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詞彙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詞彙"

Copied!
8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詞彙

第四講:工作意義和工人的尊嚴  

[01]=參考資料編號

04-01 創造 (Creation)

指產生或致使某事物存在或發生的行為。教會認為,任何一個行為都有其動機與目 的──神首先展開祂的創造,從虛無中創造了萬有、使世人認識祂的愛。對天主而 言,其創造的動機,正是絕對無限愛的奧秘;而創造行為本身的目的,就是愛的生 命通傳、交流和共融;受造物被創造的目的則是分享天主的愛和生命,參與天主愛 的奧秘,以及在自己身上彰顯天主的光榮。[01]‧頁 811-814

見:01-27 愛

04-02 佃農 (Sharecropper)

指租用他人田地,從事農業生產的農民。一般而言,他們因手上沒有擁有足夠的土 地,故需向地主租地。較富裕的佃農,通常擁有足夠的工具,甚至有能力僱用其他 農民,在其租用的土地上從事農業生產、較貧困的佃農則需在缺乏足夠工具的情況 下親自勞動。佃農的待遇和社會地位不一,如在昔日中國交通不便的地區,佃戶除 地租外,亦需向地主提供額外的物資或服務,如於節慶時提供糕點、肉類和家禽 等,地主家中遇有婚喪時,佃農亦要去幫忙,尤如其家中的奴僕。[02]‧頁 116-123 04-03 奴隸制度 (Slavery)

指一項使有關奴隸統治和隸屬的法律和原則合理化、正當化的制度。奴隸被視為服 從於某支配力量之下,且不能自主的人。在奴隸制度下,奴隸被視為主人──擁有 支配力量的個體──的私有財產,可隨意在市場上被當成商品交易;奴隸亦需為主 人提供無償的勞動。一般而言,奴隸的基本人權備受剝奪,主人甚至有權任意處死 奴隸。[03]‧頁 365

見:01-42 人權

04-04 工業社會 (Industrial Society)

指以製造業和採掘業為中心的工業作經濟主導的社會,以往的農業、手工業生產被 大機器的工業生產模式所取代。工業社會的出現,使社會中的生產和資源分配發生 變化,勞動分工迅速擴大、生產力水平亦大幅提高。與此同時,其亦增強了社會流 動性,使社會成員的個人發展機會和自主程度增加。工業社會亦促使了大城市的崛 起、工廠的林立、人口的集中、大家庭的解體和勞資之間衝突等現象的發生等等。

[04]

見:03-07 生產力

(2)

04-05 生活質素 (Quality of Life)

泛指一地生活水平的高低,並與快樂、自由等主觀概念相關。各地對生活質素的定 義不一,如北歐和西歐等地區視社會平等、政治自由、社區自然生態平衡為良好的 生活質素。聯合國則以識字率、人均壽命、教育程度等的人文發展指標來衡量各地 人民的生活質素。

生活質素過往常被界定為與物質生活有關,並以金錢收入來衡量;然而美國政治學 家萊恩 (Robert E. Lane) 的研究指出,隨著收入增長,個體主觀快樂感覺卻愈來愈 低;其精神健康、與他人之間的信任、與家庭和社區的親密關係亦日漸失去。故學 界已傾向不再把生活質素的提昇簡單地等同物質財富的增長。[05]‧頁 3-10

04-06 剝削 (Exploitation)

即以不公、殘忍的方式利用某人或某物;亦可指因不公平的社會關係,導致了有價 值的物品為較有權勢的個體或團體所獲得。在勞資層面上,剝削被視為某人使用了 他人的勞動,卻不給予他們足夠的補償。德國社會學家馬克思 (Karl Marx) 認為,剝 削指工人以低於實際補償的價格為資本家進行工作──工人被迫出售自己的勞動 力,以獲得工資,維持生計,而資本家則通過剝削工人的勞動成果,聚斂剩餘價值 (即收入扣除成本的價值),增加自己財富。他認為,剝削的出現基於以下三個原因:

1) 生產原材料、工具、儀器和工廠等由佔社會上少數的資本家所擁有;

2) 工人除了出賣勞動力以外無法生存,以及;

3) 國家利用權力保障財產和利益的不平等分配。[06]‧頁 72-79 見:01-47 工人、03-12 工作、03-15 工資

04-07 勞工權益 (Labour Rights)

