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
49
身體活動量能夠達到教育部的建議量,而未參與運動社團組的身體活動量則是未 達到建議量,表示透過運動社團的參與策略,確實能有助於提升國小高年級學童 的身體活動狀況,建議教育單位與學校應著重於運動社團的推廣與參與率的提升,
藉以改善學童的身體活動狀況。
在平日的身體活動量分析結果方面,本研究未參與運動社團組的平日身體活 動量為(37.8 kcal/kg/day),與王鵬勝 (2009) 所調查國小高年級學童的值(38.56 kcal/kg/day)大致類似。而在兩組比較方面,參與運動社團組的值顯著高於未參 與運動社團組,此可能是參與運動社團組在平日的課後時間,有運動社團的練習,
因而提升了身體活動量。在平日身體活動內容結果方面,兩組的平均睡眠時間未 達顯著差異。在低強度身體活動時間方面,未參與運動社團組顯著高於參與運動 社團組,而在中、高強度活動時間,參與運動社團組皆顯著高於未參與運動社團 組,此可能亦是因為未參與運動社團組沒有參與動態體能性的活動,此結果與行 政院衛生署 (2002) 在2001-2002年臺灣地區國小學童營養調查結果相類似,報告 指出:在上課日,國小4-6年級學童除上課時間以外,從事靜態活動(如看電視、
玩電腦、看書報等)的時間,一天超過3小時以上者有63.7%,超過6小時以上者 為12.1%,而每星期做2-3次會流汗的運動或活動者,在4-6年級學童有35.2%,頻 率達到4次以上者有51.1%。而本研究參與運動社團組則利用課餘時間參與運動社 團活動,提高了中、高強度的身體活動時間。又國外Nilsson等 (2009)研究曾對 歐洲9歲兒童及15歲青少年測量身體活動量指出,參與課後運動有較多的時間比 例與從事中、高強度以上活動相關。亦有針對8年級的國中生調查發現:參與運 動社團與身體活動量呈現正相關 (Sirard, Pfeiffer, Dowda, & Pate, 2008) ,而國內 研究也指出,有參加運動社團的五、六年級學童,在達成身體活動建議量的比例 上高於沒有參加運動社團的學童 (莊育綱,2010) 。可以得知學生若平日有參與 運動社團,可能有較多的身體活動量及較長的中、高強度活動時間。
50
在 假 日 的 身 體 活 動 量 方 面 , 本 研 究 中 未 參 與 運 動 社 團 組 的 值 為 (39.4
kcal/kg/day),與王鵬勝 (2009) 所調查國小高年級學童的值(41.1 kcal/kg/day)
大致類似。而在兩組比較方面,同樣是參與運動社團組顯著高於未參與運動社團 組。在假日的身體活動內容方面,兩組在睡眠時間無顯著差異,但在低強度身體 活動時間方面,未參與運動社團組顯著高於參與運動社團組,此可能亦是因為未 參與運動社團組從事較多靜態活動有關。行政院衛生署 (2002)報告顯示在假日,
國小4-6年級學童從事靜態活動(如看電視、玩電腦、看書報等)的時間劇增,
每天3小時以上者,高年級為87.1%,每天6小時以上者,高年級42.3%。由此可 見,學生在假日的休閒活動可能是以坐式生活型態為主。另外,兩組在高強度活 動時間有顯著差異,此可能與參與運動社團組學童假日仍選擇參與運動社團活動 有關。
從上述之參與運動社團與否學童之身體活動量差異分析討論可知,不論在身 體活動量及身體活動內容方面,參與運動社團組可能因為參與運動社團的體能訓 練,其身體活動狀況皆優於未參與運動社團組,顯示國小學童的運動社團參與確 實能有效幫助提升身體活動狀況。
51
第二節 參與不同運動社團學童之身體活動量差異
由於每項運動皆有其特性,參與不同運動可能有不同的身體活動量,因此本 研究針對不同的運動社團參與的學童身體活動狀況進行分析。
在平均身體活動量方面,游泳組、田徑組及羽球組皆高於未參與運動社團組,
此可能是由於游泳組、田徑組及羽球組在課後或假日從事中強度與高強度身體活 動時間較多。從身體活動內容的分析可知,兩組在睡眠時間無顯著差異,在低強 度身體活動時間則是未參與運動社團組顯著高於其餘三組的參與運動社團組,在 中、高強度方面,則是參與運動社團組有高於未參與運動社團組的傾向,此乃因 為未參與運動社團組本身的靜態活動時間較多有關。另外,游泳組的平均身體活 動量顯著高於田徑組,此可能是因為游泳訓練時間約為3至5天,每天為2小時,
與國內研究者喬威敦 (2008) 曾調查游泳隊訓練時間,毎週訓練6天、每天1次、
每次約150分鐘,訓練時間結果較長大致相符,游泳組可能因此身體活動量較其 他組別為高。而在低強度活動時間方面,田徑組顯著高於游泳組和羽球組,可能 是因為田徑組的練習時間、訓練方式及在身體活動紀錄時的強度分類有關,因此 田徑組學童在紀錄上是以低強度活動時間分類,顯著高於其他參與運動社團組,
