才開始大量運用於生理學的研究。當時的科學 家,認為動物並無所謂心靈,亦無感受痛苦的能 力,即使承認動物能感受痛苦,如Claude Bernard 在其經典名作《實驗醫學概論》(An Introduction to the Study of Experimental Medicine)所言,人有 完全且絕對的權利從事動物實驗,雖然這些實驗 造成動物痛苦及危險,只要有益於人類,這行為 在本質上即屬道德(引自李鑑慧,1998)。而十 九世紀是人道思想迅速發展的時期,蔓延社會各 層面,舉凡奴隸、婦女、兒童、貧戶、精神病等,

甚至人與動物的關係,也在此進入道德討論的領 域,科學界各種殘酷的動物實驗,也在此成為各 方聲討的對象。西方世界中,尤以英國最早,在 1876年訂定了最早的「防止殘酷對待動物法 案」,是世界上最早規範動物實驗的法案。至今,

因為大眾體悟到動物實驗使動物承受大量的痛 苦,引發許多討論動物實驗爭議的聲浪,以動物 也有感覺痛苦的能力為訴求,要求改善實驗動物 的處境,發展替代實驗,遵守動物實驗的3R(取 代化、精緻化、減量化)原則(李力,1998)。

人類畜養動物的年代久遠,在距今約一萬五 千年前(舊石器時代),人類即開始畜牧活動,

為了日漸增加的需求量,從1950年代開始,產生 密集的圈養方式,將動物從原本的戶外環境移至 圈養設備中,至今,規模龐大、高度密集的畜牧 業,成為飼養農場動物普遍的方式,此種飼養方 式,對動物產生許多痛苦的待遇。Ruth Harrison 在1964年的著作《動物機器》(Animal Machines) 中,首度將此大規模的畜養方式在書中呈現,不

(5)

僅和一般民眾所認知及喜愛的田園農家形象大 相逕庭,更因此引發社會對農場動物處境的廣泛 討論。他也在書中創造了工廠化農場(Factory Farming)一詞,來形容這種新產業,認為此產 業對於利潤的重視,高於對動物的關注(Waldau, 1998)。1965年英國政府為了回應Harrison一書 所引起的社會迴響,成立了「布蘭貝爾委員會」,

聽取各地的證詞及參訪英國各地農場,最後,委 員會建議,所有農場動物至少必須有足夠的行動 自由,包含能夠輕易的轉身、整理毛髮、站立、

躺下及伸展四肢(引自Mench, 1998)。之後由 英國農場動物福利委員會(Farm Animal Welfare Committee, FAWC)將建議的範圍擴大,於1992 年提出動物福利的五項基本自由,包含免於飢餓 與乾渴的自由、免於生理或心理不適的自由、免 於痛苦、傷害或疾病的自由、表現自然行為的自 由及免於恐懼與緊迫的自由,此五項自由成為評 定農場動物福利的指標(廖震元,2001)。

三、動物利用態度相關研究

動物在教學上的利用態度研究可分為兩 類,一類是活體動物教學,一類是動物解剖教 學。Millet & Lock (1992) 的研究發現,青少 年學生認為將動物留在學校裡是錯誤的,傾向不 利用動物;而中學教師認為要激發學生學習興 趣,支持利用活體動物在所有年齡層(7至12歲)

的教學,唯認為在動物解剖上需有年齡的限制

(Smith, 1994)。國內一項有關高中生對動物解 剖教學觀點之調查研究發現,高三學生有約38%

認為「活體動物解剖課程」無法達到目標,另外 有14.5%學生產生噁心、恐怖、殘忍等相當程度 之心理障礙(關懷生命協會,2003)。

綜合幾項探討學生對於利用動物於科學實 驗的態度研究(如:Millet & Lock, 1992; Phillips

& McCulloch, 2005; Smith, 1994; 林瓊楓,2006)

發現,從國小高年級學童、14至15歲的青少年到 16至30歲的大學生,對於動物實驗的態度傾向負 向(歐洲比亞洲為甚),皆認為應禁止為了科學 研究而進行動物實驗,甚至認為為了解剖動物而 繁殖動物是錯誤的Millet和Lock (1992)的研究 也包括學生對動物在食用上的利用態度,其結果 顯示14至15歲的青少年認為若飼養動物是為了 取得食物製品,但並不特別提及屠宰的事情,大 多數認為這是可以接受的,而女生較男生傾向反 對動物在此類型上的利用。在一項跨國性的研究 中,Phillips和McCulloch(2005)發現,所調查 的16至30歲的大學生中,歐洲的學生比亞洲的學 生較不能接受對農場動物的殘酷作法;性別差異 上,女性較男性關心動物福利,反對動物承受痛 苦及更尊敬動物生命。

另外,行為科學家運用多種方式,瞭解反對 剝削動物者的社會學和心理學機轉。這些研究顯 示,關心動物者雖是異質性很高的一群,但也擁 有一些相似的特質,如女性、白種人、中等以上 的社經階層者、教育程度較高者、支持其他如環 保、女權、同性戀權利運動等社會運動者,不隸 屬主流的宗教教派者等,參與動物福利及權利運 動的比率較高(Herzog, 1998),而年紀較輕者

(Gluck & Shapiro, 1997)與有飼養寵物經驗 者,對於動物福利的關懷遠勝過成長過程中不曾 養過動物的人,這些人也比較會加入環保及動物 福利的慈善機構與組織(Paul, 2000)。本研究 將上述文獻中所發現影響動物態度的特質,列為 背景變項的調查,以驗證其理論。

(6)

研究方法

一、動物利用態度量表編製

本研究主要目的,係針對國小教師編製一份 具有效度與信度的「動物利用態度量表」,藉以 瞭解國小教師的動物利用態度。動物利用的類型 非常多,舉凡食用、表演、陪伴、研究等,本研 究選擇三種動物利用類型為脈絡,分別為「以教 學使用為目的之動物利用」、「以科學研究為目 的之動物利用」、「以食用為目的之動物利用」,

以瞭解教師對動物利用的態度。選擇第一種以教 學使用為目的的動物利用,是因為設定之研究對 象為國小教師,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常會接觸到與 動物相關的課程,因此,選擇與教師最有相關的 利用類型作為瞭解教師對動物利用的態度之 一。選擇科學研究及食用為目的的動物利用是因 為實驗動物與農場動物是動物利用類型中,使用 動物數量最多且動物受到痛苦也最多,但卻是最 常被忽略的(孟祥森、錢永祥譯,1996),因此,