指僱員擁有合理的工作及所處職位範圍的權利。各地對勞工權益的理解不一,但一 般包括僱員應有的假期、遣散費、分娩保障和工傷賠償等。勞工權益通過兩方面制 定和保障,其一為通過政府立法干預和管理,從法律上保護勞工權益、其二為勞資 雙方參與決策,共同制定有關的權益和保障機制。對工人而言,工會是他們的談判 代表,亦是作為爭取和保障勞工權益的重要平台;故不時有工會發動工人進行工業 行動,以表達他們對勞工權益的訴求。[07]

見:01-47 工人、01-48 工會 04-08 社會階層 (Social Stratification)

指存在於社會中的不平等分層結構現象;其往往按照特定的社會經濟狀況標準,將 人們區分為不同群體或等級。社會階層的現象,使部份人憑著階層差異而產生了凌 駕其他人的特權、聲望、影響力和地位,故其存在往往牽涉了社會不平等的現象。

在當代的西方社會,社會階層一般被粗略地分為上、中、下三層。[03]‧頁 381

(3)

04-09 結社自由 (Freedom of Association)

指個體能按自身意願,組織、參與和退出社會團體的自由。這些為社會團體往往是 基於成員們的共同行動、表達、倡議、追求或捍衛某種領域中的共同價值而所進行 的結合,常見的社會團體包括公民社會、俱樂部、合作社、宗教團體、政黨和工會 等。結社自由常被視為公民權和政治權的一環,是人民集體表達意見和落實集會權 的首要條件;通過結社,人們能就著共同的目標和興趣互相交流意見,繼而以具體 行動及言論表達。[08]

見:01-43 公民權、01-44 政治權、01-46 公民社會、01-48 工會 04-10 最低工資 (Minimum Wage)

勞工權益之一,為工人可享的最低工資金額。現時全球超過9 成的國家已立法制定 相關權益,規定僱主給予僱員的工資不可低於某個金額。此政策被視為保障僱員,

特別是低技術的工人的生計,以防止他們在勞資談判中因缺乏議價能力,而被僱主 壓低工資。然而,有反對意見認為,此舉既無助改善低收入人士、更會增加企業的 勞動成本。[09]

見:01-47 工人、03-15 工資、04-07 勞工權益 04-11 最高工時 (Maximum Working Hours)

勞工權益之一,為僱員每日或每週的工作總時數的法定上限。在此權益下,一旦僱 員工作的總時數到達上限,不論僱主是否支付僱員超時工作的工資,僱員均不得繼 續工作。最高工時政策主要是保障僱員能享有合理的生活質素。[16]

見:01-47 工人、03-15 工資、04-05 生活質素、04-07 勞工權益 04-12 標準工時 (Standard Working Hours)

勞工權益之一,為僱員每日或每週的法定工作時數規範。在此權益下,僱主按合約 工時規定,指示僱員在指定地點及時間內完成工作;如僱員需要超時工作,僱主需 支付僱員超時工作的工資。有別於最高工時,標準工時政策主要是保障僱員在不受 剝削的情況下,享有合理的工資待遇。[07]

見:01-47 工人、03-15 工資、04-06 剝削、04-07 勞工權益、04-11 最高工時  

             

(4)

04-13 離岸外判 (Offshore Outsourcing)

指在全球化的趨勢下,企業將商品或服務的生產業務或生產線上的不同環節,交給 其他國家的企業或其海外分部處理。企業選擇進行離岸外判,通常有以下原因:

1) 集中企業的核心業務;

2) 外判的成本,如勞工薪金、土地價格、稅率、排污費等較本地生產成本為低;

3) 外地的法例對當地的工人保障較少;

4) 利用當地的形象優勢和人才,以及;

5) 利用時差增加生產率。

常見委託外判的企業來自勞動成本較高的國家,如美國、西歐和日本等,而外判承 辦商則來自勞動力成本較低的國家,如印度、菲律賓和中國等。有意見認為,離岸 外判雖可增加發展中國家的就業,但只能增加低技術職位,難有長遠發展;同時,

委託外判的企業並不用負上當地全數的勞工責任,工人容易因此而受到剝削。[10]

見:03-11 全球化、03-07 生產力、04-06 剝削

04-14 工作的客體性幅度 (The Objective Dimension of Work)

工作的雙重意義之一;教會認為,工作的客體性在於工作是活動、資源、生產工具 以及科技的總和,為的是履行「管理大地」的目標。工作的客體性為人類活動帶來

「可變性」的一面,即工作的活動方式會隨科技、文化、社會和政治情況而改變。

[11]‧頁 155-156

見:03-12 工作、04-15 工作的主體性幅度

04-15 工作的主體性幅度 (The Subjective Dimension of Work)

