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一個雙參數的分式不等式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一個雙參數的分式不等式"

Copied!
12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一個雙參數的分式不等式

江永明

摘要: 用分析方法建立了一個二元型雙參數的分式不等式, 並且借助數學歸納法和

貝努利不等式將其推廣到 n 元的情形。

關鍵字: 分析方法、 數學歸納法、 貝努利不等式、 一個雙參數的分式不等式。

一、 問題的提出及研究背景

2001 年 7 月, 在美國華盛頓舉行的第 42 屆國際數學奧林匹克競賽 (簡稱 IMO) 的第 2 題[1]為: 對所有正實數 a, b, c, 證明:

√ a

a2+ 8bc + b

√b2+ 8ca + c

√c2+ 8ab ≥ 1 (1)

文 [2] 利用反證法證明、 文 [3] 先通過證明一個輔助不等式同時推廣 (1) 式為:

設 a1, a2, . . . , an∈ R+ (n ≥ 3), 則有

n

X

i=1

ai

n−1

s

an−1i + (nn−1− 1)

n

Q

j=1 j6=i

aj

≥ 1 (2)

文 [4] 用加權均值不等式推廣 (1) 式為:

設 a1, a2, . . . , an (n ≥ 3), λ ≥ (nn−1− 1)µ > 0, λ + µ = nn−1, 則

n

X

i=1

ai

n−1

s

µan−1i + λ

n

Q

j=1 j6=i

aj

≥ 1 (3)

文 [5]、 [6] 利用 Holder 不等式及高維算術 — 幾何均值不等式, 給出 (1) 式的如下新的隔離

70

(2)

推廣: 設 ai > 0, (i = 1, 2, . . . , n), m, n ∈ N, n ≥ 2, m ≥ 1, λ ≥ nm − 1, 則

n

X

i=1

a

n−1 m

i

an−1i + λ

n

Q

j=1 j6=i

aj

!m1

 n

P

i=1

a

n m+1

i

m+1m

 n

P

i=1

ani + λnQn

i=1

ai

m1 ≥ n

m

1 + λ (4)

我們注意到, 若在 (1) 式中作代換: bc/a2 → x1, ca/b2 → x2, ab/c2 → x3; 在 (2)−(4) 及文 [7]、 [8] 的有關結果中作類似如下的代換: a1a2· · · an/ani → xi (i = 1, 2, . . . , n), 則全 部不等式皆可統一轉化為求如下:

問題: 當 λ, xi ∈ R+ = (0, +∞), i = 1, 2, . . . , n, n ≥ 2, α ∈ R, α 6= 0,

n

Q

i=1

xi = 1 時, 雙 參數的分式函數 Pn

i=1

 1 1 + λxi

的上下界。

文 [7] 用多元函數求極值的方法 — 拉格朗日乘數法花了很大篇幅解決了當 n = 3 且 α = 1/2 時, 上述分式函數的上、 下界。

文 [8] 用權方和不等式和陳計的一個分析不等式證得: 當 λ ≥nα1−1 (0 < α ≤n−1) 時,

n

X

i=1

 1 1 + λxi

≥ n

(1 + λ)α. (5)

本文沿用筆者文 [9]∼[12] 的分析方法與技巧結合數學歸納法、 貝努力不等式給出上述問 題: 當 n = 2 時的完整結果以及 n ≥ 3 時的一些新結果。

注記1: 因部分中等文獻結果隸屬於上述列出的文獻結果或者較平凡, 故本文就不一一列舉了。

二、 主要結果

定理1: 設 λ, x1, x2 ∈ R+ = (0, +∞), α 6= 0, 且 x1x2 = 1, 則 若 α > 1, 則

當 λ ≥ 1

α 時, 1 > 1 1 + λx1

+ 1 1 + λx2

≥ 2

(1 + λ)α. (6)

當 2α1 − 1 < λ < 1

α 時, 1 > 1 1 + λx1

+ 1 1 + λx2

> 2

1 + 1 α

α. (7)