將之納入本研究欲探討的動物利用類型中。依據 研究目的與文獻探討,提出本研究工具內涵及分 析之架構,如圖1所示。依此架構所自編之動物 利用態度問卷分為三部分,說明如下:

(一)問卷第一部分:動物利用態度量表 本研究量表第一部分為針對教學利用、科學 利用及食用利用三種動物利用類型,分別探究教

師在這三種動物利用類型態度陳述的認同程 度。動物利用態度的類型定義已於前述文獻探討 的第一部分說明。依據題目的情境,以三種不同 利用態度能相對應的文句呈現,讓受測者依照每 個看法的認同程度勾選,採Likert六點量表設 計,兩端分數從6分到1分,代表「非常同意」、

「同意」「部分同意」「部分不同意」、「不同 意」到「非常不同意」,分數愈高表示受試者對 該看法的認同程度愈高,反之則較低。以「教學 使用為目的之動物利用」的題目為範例,說明如 表1。

各種動物利用類型分別設計四個情境(表 2),各有其意涵,分述如下:

1.一般性情境:針對該動物利用類型一般性、

普遍性情況設計題目。

2.指定式情境:將該動物利用類型指定某一情 境設計題目。

3.假設性情境:模擬現實可能會發生的情況作 為設計題目的依據。

4.爭議性情境:以爭議性的事件激發受測者進 一步審慎思考自身對該利用方式的看法。

每個情境之後對應三個態度命題,有四個情 境,故各動物利用類型有12題態度命題,原始問 卷依三種動物利用類型共設計36題,每個態度傾 向則對應12個題目。

表1 「教學使用為目的之動物利用」情境及態度命題範例

情境設定 看法(態度命題) 對應之態度

有些知識唯有利用活體動物才能學習到,這是 無可取代的教學方式。

態度一

(可任意利用)

教學中使用動物有其成效,但我會盡力避免讓 動物承受痛苦,減少動物的不適感。

態度二

(最佳動物福利狀態的利用)

在課堂中使用活體動 物進行教學的看法有 下列三種,你對下列 看 法 的 同 意 度 各 為

何? 動物是有生命的,會感受到痛苦,因此無論如 何都不可以拿來當作教學材料。

態度三

(不可利用)

註:加註底線處為主要的態度主張句。

(7)

圖1 研究工具設計內涵及分析架構

(二)問卷第二部分:對飼養動物教學的看法 此部分主要是調查教師在面對課程中出現 飼養動物的單元時,會採取何種作法及其原 因。第一題是詢問教師在進行飼養動物教學 時,對七項教學指標重要性的排序,以瞭解教 師教學的重點;第二和三題調查教師認為適合 作為飼養動物教學的物種及其主要的考量因 素,這兩題為單選題;第四題則探討教師採取 飼養動物教學的意向及原因,作答時先選擇是 否願意實施,再勾選原因,可複選(見附錄)。

此調查內容所設計的選項,是從先前收集的訪

談資料,歸納出教師在飼養動物教學上的想 法,所編制而成的。

(三)問卷第三部分:個人基本資料

個人背景變項的調查,乃欲驗證文獻中提 及會影響對動物態度的特質,調查項目包括:

性別、宗教信仰、年齡、飼養動物經驗、支持 社會運動意向。宗教信仰所調查的項目涵蓋我 國最主要的宗教類別,如:佛教、道教和基督 教,以及無特定信仰和其他宗教等五項。年齡 層分為30歲以下、31-40歲、41-50歲和51歲以上 等四個類別。飼養動物經驗除了調查是否有經

(8)

驗外,亦要求受測者寫出飼養的動物種類,分 析時僅以虛擬變項0代表「否」,1代表「是」

處理之。支持社會運動的調查與前項類似,選 擇「是」者,亦要求勾選生態保育、女權運動、

和平運動或其他等項目,並可複選,資料處理 以0代表「否」,1代表「是」,進行變項之間 的差異分析。

二、研究對象

態度量表採取因素分析進行建構效度之檢 驗,因素分析所需之樣本大小推薦值,根據

Gorsuch(1983)之建議,樣本人數至少為量表題 數的五倍,Everitt (1975)則認為應為題數的10 倍(引自MacCallum, Widaman, Zhang, & Hong, 1999)。本研究之量表題數共計36題,目標樣 本數為360份有效問卷。

本研究選取高雄縣任教的國小教師為研究 對象,抽樣的方式將高雄縣分為四區:鳳山市、

鳳山區、岡山區和旗山區,依照教師人數比例 採取各區總人數之10%的樣本發放問卷。發放 份數總計552份,回收498份,有效問卷472份,

回收率為90.2%,可用率為85.5%。

表2「動物利用態度量表」各動物利用類型之情境命題

題目情境 教學利用 科學利用 食用利用

1.一般性 情境

在課堂中使用活體動物 進行教學的看法有下列 三種,你對下列看法的同 意度各為何?

對於動物實驗的看法有 下列三種,你對下列看法 的同意度各為何?

人 類 為 了 食 用 動 物 的 肉、乳品及蛋,而飼養及 培育動物,你對下列看法 的同意度各為何?

2.指定式 情境

為了達到教學目的而飼 養昆蟲,你對下列看法的 同意度各為何?

根據研究顯示,經過動物 實驗的結果有些能類推 到人類身上,有些則不 行,例如人類常使用的止 痛藥阿斯匹靈並未通過 動物測試。你對下列看法 的同意度各為何?

畜牧業為了提高產量,將 農場動物以高密度的方 式集中飼養,你對下列看 法的同意度各為何?

3.假設性 情境

假設課程中提到要飼養 動物做為教學觀察,請問 你會如何做?你對下列 看法的同意度各為何?

動物實驗應用在許多產 品的測試,以確認其效用 和安全性,例如清潔劑和 化妝品。你對下列看法的 同意度各為何?

假設你正在為準備今晚 的晚餐而在超級市場挑 選食材,請問你在挑選時 會做何考量?

4.爭議性 情境

在飼養動物教學上,有人 因後續處理問題而建議 以飼養「蝴蝶幼蟲」取代

「蠶寶寶」,你對下列看 法的同意度各為何?

假設你的家人罹患了某 種疾病,恰好有一種新藥 剛被研發出來,但尚未經 過動物實驗測試,你會希 望如何?你對下列看法 的同意度各為何?

業者為了方便管理和收 集雞蛋,常將蛋雞關在籠 子裡飼養,終其一生只在 狹小的空間裡度過,你對 下列看法的同意度各為 何?