工作的雙重意義之一;教會認為,工作的主體性在於工作作為具動力的個體活動,

讓個體有能力履行工作過程中的各項行動,即成為一個有能力按計劃和理性去行動 的主體。工作的主觀性為人類活動亦帶來「穩定」的一面,即工作不在於人生產或 從事甚麼樣的行動,而是賦予了人作為人的尊嚴。其同時賦予工作的獨特尊嚴,即 將人視為工作的主體,而非僅具物質價值的生產工具或勞動力量。因此,教會視工 作的主體性幅度較工作的客體性幅度更為重要,因為其決定了工作的質素和最終價 值。[11]‧頁 155-156

見:01-32 尊嚴、03-12 工作、04-14 工作的客體性幅度 04-16 工作的節制與休息 (Work-life balance)

教會認為,只顧工作而工作,或作為享受而工作,而且不遺餘力的拼命工作,並非 天主令人參與工作的原意;人對工作應有所節制,並應於安息日時停工休假,恢復 體力,並以兒女的心情來依靠天主的照顧。[12]‧頁 38

見:03-12 工作  

   

(5)

04-17 義務論 (Deontology) 同義:義務倫理學

規範倫理的分支之一,主張行為的本身,而是善惡的標準;換言之,一個行為是道 德正確,僅僅是因為行為自身所具有的道德價值。[13]‧頁 36-37

見:01-18 規範倫理

04-18 定然律令 (Categorical Imperative)

義務論的原則之一,由德國哲學家康德 (Immanuel Kant) 提出。其主張個體應為理性 和道德的義務而無條件履行道德;任何因自身或他人利益而出發的行為,皆被視為 不道德的。[14]‧頁 160-162

見:01-28 理性、04-17 義務論 04-19 目的論 (Teleology)

規範倫理的分支之一,主張行為的目的或結果為判斷行為的善惡標準;換言之,道 德的最終標準,通常指向一些非道德的價值。[13]‧頁 13

見:01-18 規範倫理 04-20 功利主義 (Utilitarianism)

同義:效益主義

目的論的原則之一,由英國哲學家邊沁 (Jeremy Bentham) 和彌爾(John Mill)提出。其 主張凡是促進所有人的利益行為,都是道德的;反之,凡是減少所有人的利益行 為,都是不道德的。[14]‧頁 107-114

見:04-19 目的論

04-21 德性倫理學 (Virtual Ethics) 同義:美德論

規範倫理的分支之一,主張善惡的標準並不取決於行為,而是取決於個體是否遵從 了自己內在的美德和性格。德性倫理學主張性格是行善的唯一動機,故培養個體的 美德並將其內化,是德性倫理學的首要道德任務。[14]‧頁 220-226

見:01-18 規範倫理、01-23 美德 04-22 惡習 (Vices)

與美德的定義相反,指那些不合符人性行為之能力及傾向,通常是因後天持久的行 為而出現;常見的惡習包括色慾、貪食、貪婪、怠惰、暴怒、妒忌和傲慢等。

[14]‧頁 220-221

見:01-15 惡、01-23 美德  

   

(6)

04-23 後設倫理 (Meta-ethics)

倫理學範疇之一,主要探討善、惡與道德的本質,以及人們如何得悉道德的存在。

[15]‧頁 70-71

見:01-14 善、01-15 惡、01-17 倫理 04-24 道德自主論 (Autonomy Thesis)

後設倫理的分支之一,主張道德標準獨立自主地存在,不受任何神靈所干預。神無 權左右事物的好壞和正確與否;神允許和認同某事物,是基於這事物已經被認定為 道德正確。[14]‧頁 257-265

見:04-23 後設倫理

04-25 道德依賴論 (Dependency Thesis)

後設倫理的分支之一,主張神為道德的絕對根源,道德需要依賴神而存在。換言 之,沒有神,則沒有道德標準可言。[14]‧頁 257-265

見:04-23 後設倫理

04-26 自然法理論 (Natural Law Theory)

道德依賴論的分支之一;其主張道德所存在的目標,往往是指向其存在目的,而道 德正確的行為就是自然所指定的行為,故道德的目標和含義在自然法理中顯現出 來。神在創造萬物時已將自然法理嵌入創造物中,故自然法理當中蘊含的道德目標 和衍生的道德含義皆源於神,道德因而間接依賴了神。[14]‧頁 257-265

