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依據《張氏心理學辭典》(張春興,1989:62)所述,將態度

(attitude)定義如下:

(一)係指個體對人、對事、對周圍世界所持有的一種具有一致性與 持久性的傾向;且此傾向可由個體外顯行為(behavior)去推 測 , 但 態 度 的 內 涵 卻 不 單 只 限 於 外 顯 行 為 , 尚 包 括 情 感

(affection)與認知(cognition)。

(二)態度必有其對象,態度的對象可為具體的人、事、物,也可為 抽象的觀念。

(三)態度有類化的傾向,對某一單獨對象持正面態度者,對同類對 象也傾向持正面態度。

(四)態度的形成與文化傳統、家庭環境、學校教育等因素有關。

根據上述的說法,態度之內涵可分成:認知、情感、行為。認知 成份係指由態度對人、事、物所知覺的意見、知識、想法;情感成份 係指由態度對人、事、物所引發的情緒或感覺;行為成份係指由態度 對人、事、物所展現的行為意圖(金清文,2002)。但這三種內涵在 個體心中佔有的份量,隨著年齡、性別、個性而有所不同。年輕人重 情感而輕認知,因此在行為表現上顯得較衝動;成年人則是重認知而 輕情感,因此在行為表現上顯得較穩重(張春興,1994)。此外,態 度也可分為積極態度與消極態度;且有強弱度之分,因此態度是可測 量的(潘詩婷,2002)。個體抱持著積極態度,愈能達到自我實現的

境界;相對地,個體抱持著消極態度,則會退縮逃避。

Crutchfield, &

E. L. Ballachey

接前頁

1981 態度一詞是由拉丁文「aptitudo」演變而來,乃指 合適(fitness)或使適應(adaptedness)

B. R.

Hergenhahn 1982/1991

態度是習得的,影響個人對特定對象做出行為選

Atkinson

1983

Gerlovich

1997 對人、物、事件等等的心理傾向 A. Anastasi, &

S. Urbina 1997 態度為個體對一組特定的刺激,做贊成或不贊成

接前頁

從上述對「態度」的定義中,可歸納出幾個態度的性質或目的。

Allport(1935)、Rosenberg & Hovland(1960)、Sherif

(1969)、Smith(1972)、Lipsky(1981)、Hergenhahn

( 1982/1991 )、 Atkinson et al. ( 1983 )、 Shrigly

(1983)、Gagné et al.(1988)、Gredler(2001)、李 美枝(1994)、張春興(1994)、陳麗娟(1994)、官 淑如(1997)、潘詩婷(2002)、金清文(2002)

其內涵為認知、情感、行

Rosenberg & Hovland(1960)、Triandis(1971)、Smith

(1972)、李美枝(1994)、陳麗娟(1994)、張春興

(1994)、潘詩婷(2002)

具有一致性與持久性

Krech et al.(1962)、Campbell(1967)、Rokeach

(1968)、唐璽惠(1988)、葛樹人(1990)、李美枝

(1994)、張春興(1994)、官淑如(1997)、郭生玉

(1999)、劉燕饒(2001)、潘詩婷(2002)、金清文

(2002)

可由後天習得

Hergenhahn(1982/1991)、Shrigly(1983)、唐璽惠

(1988)、吳聰賢(1992)、李美枝(1994)、張春興

(1994)、吳瓊汝(1998)

可測量性 張春興(1994)、李美枝(1994)、潘詩婷(2002)

有特定對象

Allport(1935)、Chein(1948)、Rokeach(1968)、

Hergenhahn ( 1982/1991 )、 Atkinson & Hilgard

( 1983 )、 Gagné et al. ( 1988 )、 Eagly &

Chaiken(1993) 、 Simpson et al.(1994) 、 Herron &

Eubanks(1996)、Anastasi & Urbina(1997)、Lefrancois

(1997)、Martin et al.(1997)、葛樹人(1990)、李美 枝(1994)、郭生玉(1999)、官淑如(1997)、劉燕 饒(2001)、金清文(2002)

內在結構,無法直接觀察

Rokeach ( 1968 )、 Sherif ( 1969 )、 Hergenhahn

(1982/1991)、Eagly & Chaiken (1993)、葛樹人

(1990)、李美枝(1994)、張春興(1994)、陳麗娟

(1994)、魏麗敏(1996)、金清文(2002)

資料來源:研究者整理

綜合以上國內外學者的觀點,研究者認為態度乃是「個體針對外 在環境所持有的一致性主觀知覺,然後對外在環境產生喜好,並反應 於外顯行為上」。其特性為:

一、具測量性。

二、具學習性與改變性。

三、具一致性與持久性。

四、內在心理傾向,無法直接觀察。

至於態度的內涵大致上可分為認知、情感、行為三個層面。

Rosenberg and Hovland(1960)提出「態度概念圖解」,說明態度內 涵層面之間的關係。如圖 2-2-1 所示。

刺激(Stimulus)

(個人、情境、社會問題、社會團體及其他態度的對象)

態度

(Attitude)

情感

(Affection)

交感神經反應、情 感的語言表現 認知

(Cognition)

行為

(Behavior)

知覺反應、信念的 語言表現

外顯行為、有關行 為的語言表現

圖 2-2-1 態度概念圖

(資料來源:Rosenberg and Hovland,1960;引自潘詩婷,2002:128)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