(9)

三、資料分析

問卷施測結果以SPSS For Windows 12.0版 套裝軟體進行資料分析,態度量表以因素分析 檢驗建構效度,另以皮爾森積差相關和內部一 致性Cronbach α檢驗信度。態度變項在各背景 變項上的差異分析,包括獨立樣本t考驗和單因 子變異數分析。

結果與討論

一、量表信效度分析

動物利用態度量表題目以因素分析檢驗建 構效度,首先,利用取樣適切性量數(KMO)

值的大小來判別量表題項間是否適合進行因素 分析,本量表之KMO值為0.89,顯示研究資料取 樣適當且可以進行因素分析(邱皓政,2004)。

接著,採用主成份分析法(principal component)

及直接斜交法轉軸進行指定三個因素的因素分 析,刪除因素負荷量(factor loading)小於0.4的 題目。本量表經第一次因素分析後刪除三題,其

中兩題為食用動物利用類型,一題為科學利用類 型。保留的33題進行第二次因素分析,所有題目 皆落在原設定的三個理論構念下,即三種動物利 用態度類型。三個態度類別內部一致性信度檢 定,分量表Cronbach α值分別為0.84、0.74和 0.88,總量表為0.75,分析結果呈現於表3。

另針對動物利用態度量表中各動物利用類 型分項間是否具有相關性,以Pearson積差相關 分析,結果繪製如圖2。結果顯示教師對於態度 一(可任意使用)和態度三(不可使用)的命 題看法,在三種不同類型的動物利用(教學、

科學實驗、食用)之間的認同程度達中度正相 關,相關係數介於0.41到0.60之間。態度二之三 種不同動物利用類型之相關性為中低度相關,

相關係數介於0.31到0.39之間。教師對這三種動 物利用類型之認同程度並非相互獨立,以教學 利用與科學利用之間的相關為最高。

圖2 動物利用態度量表中各動物利用類型分項間的相關性

(10)

3 動物利用態度量表之因素分析結果

因素一 因素二 因素三 態度一:可任意利用α= 0.84

教學用途

-有些知識唯有利用活體動物才能學習到,這是無可取代的教學方式。 .41 -昆蟲為小型動物,飼養容易也易於管理,值得開發為活體教材。 .59 -我會配合課程要求,選擇透過捕捉、購買等方式來飼養動物進行教學。 .62 -我會依照課程需求,配合安排學生飼養動物,無論是飼養蝴蝶幼蟲或蠶

寶寶都能提升學生的學習效果。

.59

科學用途

-人類本來就有主宰動物的權利,為了人類的進步,動物實驗是必要的。 .63 -我認為藥物應先讓動物測試後再應用到人類身上,使用經過動物實驗測

試的產品也較安心。

.71

-我認為應該透過動物測試確認產品的效用和安全性,以預防人體直接受 到傷害。

.73

-應迅速透過動物實驗測試,以讓新藥早日上市,造福病患。 .75 食用用途

-農場動物本來就是飼養作為人類的食物,食用動物是很正常的事。 .42

-這樣的飼養方式可節省成本,達到最高的經濟效益。 .64

-這是最合乎經濟效率的生產方式,況且我只是吃雞蛋,並不殺害雞。 .52 態度二:最佳福利狀態的利用α= 0.74

教學用途

-教學中使用動物有其成效,但我會盡力避免讓動物承受痛苦,減少動物 的不適感。

.60

-我會盡量減少飼養的數量,以減少昆蟲的傷亡率,並於課後做好昆蟲的 安置。

.60

-我會選擇透過飼養動物來教學,但會盡力避免讓動物承受痛苦,減少動 物的不適感。

.53

-飼養蝴蝶幼蟲待觀察結束後可釋放到野外,如此可避免蠶寶寶飼養後無 法自然生存的問題。

.51

科學用途

-動物實驗無法避免,但動物在實驗中承受很多痛苦,應盡量減少不必要 的實驗。

.52

-動物實驗仍有其貢獻及功效,不應全面停止,但應該盡量發展不讓動物 受苦的實驗。

.58

-可透過動物實驗測試,但也希望使用最少量的動物,並將動物痛苦的程 度減到最低。

.58

(11)

食用用途

-雖然農場動物最終要死亡,我們仍應盡量在動物生前給予良好的照顧。 .57 -這樣的飼養方式易使農場動物承受痛苦,應提高動物福利,給予動物足

夠且適合的生活空間。

.45

-蛋雞也有需要空間活動及築巢的需求,應改變籠子飼養的方式,給予表 現自然行為的機會。

.48

態度三:不可利用α= 0.88 教學用途

-動物是有生命的,會感受到痛苦,因此無論如何都不可以拿來當 作教學材料。

.64

-可到戶外直接觀察或以其他方式取代,我反對透過飼養昆蟲來教 學。

.62

-我寧願讓學生觀察在自然情境中出現的動物其行為習性,來取代 觸碰、捕捉及飼養。

.59

-蝴蝶應在野外自由生活,不該為了教學而特意將蝴蝶幼蟲關在飼 養箱裡。

.60

科學用途

-動物自有其生命價值與尊嚴,人類不可將動物拿來當作實驗材 料。

.73

-不可以把各種疾病所帶來的痛苦強加在動物身上測試,應該發展 不需動物活體的實驗方法。

.53

-不論任何產品都不應該拿動物來測試,應盡量使用已知的安全成 分做為產品原料。

.67

-反對動物實驗,動物也會感到痛苦,不能因為人的利益,而讓動 物遭受到非自願性的傷害與死亡。

.74

食用用途

- 我們不應該將動物當作食物,因為那不是牠們生命價值所在。 .76 - 不論飼養空間的大小,為了食用動物的產品而繁殖和利用牠們

是不對的,動物有自由的權利。

.66

- 我不會挑選肉類食物,會考慮挑選穀類、豆類、蔬菜及水果等 食材。

.64

- 吃雞蛋雖不殺害雞,但所有的農場動物最終都會被宰殺,在非 動物類食物充足的情況下,我不吃動物類製品。

.68

特徵值 7.71 3.95 2.38

(12)

二、教師的動物利用態度與背景變項分 析

受測樣本個人背景變項分配情形呈現如表 4。女性(59.1%)略多於男性(40.1%);宗教 信仰以無特定信仰最多(46.2%),佛教及道教 次 之 ; 受 測 教 師 年 齡 多 集 中 於31 至 40 歲

(53.7%),40至51歲次之,30歲以下和51歲以 上的年齡層人數較少;有飼養過動物經驗者約 佔八成,可見飼養動物經驗在教師群中非常普 遍,尤其多數教師都有養過蠶寶寶、貓和狗的 經驗;有支持社會運動教師約有九成;同意實 施飼養動物教學的教師約有七成。