而在中、高強度的身體活動時間則是顯著低於游泳組和與羽球組。
在平日身體活動量方面,游泳組、田徑組及羽球組皆高於未參與運動社團組,
與平均的身體活動量趨勢相同,在睡眠時間方面,四組亦無顯著差異。不同的是,
其中在身體活動內容方面,低強度身體活動時間為田徑組高於游泳組及羽球組。
另外在中等與高強度活動時間方面則與平均身體活動內容呈現一致的趨勢。而在 假日的身體活動量方面,羽球組高於田徑組和未參與運動社團組,在睡眠時間方 面,同樣是四組均無顯著差異。而在假日低強度身體活動時間方面,未參與運動 社團組和田徑組皆高於羽球組;在中強度身體活動時間方面,四組皆未達顯著差 異;但在假日高強度身體活動時間方面,羽球組皆顯著高於其他三組,此結果可 能與假日也有參加羽球社團有關。
52
由參與不同運動社團學童之身體活動量差異分析結果可知,在身體活動量方 面,參與運動社團組之平均、平日及假日皆高於未參與運動社團組。在內容方面,
可能由於參與運動社團組參與運動社團,高強度活動時間因此較未參與運動社團 組多,且未參與運動社團組多從事靜態活動,導致低強度身體活動時間較多,應 鼓勵學童平日多參加課後運動社團活動,藉此增加中、高強度的身體活動量。
53
第三節 學童在平日與假日之身體活動量差異
本節針對在平日及假日是否身體活動會有差異進行討論,參與不同運動社團 與否可能對平日及假日身體活動產生不同的影響。
在全體學童之平均身體活動量方面,平日的活動量顯著高於假日,此可能有 與平日上課(包含體育課程)或參與運動社團有關。在內容方面,國外研究發現,
學童平日睡眠若不足8小時,容易導致有假日補眠的行為 (Lumeng et al., 2007) , 本研究調查對象的平均睡眠時間都有超過每日應有8小時睡眠的建議,且為假日 顯著高於平日。在低強度身體活動時間方面為平日的時間顯著高於假日,此可能 與室內課程多為靜態活動較多有關;而中強度與高強度身體活動時間則是假日高 於平日,此可能與學童在假日從事動態休閒活動或運動社團有關。
接下來針對參與社團與否的兩群學生來分析其平日與假日的身體活動狀況。
在未參與社團學童方面,其在平日與假日的身體活動量未達顯著差異,在身體活 動內容方面,睡眠時間為假日顯著高於平日,可能與平日要上課有關,假日習慣 為補眠時間。低強度身體活動時間為平日時間顯著高於假日,可能與室內靜態活 動較多有關,此與國內學者陳門牽 (2007) 調查發現之國小三至五年級學童平日 下課時間最常參與的下課身體活動類型前五名依序為和同學聊天、坐在座位、追 逐遊戲、在操場跑步與訂正錯字或寫功課,其中可知靜態身體活動就佔了三項,
故平日若扣除體育課、課間操等動態活動,靜態行為便成為學童主要的身體活動。
另外,國外學者Fairclough等 (2012) 的調查發現,上課日學童參與不同的身體活 動,很典型都集中在體育課或是下課時間,以及課前及課後活動。Gidlow,
Cochrane, Davey, 與 Smith (2008) 研究則指出,在國中學學生的上學日期間,中
等以上身體活動較小學學生來得少,他們主要的身體活動時間都集中於放學時間 及週末時間。與本研究結果發現一般學童的中、高強度身體活動時間,在平日較 少,皆集中於假日時段類似,此可能與學童假日從事其他動態休閒活動有關。
54
而在有參與社團之學童身體活動狀況方面,其平日的身體活動量顯著高於假 日,此可能是與平日參與運動社團活動有關。在身體活動內容方面,睡眠時間在 假日顯著高於平日,此與未參與社團學童一樣,會在假日進行補眠的習慣有關;
在低強度身體活動時間是平日顯著高於假日,可能與室內靜態活動(如一般上課 課程)較多有關;高強度身體活動時間為平日顯著高於假日,可能與學童平日參 與運動社團活動有關,中強度身體活動時間則是假日顯著高於平日,可能和從事 動態休閒活動導致低強度身體活動時間減少與高強度身體活動減少有關。
由學童在平日與假日之身體活動量差異分析可知,在身體活動量方面,參與 運動社團組之平日及假日皆高於未參與運動社團組。在內容方面,平日期間可能 由於參與運動社團組參與運動社團,高強度活動時間較未參與運動社團組多,且 未參與運動社團組皆從事靜態活動,導致低強度身體活動時間較多,應鼓勵學童 平日及假日多參加運動社團活動,能增加中、高強度的身體活動量。
從上述之參與運動社團與否學童之身體活動量差異分析討論可知,不論在平 日或假日的身體活動量,以及中、高強度身體活動方面,參與運動社團組可能因 為參與運動社團的訓練,其身體活動狀況皆優於未參與運動社團組,顯示國小學 童的運動社團參與確實能有助於提升身體活動狀況,建議應著重於運動社團的推 廣與參與率的提升,以增進學童的身體活動,且鼓勵學童平日及假日多參加運動 社團活動,才能增加中、高強度的身體活動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