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十四期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第三十四期"

Copied!
30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第三十四期

朱 鳳 玉 語文教育視角下的敦煌本《正名要錄》

林 仁 昱 敦煌 P.3216、P.2483 等卷「阿彌陀讚文」樣貌與應用探究 計 曉 雲 《太子須大拏經講經文》考述

——以 ДX.285 等六殘片與 BD.8006 號為中心 馬 小 鶴

汪 娟 吉田豐之摩尼教文獻漢字音寫研究 許 絹 惠 論張議潮功德窟的塔窟組合

梁 麗 玲 P.2666V「治小兒驚啼方」考

陳 淑 萍 敦煌寫本《大乘義章》及其相關研究 郭 長 城 《兔園策府》作者杜嗣先墓誌略論 黃 青 萍 敦煌文獻中的北宗禪

蔡 忠 霖

張 家 豪 2006-2016 年臺灣地區敦煌學研究論著目錄 附錄:《敦煌學》第一輯~第三十三輯 中英文目錄

南華大學敦煌學研究中心

2018 年 8 月

(2)

封面題字 臺靜農先生 創 刊 人 潘重規先生 編輯委員

王三慶 朱鳳玉 汪 娟 柴劍虹 高田時雄 張廣達 陳懷宇 榮新江 鄭炳林 鄭阿財

主 編 鄭阿財 汪 娟

《敦煌學》稿約

一、本刊為敦煌學專業之刊物,園地公開,歡迎海內外學者賜稿。

二、來稿以未曾發表之中文稿為限。所有稿件經審查通過後始予刊登,特約稿除 外。

三、論著稿件以二萬字為原則;書評稿以六千字為度。請儘量提供與 Microsoft Word 相容之完稿電子檔與 PDF 電子檔。如有附圖,請儘量另附 300DPI 以 上高解析度之 JPG 檔。

四、來稿請附中英文篇名、中英文姓名、中英文職稱、中英文摘要、個人簡歷(含 工作單位、職稱)及通訊資料,並請務必依本刊「撰稿體例」撰寫,以利作 業。撰稿體例請自行參考:http://nhdh.nhu.edu.tw/2-1.htm,點選「研究論著」。 五、來稿一經刊登,即致贈作者該刊物一冊及電子檔一份。

六、作者如投稿本刊並經收錄後,即視為同意本刊授權合約機構:將「合約標的」

進行數位化、重製等加值流程後,收錄於資料庫或電子書,並規劃成權利產 品(或服務),以電子形式透過單機、區域網路、網際網路、無線網路或其 他傳輸方式授權用戶進行檢索、瀏覽、下載、傳輸及列印等使用行為。

七、來稿內容涉及著作權問題(如:圖表與長篇之引文等),請作者事先取得著 作權持有者之同意。如有違反著作權之情事,文責自負,與本刊無關。

八、投稿本刊論文,請逕寄:621 嘉義縣民雄鄉中正大學郵局 56 號信箱鄭阿財 收,或寄電子郵件至:nhdh5770@gmail.com。

(3)

目 次

語文教育視角下的敦煌本《正名要錄》--- 朱鳳玉 1 敦煌 P.3216、P.2483 等卷「阿彌陀讚文」樣貌與應用探究-- 林仁昱 23

《太子須大拏經講經文》考述

——以 ДX.285 等六殘片與 BD.8006 號為中心--- 計曉雲

45

吉田豐之摩尼教文獻漢字音寫研究--- 馬小鶴、汪 娟 79 論張議潮功德窟的塔窟組合--- 許絹惠 101 P.2666V「治小兒驚啼方」考--- 梁麗玲 131 敦煌寫本《大乘義章》及其相關研究--- 陳淑萍 153

《兔園策府》作者杜嗣先墓誌略論--- 郭長城 177 敦煌文獻中的北宗禪--- 黃青萍 199

2006-2016 年臺灣地區敦煌學研究論著目錄--- 蔡忠霖、張家豪 225 附錄:《敦煌學》第一輯~第三十三輯 中英文目錄--- 267

(4)