表4 受測樣本背景資料分配統計表

(總人數472 人)

背景 變項 人數 有效百分 比(%)

男 193 40.9

性別 女 279 59.1 佛教 128 27.1

道教 74 15.7

基督教 24 5.1

無特定信仰 218 46.2 宗教信仰

其他 28 5.9

30 歲以下 63 13.4 31-40 歲 253 53.7 41-50 歲 125 26.5 年齡

51 歲(含)

以上 30 6.4

是 376 79.7

是否飼養

過動物 否 96 20.3

是 440 93.6

是否支持

社會運動 否 30 6.4

是 337 71.4

是否實施 飼養動物

教學 否 135 28.6

教師之動物利用態度,乃透過其在總題數 33題之動物利用態度量表中的得分,算出各態 度類型的平均得分。如表5所示,受測者對態度 二的題目陳述認同度較另外兩類態度為高,可 見受測者普遍認同態度二「最佳動物福利狀態 利用」,認同程度約為「同意」。對於態度一 的命題認同程度為最低,介於「部分不同意」

和「部分同意」之間,其標準差為三者間最大,

顯示受測者對此項下的陳述之看法分歧度較 高,其中認同度最低的題目為科學利用類型的 題目-「人類本來就有主宰動物的權利,為了 人類的進步,動物實驗是必要的」(M=2.96, SD=1.26),認同度最高的是教學利用類型的題 目-「我會依照課程需求,配合安排學生飼養 動物,無論是飼養蝴蝶幼蟲或蠶寶寶都能提升 學生的學習效果」(M=4.31, SD=1.10)。

動物利用態度在各背景變項上的差異,採 平均數差異檢定,六個檢驗的背景變項中,性 別、飼養動物經驗、支持社會運動和飼養動物 教學等四項,採獨立樣本t檢定考驗兩組差異是 否顯著。年齡和宗教信仰等兩個變項採單因子 變異數分析,並以Scheffe法進行事後比較。表6 呈現變項檢定的結果,重要結果摘錄如下:

表5 三個動物利用態度分量表之描述性統計量

態度類別

平 均 數

標 準 差

最 小 值

最 大 值 態度一:

可任意利用 3.84 0.45 2.97 4.31 態度二:

最佳動物福利 4.96 0.24 4.66 5.31 態度三:不可利用 4.10 0.34 3.51 4.68

(13)

13

(一)不同性別的教師,在動物利用態度上有顯 著差異:女性教師在態度一的認同程度較 男性教師低,而在態度三則較男性教師 高,可見在動物利用的態度上,女性教師 相較於男性教師傾向不利用動物。此結果 與其他研究發現一致(Millet & Lock, 1992;

Phillips & McCulloch, 2005),即女性較男 性關心動物,因此態度上傾向於不利用。

(二)不同宗教信仰的教師,在動物利用態度上 有顯著差異:信仰佛教之教師在態度三認 同程度高於無特定信仰之教師。此與在西 方國家所做的參與動物運動者特質的研究 發現(Herzog, 1998)略有不同,由於國外 的主流宗教以基督教及天主教為主,在台 灣而言,則以佛教為主要的宗教信仰之 一。佛教主張所有有生命者均應受到尊重 及護生,國內有佛教徒以個人或組成團體 的力量積極為保護動物貢獻心力,檢定結 果在態度三的認同程度上,信仰佛教的教 師較無特定信仰的教師傾向不利用動物,

至於其他宗教信仰的教師因人數過少,則 難有明顯差異之表現。

(三)不同年齡教師在三個動物利用態度的認同 程度上並無顯著的差異。此與Gluck &

Shapiro (1997)所陳述的年紀輕者比較 關心動物福利,結果並不相符合。亦可能 因實際教學場域中,30歲以下及51歲以上 的教師人數較少,所能抽到的樣本數亦較 少,因此難有明顯差異之表現。

(四)教師飼養動物經驗的有無,在動物利用態 度上有顯著差異:有飼養動物經驗的教師 在態度二的認同程度較無飼養動物經驗教 師高,可見在動物利用的態度上,有飼養

動物經驗的教師較無飼養動物經驗的教師 認同態度二動物福利觀點。此與文獻(Paul, 2000)提及有飼養寵物經驗者,對於動物 福利的關懷遠勝過成長過程中不曾養過動 物的人相符合,因為飼養過動物,知道動 物的生活習性與需求,較易培養對動物福 利的認知及對動物處境的同理心,因此在 態度二上呈現較積極的認同。

(五)教師是否支持社會運動,在動物利用態度 上有顯著差異:支持社會運動教師在態度 二的認同程度較不支持社會運動教師高,

可見在動物利用的態度上,支持社會運動 的教師較不支持社會運動的教師認同態度 二動物福利觀點。文獻中指出,支持動物 福 利 運 動 者 大 多 也 支 持 其 他 社 會 運 動

(Herzog, 1998),本研究與國外的研究發 現相同,推論支持社會運動意向與認同動 物福利態度有相關。

(六)教師是否同意實施動物教學,在動物利用 態度上有顯著差異:不同意實施飼養動物 教學的教師在態度一的認同程度較同意實 施飼養動物教學教師低,而在態度三則較 同意實施飼養動物教學教師高,可見在動 物利用的態度上,不同意實施飼養動物教 學教師較同意實施飼養動物教學教師傾向 不利用動物。

(14)

14

表6 不同背景變項教師在不同動物利用態度之顯著差異摘要表 態度

背景變項 態度一 態度二 態度三

性別 男(M=4.02, SD=.79) >

女(M=3.71, SD=.69)**

女(M=4.20, SD=.70) >

男(M=3.97, SD=.84)**

宗教信仰

佛教(M=4.31, SD=.70) >

無信仰(M=3.99, SD=.77)**

年齡

飼養動物經驗 有(M=4.98, SD=.51) >

無(M=4.62, SD=.49)**

支持社會運動意向

支持(M=4.98, SD=.51)

>不支持(M=4.62, SD=.49)**

飼養動物教學意向

實施(M=3.99, SD=.63)

>不實施(M=3.44, SD=.87)**

實施(M=5.02, SD=.48)

>不實施(M=4.82, SD=.56)**

不實施(M=4.49, SD=.67) >實施 (M=3.95, SD=.75)**

註:本表僅呈現有顯著差異的變項,宗教信仰共調查五種主要宗教類別,採ANOVA和Scheffe事 後比較分析。M代表平均數,SD為標準差,**表p<.01。

三、教師對飼養動物教學的看法

(一)飼養動物教學之學習目標重要性排序 問卷第二部分第一題詢問教師認為飼養動 物教學單元時可能包含的教學目標及其重要性 的排序,羅列的七項教學目標乃是透過訪談分 析所擬定出來的。表7整理出教師認為最重要、