當 0 < λ ≤ 2α1 − 1 時, 2

(1 + λ)α ≥ 1 1 + λx1

+ 1 1 + λx2

> 2

1 + 1 α

α. (8)

(3)

若 0 < α ≤ 1, 則 當 0 < λ ≤ 1

α 時, 2

(1 + λ)α ≥ 1 1 + λx1

+ 1 1 + λx2

> 1. (9)

當 α 6= 1, 且 1

α < λ < 2α1 − 1 時, 2

1 + α1α > 1 1 + λx1

+ 1 1 + λx2

> 1. (10)

當 λ ≥ 2α1 − 1 時, 2

1 + 1αα > 1 1 + λx1

+ 1 1 + λx2

≥ 2

(1 + λ)α. (11) 若 α < 0, 則 1

1 + λx1

+ 1 1 + λx2

≥ 2

(1 + λ)α. (12)

注記2: 當 α = 1 且 λ = 1 時, (9) 的右端和 (11) 的左端不等式還可以取得等號。

定理2: 設 λ, xi ∈ R+ = (0, +∞), i = 1, 2, . . . , n, n ≥ 3,

n

Q

i=1

xi = 1, 則 當 λ ≥ nα1 − 1 (0 < α ≤ n − 1)[8]

或 α ≤ 0 或 λ ≥ n − 1

α (其中 α > 1) 時, 有

n

X

i=1

 1 1 + λxi

≥ n

(1 + λ)α. (13)

當 0 < λ < nα1 − 1 且 0 < α ≤ n − 1 時,

n

X

i=1

 1 1 + λxi

> 1. (14)

當 0 < λ < n − 1

α 且 α > n − 1 時,

n

X

i=1

 1 1 + λxi

> n

1 + n − 1 α

α. (15)

當 0 < λ ≤  n n − 1

α1

− 1 且 α ≥ 1 時,

n

X

i=1

 1 1 + λxi

≤ n

(1 + λ)α. (16)

當 λ >  n n − 1

α1

− 1 且 α ≥ 1 時,

n

X

i=1

 1 1 + λxi

< n − 1. (17)

注記3: 除上述下劃線[8]外其餘結果包括定理 1 皆為本文獲得的新結果。

(4)

三、 定理1的證明

證明: 因 x1, x2 > 0 且 x1x2 = 1, 不妨設 0 < x1 = x ≤ 1, 則 x2 = 1

x, x ∈ (0, 1] 且有

 1

1 + λx1

+ 1 1 + λx2

= (1 + λx)α+ x x + λ

. 記 f (x) = (1 + λx)α+ x

x + λ

, x ∈ (0, 1], 則有 f(x) = −λα(1 + λx)α−1+ λα

(x + λ)2

 x x + λ

α−1

= −λα(1 + λx)α−1+ λαxα−1(x + λ)α−1

= λα(1 + λx)α−1(x + λ)α−1[−(x + λ)α+1+ xα−1(1 + λx)α+1]

= λα(1 + λx)α−1(x + λ)α−1g(x) 其中

g(x) = −(x + λ)α+1+ xα−1(1 + λx)α+1

當 α = 1 時, g(x) = −(x + λ)2+ (1 + λx)2 = (x + λ + 1 + λx)(x − 1)(λ − 1)。

顯然, 若 λ ≥ 1, 則當 x ≤ 1 時, g(x) ≤ 0, 故 f(x) 在 (0, 1] 上單調遞減, 從而在 (0, 1]