A Study on the Dunhuang Manuscript “Zhengming Yaolu”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Philological Education --- Chu Fengyu --- 01 A Study on Miscellaneous Copies and Applications of “The Eulogy of Amitabha”

in Dunhuang Manuscripts P.3216, P.2483 and others --- Lin Jenyu --- 23 Research on the Literary Lecture on Taizi Xudana Jing: Centering on six pieces,

such as ДX.285, and BD.8006--- Ji Xiaoyun --- 45 Yoshida Yutaka’s Research on Middle Iranian Transliterated into Chinese

Characters in Manichaean Texts --- Ma Xiaohe and Wang Chuan --- 79 On the Combination of Pagoda and Grotto in the Cave Constructed in Honor of

Zhang Yichao --- Hsu Chuanhui ---101 A Study on the Recipe for Healing Children’s Crying of Frightening on the

Dunhuang Manuscript P.2666V --- Liang Liling ---131

Research of Dunhuang manuscripts “Dasheng Yizhang”and Related Issue

--- --- Chen Shuping

---153

On the text of “Du Sixian's Epitaph” --- Kuo Changcheng ---177 The Northern School’s teaching of the Dunhuang Manuscripts

--- Huang Chingping ---199 2006-2016 Bibliography of Dunhuang Studies in Taiwan

--- Tsai Chunglin and Chang Chiahao ---225

Appendix: The General Catalogue of Studies On Dunhuang Vol.1-33 ---267

(5)

敦煌寫本《大乘義章》及其相關研究

陳 淑 萍

摘 要

歷來論及淨影慧遠《大乘義章》古寫本,主要皆以日本藏卷為討論範疇,未 曾涉及敦煌文獻;而關於敦煌寫本《大乘義章》之相關訊息,僅散見於中國、英 國所藏敦煌遺書之敘錄,殊為可惜。本文擬就 BD.07808V、BD.09861、BD.10364、

BD.10396、BD.10991A、BD.10991D、BD.12106、S.2742、ZSD045 等 9 號敦煌 寫卷為研究範疇,依佛教文獻學的方法重新校理、整合,以期發掘其彼此的關聯,

並藉此顯現《大乘義章》在隋唐時期流傳的樣貌。

關鍵詞:淨影慧遠、《大乘義章》、敦煌、古寫本

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候選人。

(6)

Research of Dunhuang Manuscripts Dasheng Yizhang and Related Issue

Chen Shuping

Abstract

The studies on bibliology of Dasheng Yizhang(大乘義章)written by Jingying Huiyuan(淨影慧遠, 523-592)conducted to date have investigated manuscripts stored in Japan and have overlooked Dunhuang manuscripts. The bibliographies of these Dunhuang manuscripts has reported. The data consisted of BD.07808V, BD.09861, BD.10364, BD.10396, BD.10991A, BD.10991D, BD.12106, S.2742, ZSD045.

However, important questions remain about piecing part of them together, finding out the date of them, and combining the information above. Based on a Buddhist literature approach, this article focused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se manuscripts.

It is intended to show the dissemination mode of Dasheng Yizhang in the Sui and Tang dynasties.

Keywords: Jingying Huiyuan, Dasheng Yizhang, Dunhuang, manuscripts.

Ph.D. Candidate, Department of Chinese Literature, National Cheng Kung University.

(7)

一、前言

隋淨影慧遠(523-592)《大乘義章》為統攝釋家各宗派之法門百科,全書計 分〈教聚〉、〈義聚〉、〈染聚〉、〈淨聚〉和〈雜聚〉五章。現收錄《大正新 脩大藏經》(以下簡稱《大正藏》)的是二十卷本,1其中〈雜聚〉已佚。據校 錄注記,係以大谷大學藏延寶二年(1674)和刻本為底本,參酌村上專精氏藏本

(延寶二年)、日本宮內廳正倉院《聖語藏》卷九、卷十三、卷十四等殘卷合校 而成。學者研究淨影慧遠《大乘義章》主要關注判教、法身、心識、淨土等議題,

鮮少言及版本問題。

近年《聖語藏》以數位方式出版流通,2又落合俊典等整理日本金剛寺藏經 時發現《大乘義章》古寫本,3 促使岡本一平、田戶大智訪求各寺院珍藏,4分 別對日本現存《大乘義章》及相關古寫本敘錄與考究,因此淨影慧遠《大乘義章》

