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三.促進有效類比教學之道

類比教學能否奏效,深受學生既有概念、類比理解、類比評價及類 比物規模等因素所影響;因此,達成有效類比教學之道,首在尋找適當 策略以克服諸此限制。基於前面的文獻探討,本研究以為「實施計畫性 類比教學」與「應用多重類比學習複雜主題」應該是可行且值得嘗試的 策略。

(一)實施計畫性類比教學

類比,雖然在教科書與教室活動中均常使用,但卻常因缺乏系統性 規劃而使成效大受影響(林靜雯,2000)。可見,實施計畫性類比教學,

應是促進有效類比學習的第一步;所謂「凡事豫則立,不豫則廢」。茲將 文獻中的類比教學模式與本研究的建議,分述於后:

1.文獻中的類比教學模式

雖然類比學習與教學均有許多問題尚待釐清,但也有許多學者根據 理論與經驗曾提出了一些計畫性類比教學模式。其中,除了 Zeitoun(1984)

植基於 Rumelhart & Norman(1981)之基模理論(Schema Theory)所提 的 GMAT(The General Model of Analogy Teaching)最被熟悉之外;Glynn 等人(1995)從建構主義觀點出發的所提 TWA(Teaching-with-Analogy Model)也甚為大家所熟悉。綜觀此二模式,不論是 GMAT 或 TWA,其 所強調者不外下列幾項重點:

(1)掌握學生對瞭解類比物的理解程度。

(2)明確比較類比物與目標概念。

(3)指出類比物與目標概念之不同處。

此外,Duit(1991)還根據 TWA 的論點特別指出,理想的類比教學 應包含「介紹靶概念(目標物)、回憶源概念(類比物)、確認兩概念間 之相似特質、映射相似特質、找出兩概念共有的抽象法則、及指出類比 不適用的地方」等六個步驟。

總之,「理解性學習,有賴準備完全的教學之介入而促成!」(Novak, 1998);用之於類比教學亦應如此!以上這些模式或許無法在教材設計上 提供細微的意見,但是卻可以提供一個類比教學的基本架構,值得科學 教師參考!

2.系統運作觀點的類比教學模式

克服類比教學限制,除必須事先規劃實施步驟之外,本研究認為從 系統運作的觀點著眼應是另一可行進路。教育實務所面臨的問題,大抵 在於尋求「教學訊息系統」、「學生構念系統」與「教學程序系統」等三 個主要本體的良好互動(如圖 2-2-5);今用之於類比教學模式的規劃殆 可從下列三個面向來做思考:

圖 2-2-5 系統運作觀點的互動式教學 外容易帶進迷思的非必要關係(Spiro et al., 1989)。因此,在規劃類比教 學模式時,教師唯有以系統思維的觀點,事先對類比物與目標物建構完

(public knowledge)

解 讀

(private understanding)

教學程序系統 概念改變?

刺 激

類比理解來說,「學生對類比物有所瞭解」乃類比學習之假設,然而常常 教師或教科書覺得學生應該認識的事物,學生卻反而持有嚴重迷思(Duit, 1991);於是,有些學者便再三強調,在使用類比教學時除需將類比對應 解說清楚之外,還須特別留意學生的類比理解是否與所預期者一致,以 免徒增辛勞(Glynn, 1989;Duit, 1991)。此外,許多研究都顯示,使用者 的類比評價也常左右著學習成效。只是,僅由甫受類比教學的初學者來 評定所選類比系統的「好或壞」、「理想或不理想」、「能解釋或不能解釋」, 其所能代表的可信度實在堪慮!因此,類比理解與類比評價的訊息來源 實不宜完全來自於學生,當然更不宜完全來自他人;若完全交予學生評 斷則可能天馬行空、好壞失準,完全由教師作業則學習者的「私有理解」

必然無從表達。故而,尋找適當的工具以探知學生構念系統,並對師生 認知差距做整體性、及時性監測,這應該是類比教學中的重要步驟。

(3)互動式類比教學系統的建構-宏觀而言,學習者構念系統與教 學訊息系統需能共鳴,這是理想教學的通則。有學者使用「概念生態」

(conceptual ecology;Toulmin, 1972; 引自 Posner et al., 1982)的觀點來 詮釋這種內、外在訊息的交互振盪,並提出學生概念生態與教學概念生 態兩個概念,同時指出良好的學習成效有賴此二系統的良好互動;這與 本文前面提及的「私有理解」與「公共知識」的良好互動實有異曲同工 之妙(如圖 2-2-6 所示)。今就以類比教學言,如何規劃一套完善的「類 比對應系統」?如何深入探悉「學生的類比理解」?如何檢視此二系統 的差異?如何促使此二系統彼此對話、彼此修正?這些都是實施類比教 學時的問題;無非也都是類比教學研究應該努力的方向!因此,如何設 計一套能促成「私有理解」與「公共知識」得以相互激盪的互動式類比 教學系統?這是本研究致力探索的課題之一。

