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三)中日戰爭過程及結果

在文檔中 第一冊講義學用.pdf (頁 39-48)

(三)中日戰爭過程及結果

背景 1. 1929 年世界性經濟大恐慌,日本經濟不景氣 2. 日本軍人形成「軍國主義」國家,積極往外侵略 1931 九一八事件,侵略中國東北

1932 上海「一二八事件」;東北成立「滿州國」;退出國聯 1937 盧溝橋「七七事變」,中日戰爭全面爆發

1941 1940 年日本提出「大東亞共榮圈」口號,1941 年底偷襲美國珍珠港,美國對日宣 戰,太平洋戰爭爆發

1944 美軍開始轟炸台灣

1945 美國在日本投下兩顆原子彈,8/15 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10/25 台灣末任總督安藤 利吉與臺灣行政長官陳儀簽訂降約,結束日本殖民統治

【歷屆大考試題】

( )1. 表 1 資料顯示臺灣人理解日語的人口比率。由該表可知,臺灣人口中理解日語的比 率漸增。1930 年起的大幅增加,是因為日本政府設立「國語講習所」,而自 1937 年 起,理解日語的比率再次大幅增加。請問其最主要的原因為何?

表 一

時 間 總人口 理解日語人數 比率(%) 1930 年 440 萬 365,427 8.3 1933 年 461 萬 1,127,509 24.5 1937 年 510 萬 1,934,000 37.9 1940 年 552 萬 2,885,373 52.3 1941 年 568 萬 3,239,962 57.0

(A)日本政府普設學校,使臺灣人可以接受小學教育 (B)日本政府鼓勵臺灣人接受高 等教育,增加臺灣人學習日語的意願 (C)1935 年起日本在臺灣實施有限度的地方自 治選舉,增加臺灣人學習日語的意願 (D)日本政府在二次大戰期間推行「皇民化」

運動。 【91 學測】

第 2-3 題為題組【91 學測】

一部小說中有以下一段情節:「太明開始對教育有了懷疑了。最少是對教育方法有所懷疑。想 起來有很多不能了解的。比如小學校不用體罰,也能提高教育的效果;為什麼公學校不能那 樣?小學校按照學則辦理,為什麼公學校把重點放在農業教育?」請回答以下兩個問題:

( )2. 這部小說所說的是甚麼時代、甚麼地方的事? (A)滿清時代,福建 (B)日據時代,

臺灣(C)1945 年以後,臺灣 (D)二十世紀初,香港。

( )3. 在小學校與公學校接受教育的各是誰? (A)小學校是日本人;公學校識臺灣人 (B) 小學校是外省人;公學校是本省人 (C)小學校是英國人;公學校是香港人 (D)小學 校是滿人;公學校是漢人。

( )4. 參看以下資料,回答問題:

資料一:「臺灣鄉間的諺語:天下第一憨,種甘蔗給會社磅(稱重量)。」

資料二:「1905 年 6 月臺灣總督府規定:為制止各製糖工廠間的原料爭奪,避免擾 亂蔗價,各蔗作區劃定為一定範圍的區域。此區域內的甘蔗未經許可,不得運出區 域之外,或供作砂糖以外成品的製作原料。」

根據以上資料,下列敘述何者適當?

(A)保障了臺灣蔗農,使蔗農有固定買主與穩定的銷路 (B)保障了新式糖廠,使其降低收購甘蔗原料的價格

(C)政府照顧臺人生活,引進製糖業,糖從此成為重要輸出物資

(D)使臺灣舊糖廠在政府補助下轉型為新式糖廠,奠定工業的基礎【92 學測】

( )5.政府宣佈:禁止演出布袋戲、歌仔戲,也不准進入寺廟,鼓勵人民更改 姓氏,強迫改說「國語」。這種政策是在何時開始推行的?

(C)1937 年,中日爆發蘆溝橋衝突之後

(D)1945 年,陳儀任臺灣行政長官之後 【93 學測】

( )6.戶籍是官府管理社會的重要憑藉。某個時期的戶籍制度普及至每一個人,而戶籍資 料裡除了姓名、年齡、居住或遷移等紀錄外,也紀錄著與本人有關的各項記事,諸 如「本籍與族稱、屬於哪個保甲、是否吸食鴉片」。這份資料最可能出現在何時何地?

(A)1830,廈門 (B)1860,寧波

(C)1910,臺灣 (D)1930,南昌 【93 學測】

( )7.日治時期,臺灣海峽兩岸雖然政治分離,但文化思想的交流仍然密切。1923 年《臺 灣民報》創刊,其「創刊詞」說:「我們處在今日的臺灣社會,欲望平等,要求生 存,實在非趕緊創設民眾的言論機關,以助社會教育,並喚醒民生不可了。……所 以這回新刊本報,專用平易的漢文,滿載民眾的知識,宗旨不外欲啟發我島文化,

振起同胞的元氣,以謀臺灣的幸福。」這段話顯示,當時臺灣知識份子已接納的近 代中國新文化是下列哪一項?

