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二.應用 RGT 建構理解性多重類比教學系統的可能性

(一)應用 RGT 探索既有概念與類比理解

學習者既有概念與類比理解之掌握,乃類比教學能否奏效的關鍵因 素之一。RGT 是 Kelly 博士根據其「個人建構論」所創的構念系統探索 技術,而事實上個人建構論即為一套用以說明「個人如何解釋周遭世界」

的理論,也是一套用以探索概念空間的理論。Kelly 認為學生就如同「科 學家」一般,會不斷地對「外在世界」賦予個人的意義,並進而形成屬 於自己的一套「內在認知系統」。趙金祁、許榮富和黃芳裕(1995)曾以 Kelly(1955)的論述為基礎,對個人建構論建立了如圖 2-3-4 之模型;當 中即可詮釋:個體如何知覺及反應外在刺激,如何讓新概念與既存概念 發生聯結以產生新認知結構。本研究以 RGT 做為表述類比學習構念系統 的「語言」,其實即以此個人建構論為主要的理論基礎。

圖 2-4-3 Kelly 個人建構論的說明模型(趙金祁等人,1995)

若以結構映射理論(SMT)的觀點視之:類比是一種將兩個領域的 知識系統,藉由彼此間『某種關係』的相似性,由已知知識系統推導到 欲知知識系統,從而理解或獲取新知識的過程(Duit,1991;如圖 2-4-4)。

故類比學習成功的因素之一,在於能使新訊息(目標概念)與既有認知 系統(較熟概念或類比物)順利產生對應,並從而獲取新知。若從建構 論的觀點來看,類比學習歷程中,個體對類比物的認識應屬於既有概念 的一部分,而教學目標概念則屬於新訊息的範疇。一般而言,個體一旦 接受到新的外在刺激,就會努力地建立一套屬於自已的構念系統以便對 週遭世界做「合理地」解釋與預測。然而,就像科學家們對同一自然現 象(或科學語彙)會有不同的解讀一樣,由於既存概念人人有別,所以 不同個體接受新訊息時,其認知也必然具有個別性;類比學習,亦復如 此。換言之,在教學活動中教師即使提供了相同的類比訊息,但「類比 理解」則可能人人殊異。是故,探知(或引出)個體的類比理解(包含:

類比對應的理解、及新生概念的內容等)便成為類比教學的必要歷程;

而尋找適切的工具或方法,自然也成為類比教學研究的一項重點作業。

選擇合適結構

(能滿足外在和內在的需求與使用)

表 現外 在 世 界 的 意義

內在世界

內在結構中原有的理論或 意識形態, 支配著所表現 的意義。

所建之替代結構 經由個人知覺 存在各式各樣的結構

外在世界

圖 2-4-4 類比推理

RGT 以元素為經、構念為緯,其中構念與元素既可直接由教師提供,

亦可透過腦力激盪由師生共同引出,並且無論師生皆可依照自己的觀點 對原始方格進行「評值」(rating);此過程若以「訊息處理」(information processing)的觀點視之,即需對相關概念進行輸入、編碼、搜尋、提取、

反思與整理(黃光國,1998)。置言之,RGT 單是原始方格表的形成過程,

對學習個體來講可說即已充滿深切主動的心智活動歷程。本研究探討「板 塊構造學說多重類比」,重點作業之一即在於-透過各項類比物來推理待 學的各種自然現象。今若以各項類比物(例如,撕裂的報紙… … 等)做 為方格表中的「元素」,以所能解釋的科學概念(例如,大陸漂移… … 等)

做為「構念」。例如,圖 2-4-5 中「個案學生 R02」所填具的評值方格表,

一旦資料建置完成,其實即可對個體的類比理解(課前概念或課後心得)

做重點的描摹;假若,再輔以 RGT 的各項技術對原始資料做較深入的處 理,想必一定能對個體「概念分佈」做更清楚、更多元的展現!同時,

若能對各項資料處理結果進行進一步剖析,想必能獲得更豐富、更有趣 的個體認知訊息(圖 2-4-6)。故而,將「凱利方格法」(RGT)用之類比 理解探析,理應是頗值嘗試的進路!

內在世界(舊知識) 外在世界(新訊息)

已知系統 類比物 Base system Ex.撕裂的報

?

欲知系統 目標物 Target system Ex.大陸漂移

?

圖 2-4-5 個案學生 R02 的板塊構造多重類比評值方格表

圖 2-4-6 RGT 各項技術的功能之聯想

元素:類比物

代表何義?

群聚分析 主成份分析

代表何義?

(二)應用 RGT 管控多重類比訊息系統

類比教學,即使僅是「簡單類比」所包含的概念維度,可能就已相 當多元(例如,前述「撕裂的報紙類比大陸漂移」之例);無疑地,多重 類比教學系統所含括的訊息內涵勢,當然更為龐雜繁錯。是以,對於此 一由多重類比物、多重目標概念、多重對應關係… 等子系統所構成之總 集,單欲尋找適當「格式」(format)以陳列相關元素即已不易,遑論欲 對系統元素做流暢管控。故而,多重類比教學的另一難處,實則在於-

教學訊息系統之管控不易!

