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二)戰後的台灣文藝

在文檔中 第一冊講義學用.pdf (頁 57-62)

【歷屆大考試題】

( )1. 國民政府遷臺以後,臺灣政治上的反對運動是經過那一場事件後,形成 跨縣市的 結合,後來更成為打破黨禁的動力? (A)霧社事件 (B)二二八事件 (C)退出聯合國 (D)美麗島事件。 【91 學測】

( )2. 臺灣光復後推行的「耕者有其田」政策奠定其後經濟發展的基礎。下列敘述何者適 當? (A)政府強制地主將土地以公告地價現值賣給實際耕作的佃農,若農民沒有 足夠的資金,可向政府貸款 (B)政府沒收地主土地,強制發放給實際耕作的佃農,

且政府不補償地主的損失 (C)政府強制徵收地主多餘的土地,發給地主公營企業的 股票與實物債券作為補償 (D)凡是欲從事農業經營之人,若無土地,可以向政府申 請開發國有土地,若經營有成,該土地可轉為私有。

【91 學測】

( )3. 一群臺灣的觀光客在承德前清避暑山莊中,熱烈地討論著清帝留下的一幅書法:「戒 急用忍」。請問近年我國政府仿此名言,在兩岸關係上採行何種政策性作為? (A) 兩岸政府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必須先臺灣後大陸,不可躁進失序 (B)兩岸政 府在武器採購與軍事演習上要自我克制,以建立和平對話與協商的機制 (C)兩岸運 動選手在競技場上要彼此迴避,以免兄弟鬩牆之爭(D)兩岸的經貿交流不可過熱,以 免臺灣因產業外移喪失競爭力。 【91 學測】

( )4. 福建泉州人張大川於 1870 年渡海來臺,在臺灣娶妻生子,至第四代為張光明。1950 年,福建泉州張讓隨軍來臺。在一次聚會中,張讓與張光明發現他們的曾祖父是兄 弟。然而張光明是一般人所認為的閩南族群,而張讓則被認為是外省族群,請問他 們被歸類為不同族群的原因為何? (A)語言不同 (B)血緣不同 (C)來臺時間不同 (D) 風俗習慣不同。 【91 學測】

( )5. 臺灣南部某鎮一座有兩百餘年歷史的廟宇,留下的捐款紀錄記載長期以來捐獻者的 姓名、居地與捐獻金額。此資料自某時期開始,出現了來自「板橋、新莊」等北部 地區的信眾,且此後漸以為常。關於此一現象,以下哪個選項的解釋最為合理?

(A)清朝中期族群衝突緩和,南北交流漸趨密切 (B)臺灣開港通商之後,南部居民轉向北部移動 (C)日據時期為了開發南部,北部農業人口南移

(D)二次大戰後臺灣工業化,南部居民北上就業 【93 學測】

( )6.一位美國總統宣示:「臺灣依開羅宣言及波茨坦宣言,早已於日本投降後交還中國。」

他並表示美國並無強佔臺灣的意圖,也不想在臺灣建立軍事基地,或干涉現狀;但宣 示後不久,他又派艦隊進入臺海。導致這位總統政策轉變的最可能原因為何?

(A)蘇聯支持中共出兵朝鮮,破壞區域和平 (B)中國成功進行核子試爆,引起美國疑慮 (C)美國介入導致越戰擴大,威脅日本安全

(D)限制核武擴散談判破裂,美蘇兩國反目 【96 學測】

( )7. 1949 年「國共內戰」結束後海峽兩岸分治已將近六十年,兩岸各自歷經了數任的主

表一

選項 大陸對臺灣 臺灣對大陸

武力血洗臺灣 《國家統一綱領》

三通四流 「三不」政策

《告臺灣同胞書》 「戒急用忍」

《反分裂國家法》 反攻大陸光復國土

(A)甲 (B)乙 (C)丙 (D)丁 【98 學測】

8-9 為題組題【99 學測】

◎表一與表二是 1956 到 1986 年間臺灣四個都會區人口數與人口成長率的資料。

表一 (單位:千人) 表二 (單位:%)