上必有

x→0lim+f (x) = 1 ≥ f(x) ≥ f(1) = 2 1 + λ. 左等號當且僅當 λ = 1 時取得。 同理當 λ < 1 時, 在 (0, 1] 上必有

x→0lim+f (x) = 1 < f (x) ≤ f(1) = 2 1 + λ. 即 (9) 和 (11) 式成立。

當 α 6= 1 時, 作函數 h(x) = (α − 1) ln x + (α + 1) ln(1 + λx) − (α + 1) ln(λ + x)。

其中 x, α, λ > 0 顯然, 對任意 x ∈ (0, 1], f(x)、 g(x)、 h(x) 三個函數必有相同的符號, 即若 f(x) ≥ 0 ⇔ g(x) ≥ 0 ⇔ h(x) ≥ 0 (或 f(x) ≤ 0 ⇔ g(x) ≤ 0 ⇔ h(x) ≤ 0), 故探 討 f(x) 的符號與探討 h(x) 的符號等價。 易見

h(x) = α − 1

x +λ(α + 1)

1 + λx −(α + 1)

λ + x = α − 1

x + (α + 1)(λ2− 1) (1 + λx)(λ + x)

=(α − 1)(1 + λx)(λ + x) + (α + 1)(λ2x − x) x(1 + λx)(λ + x)

=λ(α − 1)x2+ (2αλ2− 2)x + λ(α − 1)

x(1 + λx)(λ + x) = u(x)

x(1 + λx)(λ + x).

(5)

1. 當 α > 1 時, u(x) = λ(α − 1)x2+ (2αλ2− 2)x + λ(α − 1) 的判別式

∆ = 4[(αλ2− 1)2− λ2(α − 1)2] = 4(λ2− 1)(α2λ2− 1).

1) 當 λ ≥ 1 時, 顯然 2αλ2− 2 > 0, ⇒ u(x) > 0 ⇒ h(x) > 0 ⇒ 故 h(x) 在 (0, 1]

上嚴格單調遞增, 所以 h(x) ≤ h(1) = 0, 進而 f(x) ≤ 0。 故 f(x) 在 (0, 1] 上單調 遞減, 從而

x→0lim+f (x) = 1 > f (x) ≥ f(1) = 2 (1 + λ)α. 2) 當 1

α ≤ λ < 1 時, αλ ≥ 1 ⇒ ∆ ≤ 0, 再由 λ(α − 1) > 0 及二次函數的性質知: 在 (0, 1] 上粧有 u(x) ≥ 0 ⇔ h(x) ≥ 0, 故與 1) 相同, 仍有

x→0lim+f (x) = 1 > f (x) ≥ f(1) = 2 (1 + λ)α. 由上述 1)、 2) 知: 當 λ ≥ 1

α 時, 1 > f (x) ≥ 2

(1 + λ)α, 即 (6) 式成立。

3) 當 0 < λ < 1

α 時, αλ < 1 ⇒ ∆ > 0。 故方程 u(x) = 0 有兩個不等實根, 設其為:

ξ1, ξ2; 由韋達定理得:

ξ1+ ξ2 = −2(αλ2− 1)

λ(α − 1) > 0, ξ1ξ2 = 1。

⇒ 方程 u(x) = 0 有兩個互為倒數的正根, 不妨設為 0 < ξ1 < 1 < ξ2, 則有 u(x) = λ(α − 1)(x − ξ1)(x − ξ2)。 下面再分兩種情形來討論:

i) 當 ξ1 < x ≤ 1 時, u(x) < 0 ⇒ h(x) < 0。 故 h(x) 在 (ξ1, 1] 上嚴格單調遞 減, ⇒ (ξ1, 1] 上 h(ξ1) > h(x) ≥ h(1) = 0, ⇒ 在 (ξ1, 1] 上 f(ξ1) > f(x) ≥ f(1) = 0; 所以 f (x) 在 (ξ1, 1] 上單調遞增, 從而 f (ξ1) < f (x) ≤ f(1) =

2 (1 + λ)α

ii) 當 0 < x < ξ1 時, u(x) > 0 ⇒ h(x) > 0。 故 h(x) 在 (0, ξ1) 上嚴格單調遞增,

⇒ (0, ξ1) 上 h(x) < h(ξ1)。 由 lim

x→0+h(x) → −∞ 及 i) 巳證得 h(ξ1) > 0 易知:

h(x) 在 (0, ξ1) 上有且只有一個實根, 不妨設為 ξ, 則有:

ii1) 當 0 < x ≤ ξ 時, h(x) ≤ h(ξ) = 0 ⇒ f(x) ≤ f(ξ) = 0 ⇒ lim

x→0+f (x) >

f (x) ≥ f(ξ);

ii2) 當 ξ < x ≤ ξ1 時, h(ξ1) ≥ h(x) > h(ξ) = 0 ⇒ f1) ≥ f(x) > f(ξ) = 0 ⇒ f(ξ) < f(x) ≤ f(ξ1).