(A)新教育 (B)反傳統

(C)反腐敗 (D)白話文 【94 學測】

( )8.表一是臺灣在某一時期的對外貿易統計數字。請問造成表中數字變化的主要原因是 什麼?

(A)海禁政策的解除 (B)技職教育的推廣

(C)殖民體制的確立 (D)鐵路港口的興建 【94 學測】

表一 (單位:日圓)

年 代 輸 出 輸 入 合 計 指 數 1896 11,396 8,631 20,027 100 1924 42,567 46,424 89,000 444 1925 47,966 56,489 104,454 522 1926 49,315 62,008 111,323 557

( )9. 一位作家以充滿感性的文字寫道:「內地人徹底地擁抱本島人,而本島人喜悅地投 入內地人的懷裡,這種親和性不是一時的現象,可能在永久性的意義上有著要創造 一個民族的骨骼之性質吧!現在,臺灣人非打開眼睛不可。正是時候了,臺灣人不 單只是日本國籍,而且從內心深處完全變成日本人。如果失去這次時機,以後我們 不能再遇到這種機會了。」這位作家寫作的背景與目的是下列何者?

(A)反對臺灣民主國的抗日運動 (B)爭取臺灣自治權的民主運動 (C)呼應臺灣總督府的皇民運動

(D)渴望臺灣人出頭的民族運動 【94 學測】

( )10.一位英國商人第一次到淡水地區經商時,與當地商人發生衝突,但當地官署無法處 罰他。七年後,這位商人再度來臺,企圖如法炮製,卻立刻被官署糾正、處罰。這

位商人大概是在何時來臺?

(A)1840 年臺灣開港通商前後 (B)1895 年臺灣割讓日本前後 (C)1915 年一次大戰爆發前後

(D)1945 年日本戰敗投降前後 【95 學測】

( )11.表四是 1926 年時臺灣的一項統計數字,這個表最適當的主題為何?

表四

男 女 平均

日本人 98.3% 98.1% 98.2%

臺灣人 43.0% 12.3% 28.0%

(A)臺灣適齡兒童就學情況統計 (B)臺灣地區神道信徒人口統計 (C)臺灣地區成年人口就業統計

(D)臺灣地區醫療照護保險統計 【95 學測】

( )12.有一位臺灣原住民敘述他的家族史:「祖先原來住在群山萬嶺之中,但來了一群『新 的統治者』,強迫族人遷移到較低海拔的地區,集中居住。生活環境改變了,族人一 直受到瘧疾、霍亂等新疾病的侵襲,部落裡的巫醫全都束手無策。」這些「新的統 治者」是指:

(A)荷蘭東印度公司官員 (B)福建省臺灣府官員

(C)臺灣總督府民政長官

(D)臺灣省政府民政廳 【96 學測】

( )13.表一是 1912 年到 1921 年間有關臺灣的一項統計。這個表的主題應當為何?

(A)適齡學童的就學率 (B)家用電話的普及率

(C)人口成長的年增率

(D)日人佔臺灣人口比 【96 學測】

( )14.某官員指出:「國語教育不單只是語言教學,讓學生瞭解我國冠絕世界的國體、國 風,以涵養國民精神,才是最主要的目標。」這個人的身分最可能是:

(A)1868 年,清朝政府的禮部尚書 (B)1916 年,袁世凱政府教育總長

( )15.表二為臺灣某時期人口數超過一萬人的都巿。根據表中的資料推測,我們可以得知 這項調查應於何時完成?

表二

地名 臺北 臺南 新竹 嘉義 鹿港 宜蘭 彰化 麻豆

人口數 50773 50000 17827 17281 17273 15104 13539 10027 (A)1805 年 (B)1850 年

(C)1905 年 (D)1950 年 【97 學測】

( )16.某一時期,臺灣的法律規定:「凡是向官府登記在案,並繳納稅金者,即可合法吸 食鴉片。」但是具有「某種身分者」不准吸食,如供應這種人吸食工具者,皆處以 死刑。這裡所謂「某種身分者」是指:

(A)原住民 (B)荷蘭人

(C)日本人 (D)本島人 【97 學測】

( )17.一位在臺任職的官員向長官報告,指出:為獲得「蕃地」的經濟利益, 我們必須 使用武力,沒收「蕃人」的槍枝,讓他們放棄狩獵生活,並強制將他們移居接近平 地的河川地,從事農耕,以便加強控制。這種觀點的歷史背景是:

