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七、系統偵錯與防毒之能力

由於可逆性亦同時賦有利於研討、傳輸、轉譯、修正等特徵,因此這一個 學說系統將是個開放性的系統,由於開放性之故,系統便可因時代或使用者之需 求隨時的進入擴充與升級的狀態,能開擴充與升級的系統便成產生系統的學習功 能。只要該學說的「原始程式」,在思想內容與執行序列上的建構正確,而預設 之目標又能涵蓋整個文化內涵,那這樣的系統便可因應於時代所需,無窮盡的運 作下去。當然,若是孟子的學說系統不具備上述之特性的話,那早已在時間的洪 流中化為灰燼,無法發展、承續至今。

七、系統偵錯與防毒之能力

本文在第五節「常駐原始程式」中已提到以「惻隱之心」為驅動程式的觀 點,此處擬再論及良知系統所具備的偵測功能。一個正常運作之系統,除了須有 正面自律之規範以執行預設之目的外,尚需要有負面偵錯防堵之功能,以避免系 統之失誤與干擾。良知系統能自律的執行既定預設的善性之目標,即是本文前述 由驅動程式、常駐程式、標準程式及執行程式所運作之結果,這樣的運作將使系 統呈現正向之值。相對的,若在系統中出現負向干擾因素時,就需要偵錯及修正 之程式來加以處理。良知系統為因應上述情形,因此除了有正面養成執行善性之 程式外,亦同時具備了負面防堵的偵錯程式,以滿足人同時兼有人性(四端)與 物性(耳目口鼻之欲)的存在條件。

良知之心本具有偵測之能力,是能知之主體。《孟子.公孫丑篇》,云:

「何謂知言?」曰:「詖辭知其所蔽,淫辭知其所陷,邪辭知其所離,遁辭知其 所窮。生於其心,害於其政;發於其政,害於其事。聖人復起,必從吾言矣。」

本文雖為孟子論知言之說,但卻通向一個重要的觀點,即知的本體的問題。人在 判斷言辭之詖、淫、邪、遁者時,應有一衡量之標準,能作為此一判斷標準者,

實應為孟子所主張的認知本體。因此,此處所謂知言的功夫,其實是發動於一個 能知的本體而來者,而此能知之心便是具備四端的良知之心。依照勞思光先生的 解釋,此四端之心分別為:

「惻隱」指涉人當見某事項之進行時,可以自覺到「不應有」。

「羞惡」指涉人對某種已有之事項,若覺其不應有,即顯現拒斥割離之自覺。

「辭讓」指涉人當考慮自己之所得時,常有「應不應得」之辨別。

「是非」指涉人對一切主張常能自覺到「合不合理」。17

心既為能知之主體,便具有消極的防止惡產生之作用,與積極從事欲向善

17 請參見勞思光《新編中國哲學史[一]》頁 164 台北•三民書局 民國 84 年 增訂八版

之能力。就其積極性而言,小則以孝悌事親敬長,大則足以保四海、治天下;就 其消極性而論,就是勞先生所述自覺到不應有而產生之排拒之意識,重點在於防 堵偏失之行為,避免心因逐物而放失之上。

生命現象的根本特徵,在於生物體能夠適應外界環境而與外界保持相對穩 定的物質能量交換,當人對準一個目的物準備進行質能交換的擷取活動時,目的 物的存在狀態將形成一序列的信息代碼,此代碼會經由感官的刺激傳入大腦,此 時人的腦中便會形成關於目的物的形象、位置、擷取方式、擷取與否的相關判斷,

在此一判斷基礎上人腦開始建立一系列的擷取動作模型,而在這個動作模型建立 的同時,人腦又將整個系列的動作模型轉譯為神經脈衝的代碼,人腦透過神經脈 衝碼將動作的「指令」傳達到執行的器官,把腦中的模型變為現實的行為實踐出 來。特別是在擷取一運動中的目的物時,感官會將目的物的運動情況和運動效果 不斷的傳入腦中,大腦此時會依據這些傳入的信息對於動作模型隨時加以修正,

再變為「指令」傳導出去,校正身體器官的執行行為,使其準確的接近目的物進 行擷取。這種「反饋調節」的現象,是以神經中樞、感官及外部環境三者之間反 覆進行的信息傳遞作為基礎的,也是同一種內容以不同的形式相互轉化的過程。

當然,當大腦對於擷取的目的物進行評估的結果,如果判斷此一擷取行為是不可 行的,則將會馬上發出「指令」終止此一擷取之行為。

什麼擷取行為是不可行的?依據本文第五節.〈人性化的良知系統〉中所 論,當然是由「惻隱之心」所驅動的良知之心,這個具有偵測能力的能知之主體 來作判斷。

從控制論的角度來看,無論生物、工程乃至於社會,在變化的外在條件下 都在極力的維護一個原則,即去實現和保有穩定而理想的狀態。而這種理想的狀 態便是「目的」。一個自動化的系統,會如期的以預設值的方式運作,而控制系 統中的「感應器」則會隨時在該系統預設的「目標質」上不斷的比較,如果該系 統偵測到現況中的實際值與預設值產生差異時,便會將現況中實際值與理想值的 差異回饋到機器的操作系統中,依系統之設定對於理想與實際的差異進行調整,