東傳日本之後傳抄、變異及應用之方式得以被瞭解。

敦煌寫本的發現卻未整合討論,殊為可惜。早在 1931 年陳寅恪(1890-1969)

〈《大乘義章》書後〉5一文中即提及「合肥張氏所藏三種草書之一」即草書行文 之《大乘義章》。按:合肥張廣建(字勳伯,1864-1938)曾任甘肅督軍,收藏敦

1 本文使用『CBETA 電子佛典集成』Version 2016,中華電子佛典協會;同時使用高楠順次郎、

渡邊海旭等監修《大正新脩大藏經》(臺北:新文豐,1983 年)。隋.淨影慧遠《大乘義章》

(CBETA, T44, no. 1851)。

2 日本宮內廳正倉院事務局藏《大乘義章》卷九、卷十三、卷十四古寫本,收入《聖語藏經卷》

第五類,甲種寫經,第 32 號。見〔日〕正倉院事務局編《聖語藏經卷》カラーCD版(愛知 縣:丸善株式會社,2013 年)。

3 金剛寺藏《大乘義章》目前收於寺內藏經聖教類第 12 函,其目錄見〔日〕走塜祐道、佐藤も な〈金剛寺聖教目錄稿〉,收入〔日〕落合俊典《金剛寺一切經の基礎的研究と金剛寺聖教の 基礎的研究——研究成果報告書》第一冊(東京:國際佛教學大學院大學,2007 年),頁 232。

2011 年,落合俊典又有〈淨影慧遠撰《大乘義章》のテキストについて〉一文羅列散藏於日 本各地的《大乘義章》古寫本,收入《淨土宗學研究》(京都:知恩院淨土宗學研究所)第 37 號,2011 年,頁 170-171。

4 岡本一平考察觀智院殘卷 12 件(1137-1140)、身延文庫殘卷 6 件、東大寺殘卷 3 件、隨心院 殘卷 1 件、《聖語藏》3 件而發表〈《大乘義章》のテキストの諸系統について〉,收入《國際 シンポジウム報告書 2014 東アジア佛教寫本研究》(東京:國際佛教學大學院大學日本古寫 經研究所,2015 年),頁 17-38;而田戶大智考察身延文庫、正倉院《聖語藏》、東大寺圖書 館、醍醐寺山圓書房、真福寺文庫、隨心院等,揭示東土流傳的《大乘義章》被改寫成問答 式的精簡教本,最早是寬信(1084-1153)《大乘義章鈔》(身延文庫藏),爾後又為賴超(1088-?)

《義章問答》(東大寺圖書館藏)等作大量援引,詳見〔日〕田戶大智〈《大乘義章》の修學 について——論義關聯資料を中心に〉,收入《國際シンポジウム報告書 2014 東アジア佛教 寫本研究》,頁 39-59。

5 陳寅恪〈《大乘義章》書後〉《海潮音》12:7(北京:海潮音月刊社,1931 年 7 月),頁 104-107。

今收入《陳寅恪先生文集》第二冊(臺北:里仁書局,1982 年),頁 161-165。

(8)

煌寫卷頗豐,後來輾轉落入日本三井家,成為「三井文庫」的重要收藏。據施萍 亭敘錄如下:

北三井 105 (025-10-54)

名稱 : 大乘義章 首題 : 缺

尾題 : 大乘義章卷第一

說明 : 草書書寫。卷首有「張勳錫藏」高橢圓形印、「張廣建印」各一枚。

每紙接縫處鈴有「勳伯」騎縫章。……紙數 52。每紙 28.9× 38.7,25 行,

行 22-25 字不等。6

由「張廣建印」、「勳伯」等印以及草書書寫等條件得知,北三井家購藏的敦煌寫 本《大乘義章》,為陳寅恪當年所見者無疑。惜寫本未有圖錄出版,原卷獲睹不 易;但由敘錄可知當為《大乘義章》卷第一,所存篇幅約三萬餘字,略同於《大 正藏》刊載之卷第一總字數。

直到北京國圖館藏敦煌遺書全數整理並公布後7,BD.07808V、BD.09861、

BD.10396、BD.10364、BD.12106、BD.10991A、BD.10991D 等殘卷方公之於世;

