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一、學生學習成效

(一)對課程目標的詮釋

1.在「尊重」課程目標方面

學生已經瞭解什麼是好話,並能夠舉出實例,而且學生會在發生衝突 時,適時表現出來,已具說好話的態度。

我覺得像「你很聰明漂亮」、「你很乖,很甜」都是讚美、好聽的話。

(聯S20,940505)

我應該該他慢慢解釋:「如果你下次不遵守規則,我們就不跟你玩。」

如果這樣說話就不會吵架了。(聯S6,940505)

小如姐姐幫我想造詞,我有說謝謝,我好高興終於說出口了(聯S10,

940502)

2.在「感恩」課程目標方面

藉由故事的引導,學生大都瞭解感恩的意義,不但懂得在日常生活中 感恩父母,還對自己跟父母頂撞的言語做反省,同時,透過實際的行動表達 對父母感恩之情。

永遠愛你故事很感動讓自己要孝順不然會來不及。(聯S12,940503)

今天媽媽買了我最喜歡的東西,我吃了以後我跟媽媽說這個好好吃,

我就跟媽媽說謝謝。(聯S2,940523)

我幫爸爸按摩爸爸覺得好舒服。(聯S11,940517)

3.在「惜福」課程目標方面

學生不但知道惜福的意義,而且還會向家人傳遞同樣的訊息,在日常 生活中,時時表現出對物品珍惜的態度,更能實際做到惜福的行為。

弟弟拿尺準備要把筆芯切斷掉,我就說要愛惜學用品,那是爸爸賺錢 買的,也是你的福氣(聯S14,940607)

如果現在不好好珍惜身邊的東西,以後可能就得不到了,第弟妹妹聽 了才明白。(聯S5,940530)

今天中午我看到洗手台的水沒關掉,我把他關起來,要去上電腦時我 也把教室的電燈關掉(聯S11,940531)

4.上述三項品德教育核心概念的課程目標,均有達到一定的成效,因此 學校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建立統整各學年的品德教育核心概念,設計學 習活動,才能讓學生能獲得全面性的品德教育學習。

(二)學生品德行為的變化

本研究前測的時間在課程實施前的94年3月8日。後測時間為課程結束 後一週的94年6月17日,期間為三個月多一週,從表4可以明顯的看出學生對 尊重、感恩和惜福的行為都顯著地增加許多。

表4 學生品德行為變化

平時表現 品德行為

常常做到 很少做到 沒有做到

前測 後測 前測 後測 前測 後測

1.我會說請謝謝對不起 50% 72.2% 50% 27.8% 0 0 2.我會讚美別人 22.2% 44.4% 61.1% 50% 16.7% 5.6%

3.看見長輩我會問好 67% 72.2% 5.6% 27.8% 27.8% 0 4.我不說壞話罵人 22.2% 38.9% 61.1% 55.6% 16.7% 5.6%

5.我說話會輕聲細語 5.6% 44.4% 61.1% 55.6% 33.3% 0 6.我會幫父母搥背 44.4% 44.4% 33.3% 55.6% 22.2% 0 7.我會向父母說感謝的話 27.8% 38.9% 55.6% 55.6% 16.7% 5.6%

8.我會完成父母交待的事 77.8% 88.9% 22.2% 11.1% 0 0 9.我會主動向父母打招呼 55.6% 83.3% 44.4% 16.7% 0 0 10.我不跟父母頂嘴 44.4% 61.1% 38.9% 27.8% 16.7% 11.1%

11.我會把飯菜吃完 61.1% 66.7% 38.9% 33.3% 0 0 12.我會愛惜自己的學用品 72.2% 88.9% 22.2% 11.1% 5.6% 0 13.我會做垃圾分類 66.7% 94.4% 27.8% 5.6% 5.6% 0 14.我不會亂花錢 72.2% 83.3% 22.2% 11.1% 5.6% 5.6%

15.我會隨手關燈關水 83.3% 83.3% 16.7% 16.7% 0 0

綜合上述,依據本研究後測問卷和前測問卷結果的比較分析,可以明 顯看出學生經過一學期的品德教育課程,學生在「尊重」、「感恩」和「惜 福」每一項行為準則的表現都顯著增加許多,而且絕大部分的行為準則都能 顯現學生「常常做到」或「很少做到」,其中,更以「我說話會輕聲細 語』、『我會主動向父母打招呼』和『我會做垃圾分類』三項行為進步最 多。此外,當研究者分析前後測問卷後,發現諸多項目填寫「沒有做到」的 學生,只剩一位學生(S7),而他「沒有做到」項目包括『我會讚美別 人』、『我不說壞話罵人』『我會向父母說感謝的話』『我不跟父母頂 嘴』和『我不會亂花錢』。

