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一、第一次世界大戰(1914-1918)

在文檔中 第四冊講義學用.pdf (頁 34-37)

一、第一次世界大戰(1914-1918)

(一)背景:新帝國主義競爭之下,歐洲各國為爭奪殖民地及維持歐洲均勢 1. 俾斯麥體制—1871 年普法戰爭後,德國欲孤立法國。

2. 1877 年俄土戰爭,土耳其戰敗簽訂「聖斯泰法諾條約」。

1878 年俾斯麥召開柏林會議,犧牲鄂圖曼土耳其帝國之利益,俄、奧的介入使巴爾幹半 島成為「歐洲的火藥庫」。

◎1878 年柏林會議後的巴爾幹半島

3. 從結盟走向戰爭:

(1)三國同盟(1882):德、奧、義 A. 1879 年,德奧結盟

B. 1882 年,義大利因與法國爭奪北非殖民地,加入德奧同盟

(2)三國協約(1907):英、法、俄

A. 1894 年,俄國不滿德國偏袒奧國,法國則乘機與俄國結盟。

B. 1890 年德皇威廉二世迫俾斯麥下台,改採「世界政策」和「大海軍主義」圖謀積極向 海外擴張,使英國放棄過去光榮的孤立外交,1904 年英國與法國結盟,1907 年英國再與 俄國結盟。

(二)導火線:1914 年,奧匈帝國王儲斐迪南在波士尼亞首府塞拉耶佛被塞爾維亞人殺害,奧 匈帝國對塞爾維亞宣戰。

(三)大戰經過:

1. 1914 奧、塞戰爭爆發

2. 同盟國:德、奧、保加利亞、土耳其

3. 協約國:英、法、俄、塞、義(1915 背叛同盟國)等國; 1917 年,俄國因為共產革命 而宣布退出,美國因為不滿德國的「無限制潛艇政策」而加入戰局。

4. 戰爭方式:動員海陸軍、工業化和科技實力的總體作戰(武器:機關槍、坦克、毒氣、潛 艇)、壕溝戰

◎一次大戰時的歐洲局勢

(四)結局:

1. 巴黎和會和凡爾賽和約(1919)

(1)三巨頭:美國總統威爾遜(提出十四點和平計畫,影響民族自決、國際聯盟)

法國總理克里蒙梭(主張嚴懲德國)

英國首相勞合喬治

(2)影響:

A. 規定戰敗國割讓領土、削除軍備外,還要承擔發動戰禍的責任,並負擔天文數字的賠款。

B. 四大帝國瓦解:德、奧匈、俄、土

C. 新興國家:波蘭、芬蘭、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捷克、匈牙利、南斯拉夫

※鄂圖曼土耳其帝國的瓦解與民族復興運動

項目 內容

鄂圖曼土耳其帝國的國勢 1299年,奧斯曼建立此帝國。1453年,滅亡拜占庭帝國。十六 世紀起,國勢鼎盛,但在十七至十八世紀之間,勢力轉衰。

一次大戰後 一次大戰時加入德奧陣營,成為戰敗國家,被迫瓦解。喪權辱 國的戰敗條款(色佛爾條約),引起土耳其人忿恨,凱末爾發起 救亡圖存運動。

改制共和 英國鼓動希臘派兵進攻,凱末爾將入侵的希臘軍隊驅逐境外。

後迫使列強重新訂立「洛桑條約」,使土耳其在國際上獲得平等 的地位。1922年,土耳其國會廢黜蘇丹穆罕默德六世,改國體 為共和,選舉凱末爾為第一任總統。

凱末爾推動近代化改革 (1)推動政教分離。

(2)參考西方法典,編訂新的法律。

(3)提倡教育,提升全國識字率,並以羅馬拼音文字取代阿拉 伯文字。

(4)興建大型公共工程、提倡農工生產事業。

被尊稱為「土耳其之父」

◎一次大戰後的歐洲局勢

2. 國際聯盟(1920-1945)

(1) 組織:設於瑞士日內瓦,包括大會、理事會、秘書處、國際法庭(設於荷蘭海牙)、國 際勞工組織(成果較大,美國有參加)

(2) 失敗原因:美國因孤立主義未參加、無武力制裁侵略國(日、德、義)、蘇聯第三國際 敵對

二、戰間期的西方

在文檔中 第四冊講義學用.pdf (頁 34-37)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