此外,英藏 S.2742 及中國書店藏 ZSD0458,亦陸續公布其圖錄或修正其名目。

本文有鑒於以上 9 號寫卷圖錄的出版,雖有敘錄,然始終未見進一步的整合 研究,因透過佛教文獻學的方法,統合考究諸殘卷,希望能釐清隋唐時期《大乘 義章》傳抄的形制及其相關問題。

二、敦煌寫本《大乘義章》敘錄

敦煌寫本《大乘義章》相關的 9 號寫卷,經筆跡、內容等訊息之整合,可知 當為五個寫卷,茲分述如下:

6 施萍亭〈日本公私收藏敦煌遺書敘錄〔一〕——三井文庫所藏敦煌遺書〉《敦煌研究》1993:

2(蘭州:敦煌研究院,1993 年),頁 74-91。

7 任繼愈主編《中國國家圖書館藏敦煌遺書》(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發行,2005-2012 年)。

8 見中國書店藏敦煌文獻編輯委員會《中國書店藏敦煌文獻》(北京:中國書店,2007 年),頁 149。

(9)

(一)BD.10991D+BD.10991A 卷 19《大乘義章.淨土義》

敦煌文獻編號 BD.10991(L.1120)共計四紙斷片,其中 BD.10991D、

BD.10991A 皆錄自《大乘義章》卷 19〈淨土義〉,一前一後,未重疊亦不相鄰。

BD.10991D 高 15.7 厘米,寬 14.5 厘米,內文起自「妙相莊嚴」,終於「妙 淨土。出過」,共 7 行;BD.10991A 高 15.7 厘米,寬 14 厘米,起自「淨/欲殊 妙。此三種中」,終於「居住其中/有」,共 8 行。下頁表內為其錄文,殘損處 乃依《大正藏》填入,故外加框線以示區別。

兩紙同樣畫有格線,書體皆為隸楷,字跡相似,且殘缺處經填補後,行字差 距不大,或有可能為同一份文獻的斷片,惟二者間隔約一千餘字。

中國《國家圖書館藏敦煌遺書》敘錄(以下簡稱「北京國圖敘錄」)判定二 紙同為 5-6 世紀南北朝寫本,當由書體而來,然隋代(581-619)亦是隸楷使用 頻繁的時期;再者,就作者淨影慧遠生卒年(523-592)來看,《大乘義章》的確 有可能於南北朝晚期出現原稿或抄本,但於隋代(淨影慧遠 59 歲至其歿後 27 年之間)的可能性亦不低。

至於 BD.10991 另外兩卷號 BD.10991C、BD.10991B,內容則一前一後與《大 通方廣懺悔滅罪莊嚴成佛經》卷中吻合。9兩紙斷片皆未有格線,字體為楷書且 筆跡相同,北京國圖敘錄判定為 7-8 世紀唐寫本。亦約當於爾時,此書譯為藏文

《聖大解脫經》而後普遍流傳於蒙藏地區。10

9《大正藏》收錄之《大通方廣懺悔滅罪莊嚴成佛經》為 1933 年高楠順次郎以松本文三郎所藏敦 煌本上卷、大谷大學所藏中卷、日本知恩院天平三年寫本(731)及英藏 S.1847 下卷等四本對 照之校錄本。大谷本中卷尾跋題署為開皇十年(590),隋代費長房於開皇 17 年(597)所作

《歷代三寶紀》亦有「《大通方廣經》三卷」之紀錄,(CBETA, T49, no. 2034, p. 112, b14)。詳 見作者未明:《大通方廣懺悔滅罪莊嚴成佛經》,(CBETA, T85, no. 2871, p. 1348, b14-22// p.

1347, c03-11)

10 詳見作者未明〈《大通方廣懺悔滅罪莊嚴成佛經》——藏傳佛教《聖大解脫經》漢文本尋找、

發掘和整理略記〉,收入《大通方廣懺悔滅罪莊嚴成佛經》附錄二(臺北:曲嘉屋股份有限公 司,2014 年)。

(10)

表格 1:BD.10991A(左)、BD.10991D(右)《大乘義章》卷 19〈淨土義〉

11

12

滿

p. 835, c27-p. 836, a8

13 殿

(p. 834, c4-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1020304050607

(二)BD.07808V 卷 16《大乘義章.三十七道品義綱目鈔》 (擬)