整體而言,藉由品德教育課程的學習,學生在大多數行為準則的表現 確實已經提昇不少,其中以「惜福」的行為表現最佳、「感恩」次之,「尊 重」較差。因此,從學生的問卷中顯示出品德教育課程對學生在品德行為準 則的改變是有幫助的。因此,未來學校是否需要針對學生較缺乏的品德概念 規劃較多的活動內容,是可以關注的議題。

(二)教師教學成效

惜福

能惜福的意義 4 我會把飯菜吃完 5 透過提醒對於節約、

愛惜、分類方向,在 學校互相督促和提策 之下短期內很容易配 合,尤其昰愛惜飯菜 改善很多,一旦回到 家裡督促力減弱,改 變心力也弱。

培養惜福的態度 4 我會愛惜自己的學用品 4

能做到惜福的行為 4 我會做垃圾分類 5

我不會亂花錢 4

我會隨手關燈關水 5 註1.本表修改自蔡慧琦(2004)。國小三年級人權教育課程設計之研究。

註2:5分為很滿意、4分為滿意、3分為尚可、2分為不太滿意、1分為尚待加強

(三)課程方案成效

研究者根據活動適切性、內容真實性、活動想像力、教材接受性,以 及教材涵蓋面等五項規準來進行評鑑(蔡清田,2002),並且透過學生的訪 談記錄、品德聯絡簿和品德小書加以求證,來檢視方案設計的成效。

1.活動適切性

在品德教學活動中,最令學生印象深刻的活動是「飢餓三十」,讓學 生有很大的衝擊;最令學生喜歡和不喜歡的活動都是「米飯實驗」,研究者 認為一方面神奇的實驗吸引學生想一窺最後結果的慾望,但另一方面則又因 每天必須聞其米飯發臭的味道,讓將近二分之一的學生不喜歡這個活動。因 此,對於「米飯實驗」的適切性則呈現正反兩面的看法。

非洲的難民讓我很深刻,因為他們肚子大大的,但是裡面都是蛔蟲,

而且常常沒有飯吃,很可憐,我也不想變非洲難民。(訪S11,940617)

我最不喜歡米飯實驗,因為真的很臭。(訪S15,940617)

2.內容真實性

透過飢餓三十的圖片,使「惜福」主題的所傳達的意含不只是虛構的 故事,而是實際發生在世界上的事。

今天老師給我們看沒有東西可以吃的人,老師說他們都吃樹枝,說肚 子裡有蛔蟲(聯S17,940525)

3.活動想像力

透過「米飯實驗」的教學活動,提供學生許多想像的空間,有的人認

為米飯會變香、有的人認為會變臭,有些學生下課還不時圍在塑膠杯旁,觀 察它們是否出現了變化。

我喜歡這次的米飯實驗,好有趣,有時黑黑的,有時黃黃的。(書 S19,94)

4.教材接受性

大部分的學生都表示喜歡聽故事,證明當初研究者選擇故事來引導學 生學習品德的決定是對的。另外,「洗腳孝親」的課程則因部分家長害羞、

不認同,無法受到所有家長的接受,所以缺少全面執行的效果。

我最喜歡聽故事,因為上品德課的故事都很好聽。(訪S19,940617)

洗腳?會不會太做作?我沒辦法接受。(聯M20,940617)

5.教材涵蓋面

從繪本故事、神奇實驗、洗腳、筆筒勞作和網站影片等多元的教材,

盡可能提供學生不同的學習素材和資源,不但讓品德教育課程的教材可以涵 蓋許多層面,而且因為有多元教材的加入,使得學生對學習品德有更強烈的 動機。

我覺得品德課可以讓我學到很多知識,還可以把做的事紀錄下來。(

訪S17,940617)

我覺得上品德課不困難,因為可做很多實驗,而且全部都很好玩。(

訪S13,940617)

綜合上述,行動研究課程方案只要能引起學生的動機與興趣,後續的 活動發展都可以順利的進行,因此,學校未來應關注品德課程國小六年期間 的整體架構,整合在綜合活動或學校行事節數中,以加強學生品德的教育。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