次重要、第三重要及最不重要的選項之次數分 配及佔總人數的百分比,表7的結果與討論如 下:

1.國小教師認為最重要的教學目標以「尊重生 命」為最多,有接近七成的教師認為若是必 須進行飼養動物教學,在課程中應傳達尊重 生命的態度。「世界自然憲章」(World Charter for Nature)為1982年10月28日由國際自然資 源保育聯盟(IUCN)起草,並由聯合國大會 通過並且莊嚴宣告的重要文件,文中指出「生

命的每種形式都是獨特的,不管其對人類的 價值如何,都應受到尊重;為使其他生物得 到這種尊重,人類的行為必須受到道德準則 的規範。」教師在教學中有可能會接觸不同 的動物,舉凡較大型的小雞、老鼠至較小型 的魚、昆蟲等,如何在過程中以尊重的態度 面對各種生命,摒除物種偏差甚至歧視的觀 念,瞭解人類應如何對待其他生命,培養學 生對所有動物的同理心及關懷行動,提升學 生對動物的敏感度,實是教師在教學現場需 努力達到的,亦是本研究中教師認為非常重 要的教學課題。

2.國小教師認為最不重要的教學目標以「動物 的分類」為最多,超過五成的教師選擇此項,

代表教師在進行動物教學時,將動物的分類 列為最後考量的教學目標,而在小學階段

(15)

中,針對動物的分類及物種辨識也較少提 及,因此教師對此課題亦較陌生。

3.與動物福利最相關的第4項「飼養動物的方 法」,僅有3.2%的教師將此項列為最重要的 教學目標,次重要者也僅有12.9%,甚至在最 不重要的選項中排名第2,有約15%的人選 擇,可見國小教師普遍認為教導學生正確適

當的飼養方法相較於其他教學目標是屬於不 重要的。此結果反應出教師忽略教導學生正 確適當的飼養方法,因而在飼養過程中產生 許多問題,學生因不瞭解動物的習性,飼養 方法錯誤造成動物死亡,或因照顧不周,引 起流浪動物、環境衛生與傳染病及虐待動物 等問題。

表7 飼養動物教學之學習目標重要性:教師作答選項之次數及百分比

重要性 第一重要 第二重要 第三重要 最不重要 學習目標 人數 百分比

(%) 人數 百分比

(%) 人數 百分比

(%) 人數 百分比

(%)

1.認識動物的身體構造 31 6.6 42 9.0 59 12.7 57 12.3 2.動物行為觀察 35 7.5 75 16.1 113 24.2 13 2.8 3.動物的生命週期 7 1.5 46 9.9 92 19.7 24 5.2 4.飼養動物的方法 15 3.2 60 12.9 89 19.1 70 15.1 5.尊重生命 322 69.0 35 7.5 26 5.6 29 6.2 6.動物與環境的關係 47 10.1 191 41.0 56 12.0 20 4.3 7.動物的分類 10 2.1 17 3.6 31 6.7 252 54.2

(二)教師選擇飼養動物教學最主要考量的因素 問卷第二部分第二題詢問教師在選擇飼養 物種時最主要的考量因素為何,共有8個選項

(包含1個其他選項),其次數分配結果如表8。

主要發現與討論如下:

1.國小教師認為最重要的考量因素以第5點「課 程目標及需求」為最多(27.4%),顯示教師 在進行動物教學時,主要是遵照課程綱要及 教科書的指示進行教學,依照課本中所要求 學生觀察或記錄的資料選擇飼養的物種,而 課本習題及習作的習寫,也常讓學生若不飼 養動物作為觀察則難以完成,因此此選項成 為大部分老師選擇飼養物種時首要考量的原 因。

2.「不影響生態平衡」的考量因素為次多的選 項,幾乎與排名第一的選項相同,有27.2%的 教師選擇此項,代表教師在選擇飼養物種 時,會以不影響自然生態為主要的考量因 素。先前的研究也指出,國小教師普遍意識 到 外 來 種 是 重 要 的 環 境 議 題 ( 湯 奇 霖 , 2007),然而,教科書是否提供適當的資訊,

仍待商榷。在96年康軒版自然與生活科技教 科書四下第三單元昆蟲家族中,建議幾種可 供學生飼養的昆蟲種類,如樺斑蝶幼蟲、蠶 寶寶及紋白蝶幼蟲,學生觀察完後可直接野 放,減少後續飼養問題,其中建議飼養的紋 白蝶幼蟲,其實是由日本引進的外來種,此 種蝴蝶已取代原本台灣紋白蝶的棲息空間,

(16)

造成農業的損失(李宜欣、李朝全、徐堉峰,

2006),若讓學生在教學活動中飼養後再野 放,是否對農業產生影響,是教師們要特別 注意的課題。

3.佔第三多的主要考慮因素為「飼養善後問題 易處理」,其次是「飼養方法簡單易照顧」,

這兩點皆是有關飼養動物的問題,兩者共計 約有四成的人數,可見飼養的方法和後續處 理是很重要的教學考量。由教學情境問卷第 三題教師所選擇的飼養動物物種的調查結果 可見,選擇的種類前三名依序為魚、蠶寶寶 和蝴蝶,這三類皆被認為方便飼養且善後處 理容易。

表8 選擇飼養動物教學最主要之考量因素 最主要考量原因 人

百分比

(%)

排 序 1.動物來源易取得 18 3.8 5 2.飼養方法簡單易照顧 90 19.1 4 3.不影響生態平衡 128 27.2 2

4.教師個人喜愛 0 0 8

5.課程目標及需求 129 27.4 1 6.飼養善後問題易處理 96 20.4 3 7.動物生命週期較短 8 1.7 6

8.其他 2 0.4 7

(三)教師實施飼養動物教學與否之考量因素 背景變項中探討教師是否實施飼養動物教 學與動物態度利用的關係,本段進一步分析教 師願意實施和不願意實施飼養動物教學所持的 原因,實施與不實施皆各有7個選項(包含1個 其他選項),以複選題的方式作答,可選取多 項原因,唯若勾選不實施,則只能勾選不實施

的原因,反之亦然,次數分配結果如表9。主要 發現與討論如下:

1.不實施飼養動物教學者有135人,佔全體的 28.6%,實施飼養動物教學者有337人,佔全 體的71.4%,可見在國小老師中,仍以實施飼 養動物教學者居多,這與老師習於依照教學 綱要與教科書進行教學有很大的關係。