(6)

由上述 i) 及 ii2) 知: 在 (ξ, 1] 上 f(x) ≥ 0 ⇒ f(ξ) < f(x) ≤ f(1) = 2

(1 + λ)α: 再 結合 ii1) 便得出: 當 0 < λ < 1

α 時, 在 (0, 1] 上有 maxn 2

(1 + λ)α, lim

x→0+f (x)o

≥ f(x) ≥ f (ξ)。 又當 2α1 − 1 < λ < 1

α 時, ⇒ 2

(1 + λ)α < 1 = lim

x→0+f (x), 故據冪函數的性質及剛巳 證得的 (6) 知

1 > f (x) ≥ f(ξ) = (1 + λξ)α+ ξ ξ + λ

> 1 + 1

αξα

+ ξ ξ + α1

≥ 2

1 + α1α.

即 1 > f (x) > 2

1 + α1α 故 (7) 式成立。

當 0 < λ ≤2α1−1 時, ⇒ 2

(1 + λ)α≥1 = lim

x→0+f (x), 故據冪函數的性質及剛巳證得的 (6) 知 2

(1+λ)α ≥ f(x) ≥ f(ξ) = (1+λξ)α+ ξ ξ +λ

> 1+1

αξα

+ ξ ξ +α1

≥ 2

1+α1α.

即 2

(1+λ)α ≥ f(x) > 2

1+1 α

α, 故 (8) 式成立。

2. 當 0 < α < 1 時, u(x) = λ(α − 1)x2+ (2αλ2− 2)x + λ(α − 1) 的判別式

∆ = 4[(αλ2− 1)2− λ2(α − 1)2] = 4(λ2− 1)(α2λ2− 1).

1) 當 0 < λ ≤ 1 α 時,

若 0 < λ ≤ 1, 則 λ(α − 1) < 0, 2αλ2− 2 ≤ 0, 故 u(x) ≤ 0;

若 1 < λ ≤ 1

α, 則 0 < αλ ≤ 1 ⇒ ∆ ≤ 0, 又由 λ(α − 1) < 0 及二次函數的性質知:

u(x) ≤ 0。 因此, 當 0 < λ ≤ 1

α 時, 對 x ∈ (0, 1] 有 u(x) ≤ 0, ⇒ h(x) ≤ 0 ⇒ 故 h(x) 在 (0, 1] 上單調遞減, 所以 h(x) ≥ h(1) = 0, 從而 f(x) ≥ 0, f(x) 在 (0, 1]

上單調遞增, 從而 lim

x→0+f (x) = 1 < f (x) ≤ f(1) = 2

(1 + λ)α, 即 (9) 式成立。

2) 當 λ > 1

α 時, αλ > 1 ⇒ ∆ > 0。 方程 u(x) = 0 有兩個不等實根, 設其為 ξ1, ξ2; 由韋 達定理得:

ξ1+ ξ2 = −2(αλ2− 1)

λ(α − 1) > 0, ξ1ξ2 = 1.