(A)明鄭時期積極開發山地,以期對抗滿清 (B)沈葆楨為了取得林業資源,開山「撫番」

(C)劉銘傳為了樟腦利益,採行「撫番」政策

(D)日本為掌握山地資源,控制「番地秩序」 【97 學測】

( )18.慎終追遠是漢人社會的核心價值,臺灣人也供奉祖先牌位,按時祭祀。但在某個時 期,為了避免違反統治者的命令,必須設法將祖宗牌位藏起來。這種現象最可能發 生在何時:

(A)1835 年 (B)1886 年

(C)1912 年 (D)1943 年 【97 學測】

( )19.表三是 1905-1938 年臺灣的「米、糖、甘蔗」的價格變動與比率表,表中顯示出何 種意義?

表三

年 代 1905 1910 1915 1920 1925 1930 1935 1938 在來米價(圓/100 斤) 3.33 3.67 3.58 10.98 10.68 7.08 9.08 9.92 蓬萊米價(圓/100 斤) / / / / 14.37 8.81 9.98 11.35 甘蔗價格(圓/100 斤) / 2.779 4.138 10.59 7.118 4.50 4.09 / 糖/米價格比率(倍) 2.11 1.63 2.35 2.76 0.81 0.82 0.80 0.99 (A)米糖價格變動反映了臺灣人消費習慣的改變

(B)米糖價格變動趨勢說明臺灣經濟的殖民地化

(C)臺灣稻米價格上漲,須進口稻米來平抑米價

(D)臺灣稻米的產量倍增,造成米糖價格的波動 【97 學測】

( )20. 一位日本人寫一封信給在臺灣的友人,信封上標示的地址是「臺灣恒春郡海角七 番地」。臺灣普遍擁有戶籍地址, 和日治時期政府哪項建設事業有關?

(A)土地調查事業 (B)蕃地調查事業

(C)森林計畫事業 (D)都市計畫事業 【98 學測】

( )21. 圖二為日本統治期間臺灣發電設施 之設備容量變化圖。請問,使 1930 年代設備容量急遽增加的設施為何?

(A)恆春的核能發電廠 (B)高雄的火力發電廠 (C)日月潭水力發電廠 (D)大甲溪水力發電廠

【98 學測】

( )22. 同學撰寫報告時,前往圖書館翻閱日據時期的舊報刊,無意間發現:從某個時期 起,臺灣所有報刊裡的漢文欄目都消失了。這個現象最早可能發生於何時?

(A)1905 年 (B)1920 年 (C)1937 年 (D)1945 年 【99 學測】

( )23. 某一時期中,臺灣登記繳稅的土地原本只有 35 萬公頃,但政府清查田地時,一舉 查出 25 萬公頃未登記的土地。政府重新核定稅額,政府財政收入也因此大幅提高。

這個政策最可能實施於何時?

(A)鄭氏治臺時期 (B)康熙平臺以後

(C)日本統治初期 (D)臺灣光復初期 【99 學測】

( ) 24.臺灣某報刊登一則啟事,招募 18 歲以上,小學校或公學校畢業的青年,

加入「特設勞務奉公團」,前往南洋服務,這則啓事應出現於以下哪一 時期?

(A)日本佔領臺灣初期 (B)第一次世界大戰前

(C)文官總督治臺時期 (D)推行皇民化運動時 【100 學測】

( ) 25.某時期,臺灣當局邀請士紳前往「內地」參訪,不僅補助旅費,還安 排他們參觀現代化設施,使其認識現代文明,以利統治。我們如何理 解此一作法?

(A)清朝領臺之初,以交流化解明遺民反清的意志 (B)劉銘傳治臺初期,讓士紳認識清廷的自強新政 (C)日本殖民之初,欲加強臺灣人民對日本的了解

(D)臺灣光復初期,要臺灣人民加速認識祖國文化 【100 學測】

(A)農民缺乏現金,必須配合,收取實物 (B)糖廠可掌握原料供應,以便控制蔗價 (C)農民運輸不易,希望由糖廠代為銷售

(D)糖廠為照顧蔗農,提供保證價格收購 【100 學測】

( )27.老師在上課時指出:「1935 年時臺灣地區電力總產能是 1931 年的 3 倍,產量也增加 一倍」,並要同學討論其原因。請問,下列哪一位同學的說法最為合理﹖

( )27.老師在上課時指出:「1935 年時臺灣地區電力總產能是 1931 年的 3 倍,產量也增加 一倍」,並要同學討論其原因。請問,下列哪一位同學的說法最為合理﹖

在文檔中 第一冊講義學用.pdf (頁 39-48)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