2.不實施飼養動物教學的國小教師所持的原因 以「飼養善後問題難處理」勾選次數最多,

「學生無法妥善照顧」次之,排名第三為「違 反動物權利」,可見飼養方式和善後問題是 教師不願實施飼養動物教學的主要原因。

3.願意實施飼養動物教學的國小教師所持的原 因以「可提高學習效果」勾選次數最多,「可 豐富教學內容」次之,第三名則為「符合課 程目標」,此項目與前述飼養動物物種考量 所調查的結果相似,許多教師認為達成課程 目標的需求很重要,藉由活體的觀察與飼養 經驗,可幫助學生提高學習成效,是無可取 代的教學方式。此結果也呼應動物利用態度 量表中態度一項目下,認同度最高的一題-

「我會依照課程需求,配合安排學生飼養動 物,無論是飼養蝴蝶幼蟲或蠶寶寶都能提升 學生的學習效果。」所得的調查結果,在符 合課程目標的需要下,教師接受飼養動物作 為教學題材,與Smith (1994)所調查的中學 教師結果相仿,認為活體動物教學是課程的 一部份,可激發學生學習。

(17)

表9 實施飼養動物教學與否之考量因素

不實施飼養動物教學(n=135) 會實施飼養動物教學(n=337)

原因 人數 排序 原因 人數 排序

1.違反動物權利 56 3 1.符合課程目標 216 3 2.影響生態平衡 27 6 2.可提高學習效果 279 1 3.動物取得不易 34 5 3.可豐富教學內容 236 2 4.學生無法妥善照顧 97 2 4.良好的教學方法 167 5 5.飼養善後問題難處理 101 1 5.學生喜愛飼養和觀察 179 4 6.飼養的動物無法表現自然

動物行為 55 4 6.教師個人專長和興趣

34 6

7.其他 7 7 7.其他 20 7

結論與建議

本研究之目的在發展一份動物利用態度量 表,藉此分析國小教師對動物利用之態度傾 向,並探討動物利用態度在各個背景變項上的 差異,以及在教學情境中教師使用動物的情形 和考量。綜合上述的發現,本研究獲致下列結 論,並據此提出相關建議供教育實務工作及後 續研究之參考。

一、結論

(一)動物利用態度可依三種不同態度論述,發 展具信效度之量表

本研究所發展之「動物利用態度量表」,

運用三種動物利用類型(教學、科學、食用)

搭配情境式命題方式,設計題目以檢測教師在 三種動物利用態度論述(可任意利用、最佳動 物福利的利用、不可利用)的認同程度。不同 於先前有關動物態度的研究,本研究認為人們 在使用動物的判定上,不適合以二元的方式強 迫其表態,介於任意使用動物和極端講究動物 生存權的不使用主張之間,尚有動物福利的論

述,本動物利用態度量表即設計以分析三種動 物態度傾向。施測資料經過因素分析,所設計 的題目除刪除的三題外,都能適當地落在三種 態度論述類別,最後正式量表的總題數共計33 題 , 內 部 一 致 信 度 考 驗 所 獲 得 的 總 量 表 Cronbach α值為.75,三個態度分量表也介於.74 到.88之間,顯示本量表有足夠的信效度。與相 關的文獻比較,本量表的理論架構與分量表建 構確實能測量出受試者對於動物利用的態度,

顯示在量表建構的理論基礎上,並未有偏離之 處,而且國內相關主題的研究仍非常缺乏,本 量表可作為動物利用態度研究的評量工具。

(二)教師在不同動物利用類型中之態度以態度 二認同度最高

受測的國小教師不論在哪一種動物利用的 類型中,在三種動物利用態度上的認同程度,

皆以態度二(最佳動物福利狀態的利用)最高,

各動物利用類型之態度二得分介於4.9到5.1之 間,亦即達同意的程度,顯示受測者普遍同意 態度二的論述,對於不論何種動物利用類型,

皆傾向減少動物的痛苦,並給予良好的照顧。

承前段,由於本量表的特殊設計,方能測出受

(18)

測者對動物利用方式的態度,多數是介於任意 使用和極端不使用之間,考量達到動物最佳福 利狀態的利用方式。

(三)教師習慣依照課程目標及需求進行教學 在教學上利用動物的態度,態度一的分析 結果中,以教學利用第12題「我會依照課程需 求,配合安排學生飼養動物,無論是飼養蝴蝶 幼蟲或蠶寶寶都能提升學生的學習效果。」的 平均數最高;教學情境探討中,教師同樣選擇 飼養動物教學之最主要考量原因為「符合課程 目標及需求」。此兩項結果皆顯示教師在進行 動物教學時,主要是遵照課程綱要及教科書的 指示進行教學,並依課本中所要求學生觀察或 記錄的資料選擇飼養的物種。另根據研究結果 顯示,受測者同意實施飼養動物教學者佔全體 的71.4%,可見在國小教師中,以實施飼養動物 教學者居多,與教師習於依照教學綱要與教科 書進行教學有很大的關係。

(四)動物利用態度與個人背景有關

根據研究結果顯示,不同背景(性別、宗 教信仰、飼養動物經驗、支持社會運動意向、

飼養動物教學意向)之國小教師在三種動物利 用態度上具有顯著差異, 如:女性師較男性反 對動物利用、信仰佛教者較無特定信仰者反對 動物利用、有飼養動物經驗者較無飼養動物經 驗者認同動物福利、支持社會運動者較不支持 社會運動者認同動物福利、不同意實施飼養動 物教學者較同意實施飼養動物教學者反對動物 利用等。個人背景差異對動物態度的影響,與 文 獻 ( 如 :Millet & Lock, 1992; Phillips &

McCulloch, 2005; Paul, 2000)所記載的相似,

唯獨年齡在動物利用態度認同度上沒有差異,

與其他研究發現不同,宗教信仰則有各國文化

的差異,無法與其他西方國家所調查出來的結 果比較(Herzog, 1998),但本研究確實驗證佛 教生命中心倫理影響人們在動物利用態度上的 表現。

二、建議

(一)修訂課程綱要及內容,增加動物福利的論 述

依據研究結果顯示,教師習慣依照課程目 標及需求進行教學,教科書在傳統的教學中,

通常被教師視為主要的教學材料,而學生的學 習與評量內容,也都跟隨教科書發展。在自然 與生活科技領域中,課程目標第三點為「培養 尊重生命的態度(教育部,2003)」,但課程 綱要卻同時有飼養動物作觀察的教學目標,有 些版本的教科書中甚至提及要如何捕捉動物觀 察等字句,卻未有任何飼養方法和後續處理的 介紹文字(洪苑齡,2006b),使得教學活動缺 乏這些內容的討論(卓燕萍,2006),如此的 編排明顯忽略維護動物福利和尊重生命的內 涵,因此課程綱要有必要透過教育主管單位進 一步檢核與修訂。且由於教學與研究不同,學 生要學習的學說理論都非新的發現成果,因此 在活體動物的使用上,應減少利用動物,或發 展其他替代方式進行教學。