BD.07808(制 008)為卷子本,高 28 厘米,長 93.5 厘米,凡 3 紙。全卷共 計兩種文獻,正面載錄《一百二十法門》,背面則有《大乘義章.三十七道品義 綱目鈔》(擬)。

BD.07808V起自「道品義」,終於「開四合六」,共 9 行,行約 22 字,內容

11 【甲】:土;【原】:此。本文依《大正藏》所載《大乘義章》之註解,用【原】字代表大谷大 學藏本,【甲】字標示村上專精藏本,以便列其異文。後續引註亦與此同,不再贅述。

12 【原】、【甲】:言。

13 【原】:菩薩;【甲】:×。

(11)

為《大乘義章》卷十六〈三十七道品義〉之綱要。草書行文,北京國圖敘錄判定 為唐寫本。

茲將其內文與《大正藏》所收《大乘義章》對照如下, 為完全相同者,

﹏﹏為相似但略有差異者,〔 〕為文字脫漏者:

表格 2:BD.07808V 錄文與《大乘義章.三十七道品義》對照表

《大乘義章》卷 16〈三十七道品義〉 BD.07808V

p. 774, b21-27

p. 774, c1-p. 775, a2

p. 775, a3-9

p. 775, a12-b27

p. 775, b29-p. 776, a24

CBETA, T44, no. 1851, p. 774, b18-p. 776, a2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BD.07808V 首列〈三十七道品義〉三門分別之名,再列其細目,而後節錄 其要義。其中八成的篇幅在《大正藏》可以找到相同的文句,另外二成則是文句 相仿而略有異動。因其首題僅「道品義」三字,與《大乘義章》之關聯性不易被 察覺,故直至北京國圖出版圖錄方擬題為《大乘義章.三十七道品義科分鈔》。 究其內容乃由卷 16《三十七道品義》節錄之科目綱要,故若名為《大乘義章.

三十七道品義綱目鈔》則與其旨更加契合,亦可呼應 BD.07808 正面《一百二十 法門》之綱要性質。

此文獻正面起自「決定毗尼」,終於「無法有法空」,共 60 行,行約 30

(12)

字,首殘尾完,寫錄《菩薩藏》卷 18 至 22 之綱要,北京國圖敘錄註明此卷與 BD.06771(潛 071)可連綴。BD.06771 共 3 紙 84 行,首尾皆殘損,內容節錄了

《菩薩藏》卷 9 至 18 之綱要,正好是 BD.07808 殘缺的前文。

《大唐內典錄》曾提及《菩薩藏修道眾經要》有 22 卷,其綱要《一百二十 法門》則有 1 卷,為宇文泰(507-556)任職西魏丞相時命釋曇顯(460-577)等 僧侶編纂,「始從〈佛性〉終至〈融門〉」。14

BD.06771+BD.07808 所錄之《菩薩藏》綱要首殘尾完,卻正好終於卷 22〈融 門〉。大谷大學藏《菩薩藏修道眾經抄卷十二》15或為《菩薩藏修道眾經要》目 前僅存於世的文獻,「十波羅蜜」一科名列其中,與 BD.06771+BD.07808 錄及 的卷 12 綱目相應。由此可見,所謂《菩薩藏》即是《菩薩藏修道眾經要》,而 BD.06771+BD.07808 則為其綱要《一百二十法門》。青木隆曾將此文獻歸於地論 宗南道派之列。16

BD.06771+BD.07808 全文以楷書抄錄,北京國圖敘錄判定為 5-6 世紀南北朝 寫本。卷末題識有「法界體性門」、「法盛許十□ 此之法門」、「瓊」、「大 業六年歲次庚午(610)記誦許」17,字跡與正文不同。

既知正面可綴合,其背面自然亦可連綴。然而背面僅 BD.07808 一號錄有文 字,且字跡潦草,與正面文字墨跡、筆法不同,應為正面書寫之後,紙張再利用 之作。

BD.07808V 書體、字跡雖與正面內文不同,墨色卻與其題記相似,且兩文 獻皆以抄錄經典之綱要為宗旨,關聯性不小,故正面題記「隋煬帝大業六年(610)」

對於 BD.07808V 來說,仍具有重要的參考意義。由此可見,此卷年代除了北京 國圖敘錄所判定之唐代以外,亦有可能為隋代作品。

14 唐.釋道宣(596-667)《大唐內典錄》卷 5:「周眾經要二十二卷/一百二十法門/右二部二 十三卷。魏丞相王宇文黑泰興隆釋典,崇重大乘。雖攝萬機,恒闡三寶。第內每常供百法師,