多重類比訊息系統,實際上即為一組的龐大概念集合;於是,概念 空間的「分解」與「化約」便成重要且必然的思維路徑;而分解後的諸 多概念要素,還要能依某些規準重新組織以掌握問題全貌,則為另一必 要的思維歷程。而諸此思維的具體表現,實則在於建構具有層屬特徵的 訊息系統。統計學上的群聚技術(clustering technology),可從龐大的資 料堆中理出資料分布的梗概,並找到其所隱藏的意義,同時更可藉「層 屬關係表」(Hierarchy chart)將概念空間「視覺化」(visualization),故乃 處理複雜問題之利器。

本研究,經由對 RGT 的特性做較深入的探討後發現,凱利方格形式 雖簡,但其資料若經適當處理,則對訊息意涵的表達卻可達到加乘之效;

尤其,當加上群聚分析與主成份分析之後,除了元素與元素、元素與構 念、以及構念與構念的階層、轄屬關係皆可清楚表現之外,甚至連其間 的因果關聯亦可從中追溯。故本研究計畫以類比物(源領域)為「元素 集合」、以對應的科學概念(目標領域)為「構念集合」,相信方格一旦 建置完成則諸概念間的關聯性必能本末兼察。

假若再以 Spiro 等人(1989)的觀點視之,多重類比的重要性乃在於 它能藉由類比物彼此間的互補、銜接、校正、競爭、更替、增強、擴大、

精化、重組及向度改變等相互關係,來增進對目標概念的詮釋。而諸此 功能能否有效達成,其關鍵還是在於對類比物及目標物所構成的訊息系

統之有效掌握。問題是,剖析與監控此訊息系統的工具,似乎一直難能 尋覓。所幸,經由前述分析,可知 RGT 用之多重類比教學除了可協助教 師陳列教學相關概念之外;尚可將某元素或某構念所對應的評值訊息視 為一個子集合單獨抽出進行討論;並可藉由群聚技術將多重類比物間的 層階、互補等關係列表呈現(如圖 2-4-7 之例)。故而,RGT 在多重類比 教學訊息系統管控上,應不失為便捷、有效的利器。

圖 2-4-7 應用 RGT 協助多重類比教學系統之建構(教師版)

(三)應用 RGT 建構互動式的多重類比教學模式

在建構主義取向的教學觀中,Pines & West(1986)曾引介了一個 隱喻來說明人類知識的兩個來源:其一為透過「從下而上」自我發現的 途徑所獲取的「私有理解」(private understanding);另一則為經由「從上 而下」的權威性管道所傳輸的「公共知識」(public knowledge)(如圖 2-4-8 所示);並指出,此分別代表內在認知與科學世界的兩個訊息系統,

元 素:類 比 物

1 2 3 4 5

完全無法解釋 完全可以解釋

惟有學習者適當地予以內化並使之產生交互作用方得以湧現真義;而此 處的「私有理解和公共知識交互作用」與類比教學中的「已知系統和待 學系統彼此參照」,在關係結構上實有其相似處!

圖 2-4-8 知識之源(Pines &West, 1986)

建構論者還特別強調:「人類是意義的形塑者,教育的目標是為了建 構共同的意義;而共同意義的建構,則有賴準備完全的教學之介入來促 成!」(Pines &West, 1986)。因此,今就類比教學而言,除了要探悉「學 生的類比理解」之外,如何檢視師生構念系統的差異?如何設計一套能 促使「私有理解」與「公共知識」得以相互激盪的互動式類比教學系統?

這都是類比教學中的重要問題!

前述 RGT 技術,除了 FOCUS 及 PrinCom 分析之外,若將兩個方格 的資料適當安排,還可對不同的構念系統進行量化比較;如圖 2-4-9 所 示:兩份具有相同〔M 構念×N 元素〕所成之方格表〔甲〕與〔乙〕,今 只要將兩表〔M×N〕組相對應之 cij細格兩兩比較,則可得到具有〔M×N〕

筆差異訊息 dij所組成的新方格表Δ甲乙;同時,若經適當整理應可獲取更 多代表不同意涵的資料集合。

今若將「教師版方格表〔師〕」與「學生版方格表〔生〕」分別對應 於上述的〔甲〕、〔乙〕方格表;那麼經上述比較所獲取的資料集合,是 否能在構念系統比較與教學成效檢視上提供新意義?是否能在促進「私 有理解」與「公共知識」的激盪上提供什麼功能?這些都是饒富趣味且 值得探討的問題!(本研究將於第肆章做進一步探討)。

公共(學科)知識

(public knowledge)

Topdown Bottomup

人是「科學家」!

私 有 理 解

(private understanding)

圖 2-4-9 RGT 之甲、乙方格表差異比較

cij

C

評值方格表

cij

C

dij

甲、乙 差異比較

評值方格表

相關文件