這便是上述所謂的「反饋調節」。反饋,是控制論中的一個名詞,係指一個系統 的輸出經過某種作用,再重新回饋入系統的輸入端的過程。若將此一過程對照於 良知的系統而言,當感應器偵測到行為中理想與實際的差值,低過於道德良知預 設的底限時,良知的防毒系統便會因「惻隱之心」的驅動而開始啟動運作,對於 該行為進行防治措施,而當錯誤的行為解除後,當然系統則又回復於偵測的位置 而暫時沉潛。就行為而論,良知的防毒系統是屬於負面消極義的防堵作用,其功 能是避免人的行為在執行之過程中因犯錯而導致整個人性產生「當機」之疑慮,

進而保證人性的系統能正常的發揮功能去運作,而回饋系統的功能,即是具有自 動調節系統狀態與目標的差距進而實現系統目標之達成的作用。

就思維發生過程來說,人是先在產生利害分辨能力後,才能於其中自覺的

作選擇,在選擇之後相繼而來的便是對結果之面對與承擔,這整個發展便是一種 認知過程。當然認知之主體是自我,因此便將引發自覺意識的產生,人類之認知 與能力有限,真正自覺之認知是表現在對不能與不為之體認上。認知是一種學習 之過程,而「學」本身便包涵有自覺義,由「學」而「覺」以至於真知,一般人 雖不易達到,但卻是每一個從事於學的人皆有實現之「可能」,此點在《孟子》

中即常援引古代「聖人」所展現之德性作為具體之象徵。聖人之可貴而異於常人 之處,不在於所呈現之境界的高低,而在於由學而知的體道過程中主體之建立與 自覺意識之有無而已。這個主體乃是具有偵測與防毒能力之自我主體,是由四端 之心的良知系統所建立之主體。人天生稟賦有四端之心,在基點上聖人乃與我同 類者,人性之善端本已存在於自性之中,只是聖人能以靈明之心隨時自我監督而 持之而勿喪,最後得以將其善端全然的朗現發揚。人雖內具善端,但在與外物交 接的過程中往往因放失了本心而悖離善道。因此,具有偵測與防毒之能力,在良 知的系統中便顯得十分重要。

獨學無友,不免孤陋寡聞,人活在世上又必須與物交接,心逐物轉便可能 產生慾望,雖然慾望並非全然是壞的,但過度的「欲」則會使四端之因逐物而產 生「放失」之現象,心一旦放失便有如電腦系統中感染「電腦病毒」18的情況一 般,無法正常順利的發揮其靈明的認知與判斷之能力。在系統的運作中,要防止 電腦中毒,除非是該台電腦完全不和其它電腦有磁片、檔案或網路的交流,否則 就無法保證不中毒了,但事實上,這樣的觀念就如同一個人活在世上卻過著與世 隔絕不與其他任何人發生接觸一般,是難以做到的。系統一旦中毒,不僅其偵測 與執行能力將無法運作,且將破壞整個系統的儲存資料甚至感染給他人。而人心 因逐物而放失,不亦復如此嗎?

性是根源於四端之心,每個人在生活中皆能默然體悟,不要因外來的物欲 將其沖散了,本著本心之良知而行,它本來就充滿在每個人的身上,心之所欲將 會形於象,行善道之人,容貌溫潤和藹可親,儀態舉止合宜自然,反之則威顏厲 色,行事齷齪,其間之差異可一眼即可辯明。心之所欲會形於象,實與良知系統 的偵錯與反饋調節功能有極密切之關係。

在了解系統中毒的情況後,讓吾人再回到「欲」會使四端之因逐物而產生

「放失」的現象之上,來看看孟子的良知系統是如何偵測心的放失的。

孟子曰:「廣土眾民,君子欲之,所樂不存焉。中天下而立,定四海

18 電腦病毒(virus)是一支程式,一般屬於常駐程式(TSR),雖稱之為【病毒】其實只是一段幾 k Bytes 的程式,它是一種會不斷自我【繁殖/ 複製( 自我拷貝) 】或【感染/ 複寫】的程式碼,

通常它都會寄存在可執行的檔案之中, 或者是軟、硬碟的開機磁區啟動部份,它會破壞系統 磁碟之啟動磁區(boot sector)或附著於可執行檔中,經由檔案系統的讀寫動作在使用者利用磁 片或硬碟執行程式時,將電腦病毒程式重製於未受感染的資料檔案或程式中。

之民,君子樂之,所性不存焉。君子所性,雖大行不加焉,雖窮居不 損焉,分定故也。君子所性,仁義禮智根於心;其生色也,睟然見於

面,盎於背,施於四體,不言而喻。」(盡心篇)

面,盎於背,施於四體,不言而喻。」(盡心篇)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