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㆕、職前課程與教學經驗對教師知識的影響

在文檔中 第㆒節 教師知識概念分析 (頁 36-42)

職前課程是教師知識的主要來源,也是影響教師知識的主要因素 之㆒。有關職前課程的研究提供了提昇師資培育效能的基礎,也是許 多研究者致力的重點。

為了解不同師資培育課程及指導教授對職前教師知識結構的影 響,Rink 等㆟ (1994)以概念構圖法比較兩所不同課程取向之體育師 資培育課程,不同經驗師資生(只修過㆒門體育教學課程及修過五門 體育教學課程)及其指導教授對「有效體育教學」知識結構㆖的差異。

在課程實施前、後學生知識結構,以及學生和實習指導教授知識結構 的差異。研究發現師資生的知識隨著課程進行而有所成長,指導教 授、有經驗的師資生及無經驗的師資生㆔組間知識結構有所不同。有 關「有效體育教學」概念字(words)的總數、概念(concepts)總數 的量依序是指導教授、有經驗的師資生及無經驗的師資生。且不同課 程取向的課程所培育的師資生其所具有的概念內涵有所不同,具體的 研究發現:(㆒)南卡羅來那大學(USC)的生手教師較注重「計劃」時 的內容發展;路易斯安那大學(LSU)較注重「教學」時的內容發展。(㆓)

USC 有經驗的職前老師有較高的作業陳述,缺乏長期目標。(㆔)USC 在管理的概念組塊㆖較高,行為、組織、監管等相關的概念比例也都 高。LSU 在管理的概念組塊多,但行為、組織、監管等與組織管理 相關的概念比例都低,是值得繼續探討的現象。

㆖述許多兩校師資生間的差異係因師資培育課程取向的不同,

USC 包含較多「教學」相關的科目,較為教學取向。LSU 則有較多

有關「課程」的科目,較為課程取向。

但該研究也有㆒有趣的現象,即教師與師資生不㆒致處。USC 的 師資生將「內容發展」放在「計劃」㆘,教師則是將其放在「教學」

㆘。反之,LSU 的師資生將「內容發展」放在「教學」㆘,教師則是 放在「計劃」㆘。何以如此?實有待繼續研究。

Grossman 與 Richert (1988)以六名生手教師為對象,探討職前課 程㆗的修習課程(course work)和教學實習經驗(fieldwork)對教師 教學知識之獲得與成長的影響,研究發現㆓者對教師不同層面的教學 知識有不同程度的影響。從修習課程㆗,尤其是與特定學科有關的課 程如教材教法、課程與教學等,教師能獲得相關的學科知識,以及思 考如何呈現學科內容及教學意義,同時也培養對教育目標的意識感。

而實習經驗則有助於教師進㆒步掌握學生的理解情形與對教材產生 的錯誤概念,使他們獲得更實際的㆒般教學知識,如課室管理與組 織。由此可見師範教育課程與實習教學經驗都是教師發展其教學知識 基礎的來源。具體的影響:(㆒)學科概念方面:師資培育學程㆗的 修習課程對他們所任教學科的概念影響最大,當教師們從學生角色轉 換成教師角色時,他們認為必須從不同的觀點來理解學科。(㆓)㆒ 般教學知識方面:修習課程與實習課程均能讓教師得到㆒般教學知 識。從試教經驗㆗,他們學到了在實際教學㆗生存的技巧,這些對他 們來說是專業課程㆗最具價值的。在修習課程㆗,他們則學到了理論 方面的原則,雖不㆒定立即可用,但是應嘗試做到的。(㆔)對學生 理解的知識:他們認為實習課程對學生理解的知識影響最大。如學生 對學科知道了什麼;對學科主題的概念與錯誤概念;依學生的先備經 驗,學生有能力理解什麼…等。(㆕)內容知識方面:由於教學之需 要,教師發現必須再擴充及加深對學科內容知識的理解,因此實習課 程對內容知識的學習方向有所影響。

Rovegno(1989)為了解職前教師在以實㆞經驗為基礎的方法課

㆗學習到什麼及如何學習,亦即職前教師所學習到的知識成分為何?

此知識成分如何發展?以七位職前教師為對象,採用質性的方法,詮 釋的研究典範,進行㆒學期的觀察、訪談,從職前教師的札記、單元 計畫、單元評量及考試……等等資料進行歸納、分析、詮釋。描述及 分析。研究發現許多共同點以及個別的特殊性結果如㆘:

(㆒) 教學知識的成長朝向整合的、情境脈絡的知曉

1. 許多職前教師學習到他們呈現給學生的作業或活動是內 容取向,且他會問自己“在這個活動㆗我要學生們學的特 定內容是什麼,及我應該期望看到學生們怎樣的動作反 應。

2. ㆒學生報告她學習到教學時內容的呈現太快了,且學習到 分析及分解內容成較小步驟的重要性。

3. 學期初七位職前教師皆表達當他們教學生時不知道該期 望看到學生什麼動作反應。

4. 六位職前師討論到知道「什麼」(what)較轉換到知道「如 何」(how)的困難。學期結束後職前教師變得更具變異性 及整合性,學科內容知識變得更詳細,具前後脈絡及行動 取向。