(二)提升教師利用動物教學的專業知能 根據研究結果得知,教師在動物利用態度 上的差異與其個人背景及接觸動物的經驗有 關,因此為了消弭與減少個人背景變項及經驗 所產生的差異,可透過舉辦相關的動物權和動 物福利的研習,增進教師對此方面的認知,並 進而改變教師態度及行為。且教師雖在不同動 物利用類型中之態度以態度二(最佳動物福利

(19)

狀態的利用)認同度最高,但所重視的教學目 標中,與動物福利最相關的「飼養動物的方 法」,卻被教師認為是較不重要的教學目標,

也因此學童未能獲得正確的飼養照顧作法及後 續處理方式,常衍生許多飼養上的問題,可見 教師雖認同動物福利態度,但是在做法上仍有 努力的空間。由於飼養動物教學在國小階段相 當普遍,約有七成的老師表達會實施飼養動物 教學的意向,但飼養的物種會牽涉到外來種問 題,飼養照顧與動物福利相關論述有關,甚至 要不要進行飼養動物教學,都可讓教師從生命 倫理的觀點去探討(釋傳法,2001)。可藉由 研習或舉辦講座等方式,提升教師對外來種的 瞭解及動物福利上的實質做法。

(三)善用教學策略,減少活體動物的使用 教師習慣依照課程目標及綱要進行教學,

甚至將教科書視為教學活動的依據,有關動物 議題在目前台灣的教科書中,幾乎每一領域皆 有,且出現頻率不低(洪苑齡,2006b),尤其 自然與科技領域,因為課程綱要的訂定,屢見 利用動物的各種形式充斥在教學活動中,教師 除了應具備批判思考的能力,更可多加省思教 學活動多元化的可能性,例如使用教學錄影帶 及動物模型(王意如,2002)、營造校園自然 情境吸引生物棲息(陳美玲,2006)等,發展 取代飼養動物或解剖動物的教學方法,不但達 到減少使用動物的目的,更可使教學活動多元 化,在尊重生命的態度培養上,教師更需以身 作則,隨機進行生命教育。

(四)後續研究

本研究的樣本約佔高雄縣國小教師總人數 的10%,數量具有地區的代表性,但研究結果 之推論仍只限於高雄縣國小教師。建議後續研

究可以將研究對象擴大到全國的教師,甚至社 會大眾,以獲得更全面性對動物利用態度的資 料。在本研究設計中選取三種動物利用的用途 作為瞭解教師對動物利用的態度,動物利用的 種類繁多,如取動物的皮毛當作衣料、飼養作 為娛樂用途的馬戲團動物,或與人類息息相關 的同伴動物,都是值得探究的動物利用題材。

此外,本研究對象為國小教師,建議後續研究 也可針對國小學童為研究對象,藉以瞭解教師 本身對動物利用的態度,與學童對動物利用態 度之間的相關性。

誌謝

本研究部分由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補 助,計畫編號NSC95-2511-S-017-006-MY2。作 者衷心感謝審查委員的寶貴意見,使本文更臻 完善。

參考文獻

王從恕(2006)。從「生命中心倫理」探討「動 物生命」的價值以及在環境價值教育上的 應用。論文發表於2006 年中華民國環境教 育學術研討會。台中市:國立台中教育大 學。

王意如(2002)。尊重生命於兒童教育之教學資 源與經驗分享。台灣動物之聲,29,17-19。

江慧儀(2005)。教科書中的動物-命運大不同。

鄉間小路,31(10),72-73。

李 力(1998)。台灣沒有「遊戲規則」?淺 談實驗動物的處境與保護。台灣動物之 聲,20,44-47。

(20)

李宜欣、李朝全、徐堉峰(2006)。入侵種與原 生種白粉蝶之生態競爭。自然保育季刊,

54,64-69。

李瑞全(2000)。儒家論動物權。應用倫理研究 通訊,13,19-21。

李鑑慧(1998)。棕狗事件:動物實驗與人道思 想。當代,134,4-13。

卓燕萍(2006)。台中縣市高年級學童寵物飼養 行為。論文發表於2006 年中華民

國環境教育學術研討會。台中市:國立台中教 育大學。

孟祥森、錢永祥(譯)(1996)。動物解放。台 北:關懷生命協會。(Singer, P., 1975)

林瓊楓(2006)。高雄市國小高年級學童動物實 驗態度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碩士論 文。

邱皓政(2000)。量化研究與統計分析。台北:

五南。

洪苑齡(2006a)。九年一貫課程中「人與動物」

互動之內容分析。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碩士 論文。

洪苑齡(2006b)。從關懷生命角度檢視九年一 貫課程之動物保護內容。論文發表於2006 年中華民國環境教育學術研討會。台中 市:國立台中教育大學。

教育部(2003)。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 自然與生活科技學習領域。台北市:作者。

湯奇霖(2007)。教科書內容及教師對「外來種」

之詮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 大學,高雄市。

莊慶信(2002)。中西環境哲學─一個整合的進 路。台北:五南。

陳美玲(2006)。九年一貫教科書中的動物迷 思。農政與農情,171,69-73。

陳德和(2000)。從道家思想談動物權的觀念。

應用倫理研究通訊,13,22-25。

費昌勇(2004)。基督教對歐洲動物保護思想的 啟蒙。台灣基督教思想論刊,7,17-187。

廖震元(2001)。動物福利與你:消費者動物福 利指南-豬。台北:關懷生命協會。

錢永祥(2002)。動物權與動物福利小百科。譯 序。台北:桂冠圖書。

鍾丁茂(1999)。論動物生存權。哲學雜誌,30,

34-44。

關懷生命協會(2003)。高中動物實驗由必修改 為選修,師生將有授受此課程之選擇權。

台灣動物之聲電子報第60 期。線上檢索日 期 :2007 年 8 月 23 日 。 取 自 : http://www.lca.org.tw/epaper/avot-060/avot- 060.htM

釋傳法(2001)。校園動物實驗與動物福利現 況。台灣動物之聲,28,20-21。

Broom, D. M. (1991). Animal welfare: Concept and measurement. Journal of Animal Science, 69, 4167-4175.

