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矩形電阻網路串並聯順序及 相關不等式的推導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矩形電阻網路串並聯順序及 相關不等式的推導"

Copied!
8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矩形電阻網路串並聯順序及 相關不等式的推導

林福林 · 林子喬

曰: 「聖人重先後之序, 如天之四時, 分毫頃刻, 皆有次第, 物理自然, 不可易也。」

—亚宗羲全集, 第 4 卷 電阻是電路學理論裡重要的元件, 它有兩個端點, 其電路符號如圖 1 所示。 電路學裡的基 本電路元件都可以用電流及 (或) 電壓兩種電路變數以數學方式描述, 以電阻為例, 它的阻值即 是描述材料阻礙電流流動的程度, 可以寫成 R = V

I, 稱為歐姆定律。 其中 V 是電壓, 單位伏 特, I 是電流, 單位安培, R 是電阻, 單位歐姆。

圖 1: 電阻符號及其與電壓電流關係

當兩個電阻端點形成一個節點時稱為串聯, 串聯的電阻承載相同的電流, 如圖 2(a) 所示。

利用克希荷夫電壓/電流定律, 可以得到串聯的電阻之等效值為 R = R1 + R2。 當兩個電阻 端點形成兩個節點時稱為並聯, 並聯的電阻橫跨相同的電壓, 如圖 2(b) 所示。 利用克希荷夫電 壓/電流定律, 可以得到並聯的電阻之等效值的倒數為 1

R = 1 R1 + 1

R2

(a) (b)

圖 2: 矩形電阻網路的兩個型態: (a) 串聯, (b) 並聯

(2)

矩形電阻網路是由 M × N 個電阻組成的雙埠電路, 以 M = N = 2 為例, 圖 3 顯示了 兩種結構, 左邊稱為先串後並電路, 電阻值表示為 RSP, 右邊稱為先並後串電路, 電阻值表示為 RP S。通常來講, 矩形電阻網路可以矩陣的形式表示為

R =

R11 R12 · · · R1(N −1) R1N

R21 R22 · · · R2(N −1) R2N

... ... . .. . .. ...

R(M −1)1 ... . .. . .. R(M −1)N RM1 RM2 · · · RM(N −1) RM N

, (1)

其中矩陣內所有元素的數值皆大於 0。 本文猜想兩種結構所得到的電阻值會以不等式出現, 即 RSP ≥ RP S, 且當矩陣 R 的秩 rank(R) = 1 時等式成立。

(a) (b)

圖 3: 矩形電阻網路的兩個型態: (a) 先串後並, (b) 先並後串

我們先從最簡單的情況開始理解, 考慮 M = N = 2 且 w = y = z = 1 的情況, 改變 x 的數值來觀察 RSP 與 RP S, 結果如圖 4 所示, 可以觀察到 RSP ≥ RP S, 即先串後並的電阻 值一定大於等於先並後串的電阻值, 且當 x = 1 時等式成立。 換一種說法是設 r = RSP

RP S

, 則 r (阻值比) 必定大於等於 1, 如圖 5 所示, 且當 x = 1 時 r = 1。

圖 4: 矩形電阻網路的兩個型態阻值比較 圖 5: 矩形電阻網路的兩個型態阻值比

(3)

在此簡單的情況下, 先串後並的電阻值 RSP 表示為

RSP(x) = (1 + x)//(1 + 1) = 2(x + 1)

x + 3 , (2)

先並後串的電阻值 RP S 表示為

RP S(x) = (1//x) + (1//1) = 3x + 1

2(x + 1). (3) 觀察兩者的差可以得到

d(x) = RSP(x) − RP S(x) = (x − 1)2

2(x + 1)(x + 3) ≥ 0, (4) 且等式只有當 x = 1 時成立。

觀察兩者的比值可以得到

r(x) = RSP(x)

RP S(x) = 1 + (x − 1)2

3x2+ 10x + 3 ≥ 1. (5) 由於 x > 0, 上式的分母 3x2 + 10x + 3 恆大於 0, 因此等式只有當 x = 1 時成立。

接著我們往前走一步, 一樣考慮 M = N = 2 但只有 w = z = 1, 改變 x 與 y 的數值 來觀察 RSP 與 RP S, 結果如圖 6 所示, 可以觀察到相同的結果, 即 RSP ≥ RP S。 從圖 6 可 以看出當 x = y 時等式成立。 觀察兩者的比值可以得到

r(x, y) = RSP(x, y)

RP S(x, y) = 2(x + 1)(y + 1)(x + y)

