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本研究依據結論,分別對學校發展品德課程、教師教學實務及後續研 究等三部分提出建議,以作為國小發展品德教育課程之參考。

(一)對學校發展品德課程之建議

1.採用內隱外顯並重,增加品德教學時間

依據研究結論(二)之1、(四)之2,品德教育的條件與時間需要長 期的時間,但學校可以運用的時間通常不足,因此課程規劃時,可以選擇單 一的品德概念進行主題教學,並透過導師時間、綜合活動、彈性時間和學校 行事活動實施,另外,配合內隱式的融入策略,適時將品德概念融入其他學

習領域,兩者並重,以增加品德教育課程的教學時間。

2.整合學校行政資源,擴大品德實施層面

依據研究結論(一)之1、(二)之3,學校行政工作應該以支援課程 發展為主軸,透過學校行政人員參與品德教育課程小組的運作,有效整合學 校行政資源,統籌規劃品德教育課程,將品德教育融入學校行事活動、提供 彈性調整的課表,或者給予適當人力支援,皆可擴大品德教育的參與對象及 實施範圍,給品德課程最大的發展空間。

3.設計多元評量工具,參與品德課程考核

依據研究結論(二)之2及3、(二)之2、(四)之2發現,雖然教師 有「個別方案檢核表」、「教師教學檢核表」作為自我評鑑工具,但學生卻 僅有「品德小書」一項,評鑑的質量明顯不足,對於學生參與課程實施的反 應,並無法提供完整的資料呈現,因此,研究者建議未來進行品德課程發展 時,應該提供更多元的評鑑工具,如檢核表、學習檔案、主題報告、實作評 量…等,以協助課程發展小組進行課程的考核,適時發現問題並予以解決及 修正。

(二)對教師教學實務之建議

1.規劃品德分享時間,增強學生實踐作為

依據研究結論(二)之1、(四)之2及3,品德教學的首要關鍵就是建 立一個可供學生實踐的準則,讓課堂教導的言語轉化為生活中實際付出的行 動。建議未來進行品德教育課程時,應該規劃有一定的品德分享時間,讓學 生發表自己有趣且符合品德行為準則的經歷,如此的品德分享時間,才有助 於增強學生表現良善的品德行為。

2.採取多元教學策略,提升課程實施成效

依據研究結論(二)之2及3、(三)之1、2及4,品德教育課程透過故 事講述、問題討論、體驗活動和資訊科技等多元教學策略,均獲得學生及協 同研究教師的肯定,對諸多活動內容仍存有高昂的興致。因此,研究者建議 教師在實施品德教育課程時,可採多元化的教學策略,協助學生有較高的學

習興趣,並提升課程實施的成效。

3.增加親子互動機會,提升家長參與質量

依據研究結論(一)之1、(二)之2、(四)之2,品德教育的成功必 須有家長的參與。因此,研究者建議未來實施品德教育時,應提供機會做親 子品德的對談,從對話中,瞭解彼此的價值觀,家長亦可做適時的澄清,在 課程設計時,加入需要親子共同完成的作業,此外,利用班親會的時間,教 師可宣導品德教育的理念,或者邀請家長共同參與學生的品德教育規劃,都 有助於提升家長參與品德教育的質與量。

4.建立品德學習檔案,記錄學生成長軌跡

依 據 研 究 結 論 ( 三 ) 之3 及 4 、 ( 四 ) 之 3 , 在 實 施 「 品 德 教 育 課 程 」 時,可協助學生建立「品德學習檔案」,包括教學過程中的學習單、

聯絡簿、小書、卡片、個人檔案及活動照片等,協助學生記錄完整的品德成 長軌跡,並讓學生擁有反省的依憑。

(三)對後續研究之建議

1.可針對不同研究對象及範圍進行探究

由於本研究所發展的品德教育課程僅規劃二年級一學期的教學活動,

未來的研究可繼續發展其他年級的課程內容,另外,本研究僅以「尊重」、

「感恩」和「惜福」三個品德概念作為課程發展的研究範圍,未來還可加入 其他概念,如「關懷」、「責任」、「公平正義」等,以發展出一套完整的 品德教育課程。

2.可針對「品德認知」、「品德態度」和「品德行為」成效的提升,

做量化的研究

在本研究中,雖然學生對於課程目標的詮釋認為自己皆有達到要求,

在各品德概念的行為準則表現上亦覺得自己有所提升,但研究者並未從量化 的角度來顯示其提昇的效果,僅止於現況的描述,未來,若能設計品德成效 量表,則可以從量化研究的角度加以探討,學生經歷品德教育課程後,其「

品德認知」、「品德態度」和「品德行為」的提昇效果是否達到顯著。

3.可針對學生後續的品德行為,做進一步的追蹤研究

因本研究屬於行動研究,受限於研究時間的關係,僅以課程實施的十 週圍研究範圍,對於研究班級的學生,其後續的品德行為並沒有持續追蹤,

對於隨時間的變化,可能會有不同的品德態度及行為產生,因此,對於參與 過品德教育課程的學生,在其未來的轉變,都是值得在後續研究上深入探討 的部分。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