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數學模型和決策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數學模型和決策"

Copied!
5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數學模型和決策

楊大緯

一、 前言

數學離我們並不遙遠, 數學要解決的就是我們生活中會碰到的各種問題, 我們可以用數學 去描述實際碰到的問題, 然後從計算中釐清一些事物間的關係, 並做出預測, 雖然模型並不能完 全代表真實的情況, 但是只要這個模型包含了那些最具影響力的主導向, 我們就可以從計算中 去預測和掌握趨勢, 填補了用感覺和經驗來做預測的一些缺點和不足, 至少有數學當基礎的決 策會讓人增添許多信心, 最近常常聽到警察和抗議民眾發生衝突, 讓人開始對兩個族群戰爭的 數學模型感到興趣, 在此嘗試了一些計算來描述和解釋。

二、 內容



 dx

dt = x(a − by) dy

dt = −y(c − dx)

這類型的方程, 最早由美國統計學家 Alfred James Lotka 和義大利數學家 Vito Volterra 獨 立發表, 用來描述掠食者與獵物之間數量隨時間變化的關係, 而本文則是用來描述兩個族群生 長和戰爭的模型, 所討論的對象有不同的角色關係。

考慮兩個族群, 假設其族群內的個體數不增加, 而且兩個族群發生戰爭, 造成雙方個體的 數量下降, 我們將使用以下的模型來進行模擬。



 dA

dt = −k1AB dB

dt = −k2AB 其中 A, B 代表兩個種族個別的個體數量

A(0) = A0 >0, B(0) = B0 >0, k1, k2 >0

為什麼這個方程式要這麼列呢 ? 先想想看譬如有 10 個種族 A 的個體和 10 個種族 B 的個

71

(2)

體, 一單位時間內平均相遇 3 次, 只要種族 A 和種族 B 的單一個體相遇, 就算一次, 那麼如 果種族 A 的個體數變成 30 個, 種族 B 的個體數維持不變, 是不是一單位時間內平均相遇次 數就會變成 9 次, 此時如果種族 B 的個體數變成 20 個, 那麼一單位時間內平均相遇次數就會 變成 18 次, 也就是說, 一單位時間內平均相遇次數正比於族群 A 和族群 B 的個體數, 我們不 仿假定一單位時間內平均相遇次數為 kAB, 又假設在一次相遇中族群 A 的個體死亡的機率為 PA, 族群 B 的個體死亡的機率為 PB, 那麼 PAkAB 和 PBkAB 就可以分別代表族群 A 和 族群 B 一單位時間內平均死亡的個體數, 我們令 PAk = k1, PBk = k2, 就可以列出如下的方 程式



 dA

dt = −k1AB dB

dt = −k2AB

(1)

接下來我們把 A 和 B 解出來 解:

dA dB = k1

k2

⇒ Z

k2dA = Z

k1dB ⇒ k2A+ C1 = k1B (2) 將 (2) 式帶回 (1) 式中, 得

dA

dt = −A(k2A+ C1) ⇒

Z dA

A(k2A+ C1) = Z

−1dt

Z  k2

k2A − k2

k2A+ C1

dA C1

= −t + C2

⇒ln(k2A) − ln(k2A+ C1) = −C1t+ C1C2

⇒1 + C1

k2A = eC1tC1C2

⇒A= C1

k2(eC1tC1C2 −1), 將 A 代回 (2) 式中可得 B(t) = C1eC1tC1C2

k1(eC1tC1C2 −1) 由初始條件可得

C1 = k1B0−k2A0, C2 =

lnk2A0

k1B0

 (k1B0−k2A0) 其中這個 C1 在這個戰爭中具有特別的意義,

如果 C1 >0 則當 t → ∞, A(t) → 0, B(t) → B0− k2

k1

A0

如果 C1 >0 則當 t → ∞, A(t) → A0− k1

k2

B0, B(t) → 0

(3)

可以看出 C1 >0 意味著族群 B 會獲勝而族群 A 將被消滅, 反之若 C1 >0 則族群 A 會獲勝而族群 B 將被消滅, 所以 C1 是一個族群 A 和族群 B 勝負的判別式, 讓我們細細的研究一下 C1 = k1B0−k2A0,

A0 和 B0 分別是族群 A 和族群 B 一開始的個體數量, k1 = PAk, k2 = PBk,

PA 為族群 A 的個體在一次的戰鬥中死亡的機率, 換句話說這是族群 B 個體攻擊力的一個指 標。 PB 為族群 B 的個體在一次的戰鬥中死亡的機率, 這也是族群 A 個體攻擊力的一個指標。

k1 = PAk, k2 = PBk

我們可以看出 k1, k2 亦是族群 B 和族群 A 單一個體的戰鬥力指標, k1B0 和 k2A0 自然就可 以看作是族群 B 與族群 A 的總體戰鬥力, 至此我們知道 C1 = k1B0−k2A0 即是族群 B 和 族群 A 總體戰鬥力的差, 當然 C1 當成是族群 A 和族群 B 戰鬥勝負的判別式也就實至名歸 了。