Duncan, I. J. H., Dawkins, M. S. (1983). The problems of assessing “well-being” and

“suffering” in farm animals. In: D. Smidt (ed.) Indicators relevant to farm animal welfare. Commission in European Communities.

Gluck, J. P., & Shapiro, K. J. (1997). Behavioral research and animal welfare. Ethics Behaviour, 7(2), 185-92

Herzog, H. A. (1998). Sociology of the animal rights movement. In: M. Beckoff (Ed.) Encyclopedia of animal rights and animal welfare, pp. 53–4.

Westport, CT: Greenwood Press.

(21)

Kellert, S. R. (1993). Attitudes, knowledge and behavior toward wildlife among the industrial superpowers: United States, Japan, and Germany. Journal of Social Issues, 1(49), 53-69.

Kellert, S. R. (1996). The value of life: Biological diversity and human society. Washington D.C.: Island Press.

Lawrence, E. A. (1995). Cultural perceptions of differences between people and animals: A key to understanding human-animal relationships. The Journal of American Culture, 18(3), 75-82. MacCallum, R.C., Widaman, K. F., Zhang, S., & Hong, S.

(1999). Sample size in factor analysis.

Psychological Methods, 4(1), 84-99.

Mench, J. A. (1998). Thirty years after Brambell:

whither animal welfare science? Journal of Applied Animal Welfare Science, 1(2), 97-102.

Millet, K., & Lock, R. (1992). GCSE students' attitudes towards animal use: Some implications for biology/science teachers.

Journal of Biological Education, 26(3), 204-208.

Paul, E. S. (2000). Empathy with animals and with humans: Are they linked? Anthrozoos, 13, 194–202.

Phillips, C. J. C., & McCulloch, S. (2005).

Student attitudes on animal sentience and use of animals in society. Journal of Biological Education, 40(1), 17-24.

Salisbury, J. E. (1997). Human beasts and bestial humans in the middle ages. In: J. Ham & M.

Senior (Eds.) Animal acts: configuring the human in western history, pp. 9-22. London:

Routledge.

Smith, W. (1994). Use of animals and animal organs in schools: Practice and attitudes of teachers. Journal of Biological Education, 28(2), 111-118.

Waldau, P., (1998). Factory farming. In: M.

Beckoff (Ed.) Encyclopedia of animal rights and animal welfare, pp. 168 – 19. Westport, CT: Greenwood Press.

(22)

附錄:問卷第二部分-對飼養動物教學的看法

(23)

Elementary Teachers’ Attitudes toward the Use of Animal in Teaching

Abstract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develop an instrument to assess teachers’ attitudes toward the use of animals. The survey is conducted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ir personal backgrounds and the differences in attitudes toward the use of animals. In addition, this survey aims to examine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three types of attitudes and three purposes of animal use defined by author. Three types of attitudes include careless use of animals, use of animals under the best animal welfare practice, and never to use animals. The three purposes of animal use involve educational use, scientific purpose, and use for food.

The survey containing 36 items is administered to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from Kaohsiung county. 472 valid responses are collected and analyzed using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and oblique rotation method subsequently, through which the formal version consisting nine dimensions with 33 items is established. Furthermore,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most teachers recognize the use of animals under the best animal welfare practice. It is also found that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teachers’ attitudes toward the use of animals include the gender, religious belief, eating habits, experiences of animal breeding, intentions to support social movement and intentions of animal breeding in teaching activities. This study shows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teachers’ attitudes toward the use of animals and their perceptions about the three different purposes of animal use.

Key words: Animal Welfare, Attitude Measures, Elementary Teachers

數據

圖 1 研究工具設計內涵及分析架構  (二)問卷第二部分:對飼養動物教學的看法  此部分主要是調查教師在面對課程中出現 飼養動物的單元時,會採取何種作法及其原 因。第一題是詢問教師在進行飼養動物教學 時,對七項教學指標重要性的排序,以瞭解教 師教學的重點;第二和三題調查教師認為適合 作為飼養動物教學的物種及其主要的考量因 素,這兩題為單選題;第四題則探討教師採取 飼養動物教學的意向及原因,作答時先選擇是 否願意實施,再勾選原因,可複選(見附錄)。 此調查內容所設計的選項,是從先前收集的訪 談資料,歸納出教師
表 3  動物利用態度量表之因素分析結果  因素一  因素二  因素三 態度一:可任意利用 α= 0.84      教學用途  -有些知識唯有利用活體動物才能學習到,這是無可取代的教學方式。     .41  -昆蟲為小型動物,飼養容易也易於管理,值得開發為活體教材。   .59  -我會配合課程要求,選擇透過捕捉、購買等方式來飼養動物進行教學。    .62  -我會依照課程需求,配合安排學生飼養動物,無論是飼養蝴蝶幼蟲或蠶 寶寶都能提升學生的學習效果。     .59      科學用途  -人類本來
表 9  實施飼養動物教學與否之考量因素  不實施飼養動物教學(n=135)  會實施飼養動物教學(n=337)  原因  人數  排序 原因  人數  排序  1.違反動物權利  56 3  1.符合課程目標  216  3  2.影響生態平衡  27 6  2.可提高學習效果  279  1  3.動物取得不易      34 5  3.可豐富教學內容  236  2  4.學生無法妥善照顧  97 2  4.良好的教學方法  167  5  5.飼養善後問題難處理  101 1  5.學生喜愛飼養和觀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 Formation of massive primordial stars as origin of objects in the early universe. • Supernova explosions might be visible to the most

The early development of Kiyozawa’s philosophy is deeply grounded in religious belief, which is fundamentally a philosophy of self-exertion. That is, Kiyozawa’s early philosophy is

• elearning pilot scheme (Four True Light Schools): WIFI construction, iPad procurement, elearning school visit and teacher training, English starts the elearning lesson.. 2012 •

(Another example of close harmony is the four-bar unaccompanied vocal introduction to “Paperback Writer”, a somewhat later Beatles song.) Overall, Lennon’s and McCartney’s

 understand and use the English terms for describing the animal types, external features, body parts, feeding habits, movement and habitats of a panda, a crocodile and a crab

Microphone and 600 ohm line conduits shall be mechanically and electrically connected to receptacle boxes and electrically grounded to the audio system ground point.. Lines in

™ ™ When ready to eat a bite of your bread, place the spoon on the When ready to eat a bite of your bread, place the spoon on the under plate, then use the same hand to take the

The main objective of this article is to investigate market concentration ratio and performance influencing factors analysis of Taiwan international tourism hotel industry.. We u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