1956 1966 1976 1986 1956 1966 1976 1986 甲 1,237 2,099 3,457 4,887 甲 6.1 5.3 4.4 3.6 乙 608 977 1,546 1,954 乙 4.3 4.3 3.5 1.8 丙 378 560 808 1,109 丙 - 3.7 3.6 3.1 丁 426 599 780 972 丁 6.6 3.1 2.3 2.3

( )8. 表一的丙都會區最可能是:

(A)臺北 (B)臺中 (C)臺南 (D)高雄

( ) 9 . 表 二 的 甲 都 會 區 到 1 9 8 0 年 代 以 後 人 口 仍 維 持 較 高 成 長 率 的 主 要 原 因 為何?

(A)經濟與社會發展,吸引大批人口移入 (B)政府推行鼓勵生育的新人口政策生效 (C)醫療資源發達,人口死亡率大幅降低 (D)為發展經濟,進用國外高科技人才

( ) 10.許多人為「改革臺灣省政」,召開會議,通過組織大綱,以各縣巿參議 會為主體成立分會,提出高度自治、廢止煙酒專賣等主張,並與政府 展開交涉。這個會議與下列哪一組織最為相關?

(A)臺灣文化協會 (B)臺灣民眾黨

(C)二二八事件處理委員會 (D)美麗島雜誌社 【100 學測】

( )11.幾位同學討論一張有關 1940 年到 1990 年間臺 灣的統計圖,那一位的說法最正確?【92 指考】

(A)這是臺灣人口職業結構統計圖,顯示臺灣工 業人口增加,農業人口減少

(B)這是臺灣人口結構改變統計圖,顯示臺灣城市人口增加,鄉村人口減少 (C)這是臺灣對日本進出口的統計圖,顯示臺灣對日本輸出減少,輸入增加 (D)這是臺灣對美國進出口的統計圖,顯示臺灣對美國輸出增加,輸入減少

( )12.下圖是某地區 1905 年至 1960 年的統計,圖中甲、乙兩條曲線,最可能是 以下何者?

(A)甲為臺灣人口出生率,乙為人口死亡率 (B)甲為泰國稻米出口量,乙為蔗糖出口量 (C)甲是日本工業生產總值,乙是出口總計

(D)甲為德國鋼鐵的產量,乙為煤礦的產量 【93 指考】

( )13.下表甲、乙兩國是臺灣的主要貿易對象,根據你對臺灣經濟發展的認識,關於此表,

下列那些敘述合乎事實? (多重選擇題)

(單位:%)

年代 出口 進口

甲 乙 甲 乙

1953 4.2 45.6 38.5 30.6 1955 4.4 59.6 47.5 30.5 1960 11.5 37.7 38.1 35.3 1965 21.3 30.6 31.7 39.8 1970 39.5 15.1 23.9 42.8 1975 34.3 13.1 27.8 30.5 1978 39.5 12.4 21.6 33.4 (A)甲是日本,乙為美國

(B)甲是美國,乙為日本

(C)50 年代出口至乙國以農產品為主 (D)60 年代從甲國進口以工業品為主

(E)50 年代的臺灣已屬出口導向工業型態 【94 指考】

( )14. 1960 年代,臺灣學生留美風氣極盛,校園流行著一句順口溜:「來來來,來臺大!

去去去,去美國!」當時,一位臺灣留學生在美國有可能經驗到下列那些事情? (A) 沉迷於搖滾樂、大麻煙和迷幻藥 (B)參與校園的人權示威與反戰遊行 (C)經常與中 國留學生激辯統獨問題 (D)批評美國政府出兵伊拉克的不是 (E)群往威廉波特為 臺灣少棒隊加油。(多重選擇題) 【95 指考】

( )15.1990 年代,有一位作家在〈一種逝去的文學?〉的文章中說:「那邊要統,這邊要 獨。『漢』『賊』早已兩立,『敵』『我』正在言歡。四十年前的神聖使命,成了四十 年後的今古奇觀。」此一「逝去的文學」所指為何?

( )16.一位臺灣士紳為慶祝戰爭結束,寫了一副對聯:「四百餘里鯤鯓已去復返;五十一 年婢僕垂死重生。」這位士紳要慶祝的是哪一事件?