如果考慮個體數會增生, 把原本的數學模型修改一下。 考慮兩個族群, 假設其族群內的個 體數會增加, 而且兩個族群發生戰爭, 造成雙方個體的數量下降, 我們將使用以下的模型來進行 模擬。



 dA

dt = mA − k1AB dB

dt = mB − k2AB

其中 A, B 代表兩個族群個別的個體數量, A(0) = A0 >0, B(0) = B0 >0, k1, k2, m >0, 在不考慮環境負載和戰爭的簡單情況下, 式子中的 mA 和 mB 代表著族群的成長速度與族群 本身的數量呈正比, 如果將式子中的 mA 和 mB 改成 m1A 和 m2B, 其中 m1 和 m2 不相 同, 那麼情況就複雜許多, 不在本文的討論範圍中。

解:

k2

dA dt −k1

dB

dt = m(k2A − k1B) ⇒d((k2A − k1B))

dt = m(k2A − k2B)

⇒(k2A − k1B) = C1emt (3) dA

dt dB

dt

= dA

dB = A(m − k1B) B(m − k2A)⇒

Z m − k2A A dA=

Z m − k1B B dB

(4)

⇒mln A − k2A= m ln B − k1B+ C2

⇒mln(A

B) = k2A − k1B + C2 = C1emt+ C2

⇒A= BeC1e

mt+C2

m , 此式與 (3) 式進行聯立可得 A= C1emt+C1e

mt+C2 m

k2eC1emt +Cm 2 −k1

, B = C1emt k2eC1emt +Cm 2 −k1

代入初始值可得 C1 = k2A0−k1B0, C2 = m lnA0

B0



−k2A0+ k1B0

C1 在這個模型中仍舊是一個勝負的判別式, 如果 C1 >0, 則當 t 很大時

A= C1emt+C1e

mt+C2 m

k2eC1emt +Cm 2 −k1

= C1emt eC1e

mt+C2 m

k2eC1emt +Cm 2 −k1

=

A0− k1

k2

B0

emt B ≈0

如果 C1 <0, 則當 t 很大時 A ≈0

B= C1emt k2eC1emt +Cm 2 −k1

≈ C1

−k1

emt=

B0− k2

k1

A0

 emt

解釋: C1 = k2A0−k1B0 >0, 指群體 A 的總體戰力大過群體 B, 在經過一段時間的戰鬥後, 群體 A 的個體數大概剩 A0− k1

k2

B0 這麼多, 並以這個數量繼續增生, 而群體 B 幾乎被消滅 掉, 反之 C1 <0, 指群體 B 的總體戰力大過群體 A, 在經過一段時間的戰鬥後, 群體 B 的個 體數大概剩 B0− k2

k1

A0 這麼多, 並以這個數量繼續增生, 而群體 A 幾乎被消滅掉。

結語

數學常常給人一種不食人間煙火的感覺, 其實我們生活中會碰到許多的困難和問題要去解 決或是做決策, 譬如對奕、 經濟、 軍事、 醫學、 民生, 這些都可以從建構數學模型或是進行統計 來幫我們做預測, 彌補經驗和感覺的不足, 譬如說我們都知道消息傳遞快速, 一傳十, 十傳百, 但是實際上到底有多快? 如果我們沒有建立起一個模型進行計算, 我們很難掌握某種我們關心 的量隨時間推移其大小的變化, 而這個量的大或小可能就會決定一個策略的成敗, 就如同前面 提到的群體 A 和群體 B 的戰爭模型一樣, 打贏的大量增生, 打輸的幾乎被消滅, 這是天差地遠 的結果, 一個決策的好壞影響真的很大。

(5)

參考資料

1. 王振華 (1996)。《微分方程式》。 台北: 超級科技圖書出版。

2. William E. Boyce and Richard C. Diprima, Elementary differential equation And bound- ary value problems. New York : John Wiley & Sons, 2010.

—本文作者為國立臺灣大學數學研究所碩二學生

中央研究院 104 年院區開放數學所系列活動

日期 : 2015 年 10 月 31 日 地點 : 中研院人文館北棟 (3F) 第一會議室/走廊 台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 128 號 特別活動: 多面體花園動手做 時間: 13:00∼13:50/14:00∼14:50 主講人: 余筱嵐 適合參觀對象: 國小/6歲以上 科普演講: 俄羅斯方塊遇見希爾伯特 時間: 10:00∼11:30

主講人: 陳宏賓 適合參觀對象: 國中/12歲以上 出版品展示: 數學集刊、 數學傳播 時間: 09:00∼15:00

導覽人: 黃馨霈 適合參觀對象: 國中/12歲以上

*贈送限量期刊專書

探索之旅: 愛因斯坦的時與空 時間: 09:00∼15:00

導覽人: 王靜雯 適合參觀對象: 國中/12歲以上

*贈送限量禮物與手冊

更多資訊請密切注意中研院院區開放網站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In this paper we study the stability question of the inverse bound- ary value problem for the Schr¨odinger equation with a potential and the conductivity equation by partial

[r]

Stability estimate, Inverse boundary value problem, Schr¨ odinger equation, Complex geometrical optics solutions.. Isakov was in part supported by the NSF grant DMS 10-08902 and

[r]

投擲骰子一次。假設擲得數字 4。在情境一,即兩位人士受感染。多把兩顆數粒

傳統的數學教育只著重在數學模型(問題)的解決,忽略了其他部分。以致於許多

Zhang, A generalized Newton method for absolute value equations associated with second order cones, Journal of Computational and Applied Mathematics, vol.. Huang, Locating a

Hu, S.-L., Huang, Z.-H., Zhang, Q.: A generalized Newton method for absolute value equations asso- ciated with second order cones.. Huang, Z.-H.: Locating a maximal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