(7)

故方程 u(x) = 0 有兩個互為倒數的正根, 不妨設為 0 < ξ1 < 1 < ξ2, 則有 u(x) = λ(α − 1)(x − ξ1)(x − ξ2)。 下面再分兩種情形來討論:

i) 當 ξ1 < x ≤ 1 時, u(x) > 0 ⇒ h(x) > 0。 h(x) 在 (ξ1, 1] 上嚴格單調遞增, ⇒ (ξ1, 1) 上 h(ξ1) < h(x) ≤ h(1) = 0, ⇒ 在 (ξ1, 1] 上 f(ξ1) < f(x) ≤ f(1) = 0, 所以 f (x) 在 (ξ1, 1] 上單調遞減, 從而 f (ξ1) > f (x) ≥ f(1) = 2

(1 + λ)α。 ii) 當 0 < x < ξ1 時, u(x) < 0 ⇒ h(x) < 0。 故 h(x) 在 (0, ξ1) 上嚴格單調遞減,

⇒ (0, ξ1) 上 h(x) > h(ξ1)。 由 lim

x→0+h(x) → +∞ 及 i) 巳證得的 h(ξ1) < 0 易 知: h(x) 在 (0, ξ1) 上有且只有一個實根, 不妨設為 ξ, 則有:

ii1) 當 0 < x ≤ ξ 時, h(x) ≥ h(ξ) = 0 ⇒ f(x) ≥ f(ξ) = 0 ⇒ lim

x→0+f (x) <

f (x) ≤ f(ξ);

ii2) 當 ξ < x ≤ ξ1 時, h(ξ1) ≤ h(x) < h(ξ) = 0 ⇒ f(ξ1) ≤ f(x) < f(ξ) = 0 ⇒ (ξ, ξ1] 上 f (ξ) > f (x) ≥ f(ξ1).

由上述 i) 及 ii2) 知: 在 (ξ, 1] 上 f(x) ≤ 0 ⇒ f(ξ) > f(x) ≥ f(1) = 2 (1 + λ)α, 再結合 ii1) 便立即得出: 當 λ > 1

α 時, 在 (0, 1] 上有 minn 2

(1 + λ)α, lim

x→0+f (x)o

≤ f(x) ≤ f(ξ), 又 當 1

α < λ < 2α1 − 1 時, ⇒ 2

(1 + λ)α > 1 = lim

x→0+f (x) 故據冪函數的性質及剛巳證 得的 (9) 得

1 < f (x) ≤ f(ξ)=(1+λξ)α+ ξ ξ +λ

< 1+1

αξα

+ ξ ξ +α1

≤ 2



1+α1α.

即 1 < f (x) < 2

1 + 1αα, 故 (10) 式成立。

當 λ ≥2α1−1 時, ⇒ 2

(1 + λ)α≤1 = lim

x→0+f (x), 故據冪函數的性質及剛巳證得的(9)得 2

(1+λ)α≤f(x) ≤ f(ξ)=(1+λξ)α+ ξ ξ +λ

< 1+1

αξα

+ ξ ξ +1α

≤ 2

1+α1α.

即 2

(1+λ)α ≤ f(x) < 2

1+α1α。 故 (11) 式成立。

(8)

3. 當 α < 0, λ > 0 時,

 1

1 + λx1

+ 1 1 + λx2

= (1 + λx1)α+ (1 + λx2)α

≥ 2p(1 + λx1)α(1 + λx2)α = 2p[(1 + λx1)(1 + λx2)]α

≥ 2p(1 + λ) = 2 (1 + λ)α

再令 x1 → +∞, 則上式左端趨於 +∞, 從而左端無有限上界, 故 (12) 式成立。

綜上所述各種情形知, 定理1 成立。 證畢。

四、 定理2的證明

證明: 先證 (13) (用數學歸納法):

(I-1) 當 α ≤ n − 1 時, 容易證明 (13) 式成立, 且因文 [8] 巳證明其成立, 故本文不再贅述。

(I-2) 當 α > 1 且 λ ≥n−1

α 時

i) 當 n = 2 且 λ ≥ 1

α, x1x2 = 1 時, 由定理 1 的 (6) 式右端知下式成立。

 1

1 + λx1

+ 1 1 + λx2

≥ 2

(1 + λ)α ii) 假設當 n = k (k ≥ 2) 且

k

Q

i=1

xi = 1, λ ≥ k − 1

α 時, Pk

i=1

 1 1 + λxi

≥ k

(1 + λ)α 成立。 那麼 n = k + 1 (k ≥ 2) 且 k+1Q

i=1

xi = 1, λ ≥ (k + 1) − 1

α 時, 由 (13) 式的對稱性知: 不妨設 0 < x1 ≤ x2 ≤ · · · ≤ xk+1; 再令 λ1 = λ√k x1x2· · · xk, λ2 = λ√kxk+1, yi = xi