(A)臺灣民主國成立之際,慶祝臺灣脫離清朝統治 (B)日俄戰爭中,日本戰勝了俄國,成為亞洲強權 (C)一次世界大戰,日本戰勝,一躍成為世界強權

(D)二次世界大戰,日本戰敗,臺灣回歸中華民國 【96 指考】

( )17.下圖是一幅根據國際貿易比重為指標所繪製的變形東亞地圖。這幅圖反映的應為哪 一段時間的情況?

(A)1950 年代初期 (B)1960 年代中期

(C)1980 年代初期

(D)1990 年代後期 【97 指考】

( )18.在一項名為「時代光影─ ─民國六○年代臺灣老照片攝影展」的展覽中,展出者將照 片分成許多主題。下列哪些主題最可能出現在這個展覽中?(多重選擇題)

(A)政府開放探親,老兵返鄉 (B)石油危機發生,民眾搶購物資 (C)高速公路完工,剪綵通車 (D)加工出口區外,工人下班情景

(E)中美斷交,群眾抗議示威 【97 指考】

( )19.「和內地相比,臺灣不失為一塊樂土,各方面的情形也都比內地好。臺胞的知識水 準、守法精神,儉樸耐勞為旅臺者所共見。」此段文字的撰寫者應該是:

(A)清領末期來臺工作的外國商人 (B)日治時期奉派來臺的日本官員 (C)光復初期來臺工作的中國記者

(D)1970 年代在臺就學的香港僑生 【98 指考】

( )20.有一位人士在過世前為自己挑了一塊墓地,表明要在自己的墓碑上寫下「自由中國 發行人與中國民主黨籌備委員」字樣,以代表他一生從事過最重要的兩個志業。這 位人士是:

(A)楊逵 (B)胡適 (C)雷震 (D)賴和 【98 指考】

( )21.二二八事件之後,國民政府派國防部長來臺處理善後事宜,宣布多項措 施以挽回民心,下列何者為其重要措施之一?

(A)為儘早回歸政治常態,將長官公署制改為省政府制 (B)為消弭民怨,取消菸酒專賣制度,民間可自由買賣 (C)實施民主,縣市長改為民選,並隨即舉行地方選舉

(D)為落實言論自由,准許民眾組黨及創辦報刊、雜誌 【100 指考】

( )22.表(一)是臺灣 1960 至 1970 年間,各項產業佔國內生產淨值的比重表,表中的數 字變化,說明了臺灣經濟發展的哪一項事實?

(A)朝野運用外資發展加工出口業已明顯見效 (B)十大建設已成功扮演了工業發展的火車頭 (C)經濟自由化制度化和國際化的政策已奏效

(D)發展小而美的高科技產業已發揮相當效果 【100 指考】

( )23.臺灣在威權統治時期,政府對社會各層面都扮演領導和監督的角色。但威權統治並 非密不透風,其間也有幾項有利於民主轉型的因素。這些有利的因素包括哪幾 項? (多重選擇題)

(A)定期舉行的選舉制度,使政治上的反對勢力有發展的空間 (B)出版講學等文化政策開放,有效潛移默化國民的民主意識 (C)中產階級和資本家隨經濟發展崛起,為政治轉型提供活力 (D)外省人長期掌權,反使省籍問題成為民主運動的動員基礎 (E)推動多元平等的社會政策,使族群關係得以長期維持和諧

【100 指考】

( )24.民國八十年,政府順應學運訴求,終止「動員戡亂時期」,並廢止《動員戡亂時期 臨時條款》,此舉對臺灣民主政治的發展,帶來哪些突破性的進展? (多重選 擇題)

(A)總統的權力和任期受到憲法約束 (B)依法定期舉辦正、副總統的選舉 (C)依法定期舉辦中央民意代表選舉 (D)依法定期舉辦地方行政首長選舉

(E)依法定期舉辦地方民意代表選舉 【100 指考】

表(一) 單位:%

年度 農業 工業 服務業 合計 1960 28.5 26.9 44.6 100 1965 23.6 30.2 46.2 100 1970 15.5 36.8 47.7 100

在文檔中 第一冊講義學用.pdf (頁 57-62)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