尋討經論講摩訶衍,遂命沙門釋曇顯等,依大乘經撰《菩薩藏眾經要》及《一百二十法門》。

始從〈佛性〉終至〈融門〉。」(CBETA, T55, no. 2149, p. 271, b17-27)。

15 大谷大學藏《菩薩藏修道眾經抄卷十二》圖錄,收入[日]野上俊靜《大谷大學所藏敦煌古 寫經》(京都:大谷大學東洋學研究室,1965 年),頁 76-94。

16 詳見〔日〕青木隆〈地論與攝論思想史之意義〉,收入〔日〕沖本克己編輯,釋果鏡譯《興盛 開展的佛教:中國Ⅱ隋唐》(臺北:法鼓,2016 年),頁 89-91。

17 中國《國家圖書館藏敦煌遺書》第 99 冊〈條記目錄〉作「隋煬帝大業六年歲次庚午汜(記)

通許」(頁 5),茲從〔日〕池田溫《中國古代寫本識語集錄》(東京: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 所,1990 年),頁 176。

(13)

(三)BD.10396+BD.10364+BD.12106+S.2742 卷18《大乘義章.涅槃義》

在此之前,北京國圖敘錄僅提及 BD.10396、BD.10364 二卷可綴合,18其實 BD.12106 與英藏寫卷 S.2742 亦為相鄰之殘卷,本文乃首度之彙整。

BD.10396(L.0525)為一紙斷片,高 14.4 厘米,寬 20.2 厘米。內文起自「門 分別……滅之分齊二」,終於「不能窮到,故名」,共 9 行,對應卷 18(p.813, c15-29)。

BD.10364(L0493)為不規則殘片,僅存文字「…摩…」、「…廣義…」、「…

為常。譬如有人…」、「…如虛…」,字體模糊難辨。

BD.12106(L.2235)為一紙斷片,高 14 厘米,寬 13 厘米。起自「雜義分」,

終於「能得上,故名為大/為大,六者勝」,共 9 行,內容對應卷 18(p. 813, c16-p.

814, a1)。

S.2742(翟 5645)為 8 紙接合之寫卷,高 27.6 厘米,長 306.5 厘米,首尾二 紙殘損。起自「涅槃如是」,終於「何故毘曇法中」,共 190 行,行約 28 字,

內容對應卷 18(p. 813, c28-p. 817, b25)。

BD.10396、BD.10364、BD.12106、S.2742 紙張皆畫有格線,字體皆為楷書,

且字跡相同;分別錄及之卷十八〈涅槃義〉,內文相互鄰近且未有重疊。以下為 其綴合示意圖:

18 見中國國家圖書館編〈條記目錄〉,《國家圖書館藏敦煌遺書》第 107 冊,頁 67。

(14)

圖 1:BD.10396+BD.10364+BD.12106+S.2742 綴合示意圖

下頁表列與上圖相應,為四號寫卷綴合處的錄文。單線劃記者為上片 BD.10396,雙線劃記者為下片 BD.12106,曲線記號即填補其中的 BD.10364,未 標明者則為接續其後的 S.2742,外加框線者為紙張破損、殘缺、難以辨識故依

《大正藏》填入的文字。

四號綴合之後,內文共 198 行,部分用字與《大正藏》不同,但亦有九成以 上的吻合度;可惜仍是首殘尾缺,使此卷究竟是單獨抄錄〈涅槃義〉,抑或《大 乘義章》全書抄錄之殘篇,目前尚難以斷定。

再者,既知四號一體,而敘錄判定的年代未統一,亦是一問題點。BD.10396、

BD.10364 同被北京國圖敘錄視為楷書寫錄而判定為唐寫本;BD.12106、S.2742 卻分別被北京、英倫國圖視為隸書寫錄而判定為南北朝寫本。事實上其內文皆為 楷書,故判定為唐代較為合理。

(15)