圖 2-2-6 概念生態系與互動式學習

學生內在概念生態

(私有理解)

教師教學概念生態

(公共知識)

(二)應用多重類比系統學習複雜主題

複雜主題的學習是類比教學的另一考驗。由於特定類比物通常只能 解釋目標領域的特定概念,所以無法彼此對應的部份無非即為一種「類 比限制」。在 Gentner(1989)與 Dupin & Joshua(1989)的研究中均指出,

對於複雜主題倘若僅用某些簡單類比則容易使學習成效「流偏一隅」。故 而,對於複雜概念有學者便建議應同時援引多個類比物以利說明,亦即 使用所謂「多重類比」(multiple analogies)。例如:Collins & Gentler(1987)

就認為人們具有使用多重類比以表徵目標系統的傾向;Spiro 等人(1989)

甚至直稱多重類比乃克服類比迷思的解藥;也就是說複雜概念唯藉由多 重類比來解釋方能減少迷失(Duit, 1991)。由此可見,多重類比實不失為 教學良策之一,至少從文獻上觀之它可具有如下的功能:

1.克服另有概念-類比可能引發另有概念乃類比教學的限制之一,對此 Spiro 等人(1989)認為有兩個方法可加以矯正,除了學習者及教師須 更注意類比失效處之外,尚可利用多重類比來傳輸更多概念。尤其,

當新概念很複雜、結構很不完整時,由於「始於簡單也容易留於簡 單」,因此徒有類比限制的警告恐難保證即可免於迷失;故此時藉由 多重類比來整合相關概念便益顯重要。

2.協助問題解決-Clement(1983)指出,一些數理領域的專家在建構 問題表徵時常會致力尋求待解問題與其它情境的類比;而 Zhang

(1997)則從表徵決定論(representational determinism)指出問題表 徵往往決定了所能知覺的訊息、所能啟動的過程及所能發現的結 構;因此,若能對表徵形式加以改變則複雜的問題空間便可能被簡 化,同時「問題結構」也可能因而被發現。換言之,在問題解決的 過程中,若引入類比則能有助於問題表徵的形成,而引入多重類比 則更可建立多重表徵以達成問題解決的目的。

3. 形成基模- 多重類比可以幫助學習者聚焦於問題的「因果結構」

(causality),因此亦有助於基模建構。基模撥除個別範例的專一性 就如同類比結構的裸露;Gick & Holyoak(1983)曾依此想法設計多

重範例以收斂基模到著名的「腫瘤問題」上,結果證實接受兩個類 比的學生確實比接受單一類比的學生易於產生問題解決策略。本研 究的目標主題「板塊構造學說」,其動力來源是個複雜的問題,曾造 成極大的困擾,在學說發展史上有許多科學家即曾利用多面向的「比 喻」來解釋動力機制且有良好的啟發(例如,「熱對流」、「酒精燈加 熱的燒杯」、「地裏的熱庫」、「冷卻下沉」等),這便是應用多重類比 形成基模的最佳例證。

多重類比,就如同「全像攝影」(holography)一般,可從不同深度、

不同面向來描述同一事物,當然可以幫助人們全面地理解所欲探究的事 物。不過,縱使許多學者都對多重類比科學教學寄予厚望,然而也有持 以不同意見者,例如 Gentler & Jeziorski(1990)就認為教學時應減少使 用混合式類比以避免造成學習干擾 ;可見多重類比並非絕不失敗的捷 徑。不過多重類比雖非萬靈丹,但從許多研究顯示,若能審慎選擇類比 物、妥適評估類比對應、適時改編推論並由基模擷取深層結構,則仍不 失為好工具(Holyoak & Thagard, 1995; 林靜雯,2000)。基於此,本研究 期能透過適當工具理析板塊構造學說的重要概念及類比物,進而評估類 比對應與限制,最後再藉以建構一套適切的多重類比教學訊息系統。

第三節 板塊構造學說多重類比教學的系統觀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