(x + y + 2)(x + y + 2xy) ≥ 1. (6) 簡單的說明如下 : 想要證明 r(x, y) ≥ 1 等同於證明

2(x + 1)(y + 1)(x + y) ≥ (x + y + 2)(x + y + 2xy). (7) 不等式左邊展開得到 2x + 2x2+ 4xy + 2x2y + 2y + 2y2+ 2xy2, 右邊展開得到 2x + 2y + 4xy + x2+ 2xy + 2x2y + 2y2+ 2xy2, 消掉共同項, 不等式左邊剩下 x2+ y2, 右邊剩 下 2xy, 由於 (x − y)2 ≥ 0, 或者說 x2+ y2 ≥ 2xy 且等式成立的條件是 x = y, 因此得證。

(4)

圖 6: 矩形電阻網路的兩個型態阻值比較, 當 x = y, 兩個型態的阻值比 r = 1

接著我們再往前走一步, 一樣考慮 M = N = 2 但只有 w = 1, 改變 x, y 與 z 的數值 來觀察 RSP 與 RP S, 結果如圖 7 所示, 注意到四張圖的橫軸刻度是不一樣的, 由圖 7 可以觀 察到相同的結果, 即 RSP ≥ RP S, 且當 z

1 = y

x 時等式成立。 觀察兩者的比值可以得到 r = RSP

RP S

= (1 + x)(x + y)(y + z)(1 + z)

(1 + x + y + z)(z(x + y) + xy(1 + z)) ≥ 1. (8)

圖 7: 矩形電阻網路的兩個型態阻值比較, 當 z : 1 = y : x, 兩個型態的阻值比 r = 1

(5)

由於 w = 1 只是相對的參考值, 因此我們得到一個結論: 矩形電阻網路的兩個型態阻值 比較結果, RSP ≥ RP S, 且當 z

w = y

x 時等式成立。 整理比值得到如下:

r = RSP

RP S

= (w + x)(x + y)(y + z)(z + w)

(w + x + y + z)(wz(x + y) + xy(w + z)) ≥ 1. (9) (9) 式的原始寫法是

RSP = 1 1

w + x + 1 z + y

≥ 1 1 w +1

z

+ 1 1 x +1

y

= RP S. (10)

證明如下: 先定義 f (v) = w+vx, g(v) = z+vy 及 h(v) = 1 1

w + vx+ 1 z + vy

= 1

1

f (v)+ 1 g(v)

,

因為 w, x, y, z 皆大於 0, 所以 h(v) 在 [0, ∞) 皆可微, h(v) = dh(v)

dv =1 f + 1

g

−2 x f2 + y

g2

. (11)

利用柯西不等式 x f2 + y

g2

1 x + 1

y

≥1 f + 1

g

2

, 代回 (11) 式整理得到

h(v) = 1

1

x +1y. (12)

利用特殊的技巧如下

h(1) − h(0) = Z 1

0

h(v)dv ≥ 1 1 x+ 1

y

. (13)

最後代入 h 函數, h(1) − h(0), 得到 1 1

w + x+ 1 z + y

− 1 1 w +1

z

≥ 1 1 x +1

y

, (14)

移項即得到 (10) 式, 證明結束。 根據柯西不等式, 當 v ∈ [0, 1], 等式成立的條件是 x f2 : y

g2 = 1

x : 1

y, 透過整理即得到 z w = y

x 為等式成立的條件。

再來考慮稍微複雜的情況: M = 2 及 N = 4, 例如設定 R =

"

1 2 3 4 2 u 6 8

#

, 改變 u 的數值來觀察 RSP 與 RP S 的阻值比, 可以猜想當 u = 4 等式成立, 因為若兩個列向量成比

(6)

例關係, 則等式成立。 結果如圖 8 所示, 與猜想相符。 再舉一個例子, M = 3 及 N = 4, 例如 設定 R =

1 2 3 4 2 v 6 8 1 7 6 3

, 改變 v 的數值來觀察 RSP 與 RP S 的阻值比, 由於不管 v 是多 少, 矩陣 R 的秩 rank(R) 至少為 2, 所以等式不可能成立。 改變 v 的結果如圖 9 所示, 與猜 想相符。

圖 8: 矩形電阻網路的兩個型態阻值比 (M = 2 及 N = 4), 當 u = 4 時 r = 1

圖 9: 矩形電阻網路的兩個型態阻值比 (M = 3 及 N = 4), rank(R) ≥ 2 導致 r > 1

(7)

經由上面的討論, 由M×N個電阻組成的矩形電阻網路, 先串後並電路, 電阻值表示為RSP, RSP = 1

M

P

i=1

1

N

P

j=1

Rij

, (15)

先並後串電路, 電阻值表示為 RP S

RP S =

N

X

j=1

1

M

P

i=1

1 Rij

. (16)