表格 3:BD.10396+BD.10364+BD.12106+S.2742 綴合處錄文

19

便

20

21

22

使

23

24

25

26

使

2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19 【原】:能;【甲】:德。

20 【原】、【甲】:曠博。

21 【原】、【甲】:大般涅槃,能建大義。

22 【原】:入;【甲】:為入。

23 【原】、【甲】:則。

24 【原】、【甲】:設。

25 【原】、【甲】:謂。

26 【原】、【甲】:亡。

27 【原】、【甲】:唱。

(16)

(四)BD.09861《大乘義章鈔》

BD.09861(朝 082)寫卷高 28.7 厘米,長 70 厘米,共 2 紙,45 行,行約 36 字。首殘尾缺,紙張上半約有 1-7 字不等之殘損。內文實有三件,分別錄自《大 乘義章》卷 5〈二障義〉、卷 6〈十纏義〉、卷 1〈二諦義〉,於茲分作 BD.09861-1、

BD.09861-2、BD.09861-3 以論之。

BD.09861-1 為首 2 行文字,起自「與泥合。令彼泥上文像隨」,終於「是二 障如是」,殘存〈二障義〉末尾文句,結語為「是二障如是」一語帶過。相較於 此,《大正藏》所載結語為:「彼亦如是。二障之義,難以淵窮,且隨大綱略標旨 況。」二者差異不小。

BD.09861-2 為 2-31 行,起自「十纏義七門分別」,終於「十纏之義,略辨如 是」,共 30 行,寫錄〈十纏義〉全文。與《大正藏》用字相異或脫漏處約有十來 處,然九成以上句法、序次皆相同。

BD.09861-3 為 32-45 行,起自「別 第一釋名」,終於「第一義者,若對」, 共 14 行,錄自〈二諦義〉而尾殘。內文大致與《大正藏》相同,唯有幾處用字、

句法相異。

三件皆以楷書寫錄,北京國圖敘錄判定為唐寫本。BD.09861-1〈二障義〉留 存的篇幅較少,難以進一步討論; BD.09861-2 則是完整謄錄〈十纏義〉;

BD.09861-3 雖不完整,就目前所見文字看來,亦是針對〈二諦義〉逐字逐句的 謄錄。然其抄錄之次序與《大正藏》所載有所不同,亦非根據數字大小排列,其 特點在於輯錄「二障」、「十纏」、「二諦」等修行基礎課題於一處。

北京國圖敘錄將此文獻命名為《大乘義章鈔》。單就題名而言,與內文並無 違和之處,卻與日本身延文庫所藏《大乘義章抄》28之名太過相似。《大乘義章 抄》為日本僧釋寬信(1084-1153)的作品,乃將《大乘義章》改寫成問答式的 精簡教本;BD.09861 既非簡化之《大乘義章》,而擬題僅有一字之差,或恐雌雄 難辨,故略作分別。

其錄文如下:

28 〔日〕寬信《大乘義章抄》13 冊,保安五年(1124)~天養元年(1144),存於﹝身延文庫藏.

59-5-7﹞,見《身延文庫典籍目錄》下(山梨縣:身延山久遠寺,2005 年),頁 316-319。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大乘中觀釋論卷第四 大乘中觀釋論卷第五

By contrast to the often heavily edited and revised printed Chán scriptures of the Sòng period (many of them eventually being integrated in the official Buddhist canon

關鍵詞:觀佛三昧 曇鸞 道綽 善導 彌陀業觀 觀經 四淨土 慧思 灌頂 智者 五品弟子位 一心三觀 二十五尊像 六部往生經 淨土義

In order to assess and appreciate the results of all these studies, and to promote further research on the Suan Shu Shu, an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was held on August 23-25

(a) the respective number of whole-day and half-day kindergarten students receiving subsidy under the Pre-primary Education Voucher Scheme (PEVS) or the Free Quality

Stone carvings from the Northern Song dynasty were mostly religion-oriented (namely Buddhism or Taoism), and today much of the research conducted on them has been derived from

In addition to examining the influence that the teachings of Zen had on Shi Tao’s art and theoretical system, this paper proposes further studies on Shi Tao’s interpretation on

113; Harrison, Paul, “Vajracchedikā Prajñāpāramitā: A New English Translation of the Sanskrit Text Based on Two Manuscripts from Greater Gandhāra”, Manuscrip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