見:01-22 道德律、04-01 創造、04-25 道德依賴論 04-27 神諭論 (Divine Command Theory)

道德依賴論的分支之一;其主張所有道德正確的事僅僅是源於神的命令或意願,神 自身正是道德的直接來源。[14]‧頁 257-265

見:04-25 道德依賴論 04-28 道德困境 (Moral Dilemma)

指要求個體在至少有兩種可能選擇之下做決定,而每個選擇皆會導致與個體的道德 價值相違背的情境。道德困境可用許多方法加以解決,如個人價值、團體忠誠、社 會地位、個人利益等。[03]‧頁 250

見:01-16 道德

(7)

參考資料(按參考資料編碼先後順序)

[01] 輔仁神學著作編譯會:《神學辭典(增修版)》(台北:光啟文化事業,1996 年)。

[02] 珀金斯 (Dwight H. Perkins) (著),宋海文等(譯):《中國農業的發展,1368-1968 年》

(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84)。

[03] 葉正 (編著):《社會學詞彙》(台北:風雲論壇有限公司,2009 年)。

[04] 中華百科全書:<工業社會>,

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_media/main-soc.asp?id=4662。

[05] Lane, Robert Edwards, The Loss of Happiness in Market Democracies (New Haven, Connecticut: Yale University Press, 2000)

[06] 邱嘉琳:《新經濟下的新建構與舊矛盾-對「新經濟」之政治經濟學批判的分析》

(台北:國立政治大學,2003 年)。

[07] 香港電台通識網:<勞工福利(上)>,

http://www.liberalstudies.hk/hongkong/ls_hongkong_79.php,2013 年 5 月 15 日。

[08] 聯合國和平集會和結社自由權利問題特別報告員:<結社自由權 最佳作法清單>,

http://freeassembly.net/wp-content/uploads/2015/03/Freedom-of-Asscociation-factsheet- simpified-chinese.pdf。

[09] 香港電台通識網:<最低工資 後患無「窮」?>

http://www.liberalstudies.hk/hongkong/ls_hongkong_53.php,2010 年 12 月 15 日。

[10] Georg Erber and Aida Sayed-Ahmed, "Offshore Outsourcing A global shift in the present IT industry", http://www.unece.org/fileadmin/DAM/ie/wp8/internet/brus/erber1.pdf, June 2004 [11] 公教真理學會 :《教會社會訓導彙編》(香港:公教進行社,2011 年)。

[12] 雷永明、陳維統(主編):《聖經辭典》(台北:思高聖經學會,1975 年)。

[13] Stewart, Noel, Ethics: An introduction to Moral Philosophy (Cambridge: Malden, 2009).

[14] Burnor, Richard, and Raley, Yvonne, Ethical Choices: An Introduction to Moral Philosophy with Cases (New York City,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1).

[15] Van de Poel, Ibo and Royakkers, Lambèr, Ethics, Technology, and Engineering: An Introduction (Hoboken, New Jersey: John Wiley & Sons, 2011).

[16] 勞工處:<標準工時政策研究概覽>,

http://www.labour.gov.hk/tc/plan/pdf/swh/swh_overview.pdf,2013 年 7 月。

(8)

Socrative

https://b.socrative.com/login/student/

老師房間代碼

Teacher’s Room Code CUCCS

課室無線網絡

網絡名稱 CUCCS

登入密碼 Soc.ethics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Salas, Hille, Etgen Calculus: One and Several Variables Copyright 2007 © John Wiley & Sons, Inc.. All

Choose output file type(Targa) Click “ANIM” button.. Step by

M., An Introduction to the Theory of Numbers, 5th editi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0.. New Upper Bounds for Taxicab and

1 Generalized Extreme Value Distribution Let Y be a random variable having a generalized extreme- value (GEV) distribution with shape parameter ξ, loca- tion parameter µ and

 Promote project learning, mathematical modeling, and problem-based learning to strengthen the ability to integrate and apply knowledge and skills, and make. calculated

In the context of public assessment, SBA refers to assessments administered in schools and marked by the student’s own teachers. The primary rationale for SBA in ICT is to enhance

Graphene: leading the way in materi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he 2010 Nobel Prize

15 Pierce Salguero ed., Buddhism and Medicine: an anthology of Premodern sources,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2017.. Pierce Salguero ed., Buddhism and Medici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