我們猜想兩種結構所得到電阻值會以不等式出現, 即 RSP ≥ RP S, RSP = 1

M

P

i=1

1

N

P

j=1

Rij

≥ RP S =

N

X

j=1

1

M

P

i=1

1 Rij

. (17)

當矩陣 R 的秩 rank(R) = 1 時等式成立。 (17) 式可以改寫成另外一種漂亮的不等式如下

N

X

j=1

1

M

P

i=1

1 Rij

×

M

X

i=1

1

N

P

j=1

Rij

≤ 1, (18)

且當矩陣 R 的秩 rank(R) = 1 時等式成立。

如果讀者對 (17) 式的證明有興趣, 可以考慮由 M = N = 2 成立為基礎, 利用數學歸納 法應可完成證明。

事實上比 (17) 式更廣義的一個不等式已經被提出並完成證明。 在參考文獻 [1] 附錄中的 定理3 我們重新敘述如下:

考慮任意正實數矩陣 A =

a11 · · · a1N

... ... ...

aM1 · · · aM N

, p, q 為任意實數, 定義 p 次冪平均 (power

mean): Mp(a1, . . . , an) = Mp({ai}ni=1) =1 n

n

P

i=1

api1p

, 如果 p < q, 則下列不等式成立 Mq({Mp({aij}Mi=1)}Nj=1) ≤ Mp({Mq({aij}Nj=1)}Mi=1) (19) 等式成立的條件是矩陣 A 的秩 rank(A) = 1。

(8)

設定 p = −1 < q = 1, aij = Rij, 根據 (19) 式, 左邊可以寫成 Mq=1({Mp=−1({aij}Mi=1)}Nj=1) = Mq=1n M

M

P

i=1 1 Rij

oN j=1



=1 N

N

X

j=1

M

M

P

i=1 1 Rij

= M N

N

X

j=1

1

M

P

i=1 1 Rij

, (20)

右邊可以寫成

Mp=−1({Mq=1({aij}Nj=1)}Mi=1) = Mp=−1

n1 N

N

X

j=1

Rij

oM i=1



= M

M

P

i=1

1 1

N

PN j=1

Rij

= M N

1

M

P

i=1

1

N

P

j=1

Rij

. (21)

不等式兩邊各乘上一個比例常數 N/M 並左右對調即可由 (19) 式得到 (17) 式, 說明結束。

q = 1 可以比擬成串聯, p = −1 可以比擬成並聯, (20) 式是先並後串, 即 (17) 式的右 邊, (21) 式是先串後並, 即 (17) 式的左邊, 所以我們獲得最後的結論: 兩種結構所得到的電阻 值會以不等式出現, 即 RP S ≤ RSP, 且當矩陣 R 的秩 rank(R) = 1 時等式成立。

最後借韓愈 《師說》 的語氣做個結論, 「串並有先後, 術算有專攻, 如是而已」。

參考文獻

1. T.-C. Lin and S.-M. Phoong, A New Cyclic-Prefix Based Algorithm for Blind CFO Es- timation in OFDM Systems, IEEE Transactions on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vol. 15, no. 6, 3995-4008, June 2016.

本文作者林福林任教南台科技大學 電子工程學系, 林子喬為聯發科技資深工程師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M 部分序列字串指原字串中刪掉一個以上字元且不改變原順序的部份字串。請撰寫 程式從資料檔 d.txt 讀入兩個字串(每一字串皆不超過 50 字元),判斷第一個字串

在程序的步驟 5,要量測放大器的輸入阻抗,請利用提示和查閱課本及講義,敘述出 如何量測輸入阻抗?並請用程序中所給的 V in 推測一下阻抗大小及 R test

如圖5(a)、圖6將滑線電位計、電阻箱 A與電源供應器串聯成迴路。再將標 準電池串聯檢流計及另一電阻箱 B,以其正極一端固定接於 a點,另一端則.

In this thesis, we have proposed a new and simple feedforward sampling time offset (STO) estimation scheme for an OFDM-based IEEE 802.11a WLAN that uses an interpolator to recover

Choi, “A Hybrid Query Tree Protocol for Tag Collision Arbitration in RFID systems”,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munications (ICC-07), pp.24–28, 2007. Cole, “THE

Soille, “Watershed in Digital Spaces: An Efficient Algorithm Based on Immersion Simulations,” IEEE Transactions on Pattern Analysis and Machine Intelligence,

F., “A neural network structure for vector quantizers”, IEEE International Sympoisum, Vol. et al., “Error surfaces for multi-layer perceptrons”, IEEE Transactions on

Kyunghwi Kim and Wonjun Lee, “MBAL: A Mobile Beacon-Assisted Localization Scheme for Wireless Sensor Networks,” The 16th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puter Communica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