kx1x2· · · xk (其中 i = 1, 2, . . . , k), z1 = (√k xk+1)k−1, zi = (√kxk+1)1, (其中 i = 2, 3, . . . , k), 則由 k+1Q

i=1

xi = 1 得: 0 < x1x2· · · xk ≤ 1 ≤ xk+1, 0 < λ1 ≤ λ ≤ λ2, λ1λ2 = λ2, 且還有

k

Q

i=1

yi = 1,

k

Q

i=1

zi = 1。

ii1) 若 λ1 ≥ k − 1

α , 則由歸納假設及定理 1 的 (6) 式的右端知:

k+1

X

i=1

 1 1+λxi

=

k

X

i=1

 1 1+λ1yi

+

"

 1

1+λxk+1

+ k − 1 (1+λ)α

#

− k−1 (1+λ)α

(9)

=

k

X

i=1

 1 1+λ1yi

+

"

1

[1+λ√kxk+1· (√kxk+1)k−1]α+ k − 1

[1+λ√kxk+1· (√kxk+1)1]α

#

− k−1 (1+λ)α

=

k

X

i=1

 1 1+λ1yi

+

k

X

i=1

 1 1+λ2zi

− k−1 (1+λ)α

≥ k

(1 + λ1)α + k

(1 + λ2)α − k − 1 (1 + λ)α

= k ·

"

1

(1 + λ · λ1/λ)α + 1

(1 + λ · λ2/λ)α

#

− k − 1 (1 + λ)α

≥ 2k

(1 + λ)α − k − 1

(1 + λ)α = k + 1 (1 + λ)α.

ii2) 若 0 < λ1 < k − 1

α , 則由 α > 1、 分數的性質及歸納假設知:

k+1

X

i=1

 1 1+λxi

=

k

X

i=1

 1 1+λ1yi

+ 1 1+λxk+1

>

k

X

i=1

 1 1+λ1yi

>

k

X

i=1

"

1 1+

k−1 α

yi

≥ k

1+k−1α

下面證 k

1+k−1α α > k + 1

1+αkα, 這等價於證 1+k

α

>

1+k − 1 α

1+1 k

1α .

由熟知的貝努利不等式: (1 + x)r ≤ 1 + rx (其中 x > −1, 0 < r < 1) 得

1+k − 1 α

1 + 1 k

1α

≤

1+k − 1 α

1+ 1 αk

= 1 +k − 1 α + 1

αk +k − 1 α2k

< 1 + k − 1 α + 1

αk + k − 1

αk = 1 + k

α = 1 + (k + 1) − 1

α ≤ 1 + λ.

從而有

k+1

X

i=1

 1 1+λxi

> k

1+k−1α α > k + 1

1+kαα ≥ k + 1 (1 + λ)α.

由 ii1) 及 ii2) 知: n = k + 1 時 (13) 式仍成立, 故對一切 2 ≤ n ∈ N, (I-2) 情形的 (13) 式仍成立。

(10)

(I-3) 當 α ≤ 0 時, 由算術 – 幾何平均不等式及柯西不等式得:

n

X

i=1

 1 1+λxi

=

n

X

i=1

(1+λxi)α≥ nn v u u t

n

Y

i=1

(1+λxi)α= nn v u u t

hYn

i=1

(1+λxi)iα

≥ nn q

(1+λ) = n (1+λ)α.