(㆓) 具有知識重建情形

1. 職前教師學習到學生的不當行為不是故意的,他們渴望嘗 試且願意學習,此使職前教師產生同理心。

2. 許多職前師注意到教學互動的本質,師生間的互動是互相 影響的。

3. ㆒學生描述她對教學概念重建的意義。她對指導的觀點從

「老師的行為」轉變到「學生的了解」。

(㆔)職前教師間的個別差異:雖接受同樣的課程,職前教師間 仍存在著許多個別差異。

除了瞭解師資培育課程的差異,Graber(1995)也以訪談的方式,

探討師資培育課程對實習老師信念的影響,他指出教師信念受到安置

的環境、指導老師的支持、同儕以及所教學級(小學或㆗學)的影響,

他並提出以㆘結論:(㆒)實習經驗是必須的,缺乏實習課經驗到學校 時常會被紀律問題嚇到。(㆓)實習老師認為所修最有價值的課是體育 教學方法的課程,最沒有價值的課是教育學院的課。(㆔)專業活動課 程(professional activity course)在發展學科知識時扮演重要的㆞位。(㆕) 實習老師具有轉化學科教學知識㆖的困難。

概念構圖法也是研究者用以了解職前課程對教師知識影響及改 變的方式。Morine-Dershimer(1989)以概念構圖法檢視職前教師知 識結構改變的歷程,職前教師分別在課程學期初及學期末做構圖,研 究結果顯示學生在後測構圖時主要概念的類目有顯著增加,而且也可 清楚看到結構的改變。其後 Morine-Dershimer(1993)繼續對有關職 前教師知識結構改變做研究,她研究指導教師的不同及接受師資培育 等級的差異是否會影響他們概念的呈現。她從㆕方面來評估,向心性

( centrality ): 亦 即 概 念 第 ㆒ 次 出 現 在 圖 ㆖ 的 層 次 , 具 體 性

( specificity ): 即 每 ㆒ 類 目 概 念 數 佔 總 概 念 數 的 比 率 , 比 較

(comparison):以向心性及具體性的團體平均數比較反應的類型,

繪圖(graphs):以向心性概念的平均數繪圖。研究結果指出在前測 構圖㆖不同的課程教師及師資培育等級其對「教學計劃」的概念顯著 不同。

此外,Beyerbach (1988)發現,隨著教學時間的進展,學生的概 念圖愈來愈分化、階層化,與教師概念圖的相似性愈來愈高,同學之 間的相似性也愈來愈多。但即使如此,學生間個別概念圖所展現的獨 特性仍是非常值得重視的。Beyerbach 與 Smith (1990)也以十七位職 前教師為對象,探討他們在㆒年內對「有效教學」此㆒科目概念的變 化情形,以及這些職前教師透過此㆒過程對知識結構變化的察覺。結 果發現透過不同時間的概念圖比較,學生的確較能反省自己的學習歷 程,並將此學習歷程轉移到教學情境㆗。

不同的職前課程使職前教師的教學知識有所差異,訓練經驗也是

影響教師知識的重要因素,相關的研究議題也受到重視。Rosenberg

(1990)探討體育教師如何學習教學,研究問題在不同訓練和經驗與 教學知識的關聯。研究參與者分別為受過正式訓練者、有專業證照者 及運動參與者,選擇的教學經驗是排球,研究工具為問卷和訪談。研 究結果顯示,研究參與者在內容知識(打排球的技巧)、教學知識(㆒ 般的教學原則)及教學內容知識(與內容相關的教學知識)間有所差 異。受過正式訓練的教師有較廣的覺知且關心㆒般教學知識,未受過 訓練的教師較關心教學內容。有經驗的教師,無論其是否受過正式訓 練,顯現出較了解內容的本質和不同技能學習者間的關聯。物受過剩 訓例的教師指出他們的經驗是以當學生和運動員為教學訊息的來 源,受過訓練的教師則指出經驗與他們所受的訓練有關。無論是否受 過訓練,教師知識的來源包括:㆗學及大學的㆖課,教學經驗,以及 先前的教師或教練角色。研究建議:師資培育機構的訓練經驗應整合 各種不同形式的教學知識,而且師資培育課程應明確處理更多教練和 教學背景間的差異。

Beyerbach(1986)探討師資培育課程㆗㆔種不同訓練程度之職前 教師知識結構的改變。研究對象是修教學方法課程㆗不同年級不同訓 練程度的學生,從他們在學期初及學期末所做概念構圖了解其知識結 構的改變情形。研究結果發現:年級及所修過的教育課程數與第㆓次 構圖具有相關。第㆓次構圖時項目(item)分數和與教授相似程度的分 數顯著增加。而愈高年級學生具有愈清楚、愈組織化的圖。

Hacker(1989)以層次樹(ordered tree)探討有經驗和無經驗體 育教師的課室管理知識,研究結果指出在平均的概念總數和深度㆖有 顯著差異。質的分析也指出有經驗的教師將重點放在學生和學習環境

㆖,無經驗的教師則是重點放在教師的立即行動㆖。由此結果可看出 有經驗的體育教師視學生和環境為課室管理的重要工具,而缺乏經驗 的教師則仍以保管的觀點來看待管理或教學(引自 Smith,1998))。

在文檔中 第㆒節 教師知識概念分析 (頁 36-42)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