故 α ≤ 0 時, (13) 式也成立。 綜上所述 (I-1)、 (I-2) 及 (I-3) 知: (13) 式成立。

再證 (14): 當 0 < λ < nα1−1 且 0 < α ≤n−1 時, 由剛證得的 (13) 式及分數的性質知:

n

X

i=1

 1 1+λxi

>

n

X

i=1

 1

1+(nα1 − 1)xi

≥ n

1 + nα1 − 1α = 1 故 (14) 式成立。

再證 (15): 注意到 0 < λ < n − 1

α 及剛證得的 (13) 的 λ ≥ n − 1

α (α > 1) 的情形, 則

n

X

i=1

 1 1+λxi

>

n

X

i=1

 1

1+n−1α xi

≥ n



1 + n−1α

故 (15) 式成立。

下面證 (16) (用數學歸納法):

i) 當 n = 2 且 0 < λ ≤21α−1, x1x2= 1 時, 由定理 1 的 (8)、 (9) 兩式的左端知下式成立

 1 1+λx1

+ 1 1+λx2

≤ 2

(1 + λ)α ii) 假設當 n = k (k ≥ 2)且 0 < λ ≤  k

k − 1

α1

− 1,

k

Q

i=1

xi = 1 時, 下式成立

k

X

i=1

 1 1+λxi

≤ k

(1 + λ)α.

那麼 n = k + 1 (k ≥ 2) 且 0 < λ ≤ k + 1 k

α1

− 1 <  k k − 1

α1

− 1 時, 由對稱 性知: 不妨設 0 < x1 ≤ x2 ≤ · · · ≤ xk+1; 再令 λ1 = λ√kx1, λ2 = λ√kx2x3· · · xk+1, yi = xi

kx2x3· · · xk+1 (其中 i = 2, 3, . . . , k + 1), z1 = (√kx1)k−1, zi = (√kx1)1 (其中 i = 2, 3, . . . , k), 則由

k+1

Q

i=1

xi = 1 得: 0 < x1 ≤ 1 ≤ x2· · · xk+1, 0 < λ1 ≤ λ ≤ λ2, λ1λ2 = λ2 ≤ (21/α− 1)2 且還有 k+1Q

i=2

yi = 1,

k

Q

i=1

zi = 1。

(11)

ii1) 若 λ2 ≤ k k − 1

α1

− 1, 則由歸納假設及定理 1 的 (8)、 (9) 兩式的左端得:

k+1

X

i=1

 1 1+λxi

= 1 1+λx1

+ k−1 (1+λ)α +

k+1

X

i=2

 1 1+λxi

− k−1 (1+λ)α

=

"

1 1+λ1 k

q xk−11

+ k − 1 (1+λ1/√kx1)α

# +

k+1

X

i=2

 1 1+λ2yi

− k−1 (1+λ)α

=

k

X

i=1

 1 1+λ1zi

+

k+1

X

i=2

 1 1+λ2yi

− k−1 (1+λ)α

≤ k

(1 + λ1)α + k

(1 + λ2)α − k − 1 (1 + λ)α

= k ·

"

1

(1 + λ · λ1/λ)α + 1

(1 + λ · λ2/λ)α

#

− k − 1 (1 + λ)α

≤ 2k

(1 + λ)α − k − 1

(1 + λ)α = k + 1 (1 + λ)α. ii2) 若 λ2 > k

k − 1

α1

− 1, 則由 α > 1、 分數的性質及歸納假設得

k+1

X

i=1

 1 1+λxi

= 1 1+λx1

+

k+1

X

i=2

 1 1+λ2yi

< 1+

k+1

X

i=2

h 1

1+[(k/(k−1))1/α−1]yi

≤1+ k

[1 + (k/(k−1))1/α−1]α = k ≤ k + 1 (1 + λ)α. 由 ii1) 及 ii2) 知: 當 n = k + 1 時 (16) 式仍成立。

綜上所述 i)、 ii) 知: 對一切 2 ≤ n ∈ N, (16) 式成立.

最後, 證 (17) 式: 當 λ > n n − 1

α1

且 α ≥ 1 時, 由剛證得的 (16) 及分數的性質知:

k+1

X

i=1

 1 1+λxi

<

n

X

i=1

( 1

1+[(n/(n−1))α1−1]xi

≤ n

[1+(n/(n−1))α1−1]α= n−1.

從而 (17) 式成立。

定理 2 證畢。

注記4: 文 [7] 末引述的猜想: 當 nα1 − 1 ≤ λ < n − 1

α (α > n − 1) 時,

n

X

i=1

 1 1+λxi

≥ n

(1 + λ)α

(12)

並不完全成立。

反例: 取 n = 3, α = 5, x1 = 0.1, x2 = x3 = 1/√

0.1, λ = 315 − 1 < 2

5 = n − 1 α , 則

3

X

i=1

 1 1+λxi

α .

= 0.9985489 < 2

(1 + α)α = 1.

注記5: 當 0 < α < 1 且 0 < λ ≤ n n − 1

α1

− 1 時,

n

X

i=1

 1 1+λxi

≤ n

(1 + λ)α 也不全成立。

反例: 取 α = 1

6, n = 3, 則 λ ≤3 2

6

−1 = 10.390625。 再取 λ = 10, x1 = x2 = 0.01, x3 = 10000, 則

n

X

i=1

 1 1+λxi

= 2

6

1.1+ 1

6

100001

= 2.128304302 >. n

(1 + λ)α= 3

6

11

= 2.011665682..

致謝: 筆者衷心地感謝北京聯合大學的石煥南教授給予本文的幫助。 也衷心地感謝數學傳播審

稿人提出的修改意見及審查校正, 使本文更加精確完整。

參 考資料

1. 第 42 屆 IM0 試題解答 [J]。 中等數學, 5, 2001。

2. 湯慧龍、 蔣荔枝。 一道IMO 試題的推廣及證明 [J]. 紹興文理學院學報, 4, 2002。

3. 鄒宗蘭、 張青山。 IMO42-2 的一個推廣 [J]. 四川職業技術學院學報, 2, 2005。

4. 鄒祥福。 一個不等式的再推廣[J]。 紹興文理學院學報, 6, 2004。

5. 文開庭。 IMO42-2 題的新隔離推廣 [J]。 廣西教育學院學報, 6, 2005。

6. 文開庭。 一道IMO 賽題的新隔離推廣及其應用 [J]。 畢節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 (綜合版), 2, 2005。

7. 郭要紅。 對一類極值問題的研討 — 兼擂臺題(60) 的證明 [J]。 中學數學教學, 3, 2004。

8. 厲倩。 對一個猜想的探討[J]。 中學數學教學, 3, 2005。

9. 江永明、 石煥南。 一個雙參數二元不等式的推廣[J]。 北京聯合大學學報 (自然科學版), 20(2), 68- 72, 2006。

10. Huan-nan Shi, Yong-ming Jiang and Wei-dong Jiang, Schur-Convexity and Schur- Geometrically Concavity of Gini Mean, Computers and Mathematics with Applications (SCI 源期刊), 57, 266-274, 2009.

11. 江永明、 石煥南。 Stolarsky 與 Gini 平均的一個比較 [J]。 湖南理工學院學報 (自然版), 22(3), 07-11, 2009.

12. 江永明、 石煥南。 Jensen-Janous-Klamkin 型不等式 [J]。 成都大學學報 (自然版), 28(3), 208- 214, 2009。

13. 匡繼昌。 常用不等式第三版 [M]。 濟南: 山東科學技術出版社出版, 2004。

—本文作者任教中國重慶市長壽區第一中學—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r]

and Wei-Ming Ni, Global dynamics of the Lotka-Voltea competition-diffusion system: Diffusion and spatial heterogeneity, I, Comm.. and Wei-Ming Ni, Global dynamics of the

[r]

[r]

Part (a) can be established based on the density formula for variable transforma- tions.. Part (b) can be established with the moment

[r]

Keywords:before modern times, Taiwan Buddhism, Hsin Twu Buddhism, Jai Jiaw, the time occupied by

[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